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和发展

2024-07-26

起源和发展(精选十篇)

起源和发展 篇1

一、穆棱河文化的起源

穆棱河文化可以从两个历史时期来界定, 来溯源:一是史前时期, 也可称作史前穆棱河文化;二是近代时期, 也可称作近代穆棱河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 都有它的产生、发展到走向成熟三个历史阶段。穆棱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自然也不例外, 也经历了这样三个历史阶段。

1、穆棱河文化的产生。

早在几千年以前, 穆棱河流域就有了文化现象, 就有了人类文化的雏形, 而且和内陆文化大体相同。从出土的陶片、网片以及墓葬的方式看, 都和渤海、东宁、上安的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见, 穆棱河流域文化的源头已经十分遥远, 历史悠久, 同金、辽文化是一个孪体。

2. 穆棱河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喂穆棱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社会环境。1908年之前, 佳木斯、哈尔滨等外地艺人, 还有河北、山东、辽宁、热河的艺人通过海山崴、八站 (马桥河) 进入密山。据载, 1908年之前, 就曾有一青衣演员赵桂芳在局子街戏院演出。这一时期在密山一带唱得很红的有直隶朝阳县蹦蹦戏名角“小金枝”, 哈尔滨的“落子”演员“露水珠”, 河北的“水仙花”, “小荷花”, 东北大鼓艺人安庆文, 在穆棱河流域非常活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随着内陆人口的边移和穆棱河流域的发展, 尤其是到了近代, 森林、矿产和种植业的大量采伐、开发与利用, 穆棱河沿岸文化有了很大的延续与发展。鸡西的煤矿、密山的黑土地、虎林的大森林, 吸引了内地主要是京、津、辽、吉、鲁大量的移民。他们的边移, 带来了各自一方人文民俗和礼仪, 京津文化和辽吉鲁文化随之渗透与内延。这部分文化对史前时期的穆棱河文化加以充实、补充和丰富, 渐趋形成了穆棱河文化的初步轮廓, 搭成了穆棱河文化的框架。

二、穆棱河文化的“流”

穆棱河文化的胚胎形成后, 到了近代受到了两次大的历史冲击, 而穆棱河文化在经历了这两次大的历史冲击后, 逐步走向成熟, 成为北大荒的一部分。

这两次冲击是:一次是1957年反右下放到密山来的北京艺人带来的文化冲击。这些人很大一部分是北京文艺界的精英, 名门子弟, 有的当时已是国家及艺术大师, 如诗人艾青, 作家丁玲,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杨秀敏、何凤茹等。这些人在建厂、开荒、种地的同时, 成立了由120人组成的兴凯湖农场文教队, 共分京剧、话剧、歌舞曲艺三个组, 排演《白蛇传》、《宇宙锋》、《凤还巢》、《闹天宫》等150多个京剧剧目, 演出《日出》、《雷雨》、《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30多个话剧, 给穆棱河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另外一次是1958年大批专业官兵沿穆棱河沿岸屯垦戍边和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带来的文化冲击。1958年, 王震将军率十万解放军官兵, 开发和建设北大荒, 给密山带来了“八一文化”。这些转业官兵中, 有的在部队就从事文化工作, 他们来自总政文工团、空政文工团、东海舰队文工团, 23军、24军、60军文工团, 有的来自中央警卫团、中南海文工队。这些转业官兵下到农场后, 先后演出了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 话剧《海防前线》、《千万不要忘记》、《北大荒人》、《夜闯完达山》, 这些部队的文艺人才, 把灿烂的“八一文化”融进穆棱河肥沃的土壤中, 在加上大批的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的数万知识青年的融入, 使得穆棱河文化蕴藉了真正意义上的内含。这两次冲击对穆棱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穆棱河文化的成熟注入了活力。

三、穆棱河文化的走向与展示

毫无疑问地讲, 穆棱河文化作为一方瑰宝已经融入了祖国文化当中来, 并逐步趋于成熟。在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穆棱河文化的过程中, 整理穆棱河文化的“源”, 探寻穆棱河文化的“流”, 并加深对“源”与“流”的研究, 是对穆棱河文化发展的推动, 是对祖国文化遗产发掘的丰富, 意义深远, 作用重大。在慢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穆棱河文化由最初的胚胎, 逐步发展直至走向成熟并渐渐喂人们所承认, 期间几经脱胎和演变, 像沿岸的煤矿、黑土地和大森林一样, 留在世人心中。

穆棱河文化作为一种现象, 可以肯定的说将像潍坊的风筝文化、自贡的灯文化、湖南的龙舟文化、哈尔滨的冰灯文化一样, 将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新唐书·渤海传》

网球运动起源和发展 篇2

网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法国,当时在法国传教士和宫廷内流传着一种“掌球”游戏,方法是在空地上两人隔着一条绳子,用手掌将布包着头发等物质制成的球互相击打,布以埃及坦尼斯镇所产最为名贵,网球英文“tennis”由此而来。到了14世纪中叶,这种供贵族消遣的室内运动从法国传入英国,16-17世纪是英法宫廷从事网球运动的兴盛时期,平民无缘涉及,网球被视为“贵族运动”。

网球运动发展到16世纪,出现了用羊皮制作的球拍,17世纪将绳子改为网,球拍由羊皮改为由弹性的弦。1873年,英国人M.温菲尔德把早期的网球打法改进,1874年又进一步确定了场地和网的规格,1875年英国板球俱乐部推出了第一部网球比赛规则,1877年7月英国板球俱乐部更名为全英板球和草地网球俱乐部,同年在温布尔顿举行了第一届草地网球锦标赛。1912年3月1日,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网协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网球联合会(ITF),总部设在伦敦;1980年,中国网球协会被接纳为该会正式成员。20世纪70年代以来,网球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允许了职业选手参加温布尔顿等赛事,开创了职业网球巡回赛的先河。同时,科技在网球器材上的运用,促进了先进器材的生产和选手技术水平的提高。从70年代开始,世界上平均每个星期均有国际比赛,地点分布世界各地。到了90年代,网球运动更加普及,在国际网联注册国家就有160多个。作为世界第二运动的网球运动将以无与伦比的魅力和不断发展的技术赢得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观众。

