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主义

2024-08-22

先锋主义(精选八篇)

先锋主义 篇1

大卫174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66年在皇家美术学院师从维恩教授,因在毕业时的创作获得了罗马大奖而奔赴意大利游学。在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之沉浸于对古典美术的探索与追求之中。回国后的大卫受到了狄德罗激进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王朝的腐朽现象深恶痛绝。所以当他接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订件时,创作了《荷拉斯兄弟之誓》这件违背了订购者的要求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借古喻今,大力宣扬英雄主义精神,使此画几乎成了政治宣传画。《荷拉斯兄弟之誓》的题材来源于罗马的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罗马和邻邦阿尔巴交战,方式是双方各出三个同胞兄弟,罗马一方是荷拉斯兄弟,阿尔巴城则是居里亚基斯兄弟,而这两家恰巧有着亲戚关系。但为了国家的荣誉,荷拉斯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不仅在战斗中杀死了居里亚斯三兄弟,还杀死了辱骂他的亲妹妹。大卫用坚实的素描手法、强烈的戏剧般的色彩,以反雕塑般的造型突出表现了三兄弟出征前在父亲面前表现出的英雄主义气概,三兄弟坚毅的表情以及从父亲手中接过刀剑时伸出的坚挺的手臂,都更加表现出三兄弟团结一致,决心为国牺牲的英雄气概。为了进一步衬托这~现实主题,画家在房间的另一侧描绘了忧虑、烦乱、悲哀的家眷作为烘托和陪衬,从而使这幅作品充满了英勇悲壮的气氛。大卫在法国革命爆发之前创作这一作品,正是借此表达了他的政治信念,并具有较强的号召性。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大卫加入了雅各宾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之中,于是他的作品已由借古喻今转变为更加直截了当地表现当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其最重要的一幅就是《马拉之死》。

雅各宾党的重要领导人马拉原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医学博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成为职业革命家。马拉发表了许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政论文章,也因此引起了当权者的极大仇恨,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暗杀。因马拉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必须长时间泡在热水中才能工作,刺杀者正是利用了马拉的这一习惯,用卑鄙的手段暗杀了他。马拉的死引起了法国革命者们的无比愤慨,在马拉被害三个月后,大卫的《马拉之死》就问世了。画家在这幅作品中跳出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框框,以极其简洁、朴素的手法,成功地完成了对肖像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马拉被刺后那悲剧性的一幕,画面上所有的景物和细节都与画家要表现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泡在浴缸里的马拉,身体已经倾斜,已经垂下的手臂依然握着那管鹅毛笔,那是他手中的武器,鲜血染红了浴缸里的水,而放在木箱上的不太引人注意的一张纸条和一张纸币,则更加深刻地刻画出这位革命者的伟大。纸条上写着马拉在被害前写下的一些话:“请将这五个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由于大卫对革命的信仰有无限的激情,从而赋予了《马拉之死》这幅作品极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二者完美结合,达到了资产阶级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因而大卫的这幅作品不容置疑地成为纪念碑式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名作。

随着法国大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拿破仑独裁统治的建立,大卫也改变了他的政治主张和艺术见解。他重新得到重用,并被授予首席画师的称号。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为拿破仑歌功颂德的作品,其中《加冕》一画,就忠实地记录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时那种壮观宏大的场面。此画堪称是帝政时期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

大卫既是法国学院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领域中的先锋,其艺术实践证明他无愧于这个称号。他的下一代著名画家中有一大半出自他的画室,他为法国画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先锋主义 篇2

2012-12-01 03:22:5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生命之魂,是稳定国家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这对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先锋提出了明确要求。

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干部队伍来贯彻执行,党对于各项事业的领导作用要通过干部队伍来实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靠干部队伍来维持,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和能力要靠干部队伍来体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关键要靠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重托,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是各项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站在先进思想文化前进方向的潮头,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广大群众正是通过党员干部去认识共产党、了解社会主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因此,要想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伟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领导群众的作用。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统一部署和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能够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协调各方、整合力量,因此,只有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才能将这一重大任务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员干部自身的实践来团结和带领群众加以贯彻落实。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各级党员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能力,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二,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示范群众的作用。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仅要领导群众,更要身先士卒、做群众的榜样。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就能不断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并使之自觉实践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首先就要求党员干部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必须不断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纲领教育、党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性,做到思想上具有高度的觉悟性,政治上具有坚定的革命性,组织上具有严格的纪律性,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反对腐败丑恶现象,自觉同腐朽、落后、愚昧的思想文化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作出表率,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

第三,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教育群众的作用。没有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就无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

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掌握,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由党不断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宣传。党员干部要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在群众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动员并带领人民群众参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来。

总之,党员干部必须肩负起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领导群众、示范群众、教育群众的重任,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整个社会形成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达达主义的先锋摄影 篇3

