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2024-08-18

老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精选九篇)

老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篇1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急救措施,护理

急性心力衰竭为高血压患者常见并发症,老年高血压患者病史长、血压持续升高,加重左心室负担,导致心肌受损,心肌收缩力下降,引发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急性感染、输液过快等情况,易引发急性心力衰竭[1,2,3,4]。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等特点,常伴有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掌握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急救措施,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康复[5]。本文通过对我院75例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进行分析,讨论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急救措施与护理方案,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75例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其中男52例,女23例,年龄59~85岁,平均年龄(70.36±4.75)岁,高血压病程为5~25年,平均病程(12.57±2.14)年,心力衰竭病程5d~9年,平均病程(3.57±0.96)年,按照心功能分级划分,Ⅱ级患者7例,Ⅲ级患者41例,Ⅳ级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频繁咳嗽、面色青紫、大汗、有窒息感、烦躁不安、心率加快等。

1.2 方法

1.2.1 药物急救措施:

患者取半坐卧位,将呋塞米80mg、硝普钠50mg、吗啡3mg溶于生理盐水中,应用微量泵以1ml/min的速度输入,并以1μl/min的速度增加输入的剂量,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输入的速度,将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10~14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控制在70~80mmHg。

1.2.2 急救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释患者目前病情和治疗的必要性,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控制输液量和输液的流速,发现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工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标、心功能分级和治疗效果差异。应用超声心动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LVEF、LEDVI、LVESVI、血压变化情况。治疗效果评价标准[6,7,8]:显效:患者心功能改善Ⅱ级,血压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心功能改善Ⅰ级,血压恢复至临近高血压值;无效:患者心力衰竭和血压无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标及血压对比

治疗后患者LEDVI、LVESVI、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分级

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患者治疗后39例显效,32例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4.67%。

3 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脏病变引起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出现急性淤血的终末期临床症候,常伴有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等急症[9,10]。高血压是急性心力衰竭的基础性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救治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休息时未出现明显症状,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会有生命危险[11]。

在对患者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积极护理措施,主要包括[12,13,14]:(1)妥善安置患者:将患者安置于抢救病房,保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道时应选择上肢处,提高穿刺成功率,为快速给药赢得最佳的治疗时机。(2)及时吸氧:患者入院后,快速吸氧,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缓解低氧血症,患者选用高流量面罩吸氧,流速为6~8L/min,并使用酒精湿化吸氧,可有效缓解体内肺泡表面张力,提高患者通气功能。应掌握吸氧时间,避免因吸氧时间过长而出现氧中毒等不良反应。患者在吸氧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流速。将患者两腿下垂,以减少心脏负荷,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应用止血带进行结扎。(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肺部啰音变化、血气分析、精神状况等,判断治疗效果。患者血压下降过快,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改变治疗方案和用药剂量,必要时可将升压药一同使用。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情况,应迅速向医生汇报。观察患者小范围输液情况,将滴速、受压情况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预防电解质、低钾低钠综合征。应用血管扩张剂时应注意流速,避免出现低血压情况,硝普钠应用应现配现用,应用避光注射器吸取药液,硝普钠可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血管平滑肌,降低患者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患者停止使用硝普钠后常出现血压反跳现象,停药后及时测定血压变化情况。(4)心理护理: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在短时间心脏压力增加,心肌收缩力下降,心率加快,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失眠等反应,患者精神负担和情绪应激可导致患者的心脏负担加重,使病情恶化。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护理人员积极同患者沟通,稳定患者情绪,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项疑问,向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病例,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篇2

4.1.1遵循高血压总的治疗原则即应将不良反应降低到最小而获得最大降压疗效。以达到防止靶器官损害的目的。

4.1.2积极治疗,适度降压老年人降压目标为<140/90mmHg,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150mmHg为宜,舒张压<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

4.1.3个体化原则老年人高血压初始治疗宜从小剂量开始,可以为成年人剂量减半,逐渐加量,中度高血压可以使用标准剂量的多药联合,直至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4.2非药物治疗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要高度重视非药物治疗。如果老年人肥胖,合并糖尿病者,应限制热量,使体重控制在理想水平,并强调低盐、低脂饮食。提倡必要的活动和适当的体育锻炼,限制饮酒,提倡戒烟,并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与防治相关的疾病。

4.3药物治疗

4.3.1利尿剂利尿剂通过减少血容量,减轻周围组织和心脏前负荷,降低血压,广泛用于心衰和高血压的治疗。噻嗪类利尿剂作为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的基本药物。因为老年人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及体位性低血压,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并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测量立、卧位血压。痛风病人应慎用,老年人合用ACEI或ARB应注意首剂低血压及急性肾功能不全。

