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

2024-05-07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精选十篇)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 篇1

体育俱乐部是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新型的组织形式, 是一种自发性较强的社团组织, 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可以而且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根据体育俱乐部的参与主体与开展地点时间不同, 在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可以分为课外体育、课内体育、课内外结合的体育等三种俱乐部形式。无论是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还是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形式都是从宏观层面来进行课程安排, 其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从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出发给学生以关注、答疑、辅导等,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改善。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更能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兴趣提供重要助力, 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目标的实现与促进“终身体育”目标的完成。因此, 在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影响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因素及更好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对策有重要现实意义。

2.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现状与影响因素

2.1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现状

体育俱乐部是产生于17、18世纪欧洲的一种近代体育开展形式, 其中英国早在1608年就出现了高尔夫球俱乐部。当前, 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了各国发展体育运动的重要选择, 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体育俱乐部基本都分为职业和业余两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提到的体育俱乐部大都是指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结合各校现状开展的。

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新时期有了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的特点, 集中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地考虑并兼顾学生的爱好与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是否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 大都将体育课程作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要求学生修满144学时, 同时教学内容也既兼顾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要求又以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为目标。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设置上不仅有篮球、足球、排球等传统的球类项目, 更有健美操、体育舞蹈、网球、散打、跆拳道、太极拳、游泳等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特别是有些学校还为那些身体异常以及病、弱等不能正常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学习设置了保健科, 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与此相适应的是,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也大多依托于高校的体育教学, 集中以协会或俱乐部的社团形式存在, 其中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大都是学生的自发组织, 由于多重原因体育运动的开展水平并不甚高, 而体育俱乐部大都有专人辅导, 且有较为充分的场地、器材的保障,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相对较高。

2.2 东北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面临问题

在改革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东北许多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发展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决定, 并经过了较为严谨的理论论证与实践研究, 但是这些体育俱乐部大都是课外性质用以补充课内体育教学的不足, 在实际运行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2.2.1 课内体育俱乐部的参与主体存在局限

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行现状来看, 大学生的年级范围、体育俱乐部的项目选择及场地器材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体育俱乐部的参与人群主要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上本来就处于空白, 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时又面临困境, 因此很难满足其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

同时, 由于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等不一而足, 有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俱乐部可能因为专业指导教师不足而无法加入。另外一些诸如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较为热门的项目则可能因为场地的限制而给学生的运动带来一定影响。

2.2.2 课外体育俱乐部与体育教学脱节

除了直接承担教学任务的课内体育俱乐部外, 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拓展学生体育运动素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重要载体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而当前我国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水平较差, 学生大多凭个人兴趣和爱好加入俱乐部、参与俱乐部活动, 这就容易造成俱乐部活动与体育教学脱节。虽然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运行也安排了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但是一般体育教师缺少管理职权, 工作积极性不高, 加剧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非系统性和非规范性。

2.2.3 体育俱乐部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不准

当前广泛存在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工作中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对于俱乐部教学模式认知程度和认可程度不高, 造成部分教师无法适应这一新事物的转变, 对于自身从课堂主导者向体育活动组织者、辅助者角色的转变没有完全接受, 因此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另外当前多数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大都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上, 对于网球、体育舞蹈、跆拳道等新兴且深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知识技能水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和体育健身习惯带来不利影响, 甚至造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迭出,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 综合考量, 全面解决。

3. 完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对策

3.1 明确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目标

新时期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这一目标同时也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之一。具体来说, 在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需要树立如下目标:第一, 体育俱乐部以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第二, 体育俱乐部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推动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及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第三, 体育俱乐部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合作精神、体育道德、竞争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3.2 因地制宜发挥学校自身优势

高校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模式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特点, 深入挖掘学校自身优势, 特别是东北地区院校应该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体育运动开展现状, 结合本地区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体育运动, 不断丰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和内容。在设置体育俱乐部项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社会化、生活化的体育运动发展需求, 尽可能地在体育俱乐部项目设置上体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要求。此外, 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体育俱乐部模式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等硬件的利用效率, 同时合理安排体育场、体育馆、健身房等体育健身场所的活动时间, 促进校内体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3 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

为了实现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运行效率的最大化必须要建立运行有序、组织严密、职能明确的组织管理机构对体育俱乐部加强管理, 这是推进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前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不仅需要为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运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还要通过自身管理、监督职能的发挥对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结构、购置设备、筹措经费等工作进行管理、指导与监督。

3.4 规范高效体育俱乐部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评价是确保高校体育俱乐部有序运行且长远发展的关键,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具备科学、合理、准确特性的评价机制, 为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提供坚实保障。作为体育俱乐部的评价机制必须要始终将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的频率、态度、积极性、参与运动时间、学生的运动能力、单项技术、身体素质、体质健康状况对进行及时、准确、客观的记录与测试, 并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构采用等级制予以评定, 从而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更好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杨瑾.浅析高校体育课俱乐部选项教学模式[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04, (04) :148-150.

