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选手

2024-08-24

女子选手(精选六篇)

女子选手 篇1

1 太极拳冠军选手的基本情况特征和成长规律特征

崔文娟, 汉族, 身高160 cm, 体重55 kg, 国际级健将, 河北沧州籍贯, 武英级运动员, 性格率性, 外放动作刚劲有力, 灵动轻盈, 动作舒展大方, 富于韵味。崔文娟自小习武, 后因伤转练太极拳。17岁连续荣获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剑术亚军和亚洲青少年邀请赛长拳及剑术金牌。2004年, 拿到了全国女子太极拳竞赛的冠军。2005~2008年连续夺得全国太极拳、太极剑竞赛中的冠军。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获得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冠军。

蔡奉云, 1986年10月23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武林世家, 为马来西亚籍国际级太极拳健将, 身高156cm, 体重46kg。蔡奉云自小习武术, 17岁进入马来西亚国家队, 2005年获得第九届世锦赛女子太极拳套路冠军, 翌年加冕亚运会太极拳两项结合冠军, 2007年夺世界冠军及东南亚运动会两项结合冠军, 2010年夺得广州亚运会武术套路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冠军。

马畅, 1985年8月9日出生于黑龙江, 身高163cm, 体重43kg, 全国武术太极拳冠军, 国家武英级运动员 (国家级武术健将) , 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自幼随父习练武术太极拳, 其性格爽朗, 喜欢影视娱乐, 特长为武术表演, 健美操等。马畅多次参加省市国家国际举行的武术太极拳比赛, 共获金牌20多枚、银牌10余枚。

三位冠军选手都是从小就习练武术, 蔡奉云和马畅出生于武术世家、崔文娟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州, 受到了很好的环境熏陶作用。其中崔文娟是习练长拳出身, 后改练的太极拳, 马

由表1可以看出, 三名冠军选手的身高都在1.55~1.65 cm, 通过查询达氏指数体型分类表可知蔡奉云和马畅的体型都是瘦长型的, 崔文娟的体型是中间型的。三个人都比较高挑、匀称, 形态匀称、手臂长, 肌肉线条清晰、皮下脂肪少、跟腱长清晰, 相对力量大、爆发力强。另外三个人首次获得全国级别以上太极拳冠军的年龄都在18~22岁之间, 三个人的成才培养年限都在10年以上。另外从崔文娟22首拿全国太极拳冠军, 到2 5岁那世界冠军耗时3年, 最后一次拿全国冠军年龄为27岁, 最佳竞技状态保持了5年;蔡奉云从19岁首拿世锦赛冠军到24岁时拿广州亚运会冠军, 并且其仍活跃在世界武术比赛中, 其最佳竞技状态保持在5年以上;马畅由于改行不当运动员了故不作比较, 可见太极拳冠军成才年限长, 但最佳竞技状态保持时间也长。 (见表1)

2 获得冠军那一年的竞技能力特征

2.1 竞技太极拳的规则及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分析

2003年中国武协审定的武术套路竞赛评分规则如图1所示。一个完整的竞技太极拳的套路结构包括起势、中间部分、收势。“竞技太极拳套路的编排要做到:起收势首尾呼应;往返趟路组织均匀;动作编排流畅;空间位置多变;难度动作和重点组合安排恰当, 能够有效地推动整个套路达到高潮,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而使整个套路结构体现高度的严谨性”[2] (如图1) 。

随着武术竞赛规则的修改, 促使太极拳技术向着大负荷、高难度的方向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运动员力量、协调、稳定等素质的要求。”[3]突出的身体素质是保证, 要完成高难度的技术动作, 关键是腾空要高, 翻转要快。没有足够的高度, 快速的翻转, 就无法言及难度动作的完成。而力量素质, 特别是爆发力和速度素质的优劣, 则是完成难度动作的基本保证。”[4]

太极拳的劲力发出要有两个特点, 发出即收, 富有弹性劲, 而且连绵不断。如提膝独立的动作, 在腾空旋转后, 击响的脚单腿稳稳当当地落在地面上, 另一条腿却悬在空中。这些动作皆圆润自然, 以自然界最和谐的圆为主要动作形态, 以快慢相间的动作韵律为动作形式。另外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动作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意境效果, 并不是运动员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最终达到的意境效果, 必须由运动员、裁判员和观众的审美情感相互交融达到共识、产生共鸣才能完成。

2.2 获得最好冠军成绩那一年的竞技能力特征

崔文娟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冠军时26岁, 正是其最佳竞技状态保持阶段, 2007年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冠军, 2009年济南全运会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冠军, 可以说2008年是她竞技能力的高峰期。

蔡奉云2005年摘下第九届世锦赛女子太极拳套路冠军时才19岁, 2006年蔡奉云加冕亚运会太极拳两项结合冠军, 2007年二夺世界冠军及东南亚运动会两项结合冠军, 2010年又夺得广州亚运会武术套路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冠军。可见2005年是蔡奉云正值竞技能力上升的时期。

马畅2004年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全国冠军时也才19岁, 也是她竞技能力高速上升的时期。

2.3 获得最好冠军成绩比赛的参赛指导思想特征

在参赛的指导思想上, 武术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个特设项目, 是向全世界展示武术魅力的大好时机。崔文娟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比赛有两个任务, 一是要稳拿冠军;二是要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太极拳。因此其参赛指导思想是放平心态, 力求稳定发挥, 夺取冠军, 又要向世界展示太极拳的最高水平, 同时还要向世界传递中国太极文化, 展示太极之美。

蔡奉云参加第九届世锦赛女子太极拳套路比赛时年19岁, 是其稳步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此次比赛是其锻炼的机会, 是其检验自己训练成绩的时刻, 其参赛指导思想是展示自我, 发挥最佳竞技水平, 冲击这块金牌, 挑战世界女子太极拳高手。

马畅因其个体发展的需要, 其参加2004年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的指导思想就是拿冠军, 为自己所在的队拿荣誉, 为自己今后在影视界发展奠定基础。

