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2024-07-22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精选四篇)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篇1

一、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只有在人们对活动结果有较深刻的认识时才有可能产生。有意注意对学习活动是绝对必要的。要想学好思品课, 不仅要求学生对那些感到有趣的内容加以注意, 对那些没有直接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内容也要自觉地加以注意, 并与种种干扰做斗争。

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与方法

(1) 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明确预定目的并服从于一定任务的注意。人们对自己担负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得越是清楚、越是深刻, 完成任务的决心越是强烈, 就越有可能自觉地、努力地去注意与这项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因此,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学习的最高目的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还得让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的具体目的、任务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明晰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掌握了它将如何, 没有掌握它又将如何。当学生对彼此相连的大目标、大任务以及具体的目的、任务有了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时, 有意注意便可悄然而生, 直接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

(2) 培养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比如, 一个学生喜欢唱歌, 但他并不是想成为歌星或以此为职业, 他就是对唱歌这一活动过程本身产生了兴趣。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不同。比如, 很少有人对背英语单词本身感兴趣, 但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去背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对背单词这一活动的结果感兴趣。有了一定的词汇量, 考试才有希望通过, 较为顺畅的阅读才有可能, 进入理想学校读书才有可能, 正因为如此, 他们才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地从事这一并不感兴趣的活动。

(3) 克服内外干扰, 与注意分散做斗争

在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这样那样的内外干扰, 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然而, 有意注意不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可能产生, 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同样有可能产生。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A、B两个小组, 让学生在同样分贝的噪音条件下进行学习活动。他们告诉A组学生, 你们这儿虽然很嘈杂, 但比B组学生那里要安静得多;告诉B组学生, 你们这里确实很嘈杂, A组同学的学习环境很安静。结果发现A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好于B组。这一实验告诉我们, 主体 (人) 的内部状态不同, 外部干扰的影响力也就不同。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 即使是在干扰很大的情况下, 产生并保持有意注意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 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2) 安排恰当的教学速度

这是促使学生在上课时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讲得太快, 学生会无法跟上而转移注意力;讲得太慢, 学生会松懈而分散注意为。

(3) 防止学习疲劳

疲劳是有意注意的敌人。因为有意注意需要意志的努力, 也就意味着要有充沛的精力作为支撑。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防止学生的过度疲劳,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什么目的都应如此。

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判断学生的注意状态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可以从学生的坐姿、表情、眼神等来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 但初中生就不那么好判断了, 因为其中存在着假注意的现象。所以, 必要时可以提问一些学生, 看看他们是否知道讲到哪里了, 然后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2 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因为无意注意是人们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感兴趣的事物的反应, 所以,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

(1) 强烈性

针对这点, 教师讲课时声音要洪亮清晰, 所用的直观教具要大且轮廓分明, 板书要整齐清楚、大小合适。

(2) 新颖性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 加强课堂教学的新颖性、生动性。比如, 采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运用生动的语言、时常变换教学手段, 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等。

(3) 趣味性

要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 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先把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 抓住他们的情绪, 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当学生对一个设计或课业感兴趣时, 他们对此会比对那些不感兴趣的设计或课业做出更多的努力, 并学到更多的东西。”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说“: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情感和意向有关。在学习中, 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意志的高涨。”

三、运用两种注意转化规律组织教学

教师要妥善组织教学, 艺术地把握两种注意的转化。

一般来说, 刚上课时, 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下课时所做的事上, 这时, 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段时间后, 可以用生动的事例、多样的教学艺术, 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下课之前, 又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之时, 可以通过总结、布置作业等, 再度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做完这一步之后,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让学生了解注意的重要性

许多学业方面的“差生”, 并不是由于智力原因造成的, 而是他们无论在上课时还是做作业的时候, 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表现得心不在焉。

2.培养广博持久的兴趣

3.加强自制力的培养

有意注意与意志的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个人必须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在必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些并不使他产生直接兴趣的事物上。所谓注意力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意志力, 是他的自制力在自己注意方面的具体表现。只有意志坚强的人, 特别是富于自制力的人, 才能成为自己注意的主人。从这点看, 培养自制力就是培养注意力。

