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大学建设

2024-08-03

创业型大学建设(精选十篇)

创业型大学建设 篇1

一、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大学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嬗变。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被誉为“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于1088年在意大利诞生,以之为代表的古典教学型大学强调教学功能和传统知识的继承。之后的近900年时间里,大学一直被赋予象牙塔的形象和定位。1809年,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负责筹建柏林大学,他提出“教学和科研的统一性”原则并积极赋以实践,成为研究型大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界对于知识创新、技术转移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大学自身也在积极谋求变革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为高等教育注入社会服务理念的大学于20世纪中后期在欧美崛起,逐渐形成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的概念,并为所在地区和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创业型大学既延续了专注教学和研究的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又对接经济与社会发展,使大学功能得到了深化和拓展,为大学走向高水平大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美国著名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和亨利·埃兹科维茨最为典型。创业型大学的概念于1988年由伯顿·克拉克在其著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首次提出。亨利·埃兹科维茨则运用“三重螺旋模式”的思路,提出“大学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公司”[2]。

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型大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观察国内外大学在创业型大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不难发现,与创业型大学相关的关键词主要有“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活动、产业、技术转移、孵化、联动、社会服务”等。总体而言,创业型大学的关键理念与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大学内部建设而言,大学在发展定位上要明确“科教济世”的理念,积极为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科技人才、行业精英和企业家;要营造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和理解失败的大学创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而言,创业型大学要联合地方政府、产业以及社会的力量,建立协同创业的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在创业型大学实践方面做出突出表率的大学之一是创 立于1861年的美国 麻省理工 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下简称MIT),其创始人威廉·巴顿·罗杰斯在建校之初,就表示建立该学校的目的在于“为了推进机器工艺、加工制造、商业、农业及应用科学的进展,使整个工业阶级的实践教育得到提高”[3]。在此后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MIT的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覆盖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支撑体系、校企合作、创业文化氛围等方方面面,被研究者称为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4]。MIT的创业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示范。据考夫曼基金会200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世界上由MIT师生创建的公司多达2.58万家,其中76%的公司截至2009年仍在运营,提供了33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约创造2万亿美元的价值,其收益位列全球经济强国第17位,就GDP产出计算,可排在全球最大经济体第11位[5]。

从国内高校来看,同济大学在创业型大学实践方面取得的成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同济大学形成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同济大学主动对接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秉承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与地方政府一起建设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2.6平方公里的环同济区域内,目前集聚了1800多家设计类企业,其中约80%属于微小企业,约80%有同济师生参与。2013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突破260亿元,走出了一条依托知识、人才等内生资源实现产业提升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的道路,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大学创业文化的内涵辨析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概念最早见于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全新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会报告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创业文化的本质是创新精神。创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创业。研究大学创业文化的本质,势必要对创业一词进行辨析。所谓的创业,并不只是创办新企业,这只是对创业的狭义理解。从广义上讲,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稳扎稳打,不断开创事业和人生的新境界,就是创业,它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开拓进取意识、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肩负社会责任的人。大学创业文化就是要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营造鼓励开拓进取、勇于冒险、敢于质疑、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大学创业文化的内涵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经世济用。大学创业文化由创业观念文化和创业精神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创业物质文化和创业环境文化组成,市场导向、经世致用的理念贯穿其中。以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为视角,校训、校风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MIT的校训是“Mens et Manus”,英文翻译是“Mind and Hand”,意为“手脑并重创新世界”;同济大学的校训为“同舟共济”,蕴意同济大学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里面都有经世致用的导向。必须指出的是,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经世济用这一内涵建立在大学高水平学科的基础上,学校在技术转移和知识资本化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先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绩。

(2)宽容和理解失败。创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过程。2014年7月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称:“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向上攀升,达到727万人。化解就业压力,创业成为新方向。按照规划,2014—2017年,我国将力争使80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同时报道指出:“据调查,尽管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创业就业,但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一直在1%左右徘徊,低于发达国家,其中创业成功的几率仅约10%。”[6]宽容和理解创业中的失败,是对创业者最大的支持。宽容和理解失败的大学创业文化有助于降低创业者的心理压力,引导创业者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从容走上创业成功之路。

(3)倡导社会责任。成功的创业者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能否承担好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创业者本人的道德问题,也往往成为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钱理群先生曾经批评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创业中的风险,个别学生很容易急功近利,忽略自身思想品质的培养,不考虑所应承担的社会义务。事实上,倡导社会责任是创业文化中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在创业教育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了解社会,在创业中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使大学生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也可以为社会发展尽一份力。

三、推动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举措

大学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它深深根植于大学文化建设中。但是与大学文化建设往往围绕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来展开有所不同,创业文化建设应从创业者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创业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活动体系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予以综合推进。

(一)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012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明确规定,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层次分明、平台多样的菜单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学校要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内容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文理工多学科交叉,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形式设计上以课程建设为基石、以教材开发为突破、以专题讲座为补充、以网络平台为延伸、以国际合作为拓展。

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还需要组建一支既有开拓创新意识又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专兼职多元化组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学生创业不同于一般的创业,大学要引导学生做知识含量高的创业,做有创新前景、符合国家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创业,因此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所有高校教师都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在专业课程的传授中,主动地将创业意识传递给学生;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组建中,学校可以采取专兼职的形式,从专业骨干、经管学科的教师、院系辅导员、有创业经验的校友以及社会力量中遴选;采取定期组织主题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赴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和高校进行学习访问等多种形式,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在职称评定、教学科研考核、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指导学生创业的热情。

(二)完善创业科研体系,建设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体制

2012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这一位置在此前100年里一直为德、日、美三国占据。其中,2011年中国受理发明专利申请首超美国,居全球首位[7]。与数量上的高数增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令人堪忧。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全国22万个项目合同里,只有2571个是专利转让合同,专利转让实施率仅为0.41%,与发达国家5%左右的实施率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建设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建设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体制,需要协同政府、高校等多方力量,使各项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方面,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大环境。政府要注重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形成明确的激励机制,如通过简化审批环节,公开审批流程,降低创业型中小企业注册的门槛;建立制度性的支撑系统,在融资、服务、培训等方面出台鼓励政策;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落实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和激励创业的税收政策[8]。另一方面,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科研人员更多地开展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研究。同时引导教师将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完善创业活动体系,举办形式丰富的创业活动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的创业活动是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拓展和延伸,具有促进创业文化积淀、浓厚创业文化氛围、丰富创业文化内容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营造渲染鼓励创新、敢于冒险,认同、理解、支持创业,容许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高校可以在校内开辟固定场所,不定期举办创业沙龙,营造轻松、自由的创业环境文化;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或者社会人士来校举办讲座,通过与学生的零距离交流来分享创业成功的经验;组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让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科交叉;组织大学生创业竞赛,让大学生在模拟创业中了解创业、尝试创业并最终走向创业成功之路;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实践项目,引导大学生发掘自身兴趣和特长,让学生在摸索中不断开拓创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网站,加强信息交流,提供政策咨询,了解创业动态,推介创业商机,做好创业跟踪服务[9]。

(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创业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和公共服务,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活动存在的诸如“融资难、场地缺、能力弱”等问题,需要从政府、社会和学校多个层面探究构建创业活动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体。仅就高校来说,对于真正具有创业潜质和创业基础的同学,高校要从多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鼓励和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高校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因为创业暂时休学;成立创业苗圃,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预孵化;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初始资金;拓宽资金渠道,为创业企业提供多元资金支持。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家、教授、风险投资家等组成导师队伍,为重点孵化的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辅导;组织举办各类投融资推介会,科学家、企业家及投资家联席会等,搭建多层次的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创业型社区建设总结 篇2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全民创业工作的领导,街道成立了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创业领导小组成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二是强化责任、任务落实。街办将全民创业的五大创业内容分别细化到各相关办公室,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百姓创家业由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负责,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由招商办公室牵头负责,回乡创新业由劳动保障所牵头负责,干部创事业由党政办公室牵头负责。各牵头办公室都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创业计划,并抓好落实。三是严格考评,奖惩兑现。街道建立了全民创业良好机制,将全民创业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采取平时跟踪督查、年中进行检查、年末考核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考评结果。