4.3.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的RAAS,以及血流动力学自动调节机制,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及心肌耗氧量,以改善心肌舒张功能,防止减慢和逆转肾上腺素能介导的心肌重塑和内源性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遗产。β受体阻滞剂广泛应用与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肥厚性心肌病等。如果老年人合并有糖尿病,使用时应加以注意。应使用高度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有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和周围血管病禁用。

老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篇3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急救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1-02

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疾病为心力衰竭,因心力衰竭病情凶险、发展速度快,如不及时抢救治疗会致使患者出现急性肺气肿或者心源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所以,护理人员在了解此病的发病机制的基础上使用有效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护理,对保证患者生命安全非常重要。为研究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我院选取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来治疗的2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来治疗的2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61-85岁之间,平均年龄(72.31±5.41)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史,病程在4个月-2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31±1.02)年。接受治疗时收缩压≥170mmHg,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患者咳嗽频繁,皮肤冰冷、大汗。经听诊后均两肺满布湿。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状况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急救方法 ①辅导患者取半卧位,及时给氧治疗。②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取吗啡3mg、呋塞米80mg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③使用硝酸甘油10mg溶于100mg生理盐水中对患者滴注,滴注速度由1ml/min起,随后根据患者反映适量加减滴注速度。④确保将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15-140mmHg,舒张压70-85mmHg之间。

1.2.2护理方法 ①患者入院后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安排到相应病房,保证病房卫生以及环境安静、整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防止患者褥疮等并发症。告知患者家属日常饮食注意方案,实施低脂肪、低盐饮食方案。②对患者血压、心率、痰液情况随时观察并进行记录,为防止患者痰液以及分泌液将呼吸道阻塞,将患者头部偏向病床一侧。③因患者犯病后存在严重焦虑不安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④用药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并将药物使用量及时调整。

1.3观察指标[2] 在患者出院前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心率(次/min)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 0.05 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作着简介:梁瑞梅(1965.09),女,本科,副主任護师,通讯调度科科长

我们在患者出院前观察了10例患者治疗护理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变化情况。经观察后发现,10例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得到显著好转,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因患者病情凶险、病情发展速度快,急救护理人员要及时判定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3]。老年人因自身免疫力较差,存在较多基础疾病,突然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现象身体机能无法适应病情急速变化,因此急救治疗中对患者加强护理非常重要[4]。

对老年老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要做到以下方面:(1)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急救护理人员叮嘱患者以及家属将患者食盐量减少,每日食盐量需少于6g,对身体肥胖患者食盐量要控制在3g以内,鼓励患者使用新鲜瓜果蔬菜、脱脂牛奶等。(2)心理疏导 因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不间断的对患者陪护,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急救治疗中减少家属探视次数,保证患者有良好的心态。向患者讲解次病情的治疗方案以及成功经验,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安排患者进入到治疗成功患者的病房中,鼓励患者及时与其他病人进行交流,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5]。

本次研究发现,患者抢救治疗护理后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得到明显改善,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均安全出院,与治疗前后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实施综合急救护理,可将患者生存质量有效改善,有推广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利娟.护理干预在微量泵入硝普钠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04(02):146-147.

[2] 程长生.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观察[J]. 江西医药,2015,04(04):334-336.

[3] 肖俊生.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治[J].临床肺科杂志,2014,03(07):518-520.

[4] 孙浩,鲁统德,孙媛.参附强心丸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08(10):884-887.

老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篇4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主要表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 男6例、女14例, 年龄40~75岁, 平均 (61.5±4.8) 岁, 高血压病史均在5年以上, 其中心功能 (NYHA分级) Ⅱ级3例、Ⅲ级12例、Ⅳ级5例。排除外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或停搏、支气管哮喘、低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休克、心包、肺部及结缔组织疾病以及其他应用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患者。

1.2 方法

根据病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钙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硝酸酯等基础治疗;比索洛尔 (博苏, 北京四环制药) , 剂量为1.25~2.50mg/d开始 (未曾用过β-受体阻滞剂者, 起始剂量为1.25mg) , 1周后酌情逐渐增加剂量, 4~6周后达到目标剂量5~10mg, 1次/d, 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治疗前连续测量3d血压和心率, 治疗后每周测3次血压和心率, 记录不良反应。使用美国GE公司GE-V7型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于治疗前、后6个月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 、左室后壁厚度 (LVWP) 、射血分数 (LVEF) 。治疗前、后6个月检测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