4.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

我们可以只规定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 而不必规定学习时间。这样, 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后, 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如此, 一方面, 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 他们的注意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5.将“注意”坚持到底

我们都知道, 很难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 这要求教师多下功夫;另一方面, 也要求学生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好习惯。要让他们知道, 当学习了一段时间后, 注意力必然开始分散, 这时应该以坚强的毅力与各种干扰做斗争。“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万事开头难, 只要坚持下去, 就一定会成功。

综上所述“, 利用注意规律, 引发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王铁军.中学教学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4.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篇2

云南通海二中   鲁飞

注意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使学生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他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将注意志向并集中于所应感知的内容,那么,顺利而便捷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成了一句空话。我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注意规律的学习与探索,并逐步将它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师生思想情感充分交流,课堂气氛健康活跃,学生思想集中、精力充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今不揣浅陋,总结一下,谈之点滴,算是一点心得,以期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要深入研究课文,充分探索主题思想,重视一堂课的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是引起无意注则容易促使学生认为是教学中无关紧要的环节而忽视掉,结果让思维迁移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事物上,我把这种现象姑且称为“思维的耗散”。一旦出现了这种意的重要条件。新异的,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正如写作一篇文章,起笔应力避凡俗。古人所说的“凤头”,就是这样,要求一篇文章开头就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能够紧紧地吸引住人。一堂课的开头,也当突兀有新意,出人意料,一下子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很好地进入课文。一堂课的开头,是随便不得的。有的老师一进课堂,往往只是简单化的入题,只是向学生说“今天我们上×××的×××”。然后是板书课题,接下来是作者介绍……这样按部就班,千篇 一律,看似严谨认真,有条不紊,可是毫无灵气。久而久之,学生势必感到乏味,甚而心生厌倦,因为每天如此,学生对老师这一套做法已经熟知,背都能背下来,你还用得着说?--于是成了废话。而且,这样的课堂模式操作下去,久而久之,情况,那么,教师的讲授也就很难再吸引住学生,因为在每堂课的开端,即学生最可贵的思维的起点,做老师的未能好好珍惜它、把握它、利用它。所以,要避免思维耗散,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可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新颖的刺激,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将注意力集中过来。

例如,我上参赛课,教学元帅诗人陈毅的《梅岭三章》时,采用了这样的开头--上课起立师生问好后,我立即转身朝向黑板,拿起粉笔,在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这突如其来的开头方式“镇”住了学生们,连同在场听课的老师。我能感觉到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亮的--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点,完成了思维的聚焦!围绕这一焦点,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古今中外表达类似主题的诗歌,从陈然“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到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思想”;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到“生命诚可贵”……与同学们一道去感悟在生死抉择之际,革命者的崇高思想、博大胸怀以及伟大人格。无疑,这种超乎寻常的、新颖的刺激,已经将学生泛化开去的思维,汇聚于一个严肃的主题之上。“死”,正是陈毅被困梅山之际所面对的严峻现实。《梅岭三章》所表达的,也正是诗人面临死亡时的真挚情怀。牵住这一点,就能让学生思维充分集中,从而透过历史的烟云,走进诗人,去身临其境,去感同身受,去真切地体会并理解全诗的主题。通过这样的开头,我就紧紧地牵住了学生,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品味足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够在一堂课的开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启动起来,兴趣调动起来,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能高效”,也就自然体现出来了。

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很好地把握教材,充分探索课文的主题思想,找到既能够切入课文、又能刺激学生注意、引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以明确新颖的、灵活自如的开头,提纲挈领,逐渐深入,方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入境”,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的求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堂课的开头启动学生注意力,有许多著名教师已经作出了可贵的探索,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尝试,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我们不妨拿来借鉴,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视界,此不赘述。

