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点

2024-07-26

教育原点(精选十篇)

教育原点 篇1

关键词:幼儿为本,体验学习,情境游戏,教育原点,全面发展

百岁老人周有光曾说:“每个人原来都具备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 教育就是把学生们自己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引导出来, 激发出来。从外面灌输进去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开发出来的思考能力和智慧能力才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教育发挥自己的本能十分重要, 培养自修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最要紧的。过去我国教育学苏联那一套, 一面倒, 只鼓励信仰, 不鼓励思考, 把学生培养成不善于动脑筋的工具, 这是很大的缺陷。”的确,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培养人。因此, 我们应该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等教育思想。可是, 现在一些幼儿园因急功近利等因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 过分看重幼儿知识的掌握, 看重幼儿园的名利, 显然已偏离了航标和轨道。幼儿园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 避免不规范的办园行为, 开启幼儿健康成长的时空大门, 让幼儿教育回归教育原点, 走出一条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健康之路。

一、让游戏回归原点

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 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但目前很多幼儿园的游戏, 往往过度限制了幼儿游戏的自由, 对幼儿游戏时的要求整齐划一, 严重违背了幼儿自由游戏的意愿。儿童从来都是游戏着的儿童, 而游戏也就是儿童的游戏。一个人只要处于游戏中, 也就是处于儿童的状态。因此对于游戏的体验, 就是对儿童状态的体验。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给予儿童天赋的游戏权利与机会, 鼓励儿童游戏精神的释放, 让儿童获得诗意的幻想、好奇的探索、雀跃与欢笑的自由与空间, 把儿童的目光所投、兴趣所指、需要所及作为课程资源的源泉, 而不是以成人预设的程序与大纲来圈定儿童的活动与发展, 才是游戏的本来面目, 这才是游戏的原点。

二、让教学回归原点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独特的过程;每个幼儿园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方式。比如在认识左右的学习中对于引导学前班幼儿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学前班幼儿的思维特征处于形象、直观阶段, 因此, 教师要注重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观察、操作;注意选择富有幼儿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幼儿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幼儿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 数一数, 说一说, 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 幼儿在趣中悟, 乐中学。课前, 教师安排幼儿唱《小酒窝》这首歌。边唱边表演:我有一个小酒窝, 左边一个, 右边一个, 成天笑呵呵。借此引入课题, 幼儿感觉轻松自然。

教师充满鼓励、欣赏地问:“小朋友们刚才在歌中唱到了小酒窝, 老师仔细看, 你们都那么漂亮, 谁愿意再表演一下?”坐在前面的四名幼儿首先得到了这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教师及时要求:“请你们唱‘左边一个, 右边一个, 成天笑呵呵’这一句, 边唱边指, 其他的小朋友仔细看, 他们指的对不对?”

几名幼儿表演后, 教师马上说:“认为他们指的正确的幼儿请举手……”一只只可爱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 有的举左手, 有的举右手。教师来到他们面前, 问其中的几名幼儿举的是哪只手。

“我举的是右手。”

“我举的是左手。”

……

教师积极调动孩子们的热情:“请举左手的孩子放下手, 我们都将右手高高举起……高兴地, 放下;再高高举起左手……自信地, 放下。”

教师接着问:“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

“用右手拿勺喝汤。”

“我用右手写字。”

“右手提小水桶。”

……

“左手可以做些什么呢?”教师又问。

“写字时用左手压本子。”

“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一名幼儿无比兴奋地说:“骑小车左手也要把把。”

……

教师特别高兴:“我们的小手多能干呀!唱支歌夸夸它们, 请和老师边唱边做。”我和孩子们一起唱:我有一双小小手, 一只左来一只右, 左手巧, 右手灵, 共有十个手指头。

(接下来教师要求幼儿结合自己的身体全面、充分地练习区分左右。)

教师说:“小手有左右, 身体的很多部位也有左右, 你知道吗?”有几个幼儿分别站起来, 边摸边说, 例如:我有一只左眼睛, 一只右眼睛……

教师抓住机会:“请你从上到下, 说出自己身体的左半部分都有什么?在座位上自己随便说。”

