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耕地促发展

2024-07-07

保护耕地促发展(精选八篇)

保护耕地促发展 篇1

一、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国土资源管 理水平

认真贯彻土地管理基本国策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国务院“15号”令)精神,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严格落实土地管理责任,将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列入乡镇政府任期目标指标,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体系,实行耕地保护的任期目标推进和层级管理负责,从严抓好落实。每年初,组织召开全县耕地保护暨治理违法用地工作会议,各乡镇主要领导向县政府递交耕地保护责任书。在严格属地管理、加强执法检查的同时,在24个乡镇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2041块,建立基本农田无线视频监控网点27个,全县85%的基本农田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监控。确保了71.3万亩耕地、66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

为确保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制定了《乡镇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公室主任和国土分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建委、规划局、农工委以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保行动”领导小组,切实把“保发展保红线”活动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中去,力求有序推进,取得实效。近年来,圆满完成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国家统计局五部门对蓟县耕地保护工作的核查,以及天津市政府对蓟县历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验收,有力地促进了保红线保发展工作的开展。

同时,紧紧围绕土地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积极探索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土地管理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1项,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执法机制、土地管理工作考评机制和土地管理部门协作机制,形成了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土地管理工作新局面。《中国国土资源报》、《双保工作快讯》、《国土资源网》等媒体均对蓟县国土分局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报 道。此外,蓟县国土分局还多次被国土部命名为“双保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蓟县被天津市政府评为“耕地保护模范县”。

二、开源节流,集约利用,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健 康发展

坚持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放在土地管理工作的首位,深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应保尽保”的原则,紧紧围绕大项目、好项目、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增减挂钩试点。建设项目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是破解土地规划计划瓶颈制约的有效途经,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蓟县国土分局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在洇溜镇、穿芳峪镇毛家峪村、官庄镇玉石庄村、许家台镇田家峪村,积极开展“一镇三村”增减挂钩试点。按期归还周转指标28.39公顷,超额完成耕地复垦6.05公顷,为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被天津市政府评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先进单位”。

二是大力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多元投入、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群众垦造耕地的积极性,着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8年以来,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4个,涉及26个乡镇、1121个地块,平整土方275.6万方,修复田间道路266公里,架设低压线3.7万余米,安装变压器35台,新打机井195眼,铺设管道10.2万米,开发整理土地3400公顷,新增耕地面积3356公顷,为市县重点工程提供占补平衡指标2240公顷,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大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县安排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上百个,总投资2340亿元, 建设用地需求5万亩左右,其中2013年安排建设项目近200个,年度计划投资340亿元,建设用地需求近1万亩。为保障用地需求,从北部山区工矿、南部平原砖厂腾出建设用地指标3000余亩。另外,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争取建设用地指标6000亩,分别落实给上仓、汽车产业园及蓟县新城项目。并协调解决了金鹏管业2000亩的用地需求。

三、多措并举,强化监管,着力提高国有国土资 源利用效率

严格执行土地批后监管制度,着力在土地出让后跟踪、检查、竣工复核验收等关键环节下功夫,切实加强对国有土地的供应和监管,有效地规范了蓟县土地市场管理秩序。

一是建立联动巡查机制。采取定期巡查、随即抽查、专项检查的方式,与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对已出让地块逐一进行实地巡查,对经营性项目用地的开竣工监管,做到专人负责、专线管理、系统分析、拍照存档,确保对项目用地开竣工巡查做到全覆盖。

二是建立联席汇审制度。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席汇审会议,对问题地块进行研究讨论,寻求解决办法。对申请延期地块,制定解决方案上报县政府审批,想企业之所想,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三是强化网络监测监管。依托国土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平台,对已供应的各类项目用地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和动态分析,着力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管水平。对系统亮灯的地块,依据相关程序进行核查处理;对处理完毕的地块,在动态监测监管系统上进行及时更新。

四是建立跟踪管理台账。严格落实土地出让监管制度,对已供土地情况进行电子登记,并予以及时更新。对已成交未签合同的地块,进行土地出让金监控;对已出让的地块,进行项目用地的开竣工情况监测。对逾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地块,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进行处理;对疑似开竣工超期的地块,依据相关规定和出让合同进行处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保障了项目用地监测监管。

自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以来,共计出让国有土地215宗、1748公顷;处理延期地块74宗、916公顷;完成现状补办出让304宗、156.15公顷;划拨用地83宗。

四、依法行政,改进作风,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和 服务水平

努力践行“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 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八条措施,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经济发展。

一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窗口受理、首办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制度,主动公开办事指南和收费标准,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结时限,不断提高业务审批效率,着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是开设“直通车”,搞好“一站式”。对项目用地实行提前介入、跟踪服务,督促用地单位及时准备报批资料,帮助协调相关单位办理用地手续,现场解决报批中的实际困难,实行“一站式”报批服务。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建立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对重大投资项目、工业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申请,实行及时组卷、市局盯办,确保项目用地及时批准、供地。对受理的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倾斜政策,组织专门班子对建设单位专项服务,对项目的立项、预审、地籍测绘、地价评估、规划选址等工作进行集中办理,一次完成。

