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

2024-07-2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 篇1

一、教师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式教学中,重点语句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为了理解重点语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每星期带领学生去阅读室阅读,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要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要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积极向上的、含义深刻的图书刊物,要求学生准备好字典,在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者有不明白的词语的时候,主动查阅,日积月累,积累的字、词、成语越来越多,这样才可以在阅读中掌握基本知识,从而提高阅读重点语句的能力,由浅入深,通过大量阅读,便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快找出文章的主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思考,不要单单只是看故事性的看完一遍,最后没有一点收获,和小学课文一样,要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在小学语文的试卷当中,总是会问到类似于这句话是什么含义?这一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整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提高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在应试教育下提高成绩,还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二、教师要强化阅读教学课堂中理解化的运用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重点语句丰富的表现力, 不断渗透理解意识到重点语句中,提高感悟重点词句的能力,这不仅可以更快速地阅读,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阅读中提高本身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这正是教育的最初目的,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对交流来说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这样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领悟文章的思想含义,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指标,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增长,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文化潜力,为国家和社会的意识需求作出贡献。

摘要:语文知识博大精深,长久以来,语文的魅力逐渐增长,通过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感悟能力的关键,提高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的符号入手,这样能为小学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时候,提高学生的语感很重要,通过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 篇2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描写首都北京夜晚美丽景色的文章,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灯光夜景的词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非常抽象,所以我在做这课的课件中,找了很多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什么样子是华灯高照、银河从天而降、焕然一新等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记忆深刻。

再如:在教学《梅花魂》这节公开课时,我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三段录像,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梅花品格的句子,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然后,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课文《葡萄沟》,课文仅用了几句话叙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和形成原因,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靠教师采用传受、口述等一般媒体设境进行这一段语言文字教学,是难以掌握课文内容的,还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而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进行动画的动态演示,形象生动、逼真,趣味性强,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学们观看葡萄干过程的动画,通过看、读、议、想,顺利地理解在制作过程中关于“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等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葡萄干的形成原因和制作过程一目了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目标。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重点解读B 篇3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同时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知识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生阅读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从多个教学层面、多角度的教学方案来深入解析阅读内容,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更加透彻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重点解读

在教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做好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工作。只有对于阅读文本进行正确且深层次的解读与领悟,才能够真正使得学生达到喜欢阅读并乐于阅读的层面上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如果只是仅仅从一个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思维局限性。所以,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在自主进行语文高段阅读时挖掘出更深层、更全面的解读成效,务必需要实现阅读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

一、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引者,但是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成果还是需要学生自身进行学习,以及运用适当的阅读材料,这三个必备条件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侧重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尤其注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体间的阅读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阅读,从而成为阅读文本的领悟者。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另外,语文教师还必须时刻谨记为学生无私服务奉献的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强制干预,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具体内容和科学教学的方式。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后学习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二、科学的阅读方法

新课改颁布的内容中,侧重强调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多读少讲这一原则。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于文本的挑选就需要十分严谨慎重,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高段阅读。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進行一定方向的指引,要求学生进行细致的阅读,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学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对此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协助学生完成对文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知识的深入分析,选取文本中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并适当地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发浓厚,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看海》这篇课文时,可以在开课前先进行内容铺垫: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通过反复的课文阅读从而进行大胆的想象,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久而久之,学生会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从中感悟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中的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语文课文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文阅读,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实现对语文阅读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度剖析。

参考文献:

刘利.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2(03).