3 结语

由以上三位冠军选手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冠军选手体态匀称, 五官端正漂亮, 眼大有神, 有灵气, “眼睛能说话”, 并能聚神, 甩头、挑眉、眼神能定一点3~5s, 颈部略长, 同时下肢长、躯干短、大腿粗, 臀纹线高, 臀部上翘且厚紧, 骨盆纵轴短, 这样肌肉用力时发力易集中;运动素质方面动作速度快, 臂、腿、腰、腹、背肌相对力量大, 握力大, 柔韧性好, 灵活协调性好, 弹跳力好, 有氧耐力强, 爆发力好;神经类型方面富有想象力和自制力, 平衡能力强, 节奏感强, 音乐感强, 本体感觉好, 接受能力快, 记忆力强, 刻苦认真, 注重内心修养、刚柔相济、形神兼备, 强调意蕴和内外兼修。

参考文献

[1]李德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武术运动员在太极拳比赛中的时间知觉误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17 (4) :119.

[2]赵蕾.竞技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8, 5 (9) :51.

[3]杨志华, 卫志强.2003年规则下竞技太极拳套路技术的发展研究[J].2007, 4.

[4]梁锡华, 温庄, 张文高.从太极拳竞赛规则的变化谈太极拳运动的选材和发展——对优秀太极拳运动员易鹏现象的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3, 22.

[5]李忠京.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太极拳套路未来竞赛模式[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 (3) :106.

[6]易鹏.浅谈太极拳运动员的选材与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 2007, 5.

[7]董国兴.竞技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的区别及训练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4.

[8]李桦, 丁希洲.对太极拳竞赛套路服装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6 (6) :135.

[9]张广明.传统太极拳与竞技太极拳的美学比较研究[J].中州体育, 少林与太极, 2010, 10.

[10]卫香莲, 曾乃樑.武术运动员选材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 1997, 2.

[11]刘彩平.优秀武术套路太极拳类自选项目运动员得分能力比较[J].安徽体育科技, 2009, 2.

女子选手 篇2

关键词: 佩剑;模式;进攻; 速度;同步;速度梯度

Study on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isively Offense for Elite International Female Saber Fencers

LI Xiao-pu

(P.E. Dep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y high-speed camera on the spot, video data was obtained of which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of elite female saber fencer who were playing in the final and the half final on the World Cup and World Championship. This paper was designed to study on technical character of the process of decisively offense basing on the resolved video data. It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horizontal velocity of center of gravity (cg.) to the velocity saber is about 50% for the fencers of speed style while it is more than 50% for the fencers of accelerative style in many feet attack.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of cg is smaller and bending extent of upper arm is larger for the fencers of speed style than accelerative style. Maximal horizontal velocity of hand holding saber depends on the power. It ensured win that the number of greater mean horizontal velocity is more than the rival’s, but not only the velocity. Horizontal saber velocity is smaller and the security is higher with synchronized way of hand leads cg than lags behind cg in decisively offense, although the majority uses frequently the way of hand leads cg. It is contradictious in the technique that not synchronizing decreases 5%-12% of the saber horizontal velocity, while synchronizing reduces maximal horizontal velocity of hand and cg. To search optimum nonsynchronous time is very likely to balance the both and to perfect individual synchronous technique.

Key words: Saber; mode; offense; velocity; synchronization; grads of velocity

女子选手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女子铁饼优秀运动员李艳凤及世界优秀选手历年成绩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检索, 获取运动成绩预测分析等方面的文献, 同时, 还查阅了有关预测学、灰色理论的书籍、报刊、杂志等。

1.2.2 数理统计法

取来自国际田联官网李艳凤及世界主要竞争对手的运动成绩数据应用Excel2003, 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1.2.3 灰色预测法

取李艳凤2008年至2011年的最后成绩采用灰色预测的经典G M (1, 1) 模型进行成绩预测。

1.2.4 对比分析法

将我国选手李艳凤的成绩与世界优秀铁饼选手的运动成绩、竞技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2年奥运会李艳凤女子铁饼名次预测分析

2.1.1 理性思维的总原则——休谟公理

要判断证据是否确凿, 通常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训练, 一般的人并不具有这种能力。但是,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科学理性思维的原则, 那么, 即使缺乏具体分析的能力, 也不容易被伪科学迷惑。在正反双方都缺乏证据的时候, 理性思维的原则也有助于我们判断哪一方的观点更合理, 更有可能, 更应该被接受。

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是近代怀疑论者的创建者, 他提出了理性思维的总原则——休谟公理, 内容为“任何证言足以确定一个神迹, 除非该证言属于这样的情形, 其虚假比它力图确立的事实更为神奇”[1]。令T代表证言, M代表神迹;P (T) 代表证言的可信度, P (M) 代表神迹的可信度。如果[1-P (T) ]

2.1.2 李艳凤伦敦奥运女子铁饼名次预测计算

把李艳凤参加大邱田径世锦赛预决赛共7次投掷成绩作为预测成绩, 有6次达到63米92[2], 仅有一次达到62米30[2];李艳凤2011年4月到8月共参加6次比赛, 都发挥了正常水平;奥运会第一名平均成绩63米92, 第二名平均成绩62米30[3]。李艳凤在大邱田径世锦赛预决赛共七次投掷成绩为证言, 夺得2012伦敦奥运名次为神迹.