(幼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小手摸着、指着, 惟恐错落一个。教师都不忍心打扰他们, 但还是及时提醒, 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 再来说说身体的右侧。)

另外, 教师课前做了这样的一些精心设计, 黑板上左侧有卡片, 右侧图画;黑板左右两侧各有一张桌子, 每张桌子上都有两盆花, 只有一盆是开花的;教师还在自己的衣袖上, 左边贴满蝴蝶, 右边贴满小汽车, 作为给幼儿的奖励。在“说说教室、生活中的左右”这一环节中, 让幼儿有兴趣、有内容的充分地说。当幼儿注意到花时, 教师见缝插针:“你最喜欢哪盆花, 它在什么位置?”借此检查幼儿的掌握情况, 效果很好。然后教师说:“老师还想知道在走廊里, 上下楼梯时, 你是怎样行走的?在公共场所, 人行道上你是怎样行走的?” (幼儿回答略) “靠右通行可以保证安全, 保证秩序, 也是我们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最后教师说:“希望小朋友们都来做在学校守纪律, 在社会讲规则的小模范。”本节课的教学结束了, 但那种既做人师, 又做良友的幸福快乐却始终充溢在教师的心头。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使教育回归到原点:

1. 尊重孩子

遵循生活中学数学、兴趣中学数学的理念, 教师在设计整个教学时始终以“尊重幼儿”为原则, 围绕他们最熟悉的, 离他们最近的一切来进行学习。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从幼儿自己的身体到他们的座位, 再谈他们小桌上的文具学具, 最后扩展到观察周围——教室、生活。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去充分体验学习。

2. 让音乐与数学整合起来。

音乐可以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深为幼儿喜爱。如果让音乐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在课前引入、课中练习、课中操等环节, 教师都紧密地联系数学, 恰当的使用了音乐, 使整节课快乐活泼,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让育人目标回到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 篇2

一提到当代的中国教育,我们脑海中便会出现“应试”二字,所有的一切都会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展开。学校的升学压力,家长的盼子成龙,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目光等等,这些都是困扰着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难题。我们在喊着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课业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弱。评价一个教师的标准也是基于升学率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矛盾点却将我们的教育畸形化。我们在一味追求成绩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当今教育的环境下,作为体、音、美为代表的“小科”常常不被重视,而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个三大主科,教师身上承受的压力确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其实教育只有学科之分,并无主次之别。但是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却无形的将各个学科分出主与次。殊不知对于学生来讲,无情的剥夺了他们的爱好。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来说,着实心中十分困惑,无奈的情绪涌上心头。

感悟教育真谛 回归教育原点 篇3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当前被功利性目的所绑架的教育状况必须有所改变。

一、实现真正的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状态下,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校教育越来越具有功利性的色彩,学校教育被功利性目的所绑架,被教育行政化体制所操纵,被应试思维所主导。教育的真正可悲之处在于,只注重眼前的效益与质量,急功近利,学校管理越来越企业化:企业化的目标、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企业化的评价标准。教育过分关注应试的成绩、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生活的品位,学校不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世俗的。教育本应为这个世俗的社会服务,但教育不可世俗化、功利化。教育应该有志存高远、放眼未来的境界,有崇尚引导、摒弃强制、尊重人性的品质,有引领生活、追求真、善、美的功能。否则,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庸俗化的学生。

让学生远离庸俗化,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坚守教育的本真,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教育的原点,实行真正的教育,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成长轨迹,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教育本身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但要让教育回归教育的原点,强化育人的功能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必须认识到体制的巨大惯性作用,实行真正的教育,需要加强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更需要整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反思、探讨。

二、做一个敢于担当,超越平庸,走向卓越的平凡教师

当下社会,人心浮躁,各行各业充斥着种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这种追名逐利的浮躁背景下,学校教育和广大教师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教师走向平庸,浮躁的社会、强势的教育体制是造成平庸的直接的外在的原因,但教师的内在的心态和价值追求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教师担负的责任是神圣而又重大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高度的教育责任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一个平庸的教师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因此,面对当前教育的现状,反思自己的良知,做教师可以平凡,但应拒绝平庸。做教师不求伟大,但要学会担当、敢于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拒绝平庸,并不是不可为的难事,作为教师:

