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桥梁工程

2024-05-06

讨论式教学法桥梁工程(精选八篇)

讨论式教学法桥梁工程 篇1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讨论式教学,自主性学习

工程热力学是热能动力专业必修的三大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 课时少, 公式多, 内容多, 概念多而不容易理解, 长期以来, 师生对该课程大多有“难教难学”的体会, 研究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直是摆在课程主讲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一、讨论式教学的特点

讨论式教学形成“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 由教师“讲”转变为学生“说”,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提出问题, 而学生由原来的抄、背笔记, 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讨论式教学为教学过程建立了一个活跃的反馈系统, 学生与教师一起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 “教”与“学”充分互动, 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大量信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教材知识点, 学会思维方法。

二、讨论式教学在工程热力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通过课内外讨论让学生“活”起来, 有了活力就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 而如何做到“活”而不散, 就需要“三精”, 也就是精选讨论内容、精心设计讨论环节、精要总结讨论内容。

(一) 精选讨论内容, 提出讨论问题

工程热力学内容多, 有限学时内勉强能完成基本内容, 这就要求讨论内容要考虑“三个结合”, 力求“精”。

1.要结合传统经典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科学首先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 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应把传统经典教学内容作为讨论重点, 如每一次新的热力循环及其动力机械发展应用都带动了能源利用的飞跃, 因而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学生学习气体与蒸汽动力循环后, 为了让他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工质性质、掌握利用状态参数坐标图分析热力过程, 教师可以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GCC) 列为重点讨论内容。

2.要结合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目前, 许多高校对能源类专业学生加强了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内容, 如开设“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工程热力学的教学中要考虑与后续课程的“无缝衔接”, 而它主要介绍以水蒸气为工质的朗肯循环, 那么“新能源发电技术”中生物质发电所涉及的生物质整体气化联合循环、太阳能利用的斯特林循环等内容可作为讨论内容。

3.要结合练习题

本课程需要学生做大量的综合习题, 涉及概念辨析、工程设计的习题也是重点讨论内容, 通过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外讨论时可以选择开放式的问题,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热力系统进行分析, 学生有兴趣去讨论。如, 学了热力学第一定律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在人们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

(二) 精心设计讨论环节, 启发学生思路

讨论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逐步深入分析问题, 拓宽思路。同时, 为了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一方面, 考虑在分组讨论时可以将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稍差的学生分在一个组, 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稍差的学生。另一方面, 教师要关注性格较内向的学生, 给他们分配一些任务, 鼓励他们课后多做工作, 课上踊跃发言, 使所有学生通过讨论确实有所“获”。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活”起来, 要注意避免“跑题”和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另外, 学生通过课堂交流讨论的表达训练, 还学会了用口头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高了表达能力。

(三) 精要总结讨论内容, 强化重点知识

在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梳理讨论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或错误的内容, 总结提炼讨论内容, 巩固与强化讨论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使学生既立足于教材知识, 又超越教材知识。教师在总结过程中还可采用问题式总结、图标式总结、线索式总结等不同形式, 旨在使主题内容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讨论式教学在工程热力学的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不是所有内容和章节都适合, 关键看能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另外, 要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 就要考虑讨论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 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评价,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工程热力学的教学改革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从而发挥讨论式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松平.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0 (10) :147-149.

讨论式教学法桥梁工程 篇2

为加强桥梁检测报告编写质量, 提高报告编写效率, 统一编写格式, 特制订 本说明。

一、报告送审及报出流程

1、报告送审及报出流程:项目组内审——部门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核(如有 修改意见,修改后——检测中心审核人审核(如有修改意见,修改后——检 测中心批准人批准——检测中心盖章——报出。

2、项目组内审表见桥梁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文件审查表,检测中心审核表见 检测报告审查送审表。

3、检测中心盖章需要归档资料:检测报告一份,检测原始记录一套,检测 报告及相应电子记录一套(光盘 ,合同复印件,合同评审单。

二、内容要求

4、依据桥梁检测目的和分类,检测常分为桥梁技术状况评定(包括日常检 查、经常检查、定期检查 ,承载能力评定(包括检算评定、荷载试验评定 ,交 竣工质量验收检测,详细内容见定期检查报告(格式、承载能力评定报告(格 式、荷载试验报告(格式、交竣工验收检测报告(格式。

三、格式说明

5、报告包含封面、目录、正文、附录。

6、封面包括封面页、注意事项、签字页,具体见检测报告(封皮。

7、目录均采用黑体字,为三级目录,第一级目录:黑体,小三号;二级目 录:黑体,四号;三级目录:黑体,小四号,行距一般设为 1.5。

8、正文文字采用宋体, 数字采用 Times New Roman , 小四号字, 行距一般 设为 1.5。

9、正文中照片及图标题中的文字采用黑体、数字采用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字,行距一般设为 1.5,居中,编号最多按三级目录编号;一份报告中照 片及图高度、宽度尽量保持一致,排列方式尽量一致;照片要注意拍摄角度、相 对情况与病害标示。

10、正文中表标题的文字采用黑体、数字采用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字, 行距一般设为 1.0,右对齐,编号最多按三级目录编号;表头文字采用黑体、数 字采用 Times New Roman ,表中内容的文字采用宋体、数字采用 Times New Roman ,均为五号字,行距一般设为 1.0。