1.3 效果评价

心功能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或恢复为NYHA心功能I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 心衰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或心衰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处理, 数据以x軃±s表示,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Dunnett-t检验) ,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8周后, 患者血压及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低 (见表1) ;治疗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LVD、LVWP明显下降, LVEF显著提高 (见表2) , 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显效13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5.00%。患者恶心乏力1例, 轻度头昏1例, 经调整剂量后症状均消失, 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高血压发病时间的推移, 常可导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的发生。目前国外一些大样本临床试验[2]充分肯定了β1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疗效, 并将β-受体阻滞剂列入了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有减慢心率[3]、降低血压、减少心脏后负荷、减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可减少心肌耗氧量, 逆转儿茶酚胺介导的左室顺应性降低, 抵消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降低心率还可明显延长心脏舒张期, 同时减少能量消耗;而且比索洛尔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 缓解冠脉痉挛, 改善心肌缺血缺氧, 抑制RAS系统激活,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4]。笔者采用比索洛尔治疗了中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血压及心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超声心动图LVD、LVWP明显下降, LVEF显著提高, 而治疗6个月后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 总有效率也达到95.00%。提示比索洛尔治疗中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疗效佳。

参考文献

[1]中国心力衰竭协会.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修订标准[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2, 23 (3) :封二.

[2]DARIS I.Bisoprolo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HospMed, 2002, 61:120-123.

[3]顾复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1, 6 (3) :147-149.

老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治老年高血压伴慢性心衰患者92例, 男71例, 女21例, 年龄60~80岁, 均未见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严重心率失常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9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57例, 男46例, 女11例;年龄最小67岁, 最大79岁, 平均 (70.5±2.3) 岁;参考NYHA心功能评级标准, 心功能Ⅱ级17例, Ⅲ级36例, Ⅳ级患者4例;高血压病程1~9年, 平均 (5.7±1.6) 年;收缩压 (SBP) (159.7±15.4) mm Hg, 舒张压 (DBP) (102.3±11.6) mm Hg。对照组35例, 男25例, 女10例;年龄最小63岁, 最大77岁, 平均 (68.2±1.9) 岁;NYHA心功能评级中Ⅱ级12例, Ⅲ级21例, Ⅳ级2例;高血压平均病程 (4.8±1.5) 年;SBP (154.2±17.1) mm Hg, DBP (99.7±13.4) mm Hg。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原有抗心衰常规治疗不变, 常规的抗心衰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正性肌力药、利尿剂等, 待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12 mg, 1次/d, 用药2周后根据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3], 可将剂量逐渐增加到45 mg/d, 如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仍不理想可在4周后将剂量增加到70 mg/d, 但最大用药量以不大于90 mg/d为宜;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的中药汤剂, 汤剂组方为:人参8 g、黄芪15 g、丹参30 g、葶苈子15 g、茯苓10 g、白术12 g、远志10 g、五味子15 g、大腹皮10 g、陈皮15 g、麦冬15 g, 水煎至400 m L后, 分早晚各服1次, 1剂/d, 4周为一疗程, 接受治疗2个疗程以上[4]。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改善情况, 同时检测患者B-型钠尿肽 (BNP)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D的血清含量, 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 L, 于3000 r/min分离得血清, 置于-30℃下保存待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EGF和BNP的血清含量[5], 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血清含量, 所有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采用彩色超声仪检测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心功能指标, 具体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ID) 、每搏量 (SV) 、心输出量 (CO) 、室间隔厚度 (IVST)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左心室高峰充盈率 (LVPER) 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 [6];根据以上指标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将临床疗效分为3类:显效即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血压≤140/90 mm Hg, 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收缩压相比治疗前降低≥20 mm Hg, 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即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和血压无明显改变甚至恶化[7];将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视为临床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及生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压及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和表2。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及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和表4。

mm Hg

例 (%)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引起的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导致的一组综合征, 射血功能和心排量不足导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功能的需要, 临床表现为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8], 患者进而出现呼吸困难、无力、活动受限和水肿等症状, 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较多, 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原发性心肌损害, 高血压、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心脏负荷过重, 均会诱发心力衰竭发生, 其中由于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 因而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高血压可从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多个途径诱发心力衰竭[9], 长期高血压引起心脏负荷加重, 进而导致心脏结构重塑和心肌代偿性肥厚, 心肌肥厚又会导致室腔增大、左室充盈量下降, 因此高血压伴心衰患者应在积极治疗心衰基础上给予降压治疗。本文将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通过观察临床疗效发现, 自拟的中药汤剂能显著改善患者血压、血清生化指标和心功能, 同时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 自拟汤剂中的人参、黄芪及五味子等中药具有强心功效, 在改善心肌代谢功能和扩张冠脉动脉的同时, 还可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葶苈子、大腹皮和茯苓等味中药具有利水之功效, 能显著改善外周血液循环,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丹参和麦冬等中药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 尤其是具有抑制心肌肥厚的功效[10], 长期服用能逆转心肌肥厚, 所以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的实验结果也同样显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更优, 临床总有效率为94.7% (54/57) , 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仅为71.4% (25/35) , 由此说明, 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2例老年高血压伴慢性心衰患者按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在原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的中药汤剂, 观察两组血压、心功能改善情况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观察组血压改善情况、心功能各项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7% (54/57) ,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 (25/3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快速控制老年高血压伴心衰患者血压的基础上, 还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缓解心衰症状,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高血压,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永强, 付庆林, 韩培立, 等.复方丹参制剂与曲美他嗪对冠脉搭桥术后合并心衰患者BNP及CRP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8) :2001-2003.