二、要明确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如前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惯用同一的教学方法授课,时间一长,学生由于大脑皮层某一区域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就很容易产生疲劳,以致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所以,教师应力求教法的灵活多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保持恒长的注意力,集中注意力,避免思维耗散。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作了些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引进其它艺术形式,引发学生的注意,实现语文教学的形象感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我曾看到有许多教师将课文让学生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这种方法对于叙事类文章的内容、思想乃至艺术性的学习、品味、体会都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叙事类文章都有较丰满的人物形象,学生理解、把握起来并不太难,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学生对此类文章的学习往往较有兴趣,所以,对于此类文章,老师们别一味包办代替,尽可大胆放手。老是引导分析, 虽然说也能够实现教学目的,而且还能理清知识系统,然而可能架空分析太空、太累、太繁,让学生如坠五里烟云,以致于引不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不能让学生大面积的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造成“一言堂”、“满堂灌”式的局面面,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引入戏剧改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书面文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广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大面积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多是利用小说,或者直接用课文中的戏剧选场。这些以现代语体叙述的文本,没有语言障碍,学生一看就懂,一演就熟,一品就通。即便对于像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卖炭翁》、“诗圣”杜甫的《石壕吏》这样的古典叙事作品,我也让学生试着改编,试着表演,试着谈体会,一次不成,再来一次。由于是“试”,所以我一般都不做任何讲解,而是提前布置,提出要求和建议,然后在规定的时间,统一的地点,一致的评价标准下,分组依次表演。通过表演,我发现同学们在我一字不曾讲的情况下,能够很充分地理解课文,把握住人物形象,而且连文章的细枝末节也居然注意到了。每一个组都演得很形象、逼真。学生对课文有了这样的理解、分析研究的切身经历,有了这样直观、生动的表现,当然必定是需要对课文进行认真的整体感知的。我通过这样的布置设计,吸引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并利用了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主动求知,大胆质疑,并获取到最初最宝贵的令人欣喜的成功。有了这一步,教师再稍加以点拨,不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吗?

所以,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分析教材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上,放在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共性问题及其原因的引导解决和归纳分析上,那么,我们就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就能够使每个学生放出思维的火花。正所谓“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属之功弥深”(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说实在的,教学的目的归根到底不就是要达到“不需要教”吗?我们语文教师其实并不乏引动学生注意力的内涵和形式,只不过是要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办法,多改改花样,多变变口味,一切为了学生而设计,别老居高临下看待学生,换一种姿态教语文吧!你最终会发现学生其实是多么喜欢语文,在他们心里,语文是多么新奇,多么充满诗情画意,多么富有人情味的一门学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你睿智的开启下,学生会对语文永远保持最浓厚的兴趣,对语文给予最强烈的关注。那种“天天上课一个样,满堂厌听一人讲。讲来讲去心茫茫,只求下课铃声响”的局面不是早该结束了吗?

2、利用多媒体工具,激起无意注意,诗化语文课堂,拓展知识空间。

无数事实证明,运用形象化的教具,更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催化知识的巩固与吸收。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地教育教学的投入也相应加大,多媒体教学正逐渐被广大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合理的`运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使她更具有诗化的语文氛围,有更动人的情感震撼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篇很好的文章,无不是思想感情及语言艺术融为一体的典范。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意,启发学生去体会这一切。有时,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的,所以,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充分领悟文章所传达出来的“美”。

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名篇《背影》,从情感方面说,文章以父子离别为线索,将人、情、事、景融为一体,笼罩全文的“淡淡的哀愁”中,是浓浓的父子深情。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让学生去更真切的品位文章的“美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充分利用多种电化教学工具,有效的激起学生的主意,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首先我利用幻灯投影,再现出“父亲”“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然后让学生找到课文的相关处,勾划下来。接着,我放开录音,选择古曲《阳关三叠》--让悲怆凄惨的唢呐独奏音乐为我的情景朗读伴奏。那哀怨凄切的“断肠声”,加上我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入境”,让他们在情感上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使他们更深切的体会到朱自清先生在文章里所传达出的父子深情。

我体会到,调动学生内心深处弥足珍贵的“情”,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语文本身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也就最具情感性。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讲授引不起学生注意,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很难激活他们内在的“情”,也就难以引导他们品出一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单一的教学模式,仅靠老师的讲授,有时很难充分激起学生对一篇文章思想情感的注意力和领悟力,而且,学生渐渐熟知的教学法,也会慢慢形成某种习惯性的“耗散”。老师对课文理解、领会再深、再透,讲得再好不过,如果遭遇上学生处于这种状态,其结果只能是“一边倒”--教师讲得入情入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哪里还谈得上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利用那些比较简便易行的其他工具,选择那些容易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其情感共鸣的方式,抛掉那些自己熟知的模式和框套,让学生兴奋起来,让课堂鲜活起来。

