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2024-06-03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精选十篇)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篇1

论坛就中国环境标志, 倡导绿色消费、清洁生产审核, 规范绿色发展、整合权威资源, 促进全面发展3个主题进行了讲解分析。并对环保部《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皮革和合成革》、《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箱包》标准进行了宣贯, 督促企业倡导绿色消费, 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品牌打造, 促进企业抓住市场机遇, 取得更大发展。同时针对环保部《清洁生产审核指南制革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合成革工业》标准已完成送审稿的情况对企业进行了通报, 并建议企业未雨绸缪, 提前应对, 按标准要求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作, 争取顺利通过环保部门的清洁生产审核。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院长杨承杰、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处长姜宏、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皮革标检处处长张晓镭、佛山正隆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河清、亭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晏岚等领导, 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篇2

中国:绿色发展与绿色GDP(1970-)

1995年世界银行开始利用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真实国民财富.它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真实储蓄率.作者利用世界银行数据库分析了1970-我国真实国民储蓄与自然资产损失之间的定量关系.1985年自然资产损失占GDP比重接近20%,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经济调整特别是能源结构调整,这一损失占GDP比重迅速下降,到降为4.5%,但是此后经济增长模式逆转,20又上升为6.3%.这表明,中国在过去20多年经历了“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造成我国真实国民财富的极大损失.这是“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典型的“黑色发展”模式.作者提出,绿色发展是今后中国发展的必选之路,既不能沿袭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前苏联式的重工业化模式,也不能模仿和采用高消费、高消耗、高排放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必须独辟蹊径,寻求非传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作 者:胡鞍钢 Hu Anga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刊 名:中国科学基金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年,卷(期):19(2)分类号:N1关键词:中国 绿色发展 绿色GDP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篇3

摘要 联合国里约20周年世界峰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倡导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的概念最早在1989年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但现在的绿色经济却具有全新的意义。本文基于参加联合国有关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的政策咨询和研究报告,论述了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三重效益、研究模型以及绿色经济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如何开展中国绿色经济研究进行探讨。首先,文章认为在深入探讨绿色经济前,需要了解当前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明确为什么要发展绿色经济、什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绿色经济,以及怎样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三个基本问题。其二,绿色经济与褐色经济的情景模拟表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好的三重底线效益。联合国的T-21模型对过去40年(1970-2010)及未来40年(2010-2050)进行了绿色情景与褐色情景两种模拟,认为在自然资本的环境收益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自然资本的退化得到了基本遏制,而褐色经济发展情景下自然资本的退化会进一步增强;在物质资本的经济收益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2020年以前经济增长率(2.5%)会低于褐色经济(3%),但从长期平均增长率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2.5%)可以带来比褐色经济发展模式(2%)更好的经济增长;在人力资本的社会效益方面,在2030年以前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就业机会有小幅减少,但长期来看,绿色经济能够创造与褐色经济同样多的就业机会,甚至可以有小幅的增加(0.6%)。其三,绿色经济研究模型表明,绿色经济投资于自然资本可以实现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绿色经济假说是:将资金投资于提高资源能源效率与扩大自然资本两个方面,是否能够导致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于该理论假设,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将自然资本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Threshold-21模型,证明绿色经济即投资于自然资本可以实现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其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能够增加生活质量。绿色经济假说,强调了绿色投资对生活质量有正的影响。通过生态绩效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典型案例研究等三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减少自然资本消耗可以减少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本和维护成本、维持与增加自然资本对人类的功能;可以提高自然资本的生产效率,用较少的自然资本投入达到社会稳定所需要的人造资本;可以提高人造资本的服务效率,用一定的物质存量为更多的人服务。其五,开展深化中国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倡导的绿色经济可以给我们发展中国的绿色经济带来新的启示,笔者认为对中国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模式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应该包括理论内涵、实证分析、发展情景、行动领域、政策体系等五个依次递进、前后照应的研究模块。

关键词 绿色经济;联合国;研究模型;三重效益底线;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40-08

绿色发展节能中国 篇4

2012年5月19日, 2011第二届节能中国宣传表彰活动发布仪式暨第十四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徐匡迪, 第十届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志寰等多位领导出席发布仪, 并为获奖单位颁奖。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房庆做了主题为“绿色发展, 节能中国”的主旨发言。

2011第二届节能中国宣传表彰评选活动历时六个月, 受到各相关行业以及各地节能主管部门、相关协会与媒体的广泛关注。共有近千家单位参与了活动。“节能中国”的评选范围涉及制造业、煤炭、石油石化、钢铁、建筑、水泥、交通、电器、照明、制冷、节能、电子电气、新能源、汽车等相关行业。评选过程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采取召开专家评审会、背对背打分、网络评选公示、领导评定等方式, 以节能成果为依据, 以树立标杆为宗旨, 对申报单位和相关技术的“节能成果”“节能事迹”、“节能效益”“节能规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力”以及“社会关注度”、“行业影响力”、“创新性”、“信誉度”、“社会责任感”等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和审定。综合考虑了工业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商用和民用节能等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申报单位对节能事业做出的贡献。最终评审出了百家“节能中国优秀示范单位”、“节能中国十大贡献单位奖”、“节能中国十大新技术应用奖”。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篇5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随之出现了,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在资源等各方面持可持续发展之策。