二、加大宣传,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一是各村(社区)把全民创业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创业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并将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了年终目标进行考核。二是充分利用会议、广播、培训、专题讲座、专栏专刊、固定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创业政策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各村(社区)、各企事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积极性,在全街道迅速掀起全民创业热潮,不断加快新增经济因素的培育和发展,实现全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强化服务、优化全民创业环境

认真落实政策,切实做好服务。机关各办公室、各村(社区)及相关单位从推动工作的大局出发,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按“非禁即可”的原则,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创业兴业。切实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将全民创业与当前在开展的作风建设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端正服务态度,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凡是创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不违反法律政策规定的,相关部门都要千方百计设法解决,进一步优化了创业环境。

一是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加强对工商、公安、国土、规划、建设、劳动、交通、物价、卫生、环保、城管等执收执法部门的协调,为创业带就业的创业者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做到在办理证照时简化手续,迅速办理;涉及收费的,弹性收费能免则免,能让则让,能缓则缓,刚性收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特别是在小企业生成方面,工商、税务、财政、公安、技术监督等部门为工商个体户向小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按照有关规定降低或减免税费,加快了小企业的发展步伐。

二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对全民创业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项目,并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提高了创业成功率。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重点开展了项目谋划与运作、企业融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品牌塑造等培训,不断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开展了专业技术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培训。

三是拓宽创业资金支持渠道。充分发挥各金融部门、国有投资公司、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扶持和激励作用,重点用于扶持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改造、创业人员贷款贴息。积极指导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担保贷款中心获得创业带就业和全民创业的担保贷款的支持,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同时,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诚信度,为获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扶持创造了条件。

四、狠抓落实,完成全民创业工作目标

(一) 百姓创家业

大力实施“一社一名创业示范户”工程,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不拘形式、不拘类型,可大可小,积极引导和鼓励城乡群众、在外经商、打工人员回乡围绕发展农家观光休闲业、精品园种植业、现代养殖业、农产品包装业、市场营销业、小食品加工业、农产品精加工业等十个产业创办经济实体,发展加工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税源型企业。今年完成94户创业户,总投资21799.3万元,带动2054人就业,并推荐县级示范户19户参加评审。

(二) 干部创事业

一是落实好“一线工作法”,村社区干部“工作十法”。各村、社区,机关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磨练提高,在创业一线去认真想事、切实干事、智慧谋事,为构建和谐华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以街道党工委中心工作为重点,以营造争先创优氛围为出发点,以提高业务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为目标,以“学业务、练绝活、当能手”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开展了“岗位练兵、能力比拼”活动。各村、社区,机关各科(所、中心)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比什么”的要求,制定了具体的练兵内容和能力比拼项目,紧密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重点从管理科学、优质服务、工作高效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台帐问不倒”、“窗口服务满意能手”、“法律法规通”、“计算机操作能手”等岗位练兵、能力比拼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全街道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了一支“拉得出、过得硬、打得赢、叫得响”的优秀干部队伍。三是组织街道机关全体干部、各村(社区)两委成员和社(组)长开展了主题为“新形势下干部如何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如何在创造一流业绩中体现人生价值”的干部创事业演讲比赛活动。

(三) 回乡创新业

为搞好回乡创新业工作,今年继续依托华阳街道人力资源市场――金桥信息中心举办了一次为期7天的创业培训班,为符合有创业意愿、创业条件的52人进行了《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创业环境,熟悉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掌握经营管理的必备知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把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企业开业指导、企业发展服务等结合起来,并定期对创业户进行回访、走访。经培训合格45人,培训合格率86%,创业成功带动率达700%。鼓励村(社区)创办社区就业实体解决失地农民和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如劲松社区依托就业服务公司解决70多人就业;拿出10个公益性岗位解决“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筹资30万元成立劲松社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就业服务公司牵头在辖区内创建的全民创业基地,共有20个铺面、50个岗位,优先吸纳回乡创业人员创业。

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师资;借鉴

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创业教育深入发展,然而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师资数量短缺,质量参差不齐,不够专业化等问题,制约着高校创业教育成效。通过借鉴国外有关创业师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我国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策略:构建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严格选拔优秀的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一、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师资数量不足

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创业教育理念的深入,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背景下,高校创业师资力量显得奇缺。很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创业课程,也没有专门开展创业课程的教师,多是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之中涉及一二,由就业指导教师或者辅导员担任教师,难以达到效果。

2.质量参差不齐

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国外,有专门的创业学学科和相关专业,培养出理论和实践都很过硬的师资,在我国并没有创业教育支撑学科,无法培养出“科班”初身的专业人才。所以,就高校从是创业教育的教师基本有两种,一类是有经济、企管等专业背景的老师;另一类是从事思想政治、就业指导等工作的教师。这些教师本身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创业理论教育,也缺乏创业实践经验。除了本身的教学任务、行政任务之外兼任创业教学工作,可分配的精力有限,导致创业教育效果甚微。

3.缺乏科学有力的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缺乏组织保障。高校依据学科、专业设置的教研室,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创业教育没有教研室,多隶属于就业指导中心。尽管国家出台专门文件指导高校开设创业课程,但是这与马克思理论课、就业指导课相比,无论在认识上还是执行力上,都是不足的,这与缺乏组织保障和制度认同不无关系。

创业师资评价体系“一刀切”。创业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而现有没有专门针对创业教师的评价体系,在考评时仍以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为重,这也使教师在考虑把创业教育作为自身教学和研究方向时有所顾虑。另外,现有的扶持政策也非常有限,使得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激励。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

1.构建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国外很多高校都已建成较为系统的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创业学学科与专业体系。一方面,这可以培养出创业学专业的具有扎实创业理论功底的硕士生、博士生,直接为创业教育提供师资。另一方面,创业学学科设立能够系统推动创业学研究,从来促进创业教育发展。此外,创业学学科设立,能够为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提供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使他们潜心教学和研究。

2.严格选拔优秀的教师队伍

严格选拔程序,提升创业师资水平。学校在选拔教师的时候,全面考察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除了校内打造优良教师队伍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创业师资,如聘请社会上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创业成功的创业家到学校兼职教师,扩大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构建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

经费支持。国外高校获取经费支持的渠道比较多样,除了政府提供创业教育经费,还可以通过基金、捐赠等形式,这都为师资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奖励突出教师。设立专门的基金和奖项,奖励在创业教育上具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大大调动他们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热情。

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研究国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为我们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提供借鉴,为创业教育效果提供有效保障。

1.加强顶层设计,进行专业化建设

政府应高度重视创业教育,鼓励高校设立创业学专业,加强创立理论和实践教育。尝试建立高等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的创业学序列,可以依托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设置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或研究方向,在一些高水平的、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院校设置创业学博士学位,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2.打造结构完善,实力雄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选拔一批潜心创业教育事业,有扎实创业理论基础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非常有必要。一需要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选拔制度,严格选拔条件,提升师资水平;二是需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让创业教师首先体验创业过程,才可能教授“创业”。三需要加强师资培训,为创业教师提供机会去参加培训学习以及研讨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沟通,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

3.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对创业师资有不同的要求,高校应不断改进创业教育教师的考评和激励制度,调动创业教育教师的积极性。首先,根据创业教师工作特殊性,适当延长考核周期,改进考核中重教学、科研,轻实践的弊端;其次,要设立更为细致的考评办法,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形成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再次,提高创业教师待遇,设立基金,专门奖励创业取得突出贡献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积极。