曼·雷,1890年生于美国宾州费城南部,原名叫艾曼纽·雷汀斯基。他出生在俄国犹太移民家庭,父亲原籍俄罗斯,移民美国后以制衣为业,母亲是芬兰人,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在1912年,为了避免种族歧视和反犹太主义的侵害他们改姓为雷。艾曼纽则根据他的外号而使用Man(人)Ray(光线)为名字,有着“男人·光芒”之意,表明自己未来是个发出光芒的男人。这恰恰印证了今后他在摄影光影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内衣Lingerie ,1931】

曼·雷的物影摄影作品。一只女人的手想要提起一把拖着汽线的熨斗。熨斗虚实结合,给人视觉上造成拓展。也许这只熨斗正准备熨烫一件女人的“内衣”。曼·雷的艺术创意,受到了他父亲从事的服装裁剪拼贴的影响,尽管他希望脱离出家庭的束缚,但他家的制衣传统还是在他的艺术上3留下了明显的印记。比如说这只熨斗。

曼·雷是一位多才的艺术家

童年时期,曼·雷便展现了在艺术和机械上的才能。1904到1908年,他在就读于布鲁克林男子高中时,便打下了坚实的工程制图和其他基本艺术技巧的基础。但在毕业后,曼·雷却选择了从事艺术事业。他的父母对他的选择十分失望,但还是同意将有限的家庭住房改造成曼·雷的工作室。曼·雷的艺术创意,受到了他父亲从事的服装裁剪拼贴的影响,尽管他希望脱离出家庭的束缚,但他家的制衣传统还是在他的艺术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人体模型、熨斗、缝纫机、针、曲别针、线、不同质地的纺织品和其他与制衣相关的物品几乎出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中。

1915年,曼·雷开了他人生的第一次个展,展出作品包括他的油画作品和素描作品。他的第一个前达达主义作品,一件名为自画像的组装作品也于次年展出。在1917年以前,曼·雷还是一个画家,他曾经以一个名为《纽约》的实物作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实际上这个作品就是用一把虎钳夹住一些长短不齐的木棍。当时正值美国处于摩天大楼建设的热潮中,这件作品的木棍体现的直指云天、不断向上递进的摩天大楼形象,充分表现了20世纪初期现代都市向高空扩展的形象。

曼·雷的摄影作品常用“中途曝光”,作品诞生后,他会亲手毁掉原作

同样是在1915年,曼·雷开始了对摄影艺术的探索。他主张对艺术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反对按照旧有形式的模仿与重复。踏入摄影界后,他曾以一种轻松的游戏心态来进行摄影实验,没成想却为摄影技术史带了一束光亮,成为“物影摄影”的发明人之一。他的作品从此也被人称之为“雷照片”。

他和Lee Miller一起深化了中途曝光法(solarization),并大量地运用于人像和人体摄影上。此外,他们还强调使用实物投影法(rayographs)在暗房处理上的作用,而这其实是他在一次暗房操作失误中偶然发现的。一次,在暗房洗印照片时,他本以为全部感光纸已经收好,就果断地打开了电灯。可惜,他落下了一张。当他看到一张相纸曝在灯光下时,发现抢救为时已晚。他只能眼生生的看着这张没有被收好的相纸在灯光下开始改变颜色,看着压在相纸上面的物体慢慢显露出形状。这一发现,让曼·雷惊喜抓狂。他利用这一发现,使用平面或立体的物体进行不同的组合,把虚幻的和真实的,偶然的和必然的意象拼凑在一起,创作出了一批极具鼓动性的、与众不同的作品。这些探索除了在表现技法上别开生面以外,在观念上也非常切合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反艺术精神。

想法奇异的曼·雷在摄影界更是一个奇葩。他的做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复制的黑白片内涵更丰富,作品洗出来后就会无情地毁掉原作,只留下复制品,连后悔的机会也不留给自己。

达达摄影家的尴尬,客户买账很重要

1921年,移居巴黎后,在艺术家苏波建议下,曼·雷把从纽约带来的作品开展览。尽管在目录前言中,曼·雷把自己说成是美国煤炭巨头、口香糖大王,家财万贯,又是知名画家。可惜,大家对他的先锋作品并不“感冒”,这些“虚假”的头衔并没有帮他卖出一幅画。备受打击的曼·雷,只好再次回到他的镜头后面。

在巴黎,曼·雷拿着相机走上街头,以其特有的目光、怪异的角度,把巴黎的种种妙相一一收入镜头,弥补了人们因忙碌而与都市的神秘之美失之交臂的遗憾,使人们认识到这种发掘于都市表象下面的“惊异之美”。后来,曼·雷在拜访了摄影家斯蒂格利茨和他经营的摄影分离派画廊“291画廊”后,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便开始思索今后的创作方向。恰巧在此,曼·雷结识了杜尚,两人志趣相投、互相欣赏,想约一起开展达达运动。曼·雷便放弃了传统绘画技法,开始在作品中加入达达元素。

