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卫生

2024-07-11

社区精神卫生(精选十篇)

社区精神卫生 篇1

1 社区卫生诊断的概念

社区卫生诊断是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等研究方法对某一社区或地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与利用以及社区(地区)的综合资源环境进行客观、科学的诊断和评价,从而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优先干预项目,并制定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以促进现有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逐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等[1]。

社区诊断一词来源于国外,是医学发展的一个标志。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们注重临床诊断,即以疾病的诊疗为目的,个体病人为研究对象;流行病学诊断则以群体为对象,以疾病的群体防治为目的;而社区诊断则是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亦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由此社区诊断应运而生,社区诊断以社区人群及其工作、生活环境为对象以社区人群健康促进为目的[2,3]。由于“社区诊断”的概念泛化,目前更倾向于定名为“社区卫生诊断”,以区别于社区其他方面的诊断。与社区诊断相比,社区卫生诊断更强调卫生的概念与内涵,扩大了需求主体,强调政府主导,拓展诊断内容,不仅是了解需方,更强调了解供方,即社区卫生资源的现状、供给与效率等[4,5]。

2 国内外社区卫生诊断发展现状

2.1 国外社区卫生诊断开展情况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过旨在了解和评估居民总体健康及有关因素的全国性研究,如日本的全国卫生调查[6],加拿大的全国人群健康调查[7],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开展的全国健康调查以及德国、法国和朝鲜等国开展的全国高血压调查等[8]。其中,以美国开展的全国性健康调查较为系统深入。1971—1975年美国开展首次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Ⅰ),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从全美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抽取概率样本,样本覆盖了除新生儿和婴儿以外的所有年龄段。通过访谈、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样本对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后又于1976—1980年、1988—1994年和1999—2004年进行了NHANESⅡ、NHANESⅢ和NHANESⅣ,这些调查对于研究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布规律,探索疾病的病因、发生规律起到了很大作用,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8]。

2.2 我国社区卫生诊断发展现状

我国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协和医学院陈志潜教授在河北省定县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时,就曾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该县进行社区诊断,研究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卫生问题及可利用的资源,这就是有名的定县模式,也是我国最早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尝试[9]。

建国以后,随着我国疾病谱的改变,国内学者在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干预防治以及社区健康促进项目等方面逐渐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其调查内容也扩大到社区环境和相关卫生资源状况。我国于1959年、1979—1980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10]。1979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2次糖尿病抽样调查[11]。2002年在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调查涉及132个县、区,首次将膳食营养调查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多项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有机融合,统一组织实施,为制定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科学证据[8]。

自1997年以来,随着社区卫生工作的深入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1997年在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领导下,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等17个地区(后增加至31个地区)开始进行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重点干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及牙病,重点从吸烟、运动、膳食以及环境污染等4个方面展开危险因素的干预。各示范点根据方案要求,首先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形成了一系列社区卫生诊断报告[12,13,14]。之后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慢性病防治网络,开展了广泛的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工作,使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有所改善,慢性病管理率、控制率也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慢性病社区防治提供了工作思路和方法[15,16,17]。

除上述示范点外,其他很多城市和地区也开展了社区卫生诊断工作,通过这些有益的研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刘向红等[18]于2003年3月在北京市方庄社区内开展了生活方式疾病的社区卫生诊断工作,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确定健康优先解决的问题,为社区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张亚兰等[19]于2004年对北京市和平里社区进行《行为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疾病监测》问卷调查,开展社区诊断,确定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2006年国家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委托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成立“社区卫生诊断适宜技术项目组”,借鉴国内外关于社区诊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要,在试点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研讨,修定编制了《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行)》,这标志着我国社区卫生诊断技术已趋成熟和规范。

3 社区卫生诊断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工作步骤

3.1 卫生诊断的目的

开展社区卫生诊断的目的在于以下6个方面:一是发现并确定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二是总结并评价社区卫生资源,重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的现状、供给与效率。三是了解并分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环境及其社区资源综合支持特征。四是调查并分析居民卫生知识水平、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及其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五是分析并提出本社区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即优先干预项目。六是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并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效果评估提供基线数据。

3.2 社区卫生诊断的内容

3.2.1 社会人口学诊断。

包括社区特点(类型、地理和自然资源等)、经济状况(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构成)、人口学特征(人口的数量、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民族、职业和就业情况)等[20,21]。

3.2.2 流行病学诊断。

包括社区特殊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家庭负担状况等)、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的情况,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分布特征,居民疾病的现患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评价等[20,21]。

3.2.3 行为与环境诊断。

包括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生态和自然灾害等;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卫生设施、工作环境和大气污染等;社区居民对疾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与慢性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分析,如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结构和生活与工作的紧张度等[20,21]。

3.2.4 教育与组织诊断。

包括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防疫机构的人员现状分析:固定资产、经济状况和服务量分析等;社区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及分工[20,21]。

3.2.5 教育与文化环境诊断。

包括信仰、传统社会风俗习惯、受教育水平与行为观念等[20,21]。

3.2.6 管理与政策的诊断。

包括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政策、社区发展政策、卫生系统内部的政策和管理问题及目前政策和管理状况所造成的结果(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的),如弱势人群(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医疗保障是否充足,城市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需要和需求是否得到重视等。

3.3 社区卫生诊断的方法

进行社区卫生诊断可以选用多种方法,如可以采用调查表的形式进行定量分析,可以采用访谈、讨论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二者综合应用。

问卷调查法是社区卫生诊断的主要方法,目前报道的文献大都是应用此种方法。其优点是在于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整个社区的卫生问题及人群的卫生需求,为制定社区卫生规划及社区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按照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广州市社区诊断工作手册》的要求和方式,使用统一格式的调查表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并为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改进建议[22]。

选题小组法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定性方法,在社区卫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02年6月,北京市宣武区广外社区应用选题小组法对社区主要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了社区卫生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计划和措施[23]。

