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社区

2024-07-15

吉林省教育社区(精选六篇)

吉林省教育社区 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发展现状

1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1.1 城市依托型

城市依托型主要是以吉林省各大城市的居民为主, 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淳朴的乡村文化特点, 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需要放松, 但又不想走出去太远的愿望。

1.2 景区带动型

景区带动型主要发挥吉林省著名旅游景区的作用, 利用景区的发展推动附近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加大了人们对乡村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民宿、乡村特色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利用旅游景区衍生出来部种行业, 为乡村中待岗的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 使其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接待和服务中去。

1.3 农业观光型

农业观光型主要是以吉林省的农业特色为主, 利用特色的高科技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乡土乡情等来满足游客对吉林省农业方面的观光学习及体验。

1.4 民俗特色型

民俗特色型主要是以吉林省村镇的乡村生活、风土人情、农俗节庆等旅游吸引物, 吸引城市周边观光游客来游览、休闲、学习、体验等。

2 吉林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参与的程度比较低

由于吉林省乡村社区的居民没有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利益, 所以参与的热情和程度都较低, 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初级层次的项目开发。例如, 在乡村旅游景区内摆设一些比较零散的摊位, 销售一些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纪念品, 通过贡献劳动力为吉林省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打工等。

2.2 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比较模糊

吉林省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模糊, 开发模式主要是农家乐餐饮、民宿等小规模开发, 缺乏树立品牌形象的意识, 而且并没有合理定位社区参与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点向旅游景区发展的形象意识不强。许多乡村旅游地项目单一, 以农业观光为主, 而且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3 社区居民的保护资源的意识欠缺

吉林省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往往忽视了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效应,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不注重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 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

2.4 激励机制不完善

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参与的奖励机制不完善, 没有认识到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受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 社区居民没有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的项目计划活动中来的。

3 吉林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机制

3.1 引导机制———激励引导乡村农民积极参与

引导机制构建目的在于提高吉林省乡村社区对当地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前景的认识, 消除他们对当地乡村旅游开发所存在的一些疑虑。如分享国内外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的典型案例;通过会议的形式, 使吉林省乡村社区居民充分的了解到一些实质性的信息, 增强其自身的民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

3.2 决策机制———乡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在制定乡村旅游决策时委任政府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 并定期召开协商会, 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中提出发展建议, 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乡村社区居民要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方案。

3.3 利益分配机制———乡村居民利益共享

吉林省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是以乡村居民为主要承担者, 依托当地特色乡村农家文化, 开发出符合乡村特色的产品或游憩项目获得旅游收益, 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俗表演, 展示乡间手工技艺, 出售特色乡村纪念品等。如社区居民完全可以通过开饭店和宾馆来经营游客食宿的接待, 种植农作物大棚让游客前来观赏或者采摘, 从中直接获取经济收入。

3.4 培训机制———乡村居民知识体系的更新

吉林省政府部门应该定期对社区参与下的乡村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 以便提高乡村居民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参与能力和对客服务能力。

3.5 保障机制———社区居民是乡村资源的维护者

保障机制研究的目的是使社区参与下的乡村居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对吉林省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中去。使乡村居民真正明白,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真正所要的是一个优越的自然环境, 保护环境的同时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从而自觉地参与到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明菊, 李金荣, 张君雪.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 2014, (5) .

吉林省教育社区 篇2

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名单(25个)1.榆树市五棵树镇养牛协会 2.农安县华家镇长寿瓜菜协会 3.桦甸市粮豆专业协会

4.舒兰市吉舒街道曙光蔬菜种植协会 5.吉林市园艺特产协会

6.双辽市茂林镇盛满种植专业技术协会 7.伊通县营城子镇果树专业技术协会 8.辽源市禽蛋经纪人协会 9.东辽县泉太镇生猪经济协会 10.靖宇县野生天麻专业种植协会

11.抚松县万良人参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发展建设协会 12.临江市养鹿协会

13.通化市东昌区横道村草莓协会 14.集安市蜂业协会 15.大安市安广粘玉米协会

16.白城市洮北区平台镇红塔村雪寒韭菜协会

17.洮南市车力乡玉米制种专业协会 18.敦化市雁鸣湖有机农业协会 19.和龙市腾发养猪科普协会

20.龙井市东盛涌镇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协会 21.珲春市养殖联合会

22.扶余市蔡家沟镇腰号村绿兴蔬菜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23.长白山生态植物培育协会

24.梅河口市进化镇永范村绿优水稻种植协会 25.公主岭市怀德镇三里堡子蔬菜专业技术协会

(二)科普示范基地名单(11个)1.农安县德胜宝蔬菜栽培科普示范基地 2.榆树市旭日花木种植基地 3.磐石市关东特产科普示范基地 4.梨树县华利生态示范基地

5.东丰县聚鲜园蔬菜种植科普示范基地 6.靖宇县食用玫瑰花科普示范基地 7.辉南县宏科水稻科研科普示范基地 8.白城市洮北区鑫源奶牛养殖科普示范基地 9.和龙市青龙渔业科普示范基地 10.前郭县宝华果树栽培科普示范基地 11.公主岭市龙山乡源卉发玫瑰产业基地