李艳凤夺得第一名的可能:, T确定M故第一名的信度为:李艳凤夺得第二名的可能:T确定M故第二名的信度为:

2.2 李艳凤与世界主要对手成绩比较分析

中国选手李艳凤在很多人看来, 可能这块金牌拿得有些突兀, 因伤痛沉寂了相当长的时间, 再次复出后, 外界似乎对于李艳凤重新找回巅峰状态并不抱强烈的信心, 为了清楚地了解2012年李艳凤与其主要对手成绩的可能走势, 取各运动员参加比赛以来最好成绩制成折线图 (见图1) [2]。由图清晰了我国优秀运动员李艳凤的成绩是呈稳步上升趋势, 在2004年因伤成绩有所下降, 恢复后, 曲线自2009年开始成绩均在其他选手之上, 且幅度较大, 说明在我国女子铁饼项目中有夺冠的希望, 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夺冠奠定了强大的基础。2011年田径世锦赛亚军获得者德国选手穆勒, 也是奥运会李艳凤强劲对手之一, 成绩曲线虽是上涨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古巴选手巴里奥斯的曲线走势在2008年达到最高, 之后都比较稳定。由于穆勒和巴里奥斯比李艳凤要年轻, 三者的成绩也比较接近, 将构成对李艳凤夺冠的最大“绊脚石”

2.3 2012年奥运会李艳凤最好成绩预测分析

将李艳凤2008年至2011年度最好成绩表 (1) [2]作为预测数据, 为了弱化原始时间序列的随机性, 为建立GM (1, 1) 预测模型提供信息, 在建模之前需先对原始时间序列进行累加、累减两种处理方式, 建模步骤如下。

(1) 设时间序列X (0) 有n个观察值, , 通过累加生成新序列则G M (1, 1) 的微分方程为:式中, a称为发展灰数, u称为内生控制灰数。

(2) 设为待估计参数向量, 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 可得:[2]

其中:

求解微分方程, 即可得到预测模型:

(3) 代入上式公式得出拟合值, 预测值。经残差检验可得到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关联度、小误差概率、C的值 (见表2) , 相对误差都小于0.5%, 关联度γ=0.62058满足ρ=0.5时的检验准则γ<0.60, 小误差概率ie都小于S0, 故P=1, C<0.35, 则模型精度为一级, 精确度较高[4], 说明对李艳凤成绩预测的准确性较高。通过GM (1, 1) 预测模型预测李艳凤2012年的最好成绩为68米45, 远于李艳凤生涯记录47厘米, 这只是根据李艳凤历年最好成绩数据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得到的, 当然在比赛中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并不代表李艳凤的成绩就是68米45, 结合休谟公理对李艳凤名次的预计, 李艳凤卫冕第30届奥运会冠军的可能性比较高。

3 结论

(1) 通过对模型的检验, 可得知相对误差都小于0.5%, 关联度=0.62058满足=0.5时的检验准则<0.60, C小于0.35, 说明模型精确度较高。2012年李艳凤的最好成绩为68米45, 根据理性思维的总原则——休谟公理的预算李艳凤夺得奥运冠军的可能性为85.71%, 可信度较高。

(2) 对于32岁的年龄在力量上再有提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甚至还会下降, 李艳凤要成功卫冕第30届奥运会女子铁饼项目冠军, 可利用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改正竞技技术, 必须坚持高水平的训练, 保持良好的状态, 提高成绩的稳定性。

摘要:女子铁饼是我国备战伦敦奥运会的潜优势项目, 采用灰色预测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李艳凤伤愈复出后历年的最好成绩建立预测模型, 且对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残差、关联度及后验差检验, 并根据李艳凤世锦赛的预决赛成绩结合理性思维的总原则——休谟公理计算分析李艳凤伦敦奥运会的名次。得出以下结论:1) 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对预测李艳凤2012年奥运会成绩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预测成绩为68米45, 2) 依据预测与分析, 李艳凤在训练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改正竞技技术, 坚持高水平训练, 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提高竞技水平的稳定性, 李艳凤具有85.71%的可能性夺得2012年奥运会女子铁饼项目冠军, 完成“大满贯”之梦。

关键词:女子铁饼,灰色预测法,休谟公理,预测

参考文献

[1]大卫.休谟著, 周晓亮译.人类理智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6.

[2]国际田联官方网站.IAAF.Discus Throw2011.http://www.iaaf.org.

[3]Mark Butler.Athletics Statistics Book Games of the XXIXOlympiad Beijing 2008[M].IAAF Media&Public RelationDepartment, 2008.

[4]徐国祥.统计预测和决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1.

[5]朱红兵, 刘建通, 王港.GM (1, 1) 模型灰色预测法及其在预测体育中成绩中的应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1.

[6]陈华友.组合预测方法有效性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2.

[7]卢刚, 杜少武.世界女子链球运动发展趋势前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8]王珽珽, 廖蓉蓉.2010年亚运会我国女子100m栏头号种子选手竞争实力的最优组合预测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9.

女子选手 篇4

关键词:女子三级跳远; 冠军赛;谢荔梅; 速度;起跳技术

中图分类号:G8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24-06

Kinematic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ake off Technique of XIE Li-mei, China's Female Triple Jump Player, and the World Elite Players

YU Chang-qing1, ZHENG Fu-qiang2, LI Yu-zhang3, XIE Li-mei4

( 1. P.E. Dep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Sport Training Dep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4. Track and Field Team,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of China, Track and Field Center, Beijing 100061, China)

Abstract:Triple jump has a high requirement on the physique and event techniques of the players. The techniques decide the athletic level of the player. This paper takes XIE Li-mei, one of China's elite female triple jump players, and the top eight players of the women's triple jump final of the World Championship in Athletics in Germany. It analyzes the step width of the last two steps before takeoff, the ratio, velocity and angle of the triple jump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rrectly regard the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ite female triple jump athletes and scientific guidance to the training of XIE Li-mei.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velocity of the last two steps of XIE Li-mei is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which shows that her veloc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2) The swing velocity of XIE Li-mei is relatively slow. The angles of the skips and long jump are larg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and the front supporting resistance is bigger; 3) The landing technique of XIE Li-mei is rational.