参考文献:

[1]朱晓芸,梅伟惠,杨潮.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9):82-85

[2]刘晓,黄勇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28-30

[3]张莉,李晓波.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9,29(1):101-103

[4]榮沁瑜.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D].无锡:江南大学,2014

论创业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篇4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融学术和创业为一体的新型混合大学模式, 它既满足于时代需求, 又是以学术为中心。它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的, 通过与行业、政府等机构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 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使教学与研究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是集创业文化和学术文化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大学。

教师是创业型大学的核心要素, 不论是实现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 还是促进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 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师资队伍建设在创业型大学中的作用

建设创业型大学首先要配备一支优良的人力资源队伍,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及分配机制, 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水平。

(一) 师资队伍建设是建立创业型大学的重要保证

在高等教育日益市场化的今天, 对大学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学校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在向创业型大学的过渡转型中, 更多地是要依靠学校的师资队伍来引导、推动和实施。同时, 科学的措施, 严格的考核, 合理的人才观念, 公正、公平的用人制度等都可以很好地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造性地工作。

(二)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型大学内部科学管理的重要因素

一所高校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 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这种转型要求高校内部管理进行深层次改革, 根据高校的办学规律, 有意识地调节校内外各种关系、整合软硬件资源, 以便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

二、加强创业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办法和思路

(一) 积极引进人才,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人才引进是各个高校扩充师资队伍、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选聘教师时, 要坚持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除了要考察应聘者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之外, 还要重点关注应聘者以前的社会工作背景和工作经验、能力等。此外, 还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相关行业中聘请一些优秀人士长期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 促进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二) 建立并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师资队伍整体的素质和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所高校的竞争力, 并且要随着学校的发展进行动态提升,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在教师培养思路上, 要以专业发展和市场导向相结合, 加强与企业界的沟通与合作, 选派相关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鼓励教师承担企业课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市场运作意识, 学会从实践中发掘教学素材, 拓展教学视野和研究思路, 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

绩效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高校要根据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要求, 构建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为教师绩效的改善与提高提供重要依据。一是要精心设计评价指标, 除了常规的教学和科研业绩考核外, 还要加强对教师创新、合作意识和社会服务绩效等方面的考核, 并加大相关评价指标的权重;二是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绩效的考核, 除了采取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和同事评价外, 还要引入企业等“外部顾客”作为评价主体, 以市场化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综合水平;三是要在完善定期评价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对教师的日常动态考核, 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工作绩效。

(四) 全面提高教师面向市场的职业素养

1.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创业型大学实施的教育应是开放的教育, 走出去、请进来是加强校际交流、校企交流、教师交流的最有效的方式。走出去, 就是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 鼓励创新创业型教师到先进的学校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 同时, 也要采取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教师走进工厂、社区, 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请进来, 就是把有经验的专家请进来, 这些专家不仅仅包括先进学校的教师, 而且还包括有实践活动能力的专家,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使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合理, 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2. 做好、做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

学校通过创办实体性质的企业或实习基地, 使学生能够“做中学、学中做”, 大大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 强化了生产环节的体验及实践。创新创业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实践平台, 在产学研一体化运作过程中, 不断运用专业知识, 转化成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 同时也丰富自己的管理实践经验。

三、结束语

一所创业型大学的建立, 需要全体教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因此, 需要对整体师资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以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积累, 更好地服务于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创业型大学与教学科研型大学不同, 相应的对教师的绩效考评方式也不一样, 不能再单纯地强调论文的发表数量、基本工作量是否完成、教学科研成果有多少, 而更应该评价他们在创业教育、创业项目上的工作质量, 应科学建立适应创业型大学的全面绩效考评标准, 并通过考评结果, 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来推进师资队伍走创业之路;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 而将师资队伍转化为人力资本, 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这就需要学校重视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投资, 在稳定现有人才的基础上, 积极引进和培养创业型人才, 将人才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双方的努力, 将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本, 以加快建设的步伐。

摘要: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作为一种新型的混合大学模式,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师资队伍建设在创业型大学中的作用, 来探索创业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办法和思路。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培养

参考文献

[1]龚春芬, 李志峰.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校研究, 2008 (11) :98-100.

[2]冒澄, 操太圣.走出象牙塔: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8 (3) :46-51.

[3]汪泳.高效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分析[J].黑龙江教育, 2009 (9) :65-66.

努力推进长治市创业型城市建设 篇5

为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更好地服务“五五”发展战略,笔者就山西省晋城市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对比晋城创建工作,就长治市在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研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创建工作基本情况对比

长治市与晋城市同时在2009年被确定为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不同之处在于晋城市为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长治市为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经过4年多的工作,晋城市在创建工作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步。

1.晋城市创建工作情况

2009 年以来,晋城市把创建创业型城市作为激发经济活力、实现新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民生工程、人才工程和创新工程,积极构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五大体系,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效果突出,城市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齐抓共管、点面联动、全民参与的创业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从2008年至 2012年底,全市私营和个体工商户由4.7万户增加到6.6万户,增长41%;从业人员由6.5万人增加到9.4万人,增长45%,四年参与创业活动人数达5.1万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中,晋城市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一,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二。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9%,增速列全省第3位,比上年前移4位。

2.长治市创建工作情况

从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以来,长治市围绕省厅目标,初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今年出台了新的小额贷款办法,小额贷款范围进一步扩大,贷款额度进一步增加,担保方式更为灵活。截止至2013年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审批通过贷款达1085万元,银行实际放贷255万元。二是设立了城隍庙创业孵化基地,运行态势良好,入驻创业实体72户。2013年启动了青年创新创业园区规划。三是启动了全民技能振兴专项活动,以13家职业机构为载体,开展了省级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全市职业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成长劳动力培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42218人。全市依靠创业带动就业12272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晋城市相比,长治市由于一直没有出台全市统一的工作方案,创建工作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总体发展尚不尽如人意。与晋城市的创建工作相比存在不小差距,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目标有所区别,但考核办法和内容差别不大,长治市在实施创建过程中未制定完善的体系架构统一规划、实施此项工作,各级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创建工作开展4年多来,长治市至今始终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没有成立专项负责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创建工作既没有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之中,也没有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各县区和各相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执行力度普遍较低,社会知晓面窄,仅依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一家在开展这项工作,特别是党委、政府领导对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整体推进力度不大。

2.投入严重不足

晋城市从2009年开始将创业型城市创建所需的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2013年,晋城市委市政府更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按不低于财政收入的1%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创业就业工作。而长治市从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级财政预算没有列支过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每年仅有500万元就业资金,大部分用于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与社保补贴,远远不能满足创建工作的需要。

3.创业氛围不浓

晋城市从创建工作开始就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告牌等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全民创业的意识逐渐形成。特别是开通了创业就业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创业者随时随地都能查询有关信息。而长治市因为资金等原因,舆论引导、宣传造势没有跟上,创业氛围营造不够,政策优惠不多,对创业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总的来看,政府、社会及创业者对“创建型城市”的思想认识及舆论宣传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加强。

三、对下一步创建工作的建议

借鉴晋城创建经验,笔者建议长治市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创建工作力度。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形成合力

尽快正式启动全市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尽快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出台创建方案,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制定工作制度。创建创业型城市牵涉面广、协调任务重,市县两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的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年终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市政府要按照《就业促进法》和创建创业型城市的要求,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和创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议领导小组及创建办要定期召开有关会议,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要切实增强县(市、区)的联动,强化对工作的推动落实。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新格局。

