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2024-07-26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篇1

克服多数学生中存在的这些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对物理教学至关重要的。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该科知识感兴趣时,就为该科的教学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物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只要上课能多举出既贴近实际,又与物理知识密切联系的实例,并用相关知识把其解释清楚,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愿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在物理概念、定律、定理的引进分析应用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本中的物理定义、定律、定理,都是对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言简意赅,文字表达准确精炼,但内涵丰富,因此在定义、定理、定律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其内涵,使隐含在其中的物理知识显露出来,并将其清晰化、条理化。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其内容只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共36个字,但其隐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课堂教学中,先整段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该定律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部分“直到……为止”说明在“无外力”作用时,物体就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外力”是用来改变物体这种“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这就为第二节“运动状态的改变”铺平了道路。前部分“一切物体都……”说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这种性质,引出惯性。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可用此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同时也为下一节课教学铺平了道路。

三、在演示实验中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要总结出加速度与合外力和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种方法是:我们可以直接引用前人的实验结果,告诉学生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但这样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来得太突然,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必然会在理解和应用定律上出现困难。因此可以采用第二种:先让学生自我设计一种能观察出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思路,通过提问方式指出学生设计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演示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挖掘实验的潜在内容,不要简单地得到课本中的结论就结束,使演示实验真正起到既能总结结论,又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作用。

四、在物理公式和单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知识有很多公式,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公式太多,常记错,即使当时记住,过后又很容易忘记”。因此在物理公式教学中,教师应将公式与物理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理解内容进而理解公式,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例如,公式a=(Vt-V0)/t与a所描述的物理意义联系在一起,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也就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而且不但理解了公式,也记住了相关的几个公式Vt=V0+at,V0=Vt-at,t=(Vt-V0)/a等。

五、在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习题中,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用数字表示出来,有些是通过几个文字表示,甚至隐含在题中。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只有理解题意,大脑中建立明晰的物理情景,才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中学生往往一是忽视条件,忽视前提,二是无法找到隐含条件,导致结论错误。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解题;引导学生在审题、读题、建立物理情景、画出物理过程图等过程中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理解能力。审题中,先概读全题,对题目有一个总印象,即该题是考查哪部分知识。然后带有丰富表情读题,遇到关键词时加重语气,放慢速度。例如“平衡状态”、“光滑”、“由静止开始”、“最高点”、“相距最远”等词中都隐含了物理条件,而且这些条件一般又都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读题过程中边读边画物理过程图,等到题目审完读完,整个物理过程已经明晰地显示出来。再将用到的条件和要用到的物理知识罗列出来。这种耐心细致的方法训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谈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篇2

一、明确目的,掌握方法。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应主要放在事实理解和推断性理解两个方面。事实理解要求学生要解读材料字面上的意义,如获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特征、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与事实的联系等。推断性理解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结构及作者提出的观点,揣度作者的思想态度,并从字里行间推断作者没有明言的潜在含义。事实理解以略读即浏览式阅读为好,其目的是为了寻找某种信息,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大意,不要求过分追求细节。而推断性理解宜采用详读即分析性阅读方法,其目的是对阅读材料作深入透彻的了解,并对文章作者的观点、意图以及含蓄的内容作综合性的分析。

二、克服不良习惯,寻求最佳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不良习惯:1.注重词句,忽略篇章。遇到一篇文章一字不漏地往过阅读,甚至觉得不把词、句由英语翻译成汉语,就不能透彻理解。这样做不但大大降低了阅读速度,而且获得的只能是些分散的信息点,忽略了句与句之间、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既妨碍对阅读材料内容全面透彻的理解,又不利于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

2.看似“勤奋”,其实“懒惰”。遇到生词不是跳过去阅读或根据上下文去猜测它们的词义,而是不断地翻词典。这样做实际上是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3.注重细节,忽略文义。要改掉这些不正确的阅读习惯,就得在掌握一定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猜测词语含义的能力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的能力。猜测词语含义看似很难,其实只要发现规律就容易了。

了解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可以通过找出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来解决。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篇3

【关键词】直接 间接 关系

技校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能力普遍不强。作为语文教师,我体会到: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他提取信息、获得写作、说话技艺、获得感情、道德熏陶等质量高低。因此,理解能力的获得是关键。阅读理解就是要了解、领会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阅读理解的过程,也可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两种。

