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声乐

2024-07-13

高校民族声乐(精选十篇)

高校民族声乐 篇1

一、强化对高校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民族声乐唱法与西方声乐唱法相比,还不够先进,不够科学,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系统,这一因素对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滞后性。众所周知,中国的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民族而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形成的民间传统唱法也是形式多样,不同地区的人们会形成多重的审美标准,但事实上人们对民族传统唱法发声是否科学,没有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没有做出相对客观的正确评价。在高校民族声乐唱法所具备的共同属性里,大部分基本原则都是和美声唱法有相近之处,不论采取怎么样的演唱方式, 都是为了诠释歌者的真情实感,并从所演唱的民歌中更直观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对民族民间传统唱在科学性上应该给予正面肯定。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构建符合文化发展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它具有发展内在的传承性。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声乐理论的教学,把民族声乐的文化底蕴与语言特征、意识形态、审美取向、风格流派相结合,通过学习研究,进一步夯实民族音乐理论的传承,所以说强化对高校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提高民族声乐演唱技巧

民族声乐教学艺术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一,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远远不够, 在加强其演唱科学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演唱的艺术性,所以提高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提高演唱技巧。

首先是加强民族声乐语言的训练。声乐中的咬字吐字就是歌唱中的语言表达,它可以表达出具体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外在的媒介。汉语的发音字正腔圆,与西方国家的发音又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演唱作品时要确保将作品的声调表达清楚,就必须考虑作品整体的选旋律走向,以便在演唱时符合声调或是韵味。由于汉语发音的复杂过程较高,可以在日常发生练习中,采用“哼鸣”的方式,凭感觉将旋律重现,在熟悉旋律后在加以唱词,这样可以保证发声建立在一个科学唱法的基础上,并为流畅连贯的演唱作品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是加强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和体验。民族声乐的演唱不仅需要用到感情,还要用对感情,当然加强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体验是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实现。一要深入挖掘演唱作品的内涵; 二要了解作品主要感情线索,以此来把握主要情绪;三要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渐培养自身的个性化演唱格调。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工作,便能使演唱极具艺术感染力,赋予作品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歌者结合自身的演唱风格,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将真实性与创造性融合到一起。

第三是正确把握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繁多,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与韵味也大不相同,想让观众在真正的感受审美体验,歌者就需要掌握作品风格韵味。民族声乐作品唱的韵味十足,就需要正确的把握声乐作品内在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特色、文化认知等方面进行深入熟识,进一步探究音乐家的审美取向及生活阅历,分析作品的所属风格;其次从音乐作品的本身出发,多角度多维度的探索分析,尽可能全面的对作品的演唱风格做出完美的表达。

三、适度改变声乐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控制欲支配地位,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需要被忽略,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和进行质疑的机会,学生因此失去了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权利。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其教学角色进行转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师观念,成长为新型音乐教师。教师要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更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过硬的实践能力,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不仅要注重授课的质量,还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人文因素,加强对育人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去做一个有知识、有涵养、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调整高校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的学习方法

高校民族声乐 篇2

声乐技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很实用的教学手段,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今,民族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一个基地,应该积极探究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声乐专业技能要求,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音乐师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

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

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

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

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高校民族声乐 篇3

关键词:民族民间声乐艺术 声乐教学 借鉴与传承

一 、我国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特点分析

中国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早期的舞蹈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在两千多年的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目前我国民族声乐的表现风格其实是开始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革命胜地延安兴起的“新民歌”运动。时值第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旧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唤醒劳动人民的革命意志和斗志,采用了当时以被广泛流传的原生态民歌的曲调,配以新的歌曲内容,使政治宣传易于被广大劳动人民接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艺界对传统音乐的发掘整理,民族音乐逐步向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发展。

一般而言,民间声乐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它不同于文人词曲,有明确的作者,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古往今来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音乐,而这些音乐恰好成了作曲家们的音乐素材。在我国很多民族声乐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许多民间曲调的影子。民间声乐有接近生活,反映生活的特点。例如歌曲《走西口》是生活在黄土高原的贫苦农民对“逃荒”的一种别称。“西口”是在古长城的关口,走西口的人要渡过黄河出长城逃荒到内蒙古地区,由于黄土高原贫瘠,干旱少雨人们只得到外出卖苦力。走西口以男人为主,靠给人抗活、背炭、挖渠或者掏甘草、放冬羊等繁重的劳动为生,有的逃荒者甚至因为挣不到钱而流浪乞讨。由于逃荒期间生活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每一次走西口对于逃荒者及其家人都是一次生离死别。正是这种背景下,走西口的民歌才具有独特的意义,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背景含义也就无法获得“走西口”的情感体验。民族声乐的创作还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曲调,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充满了鲜明而又浓郁的民族化特色。比如,歌曲《听雨》是赵元任根据家乡古诗的音調加以创作的。《卖布谣》是他根据无锡方言创作的歌曲。这些作品都具有清新、质朴、深邃的民族化旋律。民族声乐曲调创作中对民间音乐的借鉴与吸收,使得民族声乐曲调更加丰富,更加易于传播。纵观这些广泛流传并且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优秀歌曲,基本都是根植于民间音乐的传统之上,都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与民族音乐的音调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与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源泉。