2.加大宣传动员力度,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由政府协调市内各种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等,营造全社会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设立开通长治市创业服务网站,为创业就业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发布、信息资讯等便捷服务,让全社会都了解、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真正让创建活动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创业典型,树立创业明星,弘扬创业精神,展示创业风采,建设创业文化。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激励全市干部群众人人想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发奋创业,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3.加大创建工作投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市县两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投入与保障力度,建议建立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对创业项目实体的扶持,加大对初次创业和二次创业者的信贷投入,切实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各级财政每年都列支一定数额的创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创业和创建工作经费。市政府要尽快制定操作性强的金融、财税配套政策,其他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和创业补贴政策,用财税政策激励各类劳动者创业。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型大学建设 篇6

以创业带就业促发展

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新农村建设的创业活动指能人和组织开创实业、创办事业、发展家业和涉农企业家提升产业的再创业等活动。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对创业愿望和创业目标实现的能力。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要始终调动创业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创业热情,形成活跃的创业局面,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促发展,走新农村建设的创业之路。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大部分在农村,就业压力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国外的经验和我国创业发展的经历都说明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最成功的形式。建设创业型新农村,支持农民就地创业,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一个人创业就能带动一批人就业,很多人创业就会形成就业的倍增效应。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村镇已创办中小企业2171万余家,2006年吸收农民就业362万人,由此可见,创业活动是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管理,应用现代装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建立起现代高效种植业、现代生态养殖业、规模化的新型加工业和服务业,才能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根据中国科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课题于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创业愿望的农民首选产业中,种植业占44.5%,养殖业占18.2%,加工业和运输业占20.1%,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占17.2%。无论选择哪个产业,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政府提供某些政策支持,让一代又一代新型创业农民成长起来,必将促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演进和发展。

培育、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

建设创业型新农村主要依靠创业型新农民的带领,通过培育和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才能使大批农民创业者踊现出来。并且创业能力的培育要有针对性、注重实效、进行分类指导。目前,农民劳动力大致分为务工型农民、合作型农民、传统型农民和业主型农民四类。

务工型农民,包括在外地务工和当地务工。他们接触新事物多,思想较开放,创业愿望较强烈,经过务工实践有一定的技能和资金积累,引导一部分人独立创业的条件较好,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知识偏低,经营和管理能力不高,对他们的培养,一是继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二是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三是进行经营管理的培训。培养方向是使他们成为现代产业工人、企业部门管理人员和回乡创业的小业主。

合作型农民,是指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接受公司订单进行商品生产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市场观念和创业动机,但受资金、技术和市场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制约,创业追求很难实现。对他们的创业培训,主要是加强技术培训、心理素质培训、科技文化培训和经营管理的培训,在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持下,一部分人也可能成为创业者。培育的目标是现代农业规模化的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和管理人员、农村创业业主。

传统型农民,从事粮、棉、油、糖、菜、果等常规生产的个体劳动者,生产规模小,产出效益低,产品的商品率低。传统思想和守业思想是这部分农民的思想特征,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市场经营能力等限制因素,使他们很少有创业的愿望。但他们也仰慕创业,想通过创业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对他们的培育,主要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操作能力,增强市场观念、心理素质和创业愿望,引导他们逐步向务工型、合作型以至业主型农民转变。

业主型农民,主要指农村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加工业和种植业大户的农民,也包括在本地和异地从事矿业、建筑业和工业生产的企业经营者。有一定的商业经营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是农村创业的带头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创业志向是把产业做大做强,得到新的发展,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创业。因此有提高自己接受培训的强烈要求,对他们的培训,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企业管理、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业能力。培训目标是新型农民企业家,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培育和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总的方向是逐步减少传统型农民,引导他们向其他三类农民转变;使合作型和务工型农民向业主型农民发展,形成宏大的农民创业队伍,涌现更多的农民企业家。可以预期,传统农民完全转变为合作型、务工型和业主型农民之日,就是现代农业和大部分新农村初步建成之时。

改善和优化农村创业的政策环境

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强烈创业愿望和一般创业愿望的农民分别占32%和62%,没有创业想法的只占6%。虽然大多数农民都有创业的愿望和想法,但进行创业活动的只占14.8%。创业实现率不高,有农民主观原因和自身条件限制,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改善和优化农村创业的政策环境十分必要。

首先,改善农民创业培训条件。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民创业培训计划,在现有各种农民培训工程中增加创业培训内容;健全农村科普教育体系,定期在农村举办创业知识培训班;要充分利用政府、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培训资源,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创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

其次,政府要强化农村创业的行政服务职能。为农民创业提供有效的行政服务。工商、税务等政府有关部门,要端正对农民创办经济实体的认识,提高办事效能,简化手续,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农民创业制定扶持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为农民创业构建畅通的信息服务。政府要设立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构建覆盖村镇的信息网,使农民及时获得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和各地农产品生产动态等信息,为农民的创业选择、产品销售、经营方向调整等提供信息支持。

发挥基层组织和能人对创业的带动作用。村级领导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领导班子强,创业能力强,村域经济发展就快。因此,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加强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和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要加强管理,吸收农户广泛参与,形成规模优势,推动合作型农民的创业发展。对农村中有创业意识的能人,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创业活动,形成能人带动效应。

再次,为新农村建设的创业活动建立有效运转的投融资平台。建设现代农业,进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取得规模效益;以及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当前的资金来源,一是政府少量的引导性资金支持;二是集体和个人有限的资金投入;三是金融信贷支持。在政府和个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建立有效运转的投融资平台,对创业的启动和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信贷严重滞后新农村建设创业活动步伐,制约着农村创业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政策性银行要出台支持农村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办法;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加速推进乡镇银行的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小额贷款力度,对缺少资金的初创者提供支持;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创业的积极性,以农村创业基金等形式,建立投融资平台,为农村创业扩大投资渠道。

最后,提高社会公用事业对农村创业活动的支撑能力。社会公用事业包括技术性社会公用事业和社会性社会公用事业。其中技术性社会公用事业主要指为人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能源动力、给水排水、电信等设施,具有初始投资大、回报期长的特点,不能完全商业化,政府投资的支持和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和建设机制,是技术性社会公用事业不断完善和提升的根本保证。社会性的社会公用事业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施、教育培训、社区住宅、文化体育等设施等,主要是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可以实行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多元化投入。

投入社会公用事业也是一种创业行为,同时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给创业者创造好的环境条件。各级政府要按现有国家政策,并制定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新农村建设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创业型大学建设 篇7

一、建设创业型大学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内在要求

教师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要实现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和建设,首先需要教师队伍的转型和建设,结合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创业型大学理论体系,建设一所创业型大学,教师的意识和能力的转型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1. 创业型大学教师需要有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意识。

创业型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学术机构,它既不在政府掌握之下,又不在产业控制之下的独立社会机构,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创业型大学的教师,与传统的过度依赖政府,依赖学校,缺乏竞争意识,终身聘期而安于现状的教师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创业型大学的竞争法则下,大学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投身到市场竞争中去,从市场中获取资源,并将学术与市场有机结合,以市场竞争的法则标准衡量教师的成就。

2. 创业型大学教师需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任何大学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本职工作和必备能力。不管是传统型大学还是创业型大学,教育教学的职责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内容和形式。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重点在于“创业”,那么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也应在于“创业”。创业型大学的教师,要善于将自身的学术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热情、冒险意识、团队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

3. 创业型大学教师需要有主动参与实践的创业能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创业型大学教师要胜任“创业”教育,首先自身要有“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创业型大学的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之前,要主动参与创业实践,以实践来验证创业理论知识,丰富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进而总结提炼出自己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和体系,将真正经过实践经验,行之有效的创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目前我院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我院前身是创办于1993年的杭州大学义乌分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有全日制中外学生约8800人,非全日制学员1000余人。正式在编教师375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教师307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在教育教学上,主要有两大特色,就是“创业、创意”,在培育创业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且学院还成立了“创业学院”,开设了“淘宝班”等,创业教育实践特色开展。