要坚守。面对浮躁的社会、强势的教育体制,在功利和体制面前,要有坚守底线的勇气,坚守作为教师的良知。纵观古念中外的教师,大都甘于清贫,以教为乐。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要淡泊名利,不甘平庸,鄙视平庸。也许作为个体,面对强大的体制,我们无能为力,我们改变不了体制,也改变不了别人,但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良知,以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周围的环境,让更多的人在迷茫中觉醒。“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要静心。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静下心来,甘于寂寞,踏踏实实地工作。从最平凡的工作做起,从日常的生活做起,在名利面前保持淡定,始终站在生命的高处,拥有理想,坚定信念,孜孜以求,释放自己始终不懈怠的生命的活力,追寻自己的事业之梦。

要反思。要学会在反思中进步,因为唯有反思,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正确的方向,也唯有真诚地反思,尤其是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的反思,才能把自己推向更高的思想境界,超越平庸,走向卓越。

要践行。教育是一种责任,责任的落实在于矢志不移地追求。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沉静与执著,勤勉刻苦、脚踏实地地工作,努力提升教育职业素养,发挥教育睿智才华。我们无力抗拒应试教育,也无力对抗教育行政体制,但我们有权坚持自己的思想,践行教育的真谛。

教师有真才实学,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价值观,正确的荣辱观,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

坚守教育真谛,回归教育原点。

回到原点做教育 篇4

根据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观察,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 并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其可能性和必要性。继亚里斯多德之后, 17世纪世界教育领域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认为,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 他称其为“秩序”或事物的灵魂。他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应该服从这一普遍法则。为此, 夸美纽斯十分强调进行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 即儿童的天性与年龄特征。

1 8世纪,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也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卢梭认为, 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自然的教育必须是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使其身心健康得到自由的发展, 为了培养自由的人, 卢梭认为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他主张让儿童从生活中, 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 通过观察获得直接体验, 主动地进行学习。与这些要求相适应, 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种种观念, 而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通过自然教育, 卢梭所要培养的理想化的“人”将是:身心健康, 动作灵巧;心地仁慈, 乐于为善;爱美, 也有很好的审美能力;既富于感情, 更富于理智, 还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本领。

在进一步发展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了他的教育见解。他认为所有的人生来就蕴藏着各种能力和力量的萌芽, 渴望并要求获得发展, 所谓教育要适应自然, 就是要求教育必须激发儿童的天赋和力量。他说:“为人在世, 可贵者在于发展, 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 使其经过锻炼, 使人能尽其才, 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基于适应自然的原则, 裴斯塔洛齐确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天性和形成完善的人。

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20世纪。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杜威在对教育的本质的论述中提出, 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把他们看成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

顺着历史的脉络, 我们把思绪拉回至当下。最近几年,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与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 似乎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 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问题等等, 讲了多少年, 似乎也没有找到解决的途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我们还不明确教育的方向, 我们还不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不知道教育的出发点在哪里, 不明白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教育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尊重孩子们的天性, 让孩子们拥有原有的天真与调皮, 让孩子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歌声与欢笑。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 敬畏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尊重每一种独特, 让每一种个性都得到张扬。文学家冰心曾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显然, 她的意思并非要否定成人对儿童的教育, 而是强调施教者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而现在很多家长带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 违背儿童的天性, 按成人的方式去“塑造”孩子, 四五岁就强迫他们学画、跳舞、弹琴、学书法……一厢情愿、勤勤恳恳地塑造“天才”和“神童”。以致有些孩子在这种过重的学习负担下, 童年还没度过, 童心就已经泯灭了!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对于教育者来说, 最重要的是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他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 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 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学习得最有劲, 最有成效。”杜威认为, 每个孩子就像一座充满了才能宝藏的矿山, 教育者的作用就是帮他们挖掘出来。

作为当下的教育工作者, 首先就是对我们的孩子予以“同情的观察”, 进入他们的“生活里面”, 尊重孩子的天性, 倾听孩子的心声, 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幸福、和谐的状态中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与学习。

