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关系

2024-06-24

读写关系(精选六篇)

读写关系 篇1

语言虽然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 却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的根本职能在于帮助人们完成交际。那么, 怎样才能真正掌握并熟练使用这种工具, 使自己能够顺利地与他人交流呢?笔者认为,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就已经开始了语言的学习, 不管是咿呀学语, 还是清晰的一字一词, 都是学习语言的过程;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就开始用大脑思考, 用嘴说, 而思考的过程和说的过程都有语言的参与, 即使是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写作, 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一个小孩, 在两三岁、四五岁时, 谁都不会讲给他语法, 可是小孩子能从大人那里学到语言, 并灵活地用在自己的说话中, 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 等到这些孩子上了幼儿园, 进了小学, 有了专门的语文课, 要系统地学习语言时, 教师应该教给他们什么呢?试想, 如果一个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 还不能写出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 甚至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那将是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么无情的嘲笑。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 我们在学习语言时一定要遵循语言自身的规律,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否则, 语言学习将流于形式, 甚至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阻碍。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存在着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问题。从一年级开始, 学生们就背负着沉重的课业和考试负担,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语言当然就不再像咿呀学语时那么轻松、自然了。对学生来说, 分数是“命根”, 对教育者来说, 分数是“金银”, 这就使得语言学习的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 语言教学严重脱离了生活, 违背了其自身的规律。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尊重语言的规律, 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从活人的嘴里学语言, 从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中学语言, 并利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人生, 思考大自然的奥妙, 使读与写并驾齐驱,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其次, 一个人从接受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过程, 实际上包含着读与写的过程, 其中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再现, 二者是相互促进, 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掌握正如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一样, 如果囫囵吞枣、狼吞虎咽般地吃, 只能是食不知味, 不但不能吸收食物的精华, 连最起码的营养成分恐怕也难以吸收到, 身体最终会变得虚弱不堪。相反, 如果我们能细嚼慢咽, 让食物经过牙齿的粉碎, 再经胃肠的消化和吸收, 那么营养就会被人体很好地吸收, 身体才会得以健康成长, 语言的吸收和运用也是这个道理。

众所周知,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文章中刻画的人物总是栩栩如生, 分析社会现实也是入木三分, 面对敌人时, 他的文章就是投枪、是匕首, 但他并非天才, 而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写作、抄古碑、研历史、读外文、读唐诗宋词、赏析戏曲小说上, 这样, 写起文章来才“下笔如有神”。如果我们将读和写对立起来, 或是将二者随意割裂, 要么只是一味地、漫无目的地读而懒得动脑思、用眼观、用心悟, 其结果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要么, 不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写作成就, 自己闭门造车, 最终才思枯竭, 黔驴技穷, 写不出反映社会、服务生活的作品。要使语言学习走出困境, 冲破牢笼, 就得帮助学生摆正读与写的关系。与其帮助学生肢解一篇完整的文章, 还不如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样学生学习语言的范围就能有大的突破, 就能挣脱语文课本的束缚, 使学生的所学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从人到物、从自然界到宇宙太空, 都将成为学生涉猎的范围, 这样, 学生用从万事万物中读到的真谛, 去认识千变万化的自然界、飞速发展的社会、瞬息万变的人生, 就不会手忙脚乱, 而要应付区区的语文考试, 也将游刃有余, 说起话来也会文从字顺, 表达清晰, 语言这一工具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关系 篇2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在英语学习中“听”的能力,是理解和吸收他人有用信息,并且促进个体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英语教学中“听”的过程,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播放语音材料,或者通过教师自身的知识性讲解(全英文或者是中文辅助)等等,以“声音” 的方式进行传递英语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以倾听的学习者形式存在的,主要以接受英语学生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是一个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听”的基本上“说”,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技能的提升和再提升的过程,即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过程。通常有“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一” “多对多”几种形式。“说”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就目前我国人口众多,课堂容量过大这一国情来讲,“说”这种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很难占有较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情景教学对于这一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们在上一阶段“听”的基础上,体会并理解了英语学生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说”这一阶段,但可使用我们常说的“情景教学”。以具体的情景为基础,以听带说,以说促听,听说结合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环节。“读”主要是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相关阅读材料,进行内化和提高熟练程度的过程。

相对于“听”和“说”而言,阅读是则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不断假设、证实、想象、推理的认知过程。通常情况下,我们经常把阅读分为朗读、默读、精读和泛读等类型。在教学实践过程,我发现,其中精读和泛读对学生学习来讲,非常重要。精读可以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联结和进一步深化。泛读则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写”主要包括字母、单词、句子等的正确书写以及英语短文的书写。目前在我国教育界普遍认为死记硬背是不正确的,但是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并没有完全的死记硬背。因为人类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的头脑并不是简单的容器,而是一个主动加工的有机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写”正是促进学生记诵并使知识和技能得以深化的重要所谓情景式英语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种种手段(例如用简单的英语和身势语言来组织课堂,运用实物进行教学,等等)创设一个深厚的英语情景,进而使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潜移默化” 的进行教育。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教师的有意识有目的性和学生学习的“潜移默化”性。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往往优于教师多次枯燥重复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学的内容,只有通过“听” “说” “读” “写”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四个步骤,并且只在具体的情境中在“实用性” 的指导思想指导下,在进行大量的反复实践练习后,并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注意显性教学措施与隐性教学措施的相互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读写能力的提高,一般地说,取决于听说能力的 提高。因此,要使读写能力得到发展,就必须重视听说的训练。近年来,我们对听说能力训练进行认真而持久 的探索研究,应该说是对读写规律深层认识的反映。听说训练教学形式的研究