3.4 社区卫生诊断工作步骤

社区卫生诊断工作步骤包括:成立社区卫生诊断工作小组;明确开展此次社区诊断的目的,规定需要什么信息、资料;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社区相关资料,如各种统计报表等现有资料、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做出社区卫生诊断,撰写诊断报告;根据社区卫生诊断报告结果制定工作计划。

4 社区卫生诊断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4.1 社区卫生诊断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和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而要实现上述六位一体功能,就需要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发现重点卫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和疾病防治等服务。克鲁(Crune)认为:“社区卫生是积极的卫生服务,它不仅仅是消极地等待病人来救助,而是由专家们积极地为居民提供服务”[24]。

4.2 社区卫生诊断是制定卫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要搞好社区卫生服务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社区卫生诊断,摸清社区情况,了解居民的健康问题,从而制定有效的卫生服务规划。社区卫生诊断既是宏观上政府决策、科学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也是微观上科学组织、提供优质高效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同时还是评价社区卫生工作实施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保证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达到提高社区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4.3 社区卫生诊断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重要环节

社区卫生诊断完成后,根据所发现的卫生问题,制定工作目标,确定今后工作开展的方向;在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还需要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之后又回到社区卫生诊断,进入下一个周期。所以说,社区卫生诊断工作是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的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实现持续性服务的保证,是搞好社区卫生工作的关键环节。

5 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诊断资料

5.1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层面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社区卫生诊断结果,根据普遍性、紧迫性、严重性、可干预性和成本效益等几个基本原则,充分运用到社区卫生政策与规划的制定实施中,从所有卫生问题中决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集中资源和精力达到预期目标,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5.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层面

5.2.1 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科研水平。

社区卫生诊断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项内容,同是也是一次由专家参与、科学设计和组织严密的科研活动,采用了医学科研中的多种现场调查和统计方法。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因为长期在基层工作,很少有机会参加科研活动,科研水平较低。社区卫生机构要通过社区卫生诊断活动,利用专家现场指导等机会,培养一批能从事科研活动的社区卫生骨干力量,带动社区卫生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5.2.2 撰写社区卫生诊断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利用社区卫生诊断所获得的资料,撰写全面、完善的社区卫生诊断报告,确定本社区的疾病防治重点和健康优先问题,如死亡顺位中的前几位;潜在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和疾病;本社区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与这些疾病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行为和非行为危险因素。

5.2.3 制定本社区的卫生服务发展工作规划。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总结分析社区卫生服务需方、供方与环境三方面的现状、问题及其优先干预项目,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针对本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供给与利用的薄弱环节以及政策与社区环境特征和开发潜力,结合本社区实际,确定规划期间内应解决的社区卫生重点干预项目。制订今后3~5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包括目标、策略和组织保障与监测评价等内容。

5.3 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层面

5.3.1 通过社区卫生诊断完善健康档案。

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是全科医生全面掌握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工具,但由于目前只有一部分辖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所以,居民健康档案并不完整。而通过社区卫生诊断入户调查,获取居民较全面的健康资料,可以建立新的健康档案或完善、补充原有健康档案,使健康档案更加翔实。

5.3.2 社区卫生诊断是对居民健康管理的基础。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职能正在从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向对居民的健康管理转变。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全科医生要对居民实施健康管理服务,就要充分了解其本人和家庭的背景资料和健康状况,而社区卫生诊断大量丰富详实的资料可以为全科医生对居民进行健康评估、制订管理计划提供依据。

5.3.3 利用社区卫生诊断资料进行科研活动。

社区卫生诊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辖区居民人口社会学、健康状况等大量资料,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形成专业论著。同时把社区卫生诊断资料作为基线数据,在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后,进行前后对比,得出一定结论,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社区精神卫生 篇2

1、全面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只有深刻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才能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 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民心德政工程,是密切党群、政群关系的桥 梁或纽带,是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服务项目,是公共卫生体 系和基本医疗体系的基础和网底,也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系统的门户和基 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公 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解决低保人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的有效途径,也是 保证国家卫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更是体现“社会发展以人 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大卫生观以及“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的卫生发展观的重要平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权 利,促进社会和政治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会,是“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方针的鲜明体现,是党和国家带领 全国人民奔小康的重要基础,健康是小康的基础,要奔小康首先要保健康。

2、明确政府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政府应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负主要责任,包括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投入经 费开展广泛的理论、实践、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给予有效的法制、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重点要加大财政投入,包括调整卫生经 费的支出结构、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经常性投 入机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增长幅度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保持一致。城市区级政府的卫生事业经费要集中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建 设,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必需的设施设备添置经费、人员培 训经费、信息化建设经费、工作经费、人员工资、预防保健经费等。政府还应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区域发展规划、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服务标 准和规范的制订、质量评价和监督、信息发布、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绩效评估、落实

奖惩等工作。政府要逐渐转变职能,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进 行行业管理。政府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应从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渐转向 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从包办机构转向采购服务,适当引进竞争机制,从“雪 里送炭”转向“锦上添花”,要实现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完美结合,适当借助 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应完全站在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障社 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的立场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 社区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核心,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保人员或弱势群体为重点对象,以经济欠发 达、缺医少药、社会力量不愿介入的地区或社区为发展重点,在一些“富人区”,可以适当利用社会力量举办较高档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 需求。

