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2024-07-06

汉语大词典(精选十篇)

汉语大词典 篇1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盐铁论》,“玄准”,《论衡》,“戴肩”

一、“玄准”

《盐铁论》 (下文简称《盐》) 是西汉桓宽据著名盐铁会议“议文”整理并“推衍”而成的一部不朽之作[1], 其详细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朝野两派对有关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铸币等经济政策, 以及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辩论情形, 展现了西汉中期的社会面貌。从语言角度看, 《盐》书鲜活地保存着西汉时期的口语语料, 其词汇明显地呈现西汉时代独有的特色, 除了继承上古词汇, 其本身也产生不少新词新义。而对于《盐》书中的词汇, 我国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2] (下文简称《大词典》) 给予了很大程度地收录。

因从事专书《盐》书研究, 时常翻检《大词典》, 今拾得《大词典》词条注解存误一条, 即“玄准”一词。

《大词典》第二卷收有“玄准”一词, 仅一个义项, 即“高鼻子”, 其独引汉桓宽《盐铁论·道虚》文为书证:“<卢敖>见一士焉, 深目玄准, 雁颈而鸢肩。”[2]314

按:经查考西汉桓宽《盐》一书, 其共有六十篇, 但未见有《道虚》篇, 此一误也;另, 整部《盐》书中也未见有“<卢敖>见一士焉, 深目玄准, 雁颈而鸢肩”这样的文句, 故此又一误也。

再稽考古籍, 得出“<卢敖>见一士焉, 深目玄准, 雁颈而鸢肩”文出自东汉王充《论衡》之第二十四《道虚》篇, 其完整文句为:“卢敖游乎北海, 经乎太阴, 入乎玄阙, 至於蒙谷之上, 见一士焉, 深目而玄准, 雁颈而鸢肩, 浮上而杀下, 轩轩然方迎风而舞。”[3]321

对比《大词典》“玄准”之书证与《论衡》原文可以得知, 《大词典》忽视《论衡》文本的校勘成果, 即“深目玄准”间脱一个“而”字, 黄晖的《论衡校释》[3]321有其校勘论证, 此略。除此之外, 书证引文有引而不全之疑, 当补全。

另, 对于词条“玄准”的释义“高鼻子”之后, 应加注“玄, 通‘悬’。”因为词条“玄准”中的“玄”是个通假字, 应指出其本字“悬”。而《大词典》同卷同“玄”字词条下之“玄耀”条却注意到了这一点:“【玄耀】光彩闪耀。玄, 通‘炫’。《汉书·司马相如传下》:‘采色玄耀, 炳炳辉煌。’颜师古注:‘玄读曰炫。’”

二、“戴肩”

如上所说, 辞书编纂词条、引用书证须注意汲取最新古籍研究成果。然而就在以上所谈及的同一书证“<卢敖>见一士焉, 深目玄准, 雁颈而鸢肩”的查阅中, 却发现《大词典》存有另一处讹误, 即“戴肩”条。

《大词典》第五卷收有“戴肩”一词, 也仅一个义项, 即“竖肩, 耸肩”, 其独引汉王充《论衡·道虚》文为书证:“<卢敖>至于蒙谷之上, 见一士焉:深目玄准, 雁颈而戴肩, 浮上而杀下, 轩轩然方迎风而舞。”[2]249

按:《大词典》该处谬误在于未据古籍《论衡》之校勘成果, 而仍误用未校本子之文来辑录词条, 以致讹误。即经校勘, 《论衡》之文“<卢敖>至于蒙谷之上, 见一士焉:深目玄准, 雁颈而戴肩, 浮上而杀下, 轩轩然方迎风而舞”中的“戴肩”之“戴”为“鸢”之误, 黄晖《论衡校释》[3]321有其详细校勘论证过程, 此略。因此, 不能就以上《论衡》文而择取“戴肩”为一词, 即《论衡》文不存在“戴肩”一词, 故《大词典》整个“戴肩”词目的设置、释义、书证等都受到严峻的挑战, 是否汉语中存在该词?其义又如何?在哪部古籍中首次出现?之后有没有新的发展?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除《大词典》外, 大型辞书《辞源》亦如其一样收有“戴肩”一词, 且也独引《论衡·道虚》文为书证[4], 惜乎!

相应地, 《大词典》第十二卷中却收录有上述《论衡》书证中之“鸢肩”一词, 不过并没有以《论衡》文为书证, 即:“【鸢肩】谓两肩上耸, 像鸱鸟栖止时的样子。《国语·晋语八》:‘叔鱼生, 其母视之, 曰:“是虎目而豕喙, 鸢肩而牛腹。”’韦昭注:‘鸢肩, 肩井斗出。’宋苏轼《次天字韵答岑岩起》:‘莫叹郎潜生白发, 圣朝求旧鄙鸢肩。’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它如李峤之龟息, 周必大之帝须, 甘侯头低视仰, 马周火色鸢肩, 博识者自当辨之, 未为神也。’清魏源《题陈芝楣中丞个中真意图》诗之一:‘门径开羊求, 功名识鸢肩。’”[2]1043

综上所述, 在诸如《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的编纂过程中, 的确容易出现各种失误, 若要减少如上之误, 首先必须认真谨慎从事专书研究, 并及时汲取各部古籍校勘、注释等研究成果。当然, 编纂之时的细心亦是不容忽视的, 如以上同属《论衡·道虚》之文, 《大词典》却出现异文, 既有“鸢肩”又有“戴肩”。

参考文献

[1][汉]桓宽撰, [明]张之象注.盐铁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2]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1994.

[3]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汉语及汉语字词典集锦 篇2

汉语简介:

汉语,即汉民族共同语,又称中文、汉文,其他名称有国文、国语、华文、华语、唐文、中国语,还有唐话、中国话等俗称。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分析语,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汉语方言众多,某些方言的口语之间差异较大,而书面语相对统一。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语与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在线汉语词典,还是汉语词典软件、汉语字典软件,都对宏扬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汉语是一种中国语文。除了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共和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14亿(3000万人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东北官话为辅助逐渐形成的。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却又不等同于北京话,是摒弃了北京语音中不规范的语音现象而形成的。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在广义上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和汉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朝鲜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对外汉语教材及汉语辞典为外国人学汉语提供了重要平台。查字典、查词典,都可以方便地找到标准的汉语拼音。

汉语字典简介:

汉语字典是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书。但在西方没有字典的概念,全是中国独有的。字典收字为主,也会收词。词典或辞典收词为主,也会收字。为了配合社会发展需求,新华词典收词数量激增并发展出不同对象、不同行业及不同用途的词典。随着吸收百科全书的元素,更有百科辞典的出现。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汉语字典。《康熙 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汉语大字典》全书约2000万字,字典查字56000多个,即便是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几乎都可以从中查出,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中华字典大全。它由四川、湖北两省300多名专家、学者和教师经过10年努力编纂而成,是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目的的大型汉语辞典专用工具书。

《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记小字典》,但未能编纂完成。自1953年,开始重编,其凡例完全采用《伍记小字典》。从1953年开始出版,经过反复修订,但是以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作为第一版。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1956年并入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新华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历经几代上百名专家学者10余次大规模的修订,重印200多次。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出版史上最高发行量的字典。收录汉字从最初版的8000多字到最新版的11200多个字。

计算机在没有安装大字集的情况下,都只能显示20973个汉字,超过这个数字的都是不能显示的,是无效的。有些软件或网站鼓吹有24000个,甚至有八万个,都是在吹牛。即使安装了大字集能查出来,也是没有解释的废字。

汉语词典简介: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普通话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其编辑主任是吕叔湘和丁声树,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中国大陆语言界具权威地位。词典的重点放在现代常用的汉语词语,也会为字作解释。编写过程会加入新的词汇并且把不常用的词汇淘汰。2005年7月26日第5版收词6.5万条。

目前世界最大的汉语词典印刷版分别是:中国大陆的《汉语大词典》(共13册,单字2.27万,复词37.5万)、中国台湾的《中文大辞典》(共10册,单字4.99万,复词37万)以及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共13册,单字4.99万,复词50万)。另有《韩汉大辞典》收录了单字5.5万个,词汇量45万。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大辞典》是一部收录最多的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大全、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字典软件。100万查询在线下载,脱机使用。新华字典查字大全,查询成语5万条,查字2万个,词语解释大全38万条,中华诗词9万首,英语与汉语互译58万条,歇后语16648条,灯谜40790条,对联5399幅,妙言警句13752条,俗语1929条,谚语1200条,近义词反义词别名各1000余组,查字典古文字2835个,古文词语近1000组;含新华字典,中华辞海,古汉语词典,英汉词典,在线翻译。支持屏幕取词、中文英文真人语音朗读。非常实用好用的功能,是您学习汉语的好助手!