一、 直接理解

就阅读理解而言,对文章产生直接理解的“亲身经验”包括感觉经验、情绪情感体验、生活阅历、心路历程等,以及从阅读、影视中嫁接到这些方面的一些经验积累。如何由亲身体验达到对文本的直接理解?这就需要运用联想、想象在文本和亲身经验之间架设一座桥,使自己的经验和文本内容呈现的经验互相交融,入境入神,移情忘怀。在阅读文本时,要运用联想想象搜寻自己的经验,释放经验,进入文本情景甚至化身为文本角色去体验文章。比如直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要调动你的登楼的阅历,登楼过程中的心理,登上更高一层楼后获得的视觉经验和情感体验等去想象作品的内容,进入作品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心理。也就是说,你的亲身经验愈丰富,愈贴近文本,你对文本的理解就越丰富,就越能产生共鸣。你的感觉愈敏锐,情绪情感体验愈细腻、强烈,对文本的直接理解就愈到位。有意识地不断丰富和开拓感觉、情绪情感等的深层经验,对阅读理解能产生很大的帮助。在阅读中,如果没有亲身经验可供理解,那么可以采用借用、嫁接等方法。如中职学生对文本中所写的夫妻之情没有亲身经验,可借用母子之间的依恋之情,可嫁接由阅读和观看影视得来的一些间接经验积累。

直接理解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局部的感知越精细,越深入,对整体理解帮助越大,整体感知越能高瞻远瞩,就越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有的问题在整体感知时看不真切,这就要借助局部理解,局部理解有困难,不妨从整体感知上找突破口。

二、间接理解

间接理解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过程,从最初模糊笼统、未分化的理解逐渐过渡到明确清楚、分化的理解。阅读教学一般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或者说从语言入手到思想内容再到语言。从思维的角度看就是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阅读教学的特征。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他一切思维过程的基础。它们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便无以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和归宿,丢开综合搞单纯的分析,则失去了分析的价值。重分析轻综合,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妨碍了对文章整体的鉴赏,又无助于布局谋篇能力的养成;重综合,轻分析,不利于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又会导致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和囫囵吞枣式的理解。

阅读理解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感知和理性的统一。直接理解再丰富,如果没有间接理解的理性分析和综合,理解往往难以升华,往往难以做到客观、深刻。抛开直接理解来进行间接理解,间接理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直接理解是间接理解的基础。有了充分的直接理解再去进行分析综合,就不会是冰冷地对文本的解剖整合。在充分感知上直接理解有助于分析综合的深入,分析综合又可使感知更有理有据。当直接理解有困难时,我们可求助于分析综合,从对篇章结构的理解上,对材料的前因后果上去探寻,当我们的分析综合陷入枯竭时,直接理解会为分析综合插上灵感的翅膀。只有这两种理解相结合才能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三、双重理解的关系

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但它们又是独立的。它们有互相融合、交替进行的时候,也必须有属于自己暂时相对独立的空间。直接理解感悟作品时,调动起自己的感觉经验、情绪体验等来对作品的内容产生想象,这时是不欢迎理性的打扰的。投入地感悟一个作品,纯粹地享受作品带来的美感,这时对理性的研究是排斥的。这种纯粹地对作品的原生态享用是必要的,有助于美的熏陶,而这种享用水平的提升是会随着分析综合水平,对表达技巧等的认识的提高而水涨船高的。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时又忌“感情用事”,必须客观而冷静。直接理解时要进入情境,进入文本角色,间接理解却要退步抽身。

