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的思考

2024-07-26

对教学的思考(精选十篇)

对教学的思考 篇1

“从小学到高中,总是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把我的人生都写空白了”一网友如是说。是啊,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作文一旦布置下去,学生就没有选择的余地,甚至连表达的思想、主要意思都无法选择。教师的命题已经定好了作文的基调,如果按照教师的意愿写文章,就可能得高分,如果过多地展示自己,喜欢表达独特的感受,就有可能被看作离经叛道。当今世界一流的生物化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教授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象力,才可以进行创造。由此,我想到了学生的写作。写作就是学生的一种创造,这种创造的成功,需要教师“给学生空间”。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往往会造成学生“四个不会”。

不会下笔。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因为学生的作文都是教师命题。

不会积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

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不会表达。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

可见,这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已不适应作文教学的要求,当然也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课上的运用,要求教师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平台,建立合作写作的机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具体操作的步骤是:先按顺序分好小组,保证每个小组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然后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题目,组员相互讨论后产生几个命题,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最想写的题目进行写作。

二、让学生爱上作文

教师总有这样的愿望:“上有效的作文课,让学生在一两节课学会作文。”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教师越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怕学。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几节课能达到的,教师应重视学习的漫长性,而作文水平的提高功在课外。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语文课文文本这一难得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

2. 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音像、图片、语言、作品欣赏、游戏、表演、大自然的景物等都可以创设情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例如,通过游戏、表演等方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活动中哪些最精彩、最激烈,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学生只有经历了活动的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才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3. 教师的写作爱好引领学生爱上写作

教师对写作的爱好,以及充满激情的教学,是激发学生爱好写作的诱因。教师对写作的爱好,必然会长期积累写作方面的诸多知识和特殊的能力。教学中,不仅能信手拈来,嘻笑怒骂皆可成文,而且对学生的指导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教师对写作的爱好,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具有任何口头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经常给学生读教师的范文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每个人都有一种向往美好和激发潜能的强烈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一旦让学生的激情充分燃烧起来,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的激情需要教师去引导,去激发。引导和激发学生激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是在于不断激励,多从正面肯定和激发学生。如从理想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成为“小作家”。在教学方法上,解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消除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较多地运用口头鼓励、课堂点评、成果展示等,实现让学生的激情充分燃烧,主动自觉地爱好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

作文素材的另一个来源是孩子的间接经验。其中,阅读是获取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从小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中国成语故事》《少年百科全书》等,让学生从名著、丛书中了解世界,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同时,读名著还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帮助他们积累词汇,提高表达的能力。听故事也是扩大学生生活视野的重要手段,很多作家背后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高手,如著名作家莫言有个会讲故事的奶奶。学生除了通过视觉接受信息外,听觉也很重要,听故事会给他们观察世界打通另一道宽敞的大门,减轻阅读时眼睛的负担。

在生活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例如,春游时经过一片桉树林,我问学生:“这些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看起来像什么?”“像小朋友在做操。”“那风吹过的时候又像什么呢?”“好像在跳舞。”“风吹动树叶的时候,有没有声音啊”“这声音像什么呢?”“像在唱歌。”……

四、使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成功

作文兴趣的培养不是凭空构建的,正如刚学会游泳或骑自行车一样,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才有可能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产生兴趣。习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适量的训练中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主动、自觉参与训练的心理动因,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状态,从教师的要求变为“我想写作文”的心理动因,那就离“我能写作文”的境界为期不远了。

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学生写好“两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和语言素材,越写越熟练。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活期储蓄”,作文时选择使用,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有从下笔、言之有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让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摘抄好词佳句,摘抄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积累语言。

五、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愉悦

渴望成功,获得成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最佳的途径之一。小学生大多对自己充满信心,具有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时刻渴望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以人为本,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经常性的正面评价,是学生感受愉悦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环节。

对教学反馈的思考 篇2

对教学反馈的思考

教学的反馈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回答,探究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学生间的协作,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学生的作业完成,教师的听课评课等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外面教学的细节。故而,教师要特别重视收集来自学生和同事的反馈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师发展成长的必由之路。而要从学生方面获得真实信息,教师就必须要具有现代教学理念,有民主意识,能与学生形成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亲密关系。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感受,作业完成的正确率,学习效果检测等也都是教师反思的重要素材。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反思型教师勇气和能力的体现,也是构建现代教学体系的必要任务。因此,对教学的反馈我们要慎思细酌。