11、附录文字采用宋体,数字采用 Times New Roman ,五号字,行距 1.0。

四、注意事项

12、本检测报告的内容及格式为一般情况, 具体的实施内容和格式尚需根据 实际情况而定。

13、检测报告盖章时,必须要有合同,如无合同,则需要检测委托单,委托 单见检测中心委托单。

五、附则

14、本办法适用于桥隧结构检测部。

讨论式教学在人机工程学中的应用 篇3

1 讨论式教学法对人机工程学教学的适应性

人机工程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的边缘学科。它是运用人体测量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成果, 将人体特性、能力和活动限度等方面的数据用于机器 (系统) 及其所处环境的设计中去, 使操作者能安全、舒适、高效地工作、生活的学科。 (2)

因为人机工程学学科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 具有信息量大、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较多等特点, 这使得学生能很方便地从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来获得知识的验证。

1.1 实践性与体验性的适应

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门涉及领域较多的边缘性学科, 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人机工程学中所包含的人体测量学、作业空间设计等,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例如各种手握工具的设计、机床操作平台设计等, 这就决定了在人机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单纯地依靠课本知识的讲授, 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际案例, 或在模拟现实环境中通过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对人机工程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若单纯地通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实例, 因为老师和学生在年龄、生活经历、工作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会出现老师实例与学生的经历无法产生交集的情况, 往往学生不知老师实例所云, 进而无法激发出足够的学习兴趣。而讨论式教学, 则可以通过老师来搭建实例场景,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例中去, 通过自己动手尝试, 进而将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去探索发现,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1.2 教学对象的适应

人机工程学因为涉及领域较广, 因此被众多学科所开设, 例如机械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和建筑设计专业等。作为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 无论是工科类或艺术类, 都充满活力, 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采用单向的“老师——学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讨论式教学方式强调的是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即教学不在单纯的是“问与答”的形式, 而是发展为“提问—讨论—思考—求解—深入”的过程,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讨论式教学在人机工程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讨论前准备

老师在发布讨论课题前, 应根据教学大纲及进度,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除了本章节内容外, 还需整合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提前将课程预习及资料收集的任务布置下去, 让学生在上课前就提前收集与讨论课题相关的知识, 避免在上课时出现冷场的情况。

例如笔者在讲授人机工程学中操控装置设计前, 布置了以下参考题让学生预热: (1) 操控装置一般指哪些装置? (2)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操控? (3) 不同的操控装置在设计上, 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4) 除了单纯的以人体尺寸作为设计的依据以外, 是否还涉及到意识形态认识? (5) 举一个例子来论证操控装置的多样化设计。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 即在课前为学生点明了课程所设计的内容, 同时也将与操控装置相关的人体测量学、人的知觉和感觉等课程内容融入进去, 形成由点带面的效果。

2.2 讨论过程

在课题讨论过程中, 教师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也要在发挥学生思维多样性的情况下, 起到引导启发的指导作用, 做好对讨论节奏和讨论内容的把握。

讨论的过程一般按照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学生根据座位次序组成5~7人的小组, 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小组内部交流信息, 整理意见。期间老师可随机在教室中听取各小组讨论内容。

随后各小组将讨论意见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老师可将收集到的实例分享到全班, 使各个小组之间能相互扩展知识。对于学生所反馈出来的结论及问题, 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或通过其它例证来进行说明或解释, 并及时调整讨论的进度和内容, 将课程往深度方向发展。

例如在人机工程学操控装置设计的课题讨论中, 在获得了学生关于五个问题的结论之后, 适时引入汽车方向盘设计, 引导学生思考控制设备与人手尺寸的相互关系, 同时细分出人手的抓握尺寸, 大拇指的活动范围, 人与方向盘的位置关系等内容, 深入引发学生的思考, 进而带入工作空间设计、方向盘外形色彩对于人的操作心理暗示、坐姿情况下其它身体部位对空间的影响等相关学科内容, 对前期所学内容进行复习, 同时为下一章的讲解引入新的讨论课题, 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讨论整理

讨论式教学并非只注重讨论这种教学模式, 而是应该以“讨论—讲授—再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讨论来拓展思维、联系实际, 进而将生活中的实例归纳总结为理论, 此时老师通过板书、PPT课件的形式, 将课程内容植入学生脑海, 从而放得开、收得回, 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3 结束语

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 打破了以往单纯课堂讲授的模式, 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架起了互动的桥梁, 使得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起到指导、讲解的作用, 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的不同, 所教授学生班级的层次去寻找适合的议题。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合理安排时间并及时做好课程总结, 讨论式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注释

11 姜永良.讨论式教学法及其运用.杭州市化学会2004年会论文.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探讨 篇4

多媒体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桥梁是一个空间结构物,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桥梁的概念, 有很多学生对桥梁的空间想象力不丰富, 对桥梁的感性认识不足, 在理解桥梁的构造原理和施工要点时比较吃力。和其它专业课相比, 感性认识和直观教学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在桥梁工程教学中可以发挥显著的作用。