听说训练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而听说教学形式的研究,又直接关系到听说教学效益 的提高,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听说训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我们主要进行了以 下几种教学形式的研究:

1.直观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看图说话,看实物说话,观察大自然说话,观察场面说话,创设情境说话 等。2.模仿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模仿句式说话(变换句式、变换语气等),听故事,课后复述,仿课文写 法练说,描摹声音说话等。

例如,变换句式:You can see the coast which is very faraway.也可以这样说:You can see as far as the coast.(前一句话老师说,后一句话叫学生说)

3.创造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求异回答问题,假设性练说,创造性复述故事,评说事物,小组议论等。

4.实践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教材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说话,做某一实验说话,做某一游戏说话等。

5.交际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自我介绍,口述见闻,工作学习情况汇报,祝贺感谢,求助别人,争辩问 题,主持讨论会等。

通过这些英语听说训练教学形式的实践,丰富了学生听说训练内容,提高了学生英语会话能力,促进了学 生的书面表达,收到较好效果。

三、听说训练教学方法的研究

听说训练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方法要多变,更要科学。确定教法,决不能不顾教学对象的实际,而应有意识地采用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努力 应用了以下几种适合于听说训练的教法:

1.情境教学法。即以画片、实物、语言、动作、环境布置等手段创设听说的某一特定情境,以提高训练的 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

2.演练教学法。即通过演示、表演等提供听说材料或形式。

3.范例教学法。即提供听说范例,然后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进行仿说。

4.电化教学法。即运用录音、幻灯、录像、电影等电化音像手段进行听说训练。

5.比较教学法。听说比较两句或两段话的异同正误、优劣等,培养听说能力。

如听说比较下列两句:

It is in this school that I knew him.It is the school where I knew him.这二句话的意义差不多,(就在这所学校里我认识了他。)第一句是强调结构,第二句where引导的是定语 从句,若把第二句的where改成that,那就犯了原则性错误,通过教师反复说It is in „ that „是强调结构,而It is the „ were „不是强调结构,反复比较,找出异同,学习效果较好。

6.伙伴教学法。即运用小小组in groups or in pairs 等学生群体,进行分散的听说训练,并在小小组中 得到伙伴的帮助订正,以扩大课堂内听说的训练面。

7.活动教学法。在课前或课内组织相应活动,作为听说训练的直接材料,培养听说能力。

由于教学方法具有工具化特点,其他学科的许多教学方法也适用于听说训练;又由于方法具有综合性,在 一堂听说训练课中,我们努力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地择优选用几种教法,做到一法为主,多法辅助,努力 提高教学效益,达到有法而无定法的境界。

四、听说训练与阅读教学关系的研究

听说读写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决定了听说训练必须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听说训练:

1.把听说训练贯穿于词、句的教学之中。

2.把听说训练贯穿于分析课文之中。3.把听说训练贯穿于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综合之中。

4.闭书听读,抓要点,理层次,复述、借鉴优美语言。

如,可以把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第二册(上)的L、2(Walt Disney)的阅读课上成听说课,先 由教师把课文读二遍,要求学生闭书听教师读,读毕,让学生口头说出课文要点。

5.凭借听力,想象课文意境,凭借说话再现课文意境。

从英语教学现状看,这方面关系的研究实践,内容杂,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持之以恒,行之有度,循序 渐进,严格训练,才能收到实效。

五、听说训练与信息论原理关系的研究

听说训练过程的信息传输是在老师——学生——表达的封闭回路中振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使信息在学 生实践中形成系统的、科学性的、能随时表达的信息流。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的做法是:

1.训练学生正确地传递信息,如在规定时间里传递消息,内容摘要等。

2.详实地记录信息。如教师说一组有联系的词或一段话,让学生口述或记录。

3.巧妙地联系信息。如教师说一个词,学生迅速说出与此有关的事物,或近义、反义词等。

4.合理地仿造信息。如根据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很快联想到其他事物,也仿说一句话、一段话或 一篇短文。

5.具体地描述信息。如观察实物、环境,看——想——说——评,进行具体述说。

6.严谨地承接信息。如教师提出话题,让学生迅速接说。

7.灵活地对流信息,如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对话。

8.灵敏地选择信息。如教师说一句或一段要填空的话,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填充完整。

9.仔细地辨析信息。如教师说一句或一段话,有意造成错误,设置误区,要求学生边听边辨边纠正。

如:Teacher says:He should practise to speak Englishmore often.要求学生听后纠正:He should practise speakingEnglish more often.10.全面地概括信息,如教师说一篇或一段文章,或讲一个故事,要求学生概括复述主要内容。