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重点句的处理 篇4

长文短教重在一个“短”字, 这个“短”字, 又主要表现在“点”上。也就是说, 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在“选点”上对课文进行艺术性处理, 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就是一个有效的“点”。抓住重点句来展开教学是常用的一个方法。如何借助重点句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呢

一、借助重点句, 揣摩语言的情韵, 培养学生感知语言能力

文章的重点语句, 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总结点, 或是作者感情的凝聚点, 或是文章的主旨, 我们把握好对这种关键句的理解, 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 对一些重点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 能创设联想情景, 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 揣摩语言的情韵, 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 要让学生注意关键词句, 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 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 注意语言短路等特殊语言现象, 并把自己的揣摩结果旁批在书中的空白处。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语言训练, 这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的特色就是肖复兴在叙事的同时, 展示了叶老修改文章的一个个细节。薛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 教师抓住了重点句“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 密密麻麻, 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教师让学生谈谈感受, 展示资料袋里资料, 这是对资料袋内容的第一次运用。形象理解了“密密麻麻”这个词, 认捕捉到了其中修改前后的一些信息。进而引导学生领会“删”的字形与字义, 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二、诵读重点句, 揣摩语言的意蕴, 培养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

“手披目视, 口咏其言, 心惟其义” (韩愈《进学解》) 。文章要诵读, 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 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 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以朗读为突破点, 让学生充分朗读文章, 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 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薛老师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 第四自然段抓了一句重点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不仅是对全文的一处总结, 也是作者情感的激发点。教师抓住了“认真”“平和”, 让学生感受到“如春风拂面”, 紧紧抓住“春风拂面”, 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 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 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这些感受和叶老批改文章结合在一起, 非常自然。另外, 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 把叶老的年龄、职位说出来, 虽然不是直接介绍, 但是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个“平和”的叶圣陶。这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不是僵化的、概念的, 而是真实可感的。当学生完成了诵读和赏析后, 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之中,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和理解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最可贵的境界。教师还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指导朗读, 不是要求学生读出某种心情或某种感受, 而是用不同提示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三、替换重点句, 揣摩语言的精妙, 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而正是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 学生才感知到语言的精妙。如薛老师在教学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时, 课件中出示了句子: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 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 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在教学中, 老师问道:当同学们看到肖复兴修改前的的作文以及看到叶老先生给他的作文找出那么多的毛病, 你想对肖复兴的作文写几句评语吗?请学生给满篇都是修改符号的作文写几句评语。这是对资料袋内容的第二次运用。当学生交流完后, 通过与叶老先生的评语对比, 在评语中, 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 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 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悟出叶老先生对作者的鼓励同时, 也让学生悟得其中所提到的有关写作的一些方法。

总之, 汉语言的丰富性, 决定了品味语言的形式的多样化。高段阅读教学中, 重点句的有效运用并非孤立单一, 有时几种方法交融使用, 效果更佳。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实质, 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 思维必须凭借语言来表达和深化。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 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 抓住重点句来展开教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突破小学语文教学重点“五法” 篇5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具影响力、最广泛应用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点。把握和突出教学重点是教师备课、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学重点处理得好,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兴趣有直接的影响。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教学突破重点的方法归纳如下:

一、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是进入文章的“窗口”。题目往往有深刻的蕴涵,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果抓住“题眼”,分析透彻,就可窥知全文的“奥秘”,文章的重点也就自然的突出了。如:《珍贵的教科书》、《将相和》等,这些题目或明确范围,或交待思路、或预示中心,或设疑引人为文章的学习提供了目标和依据,本身就蕴含着重点。正确的释题,是整体把握文章中的人与事、注意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因果关系、深化思想教育意义的第一个环节。如:《将相和》释出的导向信息条目是:

⑴课文讲的是廉颇、蔺相如一对将相的“和”。

⑵大凡“和”,必有不“和”,因为什么不和?(“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作为不和的原因,在文中被赋予了一定使命,二人职位升迁,地位高低翻转,廉颇心理失衡。)

⑶为什么又“和”了?(从负荆请罪的故事中找到原因:二人为

赵国的利益,顾全大局。)

二、咬文嚼字法

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正是一个个词的有机组合,才形成句子、句群、句段,才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得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得以显露。关键词又往往是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研究,借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就应在“飞”字“夺”字上下功夫。怎样做才叫“夺”?让学生理解“要通过一番搏斗”,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才叫“夺”。是人“夺”泸定桥,为什么叫“飞”?让学生理解,“飞”不仅表示动作,还表示“夺”的速度,从而进一步明确如果不加快速度抢在敌人前面,就夺不到泸定桥,如此咬文嚼字,学生才会悟到文章的重点内容。