(三)科普带头人名单(44人)

1.孙亚鹃 吉林省尚谷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2.孙 民 榆树市民兴牧业蛋鸡养殖协会 3.王在新 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 4.李占洋 长春市双阳区佳盛麟鹿业协会 5.李秀艳 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姜家村 6.孟范学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 7.杨冬梅 永吉县双河镇 8.付金超 吉林市食品产业协会

9.于洪吉 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半拉山村 10.隋金宝 磐石市七间房村

11.赵立国 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三官地村 12.徐淑春 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 13.马振生 梨树县蔡家镇蔡家村

14.金胜贤 东辽县大雁养殖专业技术协会

15.王晨红 辽源市西安区关东林药种植专业合作社 16.杨成军 东辽县韭菜协会

17.杨风石 东丰县小四平果树专业技术协会 18.满冰心 靖宇县河南村姜家沟 19.段云霞 白山市江源区湾沟林业局 20.蔡善义 长白县马鹿沟镇十八道沟朝阳村 21.王金芳 临江市闹枝镇义和村三社 22.宋泽军 抚松县仙人桥镇东风村

23.康清利 通化市二道江区马当沟人参种植科普示范基地 24.曲德金 通化县升林食用菌协会 25.李鸿雁 辉南县庆阳镇长碾沟村 26.韩树河 集安市头道镇中药材产销协会

27.刘玉杰 镇赉县宇杰苗木果品种植专业技术协会 28.王宝东 通榆县宝瑞中草药种植协会 29.张 艳 图们市长安镇长上村三组 30.姜露梅 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

31.范学勇 和龙市福洞镇福洞村森林猪养殖协会 32.尹国梁 龙井市老头沟镇铜尚村 33.郑福臣 安图县亮兵镇南沟村 34.崔学义 汪清县东光镇新兴村 35.赵本利 敦化市江南镇官屯村 36.李洪玉 延吉市小营镇吉兴村 37.周福乔 长岭县天健种植合作社

38.姜海波 扶余市增盛镇福源农产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39.张建民 乾安县所字镇则字村 40.曹永忠 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 41.肖德浩 梅河口市农资批发市场 42.赵纯荣 梅河口市进化镇永范村 43.刘淑杰 公主岭市龙山乡民政村 44.吴喜明 公主岭市响水镇岳家店村

(四)科普工作队名单(1个)1.延边州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

二、社区科普益民计划

1.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东新社区 2.长春市朝阳区清河街道铁路社区 3.长春市宽城区兴业街道新村社区 4.长春市绿园区铁西街道春阳社区 5.长春市朝阳区南湖街道湖东社区 6.长春市绿园区铁西街道青浦路社区 7.长春市宽城区站前街道白菊路社区 8.吉林市船营区青岛街道庆丰社区 9.吉林市舒兰市北城街道旭阳社区 10.吉林市昌邑区文庙街道天胜社区 11.吉林市丰满区沿丰街道幸福里社区 12.吉林市龙潭区金珠工业区金珠社区 13.吉林市桦甸市新华街道富华社区 14.吉林市磐石市河南街道东兴社区 15.辽源市龙山区西宁社区 16.辽源市西安区东山社区 17.辽源市龙山区康宁社区

18.通化市二道江区东通化街道学苑社区 19.通化市集安市通胜街道都城社区 20.通化市辉南县朝阳镇兴工社区 21.白山市浑江区东兴街道东山社区 22.白山市抚松县泉阳镇东风社区 23.白山市长白县长白镇民主社区 24.白山市临江市世纪春社区 25.白城市通榆县富强社区

26.白城市洮北区新立办事处长富社区 27.白城市大安市锦华街道康宁社区 28.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奉和社区 29.四平市铁西区北沟街北铁社区 30.四平市铁东区黄土坑街万盛社区 31.松原市宁江区临江街临兴社区 32.松原市宁江区石化街前瓦社区 33.延边州延吉市公园街道园法社区 34.延边州图们市向上街道兴安社区 35.延边州汪清县新民社区 36.延边州敦化市民主街城西社区 37.延边州安图县九龙社区

吉林省教育社区 篇3

【关 键 词】社区体育;体育设施;体育运动

一、长春市南关区社区基本状况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口约60万,人口基本分布在单位社区和综合型社区,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南关区的社区类型主要是以综合性社区和单位社区为主,老街坊社区有3个,演替式社区有4个,只占总数的14%,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老社区被新型综合性社区取代,同时,长春市又是吉林省省会,一些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众多,也相应衍生了很多单位社区。

通过调查长春市南关区的54个社区,建有体育设施的有49个,占总数的90%,没有建体育设施的有5个,占总数的9%,其中单位社区和综合性社区都建有体育公共设施,老街坊社区有1个社区没有体育公共设施,演替式社区没有1个建有体育公共设施,数据显示综合性社区无一例外建有体育设施,并且体育设施健全相对较新,主要原因是体育设施是综合性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项目,也是开发商用来销售的卖点之一。一些单位社区并没有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居民日益强烈的健身运动需求,体育比赛又是单位职工一项重要的娱乐项目,所以也相继建设了体育公共设施。在调查中发现,老街坊社区体育设施老旧,有的还没有体育设施,主要因为老街坊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十分狭窄,很难建设公共设施;演替型社区无非就是城中村,社区内人员复杂,多为租住人员,体育锻炼的需求很小,基本没有可使用的体育设施。