高中生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篇3

一、高中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间的关系

听说读写是相对独立但又有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读和写是书面语言;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而表达是吸收的深化。听——就是学会聆听:听别人诵读,听别人交谈,听别人演讲。一方面体验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捕捉表达的有效信息。读——就是阅读文本:通过阅读文章,积累好词美句,学习基本的章法,为表达积累材料,提高文学素养。说——就是口语表达:现实生活中,这是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是听的反应,是与别人对话时先听后说的直接交流方式。写——就是书面表达:在广泛吸纳阅读获取的信息后,写是间接交流的方式。书面表达层次更高,而且要讲究篇章结构、文法句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所以,听读是基础,说写是目的。

二、高中语文如何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1.听——学会聆听。

(1)基本层面:①听录音朗读。高中语文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录音朗读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朗读带或网上下载的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聆听这些朗读,寻语感、悟文思。②听教师范读。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范读课文,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老师的朗读水平,找方法、增信心。③听同学朗读。语文课就是读书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朗读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活动。④听老师讲解。事实上,学生聆听最多的就是老师的讲解,基于此,教师的语言就要精心设计,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让学生通过聆听,懂规范、讲技巧,让他们体味出语言的美感。⑤听同学发言。学生的发言就是课堂的主流,聆听同学发言便是听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听,使他们明差距、改不足。

(2)提高层面:这一层面的能力培养要和写相结合,每一次活动后,让学生将内容用概要的形式整理出来。①听会议报告。高中阶段,学生参加会议的机会很多,所以,语文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每一次开会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以便有目的地聆听。②听各类演讲。聆听演讲,主要是培养学生筛选与演讲主题相关信息的能力。③听各类辩论。培养学生快速筛选和整合与论题相关的信息,并能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2.说——口语表达。

(1)基本层面:①课文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不加字不减字,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课文,既可熟悉、了解课文内容,又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②课堂发言。采用回答问题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训练。包括回答问题、概要叙述、情节概括等。③成果展示。学生根据老师或自己设定的探究题目,经过集体探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示探究成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的口语训练。④教材练习。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新教材,每一单元的表达训练中,安排了口语训练的相关练习,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一模块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式的口语训练。

(2)提高层面:①课前演讲。利用语文课前5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讲。内容可以每天更新。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胆识。②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借助文本,组织各类活动,给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诸如:辩论会、答记者问、讲故事等。③创造机会。教师给学生创造各种口语训练的机会。如:“校园之声广播”、运动会播音、校园文化艺术节节目主持等。④社会活动。语文老师要抓住学生参与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诸如:社会调查、推普周活动、学雷锋做好事等。

3.读——阅读文本。

(1)基本层面:①阅读课文。教材提供的文本都是编审者精心挑选的经典作品,阅读课文,不但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使学生思想品德得到陶冶。②作文材料。最近几年高考新材料作文,都是先给考生提供一段作文的材料,所以,作文材料也是一种学生接触比较多的阅读材料。

(2)提高层面:①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借助班上或者学生个人征订的报纸、杂志,在学生休闲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训练,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强化阅读。这是一种限定时间的阅读训练。如考试作文所给的材料的阅读,考试试卷中的文本阅读。这类材料往往限定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并且还要解决相应的问题,属强化训练型的阅读。

4.写——书面表达。

(1)基本层面:①解答阅读题。通过课后练习、试卷中的阅读材料及习题的解答,进行语言的组合,在准确回答问题的同时,进行表达训练。②语言运用题。包括句式转换、语句扩展和语段压缩、上下文的衔接、句子的仿写、撰写对联、图文转换等。③片段训练。或记叙一件小事,或描写一个人物(场景),或发一段议论,或介绍一个产品,或抒发一段感情。④应用文写作。包括书信、请柬、请假条、通知等常用应用文的写作。⑤仿写。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尝试进行模仿写作。⑥改写。学习了莫泊桑的《项链》,就让学生尝试写假如路瓦栽夫人没有丢失项链的结尾。⑦续写、扩写或补写。有的文章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的情节,或在过渡环节上,对人物情节写得十分简练。遇到这样的文章,就让学生补写一段相关的情节,进行续写、扩写或补写练习。

(2)提高层面:①写日记。写日记,既可以考验学生的意志品质,又能使他的书面表达水平得到提升。②写随笔。这是一种不定期的书面表达训练方式。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③写读后感。在学生阅读完一部作品后,让他们把阅读感想写下来。④作文训练。高中阶段,不论是教材安排还是高考的需要,都要进行大量的作文训练,或命题,或材料作文,要进行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文训练,甚至是限时强化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高中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必须在明确四种能力之间关系的前提下,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长期坚持,方能奏效。

〔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读写关系 篇4

写景与抒情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两大主要内容,而蕴藉含蓄的中国文学审美观则往往要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尽量避免情感无所寄寓,浅白直露。

在日常教学观察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景情关系了解得不是很多,理解起来也很费劲,更不用说在写作中运用景情关系原理来写作了。因此,我把“领悟景情关系真谛”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理论支撑与设想

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并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叶圣陶老先生还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阅读为写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呢?我认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机遇,即通过《我与地坛》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让中学生真正领悟景情关系的真谛,从而在“写”这个维度上能够游刃有余。

三、阅读教学中师生共悟“写景抒情皆着‘我’色”的原理

写景抒情,着眼点在于,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皆着我色,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史铁生在地坛静坐十五年,苦心孤诣,参悟生死,“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十五年的静坐,史铁生从生死的无奈中,沉稳而坚定地“走”了出来,从躯体残废的阴影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没有被千年儒道释的文化沉疴禁锢住,从无为从有无从消极避世中找到了自我并确立了生活的目的,顽强而从容地生活着。我每次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总希望通过对文本写景抒景皆着“我”色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对作家史铁生有个更深层次的接触。

