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步骤

2024-08-12

预习步骤(精选四篇)

预习步骤 篇1

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笔者看到经常预习的学生不多, 没有预习和不知怎样预习的学生在每个班级都占了一定的比例。由于预习不及时, 许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几乎限制在课堂45分钟内, 这必然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 指导学生预习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我指导学生采用“一标、二读、三查、四做、五疑”的预习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标

二、读

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是预习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前提。完成标示任务后, 就要开始一遍遍读文, 直到读通读顺为止。为了将读文落到实处, 我特别规定“易读的课文至少读三遍, 较长较难的课文至少读五遍, 读完后家长签字”。对于文章中特别精彩的语句、段落, 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初步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 第一段讲作者初到草原见到的美景, 文笔优美, 意境开阔。预习时, 我明确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此段, 并随着语言文字想象草原如诗如画的美景, 为此段的背诵做好准备。

三、查

“查”一方面指查阅工具书。读通文章之后, 学生理解课文的第一障碍就是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新词。借助工具书, 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扫除这一障碍。低年级学生查字典要把重点放在音、义上, “义”以字词的本义为主。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提高要求, 不仅让他们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 还要求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如果学生在课前对生字词的预习比较充分,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不讲或少讲生字新词, 集中精力抓好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 课堂效率就可得到提高。另一方面, “查”指查阅资料。教材中的有些课文仅凭文本理解只能浮于表面, 为了深入理解文意, 就必须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学习人教课标版十一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 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文时, 如果学生不提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了解人物的主要事迹, 就很难准确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很难准确理解人物精神。

四、做

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较深的课文, 教师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一些预习题给学生,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 为进一步讲解课文做铺垫。如:人教课标版十二册《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虽然课文篇幅不长, 但文章所要阐明的科学精神是蕴含在文中所举的三件事例中的, 如果学生不熟悉这三件事例, 对科学精神的体悟就会费时费力。于是, 我将课后第二道思考题“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加以变动, 以填空的形式布置学生在预习时完成———“课文讲了 () 件事?第一件事是 () , 第二件事是 () , 第三件事是 () 。”有了这样的铺垫, 第二天的课堂四十分钟教学轻松许多、高效许多。

五、疑

古语说得好:“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 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 教师都应采取鼓励的态度。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它放在讲读课文时重点解决。对学生提得不妥、不好的问题可加以修改、指点, 并提示可质疑的地方, 如课题质疑、重点词句质疑、矛盾处质疑、特殊标点处质疑……记得学习人教课标版十一册《穷人》时, 我引导学生先从课题质疑:看了题目, 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穷人”指谁?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穷困?作者写了穷人的什么事?根据学生的质疑,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质疑, 如第一段的“心惊肉跳”, 第二段的“忐忑不安”, 第三段的两处“沉默”等。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问题一个接一个: (1) 桑娜为什么心惊肉跳?是什么让她如此担心? (2) 桑娜想到了什么才忐忑不安? (3) 忐忑不安时她有怎样的表现? (4) 从这些表现我们能看出什么? (5) 桑娜与丈夫为什么都沉默了?原因相同吗? (6) 第二次, 桑娜又为什么沉默?她心里在想什么?因为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有所思考, 随后的四十分钟才出现了学生各抒己见、思维不断碰撞的精彩场面。

学生懂得了如何预习, 还不等于他们就有了预习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训练, 因此教师教给预习方法后, 还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督促检查, 及时把检查的情况反馈给学生, 同时挑选出认真预习的典范给予表扬, 达到榜样效果, 从正面鼓励并使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语文预习步骤 篇2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浅谈语文文本的预习方法与步骤 篇3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预习的方法

1. 阅读法。

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地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新知识,绝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或批注,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 联想法。

联想是贯穿于预习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初步掌握、融会贯通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腾飞。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3. 设问法。

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 整理法。

通过预习,对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这很正常。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整理清楚,记录在册,以便老师讲解后,填上正确答案。

5. 故事法。

运用课文中的四个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或编一个故事。以往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只是读读课文,然后查查字典把不认识的字学会,一篇文章就算预习完了。学生只是停留在读课文识字阶段,却不会运用词语。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有代表性的词语,不要求顺序,脱离文本内容,自主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完整的话或编一个故事,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既学了字音、字形、词义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避免了学生预习时的盲目性,如果学生所写的这段话词语运用有错误,说明学生没明白词语的意思,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就加以指正,同时也了解了学情,可谓一举两得。

二、预习的步骤

1. 总览单元。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为纲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还有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树,明确单元要点,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 分析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

3. 辨别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六要素;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

4. 熟悉作者。

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往往影响其作品的风格。例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孔乙己》《祝福》都是著名作家鲁迅的作品,它在选材立意和语言风格上就呈现出一致性。

5. 了解背景。

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如课文中选入的朱自清的文章,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6. 分析提示。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7. 研读课文。

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悟。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

8. 思考练习。

进行课前预习的步骤 篇4

二、 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 预习可培养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

五、 预习能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

六、 预习可提高记笔记的水平。老师讲的内容大部分在书上都有,由于做过预习,知道哪些内容书上有、哪些没有,就可有选择地做笔记。

七、 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八、 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九、 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上一篇:毛皮工艺下一篇:空心楼板的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