最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秦佑国,北京百高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陆泽荣做客新华网,共同探讨如何发展绿色建筑,实现绿色中国梦。现在我们城市是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的森林,人类文明发展到了这一步,人类也可以为此而骄傲。然而他每天都在消耗着能源、影响着自然环境。能源是有限的,资源是脆弱的,我们必须走绿色建筑这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增长,现在中国人口已经是60亿人了,这就无形之中要解决住房问题。当然,现在人类物资活动规模的加速膨胀,建那么多城市,修那么多铁路。人类和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以前生产力不发达时的传统社会是一种顺应和依存关系,而今天,人类的活动已经影响到地球的自然环境,这个影响以前可能也存在,但这只是一个局部的环境,而现在已经扩展到整个地球的尺度,这就影响到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热带雨林破坏、荒漠化等等,再加上能源的短缺,这个时候就使得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类不得不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人类一个共识,从而提出了生态、低碳、绿色,也是这些成为了流行。

但是因为各个国家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一个国家各个阶层的贫富差距也不一样,这就使得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当然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住是最基本的物质活动,而且建筑和城市也是最大规模、分布范围最广的人工活动,就是人去建造环境。发展绿色建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减少对地球资源能源的耗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或冲击;第二,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第三,在这个地方盖房子,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这是最主要的几点。对于中国这样人口大国来讲,只有走绿色建筑,才能实现绿色中国梦,实现资源的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舒适的都市生活。

如今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住房问题也是随之要面临的,为了人类更长远的生存下去,我们更应该呼吁绿色建筑,保护身边的环境,对地球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汇报人:

低碳发展助力中国绿色转型 篇6

为此,8月18日,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在北京繁华的王府井步行街开展了为期半月的“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影像展,在开幕式同时举办了“2010中国低碳发展论坛”。

活动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政府的联合指导,由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办。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北京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以及协办企业代表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共同为影像展开幕式剪彩。

会后,领导、嘉宾与驻华外交使节共同前往王府井步行街参观影像展。定格“低碳发展﹒低碳生活”的瞬间,打开低碳中国绿色画卷,本次影像展集合了180幅精彩图片,展示出一个东方大国迈向绿色文明的智慧和胸怀,其社会影响力和艺术价值获得了中外嘉宾高度评价。

解振华:提高公共意识推动低碳发展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中国来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资源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大,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排放空间受限的大背景下,我们已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低碳绿色途径,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

截至2009年底,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5.61%,今年将力争实现降低20%左右的目标,如果实现这个目标,相当于节约6亿吨标准煤,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去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党中央国务院又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从我做起,全民行动,是我们在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工作中一贯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将于今年10月在天津承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議定书》两工作组谈判会议。这是中国为年底召开的墨西哥坎昆会议取得成果作出的积极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要做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行动。

黄丹华:低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央企成效显著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推动发展低碳经济,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过去依靠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这预示着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低碳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的风向标。

国务院国资委十分重视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重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及时颁布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成效。

与2005年相比,2009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6.8%,化学需氧量减少33%,中央企业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的减排目标,绝大部分企业基本完成节能目标。

当然,在低碳发展、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中央企业仍然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相信在未来的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领域,中央企业会有更大的作为。

发展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细微的节能小事做起,也需要社会各界和每个公民都努力地当好低碳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王国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积极推进理念传播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保持生态环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把应对气候变化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理念的教育与传播,国家强调,要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在政府的倡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显著提高,低碳发展、低碳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在低碳领域的传播中,新闻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这次展览将成为一次成功传播低碳理念的实践活动。

吉林:建设绿色北京 打造世界城市

北京市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中央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加大重点工程投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健全保障体系,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积极探索城市低碳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了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绿色北京”发展道路。

当前,北京已进入全面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持续提升首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文明、宜居、和谐的首善之区。

北京市将继续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产业发展向高端、高效、高辐射、集约化方向转变,加快发展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信息网络、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北京市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让首都更加宜居。

刘北宪:清醒的认识 积极地行动

低碳,绝不只是一件光鲜时尚的外衣,还有沉甸甸的教训与责任。

作为国家通讯社,今年以来,我们报道了太多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从年初西南大旱到眼下东北洪水、甘肃泥石流,再到莫斯科的高温山火,本来潮湿的地区变得干旱,原来少雨的地区洪水泛滥。被称为“低碳元年”的2010却也恰是世界的气候灾害之年。我们主办这次关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的影像展和论坛,正是因为看到这一命题对于世界、对于中国的重要和紧迫。

事实上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是:或者去面对一个“灾变时代”,或者去开创一个“低碳时代”。而且选择与行动已是刻不容缓。