地坛,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地方,这样一个具有浓郁的历史特点,又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今又荒废的园子,作者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对生命的认识,更是贯穿着一种对时间的意识,对生命的意识。地坛无疑就是触动作者心灵的那根琴弦的手指,是激发作者内在生命意识的那个媒质。

文中写景的部分比较集中的有三处,根据它们在文本中的不同作用,我们相应地概括为三种,即定位之景,感悟之景和渲染之景,三景皆着“我”之色。

1. 定位之景,有“我”之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景物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也不会像人类一样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但是作者因为思想情感不同,所以在看待这些自然景物时,就会带着各自的主观情感;在写这些景物时,自然就会带上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作者写景,其实不是为了单纯地描写景物,往往是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景与情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的支点就是“我”。“我”之熟悉的,那么写来自然真实;“我”之类似的,那么方可同病相怜;“我”之同处境,那么才能两相比照,物我合一。首先,地坛与作者家的距离很近,方便他这样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来去;第二,地坛宁静的环境更容易让人看见自己的身影,窥看自己的心魂;第三,曾经作为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庄严,不难想象,现如今却如同一片野地。作者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残废了双腿,两者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作者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在语言表述上作者这样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与地坛是缘分,是知音,“我”就是地坛,地坛就是“我”。

2. 感悟之景,有“我”之惑。

只有人在十字路口,在身心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才会思考人生,拷问生命的意义。正是这种遭遇,给作者提供了一次透彻的领悟人生,感受生命的机会。作者的困惑是什么呢?那是千古的话题,是千百年来萦绕在不少历史哲人脑际的问题。大学问家苏轼就是这么感慨的,“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人生是何等的短暂,人又是何等的渺小。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物是而人非,人生匆匆何其有限。在永恒与短暂、伟大与渺小之间徘徊的史铁生,又是残疾这样的一个弱势群体者,他会看到怎样的景呢?“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默默如小草、如老树,把根扎在地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就是生命。看看那些地上的小虫,那些微贱的生命,一样有着它们生存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它们并没有因为这而放弃生命。他在文中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既然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那么生呢?剩下的自然就是怎么生的事了。”这里,“我”的惑,作家巧妙地形之于地坛中的景。“我”和地坛亲密接触,“我”对地坛真切感悟,体会着生与死的价值,体会着生命的意义,从“惑”中破茧而出。

3. 渲染之景,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已之情观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他又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由此看来,史铁生可谓当代文坛豪杰,他调动多种感官写秋天经霜的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着微苦的味道”,将秋叶的凋零写得那样快乐自在、祥和安逸;“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执著忠诚;如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加入了这样的联想、想象:“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借助这种虚写,作者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心如明镜’这种宁静的观照,这就‘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物与我就完全溶合为一体’”(叔本华),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与万化冥合,是物我合一。这是超越之“无我之境”,是生命的强者之音。

四、抓住“例子”,探究“写景抒情皆着‘我’色”的方法

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因此,一篇文章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阅读和写作这样的目的展开,走近作家,走进文本,“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文就是一篇篇精美的范文,学习《我与地坛》后,我们可以结合以上手法,整合成一些写景抒情皆着我色的方法。

1. 确立意象,“我”有所寄托。

在学生的随笔中,我们常会发现情与景的不和谐,天空的旷远和友谊的深厚,小草会等待人的出生,溪流的静谧却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匮乏,只能简单仿写,史铁生笔下是“地坛”,我们学生文中出现的是“××公园”,其他的如小草、蜻蜓、蜜蜂,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古诗文的修养,缺少意象意识所致。所谓意象,意是心意,象是物象,意象即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给意象先分类。譬如:自然意象:(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诗句进行适当理解和熏陶。譬如: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和训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来实现,或者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而引导网上查寻总结成研究性学习来加以探究和延伸。

2. 善于反省,“我”所惑何。

学生的困惑是什么呢?当代的年轻人困惑何在?现在的学生有了自我意识,能为自己思考未来,即使是面对父母,也能有自己的判断,这也许是当代青年的困惑的优越性。然而,学生的困惑依然具有年龄段的特征,那就是学习上的困惑,与父母沟通上的困惑,等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陈述困惑,也可以用随笔的形式抒写困惑,更可以用小纸条来列举困惑,然后通过讨论的方法,教师组织引导分门别类。比如:学习上,某学科学科倒挂,总分不高,等等;沟通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与父母;社会上,小区,集市,等等。把学生的思路输理清楚,也是把学生的视野拓宽,更是让学生从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从认识自我到认识生命,享受一次心灵的涤荡和升华,同时也使行文真挚,拒绝那些枯板的抄袭之语,言为心声,自然需要言从心生。