但与建设创业型大学对教师队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1. 教师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我院有全日制中外学生约8800人,非全日制学员1000余人,但正式在编教师仅为370多人,师生比达1∶26,与国家规定的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1∶18差距较大。教师数量的不足,必然制约学院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目前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的专职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或者学生管理人员等转变过来,随时有离开创业教育队伍的可能。为数不多的教师面对需求甚大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2. 专业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创业教育要求。

创业教育是一门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讲授技能和职业实践指导能力。而目前学院的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是非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如创业学科的理论知识不精通,对创业教育规律把握不够,因此造成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较差,执教时,其效果很难使学生满意。如创业实践经验不丰富,许多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都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就业的经历,缺乏创业经验或体验,这就造成了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影响了创业教育的质量。

3. 已有模式制约,无法突破制约框框。

近年来,学院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业教学路子,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建设创业型大学,需要学院的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学等有更高的层次、深度和内涵,单单依靠现有的模式和成绩,确实无法建设一所创业型大学。但目前有部分教师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绩,对如何创新模式、突破框框缺乏信心和勇气。

三、建设符合创业型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

只有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院实际,创新思路,突破发展,才能迅速提高我院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助力创业型大学建设。

1. 外引内育,积极培育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教师队伍。

一是招聘优秀教师。要根据目前在校学生数量和今后发展需要,高起点、高标准招聘一批知名院校毕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逐步缓解目前我院师生比相对较高的局面。

二是转变教师观念。对部分教师观念中存在的“创业教育是末流,是不务正业”等思想观念,要加大引导,要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为学校发展献一策”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理念、内涵和学院发展的规划、思路和前景等。引导全院教师积极主动支持学院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行动和举措,形成人人关注创业教育、人人从事创业教育。

三是吸纳多学科的教师扩充到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队伍。创业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在培育创业者,更在于培育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思维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创业教育不仅仅要聚焦创业活动开展的过程和特征,更要扎根创业活动的广阔实践领域。所以,在创业教育教师选择上,要突破专业限制,经济、人文、哲学、金融等各类领域的教师,只要有志于从事创业教育,都应该吸纳接受,只有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培养出正确具备创业精神的学习。

四是适度聘请兼职教师。可以设置荣誉教习职位,聘请企业家或创业人士举办讲座,让创业者现身说法,教育、引导、感染师生的创业激情。在选择标准上要多选择校友,多培养一批经常性、常态化的兼职教师。

2. 搭建平台,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框架,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研究水平。

一是加大经费支持和组织保障。对创业教育,要加大经费支持,及时购置一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设立实验室,建立实践基地,为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提供必备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院领导要亲自重视并常抓不懈,从学院、分院到系等各个层面,及时配备相应的人员,确保创业教育有人抓,有钱开展。

二是建好创业学院。创业教育既要立足义乌和浙江的实际情况,更要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目前,对学院已成立的创业学院,要进行充分调整,及时组团到美国、新加坡等创业教育先发国家开展教学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先进地区的模式,结合学院实际,对创业学院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进行优化重置。吸纳前沿研究成果,加强创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快调整教学计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创业课程体系。借鉴“淘宝创业班”等成功经验,及时开展其他专业性创业班,以试点积累经验。

三是建立创业研究所。开展创业教育,需要理论知识和体系的支撑,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建立创业研究所,由目前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总结提炼出具有义乌特色的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理论体系,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的权威。

四是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教育是注重实践的教育,简单的课堂教育、理论知识传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可以与市内外,乃至全省范围内的知名企业、新兴企业、市场、商场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成立创业实践基地,再由专业教师对各个实践基地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提炼,由专业教师当任创业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现场提供讲解和指导。

3. 加强培养,多种渠道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一是建立创业实践资助基金。鼓励教师结合创业教育开展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是实践性特别强的领域,要训练一支“学术、实践”兼备的教师队伍,除了加强教师与企业界人士的接触、到企业挂职、观摩创业活动等形式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基金,鼓励有志于创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开展创业活动。这样既可以直接进行创业,掌握创业实践活动最鲜活的经验,并运用于学校创业教学中,又可以依托教师创办的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还可以发挥教师创业榜样的作用。

二是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有重点地选择一部分教师到国内国外高校乃至进修。此外,要鼓励教师参加游学互教,与其他创业型大学开展教师互派,资源共享,实现各自的知识体系相互借鉴和促进。

三是鼓励教师开展各种进修、培训。鼓励在校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及各类岗位培训。

参考文献

[1][美]亨利.埃茨科威滋著.周春彦译.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2]张竹筠.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 2005.

[3]龚春芬, 李志峰.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4]冒澄, 操太圣.走出象牙塔: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5]朱永跃, 马志强.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创业型大学建设 篇8

助力社会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经济发展新引擎,大学尤其是将教学、科研与知识资本相结合的创业型大学[1],应有所为,也可以大有所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下,探析并推动大学如何为大学生创业者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 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尤为迫切。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一轮创业浪潮呈现四大特点

2014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各种公开场合提到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两创”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仅2014年一年,国务院、人社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13个文件,为创新创业助力。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

多数据表明,继1978~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以个体户创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创业浪潮、 1990~1996年以国家公务人员下海创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创业浪潮、1999~2005年以互联网行业兴起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创业浪潮后,以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创业浪潮正在我国成燎原之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第四次创业浪潮呈现出这样四个特点。一是创业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互联网+”将创业门槛大大降低,新一代“创客”中,以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为代表的“精英”创业者和以90后创业者为代表的“草根”创业者站到了同一个舞台上。二是创业路径呈现市场化的特点。 市场和资本持续发力,创业咖啡馆、创服机构正在全国各地加速诞生,创业企业融资环境加速优化, 以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圳华强北商业圈为代表的 “创客”集聚地创业氛围热烈而理性。三是创业活动呈现开放性的特点。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将信息、 资源、交通、人才等互通互联,参与融合分享成为当前创新创业的关键词。四是创业理念呈现需求导向性。以关注需求、关注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思维成为当前的热词。不少创业者成功的案例在于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即客户需求,并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了供需双方的对接,达到了双赢[2]。

二、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的功能不断发生嬗变。1088年在意大利诞生的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开古典教学型大学之先河,这类大学以传授“经院主义哲学”为主要特点,着重强调大学的教学功能。700多年后,柏林大学在德国成立, 筹建人为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柏林大学秉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成为研究型大学诞生的标志。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关注产业发展、倾力于社会服务的创业型大学于20世纪中后期在欧美崛起。创业型大学的概念于1988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在其著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 中首次提出。创业型大学既延续了专注教学和研究的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又对接经济与社会发展,使大学功能得到了深化和拓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创业型大学的关键理念与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大学自身发展而言,大学在发展定位上要明确“科教济世”的理念,积极为所在地区、 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援;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而言,创业型大学要联合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建立协同创新创业的氛围和机制,促进产学研良性循环。

三、创业型大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生态环境的路径和突破点

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以来,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已有13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意识和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校内众创空间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和支撑体系不够健全,大学生创业很难迈出从大学校区到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迫切,又意义重大。第一,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的需要。第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创业。第三,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顺应当前创新创业浪潮的体现。大学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在校学生、毕业生是社会上思维最活跃、开放的群体, 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高质量创业主体的代表。

