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硬化护理

2024-06-26

晚期肝硬化护理(精选四篇)

晚期肝硬化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涉及患者120例。通过Child-Pugh分级确定, 其中:男性患者72例, 女性患者48例。患者最大年龄87岁, 最小年龄41岁, 平均年龄50.3岁。在收治的所有患者中, 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腹水或者低蛋白血症。此外, 41例患者有肝性脑病, 37例患者同时发生消化道出血;另外, 分别有12例和29例患者出现了自发性腹膜炎和肝肾综合征。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肝硬化进入到晚期的患者, 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 因此身体抵抗力很差。针对这样一种情况, 要求患者要多注意休息, 通过良好的休息帮助增强肝脏中的血液循环, 从而为以后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有大量腹水的患者, 建议采取半卧位增强呼吸运动。由于卧床休息是晚期肝硬化患者主要的休息方式, 如果时间较长, 将会导致患者的焦虑情绪。故此, 鼓励患者更换体位。同时, 强化生活护理, 包括每天定期清洗身体, 进行适当的通风等, 避免病菌感染。

2.2 饮食护理

通过增强患者的饮食营养, 逐步帮助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改善。在饮食的选择上, 尽量的选择容易消化且无刺激性的食品, 同时考虑到患者的营养需要, 还要满足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等需要。动物脂肪对肝硬化的治疗有负面作用, 因此进行了限制, 一般要求患者不要食用动物脂肪。对于部分习惯动物脂肪的患者, 则减少食用量。在护理期间, 保证每位患者每日获得的总热量不低于2000cal。对于有肝性脑病者, 则限制蛋白的摄入。如果患者血钠过低, 则还要补充钠, 以免血钠过低影响到肾功能。如果血钠过高, 则限制钠的吸收。

2.3 皮肤护理

皮肤是人体抵御病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晚期肝硬化患者由于长期卧床, 更需要注意皮肤的护理。对皮肤护理除了常规的清洗外, 还使用了气垫床, 每3h进行一次翻身。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大小便, 尤其是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要及时的更换尿袋。同时, 每5~7d (视具体情况) 更换导尿管。如果皮肤出现了各种过敏症状, 比如红肿, 要及时的使用酒精进行消毒。

2.4 腹水护理

腹水是晚期肝硬化的主要症状。因此腹水护理是晚期肝硬化护理的重要内容。在对有大量腹水的患者进行护理中, 采取了舒适的半卧位, 以增强患者的肺活量, 促进患者的呼吸。同时每天做好有关数据的测量和收集, 以为腹水的排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腹水排放之前, 与患者及家属密切沟通和联系, 以消除恐惧心理, 增强治疗信心。在排放过程之中, 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表情, 及时的疏导, 并询问患者的感受。完成排放后, 叮嘱患者休息, 并在4h内, 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情况及时掌握, 避免发生意外。

2.5 消化道出血护理

晚期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针对这种并发症, 要求患者必须进行必要的禁食。待出血得到缓解后的24h, 进流质食。同时, 要求患者卧床静养。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面色、呼吸、脉搏等, 根据具体的生理特征确定输液量和速度。另外通过医患相互协作插入三腔二囊管。

2.6 肝性脑病的护理

肝性脑病是晚期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肝性脑病将会导致患者睡眠不规律, 记忆力下降, 意识不清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特点, 我院进行了如下护理。要求家属注意患者的反常, 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在患者的病床上加上了保护带, 避免患者因各种原因摔下床。当患者出现了昏迷等紧急情况后, 及时清除口腔和气管内的杂物, 并进行输氧等抢救措施。

2.7 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

患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护理中, 我院通过医护人员的讲解, 并动员患者家属参与护理, 取得了很好的护理效果。患者出院后, 详细的向患者讲解了有关常识和禁忌, 同时对护理注意事项进行了交代。从回访的结果来看, 患者的恢复较好。

3 护理心得

晚期肝硬化治疗作为目前医学界的一个难题, 还难以彻底治愈。但是通过良好的护理, 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改善身体状况。从本院的实践来看, 在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以及患者的三方努力下, 病情好转的病例87例, 自动出院的12例, 病情恶化或者死亡的病例21例, 与过去的治疗成果相比, 好转率和出院率大幅提升。这一个结果的取得, 从护理角度来看, 根本在于充分发挥了三方的优势和积极性, 通过良好的心理干预让患者树立了坚定的信心。这个经验值得未来在晚期肝硬化的治疗和护理中广泛使用。

摘要:目的 讨论晚期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以本院2011年1月-12月收治的120例晚期肝硬化患者的护理实践为例, 分析了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护理, 病情好转的病例87例, 自动出院的12例, 病情恶化或者死亡的病例21例, 与过去的治疗相比, 好转率和出院率大幅提升。结论 良好的护理有助于晚期肝硬化的治疗, 有必要强化护理在晚期肝硬化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晚期肝硬化,护理,心得

参考文献

[1]杜芳.肝硬化患者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19 (10) :106-107.

