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课程

2024-07-19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精选十篇)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 篇1

1 强化实验预习环节

学生课前不预习实验, 对实验原理不熟悉, 对实验内容、步骤不理解。如果仅仅凭课堂上老师的讲解, 很多学生都跟不上速度和思维, 做实验时感觉盲目, 不知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只会依据实验步骤“依样画葫芦”, 遇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为了督促学生预习, 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 但绝不是单纯抄书, 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精简原理和步骤。同时,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 如学生讲解实验, 其他同学提问, 老师再补充;或者对于某个步骤提出为什么, 大家一起讨论。在“维生素C含量测定”实验中[5], 提问“为什么要求滴定过程不要超过2分钟”“用酸化水作为空白对照的目的”, 如果学生预习后回答不出, 就等到实验做完后一起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 既能督促学生预习, 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 激发实验兴趣, 还能训练学生的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参与实验准备环节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 往往是老师独自配试剂、准备实验, 学生只管课堂做实验。这样的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可能导致有的学生毕业还不会使用天平、容量瓶。如学生配制氨基酸溶液时采用中性水为溶剂;淀粉溶液配制时用冷水配制。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大组, 每组3-5人, 轮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在准备实验过程中, 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配制药品, 传授技巧和小窍门。为了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小组成员还要进行预实验。虽然这样加重了老师准备实验的工作量, 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精选实验项目, 调整实验内容

3.1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验证性实验很重要, 但由于此类实验一般都有较明确的预期结果, 经常出现学生不认真做实验、编造实验结果或者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6]。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学生转变角色, 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选择实验项目时应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在设计性实验中, 可采取半命题的方式, 由学生自由选题, 4-6人一组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实施及实验报告的完成, 老师全程指导、协助。

3.2 调整验证性实验内容, 让实验“活”起来

目前, 大多数学校所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项目中, 验证性实验还是占很大比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仪器设备、经费方面要求相对较高, 同时还要求学生和老师要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且这种模式也是探索和逐渐完善过程中。那我们可不可以先在验证性实验项目上动动手脚, 调整实验内容, 让验证性实验活起来?我们针对“氨基酸分离鉴定——纸层析法”实验, 做了一些大胆尝试。本实验常作为验证性必开实验。实验采用的扩展剂为正丁醇和醋酸混合物, 供试氨基酸为赖氨酸、脯氨酸、缬氨酸及混合液, 通过层析要求学生观察滤纸上氨基酸的不同位置并计算Rf值。有些学生显色后仅仅将结果与书本氨基酸纸层析结果示意图比较, 如果符合就算完成了。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结果, 不思考此实验有什么应用价值, 为什么要选择正丁醇和醋酸作为扩展剂, 为什么混合比例是4:1?为了让这个实验“活”起来, 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1) 不告诉学生混合氨基酸是哪几种构成, 要求他们根据氨基酸的Rf值自己分析判断混合氨基酸的成分。让学生了解通过这种层析方法既可以分离纯化氨基酸还可以用于鉴定氨基酸。 (2) 提出问题, 选择其他有机溶剂作为扩展剂或者改变正丁醇与醋酸的比例纸层析结果会不同吗, 让学生做对比实验自己解决问题。实验内容调整后,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训练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当然, 这只是小小的尝试。其实很多实验都可以尝试改革, 让验证性实验也“活”起来。

总之, 为了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一新的发展形势,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改革尝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7],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鹏举, 马镝, 张少斌等.农业院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教改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1) :6638.

[2]张丽萍, 梁忠岩, 魏民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1 (6) :45-49.

[3]安建平, 谢天柱, 王廷璞.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河北学院学报, 2007, 23 (2) :119-121.

[4]邓凤, 扈瑞平, 薛昕等.学分制下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4) :77-79.

[5]王秀奇, 秦淑媛, 高天慧等.基础生物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22-124.

[6]送凤艳.生物化学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12, (3) :264.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化改革论文 篇2

目前大多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理念。在进行实验前学生已经知道实验结果和实验原理,在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过是重复书本上的知识,因此许多学生对于做实验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由于种种原因实验室不具备开放性,这使得许多有心的学生没有办法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即便是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真正做实验的机会也是有限的。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还是以课堂老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能动性也弱。这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的是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偏弱,在生物化学方面也没有做够的探索方式和探索精神。对于实验评估也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通常只要实验结果与理论相同即视为通过。

1.2实验室的投入建设力度不够

一所学校只有1~2个实验室是目前学校大多数的情况。实验室已经满足不了学校学生对于实验室的需求。实验室单一,综合运用性和设计性项目的实验室不多。实验室里的器材均为较为传统的,没有做到及时更新,致使在进行一些较为新颖的课题时无法进行相关实验。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只有在课程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被允许使用。这样就会造成实验室在同一时间被使用的频率频繁,实验室根本就满足不了两个班级或几个班级同时使用的状况。并且学生在等待实验室的时间中慢慢忘记之前所学习的相关实验步骤和实验理论,致使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

1.3国内教材更新较慢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 篇3

[关键词] 生物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功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等诸多生命现象的科学,是生物类学科专业学生必修的重点专业基础课程。该学科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开展实验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使其正确和较熟练地掌握比色、层析、电泳、离心等生化基本实验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一向注重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将《生物化学实验》单独设课,增加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较为单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传统的生化实验教学是在理论教学中对应安排一些实验环节,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多以验证性或训练性实验为主,独立的操作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陈旧经典实验多,反映生物化学学科新技术进展的实验少。生物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前沿性和交叉性,目前生化实验技术不再局限于经典的基本技术的使用。还需要和当前发展的相关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本学科技术发展的前瞻性认识。