二、长春市南关区社区建筑面积与占有率情况分析

面积是衡量社区体育设施规模的重要指标,从表2可以看出,南关区各类型的社区体育设施面积过小,不能满足居民健身的需要,主要是单位社区大多位于南关区的繁华地带,人口密集商业设施众多,空间被挤占。近些年来随着长春城市改造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全民健身的大趋势下,南关区的单位社区体育设施大大改善,建筑面积不断增长。相比单位社区综合性社区情况较好,主要是因为综合性社区一般为高档小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日益强烈的体育锻炼需求,综合性的高档小区大多建有健身馆、球类训练场地、室外活动区,有的小区还有游泳馆等设施。从数据上看,老街坊社区和演替式社区基本没有居民体育活动的场所,一是因为空间狭小,二是居民对体育活动不渴望,其改造可能性很小。在调查中,一个老街坊社区有一些设施,但根本无法使用。

通过调查,长春市南关区的人均建设面积老街坊社区为0.01,可以忽略不计,单位社区为0.21,综合性社区为0.52,演替式社区为0。数据不难看出长春市南关区的体育公共设施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的改善,特殊是综合性社区和单位社区发展速度迅猛,但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行政区来讲南关区的体育设施面积还是偏小。我国在2005年出台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标准,规定室外表转为0.3—0.6,室内标准为0.11—0.15,而这些标准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的建设标准。由于国家制定标准的部门没有很好调查,各地方上报数据也缺乏科学性,加之我国人口众多等客观因素,所以整体标准制定偏低。南关区相比长春其他行政区其体育公共建设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长春市整体水平较弱,也使南关区建设水平相对不足,因此南关区的体育公共设施建设还需加强,相关政策和标准应该尽快制定。

三、长春市南关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种类数量分析

目前长春市南关区体育公共设施主要有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馆与室外健身场地、棋牌室、游泳馆、室外小广场与跑步场地等,南关区一共54个社区,从表3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健身设施大多分布在单位社区和综合性社区里,篮球场、乒乓球设施、羽毛球设施健身设施等随处可见,其中健身场地(健身馆、室外健身场地)、乒乓球设施、羽毛球设施、棋牌设施、篮球场地这五种体育设施分布较为密集,乒乓球设施占总体育设施比例的24%,健身场地占总体育设施比例的27%,羽毛球设施占总体育设施的12%,篮球场地占总体育设施的10%,棋牌室占总体育设施的8%,这五种类型的体育设施相对密集的原因主要有: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单位社区的环境得到较为好改善,其中也包括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现在很难在南关区找到没有体育设施的单位社区,而这五类体育设施除了篮球场占地面积较大,其余四类占地面积不大。另外,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也是这几类设施在单位社区密集度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社区中新规划新建的较多,开发商以体育设施的先进化、普遍化作为商业竞争的优势,所以除了这几类设施外,还有像室内健身馆和游泳馆等高档的运动设施。

四、长春市南关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度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南关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种类的满意度并不乐观,老街坊社区随机调查的15人全部选择了不满意,单位社区调查的44人中有4人选择不满意,综合性社区无1人选择不满意,演替式社区调查的15人全部选择不满意。数量的满意度方面,老街坊社区15人全部选择不满意,单位社区有4人选择不满意,综合性社区无1人选择不满意,演替式社区15人全部选择不满意。维修满意度老街坊社区15人全部选择不满意,单位社区27人选择不满意,综合性社区有4人选择不满意,演替式社区15人全部选择不满意。从数据上看,老街坊社区的居民和演替式社区的居民满意度为0,主要因为社区里仅有的体育设施几乎不能使用,环境比较恶劣所以满意度极低。单位社区和综合性社区满意率较高,主要因为这两种社区投入资金较多,居民对体育锻炼需求也比较强烈,因此种类和数量方面居民满意度较高。单位居民的维修满意度偏低,主要因为单位社区的管理不是很好,总是有投入、无管理。

五、长春市南关区体育设施发展建议

首先,積极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推进体育公共设施实现国家标准,做好科学调查在不同社区建设合理的体育设施。其次,充分利用社区内学校的体育设施,辖区内有很多学校体育设施健全,利用这些设施必定能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设施紧张的问题。最后,要多方努力加大体育设施投资,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彻底解决建设资金和维修资金问题。

参考文献:

[1]邓莉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9.

[2]成克峰.沈阳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转型问题的研究[D].辽宁:沈阳体育学院.2010,3.