情商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及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真诚互动,信息传输,加工和存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在心情愉悦,思维兴奋,态度积极的和谐氛围中学习。是现代型教师的标志。所以,怎样让教师的情绪渲染学生,怎样使我们的语言感动学生,怎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怎样怎样使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的兴奋潜能激活,怎样以德育人,形成人格魅力等就成为另一个深入反思的问题。

对教学反思的思考 篇3

一、课堂情景的反思

良好的课堂情景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创造想象力的源泉,课堂情景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时应注意对每个环节、学生纪律、精神面貌、动手动脑的速度及回答问题的正确度加以一一反思。当学生出现精神不振、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时,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语言表达是否有问题,若存在应及时变换形式。如讲解变为提问、调节音量的大小,以激发学生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当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不能正确反应时,反思问题提出得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应变换形式,使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创设“小步距”问题情景,有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景,灵活应用,随时揭示矛盾,随时引导学生解决矛盾,让问题情景中充满矛盾,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反馈;创设“自求探索性”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景的延伸性,使学生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觉性,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动机。

二、完成某一过程的反思

在良好的课堂情景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会再现一些在备课时未料到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反思,该数学问题解决方案正确与否?是否最佳?是否能找出另外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的迁移?通过反思尽可能把“笨”解法改进为“巧”解法,尽可能地把问题一般化、抽象化,引出推论,使其应用范围扩大,力求概括出模型,收到“以一为十”的效果,使正确的结论向其他方向推行,尽量扩大其外部效应,这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更有助于使学生的智能和潜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和提高。

三、课后的反思

完成一节课后,应立即回顾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知识的遗漏、口误。若出现问题应及时做好笔记,在下一节课给予矫正。课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是教学中某一环节的失误,还是对某一要领未弄清楚所致,分清原因及时加以矫正。对课后学生提出的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应思考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以达到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批改作业时的反思

作业是加强练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批改作业时应注意:作业完成的真实程度,是否抄袭别人的;书写过程的严谨程度;普遍性错误;个别性的错误。批改后应反思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下一节上课前,必须加以纠正,对个别性的问题即时找来学生加以指正。并做好记录,避免以后再产生类似现象。

五、检测后的反思

检测是对一个阶段或一个单元所学内容的检查,也是促使学生加强复习,巩固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反思检测时同学们的答题速度,入题的快慢及检测时的课堂情景,从而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若是知识的遗忘,应引导学生掌握记忆规律经常复习;若是知识没有转化成能力,应加强对知识的思维训练,归纳基本方法,使之成为能力;若是对某一概念没有弄懂,应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新加以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若是粗心、计算失误,平时应加强书写规范的教育和消除紧张心理的有关训练。

六、备课时反思

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因此,备好课很关键,除按常规要求外,还应反思:学生已有的学习心理;已掌握知识的程度,基础好、中、差的比例情况;往年教学这一内容的有关经验和教训;上一节课后所出现的问题。把所有这些情况考虑在备课当中,使上课时尽量减少失误,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

对教学反思的思考 篇4

一、课堂情景的反思

良好的课堂情景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创造想象力的源泉, 课堂情景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时应注意对每个环节、学生纪律、精神面貌、动手动脑的速度及回答问题的正确度加以一一反思。当学生出现精神不振、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时, 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语言表达是否有问题, 若存在应及时变换形式。如讲解变为提问、调节音量的大小, 以激发学生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当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不能正确反应时, 反思问题提出得是否恰当, 是否达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应变换形式, 使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创设“小步距”问题情景, 有层次, 分阶段, 有步骤地进行;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景, 灵活应用, 随时揭示矛盾, 随时引导学生解决矛盾, 让问题情景中充满矛盾,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反馈;创设“自求探索性”问题情境, 注意问题情景的延伸性, 使学生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觉性, 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动机。

二、完成某一过程的反思

在良好的课堂情景中, 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 会再现一些在备课时未料到的思维方式和问题,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反思, 该数学问题解决方案正确与否?是否最佳?是否能找出另外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的迁移?通过反思尽可能把“笨”解法改进为“巧”解法, 尽可能地把问题一般化、抽象化, 引出推论, 使其应用范围扩大, 力求概括出模型, 收到“以一为十”的效果, 使正确的结论向其他方向推行, 尽量扩大其外部效应, 这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更有助于使学生的智能和潜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和提高。