此外,尤值一提的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就业是目前的最大压力之一。面对每年近800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鼓励有梦想、有能力的毕业生投身创新创业浪潮,释放他们的创新活力,让他们拥有人生出彩、 梦想成真的机会,尤为紧迫。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行者,同济大学以“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为传统,多年来致力于创业型大学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模式为代表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建设为例,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附近的2.6平方公里内,集聚了近2000家以设计类为主的企业,其中80%的企业由同济大学师生创办,“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年产值已超过30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目前同济大学正在建立人才培养“学时、学分、 学程、学位”体系与“课程、实践、创业”链条的有效对接机制,努力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开放合作、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土壤,以实现100% 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10%的学生有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经历,1%的学生创办创业企业的目标。总结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对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助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大环境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学生中培育创新创业种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同济大学秉承课程建设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助、形势任务课为拓展、网络学堂为补充的理念,构建了层次分明、平台多样的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济大学现有的80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中,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有126门,计划未来将创新创业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比例提升至五分之一,覆盖100%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具有开放性,注重连接社会和行业前沿,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思维,目前同济大学每年会举办50多场创新创业讲座。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创业, 全体教师都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遴选骨干教师、经管学科教师、有创业经验的校友、行业精英等组成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多种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指导、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为例,为推进设计教育创新、培养设计领军人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组建了一支由高端专家担任顾问,具有资深企业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从国内外引进的青年人才为储备力量,由企业资深设计师和国际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的师资队伍。

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和教学、学籍管理制度, 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在同济大学,除了传统的成绩单之外,创新创业活动也被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同济大学还拿出学分、辅修学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位,给有志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

(二)加强校内众创空间建设

众创空间的含义是工作空间、网络空间、交流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2]。它具有低成本、便利化、 全要素和开放式的特征。广义上的众创空间不仅仅局限于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更重要的是,众创空间可以通过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意创新潜能,创新创新创业孵化模式。

同济大学向来注重校内众创空间建设,在学校建设中强调留出公共空间,用作咖啡吧、休憩区, 促进师生平等交流。同济大学中芬中心和同济大学创业谷是同济大学众创空间建设的典范。成立于2010年的同济大学中芬中心是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共同建立的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中心在空间设计上弱化了等级次序,形成了一个开放、 灵活、激发创意的物理空间,成为一个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创业者、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和多元社区,让创新创业资源产生了集聚效应。资料显示,同济大学中芬中心目前面向全校开设了8门跨学科创新课程,其中的“移动课堂”, 已有180余名来自校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参与,与12个合作企业开展了20项创新话题的研究。 第一期占地约400平方米的同济大学创业谷成立于2013年,旨于弥补大学创新创业链条缺失环节,打通从大学校区到科技园区“最后一公里”。同济大学创业谷遵循创新创意创业空间建造规律,打造了一个激发创意思维、促进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空间,“学校、企业、政府、社会、资本”五个要素在这里实现了全方位互动。目前已有超过20个项目通过创业谷推介平台实现了实体化运营,争取融资482余万元;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近200场, 服务学生近万人次,吸引社会资金近4000万。

(三)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营造大学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未来“真刀真枪”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训练营。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学生社团, 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提供各类创业见习机会,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实践起步早、走得快。2003年前后学校在全校建立了2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2006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十所“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建立了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试验区”,将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向参与创新计划的本科生开放。目前,同济大学已经构建起国家、上海市、学校、学院(系)级四个层次的创新训练计划体系,覆盖了全校80%的本科生。同济大学成立了“创业者协会”“创业者俱乐部”等创新创业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各类活动, 将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凝聚到一起,进行交流互动和学科交叉。学校还举办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如“同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飞利浦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同济大学创业梦想大赛”“商业企划大赛”“同济大学MBA创业大赛”等,让学生模拟创业、尝试创业并最终鼓励一部分人走上创业之路。 学校多年来坚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见习”活动, 先后有千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数百家企事业单位见习,近距离接触创业,提升了学生创业和就业的竞争力。

(四)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大学生创业要想取得成功,除了个人意愿、能力之外,还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合力提供支撑。 从大学层面而言,一是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二是要发挥好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的作用,将创业企业扶上马。

近年来,同济大学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建设。上海市大学生基金同济分基金自2006年成立以来,累计资助137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绝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良性发展。2007年,同济大学科技园在校园周边的赤峰路和国康路基地分别辟出2000余平方米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公司提供创业场地及全方位的孵化服务。2009年,同济大学在国康路创业基地设立了600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园创业苗圃, 专门针对已有创业计划、尚需进一步了解和适应市场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预孵化服务。当创业企业在园中孵化成熟,还可以申请“接力基金”资助, 该基金由上海市大学生基金同济分基金联合同济科技园和创业接力投资基金共同设立,目前已投项目6个,其中5个为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资助并孵化的早期项目,总投资额3310万元。

摘要:作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双引擎之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一轮创业浪潮正在我国成燎原之势。助力社会点燃这一引擎,大学尤其是将教学、科研与知识资本相结合的创业型大学大有可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行者,致力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同济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作出了有效探索与实践。学校在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校内众创空间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创业型大学,助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具有一定启迪。

创业型大学建设 篇9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 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经济建设

湖南省《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指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 人均水平偏低, 经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 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都十分繁重。”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 创新创业人才将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创业往往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进入市场, 为社会经济注入新鲜活力, 这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中心和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 在知识的创造、传播、转化和应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而言, “三市集中了全省半数以上的大学、研究所、高科技产业和高级科技人才, 是湖南省社会、经济程文化重心所在。”[1]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充分挖掘、培养、发展他们的创业素质, 使其成为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这对于实现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重要意义。

2. 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社会和谐

当前, 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2009年长沙市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15.5万人, 在长沙市就业的毕业生总数预计超过10万人, 创历史新高, 而全市社会就业总需求则比去年减少25%左右。严峻的就业形势, 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不安定因素。就业是民生之本, 和谐之基。为了做好就业工作, 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 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功不可没, 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实践表明, 大学生是最具创业潜能的群体,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多种经济成份、发展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如中南大学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促进了以创业带动就业。“4年来, 这个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达214人, 其中本科生150人, 研究生61人, 创办企业103家。”[2]通过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来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3. 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是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和引领区, 必然会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2009年8月, 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签订《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服务能力上有新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在战略层面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 通过先行先试,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以适应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到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 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而大学生创业教育直接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把体现时代特征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有利于促进高校知识创新体制的形成, 推动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革新;二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这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 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 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有利于培养具有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 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给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机遇

1. 国家政策提供的机遇

设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是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湖南及长株潭“3+5”城市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3+5”城市群有望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同时, “两型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国家今后投资的重点领域, 必将引起全国乃至世界极大的关注, 这将有力地促进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流入长株潭城市群, 彻底改变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作为内陆地区一直游离于中国改革开放中心区域之外的历史, 而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改革发展的聚焦点和投资洼地。

2. 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机遇

长株潭“3+5”城市群作为国家批准的第四批试验区, 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具体来说, 就是要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率先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此, 湖南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8-2020年) 》提出了“加快产业`两型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科技创新的先导示范作用, 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信息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提升基础工业, 发展现代农业。”这将有力地推进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新型产业的拓展, 尤其是适应“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服务业的发展, 如品牌经济、创意产业、文化、教育、物流产业的发展, 都将为大学生在“两型”产业的发展中提供更多自主创业的机会。

3. 人才开发提供的机遇

“两型社会”建设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新的行业、新的企业、新的产品将不断涌现, 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去振兴传统工业, 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 创新创业人才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人才结构不太合理、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发展投入不足等问题, 湖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人才全国战略的整体要求, 制定了湖南省第一个《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纲要》提出:“在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按照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边干边试的原则, 建设长沙大河西人才创业示范区, 对人才创新创业给予融资、税收、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全省人才工作。”[3]这些都有利于积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4. 创业政策提供的机遇