[2]张洪艳, 王丽霞, 丁立波.肝硬化患者的护理[J].当代医学, 2009, 28 (4) :45-46.

[3]孙萍.晚期肝硬化患者常见并发症45例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1, 20 (9) :23-24.

肝硬化晚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篇2

2、肝硬化晚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

3、肝硬化晚期病人血清中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

4、肝硬化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肝假小叶形成

5、肝硬化是地,肝脏内何种细胞不能有效地发挥吞噬滤菌作用:枯否氏细胞

6、肝硬化病人禁食硬食、油炸、粗纤维食物是因为:以防损伤食管黏膜而出血

7、肝硬化病人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是因为:肾上腺皮功能减退。

8、肝硬化最觉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

9、肝硬化腹水的性质为:漏出液

10、肝硬化病人自发性利尿的方法是指:限制水、钠摄入

11、肝硬化失代偿期特征性的症状是:脾肿大

12、我国引起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性肝炎

13、蜘蛛痣的形成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血中雌激素增加

14、肝肾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蛋白尿

15、甲胎蛋白阳性对下列哪种疾病最有诊断价值:原发性肝癌

16、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肝区疼痛

17、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体征是:肝肿大

18、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方法是:手术治疗

19、引起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病因是: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20、肝癌病人出现的腹水大多属于:血性漏出液

21、污染食物致肝癌的真菌是:黄曲真菌

22、原发性肝癌终末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

23、原发性肝癌的癌肿以何脏器转移多为见:肺

晚期肝硬化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晚期肝硬化病人100例, 其中男68例, 女32例;平均年龄45.6岁;体重62.8kg;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76例, 酒精性肝硬化19例, 经肝穿活检证实的自身免疫性肝炎4例, Wilson disease 1例。肝功能采用Child-Pugh评分, B级肝功64例, C级肝功36例。合并门静脉血栓8例。纳入标准:1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硬化失代偿临床诊断标准Child-Pugh B级、C级肝功, 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 如人血白蛋白<35g/L, A/G<1.0, 胆红素>35μmol/L, 谷丙转氨酶 (ALT) 和谷草转氨酶 (AST) 升高, 凝血酶原活动度<60%。出现或曾经出现过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中重度曲张或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 经内科严格治疗6个月后上述情况未改善者。2因为采集、分离干细胞过程中将使用抗凝剂, 需要PT≤5s。排除标准:1合并自发性腹膜炎 (常规腹水穿刺、培养证实) 。2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脓毒血症、全身性的真菌感染或其他威胁生命的感染性疾病。3合并恶性肿瘤。4合并张力性腹水且对利尿治疗无效或有腹腔间室综合征者。5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活动期。6门静脉主干有血栓, 门静脉腔阻塞>50%, 代偿性海绵血管形成或肠系膜上静脉主干阻塞, 肠道严重淤血。7肝性脑病活动期。8有G-CSF过敏史。9怀孕或哺乳期。10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随访或估计失访可能性较大者。本研究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并取得病人充分理解同意后签署干细胞移植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干细胞采集、质量控制标准及移植方法

每日皮下注射G-CSF5μg/kg, 共3d~5d, 并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白细胞计数>20×109/L后行股静脉插管, 应用血细胞分离机 (FRESENIUS KABI COM.TEC cell separator) 对病人行干细胞采集, 每次循环血量8 000mL~12 000mL, 采集单个核细胞100mL~200mL, 全程采用ACD-A抗凝剂抗凝, 全血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1~11∶1。采集样本行流式细胞检测干细胞数量, 移植干细胞数 (1.79±1.66) ×106/kg。所有干细胞采集质量控制标准为:1采集干细胞数量为1×106/kg~100×106/kg;2采集样本经涂片及细菌、真菌培养证实无细菌及真菌生长;3采集样本破坏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小于细胞总数1%。采集后第2天在DSA下行经股动脉超选肝动脉干细胞移植或手术经胃网膜右静脉置管至门静脉主干植入, 术中监测门静脉压力<15cmH2O (1mmHg=0.098kPa) 。术后积极降低门静脉压力, 保护肝肾功能, 第3天给予抗凝治疗, 防止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1.2.2 术后随访