[2]景江浩.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向导, 2014, 03, (03) :319-325.

[3]李晓全, 邵长坤等.东北地方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阻抑因素与矫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1, (01) :88-90.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 篇2

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侯盼亮

北平镇中心小学

摘要:强化体育课教学、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及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是使学生能够在人生各个时期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来安排。本文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来开展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学改革及阳光体育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使教师形成良好的体育课教学习惯,使学生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为研究目的。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法、观察法、访问法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再着重从下面六点阐述如何开展阳光体育:

一、从思想入手,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二、体育课增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

三、发挥班主任的凝聚作用;

四、增设多样有趣的运动项目。综上所述,在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手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论文正文

强化体育课教学、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研究目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及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体育课教学及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深入推进体育课教学改革,有序开展学生课余体育竞赛,促进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繁荣学校体育学术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学校体育工作。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法、观察法、访问法。

一、“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立足于国家民族全局和亿万家庭福祉的重要要求。

第一,从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全局来认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重大意义。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纷纷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劳动力竞争力作为国家级战略,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自然成为衡量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国家现有及潜在综合实

一、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 措施、方力的重要体现,成为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础。

第二,我国已经具备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必要条件和社会共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青少年体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发现,全国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明显提升。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学生肥胖检出率有所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在校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有所下降,这与他们的体育锻炼不能经常到位有着直接关系。有关调研也表明,有些地区的学校和社会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城乡、区域之间体育设施配备不平衡,学生体育课和锻炼活动难以保证。这些问题越来越影响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将制约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未来进程,正在引起全党全社会更加高度的重视,逐渐凝聚起强烈的教育改革动力。所以说,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通过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举措,将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效。

二、小学体育课宜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第一、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第二、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

三、体育教学改革和“立德树人”教学实践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小学教育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各学科具体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全面展开,给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构建与之相衔接的科学体育课程。但我们也发现,但由于缺乏对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教学实质却没有发生变化,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重视不够。这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单靠体育教学也解决不了增强学生的体质问题。传统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却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运动教学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非本质的部分。从本质上将,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控制与评价等环节组成的。

四、体育教学过程的具体问题

1、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其根本原因,就是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为什么没有转变? 第一、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第二、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除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工作,如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等;第三,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同时上级教研部门给教师的教改指示大多是口号式指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而且大部分体育教师不了解设计的意图,缺乏教学改革的必备技能,而且也没有多余时间去学习探究这些问题,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出校门后,竟与体育再见了。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相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这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3、教学内容。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以致积极主动去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而目前的体育教学则是从体育竞技的角度出发,以实效性为原则,选用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为模式,通过程序化训练过程,达到完善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这样竞技化的体育教学必然会偏离正确的健身目的,违背人的自然生长、发育和发展规律。

4、教学评价。目前教学评价的划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埋没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缺乏激励性。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我,从中获得激励,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冲击。

五、采取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发挥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自评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

2、重新设定教学目标。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的认识和学习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能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同时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

3、遴选教学内容。一是体育教师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对体育课程内容素材的竞技运动进行加工改制: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如健美、舞蹈、艺术体操等,根据地域性的特点增加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毽球等。总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4、优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

5、改革考核方法。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成绩的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体育教学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心所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切实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指导,使教师能够真正地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去,全面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六、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其次,教师要增强理论深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人生品位。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力量源泉。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

七、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工作机制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提出明确目标,明晰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制订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树立“人人都是体育运动指导者”的理念,鼓励学校全体教师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教研组及学校要认真开展体育教研活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体育教研活动应以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立足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广大体育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水平,以便于完成阳光体育运动。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评选表彰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开展育锻炼。参考文献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体育院校 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28-01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满足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阳光体育的内涵主要是体育锻炼,其主体是大中小学生,其外延不仅指向校内、课内,而且指向社区、家庭和其他团体与部门。阳光体育运动也可以理解为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由学校、社会、家庭多方组织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其工作重点和重心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1]。

一、体育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从科学发展观看,学生的体质健康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以教育为出发点,以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的体育锻炼为形式,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中。阳光体育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公众视野,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唤醒了青少年心中对体育的梦想、对运动的热爱。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人才建设的战略措施和富国强民之本[2]。