最能深刻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其实是思想观念的力量,低碳革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民意支持。建设低碳社会,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我们看到,在这场低碳绿色革命中,媒体正成为时代潮流的推动者,公众行为的引导者。

媒体正是“低碳、绿色”新观念的集散地和传播者,虽然不是科研机构,却可以传递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虽然不是决策机构,却可以提供决策参考和决策建议;虽然不是生产主体,却可以进行舆论监督和行为引导。

我想,在这场深刻影响人类未来的变革中,能成为低碳先锋的媒体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也是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现在,我们已经义无反顾地迈步踏上了绿色变革的征程。将意识化为行动需要一个清醒的理由和足够的动力。眼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清醒的认识,积极地行动。

王文军:打造绿色供应链 建设可持续发展未来

近年来,借助于国家宏观经济和冶金行业的快速发展,中钢大力实施“专业化、国际化、实业化、信息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为钢铁工业和钢铁生产企业提供综合配套系统服务的能力,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商贸型企业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战略转型,并成功躋身世界500强行列。

转变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钢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服务商,致力于打造绿色钢铁供应链,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大有作为。近年来,中钢认真履行企业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紧紧把握产业调整和科技创新的大趋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中钢依托自身科技创新方面的较强优势,发掘企业节能降耗潜力,优化工艺流程,通过为采矿、冶炼、贸易、物流等钢铁服务领域提供绿色服务促进钢铁企业环保水平的提升。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中钢将继续秉持低碳发展理念,放眼世界,立足长远,以打造绿色钢铁供应链为己任,将“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生产服务过程中,为推动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郝贵:履行低碳责任 实现绿色再造

神华集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综合性能源企业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神华集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循环经济产业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全力推进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谐发展型的“五型企业”建设,构建了以节能减排产业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和考核奖惩体系等为主要指标的体系化管理,从源头上推进节能减排。

截至2009年底,神华集团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较2005年下降了20.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36.6%和33%,提前完成国家提出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任务。

公司的清洁能源产业取得了新的大发展,2009年,集团公司与北京市合作,组建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目前神华包头煤直接液化项目已经投料进行试生产。神华集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已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

集团公司对固有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节水和环保发电产业,在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绿色转型推进中国新时期经济发展 篇7

绿色发展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 是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在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 绿色发展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覆盖率, 构建绿色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开发绿色新能源,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社会绿色发展能力,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绿色转型是指由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在生产方式上, 由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生产向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集约型生产转型。在能源利用上, 由主要利用传统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转型。在交通出行方面, 由高耗能出行向低耗能的绿色出行转型。在建筑方面, 由高耗能、高污染材料向节能环保材料转型。在消费方式上, 由过度消费向绿色消费转型, 等。

绿色转型发展就是“绿色+转型+发展”, 是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两者相辅相成的紧密结合, 是由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形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形态的转变。绿色转型发展是一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深刻革命, 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的有效途径,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书中独创性地提出了绿色转型发展所包含的八大转型发展内容, 即, 投入结构转型、排放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结构转型、需求结构转型、分配结构转型、目标结构转型和制度结构转型这八大转型发展。为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世界绿色发展潮流涌现

(一) 国际组织倡导和引领绿色发展

从1988年开始, 由世界气象组织 (WMO)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到1989年国际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关于防止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诺德韦克宣言》,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再到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以及在2007年, 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 并通过了《巴厘行动计划》,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 最后到欧盟宣布航空业碳排放交易机制将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可以看出, 环境问题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世界主流趋势就是坚持绿色发展。

自1970年以来, 每10年全球气温上升约0.15摄氏度。历史上17个最炎热的年份都出现在最近的20年中, 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了原有的粗放式经济是不顺应时代潮流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发达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绿色发展道路, 从政府到个人, 都认识到了绿色发展是拯救生态环境的最好手段, 在政策方面重点支持推行绿色发展模式, 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在个人方面培养绿色理念, 履行环保义务。发展中国家则纷纷放弃原有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积极向绿色转型发展模式转变, 逐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低碳技术。可以预见, 在未来几十年中, 绿色产业的投资将会越来越高, 绿色经济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必将取代原有粗放经济模式成为主流绿色经济模式。

(二) 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绿色新政

欧盟大力投资绿色科技企业, 在短期内要实现向绿色经济转型。英国把绿色发展放在绿色经济政策的首位, 按照英国政府计划, 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的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4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核能、清洁煤等低碳绿色领域, 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 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 目标是把英国建设成为更干净、更绿色、更繁荣的国家。法国的绿色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 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份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 2009年, 法国政府投资了4亿欧元, 用于研发清洁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 核能一直是法国政策的支柱, 也是法国绿色经济的一个重点。德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2009年6月, 德国公布了一份旨在推动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文件, 在这份文件上, 德国政府强调生态工业政策应成为德国经济的指导方针。