三、课后的反思

完成一节课后, 应立即回顾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知识的遗漏、口误。若出现问题应及时做好笔记, 在下一节课给予矫正。课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是否具有普遍性;是教学中某一环节的失误, 还是对某一要领未弄清楚所致, 分清原因及时加以矫正。对课后学生提出的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应思考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 以达到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批改作业时的反思

作业是加强练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批改作业时应注意:作业完成的真实程度, 是否抄袭别人的;书写过程的严谨程度;普遍性错误;个别性的错误。批改后应反思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 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下一节上课前, 必须加以纠正, 对个别性的问题即时找来学生加以指正。并做好记录, 避免以后再产生类似现象。

五、检测后的反思

检测是对一个阶段或一个单元所学内容的检查, 也是促使学生加强复习, 巩固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 反思检测时同学们的答题速度, 入题的快慢及检测时的课堂情景, 从而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若是知识的遗忘, 应引导学生掌握记忆规律经常复习;若是知识没有转化成能力, 应加强对知识的思维训练, 归纳基本方法, 使之成为能力;若是对某一概念没有弄懂, 应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新加以认识, 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若是粗心、计算失误, 平时应加强书写规范的教育和消除紧张心理的有关训练。

六、备课时反思

我对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5

丹阳市折柳中心小学 郑夕清

一、学生的作文怎么了?

曾几何时,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过多地承载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道德教育功能,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一段时间也就很自然地成为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第一指标;如今,我们仍然看到很多学生靠着“一套、二抄、三凑”的通用“写作技巧”,完成了一篇篇“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缺失了最可贵的童真童趣的现代儿童版“八股文”时,不难发现学生作文的内容陈旧而虚假,语言苍白而无力,至于作文中本该洋溢着的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更是少之甚少。学生的作文更多的是充塞着伪圣化了的情感,极具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该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生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由此看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观点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二、学生的作文需要什么?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这样阐述:“倘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倘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面表明,学生的真情实感是他们作文的原动力。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师生的情感得到很好的交流,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赋予学生作文生命的活力,从而克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的毛病。

三、我们该干什么? ——培养兴趣。

目前,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将写作视为畏途。这种局面必须迅速改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要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兴趣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对此,前人已有大量精彩的论述。他们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习作《我的同学》要求学生仿造例文的写法写自己的同学。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这确实是件难事,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仿写,也谈不上积累素材,更不能进行写作技法的讲解。于是,我便将重点放在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朋友,我请了一位小朋友来介绍,你们有兴趣了解吗?”“生活中,我们有那么多的亲朋好友,你最喜欢谁呀?”“你愿意将谁介绍给我们认识呢?”“你们有兴趣用自己的笔向更多的人介绍他吗?”„„到学生写作时,关于写作的事我只字未提,他们也不知道这就是写作,但是他们兴趣非常的浓,有的学生仿造例文写出了自己喜爱的同学,有的写出了自己喜爱的家人,有的学生还跟小作者进行了“看谁写得好的”比赛。“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来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的真谛。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考虑儿童的情感实际和需要,必须触及到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把作文看作是一种需要,那么他们作文的长进还有疑问吗?

——创设情景

1、融洽师生感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在互动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自由、信任、关爱和宽容,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学习会产生兴趣。师生关系的融洽可以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支持及推动我们的作文教学的正常开展,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心理是那样的广阔和丰富,可以让他们感到表达的乐趣,让他们感到表达上一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使他们满怀信心的表达。

2、引进生活“活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相联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写作的题材应以学生所熟悉的所理解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为主。这样,学生写作时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了素材,就不会说空话;有了感受,就不会说假话;有了认识,就不会套话连篇;有了思考,就不会人云也云了。

然而,学生的生活中有趣的事往往总是稍纵即逝,他们又常常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活中这些好的材料,这又导致学生写作时无事可写。在此,情境的创设无疑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因为与生活相符的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的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作文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强,他们会怀有浓厚的兴趣,走进作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习作《写一篇报道》时,我发现学生看到题目后无从下手。见此情景,我便和学生一起组织了几项小型的比赛——拔河、跳绳、扳手腕等,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比赛结束后,大家选择了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了报道,那作文真是太精彩了!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提供了一条极佳的途径。情境的创设进一步促进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到了生活化的作文,让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和更深的层面去认识体会了作文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发挥想象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严重,就连说假话、空话、套话,也是异口同声,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便是学生的作文缺乏自己的想象。现象的缺失使学生写文章时觉得无话可说,然而为了达到老师提出的“具体”的要求,他们便会很自然地为自己的作文加上很多的假话、空话、套话,以让他们的作文看起来更趋“具体”。