二 、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

(1)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上文我们重点分析了民族民间声乐的艺术特点,那么民间声乐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有多大的作用,本小节将进行论述。中国民间声乐艺术十分丰富,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广为传唱,历时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有很多作品成为了音乐会的经典曲目,但是还有些优秀的作品还要期待我们去整理和演唱,因此在教学和演唱中我们要注意把优秀的作品直接应用在实践中,体现艺术歌曲的自身价值。继承和借鉴创作经验有利于今后艺术歌曲的发展。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艺术歌曲是要求必须演唱的教学题材,这是因为艺术歌曲在这一题材风格上有别于其他的声乐体裁,突出了他的重要性。我们通常在声乐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和演唱的是西方的艺术歌曲,其实我国的民间艺术歌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选用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的教材上,和西方比较都是不那么充分。我们经常在市面看到艺术歌曲的书籍大多数也还是西方译过来的,而中国的作品为数很少,由于历史原因和时代的背景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艺术歌曲的整理、演唱、开发也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中国的民间艺术歌曲很注重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创作结构严谨,词曲结合紧密,特别是在中国汉字的声母韵母与声乐旋律声腔的结合方面有作曲家独到的艺术手法,因此在演唱中要十分注重情、声、字三方面去把握作品,同时还应该对不同作曲家的风格进行了解,使我们在演唱的过程有依有据。

(2)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借鉴与传承

将民间民族声乐艺术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关系着我国民间声乐艺术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在多元文化的语境里,民间声乐艺术歌曲创作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歌曲创作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的学习民间艺术歌曲,在演唱中启发学生对音乐﹑歌词伴奏的有耐心有步骤的分析讲解和演唱,使学生们充分懂得要想把歌曲唱好不是光有好声音,漂亮的高音,和洪大的音量,而是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在演唱中应该更多注意把握民族传统文化,使声音和艺术情感充分的结合,在演唱和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提高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一方面借鉴了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密切结合,将中国诗歌文学、民歌与中国传统音乐技法、欧洲传统音乐技法、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等进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高校是音乐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是最佳的研究和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基地,对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唱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民族音乐文化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与传统的声乐教学完美地融合,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掘、继承和保护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福杰.民族声乐歌唱语言对歌唱技术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 (06).

高校民族声乐 篇4

一、实现民族性与高校声乐教学完美结合的重要意义

1.是提高学生声乐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声乐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每个民族都有个性化的音乐组合,受到宗教文化、地理文化、人文文化的影响,使我国民族性声乐显得尤为生动。比如说: 新疆民歌热情奔放、云南民歌温婉柔顺、陕北民歌高亢洪亮,各有千秋,为高校声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歌曲唱法上,我国民族声乐也是多种多样,毫不逊色与国外的声乐教学。将民族性和学生声乐学习结合到一起,也是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声乐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兴趣的驱使下,掌握更多的演唱技巧也是势在必得的。

2.是构建多元化声乐教学的重要途径

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的构建,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手段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近几年来,很多青少年开始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将外国文化作为追随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置之不理,究其原因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因此将民族性放到声乐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氛围,这种新奇感将是声乐教学民族化取得成功的关键。美声唱法是从西方国家引进,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声乐教学中,而民族唱法的学习并不是在此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的诋毁,而是采用兼用并蓄的态度,将两种文化模式同时投入到教学中,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达到“中西合璧”的效果,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多元化教学的发展。

3.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方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大相径庭的56种文化体验,在民族性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各个民族最真切的情感表达和传递,是进行精神交流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足以培养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从而将这种情感带入自己的生活, 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反,在21世纪新时代中,影响着学生思想的社会现象多之又多,他们简单的思绪很容易受到侵蚀,这些传统文化正是对心灵的启迪和洗礼,是联系古典和潮流的纽带。例如为所有中国人所熟知的《青藏高原》,我们先抛开歌曲的演唱技巧, 就拿歌词来讲,就能够嗅到浓浓的青藏气息,将那里的山山水水传递到大江南北,使人们能够通过音乐感受青藏的美丽和魄力,因此将民族性投入声乐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方法。

二、实现民族性和声乐教学完美结合的具体措施

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实现民族性与声乐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掺入一些科学过渡,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民族性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旦在思想上接受民族性声乐教学,就可以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为声乐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出优秀的声乐学子。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养成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导师,因此教师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教学观念,将会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方向,目前我国大多数声乐教学都是采用一对多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民族性教学实践的开展带来了阻碍,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学思路,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思想意识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将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教学观念,能够更好地指引学生民族声乐的学习,能够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学习声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独特艺术形式,掌握必要的演唱技巧,对自己的精神层面进行陶冶,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音乐品味社会、感悟人生、体会文化、提高涵养。回过头来看,其实有很多高校声乐教师在自己的受教育过程中,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过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入,但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总会涉及到民族歌曲的演唱, 对民族文化也有自己的见解,将民族性融入现代高校声乐教学中, 不仅为声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符合教师的心理发展规律,这就为民族性和声乐教学的结合扫清了障碍。