其次, 我们还必须千方百计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要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潜能”。列宁曾说过,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更加坚信, 只有生活在热烈的情感影响之中的孩子, 才会有阳光的心态, 有人生的七彩梦想。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懂得, 有良好教育质量的学校, 其一定是洋溢着“爱生文化”的学校。我们有理由相信, 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以后, 一定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任何教育工作者心中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期盼”的情怀, 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能, 同时也应该有一种教育的理性, 即承认孩子的个性差异, 帮助孩子们分析其个性特征, 确定每个孩子的优势发展方向, “让每一个孩子都高昂着头生活与学习”。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敏锐的富有洞察力的教育眼睛看到孩子们的个性强势潜力, 并竭尽全力帮助孩子们将这种强势潜力发展到极致。

回到教育原点“看”课堂 篇5

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案设计和重难点的突破以及课堂组织能力进行评价,这种方式随意性很大,缺乏精细度,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由此,一种立足量化、便于操作的课堂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开始受到学界和教师们的关注。自2008年起,自治区骨干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三中历史教师李杰依托广西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基于课堂观察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在南宁三中历史组全体同仁的支持下,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科特色开展了历史课堂观察的探索。2013年11月,其研究成果《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参与者,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们对学术的认真态度着实令人起敬。因此,当作者将亲笔签名的样书赠予笔者的时候,笔者便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浅紫色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质朴无华,似乎透露着一种定律――越纯粹越质朴。深入浅出是本书的特点之一。翻开书页,一段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所记录的日本樱丘小学小林老师的教学研究经历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其中这样比喻:回到教育原点,就是从“一年一度的法国大菜”变成“一日三餐做出美味佳肴”。生动而浅白的比喻让本书少了一份枯燥,多了一份生趣。

课堂观察与传统评课有什么区别?课堂观察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课堂观察有何理论支撑?课堂观察有哪些程序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该书通过总结实践中的典型历史教学案例,对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尝试构建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历史课堂观察模式,力图给广大历史教师提供较有针对性的借鉴,促使他们进行反思。

作为“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第一辑)书目之一,该书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丰富其历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引导其深入理解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其专业发展;而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该书也提供了一种可作参考的课堂研究范式。

《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一书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感悟、理解、掌握、反思4个层次系统介绍了常用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每介绍一种观察方法,作者都配以多个翔实的案例与分析,以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更全面地掌握这些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对帮助教师建立起客观、理性的课堂观察方法有积极的作用。

(王陆、张敏霞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定价22.50元)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中,作者借鉴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建构了比较独特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和分析框架。书中分析了认知与技能类目标达成的观察、个体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观察、合作学习过程的观察、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和社会关系的观察,对每一类的观察都提供了课堂观察分析单和观察实例,详尽地展现了如何充分使用观察分析技术,为广大教师呈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进行教学重建的全过程。

(夏雪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定价32.00元)

学生在做小动作,学生在交头接耳,教室一角的嗡嗡说话声不绝于耳……面对这种情景,教师该怎么办?视而不见?怒目相视?大声呵斥?把学生“请”到教室外?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如今还在为解决这类问题“不给力”而苦恼。那么,建议你读一读《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这本书,书中介绍的“6步法”也许能帮助你把课堂管理好,让你的课堂充满学生的欢笑声。

教育回到原点 篇6

根据最新留学人员数据统计(来自教育部):截止至2010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到190.54万人,2015年,出国与国内读大学的比例将达到1:10 。出国雅思考试的要求,难度一再提升,国外大学的英语分数一再提升,赴国外留学年增10-15%。

留学人数的不断攀升,对中国教育的冲击力不可小觑。中国高考是“一考定终生”,美国和英国的高考是怎样的?

美国的高考:理论上,可以考24次!