事实上,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异,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别,这让他们对头脑中的旧表象进行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变得与众不同。鲁迅先生说过:“孩子上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一旦进入学生作文,会让学生的作文更显丰富而多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其真实性——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思维宽了,作文内容绚丽多彩,这是他丰富灵活的思维的成果!是他发自内心的童真童趣的美好再现!这难道不是真实而是虚假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累,二是增加学生已有的表象积累。”开学初,我将每位学生的生日详细地记载下来。每到一个学生的生日,我都会在晨会课上向这位学生表示真诚的祝福,并且在墙报上的生日祝语中写上我的祝福,其他的学生如果愿意也可以写上一些祝福语。后来,只要班上有学生过生日,其他的学生便会自发地组织,以他们喜爱的方式为这位同学过生日。一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步入教室,但那情景令我感动了——讲台上的蛋糕,黑板上的画,学生亲手书写的生日祝福语„„眼前一张张稚气十足的笑脸让我第一次在他们面前流泪了。当天学生的日记《啊,生日》写得多真切、多富于真情!趁热打铁,我又让大家选择一种植物或动物作主人公写了另一篇作文《_____(动物、植物)的生日》。没想到,学生的这篇作文写得太精彩了——桌子会说话,小草会跳舞、小猫和小狗会唱歌,那司空见惯的柳树也成了“诗仙”。世界在他们的心目中是那么的美好,这不正是他们对世界的美好展望,对人生的无限热爱,对真情的无限渴望的童真的真实流露吗?

——积极评价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关心学习结果的程度远高于他们关心学习过程。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评价作文,不仅是对自己教学效果的检查,也是对自己教育对象精神成果的深入细致地加工、提高和指导,以便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肯定学生的优点,改正学生的缺点,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协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教师评价

每次阅读学生的习作,我都以一个“忠实的读者”的身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将严格的要求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相结合,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更具人性化——“xx同学,这段话可不可以这样改?”“你认为这样改会不会更好些?”„„凡是学生作文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我都加以赞赏,不以老师的语言、情感去替代儿童的语言、情感,始终以读者的意识参与其中,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

2、学生间的评价

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学生间的评价便成了他们向往的乐事。这一过程着实让学生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过了把“老师瘾”。每次同桌互相评价时,同学们那专注的神情让老师感到惭愧。他们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真实具体性,语句的通顺、连贯性等方面作评价。虽然他们的评价缺乏老师评价的深刻性,但是这其中流露出来的自己对别人优点的由衷赞美,对别人严格的要求,对他人美好的期望,这确实都是他们本身对如何写好作文的虽浅显却无比真切的感受。每次的集体评讲课上,我都会选出一些写得较好的作文进行集体评价。我先让小作者读一读、谈一谈自己怎样写作的。接下来的自由评价中,我就让学生就各自感兴趣的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又有尖锐的批评话,更少不了小作者的辩解。那副求真且顶真的场面让人觉得这哪象作文评讲课?这分明是一场异常激烈的小学生辩论赛——而这确实是一堂作文评讲课呀!一堂大家都在积极参与交流的作文评讲课!是一堂童真、童趣流露的,童知在激烈碰撞的作文评讲课!

评价别人的作文,对别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来说则是一个真正的取长补短的机会。评价别人的作文,学生心理上有一种新鲜感,这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表达真情的积极性,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在这一本该属于他们而又缺失许久的平台上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

对当前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6

一、方向引导的思考

解读“课标”,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坚持“经典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读书的过程,就是储藏文化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育学生储藏文化知识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储藏什么样的文化,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去引导、帮助学生储藏文化。部分语文老师的一种观念:要求“时文”。虽然不能直接说这是“应试教育”观念在作怪,但存在这种观念的人起码悖于基础教育为终身教育奠基这样一个事实。

既然是奠基,阅读就应重读经典,阅读教学就要突出经典的教学。特别是新教材有师生推荐课文板块,我们选文章就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什么是经典呢?所谓经典,就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它不仅适于现在的阅读学习和享受,同时也适于未来人们的阅读学习和享受。“经典文献的语言最能代表民族的基本风格”。片面追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技术操作模式:识字,解词,造句,分析文章结构,总结主题思想。这种缺少审美感受和人文关怀的机械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已成为一种负担,阅读教学失去效力。与此相反,“人文性”的教学,从“怎样想”的理念出发,培养学生健全的文化品格和创造品格,给阅读教学注入创新的空气,增添生机和活力。