2.在教学内容上努力实现多元化教学

多元化是目前各大高校声乐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普遍得到肯定和认可;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在慢慢融合,在这种现状下,要想继续保持本土文化的重要地位,就要求国内同胞,正确看待文化交融事件,我们鼓励国外优秀文化的传入,也不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因此,实现多元化教学的过程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所以说这里所说的多元化并不仅仅包括我国传统声乐文化的交融,也包括对国外先进声乐文化的引入和学习。但是我们要坚决抵制 “唯西方伦”的发展,要在多元化教学中突出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实现真正的促进和发扬。例如在声乐教学中,会接触到很多西洋乐器, 如钢琴、小提琴等同时我们也会使用到很多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如古筝、葫芦丝、二胡等等,这些乐器在演奏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没有说谁高谁低之分,这也就反应出,多元化教学在声乐学习中并不是矛盾的,也不是相互制约的,如果真正做到交融和合作,就一定能够带给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

3.在教学模式上融合民族特色

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的结合,是声乐教学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声乐教学的一大挑战,如何才能确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是非常关键的。就拿我国陕北民歌的唱法来说,就有很多种,如颤音唱法、滑音唱法、直音唱法等等,是根据不同的歌曲风格进行来回变换的;我国著名歌手阿宝,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陕北风格,这也告诉我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歌曲特色,并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景,也说明了声乐教学的课堂不应该是循规蹈矩的,而是要努力调动起来学生的参与性,使整个课堂活跃而有规律。再拿俄罗斯著名歌手维塔斯来讲,他的演唱方法受到美声和乌克兰声乐的广泛影响,能够轻而易举的跨越五个八度,这就说明多种文化的交融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促进主体声乐发展的,也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特色是尤其重要的;如果当我们在学习传统陕北音乐时,营造一个浪漫的法国巴黎场景,就会显得尤为突兀和不和谐,所以就要求我们山与山的连绵中,感受陕北民歌的气魄和表达的情感。

三、结语

民族声乐教学 篇5

福建师范大学 07级音乐学本科1班

李文祥

【提要】本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理论方面着重论述了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教学,让所学中华民族声乐唱法的人士认真做好自己的歌唱能力,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发扬光大。

【关 键 词】民族声乐、教学、科学、训练、气息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是艺术百花园里的馨香四溢,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绚丽花朵。民族声乐实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是长期待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音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作为声乐专业的学者,从本人的所学知识方面来浅谈至关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

在声乐的教学中,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所持的观点和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谁,在演唱实践中受到观众的欢迎和承认,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或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只要能培养出好的声乐人才,在演唱实践中收到观众的欢迎和承认,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证明教学办法是对的,根据这个时间所总结的经验和理论就是可靠的。在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时,也应当通过自己的时间去体会和验证,经过反复的理解和消化后,才有可能取之精华、为己所用。任何声乐理论(包括自己总结的经验)无不例外的都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之中,有所调整和充实。正确的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的,使我们少走弯路。反过来,实践又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也可以验证声乐理论是否正确和实用。因此,应当说检验声乐教学和声乐理论的标准是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或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好的经验,是站不住脚的。

我认为,在明确声乐教学方向,标准和目的的前提下,思想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主观、保守、缺乏一分为二的观察问题的方法,不虚心去学习和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以及同行们的宝贵经验,不重视实践对教学的检验,这样必然照成艺术视野狭窄。因为声乐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听觉和辨别力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听到了学生演唱中的问题、就要拿出具体的办法去解决。声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的对与错。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的,就声音的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辩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如果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了声乐的高位置而忽视了气息的深度,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效果容易尖、挤、卡、虚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和头腔共鸣,反而会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当提示声音要高位置时,要注意与它反向的气息深度,反过来,当提示气息深下来时,要注意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提示喉咙打开时,应注意声音的集中;提示声音靠前时、要注意声音的垂直当提示字的清晰时,要注意它的科学性;窄母音宽唱,管母音窄唱;歌唱姿势要放松也要积极;歌唱中的每一个字要统一在科学唱法的共性之中,而科学唱法中的每一个字又是它本身个性的体现等等。

在声乐作品演唱上的处理,也应体现这一原则音乐上的起伏变化、为了更加生动的表现作品的内容,例如:快、慢、强、弱、高、低、连、断等,在演唱中,充分利用对比的作用。在我国京剧演唱中,常提及的“欲快先慢”、“欲强先弱”等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对比就没有起伏,就会将作品演唱的平淡无味。因此,每位声音教师,都应该在声乐的训练当中,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学习声音,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新的科学自然阶段。