四大网球公开赛

航空母舰的起源和发展 篇3

1909年,法国发明家克莱曼·阿德率先出版了一本名为《军事飞行》的专著,首次向世人描述了飞机与战舰结合的迷人梦想,并向各国海军展示了航空母舰的雏形,立即引起了海军强国的极大兴趣。

20世纪初,处于急速崛起的美国海军,大力发展大型战舰,决心使用航空母舰来改变海战模式,并加快着手这方面的试验。1910年11月14日,停泊在汉普顿锚地的美国海军“伯明翰”号巡洋舰的外形与往常显得有点异样:从舰上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安装了一条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跑道;而在跑道上一架待飞的“柯蒂斯”式飞机此时正迎风而立。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著名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在检查完各项设施后,迅速跨入座舱,启动发动机。随着螺旋桨越转越快,飞机向前急速滑去,但由于木质甲板长度太短,飞机在脱离甲板的一瞬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结果机头直往下扎。就在围观的人们以为一场悲剧即将发生时,沉着的伊利操纵尾舵,拉起了机头,驾驶着飞机在海面上空蹒跚前进了几千米,最后安全地降落在海滩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

两个月后,美国海军又在旧金山海湾进行了航空母舰的舰上降落试验。由于飞机在战舰甲板上降落比起飞难度更大,也更危险,因此美国海军特地选择了一艘吨位更大的重型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而且在其尾部安装了比“伯明翰”号巡洋舰起飞甲板更长、更宽的一段木质跑道:长约36米、宽约9.6米。为了能迅速减小飞机的着舰速度,还沿着甲板横向设置了22根钩索,每道钩索两端用50磅重的沙袋系住。试飞员伊利还把自行车内胎缠在身上,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1911年1月18日,这天海面风大浪涌,战舰颠簸不已,而舰长又错误地决定抛锚停航,并将舰尾迎着风向。幸亏伊利技艺高超,他关闭了发动机,降低高度,压低机尾,钩住了其中的11根拦阻索。通过一段距离的减速滑跑,飞机总算在距平台前端9米处停住。伊利先后成功地实现飞机在战舰的起飞和降落,为航空母舰的正式发展奠定了基石。

此后不久,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相继开始了航空母舰的研制工作,很快,一批包括水上飞机母舰在内的性能迥异、大小不同的航空母舰接连问世,不久便在战争中突显出它们的威力。可是因“巨舰大炮”的思想在不少国家海军领导人头脑中作祟,他们对“在军舰上起降飞机”的方案并不以为然,武断地认为要使飞机能在军舰上起降,就必须拆除军舰上的大炮,而这将大大降低军舰的战斗力。因此,早期的海军强国并没有大力发展阿德那种在军舰甲板上起降飞机的航母设想,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即研制水上飞机及其母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水上飞机母舰开始登场亮相,并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它固有的缺点也充分显示出来:吊放与回收不方便、起降受风浪影响大等。于是,英国转而把一艘商船改装为设置全通飞行甲板和岛型舰桥的航空母舰,命名为“百眼巨人”号。这艘满载排水量1.4万余吨、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20架飞机的航空母舰,成为现代常规航母的雏形。1918年,英国首次专门设计建造“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日本海军两年后设计建造的“凤翔”号航空母舰却赶在英国人之前,于1922年提前服役,夺取了世界上首艘专门设计建造航空母舰的桂冠。

到“二战”前夕,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已经建造了数量可观的航空母舰,但因“大舰巨炮”思想始终在各国海军中占主导地位,战列舰依然是海上霸主,航空母舰只能作为辅助兵力。“二战”爆发后,英国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在塔兰托海战中成功开局,到日本航空母舰编队袭击珍珠港,航空母舰日渐发挥出其他兵力兵器难以匹敌的作战威力。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1944年6月的菲律宾海战、1944年10月的莱特湾海战,交战双方都以航空母舰作为海战的主力,航空母舰正式问鼎“海上霸主”宝座。整个战争期间,各国包括改装护航航空母舰在内的航空母舰数量猛增,其中美国高达122艘,英国69艘,日本28艘。

“二战”之后,各国就纷纷淘汰了各种老旧或性能不佳的航空母舰,并对少数大战中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武器装备方面的物化,一些海军强国开始研制新型航空母舰及喷气式舰载机,同时逐渐推广使用斜角甲板、蒸汽弹射器、舷侧升降机、新型拦阻装置、全天候助降装置等多项最新技术和设施。其后,各型导弹、新式舰炮、反潜武器、指挥自动化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以及核动力都在航空母舰上装设运用。

当代航空母舰更是各种高新技术的集大成者,其作战技术性能和攻防能力远非以往可比。航空母舰发展已近百年,期间受到各种兵力兵器多方冲击。但毫无疑问,以航母为核心的编队仍具有其他兵力兵器难以替代的巨大作用。航空母舰编队有着很强的海上。

综合作战力量,不仅搭载有各类性能先进的舰载机,而且配属有若干艘水面舰艇及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等。航母编队既可遂行反舰、防空、反潜任务,也可对近海战略设施实施精确打击,还可发射巡航导弹对陆地目标实施纵深打击。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航母编队可同时使用多兵种、多舰种、多机种,能开辟独立海战场,做到全天候、大范围、高强度、长时间的连续作战,真正实现中远海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从发展趋势看,航空母舰还是空间作战的极佳平台,可以搭载高能激光武器、高速动能武器等,对太空卫星、空间武器等实施拦截和摧毁。除此之外,航编队也可以胜任其他兵力无法完成的海上非战争行动,利用其庞大的阵势、广阔覆盖的海空域、超强的立体作战能力,实施常规威慑,执行海上日渐增多的任务。在可预见的未来,航空母舰依然是海上作战兵力兵器中首屈一指的“大哥大”。