1、美国高考的特点

美国的高考,叫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and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基础课必考三门:阅读,作文和数学,满分800分一门。不过,就算你一个题目也做不出,也可以获得200分。如果考到2250分,就可以考虑报考相当不错的大学了。由于美国高中是四年制,每年6次高考机会,理论上高一就可以高考。四年可以考24次,只要你交报名费就可以参加考试,最后挑选最高分数作为高考成绩,邮寄给报考的学校。

但考试分数只是录取的其中一方面考量。在校学习成绩、老师推荐信、课外活动表现、持之以恒的社区服务等等,学生是否有公益心?在学校活动中是否争取领导职位,组织协调能力强?这些与众不同的能力的证明,往往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美国的大学,不喜欢只会考试的书呆子。

2、一个真实的故事:免试全额奖学金进哈佛大学

在汶川地震后,一个美国高中男孩从电视里看到了报道。他回到学校班里,组织同学们捐款给汶川的孩子们,总共召集了25位同学参加这个捐款活动。他们自己制作了5个捐款箱,分为5个小分队去各个社区、教会筹款。在每个捐款箱上写着“请捐1块美元,我将把您的爱心亲手送到中国汶川孩子手里”。在20天的捐款里,他们共筹了2000多美元。然后这个男孩和航空公司联系,提出要亲手把捐款送到汶川灾区孩子手里。结果,航空公司给予他免票乘坐国际航班来到中国上海,孩子自己找到中国红十字会,再次表达“亲手送到中国汶川孩子手里”,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协助下,他做到了。

这个男孩回到美国,就收到了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

哈佛大学认为:他,有一颗博爱之心,有世界公民的责任感,有领导力、组织能力、执行力!

英国的高考:高中2年成绩积分制

英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育体系之一,它以先进的高等教育而闻名世界。在英国有100多所大学,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牛津、剑桥等知名大学,英国高中生如何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英国的中学生在接受5年的中学教育后,要参加GCSE考试,即“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英国的高考同样也与中国完全不同,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必须在这两年中坚持不懈地学习,因为英国是累积分制。在最后两年的学习中,一共有四次考试,一年两回。如果学生对自己考的成绩不满意的话,可以选择补考,但是要是补考的话报名费需要自己出,不像第一次考试的费用是学校统筹支付。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考生需要填写个人简历。此外,学校报考大学的负责人也会给学生写一封推荐信,这封信是保密的,考生不允许看。学校导师或校长对该学生的评价(即推荐信)对申请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大学非常看重导师的评估,而导师也把完成一封客观、公正、中肯的推荐信看成自己一项郑重的使命。

西方的考评标准不只是学校的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基础、潜能、兴趣、专长与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关联来考评,这样的考评制度覆盖学生的全面发展,比较公平公正,也不会抹杀学生的独特个性,更不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教育原点 篇7

一、提高效率, 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毋庸置疑, 提高课堂效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一) 高效课堂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 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 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 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 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 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 精心设计教案, 要充分分析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 应该如何实施, 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 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 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 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高效课堂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重在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 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 才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 教者神采飞扬, 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 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 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知识的容器, 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 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 结合教学内容, 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 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二、重视效果, 让课堂成为学生登高的基石

高效课堂同样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因为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自我体验。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 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已略去了其发展的曲折过程, 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了困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延长知识的再生过程,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 并进行各种观点的交锋, 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三、收获效益, 让课堂成为学生腾飞的翅膀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 我认为, 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 成功的课。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 别剥夺孩子的权力, 要彻底改变“注入式, 满堂灌, 教师讲, 学生听”, 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比如在教“数一数”中, 学习从左边数是第几个从右边数是第几个时, 学生很多都不会, 我让几名学生到黑板前面来, 让其他的学生来数。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掌握了知识。比高矮也可以这么做, 让孩子站在地上比一比, 再让学生一个地上, 一个凳子上再比一比, 这样孩子就明白怎么比才能比得正确。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方法也不同, 教师要灵活掌握, 做到让孩子学会。总之, 不管用什么法, 只要能做到让孩子学会, 就是高效的课堂。

教育原点 篇8

在中小学阶段, 更无须把“素质教育”说得过于复杂, 归根结底, 也是“尊重”。尊重孩子, 尊重教师, 尊重真理, 尊重事实, 尊重学生成才的规律。

一、要尊重学生

在教师的眼里, 学生是可爱的天使, 是正在学习、等待成熟的群体;细细一想, 其实就是一群个性各异、渴望长大的孩子, 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孩子与孩子之间, 在经历、情感、兴趣、爱好、性格、意志等方面, 是有一定差异的。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差异。孩子有可塑性, 未来有多种可能。一般来说孩子就像一面镜子, 照在镜子里面的是尊重, 显现出来的就是尊重;照在镜子里的是虚伪, 显现出来的还是虚伪。笔者身处教学一线, 发现社会、学校及家庭越来越尊重孩子, 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