美国大力发展“绿色新政”, 可细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 新能源的开发是其绿色新政的核心, 2009年2月15日, 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将发展新能源作为主攻领域之一, 重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 以及可再生能源, 如风能和太阳能等, 同时美国还大力促进节能汽车、绿色建筑等开发。日本在向建立绿色社会方面不断前进, 2008年6月,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 也就是所谓的“福田蓝图”。“福田蓝图”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力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积极研发绿色科技技术, 如研发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作为提出“绿色增长先导国家”的韩国, 已经开始大力实施向低碳经济转型, 从政府到企业、从生产到生活、从巨额耗资的零碳建筑到微不足道的淀粉牙签, 其低碳发展理念无不落到实处, 低碳发展计划已逐步深化为韩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

显而易见, 这些国家“绿色新政”的长期目标就是逐渐将当前高能耗、高排放的“黑色”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为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 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紧抓机遇

当前, 在全球绿色竞争风起云涌的背景下, 绿色经济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已积极开始了绿色发展的行动, 通过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和目标来引导绿色转型发展;通过增加政府投入, 采取生态补偿、利益补偿等方式来促进绿色转型;通过政府补助、贴息贷款以及奖励等多种形式,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绿色经济领域。中国政府将力争促使政府、企业和个人形成统一的绿色发展方向, 最终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远大目标。

巴西通过提高生物柴油的含量来促进绿色转型步伐, 巴西政府从2009年7月1日起, 将生物柴油在普通柴油中的比例从现在的3%提高到4%, 2010年达到5%。这种将生物柴油按一定比例添加到普通柴油中的方法, 既可以减少普通柴油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同时也可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销售, 形成绿色产业发展链。

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绿色新政”表明, 全球“绿色竞争”的气氛已日趋激烈。面对新一轮绿色经济发展的契机, 谁掌握了主动, 谁就掌握了未来。对中国而言, 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大国竞争的新焦点, 也是谋求大国地位的新起点, 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绿色”机遇, 抢占新一轮大国“绿色”竞争的“制高点”。

三、中国进入绿色转型发展时代

(一) 中国进入第三次转型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历了3次大的转型阶段。第一次是从1949年到1978年, 主要推进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型, 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是从1978年到2010年, 主要推进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第三次是从2010年“十二五”规划开始, 开始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第二次转型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978年-2003年) , 第二阶段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到“十一五”规划完成 (2003年-2010年) 。在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之时, 就已经为绿色转型发展做好了准备工作,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达标任务, 淘汰了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 优化了产业结构。2008年, 为了相应绿色奥运的理念, 做了一系列大量的绿色发展工作, 给绿色转型发展做出了铺垫, 为“十二五”时期绿色转型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规划拉开了中国第三次绿色转型发展的大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 绿色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目前, 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已经产生了变化。第一个变化是资源承载压力已至极限。重要资源已经严重短缺, 必须高价向国外进口, 同时高耗能行业不计成本的投资开发给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第二个变化是出口导向难以为继。在全球经济危机中, 各国的经济体制都受到了震荡, 给中国的贸易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2010年3月~6月, 出口增速分别为35.8%、29.9%、19.4%和17.9%, 已经连续四个月下滑。第三个变化是“刘易斯拐点”隐现。随着劳动力转向有限供给, 去年以来, 沿海地区加工企业就遇到了“用工荒”的问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以及工会谈判地位不断增强, 意味着未来劳动力成本将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将难以避免。

自中国经济与世界贸易接轨开始, 中国的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 不仅是进口的资源能源成本高, 还有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金成本等都已经标上了“高价”标签。产业发展的高成本逼迫着我们对现有的发展模式做出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把握新绿色时代的许多新特征, 着眼于新需求、新供给、新增长、新配置、新思维、新改革等方向, 围绕“低碳技术”、“低排放建筑”、“绿色消费理念”等方面, 积极探索产业升级与寻求企业转型的路径。

现在中国面对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既要完成新的减排指标, 又要提高经济效益, 所以中国必须要推行绿色转型发展, 只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才可以将碳关税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影响降到最低。同时, 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最大优势必须从低廉劳动力转变到高新发达的科技上, 简单的说, 就是要从物质需求向非物质需求的转变。如果完成了绿色转型发展, 中国现有的环境问题都可以得到缓解甚至彻底解决, 产业结构也将会更加完善, 从根本上杜绝资源约束、产业约束等困扰经济增长的问题。

(三) 中国的绿色转型发展措施

从中国签署京都议定书开始, 就从未放慢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步伐,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相继推出, 都揭示着中国对绿色转型发展的决心。

“十一五”期间, 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 同时也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 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的目标, 这些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前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 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 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不仅如此, 中国还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发展低碳技术, 将此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已经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 但是新的任务和挑战更加严峻,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 “十二五”时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调整经济结构,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需要创建绿色投资基金, 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绿色产业, 到2015年, 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超过3万亿元, 占GDP的8%左右, 由此看来, 中国已经进入了绿色转型发展时代。 (表1)