吉林省社区卫生改革与发展探索 篇4

全省社区卫生改革与发展现状

机构设置与布局:全省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5个, 其中政府举办机构的150个, 企事业单位举办的39个, 民办机构6个;原综合医院举办的8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已经移交县区卫生行政部门主办57个, 目前还有2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从主办医院中剥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布情况为市辖区120个, 县级市75个;1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177个社区服务站。上述机构服务人口1 038万人, 其中城市常驻非农业人口924万, 城市暂住人口114万。全省现运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8个, 截止2012年12月底, 全省已经建成并正常运行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195个。其中市辖区120个 (62%) ;县级市75个 (38%) 。各市州分布如图1, 图2。

2007年与2008年是机构建设的高峰期, 2011年上半年机构达到了263个, 下半年由于省编办不给县城及以下社区服务中心和省属、市属单位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编, 部分已验收中心下放或转为乡镇卫生院, 部分中心脱离社区卫生系统。2011年底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3家, 目前已验收并正常开展工作的195家。

吉林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举办的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个 (77%) , 社会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个 (20%) ;社会举办社区卫生服务心中有24个为医院办的未独立中心, 占全中心数的12.31%, 个人办的社区中心6个 (3%) 。

机构房舍现状:在1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 自有业务用房的机构123个 (63.07%) ;与原单位共有用业务用房的机构42个 (21.53%) ;政府出资或部分出资租赁业务用房的机构28个 (14.35%) ;中心出资租赁业务用房机构2个 (1.02%) 。现有业务用房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最低1 400 m2以下的机构75个 (38.46%) ;1 400~1 700 m2的机构43个 (22.05%) ;1 700~2 000 m2的机构16个 (8.20%) ;2 000 m2以上的机构仅61个 (31.28%) 。

设备现状: (1) 医疗设备配置不足:全省19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诊断设备1 744台, 平均每个中心8.9台, 其中常规诊断设备, 如X线诊断设备、彩色B超、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血凝仪等设备存量均未达到35%, 快速血糖测定仪、尿液分析仪、心电图机等设备虽然存量达到了100%以上, 但85%的设备配置型号较低、陈旧、老化。治疗设备231台、平均每个中心仅有1.2台。中医诊疗设备281台, 平均每家中心1.4台。急救设备153台、平均每个中心0.9台。社区家庭医疗服务车34台, 还有83%的机构没有任何工作用车。有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预防保健设备, 无任何诊断设备、中医设备和治疗设备, 10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任何中医诊疗设备, 中医进社区, 仅仅限于简单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 全省还没有针对社区卫生新的服务职能制定相应的设备装备标准。 (2) 基础设备配置不完善:基础设备是维系社区中心日常运行的常规化设备, 调查显示, 全省195个社区中心有139个基础设备配置未达到《吉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建设规划》标准, 145个机构拥有的基础设备品种不齐全, 195个社区中心均存在设备配置型号较低、陈旧和老化严重问题。这种状况使得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承担所在区划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3) 专科设备配置不到位: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设备配置存量1 092台, 平均每个中心5.6台, 但设备配置数量与性能地区差异较大。 (4) 社区中心设备配置水平呈地区性差异:我省社区卫生中心设备配置呈现一定的区域性水平差异, 例如长春地区共有诊断设备542台, 平均每个中心11台;而白山地区共有诊断设备52台, 平均每个中心只有5台。白山市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设备。四平市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设备。每个社区卫生中心设备配置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吉林地区哈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拥有包括彩色B超在内总价1 023 000元的诊断装备, 而同一地区的东局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1台价值12 800元的心电图机。

编制核定与人员结构:全省1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城市户籍人口数9 239 616人, 应核定编制9 240人, 已核定编制7 446人, 少核编制1 794个。全省编制核定率80.6%。编制核定地区分布失衡, 延边州编制核定率52.5%, 松原市编制核定率56.7%, 延吉市服务人口410 041人, 应核编制410人, 现核编70人, 核编率17.07%, 少核340人, 严重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编制核定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多数编制被核定为差额事业编制, 在已核定的人员编制中, 仅有17.7%的编制被核定为全额事业编制, 82.3%被核定为差额编制, 致使80%以上人员无法落实财政工资补偿政策。

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执业医师3 147人, 占总人数的32.51%;注册护士2 841人 (29.35%) ;药师 (士) 566人 (5.85%) , 影像技师 (士) 186人 (1.92%) ,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840人 (8.68%) , 其他类别技术人员840人 (5.83%) , 管理人员724人 (7.80%) , 工勤人员812人 (8.39%) 。非卫生技术人员2 100人, 占总人数的21.69%。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岁以下人员735人, 占总人数的7.59%, 25~34岁人员2 076人 (21.45%) , 35~44岁人员3 433人 (35.46%) , 45~54岁人员2 692人 (27.81%) , 55~59岁人员563人 (5.82%) , 60岁以上人员181人 (1.87%) 。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研究生76人, 占总人数的0.79%;大学本科生2 055人 (21.23%) ;大专3 599人 (37.18%) ;中专3 101人 (32.04%) ;技校生126人 (1.30%) ;高中及以下717人 (7.51%) 。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正高职称98人, 占总人数的1.01%;副高职称774人 (8.00%) ;中级职称2 906人 (30.02%) ;初级职称3 281人 (33.89%) ;无职称人员1 457人 (15.05%) 。从性别上看, 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男性2 649人, 占总人数的27.37%, 女性7 031人 (72.63%) 。