很多青年歌手和声乐爱好者,在未经正式学习声乐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演唱时信心十足,敢于表现,没有框框,有的还颇有名气很有名气很受观众欢迎。他们靠自己的自然嗓音条件和乐感或模仿某个他们喜欢的歌唱家去练习歌唱时,往往都属于自然阶段。当考进了音乐学院或找到了声乐老师,开始学习声乐之后,老师就会指出他们在自然练声阶段演唱中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有些人还要从基本的训练着手,这就必然打破原来的演唱习惯和自然平衡,需要用新的歌唱方法加以调整,逐渐找到比较科学的平和。在打破原有的自然唱歌阶段平衡之后,还没建立新的科学平衡之前,就是不自然阶段。在这阶段中,唱起歌来往往感觉别扭,原来唱得很顺的歌,似乎也觉得吃力,声音里出外进,连一首比较简单的歌也难以胜任。嗓子容易疲劳和嘶哑,有时音准都无法控制,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个别人还会对唱歌产生恐惧感,也有的对自己声乐指导教师所训练的方法产生怀疑和动摇。作为声乐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胸有成竹,满怀信心,具体分析每个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准确有效 解决办法,同时,要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正视这段时间的不平衡现实是许下声乐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要告诉学生每个歌唱家在他们学习声乐时都是如此,必须要经过不自然阶段。只是根据原来基础和条件以及学习勤奋程度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所需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问题看得准,提示方法对,解决的快,不自然阶段的时间就可以缩短,或者没有明显的痕迹。当然还有个师生配合的问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有的学生或歌手长期处于不自然阶段,而无法得到解决,就会因不能胜任专业演唱工作而改行。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可以使不自然的歌唱阶段缩短,尽快达到新的歌唱平衡。

经过严格的全面训练,逐步熟练掌握各种演唱技巧,自如、熟练、灵活地运用科学唱法随心所欲、毫无顾虑的尽情歌唱,科学的发声方法已经成为下意识的习惯动作和感觉,不需要更多地去考虑如何运用声音问题,科学的发声技巧和演唱方法已经完全溶化在表现声乐作品内容之中,成为艺术表达的工具,成为艺术表达的工具,作为【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时,它即是科学的、又是自然的,这就是新的科学自然阶段。

三、歌唱的呼吸

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呼吸”。有人讲“歌唱就是呼吸”,古人也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在歌唱艺术中,它更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歌唱的动力源泉,歌唱需要气息歌唱者要求有意识地去吸气,保持把所吸入的气息分配在要发出的一定数量的声音上,而每个音都要有特定的高度、长度、强度。唱一首歌曲时,歌唱者只能在休止的时候和歌词、乐句等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换气,总之,是有意识,有准备,有计划的。歌唱呼吸是一个兴奋而放松的循环过程,在我国悠久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就非常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气息在歌唱中的作用之大,下面有几种吸气方法的学习,可体会正确的歌唱吸气:

(1)叹气式呼吸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叹气是下行、放松的,所叹的部位又是在腹部周围,所以要先叹后吸,即叹到那从那吸,在唱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叹气状态,不论高音、低音、强音、弱音或所有的字和声都要始终保持这种感觉来歌唱,形成良性的呼吸循环,这样就不会在歌唱中出现气僵或气浅的问题了。

(2)下支点吸气法

下支点吸气法,也就是腹式呼吸的位置,“下支点”在中山装的第四个扣子处,找到“支点”让学生假设为声带和嘴巴的位置,在那里做为唱歌的交点来吐字或发声,并有震动感。要让学生感觉气息在“下支点”处吸,好像没有通过鼻、口、气管似的,每次呼吸都要这样做,就可以达到腹式呼吸的作用了。

(3)高位置吸气法

在歌唱中,气息时似乎气从鼻子和上牙缝、上腭、通过气管到横膈膜处的,这与歌唱的高位置是一致的。保持使用高位置的吸气方法,再从原路出去,正体现吸与呼的统一性。这种呼吸没有声音,吸得深、容易保持,正好与歌唱形成一个整体,声与气息不至脱节和分离。如果吸气没有抛物线角度,气息从下牙,舌面吸进来的,必然浅而僵,声音放紧肯定是白、紧、挤、压,高音吃力,音域狭窄、不持久、音色干散,失去光彩。因此,高位置呼吸正是这些毛病的克星。

(4)闻花式吸气 这种吸气方法容易吸得深,而且没有叹气的抽气声和多余的动作,也较容易体会和掌握。闻花时,因花香使人的心情特别愉快,在辨别花香时又特别要求认真和用心,上身完全放松又兴奋的感觉。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歌唱的呼吸与气息控制的正确运用,是多方面的,它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它涉及到全部发声器官的机能状态和全部的歌唱技巧。我们在实际学习中,决不能把呼吸孤立起来练习,我们对呼吸的要求,最终是把呼吸、发声、气息的保持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尽善尽美的歌唱这一目的,在具体的学习达程中,根据每个人各方面的差异,需要做更具体,细致的工作,勤奋努力,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声乐道路。

结论

目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很快,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要建立民族声乐的教学体系,不只是唱几首歌剧选段,创作歌曲就能解决问题了。还需要有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水平、有层次、有质量、有相当数量的声乐教材以及与专业课有关的全面音乐基础,艺术修养的学校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档次的民族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王次火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金铁霖漫谈名族声乐教学》音乐周报,1992年 【3】《歌唱的艺术》著 赵梅伯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Concerning ethnic vocal music teaching(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07 undergraduate class 1 grade musicology