高中学生地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指导学生科学审题,准确提取图形、文字和表格中的有用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时应注意三个步骤:首先,必须明确命题者出题主要是为了考查什么知识点,在明确考点后再回顾自己学该知识点时所掌握的内容,思考教师在教学时所强调的解题原理和规律;其次,认真寻找题目所给的条件,地理学科的特点就是通过图形和表格记载信息,往往就一幅图形或表格提出两个甚至更多的问题;再次,审题时还应关注该题设问的角度,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适时做好标记,提醒自己注意命题陷阱。学生想具备较强的解题能力就必须强化对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表格中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图形包含地图、统计图、示意图等,表格则需关注表格中的项目内容和具体单位等信息,每种类型的图形和表格尽可能选择相对比较典型的例子,有针对性的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讲解,尤其强调如何挖掘材料中的信息;在评讲学生的日常测试卷、阶段性测试卷时及时做好记载,对学生在平时所暴露的审题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的技巧可以不讲,反复性问题换个角度再强调。还可以变换条件,错题过关,笔者在教学中只要评讲试卷就一定会将试卷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细化分析,若是自己平时教学中疏忽的内容则尽快弥补,若是老问题则反思课堂教学之效率。总之,一定会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审题方法的指导,尽可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获取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二、通过典型案例,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目前的考试命题趋向不断强化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减少,更多地体现为结合所学应用现实实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相关性较强的内容整理,对比分析。案例如下:

1.在分析气候类型时,可以将每种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结合起来。北京的温带季风气候和伦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同一种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气候成因、特点均存在显著差异。

2.学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时可以将我国各个不同区域可能面临的常见自然灾害使用中国地图归类总结灾害类型、灾害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还可以就就某一自然灾害在全球的分布和影响进行分析,教师甚至可以提醒学生几乎每一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中均需要加强检测与预报。

3.在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时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研究,也可以选取我国东北、长江三角洲、塔里木盆地进行比较分析。

4.在学习区域持续发展中的矿产资源开发时可以比较鲁尔区与我国辽中南的异同点和整治措施,也可以比较我国山西和鲁尔区的矿产资源开发特点,还可以比较美国硅谷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区别等。

以上这些案例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尽快完善自己在解题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避免陷入题海漩涡不能自拔,防止出现题目做了一大堆,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的局面。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篇5

立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培养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面对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本文以历年考试中听力部分的题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各种题型的特点,针对每种题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答题技巧.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攻克听力难关,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作 者:田富山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河北,廊坊,065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2) 分类号:H3 关键词:听力题型分析   方法   技巧   听力理解能力  

高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教学;物理学科;解题能力;培养

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高中物理学习难度也越来越大,面对复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学生仅依靠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与学习经验是很难完成物理知识学习的,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物理计算、解答题,更是让学生陷入了物理学习的困难时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让高中物理知识成为他们脑海中物理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教师必须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物理解题能力,以实现对学生全面物理素质的培养。

一、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分析

许多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常常会发现上课时对于老师教学的课程能够听懂, 但是一旦做题就会发现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典型题型的联系,不能掌握高中物理题的规律,没有将高中物理基础牢固掌握造成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促要从基础理论记忆、做题积累、各章节内容综合以及提高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熟记基本概念、规律以及基础结论,以此保障在解题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利于解题方向与关键点的发现。同时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注重日常学习中的解题积累以及知识点的积累。通过日常解题中对于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以及解题过程和总对于知识点的分类整理,促进记忆的加深,加强记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将这些知识与基础共识、定理、定律联系起来,通过有思考性的积累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是将上述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的一种体现,将有关内容进行关联。在解题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将整个题目进行分解,按照不同的内容找出解题的突入点,利于题目的解答。在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综合的基础上,要将这些知识实際应用到解题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转变物理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物理知识,往往都会将知识的每一个环节都讲给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上去够细致,但其教学效果并非如教师预想的那么高。为何如此,笔者认为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以至于原本灵活多变的物理知识变得非常的死板,进而导致学生出现了知识掌握死板,变通性不足的情况。想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个观念。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实践而得来的,所以教师必须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抓住知识要点、巧设问题,使解题的步骤与启发的程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教学引导下,能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吸收和消化知识。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再认知能力培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正确解答出一道题并非是对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明白 “为什么要出这道题?”、“这道题考察了我什么知识点?”、“如果在遇到类似问题我会如何解答?”,这时物理习题出题者的用意,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用“举一反三”来形容非常恰当。在此基础上,对题目进行延伸不仅能够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遇事多分析、勤于动脑的科学精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冰块漂浮在水面上,若冰块融化,那么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这道题解答完成后,完全可以将水换成煤油、水银的其他液体,来让学生再进行解答,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注重物理实验教学