四、绿色转型影响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一) 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中国进行绿色转型发展的那一刻开始, 靠出口拉动经济的时代即将过去, 竞争优势也将逐步从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向高新技术竞争优势转变。如果我们可以完全转型到绿色经济模式, 也就是做到出口绿色产品, 投资绿色产业时, 不仅中国的产业结构将更加完善, 而且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得的比重也会大幅度增加。如果不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继续运用原有的经济模式, 将导致资源高度短缺, 生活环境彻底不适宜人们居住,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 有助于培育可持续竞争力

如果中国完成了绿色转型发展, 中国的综合国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重心也将会从高耗能工业转变到绿色低碳产业, 不断利用绿色经济带来的优势竞争力, 来带动中国其他行业的均衡发展。这样, 在未来的几十年内, 中国的竞争力将可以长久的处于领先位置。如果不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中国现有的高新技术的研究必将难以为继, 在今后的核心产业竞争中, 将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并且现在国际发展的主流方向就是绿色转型发展, 今后的高端技术也必将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 这一现象也迫使我们必须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三) 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树立大国形象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是对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所做出的最好的缓解与改善方式,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 中国理应顺应时代的潮流,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要做好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只有推进了绿色转型发展, 才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才可以得到保证甚至提高, 反之, 如果我们不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坚持原有的发展模式, 这将表示着中国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不仅违反了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且因为中国地域大, 人口多, 造成的环境污染将是难以估量的, 那么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将有所下降, 难以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徐梅.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J].经济评论.2002 (, 03) .

[2]徐cheng, 权衡.中国转型经济及其政治经济学意义——中国转型的经验与理论分析[J].学术月刊.2003, (03) .

[3]汤天滋.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05, (02) .

[4]张冬冬.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 (03) .

[5]高海峰.发展低碳经济重在务实——访全国人大代表、乌兰察布市市长李万忠[J].中国城市经济.2010, (04) .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 篇8

1 对现有经济模式的思考

在全面进入到21 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以及经济问题等都开始进入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中,在此阶段中,如果还保持着传统的模式,那么就会造成全人类的生存危机。

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中,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到了高消耗与高碳排的给色发展阶段中,而这也就成为了改变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活动中,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造成了其经济发展活动是一条高代价与高碳的发展之路。在此影响下,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也开始向着西方国家 “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前进。可以说,如果还依然采用这种传统的发展之路前进,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面临严重的危机。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我国就必须要在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更新与改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发展的方向,建立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全球变暖,最大的机遇就是绿色发展与革命。因此在金融危机过去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出台了全新的绿色政策,在国际上也提出了相应的绿色经济倡议,以此来面对危机的发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 建立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已经在 “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生态失衡与结构失调等现象,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出全新的发展模式,促进工业文明向着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且对于绿色经济来说,主要是追求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与资源因素的相互协调发展,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作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具有全新的价值观与发展观,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实现了科学发展观。[2]

现如今,我国的领导人多次谈到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提出了创新与科学发展。且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科学的发展,掌握发展变化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中,要坚持以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与战略,实现共赢。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要实现节能减排,还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新的就业形式,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结合在一起,从自身实践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文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转变能源的影响,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发展效率作为中心,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发展,还要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抓准时机进行创新。

其次是要坚持以绿色经济作为发展的方向,根据我国国情,积极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同时还要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大胆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创新,发展绿色产业结构,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结构的快速升级。

最后要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增进人们的生态福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还要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此外还要坚持做到绿色消费,在保证当代人需求的基础上,保证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所以要建立科学的绿色消费观念,积极倡导科学的消费理念,各级政府也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广绿色消费。在宏观消费中,绿色消费观念深入到了各个环节中,因此对于低碳经济来说,就要使用好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果,增强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还要坚持采用绿色经济作为具体手段,强调资源的再利用,满足新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3]

3 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措施

3. 1 做好财政体制上的改革

对我国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就是要积极发展绿色财政,以此来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且进行绿色财政,可以有效对环境进行保护,开发出可供利用的资源,推广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一方面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可以为技术上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扶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可以对财政与税收政策进行调整,保证资源的合理调配,同时还可以调整好污染收费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保证了污染行业承担起了应当要承担的社会成本。通过健全财政税收整体体系,可以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绿色经济将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说,确定以绿色财政公共投资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扩大了采购的范围与规模,实现了绿色采购。从上述可以看出,实现绿色的财政税收,可以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发展。[4]

3.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机制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机制建设可以真正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保证市场价格形成有效的机制。且进行生态补偿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维护好生态的平衡,坚持以保护环境为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创新评价的方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调节功能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在实际中就可以利用补偿机制来对生态投资者予以适当的回报,这样不仅可以激励人们主动进行生态投资,还可以促使生态资本实现有效的增值。

3. 3 积极采用低碳技术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可以将低碳技术纳入到科技规划中去,以此来实现绿色创新。且对于绿色经济来说,作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要实现技术上的创新,因此在实际中,坚持绿色的科技发展战略,实现技术上的创新与开发,积极采用低碳技术,借鉴国外一些成功案例,来发展绿色技术。其次是要不断刺激企业实现创新,作为创新的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一直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企业实现绿色经济可以有效获取更多的利益,这样不仅实现了减少资本的消耗,还保证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5]

4 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想要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要及时进行科学的调整,积极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模式,实现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经济建设,推动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之一,且在其发展上也与制度不可分割。在传统社会模式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多以资源浪费与牺牲自然环境等为代价,这最终造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影响下绿色经济模式被提了出来。基于此,文章针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相关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邓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主旨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67-68.