航空母舰又简称“航母”,前苏联称之为“载机巡洋舰”。它是海上的巨无霸,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也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现代航空母舰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的结合体。

它在自“二战”以后的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20年的战争中(如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等)熬头独占,不可一世。

虽说航空母舰战斗力强,还有超强的补给能力,但是它体积大、移动不便的缺点比优点甚至更加致命,在今后对等的海战中比普通军舰更容易被对方命中。假如对方想尽办法先攻击航母(当然攻击前肯定是在被攻击方没有防备或防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历史著名的“珍珠港事件”就是其中最好的案例之一),航空母舰的任何部位一旦受到攻击却无法得到抢救时,就会葬送海底。假如航母是以核能作为动力的,就有可能会导致发生核爆炸或泄漏。众所周知,一颗原子弹的威力就可以毁灭日本的广岛市;同样,核辐射等威力就有可能会葬送整个航母战斗群。

因此,航母这些优、缺点可能决定着未来航母发展史上的新方向。

(摘自金城出版社《近距离透视航空母舰》 编著:相天)

西方政府诚信的起源和发展 篇4

关键词:西方政府,诚信,起源

一、西方政府诚信的起源

西方政府诚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初步确立于17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 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时期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后开始完善。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眼中, 诚信就是买与卖的交易中不赊欠、不掺假, 这种商业行为后来被社会所承认, 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准则。这一辩证法后来成为古代契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因此西方政府的诚信是一种契约式的他律诚信。在罗马共和时期, 希腊的辩证法传入罗马, 罗马法学家引入将其运用于罗马现行的法律制度之中, 维护商品经济所要求的公平, 后来诞生的现代诚信要求和自由裁量权都萌芽于罗马法。

17世纪, 学者们将契约论上升为人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并被社会所承认。西方经济发展起来后, 人们更是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商业行为, 并显现出积极的成果, 因而这一原则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 成为社会的公认准则。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社会大危机过去后, 经济开始复苏发展, 诚信原则也逐步完善。

二、西方政府诚信的制度发展

西方政府诚信起源于契约论, 经过长期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较成熟的体系, 其中由许多相关的制度构成, 正是由于制度的成熟, 才构成了西方政府诚信体系的成熟。

(一) 根本制度

宪政制度是西方政府诚信的根本保障制度。宪政制度也是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立宪制, 根本起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人们希望有政府来管控整个社会, 否则社会就是混乱动荡的, 但政府的权利又不能失去控制, 否则就会危害到人民的利益。因此人们利用宪政制度来平衡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这种关系, 即由政府管理社会, 同时人民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使国家权利受到有效的制约。

宪法是宪政的一种治理方式, 是社会契约论的法律表现形式, 也是人民与政府达成的一种契约。宪法明确了政府公权力的来源、性质和地位, 人民同意按照宪法规定的形式来接受国家的统治, 而政府也要按照宪法的规定形式自己的权利, 履行义务。可见, 政府的诚信是建立在宪法规定之上的。一部真正起根本作用的宪法不单规定了政府如何行使权力, 还要明确规定政府如何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的需求才是建立政府的基本要求, 才是真正的宪政制度, 才能为政府诚信提供根本保证。

(二) 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是解决政府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政府需要通过税收汇集公共资金提供公共服务, 因此, 税收是一个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 很早就被国家统治所采用。很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都是由于制度的缺失和不健全下不合理的税收引起人民的反抗而引起的, 因此税收制度对一个政府的诚信和一个国家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后, 西方政府陆续开始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各国通过宪法把征税的立法权、执行权和管理权分立管理, 实行公平便捷征收。除设立完善的征收机构外还设立科学的监管机构, 如美国就设立了单独的税务法院, 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三) 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诚信制度中比较重要的一项, 因为直接涉及政府的市场行为既涉及政府自身的诚信问题, 也涉及政府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一种商业诚信问题。

政府出于自身的运营以及自身职责所在, 也要有市场购买行为的发生, 但是不同的是, 政府的采购行为属于国家行为, 所采购的商品不止用于政府办公自用, 有的还用于投放于公共事业, 并且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的是纳税人的税收, 因此, 政府采购必须有相关的采购政策, 采购方式和采购管理等一系列规定, 用以规范政府的行为, 对民众负责。西方国家的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 美国颁布了《联邦采购法》, 英国设立了文具公用局, 20世纪30年代后,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 采购制度日趋完善, 建立了相关法律, 明确规定了采购的目标、原则、程序、方式和主观机构等, 也约束了政府的行为, 维护采购信誉, 通过这些制度使纳税人知道政府将使用这些税收想要做什么, 正在做什么, 成果如何, 做到公正透明, 这是维护政府诚信最有力的措施之一。

(四) 政府公共管理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经历了政府职能缺失和政府职能越位等极端方式造成的后果之后, 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 从而提高了政府行为的有效性, 提高了政府诚信度。西方国家多以认真务实的精神与公民一起制定为人民服务的宪章, 宪章规定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标准, 成为政府服务的依据和检测工具。公民既可以通过服务宪章了解政府要提供哪些服务, 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如何提供服务, 也可以了解政府是否提供了应有的服务, 有否遗漏, 是促进也是保证政府言出必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从而提高了政府诚信力。