LiWenXiang)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 篇6

【关键词】曲艺说唱 戏曲说唱 民歌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96-01

民族唱法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同时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而民族唱法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歌演唱。它是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这种唱法强调真假声结合,要求有较深的呼吸支托,重视声音的统一,语言的清晰,字正腔圆,讲究混合共鸣的运用和演唱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民族艺术风格。民族风格的歌曲包括较广,有人们长期收集、整理的原始民歌,如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江苏民歌《茉莉花》等;也有根据民歌或戏曲创作改编的民族艺术歌曲,如《情姐下河洗衣裳》、《看见你格外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还有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如《母亲河》、《浏阳河》、《大地飞歌》等。民族唱法是一门独立的声乐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各具特点。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演唱和曲艺说唱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艺术形式演唱方法、民族特点还是表现风格都自成完整的体系。

曲艺说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民族表演艺术。它以民间说唱文学为基础,以音乐的说唱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集文学、音乐、说唱表演为一个艺术整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综合演唱艺术。我国的曲艺说唱艺术在声乐演唱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讲究有准确清晰的说唱语言和“声到情到”的艺术表现,要求演唱者在气息的控制、声音的持久、不同音色的处理表现等方面具有全面的声乐技巧。像我们经常在舞台上见到的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凤阳花鼓、山东琴书、四川清音等,都是受广大人民百姓所喜爱的曲艺说唱艺术。

而戏曲演唱则是一种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中国传统综合演唱艺术,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乐舞、俳优和汉代的百戏。在戏曲演唱的唱腔中有抒情的、叙事的、戏剧性的,并且是将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千百年来的演唱实践中,民歌又逐渐形成了各种风格的音乐体裁,如号子、山歌、小调、叙事歌、风俗歌、儿歌、宗教歌等。由于我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语言声调、生活习俗和民间风俗,也使民歌的旋律调式、吐字行腔和韵味情调、感情表达的风格各有不同,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演唱色彩。同是一首山歌,地处西北高原的牧区则高亢洪亮、跌宕起伏,而处在江南平川的鱼米之乡则多悠扬宛转、清新秀丽。同一首表现少女追求爱情生活,寄情于情人绣荷包的抒情小调《绣荷包》,云南的《绣荷包》委婉清秀,四川的高亢活泼,山西的是二者兼有,明快起伏,热情亮丽,如此多姿多彩的民歌演唱,数千年来一直不断的流传发展,衍生变化。

民族声乐艺术是以声乐(歌唱)形态存在的喜乐艺术,它是以人声的歌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动听的歌曲其风格、特征都要在演唱中被人感知,因此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才不会失去它的原生韵味。一切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戏曲,说唱民歌总与其特定的唱腔、唱法相联系,民族唱法也是一样,一方面必须努力学习和继承发扬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秀经验,学习传统唱法的真谛,提高和丰富民族唱法的演唱和表现方法,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融合、创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学习、借鉴美声唱法的方法和经验,学习美声的科学发声原理和发声技术方法,结合我国的民族音调和吐字行腔的特点,来训练声音的流畅,气息的深沉、持久、饱满,真假声的相互结合和音域的扩展,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民族的歌唱语言和风格特征。

民族唱法的曲目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些民族歌曲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使演唱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民族唱法的水平,丰富民族唱法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如果把民族唱法只局限于演唱地方民歌或戏曲,那就是把民族风格片面地理解为地方色彩,这样对演唱风格、特色的提高,演唱技巧的提高和演唱知识的丰富及表现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而只有在不断的、广泛的、多样化的曲目学习、演唱和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的演唱技巧,才能不断地掌握它的演唱规律,形成真正的民族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要求有圆润的嗓音条件、科学的演唱技巧、丰富的情感表现、鲜明的风格特色,但这一切的因素和重要表现手段的最终目的还是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力。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只有通过纯正的吐字、咬字与发音,才能创造出内容深刻、丰富而又动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长久的演唱实践中,人们把民族声乐艺术的发音归结为“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字音的发声部位要正,口形要准,由清脆明亮的嗓音,發出行云流水般的音乐韵律。当然有许多带有浓郁的地方语言和地方特色的音调,要用方言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其内容与色彩。

参考文献

1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 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论民族歌剧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7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导致音乐学院的学生素质有所下滑。像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艺术考试在高考前临时恶补了三四个月的声乐。但是,他们的声乐功底不扎实,对于声乐的情感投入也不够,因此会出现对于所唱的歌曲不知其意义所在的情况。其次,缺乏情感教育,许多高校学生对于演唱时的情感投入不够丰富,为教师开展声乐教学工作带来困难。第三,声乐教师不重视民族歌剧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有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忽略了民族歌曲的鉴赏与教育,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去模仿某歌唱家的声音,不能以自己的声音唱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歌曲,更加谈不上能表现自己的情绪。以上种种问题都导致了目前某些高校的声乐教育发展出现问题,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声乐素养不能提升的主要原因。