三是创优政务环境,打造服务亮点。定期召开重点项目审批例会,集体酝酿讨论,着力提高业务审批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严格执行领导带队上门现场办公制度,强化“一对一”服务,对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从用地预审、资源配置到上报审批、批后供地,一律专班承办、特事特办、全程督办,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建设,着力打造国土部门服务新亮点。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我们将建设用地审批由原来的5项合并为2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建设用地批准书、临时用地与供地审核事项,经县政府批准后,由原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减为5个工作日办结,时限缩减75% ;备案和核准类项目累计审批工作日,分别由原来的30天、42天缩减到25天、31天,行政审批实现大提速。

经济越是发展 耕地越要保护 篇2

耕地越要保护

XX市国土资源局

随着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需要一定量的土地资源作为支撑,但我们认为,经济越是发展,耕地和基本农田越要保护。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臵、内涵挖潜,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和潜在价值,走出了一条“以总体规划为龙头、以耕地保护为前提、以集约用地为核心、以全程监管为手段”的科学用地之路,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做法

1.“科学规划”提升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也是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市在这么几个方面强化规划调控: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领导要自觉执行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在规划执行过程中注重搞好部门协调,如我市国土部门把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电子文档交规划部门一套,以便规划部门在建设项目选址时搞好衔接,避开基本农田,在落实规划的同时还能提高办事效率。三是严格规划审查,保证使经批准的所有建设项目用地100%符合规划,而且经得起事后的检查,做到图实一致。四是严格依法修改规划,在规划修编中我们遵循“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的方针,努力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重点保障必要的用地需求,确保“地尽其用”,避免规划偏离各类用地的实际需求和可能,杜绝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或闲臵浪费。

2.“共同责任”促进保护。按照权、责、利一致的原则,市政府每年都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国土资源管理考核工作的意见》,明确政府是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将辖区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列入各镇(区)主要领导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镇(区)和村组及农户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将全市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保护面积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农户和地块,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每年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并要求逐级签订保护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保护责任。全市都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制度、保护区制度、保护责任制度、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禁止破坏和闲臵、荒芜基本农田制度、基本农田地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等八项制度。各镇(区)都非常重视八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在基本农田保护日常管理中落实了八项制度。通过上述措施,建立政府协调、各部门联动的耕地保护责任机制,使耕地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3.“占补平衡”拓展保护。历年来,我市以实施“占补平衡项目库”为抓手,把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定作为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实。申报建库前,充分进行调研,并听取镇(区)意见,对申报的项目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确保所申报的项目通过省厅验收。对有申报意向,但不能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项目,坚决不予组织申报,做到“宁缺勿滥”。从2008年开始,我局请专业编制单位对所申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进行规划编制,使项目实施完成后,保证耕作条件。项目申报后由各分局(所)专门落实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进度、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并负责收集项目实施前后的影像资料,为项目验收提供依据。XX市局对各项目现场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把项目库的完成情况列入各分局(所)的年终考核内容。

4.“万顷良田”深化保护。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省国土资源厅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建设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臵目标的一项重大工程。我市积极开展工作,拟在XXX镇约15500亩的土地进行综合试点,真正将工程区建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提高耕地保护的质量。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土地复垦、村庄整理。一是有计划整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二是针对一些河、浜、沟、潭,全面复垦废地,增加有效耕地;三是开展村庄整理。据统计,我市农村居民共有11万户,绝大多数是一户一宅,平均每户宅基地占用面积0.8亩多,我们设想通过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逐步将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据调查测算,全市农村平均每户宅基地面积(包括公共用地和失去利用价值的边角地等)约为0.8亩,通过建设农民动迁小区集中进行安臵,平均每户用地仅为0.3亩左右,每户可节约用地0.5亩左右,节地率达到62.5%以上,通过复垦,全市可增加大量耕地。

5.“执法监察”落实保护。我市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一直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规定,落实基本农田“五不准”,并长期向社会公布基本农田保护监督电话,对群众反映的情况我们都会认真核实,确保件件有落实。在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中,全市各镇(区)都聘请了一批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察员,每个保护片块都有明确的保护责任人和动态监测员。保护责任人和动态监察员对负责片块的基本农田,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反馈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及时发现、制止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并逐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使基本农田长久处于良好的保护状态。同时我们还对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察员专门建立档案并输入电脑,随时可以查阅。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将基本农田动态监察员的工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支出,每年的资金都下达到位,确保每位监察员有600元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层监察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今后,我们还打算通过改进考核办法等方式,总体上提高基本农田动态监察员的补贴水平,以进一步鼓励其工作积极性。