在物理教学当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变得更加重要。从理论上讲,物理实验是由教师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知识应用之间的一个有效的过渡环节,但由于学生无法亲自参与实验,这种过渡作用显然不那么明显,难以达到教学中初步运用知识的目的。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显然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参与实验,而是要将演示实验同学生参与实验结合起来。教师应有计划地进行增加一些演示实验,同时也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实验室做的学生实验作为课后和校外实验,再增加一些随堂实验。

随着物理学科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所面临的物理知识必然会变得越来越难,面对难度逐渐增加的物理知识,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学指导与解题能力培养,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出现畏难心理,畏难心理的出现对于学生物理方面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解题能力培养时一定要做的全面、细致、耐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信任与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学生积极的学习信心,让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学习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而为自己的物理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上郭.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成功(教育),2013,07:118.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篇7

一、纠正不良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用手或笔在阅读时逐词逐行推进 , 遇到陌生的词汇或短语停下来,要么查字典要么思考,因此极大影响了阅读任务的完成和大脑对信息的获取量,无法通篇理解短文,还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

2.出声朗读 , 而不是默读 , 或虽不出声 , 但自言自语脑中想着读音。较大地影响思维,有碍阅读速度和效率的提高。

3.无效的重读 ,当遇到长句或生词时 ,经常返回到段首或文章的开头重新阅读,而不是纵观全文,没有全文意识,对文章的总体内容的整体性不强。

4.边阅读边翻译 ,转换成母语后用母语思考 ,这种情况最可怕,因为它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忽视了语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确切含义,所以不能领会文章的真谛。

以上种种不良阅读习惯极大地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二、传授阅读之道,铺垫阅读之径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因素很多, 但最主要的原因有词汇量、学生已经掌握的英语语法结构知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文章的体裁等,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指导:

1.扩充词汇量和足够的英语语法知识 , 夯实阅读理解的基础。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 的语法知 识 ,就无法理 解长句 ,更不要说 难句、深层次的阅读。 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应注重对长句难句的剖析,提高学生对长句难句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针对性的长难句分析是学生扩充词汇量、突破语言结构关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结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途径。

2.掌握必要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对一篇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是建立在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生活观念、价值观念、阅历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上阅读课时, 可以结合配套教材向学生介绍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并在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把相关阅读材料和背景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并辅助理解阅读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注重文章的体裁结构讲解 ,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现在的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材料的体裁非常丰富,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广告、招聘启事、调查报告、科普与科幻文章等。不同的文章体裁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 给予了学生不同的文章框架和逻辑层次。面对不同的文章框架和逻辑层次,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文章的相对稳定的篇章模式,迅速捕捉文章主要信息,为学生搭建体裁知识框架的同时,也在另一个层面为他们铺就阅读理解之路。

三、注重平时阅读“三限”训练

所谓“三限”训练,就是“限时,限量,限难度”训练。即要求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难度受到教师控制的一种阅读训练。“三限”训练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它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在训练阅读理解的同时强调时间意识, 从而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高考试卷。在“三限”训练之前,教师应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高、中、低档题目,再组织学生训练,每一篇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在6到7分钟之内完成,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阅读材料做出相应的调整。“三限”主要是针对考试时试卷结构和阅读理解的耗时而进行的, 因为高考英语科的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完卷。在这种情况下“三限”训练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结合实践技巧,综合提高阅读理解技能

阅读理解题目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可以划分为细节题、词汇题、归纳题、总结题、推论题、推理题、态度题、判断正误题、主旨题、主题题等,以此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文章的主旨、主题大意等事实细节。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上述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通篇阅读 ,全文理解 ,巧过词汇关。几乎每一篇阅读理解都涉及一定量的生词, 首先让学生明确对生词的认识与否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通读全文的特定语境,上下文,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理解和消化生词。因为几乎没有一个生词是孤立地出现在全新的语境(或文章)中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同位语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推理出陌生词汇的意义,从较高层次上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细节 , 学会列举 , 合理推测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和阅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正确领会关联词或词组的准确含义,进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以便其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一些话中有话的比喻句、反语句、反问句和长句难句,在文章中往往是主题、概括或总结句。对于这些句子要引导学生先锁定主句,抓住主干,层层扩展,以便理解文章的主要事实,展开列举和推理。

3.明确态度 ,强化能力 ,把握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一般来说,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是支持全文的要点和主题的。作者的态度通常有三类:支持、中立、反对;批评、赞同、怀疑;乐观、悲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寻找主题句,也是了解作者写作态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主题句一般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三个位置, 在句首时下文要展开论述; 在句中时是夹叙夹议;在句尾时,侧重于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篇8