[2]Stefan M S, Rothberg M B, Priya A,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β-blocker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with underlying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heart failure or hypertension[J].Thorax, 2012, 67 (11) :977-984.

[3]李彦霞, 袁国强, 贾振华.芪苈强心胶囊对舒张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及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 (3) :289-291.

[4]马琰岩, 张萌, 马淑骅, 等.补气中药治疗心衰新机制的研究——调节心肌能量代谢[J].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 (22) :3210-3212.

[5]Bogaard H J, Abe K, Noordegraaf A V, et al.The right ventricle under pressur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ight-heart failure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J].Chest Journal, 2009, 135 (3) :794-804.

[6]叶小汉, 王婷.中西医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认识的探讨[J].新中医, 2012, 44 (11) :1-3.

[7]马维红, 李琦, 刘为萍.老年高血压病流行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4) :766-770.

[8]Parati G, Esler M.The human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its relevance in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 33 (9) :1058-1066.

[9]鹿小燕, 史载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应注意的关键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11) :1561-1564.

老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篇6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心力衰竭,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临床意义

我国正步入老年化社会,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 所以说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较为常见[1]。为了总结并归纳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 本文特以45例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和43例正常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论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观察组以45例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时间跨度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 其中男31例, 女14例;年龄61~89岁, 平均 (70.8±6.8) 岁;NYHA分级:Ⅱ级25例, Ⅲ级20例。对照组以43例血压正常老人为研究对象, 时间跨度与观察组同期, 其中男29例, 女14例;年龄62~82岁, 平均 (39.9±6.9) 岁。无心、脑、肾靶器官损害。

1.2 方法: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检测仪 (匈牙利产, ABPM-04型) 来测量血压。于左上臂缚袖带, 然后自动充气测量血压, 记录舒张压 (DBP) 和收缩压 (SBP) 。日间的测量时间是6:00~21:59, 每30 min测量1次;夜间的测量时间是22:00~5:59, 每60 min测量1次。实际测量次数应不低于可测量次数的80%, 否者数据无效。

1.3 观察指标:日间平均DBP、SBP, 即日间所有有效测量值的平均数;夜间平均DBP、SBP, 即夜间所有有效测量值的平均数;24 h平均DBP、SBP, 即全面所有有效测量值的平均数;昼夜节律。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以P <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用t检验组间比较,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统计数据。

2 结果

观察组SBP的日间均值、夜间均值、24 h均值均大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DBP的日间均值、夜间均值、24 h均值无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DBP、SBP昼夜节律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对于老年人而言, 随着年龄的增加, 多种重要脏器加速衰竭, 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其中受年龄影响最大的心力衰竭, 可通过年龄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2]。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人群健康, 对于高血压患者更是如此。高血压与年龄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这也是临床上常见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原因[3]。目前血压测量主要采用动态血压监测, 很好地揭示了正常人血压昼夜波动的二峰一谷现象[4]。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DBP、SBP的昼夜节律分别是 (0.04±9) mm Hg、 (0.05±14) mm Hg, 对照组分别是 (0.11±11) mm Hg、 (0.12±16) mm Hg,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昼夜节律变小或消失引发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这是因为血压二峰一谷的昼夜节律能很好地保护肾、脑、心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和结构, 使其免于遭到损伤, 当昼夜节律变小或消失时, 这种保护作用也就减小或消失, 所以说昼夜节律变小或消失会引发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导致昼夜节律变小或消失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靶器官受到损害。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中ABPM-04型无创性动态血压检测仪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以其检查结构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干预, 可有效降低靶器官受到的损害, 这降低高血压患者并发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SBP的日间均值、夜间均值、24 h均值分别是 (162±14) mm Hg、 (143±16) mm Hg、 (148±15) mm Hg, 对照组分别是 (126±14) mm Hg、 (109±12) mm Hg、 (119±13) mm Hg,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DBP的日间均值、夜间均值、24 h均值分别是 (76±12) mm Hg、 (74±10) mm Hg、 (74±9) mm Hg, 对照组分别是 (77±12) mm Hg、 (77±10) mm Hg、 (71±10) mm Hg, 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单纯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重要特征, 且到夜间显著下降, 而长期的高收缩压会导致脉压增大, 而脉压增大引发动脉硬化、肾功能受损、左心室肥厚以及脑血管疾病[5]。