但有时经历的一些事, 也似乎与“尊重”大相径庭。比如, 在个别地方, 每天早上七点, 学生就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苦心攻读;下午大约六点, 才可以背着沉重的书包离校。问:为什么要让孩子苦苦“加班”?是分数, 是分数不好, 想提高分数, 于是有时就剥夺学生的额外时间。又要问了:课堂上, 没有教好吗?为什么非得课外补?如果课堂上教好了, 为什么课外还要补?———这部分学校, 有时存在不尊重学生的现象。

学生内心愿意补课吗?为什么要剥夺学生自己的课余时间?学校有统一的课表, 有统一的作息时间, 为什么不按照国家规定的来?———这是不尊重事实的表现。

既然国家规定的课表与作息时间都是科学的, 为什么要违背科学?这些值得认真思考。

当占用学生的休息与玩乐时间去给学生补课时, 这“补课”倒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了。有时, 好像谁不去补课, 倒成了对学生的不负责?———不尊重“师者之道”。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尊重”, 那么映在一些孩子眼里有“尊重”二字吗?在孩子踏进学校的第一步, 心情是多么激动而豪迈呀!当这么多的“不尊重”在孩子面前摆出来时, 一些孩子又学会了尊重谁呢?有的孩子天天在书堆里学习, 难得有机会仰望星空, 难得有机会亲自大自然, 难得有机会和小伙伴一起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记得一位刚踏入中学不久的学生, 见到我时, 说:“我们学校要考《中小学一日常规》, 我们都是全县的尖子生, 背诵还不容易?可是, 我们刚背完‘不许乱丢纸屑’, 一些同学就故意丢些纸屑在花园里……”说完, 笑着。我的心, 猛地被什么东西一刺———这就是我们通过日夜加班教出的佼佼者吗?是将来国家的栋梁之才吗?这些学生学会尊重谁了?尊重老师的谆谆教导了吗?尊重辛辛苦苦种植草木的工人师傅了吗?尊重为他提供学习机会的美好校园了吗?那么, 这些学生在成年后会教自己的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吗?

分数真的就那么重要?有的学校, 有时成了一些学生不想去但又不得不去的地方。学习, 成了有的优生不想学的任务, 成了所谓差生不得不学的枷锁。

早上八点钟, 学校广播系统传来美妙的音乐:“同学们, 现在是预备时间。”这时, 同学们才可以离开已亲密了一个小时的桌椅, 迈着疲惫的脚步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等到正式上第一节课时, 有的学生已疲惫不堪, 只有教师卖力地唱着独角戏。

来看“应试教育”的定义: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 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换句话说:对少数学生“要”分数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其实不太全面,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有时是对每个学生“要”高分数。

细细想来, 教师通过机械地刻苦训练, 让全体孩子都朝老师理想的分数靠近, 这其中得付出教师、孩子多大的心血啊。多数学生一到学校, 就是一个目标:认真学习, 考好分数!是的, 好分数是评价学生的手段之一, 但不是唯一, 这是每个教育家甚至每个教师都知道的道理, 但为什么总得不到落实?———不尊重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如果小看小孩子, 你比小孩还要小。”这仅仅是一首儿歌吗?不, 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未来孩子的预言, 也是对未来教育的预言。教育必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充分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杨振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 然而十年以后, 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 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因此, 我们一定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不能让学生死读书, 要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二、要尊重教师

(1) 尊重要有个支撑点, 那就是社会的认可。当前, 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在一些地区, 相对来说, 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穷酸”不应该是教师的代名词。在个别地方, 一些教师的真实境遇是:学生逃避老师、家长躲避老师、有的老师甚至说自己的孩子长大别再当老师。尊重在哪里, 不希望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教师素质应建立在“社会认可”的基础上, 因为孩子素质的提高还依靠着他们的身教呢!