财政补偿与经济运行

收入情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主要由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和其他收入构成。其中财政补助收入又分为人员经费补助收入、公用经费补助收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基本建设补助收入和设备购置补助收入等;医疗收入又分为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等。从3年的业务报表中财务报表汇总看, 2010-2012年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总收入分别为70 859万元、86 883万元和97 341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分别36 106万元、50 015万元和55 494万元;医疗收入分别321 140万元、34 966万元和39 972万元。财政补助收入中, 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分别为14 148万元、20 075万元和19 940万元;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分别为11 493万元、12 936万元和16 701万元。

支出情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支出主要由公共卫生支出、医疗支出、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几部分组成。3年总支出分别为66 206万元、83 155万元和90 646万元。其中公共卫生支出分别为19 189万元、25 573万元和26 751万元, 公共卫生支出中用于在岗人员工资和社保经费支出分别为14 879万元、20 711万元和22 968万元;医疗支出分别为38 649万元、49 216万元和58 213万元。

结余情况: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年的财政补助结余分别为4 653万元、3 728万元和5 695万元。

从汇总数据看, 无论是从大口径的收入和支出, 还是从各个项目的数字来看, 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指标都是在逐年增加, 收支基本平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开展情况

2012年, 全省1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总诊疗人次376.8万人, 其中门急诊人次274万人次,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门急诊人次14 052人;机构工作人员年均门急诊人次数为389人次, 远远低于国家示范中心的标准2 000人次。全科诊疗人次215.2万人次, 占门急诊人次的79%;出院4 035人次, 留院观察64 969人;建立家庭病床1 430张, 出诊服务70 096人次, 平均处方值58.15元。

2012年, 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使了基本药物, 每个机构平均使用基本药物146种;实现全部药品收入16 705万元, 其中基本药物11 871万元, 占药品总收入71%;中药收入3 321万元, 占药品总收入20%。与有关省份相比, 我省基本药物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

2012年吉林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留住院观察人数达6.50万人。残疾人管理60 975人, 服务84 828人次。康复指导与训练86 885人次;为低保人员服务40 740人次;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户数为713 757户。由吉林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入上级医院患者人数9 409人次, 由上级医院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2 179人次。双向转诊过程中, 明显上转的人次数要高于下转的次数。由于机构变化较大, 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回乡镇卫生院, 部分大医院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 使医疗部分数据有所变化, 规律性不明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居民健康档案:2012年全省城市居民新建居民健康档案71 789份, 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7 599 800份, 建档率73%, 电子档案建档率68%, 档案更新率28%。全省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最高的是长春市80%, 其次是白山市和通化市, 分别为79.69%、79.34%;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最高为通化, 达到78.98%, 其次为长春达到76.35%, 再其次为白山, 达到74.25%。全省此项工作超完成了国家规定的目标。

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口122万人, 建立健康档案95万人,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8%;完成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63万余人。2012年全省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5.76%, 最高的辽源市达到了84.52%, 其他依次是吉林市和松原市, 均超过80%。全省老年体检率51.41%, 最高的为吉林市 (65.45%) , 其次为四平市 (61.54%) 。我省老年健康管理率较高, 但管理质量大部分达不到国家要求。

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讲座3 447次, 接受健康教育居民972 076人次;开展主题咨询活动2 890次, 接受咨询居民125万人次,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547万余份;开设健康教育栏目1 168个, 更新版面4 628次。我省城市社区健康教育讲座及主题咨询活动等能达到国家要求的频次。

预防接种:为49万余名儿童开展了计划免疫服务, 计划免疫建证率99.06%, 规划疫苗接种1 311 698人次, 强化疫苗接种695 964人次, 二类疫苗接种278 875人次;报告处理异常反应1 243人次。

儿童保健:完成0~6岁儿童健康管理381 350人, 儿童健康管理率94.58%, 儿童系统管理334 153人, 儿童系统管理率82.87%;完成新生儿访视53 464人次, 访视率80.15%;

孕产妇保健:孕产妇保健工作有基础, 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常态运行期。城市地区早孕建册数52 779人, 建册率79.12%,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0.62%, 产后访视率78.06%

慢病管理:我省累计管理慢性疾病患者969 908人, 高血压健康管理591 413人, 规范健康管理率84.83%, 高血压控制率51.52%;糖尿病健康管理269 784人, 规范管理率87.29%, 血糖控制率51.73%, 为其他慢性疾病服务人次255 697人。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我省重性精神病管理人数24 086人, 规范化管理率85.57%, 患者稳定率70.16%。