二、开放延伸的思考

我们要从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握现实的起点和未来的走向,阅读便因其功用而在这经济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全部知识的85%以上都是通过阅读而获得的,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广泛渠道,是学习者的主要活动。认得字却不会阅读的人,将是21世纪的功能性文盲。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必须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树立“大语文观”、“大阅读观”,重视对人的培养,关注人的成长。阅读教学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必须突破课堂时间、空间局限和教材局限,把阅读的课堂向外开放延伸。

开放课堂时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一课时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然后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绐学生创造阅读实践时间,开放阅读的内容。比如阅读鲁迅的《风筝》,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作者简历、历史背景、有关典籍、相关文章或文学评论等,拿到课堂上来交流。这样,教材向外延伸,学生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视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提倡网络阅读。在网络文化冲击下,作为人类社会传统教育三大基石之一的阅读正在发生着一场强大的裂变。与传统文本阅读相比,网络阅读具有阅读过程的互动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阅读内容的丰富性等优越性。这些优越性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思路大开,参与的愿望和信心大增;也可以使学生阅读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课本、课堂,不受时间、地域和资格的限制自主阅读;网络阅读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又可以使学生避免在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中阅读可能带来的紧张和尴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网络阅读心理,还能让学生在阅读时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协同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体现出阅读者鲜明的个性和无限的创造力;面对呈指数增长的信息与知识,学生通过链接,就可以方便迅速找到想要的信息和知识。当然,网络阅读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阅读教学的开放延伸还有向生活、向应用等多方面。

三、主体参与的思考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只是让学生一味地阅读,所以教师的“主体参与”也是不能忽略的。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就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参与主体的有机关系,既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也重视教师的率先垂范和钼织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今学生通过阅读,他们的所学所知所感所悟比教师还要多。教师在某种情况下真得“蹲下看学生”了。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平等、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能“蹲下看学生”,教师才能不断地去阅读学习,掌握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技能。

新课程实施中,阅读课程的整合与弹性加大,为阅读教学铺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每一位语文教师,有权利更有义务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适应时代的需要作出努力。

(作者单位:同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哈尔滨市第20中学)

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7

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上课的质量。实践证明,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成功地上好课。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做到哪些呢?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也是师生沟通的媒介。教材的价值在于其生成性,因此,教师对于研究教材价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备教材的过程正是教师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特点、把握文本结构、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过程,备好教材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新知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生活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报刊杂志,了解时政热点,以发掘教学素材和资源。

3.按新课程标准,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备学生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学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有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生命,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之一。例如笔者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与消费相关的小品。表演结束后,笔者要求同学们对小品中表现出的各种做法发表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小品中每个人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之后笔者及时引入课程,让学生们认识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又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重视学生的课堂需求。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需求,更要重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

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尽管思想政治课讲授的内容相当严肃,但教师应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创设出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其次,教师要耐心而善断。教师必须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善于发掘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允许学生发表不一样的观点,不能强行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力图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

再次,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捕捉情绪。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中,师生双方若能心意相通,则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若情感交流发生阻碍,则会影响到知识的传授。

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对光盘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8

对光盘教学的再认识

光盘教学是农远工程应用的基本形式。在远教模式中, 唯有光盘播放设备覆盖了全部三种模式, 是远教配备数量最多的设备。山西省共有农远工程项目校2 3 0 7 6所, 其中“模式三”学校2 3 1 3所, 占1 0%;“模式二”学校1 3 7 6 0所, 占6 0%;“模式一”学校7 0 0 3所, 占3 0%, 这样的配备结构决定了光盘教学的基础地位。光盘教学设备成本低, 技术要求低, 符合广大农村中小学应用的实际, 所以被作为农远工程三种模式应用的基本形式进行全面普及。