在语文学习的能力结构中,古诗文背诵是一大学习任务,也是师生必须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有远见的语文老师往往很注重培养学生对古今中外文章精粹的背诵,以便让自己的学生具有更厚实的“底气”。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在早读及其他时间里要求学生下苦功背诵外,我们不妨尝试上上“背诵课”,或者来他个背诵比赛。如果学生厌倦了,我们不妨利用幻灯或录音,或者采用powerpoint,选择那些琅琅上口的、通俗易懂的古诗文,制成幻灯片,或者再加上些fiash动画,制作成课件,让学生换换口味,来一下刺激,注意力一旦调动起来,事情就不难做了--我曾制作出古诗文写意幻灯片,将学生可能会背或应该会背的古诗文收集在一起,利用晚自习,将班上灯关了播放。一出现文题就要求同学试背,然后,再调出全文,全班温习;或者仅仅只是出现画面就要求观察后,背出文章。结果,全班几十双眼睛盯着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注意力一调动,背诵的激情被激活,那些在同学们记忆中似乎淡忘了的诗文,在短暂的思维停顿之后,从几十张口中滚滚而出,历久不衰。多少该熟读成诵的名家经典之作,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来一个大回顾,可谓事半功倍。

3、设计操作性强的练习,使学生保持稳定注意。

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把注意客体变为活动对象,能够使人保持稳定的注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明确目标是唤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前些年就有许多有志者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积极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总的来讲,不外乎是运用了这一规律,目标越具体,任务越明确,越有利于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

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极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课文,比如像说明文,纯粹教师在课堂上讲,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让学生能够亲自动口、动手的练习,使之“进入角色”。这对于理解课文,掌握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如学习说明建筑物一类的文章,像初中教材中的《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比赛画平面图,看谁画得快、画得准。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领学生就近参观勘测相类似的建筑,分组行动,用实实在在的实地观察、动手操作,代替枯燥生疏的抽象概念的讲解。更为难得的是,在这样的活动当中,学生不但动脑,而且动了手,将知识迁移为能力了。

总的说来,运用注意规律,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力求使教学各环节科学化,条理化,趣味化,就能够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大大拓宽语文视野,催化对知识的巩固与吸收,避免不必要的思维耗散,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有效导引下,聚焦在一个个知识点上,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3

【摘 要】通过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真的了解了很多自己以前根本不清楚的知识以及一些专业术语,通过学习也浅析了一下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可能我们现在还没处在教师这个行业上也不清楚教学到底有多么深层的含义,但通过教材的一些了解想简单谈一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人们通常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关键词】无意注意规律;有意注意规律;有意无意转化规律;教学运用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无意注意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它既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又受人的主观状态的制约。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那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因素。拿初中学生举例来说,他们已经能够独立地、专心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能够自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但毕竟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且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是特别成熟,也没有深层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对学习肯定会导致注意力涣散,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其主要表现有:(1)厌烦学习,可能他会选择去听MP3,他也会选择想一些别的事情,甚至可能睡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个别学生在听一段时间之后,以做小动作等方式,将注意力转移。(2)学生保持沉默以表示对课堂的无奈,教师经常会提出问题,学生会选择沉默,一方面是因为问题有难度,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另一方面,学生用这种沉默来反抗课堂。(3)做出惊人举动寻求老师的注意。如:不听课的学生故意發出声音或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他同学的注意和承认。

1.1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在直观应该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教学环境。首先要注意外部环境对课堂的干扰。教室位置应该远离嘈杂地方。其次,要注意教室内部环境的影响。教室内部应该清洁,空气清新,给人一种心情愉悦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给同学一个安心学习的保障。环境能改变人的心情。

(2)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如果太耀眼,同学的注意力会马上转到老师的头上,这时就算老师讲的再精彩也无济于事。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老师着装要自然大方,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老师的语言不能太过于激烈,不能说一些有失老师身份的话语,就算是为了让同学们有兴趣也不能利用过激的言论。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1.2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