在线词典与脱机词典的区别,前者的优势在于在线查询、在线解释,不用下载,可以做得非常大。后者的优势在于安装后脱机使用,不用联网,能提供屏幕取词、真人语音朗读等功能,而且不用担心各种类型的网络入侵。

成语词典简介:

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的词组或短句,袭用的言简意赅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汉语成语中,大多数为四字成语,少字成语为三字成语,而多字成语,有五字成语大全、六字成语大全、七字成语大全、八字成语大全,也有多达14个字以上,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成语属于熟句中的一种,与一般的词组或短句不同,成语的词组里的词不能随便抽换,否则就只是普通词组。

《汉语成语词典》本着谨慎从严的精神,全面收录了近1.5万条成语,其中以现代常用成语为主体,酌量收录了日常生活中的熟语与惯用语,具备多位一体的特色,本词典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汉语语言专家联合编写,能结合读者实际需要,有的放矢,便于理解和运用。是学习汉语成语的首选印刷版的工具书。

目前《成语词典大全》电子版,最大最全的是《汉语大辞典》,可查询成语5万多条,其中四字成语4万多条。成语大全的特点是容量大,查询方便。可以发挥电脑与人脑相配合的搜索技巧,快速检索出需要的成语。并提供趣味的成语故事、成语游戏,帮助提高成语水平。是利用电脑学习成语的首选软件。

汉辞网、汉语大辞典简介:

《汉辞网》是汉语大辞典的官方网站。提供汉语大辞典下载、使用方法、注册及常见问题解答。包括汉语词典下载、汉语字典下载、成语词典下载、真人语音库下载。所有内容都已打包,在线下载安装,脱机离线使用。

《汉语大辞典》是一部最大最全的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大全、汉语大字典、中文查字典软件。包括成语词典、新华字典、中华辞海、中华诗词、英汉词典、拼音专家、歇后语大全、灯谜大全、对联欣赏、近义词反义词别名词典、名言词典、古汉语词典、古文字典、写作助手、成语故事等内容,具有方便快捷的查询、模糊查询、扩展查询、接龙、智能接龙、成语测试游戏、成语速记游戏等功能。其拼音、解释、出处、示例等等都一目了然。支持屏幕取字、真人语音朗读、智能升级。

【成语词典大全】查询成语50198条,成语搜索时可用通配符“*”号来连接多个关键词,强大的模糊查询功能,对关键字的出现顺序都作了编号、排序,使查阅更加方便。尤其是自由自在的成语接龙功能,具有人性化的信息提示,充分展示了人脑与电脑的互动,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您可以保存接龙结果,下次再导入,继续人工接龙。而且还可以让电脑来表现一下自动接龙的威力,每次的数目自定(1~100个),能在几分钟内首尾相接1万多条无重复的成语,已经大大超过“吉尼斯记录”。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成语测试游戏,可以在娱乐中考查成语熟练程度,同时提高成语水平。成语速记游戏,则可轻轻松松记成语,学习娱乐两不误。成语大全查询,包括【常用成语词典】,含成语6000余条,供学生选择使用。

【新华字典】即汉语字典,查询汉字20973个,含解释大全,有示例、词性与应用(包括3000多个多音字),字典查字的方法包括部首查字、拼音码、五笔码、部首、笔顺码查字等;支持“同韵字”查询及鼠标取字。

【中华辞海】即汉语词典,查询词语解释380610条,涵盖了全部的常用词语,是收录最多的新华词典、汉语辞典大全。可浏览全部内容,也可按词语“词首、词中、词尾、释义”进行词典查询,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中华诗词】即古诗词大全,可查询古诗词93535首,有详细的标题、年代、作者、体载、类别、内容和赏析。可选择标题或内容中的几个字来查找同一首古诗;也可按“年代、作者、体载、类别”筛选出要找的诗词。

【英汉词典】离线英汉互译58万条。可输入英语单词或中文词语,按“词首、词中、词尾”来查询、翻译。

【拼音学习】即拼音专家,可把所有简体字、繁体字轻松地转换成带声调的 汉语拼音,如“我爱学习”可转换为“我wǒ 爱ài 学xué习xí”,再也不用担心有哪个汉字不会认!

【灯谜大全】可查谜语40790条,可按“谜面、谜目、谜底”快速检索出相应的灯谜。

【对联欣赏】分类列出对联5399幅,包括新春喜庆、结婚对联、行业庆典对联等等内容。

【歇后语大全】内含歇后语16648条,其中的歇后语测试游戏,可在误乐中提高你的歇后语水来。

【近义词反义词词典】可查近义词、反义词1000余组,含释义及近义词辩析,别名词典查询词语别名1000组。

【名言词典】含妙言警句13752条、俗语1929条、谚语1200余条,以满足您的不同需要。

【古文字典】即古文词典。含文言虚词、各级教材文言文翻译300篇;古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查字2835个。

【写作助手】含有写作基础、写作技法、写作范例、诗词配韵等功能。

【附录】提供查询“万年历、计量单位换算、历史上的今天”等等,支持在线英汉互译、多语种在线翻译。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篇3

迄今为止,有关《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了。“据统计,《大词典》出版以来,直接以其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有十余部,论文千余篇。”[1]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李申先生等著的《〈汉语大词典〉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以下简称《研究》)是一部很有分量、很有特色的论著。

《研究》正文共有“引言”“《大词典》特点简论”“《大词典》订补”“《大词典》未收词语例释”“关于《大词典》修订的理论探讨”“结语”等六部分,核心内容又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关于《大词典》的具体订补,二是关于《大词典》修订的理论探讨。由于作者长期从事相关研究,既有扎实的语言学功底,又有良好的辞书学素养,因而订补词典疏漏,实事求是,可信度高;探讨修订理论,高屋建瓴,实用性强。

订补《大词典》疏漏无疑是全书的重点。具体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订正《大词典》现有条目中的疏误;二是补充《大词典》未收录的词语。第一项内容从“释义不确”“义项不全”“例证晚出”“缺少书证或书证不充分”“词形不全”“引文有误”“其他失误”等七个方面对《大词典》进行全面排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逐一提出订补意见。其中释义问题343条,书证问题811条,立目问题61条,其他问题138条,总计1353条。第二项内容补充并考释《大词典》未收录的词语,共171条。两项合计1524条。可见,《研究》对《大词典》的订补,面非常宽,涉及词典编纂的方方面面;量也非常大,只有长期钻研、全面排查才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 重视近代汉语语料

作者认为,“衡量一部大型历史语文辞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充分地反映了近代汉语词汇的面貌”,而“以往的大型历史语文辞书在编纂中普遍存在着重雅轻俗、贵远贱近的倾向”,故把订补近代汉语条目作为研究重点。《大词典》内容极为丰富,凭个人之力,要对所有条目都进行考察和研究,显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长于近代汉语研究,而《大词典》在近代汉语词语收释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问题也比较多,所以该书把近代汉语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这种策略是对的。如谓“和缓”可泛指医生、“道长”可指御史官员、“不耐烦”有“身体不适”义、“制度”有“安排,处置”义、“气质”有“脾气,性气”义、“朦胧”有“欺骗”义、“郑重”有“重视”义、“问诸水滨”有“投水自尽”义、“端然”有“依然,仍然”义、“总然”有“总是,一直”义、“做”有介词“替,为”义、“同”有介词“替”义等,见解新颖,结论可靠,支撑语料就是近代汉语。再如“气死风(风灯)”“显微镜”“窝窝头”“穷光蛋”“开后门”“酒精”“风车”等,《大词典》或举现代作品例,或未举例,《研究》谓书证可提前至清代,靠的也是近代汉语语料支撑。

2. 善于用方言作佐证

《研究》在“词语考释上除重视书证外,特别重视征引方言口语活的语言材料”。造成辞书失误的原因很多,古今语言隔阂,文献材料不足,都会导致误解或费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借助活的方言,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作者正是这样做的。如《大词典》“阿搂”条:“揉搓。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二折:‘抖搜的宝钏鸣,僝僽的云髻松,阿搂的湘裙皱。”作者认为释义有误,这几句写柳翠将被斩、被“吓杀”的情景,“抖搜”“僝僽”“阿搂”均为颤抖貌。今徐州一带仍说“阿搂”,音近似“合搂”,正是晃动、抖动、搅动义。又如《大词典》“割闹”条:“方言。指碎草,细料。”作者认为释义不够准确,“割闹”不是碎草或细料,而是碎草、树叶等混杂物,也写作“各闹”。《聊斋俚曲集·慈悲曲》第四回:“见哥哥已咱把各闹打扫了一大堆,还在那里扫。”董遵章释曰:“各闹,带尘土的碎草残叶。”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各闹,碎柴草。”并其证。再如《跻春台·巧姻缘》:“你去买少妻,反得老东西,看你这个人,还是点儿低。”同书卷三《心中人》:“爹爹呀,未必然,点儿低疾病临时变了症。”“点儿”“点儿低”是什么意思?作者根据东北方言释“点儿”为机遇、运气,释“点儿低”为时运不济,文献、方言互证,说服力就很强。

3. 辨析词义精细准确

《大词典》是精品辞书,要找出并纠正其中存在的差错,难度可想而知。《研究》借助搜集到的第一手语料,综合运用各种训诂方法,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作者往往从细微处入手,辨难释疑,得其真诠。例如,《大词典》“哑酒”条:“俗谓哑巴酒。喝酒而不行令猜拳。”作者认为,释义过窄,应是喝酒而没有游艺助兴。因为古代不唱曲、不玩武艺而喝酒也可称“哑酒”。“芳名”条:“……②对他人名字的美称。”作者说,释义过宽,“他人”可指女人,也可指男人,但男人的名字不能称“芳名”,《大词典》所举三例均指女性。“村牛”条:“蠢牛。对文盲的贬称。”作者认为,释“蠢牛”尚可,后加“对文盲的贬称”,画蛇添足,因为被称为“村牛”的不一定就是文盲。也有正本清源,破旧立新的。例如,《大词典》“都抹”条:“方言。嘟起嘴巴不吭声。《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狄希陈都抹了会子,蹭到房里。”作者认为,释义误,“都抹”义为徘徊、磨蹭,又写作“笃么”“独磨”“突磨”“杜磨”……“都”“笃”等字当系“踱”的借字,与噘嘴无涉。“梳拢”条:“①旧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作者援引10个例句,排比归纳,得出结论: 《大词典》释义中动作发出者为“妓女”,而各例中“梳拢”的动作发出者均为“嫖客”,因而这个解释有误,正确的训释应是“嫖客出高价让尚是处女的妓女伴宿”。“压子”,《大词典》不收,或释为“养子”,或释为“典押给人做抵偿的儿子”,作者通过文献梳理和民俗印证证明,“压子”指借助过继儿子或用泥娃等方法来压住风水,以便促生儿子的风俗。除了辨析疑难词语以外,《研究》对《大词典》其他方面的订补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大词典》“切云”条:“上摩青云。极言其高。《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作者指出,例句为一对句,“长铗”与“切云”相对,均为名词。“切云”当为“切云冠”,古时的一种高冠。“通成”条:“方言。全部,整个。《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到了那里,通成不得了,里头乱多着哩!”作者指出,“通成”非一词。“成不得”意即“不成;不行”;“通”,义为“全然,完全;根本”。“通成不得了”意即“全然不行了”。诸如此类的精彩例子,俯拾即是。