Key words: women's triple jump; championship; XIE Li-mei; velocity; take off technique

三级跳远是一项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的田径运动项目,其技术动作的构成包括助跑和三次连贯的单足起跳环节。女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由乌克兰运动员克拉费蒂丝创造,成绩为15.50 m。

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也曾创造了很多的优异成绩,如天津名将李慧荣14.54 m的成绩被国际田联承认为第一个女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此后黄秋艳创造了14.72 m的前亚洲纪录,2007年福建名将谢荔梅以14.90 m打破了自己保持的14.73 m的亚洲纪录,创造了新的女子三级跳远亚洲纪录。统计结果显示,超过15 m大关的世界级水平运动员已超过20人次,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成绩明显落后,逐渐失去与世界高水平竞争的实力。

女子三级跳远是我国田径队备战奥运会、世锦赛和亚运会的重点田径项目之一。我国女子三级跳远项目在亚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较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对女子三级跳远项目本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是我国的女子三级跳远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研究以我国优秀运动员谢荔梅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2009柏林世锦赛女子三级跳远技术参数,分析了当代女子三级跳远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三级跳远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2011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总决赛冠军谢荔梅和2009柏林世锦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由国际田联官方网站收集整理获得,详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平面拍摄与解析 2011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总决赛比赛现场使用三台相同型号的SONY DCR-TRV75E 摄像机对女子三级跳远比赛全程进行录像。拍摄频率为50 Hz,机高1.4 m,距离场地20 m左右,主光轴垂直于助跑方向,每台摄像机取景的范围宽度为7 m 左右。第一台摄像机从踏跳板向前1 m,向后测量5~6 m 定点、定焦采集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和第一跳起跳的关键运动学参数(图1)。第二台摄像机定点、定焦采集运动员第一跳落地→第二跳起跳→第二跳落地→第三跳起跳的关键运动学参数,第三台摄像机拍摄第三跳落地瞬间运动学参数。视频取景范围为4.5 m到9.5 m,分别设置标志点1和标志点2(图1)。以踏跳板为0点,在跑道两侧分别标定出这些关键标志点。

使用x 轴和y 轴两个方向进行双向标定(x轴为助跑水平方向,y轴为垂直方向), x 轴和y 轴标定框架的标尺长度为1.20 m。

所记录的比赛录像使用Peak Motus9.0 二维运动录像解析软件和Dartfish4.0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日本松井秀治人体模型计算身体重心,数据平滑使用低通滤波,截断频率为6 Hz。

国外运动学参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德国国家体科所[2]。文中使用的一些技术参数概念界定如图2所示,具体解释如下:

躯干角:指躯干与水平面的夹角,躯干向前定义为小于90°、向后为大于90°;

着地角:着地点(足跟)和人体质心点连线与身体质心投影垂直线的夹角;

大腿角: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当膝关节低于髋关节时定义为负值;

落地距离:人体着地瞬间,足跟着地点与重心投影点之间的距离。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6.0软件对这9名运动员在比赛中(2009年柏林世锦赛和谢荔梅的2011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最好成绩的运动学参数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的倒二步及三跳的运动学特征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冠军和第四、六名选手外其他选手步长变化节奏均呈现“大——小”的变化节奏,倒二步平均值分别达到了2.29 m、2.24 m。这种节奏增加了倒2步步长并加快了重心移动速度,有利于加快起跳腿的快速放腿准备起跳。这一技术特征符合我国著名跳远教练冯树勇博士提出的“跑上起跳板”的理念[3]。而获得第四名的Topic B运动员则最后一步为最大,步长达到2.41 m,步长过大可能会增加前支撑阻力,从而导致一定的水平速度和单足跳远度的损失,表2中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其前两跳的距离仅占64.2%,凭第三跳的跳跃(占35.8%)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国选手谢荔梅倒二步值分别为2.19 m、2.38 m,倒二步的节奏均呈现“小——大”的变化节奏,起跳前的节奏与世界级运动员并不一致,具有明显的个人技术特点。众所周知,助跑的速度与步长和步频有关,步长是引起速度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寻求踏板的准确性一般要求运动员步长保持稳定,即不出现“拉大步”或者“倒小步”的现象。谢荔梅倒2步和倒1步步长差为19 cm,倒1步步长相对较大。结合表3助跑最后两步速度来看,谢荔梅最后两步助跑速度稍有下降,倒1步速度是研究对象中最慢的。这种情况说明谢荔梅助跑阶段速度保持能力较差,尽管在众多的监测结果中谢荔梅大多数呈现“小——大”的节奏,但由于倒1步过长,上板步频减慢,进而影响了上板速度。助跑最后两步速度与步长节奏的不匹配是影响其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尽管人们对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划分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标准,但符合运动员自身特点的三跳比例对运动成绩的提高相当重要。本次比赛单足跳距离以起跳板前沿为起点,以第一跳支撑腿落地脚尖为止点;跨步跳距离以第一跳支撑腿落地脚尖为起点,以第二跳支撑腿落地脚尖为止点;有效成绩减去前两跳距离即第三跳距离。

从表2中可以看出,9名运动员的三跳平均距离分别为:5.37 m、4.15 m、5.01 m,三跳的比例分别为37.0%、28.5%、34.5%,苑廷刚等研究统计,成绩为14. 50~14. 99 m 之间的女子三级跳远三跳比例为36. 72% 、28. 43% 、34. 85%[4]。谢荔梅三跳比例分别为36.3%、28.6%、35.1%比较合理。由此可见,世界级优秀女子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表现为速度——平跳型为主,强调第1跳,适当增加第三跳距离,动作幅度较大,强调起跳后的大幅度换腿和积极扒地,支撑时间也较短(表4),这就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和跳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2.2 助跑与起跳的速度特征 连贯的跑跳技术是提高三级跳远成绩的关键,水平速度的保持是获得优异成绩的最佳途径。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3名运动员外,大多数运动员都将最高速度保持到了起跳前的倒1步,略大于倒2步的速度值,9名选手的倒二步速度平均值分别为:9.04 m/s、9.05 m/s,冠军Savigne Y的倒二步速度分别达到了9.32 m/s、9.39 m/s。同时,从三跳的速度损失量来看,冠军Savigne Y的跨步跳段速度损失为最小,减小量仅0.41m/s。另外,从表4也可以看出,她三跳的支撑时间也低于平均时间。

