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创作

2024-06-25

标题创作(精选三篇)

标题创作 篇1

关键词:消防新闻,标题,创作

受众看网读报, 首先吸引他的是新闻标题。同样是一篇灭火和社会救援报道, 不同的标题, 可以引起读者不同的关注。正所谓“看书看皮, 看报看题”。文贵有物, 题贵创新。但从消防部队的新闻信息看, “改头换面却似曾相识”的标题比比皆是, 缺少新意, 更有的文不对题, 或文过其题。因此, 适应社会受众的需要, 创新消防新闻标题创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近年来在消防宣传岗位上的实践, 谈谈如何创作消防新闻标题。

一、活用“三词”, 务“实”去“虚”

作为新闻标题,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给人的印象比副词、介词、语气助词等虚词实在、有力。例如“气温41摄氏度”, 就比“气温太高了”要准确, 而“天气酷热难耐”又比“气温41摄氏度”要形象;“1500名小学生挤满消防特勤中队训练场”, 就比“来参观的人很多”更具体, 而“1500名小学生蜂拥而入消防特勤中队训练场”比“1500名小学生挤满消防特勤中队训练场”要来的有活力。再如标题《火患不“除”, 寝食难安》, 一个“除”字掷地有声, 把新闻主体的坚定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片橙色“映红”了夕阳》, 巧用形象动词“映红”, 既突出了救援消防官兵的人数之多, 又突出了救援时间之长, 比《一片橙色在夕阳下太耀眼》要更贴切主题。又如《衣兜里“掏”嘴巴里“扣”饮水中“挤”》用生动、形象的动词串联起来, “字字珠玑”, 将消防部队厉行节约、大力治奢的举措表述得生动形象, 活灵活现。“蜂拥而入”、“清剿”、“映红”、“掏”、“扣”、“挤”等实词的应用语境适合, 搭配精当, 比“很”、“太”、“多”、“高”等虚词更直接、更形象。在标题的制作中活用“三词”, 务“实”去“虚”, 才能发挥新闻题目的“中心”作用。

二、拟定的标题要精辟、吸引人

标题是一篇消防新闻最先被人注意的部分。基本上可以说, 吸引读者读下去的, 正是新闻标题。新闻标题的最大特点在于有多行性和层次性, 往往有三个标题, 分别被称为引标、主标、副标, 如:引标—社会单位主体意识缺失, 主标—火灾隐患卷土重来, 副标—消防部门全员“清剿”。当然, 并不是所有消防新闻都要三题齐备不可, 大多数消防新闻常常只有主标, 或者是引标加主标, 或者是主标加副标, 都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侧重标点, 把握主题

标点符号是对文字主题的定格, 对字段含义的脚注。好的标题, 需要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感染读者, 引起共鸣, 而语言有时又与具体语境相出入, 这时, 包含特定意义的标点符号完全可以“扭转颓势”。如:《英雄大爱, 你是如此——》, 开放式的模式,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它虽引而不发, 却把文章中的对比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大火无痕, 却留下了……》, 用省略号却不省略内容, 充满了悬念, 吸引了关注, 让人联想到火场上的“福尔摩斯”在调查中发现的新情况, 令读者产生共鸣。如《防火处长应该善于开“处方”》, 把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面上, 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别具一格。又如标题《面对如此斑斑劣迹, 心中只有一个字:恨!》, 感叹式的引论, 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四、引用俚语, 触接地气

新闻是写给老百姓看的, 恰当好处地引用百姓话, 用好群众俚语, 能唤起群众的亲切感, 加强读者与采编者的沟通交流。比如:《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实干”提升战斗力》, 运用俚语做标题, 触接地气, 通俗易懂, 简练生动活泼。又如《没有群众基础的决策,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标题明白如话, 新鲜活泼, 形象生动。再如《兔子不吃窝边草?自己不吃待谁吃!》, 问中作答, 论调明显。在创作新闻标题时, 要善于借鉴群众俚语, 甚至可以直接引用, 让读者读起来像与新闻写作者“唠家常”, 真正写出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形成新闻与读者天然的默契。

五、激活修辞, 增添色彩

新闻标题是一篇新闻的“脸谱”, 丰富的油彩胜过单一的涂鸦, 而修辞手法正是新闻“脸谱”的“油彩”。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新闻标题更能折射事实背后的“余光”, 让人驻足自赏。此类标题如《消防行政许可广开门户, 群众服务需求水涨船高》 (对偶) 、《你和水枪同床而卧》 (拟人) 、《太阳和月亮轮流站岗》 (拟人) 。这样的新闻标题往往一字抵千行, 新闻主题意思跃然纸上。