24 h内正常人血压会有明显的波动, 白天血压稍高, 晚上会下降。由于对照组均是血压正常的老年人, 其昼夜节律特点符合一般规律, 即0:00~3:00最低, 然后开始上升, 上升速度在晨起达到最高, 血压在7:00~10:00达到峰值, 然后适当下降, 并维持一个较高的血压水平, 然后再在16:00~18:00达到峰值, 然后开始下降, 并维持一个较低的血压水平, 形成杓型曲线。对于血压正常者而言, 白天进行活动迷走神经张力减低, 交感神经占优势, 夜间开始进入休息状态, 迷走神经张力增强, 交感神经处于劣势, 此时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下降, 血压优先供给重要器官, 继而导致使血压降低[6,7,8,9,10]。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不仅昼夜节律非常下或消失, 且在夜间血压也不会下降, 甚至有时会异常升高, 使得心脏、脑等重要器官没有足够的血压供给, 继而并发心力衰竭、脑卒中, 这提示我们应根据ABPM的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 尤其是要加强夜间用药, 通过在夜间加强降压药的使用来恢复血压的昼夜节律, 使得心脏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排除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抗压药的使用应严格遵医嘱, 并按时按量服用, 确保能长时间地控制、缓释血压, 使紊乱的昼夜节律能尽快恢复。总的来说, 单纯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重要特征, 且到夜间显著下降, 其昼夜节律较小, 甚至有可能消失, 应加强抗压药的夜间使用, 确保昼夜节律的恢复, 以尽可能排除引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这是进行血压动态检测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熊英, 欧柏青, 邹燕, 等.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的评估[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5, 12 (2) :34-37.

[2]钱丽群, 陈婕, 王晓琴, 等.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动态血压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 (2) :114-115

[3]刘春霞, 董竞琳.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1) :76.

[4]陈晓燕, 邱祖红.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31) :95-96.

[5]刘金江.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病人的动态血压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6) :766-767.

[6]林利容.Ig A肾病患者血压节律异常的意义及影响因素[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2013.

[7]王智宏, 何伟峰, 毛晓莲.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140例昼夜动态血压分析[J].广东医学, 2002, 23 (5) :507.

[8]钟杭美, 罗昭林, 何作云, 等.老年人高血压伴心力衰竭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 2005, 34 (9) :1361-1362.

[9]章永根, 何建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心率变异性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2, 12 (6) :476-478.

老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74例, 入院后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为两组, 对照组40例,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为61~87岁, 平均年龄为 (74±0.6) 岁, 病史为4.5~14年, 平均病史为 (9±4.2) 年;心功能Ⅱ级20例, Ⅲ级20例;观察组34例, 男18例, 女16例, 年龄为62~90岁, 平均年龄为 (76±0.4) 岁, 病史为3.9~15年, 平均病史为 (8±3.6) 年;心功能Ⅱ级20例, Ⅲ级14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P>0.05, 无显著差异, 可进行研究。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经检查收缩压水平>150 mm Hg, 舒张压水平>90 mm Hg;心功能分级标准为Ⅱ~Ⅲ级;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变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1.3 方法:

先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 利尿剂+β阻滞剂+地高辛。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给予患者口服珍菊降压片, 每次1片, 1天2次, 倍他洛克每次用药剂量为25 mg, 1天2次;观察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 口服厄贝沙坦, 每次用药剂量为75 mg, 1天1次, 通心络胶囊每次4片, 1天3次。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2周的治疗。

1.4 疗效评估:

比较分析用药前后患者的症状、心功能指数、血压、心率、血脂水平, 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疗效判定标准为: (1) 显著改善: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缓解或基本消失, 心功能改善2级; (2) 改善: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缓解, 心功能改善1级; (3) 无效:临床症状以及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病情恶化。有效率为显著改善率以及改善率之和[2]。

1.5 数据资料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 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 并采用均数±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40例患者治疗后, 显著改善17例, 改善11例, 无效12例, 有效率为70.0%, 观察组34例患者治疗后, 显著改善18例, 改善12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88.2%,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相比, 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

治疗前, 观察组胆固醇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胆固醇 (HDL-L) 、低密度胆固醇 (LDL-L) 分别为 (3.35±0.65) mmol/L、 (6.05±0.75) mmol/L、 (0.88±0.14) mmol/L、 (5.18±0.87) mmol/L, 对照组的各指标依次为 (3.50±0.35) mmol/L、 (6.20±0.97) mmol/L、 (0.89±0.15) mmol/L、 (5.30±0.50) mmol/L;治疗后, 观察组为 (1.44±0.71) mmol/L、 (4.30±0.43) mmol/L、 (1.35±0.15) mmol/L、 (3.88±0.55) mmol/L, 对照组为 (3.47±0.15) mmol/L、 (5.86±0.90) mmol/L、 (1.18±0.07) mmol/L、 (5.21±0.54) mmol/L, 治疗后血脂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