谢荔梅的倒二步速度分别只有8.89 m/s、8.83 m/s,上板存在减速的情况。由于上板速度慢,三次起跳离地水平速度也相对较慢。表3统计结果显示,谢荔梅三次起跳离地水平速度分别为8.11 m/s、7.35 m/s、6.12 m/s,与世锦赛选手相比较速度还是有差距,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速度损失量是反映运动员速度利用能力的重要参数,谢荔梅前两跳水平速度损失量略高于平均值,由此可以认为谢荔梅的速度(尤其是助跑速度)及速度保持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表2、3认为,谢荔梅已经具备了世界优秀选手的水平,如果在助跑最后两步的节奏上有所改进,其运动成绩的提升空间或许还会进一步扩大。

快速的跑跳结合能力及跳跃中良好的速度保持能力是现代女子三级跳远的重要特征及发展趋势之一。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对单足跳和跨步跳动作技术的合理控制。

从表3、4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出,随着三跳的支撑时间逐渐延长,三次起跳的水平速度逐渐减小,速度损失量在逐渐的增加。速度的损失和转化与腾起角度密切相关,关于腾起角度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6-9],十一届全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平均腾起角度分别为17.19°±4.37°、15.07°±4.12°、23.57°±4.12°[10],表4运动员三跳的平均腾起角度分别为16.9°、11.8°、20.4°,前两跳腾起角度小,动作幅度大,体现出很好的向前性,增加了保持身体重心路线的平稳性。高腾起是第三跳动作的重要技术特点,表现为垂直速度、腾起角度均大于前两跳的特点。

从三跳支撑时间上看,谢荔梅单足跳和跨步跳支撑时间较短,跳远跳支撑时间与平均值相同,前两跳垂直速度相对较小,说明谢荔梅在前两个环节更加注重的是水平速度的向前性,体现出三级跳远项目前两跳“平”与“低”的技术特点,其前两跳腾起角度均低于平均值,分别为16°和10°。从第三跳技术参数来看,谢荔梅水平速度下降较大,垂直速度与腾起角度相应的增加。三级跳远对运动员助跑速度和起跳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助跑速度越快起跳的难度越大,谢荔梅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注重起跳能力的提升。

结合三级跳远的速度及比例特征可以看出,现代女子三级跳远已由过去平跳型[11]或高跳型技术向速度——平跳型技术发展。这种技术的特点在于既保持了较高助跑速度又增加了身体重心路线的平稳性,更为突出向前性。

2.3 运动员三跳动作的角度特征 着地角和躯干角参数是反映着地姿势和躯干姿势特征的重要指标。表5三跳的着地角分别为19.3°、16.0°、20.9°。着地

角度的大小与运动员起跳腿着地时的积极程度相关,着地角越小,表明着地点与重心投影点相对较近,着地动作比较积极主动,这种着地姿势能够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并缩短起跳时间。

谢荔梅三跳的着地角分别为20°、17°、22°,均大于世锦赛平均值。说明在着地阶段谢荔梅的着地动作不够积极,重心跟进不及时,前支撑阻力相对较大,因而造成其水平速度相对较小,速度损失较多(表3、4)。通过以往技术录像分析可以看出,有的运动员在落地瞬间身体后倾较大,容易出现下肢的速度快而重心跟进不及时的现象,进而影响了起跳的实效性。从本次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谢荔梅身体躯干姿势保持良好,与世界选手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由此看来,运动员个人身体素质能力与科学合理技术动作的匹配程度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积极扒地的着地姿势能够减少速度损失量、加快重心位移速度,这种着地方式同时也缩短了腾空的时间并减少了跳跃的距离;有意识地、控制性的小腿前伸着地姿势可以增加跳跃的着地距离,但对支撑腿冲击力较大,进而导致支撑时间相对较长(表4支撑时间可以看出)。从上体的躯干姿势上看,国内外选手几乎相差不大,着地瞬间躯干基本保持垂直姿势,离地瞬间上体稍前倾。

2.4 运动员三跳动作中摆动腿的技术特征 摆动腿的摆动幅度及速度是评价起跳效果的重要指标。表6数据显示,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摆动腿技术没有明显差异,单足跳阶段大腿的摆动幅度均低于水平面,平均角度为水平面以下13.1°,即在单足跳时用力方向强调向前性;跨步跳阶段摆动腿在水平面下24°左右,摆动幅度相对较小;跳远跳阶段在离地瞬间大腿

角在水平面下18.5°左右。跨步跳和跳远跳摆动幅度较小,摆动速度较慢直接影响重心前移的水平速度。离地瞬间如果摆动腿向上摆动幅度过大,水平速度则有向垂直速度转化的趋势,同样不利于水平速度的保持。优秀运动员表现出在离地瞬间对摆动腿良好的控制能力。

从摆动幅度来看,谢荔梅单足跳幅度(12°)高于平均值,动作较舒展,但在跨步跳和跳远跳阶段摆动幅度相对较小(26°、20°),动作稍有拘谨。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是摆动动作向前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摆动速度来看,谢荔梅的平均摆动速度分别为681(°)/s、567(°)/s 、536(°)/s,低于平均水平。摆动速度慢,幅度小是其离地速度慢、速度损失量大(表3)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起跳腿与摆动腿的交叉换步动作对后续动作的重要性。

2.5 运动员的落地技术特征 落地技术的好坏对跳远跳距离及落地时损失距离都具有重要影响。运动员具有良好空中动作控制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少落地距离的损失。结合比赛录像及表7数据来看,运动员落地姿势并不完全相同,但均表现出对落地姿势的良好控制能力。具体表现为通过躯干的前倾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形成了髋关节角和膝关节角相对较小的团身落地姿势,有效地延长了落地距离,减少了落地时的距离损失。

表7数据显示,谢荔梅落地距离、膝角、髋角及躯干角均高于平均值,其中落地距离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是最远的,髋角和躯干角仅次于Savigne Y,落地技术比较合理。由此可见,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1)世界级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大——小”的步幅节奏和连贯的跑跳结合技术,有利于运动员速度能力的充分发挥。谢荔梅的倒二步节奏具有明显的个人特点,其倒二步的速度都在平均值以下(表3),说明谢荔梅的速度还有待提高。