二、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前提条件。我市每年都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列入部门工作计划和管理目标,明确市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科负责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工作,一把手局长和分管局长经常检查过问基本农田工作,耕地保护科在每年工作目标分解时都明确专人负责基本农田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镇(区)也都有对应的组织管理措施。有明确的分管领导负责各地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各地党委、政府领导也经常关心支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同时各国土资源分局(所)有专人负责基本农田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并成立专门的市、镇、村三级组织网络,明确责任,并实行日常的基本农田巡查制度,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巩固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成果、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打下了基础。在已建立的基本农田保护台帐基础上,对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至今为止,全市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处于良好的保护状态。

2.集约用地是推进耕地保护工作的有效途径。经济发展需要用地,但关键是力求用最少的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少用耕地,才能真正保护耕地。近年来,我市坚持多管齐下,综合管理,走出了一条“以总体规划为龙头、以耕地保护为前提、以集约用地为核心、以全程监管为手段”的科学用地之路。如要求外资投资强度每亩不得低于55万美元,民营企业每亩总投资不得低于400万元人民币。同时,对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2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民资项目,不单独供地。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15%。严格控制企业在厂区范围内建造员工宿舍楼和中层管理干部住宅。实践证明,只有集约用地,提高效益,才能促进耕地资源的保护。

保护耕地促发展 篇3

关键词:常山县;耕地保护;均衡发展;占补平衡;建议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各地区都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的发展、工业场地的建设、城镇化结构的转型都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建设。很多地区也出现了可耕地面积的反增长。我国一直毫不动摇地坚持粗放扩张、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严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很多地区也出现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偏高,建设用地存量大、利用效率低的现象。所以,这就需要当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严格控制耕地保护制度与耕地占补平衡。那么,如何在不遏制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有效保护可用耕地,如何有效的做到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的均衡发展已经很多部门及国家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至此,本文以浙江省常山县为例,探讨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均衡发展的几点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意见。

1当前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土地的占有量也是不断增加。一系列的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开发。但是,国家明确规定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等要求,特别是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要求,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数量质量并重、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新要求的提出,这对于很多地区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就提出很大挑战。其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巨多。政府明确指出要严格保护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体系。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再者,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周边已建设商业用地,可耕地占补平衡的土地选择性越来越少,而且土地质量越来越差。部分地区甚至沙漠化、盐渍化。另外,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与政府的行政权缺少相应的平衡机制,政府利益与农民利益相冲突,落实耕地保护政策阻力大。最后,有关政府部门虽然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做出很多原则性的新规定,但是缺乏适应市场生产的土地管理措施。

2常山县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树立长期约束垦荒的战略思想

我们知道,浙江省土地面积占据我国总面積的1.06%,是我国占地面积较少的几大省份之一。且耕地面积只有208.17万公顷。而常山县又属于浙江省占地面积较小的县城之一。仅有耕地18.52万亩,其中水田16.07万亩。但是随着近年来的工业发展,城市结构转型。造成大量土地被占用,环境被破坏,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已经寥寥无几。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及国家再次明确垦荒的基本原则,尽所能的减少对环境不利的影响因素。即使很多地区已经出现封山育林等政策。但是也远远不及水土流失的严重。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及国家树立长期的约束垦荒战略思想。通过国际贸易适量购买土地密集型的粮食产品从而缓解土地减少的矛盾。

2.2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建立农地估价制度

首选,要鼓励农业用途的承包地,积极建立合理的农业承包地估价机制。政府要做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提供便捷的中介服务,同时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明确限定公共利益内涵,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约束相关单位的不规范征地行为。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就要积极做出调整公告,并严格公示征地方案。然后征集所承包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意见,做出合理的调整。最大限度的保护耕地面积,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而对于为了商业目的及经营目的而建设用地的,需要是安置补偿由用地者与农民协商,政府切勿滥用权力。必须根据所占耕地产出能力相应的折算面积,建立合理的农地估价制度。

2.3完善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

支持地方提高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加大对耕地保护的补贴力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探索实行“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积极促进土地税费制度改革,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标准,建立按本地区开垦同等质量耕地成本缴纳耕地开垦费的制度。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少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的,核减相应中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预算分配数。

3总结

综上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都在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是土地资源需求量的逐渐增大。很多地区也出现了可耕地面积的增长。鉴于我国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背景下,节约集约用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笔者通过分析当前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长期的约束垦荒战略思想;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建立农地估价制度;完善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的建议。促进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均衡发展,响应了国家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符合我国社会国情的粮食安全体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韩娟,吕萍,薛剑,钟和曦.现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机制自身建设问题及建议[J].资源与产业. 2009(01)

[2]肖碧林,陈印军,陈静.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宏观形势与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 2009(08)

[3]白冰,刘强,刘芳.耕地占补平衡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S2)

[4]张飞,孙爱军,孔伟.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利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7)