普及光盘教学是远教资源应用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主要是由实施农远工程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实施农远工程的目的就是要缓解农村学校资源严重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推进远教资源的教学应用工作中, 从战略角度来说一定要着眼于此, 从战术角度来说也要在此着手。因此, 把普及光盘教学作为远教应用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农远工程的客观要求。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 光盘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是“三个不足, 三个不够”。首先, 教师和管理者对光盘教学的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一些人认为光盘教学比较简单、落后, 对教学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因此, 有的教师在心理上排斥, 有的领导在工作上漠视光盘教学。具体表现为:教师愿意用多媒体而不愿意用光盘教学;县、校两级不能把光盘教学摆在应有的位置, 无意中致使光盘教学边缘化。例如, 2 0 0 9年全省远教资源应用优质课评选中, 各市选送的课例都是多媒体教学, 而光盘教学则无一例。其次, 我们对光盘教学研究不足, 指导不够。光盘教学看似简单, 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使用方法, 要大规模地推广、普及光盘教学, 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加强对教师的指导。一方面, 我们没有及时调整电教实验研究的方向, 充分发挥各级电教实验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我们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加强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交流。由于研究不足, 致使在对教师的指导上苍白无力, 光盘教学长期处于自发的状态。其三, 行政推动不足, 普及程度不够。许多行政措施只是笼统地提出要推动远教资源的应用, 对光盘教学则缺少明确的要求, 在长期形成的潜意识的影响下, 重视大校, 忽视小校;重视多媒体网络, 忽视光盘教学;重视普遍要求, 忽视学校之间、教学手段之间的差异。因此就出现了少数规模大的学校远教资源应用得轰轰烈烈, 偏远的规模小的学校则冷冷清清的现象。

普及光盘教学的难点在哪里

推进光盘教学普及的难点在哪里?从应用主体上看, 在校长、在教师。观念和决心决定了校长和教师对这一工作的态度和行为。这里既有进一步提高认识的问题, 又有改变行为习惯的问题, 既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又有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与考量, 这是一个艰难、曲折与漫长的过程。光盘教学看似简单, 但牵扯到方方面面, 如时间的安排、设备的调配、技术的保障、资源的供应与选择, 客观地说是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许多负担。在现存的教学评价制度下, 广大教师对光盘教学缺乏内在的需要和外在的动力。我们不能用一种理想的观念对广大教师提出过多要求。如何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应用光盘教学的积极性, 是我们工作的难点所在。

方法和策略

推动光盘教学的普及, 提高应用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该有明确的策略和恰当的方法。

在宏观上, 我们坚持区域推进、分类要求、任务推动和强化交流的方针。

区域推进。以县、乡为单位进行区域整体推进。在县、乡两个层面上力求做到技术环境建设统筹安排, 技术服务和资源建设协调共享, 目标任务落实整体推进, 促使区域内学校整体发展, 使广大偏远小校、弱校在区域推进中分享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山西省运城市、晋中市、晋城市采取这一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市的远教应用工作走在山西省前列。

分类要求。我们把学校分为三类, 一类是乡镇所在地学校, 要求每个学科每周上好一节光盘教学课;一类是有建制的农村小学, 要求主要学科每周上好一节光盘教学课;另一类是农村教学点, 要求每天保证上好一节光盘教学课。这一要求只是一个宏观指标, 不在于它的高低, 重要的是各级教育部门与学校心中有目标, 工作有底线。

任务推动。我们提出总体要求后, 市、县、乡、学校结合各自实际确定自己的目标任务和落实办法, 在强化检查、指导与考核中推进总体目标任务的实现。任务推动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抓手、评估考核工作的基础, 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动力。

强化交流。一项大的工作不能没有典型引路,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县与县之间的交流是一个有效途径。市县一级要为这种交流提供机会, 搭建平台, 采取各种措施强化交流、鼓励交流。山西省绛县、芮城等地在网上开设教育论坛;灵石通过学校网站平台开展校际教研、远程互动;万荣、平遥召开流动现场会, 发挥项目骨干校辐射引领作用。这些都是很好的形式。

在具体操作上,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其做法为:方便应用、服务保障、不留死角、强化考核和推行“实名制”课程表。

方便应用。不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 如果不能给人们带来方便, 都不会长久。2 0 0 7年, 运城对全市“模式一”学校进行了全面检查, 根据发现的问题, 出台了《运城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十三条规定》, 提出“设备分室摆放, 电源到位, 光盘到手, 安排上表”等要求, 对方便教师课堂应用起到了很好作用。

服务保障。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技术服务保障制度, 搞好技术服务和资源供给是农村小学远教工作持续良性运转的关键所在。通过几年培训, 基本做到了乡镇有专干、学校有骨干。小故障不出校, 当日解决;中故障不出乡, 三天内完成;大故障不出县, 不超过一周解决。

不留死角。光盘教学的普及必须是全部农村学校和全部教学班级, 不能因为校小、人少或地处偏远就不管。在工作安排和推动落实上, 主管部门一直都关注这些死角, 有效地提高了普及程度。