传染病和卫生监督协管: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报告传染病4 066人;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3次;管理艾滋病966人, 结核病2 062人;在卫生监督协管方面, 发现事件线索82个, 报告65个, 协助专业部门查处公共卫生事件6 096个。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现有社区卫生人员状况满足不了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主要表现在多数地区人员编制不能按照国家要求的1‰标准核定, 编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 绝大多数机构编制批复中将机构定性为差额事业单位, 从而在政策上封闭了财政对该类机构实行全额工资补助的政策依据。编制调整不合理、实际人员编制政策与财政实际补偿脱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不足的同时, 人才也十分短缺, 人员专业结构不适应现有工作。用人机制转换困难, 中心主任没有资源支配权和人员选用权。城乡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 优质人才资源相对向大医院集中,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繁重, 人员工作压力大, 待遇较低, 没有政策支持, 没有经费引进高层次和高学历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缺乏政策层面的激励机制。专业人员缺少, 培训进修机会少, 培训经费不足, 省级相关培训少, 地区间沟通学习机会不多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培养及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地区由于受编制限制, 财政补助不足, 长期没有招聘和引进人员。职称政策不适应社区卫生人才需要。吉林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没有设立正高岗位, 副高岗位设置也偏低, 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有些已取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岗位设置, 被迫申请回到原单位。

财政补偿政策不明确, 实际补偿能力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存及发展需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不科学。我省出台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入, 不再纳入财政专项补助收入管理。地方财政在实际执行中, 将多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用于补充地方财政工资预算, 剩余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满足不了项目工作开展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项目工作开展的数量和质量。开展业务需要的装备、办公经费等没有落实。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装备与用房不足:医疗设备严重短缺与陈旧落后并存。尤其是大医院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后, 连常规检验设备都没有, 无法开展基本医疗, 更完成不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要求的老年体检项目, 缺少必要的交通车辆, 给工作开展带来严重不便。同时, 全省还有2个机构没有业务用房, 已有业务用房的机构中还有75个机构业务用房没有达到国家最低标准。

基本药物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一是部分中标基本药物价格虚高, 少部分药品价格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原采购价格;二是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少, 满足不了患者的需要, 患者在大医院看病所需常用药物, 回到社区买不到;三是药品配送企业对用药量小或急救药品配送不及时。

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信息化运行过程中存在软件不适应、运行速度慢、容量不足等。

后续改革与发展建议

为确保全省社区卫生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尽早建立符合国家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我们建议在今后社区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应采取以下策略和政策措施: (1) 按照国家城市化和城镇化要求, 建议各级政府根据发展需要调整规划。建议在县城所在地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如农安县现有人口约20万, 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但省编办至今没有给批复核编, 建议将类似县城纳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 (2) 以落实人员编制为核心, 全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建议编制部门按照国家要求执行1‰核定标准;二是统一编制待遇, 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明确核定为全额事业单位, 使财政部门能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全额补助。 (3) 完善财政补偿政策, 确保机构生存与发展:要争取各级政府与财政部门, 通过调整完善财政补偿政策, 明确补助额度、补助方式和补助时限, 使机构能够良性运行。一是要从政策和实践上明确社区卫生机构人员工资补助按照编制核定, 不按现有人员核定, 实现足额补助, 同时也给机构用人一定自主权;二是对社区日常工作经费和维持经费, 由一事一议改为实行总额预算管理拨付, 减轻财政和卫生部门管理任务, 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大幅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收入返还比例, 激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 使居民受益;四是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纳入专项经费管理, 用于开展服务所需消耗性成本补偿, 结余部分用于人员奖励性补助, 确保项目开展和服务质量, 防止地方将国家和省级专项经费用于弥补地方经常性财政预算。在此基础上, 要统筹考虑, 分配使用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方式, 解决城市大量暂住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 要依据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 建立以实际服务数量和质量为标准的经费分配和使用政策。同时, 要按照国家要求, 严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与考核评价, 并实行必要的经济奖惩, 以强力推进此项工作;五是协调财政部门明确和规范有关政策, 使基层更规范地执行政策。增加投入, 解决社区卫生所需装备:鉴于目前社区卫生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职能, 要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机构技术设备配置问题。一是要将此项工作列入省政府卫生体系建设规划, 通过省级建设立项措施, 集中解决大型医疗卫生装备, 统一配置工作用车;二是责成地方政府限期完成其他一般技术装备的配置;三是建议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给予专项补助。

完善人事分配制度, 搞活机构服务活力: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中, 要处理好规范与搞活的关系。一是要提高绩效工资比例, 拉大职工收入差距, 确保技术骨干收入不下降;二是给予机构更大的分配自主权, 使机构能够合理配置人力, 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允许机构利用自有资金, 聘任有关专家和技术骨干;四是对机构管理团队进行经营管理业绩考核, 并与奖惩密切结合。

逐步解决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不足与结构不合理问题: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采取措施提高社区卫生系统对人才的吸引力。首先是提高工资福利待遇, 其次是提高社区职称设置标准, 尤其是适度提高高级职称指数, 放宽评聘条件, 给人才成长提供机遇;二是在机构核定编制后, 把好用人关, 对不适宜在社区卫生岗位工作的人员, 要通过竞争上岗进行优化;三是做好“国家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提供适合基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免费为社区医务人员提供培训;四是鼓励大医院与社区机构开展技术协作和对口支援, 使大医院能够定期免费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实习培训;五是从财政政策和人事政策方面给予机构更大的财权和人权, 鼓励高水平医生和大医院退休专家到社区兼职提供医疗服务。