1.图片在桥梁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桥梁工程首先是介绍桥梁的基本组成和桥梁的分类, 我们现在行驶在桥梁上能看见的都是桥梁上部结构的一部分, 更多的桥梁的构造部分都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的, 有些都是淹没在水中, 如果在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之前讲解桥梁的组成, 他们很难想象和理解。给学生一些桥梁的图片, 以图片为背景, 再针对图片上桥梁的构成部分来讲解, 学生就很直观, 容易理解。而每座桥梁的建设都能积累大量的图片, 反应不同的施工阶段和不同的内容, 包括了桥梁工程专业课中各个主要的知识点。在不同的授课阶段使用不同的图片, 都能突出教学重点, 到达教学目的。

我国现在的桥梁发展迅速, 修建的桥梁种类繁多, 而且很多桥梁不仅起跨越山河湖海的连接作用, 而且成为山河湖海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很多城市中的桥梁还是标志性的建筑。这些漂亮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世界各国的桥梁图片中学到桥梁的知识, 也改善了课堂的气氛,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画和视频在桥梁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桥梁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尤其是桥梁施工方法的教学。施工方法的教学通过文字或静态图片的讲解更加困难, 虽然在桥梁现场很容易完成, 但是, 桥梁施工的长周期及多形式使得现场教学的组织也相当困难。

动画可以连续的表现某一施工过程或工作程序, 或者是按教师的意图, 根据事先预定的路线对重点的构造进行参观, 这对体现教学思路, 引起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再如预制简支梁桥施工过程动画, 每一施工步骤都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 对简支T梁桥的吊装成桥过程表达的十分清楚, 可以大大节约教师授课的时间, 增强学生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

视频能反应实际的施工现场桥梁的建造过程, 如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施工工艺, 从架设模板、绑扎钢筋到浇筑混凝土, 张拉预应力筋, 以及最后的养生,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熟悉施工机具和施工工艺流程, 教学效果不逊于在施工现场参观。

3.建立课程网站帮助学生学习

授课过程中的课件、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图片和动画、视频都分类的列于桥梁工程课程网站中, 每章还有学习习题, 学生可以随时阅读、观看和下载,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举办结构模型大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近年来, 国内一些省、市、地区及许多高校纷纷组织举办了结构模型竞赛的科技活动, 我系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了结构模型大赛。在各种结构模型比赛中, 桥梁模型的设计制作是其中一个广泛应用的内容。

结构模型竞赛能够促进学生对桥梁工程课程的学习, 在模型的结构选型阶段, 学生通过对各种结构形式的对比和选用, 既从理论上理解了桥梁结构形式, 同时也巩固和加深了基础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力学知识。此外, 桥梁结构模型除了在设计上要求有合理的受力形式并考虑材料特性之外, 在制作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结构的制作工艺以及对结构的细部构件、节点处理, 以保证结构的受力与计算模型一致。制作工艺既是考验学生对桥梁结构受力性能的掌握, 也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结构构造的理解。因此桥梁结构模型竞赛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

通过参加桥梁结构模型竞赛, 参赛学生在对桥梁结构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对桥梁结构受力的分析, 理解桥梁结构整体性、稳定性以及细部构造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教学

1.以校园的两座桥梁为背景进行教学

我校连接南北区的开平桥和玉带桥, 学生每天的必经之路, 比较熟悉。这是两种不同的桥型, 讲解相应的桥梁体系时, 以它们为参考, 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 对照讲解, 学生一看就明白, 收获很大。

2.结合工程背景讲解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中, 几乎所有的理论问题均来源于工程。怎样从工程实际中抽象出理论计算模型, 这是许多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 也是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桥梁结构是空间结构, 而大多数的桥梁结构分析却以平面结构为计算模型。在讲解荷载的横向分布时, 结合桥梁的构造和受力, 考虑横向分布系数后用平面结构的计算模型来分析空间结构的受力。然后, 再具体细致地讲解如何将空间结构的桥梁转化为平面结构来计算, 逐步将工程问题转化为力学问题。通过分析、引导, 归纳出工程实践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逐渐了解原理, 学会用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工程技术思维的能力。

结束语

桥梁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特殊性决定其授课方式不能仅采用传统教学, 而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与施工工程相结合,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举办结构模型大赛, 增加学生对桥梁工程课程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桥梁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特殊性决定其授课方式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举办结构模型大赛, 增加学生对桥梁工程课程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与施工工程背景相结合, 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关键词:桥梁工程,教学,多媒体,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吴金荣.桥梁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7 (2) :80-82.