(五) 政府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体现诚信政府的又一重要制度, 也是促进政府诚信的重要制度之一。是否能选出人民意愿代表的政府, 是政府诚信与否的表现之一。人民通过选举选出认为能够代表民意的政府, 也实现了对不诚信政府的更替,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诚信。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推荐) 篇5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 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 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 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 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 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 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 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 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 遗产的顶峰与典范。以至于鲁迅先生要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而中国的文化巨匠的成长几乎无不受到过唐诗的雨露沾溉,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 ·我的童年》里就说到他的母亲,“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 诗。”——这又可见出中国民间唐诗之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读物,不断有“新注”,又不断有“新编”的原因了。唐代的诗人特别多。“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位著名诗人。唐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产生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 诗派。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写了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有诗集《白氏长庆集》。杜牧,人称“小杜”,他最为出色的一些抒情七绝(如《山行》、《泊秦淮》等),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还学过他的《阿房宫赋》。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咏怀诗、咏史诗和爱情诗最有特色,如《登乐游原》、《无题》等,又诗集《李义山诗集》。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遗产、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英语委婉语的起源、发展和应用解析 篇6

委婉语是语言的各个种类中最富有色彩和活跃的元素。它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时出现的有趣的语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它不仅是一种幽默,而且的确是一种智慧。

尽管委婉语在所有语言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一些场合它没有被适当地运用,甚至委婉语使用者自身由于缺乏背景知识也不知道它的准确意义。故本文将重点解析委婉语的起源、发展和应用,并在讨论委婉语时,介绍一些与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对英语的语言和文化有更好的了解。

委婉语的起源

英语词“euphemism(委婉语)”来源于希腊语,它的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的)”,而词根“-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说话)”。所以,这个词的整个字面意义是“好征兆的词”。它一般也被称作“悦耳的话”、“装饰的词语”、“舒服的词语”或“化装过的词语”等。委婉语指使用优雅的、悦耳的或温和的和间接的叙述而不是粗暴的、刺耳的和露骨的、直接的叙述,为了适当地表达生活中使人尴尬的、不快的、敏感的或可怕的某些事情,它从发音、语法、形态学和其他意义上取得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无论措辞如何变化,委婉语被明显地赋予回避的语言和推脱的表达的特性,而且它们不受词汇标准限制,可以依赖于语言、语法和语用学的标准等,它的主要的修辞效果是减少在语言中的刺激和敏感,以此作为一种缓冲行为。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委婉语”的解释如下:它是一种说话的比喻,即对具有令人不快的、令人苦恼的,或下流的本性的某些事物以较少冒犯性的术语来描述。

委婉语的发展

委婉语的发展确实使所有可用的定义显得无能为力。但是,随着当代语言理论的普遍发展和社会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和其他科学,如文化人类学等的参与,我们至少可以说:

委婉语不仅是我们语言中最富有色彩和最活跃的部分,而且是我们生活中最敏感、最理性和最有情感的部分。

委婉语作为保持人与人之间修辞的行为(相互作用行为),起着多种多样的作用。

委婉语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处理极其敏感的社会问题,如性、地位、种族、政治等,所以委婉语可被看做不仅是文体的一种选择,而且是思考和行为的一种方式。

委婉语的使用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是完全普遍的现象。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委婉语出现在文学中以前,它的表达早已形成了,这就证明这是一种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史不断和同步发展的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以下我们来讨论关于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基础。

委婉语是与所有时代相联系的。在人类早期,当时社会生产力是很低的,人类不能抵抗自然灾难和人为的灾难,如雷、电、风和火——自然的法则;出生和老龄、疾病和死亡——人类的命运等。那时的人们最后用迷信和宗教来解释这些现象,所以令人敬畏的鬼和妖怪的语言产生了。他们由于害怕给自己带来灾难而不敢说不吉利的话,即所谓的“发这个词的音可能带这个东西过来”。因为这种现象,人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拐弯抹角和充满曲折的委婉的表达来替代禁忌语而不改变他们想表达的意义。

在经济萧条期,特别在战争时期,语言被通俗化和广泛传播,那时委婉语就很少出现。在和平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人们自然追求语言的文明,因此委婉语逐渐增加。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环境大大地进步了,同时人类也在改变、进步,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包括社会的每个方面,心理和语言在内的禁忌语或主题,这正是委婉语产生的先决条件。

英语的委婉语在18世纪呈现出高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正是大英帝国的繁荣时期,虽然委婉语在古代已产生,但每个时期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彼此没有共同之处。

主要的社会阶层起了很大作用。来自上层阶级的人,由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已经稳固,他们不需要在语言的使用上小心地斟酌每个词。有时他们甚至有意识地使用下流话,有时为了拉近与公众的感情和获取政治利益去显示他们的“大众化”。另一方面,至于贫穷的下层阶级的人民,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上,都在使用语言时没有条件去做仔细的考虑,甚至更不希望像一个学究式人物去耍弄富于机智的语言。只有中产阶级寻求改进他们自己的状况,由此来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上,他们到处是小心翼翼的。他们不仅尽一切努力去美化自己,而且不去激怒别人。在逻辑上,这为社会促进了委婉语的形成和增加。在19世纪,在一些讲英语的国家里,中产阶级的数量急剧增加,而且他们构成国家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也是那个时期委婉语大量出现和加速发展的社会原因。

委婉语与妇女的地位有关。在19世纪中期,妇女在许多方面被尊重。在那个时期,称呼“Ladies and Gentlemen”开始取代“Gentlemen and Ladies”。在许多国家,人们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意识:有些话在妇女面前是不适合说的,有些词在妇女面前是不适合用的,而且对妇女谈话是十分小心的等。因为妇女占了人口的一半,所以委婉语在许多场合变成了基本的事情,它在语言中也起着基本组成的作用。

总之,因为“禁忌”避免“不快的事”,因为“礼貌”避免“不雅的事”是产生委婉语的社会基础。

随着时间的流逝,委婉语清除了旧的,带来了新的,而且同时社会生活的变化也驱使委婉语不断地进行更新,其中许多带有时代的烙印。例如,“urinate(小便)”的委婉语起初有“make water”、“pass water”、“see the moon”等,后来饮料被发明,可乐充满了市场,然后“make a coke stop”在这个历史性时刻形成了。“Go to toilet(上厕所)”在早期英语称为“go to necessary house”,后来在冲水厕所(即抽水马桶)时代,人们说“go to WC”。当进入了付费和公厕管理时代,人们又称它为“go to spend a penny”。