从教育本身看,阳光体育运动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浅层而言,阳光体育运动是为了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但在举全国之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看到,当前广泛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旨在引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有效抓手,即以阳光的心态、积极的姿态投身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完成体育项目。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示自己的过程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推进体育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应试教育仍是最大的障碍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高考、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十分强势。部分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许多学校对学校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以应试教育替代素质教育,以“升学第一”替代“健康第一”。人们对学校体育的价值观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观,在对待体育的态度上,学校和社会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轻视。

(二)体育教师师资有待提高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改进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各级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即使配备了兼职教师,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体育培训,上课也只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跑一跑、玩一玩,在操场上不出伤害事故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

体育锻炼意识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节。体育锻炼意识是对体育本质、特性、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

三、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更新大学体育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和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和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体育的终身化、生活化、休闲化、娱乐化和产业化,都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现代大学体育课程必须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更新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使体育院校体育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开设了30多种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使大学生切实掌握1—2项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技能,了解相关的健康生活知识,为提高生活质量、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的体育教育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实现体育课程生活化、加强体育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强调自我体育[4]。

(二)遵循大课程观,加强课内外互动

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是一种大课程概念。体育院校体育课应不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大部分。现代的体育院校体育课程应该是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有特点、有个性、有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所以,我们始终坚持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中心和主线,使体育课向着有趣、轻松、自由,既强身健体、又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促使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运动。

(三)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

体育教学评测是利用各种观察、测验、测量、问卷检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在体育知识、社会行为、身体能力、运动技能等各方面的学习效果,藉以评量体育教学目标所达成的效果和程度,并进而作为体育课程的评测。

四、结论

实践证明,大学生对课余学生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不仅具有高昂的热情,而且具有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当然,体育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学校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部门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进行健康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徐鹂. 高职院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探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5,27:255-256.

[2]张红升.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大学乒乓球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2:65-66.

[3]李训宇.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中如何贯彻阳光体育教育[J]. 当代体育科技,2015,05:119-120.

[4]周松青. 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高校排球教学改革的研究[J]. 高教学刊,2015,04:29-30.

作者简介: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身体育 篇4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高校体育观念及体育理论的反应,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它制约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使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及未来跨世纪人才身体的、精神的需要得以实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效果,更对体育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教法的运用及教学过程起着制约和引导作用,并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成效。

1转变旧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主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应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确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体育是高校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阶段性教育、教学,改革对一个阶段身体素质的刻意追求,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为体育教学目标的核心,使广大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和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应把体育作为自己终身的需要,使体育教学的价值超出时代,具有终身意义。

2教学内容应着眼未来

2.1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科学性

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学生对运动的选择自由度愈来愈大。因此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承受能力而选择。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选择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对增强体质实用性较大、适于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如体育医疗、保健、康复养生等,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还应从学生的个人特点出发。如身体过胖需要减肥等,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需要,以及基础科学锻炼方法而设计。

2.2 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高校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同时,还应向学生传授身体锻炼和养护的原理、方法,体质评价和医务监督的方法,以及适合自身特点的各种健身方法。这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建立满足学生终身需要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严格执行《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理论教学时数,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并充分运用电化教学、生理实验、模拟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更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

2.3 系统地形成生活中必需的各种运动技能及有关的体育知识(方法与手段、锻炼和养护等)的个人储备

使体育领域中发展和积累起来的科学实践知识成为每个人的财富,保障合理地形成生活中必需的体育能力和个人储备,并将其提高到必要的完善程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较大收获,步入社会后终身受益,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过程一样,也必需有计划地传授(教育者)和循序掌握(受教育者)一定的知识总和,系统充实和深入地领会知识。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受教育者掌握宽阔的体育知识,这就是有关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即正确的“体育观”、“健身观”,合理运用体育价值和规则等知识及其他有关的体育理论、体育方法和体育卫生、运动保健知识,并与体育锻炼实践相结合,就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系统地形成生活中必要的体育能力。

3改革教学过程,为终身体育服务

3.1 掌握体育锻炼本领

学校是引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战略的前言阵地。掌握体育教学由传统的为学生打好身体基础,兼顾到使学生掌握几项体育技能,作为终身体育锻炼身体的手段。进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2 掌握生理负荷调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仅要学会技能,而且还有掌握生理负荷的安排、测定与调控,在今后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出运动处方,使之终身受益。