三、句子分析法

重点句是指直接反映文章中心、解示问题矛盾、提示学习思路的句子,与关键词一样,也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重点句在文中分布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位于文章的开篇处,多为总领句,开宗明义;二是位于文章的结尾处,多为总结句,带有总结全文的色彩;三是处在文章的某一位置,从形态上讲不易引起注意,但却又丰富深刻的内涵,对体会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文章中概括性、总结性、蕴涵性的重点句、关键句,并适当地归纳综合,设计问题,分析其在文中的地位、作

用,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例如:《白杨》一课,作家笔锋在写白杨树,笔底却在赞扬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一代人。

课文中爸爸的“三句话”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爸爸的三句话由表及里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内在特点:适应性强、意志坚决、生命力强。同时,爸爸的话具有双重意思,既指白杨,又指扎根边疆的人。而学生的认识由外到内,难度较大,就要借助对重点词语的反复体会,如“哪儿”一词的地域范围,将其具体化,进行设计分析、训练,就会知道革命者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也就突出了。

四、主次辨析法

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叙述是主框,哪些是次框,主次分明,重点就突出了。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全文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围绕小女孩这个人物,概括说明课文写了她的哪些事情,是主框;后五句,清楚地表明课文重点部分的层次,是次框,一主一次,展示全文的内容结构。而全文的主线是写小女孩先后五次擦亮火柴时出现的五次幻景,表达了小女孩心中的企盼,揭示了故事情节的内涵。教学中在抓住第一次幻景精讲,举一反三,分析比较五次幻景的不同,对总结全文、归纳主题、揭示真谛的重点就已经突破了。

五、提纲挈领法

教师按课文内容或教材顺序,把教材的重点用精练的语言,提纲

挈领的做一次梳理,通过列提纲的方式,使教学重点条理化、概括化、系统化。

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船离岸——别了,我爱的中国——离亲泪 沿 途——别了,我爱的中国——爱乡情 海 上——别了,我爱的中国——报国志

小学语文重点句的教学策略 篇6

一、理解重点词,以点带面

词是构句的基本单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某些关键词语,就能“一通百通”,理解句子的含义、作用,进而理解文章的中心。这样的“重要词语”一般包括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有含义差别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的词语等。这些词语都躲藏在句子之中,等待教师去发现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鸬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在教学时,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渔人在此时的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悠然”一词换掉。学生从简单的“悠闲”说到了“悠然自得”,从“悠然”一词中深刻地体会了渔人此时的心境。

对重点词语的解读,就是对重点句的理解。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目标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重点句的过程中,在重点词语上下功夫是很有必要的。

二、丰富句式,巧妙增删

在一些文章中,一些句子往往用词简单、句式简单,让学生很难把握哪个词是重点。那么如何将这样的重点句讲透,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主旨呢?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课文最后有一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全文的重点和中心。为了体会父亲的了不起,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会在文中找到对于父亲的三处语言描写,但这三处描写都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如何让学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永不放弃的爱呢?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想象父亲的心情,并在这三句简单的语言描写前加上合适的形容词形容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学生在自己的体会和想象中丰富了句式,便能体会到父亲当时从茫然无助到急切期盼,再到坚定不移的心理变化。

除了增添词语之外,还可以运用删减词语,通过对比理解重点句。《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当学生抓住了“悄悄地”一词时,教师便可让学生把“悄悄地”三个字去掉,让学生读完以后,再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这样一有一无中,就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怕一不小心伤害到儿子。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