艺术家也要生活,也要吃饭。为了维持生活,曼·雷只得替人拍摄时装与肖像来养家糊口。这项在摄影界看似平淡无奇的工作,却因为他照片的独特风格而名声大噪,为他赢得了大量的拍摄订单。在摄影上的成功,让曼·雷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着他在其他方面的艺术探索。最终,他成为可以自由地往来于各个艺术门类的“天才”,并在绘画、摄影、“实物”艺术、电影、平面设计、时装等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作品。

俗话说,照片拍的好不好,有时候还要看客户的眼光。这一点在曼·雷的身上也不例外,甚至让曼·雷感到意外。1922年,他应邀到德·卡萨蒂夫人家拍照,可刚接上电源,灯泡突然一闪随即电线短路。无奈夫人已经摆好了姿势,曼·雷只好硬着头皮在自然光下拍摄。回到家后,曼·雷把胶片冲洗出来,可是照片模糊,人物目光叠影,这让他十分丧气。没想到,当德·卡萨蒂夫人看到照片后却很满意地说:“您知道吗,亲爱的艺术家,您拍出了我灵魂的颤动。”真不知,这句话是赞誉,还是诋毁。

艺术不是摄影,但摄影可以为艺术所用

在摄影界,曼·雷被一些摄影评论家认为是摄影史上第一位专业摄影师。但这位被堪称鼻祖的专业摄影师始终没有满足于某种固定模式,他总是不停地进行探索。曼·雷说:“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梦幻。”曼·雷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展了摄影艺术所能抵达的领域,并使摄影艺术与其它视觉艺术获得高度融合。曼·雷说:“对我来说,艺术不是摄影,但摄影可以为艺术所用。摄影可以成为艺术的一个要素。艺术家最终可以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与艺术人格。”

雪莱和拜伦的审美先锋主义思想分析 篇4

一、诗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审美的先锋主义

审美的先锋主义在笔者看来, 其实是身为作者所代表社会群体的前瞻性, 也就是未来意识。作为一名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 对于未来的展望是充满了神秘和渴望的, 因此也许物质世界无法在未来的现实世界具有先进的接轨地位, 但精神世界一定是前卫的。

也许在诗人们的眼中, 这个世界虽然美好, 但缺少了文字中的那种灵动、自由之美, 身为一名诗人, 他们在对自己的地位、对读者的地位乃至对世界上万物的地位都有一个心理的约束, 从认识事物再到万物发展, 作为文字的撰写者, 作为历史的编撰者, 诗人掌握了过去, 把握了现在, 自然也懂得一部分未来, 用雪莱的意见来说, 那便是“诗人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先锋”。

这便是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 不得不说, 作为艺术的先锋流派, 诗人的文字或许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自大甚至是自恋, 但这种精神世界的充实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 因此, 在绝大多数诗人的作品中都有着一种特别的傲气, 诗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雪莱与拜伦看来, 两者间彼此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对未来的向往渴求与审美乌托邦——先锋主义的现实投影

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心中, 不仅仅是自己的文学作品, 那些活跃在心中的著作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投影, 对未来的渴望渴求在雪莱的创作中经常可以看到, 最常见的例证就是我们熟知的《西风颂》,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除此之外, 雪莱在寄给友人的书信中也提到过“美好的日子最终会降临”。

雪莱的诗作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 但这种渴望并不是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而拜伦则与雪莱不一样, 在拜伦的作品中, 对自由与浪漫主义的渴求比起雪莱的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 拜伦的作品喜欢歌颂斗争、史诗, 在时间的长河里, 将坊间流传的故事加以修改润色最终成为不朽的篇章。拜伦的作品中长篇巨著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与《唐璜》, 这两部作品在西方被人们认为是“抒情史诗”, 能够将浪漫主义与历史性题材结合在一起, 史诗巨著的壮伟难以言表。

在拜伦的作品中, 和雪莱那种个人自由浪漫主义不同, 他所要歌颂的有文艺复兴中的天才雕刻师, 有面对侵略者的暴虐奋起反抗的爱国主义者, 又有着对山水风情的柔美怜惜。拜伦渴望的是一个无限大的乌托邦世界, 尽情地将诗人本我的正义感与热情挥洒而出, 既然称其为“乌托邦”, 那么实际性的问题可以说是难以面对或者说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从本质上讲, 这种想法、这种追求哪怕在艺术家与文学家之间都是具有先进性的, 充分地体现了审美的先锋主意思想, 尽管它只能被少部分人接受。

三、诗人的创作巅峰与文学升华——审美先锋主义的极致体现

对于诗人们来说, 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 他们的战场就是自己笔下的世界, 那是一个能够让人尽情挥洒笔墨, 畅快淋漓地完成一个新世界的巨大舞台。也许诗人心中的所思所想读者们并不能及时得知, 或者说他们心中的那些美丽都是一些虚幻的光影, 但只要他们存在于笔墨之间, 那便是真实的。