研究和出台政府对企事业及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确定对这类机构的监督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在新机构规划和审批中编制部门、卫生和财政等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协调配合。

摘要:为使全省社区卫生事业, 能够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攻坚克难, 建设日臻完善, 更多更好地造福于城市居民健康, 本文对全省社区卫生改革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及后续改革与发展建议等, 进行了阐述。

吉林省教育社区 篇5

2013年11月29日 16:17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2期 作者:李磊 崔永军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42

摘 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新课题,尤其是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仍处于摸索时期,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提升。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分析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和经验特征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并剖析了阻碍建设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还对多种建设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其对策建议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模式借鉴,对于推动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策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科技引导计化“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相关研究成果(20120661)

前言

吉林省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省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要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吉林省通过抓好农村“三基”工程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力量,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依靠自身力量,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吉林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农民群众有序地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有效载体,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社区管理,表达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同时,也有利于开展农村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增强农村的自我服务功能,倡导社会互助,使农民群众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贫有所帮,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对于完善和深化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界定

新型农村社区是针对传统农村社区而言,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农村社区发展的新形式。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产业和人口结构多元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以社区共同利益(非家族利益)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和空间聚落。新型农村社区除了表现出传统社区的一般特征外,还会出现自己的新特征。如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农业生产的合作化、产业化,空间布局的集聚性,社会构成的异质性,社会交往的开放性,社区组织由行政归属型向利益归属性过渡等[2]。

二、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全省面积18.74平方公里,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拥有621个乡镇机构,9 321个行政村,399.08万个农户。截至2010年,吉林省农村人口达到1 349.16万人。

2008年3月,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尝试。至2008年,吉林省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了一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建设风格的村镇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共启动1 127个自然村社区建设,占全省行政村12%。各县(市、区)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普遍成立了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纳入责任考核体系。同时省民政厅还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培训和宣传工作。陆续组织6批总计70人次参加民政部举办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培训班。民政厅还创办了“城乡社区”简报,及时刊登省内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3]。

2009年起又逐步扩大规模,建立了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确定了“试验典型、探索功能、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开展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了6个方面35类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共修建乡村道路、铺装巷道9 321公里,解决自来水733各村,建设秸秆气化站25个,新建沼气池16 446个,新建和改造房屋3.4万户,新修围墙156万延长米,建排水沟234万延长米,建公厕1 523个,新建垃圾站、填埋点6 901个,卫生所387个,文化站和图书室932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 851套;发展合作经济组织1 969个,带动农户242万户。各实验县(市、区)还围绕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能源、物资供应、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广泛实施了“四通”、“三改”、“三化”工程(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厕、改圈”,主街路“硬化、亮化、绿化”)。有的地方还建设了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利用设施,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长春市各实验区在设施和环境改造上的投入总计超过3 000万元,公主岭市和扶余县的投入都超过1 000万元,桦甸市投入超过600万元。

三、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识模糊,“难”字当头。目前部分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片面认识或误区。觉得刚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号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于政策文件无所适从。同时错误地认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头换面,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外在形式。由于不少镇、村干部思想保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有畏难情绪,所以认为,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缺资金,硬件难达标;又缺乏人力,软件难到位。即使省级各种政策倾斜和扶植,也不能及时启动响应,错失许多推进良机[4]。

2.新型农村社区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脆弱。在水利建设方面,仍没有启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各村庄90%的水利工程带病运行,绝大多数农田缺少配套灌溉工程。在农机方面,主要是总量不足,机具老化,全程机械化水平低。吉林省机械耕作作业水平为33%,机播水平为41.6%,机械收获仅为9.8%。在农业科技方面,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不快,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吉林省农业科技财政投入仅占农业GDP比重的0.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资难度依然巨大。“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农业生产性投入和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共需资金7 000亿元,其中需要金融资金4 200亿元,去除财政支持,缺口仍需3 000亿元以上。农村金融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一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的金融机构正逐步减少,大部分调往省外和优质龙头企业。二是农村贷款利息高,负担重,如吉林农村信用社给有些地区农民的贷款年利率达到10%以上。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将受到更大制约。

4.新型农村社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落后于城镇居民增长。2000年,吉林省农民收入降幅达到10.5%,直接原因是粮食减产、价格下跌,深层次原因是收入结构单一,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增收机制。而城镇居民收入却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倍,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达33倍。2008年,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69∶1。

四、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发展对策

为推动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农村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因此,必须动员群众广泛参与。首先,可以通过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出台相关政策,使群众认识到与切身利益相关;其次,可以通过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知识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再次,通过制定村民公约、组建物业委员会等形式尊重村民参与权与监督权,从而强化农民的自觉参与。

建议二:因地制宜、梯次发展。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地区具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分类指导,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多层次的推进。同时,要坚持分期建设原则,不能搞“大跃进”。要把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把传统农村改造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建设上要量力而行,遵循基础建设阶

建议三:整合资金,多方联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吉林省情况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单靠政府一方投入难易保证资金充足和建设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农户多方联动的资金链条,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多方联动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6]。