3.3 建立体质测量与评价反馈系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体质与生活实际,使学生领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还要联系本校的实际,增强体育锻炼的责任感以及培养健身能力,其中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质的主要指标测量,其结果作为教学与指导身体锻炼的依据,同时,测量资料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既能使学生了解自己体质状况,又能使学生有目标地进行体育锻炼实践,同时学生看到提高的结果,能增强体育锻炼的信心与意识。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课虽然是以学生身体操练为主要手段、以发展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健身方法,也是从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教育过程。由于体育教学实践性的特点,《纲要》理论部分的比重偏低,现今高校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普遍贫乏,加上当前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封闭、呆板、单调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性”的学习习惯,只知道跟着教师模仿动作,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理论。体育教学后除了给学生留身体练习和巩固技能的练习作业外,还要让学生追加课堂笔记,把课上学习的内容、动作概念、体育锻炼方法,以及技术原理记录下来,使学生加深记忆,掌握理论知识。这样不但使运动技能得到了巩固,而且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还能在课外锻炼中指导自己。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环节。深刻体会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强调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自觉不可”这段话的含义,认清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与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化判定终身体育中的战略意义。利用高校这一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设计、监督、评价,自我组织与管理,自我运用体育环境与条件,组织体育锻炼活动与竞赛,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等各种体育能力。同时,应力求扩大学生锻炼身体的领域,充分发挥课外体育锻炼这一体系的功能,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多渠道地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兴趣和爱好,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终身体育锻炼者。

3.5 优化身体发育,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完善和提高体育能力,增强并保持健康

把保障最佳的发展高校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由社会的实际需要所要求的。因为人的身体素质构成了人的身体素质构成了人的身体能力和质量基础,身体能力表现在体育活动中作为体育能力。这种能力将通过教学或自我学习过程的方式而获得,并不断完善。另外,这一任务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体育因素增强并保持健康,提高和锻炼机体对环境适应力和对环境不良作用的抵抗力,掌握科学、健康和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实现这个任务最可靠的保证。

4结语

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明确体育目标,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我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身体育锻炼身体的欲望。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自我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学生在智力上和体力上得到协调发展,使高校体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开创一个良好的体质环境。

摘要:终身体育是人类体育发展的方向,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着终身体育这一中心目标,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成为终身体育锻炼者。文章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学主导思想,调整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过程三个主要方面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 篇5

【关键词】终身教育 该校体育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22-02

一、终身体育教育概念及特点分析

1.终身体育教育概念界定

终身体育教育是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教育思想,该教育思想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讲,终身体育教育指的就是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教育活动或其他的相关体育教育活动而实现自身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及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并鼓励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确保在离开学校体育活动后,也能保证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指导,以此来成功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延续的重要方式。

2.终身体育教育的特点分析

(1)终身性

该特点主要体现在了时间上的终身性。终身体育教育所强调的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之中都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教育同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有所不同,它所注重的是人们在锻炼时间上的宽广程度,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一个时间阶段都可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并接受体育教育,所有这些都可以纳入到终身体育的范畴。

(2)全民性

对于终身体育教育而言,其参与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专业体育运动员和爱好者,它所倡导的是包括整个社会范畴在内的全体成员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所以,实现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对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对于我国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一种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终身体育教育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生体育意识的淡薄及教师素质能力低下

在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技术而轻理论的现状。而要想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体育运动项目,更好的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就务必要强化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往往都是片面的注重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没有一个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就带来了极大地不便。另外,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由于其综合能力水平的不同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对于我国高校师资队伍而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的不足、专业水平及教学水平的低下,已经严重的制约到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校体育场地及器材的制约

要实现高效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前提就需要具备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体育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都普遍的面临着资金不足、场地器材受限等问题,这是学生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一大障碍,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终身体育教育视域下强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建议

1.明确改革目标、端正教学思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明确改革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终身体育教育的终身性特点,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发展水平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还要以学生的终身健康教育为目标,促使即使在离开学校之后,依然能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达成一种终身体育教育的效果。

(2)端正教学思想

所有的体育教学都应该本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来实施,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就需要在强化学生体育技能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自身要树立起一种良好的终身教育观念,为学生做好表率,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念。

2)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能够结合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3)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从而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校也要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深造及进修机会,帮助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

2.强化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为更好的保障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场地及设施问题,校方要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加强校园体育馆建设,并及时的更新学校体育器材,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打造出一完善的场地设施,从而实现学生课外活动锻炼的顺利进行,同时,这对于一个良好体育活动氛围的营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也能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结合学生和社会需求,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1)立足于社会实际,并在结合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编排,促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更好的发挥出自身价值。

(2)坚持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开展一些操作性强的新型教学科目,以此来成功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需求。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需要后期去采取措施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的。总之,相信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学校所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的顺利实施,基于终身教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必定会迎来一崭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郑重. 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3,36:67-68.

[2]伍娟,林志军. 终身体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3,21:105+107.