雪莱的作品追求艺术的巅峰审美, 往往寥寥的几句确是真正的精髓所在, 让人回味无穷。有学者曾经提出来说, 艺术应该与政治分开, 但不得不肯定的是, 雪莱与拜伦的作品在19世纪初给欧洲各地的革命运动予以精神信仰与支持, 同同一时期的华兹华斯不同, 雪莱和拜伦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革命家”。

无论是雪莱还是拜伦,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追求的是文字的简单美感, 更多的是一种深度美, 一种需要解析剖析的审美产物。那些现实中的不公平、人心中的憎恨不甘, 作者不必吝惜笔墨, 正是这样的真实带来了别样的艺术鉴赏性, 未来主义就是先锋主义的一种体现, 而审美的先锋主义更是代表了拜伦与雪莱走在文学界乃至世界的最前线, 是极致的审美先锋主义。

四、结论

先锋主义 篇5

一、正确把握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时代特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虽然是党员应具有的本质属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但它的具体内容却是随着党的任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党的任务也不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任务是夺取政权、保卫政权,党员就要带头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和平建设年代,党的任务是巩固政权,为民造福,党员就要带头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报告会上,曾庆红同志指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促使广大党员进一步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去,带领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胡同志强调的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更是为我们指明了新形势下,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要求。

二、正确理解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含义所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理解: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情,党员就要带头去做并努力做好;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情,党员就要带头抵制,坚决不做,并与之斗争。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榜样和带头作用。共产党员要在工作、学习和一切社会活动中,以身作则,处处做群众的表率,带着群众干。二是公仆和骨干作用。共产党员要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当群众有思想困惑时,党员要正确给予解答;当群众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党员要主动热情地帮助解决;当群众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党员要挺身而出,全力维护。三是桥梁和纽带作用。共产党员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把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一方面要积极地、主动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群众真正理解,自觉执行;另一方面要及时地、如实地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保证党的决策能够代表群众的利益,得到群众的拥护。

三、正确处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几个现实问题

1、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个人的人生追求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胡同志指出:“没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既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也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移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共产党员要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树立起与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做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要坚持勤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坚持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带领群众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开拓进取,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先锋主义 篇6

上世纪20年代的电影先锋派实际上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创作流派, 这些流派观点各异, 却一致反对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先锋派电影在拓展电影心理叙事、表现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求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性剪辑上都做出了实践努力和理论上的总结。

一、法国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诉诸强烈而又不失微妙的对于阳光、色彩和影子的印象, 希望客观真实地表现对象瞬间的光色效果与整体氛围, 目的是探索艺术究竟是如何抓住人们的感官印象。印象派的导演们借鉴印象派画家的光色使用技巧, 重视电影画面对情感的表现和传达。无论是路易·德吕克提出的“上镜头性”还是“影像精灵”, 都强调电影镜头应该具有与被拍摄的原始物所不同的主观特质, 印象派导演追求这种“影像特质”与印象派画家追求画作的“写意”是基本吻合的。另外, 印象派电影从印象派绘画“传达视觉上的主观感受”这一理念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导演们开始探索一些心理化的影像, 如幻想、梦境或记忆、主观视点镜头、不以主观镜头呈现的人物对事件的感知等等。

印象派电影深入探讨了主观镜头的使用, 并创造性地应用了叠印、滤光镜、变焦摄影、变速摄影、运动摄影、变形失真画面和不规则构图等主观化摄影技巧。例如:在冈斯的影片《拿破仑》中, 男孩们打雪仗场景与正在指挥的小拿破仑的脸庞进行叠印, 以表现其自信勇敢的态度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而在《生前的马提亚帕斯卡》一片中, 导演莱皮埃用倾斜的画面构图拍摄一个女人摇摇晃晃地走过长廊, 以表现她此刻头昏眼花的醉酒状态。

二、纯粹电影

由于印象派电影的风格化技巧越来越普遍和流行, 一些印象派的电影工作者开始朝向不同的方向进行试验, 诸如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和抽象主义电影, 这些电影可以概括为“纯粹电影”。

超现实主义继承了达达主义关于艺术中一切非理性和颠覆性力量的探索, 并以主观唯心主义、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 在创作过程中努力摆脱理性和逻辑, 于是他们的艺术作品纷纷呈现出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的特点。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场面调度常常受到超现实主义绘画流派的影响。导演布努埃尔与达利一起合作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一条安达鲁狗》, 试图以真实的影像重现各种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中的画面。影片中出现多个荒诞不经、稀奇古怪的场景:一个男人把女人的眼睛切开、拖着两架钢琴的男人、堆满了钢琴的驴肉等等;影片也表现一些突发的变态行为, 比如一个嘴里还在流血的男人猥亵地抚摸一个妇女的乳房, 并且突然发起了攻击。另外一部著名的短片《贝壳与僧侣》 (导演:谢尔曼·杜拉克) 主要是分析一个僧侣混乱的心理活动, 借助一系列并无内在联系的镜头的组接进行一种精神分析。