讨论式教学法桥梁工程 篇5

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当地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 地方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和服务地方的建设至关重要, 尤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特殊性做出及时的调整和适应。地方高等院校在各个专业的自身发展与服务地方的关系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 这个问题引起高等院校自身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2,4,5]。从服务地方来看, 大部分高校存在没有合理调整各个专业内容的设置及时应对当地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脱离当地建设的实际、针对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传统的工科院校, 近几年来一直将服务地方策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地方发展和建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自2010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准备住建部专业评估开始, 土木工程学院启动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 结合地方建设为特色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 《桥梁工程》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是一门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课, 与工程实际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通过一定的工程实际锻炼, 能用已学的知识理论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将关系到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结合多年的桥梁工程教学经验, 本文对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探讨和思考。

1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桥梁工程》课程是继土木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桥涵水文、道路勘测设计等课程学完之后,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进一步运用力学知识和综合专业基础知识, 解决桥梁实际工程问题。

结合近些年当地桥梁工程建设的增多, 这就对道路桥梁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层次要求产生了变化, 我校桥梁工程课程理论教学增加到目前的88学时, 注重了这门课教学的整体完整性,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 由于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不够扎实, 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未能按要求完成, 而往往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由不同老师讲授, 导致桥梁工程学习中运用到已学过的知识理解新的概念、理论时不能及时掌握, 随着课程的推进新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时, 学生学起来就感觉到困难, 致使掌握程度浮于表面, 甚至只是应付上课;2) 由于课程相对密集的原因, 没有更多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和运用, 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有效的结合, 导致接下来的课程设计环节无法进行, 甚至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3) 考核方式多为结合平时上课出勤情况, 书本上理论知识点的期末试卷考核, 这种评价体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 无法全面的对综合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因此不能很好的培养具备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 与目前倡导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大相径庭。

针对上述大部分高校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常规的桥梁工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亟待需要完善和优化, 这对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十分必要。因此, 结合自身多年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做法, 对桥梁工程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改进进行探讨。

2 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毕业后能够运用到实践工程中去, 在工作中遇到新的问题如何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处理和解决。因此, 作为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要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建立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工程应用能力, 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至关重要。

2.1 理论课程学习模式的改革

作为桥梁工程课程的学习, 一般学生常规的学习方式是进课堂集中听专业老师灌输式的讲授,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工程特色, 突出实践, 强化应用。

我校桥梁工程课程理论教学88课时, 通过加大课时量做到教学内容完全体现深化桥梁理论知识学习, 加强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大部分章节以桥梁工程案例为依托, 做到从工程中学习理论知识, 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去, 增加学生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建立了一套工程信息资料数据库, 如BIM建模与应用模块, 实际桥梁工程施工、设计、监理、造价及管理资料模块, 桥梁工程视频、动画模块, 与桥梁工程有关的微信 (筑龙路桥等) 、论坛精品资料模块、实验室实践学习模块、工程软件学习实践模块, 产学研实习模块等等, 并将其穿插应用于理论教学的始终, 突出课程教学的工程特色, 并通过结合学校周边近几年大型桥梁工程建设, 激发学生学习桥梁工程课程的兴趣和爱好。

在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同时, 也注重自身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结合当地桥梁工程建设, 有意识的投身到桥梁建设中的施工方案制定论证、桥梁的规划与设计等环节, 加强实践锻炼使理论联系实践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充分使用收集的大量的桥梁工程实践资料, 结合理论知识可以使所讲的专业知识更加切实、生动、易接受, 通过自身结合工程学习能够更好的影响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如装配式梁式桥上部结构的施工章节, 把自身实践的现场施工资料、图片分步骤的配以施工知识要点进行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及吊装工程讲解, 再结合图纸和规范, 做到活学活用, 既理解了施工的程序和步骤知识, 又很好的明白施工规范的要求, 也能看懂图纸并掌握理论知识要点, 去除过于抽象枯燥的施工知识学习。制图、计算软件的运用也是桥梁工程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 文献[3]中调查学生57人中约40人认为教学应结合工程设计软件, 在教学中使学生能熟悉使用常用的一些制图、计算软件尤其重要, 如复杂公式Excel表格化, 连续梁桥使用CAD与桥博或Midas Civil交互建模计算等, 针对道路桥梁方向, 我校开设了土木工程CAD配套选修课程, 学习道路桥梁设计计算软件, 结合实践工程训练, 使学生能够真正应用解决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实践问题, 为将来从事这方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实践训练环节模式的转变

以往我校的桥梁工程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通过虚拟一课题完成课程设计或大作业, 进行设计一座预应力梁式桥或拱桥, 并给出计算书和设计图纸。通过几届学生完成情况的观察, 在两周的时间内, 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考设计计算实例完成, 只是依葫芦画瓢的照搬参考书上实例进行计算画图, 没有真正的去理解体会完成一座桥梁的设计计算。针对这种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互相交流得知,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集中教学模式, 加之实践中其他课程和实践环节过多, 只有无暇的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和认真去做。因此, 最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上述的状况。

首先, 把一个课程设计分割成若干小的任务, 在桥梁工程每一章节学完要求学生完成对应部分的内容, 做到每人一题一练, 加强对平时的检查和考核, 注重平时让学生通过一些工地见习, 实验室亲身的体验, 分组交流讨论, 加强与有设计经验的老师、工程师等交流与学习, 做到真正的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掌握桥梁理论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其次, 注重实践环节成果图纸手绘与软件绘图相结合, 加强计算分析软件的操作训练。反映一个学生设计一座桥梁最后的成果是图纸, 手绘要求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CAD绘图要求能够熟练掌握绘图技巧, 而在绘制桥梁图纸中结构尺寸和钢筋都需要理论公式的计算和验算, 当手算繁琐时可以用计算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验算, 如前面提到的桥梁博士或Midas Civil等, 当然在后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进行设计计算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现在很多流行软件如桥梁设计师等对常规桥梁进行设计计算及出图, 节省反复的试算验算过多的环节, 使学生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优化设计, 使设计更加合理和安全可靠。