3. 铺陈渲染,“我”之丰富。

写景抒情离不开铺陈,因为铺陈能使文章更加感人,更能服人,更能明人。在描写方法上,除了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化的修辞来丰富内容外,还可以层次化,就是将文章抽象的主题、主旨或中心具体化的那些材料或分论点,进行有序化、结构化,从而达到使文章主旨进一步丰满化的目的。让我们再从整体来看史铁生用六个“譬如”来渲染“怎样活”的问题: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最后的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主动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的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里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这些描写从静到动,从眼前的实景到想象的虚景,无不喻示着,从凄凉中看到美好,在苦难中崛起,这是一个强者的选择。这些描写,既丰富了文本,又体现了作者战胜消极颓废想法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显得是厚实而自然。

4. 情景交融,“我”之不可或缺。

写作这类情景交融的文章,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物我分离,即有物无我,有我无物。前者以写景为主,往往是一篇写景散文,抓住了景的特征,应景而感,然而文章的写作对象本末倒置,赞美了景,少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后者以叙事为主,交代在某个环境中的活动,着重了事件的经过与结果,自然少了景的特征描述,思想寄托无所依存。譬如:有个学生写了路边的灯,写其默默无闻,普通平凡,却风雨无阻始终坚持给人带来光明。这是一篇写景而忘“我”之文,修改的支点在“坚持”。我这样问学生,在什么事件上觉得要坚持,你的困惑在哪呢?他说,最近考试成绩不理想,努力下去有没有效果,自己很困惑。经此一问,学生豁然开朗,爽然下笔成文,通过展现自己的路灯下的彷徨到豁然开朗的情形,使文章达到物我合一的效果,情与景也巧妙地融合一起。在修改过程中,注重情景交融,擅长以“我”化物,那么这样才能确保洋洋千言而不离题万里。

我在《我与地坛》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叶圣陶先生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辅相成的原理,促使学生学习和体味文本中借景抒情皆着“我”色的写作方法,从而缘景入情,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作家的人格魅力。同时,通过一体化练笔,学会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真正领悟景情关系的真谛,达到“自由表现,‘术’为我所用”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2]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 1989.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5]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04.

[6]作文“规律—细化—系统”教学法研究.丰都教科所范庆生.

加强读写训练 提高读写能力 篇5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在教学中,只有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赵 晖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要引导学生善于想象,敢于幻想,使自己的思维纵横古今。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做到这些呢?有句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固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但师傅领学生进什么样的“门”,也同样很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点滴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编剧与导演

“编剧”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课文题目猜内容,或按照主题进行再创作,或依据文字进行情景再现,以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如学习《芦花荡》,可先让学生想象冀中平原芦花荡的美景,再想象战争年代在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然后用流畅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叙述出来,并根据课文内容比较一下自己的想象与课文中的内容和情节有什么不同。这种方法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学生会发现并记住作者孙犁有关战争的作品的特点,即善于把残酷的战争放在优美的环境中去表现;第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第三,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导演”则是要求学生在编剧之后把自己的作品表演出来。比如,在学习《枣儿》时,我让学生创作关于留守儿童或农民工的小品,并要求他们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可以随机应变,临场发挥。通过这样的自导自演,学生不仅理解了留守儿童的孤独和农民工的不易,学会了关注弱势群体,关爱他人,而且使自己的想象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补白与添彩

“补白”就是把作者故意省略的地方或略写之处,结合自己对文章上下语境的理解,进行想象并补充出来,以达到培养想象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故乡》时,可引导学生把少年闰土在向“我”描述乡间趣事时意犹未尽的话说出来,或把少年闰土跟“我”说话时的肢体语言和眉飞色舞的神态描写出来,或把杨二嫂悄悄往草木灰堆里埋碗碟的动作描述出来。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可引导学生猜想一下,狗咬人的案件处理完了,奥楚蔑洛夫对自己这样处理案件感到满意吗?并试着把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一经补充,人物形象就活起来了。在学习《阿长和山海经》时,可让学生依据对阿长的了解,把阿长为“我”寻找《山海经》的经过叙述出来。这样学生就更能体会到阿长此举的难能可贵,也更能感悟到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添彩”就是把概括描写、概括叙述改成具体描写、具体叙述,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学习《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狮蚊大战”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这样狮蚊形象就能具体可感,学生还能从中体会到智慧的强大。在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可让学生对主人公怀疑邻居时的心理、神态特别是一双眼睛加以描写,描写时可运用夸张的手法,从而形象地表现主人公无端怀疑他人的滑稽。在学习《塞翁失马》时,可让学生想象边塞的马的体格、神态、毛色。在课堂上,这样的训练可谓信手拈来。这种即兴练笔,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置换与加入

“置换”就是让学生与作者或主人公交换角色,想一想:假如自己是作者,会对故事中的某一个情节怎么处理?假如自己是主人公,对某件事会持什么样的态度或如何处理某事?如学习《羚羊木雕》一课,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作者,会安排什么样的结局?有没有其他妥善处理事情的办法?学习科幻小说《喂,出来!》,可让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作者,会如何设计开头?或者设计怎样的一个结尾?在学习《心声》时,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是老师,会怎样设计这一节公开课?如果自己是李京京,面对老师的不公正做法,会怎样去做?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加入”就是让学生作为“第三者”——课文中的一个角色“加入”课文,和课文中的其他人物一起活动。如学习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暴风雨中寻鸭”这一情节时,我要求学生趴在桌上,然后我缓缓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情境之中,我知道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对这几段文字进行了场景再现,他们在和杜小康一起成长。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这样设计问题:假如你是皇帝最后一个派去看服装制作的官员,你会对骗子怎么说?回来后会对皇帝怎么回答?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与想象能力。