探讨《大词典》修订理论是《研究》的又一项重要工作。作者认为:“虽然现在订补《大词典》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总的看其研究也有明显不足: 一是微观考察较多,宏观研究太少。二是重视修订失误的实践,尚缺乏理论层面的探讨。”的确,现有订补《大词典》的著作或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具体指出它在立目、释义、义项、书证等方面的疏失,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是一种微观研究。这种微观研究对《大词典》的修订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可为《大词典》第二版的编纂和修订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大词典》这样一部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而言,光有微观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不能对整部辞书从宏观上加以审视,进行综合性考察,做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那么书中隐藏着的许多问题可能就很难发现”。基于这种认识,《研究》专设“关于《大词典》修订的理论探讨”这个部分,以七十多页的篇幅,从七个方面入手,探讨第二版应当如何更好地规划全书,如何进行全面的修订和从整体上提高全书的质量。

这七个方面具体是: 词目增补类析,关于方言词语收录的标准问题,关于同义条目释义问题,义项排列顺序问题研究,对书证不一的专题考察,从史料笔记看《大词典》的修订,关于“死亡”义词语的调查研究。内容也涉及立目、释义、义项、书证等方面,订补条目约300条。这里观察其中几个专题。

关于词目增补类析。作者认为,《大词典》词语失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汉语词汇的一些特殊现象关注不够,在许多方面造成系统性缺失。因此,在第二版修订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七类词语——羡余词语、“反词同指”词语、缩略语、配套词、同素逆序词、异形词和别名异称。针对《大词典》在这七类词语方面失收的情况,提出按照类别从整体进行考察的建议。这对《大词典》修订时的收词立目工作肯定是有助益的。

关于方言词语收录的标准问题。作者认为,《大词典》非常重视方言词语的收录,但难称尽善尽美,主要是方言词语收录标准存在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大词典》收录方言词语应坚持“三为主原则”,即以文献载录的方言词语为主,以古代方言词语为主,以古今重要作家和作品中的方言词语为主。此外,作者还对《大词典》处理现代汉语方言词语提出了要把握好“三条注意事项”。收录标准厘清了,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关于义项排列顺序问题研究。作者认为,《大词典》相当多的词语义项排列存在颠倒、错乱现象。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加强探讨,明确义项排序原则,并力求厘清一个个多义词的词义系统,注意释义的层次性和义项的层阶性,并用适当的方法予以体现。通过“刀”部“列”“利”“刺”“制”“剥”“割”六个词和“穴”部“窄”“窠”“穷”“窃”四个词的实例解剖,分析了《大词典》义项失序的情况及类型,提出了正确排序的策略。这些观点新颖务实,对大型历史语文辞书多义词的义项排序富有参考价值。

探讨《大词典》修订理论是《研究》的一大特色,它与订补《大词典》具体疏失部分相辅相成,又是后者的拓展和升华。其中许多见解不仅对《大词典》修订有直接帮助,对其他工具书的编纂和修订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研究》的上述优点和特色可以看出,它为《大词典》的修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如果求全责备,《研究》本身也还存在一些小问题,可以进一步完善。今就微观研究部分整理几条,向作者和读者请教。

1. 有些条目释义还可斟酌

例如,谓“只好”有“大约”“差不多”义,表示估量,举《警世通言》“年纪也只好二八”、《照世杯》“离着杜景山只好七八尺远”等例。这种用法的“只好”当释为“只有”,表示数量少。近代汉语用例甚夥,如《西湖佳话》卷六:“闻说苏姑娘只好二十余岁,为何就死了?”《雨花香》第十种:“即或向岳父挪借,也只好些微,决不有六百两助我。”《后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原来真解没甚繁文,多不过一卷两卷,少只好片言半语。”并其证。谓“周章”有“周遍”“周全”“完备”义,举《飞龙全传》第五十二回“诸事都宜预备,免得临时局促,不及周章”一例。“周章”用在“不及”后面,当是动词,这一用法近代汉语词典多有提及,义为“张罗、办理”。谓“梢”可指“事物的结局(结果)”,“梢”又作“稍”,举《跻春台》“保佑你不久日就把稍翻”“早早翻梢赎儿身”“无有银钱去翻稍”“只要有钱翻了梢”等例。其实,“梢(稍)”即赌资、赌本,“翻梢(稍)”即翻本,也指转运、翻身,《大词典》均已收释。谓“沦”有“浇”“泡”义,举宋洪迈《夷坚志》“倾水沦茗”“携瓶沦茶”两例。“沦”,实作“瀹(yuè)”,义为煮,《大词典》即收有“瀹茗”“瀹茶”两条。谓“补丁”可指“宴席间增加的饭菜”,举《孽海花》第三回“(雯青)想得出神,侍者送上补丁,没有看见,众人招呼他,方才觉着。匆匆吃毕,复用咖啡”一例。此“补丁”即布丁,指用水果、面粉、牛奶、鸡蛋等制成的一种西餐点心,与“补丁”字面意思无关。

2. 有些条目义例不够密合

例如,“可笑”条谓《大词典》列“好笑”一个义项,还可补一义。“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甚,非常”,凡举两例,次例为《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燕子被打,可笑尸骸: 头不能举,眼不能开。”唐五代以来,“可笑”有程度副词很、非常的用法,学者多有论及;但此例“可笑”仍是“好笑”的意思,“尸骸”义为模样(多含贬义),如果释为“非常模样”,不可通。“清楚”条谓可补“将财物交割完毕”“偿还”义,引了很多例证,其中《跻春台》两例是“我的生意一本一利,交算清楚,还要说冤枉话”“众人收送清楚,尽都去了”,这两例“清楚”是形容词,为一般用法。该条下面又说:“有时亦作‘给楚,例如《跻春台·巧姻缘》:‘不够开消,遂将铺子顶了,各会让些利钱,方才给楚。……义同。”“楚”也有结清、还清的意思,但“给楚”不是一个词,“给”是用在动词前加强处置语气的一个虚词。“手尾”条“首尾。犹瓜葛。比喻互有牵连”,《大词典》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例,《研究》溯源到明代《鼓掌绝尘》第六回:“黄昏那一服药,却是你的手尾,我直要到五更时候才吃。”义与例不合。“首尾”是多义词,《大词典》义项八释为“指一手经办的事”,《鼓掌绝尘》的“手尾”应是此义。

3. 有些条目例证过于单薄

这种情况在第二部分“义项不全”一节里较为突出。这一节是补充义项,有些条目只有一个书证,虽然绝大部分是可以成立的,但似乎说服力还不够强。下面试举两例。如谓“时议”可补“商议”“商讨”义,举《续西游记》第十二回“只为一宗心事,特来时议”一例。《古本小说集成》本作“時議”。颇疑“时议”为“计议”之误。该书多用“计议”,如第十一回“众妖计议”、第十六回“见众僧纷纷计议,乃察探得知情由”“众妖计议已定”等,“计议”与“时议”形近(简化字“时”早已有之),先误作“时議”,后又作“時議”。“计议”有“商量”“商议”义,见《大词典》。又如谓“沿”可补“离”“差”义,引《水浒后传》第六回“(猛虎)咆哮剪尾,扑这道人,只沿一尺多近,不能到身”一例。“沿”,有的本子作“隔”,《古本小说集成》本作“沿”。“沿”恐为“没”之形误。笔者以上推测不一定正确,但从字面看,“时议”“沿”不该有如此奇特的意思,光有一个例子很难下结论。

书中存在这些小问题可能与学生参与了部分写作有关。些小疏失,无伤大雅。从整体看,《研究》毫无疑问是一部研究《大词典》的上乘之作。

附注

[1] 具体可参阅本文所评《〈汉语大词典〉研究》370页附录一“有关《汉语大词典》的成果目录索引”,下文对引自该书的文字不再注明。另外,专著还可补充一部: 周掌胜《汉语大词典论稿》,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至于书名或论文题目中没有出现“大词典”字样而内容涉及《大词典》的,那就更多了,难以一一统计。

参考文献

1. 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315211 )

汉语大词典 篇4

《汉语大学典》于“乖”下列六个义项。第五义为“指小孩子听话、顺从”。举例中有“《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好乖儿女’。”《汉语大词典》“乖”下第八个义项为“不淘气;驯服。”例子仍然是“《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好乖儿女, 也罢也罢, 向前开路, 我和你去来。’”两部工具书例子引得都很短, 有断章取义之嫌。我们来看原文:“那云里雾、雾里云、急如火、快如风……磕头道:‘爷爷!小的们是火云洞圣婴大王处差来, 请老大王爷爷去吃唐僧肉, 寿延千纪哩。’行者借口答道:‘孩儿们起来, 同我回家去, 换了衣服来也。’小妖叩头道:‘望爷爷方便, 不消回府罢。路程遥远, 恐我大王见责, 小的们就此请行。’行者笑道:‘好乖儿女。也罢, 也罢, 向前开路, 我和你去来。’”这里的“乖”实应解作“不听话”才对。牛魔王 (系孙悟空假扮) 本想回家更衣, 但小妖们并没有听从他, 而是执意请他速去府中 (即火云洞) , 所以他才说“好乖儿女”, 意思是“这群不听话的孩子!”