同时, 电影的媒介材料也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带来新的表达可能性———超现实主义绘画也曾经为了生出造型畸胎而求助于感光底片。“对超现实主义来说, 美学目的离不开影像对我们头脑产生的机械效应。想像和现实两者之间合乎逻辑的区别趋于消失……所以摄影曾经是超现实主义流派在创作中优先采用的技术手段, 因为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一种真正的幻象。” (3)

三、德国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情感的极端表现, 表现主义绘画往往都是用强烈的色彩、扭曲的形象, 偶尔也使用抽象的手法探索人类生存意义的主题。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几乎完全再现了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卡里加里博士》的设计师之一伐尔姆认为:“电影的画面应该像绘画作品一样。”“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对于单镜头之平面构图的强调简直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程度。固然, 任何一个电影镜头都会创造出一个视觉的平面构图, 然而大部分电影都是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特殊的元素上, 而不是整体的镜头设计上。” (4) 表现主义电影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 在构图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 往往在一个构图中用相似的形状并列、运用扭曲和夸张的手法而形成相当具有表现力的镜头。表现主义电影经常摒弃常规的影像形态, 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 采用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 画面的明暗反差一般会很大。许多表现主义的布景通过虚假的透视、独特的摄影机角度创造出惊人的构图效果。

四、结语

先锋派电影从视觉上对表现手法、镜头技巧、剪辑等各个方面的探索, 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为早期的电影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样, 现代绘画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甚至突破了局限于画布和颜料的媒介材料, 许多艺术家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视觉作品。今天, 各类艺术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甚至相互采用对方的媒介材料:录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特定场域艺术、多媒体艺术。先锋派电影和现代主义绘画似乎已经显得古老陈旧, 但是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所建立的动机却依然是今天的艺术创作的动力:创新。

参考文献

①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 第3页。

②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 第46页。

③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 第9页。

先锋主义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学生基层党支部缺少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目前还未设置专职学生支部书记岗位, 学生支部书记普遍由年级辅导员兼任。但由于年级辅导员其本职工作是负责几百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 同时承担评先评优、奖助贷减、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大量事务性工作, 再兼顾学生党建工作, 多重角色的身份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 其结果只能是应付面上管理, 缺乏管理的专业性、规范性、可持续性, 这势必影响学生党建的工作质量和效果。

2、教育管理缺乏创新。

由于管理力量、能力的不足, 使得管理上处于应付状态, 满足于过得去, 缺乏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深入研究, 党员活动缺乏新意, 缺少载体, 党员教育缺乏深度和效度。

3、社会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影响大, 学生党员教育面临新挑战。

部分学生入党动机由过去的荣誉型发展到今天的功利型。有的把入党作为提高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外在条件。入党前被迫能严格约束自己, 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不文明行为不抵制、不说服教育, 将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学生, 缺乏共产党员的角色意识, 存在“积极分子积极干, 预备党员干一半, 正式党员不想干”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党在学生中的形象。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中国正处在社会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竞争日愈激烈的形势下, 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指导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首先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需要。优秀的学生党员代表着党的未来, 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执政能力是保证党的执政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定执政能力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最后也是构建和谐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高校承担着育人的重任, 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目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 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 大力倡导创新精神, 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而促进校园和谐。

三、在学生党员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形式上体现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 积极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大学生党建要致力于同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 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众化呼唤通俗化、形象化、生活化, 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 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的生活, 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把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使之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实践上注重示范性、实效性, 增加学生党员的影响力。

一是加强党校培养力度。高校党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对学生党员进行继续教育的使命, 是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利阵地。对于帮助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提高学生党员的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 使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 学会识别与排除错误思潮的干扰, 不盲从、不偏激。高校党校要在强化方向教育、立场教育、观点教育、纪律教育方面入手, 创新教学内容, 打造教育特色, 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二是开展“佩戴党徽、亮出身份”活动。要求学生党员在各种场合佩戴党徽, 亮出党员身份, 接受师生监督。通过开展活动, 使学生党员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党徽不仅是一种标志, 更是一种责任、一项承诺, 一种荣誉。三是组织红色经典影片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党员观看《杨善洲》等影片, 通过组织观看红色经典电影, 有助于学生党员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体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使学生党员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高校作为青年精英汇聚之地, 发挥着吸纳党员新生力量的主渠道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希望工程。学生党建通过灵活新颖的主题活动, 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性修养, 发挥党员的作用, 扩大党支部在学生中积极的影响, 通过活动展示, 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使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学生中的先进力量的代表, 成为联系普通学生的桥梁纽带, 使学生党员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引领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逐步完善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把学生党建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3:251-252。

[2]刘洪波、刘龙刚:《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探讨》,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9, 01:102-104。

先锋主义 篇8

关键词:德国先锋派电影,表现主义,《卡里加里博士》

一、历史废墟上的异质影像

(一)时代背景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诞生于一战结束前后,此时德国政治动荡、经济萧条、民生困苦。1919年1月德国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事件,招致许多德国民众游行示威,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社会静静的蔓延发酵。德国破败与混乱的现实是电影创作者思考的驱动力,创作者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力图从表层直至内里挖掘人的的精神世界。“艺术来源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可以说,表现主义电影折射了当时的德国,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德国。