建立随访数据库, 分别在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 包括一般情况的评估、肝生物合成功能是否改善 (凝血功能、白蛋白水平、ICG、Child-Pugh评分) 、是否有肿瘤危险性 (AFP水平) 、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肝脏形态学改变和门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 (B超、CT、肝弹性测定) 。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及组内比较均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当方差齐时, 采用Bonferroni检验行组内两两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一般情况

病人精神、体力、睡眠、食欲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大多数病人恢复了工作。其中52例术前长期依赖输注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病人均在术后2周后逐渐停止使用, 未出现大量腹水, 双下肢水肿逐渐消失。有4例 (4%) 病人于移植术后3个月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3例 (3%) 出现Ⅰ度~Ⅱ度肝性脑病, 治疗后逆转, 无一例死亡, 1年生存率为100%。

2.2 腹腔积液与肝脏形态学改变

82例病人干细胞移植术前有中量-大量腹水, 术后3个月随访, 其中71例已停止输注白蛋白和利尿剂, 腹水完全消失, 另外11例B超或CT提示腹腔少量积液。干细胞移植术后1年内所有病人肝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新生物或肿瘤样异常病灶, AFP正常。2例移植后6个月发现门静脉血栓形成 (阻塞腔横断面2/5) 。

2.3 移植术后肝功能、肝脏储备功能及肝脏硬化程度改变

病人分别在移植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行Child-Pugh评分、肝脏硬化程度评分和ICG 15min滞留率测定, 从各时间点数据变化来看, 上述指标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见表1。

2.4 不良反应

干细胞移植成功率为100%, 病人无发热、门脉高压、穿刺部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术后严重并发症。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心理状态评估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治疗方案。病人对其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5]。因此, 应指定经验丰富、善于沟通的护士, 耐心细致向病人讲解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机制及相关流程, 告知其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介绍成功的治疗案例, 疏导病人的各种不良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1.2 穿刺部位

术前严格备皮, 范围为脐以下至大腿上1/3, 包括外阴部。特别要注意双侧腹股沟穿刺部位有无皮肤疾患, 破损或感染。同时注意检查穿刺部位远端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1.3 术前药物反应观察

术前干细胞动员需皮下注射G-CSF, 部分病人在注射后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头痛或骨骼、肌肉酸痛症状, 以第2天或第3天最为明显, 其发生与皮下注射G-CSF影响成骨细胞的活性有关。动员过程所出现的症状一般较轻微, 且在采集后随着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减少会逐渐减轻和消失。如果病人难以忍受时, 可及时予以解热镇痛等对症处理[6]。

3.1.4 饮食及生活护理

嘱病人入院后禁烟酒, 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纤维素、低胆固醇、低糖、低脂肪饮食。保持大小便通畅,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手术前2d开始训练病人床上排便, 以适应术后卧床需要及肢体制动。

3.2 术后护理

3.2.1 卧位护理

嘱病人术后24h平卧位, 穿刺侧肢体呈外展中立位, 根据病人舒适程度及患肢需要选择性垫软枕, 促进静脉回流。术后第1天可向健侧翻身, 每次时间不超过10min。术后第1天可将床头抬高30°, 增加舒适感。

3.2.2 病情观察

术后12h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记录。严密观察穿刺处敷料渗血情况, 渗血较多时及时报告医生。术后3d观察体温变化, 体温高于38.5℃需对症处理。观察双下肢皮肤的感觉、色泽、肢端动脉搏动、末梢循环情况。

3.3 并发症防治

3.3.1 发热

干细胞采集时血液内可能带有致热源, 回输干细胞时会发热。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保持局部干燥, 督促病人勤翻身, 预防坠积性肺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 减少探视, 避免交叉感染。密切观察病人体温变化, 鼓励病人多饮水。体温高于38.5℃时可物理降温或遵医嘱应用降温药物。

3.3.2 穿刺处血肿

干细胞采集及移植完毕后, 局部穿刺点应按压15min~30min, 压迫不当可致穿刺点皮下血肿。目前我院常规使用介入术后动脉压迫止血器, 效果良好。发生皮下血肿后可采用局部盐袋压迫控制局部出血。

3.3.3 门静脉高压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一般情况, 警惕移植后门静脉压力升高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严格控制移植细胞的数量、移植的输入速度。术后积极给予降门脉压、保肝、利尿等治疗, 防止门静脉压力骤然升高引起的急性肝肾功能不全。

3.3.4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在制动状态, 尤其是在术后3d~5d。其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内膜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分为两级, 一级预防是指术后采取药物或物理方法预防;二级预防是指术后通过早期检查发现亚临床的静脉栓塞征象并给予及时治疗[7]。