其实《西游记》中还有一例与此相仿:“……娇邪闻言, 微微冷笑道:‘……你如今且休要走, 我与你交敌三合, 三合敌得我过, 还你师父;敌不过, 连你一发吃了。’八戒道:‘好乖儿子, 正是这等说, 仔细看钯。’”这里的“乖”也应解作“不听话”。两例互相印证, 更可说明“乖”解作“顺从”、“驯服”不妥, 两部工具书的引例似有误。

实际上, 《西游记》全书中的“乖”都不可以解作“顺从”, 正如《汉字源流字典》 (谷衍奎编, 华夏出版社, 2003年版) 所说, “乖”的“顺从”义产生于现代。《汉语大词典拾补》 (王宣武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书证拾补方面有两类情况:首例进代偏晚;末例时代偏早。笔者认为, 此例应属于首例进代偏早。

汉语词典高中作文 篇5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权威工具书收录新潮热词,代表社会和学术界对新潮热词的承认。此前这些词语已被广泛使用。融入生活,通过网络流传,汉语词典与时俱进的更新是对语言发展变迁的反映,更是对全方位社会变迁的反映。

语言本身就是描述社会世界的工具。语言是人用于表述想法而创作的发明,是对人思想的体现。杨丽萍认为人生来就是为了观察世界:“看一朵花怎样绽开,云怎样飘,河水如何流动。”人的思想是对世界观察之后产生的,又用语言表述。因而语言来自于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语言的变迁便反映了社会的变迁,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

再者,新潮热词的出现源自网络科技的发展,词汇的丰富和新旧融合体现了社会科技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刘慈欣《三体》中描绘过一个幻想出的未来:“中英等各种文字随世界发展,一体化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全新的语言。”语言丰富,对新文化、陌生文化的接纳是观念的变迁,加入词典的接纳和承认是最隆重的赞美。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热词也源于其对生活的尊重。不拘泥于古制和规范,将生活中发展出的热词收入权威,是学术与生活的结合。周国平曾说:“一切的不平凡,最终都要回归平凡来衡量其价值。”热词出现在平凡的日常对白之中,而被权威所承认,足见其对生活的忠实反映。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有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词汇语言文字这些由远古陪伴人类至今的东西,自然也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从古来的过去踽踽而来,自然也是要向着那高远未来去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惟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镜子,与生活相伴同行。毕竟从“古老的过去”款款走来的语言本身,就已经是社会变迁的反映。

词典修订反映语言变化,语言变化反映社会变迁,一路走来,从未离开。

汉语大词典 篇6

在《汉大·子部》收有“子都”一词,共有两个义项。其第一义项解释为“古美男子名”,所举例证为《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传称:“子都,世之美好者也。狂,狂人也。”《孟子·告子上》:“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说文·女部》:“姣,好也。”清段玉裁注:“姣谓容体壮大之好也。”很显然在先秦时代,“子都”指容貌美丽、体态健美的美男子。

然而,根据《汉大》的解释,到了汉代“子都”却成了美女名。其“子都”义项二解释称:“即冯子都。汉乐府诗《羽林郎》中的美女名。”所举例证有二:

汉辛延年《羽林郎》诗:“昔有鬟家姝,姓冯名子都。”

明何景明《艳曲》之三:“秦氏字罗敷,冯家名子都。”

单就《汉大》所举的例证片段来看,“冯子都”是“美女名”似乎证据确凿,毋庸置疑。然而,殊不知,《汉大》所举的两个例证皆有问题。

首先,第一个例证,《汉大》引用的版本文字有误,“鬟家姝”当是“霍家奴”之误。辛延年《羽林郎》诗收载于《玉台新咏》。《玉台新咏》卷一辛延年《羽林郎诗》首句即是“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清纪容舒《玉台新咏考异》称:“霍家奴,《乐府诗集》作‘赵家姝。案:冯子都,见《汉书·霍光传》,作‘赵家姝,误。”《汉书·霍光传》载:“初,(霍)光爱幸监奴冯子都,常与计事,及显寡居,与子都乱。”颜师古注:“晋灼曰:‘《汉语》东闾氏亡,显以婢代立,素与冯殷奸也。师古曰:‘监奴,谓奴之监知家务者也,殷者,子都之名。”霍光是汉代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跟随汉武帝近三十年,深受亲信,汉武帝晚年将维系社稷安危的重任托付给他,临终前让画工画周公背负年幼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图赐给霍光,希望霍光能像周武王的重臣周公尽心辅佐年幼的周成王那样,辅佐年仅八岁的汉昭帝统驭天下。汉武帝去世,昭帝即位,因年幼,“政事壹决于光”。霍光作为辅命大臣,一方面维系了汉朝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权倾朝野。而深受霍光爱幸的家奴冯子都亦是侍威而行,甚至在霍光死后与霍光妻子显(原为婢女时即与冯子都有染)淫乱。辛延年《羽林郎诗》还记载了冯子都为非作歹调戏卖酒女郎之事,诗曰:“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由此可见,冯子都乃是男儿身,而非美女。因“子都”在先秦时即是天下闻名的美男子,因此,后世男子多有以子都为名或字,仅汉代就有巫炎、鲍宣、胡母生、赵广汉等均字子都,此外,还有力子都,梁子都等,上述诸人无一例外,皆是男子,冯子都亦属其列。

其次,《汉大》所引的第二个例证乃是断章取义。单就《汉大》所引《艳曲》之三中两句诗“秦氏字罗敷,冯家名子都”来看,上句言著名美女秦罗敷,依推理,下句的冯子都似亦当是美女。然而,其实不然。如果读完《艳曲》之三全诗,我们的理解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明何景明《大复集》卷八《五言古诗五十六首·艳曲八首》载:

秦氏字罗敷,冯家名子都。

妆成临劝酒,曲罢坐当垆。

白马金吾子,青丝提玉壶。

诗中“妆成临劝酒,曲罢坐当垆”是承上“秦氏字罗敷”而言,《羽林郎》诗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何景明在《艳曲》诗中借用美女秦罗敷指代年轻貌美的胡姬。而“白马金吾子,青丝提玉壶”乃是承“冯家名子都”而言。上文已经提及,《羽林郎》诗记载冯子都“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何景明的诗中当即是有意化用《羽林郎》一诗中的典故。而秦罗敷,是汉魏时的常见美女名。《玉台新咏》卷一《古乐府诗六首·日出东南隅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言名罗敷。”罗敷之美可谓倾国倾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巾着帩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甚至使君也被其美貌吸引,前问:“宁可共载不?”但是罗敷坚辞谢绝。《文选》亦载此诗,诗题下有李善注:“崔豹《古今注》曰:陌上桑者,出秦氏女也。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嫁为邑人千乘王仁为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之歌以自明焉。”何景明在《艳曲》中将冯子都调笑酒家胡的故事,和罗敷故事杂糅在一处。这种诗歌的写作手法,实际在先秦时代就有,如在《楚辞·九歌》中,屈原在《湘君》《湘夫人》诗歌中即将舜二妃的神话故事与湘水当地的神话杂糅在一起进行再创作。

综上,《汉大》在选词中,由于没有利用善本文献以及在文献解读过程中出现断章取义的双重失误,致使设立了一个错误的义项,类似的失误在辞书编纂以及其他的学术研究中都应该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班固(汉).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陈亮.《湘君》《湘夫人》祭主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4).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4.何景明(明).大复集.∥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纪容舒(清).玉台新咏考异.∥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萧统(梁)编,李善(唐)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徐陵(陈)编,吴兆宜(清)注,程琰删补.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8.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说文解字注.南京:凤凰出版社,1986.

(江苏大学文法学院镇江212013)

汉语大词典 篇7

所谓“折桂”典故同源词语指《晋书》所记郤诜其事其语经用典而来的一组同源词语。唐朝房玄龄等所著《晋书·郤诜传》记载, 晋武帝泰始年间, 诏天下举贤良直言之士, 尚书郤晞之子郤诜应选。因对策表现出色而官拜议事郎。后郤诜迁任雍州刺史。临行, 武帝于东堂会送, 让郤诜作自我评价, 郤诜说:“臣举贤良对策, 为天下第一, 犹桂林之一枝, 昆山之片玉。”郤诜在刺史任上, “威严明断, 甚得四方声誉。”[2]唐人首次将郤诜事迹和话语作为典实化用到诗歌当中, 产生了许多典故词语。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创造, 最终形成了一个以“折桂”一词为基本形式的庞大聚合, 其中47个被《大词典》作为典故词语收录。

《大词典》对“折桂”典故同源典故词语的处理存在以下缺陷:

一.释义不当

【蟾宫】《大词典》卷八释该词目的第二个义项为:“唐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 因以指科举考试。”

按:“蟾宫”是处所义名词, 在作为“折桂”典故同源词语使用时, 指科举试院。这个意义由其第一个义项“月宫;月亮”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凝固而成的。文献中的用例只要是与科举有关的, 大多指科举试院或考场, 却无一例指科举考试。该意义与“蟾宫”本指月宫的处所义吻合。《大词典》在义项之后共引4个书证, 其中的“蟾宫”都指科举试院或考场。例如唐李中《送黄秀才》:“蟾宫须展志, 鱼艇莫牵心。”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陶副车求荐见忌》:“好去蟾宫是归路, 明年应折桂枝香。”在用典意义上, “蟾宫”与“桂窟、桂苑”同义。《大词典》卷四释“桂窟、桂苑”的第二个义项为“指科举考场”, 却将二者的同义形式“蟾宫”释为“指科举考试”, 显然不当。类似问题还出现在“月桂”一词上。

【月桂】《大词典》卷六释其第二个义项为:“比喻登第、登科。”