最后, 借助产学研基地加强工程的实地教学和应用, 同时多组织一些工程实践动手比赛。在有些工程中, 比如近期在我校北门建设的盐城内环高架桥, 从一开始桩基施工, 到现在的上部箱梁满堂支架施工, 还有不远处的跨河流的挂篮施工, 以及1 km范围内的3层互通立交桥的整个施工等, 高低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不定期的去工地现场进行学习和参观, 通过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跟踪, 不仅加深对桥梁基本知识结构的理解, 也学习了道桥施工的流程和步骤, 同时我校也定期的邀请施工一线的总工等来进行讲座交流学习, 用身边的桥梁建设实例去解读本课程的知识理论, 使学生有更深的切身体会, 更容易接受, 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 训练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素养, 能发现工程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去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除此之外, 我校还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课程建设实验室开放项目, 教师的科研项目, 全国的竞赛等, 这些都能训练和锻炼一个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如在我校学生可以自己申请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项目, 通过学校的资助完成桥用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试验研究,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3 建立课程工程应用能力考核机制

强度工程应用能力, 并不是放弃量化的指标考核, 建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 使学生能够知道想学什么, 要学什么, 必须学什么。在考核中强度多元化的评价, 如桥梁工程知识点的比赛, 定期学生上台讲课汇报情况, 让学生自己解决同组或本班其他学生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 加强平时考核, 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 加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评价。总之, 好的评价考核体系能够真正区分和识别谁是最好的学生。

3 结语

工程应用能力是工程师核心的竞争力, 也是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中开设的专业课程要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训练, 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教师要不断的增强工程意识, 做到传授知识、指引学生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意识、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 做到为整个具有应用能力的学生培养模式全程中去。学校、地方企业等参与到整个培养的过程中, 并为教学提供支撑条件, 为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卓越工程师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喻梅, 周水兴.《桥梁工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0) :306-307.

[2]冯丽.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以桥梁工程教学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 (9) :89-91.

[3]吴鸣, 熊光晶.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1) :109-113.

[4]张鹏, 李清富.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6) :71-74.

讨论式教学法桥梁工程 篇6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基础知识面非常广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它要求学生有非常高的数学基础。该门课程既包含化学现象, 又包含物理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理论抽象、计算繁琐, 不少学生认为《化学反应工程》是大学中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我校为地方性本科院校, 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 实验和实习条件有限, 因此, 如何在较短的课时数内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创新能力, 成为我校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此, 我们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改革, 引入工程案例与分析的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 化学反应工程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涉及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优化与控制以及高等数学等。该课程理论性较强, 同时又与工厂生产密切联系, 主要研究工业反应器中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对反应器进行优化设计与控制, 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1]。该课程所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化学反应规律, 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反应器的传递规律, 建立反应器传递模型、研究反应器内传递过程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等。该课程的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工业反应器的设计与生产, 能够指导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和放大, 对工业反应过程的操作进行优化以及促进新型反应器以及反应技术的开发, 对工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能够利用在石油炼制工业和石油化工中, 在化工的聚合反应过程中以及在生化反应体系中等。

2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教学中主要通过黑板板书等方法进行讲解, 该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在教学中紧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 但不直观、部分内容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手段落后, 内容有限、陈旧, 教学内容老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阻碍了教师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等化工新进展的学习和掌握。

在现代教学中, 主要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虽然多媒体能够利用图片, 视频, 音像等来演示化学反应过程以及设备构造, 更加生动的描述课程的内容, 学生也能够通过模拟的影像更加清楚的了解反应器的结构以及原理。但是由于本课程里的理论公式具有较高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 通过多媒体教学, 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推理的过程, 对公式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对理论的掌握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也不能对公式进行很好的利用[2]。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益处, 但是讲授方法仍然是以老师讲课, 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 从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因此, 必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让学生真正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 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3 工程案例与分析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让学生对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3]。

工程案例与分析是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 给出与课程相关的工程案例,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以及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进行工程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独立思考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加深了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懂得如何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3.1 工程案例的准备

要求学生对工程案例进行分析, 必须要给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工程案例。而工程案例的准备需要教师花一定的精力去收集, 工程案例可以在平时在参观工厂时或者在带领学生去实习时收集实际的工程案例, 把工业生产中的实例带到课堂上讨论, 丰富课堂内容。工程案例也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师索取, 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收藏了很多丰富的工业生产的案例, 通过他们可以给学生找到合适并且经典的案例。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工程案例有时候并不能够完全的应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来分析, 这时候要对工程案例进行优化, 使它接近该课程中所讲述的内容, 并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4]。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里的内容都有相关的工程案例, 这时可以模拟生产实际, 设计相应的工程案例, 设计案例的过程中要合理, 要符合生产实际, 不能凭空捏造不能实施的工程案例。当找到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工程案例之后, 教师首先要对工程案例进行分析, 把案例分析透彻, 这样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 教师才能从容的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从而使课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3.2 工程案例分析实施的方式