(二)流派特点

表现主义不再将注意力置于现实世界和外部社会,杜绝对生活的复制和对现象的摹画,而是力透具体可感的表象,表达心理、梦境、幻觉,从而令观众把握抽象而永恒的感知和内质。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直观视觉特点首先体现于其与表现主义绘画极为贴近的画面风格,大量画面具有象征意味,在构图和布景上善用新奇诡异的造型,善用图形改造、浓墨重彩、光影陆离等多种手段渲染环境;另外,人物塑造上惯用非常规影像形态,人物夸张大胆的表演附以大量特写和主观镜头,把象征性表现到极致,摒弃写实风格;再次,题材和类型较之前的电影有了更多的变异:常见恐怖、犯罪、灾难,正因此更能直视人心,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利用张牙舞爪难以理解的行为,挖掘更深层次的黑暗心理,利用反证的手法表现社会现实,从而形成极具特色的影像风格,赋予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

(三)《卡里加里博士》

德国表现主义代表导演及作品包括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诺斯费拉图》、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大都会》等。

《卡里加里博士》成本虽然低廉,却一上映就大获成功,连续在美国、法国等国家造成轰动,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堪称第一部“艺术电影”,“卡里加里主义”是表现主义的领跑者,其在之后的多年里带领表现主义一路发展并发扬光大。《卡里加里博士》是新奇和急躁的,疯狂和怪诞的,残忍和哥特式的。90分钟的放映时间里,影片用悬疑惊悚的剧情、明晰独特的图案、阴暗夸张的布景呈现了一个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光怪陆离的世界。“火车头”和“奇幻月球”曾带给人们一次视觉奇观,然而电影就是出其不意的创新产物,《卡里加里博士》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于电影的认知。鉴于此片,一批精力充沛且富有创见的电影人开始崛起,德国电影也由此踏入鲜衣怒马的年代。

二、表现主义视域下的电影张力与写意

(一)思想意蕴的哲学之思

在西方近现代哲学里,并没有表现主义这个词。表现主义作为一个异军突起,并构建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体系和美学体系的流派,其哲学思想源于尼采和弗洛伊德。

《卡里加里博士》是由一位年轻人富兰希斯来讲述的骇人故事。小镇的卡里加里博士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催眠并控制其行为,凯撒便被卡里加里博士控制,在梦游中杀人。后来因女友差点被梦游人杀害,富兰希斯查到卡里加里博士,卡里加里博士见事情败露,逃到一家精神病院,富兰希斯追踪而至,竟得知卡里加里博士是这里的院长,在他的房间,翻出一些有关梦游的书籍和日记,原来这位院长在看一本名为“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书,他进行了书中提到的对梦游人行为掌控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他走火入魔般地想要成为书中的卡里加里博士。在这种偏执的欲望支配下,院长其实已经不是他自己,在见到凯撒不再受控时,院长精神错乱。而经过这一场骇人的变故,富兰希斯的女友自闭的再没走出屋门一步,富兰希斯自己也最终因为精神上的刺激而住进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个悲观主义故事,一个纯粹的悲剧。这个故事的讲述和这个故事本身都是现代主义风格的。

在通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河流之途上,尼采绝对是一座不可忽略的高桥。他提出“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批判从古希腊开始的理性主义传统,反对理性超然而万能,认为理性主义把丰富多样、生动具体的人生抽象化、公式化了,扼杀了生命的本质。呼吁象征内在的、本能的生命之流的酒神精神的回归,从而克服现代文明的病症,弘扬人的生命力与本能的冲动。尼采从这里出发创造新标准,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其中的表现主义观念源于主体观念,即一种具有浓烈的自我情感的观念,通常表达和揭示在特殊条件与特定环境下人类的呐喊挣扎和自我辨省,再借此反观人类世界。因此,表现主义既蕴涵着对人类的情感、心理与精神状态的探索,又包含着对客观存在的现状的指疑与反思。《卡里加里博士》通篇非理性、臆想式的表达,反传统又反商业,只是个性的自由抒发,大到影片的情节主题,小至影片中人物残忍和急躁、幻想和疯狂的混合心理状态,不仅刻画了一个神经病焦虑不安、充满妄想的主观精神世界,而且也极富表现力的表现了客观世界的种种弊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正式被德国接受和运用,源于国际精神分析学在柏林的建立,精神分析学说分析人的精神行为,阐释人的潜意识、下意识、意识以及人的幻想与梦境。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认为,无论是狂躁压抑的疾病患者还是精神正常的普通人,潜意识里都有时刻准备迸发的冲动和欲望,这是本我、原我的直接展露,是生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与动机。他的释梦理论又认为,人的幻想、梦境、臆测都从侧面反映了人的潜意识,是人的深层欲望和的别样诉求和委婉表达。《卡里加里博士》多有与精神分析、与潜意识的操纵相关的内容,放弃了理性逻辑,抛弃了诸多可感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抽象世界,呈现无序的狂想、记忆和体验,尝试将内心本能冲动、隐藏的潜意识、梦的经验与现实观念相融合。尤其是影片中催眠、精神控制之类的元素的运用,更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的直接展现。