二、民族歌剧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地位

民族歌剧与声乐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才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学科化,而声乐教学的发展壮大了民族歌剧,两者是共生共融的关系。因此,中国高校的声乐教学要得到提高,必须要令学生接受民族歌剧的教育,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中国民族歌剧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要回顾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史。

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是1945年创作的《白毛女》,此后这类民族歌剧在表演中逐步发展出自己的演唱风格与艺术特色。1959年创作的《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高校中的民族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都会选取《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等经典作品作为必选曲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民族歌剧中的歌曲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展现人物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声乐教育需要通过加强中国民族歌剧的鉴赏与教学才能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角色,把自己融入到歌剧剧情当中,将自身人物化,才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共鸣。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声乐演唱中投入情感,提高声乐素养。

三、民族歌剧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在开展民族歌剧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部民族歌剧的故事背景然后再进行歌剧鉴赏。例如,在演唱《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这部歌剧中展现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展现出的充满传奇的革命时代。

(二)让学生了解歌剧中的人物性格,正确把握人物角色。例如,在歌剧《江姐》中,怎么表现出江姐的胆大心细以及对革命事业的不屈,在江姐的人物刻画上,怎么展现出音色柔和、细致、婉转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生去思考。不仅如此,在歌曲的演唱上都要思考如何展现出人物的情感,让歌声听起来具有张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鼓励学生合理运用演唱方法,提高二度创作能力。对比起西方的歌剧,我国的民族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唱腔以及发声方法具有一定的民族声乐的形式,因此,加强我国民族歌剧的教学,也是要让学生不要一味地模仿西方的美声唱法,根据自己的声线以及唱腔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二度创作能力。正如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她的演唱既有戏曲的色彩又表现出西洋唱法;彭丽媛老师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在吐字行腔上大胆地运用柔与刚、虚与实、收与放、真与假、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技巧并吸取戏曲唱法的特点,字里传情、字里含形、字、声、情三者合一,令人百听不厌。

因此,在表现歌剧人物时应结合自己的演唱特点和音色特点选取适合自己的歌剧选段,同时也要注入自己对歌剧的理解,将自身人物化,要去创造人物而不是去模仿人物。

四、总结

民族声乐的演唱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演唱歌曲,忽略了学生对于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及情感投入,对于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都带来很大的影响。笔者意在通过开展民族歌剧的教学,深层次分析作品内涵,为学生带来演唱上的情感培养,提高二度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为日后的演唱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歌唱人才。同时,笔者认为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声乐教学。

摘要:民族歌剧的起源与发展与声乐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对于民族歌剧的教育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导致高校声乐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通过结合民族歌剧的特点,阐述民族歌剧对高校声乐教学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如何结合民族歌剧创造良好声乐教学课程。

高校民族声乐 篇8

一、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原因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问题需从文化、现实、历史等方面进行审视,理清思路、探讨发展,才能进一步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借鉴的关系。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生成、发展和演变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民歌、戏曲、说唱等多种元素的基础之上,后又借鉴了西洋唱法的精髓,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当今的中国民族声乐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条件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各地域、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经历和积累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民歌、说唱、戏曲等形式的中国传统声乐,受各个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种类丰富、风格各异、形式繁多,成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基础之一。也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民族多样性因素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仅已知现存的300多个传统戏曲和曲艺品种,音乐风格和演唱方法就非常丰富。至于各地域、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更是争奇斗艳、数量浩如翰海,演唱技巧也是千差万别。凡此种种,无疑都是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资源。这些传统音乐艺术品种,从文化内涵、发声技巧、形体表演等方面,无不彰显出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极大的多样性、丰富性,是形成当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三)世界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发展影响

人类文化从碰撞、争议到交流、融合,是一个必然而又漫长的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各地区、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加快、加深。在此格局的影响下,中国民族唱法又更深层次地借鉴了西洋唱法的精髓。中国民族唱法对西洋唱法的借鉴与吸收,是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国民族声乐更好走向世界的需要。那么,在这一过程中,用“中西结合”、“和谐兼容”的积极态度促使我国民族声乐得以更好发展。传统性与融合性,既是先进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发展特征,又可视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追求。既保持和发展了中华声乐文化的本质,又吸取了世界先进声乐文化的营养。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很多音乐界人士乃至广大的人民群众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本应该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唱法,丢失了风格特性而趋于“标准化”,显得单一和单调,很多观众反映“千人一面,万人一声”,主要是声音的共性多了,个性少了。

高校声乐教学是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主要途径。中国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到目前仍没有形成系统科学完备的、符合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教学体系和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在演唱训练方法和作品风格的把握上,没有很好把握“以我为主,为我服务”的方针。教学团队主要是各专业院校培养的声乐教师或海外归来的声乐专家,他们更多是接受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念和练习方式,而较少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族声乐传统艺术,由于审美价值和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了解,一直以来多以单纯的学院派美声唱法指导民族声乐学习,丢弃了民族本身的元素,导致民族声乐演唱失去其民族风格、民族唱腔、民族特征,从而出现了民族声乐演唱“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现象。虽然这些说法有些偏颇,但对专业民族声乐教学的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反思。