案例教学是自主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建构过程, 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过程[5], 通过工程案例的分析, 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平等的交流各自的想法, 并提取出最好的方案来解决工程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 也提高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程案例与分析的实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讲授完本次课所需要掌握的内容, 列出重点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公式,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然后结合所讲授的内容给出相关的工程案例, 提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给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工程案例进行分析, 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公式, 并进行计算。待超过给定的时间后, 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提问, 并记录下学生的回答, 学生回答完毕后, 教师给学生讲解该工程案例所需要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公式, 给出分析该工程案例的步骤与思路。同时指出学生的回答中可取的方面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分析, 让学生明白自身的方案问题出在哪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利用所给出的公式计算出最终结果, 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以及熟悉公式的应用。这个实施方式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 不需要课后花大量时间复习,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创新能力, 缺点是比较占用老师授课的时间。

(2) 教师利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讲授课程的理论知识,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给出相应的工程案例, 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在课后思考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工程案例并解决问题, 到下次课上课时教师再根据前一次课给出工程案例提问部分学生, 并讲解。这个实施方式的优点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 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解决问题, 不像在课堂上那么紧张, 而且不需要教师抽出上课的时间给学生思考, 有利于给教师充分的时间讲授该课程。缺点是, 在课后, 可能有的同学并不独立思考, 依赖别的同学来获得答案, 以便下次课应付教师的提问。

3.3 工程案例与分析的效果

笔者在近几年的《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学工作中, 体会到在课堂中引入工程案例与分析这一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 自主创新的能力, 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较快的适应工业生产的方式以及能够快速掌握工业反应器的原理以及操作。实践证明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增加工程案例与分析教学,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 对培养出“厚基础, 宽口径, 重工程, 强创新, 有特色”的化工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分析了对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在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讨论与分析,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 对培养出“厚基础, 宽口径, 重工程, 强创新, 有特色”的化工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程案例,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耀霞, 曹振恒, 付峰, 等.《化学反应工程》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 (3) :163-165.

[2]李宝霞.《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2, 31 (4) :33-35.

[3]甄翠敏, 杨洁.基于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方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 (2) :89-92.

[4]贾绍义, 夏清, 吴松海, 等.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3) :78-81, 96.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篇7

关键词:桥梁工程,教学系统,改革,实践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据调查,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上有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差。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排名第一, 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 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由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课题。2010年6月, 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 对当代工科大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10月, 在同济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桥梁工程教学研讨会”上, 项海帆院士呼吁“我国要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 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对创新的激励, 改变目前国内桥梁工程教育的体制和模式”。根据笔者近10年的实际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 该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 要对“桥梁”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有相当难度; (2) 从课程的特点来看:桥梁的形式多样, 涉及不同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学生要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有较大困难; (3) 从目前的教学理念来看:以规范为主的教学理念较单一, 教学内容和方法偏保守, 缺少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励; (4) 从教学模式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为主, 穿插1周的参观实习、2周的生产实习, 再加上1~2周的课程设计。然而桥梁的建设周期往往较长, 5周的实践时间相对较短, 学生只能了解其中的部分工程或某个工序, 只能看到工程建设的某一个层面, 无法全面了解整个施工过程; (5) 从课堂教学方式来看: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已采用图片、动画、影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但要学生将所有的桥梁构造要求及施工要点与工程实际联系、衔接、串成一线有较大困难。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束缚了学生动手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些情况, 我校对桥梁工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1. 新教学大纲的制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 结合大部分学生就业单位的用人要求、前几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我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色, 分析现有教学大纲中存在的缺陷, 并对其进行修订。重点在于调整各章、节的基本内容, 使其能更好地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同时调整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等分配比例和具体学时数, 留给学生更多的实作空间。

2. 现有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桥梁工程学时日臻减少的实际情况下, 在确保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目标,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重点在于研究如何将桥梁美学、桥梁概念设计、桥梁创新技术、国内外具有创新意义的典型桥梁工程等相关内容适当地融入到现有教学内容中。

3. 实践教学方案的完善。

对实践教学方案的完善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环节和实验环节。课程设计方面, 以往的课程设计中, 学生常常是按老师提供的计算书和图纸样本依葫芦画瓢, 一旦没有样本, 就不知从何下手。这种课程设计的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必须在课程设计的选题、课程设计的深度、细节要求等方面下工夫, 对相应内容进行调整, 形成完善的课程设计实施方案。另外, 还应探索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 桥梁概念设计的比重增加到何种程度才能更有效培养学生对总体目标的洞察力、对设计任务的驾驭能力和对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

4. 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全部教学环节中, 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 探索完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5. 教学模型的制作。

桥梁工程与实践的结合非常紧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和构造两部分。然而, 对于一些设施的具体构造, 教材上的图形往往比较模糊, 即使教师授课时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 学生仍反映对此印象不深, 譬如, T梁渐变段、伸缩缝、支座、锚具的构造等。将这些设施的教学模型带入课堂, 逐一进行讲解, 难题就迎刃而解。