保护耕地促发展 篇4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看.这个时期也是耕地减少最快的时期。如果不控制盲目占地, 减少不合理占地, 就有可能犯历史性错误。国外的耕地保护与城市化发展互动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与耕地不仅仅是简单的占用与被占用的关系。其中的关键在于要选择与国土资源条件相适应的城市化发展方式和速度。城市化滞后或超前于工业化对耕地的利用都是不集约的。在保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同时, 应结合城市发展及时合理调整城乡结构, 突出中心市、中心村, 避免零散布局, 同时加大土地整理的力度, 有效保护和增加耕地面积。事实证明, 只要选择了合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和进程, 就能够充分发挥城市化集约用地的优势, 从而直接减少耕地占用, 有利于耕地保护。

2积极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形手”的作用

统筹协调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需要积极发挥政府“有形手”的作用, 而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手段来调节。在处理保护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关系问题上,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优先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 分级管理体制也很难保障地方政府自觉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管理土地。在分级管理体制下, 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的率先发展和“以地生财”及其“政绩”, 以各种形式变相规避上级政府的规划管制、计划控制和审批管理, 违法违规批地, 圈占并低价向市场供应土地, 致使大量上地被乱占滥用和闲置浪费, 造成土地市场的秩序混乱。特别是, 在征地中以低价征收农民的上地, 造成许多农民失地、失业、失去生活保障。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 目的是要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保障国家土地资源利用的全局性、战略性目标能够得到落实。

3借助科学技术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提高现有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我国城市用地的经济产出率目前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 如果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向各类工业园区集聚、及时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则可大大提高城市用地的产出水平, 提高城市上地的集约利用度, 从而缓解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用地的需求。

4改革征地制度, 完善征地程序

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是对立统一的, 城市发展对耕地保护既有不利的一面, 也有有利的一面。不能简单地把耕地面积减少而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归因于城市扩张, 城市的合理扩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合理扩张也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不能为了保护耕地而限制城市规模的合理扩张。只要运用有效的协调机制协调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对立面, 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就能达到和谐的统一, 实现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双赢。耕地保护也不是为了保护耕地而保护耕地, 是为了保证未来一定区域的耕地生产能力, 来满足未来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实际上要保证每个区域, 甚至全国的耕地动态平衡是不现实的。事实证明, 不管施行多么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中国的耕地面积历年都在不断地减少。但是中国在特殊的国情下施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保护耕地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积极作用。以后应该用“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代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己不再单纯局限于粮食生产, 应从大农业角度考虑, 把农用地的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检验粮食安全的尺度。耕地保护时, 耕地的数量是比较好量化的, 耕地的质量就比较难量化了, 所以耕地保护往往重数量轻质量, 而耕地的生产能力, 特别是未来的生产潜力就更加难量化了。为了更好地保证食物安全, 就要加强对农用地生产潜力的研究,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未来人口和生活水平的预测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正在快速的发展, 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如何在保证城镇建设的同时, 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物质需求, 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就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就促进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耕地保护

参考文献

保护耕地促发展 篇5

【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00]408号 【发布日期】2000-12-27 【生效日期】2000-12-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0〕4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土地管理局(城乡规划土地局、规划国土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 土地管理法》,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客观要求。为适应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妥善解决当前土地供需矛盾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现将有关政策措施通知如下:

一、坚持土地管理严而又严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这是妥善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前提。当前,要抓紧完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快审批工作进度,特别要做好县、乡两级规划的完善工作,把规划落到实处;要强化规划意识,建设用地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要加强预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监督,确保各级规划的全面实施。

二、实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相对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是正确处理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解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为鼓励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对将原有农村宅基地或村、乡(镇)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成耕地的,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复核认定后,可以向国家申请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通过置换取得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安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门用于乡(镇)基础设施、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以及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三、积极推行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政策,鼓励开展农用地土地整理。为鼓励开展农村集体农用地整理,对各地自筹资金进行农用地整理净增农用地中的耕地面积,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复核认定后,可以向国家按照60%的比例申请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通过折抵取得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安排也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四、有条件地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周转,推进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建设。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途径。为妥善解决小城镇建新拆旧过程中的建设用地指标问题,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小城镇建设试点推进情况、试点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检查,到期归还”的原则,对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单列编报下达一定数量的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小城镇建设建新拆旧完成后,经复核认定的复垦成耕地的面积必须大于建设占用耕地的面积。

五、进一步加大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力度。坚持实行建设占用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对占补平衡实行按建设项目进行考核,确保补充耕地的责任、资金和方案落实。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耕地储备制度,实现耕地先补后占。规范耕地开垦费收缴的管理。建设单位自行补充耕地合格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再收取耕地开垦费。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对依法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要及时调整补划。

六、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建设用地审批工作效率。对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部在用地报批阶段主要审查是否符合规划、计划,耕地占补平衡资金和责任是否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存在搭车占地等问题。其余审查内容在建设用地预审和竣工验收阶段进行,并主要由省级以下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把关。一些基础性、技术性的审查主要由市、县把关,省级以下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审查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把批资料按照审查内容的调整要进行相应简化,对报批资料符合要求的,部将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