建议四:健全机制,科学决策。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保证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项重大决策科学合理,健全各类责任制,建立以农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并不是单一的社会发展问题,无法在单一学科中求解,而是需要运用系统论观点在“社会-经济-农村社区”这样的复合系统内求解。在吉林省这样的农业大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同样也需要政府、社会、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居民进行共建,并不断摸索其发展的规律和模式,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和辐射作用。

作者简介:李磊(1978-),男,吉林长春人,讲师,从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崔永军(1964-),男,吉林长春人,教授,从事农村社会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吉林省高校冰雪文化教育现状 篇6

摘要:冰雪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中与冰雪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冰雪体育文化中的一切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

关键词:高校;冰雪;文化;教育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素质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并非某单一的体育文化,而是诸多关联的冰雪体育文化成分各要素,如冰雪体育的历史文化、冰雪意识形态文化、冰雪服饰文化、冰雪场馆器材文化、冰雪竞技文化、冰雪艺术文化、冰雪娱乐文化和冰雪健康文化等多方面。因此,冰雪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中与冰雪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冰雪体育文化中的一切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

一、冰雪运动现状

冰上运动是借助专用冰刀或其它器材在天然或人工冰场上进行的体育运。吉林省高校冬季冰上课的内容主要为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速度滑冰是吉林省高校冬季体育课教学中的季节课、特色课和必修课,开设较早、也较普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较为规范。但近年来,因受特定教学环境的制约,如高校的扩招,或迎接评估,高校校园里教学楼、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建筑拔地而起,往往侵占了学校的动场所,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校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开设冰上课的高校呈减少之势。保留了冰场的高校,积极性也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高校常常因冰场面积小,学生拥挤,技术好的学生发挥不出水平,初学者提高不快,冰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冰雪文化现状

部分吉林省高校为了突出自身体育方面的成绩,突出抓一两个冰雪项目,却轻视校园冰雪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这种指导思想极不利于校园冰雪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冰雪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丰富多彩,这样的校园冰雪文化才富有生机和活力,师生的个性才有展现的环境,学校也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冰雪文化。

不论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还是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重文轻武”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一定程度上又加深了对这一观念的认同,为这一观念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出现了国家部委重视而基层忽视的尴尬局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界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这种提高和转变往往只停留在体育理论界的学术层面,尚未在学校管理层达成共识,部分管理者对体育的认识还或多或少地停留在生物学意义的范畴,对学校体育价值的认同还局限于学校这一相对狭窄的时空领域,其结果势必导致对学校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忽视,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使高校校园冰雪文化建设失去了推动力,失去了学校的政策优势。校园冰雪文化是一个由冰雪物质文化,冰雪制度文化和冰雪精神文化组成的复杂,有机的开放系统。把校园冰雪文化建设看成是多举办几次冰雪竞赛,多搞几项冰雪娱乐活动,在大赛中多拿几块奖牌是包括部分体育教师在内的大部分人的共识。这一局限性认识的结果,是对校园冰雪文化形式上的重视,而忽略了隐性的冰雪精神文化的建构和冰雪制度文化的建设,这一局限认识也导致了对冰雪文化建设的困难性,长期性估计的不足,从而使高校校园冰雪文化建设难以向纵深,高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高校校园冰雪文化功能的弱化和简单化。

三、推广吉林省高校冰雪运动文化的有效路径

(一)与冰雪赛事相结合推广吉林省学高校冰雪运动教育

冰雪运动具有季节性、短时性、刺激性和亲自然性等特点,所以更显项目的珍贵性,学校体育教育应增加对冰雪运动教育的投入,多组织开展冰雪运动赛事。学校积极参与组织冰雪活动才能更好地充分挖掘冰雪场地的利用率,提高冰雪运动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亲近自然和季节性运动,为冰雪运动做好宣传和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欣赏与参与的热情,体现出冰雪运动的美与吸引力,培养学生对冰雪运动的感情。

(二)营造良好的冰雪体育运动文化氛围

高校不仅是教师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个性、兴趣培养和文化融合、交流传播的重要舞台。高校应充分营造和引导学生认知吉林省地区的优秀特色文化,并充分发挥学生来源的广泛地域性优势,传播和强化优秀地域文化。青少年是中国冰雪体育等传统文化形式的最主要潜在消费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传承和发展者。高校校园要学生了解、认知和体验冰雪体育文化形式的最重要途径。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讲座、宣传,冰雪运动比赛,征文、摄影等冰雪体育文化形式以及冰雪雕等直观冰雪景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吉林省冰雪体育文化的认知,激发其学习和体验欲望,唤醒其内在的运动热情,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三)提高冰雪运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吉林省高校应该充分的利用吉林省的地域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展多样化的冰雪体育运动形式,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个性培养、大众性、娱乐性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的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层次化。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欲望,从而提升文化的素养和身心的健康。

(四)提升教育文化层次

冰雪体育运动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才流传至今的,要将冰雪体育运动文化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要提升对冰雪体育运动文化的认知、还原、传承、构建和创新,提升冰雪体育运动文化的教育层次,以为冰雪体育运动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温金河.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5):163-164.

上一篇:网络数据获取下一篇:电子商务图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