按:“月桂”作“折桂”典故义用, 源自典源人物郤诜话语“桂林之一枝”, 与“丹桂、仙人桂”等词目同义。《大词典》卷一释“丹桂”的第三个义项为“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 因此以‘丹桂’比喻科第。”释“仙人桂”为“旧称举进士为折桂, 因以‘仙人桂’借指科举功名。”两处释义与词目的用例、词性均相合。“月桂”指科举功名这个意义在唐宋诗词中用例很多。《大词典》在“月桂”的第二个义项后有3个书证, 其中的“月桂”一词均是此义。例如唐李潜《和主司王起诗》:“恩波旧是仙舟客, 德宇新添月桂名。”宋梅尧臣《送王秀才归建昌》:“莫问鸟爪人, 欲取月桂捷。”“月桂”是名词, 与“折桂、攀桂、擢桂”等比喻科举及第的动词性典故词语语义上虽有联系, 但差别很大。《大词典》对“月桂”一词的释义是动词性的, 与条目词性和用例均不吻合。

二.结构误断

【蟾桂】《大词典》卷八对其第二个义项的表述为:“‘蟾宫折桂’的略语。”

按:无论“略语”, 还是“省称”, 都属于简称, 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1]“人们为了使表达简便、迅捷, 常把一些形式长而繁的名称或习用的短语用简略形式替代, 这些简略形式就是简称。”[3]略语与省称只改变原语词长度, 不改变其语义和语法属性。“蟾宫折桂”语义上比喻应试及第, 语法上为状中结构的动词短语, 是元明戏曲唱词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典故成语。“蟾桂”语义同上文提到的“月桂”相同, 指科举功名。唐宋诗词中这样的用例有5个。例如唐杜荀鹤《赠聂尊师》:“蟾桂云梯折, 鳌山鹤驾游。”宋无名氏《念奴娇》:“秀长孙枝, 辉联子舍, 蟾桂行攀折。”在指科举功名这个意义上, “蟾桂”乃“蟾宫桂”的缩合, 当为定中结构的名词, 语义和语法属性与“蟾宫折桂”迥异。因此, “蟾桂”断不可能是“蟾宫折桂”的略语。《大词典》在“蟾桂”的第二个义项上将其看作“蟾宫折桂”的略语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三.漏释义项

【桂玉】《大词典》卷四释义: (1) 桂玉之地, 指京师。 (2) 喻昂贵的柴米。

【青桂】《大词典》卷十一释义: (1) 桂树。 (2) 香料名, 即青桂香。桂树常绿, 故称。

按:“桂玉”一词在诗词中亦用以比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之人, 与《大词典》所收词目“桂林一枝、桂枝片玉、片玉”语义相似。例如唐贯休《送王毂及第后归江西》:“太宗罗俊彦, 桂玉比光辉。”唐罗邺《东归》:“都缘桂玉无门住, 不算山川去路危。”这一用法并不是其第一个义项“桂玉之地”或第二个义项“喻昂贵的柴米”在语境中的具体化, 而是“折桂”典故同源词语“桂枝片玉”的略语, 与第一、第二两个义项上的“桂玉”不具有相同的语源。该意义在唐宋诗词中用例虽少, 却是一个与“折桂”典故的典源相关联的全新意义。由于《大词典》是一部具有语词资料汇集性质的语文词典, 某个词语或某个意义在文献中的使用哪怕是孤例, 也会予以收录注释。如《大词典》收录的“失桂、桂折”在唐诗宋词中作“折桂”典故义用时各仅出现一个用例, “桂折一枝”也只有两例。这样, “桂玉”一词比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之人一义用例虽少, 也应作为一个新义项收录。“青桂”一词不计“青青桂、青桂树”两个变体, 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共出现31例, 其中26例喻指科举功名。例如杜牧《赠卢秀才》:“王屋山人有古文, 欲攀青桂弄氛氲。”唐李山甫《下第献所知三首》:“青桂本来无欠负, 碧霄何处有因依。”这一意义具有较高“复现性”, [4]显然是该词常用的、稳定的意义, 属于典型的“语言义”, [5]按一般语文词典的释义原则, 完全有资格立为义项。

四.遗漏词目

在古代诗文中, “桂树、昆山玉、昆玉”也是“折桂”典故的常见用典形式。“桂树”与“丹桂、仙人桂、芳桂、月桂”等词语一样, 也用以比喻科举功名。例如唐和凝《杨柳枝》:“不是昔年攀桂树, 岂能月里索姮娥。”唐武元衡《酬陆三与邹十八侍御》:“莫恨殷勤留此地, 东崖桂树昔同攀。”“昆山玉”及“昆玉”在唐宋诗词中常用以比喻难得而可贵的人才, 其语形及意义显然与《晋书·郤诜转》中人物郤诜之言“桂林之一枝, 昆山之片玉”有关。例如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盈把那须沧海珠, 入怀本倚昆山玉。”唐陈陶《寄兵部任畹郎中》:“昆玉已成廊庙器, 涧松犹是薜萝身。”笔者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搜索引擎检测, 作“折桂”典故义用, “桂树”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共出现34次, “昆山玉”及其变体“昆玉”出现9次, 使用频率均超过《大词典》收录的“失桂、桂折、桂折一枝、诜桂、诜枝”等词目。因此《大词典》未收“桂树、昆山玉、昆玉”是明显的疏忽。

《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 总体上很好地体现了辞书科学性、知识性、稳定性的要求。但由于不同词头的同源典故词语分散在不同部首或笔画内, 无法类聚, 难以互相比较;这样, 同一典源的不同词语之间难免照应不周, 顾此失彼。在“折桂”典故同源词语的立目和释义方面, 《大词典》出现的失误比较明显, 应在今后的修订中予以纠正。

摘要:《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 总体上很好地体现了辞书科学性、知识性、稳定性的要求。但在“折桂”典故同源词语的立目和释义方面, 其缺陷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为:释义不当, 结构误断, 漏释义项, 遗漏词目。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折桂”典故同源词语,义项

参考文献

[1]黄伯荣.现代汉语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3]杨建国.汉语简称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6) .

[4]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汉语大词典 篇8

王永超《“丰贱”与“踊贵”——〈汉语大词典〉收词释义指瑕》一文, 辨《汉语大词典》在收录“踴贵”一词时存在书证稍滞后、释义欠准确、义项欠完备的问题, 且“勇贵”作为“踊贵”在早期汉译佛经中的常见形式, 并未在《汉语大词典》中得到体现。王说甚明, 然《汉语大词典》所收“踴贵”的释义仍有三点可以补充。

其一, “涌贵”为“踊贵”的另一词形, 它和“勇贵”一样均应在“踊贵”的释义中有所体现。

《汉语大词典》收录“涌贵”一词:亦作“湧贵”。指物价猛涨。唐韩偓《海山记》:“帑藏全虚, 谷粟湧贵。”《魏书·吕隆传》:“谷价湧贵, 斗值五千文。”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仲圭每见人持纸绢过门, 必谓之曰‘吾画能卖钱, 汝曷不求我?’往往与之作一纸半幅, 俟其去, 潜使人以重价购之, 由是其价湧贵。”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庶品》:“懋勤殿向设一大镜屏, 岁值铜价涌贵, 上命撤以付钱局鼓铸。”

“踊贵”在用作“物价上涨”义时, 多与“谷米”、“谷粟”搭配, 用来指“粮食价格上涨”。“涌贵”最早的书证为北齐魏收《魏书·吕隆传》:“谷价湧贵, 斗值五千文。”又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张轨传》:“時榖糴湧贵, 或有请贷官仓者。”又《隋书·五行志上》:“是時关中旱, 米粟涌貴。”其中的“涌贵”均取“粮食价格上涨”义, 与“踊贵”代表“物件上涨”时常用的意义相同。由此可知, “涌贵”即为“踊贵”的另一表达形式。

《法苑珠林·》:“又如《度狗子经》说:‘昔有一国。谷米踊贵。’”其中“踊贵”, 《高丽藏》作“踊贵”, 南宋《思溪藏》作“勇贵”, 元《普宁藏》作“涌贵”。又《法苑珠林·》:“又《佛说古来世时经》阿那律比丘自说宿命云:‘吾昔在波罗奈国, 谷米勇贵, 人民饥馑, 我负担草卖以自活。’”其中“勇贵”, 《高丽藏》本作“勇贵”, 元《普宁藏》、明《方册藏》均作“湧贵”。又《法苑珠林》:“又《木槵子经》云:‘时有难国王, 名波0) 璃, 白佛言:我国边小, 频岁寇贼, 五谷涌贵。’”在同一部典籍中, 同时出现了“踊贵”“勇贵”和“涌贵”三种用法, 由此亦可知, “涌贵”为“踊贵”和“勇贵”另外的表达形式。

其二, “踊贵”和它另外两个表达形式“勇贵”与“涌贵”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代先后顺序。

“踊贵”与“勇贵”大约同时出现。失译见于后汉经录《大方便佛报恩经》:“天时亢旱, 时世饥馑, 谷米勇贵, 人民饥饿, 互相食耳。”失译见于东晋经录的《古来世时经》:“忆念吾昔在波罗奈国, 谷米踊贵, 人民饥馑, 我负担草卖以自活。”此处“踊贵”, 《高丽藏》作“踊贵”, 南宋《思溪藏》作“勇贵”。北凉昙无谶所译佛经中, “踊贵”常作“勇贵”。“勇贵”常见于公元5-6世纪之前的汉译佛经中。

而“涌贵”出现相对较晚, 最早的书证见于北齐魏收《魏书·吕隆传》。

其三, “踊贵”作为“物价上涨”义使用时, 使用范围是逐渐扩大的。

王文认为应在“踊贵”的“物价上涨”义下注明“多指农产品”。早期的“踊贵”和“勇贵”, 均和“谷米”“谷粟”“谷豆”等词组连用, 确实表示的是“粮食价格上涨”的含义。然最早至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的“京师闻此, 柏木踴贵”, “踊贵”已有“粮食价格上涨”之外的含义。此后“踊贵”的词义进一步扩大, 梁沈约《宋书·颜竣传》:“而盗铸弥甚, 百物踊贵。”“踊贵”已用来表示所有商品的物价上涨。

因此, 在收录“踊贵”一词并为之释义时, 应当同时将它另外两个表达形式“勇贵”和“涌贵”也予以收录;在收录不同的词形时, 应注明词形出现时间的先后;且“踊贵”作为“物价上涨”的含义, 词义可以分为两项, 一为“粮食价格上涨”, 二为扩大后的“物价上涨”。

摘要:“踊贵”作“物价上涨”义, 还有“勇贵”和“涌贵”两种表现形式, 这两种表现形式《汉语大词典》中均不曾录于“踊贵”词条。“踊贵”“勇贵”和“涌贵”的使用有时代的特点。“踊贵”作为“物价上涨”义使用时应划分为两个义项, 一为本来的“粮食价格上涨”义, 一为扩大后的“物价上涨”义。

关键词:踊贵 (踴贵) ,勇贵,涌贵,汉语大词典

注释

11 .王永超.《“丰贱”与“踊贵”——〈汉语大词典〉收词释义指瑕》[J],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8 (3) .