6. 实时关注桥梁发展动态。

随时关注国内外关于桥梁的建造或者发生桥梁事故的事件和进展, 收集相关的案例并对案例的背景材料进行补充和扩展, 尤其是近年来桥梁垮塌事故。近5年的15座事故桥梁, 至事发时, 只有3座使用时间超过15年。有3座在建桥梁发生坍塌事故, 除上述造成特大伤亡的湖南凤凰沱江大桥外, 辽宁抚顺月牙岛西跨河大桥于2012年6月18日晚17点21分发生坍塌, 坍塌时, 该桥即将竣工。昆明新机场在建桥梁垮塌发生在2010年1月3日。除上述6座桥梁及建成通车不足一年、近日发生事故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外, 其余8座桥梁至事发时使用时间均在12~14年之间。统计数据显示, 建成后投入使用12~14年间的桥梁属事故多发桥梁。给学生看事故现场的图片, 一起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可增强学生对桥梁构造的理解以及作为一个桥梁建设者, 究竟应该担负怎样的社会责任。

7. 加强桥梁电算教学。

作为路桥方向的本科教育, 桥梁结构电算应该是桥梁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 桥梁结构正在朝轻型、 (超) 大跨度方向发展, 许多轻型桥梁结构也不断涌现。随之, 桥梁设计理论和计算水平的也不断发展, 桥梁结构分析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适应实际工程需要, 路桥专业的学生应熟练掌握一门桥梁结构分析软件, 用于实现桥梁设计阶段的内力计算, 并能充分考虑施工过程、非线性等因素, 用于桥梁施工控制、试验检测和病害分析中。

三、具体成果

形成合理、完善的, 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一致的, 与用人单位要求紧密衔接的桥梁工程教学大纲;根据优化后的理论教学内容, 制作完成了一套图文并茂、注重细节、条理清晰、视觉效果良好、能与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多媒体课件;制定出了完善的课程设计实施方案和试验实施计划;初步建立起能反映当代桥梁创新技术的工程实例库, 约20个实例;建立起主要桥梁结构体系和桥梁附属设施的教学模型库。

讨论式教学法桥梁工程 篇8

《桥梁工程》课程是高职高专道路桥梁工程的重要的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之一、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不仅为后续的桥梁施工技术、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设计、道桥概预算、道桥检测技术等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也为工程实际中解决有关桥梁工程方面的问题和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桥梁工程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岗位工作的保证, 是取得交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相应的模块之一。因此,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桥梁工程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桥梁工程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尤其在桥梁构造和施工方面, 仅仅通过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受到“厚基础、宽口径”指导思想的影响, 课程教学时数有所减少,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传统的“满堂灌”和“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行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必须改革并建立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思路。为此, 本文在分析现行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着重对课程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1 现行《桥梁工程》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由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 原来交通土建专业已并入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中, 并成其中的一个课群组, 《桥梁工程》也随之作了相应的改动, 总的趋势是:《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时数和深度较以前有所降低, 但在广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特点, 现行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1 课堂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

为适应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桥梁建设技术日新月异, 桥梁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飞速进步, 新型桥梁结构体系不断推陈出新, 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教材的更新步伐, 如何将代表着桥梁发展的新成就及时向学生传递, 这就急需用一种适当方法及时地将最新的教学资料补充到教学中去。由于受到“厚基础、宽口径”指导思想的影响, 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有所减少, 除了更多地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基本内容外,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向学生介绍更广、更新的课程知识以保证应有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授课方式单一

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 受学时的限制, 以往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 不但不能引导学生创新, 反而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受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很难实现多媒体教学, 在桥梁构造原理及施工要点的感性认识方面仍然与工程实际有一定距离, 造成学生在知识衔接上难以将基础知识与桥梁理论串成一条线, 在实际应用上难以将专业理论与实体结构紧密结合。

1.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长期以来, 受教学经费、学时、施工单位经营方式等原因的限制, 实践教学安排的难度越来越大, 实践教学在逐渐减弱。现场实践教学的减弱, 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难以和实践相结合, 对桥梁的构造原理和施工工艺缺乏直观的认识, 专业知识难以融会贯通, 将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顶岗实习等教学内容的开展, 甚至影响到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的工作适应期。由于课时减少, 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全面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以往“笔记+课本”的学习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 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如何采取适当的形式延伸课堂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4 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培养出适应桥梁建设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势必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在以往考核中, 学生成绩只记录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 这显然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每到课程结束时, 学生便陷入应付考试的困境中, 致使学生化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书本及讲课笔记, 严重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不利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化, 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化因此, 有必要改进成绩的评定办法, 多侧面、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 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引人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由“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有效措施, 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例如, 在讲授混凝土拱桥的优缺点时, 其主要缺点是拱脚处存在水平推力并对下部墩台和基础受力不利, 但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小或避免此项影响?可从①结构体系;②拱脚水平推力的近似计算公式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进而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而且对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2 突出重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语言是一种书面语言。如果直接将教材语言搬到课堂上, 只有单调的理论陈述, 而无生动形象的演说, 既呆板又枯燥。这种干巴巴的教学, 教师讲起来觉得乏味, 学生听起来更是哈欠连天, 如坐针毡。因此, 课前精心备课, 切实摆脱教材的束缚, 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很有必要。只有这样, 上课时才能充分运用准确的、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来表达教材的内容, 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深入浅出, 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外, 在每一次课结束前, 都要对以课堂内容作出简要结论和总结归纳,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系统记忆, 不仅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学习时间的再浪费,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也能使教学更具系统性。同时, 在每次课开始前, 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提问, 巩固所学的知识。