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途径

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根据我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也必然走多元化发展道路。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规律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趋势,更是从我国广大观众的审美实际需要出发。

(一)转变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观念

思想观念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因素。提高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和完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学校应从过去单一的西方声乐文化视野走向多元发展的道路,积极探寻传统与现在、西方与民族的内在联系,不但要继承中国传统演唱技巧中合理、科学的成分,还要善于借鉴世界科学的声乐演唱技巧,从而深层次提高和转变高校声乐专业师生的民族声乐文化修养、观念。

传统性与融合性,既是先进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又可视为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既保持了中华民族声乐文化的本质,又吸取和借鉴了世界先进声乐文化的营养。所以说,只有坚持以我为中心的继承和发展,再融合世界声乐文化的精华提纯,并且让二者保持相应科学的距离,才会使中国民族声乐文化永放光彩。

(二)继承我国的传统声乐文化元素

上述提到,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继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元素,让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掌握真正的传统声乐技巧,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只要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嗓音特点、演唱能力,选择适合的民族声乐作品,就能培养出艺术个性独特、受广大人民欢迎的民族声乐人才。

原生态民歌是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鲜明特点之一,新时期、新形势下提高和推进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水平,仍然要建立在继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尤其是注意学习和研究其音乐艺术特点与演唱技能技巧等,这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寻找和聘请原生态歌手作为教学导师,开设具有民族声乐风格特色、演唱技术的教学科目,这样不仅可以完善和充实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而且还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度。

(三)坚持民族声乐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多元化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学,营造良好、科学的学习氛围。以民族声乐专业教师为教学主力的同时,可以聘请民间歌手、民间曲艺表演家、民间艺人为实践导师,在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表演、唱腔、风格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在接受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各种元素,这样会达到技术技巧与风格特点、个性与共性并举的良好民族声乐教学氛围,更有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的种类以及形式、内容可以说非常丰富,单靠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学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完善教材内容并且配置相应的音像设备、音频和视频资料,在教学时可以对各种演唱风格进行更加详细地对比和赏析,为学生起到示范教学的作用。

(四)完善高校民族声乐声部体系及加强声部作品的创作

美声唱法的声部划分体系,在全世界声乐领域中是最完善的。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人声色彩的丰富性,刻画出舞台上一个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对于西洋歌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来说,似乎只有男高音和女高音之分,缺乏声部的丰富性和色彩对比的完整性。所以说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应该进一步完善其声部体系划分,积极创作适合各个声部特点的作品,这样既符合不同声部音色特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又可以满足广大群众审美需要的多样性,并且会极大推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对于角色人物的深度刻画和人物性格的细腻描写,会更加完善和促进我国民族歌剧创作向精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我们一方面要保护传统的艺术理念,另一方面要打破雅俗之分,使我国民族声乐进一步向“多元风格”发展。高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平台,应该适时构建和完善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对民族元素的保留,坚持将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时代潮流相配合,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民族声乐人才,继续推动我国声乐艺术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料注译(上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3]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4]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上册)[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4.

[5]王岩.中西方音乐史知识点问答[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高校民族声乐 篇9

一、新疆民族音乐的特点与西方钢琴的特点。

(一)新疆民族音乐的特点

1.节奏。音乐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就是旋律和节奏,而节奏又先于旋律诞生。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中,节奏是一个鲜明的特征。其主要包括切分节奏、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三种。这些都是通过改变重音的位置,使之形成欢快愉悦的特点。

2.节拍。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民族音乐中,主要节拍形式都是均匀性的律动方式。而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中,不规则节拍、混合节拍以及散板型节拍的应用较为普遍。这种非均匀律动方式的独特节拍给人以一种摇曳的、粗犷豪放的感觉。散板型节拍没有明显的重音,节奏自由,适合表现抒情性强的乐思,带有了浪漫气息。

3.旋律与调性。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中,既具有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也有欧洲的大小调式和教会调式,有时甚至两种在一首曲子中混合使用。

(二)钢琴的特点

1.音域宽广。现代钢琴一般都有88个琴键,也就是从大字二组的A到小字五组的c的全部半音。有些钢琴的低音区还有比大字二组的A更低的若干琴键。这样宽广的音域,只有管风琴可与其相比,超出了任何其他乐器。

2.音量变化幅度巨大。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度、力度。钢琴既可发出十分微弱、人耳刚刚能听见的弱音(ppp),也可发出宏亮有力、震撼人心的强音(fff),以及处于极弱极强两者之间的各个力度层次的声音。并且,这些不同的力度都是可以随钢琴家的心之所欲弹出的,这又使钢琴胜过包括管风琴在内的所有单件乐器。

3.最理想的多声乐器。由于钢琴使用十二平均律,使音乐的转调、复调、和声获得极大的自由。弹奏者借助踏板的作用,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出无限丰富的不同音的纵向、立体组合。