强化考核。远教应用的评估考核一直是行政推动的一个有力抓手。根据不同的工作重点, 对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工作的分值权重进行调整, 不但进行终结性考核, 而且重视过程性评估, 坚持一年对各市评估考核一次, 不定期检查一次, 为全市远教应用健康持续地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名制”课程表。实行远教应用“实名制”课程表, 是运城远教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所谓“实名制”课程表, 就是所有任课教师根据县乡的分类要求, 自己安排每周远教课的时间, 学校统筹后以课程表的形式确定下来公之于众, 做到学期初统筹规划, 课表上年级、班级、学科、姓名“四定位”, 设备使用、资源管理和教师上课“三印证”, 在督促教师应用上有实效。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9

在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一般为: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 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 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这种传统教学方式, 致使学生不想思考, 认为老师给了题目与选材, 照葫芦画瓢就可以了。我们当前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单独的“行为人”, 没有将他们置身于整个社会。这使学生在生活中丧失了对于生活中色彩的理解, 他们的脑中只有固定的色彩, 在写作时把自身感情的宣泄机械地表达出来, 我们看到的往往除了灰暗就是禁锢的思想。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 (表达能力、思考能力) 和一种态度 (生活态度) , 因此我们始终要明白作文是一种具有创造性与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去禁锢学生的思想。因此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模式, 以适应时代对培养学生的新要求, 成为我们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问题

首先, 有的教师认为文无定法, 所以给出题目之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 认为无拘无束地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自由的想象力。然而这些教师放任学生的写作, 使得学生连基本的创作格式都没有, 许多学生的题材与当前的形式不符, 甚至出现较为颓废的思想, 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扩宽知识面, 因此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 可是有些学生自制力不强, 打着增长阅读面的幌子, 将所有课外书统统阅读一遍, 不但水平没有提升, 反而耽误了学生的大量时间。还有的学生不会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书籍, 有些学生直接抱起厚厚的名著就读起来, 虽然能够增长知识面, 但是也只是限于扩宽知识, 而对于写作并没有太大帮助。

第三, 学生对作文没有正确的认识, 不重视作文, 对教师依赖性强。多数的学生有懒惰的性格, 他们讨厌思考, 学习意志力差, 对学习信心不足。因为在写作文的时候没有东西可写就想让家长或者老师帮忙, 不能够正确对待作文。教师对于学生的依赖性, 不但没有拒绝, 反而帮学生思考, 长期下来, 就培养了学生懒惰依赖的心理, 他们就更加难以自主完成作文写作。

第四,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写作不需要教, 在作文课上只是让他们随意创作。有些学生自身有一定的作文水平, 能够在写作中发挥出较好的思路, 但是有些学生天生基础较差, 教师没有对他们进行及时引导, 所以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更是阻碍重重。

二、改进作文教学的途径

1. 加强仿写的练习

初中年级的学生由于从小学刚升上来, 接触作文较少, 他们也没有较多的生活经验, 因此我们应当做好学生难以写出美文的心理准备。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仿写的练习, 让他们先了解写作的思路、结构、过程, 从而逐渐提升作文水平。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经常以课文为依托, 让学生们仿照课文的思路进行仿写或者续写,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之后, 我看到学生对于这篇童话都有着极大的兴趣, 因此我想到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于是, 我鼓励学生可以不计字数地根据情节对结尾进行续写,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些时候, 仿写或者续写会引起学生之间的分歧与争执, 我会安慰每个学生, 先肯定他们的意见, 然后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思路与理由写下来, 这为以后学习议论文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都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写作思路。

2. 掌握好评价的尺度

初中生正处于争强好胜的年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一些鼓励性的言语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褒奖, 用激励来帮住学生克服畏难心理。许多学生对于作文的畏惧心理是因为他们怕自己写的文章不符合规范, 怕跑题之后老师会对自己进行批评。在以前的教学中, 会有教师专门找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创作, 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我们不应当回避作文的难度, 而是从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水平提升。我面对一些学生害怕写作的现状, 平时会给他鼓励, 在课堂中经常让一些害怕写作的学生在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不管他写的作文好与坏, 我都会把他的优点扩大化, 缺点缩小化。我会争取做到每个同学作文评语都会有鼓励的话语, 以达到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的目的。在平时, 我会让一些写作较好的学生多去与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写作上的交流, 让他们互相沟通与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 培养学生语感, 纠正写作习惯