每个时期的社会关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况,这也在委婉语中清楚地反映出来。例如,“情妇”的委婉语是“Mistress”,但当到了西方“性解放”时代,人们以一个好听的名字不知羞耻地自夸地称它为“未婚的妻子”。“Mistress”突然改变了它的隐秘身份。不过,通过委婉语的措辞,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价值的变化。难怪有人认为委婉语是一种研究社会心理和社会关注的新的方法。委婉语在英语中的使用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变得频繁,而且这种语言现象也正在发展,一些所谓的“脏话”开始登上高雅之堂且大量新的委婉语词汇出现了。一个美国语言学家指出,委婉语在社会中的泛滥程度使人们“撒了一个露脸的谎”。

委婉语随社会而变化。以哲学家的观点,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但同时在哲学家的眼中,语言被包括在事物中。在委婉语的发展中,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人们的习俗和观念的变化,有些失去了,另一些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人们经常会遇到令人为难的说话,但事实上说话人有意地不去说它,他们只是使用老式的委婉语。这些委婉语不能起很好的作用,有许多原因可解释它。首先,我们使用的这种委婉语是众所周知的,换句话说,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内涵意义,只是因为人们滥用了它们。

委婉语的使用

委婉语被广泛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和军事中。它也是一个传统的修辞和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和重新筹划的开放的修辞。

替代敏感的主题。委婉语主要用于替代与“敏感的”主题有关的词,如死亡、疯狂等。例如,当人们谈论死亡时,他们不愿意说“die”,但他们经常用一个温和的或含糊的表达来表示,如“pass away”、“be gone”、“go to sleep forever”等。请看下列例子:

“在3月14日的下午2:45时,最伟大的思想家艾伯特·爱因斯坦停止了思考。他独自地离开我们几乎不到2分钟。当我们回来时,我们发现他坐在扶手椅上,平静地睡着了——但是永远的”。事实上,他是死了。只因为他是我们的最伟大的活着的思想家,我们从心底里不能忍受这个事实,所以委婉语“平静地睡着了(peacefully gone to sleep)”被使用。人类是一种需要其他人尊重和关心的动物,换句话说,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所以至少委婉语治愈着破碎的心并使人们暂时逃避残酷的现实。

装饰。过去在西方的定期航线上有三个等级,即一等、二等和三等。但现在一等是豪华舱,二等是头等舱,三等是商务或经济舱。这是一个委婉语使用的典型例子。乘客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在这点上,范·牙买加指出,委婉语的功能之一是使用赞美的委婉语来代替将会激怒人或伤害人的尊严的情形,使用委婉语能避免使人震惊或伤害他人。

在西方国家,解雇工人是正常的。但老板为了不让雇员感到不安,更爱用短语“discontinue somebody’s service”来替代“fire(解雇)”这个词。人们对职业的状况是敏感的,有时人们甚至希望你不要说他们职业的头衔,如打字员、家庭主妇、空中女服务员、垃圾收集工、殡仪员等。不过,人们不因为他们的工作感到局促不安,正是因为委婉语使用的缘故。如秘书代替打字员、家庭工程师代替家庭主妇、服务管理人员代替空中女服务员、卫生工程师代替垃圾收集工、葬礼服务员代替殡仪员、餐厅服务员代替男侍者或女侍者、信息监控员代替接线员。我们利用委婉语的赞扬的语义来提高他人的地位以使他人平衡和安慰他人。在交际中,讲话者给了听话者足够的脸面,人们被认可的需要实现了,自然讲话人能促进他们之间的关系并给听话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在政治和军事事务中的使用。在政治和军事中的事务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委婉语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称美国的武装力量入侵格林纳达为“援救使团”,并称用于战争的MX导弹为“和平武器”。他的目的是什么?首先,这样可以对他人隐藏真相并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这种伪善的委婉语经常导致形式和意义扩张,因为它们常常被用于辩护在普通的词语中听起来丑陋和残忍的事实。美国人说他们对南斯拉夫几个月的激烈的轰炸是保护,他们对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故意的轰炸是误炸,他们称入侵袭击为“先发制人的行为”或“军事动作”,他们说对他国的入侵是“国际武装冲突”,他们说许多人的无家可归是“人口的迁移”。在这里,都使用了模糊的言辞,即委婉语来减轻人民对战争的恐惧以避免反战情绪和控制整个世界。

结语

语言与我们的日常经历有如此密切关系,以至于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它扮演的角色。委婉语以事实体现了它的效力。委婉语已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中以至于我们很少有人,甚至那些为自己讲话坦率而骄傲的人,不使用它们就度过一天的。它们几乎与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相关,例如政治、经济、战争、文化和教育。

委婉语是这样一种起源于实用的模糊的更纯洁的语言,尽管它被广泛地使用而不只是“在少数的场合为少数的目的”使用。委婉语正随着独立于人们的意愿的变化莫测的活力兴旺地繁殖。除此之外,从语言学方面,它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委婉语扩展到了我们生活的全部范围,但它仍然等待人们去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委婉语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它的起源、功能和为什么人们应用它有更好的理解。委婉语应用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掌握委婉语的用法。如果能透过现象牢牢抓住固有的特性并适当地运用委婉语,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用它与他人有效地交流。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外语学院)

存在论的起源和发展 篇7

存在是哲学的艰深领域, 充满着歧义和争论。自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 一直到萨特提出“存在主义”, 存在论就一直是哲学家们热衷的话题。存在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哲学命题, 就在于它关乎本原问题, 是哲学家们思考世界的逻辑起点和根本, 是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无法避开的问题。