[2]刘加林.环境约束视角下我国绿色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性影响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2-53.

[3]熊毅.让国民快乐:中国经济增长有余而发展不足的一个选择——基于分配而非生产角度思考经济发展[J].经济学家,2011(11):12-13.

[4]李秀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区域的证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8-99.

中国经济绿色GDP之路 篇9

(一) 传统GDP简述

1.传统GDP的含义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即国民生产总值, 是一定时期的一个经济体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包括几个方面含义:首先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即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其次,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第三, 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 而不是所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第四,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2.传统GDP的优缺点

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它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的全部产业活动, 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统计范围内的经济情况;其次, 它计算所有部门增加值之和, 有效区分了转移价值和新增价值, 避免了重复计算;第三, 它能提供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运行状况的详细资料, 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总体平衡有很好的帮助;第四, GDP的产生和推广有助于各国对经济控制, 很好地服务世界经济。

但是GDP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 GDP计算的是经济活动的总量, 不论质量好坏的产出都计算在国民财富中, 反映不出经济运行的质量。其次, 它没有考虑社会生活的质量, 不能反映社会成本和人们的生活福利状况。第三, GDP无法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第四, GDP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 且忽略了家务劳动、自给自足劳动的价值, 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社会发展的全貌。

由于GDP存在上述局限性, 众多学者开始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绿色GDP应运而生。

(二) 绿色GDP

1.定义

绿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所谓绿色GDP, 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 扣除自然资产损失, 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负面效应越底, 反之亦然。因此, 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其计算的关键所在。

绿色GDP的算法是:GGDP=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自然部分的虚数主要指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失, 人文部分的虚数指贫富悬殊等不利影响。目前, 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 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

2.我国发展绿色GDP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人们都认为我国地大物博, 资源丰富, 其实这是一个过时的说法。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石油探明储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2%, 天然气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 还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 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还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低效率的问题。万元GDP的耗水量是国际水平的6倍、总能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特别是一些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如由于乱采、乱伐, 我国的森林面积大幅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 造成江河断流, 地面沉降;由于过度排放污染物质, 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 我国就占了8个。造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GDP指标的局限性所致。因此,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把握好GDP与绿色GDP的含义, 开展绿色GDP的核算研究, 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用EKC曲线分析中国的绿色GDP

(一) EKC曲线

1993年, Panayotou首次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即EKC曲线。它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 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 也就是说,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 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 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 (注:若Y轴变量选定为环境污染程度, 则会呈现为U型关系)

如上图所示, 当经济与环境关系处于U 形前期阶段时, 由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不断开发, 废料、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逐渐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 导致环境质量不断降低并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 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日渐突出直至A 点。经过A 点后,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环境和环境治理开始受到重视, 环境质量将会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也表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了健康循环的U 形后期阶段。

(二) ECK曲线与绿色GDP

绿色GDP考虑了生态成本, 强调污染与治理的并行, 它反映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顶点或顶点后的部分。按照EKC 理论, 只有人均GDP 到一定的程度, 才能实行有效的绿色GDP 核算模式。如下图所示, EKC 的峰值由较低的A 点提升到A′点, 相应地, 开始出现峰值的Q 点也一定程度的升高。这说明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 如果采用绿色GDP 核算方法介入对环境质量的考虑, 会使环境质量的转折点在环境质量的较高水平提前出现。但前提是必须从GDP 中抽取一部分用于环境质量的恢复, 就是纵轴 (代表环境生态质量程度) 的峰值提高, 同时代表横轴的人均GDP 有所减少, 减少后得到的GDP 即为绿色GDP。

从历史数据上看,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拐点在人均GDP5000至10000美元之间。现在我国部分省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 就北京市而言, 在2004年人均GDP指标就已经进入了EKC曲线标准的拐点区间了, 但是环境质量却没有大的改善, 而且现在仍然经常受到沙尘暴、阴霾等恶劣天气的侵扰。因此, 我国是否已经达到了EKC曲线的拐点, 还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三、绿色GDP的实践

(一) 绿色GDP在国外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 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着手对资源与环境进行核算。1993年, 联合国统计局和世界银行首次提出同SNA一致的解释环境资源存量和流量的系统框架, 并开始在墨西哥、博茨瓦纳、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进行试点研究, 以评价环境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美国在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方面更侧重环境资源核算, 包括物质方面的效益和对环境的损害。美国环境核算的基本思路是:第一,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提出一些新指标, 以便详尽的、准确的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变化。第二, 建立一个新的概念体系适应环境核算的需要。第三, 重视环境计价方面的研究, 以便从实物量核算过渡到价值量核算。第四, 修改现行的核算账户, 把环境当成一个产业部分, 计算环境治理及防止污染的费用 (投入) , 并估价其收益 (产出) 。