多声,即多声思维。多声思维,使音乐从单线条的变成多线条复合的,平面的变成为立体的,这就是钢琴具备的任何单个乐器都无法与其相比的表现无限丰富的艺术内容的可能性。钢琴的这三种特点,为满足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节奏、旋律、调性的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民族音乐与钢琴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二、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钢琴与民族音乐相融合的途径。

(一)音乐理论的融合

在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要将钢琴与新疆民族音乐相融合,首先要做到音乐理论上的融合。教师要通过研究钢琴音乐理论和新疆民族音乐理论,充分吸收二者之中的优秀成分,形成新的音乐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用这种全新的音乐理论来指导教学,学生会得到全新的学习体验,走出一条新的新疆民族音乐之路。

(二)创作风格的融合

在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于教学中需要用到的音乐作品,应该进行再次创作。那么创作过程中,风格应该如何把握呢?钢琴音乐的风格结构规整,伴奏和旋律分工清楚,内容直接明了,在形式上还往往融入丰富的和声和半音旋律,通过和声营造一种虚幻的意境。新疆民族音乐突出了活泼、自由舞蹈性强的风格,因此要将两种音乐风格相融合,使民族音乐因素同欧洲音乐因素相结合,进而创造出最动听的音乐。

(三)音乐理念的融合

在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要改变共性创作的特点,充分给予老师和学生的艺术创作的自由,不设统一的音乐创作标准,相互包容,相互吸纳,通过音乐理念的融合,使传统新疆民族音乐在现代音乐竞争中焕发新的竞争力。

(四)音乐群体的融合

在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要充分考虑钢琴音乐的受众群体和民族音乐的受众群体的融合问题,通过受众群体的融合,进一步扩大新疆民族音乐的受众群体。这样会为新疆民族音乐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三、结语

西方钢琴进入中国,对新疆民族音乐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将钢琴与民族音乐相融合,为高校声乐教学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摘要:新疆各少数民族有着其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在我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的代表,如何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同钢琴这种艺术形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焕发新疆民族音乐新的春天,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研究了两种音乐各自的特点,为钢琴和民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了一定的道路,希望能够为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高校民族声乐 篇10

一、针对性的编写适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教材

声乐教材是声乐教学的基础环节, 在教学中选用什么样的歌曲, 是培养学生演唱技能和演唱风格的关键。现在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一般只选用美声唱法和学院派民族唱法的声乐作品, 所以少数民族的学生在经过四年相对专业的声乐学习后, 演唱技能看似提高了, 但是个人演唱风格却被磨灭了, 所以有针对性地编写少数民族声乐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转换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都采取一对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就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少数民族的声乐作品, 大多植根于平时的生产生活中, 以不同的演唱形式呈现。显然, 针对少数民族的声乐教学要根据其民族歌曲的特色、风格, 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是一对一, 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人声乐教学, 甚至在某些特定风格的作品上可以是班级声乐教学。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教学上, 必须根据学生的民族特色和演唱歌曲的风格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甚至带领学生参与到演唱作品的所植根的母体文化中, 进行体验式的声乐教学。

三、建立多元的音乐审美情趣

改变传统的学院派声乐教学的审美情趣, 建立多元文化的审美标准,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建立学生多元的世界观, 让学生意识到, 每个民族都有建立在他们母语文化体系中的优秀音乐文化, 并体现其独特的文化性质和社会价值。 (2) 要构建学生多元的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建立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来提升学生多元文化音乐欣赏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领悟能力。 (3) 构建学生音乐价值的相对观念, 让学生意识到, 衡量一种音乐文化的价值, 只能用它所植根的母体文化采用的价值标准来进行衡量。 (4) 增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对其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5) 让学生意识到声乐艺术的多样性, 每一种声乐艺术都是其本民族母体文化的客观反映, 都是其价值体系中的科学唱法。 (6) 对于高校中的声乐教师, 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能正确的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审美标准, 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 对老师来说要掌握更多元的审美标准。

四、改变声乐教学评价标准

根据不同民族的音乐审美情趣, 来调整声乐教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建立在审美情趣的基础上的, 高校声乐教师通过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建立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 来构建自己的多元文化知识结构, 提高多元文化审美能力。充分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另外, 应该改变单一类型声乐曲目演唱的考试形式, 在考试的内容上可以增加为演唱两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并根据不同民族的作品需要, 演唱形式也可以进行多样性的调整。还应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演唱传统的美声、民族唱法的能力, 用传统的声乐教学评价标准评价其演唱的优劣。

五、拓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演唱风格

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它, 在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时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中, 注重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 拓展学生的演唱风格, 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演唱本民族作品的能力。少数民族的学生绝不能只局限于演唱自己民族的声乐作品, 要在声乐学习中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并将所学的声乐演唱技巧有机的融入到本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 在不破坏本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前提下, 拓展其民族声乐作品的表现力。

摘要:如何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声乐教学模式, 既保留少数民族学生的演唱特色, 又让其掌握较为科学的声乐演唱技巧, 是当今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多元

参考文献

[1]沈嘉.谈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演唱技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6 (3) .

[2]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J].中国音乐, 2004 (2) .

上一篇:语文教学对话下一篇:影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