二、古希腊存在理论

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是水做成的, (1) 其后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无限说”,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起源, 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本原说,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等等。在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 巴门尼德首次抽象系统得论证了“存在”, 他认为, 存在时永恒的, 是“一”, 连续不可分; 存在时不动地, 是真实的, 可以被思维; 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 是假相, 不能被思维。巴门尼德第一次用抽象思维方式将“存在”带到哲学当中, 并用辩证的思维来论证了“存在”。

三、亚里士多德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首次明确将“存在”作为“第一哲学”研究对象, 将“存在”提到了哲学本原的高度。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但是, 在亚里士多德试图找到一个第一实体将“存在”推向高度时, 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 他认为“第一实体是虚幻出来的物, 是抽象物”, 并没有现实的感性的存在。

四、我思故我在

17 世纪笛卡尔在怀疑论的基础上找到了存在的本原即我思故我在, 从我思故我在出发, 笛卡尔得出了我是一个思维的存在, 即自我是“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维”。 (2) 笛卡尔还提出了三种实体: ( 1) 上帝。笛卡尔认为上帝是最高的实体所在, 他的存在不以任何其他实体为前提。 ( 2) 精神实体。精神实体就是“灵魂”、它的主要本质就思维, 不占有任何空间。 ( 3) 物质。物质世界主要的属性是广延性, 占有空间但是却不能思考。笛卡尔将自我和自我意识引入到存在论中, 这是一个伟大的突破。

五、康德的现象和物自体

康德是以认识论来构建存在论。康德提出了“现象”和“物自体”两个概念。“物自体”是康德创造的新概念, 是指人认识之外, 不可认知, 但人们又一直努力存在。康德把纯粹理性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和知性可以认识现象和不完善的现象世界, 理性是来认识无限的、绝对的和完整的存在。但是, 物自体作为超经验, 是认识的界限, 因此人类的理想永远无法认识物自体。

六、黑格尔的实体学说和绝对理念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只停留在形式, 并没有能提出完善的无限者理论, 也没能充分发掘理性的本质。黑格尔从人的认识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出发, 同时借鉴了斯宾诺莎的哲学理论, 提出了实体学说。黑格尔所定义的实体并不是一种万物的基础, 或是普遍的力量, 他主要从辩证法的角度, 辩证的看待实体和主体、现象和思维的关系。黑格尔克服康德的主体和实体对立观点, 将主体和实体视为统一的整体, 提出了主体和实体在辩证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 对后世哲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

马克思谈论存在不是从抽象意义出发的, 因此他提出了“想象的存在”、“现实的存在”两个新概念。马克思主要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以及“人”的存在三方面来论述“存在”:

第一, 自然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自然存在不是孤立的, 是与人和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彼此相互依存的存在。这一点是不同于费尔巴哈的自然观。马克思认为离开实践去谈论自然界, “从来不谈人类世界, 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 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类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 (3) 所表述的仍然是抽象意义上的自然界, 现实存在的自然界应是实践活动的对象, 是历史的产物。

第二, 社会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是人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马克思说,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是自然界对说来的生成过程” (4) 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时, 把商品看作存在的物质实体。

第三, 人的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是自然的人, 是社会中的人。作为有血肉之躯的生命, 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的“自然物”。其次, 人还是社会存在的人, 人不仅仅是自然物, 它还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能动地为自己而生存, 人的本质, 只能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去了解和确定。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马克思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以及人的存在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不是从抽象意义进行阐述, 而是把存在放在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去解释。马克思哲学还从历史的观点上分析了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参考文献

[1]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李德顺, 孙伟平, 赵剑英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自然率”学说的起源和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自然利息率,自然失业率,自由主义

1 引言

“自然率”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约翰·洛克, 他从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将“自然利息率”理解为对货币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一个“价格”。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将这个学说进行了发展, 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 并证明了“自然失业率”只取决于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

2 自然利息率学说

约翰·洛克在1691年在他的著作《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首次提出了“自然利息率”。他对“自然利息率”的定义是在货币平均分布的条件下, 现在的货币缺乏情况下所自然决定的利息率。这里他所强调的货币平均分布的条件是要排除货币的借贷由银行家垄断。因为如果存在银行家的垄断, 货币的缺乏将提高借钱的利息率, 这个利息率由于受到了银行家的影响就不能成为“自然”利息率了。

其实, 洛克是把货币当作为一种普通商品来看待, 他已经开始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 把自然利息率理解成在货币的供给与货币的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按照这个观点洛克认为货币的自然利息是由于两种情况而提高的。第一, 货币太少, 与其居民彼此间的债务不相适应。第二, 货币太少, 与全国的贸易状况不相适应。这样看来, 利用法律加以限制是达不到降低率的目的的。洛克在《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解释道:当我们考虑到给葡萄酒、丝绸或其他非必需品规定价格是如何困难, 并且考虑到在饥荒年间给食物规定价格是如何不可能的时候, 我们也许就会看出法律不能禁止人们收取高于法定利率的利息 (只有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程度才能决定货币的价格) 。

所以洛克是很反对法律来干扰利息率的, 因为法律不仅不能够起到降低利息率的作用, 反而会因此而带来混乱。首先, 这会使借贷更为困难, 从而使贸易受到妨害。其次, 不利于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 (只有现钱财产的孤儿寡妇和其他不懂得精明的经营技巧的人们) 。再次, 大大增加银行家、放利者以及这一类老练经纪人的好处。最后, 将使国内许多人犯伪誓罪。

在洛克关于利息率的探讨中, 他的“自然”的观念实际上就反映在他对法律降低利息率的极力反对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主张由人们对货币的需要程度来自发调节利息率而不是由法律来限制利息率。

3 自然率假说

1968年, 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埃蒙德·费尔普斯同提出了“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是一种对名义总需求方面的意外变动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加以区分的一种假说。弗里德曼的“自然率假说”主要强调的是“自然失业率”。同样是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 他将“自然失业率”的定义为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条件下, 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假说”是对菲利普斯曲线应用的一个拓展, 它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所解释不了的“滞涨”问题, 因此它的运用范围更广泛一些。