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潜力,最关键的是要立法,要通过法律 来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投入的经常性,加大执行的力度,同时,避免人为因素的 干扰。用法律来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是最有效的,更有利于保证政府卫 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法制化的基础上,还要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制度化。要对地方政府提出 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要有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要加强 考核和监督,最后要落实责任和奖惩,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地方政府的政 绩考核目标。在制度化的基础上要规范化,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明 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具体要求,明确人员的配备标准和素质、能力要求,明确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加强质量监管和绩效考核,以便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质量和效果。目前,有些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基本上还是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很不规范,服务功能没有拓展,服务能 力和服务质量都达不到让社区居民满意的程度,很难持续发展下去。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政府举办为主导发展社区卫生 服务,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在保证人员有较高待遇的前提下,要有准入和退出的机制,不能搞终身制,同时,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有好 的待遇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有好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留住优秀人才,做到优胜劣汰,
,不断提 高队伍的素质。人才和机制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没有好的机制吸引不来 或培养不出来或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提供让社区居民 满意的服务。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过多、素质太低、能力不高、培训效果不好、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差、人员没有出口、人员成本过 高、待遇太低、高素质人才进入困难,形成“占位性病”,最终使一些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变成一部“腐朽的机器”,只有投入,不见产出。目前急需政府设立人 才基金,用较高的待遇吸引少量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对政府认可、聘用的全科 医生采用年薪制,同时,对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让这些人作为团 队的“领头羊”,用少数人带动大多数人,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社区精神卫生 篇3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状况调查 人才培养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87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是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主要反映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状况调查情况,对针对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以期给大家提供参考。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状况调查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相当迅速。各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保障人口的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改进提高等为我国的国民体质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医疗资源的投入分配不当,且费用高,服务下降。先前调查,我国目前对城市的医疗资源投入已近8成,且绝大多数是在大型医院中。据2009年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国内很多基层卫生机构在一些硬件医疗设施方面已大有提高,然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依然有较大问题。在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学历偏低,有一半多的人员学历是中专以下甚至无学历,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尚缺乏良好的途径。其次,医疗服务及保障体系建立不全。其次,在卫生保健方面不够合理公平。世界卫生组近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第188,即列第4。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召开了多项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大会,并指明了要尽力解决普通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质量及普及范围,并且强调了其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城市维系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保障大众卫生服务及保健等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同时也将其纳入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程当中。

当然,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地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环境、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等,但是,目前的建设情况尚未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要,依然有大部分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太信任,生病也不愿进社区治疗,全部涌进大医院,从而导致大医院患者爆棚,医院高涨费用,致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进不了医院、看不起病,实现全民卫生服务保健治疗难以顺利开展实施。

在我国,目前主要是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为社区的医疗提供服务。外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他们有非常好的方法,全科医生与其他医生一样,岗前都是要受到很正规的培训,与国内的相比,仅仅是在服务的模式及工作环境场所上有所不同。其次,外国的全科医生的医疗专业技术与水平上相差不多,还有医疗保险保障,所以全科医生在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诊疗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不大,加上医疗保险的投入,所以全科医生对居民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居民对他们十分信赖。然而我国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学历低以及造成可前段所讲的多方面问题,所以说,如何解决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是目前非常迫切的。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开始着手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调查及研究,但进展速度较慢,难以满足更多社区居民当前医疗健康需求。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对策

要解决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作用的加强:①制定政策及策略,系统规范培养人才:政府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着领导作用及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要坚持快速制定各种有效政策及策略,与此同时,要注重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素质及水平的提高,要将其纳入重要的工作议程当中,系统规范的培养卫生服务人才。②加大投入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大投入力度,适当的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福利,包括提高工资及待遇水平等;积极制定一些好的措施,以吸引一些好的人才进入社区;对全科医生的岗前及上岗后的各类培训及进修、学习的费用设立专项经费进行补偿和申报。③制定全方位机制,促进互相学习交流:制定全方位机制,促进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如人员培训、专项技术指导、患者的双向就诊等,展现出一个和谐、互助的发展前景。④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引导支持人才发展:加强管理,严格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执法监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正确引导、促进其专科医生发展为专业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技术资格制度的完善:首先,由于目前我国的全科专业尚未设置初级资格考评,以致全科医学专业的资格制度的不够全面,这已经对我国全科医生的规范系统培养及发展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其次,将全科医生称号划分回其执业范围之内,通过对执业注册的判定,使其能够横向的其他各类专科医生进行划分。此外,全科专业技术资格按级别进行划分,纵向区别,做好全科医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素质水平较高医资队伍。⑴全科医生技术资格考评制度的健全:①制定各类政策,保证全科专业岗位及技术资格相应:应该制定出各类优惠政策并全面落实,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全科专业岗位,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约束政策,对全科专业岗位的升职及专业技术资格提出规范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全科专业技术的资格人员与专业岗位之间的相应及匹配。②规范晋升资格要求,保证全科专业系列的规范和严肃:应当保证那些经过了执业注册的全科医生才能有晋升更高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的一律除外,以此来是全科专业系列更加的规范和严肃。③大力发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扩大队伍规模:应大力发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扩大规模,保证更多优秀的基层人员能早日

为全科医生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④快速开展全科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提高评审专家水平:由于目前各地对于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进行的不是很全面和顺利,又近5成及以上的大块地区还没有进行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所以,一定要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尤其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重要关键问题制定适合规范的评审制度,提高全科医学评审专家的素质及加快培养,以使各地快速开展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⑵强化全科医生执业注册及教育培训制度:要全面执行及落实全科医生的执业注册制度,全面统一制定全科医学专业执业注册规范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全面开展各类注册工作;严肃执法监督检查,快速有效的开展全科专业执业注册工作。对全科医师的教育培训也要加强,如大范围内开展调研活动,使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制度得以完善;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时加大投入,使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规范化和严肃化;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及水平,积极宣传和促进各项教育,使更多的社区居民相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提升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要在全社会加大力度进行宣传,让广大人民了解全科医学、信赖全科医生、提升我国的全科医学相关专业及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为全科医生的医资队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带来好处。

参考文献

1 第一届中澳(2011.5·深圳)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暨全国全科医生高级师资培训班内容摘登[J].中国全科医学,2011,19.

2 示范社區卫生服务中心该是什么样-卫生部指导方案描摹特征[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4.

3 张玮.改善医疗民生,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1,8.

4 严俊杰.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社区卫生和谐发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8.