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从学生出发,语文课堂就会丰富多彩,语文教学就会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境界,学生学习语文也就会一直充满激情。

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写作文

■ 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 孟运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学习的热情,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积极性,作文教学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作文,更与生活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小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人和事。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成功地指导学生写作文,就必须首先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例如,为了写好状物的作文,开学初我就要求每个学生回家都要种一盆花或一棵小树苗,或者养一只小动物。我要求他们在家长的指导下,仔细观察所栽培的花木的生长过程,或观察所饲养的小动物的外形及习性特点等。然后,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家的××》。学生真是好样的,篇篇作文写得有内容、有特点。写花木的作文让我开了眼界,如“指甲花的幼苗长得最快;雨过天晴,月季花开得最鲜艳”。还有的学生写动物,也写得活灵活现,真实感人。

二、耐心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学生怕写作文的另一个原因,是把写作文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很难写好作文,因此产生了畏惧心理,失去了写作的信心。要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就必须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大胆地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只要敢写,就应及时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从而实现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有一次作文课,题目要求写一次课间活动。首先,我让学生说说有哪些课间活动。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说丢手帕、打乒乓球、丢沙包的,有说踢毽子、跳“房子”的……然后我引导学生先想想这些活动的规则,再有条理地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好。这样一来,学生都抢着发言,而且都努力说清楚。一个女生把丢手帕的活动规则说得最清楚,于是我带学生又玩了一次丢手帕的游戏。同学们唱呀、跳呀,别提有多高兴了,最后动笔写作文就没有学生叫难了。

实践证明,花点工夫,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消除畏惧心理,有话可写,有表达的欲望,应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 桐柏县城关镇第二小学 王金玲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能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体和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第二,重视直接经验。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去体验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感悟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也就是说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

作文教学使语文教师感到棘手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因而无病呻吟,内容千篇一律。一次在写题为《心愿》的作文时,我特意布置了一道操作性作业题:放学回家后请妈妈坐在自己的身边,亲口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您”。学生觉得非常新鲜,同时也感到完成这道作业题易如反掌,个个面露喜悦之色。第二天汇报时,李明同学说:“我看到了妈妈额头上的道道皱纹和头发中的根根银丝。老师,我说出您布置的那句话时流泪了,妈妈怎么会衰老得这么快!”刘青同学说:“我早早写完作业,催着妈妈坐在我旁边休息,可妈妈洗完碗后,又是擦厨房,又是准备第二天早上的饭菜。总算等她坐下来,她又拿着毛衣织起来。我帮她擦干脸上的汗水,并说出您布置的那句话时,妈妈笑了。笑得那么甜,我从来没看见她这么开心过……”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言语中饱含着真情和感动,可见他们对母亲那博大无私的爱已深深理解了。我因势利导加以启发:“难道你们不想对母亲的爱有一个回报吗?把心愿以及产生心愿的过程写下来,不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吗?”就这样,学生通过用心灵去感悟,再动笔写感受,随着内心情感的流淌,写出了一篇篇好文章,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我想,下次他们也肯定会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感触最深的、有独到见解的佳作来。

同时,我也时常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讲给学生听。我告诉学生:有一次我边换煤球边用水壶接水,为的是能节省时间。而正当换煤球时,水壶水满了,我又急忙去关水龙头,煤球却摔到地上“粉身碎骨”。学生听完后马上明白了我讲话的目的: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专心。

除此之外,我还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星期天,我让学生做小主人,打扫自己的房间;“三八”节,我让学生给母亲洗脚,体会什么是母爱;夏日里,我让学生去放风筝,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秋风中,我让学生踩着软绵绵的松针,寻找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每周开展“我给老师说悄悄话”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惊喜。我以学生易触摸到的生活实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们去感悟生活。我力求给学生这样一个感觉:学习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

二、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全社会公民都有更高的人格独立性、思维独创性及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参与中实践、探究,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让他们学到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一次郊游活动中,当我们走到一段上坡路时,我想测试一下学生的毅力,便故意说:“老师走不动了,你们走吧!”哪知班里最调皮捣蛋的王刚同学却说:“那不行,你平时鼓励我们勇于战胜困难,现在自己怎么能退缩呢?”粗声粗气的话令我心头一颤:这孩子进步了。这时平常胆小的纪利奶声奶气地说:“团结起来力量大,大家一起把老师抬起来走。”他俩的话引来了许多同学的随声附和。此时此刻,学生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他们真的学会了做人,这真是一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呀!

又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中,我安排了一个安全教育演练活动,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在放学路上突然受伤的学生,其他同学扮演当时在场的观众。第一位同学上台后,急忙借路边行人的手机拨打110;第二位同学上台后,赶忙搀扶这位“受伤”的同学走向附近的卫生所;第三位同学则利用已有的卫生知识进行简单的包扎……就这样,学习和认知二者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够参与和解决不可预知的事件,学会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想,这不正是一篇篇优秀的口头作文吗?