(二) 绿色GDP在中国的实践

对于绿色GDP的概念, 国内的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但都认为应该包括对环境自然资源的核算, 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等在GDP的核算中一并考虑。从政府层面上看,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 (1951~1981年) , 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与当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第二阶段 (1982~1991年) , 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 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第三阶段 (1992~1995 年) , 正式启用SNA 核算体系, 与国际统计口径接轨。第四阶段 ( 1995~) , SNA国民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与SEEA体系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过渡。1995年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力求保持SNA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SNA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2001年我国开始自然资源核算工作, 2004年启动“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 正式完成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两份报告。其中, 《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提出了我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探讨了可能采取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不仅提出了构建我国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总体原则, 建立了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和经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四个具体的表式核算框架, 还阐明了核算思路、方法与基本内容。这两份报告构筑出了我国“绿色GDP”的基本理论框架, 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 北京、天津、河北等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

(三) 中国发展绿色GDP的障碍

1.观念的障碍

部分地方官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没有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 在传统的绩效考评中, GDP是占比最大的绩效考核指标, 部分地方官员认为绿色GDP的推行, 会影响自身的政治前途。

2.操作的困难

绿色GDP的核算牵涉到很多部门和利益相关方, 而环境保护对官员没有硬性约束, 细节上缺乏可操作性, 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情况下, 地方一般都会选择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

(四) 建议

1.转变执政理念

加快改革目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摒弃以GDP增长来考核干部政绩, 引入绿色GDP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指标, 引导各级领导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努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实现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普及“绿化”观念

大力宣传和教育、培养和树立国人绿色GDP、人均绿色GDP增长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意识, 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还可通过公众参与进行核算补充, 让公众通过切身体会对一些大的公众项目做出自己的评价, 专家把这些评价资料收集汇总作为绿色GDP核算的一个重要补充。

3.进行技术革新

一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干预手段, 制定针对企业进行环境核算的相应激励措施, 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二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奖励机制, 鼓励科技人才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经济技术, 鼓励各高校重视培养与循环经济相关学科的人才, 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 加强内部技术人员培训, 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扩充企业的人力资源。三是加快新进技术的开发推广。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 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 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4.完善统计制度

逐步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着重解决绿色GDP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接轨、统计数据收集分析难的问题, 同时, 还需各相关部门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 针对我国各种资源能提供更详实、更精准的数据。

发展绿色GDP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结果。同时, 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公共信息, 可以有力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使政府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为公众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绿色GDP成为全国民众共识的今天, 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 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条件更加改善的绿色GDP之路。

摘要: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将全世界的注意力引到了环境保护上, “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追求的新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传统GDP指标无法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评判标准。目前衡量低碳经济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就是绿色GDP。本文借助EKC曲线分析我国的绿色GDP, 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绿色GDP,EKC曲线,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黄淑君.利用EKC曲线分析我国绿色GDP的发展[J].当代经济, 2010, (05)

[2]杨仲山.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选择[J].财金问题研究, 2004, (06)

[3]彭伟, 董高峰.关于绿色GDP核算模式架构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1)

浅析绿色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篇10

1. 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

二战后,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由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过度开采的状态, 导致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资源接近枯竭, 这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 也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协调, 更给今后带来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中, 对于企业来说, 环境资源不是内部会计核算的成本, 企业没有把它纳入内部成本, 也没有与经济利益挂钩, 这样的结果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浪费和低效率。因此现行会计核算存在严重不足, 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 绿色会计的概念。

对传统会计的批判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 结果是产生了绿色会计 (GREEN ACCOUNTING) 。绿色会计, 也称为环境会计, 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 是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等诸多方面必然与现代会计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的复杂性, 带来了绿色会计自身的特殊性: (1) 核算内容的特殊性, 它包括了企业所处的大环境。 (2) 成本计量的特性。 (3)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会计研究主要运用政治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 环境会计则需要涉及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 (4) 报告形式的特性, 环境会计报告既应揭示财务信息, 也应揭示非财务信息 (企业的环境目标及执行情况, 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等) 。追求企业消耗资源及排放污染最小化下的利润最大化, 明确企业社会责任。

二、绿色会计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

日前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 低碳经济成为主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会计领域的专业服务和支持, 伴随着企业低碳化经营环境的逐渐形成, 不少国际气候组织力推将环境因素纳入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中国通过发展低知识型、高污染型企业, 达到增长GDP。殊不知这都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 但是中国并没有以此为教训。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 恢复生态环境的技术还不成熟, 完全是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据世界银行测算, 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这说明, 中国通过牺牲自然资源达到GDP增长。

1992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 环境问题受到关注;1999年, 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 中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 2001年6月, 经财政部批准,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为研究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提供了平台, 促使绿色会计的尽快建立。2002年启动具体实践, 但相关的专业标准建设和完整的会计体系还处在完善中。