一、平常阅读要养成的习惯

我们平时在阅读要养成“成组视读”的习惯。主要是为了加快阅读速度, 学生要养成“成组视读”的习惯, 要训练“扫视”意群、短语、句子甚至段落的能力, 逐步改变一眼只看一个单词的习惯。同时, 要避免指读、顿读、出声读、回读等不良的阅读习惯。阅读的同时, 我们要注意把握时间, 每次进行5至10分钟, 不宜太长。要从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等方面确定阅读时间。长期坚持, 学生的阅读速度会大大加快。

二、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1. 改正以往不良的阅读习惯

有的同学在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逐字逐句, 往往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不能正确把握整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我们要做到每一篇文章都要有选择地阅读, 有的地方要细读, 有的地方要略读, 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 还要了解作者深层次的含义, 从而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做“阅读理解题”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 一谈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就认为做大量“阅读理解”题目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实际情况怎样呢?

我们提高阅读一般分两步走。第一个阶段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工夫用在平时, 尽可能多地吸收原汁原味的语篇材料, 避免过早地受到题型因素的干扰, 要踏踏实实地进行英语阅读活动。第二个阶段, 重点培养适应高考题型的答题能力, 在考前进行, 有了前一阶段的铺垫, 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比较容易了。如若不然, 过早的进行题型训练, 反而会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几个题目的小圈子里, 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况且, 题型是可以变化的, 而阅读理解能力一旦达到一定的水平即可“以不变应万变”。总之, 要记住“欲速则不达”, 世界上最短的路往往是通向失败的路。

3. 先看问题, 再在原文中找答案

有些文章很枯糙, 也很难理解。可以先看后面的题目, 做到心中有数, 再有目的地去看前面的文章,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篇9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好的历史阅读动机是学生对历史阅读产生的兴趣, 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将历史阅读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对提高自身历史阅读能力的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比如, 在进行“鸦片战争”这一内容的学习时, 教师可在学生进行历史阅读前应用幻灯片、多媒体、图片或卡片等教学资源来营造阅读氛围。阅读后, 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来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掌握情况, 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 但要注意提问方式的鲜明性、艺术性、形象性。比如,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 相距如此遥远, 但为什么会在19 世纪中期爆发鸦片战争呢?请大家变换一下思维的视角, 从课本材料中分析两个国家当时的综合国力”。并通过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来全面、客观地分析本课中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这样, 不仅能激发学生合作探讨阅读材料的欲望, 还能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阅读材料, 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应用多种阅读方法

阅读即从课本中提取信息, 它是一个复杂的、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性、提高心智的过程, 阅读可包括精读、朗读、速读、齐读及美读等方法。因此, 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恰当运用这些方法来为历史课堂教学工作服务,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 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

比如, 在进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这一内容的学习时, 教师可运用精读、朗读、齐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并提出学生进行阅读时需注意的几点要求:要按照顺序, 仔细看清每一个字, 对文章的句子、段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要理解重点句子和字词的表面意思, 并理解它的表达作用、情感色彩、深刻含义、在全篇中的作用;要从文章所阐述的思想与其他事物联系来仔细体会文章所描绘的背景和阐述的道理。通过阅读课本中人类各个文明之间的冲撞和交融两方面的具体实例,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能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 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学生逐步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认识, 进而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探究精神、归纳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 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与阅读材料有关, 因此,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水平、能力倾向等方面, 并把课本作为重点阅读材料, 在选择其他课外阅读材料前要尽可能和学生多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以便为搜集阅读材料做准备。在挑选材料时应为学生选择一些内容生动有趣、篇幅长短适宜、内容配合教材、引人入胜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比如, 为初一学生选择《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二十六史故事》等;为初二学生选择《鸦片战争》《近代爱国英雄故事》《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长征故事》等;为初三学生选择《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美国历史人物》《欧洲历史名人》《两次世界大战》等。同时, 积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当学生对阅读材料某一部分的理解不正确时, 应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自我反省, 使学生逐步体验成功, 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以增强学生对历史阅读的自信心。另外, 还可举行读书故事会、历史故事朗读比赛、历史知识手抄报、举行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阅读的乐趣和魅力, 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 初中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非一日之力就能完成,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这就要求学生应努力掌握阅读技巧, 并长期积累历史知识及扩大阅读量。而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就有计划、有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历史阅读, 抓住课内和课外阅读材料的练习,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炼信息、创造性运用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等终身受益的能力, 使学生在日后的历史学习中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摘要: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对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对加快教学进度, 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初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进行探析, 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篇10