社区精神卫生 篇4

社区精神医学不仅仅是医院精神医学的延伸,而是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保健医学融为一体。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单元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目的是提高该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服务对象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以社区中的全体居民为对象,包括目前心理状态正常者以及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开展全方位式的服务,需要政府及其各部门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狭义者,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中的现症精神疾病患者,由卫生部门承担主要任务,同时也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同和配合。对于后者,我国专业工作者习惯上称之为“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2]。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比较大,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本世纪初资料估算中国内地约有精神病患者1 600万人,重性精神病患病率已达13.47‰,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到2020年,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为中国疾病总负担的1/4[3]。在这种情况下,费用较低、覆盖面广、有利于就近诊治、方便患者和家属、有助于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显得愈发重要。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在1958年全国首届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历史原因发展缓慢,虽然近10年来我国在重性精神病的社区防治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就全国而言,此项工作还不够普及,各地防治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在广度上和深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对这些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究。

1 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

目前全国精神科医师不足2万人,精神病医院病床数量不及20万张,每10万人口仅有精神科医师1.5人,精神科护士2.4人,远低于4.15人和12.97人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精神卫生服务的重点是精神病专科医院和重性精神病患者,其服务范围不足1%。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呈直线上升趋势,精神疾病的谱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现有的精神卫生资源和服务体系与当代精神卫生需求相距甚远。

1.2 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从事精神卫生专业的服务人员非常缺乏,经过正规的精神科专业培训的医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就职于精神病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虽然卫生教育部门加大了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工作条件较差,待遇较低,很少有精神卫生专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因此,绝大多数的社区医生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往往忽视了患者的精神症状,把许多精神病理现象或病理性心理反应当成正常心理反应。专业人才的匮乏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承担对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工作,是制约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环节。

1.3 社区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足,社会偏见严重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以及心理精神卫生知识的大众知晓率低,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有精神卫生问题的人存在普遍耻感与歧视,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避之唯恐不及,从而促使患者及其亲属产生显著的病耻感,即使患有精神障碍,也不愿到医院就诊,讳疾忌医,结果延误病情。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治疗率自然也上不去。

1.4 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来,国家686精神卫生项目工作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患者医疗负担过重以及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各级财政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占当年卫生总投入的份额较少,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和设备装备条件较差,不能满足精神疾病患者治疗需要。另外,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不同人群在医药消费领域处于不平等地位,仍有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措施,看病就诊完全自费,因为经济困难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受上述因素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以医养防、以药补医”的情况,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未完全到位,直接影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

1.5 精神卫生事业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近几年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精神卫生工作支持力度,做出一系列的部署,尤其是国务院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卫生部等17个部门下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更是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指标性要求。但我市至今还没有精神卫生工作地方性法规、政策,没有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规范化、规划性管理的条例、方案、意见出台,没有具体的法规保障措施来落实国家部署的精神卫生工作。我市目前急需尽快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以便依法、有序、协调地发展社区精神卫生事业。

2 对综合医院精神科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思考

按照国家新医改政策和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公众受益,社会福利最大化,社区卫生服务正在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开始转向社区医疗和预防保健,逐步建立“大病到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医疗体系。面对这种趋势,为配合社会发展需要及提升市民的精神卫生保健意识,我院应抓住机遇,主动与社区服务机构沟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我院精神病专科的技术优势和先进设备的共享、医院管理与服务理念的传输,让社区基层群众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城市大中型综合医院的优质服务,形成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为满足我市群众对精神卫生资源的需求,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

综合医院精神科首先应做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常见精神卫生问题的能力,减少和避免误诊,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其次,要建立大中型综合医院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下社区的制度,积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到综合医院学习进修,加快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使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落实到实处,以缓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人才不足的局面。

2.2 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监管治疗模式

鉴于目前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建议尽快建立综合医院精神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制度,由社区医生负责发现、报告各社区内的精神病例,由综合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对确诊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进行应急处理,符合收入院的患者及时收住院,治疗好转后转给社区进行康复治疗、随访管理。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监管治疗模式,相互转诊,无缝对接,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连续、完整的优质服务,实现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三赢。

2.3 建立精神患者健康网络

建议医院成立了一支由科主任、护士长、资深医师、资深护士组成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小组,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精诚合作。由科主任担任医疗顾问,负责健康咨询,为开展此项工作联系社区相关领导,并与社区签订合作协议书;由护士长负责具体安排及组织实施工作,准备相关资料,如调查表格、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由资深医师、资深护士负责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社区医务人员建立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历档案,并进行信息化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出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规划和措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通过健康网络的组建,大大方便了患者,减轻了家属的负担,能够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达到医院增加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2.4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社区服务的经费

目前,国家已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对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采取激励机制,来提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个体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首要的激励措施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建议参照公务员标准执行。其次,调整医保报销政策,适当提高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门诊就医的报销比例,使患者感到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的实惠。第三,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由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购买社区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使社区公共卫生职能尽快到位。

2.5 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和规范

我市精神卫生法制建设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初步构建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保障体系,尽快出台《十堰市精神卫生条例》,使精神卫生工作有法可依,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和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合法权益[4]。在精神卫生条例中突出社区精神卫生的内容和作用,让人们认识理解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性,为社区范围内开展精神卫生工作营造氛围与平台。

大力发展和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是当前医疗改革的突破口,除了国家加大基层医疗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以外,公立大中型综合医院扶持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在我市城区中刚刚萌芽,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社会的支持,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逐步构建起行政部门、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级精神卫生医疗、康复、防治、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精神科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建立精神心理疾病防御能力,改善和提高精神患者生活质量,营造安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转变,社会变革的加剧,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保健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精神医学发展的趋势。笔者针对如何搞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分析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本地区综合医院精神科如何发挥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

关键词:综合医院,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陈秀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展望[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6):535-537.

[2]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95-996.

[3]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等.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2):125.