三、结合语境,体会含义

一般的词句都有其固定的意义,但一旦放入文中,置入了具体的语境之后,就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重点句时,要引导学生除了观察句子的特点之外,还要联系作者意图和语境来对句子进行理解。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对于文中“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的理解容易仅限于字面,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前文中所描写的小女孩的悲惨身世之后,让学生再理解“光明”和“快乐”一词,体会这一幻想后面作者隐藏的无奈与悲伤。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句子的理解如果脱离了课文文本,脱离了作者背景,也就脱离了它的真实存在的意义。

四、以读促解,回归本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选择朗读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和课文。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很多句子即使不讲,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理解句中包含的意义。如学习《小稻秧脱险记》一文,学生在读“快把营养交出来。”一句时,读出杂草们蛮不讲理的气势,甚至加上动作,就会对句子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

朗读不仅仅是学生理解句子的手段,还可以是检验学生理解效果的方式。学生想要读出感情、读出主旨,就必定要立足于理解句子的基础之上。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点 篇7

一、构建开放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沉闷、枯燥,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课堂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建设开放性的课堂呢?首先,要提高课堂的民主性,对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给予肯定、鼓励以及引导;其次,要从生活中寻找教材,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再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创设情境、故事大赛等等增强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只有产生了写作的兴趣,才能够让他们乐于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文字的方式示于他人,为了调动孩子们的能动性,老师们可以在讲课时将现实生活中的一景一物搬移到课堂上,发动他们的想象,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再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写到纸上。可见,在激发孩子写作兴趣的问题上,老师的指导作用极其重要。

二、大量阅读,积累词汇

当今社会,信息无处不在,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积累素材,要让他们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还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就要让他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要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和欲望。只有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是不足以让他们达到目的的,老师还要让他们多翻阅一些报刊、名著,或通过其他渠道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把看到的一些好语句摘抄在本子上,从而增加他们写作的素材。还要让他们知道只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很难读懂这个历史的。所以书上好的文章不仅可以拿来阅读,还可以成为以后作文中的典范。只有读懂了书中的一些道理,才能把它运用到写作中,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思考与观察能力,提升其创造和联想能力

学生创造能力与联想能力的培养是以其细致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为前提的,只有仔细地观察,才有可能实现创造力与发散思维的提升。在进行自然景物的写作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亲身进行观察,通过真实的触摸和感受使其在进行写作时能够有所表达。在进行社会现象的写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场景,使学生在亲身的观察与体验过程中有所感受、积累经验并且能够进行感悟,进而在进行课堂写作时能够有充分的联想,进而进行自主的作文创作。教师着重进行学生思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观察与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提升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在头脑中形成对于事物的形象感受,便于进行联想与发挥,实现优秀作文的写作与创造。

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老师对学生作文评语也是很重的一方面。肯定有写作能力强的,有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对于好的文章可以拿来与学生共同分享,把作文中的优点和闪光点提出来进行表扬。对于写作不好的学生,老师要耐心地进行指导,但是不要用犀利的语言来批评他们,以免对写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反感,教师要多多鼓励他们,因为每个学生都愿意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这就要求老师多多鼓励他们,要让他们对写作有信心,产生兴趣,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作文也会上一个台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在作文中成长,在快乐中作文。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扩展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写作题材给学生进行图片、音频、视频等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写作,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达情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材料、抒发情感,写出生动的作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多读、多看,可以通过书籍、视频等资料或者通过分享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记忆有助于写作的材料,可以让他们复述听到的材料,也可以让他们分享关于故事的感受。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亲自经历的或者看到过、听到过的精彩故事,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故事进行改编或者表演。

六、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点探析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有助于促进言语表达能力, 有助于想象、鉴赏能力的发展。通过熟读、背诵, 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重要性2.1帮助学生正确识字识词

小学低年级识字的要求是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学生在认真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的掌握了字的读音, 强化了识记字形, 从而有效的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流畅, 增强语感。教学时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范读, 形成对字音的初步印象,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进一步读准字音, 然后通过抽读生字、指名认读, 进行适当检查并正音。