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素质的养成时期,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会通过让学生朗读范文来培养语感与汲取写作经验。在平时, 我会经常让学生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 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让他们进行朗读, 题材可以从《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中选取, 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培养他们的语感, 然后让他们再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还让他们汲取了好词好句, 培养了学习作文的主观意识, 对于一些有方言的学生还通过朗读进行改正, 真是一举多得。

4. 实现自身实践, 体验亲身感受

教师要灵活变通、相机而行。有些学生一到作文课就发愁, 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我认为这不是学生的问题, 他们心中有内容, 只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对于学生的写作, 我不会逼他们每节课必须要交出一篇文章, 那样只会让学生有抵触心理, 我希望让他们能够在有的可写的情况下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我认为只要在平时顺应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导就能够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在学生产生兴趣的时候, 我会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由感而发, 比如下了一场大雪, 我会让他们欣赏雪景, 让他们去打雪仗, 甚至我也要亲身参与, 还鼓励他们体验集体堆雪人的乐趣, 然后写成作文。学生们通过亲身的体验, 肯定有很多想说的话, 但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写在纸上, 而是让他们在课堂中讨论, 畅所欲言, 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所看所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演讲, 学生们都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 心中有许多想要说的话, 在这时候我再让学生动笔, 他们都能洋洋洒洒地写满纸张。

三、结语

对教学反思的理性思考 篇10

一、教学反思, 思有何式

作为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 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 并通过写教后记录、日记、随笔等形式把它记录下来。

1. 教后记录。

教后记录, 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小结, 也是对自己教学行为和体验的自我评价与对话, 是改进教学策略, 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教后记录, 通常是教师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 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学氛围与效果等方面, 进行反省与总结, 是教师教学的再备课。教后记录可长可短, 长可千言, 短可几百字;可总结经验, 补救措施, 还可捕捉课堂上的机智与亮点等。教后记录要力争做到及时、客观、公正。

2.教育日记。

教育日记, 即教师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用记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苏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 我是不大主张去进行对他们而言比较遥远的理论探讨, 绝大部分的老师的科研可以是日记的形式, 随笔的形式。”“日记是我找到的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法。”写教育日记, 他认为好处在于“能够自己和自己对话, 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法宝”。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 成为著名教育家的。

3.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即老师记录观察到的教育现象, 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属于散文体裁的文章。它篇幅短小, 表现形式灵活自由, 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是从实际出发, 写自己的心思、体验与感悟。著名学者李镇西是这样评价教育随笔的:“对于普通教师, 甚至应该提倡这种表达——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 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 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 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体现。”总之, 通过反思写出来的文字, 是对实践的检验, 是理论的积淀, 是情感的升华, 是素质的提升, 是文字的精灵。

二、教学反思, 思在何时

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

1. 课前进行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即在备课时, 我们要对教材与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依据教材内容去寻找、开发、制作各种教学资源和资料。预设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对策等, 这样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2. 课中进行教学反思。

课中反思, 即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 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交流互动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课堂上学生学习情况、反馈信息、调控课堂、激活课堂, 使教学高效地运行,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与应变能力。

3.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也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教学反思, 思些什么

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依凭其课堂教学行为, 不断探索与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1.抓住亮点和成功之处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是亮点和成功之处的记录机。从中总结成功的原因, 找准前进的方向。课堂是师生、生生思维火花碰撞的互动天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有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把握会超越教师教学设计与学情预测之外, 教师对自己机智处理有关突发事件, 对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等, 都应及时记录下来, 以不断积累经验, 拓宽教学思路, 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2.抓住暗点和失败之处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是暗点和失败之处的显微镜。在反思中, 我们要对教学过程的失败放大进行思考, 特别是问题背后的理论失误。用“如果再上这一节课, 我会怎样改进……”“当时, 我是怎样想的……现在呢?”等方式思考, 教师会不断成熟起来, 教学艺术与专业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3. 抓住盲点和疑惑之处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是盲点和疑惑之处的反射镜。所谓盲点, 就是事先没想到、未估计到, 却在教学中发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其一, 教师对文体价值应有内涵的理解上出现的偏颇现象。其二, 学生在课堂上出人意料的表现, 如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 和文本价值背离的独特体验等。疑惑可能来自于教材编排意图, 来自于知识点的理解;也可能来自于课堂的组织, 来自于颇有争议的问题;可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 也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课后研究与反思。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钻研教材, 了解研究学生;另一方面, 可以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与业务水平, 减少失误与困惑, 改进课堂教学。

上一篇:矿物质元素下一篇:客家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