社区精神卫生 篇5

务工作汇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2007-12-07 09:56:0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3)

**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

**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纺织路=号之=,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岁以上老人数====人,=岁以下儿童数====人,育龄妇女数=====人。中心下设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工作人员==名,其中全科医

师==名,全科护士==名。

今年我中心借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区的契机,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职工工作热情高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现汇报如下:

一、加大力度进行中心的改造和软硬件建设

(一)开展中心的装修改造工程

今年,**区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认真制定《创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及实施步骤,从基本设施建设、人员配备、完善六大功能及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对中心进行了规划。在正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近==万元对我中心及下属站点进行装修改造,完成诊室、健康教育室、健康档案室、预防接种等室的建设,配备了健康教育、康复器材等基本

设施,经过改造,我中心采用了全市统一标志,整体环境简洁、宽敞、明亮,温馨,科室标志及路标清晰,能较好地提供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符合**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标准,得到居民普遍认同。

(二)开展====年**街社区诊断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街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落实“六位一体”的功能,我们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保健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及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我中心以**街辖内常住人口为主要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个居委会,再从每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户共===人进行了上门问卷调查,现已本稿件属于完成调查工作及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通过调查及社区诊断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社区居民的健康

需要和需求;确定社区中哪些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继而制订出社区健康促进规划,为政府制定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策略,社区综合干预计划和措施,合理利用配置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有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

我中心着重开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积极开设特色门诊服务,建立专病档案

中心开设有日常的门诊医疗,向社区居民提供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中心还对外开设家庭病床,提供急救、转诊、出诊、护理、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项目。中心与各站均配备了急救设施和急救药品,同时还与**区第一人民医院及三甲医院订立双向转

诊协议,在就诊流程方面提供一切方便,将急救及疑难病人及时转送到上级医院,并将康复者及时转回中心(站),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目标。

依据====年的社区诊断情况,**社区居民疾病谱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此,我中心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成为**区卫生系统社区慢性病防治示范点。我们实施了==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并开设心血管病专科门诊和继续办好糖尿病专科门诊,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就医。一年来,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门诊服务======人次,为==岁以上的病人首诊测量血压====次,全年心血管专科门诊达到====多人次,糖尿病专科门诊达到====人次,系统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新建高血压专病档案===多份。累计健康档案总数达====份;我们还开设家庭病床==张,并通过医生联系卡==小时电话预约、签定社区卫生服务合同等方式,提供送药上门、导尿、膀胱冲洗、插胃管、伤口换

药、针灸、洗婴、孕产妇保健等特色服务。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疾病谱已发生变化,肿瘤、心血管疾病成为辖区内人群的主要疾病和死因。因此,通过健康教育的方法,普及疾病防治知识,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我们对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中从未接受健康教育者占==.==,通过报刊杂志接受教育者占==.==,发放资料占=.=,上课占==.==,其它占==.=。针对这些情况,我中心与**街健康学校紧密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全年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次,听健康教育课达到===多人次,举办义诊咨询=次,发放各种健康教育资料、处方==余种====多份,充分利用中心的宣传阵地共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卫生社区;药学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43-01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不仅在医疗的服务方面,更是在社区居民安全以及合理有效地用药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另外,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实施也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医疗保健的重要体现。通过向社区开展药学服务,不但可以为社区的居民提供方便,在卫生健康方面为社区居民解决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卫生服务需求具有多样化以及个体化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拓展社区居民对医药卫生教育的认识,在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方面得以提高,减少社区居民的发病现象。所以,在社区药学服务的开展,不仅可以使药师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服务社区患者,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一、提高药学服务在社区中的有效策略

1、创造良好的环境

站在社区居民健康的角度来将,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社区的药师为社区患者提供了很大帮助,并有效地保证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社区药师向社区的居民讲解有关健康知识的内容,根据每个社区患者的病情特征,提出对患者用药的建议,并向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卡,以便有效监护患者的用药情况[2]。

2、提高知识与技能

针对社区的药师而言,要想使药学服务在社区中可以长期有效发展,药师需要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加以提高。首先提升药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社区的每位居民提供同样的药学服务,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另外还应该对各类药物的特点进行熟悉掌握,以便为社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最后还要使自己在实践和培训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3、调动积极主动性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顺利开展,与相关部门、社区居民和社区的医师以及其他医务人员的配合和支持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调动积极地主动性,在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开展各项相关活动。社区的药师应把患者的健康情况作为自身工作的核心内容,读每位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记录,并实施对其用药过程的监护,嘱咐患者按时并合理用药,以此来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及医疗效果[3]。

4、做好正确的引导

目前在我国,相对于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而言,医药费支出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政府等相关部门在提供扶持的前提下,还要正确引导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顺利进行。减少对药物的浪费以及保证药物质量,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使社区卫生药学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的服务。

5、定期对处方评价

为了使医疗行为在社区中更好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医疗行为进行不断规范,保证药品的质量问题。为此,需要定期对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针对处方是否有不合理用药、是否有有规范性的开药等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避免出现隐患问题,通过和临床专业医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4]。

二、对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的建议

1、规范查询工作

药物的说明书对患者提供了指导作用,包括主治症状、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注意事项和禁忌事项等相关内容,这也为药师指导患者用药行为提供了依据。如果可以根据各种药物的特点将药物注意事项等内容录入到数据库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使医护人员对所需药物的查询工作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为以后的参考提供有效地依据。

2、推广宣传教育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社区的药师大力宣传有关药学服务的知识,为社区居民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为了合理有效地向社区居民提供用药指导,需要与社区居民多加交流,开展组织各项药学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力宣传用药的信息和相关知识,让社区居民了解其教育形式的意义,提高药学认识度,以此来保证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实现药学服务的最终目标。

3、提供上门服务

为了更好地提高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质量,还可通过把药房的联系方式公布于众,这样可以使社区患者在每时每刻都可以满足服务的需要,确保社区患者在发病时及时地找到药师,进行药学处理。在有必要的前提下,还可收集社区患者个人的病例资料,针对需要重点服务的患者,通过资料可以及时找出,如慢性疾病的患者或者老年患者等,药师可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对这部分患者提供更好的用药指导,同时提供了方便。在其过程中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惑问题,从而使社区卫生药学在社区中长期有效地发展[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不但为患者在医疗方面的到了很大便利,使患者有效用药的安全性的到了提高,達到了合理用药的最终目的,而且在实施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过程中,站在药师的角度来讲,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看,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跟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做到与时俱进,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杜伟.社区医学开展药学服务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17):4-9.