2.2增强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能准确理解语言文字, 把握作者的写作感情, 常常是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有深切地感受。朗读是理解的基础,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朗读, 在此基础上去品味、去揣摩, 然后教师再去适当点拨, 讲解, 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促进记忆, 才能克服学生在口语中存在的词汇贫乏, 辞不达意的毛病。

2.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强化朗读, 让学生边读边想, 读通、读懂, 沿着循文—明理—领悟的路径形成“读书内化”的习惯, 在循文的过程中, 引起疑问, 诱发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诱发灵感, 引起联想, 达到明理和领悟, 在明理和领悟中走向创新, 从而逐步掌握“感知、领悟、积累、运用”这一学习规律。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 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扮不同角色, 站在高低不同的位置, 让他们身临其境, 激起朗读的兴趣。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 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画, 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同时也使得学生受到教育。

三、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应把握的重点

3.1严格按照新课标准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 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朗读, 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 要用普通话, 发音清楚响亮, 不读错字, 不丢字, 不添字, 不唱读, 不重复字句。在正确读的基础上, 做到流利地读, 有感情的读”。可见,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作为语文教师, 应明确它的重要性, 摆正读与讲的关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 由学生去读, 去悟。因此, 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 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领悟、积累, 为日后运用语言打下扎实的基础。

3.2注重训练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要针对不同课文内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景。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发音要准, 吐字要清晰、圆润, 发音要响亮, 不念错, 不任意加字、丢字, 不读错字, 不唱读, 不重复字句, 特别要注意不可拖长尾韵。同时要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朗读的机会, 及时纠正错误。读“准”了字音, 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符号的习惯。反复给学生范读训练, 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领会这些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 达到正确、清楚、流利地朗读。要启发学生读好重音, 准确地理解句义。

3.3训练教学要注重寓教于乐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 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朗读而言, 不仅要培养朗读的能力, 而且要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如《风筝》一文所描述的放风筝场景是许多孩子已有的感情经历, 教师就要借此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积极进行引导。

3.4采取科学的训练教学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 又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的一句“他读得好吗?”教师评价就更不能吝啬你的赞美和表扬, 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 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读得很好, 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等;读得一般要先指出优点, 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也不是就无法鼓励, 教师可以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 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 朗读也可以很好, 给他信心和勇气。因此,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 每个学生都会成功,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情感。

四、结语

现代语文阅读的朗读教学, 应让学生乐读、会读、善读。有效的朗读指导, 使小学生从中受感染, 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小学各年级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有所感悟, 并培养语感。

摘要:小学各年级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本文对小学语文朗读训练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探索,对策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 篇9

一、考量:非重要人物在文本中的认知取向

非重要人物虽然并不是课文的主人公,但并不代表其毫无作用。作者创作文本的过程中,非重要人物也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 只有真正洞察其存在的必然性, 才能还给非重要人物应有的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1.在 反 衬 中 烘 托 重 要 人物

衬托是指非重要人物作为主人公的陪衬角色出现的,他们的出现旨在对重要人物进行侧面烘托、主题升华,为更好地表现重要人物服务。例如在《我给江主席献花》这篇课文中,“姜咪咪”就是典型的非重要人物。课文中描写献花之后的句子:“我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在他老人家的脸颊上吻了一下。”“我依偎在领袖身旁,久久不愿离开。”文章中以姜咪咪为江主席献花之后的表现有效地反衬出江主席平易近人、关爱少年的高贵品质。在姜咪咪同学的反衬之下,江主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

2.在 连 接 中 串 联 文 本材 料

所谓连接,就是非重要人物在故事发展和情节推动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连接作用,没有这些非重要人物的存在,故事将难以发展,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比如《变色龙》这篇课文从内容上来看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 但文章却将对变色龙外形、捉虫等方面的介绍 都融入到 了一个故 事情境中, 而在这个事件中作者与南非工人的对话将文章意欲表达的内容串联起来, 为成功再现课文内容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这便是非重要人物的连接作用。