七、为加快用地报批阶段的工作进度,要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工作。单独选址项目,要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阶段完成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补充耕地资金是否落实,以及是否压占矿产和地质灾害评估等问题的审查,用地正式报批时,对上述问题只附结论性意见,不再重复审查;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的部分区段在开工初期确实无法准确确定用地面积的,可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等工作,放在批后跟踪检查和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进行,有关图件资料作为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八、对影响基础设施项目工期的单体控制性工程经批准后,可以实行先行用地。需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影响工期的单体控制性工程,经报部同意后,可以先期动工建设,但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善用地报批手续。

九、规范补充耕地费用的使用管理。对各地上缴中央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以省、区、市为单位,按照“以收定支,收支挂钩”和“多缴费,多安排”的原则,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资金安排到缴费地区。跨实施的项目要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情况,进行资金拨付。对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70%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部分,各地在对国家投资的项目按规定进行资金配套后,也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挂钩”和“多缴费,多安排”的原则,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资金及时安排到缴费地区。部在安排项目时,将根据各省、区、市的推荐和排序优先安排。

实施上述政策措施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应及时报告部办公厅。

国土资源部

二000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保护耕地促发展 篇6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 耕地保护 主体功能区 重庆市北碚区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the Main Function Districts Planning——A Case Study of Beibei in Chonqing City

YuanMin Wang SanLiu XiuhuaWang Cheng

Abstract:The population index of urbaniz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ongqing Beibei.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change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rea from 1997 to 2007,as well as the relevant between them were analyzed.And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ization level.According to the results,main functions regionalization should adhere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and prevent excessive erosion areas.This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space for the rural population enters the city.In other words,main functions regionalization should balance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the planning area.

Keywords: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ain function districts Chonqing Beibei

【中圖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55-03

1.引言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其功能区的划分对改善人地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1]。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过去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等一系列区划、规划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价,更重视与自然社会功能和谐的一种考虑,其实质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在区域落实的一种综合反映。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2]。故研究区域的城镇进程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具有至关重要性。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仅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积聚、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展,还包括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得到空前的发展,城镇人口迅猛增加。1978年全国共有城市191个,城镇化率仅为12.5%,到2007年城镇化率已达到43.9%。多方[5,6]预测表明,中国城镇化水平在2010年和2020年可能分别达到46%~48%和55%~58%,而总体上≥70%的时间大致在2035~2040年间。因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非农化不可避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4年)计算,1996年到2003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占用耕地在8×104公顷以上。我国城镇化水平每上升1%,耕地相应减少45×104公顷[7]。近十几年来,各地大力进行各类园区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在这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和耕地减少的矛盾,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并伴随着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浪费的严峻形式,如何协调城镇用地的扩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已成为学术界与决策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重庆市地处西部生态脆弱区,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中心,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特色,加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促进土地利用类型间频繁转移的同时,其对耕地的矛盾也日趋突出。因此,本文选用重庆市北碚区为研究区,分析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相关性,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与研究区域

2.1 城镇化水平的测量指标。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一般采用它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的量度一般采用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8]。单一指标法包括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目前很多采用常住人口,本研究采用常住人口)的比例;土地利用指标系指非城镇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荒山、滩涂等)转化为城镇用地的比率。复合指标法包括反映城镇化水平4个方面的指标,即:①规划区域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或常住人口)的比例,②人口密度即单位城镇面积的人口数,③城镇建成区的大小,④城镇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城镇化水平除与城镇之间的平均距离成反比外,与其余3项指标均成正比[3,8]。

2.2 研究区概况。

北碚区隶属重庆市,地处重庆市核心区的西北面,是重庆市主城区和都市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碚区地跨东经106°18′~106°56′,北纬29°39′~30°03′,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北碚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东临渝北区,南接沙坪坝区,西靠壁山县,北与合川市接壤,距重庆市中心仅24公里,距江北国际机场28公里。北碚区是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重庆市的“后花园”。据2007年北碚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全区耕地面积为26031.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52%;城镇建成区为32.4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29%,城镇化率达到68.52%。

3.北碚区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变化研究

3.1 北碚区城镇化动态分析。

非农经济的高速发展、非农业人口的稳步迅速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等的高速提高共同促进了北碚区城镇用地规模的快速扩展。北碚区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997年的9.0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32.42平方公里,增幅达260.22%,年均扩展23.66%。这说明11年来,北碚区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由图1可以清楚看出,北碚区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展越来越快,特别是1999年以来,呈加速扩展之势。由于目前北碚区城镇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不均一,所以北碚区城镇发展还将会有一个高涨期,其城镇人口、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都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北碚区城镇化进程持续、稳定地提高(见图2)。1997年,北碚区人均GDP为6444元,城镇化率为37.37%;而2007年,北碚区的人均GDP达到15897元,城镇化率也达到68.52%,说明人均GDP与城镇化率成正相关性,同时二者之间的增长趋势基本上接近。