2)从三级跳远的三跳距离和比例参数可以看出,现代女子三级跳远已经形成了“速度——平跳型”技术风格,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选手均表现出快速的助跑及强大的跳跃能力。

3)摆动速度是影响着地角度的重要因素。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较,谢荔梅摆动速度相对较慢,跨步跳和跳远跳着地角度高于平均值,前支撑阻力较大。加快摆动速度与幅度,减少着地角度或许是其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

4)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女子三级跳远落地技术各异,世界优秀运动员表现出对空中动作的良好控制能力。谢荔梅的落地技术从数据看还比较合理,落地距离0.59 m且无距离损失。

参考文献:

[1]  国际田联官方网站,http://www.iaaf.org[OL]

[2] 德国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官方网站,http://berlin.iaaf.org/[OL]

[3] 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

[4] 苑廷刚等. 从第29 届奥运会看踏板精度和三跳比例对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的影响[J] . 体育科学,2010,30(9):55-65.

[5] 李玉章,吉艳霞,张贵敏,等.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49-54.

[6] 李风琴.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单足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2):197-198.

[7] 李建英, 李 磊, 刘生杰. 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二跳技术的运动学比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62-65.

[8] 林秀华,代宝奇.残奥会冠军李端三级跳远单足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99-101.

[9] 袁晓毅,吴冀,赵俊华.柏林田径世锦赛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115-121.

[10] 刘生杰等.第11届全运会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 . 体育学刊,2011,18(2):106-111.

女子选手 篇5

网球的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手限制又能结合不同旋转、落点、速度来实现自己战术意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因此世界优秀选手都非常重视发球, 掌握精湛的发球技术, 为后续战术套路的顺利实施占得先机[1]。

1 巴托丽与对手比较发球轮次技战术能力优劣势

注1:速度单位:m/h注2:1区表示deuce区, 2区表示advantage区 (下同)

1.1 从巴托丽2013温网七场比赛统计数据来看[2], 发球优势

1.1.1 第一发球入区稳定

一发进区率场均比对手高出2个百分点, 最低是在第一轮以及四分一决赛中一发入区率均为58%, 最高为决赛的67%。

1.1.2 第一发球落点精确, 战术套路运用自如

对巴托丽第一发球各区平均球速及各区得分率进行统计 (见表1) 结合录像观察后发现, 巴托丽发球偏向于发向对手场地两个区域外角, 得分率高, 尤其是1区外角, 场均的得分率达82%, 高于场均一发赢球率75%, 但是平均球速与其余5个区域相比却是最低。说明巴托丽有发向1区外角的固定的战术套路, 而且运用自如。通过录像观察发现:在比赛中经常可见, 巴托丽将球发向一区外角, 然后通过上网或者将对手质量不高的回球快速回到对手接发的相反方向得分。2区内角球速最快, 得分率也最高, 达到84%。常作为偷袭对手的得分手段。中路发球只是作为巴托丽发球战术中的一个搭配, 甚至在比赛中, 巴托丽根本不将球发向中路, 在四分之一决赛及决赛中, 1区中路发球的数量均为为0。这充分说明巴托丽第一发球技术的掌握及战术的运用以达到很高的水平。

1.1.3 第二发球速度快

二发速度平均值高于对手平均值4英里, 仅仅在第三轮落后于吉奥吉的每小时96英里的二发平均速度, 在决赛中二发平均时速领先利斯基达11英里之多。二发球速较高, 通常职业运动员的第一发球速度与第二发球相差10英里以上, 但是巴托丽的第一发球平均速度与第二发球仅差6英里。观察发现, 巴托丽第二发球与第一发球均使用平击球, 发球方式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这样的一种方式使巴托丽第二发球球速相对于对手快, 因职业运动员通常第一发球一般采用平击或切削, 第二发球为保证入区的稳定, 通常使用上旋发球, 上旋发球速度明显低于平击发球。

1.1.4 一发赢球率场均75%远高于对手55%的一发赢球率

通过2013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官网[3]查得巴托丽一发赢球率高居本届128位女子单打选手第一位。

1.2 发球轮次巴托丽与对手相比较的劣势

1.2.1 发球速度不快

发球最快时速, 低于所有对手, 平均低对手7英里。在第三轮比赛中巴托丽的最快发球时速为104英里, 对手吉奥吉最快时速为114英里, 相差10英里。仅仅在半决赛对阵飞利浦肯斯时与对手最为接近, 落后1英里;一发平均速度场均时速低于对手1.3英里, 仅在第二轮及半决赛中高于对手麦克海伦、菲利普肯斯。

1.2.2 ACES数量少, 双误次数多

ACES与对手相比场均低0.3个, 双误场均多1.7个。WTA官网本年度比赛的运动员个人技术统计显示, ACES球一直都不是巴托丽的强项, 而双误却是困扰多年的老毛病。本赛季巴托利仅发出69个ACES球, 高达252个的双误, 而与巴托丽排名相当的运动员, 双误数不到100个。

1.2.3 第二发球赢球率表现不稳定

统计数据显示, 巴托丽虽然场均45%的二发赢球率高于对手场均37%的二发赢球率。但是, 七场比赛中有三场比赛低于对手的二发赢球率, 在第二轮比赛中比对手麦克海伦低7个百分点, 决赛中比利斯基低2个百分点。

2 巴托丽与对手比较接发球轮次技战术能力优劣势

网球比赛的每一分都是以发球方的发球和接发球方的接发球开始的, 接发球阶段是网球比赛三个阶段之一。接发球方在接发球局中技战术能力的高低在于化解发球方强大的攻势, 取得局面上的主动和控制的能力的强弱。接发球阶段的得分能力也体现了接发球方变被动为主动取得每分乃至整场比赛的能力[4]。