3.在 拓 展 中 补 充 体 验 认 知

在课文表达中,非重要人物的补充作用是指他们并不出现在故事本身之中,但借助他们的言行评价对事件本身或者是重要人物进行认识上的补充,以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使得重要人物的形象更加典型而丰满。例如《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在描述过程中及时补充了曼德拉总统的描述性语言,指出“恩科西是面对天灾的榜样”。而在非重要人物曼德拉的描述中,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恩科西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探微:非重要人物在文本中的作用罗列

非重要人物是文本内容的重要部分,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线索,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中重要人物体验的速度、宽度和深度。

1.凸 显文 本 核 心价值

文章所蕴藏的核心主题的提炼和开掘,与文中的重要人物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也会与非重要人物的一言一行、内心感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从各种不同的维度探入文本,强化对文本主题价值的深入体验。

例如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司马迁父亲在文章中以临终嘱托的形象出现, 告诫自己的儿子“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正是父亲的临终嘱托坚定了司马迁“研读文献、整理史料、遍访全国”的信念,即使是在深受酷刑悲愤交加之际,也能够转变想法。

而这篇课文中,司马迁的精神动力就是源自父亲,而在故事发展和高潮阶段,更是因为父亲的力量才使得司马迁从困苦中走了出来。这对于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完善作用。

2.丰盈 文 本内容 信息

不少课文因为受到篇幅长度的限制, 无法真正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课文中处于非重要地位的人物,他们动作、神态以及心理等细节的描写都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如果阅读教学能够在关注重要人物的基础上,巧妙地转换视角,从非重要人物入手挖掘出另外的教学资源,则可以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中其他游客就是非重要人物群体,课文中描 写他们的 语句仅此 一处 :“气喘吁吁 , 大汗淋漓 , 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扫路人豁达开朗和不惧困难的精神,而其中的游客仅仅是陪衬而已。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游客在攀登天游峰过程中劳累的身影,还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的反义词来感知老人的轻松自在、闲适优雅。这样一来,课文的内容就丰满起来,对文本的解读也就自然会深刻起来。

3.塑造 主 要 人物 形 象

课文中重要人物形象的刻画,绝对不能仅仅限于一种策略和途径,而要充分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才能从不同的维度丰盈重要人物的形象。而在这个过程中,借助非重要人物的特质,就能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感知重要人物的特点。

例如在《彭 德怀和他 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中,战士们就是典型的非重要人物,他们几次试图阻止彭德怀枪杀大黑骡子,为课文情节的发展制造了有效的情感矛盾,更加彰显了彭德怀宁愿杀死自己最爱的坐骑,也不能让战士受冻挨饿的感人情怀;而在“端来一碗热汤”后,彭德怀面对战士近乎暴跳如雷,更加凸显了他内心的矛盾情结,他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特点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三、践行:非重要人物在阅读教学中的教学路径

1.品析词语,多维度感知人物形象

文章中对非重要人物的语言描写篇幅虽然短小,但显得非常精练到位,常常一个看似简洁的词语中却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价值元素。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精彩词语,引导学生尽心品味,就能从不同的角度感知重要人物的正面形象。

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 教师就紧扣船上乘客的表现,引导学生精心品析词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仔细阅读这一段话,最能体现乘客毫无惊慌之感的语言是什么?

生:指指点点,就像欣赏风景。

师:他们指点的是什么?

生:黄河雄伟壮观的景色。

生:浊浪滔天的宏伟气势。

师:他们为什么会能够如此镇定自若,还能指指点点,欣赏风景?