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1) 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示的是当失业率较低时, 通货膨胀率较高;当失业率较高时, 通货膨胀率则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这个观点, 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 也可以通过以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是, 菲利普斯曲线所考虑的是名义工资并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而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在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加入了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考虑, 修正了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2) , 拓宽了它的解释范围。根据自然失业率假说, 假设从某种稳定的初始位置 (Uf点) 出发, 如果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短期来看, 由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人们已经习惯的通货膨胀率, 出现“货币幻觉”, 生产者看到自己产品价格的上涨于是生产更多的产品, 为了吸引更多的工人来生产将愿意支付较高的名义工资, 而工人看到自己名义工资的提高便按照现行的名义工资水平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于是失业率便沿着曲线PP向左移动 (假设到A点) 。但从长期来看, 生产者和工人都会调整自己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保持一致, 因此生产者会使生产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工人也会提供原有数量的劳动力, 于是失业率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B点) , 但这时的通货膨胀率却提高了。货币政策短期中, 失业率的降低只是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判断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差额所造成的;而在长期中, 人们对调整自己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这个差额就不存在了, 失业率还是会回到原来的水平, 以致长期的曲线会成为一条连接D、B的直线。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 “自然失业率”的大小只是取决于与货币因素相对立的实际因素, 即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 因此, 弗里德曼认为政府是不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的, 因为货币政策只能够在短期内发挥效用, 在长期中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而无法降低失业率。进一步得出:任何系统的货币政策都仅会影响到名义数量的情况, 而不会影响到如产量与就业等此类的实际数量。有关当局只有通过“愚弄”参与者才能影响到事件的进程, 即以一种不可预测的特殊方式行事。但是, 一般说来, 这种严格特定的干预将会破坏经济的稳定性, 而不是使经济趋于稳定。这些干预只会在经济中注入另外一系列的随机冲击, 而参与者必须对此作出调整, 同时, 这些冲击又削弱了参与者形成正确的和准确的预期的能力。

后来, 卢卡斯等人在“自然失业率”假说的基础上引伸出“自然就业率”、“自然产量率”等概念发展了自然率学说, 进一步拓宽了其解释能力。“自然率假说”认为经济总量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关系, 各经济总量、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只存在着量的差别。产量、就业、失业等经济变量的自然水平只是决定于各独立于政府财政政策之外的实际因素。进一步, 这也意味着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实际变化是有限的, 任何可行的货币财政政策都不可能永久地使产量高于其自然率水平或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力水平。

4 结语

洛克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崇尚“自由”的思想, 他所谓的自由是指, 一个主因有一种能力来按照自己心理的决定或思想来决定做或不做一件事情。而这种自由又会受到理性的制约, 所以人们自发的行为总是能够使经济按照良好的轨道运行, 政府如果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干预, 那样只会带来混乱。而弗里德曼作为自由主义的积极倡导者, 同样是站在凯恩斯阵营的对立面反对政府干预。他断言:“自然失业率水平, 不是用数字表示的常量.而是取决于与货币因素相对立的实际因素.即取决于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现实结构特征, 包括市场的不完全性 (竞争或垄断的程度) , 供求的随机变动性 (劳动市场可利用的人员变动) 获得有关工作空缺和可利用的劳动力情报费用 (如教育程度.业务考核标准等) 。劳动流动的费用 (加入各种职业的障碍或鼓励.如工会限制、建筑补贴等) , 等等”。他所看到的是市场自发的力量, 因而提倡市场应当在非人为和毫无中央集权的情况下运转。

无论是洛克对法律禁止提高利息率的反对, 还是弗里德曼、卢卡斯对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总量的反对, 他们至少有一点是有相同之处的——对“自然”的理解。他们把“自然”都理解成由市场自发调节达到的一个“均衡”的水平, 这个水平由实际因素决定而不是政府的政策, 因此, 在他们看来,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无效的。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4.

[2]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1:221.

起源和发展 篇9

继“常见脊柱病的整脊疗法讲座”后, 我们又推出了其姊妹篇——“常见病推拿疗法讲座”, 本篇以实用为主, 简单易懂, 能让乡村医生学得会、用得上。读者朋友们如遇到理解困难或有疑惑, 欢迎与我们联系, 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回复您。

“推”和“拿”均是推拿学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手法, 导引是功法;手法和功法是推拿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治疗技术。推拿疗法除用于保健养生、减肥美容、消除疲劳外, 临床广泛用于脊柱骨盆、骨伤、内、妇、儿和五官等科的许多疾病的治疗, 我们将在后面的讲座中陆续刊出。

人们习惯性将用于医疗的称为“推拿”, 用于保健的称为“按摩”, 中医将二者统称为“推拿”。

推拿疗法作为一种医疗和保健方法, 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既为人类健康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又使自身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推拿学。然而, 推拿并不是简单的捏捏揉揉, 而是一门融汇了中医学、现代科学 (包括现代医学) 和古今文化精华的医学技术。要掌握这门以手法治疗为主要手段的治病强身技术, 除了要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外, 还需掌握推拿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常见病的治疗手法和步骤。下面分两讲就推拿的起源和发展予以介绍。

推拿疗法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 源远流长。远古时期, 先人们在肢体冷冻或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或心理受挫需要安慰和交流时, 都会不自觉地自己或让同伴搓摩、按揉、抚摩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和得到宽慰, 于是便逐渐认识了推拿的作用, 产生了原始的推拿治疗技术。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总结, 就由自发的本能行为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 形成了一种最古老的疗法。因此,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推拿疗法。就世界范围来讲, 古希腊、古罗马、美洲和波利尼亚的传统文化中均有推拿疗法的记载, 而尤为系统并沿用至今的是我国的推拿疗法。