2.1 从巴托丽本届温网七场比赛的统计数据统计及录像观察显示巴托丽接发球的优势

2.1.1 接发球阶段非常积极主动

站位明显靠前, 尤其在面对对手第二发球时, 站位均在底线内一步距离, 抢对手第二发球高点占得进攻上的先机。

2.1.2 接发球得分率方面高于所有对手

场均每场高对手16%, 反映了巴托丽与对手相比有不俗的接发球技战术表现。

2.2 巴托丽与对手比较本届温网接发球的劣势

接发球的区域上存在着缺陷区域。1区外角对手场均得6分, ACES球1.2个, 2区内角场均3.4分, 0.3个ACES球, 两个中路没有出现一记ACES球。这可以说明巴托丽在1区外角, 2区内角相对于其它区域接发球上能力上相对不足。

3 巴托丽与对手比较相持阶段技战术能力优劣势

3.1 巴托丽在相持阶段与对手比较的优势

1.在攻击手段上 (表3) 统计发现, 除了底线制胜分是主要的攻击手段, 也能运用近网球、放小球、放高球、高压球、穿越球、截击多种进攻手段得分, 巴托丽在相持中, 往往通过率先变线, 或者加大抽球力度将对手压制从而获得得分机会。

2.从网前得分的效率的数据来看, 巴托丽80%的场均网前得分率远高于对手场均58%的网前得分率, 在半决赛中, 巴托丽的网前得分率达到百分之百, 这充分反映了巴托丽对进攻节奏的把握以及娴熟的网前技术。

3.正反手尤其在底线抽球的制胜分、受迫性失误、非受迫性失误方面数量均衡, 说明巴托丽在底线正反手的运用上自如, 避免了由于侧身带来的失误, 同时也影响着对手对来球的判断。

3.2 巴托丽在相持阶段与对手比较的劣势

3.2.1 制胜分

巴托丽对手在相持阶段的制胜分相比较场均每场低对手2个, 七场比赛有四场比赛制胜分数量比对手少, 在四分之一决赛中足足比对手K.Knapp少了15个, 说明巴托丽在相持阶段攻击能力并不突出。

3.2.2 非受迫性失误方面

场均比对手多1个, 七场比赛有三场比赛高于对手。这说明与对手相比较巴特丽防守能力也不是特别突出。

4 巴托丽破发方面的表现

在整个2013年温网比赛中, 巴托丽的破发成功率仅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与对手斯蒂芬斯持平, 其余六场比赛中均高于对手, 场均高对手12%。说明巴托丽心理稳定, 关键分的处理能力强。通过决赛与利斯基的对比可以看出:比赛中巴托丽注意力非常集中, 利斯基在比赛中想的是如何能够打死对手, 而巴托丽想的则是如何将下一拍球处理得最好。每一拍, 每一分, 每一局的争夺, 巴托丽的专注力都保持得很好, 情绪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时候, 包括她在赢得最终的胜利之后, 情绪也显得非常淡定。反观利斯基, 由于赛前是夺冠的大热门, 比赛开始之后她是恨不得几口就吃掉对手, 当发现对手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加强硬时, 德国姑娘首先自乱了阵脚, 在第二盘还一度情绪失控在球场上伤心落泪[5,6]。决赛中巴托丽的破发成功率是38%, 利斯基是25%。

5 巴托丽温网夺冠原因分析

由于训练过程、个体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差异, 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要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 这种非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而这种结构上的非衡性却会导致功能的相同或接近, 即“异构同功”现象。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 可以由其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和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 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7]。根据运动项目群理论, 网球属于技术主导格网竞技类项目, 决定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水平、对手的表现、及规则、裁判员的判罚。通过对巴托丽2013年温网女子单打七场比赛与对手技战术统计数据的对比优劣势的分析可知:巴托丽受制于身体素质及双正双反握拍方式, 技战术能力与对手相比较有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第一发球速度不快, ACES球不多, 接发球在1区内角及2区外角相对能力不足, 底线抽球得分能力不强, 非受迫性失误多。但是, 通过有效的训练在关键技战术能力一发得分率, 一发成功率、接发球得分率上明显领先对手, 在打法上积极主动, 寻求变化, 第二发球不惧增加双误次数采用平击球提高发球速度, 增加第二发球球速, 提高第二发球得分率, 同时第一发球得到了有效的正迁移, 第一发球落点精准、入区率高、得分率远远领先对手;接发球方面, 通过站位的前移, 给对手增加心理压力, 抢高点回向对手的薄弱区域, 有效的弥补了双正双反握拍方式接发位置上存在薄弱区域的缺陷;在相持阶段, 攻击手段丰富, 上网得分率高, 左右两侧攻防均衡, 使得与对手在致胜分及非受迫性失误方面差距不大。再加上巴托丽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过人的运动智能[8], 有效的补偿了巴托丽身体素质及双正双反持拍方式的不足, 使得巴托丽的竞技能力在本届温网女子比赛中保持高水平, 从而创造了双正双反持拍女子选手温网夺冠的历史奇迹。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职业网球双正双反持拍方式运动员在技战术能力上与单正双反运动员比较存在技战术能力上的不足, 但是通过有效的训练, 找准有效的补偿途径, 双正双反持拍运动员同样具有竞争能力, 巴托丽在2013年温网比赛中的技战术数据为双正双反选手提供了好的借鉴。

6.2 建议

在我国竞技网球训练中, 对于力量素质不好的选手, 双正双反持拍方式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但是在训练中应该加强相应技战术能力训练。主要应该加强双正双反网球运动员发球精准度、发球局固定战术运用, 接发球的主动性, 相持阶段节奏的主动把握以及心理及运动智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杨君, 等.2011年澳网李娜与对手技战术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7) :43-45.

[2]WTA官方网站[EB/OL].HTTP://WTATENNIS.com./player/1007/title/Marion-BARTOLI.

[3]2013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官网.[EB/OL].HTTP://WWW.WIMBLEDON.COM/EN_GB/SCORES/DRAWS/WS/INDEX.HTML.

[4]张志华, 等.美国网球公开赛李娜单打竞技能力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5) :141-145.