一、把握教学目标, 处理认知矛盾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尚低, 不能一下子接受过多数学概念。因此, 需要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 从而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和了解相关概念知识。

例如: 在学习“圆和圆球”时, 教师往往先从简单的圆形入手, 让学生先通过细致地观察圆形, 进而再引导学生探索圆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并让学生明白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和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最后引出相关公式: 圆的周长C = 2πr或C = πd, 圆的面积S = πr2。在学生认识和掌握圆形基本概念之后, 接下来就是对圆球的认识和学习。因为圆球是立体图形, 所以为了使学生构建对圆球的准确印象, 教师可以从实物中举例说明圆球的特点和本质, 这样不仅方便学生的认识和记忆, 而且还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索。不难发现, 圆球就是圆形的衍生版, 二者都有一个中心点, 且到各个表面的距离相等, 故推导出圆球的体积公式:。因此, 这样的分阶段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而能从容地处理教学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从而让学生更自在的学习。

二、创设现实情境, 引入新概念

心理学告诉我们, 在现实情境中呈现数学概念学生最容易接受。创设现实情境需要注重真实性, 学习的情境越趋于现实, 学生建构的数学知识就越真实可靠, 就越能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迅速加以运用。因此,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能让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入新知, 并促进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 开拓学生的思维, 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掌握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方法, 与之前的填鸭式以及赶进度的教学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程度, 无疑是当代教学的一大进步。正所谓: “只有真正适合学生的东西, 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充分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徜徉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 继续学习, 从而达到新的知识水平。此外, 教师适时地引入概念,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

三、利用迁移规律, 构建概念体系

学习的迁移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来划分, 有多重分类, 在此主要说明学习的逆向正迁移。逆向迁移即一种学习对于另外一种学习的干扰。若新知识和旧知识本身没有相关联系, 或者说是一种并列关系, 那么知识的逆向迁移就会使得新旧知识被动而僵硬地被学生接受, 打乱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构架, 造成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混乱记忆和运用。但是, 如果将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有机结合, 就会变成另外一种迁移模式, 即逆向正迁移。

例如: 在学习“整数的运算”之后学习小数的运算, 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叫做并列结合的学习。在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中, 越是基本的知识点就越是重要, 因为它能广泛地折射出其他相关的知识点, 若学生将自己数学知识构架中的旧知识拓充到新知识中, 也就是基础知识辅助学习了新的易混淆或者更加复杂的知识点, 那么利用逆向正迁移, 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进而丰富和发展了他们原本的知识结构, 使其获得更加深远的意义。

四、运用生活实践, 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本身就同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若将生活中的事例精确地应用于数学教学中, 且将数学模型、图形和各式图标等作为教学媒介, 将它们统一作为感性材料, 以此为基础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这就能使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获取数学概念, 进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属性。

例如: 在“简单几何体”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实际事物作为切入点, 像圆柱形的奶粉桶或类似漏斗的圆锥体以及球形的圆球, 进而学习相关知识点。用这样的方法教学, 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更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难懂的数学知识点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题, 这就是现如今数学教学如此重视和推崇“结合实际情况看问题”的原因。教师有效地利用感性材料、密切地结合教材知识、灵活地教导学生去深入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 让学生不再孤立地看问题, 使学生学会通过联系来看待事物和知识, 以便深入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 从而使学生形成有效而精准的数学概念。

总之,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比较低, 还需要教师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教学概念体系, 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 教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协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逐步掌握数学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最终让学生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摘要:概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发展数学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把握教学目标, 处理认知矛盾;创设现实情境, 引入新概念;利用迁移规律, 构建概念体系;运用生活实践, 发展数学思维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薄卫娟.从学生出发, 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 2012 (10) .

[2]邱丽琴.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J].考试周刊, 2014 (32) .

上一篇:数据质量因素下一篇:UPS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