3.2 北碚区耕地变化的总体趋势。

北碚区内地貌类型多样,平坝、丘陵、低山等均有分布,其中以丘陵地貌为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2.12%,另有相当部分低山(占40.78%)和少量平坝地区(占4.81%),耕地面积总量不大(2007年耕地面积为26031.83公顷)。

北碚区耕地的逐年减少,主要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占用了大量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从1997年~2007年短短的11年间,耕地面积净减少2315.22公顷,平均每年以8.17%的速度递减,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10.47公顷(图3)。特别是2002年以来,耕地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等原因导致的耕地减少速度。耕地减少的同时也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急速下降。伴随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用地的扩张等将进入高涨期,对耕地的压力将不断加大。

4.北碚区城镇化水平驱动因素的发展趋势

4.1 经济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年人均GDP达到1000~5000美元阶段,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利益格局大幅度调整的敏感时期,应对得当,经济将会保持快速发展,迎来黄金发展期。根据北碚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北碚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11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0%,人均GDP达到15897元,跨越1000美元的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80亿元,比上年增长40.80%;地方财政收入6.73亿元,比上年增长54.20%。根据《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预测:到2010年,北碚区GDP(2007年价)为140.00亿元,人均GDP(2007年价)超过20000元。这表明北碚区经济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北碚区城镇经济规模会迅速扩大。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仍将是北碚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

4.2 人口变化趋势。

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城镇规划的前提,而人口规模是用地规模的前提。因此,城镇人口对空间的需求是城镇土地扩张的直接动因。随着第二、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本区域从事第二、三产业的非农业人口也会不断增加;再加上西南大学和蔡家组团、江东产业集中区不断扩建,外地人口的不断机械迁入,城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会不断增加。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城镇居民需要更多的城镇用地来满足其对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需求,进而不断导致耕地的减少。

北碚区2007年常住人口为70.81万人、城镇人口48.52万人;而据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预测,到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96.7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81.96万人。

4.3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对城镇用地扩张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必然对其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样政府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状况方面都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居住用地、道路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公共绿地都将会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北碚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7年的8.3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00平方米,在短短11年内,北碚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了4.02倍。住房需求的增加,刺激了房地产开发商大量圈地建房,再加上北碚区作为“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全国最佳人居环境示范城市”和“迪拜国籍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2007年北碚区住宅建筑竣工面积达222.66万平方米。

4.4 基础设施增加趋势。

近年来,北碚区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以2007年为例,全年供电量为141359万千瓦时,供水量为1488万立方米;公路路网密度为0.09km/km2;全区电话普及率为83.70%,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5000户;城市住房使用面积1157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24公顷,建成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8.2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48%。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趋向于快速增加趋势。

近年来,城镇建成区面积以加速的趋势扩张。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影响城镇用地扩张的直接因子,它是表达城镇化水平增长的重要指标。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北碚区城镇人口还将进一步迅速增长。

5.促进北碚区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相协调的对策和措施

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城镇化发展必定要占用一部分的耕地,但是城镇又不能不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北碚区的城镇化率,才能满足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另一方面,必须切实保护耕地,在城镇发展中尽可能少占或不占用耕地。

5.1 严格实行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土地审批和使用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严格按用途使用土地,严格审批土地利用用途变更的土地,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权威性,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严肃性。突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同时,通过基准地价、土地出让、转让价格调控土地,适当提高农地特别是耕地转用的地价,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通过明确的不同类型土地价格约束了不同类型土地之间的流动,也保障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完善。

5.2 以规划为指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挖掘城镇旧城区用地潜力,盘活城镇闲置土地,加大旧城改造和企业“退二进三”的力度,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及保证措施。依法严格控制“农转非”用地,严格规定城镇非农业建设用地标淮、统筹安排城镇用地,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些必须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体现出来。加强部门协调,制定政策措施,促進“三个集中”:通过合理规划,使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通过迁村并点,使农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通过搬迁改造,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强土地管理,防止非法占用土地,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对现有已利用的城镇建设用地,要采取配套综合措施,以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对城镇建设用地及工矿、交通、能源等非农业建设用地,则应制定政策引导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用地方式,立体利用土地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少占用耕地。

5.3 大力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制度。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通过城镇建设用地挖潜和农村居民点复垦达到建设用地总量保持不变,这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重点是严格按照村镇建设用地标准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5.4 加大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整理不仅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途径,也是盘活城镇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应的整理开发鼓励措施,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切实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在实施措施上,要鼓励多条途径,尤其是社会资金介入土地整理市场,广开门路,使土地整理有一个良好的资金平台。

6.结论

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能为了保护耕地而限制城镇规模的合理扩张,而应运用有效的协调机制协调城镇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对立面,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故在进行主体功能分区划分时,应统筹考虑区域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率和耕地保护等,逐步形成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特别应注意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即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时注意规划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协调平衡。