六、突出数字, 用事实说话

数字是具有魔力的。数字给人的概念冲击强过累赘繁冗的语言, 有时一个或一组数字, 特别是采用对比、简称等手法, 就可以代替全篇描述, 比繁冗的长篇文字叙述更有形象表达力, 比一味地抒发情感更有信服力。数字可以使人确信无疑, 也可以让人进行情景比对。如标题《修鞋大妈二十年零收费修鞋情暖红门子弟兵》数字“二十年”与“零收费”对比明显, 把高尚的精神和深厚的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新闻标题创作中, 要善于用数字说话, 用事实立据。如新闻标题《五部门共筑消防产品“3·15”防线, 销毁3100件假冒伪劣产品》比《“3·15”前夕, 衡水支队联合多部门举行假冒伪劣消防产品销毁仪式》表达得主旨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戴振雯.当代新闻写作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谈网络新闻标题的创作策略论文 篇2

一、实题为主,真实、准确、简洁,突出新闻的核心要素

网络新闻主要以实题为主,如《国家赔偿法拟规定依法刑拘后放人不予赔偿》、《青海成立监督组跟踪近80亿元涉灾款项用途》都是最新国家的和社会的热点,这两则新闻标题都直接点明新闻内容,实实在在。让受众一目了然新闻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素。网络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媒体,因此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假信息和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尤其是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虚假新闻,导致受众对于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同时有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采用一些扭曲新闻事实或者将个别新闻要素孤立现象放大为全局性问题,故意制作与新闻内容完全无关的耸人听闻的标题,欺骗读者等等手段,导致网络新闻的诚信受到人们的怀疑。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新闻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尤其在诚信有待提高的网络上,新闻的真实性更应该为我们所重视。

由于网络新闻大部分采用列表式,没有报纸标题的主题、副题,且题文分离,而网络新闻的标题要在一二十字内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使标题准确地传达的信息,并对受众产生吸引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准确把握新闻事实,并能够将新闻中所蕴含的感情倾向和逻辑表达清楚。否则就容易产生误导受众的问题。另外,因为网络排版为了网页美观,相同栏目的.标题要求字数相等,而且因为图片和一些动态图像的原因,网络新闻也很少使用字体、字号和色彩等来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这就要求在制作网络标题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实题明意。

二、善用网络标题群,树立网络新闻专题意识

“新闻专题是对某个关注程度较高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事件、人物、现象、问题等进行的集合式报道。”十分适合网络这种容量大、超链接、多媒体的传播手段,因此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克服新闻标题字数少,文题分离等弊端的利器。网络新闻专题可以通过新闻标题的大量集合来实现,编辑可以根据新闻的关联性给新闻进行分类整理,也是网络新闻标题专有的一种标题样式。这种样式能够实现空间结构的层次感,还能够形成新闻专题,形成合力,实现受众的关联阅读和深度阅读,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如在腾讯网站上的《日本赔偿中国劳工是大误解》将有关中国劳工赔偿问题的有关新闻进行了整合汇总,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当然这种标题集群的构建较单一修改标题而言更加复杂,需要高度的策划意识,更具有挑战性,这也要求网络编辑能够树立专题意识,不断加强新闻专题策划的能力,实现网络新闻的价值整合。

三、善用超链接,文本、视频一个都不能少

网页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浏览者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有更广阔的信息选择范围,而网络页面的版面设计没有报纸那样灵活,也没有电视媒体的主持人和播音员,好似缺少了他们的自由度和可观赏性,但网络媒体的时效性和多媒体性却是以上二者不能比的。网络媒体的超链接更是以上两种媒体所不具备的,因此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时候应该善用超链接,运用层次化的方式把复杂的新闻报道变成多种《视频:北方多省市遭遇罕见沙尘 2300万人受影响》第一部分用“视频”增加形象感,紧接着用文字部分说明影响,构成一个连续报道的组合;从形式看,有视频和文字的相互印证、补充,又是一个多媒体组合。“这样的“组合”既适应网络受众浏览新闻扫描、跳跃式阅读的习惯,又发挥了网络媒体超链接的便捷、即时更新的优良传统。”要成功的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对新闻内容有很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并具有良好的整合能力,突破传统的创新意识。

网络新闻的标题是网络新闻存在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较与其他新闻媒体的标题来说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标题其作用要大于“题好文一半”,但由于其只能做一行题,可能还要根据网页版面的要求来进行制作,且字数有限,因此网络新闻标题拟制的策略就要成为网络新闻质量提升的切入点和关键点。网络编辑更要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探索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新策略、新方法,不断提升网络新闻的传播时效性,为受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资讯。

参考文献:

[1]王长武.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与语言策略.新闻界, .12.

[2]刘琼风,侯英.网络新闻标题创作的原则与策略.新闻导刊, 2009,(6).