4 讨论

肝再生医学是近年提出的新理念, 为解决供体肝源与需求矛盾而发展的新的治疗手段[8]。Pai等[9]通过对9例酒精性肝硬化病人注射骨髓源性的CD+34HSCs, 有效改善了病人Child-Pugh评分结果。2010年, Salama等[10]对140例病毒性 (HCV、自身免疫性肝炎) 终末期肝病病人, 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随机对照结果显示病人的白蛋白、胆红素、转氨酶和凝血时间水平均较前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目前, 对自体干细胞逆转终末期肝病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期在大量的动物实验中证实[11], 干细胞具有向肝细胞转化、修复肝脏胆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通过旁分泌效应降解肝内纤维化以及缩短小鼠急性肝损害的康复期等作用。研究表明, 外周血可能包含了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和细胞因子, 提示它可以作为转生医学无限的资源[12]。然而, 临床实践中因伦理学和安全因素限制了对干细胞的标记, 因而不对移植后干细胞在肝内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

总之,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地改善晚期肝硬化病人的肝脏功能、肝组织形态学以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而围术期护理可促进病人康复, 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总结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病人的疗效及围术期护理。[方法]对100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晚期肝硬化病人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术前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 做好术后康复指导,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预防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后观察病人一般情况及肝功能情况。[结果]100例病人术后1年存活率100%, 其中52例大量腹水病人术后腹水逐渐减少直到消失, 4例术后3个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3例出现Ⅰ度Ⅱ度肝性脑病。移植术后6个月、12个月肝脏合成功能、肝脏储备功能、肝弹性测定均有显著改善, 与移植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地改善晚期肝硬化病人的肝脏功能、肝组织形态学,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围术期护理可促进病人康复, 提高治疗效果。

晚期肝硬化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感染科收治的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45例, 其中男36例, 女9例, 中位年龄39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5年12月10日中国卫生部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关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1]。排除年龄>65岁患者, 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其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癌, 近期接受过干扰素、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患者, 合并心脏病、肾病、糖尿病、活动性肺结核、遗传病的患者。将45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 2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在同时予以保肝、降酶、利尿的综合基础治疗上, 治疗组予以胸腺肽α1 (海南双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6mg皮下注射, 每周2次;促肝细胞生长素 (威海赛洛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疗程16周。对照组予以复方鳖甲软肝片 (内蒙古福瑞中蒙科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疗程16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6周后检查2组患者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 L) 、白蛋白 (ALB) , 统计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B型超声腹水的情况,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有无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断

显效:腹水明显吸收, 肝功能明显好转, 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 PT异常较治疗前下降>70%;有效:腹水有吸收, 肝功能较前好转, 体征减轻, PT异常较治疗前下降>50%;无效:在治疗过程中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PT变化情况

2组治疗后ALT、AST、TBi L、P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ALB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 L、PT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腹水吸收情况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高于对照组的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胸腺肽α1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多肽, 是胸腺提取物第5组分 (TF5) 中主要免疫成分, 由28个氨基酸组成, 相对分子量为3 108 000, 化学合成不含血清物质, 纯度高, 不良反应少, 增加T细胞前体数量, 白细胞介素-2生成和白细胞介素-2高亲和力受体表达增加。有研究表明, 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 能促进T细胞成熟、影响免疫调节细胞功能, 可诱导T细胞分化, 促进人体淋巴α干扰素、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3等各种细胞因子的分泌, 抑制有害炎性介质的产生, 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控制强烈的炎性反应, 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肝组织的重建[2]。胸腺肽α1作为免疫调节剂既可提高机体所需的正常免疫功能, 又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促肝细胞生长素是从新鲜牛肝脏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物质。它的作用机制是刺激肝细胞DNA的合成, 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加快了肝脏炎症的修复, 改善肝脏枯否细胞的吞噬功能, 防止来自肠道的毒素对肝细胞的进一步损害, 促进肝脏坏死后的修复[3]。同时, 促肝细胞生长素有降低ALT、AST、TBi L和缩短PT的作用, 从而阻断肝硬化的发展。

总之, 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在予以综合保肝、降酶、利尿的基础上, 加用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既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减轻炎性介质对肝脏的损害、加速肝脏肝细胞的修复,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45例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予以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 对照组予以复方鳖甲软肝片, 2组均同时予以综合保肝、降酶、利尿治疗。治疗16周后观察2组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白蛋白 (ALB) 、凝血酶原时间 (PT) 、腹水吸收等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ALT、AST、TBiL、P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ALB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L、PT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腹水吸收总有效率为75.0%高于对照组的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 且明显缩短疗程。

关键词:胸腺肽α1,促肝细胞生长素,肝硬化腹水, 中晚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6, 9 (1) :60-62.

[2]聂青和, 张久聪.胸腺肽α1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荟萃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5) :69-73.

上一篇:自学体系下一篇:合金熔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