汉语大词典 篇9

民养

若考作室, 既厎法, 厥子乃弗肯堂, 矧肯构……厥父菑, 厥子乃弗肯播, 矧肯获……若兄考, 乃有伐厥子, 民养其观弗救? (《大诰》)

历代对“民养”的训释争议颇多, 至今似无确解。孔颖达疏“民养其观弗救”曰 :“民皆养其劝伐之心不救之。”可见孔颖达把“民养”作为两个词看待, 且构成动宾关系。此说不合经义, 但是一直被承袭, 直至近代才有学者提出新解。金兆梓释“民养”为“民长”, 即诸侯、官长 :“盖上古之世, 为民长上者, 并不如后世之高高在上……实际乃是孟子所谓‘食于人’的劳心者, 乃是人们推举出来, 为人民办公共事务的人……这种人既‘食于人’, 当然是人民所养, 故曰民养。在后世, 这类人凭借权势而逐渐骑在人民头上来, 这就成为民长了。‘民养’于此当然指的是各邦君和尹民们了。”后来周民的《尚书词典》、钱宗武、杜纯梓《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都与此说基本一致。他们已经都把“民养”当作一个复音词看待, 实属进步, 但是释义仍有悖上下文意 :上文以其父辛勤“作室”与“菑种”, 但是其子不肯继承父业完成其父没有完成的事业来比喻强调文王的旧臣门不可不立即完成文王的大业。接下来的本句“若兄考, 乃有伐厥子, 民养其观弗救”仍然是一个类似的比喻, 意思是 :皇考 (父亲) 死了, 他的儿子遭人攻伐, “民养”旁观不救。这是以一个家庭为喻, “民养”当然不可能是指“诸侯、长官”了。刘起釪释“民养”为“奴仆”。虽然这个解释已接近本义, 比金兆梓等先生又更进一步, 但是还是不够确切, 并且也没有说明词义构成理据。

按 :“民养”是由意义相近的构词成分构成的并列式双音节复音词, 意思是“家丁、家庭役卒”, 其中的构词成分“民”指奴仆、奴隶, “养”指役卒。

民, 古代奴隶主对比较驯服的战俘刺瞎左眼并强迫劳动使之成为奴隶, 这种奴隶被称为“民”。《说文·十二下·民部》:“民, 众萌也。”郭沫若先生认为“民”在殷周时代的身份是奴隶, 地位比家内奴仆“臣、妾”还低。郭沫若先生的这种观点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 在学界是有共识的。

养, 在古代是役卒的通称词。《孙子·作战》:“驰车千驷, 革车千乘。”杜牧注 :“一车甲士三人, 步卒七十二人, 炊家子十人, 固守衣装五人, 厩养五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虽监门之养, 不觳于此。”司马贞索隐:“谓监门之卒。养, 即卒也, 有厮养卒。”以上例句中的“养”都是“役卒”之义。

总之, “若兄考, 乃有伐厥子, 民养其观弗救”的意思是:父亲死了, 他的儿子遭别人攻伐侵害, 老父亲的旧家丁役卒们不可旁观不救。

节性

王先服殷御事, 比介于我有周御事, 节性惟日其迈。 (《召诰》)

节性, 历代注释多以动宾词组看待, 释为“节制性情”。孔传 :“和比殷周之臣, 时节其性命, 令不失其中。”孔疏:“人各有性, 嗜好不同, 各恣所欲, 必或反道, 故以礼义节其性命, 示之限分, 令不失中。”《召诰》:‘节性惟日其迈。’吴澄注 :“节, 裁抑之也 ;性, 气质之性。”《汉语大词典》也主此说。《汉语大词典·竹部》:“节性, 谓节制性情。”但是释“节性”为“节制性情”与谓语“迈”语义不能搭配。此处的“迈”是“变化”之义, 用于陈述指代名物的名词类主语, 不能陈述谓词性主语。

近代学者开始发现释“节性”为“节制性情”语义不通, 试图另求新解。于省吾从字形变化及古籍传抄讹误的角度寻求新解, 认为“节性”本作“人生 (性) ”。于省吾注:“王静安谓‘节’为‘夷’之伪, 吾则疑为‘人’之伪。金文‘人’作‘……‘性’、‘姓’金文并作‘生’……‘百生’即‘百姓’……然则‘节性惟日其迈’者, 即‘节生惟日其迈’也。”金兆梓承袭于氏说 :“衡之以旧解, 此说较可通解。且与《诗》之‘日月其迈’恰具同样的语法, 也含有同样的意义……‘性’之为‘生’, 金文中固已不乏其例。‘节’之伪‘人’, 无论以形以声, 似乎相悬甚远;但‘节’可通作‘即’, 而‘即’、‘皀’、‘卩’古亦通作。‘卩’篆作‘人’篆作其行亦至易伪。”释“节性”为“人生 (性) ”验之于原经文, 意义当然通畅, 但是过于迂曲, 从字形讹误角度证明“节”为“人”之讹, 证据不足, 难以令人信服。

按 :节性, 即性也, 也就是 (人之) 志操、本性、节操。“节”与“性”本为近义词, 以并列的方式构成双音节复音词“节性”。“节”有“志操、本性”义, 在古文献中常见。《故训汇纂·竹部》:“节, 性。”《集韵·屑韵》:“节, 操也。”《吕氏春秋·论人》:“喜之以验其守, 乐之以验其僻, 怒之以验其节, 惧之以验其特, 哀之以验其人, 苦之以验其志。”韦昭注:“节, 性。”《后汉书·安帝纪》:“其赐人尤贫困、孤弱、单独谷, 人三斛;贞妇有节义十斛。”李贤注 :“节谓志操, 义谓推让。”“性”之本义为“本性”。《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易·系辞下》:“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孔颖达疏 :“若能成就此道者, 是人之本性。”《论语·阳货》:“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刘宝楠注 :“人性相近, 而习相远。”注释者只看到了“节”有“节制”义, 忽视了“节”还有“志操、本性、节操”义, 因而致注释失误。

耽乐

生则逸, 不知稼穑之艰难, 不闻小人之劳, 惟耽乐之从。 (《无逸》)

现代《尚书》注释本及辞书注释都认为“耽乐”为动宾词组, 即“耽”为“沉溺、沉湎”, “乐”为“享乐”, “耽乐”合称指“沉溺享乐”。《汉语大词典·耳部》:“耽乐, 过渡享乐、沉溺享乐。《书·无逸》:‘生则逸, 不知稼穑之艰难, 不闻小人之劳, 惟耽乐之从。’”李民、王健《尚书译注》:“耽乐, 沉湎于享乐之中。”钱宗武、杜纯梓《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耽乐, 沉溺于享乐之中。”“耽”在今文《周书》中仅现2次, 都出现于“耽乐”结构之中。周民《尚书词典》:“耽, 沉湎、迷恋。”以上各家注释实质相同, 都把“耽乐”当作动宾词组解释。但是这样解释既不符合周代词汇结构发展实际, 又与“耽乐”所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不符, 还有以今律古之嫌。

按 :“耽乐”在今文《周书》中共现2次, 都出现于《无逸》篇中, 其具体语言环境分别是“惟耽乐之从”与“今日耽乐”。从“耽乐”的实际句法功能看, 前者充当前置宾语, 后者充当谓语, 据此可以判定“耽乐”属于复音词, 而不是词组。原因在于“耽乐”作为整体分别属于名词性和动词性结构, 要么看做词类活用现象, 要么看作词的兼类现象, 无论是词类活用还是词的兼类都是词的基本功能。同时, 释“耽乐”为“沉溺享乐”与谓语“从”的语义无法搭配, “从”为“放纵”义, “放纵沉溺享乐”语义重复。因此, 从词义构成角度看, “耽乐”属于并列式复音词, 而不是动宾式复音词, “耽”与“乐”意义相近, 都是“安逸、享乐”义。只是二者在词义轻重色彩方面有差异 :“耽”含有“过渡逸乐、过分享乐”义, 词的色彩意义重;而“乐”属于“逸乐、享乐”的通称词, 词的色彩意义轻。在今文《周书》中“耽乐”作为复音词, 指“逸乐、享乐”, 整体义更近于“耽”。《玉篇·耳部》:“耽, 乐也。”《故训汇纂·耳部》:“耽, 乐之甚也。”又“耽, 乐之久也。”《诗·卫风·氓》:“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毛传 :“耽, 乐也。”《礼记·中庸》:“兄弟既翕, 和乐且耽。”郑玄注 :“耽, 亦乐也。”