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篇6

一、终身体育的提出及其内涵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 法国人保罗·朗格良在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曼谷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提案以来, 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并成为当代国际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潮。同时保罗·朗格良对体育运动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高度评价, 强调提出把体育运动和终身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把体育运动与道德、智力、艺术和公民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终身体育的概念就相应产生。

终身体育, 概而言之, 是指一个人一生都要接收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 使其成为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的这种连续性和广泛性特征, 给高校体育带来了新的理念。终身体育思想的实质就是:着眼于未来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强调体育教育不仅是学龄期人体发展的手段, 而且要为职后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终身体育活动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身体活动能力, 包括掌握一种以上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 (2) 具有基本的体育知识; (3) 从事体育锻炼、身体娱乐活动与体育欣赏能力; (4) 自我评价身体锻炼效果的能力。②

二、高校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青少年时期的体质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强弱, 也关系到祖国富强和民族兴旺。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 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教育是每个人一生的受教育过程, 而不是人生某一时期或阶段的教育内容。它要求人们把体育锻炼纳入自己一生的教育内容之中, 并通过体育教育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手段。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时段也是学生形成终身意识、具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最重要的阶段。因此,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现在”, 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未来”。

然而, 据调查, 我国大学生毕业离校后, 大部分都不再从事经常性体育活动, 特别是不再进行经常性的身体锻炼, 由于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环境的污染, 现代文明病与传染病的蔓延, 加之缺乏体育锻炼, 因而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特别是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 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体育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与培养。高校体育教育应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工程, 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健康的生活, 这正是体育的社会价值所在。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步确立, 高校体育发展的目标将立足于长期效益的追求和探索, 并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和接收体育教育的时机,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形成自学、自控、自练的能力, 逐步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从而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长期以来, 高校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阶段, 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效益, 从而造成体育目标狭窄,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脱节, 缺乏延续性。终身体育作为现代体育教育的思潮, 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终身体育思想是把人的一生的身体 (锻炼) 问题看成一个系统, 把学校体育看成人的一生身体发展 (锻炼) 的子系统。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的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 甚至终身。可以说现代体育教育不再仅是满足学生在校期间, 使身体得到锻炼, 增进健康, 而且要考虑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仍能坚持体育活动, 锻炼身体, 使学生终身都能从体育中受益。③为此,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要确立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增强体质能力, 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这样不仅能顺利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而且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扎实基础, 使之终身受益。

(二) 重视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

现代高校体育的最大问题之一是, 多数学生离开高校以后, 便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相告别, 很多传授的运动技术、方法, 在一个人的体育生涯中仅是匆匆过客。为什么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学习, 一出校门, 便与体育再见呢?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所学内容繁杂而不实用;二是忽视了对体育兴趣与习惯培养。④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爱好和习惯是在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凡一个人对某项活动有了兴趣, 并且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 他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执著地去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好和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如此,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才能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 变高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在今后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必须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放到首要位置, 才能保证终身体育的实现。

(三) 加强学生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就是从事身体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身体素质、技能和方法。没有体育能力, 体育活动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甚至适得其反。为实现全民健身运动和终身体育以达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 必须加强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而体育能力主要包括认识、实践、调节等方面的能力。 (1) 认识能力。对体育的目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具有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对各种体育竞赛有一定的鉴赏、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2) 实践能力。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 运用到锻炼实践中去, 用科学方法进行自我锻炼和指导他人锻炼的能力。 (3) 调节能力。是指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具有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姿势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 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为此, 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不仅在学生时代, 而且在进入社会的任何时候和各种条件下, 都能独立、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并具有良好运动习惯和较强的运动能力。

(四)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 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只强调国家与社会需要, 很少考虑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绝对权威, 忽视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围着老师转, 围着教材转,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 学生“身顺而心违”, 成为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容器, 课堂气氛沉闷, 严重地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培养及发展, 终身体育就是把学生作为体育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人格,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会扼杀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生动的创造性。为此, 这就要求改革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高校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 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 重视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尽可能地为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应是:首先要研究高校体育教学如何为全民健身运动和实现终身运动理念服务。既注重大学生近期效益, 又着眼于长期发展, 使大学生对体育价值有一个较高认识, 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启发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终身体育的要求, 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 加强学生体育能力,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注释

1席冲.终身体育理念的实现与高校体育的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7) 159-160.

2陈晓蓉, 朱保成.以终身体育为指导, 正确定位高校体育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2) 20-21.

3张志远.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94-96.