(1)对于留学生汉语的教学,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要太难,太难会导致学生没有兴趣。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样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到难慢慢深入。偶尔可以讲一讲小故事什么的。例如教韩国留学生汉语,应该结合一些韩国元素,让他从一些熟悉的文化或者物品联想到汉语的一些相关知识。给留学生讲述汉语要声情并茂,并且加图片说明效果更佳。

(2)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同学肯定不爱听,也听不懂,这时就是考验老师能力的时候,老师应该有独特的教学方法,例如,讲一下有趣的例子,让同学们举一反三,讲课文时让同学用充沛感情朗读重点句,让同学们互相比较看谁读的更好。老师讲课感情必须充沛,必须要有抑扬顿挫。讲课要充满激情,充分吸引学生眼球。

(3)对于留学生的教学中必须要讲的东西,如汉字的书写等,虽然枯燥乏味但一定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如写出来哪个水果名字就真正奖励他一个水果,虽然很幼稚但可以提升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

2.正确利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有意注意是积极主动的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影响学生的有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是主体自身的特点,如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注意的习惯和意志的品质等。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凭兴趣,他们还得必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和知识,这时候老师就必须正确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2.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例如:老师在给留学生讲中国的一些文化,如果没有事先提什么要求,同学们肯定会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毕竟根本听不懂,如果教师向其他同学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认真听,告诉他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不用了解的,从而使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有意注意得到有效的保持。

2.2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对于留学生的学习,他们肯定会有很多不足,因为毕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真的很难学,此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算他们答题答的非常离谱那也不能把他们一棒子打死,要正面引导。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2.3以提问的方式,唤起注意

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创设问题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和困惑,使他们产生寻根问底的强烈求知欲,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老师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还不能太容易,这样就大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唤起有意注意。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科]

【参考文献】

[1]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

[2]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02).

浅谈体育教学中注意规律的运用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规律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00-02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这种注意事先不需要确定目标、方向,也不需要主观努力,常常被客观刺激物强度、变化等吸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解,生动客观的实物演示,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1.阐明学科性质,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要深入了解体育学科的性质、内容、作用等有关基础知识及实用价值。如果在上课时能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内容新颖、系统实用,并结合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适当介绍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向往和追求的意识。

2.讲解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

学校体育课的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思维来感受有关知识,并用以指导实践。如果在讲授时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克服无意注意的消极作用

无意注意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会干扰教学。如教师的仪表不端庄,上课时会成为学生评头论足的对象,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

又如课前出示挂图,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挂图上,而不注意教师讲解。因此要掌握出示挂图的最佳时机,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

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把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无意注意上是不足以完成教学目标的。因为教学目标、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感兴趣,又是非学不可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利用无意注意规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所谓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有时还需要意志努力相配合才能实现。换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把注意集中和指向于特定的事物,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1.抓住关键,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和理解水平都有差异,因此教师要抓住每节课的关键和难点,力求讲清楚,并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例如在讲授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时,要指出有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考核课等,重点突出讲解不同类型课的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完成目标不同。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

2.重视课堂提问,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课堂提问是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适当运用课堂提问,可以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使那些心不在焉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在紧张而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取知识。

三、运用注意品质的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

有意后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体,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例如:开始练习双杠挂臂摆动时,因肱三头肌被压迫而感到不适,学生一般不愿坚持练习,这时,教师若采用成绩记录和表扬法,对做得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学生的练习热情就会激发起来,同时他们体会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兴趣,练习就自觉了。

2.运用注意转移的规律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者是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例如:上午的体育课一般都安排在三、四节,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注意由上一节文化课转移到本节体育运动课上来。教师要通过宣布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训练要求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在循环练习中,前后之间要有适当的间歇,目的是为了学生体能恢复,也是为了注意的转移。教师提出练习的要求,说明练习的重难点,为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次练习中来。

3.运用注意分配的规律

注意分配实现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并且这几项活动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武术教学中,手脚并用的动作,运用分解法时,等手上动作学会后再加上脚的动作一起练习,这个过程就有注意的分配;篮球的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一般是先学徒手原地跳起,然后再持球练习完整动作。

总之,在教学中,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分心,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注意规律来适当处理,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守文. 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05).

[2]陈宗权.浅谈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J].成功(教育).2010(01) .

作者简介:

上一篇:泄漏风险评估下一篇:新时期的企业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