[2]王忠壮.社区药学服务实践及模式创建[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03):15-20.

[3]秦冬颖,黄业姣.社区医院开展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药业,2010(06): 8-13.

[4]罗宁,张斯汉,蔡威黔.建立新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药房,2010(01):5-15.

社区精神卫生 篇7

近几年来, 社区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威胁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严重影响到精神病人本身的健康与康复。仅被110警车送入我院的精神病患者就有65人次。他们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而社区居民渴望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这就是一对难解的矛盾。为了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 方便精神病人就医, 现将笔者在2006年8月~2007年6月期间到武汉市青山区社区摸底、调查、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实践情况探讨如下。

1 社区存在的问题

1.1 精神疾病康复知识欠缺

有60%~80%左右的精神病人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社区居民及患者家人存在怕管、放任、溺爱、指责、限制、关锁、甚至打骂虐待等现象。精神病人常产生自卑、消极、抑郁、烦躁、焦虑、冲动、报复心理。当这些负面心理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帮助、指导、宣泄时, 失控的情绪突然爆发之时也就是社会肇事肇祸事端的开始!武汉市每年约有1 900人左右死于自杀。按严重肇事肇祸、危害社会治安的占精神病患者的10%左右计算, 武汉市有1.2万有潜在肇事肇祸可能[1]。

1.2 社会的偏见与歧视

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 被戏弄、侮辱、捆绑、禁闭甚至关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处境十分悲惨。经济困难户住院难, 有的一家中有2~3个精神病人 (母亲儿女) , 家里经济一塌糊涂;有的病人父母亲下岗;有的病人妻离子散;有的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无经济能力住院。

1.3 流浪的精神病人医治更难

他们基本是药没法吃到, 病无处治疗, 风餐露宿, 衣不遮体, 并且在社会上不断得到恶性刺激, 加重病情, 原本有治疗价值的部分病人也拖成了慢性的精神病人, 使得他们长期处于病态之中。

1.4 社区精神病专科医生缺乏

很难见到社区医院 (站) 或个体医生开设精神病专科的。

2 几项举措

2.1 建立社区康复定点网络

首先, 在青山区14个社区中选择了8个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点, 创建了心理咨询室, 由我院的精神科医生和高级心理咨询师, 每周定时定点到社区为病情较轻的病人及其它病人家属、社区居民免费提供专业服务。关注弱势群体, 开展重点人群心理问题干预。

2.2 抽查落实情况

由精神病防治网工作人员不定期到各社区抽查下派社区医生工作情况及收集社区的反馈意见, 深入患者家里进行满意度的调查等。

2.3 康复知识指导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使病人采纳有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去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从而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实施健康教育是依据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 并以健康教育的形式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病及相关知识的认知。认知障碍是精神病患者的核心和持续性症状, 通过认知领悟治疗使患者认识自己有病, 扭转对治疗依从性的不良认知, 把精神症状的好转, 社会功能的恢复以及回归社会与服用抗精神病药联系起来, 领悟服药带来的好处, 提高服药依从性, 使预后得到改善, 有效地改善服药依从性, 提高了疗效, 减少了社会功能再次受损, 尽可能回归社会和家庭。

2.4 强化社区健康教育

强化社区健康教育对精神病患者预防复发, 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同时也是一种科学信息支持。通过对疾病知识讲座、咨询, 家属反复向患者讲解病情及治疗的意义和疾病的认识, 增强患者的健康信念, 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2.5 组织各社区医生到我院培训

由青山区卫生局和疾病控制中心领导直接牵头, 组织了8个社区31名医生到我院参观学习并接受培训, 由我院精神科的临床科主任分期分批授课。内容为精神病的病因学、症状学、精神病各类型特点、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典型病例症状分析等, 对他们加强精神卫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 逐步提高他们对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鉴别和有效防治能力。

2.6 加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是对患者进行治疗、教育的根本保证。出院随访使患者与义务人员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定期的家访、复诊、电话联系、集体座谈会或联欢会等方法, 对患者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 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尊重程度, 从而提高患者的尊医行为, 鼓励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简单劳动与活动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 调整其情绪与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 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减少疾病的复发, 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使其真正达到心理与社会的康复。

3 体会

通过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实践, 深感社区精神卫生知识的欠缺和精神专科医药的缺乏。我们社区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注重护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意识锻炼有效的演讲能力和沟通技巧。

要转变传统的坐堂行医等病人上门为走出高墙深院, 不断拓展医疗市场和服务方式。加快从单纯的精神疾病诊治向精神疾病的综合性防治转变。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多样化医疗需求;积极开展精神疾病预防、康复, 大力加强社会防治网络建设。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患防治知识, 主动送医、送知识、送服务下社区, 使居民重新认识精神疾病, 真正理解他们的病态行为, 从而消除偏见。最终达到社区文明, 社会和谐的目标。

关键词:社区,精神卫生,防治

参考文献

[1]徐汉明·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构建和谐[C]·武汉市精神卫生工作会议, 2007·3·

[2]李达丽·三级甲等医院援助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 2007, 5 (22) (综合版) :20-22·

社区精神卫生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浙江省 (卫生部)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项目。调查对象、抽样方法及组织实施过程详见《浙江省15岁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一文[1]。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问卷