治疗前, 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分别为 (172±12) mm Hg、 (101±2) mm Hg、 (78±6) 次/分, 观察组的各项水平分别为 (178±12) mm Hg、 (108±2) mm Hg、 (78±6) 次/分, 治疗后, 对照组的各项指标为 (154±10) mm Hg、 (94±8) mm Hg、 (76±6) 次/分, 观察组为 (135±10) mm Hg、 (82±6) mm Hg、 (74±5) 次/分, 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有显著差异, 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是导致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 长期处于高血压水平下, 会诱发或促使心脏重构的发生及发展, 表现为心脏扩张或肥厚, 合并或不伴心力衰竭体征以及临床症状[3]。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老龄化趋势不断突出, 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中老年患者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 也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 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药物种类多样, 疗效不一, 一些药物尽管疗效可以, 但不良反应比较明显, 患者用药依从性差, 故不适合临床推广。研究表明, 中成药联合西药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优势显著, 依从性良好, 值得进行研究探索。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分析, 高血压心力衰竭属于“胸痹”、“心悸”范畴, 分析病机为气虚血瘀, 本虚标实, 气虚为本, 血瘀为标, 因此临床应以标本兼治, 以通过解痉、益气活血为主要原则进行治疗[4]。通心络胶囊是由降香、冰片、赤芍、蜈蚣、水蛭、全蝎、人参、土鳖虫等多种天然药物而制成的, 方剂中人参具有补心肺功效, 可发挥气血旺行, 通脉活络功效;水蛭具有活血通络功效;降香可起到抗血栓、抗凝、活血化瘀效果, 可有效改善微循环;赤芍具有行瘀止痛、凉血散血功效;蜈蚣、土鳖虫通络、搜风解痉;冰片芳香开窍, 可起到引药入络的效果。厄贝沙坦是继缬沙坦、氯沙坦而研制出的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 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特异性接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 (AT1) , 增强对AT1的拮抗作用, 选择性阻断AT1与血管紧张素Ⅱ的结合, 抑制醛固酮释放以及血管收缩, 改善心肌供血, 可起到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 有效改善心力衰竭[5]。而且研究表明, 厄贝沙坦具有抑制平滑肌细胞以及心肌细胞增殖作用, 改善心肌供血, 逆转左室肥厚, 为临床一种普遍的ARB新药。厄贝沙坦用药口服简单方便, 半衰期端, 价格低, 无明显不良反应, 更易被患者以及临床医师所接受[6]。厄贝沙坦联合通心络用药治疗相互协同, 可显著提高用药疗效。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为70.0%, 对照组为83.3%,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厄贝沙坦联合通心络在治疗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研究结果同时显示, 用药后, 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压水平以及心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观察组用药方案可提升患者血压控制水平,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率及血脂水平。

综上所述, 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应用厄贝沙坦联合通心络治疗, 标本兼治, 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应用前景广阔。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应用厄贝沙坦联合通心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4例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并随机分组, 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珍菊降压片联合倍他洛克治疗, 观察组34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联合通心络治疗,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压以及心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通心络治疗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厄贝沙坦,通心络

参考文献

[1]黄金华.厄贝沙坦联合通心络治疗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2) :80-81.

[2]韩超, 何耀武, 姜明花, 等.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pelin水平的研究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4, 28 (8) :652-654.

[3]孙浩, 鲁统德, 孙媛.参附强心丸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 29 (8) :884-887.

[4]施洪艳.综合护理干预在治疗老年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9) :2992-2994.

[5]张富哲.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6 (8) :159-161.

老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6例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均为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在敦化市医院急救中心内科急诊及心内科住院患者, 均符合高血压病及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2], 并经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分离、支气管哮喘、肺栓塞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者, 男58例, 女48例, 年龄≥60岁, 平均年龄 (77.42±15.36岁) 。全部患者均有突发严重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30~40次/min, 心悸、严重发绀、咳嗽及咯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痰, 端坐呼吸, 有濒死感, 面色灰白、大汗、烦躁, 双肺广泛湿罗音或伴哮鸣音等, 血压高达190~240/110~160mm Hg, 心功能Ⅳ级。

1.2 方法

使用常规治疗方法, 即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 给氧 (必要时面罩呼吸机加压给氧) , 同时使用抗泡沫剂 (即50%酒精置于氧气滤瓶中) , 强心、快速利尿, 烦躁患者应用镇静剂, 必要时行吗啡3~10mg, 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 在此基础上使用硝普钠 (即SNP 25mg+5%葡萄糖50m L) , 用微量泵泵入。输液时使用避光注射器及输液管, 使用4h则将原液弃去重新配制。开始剂量12.5~25μg/min, 直至产生治疗效应为止。同时依据基础疾病、血压等情况的不同加用口服降压药物, 缓慢降压使血压维持在 (150~140) / (100~90) mmHg, 个别病例考虑合并肺动脉高压加用适量多巴酚丁胺注射液亦收到较好效果 (与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同用可使心排血量增多而肺毛细血管嵌压降低) 。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 (1) 临床症状缓解:心悸、气促减轻, 双肺水泡音减少或消失, 发绀消失; (2) 监测治疗前和治疗后60min呼吸 (RR) 、心率 (HR) 、血压 (Bp) 、经皮血氧饱和度 (SpO2) 、动脉血气分析; (3)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大的出现。