2.3 改革成绩评定办法, 构建学生评价系统, 突出综合能力考核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核方式, 摈弃以往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来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 多侧面、全方位地评价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所构建的学生评价系统是以教师评价与学习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终期考核采用开卷、闭卷、笔试的方式, 开卷部分以桥梁墩台的有关计算为主要内容, 闭卷部分以桥梁工程 (涵洞) 的类型、特点及构造及适用性等为主要内容;过程考核以作业、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态度为主要考核内容;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的比例大约6∶4。

2.3.1 过程评价包括

(1) 各学习情景的理论考核成绩;

(2) 各学习情景的实训成绩: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 完成单项的操作工作, 由小组在实训过程中对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互评, 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自评, 以及项目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成绩。

(3) 出勤记录。

2.3.2 终期评价包括的内容

期终考试成绩由试卷的知识能力分解为识记 (40%) 、理解 (40%) 和综合运用 (20%) 三部分。

(1) 识记。

要求正确领会桥梁工程 (涵洞) 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与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2) 理解。

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方法, 能分析解决桥梁工程 (涵洞) 中常见的问题。即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 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桥梁工程 (涵洞) 中出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这种综合考核方式不仅能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书本、应付考试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选择动态知识结构, 充分挖掘潜力, 不断开拓创新, 而且还有利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化, 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化。

3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实际需要, 改革《桥梁工程》教学体系, 整合并及时更新相关的教学内容。课程按桥梁结构基本体系进行分类教学, 遵循由浅到深, 中小跨桥梁向大跨桥梁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组织方式, 并将桥梁的构造、特点、适用范围贯穿于整个授课体系中, 突出重点, 加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经验, 融合现代桥梁构造、特点、适用范围, 将《桥梁工程》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精练成六个学习情境, 即桥梁工程总论、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圬工及钢筋混凝土拱桥、悬索桥与斜拉桥、桥梁墩台以及涵洞及其他过水建筑物等。学习情境一:桥梁工程总论主要讲授桥梁的组成与分类;桥梁设计程序与原则;作用的分类与效应组合等共性内容;学习情境二: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主要讲授桥面的组成、桥面铺装、桥面伸缩装置的类型和构造;板桥的类型、简支板的构造;梁式桥的类型及适用条件;装配式简支梁桥的类型及其特点;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构造;梁式桥的支座与构造等, 是本课程的重点部分;学习情境三:圬工及钢筋混凝土拱桥主要讲授拱桥的组成和分类、主拱圈的构造和拱上建筑;拱桥的设计高程的确定、拱轴线形状、拱上建筑的合理布置、拱桥上部构造体积计算;桁架拱桥、刚架拱桥与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构造及其特点;学习情境四:悬索桥与斜拉桥主要讲授悬索桥、斜拉桥的组成、构造及其特点等;学习情境五:桥梁墩台主要讲授桥梁墩台的组成、主要类型及适用条件、重力式墩台的构造;重力式桥墩的计算;重力式桥台的计算等;学习情境六:涵洞及其他过水建筑物主要讲授涵洞的类型、洞身与洞口构造;涵洞长度的计算等。这六个学习情境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层次鲜明, 既涵盖了桥梁工程主要概念又不乏现代大跨桥梁构造、特点, 为后续的桥梁施工技术、道桥施工组织设计、道桥概预算和道桥检测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4 教学手段的改革

4.1 实行多媒体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课程教学课时的压缩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 必须推行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并确保课程教学的质和量。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已成为《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各种有效渠道, 积极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国内外实际桥梁的图片、施工影像、视频以及动画等资料, 并制作了各类桥梁施工和构造的视频和动画资料。目前, 《桥梁工程》课程已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时将图片、视频和动画资料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 配合相关教学知识点讲授, 能使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的构造知识, 改变以往片面的文字教学现象,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采用基于图片、视频和动画模拟等手段的《桥梁工程》多媒体教学, 不仅可以将以前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明白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反映在学生面前, 达到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对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意识的目的。

4.2 利用课外网络系统, 有效延伸教学内容

除课堂学习外, 为适应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 建立了桥梁在线网络课堂, 将各类桥梁的图片、构造和动画及视频、多媒体教案、讲稿、教学大纲、课程进程表等挂在课程网页上, 可以随时阅读、观看和下载, 从而有效地延伸了教学内容, 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 还开辟课程答疑、讨论专区, 建立国内外桥梁工程专业网站链接, 介绍学科前沿信息等。

4.3 引入桥梁模型制作竞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近年来, 国内一些省、市、地区及许多高校纷纷组织举办了结构模型制作竞赛的科技活动。这些结构模型大赛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要求也各不相同, 但是基本上都要求运用统一的材料 (如纸、有机玻璃、木条等) 制作一个完整的结构, 进行静载或者动载的承重试验。在各种结构模型比赛中, 桥梁模型的设计制作是其中一个广泛应用的内容。

5 结 语

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于《桥梁工程课程》的内容会不断更新和完善,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教学改革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因此, 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总结教学经验,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6) .

[2]任大龙.《桥梁工程》课程教学问题与改革对策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 (理论版) , 2010, (1) .

上一篇:真正的高潮下一篇:求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