一般情况问卷主要内容有性别, 年龄, 教育程度, 家庭年收入, 婚姻状态, 居住方式, 居住地区。

1.2.2 中文版12项一般健康问卷 (GHQ-12)

12项一般健康问卷 (12 item-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12) 被作为筛选精神障碍的有效工具[2]。其在国外华人社区[3]和中国台湾地区[4]和大陆地区[5]的研究已有报告。在本研究中, GHQ-12的记分方法为选择回答前两项者计0分, 回答后两项者计1分;每项最低分为0分, 最高分为1分。GHQ-12总分3分作为切分值[6], ≥3分为GHQ病例, 即认为存在精神卫生问题 (GHQ病例=1) 。

1.2.3 自评问卷

在全省性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 除GHQ-12外, 本研究增加了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外的自评项目, 自评项目由北京回龙观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和浙江省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共同完成和制定。与本文有关的自评项目有4个:①自杀意念;②自杀未遂;③自评躯体健康;④自杀行为家族史。

1.3 统计分析方法

1.3.1 加权

初次加权是代表性的居委会或村15岁以上完成调查的例数除以该代表性的居委会或村的15岁以上的总人口数, 加权包括了那些选定但没有完成调查的样本。然后再次加权分别至代表性的街道 (乡镇) , 代表性的县 (市) 以及代表性的城市与农村框架。最后, 分层后加权至浙江省所有的城市与农村。这样完成调查的样本代表了浙江省15岁以上的总人口。

1.3.2 统计分析

利用SPSS 15.0 统计分析软件, 进行卡方检验,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复杂抽样统计描述 (Complex Samples Crosstab) 和logistic回归分析 (Complex Sampl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 估计浙江省的全人群终生患病率和全人群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自杀意念情况

调查到的14 634名调查对象中有615人 (4.2%) 自我报告生活至今曾出现过自杀意念, 56名 (0.38%) 自我报告曾出现过自杀未遂。

2.2 自杀意念者的精神健康

自报有自杀意念的615名被试中有 371名 (60.33%) 为GHQ病例。调整抽样设计因素后, GHQ病例在自杀意念者中的时点患病率为57.42% (95% CI: 52.72%~61.99%) 。

2.3 精神卫生问题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结果

表1显示, 在自杀意念者中, GHQ病例的影响因素有低受教育年限, 低年家庭收入, 自我报告躯体健康差和阳性自杀家族史 (P<0.001, P<0.001, P=0.073) 。

2.4 精神卫生问题与相关因素的常规和复杂抽样Logistic回归结果

表2显示, 两个的logistic 回归方程所识别的有显著意义的相关因素一致, 即在考虑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后, GHQ病例与低受教育年限、低年家庭收入、自我报告躯体健康差和与阳性自杀家族史有关。

3 讨论

3.1 患病率

在中国, 自杀是导致死亡的第五位最重要原因[7], 据估计, 自杀死亡率为23/10万[8]。精神障碍, 特别是抑郁障碍被认为与自杀有关[9], 欧美研究认为, 在自杀死亡者中≥90%存在精神障碍[10,11,12],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精神障碍 (特别是抑郁和物质滥用) 与90%的自杀死亡有关[13]。但我国费氏[7]报道仅有63%的自杀者中存在精神障碍。本研究结果似乎支持有关我国自杀和精神卫生问题联系相对较弱的研究结果。

3.2 相关因素

续表2。

*为P<0.05, OR§为常规logistic回归, OR复杂抽样的logistic回归。

由表1、2可见, 在自杀意念者中, 低受教育年限、低年家庭收入和自我报告躯体健康差不论在单因素还是多因素, 也不论在自杀意念者样本人群还是在自杀意念全省人群中, 与精神卫生问题的关系较为恒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阳性自杀行为家族史与精神卫生问题相关。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居住方式和居住地区比较恒定的与精神卫生问题不相关。

从OR的值来看, 自杀意念者样本人群中 (常规logistic回归) (表2) , 低受教育年限、低年家庭收入、自我报告躯体健康差和阳性自杀家族史与精神卫生问题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OR值总体变化不大, 说明在自杀意念者样本人群中, 上述因素与精神卫生问题的关联强度几乎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自杀意念者的人群中 (复杂抽样logistic回归) (表2) , 与单因素比较, 控制其他变量因素后, 低受教育年限、低年家庭收入、自我报告躯体健康差和精神卫生问题的OR值均趋于降低, 特别是低受教育年限 (≤5年) 与精神卫生问题的OR值下降比较明显 (OR从3.31下降至2.23) , 提示在考虑了其他因素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影响后, 在自杀意念者的人群中低受教育年限 (≤5年) 与精神卫生问题的关联度要低于原始 (未调整) 的低受教育年限 (≤5年) 与精神卫生问题的关联度。

对比常规和复杂抽样logistic回归结果 (表2) , 低年家庭收入、阳性自杀家族史和精神卫生问题的OR值在复杂抽样logistic回归方程中增加, 提示自杀意念样本人群略低估低年家庭收入、阳性自杀家族史和精神卫生问题的关联度。相反, 自我报告躯体健康差和精神卫生问题的OR值均趋于降低, 提示自杀意念样本人群略高估自我报告躯体健康差和精神卫生问题的关联度。