秦朝以前, 推拿疗法已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司马迁《史记》对此也有记载:“上古之时, 医有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酒, (而以) 镵石、挢引、案杌、毒熨。”其中“挢引”、“案扤”即是推拿疗法。据甲骨卜辞记载和河南安阳殷王墓考古发现, 殷商时期推拿疗法已作为医疗保健的重要方法在宫廷及民间广泛应用。殷商王朝地处中央 (黄河中游地区) , 对照《黄帝内经·素问·易法方宜论》:“导引按跷者, 亦从中央出也”, 可见, 殷商时期是将推拿疗法运用于疾病治疗的第一个盛世。

春秋战国时期, 巫医 (在原始社会村落共同体中, 借助大自然的神力或神灵附体力量, 加上心理暗示和推拿手法, 替人祈祷、驱邪、治病的从业人员, 通常以年长女性居多) 流入民间并变成拥有实际医疗技术的医者,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推拿疗法的应用和发展。诸子之书, 如《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等都有推拿治疗方面的记载, 《周礼注疏》就提到了名医扁鹊运用推拿等方法成功抢救尸厥 (突然昏迷) :“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 使子明饮汤, 子仪脉神, 子术按摩”。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描绘了44种导引姿势, 其中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是最早自我推拿治疗和保健的图谱, 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除记载了10余种推拿手法外, 还记载了推拿治疗17种内、外、伤、儿科病证及药摩、膏摩等推拿治疗方法, 并提到当时运用的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推拿治疗器械。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引书》是一部导引术专著, 除记述了多种摩、摇、举手法和导引方法外, 还记述了治疗颞颌关节脱位、落枕、肠辟 (痢疾) 、喉痹 (慢性咽炎) 的口内复位法, 仰卧位颈椎拔伸法, 腰部踩踏-后伸扳法, 颈椎后伸扳法等骨伤、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推拿治疗方法。

秦晋汉时期, 推拿疗法已摆脱了经验医学的桎梏, 成为一门具有民族特色和理论基础的学科, 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显著标志首先是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10卷的问世 (已失传) 和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对推拿疗法起源、手法、工具、作用、原理、应用、适应证、禁忌证等的论述。受《黄帝内经》的影响, 推拿疗法在临床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表现在治疗范围扩大、手法多样化、自我推拿套路化及对膏摩法的发展和应用。这些在当时的名医著述和史书中均有丰富记载, 如《金匮要略》《汉书·苏武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武威汉简《治百病方》《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养性延命录》《太清道林摄生论》等。

隋唐时期是推拿疗法发展的又一盛世, 具体体现在8个方面:①推拿疗法得到政府的认可, 成为医学教育四大科目之一, 并有了规范的治疗范围。②推拿已成为骨伤科疾病的常见疗法, 应用于软组织损伤及骨折、脱位的整复。③小儿推拿的起源和发展。④自我推拿 (导引) 得到快速发展, 广泛用于预防保健和医疗。⑤推拿整脊治疗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有了进一步发展。⑥膏摩法盛行。⑦推拿工具在《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⑧推拿对外广泛交流, 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和阿拉伯地区, 促进了这些国家推拿医学的发展。

起源和发展 篇10

由于明代中后期太医院取消按摩科, 推拿便广泛传向民间和武林, 推拿之术师徒秘传, 疏于交流, 加之我国地域广阔, 习俗相异, 便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其中除小儿和点穴推拿流派成于明而传于清外, 像一指禅、内功、正骨、腹诊、脏腑经络、捏筋拍打等推拿流派多形成于清代。

清代太医院未设推拿专科, 但延承明代强势基础, 推拿学在小儿、骨伤、内科、五官科和膏 (药) 摩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不少成就。清代初, 一批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专著问世, 如熊应雄《小儿推拿广义》、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钱怀邨《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保赤推拿法》、徐崇礼《推拿三字经》和夏禹铸《幼科铁镜》中的“推拿代药赋”等, 都是小儿推拿治疗实践和理论的总结, 尤其对推拿治疗儿科杂病有很大贡献。在骨伤推拿方面, 正骨推拿也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如吴谦等著《医宗金鉴》、陈士铎《石室秘录》、汪启贤《济世全书》、江考卿《江氏伤科方书》、赵廷海《救伤秘旨》等书对骨伤科推拿均有一定贡献。五官推拿方面, 唐元瑞《推拿指南》中载有各种目疾的治疗手法及操作方法61条, 可谓一部眼科推拿专著;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载有“面部按摩补五脏法”, 颇具特色。内科方面, 王文口《推按精义》中腹部经络推拿和穴位推拿长于内科疾病的治疗。膏摩方面, 《理瀹骈文》作为外治法专著, 不仅介绍了推拿、针灸、刮痧等数十种外治法, 而且对膏摩疗法的理法方药进行了系统总结, 使膏 (药) 摩得到发展。徐大椿《兰台轨范》则记述了膏摩盛况:“有人专用丹溪摩腰膏方治形体之病, 老人虚人极验, 其术甚行。”

民国时期, 中医不受重视, 推拿只能以分散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 各种推拿流派因而得到较宽松的发展空间, 出现了明显地域特征, 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扌衮法推拿等。小儿和成人推拿也有所发展, 如钱祖荫《小儿推拿补正》、马玉书《推拿捷径》、赵熙《按摩十法》、彭慎《保赤推拿秘术》及《推拿全书》《推拿指掌》《幼科推拿术》《推拿秘要》等书充实了小儿推拿和成人推拿的内容。随着西方医学和国外一些推拿书籍的传入, 促进了中外推拿的交流, 丰富了我国的推拿疗法。如丁福保译, 日·河合杏平著《西洋按摩术》, 首次系统介绍了国外按摩术, 其后曹泽普的《按摩术实用指南》、杨华亭的《华氏按摩术》均重视将近代西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推拿疗法融会贯通。谢剑新的《按脊术专刊》扼要介绍了西方按脊术, 并将其与我国的伤科推拿进行比较, 对我国推拿整脊疗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上一篇: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下一篇:小学生数学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