參考文献

[1] 冯德显、张莉、杨瑞霞.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1~5

[2] 张莉、冯德显.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30~34

[3] 霍艳杰.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34~40

[4] 程效东、李瑞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1):35

[5] 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6] 刘新卫、张定,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3):301~310

[7] 王万茂、李俊梅.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0,3(2):5

[8]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伊春市耕地发展现状及保护建议 篇7

关键词:耕地利用现状,保护对策建议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非农占地的增多, 人均耕地逐年减少, 近几年来, 国家在加强土地宏观调控, 严格国土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土地资源需求日益旺盛、管理日益严格、形势日益严峻, 因此要确保粮食安全,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加强耕地保护尤其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越发艰难。

1 耕地利用经历2个重要阶段

1.1 自然开发与原始粗放耕作

伊春市从成立之初耕作方式以牛、马、木犁为主, 拖拉机为辅, 多数品种以农家品种为主, 肥料投入以农家肥为主导,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才少量投入化肥, 且是以低含量的磷肥 (过石) 为主, 配合少量尿素。土壤耕作层及理化性状在30a的时间里并没有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作物单产低、土壤自然生产相对较高, 而且作物布局自然合理、轮作倒茬的耕作制度维持了土壤的自然土壤肥力。这一阶段伊春市耕地土壤利用与养护, 可概括为“用地养地平衡, 投入产出平衡”的自然生态有机农业向无机农业的过渡阶段。

1.2 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结合

耕作方式从牛马犁过度至以中小型拖拉机为主, 作物品种从农家品种更新为杂交种和优质高产品种, 肥料投入以农家肥为主过度到以化肥为主导, 并且化肥用量连年大幅度增加, 农家肥用量大幅度减少, 粮食产量也连年大幅度提高。据统计, 伊春市从2003~2009年肥料与粮食产量的变化规律。土地二轮承包后农家肥用量逐渐下降, 化肥用量高峰出现在2000年, 达8592t, 但粮食产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指标, 随着化肥用量和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2001~2005年, 5a化肥投入一直维持在8000t左右, 粮食总产也维持36~40万t上下, 地力下降造成的粮食增产幅度下降。

2 耕地施肥经历的6个重要时期

2.1 农家肥开始使用时期

建国前, 全市农村很少施用农家肥, 不重视农家肥建设。建国后, 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 广大农民逐渐开始施肥, 注意农家肥建设。随着农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 公社建立积肥队伍常年积肥, 施肥面积能占播种面积的15%~20%。

2.2 化肥开始使用时期

1957~1981年, 初期施用硫铵硝铵和过磷酸钙。

2.3 化肥用量攀升时期

1981~1988年, 肥料种类仍以有机肥为主, 尿素、二铵为主的化肥施用量迅速增加。

2.4 农化结合过渡时期

1989~1999年, 农家肥和化肥结合施用的方法普遍推广, 化肥的种类已由单一的尿素、二铵向多元复合肥和多品种肥料过渡。

2.5 平衡施肥推广时期

1996~2009平衡施肥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全市的施肥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施肥方法也更加科学合理。

2.6 配方施肥推进时期

2009年至今, 随着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伊春市的实施,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了大面积应用, 依据经验型与数据型相结合的配方, 进行多元素种类、科学搭配的施肥方式已经普遍, 测土配方专用肥料达到合理施用水平。

3 耕地保养走过了5个重要路程

3.1 开发早期

早期农田多为新开垦土地, 土质肥沃, 主要靠自然肥力发展农业生产, 均不施肥。多年耕种后, 地力减弱, 施少量农家肥即能保持农作物连续增产, 1960年以前, 公顷施农肥量不超过7500kg。

3.2 20世纪70~80年代

开垦20~30a的农田土壤有机质略有下降, 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在30g/kg以上。为提高粮食产量, 全市各公社改进积肥制度, 确定施肥指标, 大力开展积肥造肥活动, 增加农肥施用量, 此时期公顷施肥达到了10t以上。

3.3 20世纪80~90年代初

因种植面积扩大, 农家肥不足, 有机肥施肥量明显下降, 全市施农肥量公顷均3000kg左右。到土地二轮承包开始伊春市的农肥投入量降到最低谷, 化肥的投入量在逐年增加, 从而达到了提高粮食单产与总产目的。

3.4 2001~2005年

5a间伊春市的粮食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 让伊春市政府感受到了地力下降和土壤养分不均衡而使粮食生产难以提高的危机, 为此全市开始培肥地力与测土配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5 2006年至今

每年肥料投入量在加大, 作物均衡施肥也在逐步走向科学化, 粮食产量开始逐年攀升, 使伊春市的粮食产量再次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4 耕地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4.1 改善土壤耕地质量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引导农民氮磷钾肥合理搭配, 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达到肥料养分平衡, 提高肥料利用率, 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减轻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耕地性质得到改善, 耕地质量得到提高。