衡水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篇7

1.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我院坚持强化实践教学、以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教学的发展道路, 坚持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实习、参加省市比赛的裁判工作等手段, 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综合水平, 使学生基本技能过硬, 能够胜任各种体育师资, 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1.1我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注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的能力, 并随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成果渗透在教学工作中。

1.2在教学改革中, 改进考核、考试方法, 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3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衡水市所有各级各项竞赛都有我院专业师生参与主要工作, 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好评, 既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根据社会需求, 调整课程设置,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本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有所变化, 为此, 应根据社会需求, 调整课程设置, 加强课程建设 (增加课程类别) , 充实教学内容, 确保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 达到信息化、质量化、规格化, 以及复合社会和事业发展的新兴人才的需求。

我院系与京、唐体育俱乐部签署实习就业基地, 河北省中小学、大中小城市的体育健身会所、社区健身指导、体育商品销售、企事业单位成为体育教育的就业新热点。但是仍存在着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数量较少、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不足、图书资料室和基础实验室不足等问题。

3.建设体育教育特色专业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 在专业和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 在我省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具备以教师教育为主, 拓展教育领域的特色专业。体育教育建设总目标及预期成果是“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教材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管理与创新、课程结构与设置等方面在全省同类院校中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色鲜明, 在全省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 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育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与人力资源保障。

3.1着重明确以体育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体育通识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是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调整、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某些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3.2着重以体育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体育通识的教学条件建设, 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及图书资料建设, 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3.3着重以体育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体育通识的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的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 重点是学科建设带头人和梯队建设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及引进, 师资队伍建设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3.4着重以体育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体育通识的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 重点是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某些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4.体育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

4.1着重明确体育教育特色专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是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调整、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4.2着重教学条件建设, 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及图书资料建设。

4.3着重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的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 重点是专业带头人和梯队建设, 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师资队伍建设。

4.4着重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 重点是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5.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学缘、学历、职称、年龄及专业梯队等本科教育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 因此, 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学术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 是实现本科教育建设规划的重要保障。

5.1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调入、培养中青年硕士、博士和高职称人才, 每年引进、调入、培养中青年硕士、博士和高职称人才, 建设一支本科教育精良的师资队伍。

5.2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建立创新能力学科带头人开发、培养计划。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他们组建教学、学术团队, 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 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体系, 在项目经费使用上有支配权, 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购置有优先权。

5.3体育教育特色专业, 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调入、培养中青年硕士、博士和高职称人才, 每年引进、调入、培养中青年硕士、博士和高职称人才, 并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建立本专业带头人开发、培养计划, 建设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潘绍伟,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4.

[2]曲宗湖, 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8.

[3]袁英, 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J].重庆:重庆大学学报, 2011, (5) :115-116.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编制,重新组合上课”。广州市各高校体育教学也对这一纲要积极做出相应教育改革,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广泛开展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模式教学,从更加体现学生教育的主体性、个体性出发,旨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为终身体育的形成打下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各高校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改革成果显著但也不乏存在一些新的课题值得斟酌研究,本文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实地调查研究广州市六所高校改革成果,并对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结论,以为今后课题的研究做出理论贡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现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上述6所高校学生随机抽样男、女生各150名,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8份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96%,问卷调查结果有效。

1.2.2 访谈法

电话、网络联系或面谈各高校体育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以便更充分了解研究课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影响下,体育教育过程改变以往传统基本技能、技术、知识教学,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提高自主锻炼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社会需求人才奠定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其教学形式打破以往自然班授课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自由选择上课内容、时间,学生需完成规定课时才能参加考试,成绩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能力提高的评定。

2.2 目前广州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与分析

2.2.1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管理体制

体制结构组成及其功能体现取决于其管理体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注重体育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即学生课堂学习和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连贯统一,包括训练队参赛形式的竞技体育。通过走访调查广州市6所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大部分高校管理主要有3种:第一种,一级管理体制为主,即教师负责课堂学习时间、场地和内容的安排,课外主要以布置练习作业方式为主,课余时间的锻炼基本处于无管理状态或学生管理,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能力较差,缺乏指导和组织。第二种,部分学校采用二级管理体制,由教师负责课内学习和竞技体育训练和参赛,学生负责课外活动组织和锻炼,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形式进行,学生参与人数得到一定保证,但大多是在履行社团义务,自觉锻炼能力还有待开发。第三种,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是在二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增加教师与各单项体育协会的联系,培养一批体育骨干分子满足学生课外练习指导和组织的需求,使得课内外体育教育过程更加连续一体化,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值得借鉴推广。