新闻标题在速读时代如何创作 篇3

相对每天都有的电视新闻来说, 报纸版面少、周期长, 每一期报纸积累的新闻消息都很多, 对重要的消息, 尤其是头题要使用大标题, 强化头条新闻的重要性,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处理重要稿件, 尤其是头条、二条新闻时, 一定要给标题留出适当宽松的空间, 可以使用超粗黑等庄重、醒目的字体、字号。一篇文章或是一个版面, 只有标题醒目才能吸引人, 才能加强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 并引导读者去阅读。即使是副刊, 标题也要突出, 分出主次、突出重点。同时, 标题概括应当简练, 避免长标题。根据标题的长短和空隙的大小, 还可以适当为标题铺设底纹, 在醒目的同时也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切忌标题字体变换和花样过多, 不仅花哨, 令读者“目不暇接”, 而且显得俗气。另外, 要闻版的标题要庄重, 综合新闻版的标题在庄重之余可以清新, 而副刊标题则应以活泼为主。

二、新闻标题要准确真实

近年米, 某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制造假新闻、撰写不实的新闻标题, 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新闻标题创作最根本的规范就是真实, 没有了真实, 新闻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比如, 《青海成立监督组跟踪近80亿元涉灾款项用途》这则标题, 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新闻报道的内容, 没有夸大其词, 充分体现了新闻标题最本质的准确、真实。

三、新闻标题语言要通俗易懂

受众阅读新闻不可能像阅读专业书籍一样, 花费很多时间去思考。新闻标题过于深刻会加大受众理解的难度, 不利于信息传播。因此, 新闻标题的创作应当尽量运用通俗的语言, 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 符合受众的阅读需求, 受众会感到亲切。比如一篇市区未来几天将会迎来降雨的新闻报道, 其新闻标题是《雨, 快来了!》这则标题简洁明了, 自然朴实, 受众很容易明白新闻的主要内容。

四、新闻标题要善于运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够为新闻标题增色。合理的修辞手法能使新闻标题更加生动形象, 进而更加灵活地表现新闻的内容, 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对于某些受众不了解的新鲜题材, 如果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受众在阅读时会很轻松。修辞手法有很多, 媒体从业者要根据具体的新闻内容使用最恰当的手法, 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某报纸报道一则本市即将迎来小雪的新闻一《明日小雪轻敲窗》, 标题巧妙, 令人眼前一亮, 这则标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营造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境, 增加了标题的活力和感染力。

五、新闻标题中要融入情感

一个耐人寻味、打动人心的标题必然包含情感。很多新闻标题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能够牵动读者敏感的神经, 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情感。所以, 媒体从业人员在创作标题时要注重情感因素, 抓住读者的心理。比如某报纸一篇关于2008年奥运会的新闻, 起了这样一个题目《爱情比金牌更伟大》, 将爱情和金牌放到一起, 并非指金牌没有意义, 恰恰相反, 爱情让运动员有了更大的拼搏的动力, 比起单纯的叙述运动员获得金牌的新闻标题, 这则标题更能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六“标题党”的异军突起影响正常健康的报道文化

如今各色新闻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 已进入了一个标题时代。标题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让受众第一时间就注意到新闻?一个有创意的标题甚至可以让一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新闻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关注。因此, 重中之重是如何制作出一个既有内涵又能吸引人的新闻标题这成为了新闻编辑工作环节中应首先意识到的。有人这样形象的形容标题, 说它很重要, 就像一个女人, 不但要美, 还要会打扮, 不但会打扮, 还要懂得吸引眼球, 尤其她不美的时候。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个充满活力、健康的信息海洋中时, 在不经意间却出现了这样的一群人, 这一类的标题算是传统模式, 常常是点开新闻就发现是我们众所周知的那些故事, 不然就是无聊的妄意揣测。正是“内幕”“不得不说”“那些事”这些词引人遐想。

结语

大多数受众在阅读新闻时都会先看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是受众考量新闻价值的重要依据。新闻标题要配上有深度、有意义、能传神、能产生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使照片在版面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影响传播效果的诸多要素之中, 新闻标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要素。现如今, 受众每天都会接触到浩如烟海的信息, 媒体从业人员要想让受众关注自己的信息, 就应当重视新闻标题的创作, 运用多种方法, 以独特的视角, 创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摘要:社会正逐步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各类新闻媒体都会报道大量的新闻, 当受众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 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所有的新闻内容, 因此, 很多受众会根据标题来选择阅读新闻。在时下媒体众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要想抓住读者, 就应重视报纸标题设计的“美”。标题是报纸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新闻标题的好坏是评判一则新闻价值的重要依据, 好的新闻标题会为新闻锦上添花。在一则报纸新闻中, 受众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新闻标题。所以, 在报纸速读时代探索新闻标题的创作策略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闻标题,速读时代,创作

参考文献

[1]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M].2006

上一篇:模式初始场下一篇:展现英语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