社区精神卫生 篇9

1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核心在于协调、维持个体身体、心理与社会功能良好的状态, 保障和促进人群心理健康, 缓解精神压力, 提高个体承受应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减少精神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因此,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以促进心理平衡为主, 实施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努力构建个人内心、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这一方针, 紧紧围绕促进心理平衡这一核心, 通过健康教育、咨询以及个体访谈等方式, 准确掌握各种应激因素的变化, 及时疏导、缓解各种矛盾冲突和精神压力, 使个体情感积压得以快速释放, 从而有效预防了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2 社区康复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应当对精神病病人做特殊的社会康复训练, 使他们尽快融入正常的群体之中。由于精神病病人病程长, 治愈率低, 复发率高, 单纯住院治疗的传统模式已不适用。同时, 精神病病人长期住院治疗, 他们与正常的社会生活隔绝会导致其精神衰退、丧失劳动能力, 成为精神残疾。另外, 传统的社会歧视依然普遍存在, 许多精神病病人治愈后仍受到歧视和冷落,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承认, 学习、就业面临重重困难, 从而使新的应激因素形成, 长期刺激将导致其精神病复发, 造成恶性循环。社会康复的职责就是在住院治疗的基础上, 由社区负责对精神病病人继续进行药物、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康复性训练, 使其恢复正常的精神功能、劳动能力, 重新回归社会, 从而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 减少精神残疾。2年中我们共对11个社区中的13名精神病病人实施了社会康复训练, 除1人复发入院外, 其余均已在适当岗位就业。

3 健康教育与促进以及心理咨询是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手段

许多精神疾病和慢性病一样, 都存在病因不明、起病隐匿的特征, 这就对疾病的早期发现造成困难。因此,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教育既要有普遍性, 又要有针对性, 同时其教育形式也要丰富多彩, 以便更好地吸引群众, 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通俗易懂, 切合实际, 便于实施。另外, 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保健服务, 及时了解高危人群、受刺激人群的心理感受、精神状态、内心冲突与压力, 进行必要的开解与疏导, 预防其发生异常行为。我们确定4个社区为试点社区, 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咨询与疏导, 帮助精神极度紧张人群减轻精神压力, 使他们能正视现实, 恢复心理平衡。目前, 社区内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历史水平。

4 多部门协作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支柱

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社会各个方面, 仅靠卫生部门很难完成。应努力争取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 特别要使各部门领导认清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及时将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加强对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尽快组建由卫生、民政、公安、司法、教育、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共同组成的精神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有效的协调会议制度和对话机制。

目前我市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刚刚起步, 尚未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管理机制, 这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社区居民的组织动员、后勤服务、病人随访等工作均得不到有效保障, 直接影响了工作计划的落实。

5 完善队伍, 加快人才培养, 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浅议社区卫生服务 篇10

1 社区卫生服务所具有的特点

(1) 广泛性; (2) 综合性; (3) 连续性; (4) 可及性。

2 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成功运作的10大因素

(1) 领导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顺利推展, 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的重视。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费医疗改革后的社会保障范围, 使许多慢性病或相当部分急性病患者, 可在经过资质审查, 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家庭病床治疗, 其医疗费用可按住院予以报销。

(2) 全科医学人才的合理配置和良好站址。证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不应要求年轻化, 而年龄稍大些、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深的社会阅历具有更多的优势。医师可以由大专以上文凭、中级以上职称、知识面广的人员担任;护理及防保由年龄稍大些的护师、主管护师以及曾担任过护士长的人担任。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挥还有一个重要问题, 这就是要十分注重站址选择。

(3) 医疗项目的开展。一般而言, 应开设以下科目:大内科 (内、儿、传) 、小外科 (需住院的除外) 、康复科、妇产科 (需住院的除外) 、皮肤科、男性科、心理治疗科、中医药等。需要指出, 有些专科如男性科乃至性病治疗, 社区中确有这个层次的消费者, 开展起来, 不仅大大丰富了社区服务的内容, 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而且可以产生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4) 善处社区公共关系。搞好社区卫生服务, 务必注重处理好社区公共关系。作为站长, 争取并协调好卫生局、医院、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内的主要单位领导的关系, 使之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和支持。

(5) 较全的仪器设备及必备物资。服务站缺乏基本的或必要的仪器设备, 条件简陋, 也不愿接受你的服务。因此, 社区卫生服务站配置与其医疗功能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如B超、化验等设备, 在床、桌、椅及其它用物的设置中, 应尽量做到精巧、色彩宜人, 物品摆放及工作间布置上要讲究艺术, 给人一种整洁的感觉。

(6) “防保健教”和计生技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抓好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主管部门则应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 将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涵盖的居委会和单位的防保及计生技术服务工作从原承担此任务的单位中剥离, 移交他们去完成, 这方面工作是否开展及其成效, 是社区卫生服务区别于一、二级医院院外门诊的重要尺度。

(7)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首先抓好对社区服务站站长的培训, 实行先培训后上岗, 或上岗短期内即进行培训;其次, 逐步抓好其它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以改善其知识结构, 完成由生物医学人才向全科医学人才的转变。

(8)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社会评价度。高尚的医德医风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条件。

(9) 坚持合理收费, 对弱者给予优惠收费。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体现政府行为的较高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 但由于其性质决定各项有偿服务的价格均应低于医院的标准, 对老年人、下岗职工和残疾人等, 还应实行对其医疗总费用10%以上的优惠。

(10) 全部要素的落脚点和归宿。规范运作好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发挥其应有功效, 使之方便群众, 贴近群众, 让社区大众就近获得方便、优质、价廉的健康服务, 是卫生管理者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3 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困难和建议

目前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缺乏, 全员聘用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尚有待政策的支持和措施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不明显;未能形成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医院文化;以及政府投入不足, 群众尚未接受, 在医保等政策上的配套不足等, 这些都是制约我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的重视、政策配套和群众的参与外,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明确定位和目标。在明确定位和目标后, 认真研究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需求, 确定自己的市场范围, 并根据需求完善服务功能, 使群众确实得到实惠。同时, 根椐自己的服务人群展开有效的宣传, 塑造医院良好的公共形象。在中心内部要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还应注重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医院文化建设, 并将这种医院文化以各种方式带进社区, 与社区居民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紧密联系, 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的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根据社区内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合理使用社区的资源和适宜技术, 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基本卫生服务。本文主要阐述社区卫生服务所具有的特点, 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成功运作的10大因素, 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困难和建议。

上一篇:价格对策下一篇:职业专业教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