2.2.2 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组织形式

通过对广州市6所高校调查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是课内俱乐部教学形式,以体育选项课为主,学生通过选课选择上课教师、时间、场地进行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向得到一定体现;其次课外俱乐部教学形式,以各单项体育协会和系部班级组织为主,学生自愿参加某项目协会并参与协会组织锻炼活动;再者,由各单项课堂教学教师负责课内教学和培养协会骨干成员,协会在教师协助下组织各项体育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2.2.3 体育俱乐部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

从表1可以看出,广州市高校体育教学的评定还是主要以百分制的绝对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技能、技术的考核,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评定,这种对于全体学生采用统一考试标准样式“一刀切”的评定方法,体现不出部分体质底子薄、运动能力差学生参与教学的成绩评定,这部分学生虽努力学习参与锻炼,却始终未达到考试标准或理想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和体育兴趣,不利于终身体育的培养。

2.2.4 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学生评价

如表2,对于广州市高校现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评价中,绝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改革并抱有较大期望,但在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设施严重不足;选项课项目选择过于集中;选课项目样式较少;“先选先得”的选课方式选择权利不公平;教师专项能力差不能满足俱乐部教学需求。

3 结语

从现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结果来看,俱乐部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例如场地设施、俱乐部样式、选课配套系统都存在严重不足,设施局限性制约着项目种类的扩展,选课系统的不健全使学生不能全部真正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同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师专项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成绩评价体系调查研究中,多数学校仍注重对“三基能力”的评定,考核标准方式绝大多数仍采用绝对性评价方法,统一标准“一刀切”,这种评定方式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对于态度好、基础差、提高慢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不利于兴趣的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针对广州市高校改革现状以及所出现的问题主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第一,转变观念从培养“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思想出发,注重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延续链接,把课堂教学服务课外锻炼,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得”。第二,规范管理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专业指导,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营造校园运动氛围。第三,合理利用和开发学校体育资源,开拓体育项目种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需求。第四,加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型教育团队。第五,善教务服务系统、开拓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等辅助功能,使学生学习中能得到及时帮助。第六,完善成绩评价体系,转变绝对性传统评价方法,采用结构性、过程性的评定,显学生学习态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和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5):1.

[2]周红萍.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体育与科学,2001(1):71-7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篇9

1 终身体育的内容

什么是所谓的终身体育呢?在我国, 终身体育是在国家新的体育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体育理念, 它是指人在具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 受到体育方面影响的思想和自己具体从事的体育活动的总和。而高校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理论的教育, 又是其重中之重。如果我们把大学的体育教育看的无足轻重, 不注重对学生们体育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那么, 一旦他们踏入社会工作以后, 由于工作压力的不断加重, 空余的时间也就不断减少, 他们的体育活动就会渐渐的不复存在。因此, 高校的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兴趣和习惯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关键时期, 我们一定要加强学校对他们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结合体育教育的改革, 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 高校体育的教学现状

2.1 体育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 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单一, 陈旧, 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 这样一来, 体育课的课堂效果就将大打折扣。我们不难看到, 如今所有的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以体育课作为唯一教学手段, 在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眼里, 这是学校的一门课程, 他们必须要上, 要接受, 但没有几个学生是真正喜欢上体育课的。其实并不是他们都不爱运动, 而是他们都上课的内容和形式从本能上感到反感和厌烦。教材要多样化, 教材的创新, 教材的适应性, 而不是教材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越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多样化建设, 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灵魂,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体育课程教材改革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 适当降低难度, 删除了原有的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和过分强调运动技术的部分, 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其次是增加了与学生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 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2.2 体育教育手段缺乏创新

在教师进行体育课的教学中, 他们往往侧重于技巧的传授, 然后让学生反复的操练, 要求刻板, 趣味性极差, 很多学生对一味的进行跑步, 跳远等项目的训练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于是, 很多时候是教师在主动的教, 学生们却在被动的学, 这样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讲也很难使学生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 大量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如街舞、啪啦啪啦舞等) 迅速地走进高校校园。这些体育运动项目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但是, 由于这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没有系统的、成熟的理论与方法, 因此, 仅能用不多的学时向学生介绍, 还有24式简化太极拳、软式排球等项目也不需用很多学时。为了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求知特点, 我们可以在一学期内开设这类项目的小型化课程。

2.3 学校重视不足

因为体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在短期之内, 又看不到明显的效益。基于这样的矛盾, 很多高校并不重视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 这样一来, 就算有了新的项目, 学校的硬件设施无法跟上, 学生们还是只能学习一些陈旧的项目, 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长此以往, 是不利于他们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的。

3 高校体育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高校的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上的现状, 我们一定要大力推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因为改革的好坏会对终身体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强化了对终身体育意识, 普及扩大终身体育的宣传力度,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使其养成自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特别是注重和强化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和体育锻炼的能力的培养, 方能达到终身受用和终身受益。