为激发广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 加快推动创业式发展, 建设创业型社会, 长株潭“3+5”城市群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意见》、《湘潭国家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基地优惠政策》和《株洲市创业优惠政策和小额贷款政策》等一系列文件, 努力降低创业门槛, 破解创业融资瓶颈, 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特别是长沙市的《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意见》, 从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创业场所、加大创业资助力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开展创业培训辅导、完善创业服务和保障等方面大力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自2009年起, 长沙市每年安排不低于5.5亿元创业扶持奖励专项资金, 使长沙市在创业富民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 长沙和深圳、温州等一起成为我国首批20个“中国创业之城”之一。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1. 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但是, “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3%, 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约为20%。”[4]大学生有过创业冲动的不少, 但真正创业的人不多, 就业、考研依然是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因此, 强烈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的前提条件。创业意识的提高源自人的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 不是一时的冲动或凭空想象出来的。长株潭城市群应充分发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优势, 提高大学的创业意识。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 营造宽松的创业氛围。在对待大学生创业方面, 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改变, 不允许失败, 缺乏足够的宽容, 更多本可以成功创业的大学生, 在巨大的压力下其潜能被扼杀。因此, 要结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先行先试”的特点, 多给予创业大学生宽容和鼓励, 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提高创业意识。另一方面, 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创业理想是创业者对创业认识的升华, 它使创业者的个人发展、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有机地溶合在一起, 把创业视为奋斗目标, 因而一旦形成往往不易改变。所以, 应通过发扬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等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从而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勇于创业实践。

2. 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育, 最突出的特点即实践性。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我国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实践环节亟待增强。事实上, 实践是我国创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 也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增强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 成为我们当前开展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 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与地方政府、社会和商业团体等合作, 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践与锻炼的机会。具体而言, 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建立高校校内创业园。高校应整合校内资源, 建立校内创业园, 积极引导大学生将创业实践和他们所学的专业联系起来,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平台, 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成功率。第二, 推进校外创业实践。高校应与公司、非赢利机构、政府机关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联合有关方面推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金, 积极创优服务环境, 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招商推介、项目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拓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三, 建立创业实践服务体系。高校不仅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而且在创业基金、学籍管理、学分申请等政策方面也要大力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形成从大学生创业教育到创业实践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由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因此,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高校要使创业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客观上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来加强创业实践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当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创造条件, 一方面组织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大中小各类企业挂职, 另一方面鼓励创业专职教师创办经营企业, 让其在体验创业过程中去把握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的变化, 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 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其次, 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激励机制。因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 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从经济上、政治上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形成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 吸引具备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政府人员、成功的企业家、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法律专家等在内的各类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采取单个辅导、会诊辅导、授课辅导、陪伴辅导、咨询辅导等方式, 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4. 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材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选用的教材基本都是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YB和KAB项目教材。SYB项目教材是为有愿望开办自己中小企业的创业者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KAB项目教材是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虽然引进西方创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启发与借鉴作用, 但其终究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基础之上, 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具体实际存在诸多差异。所以, 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应在吸取国内外优秀课程教材经验的基础上, 编写一套适应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本土化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教材时, 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之上加强三点:第一, 增强吸引力。现有的许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材都有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 刻意追求概念上的罗列和理论上的阐述, 常使大学生觉得枯燥、空洞, 所以应将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作为重点编入教材, 以便于今后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行案例教学法, 从而吸引大学生学习兴趣。第二, 加强针对性。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而教材编写应透彻分析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的社会特点, 特别是经济特点和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植政策, 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 找到创业项目突破口。第三, 提高实效性。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应大幅地增加创业实践活动内容, 如开网店等, 大学生只有在创业实践中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真正增强决策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创业能力, 从而切实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翔.构筑中部发展轴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中南大学: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10/content_10983471.htm.2009-03-10.

[3]湖南省委省政府.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湖南日报, 2008-08-24 (3) .

创业型大学的产生、特性及其发展 篇10

一、创业型大学的产生

创业型大学从传统大学演变而来。一般来说, 创业型大学的产生受如下因素的影响。

(一) 政府的因素

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 受到政府方面的影响。

政府减少大学财政拨款促使大学创业。20世纪中叶, 西方大学90%以上的办学经费来自政府的资助[2]。随着大学发展黄金时期的过去, 政府对大学的投入日益减少, 大学不得不面临办学经费不足这一事实。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许多大学采取“省一半、赚一半”的政策。“省一半”指大学尽量减少开支, “赚一半”指大学通过创业获取利润。经过几年的探索, 这些大学发现, 减少开支根本行不通, 倒是通过创业能弥补收入的不足。一些大学通过创业所获得的资金, 不仅能保证大学正常运转, 而且还有盈余。

政府鼓励科研竞争促使大学创业。在对大学的态度方面, 政府不但实施财政削减政策, 还改变对大学科研经费的发放政策:即不再将科研经费直接平均分配给每所大学, 而是将这些经费交给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 由国家科学研究委员根据学校的科研实力, 有选择性地分配。为获取科研经费, 许多大学从为学术而学术转向更为实际的工业研究。同时, 为获得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肯定, 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力度, 并且鼓励和支持教师及学生与产业界进行合作研究。

政府不断提高人才规格标准促使大学创业。政府除了不断减少对大学的财政拨款和鼓励大学通过竞争获取科研经费之外, 还不断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大学不仅要培养出能纵观国际形势、促进国家进步的政治型人才, 还要培养出能在商场上独当一面、在贸易竞争中运筹帷幄的经济型人才, 更要培养出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的实用性人才。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达到政府的要求, 许多大学通过创办工业园或与产业界建立友好关系等方法, 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这无形中促使大学去创业。

(二) 产业界的因素

为获得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开发学生实习基地, 提升社会影响力, 一些大学选择与产业界结成伙伴关系, 逐步实现学校的发展壮大。但是, 不可避免地, 它们也受到来自产业界的各种影响。

产业界需求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促使大学创业。为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产业界急需寻求新技术和开发出新产品。因此, 它们需要的不是诸如秘书、图书管理员这样的知识保存者, 而是拥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的技术开发人员及产品革新人员, 如电信工程师、建筑工程师、机械工程师、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等。并且, 大多数企业还要求聘用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他们无需接受岗前培训就能为企业服务。因此, 大学在为学生提供前沿理论指导的同时, 还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技能训练。为满足产业界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 一些大学会选择通过与企业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应用中去。

产业界需求更多的回报促使大学创业。大学的办学经费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产业界的资助。但是,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注资大学时提出附加条件, 希望可以获得开发大学所“孵化”出的高深知识的优先权, 要求大学给它们带来基金回报或是声誉上的回报, 要求大学为它们开发出低成本、高利润的科研产品。为满足企业的要求, 许多大学选择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来保证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 这些研究中心不仅实现了为企业增值的目标, 而且还为大学创造了额外收入。

产业界对实习学生的态度促使大学创业。一般情况下, 产业界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 即使接受了这些学生, 也会提出苛刻的附加条件。因此, 为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大学自己开办工厂。一方面, 这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 另一方面, 大学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取额外资源。例如, 沃里克大学通过创办沃里克制造业集团, 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它还利用学校剧院、会堂和展览馆, 让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类学生进行演出, 锻炼学生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演出每年能吸引25万名以上观众来欣赏, 这为沃里克大学带来了一笔数量可观的收入[3]。

(三) 大学自身的因素

成为综合性大学促使大学创业。许多大学为提升综合竞争力, 并且靠更多的学科吸引学生来就读, 越来越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要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必须建立更多的校舍和聘请更多的优秀教师。在得不到政府对这方面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要么被动地等待政府的关注, 要么主动地寻求其他资金。因此, 一些大学选择利用自己独有的学术资本来创业, 如开办公司、校企合作、出售专利等。