另外把“耽乐”当作动宾词组解释, 一方面与今文《周书》复音词以并列式为主的发展实际不符, 另一方面有“以今律古”之嫌。从词义发展角度看, “耽”由“ (过渡) 逸乐、 (过分) 享乐”引申为“沉湎、沉溺”, “沉溺、沉湎”为后起义。《玉篇·耳部》:“耽, 乐也。”《诗·卫风·氓》:“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毛传 :“耽, 乐也。”孔安国注“惟耽乐之从”曰 :“过乐谓之耽, 惟乐之从。”可见, 孔传也释“耽”为“逸乐、享乐”, 而不是注为“沉溺、沉湎”。张翰《杂诗》:“嘉卉亮有观, 顾此难久耽。”李善注:“《尔雅》:‘耽, 乐也。’毛苌《诗传》曰:‘耽, 乐之久也。’”《慧琳音义》卷六十八:“耽, 乐之甚也。”可见, “耽”由“乐之久、乐之甚”等含义中才引申为“沉溺、沉湎”, 因此释“耽”为“沉溺、沉湎”是以后起义解释古义。“耽”参与“耽乐”构词是以“逸乐、享乐”的义素参与构词的, 而不是以“沉溺、沉湎”义素参与构词的。因此释“耽乐”为同义联合式复音词既符合周代词汇发展的历史真实情况, 也与“耽乐”所在的句子的句法结构相偕。

纯佑

天惟纯佑命, 则商实百姓、王人, 罔不秉德明恤。 (《君奭》)

“纯佑”在今文《周书》中共现2次, 都出现在《君奭》篇中, 具体语言环境分别是“天惟纯佑命”和“亦惟纯佑秉德”。从句法功能看, “纯佑”在“天惟纯佑命”中作“命”的前置宾语, 即“天惟纯佑命”是“天惟命纯佑”的倒置, “命”是“差遣、任命”义。“纯佑”在“亦惟纯佑秉德”中作主语, “秉”是“奉持、遵循”义, “亦惟纯佑秉德”, 谓“又因纯佑奉持明德”。结合语义内容和句法功能分析, “纯佑”当属指称人的复音名词。但是历代注释一般把“纯佑”当作两个词看待, 释“纯”为“大”或“专一”, 释“佑”为“辅助”。这显然与语言环境不符。直至清代, 戴钧衡等学者释“纯佑”为“良佐”, 即辅国贤臣, 与经义切合。戴钧衡《书传补商》:“纯佑, 李氏光地曰 :‘犹良佐也。’‘命’, 天命之也, ‘天惟纯佑命’, 犹云‘天惟命纯佑’, 倒文也。”今人刘起釪、钱宗武都主此说。

释“纯佑”为“良佐、辅国贤臣”, 从构词单位的语素意义看, “纯”是“美、善”之义, “佑”是“辅佐、辅助”之义。“纯”“佑”的以上意义在古文献中也不难找到例证 :《礼记·郊特牲》:“毛、血, 告幽全之物也。告幽全之物者, 贵纯之道也。”郑玄注:“纯, 谓中外皆善。”《玉篇·人部》:“佑, 助也。”《集韵·有韵》:“佑, 佐也。”古文《尚书·周官》:“敬尔有官, 乱尔有政, 以佑乃辟。”孔传:“以助汝君长。”《汉书·萧何传》:“高祖为亭长, 常佑之。”颜师古注:“佑, 助也。”

慼言

有夏诞厥逸, 不肯慼言于民, 乃大淫昏。 (《多方》)

孔安国注“不肯慼言于民”曰 :“不肯忧言于民, 无忧民之言。”蔡沈《书集传》:“忧民之言尚不肯出诸口, 况望其忧民之实乎?”李民、王健《尚书译注》:“慼言, 指安慰之类的话。”《汉语大词典·心部》:“慼言, 忧民的言论。”以上释义相同, 释“慼”为“忧戚、忧悯”, 释“言”为名词“语言、言论”, 释“慼言”为定中词组, 即忧民之言。从实际语法结构看, “慼言”前有能愿动词“肯”作状语, 后有介宾结构“于民”作补语, 故“慼言”当为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释“慼言”为定中词组“忧民之言”实为不当。

按:慼言, 犹“慼”也, 即悲悯、忧悯, “言”为句中助词, 只有平衡音节的作用, 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其实“言”用作句中助词在上古文献中常见, 前人早有论及。杨树达《词诠》:“言, 语中助词, 无义。”《易·系辞》:“德言盛, 礼言恭。”《诗·邶风·终风》:“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 :“言, 云也、语词也, 话言之言谓之云, 语词之云亦谓之言……毛、郑释《诗》悉用《尔雅》‘言, 我也’之训, 或解为言语之言, 揆之文义多所未安, 则施之不得其当也。”汉儒把文献中的助词“言”释为言语之“言”, 乃“证实太过”而致误, 今人误释乃受汉儒之影响。故此处的“言”不能按照常用字面上的语言之“言”的意义解释, 而应该解释为语中助词。

简代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 (《多方》)

诠释“简代”, 重在释“简”, 在《尚书》注释史上对“简”的解释颇具争议。孔传释“简”为“大”。孔安国注“简代夏作民主”曰 :“大代夏政, 为天下民主。”蔡沈释“简”为“择”, 即选择。蔡沈《书集传》:“简, 择也。民择汤而归之。”殊为不辞。俞樾释“简”为“迭”。俞樾《尚书平议》:“简, 迭也, 简与间古字通用。‘简代夏作民主’, 谓迭代夏作民主。”吴闓生释“简”为“更”, 实与俞樾释“迭”相同。《汉语大词典·竹部》:“简代, 更替。”以上是对“简”的几种代表性解释, 各种解释都有支持者。但是细审文意, 似都难偕合经义。杨筠如认为“简”为语辞, 无义, 又于古无证。

按 :上述解释都拘泥于从“简”的本字本义中寻求解释, 没有顾及早期文献口耳相传、难免出现以同音字代替本字的现象。“简”当为“间”, “简代”即“间代”。简、间上古同音, 都是见母元韵。“简”与“间”互相替代, 于古有证:《故训汇纂·竹部》:“简作间。《庄子·天运》:‘苟简。’陆德明释文:‘司马本简作间。’”俞樾《尚书平议》:“简与间古字同用。”而“间”有“代”义, “简代”即“间代”, 为“代替、取代”之义, “间代”是由同义构词单位构成的并列式复音词。《尔雅·释诂》:“间, 代也。”《立政》:“相我受民, 和我庶狱、庶慎, 时则勿有间之。”孔传 :“如是则勿有代之。”《国语·周语》:“夫礼, 新不间旧, 王以狄女间姜任。”韦昭注:“间, 代也。”

谋猷

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 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 (《文侯之命》)

孔安国注“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曰 :“于小大所谋道德, 天下无不循从其化。”孔传释“谋”为“谋 (划) ”, 释“猷”为“道 (德) ”。此后的注释者孔颖达、孙星衍以及近代的刘起釪等都循从此说。细品文意, 于义未安。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猷, 谋。”钱宗武、杜纯梓《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猷 :《尔雅·释诂》:‘谋也。’”李民、钱宗武等学者都发现了“猷”当为“谋”, 实属创见, 但是未做进一步解释。

按 :“谋猷”是由两个同义构词单位构成的并列式复音名词, 义为“谋略、谋划”, 作为构词单位“猷”义同于“谋”。《尔雅·释诂》:“猷, 谋也。”邢昺疏曰 :“猷者, 以道而谋也。”《尚书·盘庚》:“各长于厥居, 勉出乃力, 听予一人之作猷。”孔安国注 :“盘庚敕臣下各思长于其居, 勉尽心出力, 听从迁徙之谋。”古文《尚书·君陈》:“尔有嘉谋嘉猷, 则入告尔后于内……斯谋斯猷, 惟我后之德。”“谋”“猷”同义。“谋猷”在古文献中字又作“谋犹 (猶) ”。《诗·小雅·小旻》:“谋犹回遹, 何日斯沮?”朱熹注 :“犹, 谋。”程俊英《诗经译注》:“犹, 通‘猷’, 规划。谋犹, 即谋略。”

阴骘

惟天阴骘下民, 相协厥居, 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洪范》)

历代《周书》注疏和辞书解释都把“阴骘”当作状中词组解释, 即释“阴”为“默”, 释“骘”为“定”, 释“阴骘”为“默定”或“默默地安定”。孔安国注“惟天阴骘下民, 相协厥居”曰:“骘, 定也。天不言而默定下民, 是助合其居, 使有常生之资。”陆德明释文:“阴, 默也。”《汉语大词典·阜部》引《洪范》篇 :“阴骘, 亦作默默地使安定。”以上注释似不得确解。

按:作为“阴骘”的构词成分“阴”与“骘”意义相同, 都有“荫庇”“安定”“保护”之义, 故“阴骘”是以并列的方式构成的双音节复音词, 整体双音节词“阴骘”的意义也是“荫庇、安定、保护”。

阴, 指覆荫、荫庇, 读为yin51, 古文献中字又作“荫”。《汉语大词典·艸部》:“荫, 阴的繁体字。”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臨部》:“阴, 假借为荫。”《诗·大雅·桑柔》:“既之阴女, 反予来赫。”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我欲是庇荫女众民, 乃当时执政者反予之志。”陆德明《经典释文》:“阴, 郑音荫, 覆阴也。”“骘”指“荫庇”属于基本义。《玉篇·马部》:“骘, 定也。”《集韵·质韵》:“骘, 定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马部》:“骘, 借训为定也。”《史记·宋微子世家》引《洪范》篇作“维天阴定下民, 相和其居。”