4.2 合理制定耕地利用规划

制订耕地利用规划要综合考虑作物布局、地力水平及土壤类型, 不侵占高产田, 多征用中低产田。高产田是经过长期的耕作改良和地力培育, 土壤水、肥、气、热诸多因素较好, 应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实行重点保护。

4.3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必须确保一定的耕地面积, 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政府应采取补贴政策, 以确保耕地数量, 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合理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 保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

4.4 发展区域经济种植

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布局, 科学合理利用好耕地。首先要推广粮食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其次是搞好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合理布局。保护土壤耕作层, 集中连片发展经济作物, 从而合理保护好耕地生态环境。

4.5 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浅析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 篇8

关键词:耕地质量,节能,清洁生产,低碳排放,措施

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所在, 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 尤其应该高度重视的是耕地资源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稀缺资源。耕地资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质量, 关乎粮食安全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成功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 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近年来中国耕地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土地退化、土地污染等造成的耕地质量下降和农业产能低下, 已经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很严重的威胁。在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维护保护耕地质量, 进而提高农业产能, 才是目前实现我国农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1,2]。分析原因才能找到对策, 本文先分析了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然后在此基础上简单总结了相应的保护维护耕地质量的措施。

1 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

1.1 农药滥用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已成为第一大农药使用的国家, 有资料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有1, 750, 000t的农药投入使用, 大约是世界农药使用平均水平的三倍, 但是只有30%施用量的农药作用于目标生物, 其余70%的农药则大部人进入了土壤, 导致突然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依赖于土壤生存的生物数量锐减。这些生物有些可以以农作物害虫为食, 例如青蛙和蟾蜍, 有些则可以改善土地质量, 例如蚯蚓。这些有益生物数量的锐减从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害虫失去天敌数量锐增, 进而导致更多农药的使用, 形成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 土地质量严重下降[2]。

1.2 化肥滥用和耕作不当导致土地肥力不足

统计资料表明从1980年至今, 我国的亩产粮食产量提高了56%, 同时化肥投入量则增加了225%;同期的德国和法国等粮食亩产提高了51%左右, 但是化肥投入量则下降了31%-47%, 这是一组很明显的对比,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化肥的滥用导致耕地过度依赖肥料, 当停止使用时, 土壤肥力降低, 粮食产量减少。此外, 不当的耕作方式, 例如传统的“大水漫灌”, 对耕地质量也有一定的破坏[2]。

1.3 土壤污染使良田变成“毒田”

我国的土壤面临严重的污染, 统计显示约有0.1亿hm2耕地受污染, 其中灌溉污染的耕地有2, 166, 000 hm2, 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 000 hm2。此外工业化产生的“三废”也大量进入农田, 导致土壤污染重金属离子超标, 不仅造成粮食减产, 更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2]。

2 耕地质量保护维护的措施

2.1 科学的使用有机肥, 恢复奠定土壤的肥力基础

有机肥能够为突然提供有机质, 是土壤肥力不可缺少的成分, 尽量减少工业肥料的使用, 提高有机肥使用占总的肥料用量的50%左右, 过度则会引起土壤硝酸盐积累, 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此基础上应该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平衡使用工业化肥, 维护土壤的最大肥力。此外应该提高低毒、低农药残留、生物农药的使用[1]。

2.2开展土壤污染调查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与大气和水污染不同, 突然污染人们很难察觉到。这就需要展开系统的调查。一方面要以工矿污染厂作为调查预防的重点,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 制定出详细的污染的区域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可行的治理和预防污染的措施, 制定一系列标准和法律法规, 最大程度上治理和预防土地污染, 保护维护耕地质量[2]。

2.3 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改善土壤

化学调控改良突然是1950后开始兴起的改良土壤的新举措, 在2000年后得到有效发展。它的主要优点是针对性比较强, 副作用小。在众多土壤结构改良剂中, PAM和BGA应用比较广泛, 效果最好。其中PAM主要原理是改良剂高分子聚合物的性质能够增加水稳性团聚体, 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防止水土流失[1]。

2.4 积极推动生态退耕, 改善耕地的生态环境, 普及生态农业

这项措施是目前恢复地力、提高粮食产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要将贫瘠的不适合耕种的山地变为林地、灌草或是草地, 扩大植被的面积, 将实现退耕还林还草纳入法律, 切实的改善耕地环境, 改善耕地生态系统[3]。

2.5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保护维护耕地质量的意识

这样做能让他们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实行土地流转, 把一家一户的耕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提高机械化程度, 其高耕地管理水平[4]。

总之, 目前我国的耕地质量形式比较严峻, 因此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维护刻不容缓,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 然后再不断完善改进,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维护耕地质量, 提高农业产能和农业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旭霞, 李晋川, 卢宁等.提高耕地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 (5) :530-532.

[2]李文文.保护耕地不仅要保“量"还要保“质"[J].山西科技, 2014, 29 (1) :18-19.

[3]张胜任.耕地质量保护亟待加强的建议[J].吉林农业, 2013 (18) :7-8.

上一篇:南美白对虾病下一篇:会计监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