(二)视听呈现的艺术之思

广义上的表现主义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对客观形态进行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用以表达或发泄内心的情绪。表现主义者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存在的客观性,也反对艺术的功利性。表现主义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奥古斯特·埃尔维首次以“表现主义”命名自己的画作,从而表明自己的绘画与印象派相异,后来表现主义才在其他领域得到重大发展,成为逐渐完整的体系。

事实上,《卡里加利博士》诞生也恰恰响应了表现主义绘画对电影界的影响。导演是一部影片的灵魂所在,而《卡里加利博士》真正的灵魂却是三位极具个性的表现主义画家,无论是影片的视听语言、美学风格、还是表现形式都深深烙上了他们的风格烙印。以独特的绘画风格为基调,以不同的置景手段为依托,贯穿整个影片,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影像世界,将表现主义绘画风格融入电影中,这是三位“狂飙社”画家最突出的贡献。

从构图来看,镜头画框内各元素的安排是特意为之的。门和窗户被处理的扭曲歪斜,光秃的树枝从中横然而出,椅子造型夸张,居于非中心、甚至常常是边缘位置,是典型的开放式构图;街道、建筑、家具多处都是勾勒的线条和形状,画面仿佛被几何式的割画出来,简约又凌厉,一种宁静而恐怖的感觉营造的漫不经心,却结结实实的传达给了观众;场景由布景师画了出来,河流没有水流与波光的细节,有的只是轮廓和视觉的冲击。在表现主义画家的画作中我们能找到同样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爆发力和直觉性极强,奇特而直击人心。

作为一部黑白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用光暗淡,光比增大,选用了典型的硬调和低调的影调造型。通过男主人公之口,首先是阴冷诡异的暗色小镇的缩影出现,忧郁深沉的的暗蓝笼罩在几欲倾倒的房屋上。随着讲述的行进,卡里加里博士在陈旧的回忆里逐渐浮现并变得清晰,影片的环境背景———小镇颜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卡里加里的阴暗与特异步步增强。还有路面上那些不规则的爆炸图形,以及尖刀一般的字幕背景,二者两相呼应,隐约地表现了阴暗的氛围,也处处象征着否定和颠覆。

此外,片中人物妆容出格,表演夸张,习惯性表露神经惶惑的样子;意向性符号经常出现,圆睁的瞳孔、迷宫般的小镇等这些极具象征意味的影像,是表现主义的力证。他们象征的是当时德国人的精神世界,失望、迷惘、黑暗、低落。从侧面体现了当时德国人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一种抽象的表达。影片通过直观视觉呈现给我们异化的人群和疯狂的故事,或者其实是被卡里加里博士关进疯人院的疯子们眼里的变态的世界。卡里加利博士便成为了权威、专制的象征,是人们畏惧的、反叛的所在。

表现主义艺术并不完全表现于绘画,还有戏剧(如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奥尼尔《琼斯皇》)、音乐、舞蹈、文学,卡夫卡与其作品等其他形式。源于同根性的思想内核,《卡里加里博士》也或多或少的蕴含着其他艺术形式的意蕴,但因绘画最突出也最具代表性,其他形式不作赘言。

(三)叙事表达的美学之思

电影是鲜活的艺术,是由变换的画面和声音构成的艺术,“活”也成就了《卡里加里博士》这部影片独特的美学风格。影片中的动静表现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对主题思想的阐释和表达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静,在这部影片里,与传统影片最显著的不同是画框内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空间里呈现出一个格格不入的奇特空间。在此空间内,为了突破人物与画景的隔阂,演员身着奇装异服,脸上进行描画涂抹,演出方式刻意且做作,一些镜头更是离奇:犯人呆愣的蹲在独枝木桩上方;强盗驻足在屋顶彷徨;病人暗淡瘦长的身影投射高高楼墙的白色圆形之中。一切都是静的,这种不动声色的静却蕴含着极大的能量,观众从中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关于动,则需要一些电影方面的技巧:由于影片的运动极容易破坏布景者苦心构思的布景结构,因此在演员走位方面,当处于调整状态时需要快速的寻找合适的拍摄点,但当两个位置点和谐统一时,拍摄则需要维持不动。致使剧中人物的表演如同flash的一帧一帧的缓慢播放,具有强烈的停顿感与节奏感,而非流畅。这种拍摄使影片《卡里加里博士》形成律动的节奏,将画布布景的作用运用到极致,光影与色彩交相辉映、生动形象,使片中画面成为一种“戏剧照相”的影片,使得整个画面仿佛是活的画作。朦胧低调的光照,大块的浓烈色彩,简明抽象的线条,勾勒淀积成该片的主调。美术方面的精彩运用,使此片非常具有艺术感。