体验性写作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学生参与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快地得到了提高。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 漯河市郾城区孟庙镇五里岗小学 周素香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加强朗读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一、示范朗读,体会感悟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这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应该怎么读,不应该怎么读”,而不亲自示范朗读让学生听一听,那么学生是很难掌握朗读技巧的。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与教师的示范朗读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示范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

朗读中教师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生动地再现课文的思想内容,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受到熏陶,以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比较朗读,鉴别感悟

学生对“比较朗读”常有较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时如果恰当运用比较朗读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可针对课文中的某些重点词,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哪吒闹海》描写了哪吒用乾坤圈打死夜叉和用混天绫制服三太子的故事。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小哪吒“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在理解此句中“扔”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扔”字换成“投”“抛”等字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个“扔”字能恰如其分地写出哪吒的武功高强。接着写“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为了理解哪吒的品质,我让学生把“抖”字换成“抛”“甩”等字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很快地明白了哪吒的不畏强敌、武功高强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些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炼,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其次,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总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如果改变这些句子的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就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特点,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如《狐假虎威》中狐狸对老虎说:“你敢吃我?”这是一句反问句,在朗读中我让学生把它改成否定句:“你不敢吃我。”在与原句进行比较朗读中,学生即刻体会到这两种句型表达效果的不同,体会到狐狸的狡猾。

三、情境朗读,激趣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首先,借助插图、录像进行情境朗读。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与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插图,在远程教育资源中也有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或录像资料,如果适时地用插图或录像配合朗读,就能对学生进行看、说结合的训练,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如学习《司马光》一文时,在朗读之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小孩子掉进缸里后小伙伴们及司马光的不同神态:小伙伴们哭、跑、喊,惊慌失措;而司马光则镇定自若,机智勇敢,举石砸缸。然后再让学生看着这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以想象,并进行朗读,效果就很好。

现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也为朗读教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西湖》《颐和园》《莫高窟》《九寨沟》等描写风景名胜的课文前,可先让学生看图片和录像,让学生在欣赏之中感悟祖国山水的秀美,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朗读时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那种喜爱、赞美之情。

其次,借助音乐进行情境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多样,可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用与课文内容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富于想象的儿歌。文章内容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诗共5小节。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把自己想象成雨滴、小鱼、蝴蝶、星星、新月、荷叶等,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我选取一段旋律轻柔、优美的音乐在课堂上播放,以配合朗读。在学生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变成了雨滴,睡在荷叶上;变成了小鱼儿,在清凌凌的河水中游玩;变成了星星,在夜空中眨眼;变成了荷叶,看见小鱼儿在身边嬉戏……接着,我再次播放乐曲,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朗读全文。学生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还陶冶了情操。

再次,借助饰演课本剧进行情境朗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童话、寓言,如《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等。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西门豹》等。我让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朗读中学生不但能很好地把握语气、语调、表情,而且能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统一。

读写关系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读写协调发展

近几年,随着抽测形式的改变,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低、作文空洞是根本原因,再看我们教师,很忙、很累。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高耗低效”这一现象的呢?薛法根老师在《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中指出了问题的根本: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割裂开了,没有形成教学合力。大多数的阅读教学重理解轻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运用能力,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表达形式未能在广泛的说写结合实践中加以运用,读与写不能顺畅地转化。而每周的习作教学多是独立、空洞、程式化的说教,而且一学期只有十次左右的集训,缺少的是可以模仿、借鉴的范文,缺少的是可以移植的具体方法,缺少的是一定的练习量的累积。因此,薛法根老师在书中强调:“阅读和写作必须形成一体,实现读写之间的转化,促进读与写的协调发展。”

那么,语文教材中哪些内容值得学生借鉴、移植,进行迁移性的运用练习,化知为能呢?笔者仔细研读了二年级下册与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下面就结合这两本教材浅谈一下。

一、好词串一串

“词串”是苏教版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形式,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帮助低年级学生积累语言。利用“词串”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使学生的说话写话有了依托,有利于学生写话信心的建立。二年级下册识字1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全课12个词语分成四组,每一组分别以四个节日为首,词不连成句但意相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结合学生的回答给四个节日作了词语的拓展补充。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布置学生选择一组词语介绍一个自己所熟悉的节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选择文中的词写三四句话介绍一个节日。有的学生更厉害,他们搜集了饺子、红包、月饼的寓意,将这些资料融入写话中,还有的学生搜集了烈士、屈原的资料,在文中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对屈原的敬佩。通过这样的小练笔,能促进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使学生对于某个节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成功的练笔能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写好话的信心。

高年级教材中虽然没有词串形式的课文,但是单元练习中常常出现相同主题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对该单元主题或是其中某篇课文的拓展,如六年级下册练习3中的成语就是对《三打白骨精》的拓展,它们是一组关于孙悟空的成语。我认为,高年级对于练习中成语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音与义的把握上,更应该注重成语的运用。巧的是,这12个成语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第一行介绍了孙悟空“齐天大圣”的得名由来,第二行写了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第三行至第五行写了孙悟空的通天本领,最后一行写了孙悟空降妖除魔的结果。因此,家作时我请学生选用这12个词写一写孙悟空的一生。很多学生重温了必读书目《西游记》,所以这次练笔比较成功。可喜的是,这样的练笔除了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外,还有两大功效,这也是我后来发现的:提高了学生在《西游记》读后感中主要内容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快速积累这12个成语。