(2) 尊重还要有个“灵活点”, 那就是“同类认可”。领导一定要“认可”普通教师。教师可能没有选择的权利, 叫你教几年级就得教几年级。有的教师, 可能一辈子只教过某一年级, 一辈子被动地咀嚼着从来咀嚼不完的老草, 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领导, 可不可以实施“循环教学”———让同一教师从起始年级教到高年级, 或按每一学段循环, 每年都有新鲜“草”, 何愁教育不快乐?教师渴望得到“同类认可”, 渴望得到教育原理的实施及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

教育原点 篇9

4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明向自洽区专家组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实验研究”结题报告4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质量监督室主任王征宇向自洽区专家组作"中学化学三阶段探究式教与学实验研究"结题拫告蟎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覃方确向自治区专家组作"新形势下学困生潜力幵发实验研究”结题报告肩全国箸名专家胡新懿的指导是柳州市教育科研能够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列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具体冃标:为此,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教育局于2008年向自治区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申请并获得批准了三项A类重点课题。第一项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实验研究”, 第二项是“新形势下学困生潜力开发实验研究”, 第三项是“中学化学三阶段探究式教与学实验研究”。经过6年多的研究, 于2014年11月通过了结题验收:柳州市政府教育顾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胡新懿教授在参加课题活动后说:“在全国‘千校一面’的状况下, 柳州市抓课堂教学亮点建设符合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 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是个好的做法、好的引领。”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孙杰远教授在参加课题活动后点评说:“我最近刚到北京、上海等市考察回来, 不客气地说, 像柳州市有这么多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特色鲜明的学校, 在外地我还没有见过。”广西教育厅“双十”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蒋国平参加课题活动后赋诗道:“幸福教育花盛开, 科研特色铸品牌。要问真经何处寻, 快到壮乡龙城来。”现在, 柳州市教育局正按照“168”思路进行深化研究, 为建设“五美五好”柳州做出新贡献。“1”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个教育方针。“6”即遵循6个教育教学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 二是教育与人发展的规律, 三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四是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五是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六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8”即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8个要素:一是理论依据, 二是教学冃标, 三是操作序列, 四是师生角色, 五是教学策略, 六是学习策略, 七是评价策略, 八是支持条件。·各县区子願自主开展AIW幡心指导为学生搭建不断取得成功的·市科研成果评奖、教研成果评奖、青年教师赛教课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课题督导是柳州市教育科研的一大特色·每年一度的·漏"柳州市教育特色展示周"精彩纷呈, 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同行·柳州市教育局姚尹意局长、张骏驰书记亲临科研活动现场指导_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分组探究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开心地讨论问题

教育原点 篇10

据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会超过5%。十几年的外语学习,最终的结果却是绝大部分人用不上,全部还给老师了。学生们可以主动或被动地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习一门将来十有八九用不上的外语,却不肯在天天都要使用的汉语上下工夫,这就是今天语文教育面临的一个尴尬现实。

语文教育不被重视,除了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也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就是语文教育偏离了它的原点。

在我的电脑里,收藏着2011年的一则新闻——《高考试题难倒原文作者称考自己的文章得分仅一半》,高考的一道阅读理解题的题目是“作者为什么提了两次大雨”,参考答案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并进行了详细分析,而原文作者却说,“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仅此而已。”可见,我们的阅读教学已随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了多年,其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已产生了严重背离,它不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或者干脆就是“学生与出题者”的对话,阅读教学已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程序化的、肢解式的、扭曲的、功利的、毫无个性可言的“机械阅读训练”。

语文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这个改革不应该是继续向前看,去追求所谓的“创新”,而应是向后看,去寻找“语文教育”的原点。作为一个有着28年教龄的语文教师,面对困惑,我也常常思考,“阅读”的意义与目的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让“阅读”回归其“原点”? 阅读的“原点回归”是否意味着语文教育的“原点回归”?