疗效评定标准:心衰的显效、有效及无效, 按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 (1) 显效:用药后30~60min后呼吸困难及心悸、胸闷症状完全或显著缓解, 无大汗淋漓, 无咳嗽及咯粉红色泡沫痰, 无烦躁及发绀。尿量增加, 可平卧, 呼吸、心率、血压、PaO2明显好转, 肺部啰音显著减少或消失, (2) 有效:用药30~60min后呼吸困难及心悸、胸闷症状减轻, 咳嗽及咯粉红色泡沫痰减少, 紫绀改善, 有尿, 可取半坐位, 呼吸、心率、血压、PaO2有所好转, 肺部啰音部分减少。 (3) 无效:用药30~60min后心力衰竭症状、体征和呼吸、心率、PaO2不改善, 甚至加重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11.0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硝普钠治疗60min后, 102例患者呼吸困难有不同程度改善, 肺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RR降低, HR缓慢, 血压平稳, 其中显效61例, 有效40例, 无效5例, 显效率达57.5%, 有效率为37.7%, 总有效率为95.3%。

2.2 患者在用药前后在呼吸、心率、血压、动脉血气分析等方面改善情况的比较

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时加快心率、呼吸频率、和升高的血压在治疗后均有显著降低 (P<0.05) 。治疗后比治疗前PaO2、SaO2显著增高 (P<0.01) 。pH、PaCO2HCO3-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低血压反应5例 (4.7%) , 经用药6h内出现, 减量或停用硝普钠或加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后血压回升, 症状消失。

3 讨论

高血压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是老年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老年人的反应差, 症状不典型, 诊断较困难。该病病情凶险, 进展迅速, 病死率高, 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

硝普钠为强有力的血管扩张剂, 能直接松弛小动脉与静脉血管平滑机[3], 降低外周阻力, 使血压下降,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从而减轻心机负荷, 降低心肌氧耗量, 使衰竭的左心室排血量增加, 同时使肺动脉压明显降低, 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硝普钠能快速、显著、持久地增加心排血量, 改善左心功能不全、改善心功能[4]。本研究结果显示, 硝普钠治疗60min后, 106例患者疗效显效率达到57.5%, 有效率为37.7%, 总有效率为95.3%, 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时加快的心率、呼吸频率和升高的血压在治疗后均有显著降低 (P<0.05) , 而治疗后的动脉血气分析中的PaO2、SpO2, 比治疗前增高 (P<0.01) , 提示硝普钠在降压、缓解临床症状、控制心衰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尤其在降压、控制心率等方面。

硝普钠降压作用迅速, 使用时应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心律等, 最好用微量泵以便随时有效的调节用量, 避免血压下降太快、太低。停药要逐渐减量, 以防停药后出现反跳现象。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加用口服降压药物以巩固疗效。本药具有不稳定的药理特性, 只能稀释于葡萄糖溶液, 不宜与其他药物配伍, 光照易使药液较快失效, 故输液时应避光, 使用时间超过4~6h应将原液弃去重新配制。硝普钠的代谢产物氰化物或硫氰酸盐、在肾功能不全时或大剂量和长时间给药时, 可能在体内积聚, 出现精神错乱、反射亢进及抽搐等氰中毒表现[5], 但本组不良反应观察中并未发现。

综上所述, 硝普钠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 迅速、疗效确切、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国伟, 郑宗愕.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4:585.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5-247.

[3]俞森洋.危重病监护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67.

[4]Khot UN, Novaro GM, Popovic ZB, et aL Nitropmssid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aortic stenosis[J].N Engl J Med, 2003, 348 (18) :1756.

老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篇9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70例, 年龄≥65岁, 其中男204例, 女166例, 平均年龄 (70.96±16.98) 岁。心功能Ⅰ级72例, 心功能Ⅱ级164例, 心功能Ⅲ级130例, 心功能Ⅳ级4例。原发病:肺源性心脏病98例, 冠心病96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42例, 风湿性心脏病6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 均好转出院。

2 护理研究

2.1 住院期间护理

2.1.1 体位:

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主要措施之一, 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减少, 肾脏供血增加。有利于水肿的减退。如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时, 要立即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以减少回心血最, 改善肺瘀血, 增加肺活量, 从而减轻呼吸困难, 使患者舒适。方法:摇高床头, 或用靠背架及枕头将上身抬高45°或90°使成半卧位或坐位, 腰部垫以薄枕, 下肢屈膝, 抬高30°, 以防下滑[3]。

2.1.2 吸氧:

患者出现气急、发绀时, 必须立即给氧气吸入, 一般为低流量 (2 m L/min) 持续吸氧,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1~2 m L/min, 病情控制后改间断吸氧。

2.1.3 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反复发作, 病程长, 常有紧张、焦虑、烦躁不安, 这些因素能影响大脑皮层交感-肾上腺系统, 加重心脏负荷。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 造成水钠潴留, 也使心衰加重。护士要注意同情, 安慰患者, 及时执行医嘱, 主动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 在患者面前不随便谈论患者的病情, 做好家属思想工作, 尽量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本组16例患者由于家属配合不好, 造成患者烦躁不安, 病情加重, 延长住院时间[5,6]。

2.1.4 饮食:

饮食治疗的原则是限制水分, 予以低热量、低钠、低脂肪且易消化的饮食, 少吃多餐。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钠盐限制一般不必过严, 因为利尿剂广泛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疗效良好。另外, 老年人体液总量较少, 远侧肾单位重吸收钠的能力下降, 使钠丢失增多, 易引起脱水, 血压下降, 血液浓缩、血栓形成, 对食量少的患者, 可不限钠, 以免影响食欲, 但在心力衰竭急剧加重期间, 特别是利尿剂失灵的情况下, 需严格限钠, 每天不超过2 g, 要鼓励患者进食含钾高的食物。由于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担, 加重心力衰竭, 故对便秘者要鼓励其在饮食中适量增加粗纤维食物, 以刺激肠蠕动, 缓解便秘[7,8]。

2.1.5 用药护理:

老年人药物排泄缓慢, 易引起严重毒副作用, 在应用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时, 需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及毒副作用, 便于观察和处理。一旦出现洋地黄毒性反应, 要立即停药、补钾、治疗心律失常。如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服药者, 要作反复交待, 最好取得家属合作。

2.1.6 加强病情观察: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改变和老化使其临床表现不够典型或被其他病症状所掩盖, 应引起重视。如老年患者多有脑动脉硬化, 或曾患过脑血管疾病, 使大脑功能受损, 记忆力减退, 从而导致意识障碍和失眠等, 所以护士应特别注意对患者的意识观察, 定时巡视病房, 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及性格特点, 随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意识障碍表现, 及时与医师联系妥善处理[9]。

2.1.7 重视宜传教育:

忧虑和沮丧、愤怒和挫折是常见的加重身体疾病的行为方式, 常加重心力衰竭, 应采取措施使其摆脱这些因素。疾病的复发、活动的限制、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都易使患者产生失望情绪。通过恰当咨询和宣教, 往往会使疾病好转。医护人员的关心、同情都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莫大的安慰。

2.2 家庭护理:

即使心力衰竭急性症状在医院使用药物治疗而得到缓解, 出院后也需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 使其逐渐恢复。因此要给患者作好康复指导,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加快心功能恢复, 预防疾病复发。

2.2.1 避免诱因:

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 所以慢性心衰患者无论何种感染, 均需早期应用足量的抗生素。老年体弱患者感染时症状不典型, 体温不一定很高, 仅表现为食欲不佳、倦怠等,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要告诉患者增强体质, 防止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肠炎等。本组370例患者其中228例 (61.6%) 由于合并不同程度感染而诱发或加重病情, 所以一旦发生感染, 要立即治疗[10]。

2.2.2 合理休息:

除午睡外, 下午宜增加数小时卧床休息, 可下床做些散步、气功、太极拳等活动, 但要掌握活动量, 要根据心力衰竭程度而定, Ⅰ度心力衰竭者要延长午休时间, 限制日常活动量, 可短距离散步;Ⅱ度心力衰竭者予短时间全休, 允许做些短时间的轻微活动及下床后排便;Ⅲ度心力衰竭者以绝对卧床休息为主, 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活动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老年人休息时间稍长, 要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休息, 以免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 关节僵硬, 肌肉萎缩等合并症发生。本组4例 (1.1%) 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经及时溶栓治疗后均好转。所以, 对需长期卧床的, 要定期帮助作被动的下肢运动。

2.2.3 合理用药:

要叮嘱患者严格按医嘱用药, 切忌自作主张更改或停用药, 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应熟悉常用药的毒副作用, 这样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早发现、早就医、早处理。

2.2.4 皮肤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 所以应加强右侧骨隆突处的皮肤护理, 预防褥疮。可为患者定时按摩、翻身, 护理动作应轻柔, 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严重者的皮肤更应加强保护。

2.2.5 定期复查:

应定期抽血复查地高辛浓度和血钾、钠、镁及尿素氮、肌酐等。并定期复查心电图, 心功能测定可每3个月检查一次, 我们对所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印制随访复查表, 及时填写各种症状、体质量、24 h尿量以及各种化验检查, 并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11]。

2.2.6 自我监测:

上一篇:民歌体裁下一篇:乡镇基层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