3.1 重视课程选择

高校体育改革, 为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 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增强体质,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首先我们要在课程的相关选择上进行改革, 大学体育的基础课程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一个拓展, 其相关的教学内容我们在中小学的时候都已经学过, 因此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再进行重复性的教学, 所以取消基础课程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 如果还是根据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 那么就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无法提起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我们取消这种重复的课程, 直接的开设选修课, 有利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 这样一来, 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进行相关项目学习的时间, 也可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2 重视个体差异

学校一定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学生, 他们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在体育的先天素质方面是有所差异的, 我们高校在体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应因材施教, 给学生以人性的关怀。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班教课, 不同的班级按学生实际的情况, 教授不同的内容, 这样才能达到不同的锻炼要求。对于低级班,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认知开始, 对于中级班, 我们可以通过理论上升到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 而如果是高级班的学生, 那么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比赛和活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分段式的培养, 从而提升整个体育教育的整体效应,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重视导向功能

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发挥其具体的导向功能, 培养一些对体育感兴趣的积极分子, 通过这样一个小团体来带动更多的人。剧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 如果我们身边有一群喜欢体育的学生, 受到他们的影响, 其他的人也会随之加入其中, 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集体。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运用这一理论来培养学生们的体育习惯。但是, 这种导向作用是否能够获得成功, 最关键就是要看这个小的团体中的积极分子是否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有这种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 那么整个高校学习体育的气氛就会变的越来越浓, 身体素质和合作能力都会相应的增强, 学习的劲头也足。因此, 重视导向功能, 培养积极分子, 是发展终身体育的重要条件。

3.4 重视全程教育

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一般都只开设两年, 到了大三大四就根本没有体育课了, 除了那些体育专业的学生,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再进行相关的体育活动。短短的两年时间, 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是很有限的, 如果我们在大三, 大四不继续开设体育课, 那么前两年学到的知识就会荒废, 使得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不能进行很好的衔接, 从而产生严重的断档, 会对终身体育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 我们的高校在大三大四的时候一定要继续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 加强体育的课外活动环节, 开展一系列的比赛, 通过多样的形式, 使学生们对大一大二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不断地改革, 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充分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为终身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较大发展, 终身体育才有较大突破。我们高校的体育教学只有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才能符合如今的社会需求, 才能真正的提升终身体育的整体效应, 为我国终身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 篇10

【关键词】高校;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

前言

“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为了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就需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要求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与时俱进,确立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依然能够坚持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1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过多的重视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大多定位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忽略了对学生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意识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提高。而短暂的体育课堂锻炼并不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没有养成锻炼习惯,也就不会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锻炼,导致了学生的锻炼能力较差,也因此影响了体育的终身化。

1.2教学内容、方法过于陈旧

据调查,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都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个人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教材过于陈旧,缺乏创新,过分注重了书本知识和竞技项目的设置,忽略了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也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需求,体育教师大多都是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太过枯燥泛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让学生产生了厌课的情绪。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展开,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2.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确立“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考虑教学课程的开设,重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既能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全民发展。其次,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动作技巧,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为毕业后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材大多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不相符,就理论教材而言,它还未形成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从实践教材来说,其基本内容主要还是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缺乏各项运动技术的自我锻炼方法和保护方法的教材。因此,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自编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需求编写适用于本校的教材,做到与时俱进,与不断发展的社会接轨。

2.3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具有创新性、趣味性才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可以多听取学生们的建议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要根据学生不同身体条件、体质状况以及场地器材的制约,帮助学生系统地、有层次地制定锻炼计划,实施体育课的教与学。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满足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要注重因材施教,分组教学,不能一刀切。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身体素质或兴趣需求对班级,甚至全年级的同学进行分组,打破系别、班级界限,重新组织上课,学生可以在同年级多种教材范围内根据不同的爱好自由选择上课,重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2.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学层次和教学水平。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和知识的更新,保证知识、技术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此外,还要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保证师资质量。

2.5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有必要改革考虑制度,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体育考核作为一种体育教学评价,应从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教学过程的全程性出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教育效果进行全面地评价。考核制度的改革应减少知识技术和运动成绩的比例,增加能力和素质考核的比重,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方法,辅之以多种形式考核,达到增强体质、调动终身体育的积极性为最终目的。

3 结论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育成熟的最后关键阶段,学校要把握好这一时期,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既要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要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学合理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建明,谢军.终身体育思想与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20-23.

[2]焦建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4(1):19-20.

上一篇:汉语语音教学方法下一篇:基于电力的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