传统的会计核算高投入低产出, 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 不仅阻碍企业的发展, 更加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利益看, 只有增大环保投入, 重视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才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三、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两者前提假设不同。绿色会计协调企业与环境, 不是简单的会计, 前提假设不仅仅是把企业当做“经济人”而是将企业看成是生态环境中的企业, 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该前提假设符合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产生的矛盾。反观传统会计主要以货币为主要度量手段, 以原始凭证为依据, 运用专门的方法, 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旨在实现价值最大的一种管理活动。企业在经营中可能会采取破坏环境而促进增长的方法。

两者核算对象不同。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不仅局限与企业的经营活动, 而是要加入企业所生存的大环境, 对除了企业经营的外部因素进行考量。传统会计的核算对象仅仅是依据企业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 包括先进流入和先进流出, 完全依赖于企业的商业活动。

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绿色会计主要核算和计量的对象是自然资源利用的成本, 它比传统的会计有先进之处, 考虑了环境核算的因素, 因此呈现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而传统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 (股东、债权人、政府、大众等) 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 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形成财务、成本指标, 用以考察经营的目标完成情况, 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传统会计反映的仅仅是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 会计主体一般被认为是一个企业。传统会计仅仅是微观会计。

绿色会计下需要新增会计科目。由于绿色会计的核算范围大大超过了传统会计范围, 所以绿色会计必须对各会计要素进行重新界定。在绿色会计体系下, 资产类科目应增设“自然资产”项目, 其中包括二级科目“有形绿色资产”和“无形绿色资产”。有形绿色资产指空气、水、森林、海洋、矿产、臭氧层等自然资源;无形绿色资产指企业拥有的用于环境开发和保护的长期资产:排污许可证、资产开采权、专利权、环境污染治理专有技术等。负债类增设“应付环境治理费”科目, 专门用来核算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成本:应付排污费、应付环境赔付款或罚款。所有者权益类增设“绿色投入”科目, 包括国家财政拨付的专门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基金、环保基金、社会统筹金等。费用类增设“绿色成本”科目, 包括企业使用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环境平衡需要花费的资源。收益类增设“绿色收入”科目, 包括企业使用节能产品、回收再利用资源得到政府的补助或者优惠的收入。

披露不同, 传统的会计主要披露的是三大会计报表, 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但是在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下, 可以用增加附表或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的办法披露相关信息。绿色会计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为了向有关各方提供准确有效的绿色信息, 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分析、决策的需要。

四、绿色会计在中国企业中推行的对策研究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虽然绿色会计从基本假设到要素的确认到会计报告, 都与传统会计存在区别, 但是这都是建立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 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会计的计量方式。同时绿色会计比起传统会计, 更加适合时代的发展, 尤其满足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时代需要, 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升华, 在中国发展绿色会计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广大研究人员解决, 本人认为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1) 绿色会计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在中国以GDP为考评的唯一指标时, 很少有人会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味的创造GDP而忽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不可取的。 (2) 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 企业局部发展与环境全局和谐存在矛盾, 造成了执法不严格。同时企业对环境问题较为敏感, 往往会避开这一块。 (3) 会计准则还不是很完善, 虽然说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绿色会计的重要性, 但是相关会计准则中没有相关规定。绿色会计还仅仅停留在高校教研员的书桌上, 没有运用到实践中。 (4)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也是绿色会计准则迟迟没有出台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相关培训, 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甚至没有听说过绿色会计这个概念, 使得绿色会计的实践又存在了障碍。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 我们做出相对应的调整: (1) 加强绿色会计的教育工作, 尤其是可以从高校的教育做起。绿色会计不仅仅是高校教育那么简单, 在教育的同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把绿色会计切切实实的用在日常处理中, 在实践中更好的完善绿色会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绿色会计的真正目的。 (2) 加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破坏环境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 决不手软, 执法人员要对相关企业从重处理。而对于重视环保的企业给予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其发展。 (3) 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 会计报表不仅披露企业财务信息, 也要披露环境因素, 这种强行规定能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考虑相关的环保因素。同时有了相关规定后, 企业的会计处理也会更加规范, 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 (4)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定期进行财务会计培训, 及时学习新出台的相关制度法规, 同时也可以邀请高校的财务会计教授定期给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讲座, 及时了解研究的前言知识。外部环境上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我们相信, 采取了上述的一些措施后, 企业会更加重视环保因素, 为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姝.浅析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异同[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4) :132.

[2]徐纯.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差异分析[J].财会通讯, 2010, (7) :128-129.

[3]陈小红.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完善绿色会计的必要性[J].财经天地, 2011, (7) :50-51.

[4]仵宇庆.绿色GDP与中国环境会计发展的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 2006, (9) :23-24.

[5]王颖.浅析绿色会计[J].财经界, 2009, (4) :112.

[6]解腊娣.试论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发展[J].经济师, 2006, (11) :66.

上一篇:民生类新闻的困境下一篇:沉默的紫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