成为新知识的引领者促使大学创业。当前, 大学只有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新知识的引领者。与产业结合, 就意味着大学在创业, 借此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例如, 通讯技术革命就“促使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建立了信息技术处, 把几个小部门统筹起来形成全校性的新机构, 切实对教学设备进行重组并加强了服务功能”[4]。美国其他创业型大学也在积极建立技术转让办公室和衍生企业, 将学术资本与市场紧密结合。

拥有更多的在校生促使大学创业。大学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才会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就读, 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于较为年轻或是知名度较低的大学而言, 是其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学生人数增多, 大学从学生那里获得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多。但是, 生源的增加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钱, 建更多的院系, 同时聘请更多的优秀教师。为获取更多的办学资金, 许多大学将目标投向了创业活动。

二、创业型大学的特性

综上所述, 创业型大学是在政府、产业界、大学自身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创业型大学发展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独有特性。

(一) 创业型大学体现出政府的能力

帮助政府出谋划策。一个民主政府往往依靠专业人才制定社会政策, 作为智力库的大学就是最佳选择。

帮助政府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一个成功的政府往往依靠专业化水平很高的大学教师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帮助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避免垄断集团的出现, 以及支持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 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方法, 抑制超大型企业的发展, 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前, 政府意识到, 要避免垄断集团出现, 最好的办法是促进中小企业与创业型大学合作。因为创业型大学为中小企业所提供的知识援助和技术支持都是最贴近当前企业需求的内容, 它们足以使中小企业有能力在市场中同大企业相抗衡。

以上几方面的政府职能在传统大学里也会体现出其中一种或两种, 为的是提高自己的学术声望。但是, 创业型大学在体现这几方面职能的时候, 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来自政府的“付费”。它们不会免费为政府提供服务, 它们的服务一般都是“明码标价”的。

(二) 创业型大学体现出产业界的能力

孕育新企业。创业型大学利用学术资本, 自行开办工业研究园, 并鼓励大学教师和大学毕业生依托研究园进行创业。例如, 惠普公司、苹果公司等企业就是从斯坦福大学工业研究园孕育出来的。

推动产业界变革。对于产业界而言, 创业型大学的很多研究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因此, 产业界会选择与大学合作, 委托大学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 大学还承担了企业高层人员的培训工作。

直接与产业界合作。创业型大学建立了很多单位, 这些单位比传统的学系更加容易跨越学科边界, 与校外的组织联结起来。例如, 斯坦福大学设立的斯坦福综合系统中心, 其中心40名教授和200名学生与来自产业界研究人员共同合作, 完成产业界授予的项目[5]。

与传统大学相比, 创业型大学所体现的产业界能力更能取得产业界的信任。首先, 因为它的目的是想要和产业界建立长久关系, 继而从产业界那里获得资金。因此, 只有高质量的服务才有高额的回报。其次, 为避免被其他机构抢夺先机, 创业型大学必须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来竞争合作机会。总之, 它已经脱离“靠政府吃饭”的不安全状态, 将自身所体现的企业功能提升到办校的主要因素上来。

(三) 创业型大学体现出大学自身的能力

推出新知识。创业型大学多设有面向市场需要的专门科学研究中心, 以此开发出拥有独立产权的新知识。

转移新技术。过去, 大学主要被看做知识和人力资源的源泉, 而现在, 大学也被看做是技术的源泉。许多大学已经形成了内部的组织能力, 而不是仅仅依赖非正式的联系进行正式的技术转移[6]。

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创业型大学与其他大学有所不同, 它要培养出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人一经毕业, 就能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已经设法增加本科生参与科研。帮助本科生开始科研项目的计划, 并提供学生与个别教授更加高层次的联系”[7]。

不同于传统大学, 创业型大学的这些特性是在明确地获取更多资金收入的目的下进行的。它们不会生产没有市场的新知识, 它们也不会免费地将知识转移给其他机构, 它们更不可能为学术而学术地搞研究, 为教学而教学地实施教学活动。它们所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能为学校赚钱, 毕业以后更要能为公司赚钱。

三、创业型大学的发展

既然选择走上创业这条道路, 那么, 发展和变革将会是永无止境的。要创业, 就要拥有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最多元的筹资渠道, 大学自身所持有的各项资源也要能够得到最大化地利用。

(一) 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最先进的管理理念

创业型大学的先进管理理念体现在:选择要有魄力的领导阶层、鼓励大学教师创业和培养出敢于创业的学生。要通过有魄力的领导阶层来鼓励大学教师创业, 进而再由这些创业型大学教师引导学生创业。

创业型大学能否获得良好发展, 关键是看它是否有远见卓识、魄力非凡的领导阶层。如果这所大学的校领导能够抛弃旧的办学理念, 勇于创新, 并且有坚韧的毅力和很强的人格魅力, 那么这所大学必将在转型中获得发展。而这些有魄力的领导阶层,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跳出传统校企分离、大学依靠政府办学的僵化思维, 在领导学校创业的同时, 鼓励大学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创业活动。他们不仅为教师提供各种创业平台, 而且还为学生创造各种创业条件, 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校办企业当中, 学习如何经营企业。等到学生毕业后, 学校又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 鼓励学生开办公司等。

(二) 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创业型大学要获得新的发展和壮大, 它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才不会因资源依赖陷入困境。通常情况下, 一所创业型大学必须有三个最基本的资金来源渠道:第一个渠道是政府的财政拨款, 第二个渠道是研究委员会的科研项目资金, 第三个渠道是企业的慈善基金、专利转让费、图书出版费、学生的学费、校园服务费、大学创办的衍生公司获得的利润等。

无论大学如何发展, 从政府那里获得的资金依然占其总经费来源的1/3以上, 而政府拨款的标准是按照入学新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学校规模来分配款项的。因此, 创业型大学采取扩大招生人数及提高毕业率等方式来争取政府拨款。

科研基金是创业型大学的主要创收渠道之一。因此, 创业型大学通过其专业的科研团队、独立于教学之外的研究中心以及灵活的科研政策, 争取政府的科研基金。

可见, 判断一个大学是不是创业型大学, 主要看它能否自主创收, 一般来说, 创业型大学通过多渠道筹集的资金能够达到该年学校总收入的50%[8]。

(三) 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要最大化地凝聚本校优势资源

创业型大学凝聚本校优势资源的方式多种多样,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 设校外办事处。为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 创业型大学一般都设有专业化的校外办事处, 这些机构专门从事知识转让、保持与产业界的联系、知识产权开发、继续教育、资金筹集、争取项目以及校友等事务。

第二, 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为充分利用学校人力资源, 创业型大学选择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 将所有优秀的科研人员集中起来, 共同为学校服务。例如, 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特设的药物研究所除拥有20多名专职研究人员外, 还有来自5个系的50多位教师共同参加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 该研究所每年所收取的专利权税就达400万美元以上, 所获研究资助总计已经超过700万美元[9]。

第三, 创办工业园。为更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 创业型大学选择创办工业园来创收。例如, 斯坦福大学于1955年设立的斯坦福工业园区, 在创立后的五六年里, 从进驻企业获得1800万美元的租金。不仅如此, 斯坦福大学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助, 帮助他们在工业园区创办企业。如今, 由斯坦福大学孵化出的公司每年收入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10]。

参考文献

[1][美]亨利.埃兹科维茨;王孙禺, 袁本涛等译.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 68.

[2][3][8][9][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5, 21, 96, 89.

[4][美]大卫.沃德;李曼丽, 李越译.令人骄傲的传统与充满挑战的未来:威斯康星大学15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

[5][美]G.卡斯帕尔;夏洪流, 周刚译.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3) .

[6][美]亨利.埃茨科威兹;王平聚, 李平译.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学学研究, 2009, (4) .

[7][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207.

上一篇:电视娱乐文化下一篇:节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