一、“阅读”与“语文教育”的原点究竟在何处

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正是这种养料。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树立的中学生来说,阅读可以说是“三观”的启蒙。一篇美文,一本好书,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种美感,更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可以令他心灵充实,使其人性高贵;可以帮他分清是非,让其精神乐观,并催人奋进。通过不断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并让这种习惯贯穿于人的一生,不断为阅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养料和前进的精神动力——我想,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与目的,也是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与目的,即“原点”。

二、如何回归阅读的“原点”

(1)重新审视教师在阅读中的定位。杭州独立语文教师郭阳初说过,教师不是一个卖矿泉水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纵火者”。

作为一个成年人,相对于尚未成年的学生而言,教师的阅历可以说是丰富的,知识也是渊博的,但这“丰富”与“渊博”也可能成为一种障碍,一种束缚,一种世故。教师很容易在阅读教学中成为一个兜售《教参》的商贩,而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所以,立人先立己——教师本身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而这种思想和见解与《教参》一样也不应是高高在上并让学生必须接受的,它应该与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平等的关系,它应该只是千万种思想和见解中的一种,不应该成为“舍我其谁”的唯一标准。它的传播也不应该是填鸭式或强卖式的,而是应该通过交流与启发的——它应该是点燃学生思想之“柴”的一团烈火,它应该是载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的一叶扁舟。因此,教师应该强化自己的“显性角色”,即成为一个阅读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和主持人,弱化自己的“指导者”形象,使其成为“隐性角色”。

(2)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形成“学生—文本”对话的格局。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就是一种“对话”,其本质就是读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今天的阅读课,确切地说只能算是“讲读课”,其实质也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时间又有几何呢?如果教师真能把自己的“指导者”定位为“隐性角色”,那么就要把阅读的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不要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再隔着“教师、教科书编者”。

(3)采用多种方式阅读,至少要“五‘读’俱全”。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课堂上可采用默读、听读、朗读、分读、心读、论读、笔读等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教师可根据文本的实际内容来选择阅读的方式 (至少五种,简称“五‘读’俱全”),进行组合,灵活运用,其中心就是“读”。

(4)在“论读”中让思想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新课标提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集体讨论”当然不能代替“个人阅读”,我在这里提出的“论读”这一概念,就是把“讨论”归化成了一种阅读的形式,且是在“默读、听读、朗读、分读、心读”——“五‘读’俱全”之后的事。如果阅读是“对话”,那么讨论更是“对话”。因此,阅读之后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为如果学生有所悟,有所得,可以通过讨论式的对话,交换、分享彼此的感受、心得,丰富理解文本的途径和角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5)通过“笔读”让思想的火花化为滋养心灵的璀璨银河。通过“默读”“听读”“朗读”等阅读形式,我们已经把“眼、耳、口、脑、心”全部充分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体会一下“笔读”在阅读中的妙处。

思想若不诉诸笔端,呈于纸上,始终是朦胧的,其思考的深度也是有限的,其思路也是无条理的,而感悟的激情也会随着时间淡去。正所谓“读写不分家”——当我们拿起笔来,把思想变成可阅读的文字时,就是一种升华、见证和存留,因此,“笔读”必能使得学生静下心来,更有深度、更有条理地去思考、去感悟。当思想的火花从笔端落于纸上,也就化为了涓流不息的璀璨银河——有了“笔读”,谁畏“写作”?

(6)用回归了“原点”的阅读替代语文“肢解式”的教学模式,语文教育必能回归其“原点”。王友民先生在其《中外学生词汇和汉字学习对比分析》一文中写道,“课本上的许多词汇在学习以前就以语音的形式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之中。在他们的大脑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一个系统的词库——心理词库。当 新的汉字、词汇出现时,他们能通过声音、语境对所接触的汉字词汇进行自动解码、识别和记忆”。其实,何止是汉字和词汇,就是语法、逻辑等也可以通过声音、语境进行自动解码、识别和记忆。一个六年级毕业的小学生,基本上可以做到“无障碍”阅读。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无障碍”阅读更不是问题,因为他已可以在阅读中自己发现这些基础性问题,并具备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摒弃“肢解式”的拆分教学,通过前述种种阅读的方式,把所有基础知识化于“阅读”之中,让学生去享受知识的成果、思想的盛宴。

我们不是“上帝”,因此我们没有把学生在中学阶段就直接培养成思想家或作家的义务与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不断地去阅读、去积累;不断地去质疑、去思考;不断地去探索、去感悟;不断地去沉淀,最终得到滋养。

上一篇:机遇使命下一篇:土力学与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