二、看图想一想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篇篇有插图,形象的插图以它独有的方式对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诠释,有时也对语言文字进行补充。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看图写话既能帮助学生将优美的文本语言内化,又能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它变得更加丰满,更容易体会其中的感情。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是一片洋溢着欢乐气氛的文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了欢乐的泼水场面。尽管篇幅比较长,但是对于泼水的描写不够具体细腻,且文字毕竟是无声的。为了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我请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引导:你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什么?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小姑娘欢叫着向前奔去,水花四溅,她就不怕摔跤吗?原来是一个小哥哥端着满满一盆水在追她呢,近了近了,终于,“哗——”一盆带着香味的水将她淋了个遍,小姑娘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老奶奶牵着小孙儿在人群中踩着水花舞蹈,各自露出一颗洁白的牙……最后我请学生回家后写一写。这样先说后写,不但可以降低写话的难度,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独立写话时有章可循。通过这次练笔,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泼水场面的欢乐、热闹,可以真正理解“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这句话的含义。

成语言简意赅,它的适度运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但是如果一段话中成语太多,反而会阻碍学生对于场面描写的再现。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文中,第四、五自然段有很多描写敌人狼狈相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但是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讲,这些词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而课文中的图比较形象,将我军的英勇和敌军的狼狈勾勒得栩栩如生。因此,我布置学生看图写话,写出敌军的狼狈。本次练笔中,学生能结合插图用“有的”的排比句式再现日寇的狼狈,有部分学生还能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画面抓住敌军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进行细致的描写,比成语更形象生动。从学生大快人心的作业朗读中,我知道他们已经真切感受到我军的威武、善战了,我更感受到学生成功的喜悦。

三、诗歌改一改

古诗词言简意骇,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它们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因此,诗意的理解,尤其是诗情的体悟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有时,请学生改写诗歌能突破此难点。六年级下册《如梦令》这首词中“醉”“争渡,争渡”是难点。因此,在学生交流了词表层的意思后,我请学生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好细节。这样先说意思后改写,既为学生的改写做了铺垫,降低了难度,又避免学生抄袭词表层的意思应付了事。小练笔中,学生通过语言描写、景色描写、动作描写真切感受到日暮下溪亭景色的优美;李清照喝酒微醉,被景陶醉;李清照的误闯惊醒、惊起了鸥鹭,鸥鹭的惊起也惊醒了醉上加醉的李清照。解意、悟情一步到位,妙哉!

四、体会写一写

批注的类型多种多样,小到字音的标注,大到感受记录,想象联想。我认为高年级课堂上的批注应该以对文中人物、事件的评价及写法的体悟为主。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重在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心理、动作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及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第二课时的学习就是以抓人物心理、动作写感受及交流感受为主。在本节课的最后10分钟,我要求学生以“这是一场的战斗”为开头写一段话。通过5分钟左右的小练笔,我得到了反馈的信息:“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场充满爱的战斗……”“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学生都感受到了人物的机智勇敢及爱国主义精神。

高年级还应该学会想象联想式的批注,即写整篇的读后感。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它告诉读者: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先做出适当的让步,以求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课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及相关历史人物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能屈能伸,使文章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最大。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能屈能伸,还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懂得善于观察生活的异,善于思考,积极探索。

五、好段(篇)仿一仿

模仿,是习作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也是我市倡导习作教学从两课走向两周的出发点。我认为学生仿写的篇幅要短,切入点要小。

1.写作顺序仿一仿。二年级下册《月亮湾》是一篇写景文章,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第一自然段交代我的家在月亮湾;第二自然段以“村子的前面”为首详写了村子前面的景色;第三自然段以“村子的后面”为首略写了村子后面的景色。我们可以结合课后第5题,先画一画,再按顺序写一写。教师批改的时候要放低要求,只要符合本次练笔要点——有顺序即可,不要对学生的景色描写作过多评价,以免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构段方式仿一仿。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中第三自然先总写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再分别写了害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的、开过的这四种形态的广玉兰;最后总结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或一个场面,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当时学生写的下课时间解暑场面至今想来我仍忍不住会笑,笑他们形形色色的解暑妙招,笑他们仔细的观察,笑他们细腻的笔触,更笑随课文练笔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及习作水平提高的帮助。

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中的第二自然段先写烟台的海的壮观冬景,再写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跑到岸边赏景、拍照留念,是“景+人”“人衬景”的表达方式。教师布置学生仿照这一方法写一处景,以此感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妙处。

六、实践做一做

春天万象更新,在学完《蚕姑娘》后,可以布置学生养蚕或种花,引导学生观察,以拍照(或画画)加文字描述的形式记录蚕或花的生长过程。一段时间后,请学生装订成册,在班级内流动、评选,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及作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和动笔记日记的好习惯。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牢记“读写一体化”,透彻精准地解析教材,结合学情精心备课,找准练笔切入点,将随课文练笔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在精练、勤练中实现读写的协调发展,为实现语文教学“1+1>2”的整体功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薛法根.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07.

[2]周玲妹.谈谈随文练笔[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写关系】相关文章:

读写教程05-11

读写测试05-22

读写方法07-01

读写练习07-08

读写教学07-11

英语读写07-12

读写活动07-12

读写习惯08-22

读写联动08-22

读写模块08-26

上一篇:自恋下一篇:三要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