根据以上解释, “阴”“骘”在古文献中意义相同是无疑的。同时, 我们通过穷尽式的统计, 在拙作《今文〈周书〉复音词考察》中发现今文《周书》以同义并列、相关义并列、反义并列的方式构成双音节复音词是当时最主要的复音词构成方式, 超过今文《周书》复音词总数的33%。“阴骘”为复音词, 作谓语, 关涉的宾语为“下民”。“惟天阴骘下民, 相协厥居”, 谓上天荫庇天下众民, 使相互和谐居住。

衋伤

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 用燕丧威仪, 民罔不衋伤心。 (《酒诰》)

衋伤, 孔安国注“民罔不衋伤心”曰 :“民无不衋然伤痛其心。”可见孔传释“衋伤”为“衋然伤痛”。《汉语大词典》沿袭了孔传的注释结果。《汉语大词典·血部》:“衋伤 :《书·酒诰》:‘民罔不衋伤心。’本谓衋然伤痛。”以上解释把“衋伤”当作状中词组看待, “衋”指衋然、即伤痛的样子, “伤”指伤痛、痛心。这样解释不仅使原经文更为聱牙生涩, 也不符合周代汉语词汇同义连文广泛使用的语言实际。

按 :衋伤, 是以同义连文方式构成的并列式双音节复音词, “衋伤”整体意义为“伤痛、痛心”, 作为复音词的构词单位, “衋、伤”同义, 都是“伤痛、痛心”之义。《说文·五上·血部》:“衋, 伤痛也。”《广韵·职韵》:“衋, 伤痛其心。”宋·曾巩《祭孔长源文》:“闻公之讣, 法然心衋。”“伤”指“伤痛、痛心”属于古今汉语中的基本常用义。《篇海类编·人物类·人部》:“伤, 悼也、痛也。”《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 维以不永伤。”《吕氏春秋·侈乐》:“失乐之情 , 其乐不乐。乐不乐者 , 其民必怨 , 其生必伤。”高诱注:“伤, 痛。”

参考文献

金兆梓《尚书诠释》, 中华书局, 2010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 中华书局, 2005

皮锡瑞《今古文尚书考证》, 中华书局, 201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94

钱宗武、杜纯梓《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 (整理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6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6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中华书局, 2004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汉语大词典 篇10

《大辞典》词目漏收现象已大大超出了人们的现象, 现以人体名物词为例, 列出《大辞典》漏收的词目。

《大辞典》往往忽略了一些方言词和文学作品中口语化的词语, 如以下几例:

扯带腮:山东方言, 指肥大下垂的腮。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快集》:“蛟肚蛆心忘八羔, 一心要作朝廷, 那里不思想到, 惑也好刁。扯带腮, 一堆毛, 毛里响一声, 叫人魂也吊。”

额颅盖:山东方言, 即额头。多见于明清白话小说中。《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你怎么有这么些臭声!人家的那个都长在额头盖上来!你到明日就搬到一个四顾无人的住在去住, 省得人家要你的老婆!”《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十九回:“我如今悔不来, 受这罪也应该, 想打这头颅盖。”

门楼头:山东方言。指前额外凸。因其像前后两檐突出的门楼, 故称。多见于明清通俗文学中。《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一回:“东荘个李小楼, 取了个老婆门楼头, 粗唇大口窝挖眼, 做鞋就得二尺紬。”

硝子石:假水晶, 喻眼睛。此称多见于明清小说中。《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二回:“真是硝子石望着南儿丁口心。”

曲颊:亦称“颊颧”。即颧骨。因其形弯曲如环, 故称。其称始见于先秦典籍, 《灵枢经·本轮》:“手太阳当曲颊, 足少阳在耳下曲頰之后。”唐·韩愈《送澄观》诗:“伏犀插脑高颊颧。”

包牙:指叠生而致外凸之齿。其称多见于金元戏曲中, 今广州方言中仍然在沿用。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甚娘身份!驼腰与龟胸, 包牙缺上旁唇。这般物类, 叫我怎不阴哂?”

以上词语均为方言词或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不多见, 人们在阅读这些书籍时难免会借助工具书。《大词典》应收录这些词语, 为人们阅读书籍提供方便。

二、词义诠释

众所周知, 释义的准确性是辞书的生命, 也是衡量一部辞书学术水平高低最关键的因素。《大词典》有些词条仍存在义项缺失或释义可商之处。

1、义项缺失

玉户:只有一个义项, 即:玉饰的门户, 亦用作门户的美称。且有引证如下: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 声噌吰而似钟音。”唐·崔颢《相逢行》:“玉户临驰道, 朱门近御沟。”从这些引证中可推出这一义项的正确性。

《大辞典》忽略了“玉户”的一个义项, “玉户”是道家对耳孔的称谓, 亦称“耳窍”。始见于唐宋道家典籍。《黄庭外景经·上部经》:“幽阙侠之高巍巍。”梁丘子注:“上部幽阙, 两耳相望, 金门玉户, 上与天通。”明·陈宝功《外科正宗·耳病》:“小儿胎热或浴洗水灌孔中, 亦至耳孔作痛生脓。”

耵聍:极视貌, 并无引证。

通过读者查证, 耵聍指耳垢, 此称始见于六朝, 沿用至今。耵聍这一词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多次出现, 如:《玉篇·耳部》:“盯, 耵聍, 耳垢也。”;戴侗《六书故》:“盯, 烫丁切;聍, 囊丁切。耵聍, 耳垢也。”黄震《黄氏日抄》:“耵聍, 耳垢也。上都挺切, 下乃挺切。”《普济方》:“论曰耳者肾之候, 心之寄窍, 风热搏于经络, 则耳中津液结聚, 如麸片之状, 久则丸结不消, 或似蚕蛹, 致气窍不通, 耵聍为聋。”李时珍《本草纲目》:“耳中耵聍干结不出:用白蚯蚓, 入葱叶中化为水, 滴耳令满。不过数度, 即易挑出。”韩愈《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其末咸有见及语樊封以示愈依赋十四韵以献》:“如新去耵聍, 雷霆逼飓。”今天的医学上还经常用到“耵聍”, 并出了这样的定义:耵聍, 俗称耳屎, 是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出的淡黄色粘稠液体遇空气干燥后形成的, 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 有的如粘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 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 (如灰尘、小飞虫等) 的作用。这些古籍中所讲到的治疗耵聍的方法对现代医学任由深渊的影响, 耵聍在现代生活中被使用的频率夷然很高, 所以堪称“百科全书”的《大词典》应将这一常用义项收录入典。

水分:这一词条在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 《大辞典》所列的两个义项也是其常用义项。“水分”的常用义项之一为:物体所含的水分。老舍《骆驼祥子》十八:“茶由口中进去, 汉马上由身上出来, 好像身上已是空膛的, 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另一常用义项为:事物的多余或不实在的部分。徐兴业《金瓯缺》第十一章:“事情到了喜欢寻开心的东京人的嘴里, 挤去了其中令人不舒服的水分, 就变成了新鲜活泼的话题了。”

《大辞典》忽略了一个冷僻但较重要的义项, “水分”还可指人体穴位名, 即任脉穴, 在脐下一寸。因其善治水病, 故名。在晋朝时将这一穴位定名为“水分”, 并沿用至今。《素问·气府论》:“鸠尾下三寸, 胃脘五寸, 胃脘一下之横骨六寸半……”王冰注:“鸠尾下有鸠尾、巨阙……水分、脐中……十四俞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三“水分, 在下脘下一寸, 脐上一寸, 任脉气所发。”《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水分胀满脐突硬, 水道不利灸之良。”

天老:相传为黄帝的辅臣, 后以指宰相重臣。《韩诗外传》卷八:“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象何如?’”《后汉书·张衡传》:“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 与之呼高睨而大谈。”

据笔者考察, 天老还有一义项:少白头。《品花宝鉴》第二回:“还有个大姨子在家, 是个天老, 满头白发, 那是不能嫁人的。”此处“天老”应解释为少白头。指体内色素缺乏, 全身毛发呈白色或淡黄色, 皮肤呈白色或淡红色, 眼睛怕见较强的光的人。

以上几例所缺失的义项有的虽然冷僻但在阅读医学古籍时经常会遇到。因此, 《大词典》应收录这些义项, 有利于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2、释义可商

靥儿:靥钿, 古代妇女的面饰。并引书证:1.宋辛弃疾《破阵子·赵蚓晋臣敷文幼女县主觅词》:“天上人间真福相, 画就描成好靥儿。”2.《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有甚么心情, 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例证1中, 将“靥儿”解释为“面饰”尚且可以说得通。但在例证2中, 则讲不通, 面饰本来就是用来装饰面部的, 为何还要打扮“靥儿”呢?实在让人费解。其实, 在宋代妇女确实有一种面饰——花钿。宋承前代遗风, 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这种面部装饰物是粘贴在脸上的, 而不是描画在面部的。

其实, “靥儿”本来是“酒窝”的俗称, 指面颊上的微窝, 亦指面颊。故《大词典》例证2《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有甚么心情, 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中的“靥儿”解应释为“面颊”。

寡发:《大词典》:头发稀少。其实, 其称始见先秦典籍, 《易·说卦》:“其于人也, 为寡发, 为广颡。”陆德明释文注:“寡, 本又作宣。黑白杂为宣发。”明陶宗仪《辍耕录·宣发》:“人之年壮而发斑白者, 俗曰算发, 以为心多思虑而致。”有此可推知《大词典》的解释不准确, “寡发”应解释为“花白的头发”。

《大词典》作为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辞书。总的来说, 其成果是主要的, 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通过上文所论, 希望本文能对《大词典》的再版和修订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2]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研究》三十年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温馨家园下一篇:热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