生:他们对于艄公的技术非常信任, 因为经常坐这样的羊皮筏子,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

生:在他们眼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会让他们觉得有丝毫的担心,他们认为艄公完全有把握能够控制这样的局面。

师:课文对乘客描写的语言并不多,但却非常简练,字字落在了实处,不仅写出了乘客的反应,更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游刃有余、镇定自若的艄公。

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描写乘客的语言,帮助学生从文本语言的表面入手,逐步走向文本的深入之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创设,多渠道走进人物内心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能让课文内容迅速走向直观,由死板变得灵动,使得儿童不断提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在分析非重要人物时,教师也应该努力依据课文中语言描述的情境,为学生与其对话创设较好的沟通平台,感知其在文中一言一行的原因所在,使学生对这类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入。

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非重点人物父母在文中对法布尔训斥的语言,引导学生以角色朗读的方式体验父母对法布尔整天痴迷于昆虫的责备与愤怒。朗读体验中,教师要求学生紧扣文本中“怒气冲冲”“责骂”“厉声责备”等提示语,强化情感体验。事实上,学生越走进父母内心,感知其阻止的决心,就越能感受到法布尔坚持自我的艰辛。

3.历练 思 维 ,多 视角体 验 主 旨

从非重点人物在课文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其价值取向来看,采用比照辨析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在对比中拓展思维认知, 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把握文本的内蕴,从而对课文中人物的感知更加趋于立体化、多层次。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珍珠鸟》一文时,就完全摒弃了一般教学中 只关注小 鸟的做法 ,而是创造性地引领学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笼子里的大鸟。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通过对比手法,将笼中大鸟和笼外小鸟不同的表现进行细致的比对,从他们对待人类的不同心态入手,让学生感受小鸟在与作者一步步的沟通中逐渐放松警惕,彼此之间产生信赖的过程,从而更有助于文本主题“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揭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篇10

(一)多听一—夯实语文基础

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听”是语言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

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新课程理念对说和听越来越强调了,而语文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听的环节却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

1.耐心倾听,培养习惯。一个人的听觉器官是与生俱来的,而听说的态度、方法和习惯是后天培养的,听的能力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在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学会倾听”,在每一学段的目标中都有“听”的具体目标。在听话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及时暗暗地提醒听话走神的学生。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往往没等同学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把双手举得高高的要做补充说明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应专注地听同学把话讲完,暗示其他同学耐心倾听完同学的发言,再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从学会倾听他人说话开始。

2.听说结合,提高能力。听和说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有听就有说,有说就有听,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说是听的效果和能力的反映。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中注重听说结合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必要途径。为了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增加听说训练内容。在日常的阅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精心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启发性的话题,提供学生听说训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听说环节,如学习《少年闰土》,让学生说各自的儿童趣事,学习《难忘的启蒙》让学生说说各自的启蒙老师等。

(二)多说——练就语文技能

说话是一种技能,凡属技能,都必须及早训练,尽快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要从小培养、并有严格要求。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要任务。

1.说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说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说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在其中,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但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说说故事的梗概。如《景阳冈》、《将相和》、《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学生都看过有关的电影、电视、书籍,也听过大人们所讲的此类故事,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故事、评故事。尤其是讨论评价故事中的历史人物,通过听说、评价、讨论,就达成了课文的理解和评价的阅读目标。

2.说感受体验,提高理解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了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多元”而“独特”,让学生多说说体验感受。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让学生看插图,反复朗读移情体验:“……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抓住学生对人的本能和邱少云表情等不同的领悟,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另外,课文中关于孙悟空这样的神话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廉颇、蔺相如等历史人物,借助课文内容说说各自不同的体会,从而学会正确地评价人物。

(三)多读——培养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朗读课文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朗读课文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形式。读,有精读、略读、朗读、默读、自读、速读、品读、美读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品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自读课文,吸收语言材料。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自读课文是一种常用的阅读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与课文对话,由外而内地吸收语言材料;一方面通过学生自读,反馈交流,培养学生自读时认真仔细,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这样自我习得、自主吸收的方式要比灌输式的接受强得多。而且自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需要,自读的速度能自己调控,自读的内容可以自己把握,自读的方法可以自己选择,并且根据自读反馈交流的情况,教师便于调控教学目标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的点拨和引导,避免教师把学生能自读自悟的内容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对学生难以读懂的地方忽略不导。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书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如《匆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叹息和无奈,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四)多写——加强语文应用

上一篇:羽毛上的艺术下一篇:值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