表现主义呈现的美学特征,在完整意义上的准确归类应属于荒诞美学(虽然最具代表性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三十多年后才诞生)。不按常理,不走常路可谓是“荒诞”的核心所在,尼采喊了一句:“上帝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又恰当巧妙补充了一句:“上帝死了,一切都是被允许的。”理性是人们衡量社会的标准和横杆,是不易更改的价值尺度,当理想变质或丧失,人性的标杆破灭,人们的信仰缺失,无处安放的孤独感油然而生,任何理性的产物都将面临黑暗的深渊。人非人,物非物,沦为生活的奴隶,变成出局的赌徒。借助“荒诞”的不和谐与违反逻辑,将影片中的人物精确完美的呈现。正如《卡里加里博士》里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精神失常,都充满了对真相的迷惘和对现实的恐惧。表现主义电影对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局促现状的诠释,是当时社会形势下人们悲观情绪和消极思想的反映,是恐慌无助的呼号,是抗争意识的再现。“不合理”是现实存在,“追求合理”则是目标,相互的碰撞与火花,产生了显得美学风格,这也是“荒诞”的内涵所在。人类的呐喊嘶吼和现实社会的冷漠,形成了无比尖锐且难以调和的矛盾,而矛盾的对立则是产生荒诞的源泉,这也便是《卡里加里博士》,更是整个表现主义的美学范畴的意义。

三、表现主义电影的延伸与发展

《卡里加博士》对战后德国电影产生了不可磨灭和忽略的影响。首先是《从早晨至午夜》、《疲倦的死》等表现主义电影相继诞生,不仅影片的基调、情节的氛围与《卡里加里博士》类似,而且同样使用隐喻、象征、符号化的电影语言来讲述和表现故事内容、人物的性格及命运。跟前辈一样,表现主义电影的导演们不遗余力的强调表现人的主观现实和心理感受,扩展了表现真实的角度和手段。

随后,德国产生背离了“卡里加里风格”的以梅育为代表的“室内剧”。剧场小,布景易,人数少,对话突出是“室内剧”的几大特点,同时“室内剧”的题材选择较为单一,多是反应底层小市民的生活状态,及其俗套的风月故事。代表作为梅育的《最卑贱的人》,通过讲述一个年老的大饭店侍役的悲剧命运,批判了德国社会一种致命的国民性:对当权者的盲从和对权威的笃信膜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卑贱的人》在电影史上被称为“电影技术的一场革命”,舍字幕、移动摄影是世界电影史上两项意义重大的革新。除此之外,诞生了更加写实、具有社会意义的“街道电影”,如格吕纳的《街道》,派伯斯特《没有欢乐的街》,电影人带着摄影机离开摄影棚,捕捉外部世界的现实,以直接、客观、不尚虚饰的风格反应德国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室内剧和街道电影是在表现主义电影基础上的反向发展,同样呈现的社会批判倾向,前者更直指人心,相应的,在艺术性和视觉体验上也缺乏表现主义的大胆新奇与锐意创新。

从世界范围来看,表现主义电影直接影响了美国30年代恐怖片、强盗片和黑色电影,从灯光布景的使用到氛围影调的营造,处处可循表现主义的踪迹。以《卡里加里博士》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电影打破了条条框框,打破了理性与规则,为电影艺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奇观世界,它的创新精神,以及它的风格化与超现实性影响了后来诸多的电影导演与电影流派。

四、结语

电影作为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第七大艺术出现,可见其是组合的产物,也是特殊的类别。且不论现今学界对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性”一次次的反驳与推倒,就之前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论断来说,更大程度上是浅层次的定义,如视听的结合等。实际上作为新兴艺术,电影艺术一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既有传统艺术的文化底蕴支持,又有新兴科技的推进发展,兼具共性与个性。

但行至21世纪,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娱乐高潮的迭起,似乎电影危机的声音愈发响亮,日渐增多的警醒呼告和忧虑之心拳拳可见。如今的电影与电影市场都远比过去更为复杂多样。在此讨论《卡里加里博士》的哲学性、艺术感和美学意义是否是无用之为?笔者不这样认为。面对着电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回溯经典的电影时期和电影流派,互相参照。因为事实上,21世纪无论是中国电影还是世界电影,都需要共同研究其创新发展和超越发展的问题。我们绝对有必要对经典影片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给泡沫化、虚浮夸耀的现代电影带来洗礼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周星,王宜文.影视艺术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24.

[2]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23,83-90,169-173.

[3]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7-132,358-373.

[4] .傅谨.中外戏剧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2-201.

[5] .黎晔.从表现主义绘画到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利博士》中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运用[D].合肥:安徽大学,20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先锋主义】相关文章:

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观后感300字07-14

争做先锋04-08

创新先锋07-09

先锋模范07-26

先锋05-24

争当先锋07-25

警队先锋范文05-16

学习先锋范文05-17

争创文明先锋04-28

工程云岭先锋04-29

上一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下一篇:韩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