[5]小个子+双正双反!揭秘巴托丽“非主流打法”[EB/OL].HTTP://sports.QQ.com, 2013-07-06.

[6]谢明.天赐双手巴托丽没有打法天生不好[EB/OL].HTTP://sports.QQ.com, 2013-07-09/013.

[7]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及补偿[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1997.

女子选手 篇6

关键词:跆拳道,伦敦奥运会,女子选手,技术运用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伦敦奥运会跆拳道项目我国女子小级别———49公斤级、57公斤级决赛录像。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女子跆拳道选手在决赛中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 我国女子跆拳道选手在决赛中技术运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女子跆拳道选手运用的技术位居前四位的技术依次是横踢、下劈、推踢、后踢。横踢技术作为主要的得分手段, 它具有便于起动发力、动作运行路线长、力量大、幅度小、隐蔽性强等特点。因此跆拳道比赛中横踢技术使用次数最多, 使用次数占决赛所有技术的73.48%。下劈的作用是反击和在其它腿法的配合下进攻, 近战时使用。我国奥运会参赛的两名选手为中小级别, 体重较轻, 身材较国外选手较高, 柔韧较好, 腿长有优势, 并且下劈分值高, 进攻时动作幅度大, 攻击时对手很难进行有效反击, 这样就算自己不得分也不会轻易失分, 防守时迎击下劈往往能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下劈技术运用次数占所有技术的第二位为12.88%。推踢技术类似于散打中的正蹬技术, 因推踢后难以连续出腿, 侧踢主要运用于阻击对方进攻, 它可以很好的阻碍对手出腿, 虽然推踢往往不及横踢技术一脚背弹抽产生的清脆有力, 清晰易辩。但是如果能配合其它腿法, 并熟练地掌握组合腿法技术, 也能给予对手以沉重的打击, 而且现在推踢不再是很难得分的腿法, 本届伦敦奥运会采用的是电子护具, 电子护具在参赛选手的脚下也有感应区, 只要力量足够推踢可以起到横踢的效果, 也可以得分, 并且推踢能保护自己, 相对来讲不是很费体力所以选手更喜欢使用, 所以推踢排在第三位为6.06%。后踢反击是横踢进攻的克星, 后踢技术就是为了破解横踢而产生的, 但由于后踢技术难度较大, 如果选手技术不熟练、运用的时机、距离不合适, 就会有漏洞, 给对方选手得分的机会。因此后踢技术的运用排在第四位, 占所有技术的3.03%。因此, 跆拳道比赛的水平越高, 技战术表现形式和得分的手段越趋于丰富, 实用和有效, 胜负最后往往取决于选手技术掌握的娴熟程度及运用技术能力的高低。

2.2、我国女子跆拳道选手在决赛中得分技术分析

由我国女子跆拳道选手在决赛中得分技术运用情况可知, 我国女子跆拳道选手在决赛阶段使用击头技术29次, 只击中了1次, 得分率为3.4%; 使用击腹动作103次, 击中次数为7次, 得分率为6.8%。击头动作的使用次数明显少于击腹动作, 主要原因是因为击头动作难度大, 体力消耗比较大, 在实战中不易于普遍的发挥和使用;而击头的得分率和击腹的得分率都比较低, 击头难度大而且体力消耗大, 但击头动作分值较高, 所以尽管得分率较低, 在决赛比赛中选手也会多加运用。跆拳道规则的修改导致现在各国选手越来越多的使用高难度技术动作, 击打头部得3分, 旋转技术击头得4分, 从表3可以看出, 我国选手高位技术运用次数达到了29次, 得分有1次, 由于是在决赛, 所以选手都比较谨慎或者紧张, 由此选手的命中率会低一些。

2.3、我国女子跆拳道选手在决赛中旋转技术的运用情况分析

通过看录像可知中外选手旋转技术使用对比情况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选手在后旋踢技术的使用上略低于交战选手, 中国选手共使用旋转技术6次, 得分次数和得分率为零。这说明:随着新规则的改动, 旋转技术击中躯干部位得分, 击中头部得分, 分值明显增加, 这导致旋转技术被各国选手广泛采用, 但是得分率不高, 选手盲目使用去追分。

跆拳道后旋踢是一项速度较快的腿法, 也是以后踢作为基本技术的一种腿法。在运用上可直接击打对方头部得分, 是观赏性极强的动作, 从而被各国选手采用。结合相关资料得知我国女子选手在后旋踢技术使用上在逐年上升。通过仔细的观看录像得知, 我国女子选手在后旋踢技术使用上和国外选手类似, 基本不存在差距。但是准确性较差, 命中率过低, 在整个比赛中后旋踢产生的效果不明显, 不能给交战选手造成大的影响。所以在以后的训练中要注意加强后旋踢的时机把握和准确性的练习。

3、结论

(1) 伦敦奥运会我国女子跆拳道选手在决赛中运用的技术动作位居前四位的技术依次是横踢、下劈、推踢、后踢。横踢技术作为主要的得分手段;

(2) 伦敦奥运会我国女子跆拳道选手在决赛中高位技术的使用上准确性上较差, 得分率较低, 但意识较好, 敢于尝试;在决赛中比赛时, 第2局效率最高, 出腿少且得分率高;在第3局比赛时使用技术最多, 但准确性较差, 动作变形;

(3) 伦敦奥运会我国女子跆拳道选手在决赛中旋转技术的使用上命中率太低, 在决赛中拳的运用上面不够娴熟。

参考文献

[1]赵磊.跆拳道竞赛的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7) .

[2]牛久伟.浅谈跆拳道的特点和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19)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女子选手】相关文章:

优秀选手06-25

选手上台流程05-01

裁判选手誓词05-15

大赛选手介绍07-24

采访选手作文07-26

选手代表发言范文06-03

选手解释及造句04-13

大赛选手代表发言05-17

参赛选手宣言08-14

护理技能竞赛选手07-02

上一篇:微震分析下一篇:雷电绕击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