2.考核标准和授课模式不合理

当前学生学习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造就了“高分低能”的人才。以往的实验考核成绩的衡量常常以实验报告为主,造成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教师在实验前将实验原理、步骤、甚至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都一一交代清楚,大多数学生只充当“实验记录员”的角色,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忆,在教师设计好的框架里进行实验操作,将教师所讲的当成真理,自己很少去思考,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缺乏思考,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学生实验时间少,动手机会欠缺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随着我校学生扩招,实验空间缺乏,实验课程分组人员较多,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减少;学生选课体系复杂,授课时间的冲突,将部分实验课程课时量缩小,实验课内容简化,无形中实验课程教学被削弱。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1.划分实验教学模块,完善教学内容

以生化技术体系作为主线,划分模块,完善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加强学生对实验技术的重视和认识,既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加强了学生的技能。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实验中心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基本技术为起点,包括: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生物大分子提取等。以生化技术体系为主线的同时,并涵盖各个相关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性质。由于我校生物学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课程均单独设立实验课程,生物学科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以“生物大分子的提取、纯化以及性质研究”为主,并结合当前生物大分子研究的前沿技术,开展相应的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例如“细胞色素C的提取纯化”、“凝胶过滤法分离血红蛋白”、“魔芋多糖的提取、含量测定及还原糖成分分析”等综合性实验。

2.改变授课方式,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完全按照实验指导操作的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形式交叉使用,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思考题作出研究性的探讨。动物肝脏DNA的提取实验完成后,给学生思考题“动植物总DNA或RNA提取的方法主要有哪些?以猪脾脏DNA提取为例试述每步骤主要原理是什么?如何判断所提取DNA的纯度?”让学生在查阅资料时,积极动脑思考;归纳式教学法, 通过仔细观察、分析零乱的实验现象, 得出抽象的规律和原则, 让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的知识, 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例如细胞色素C的提取实验中,提出“试以细胞色素C的制备为例,总结出蛋白质制备的主要步骤和方法”这一问题,让学生总结中积极思考。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综合性、设计型实验2~3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修改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准备,配置溶液、培养实验材料,组装或调试仪器设备、测量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鼓励学生撰写一篇科技论文格式的研究报告。

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1.将以往“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

将实验教学考核由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比例,实验动手操作考试成绩占40%的比例,理论成绩占到20%的比例;实验报告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生主要侧重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原理分析、课后思考题认知深度的考察,鼓励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综合分析,并在实验报告中反映出每一步骤的基本原理。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仅参考实验结果无法区分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际掌握程度的局限性。

2.增加了实践操作的考核,使得学生实验过程中重视实践操作

实验操作不是简单重复书本上现成的每一个步骤,其中包含着许多理论知识,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改掉“一观二看”的做法,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积极动手,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团队意识。实验动手操作考试中从本学期开始的实验课程中抽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实验相关的试剂和材料由实验老师准备,学生当堂抽签决定所要考核的实验内容,重新组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并对相应的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在考核过程中认真仔细,操作熟练,整个实验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平时学生重视实践操作以及实验时间的保证都分不开的。

3.加强实验总结

实验教学课程结束时,每组对实验课程进行总结,并以ppt形式进行汇报总结,各组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各尽其能,总结报告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整个总结报告气氛活跃,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将本学期所开始的实验课程,从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等不同方面总结归纳,充分理解了实验相关原理。

绩效与探讨

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对实验原理探究过程的引导,调动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现象与规律的探求热情,使实验课不再单纯是动手操作课程,而是学生探究知识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强化了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

作为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项目的设置,基本涵盖了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内容,通过反复的应用实践、综合演练,不断强化着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知。

3.学生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

综合型实验大的教学设计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掌握的生化基础知识,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实验结果获得了对实验课题的深度认知。这种教学过程紧贴教学大纲要求并充分结合理论教学知识点,所以是学生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4.探讨

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探讨、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1)教学计划时间与实验项目所需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2)教学面积、实验设备数量等客观因素对教学实践应用的限制;(3)网络资源如何更加有效应用并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出解决思路并进行大胆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欧阳立明, 欧伶.生物化学教学的战略和战术[J].微生物学通报,2007,33(2):181-183.

[2]韦跃宇,蔡玲斐.高校实验室开放的探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7(5):346-348.

[3]谭红铭,黎丽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5):51-53.

[4]庄京, 彭卿, 王训. 谈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观念[J].大学化学, 2010, 25(1):13-15.

[5]金勇丰,李霁, 邵爱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2):86-88.

[6]罗萍.浅谈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外医疗,13:189-120.

[7]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6,2:24~26.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 篇4

专业文献记载了很多关于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但目前全国兽医本科高校中还少有报道开设细菌生物被膜的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对细菌生物被膜的直观认识,不利于学生对微生物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为了拓展综合性设计内容,拓宽学生的微生物知识体系,笔者尝试在现有本科教学条件下,在经典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开设细菌生物被膜实验,达到充分发挥本科实验教学平台的作用。

1 细菌生物被膜简介

细菌生物被膜最初是美国学者J.W.Costerton[1]提出的专用名词,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细菌生物被膜的基本概念是指由互相黏附的细菌、附着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的细菌和包裹细菌的基质共同组成的二元共聚物[1]。包裹细菌的基质由细菌自身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产生的胞外聚合物(主要为胞外多糖、蛋白和胞外DNA)组成。生物被膜的形成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涉及从单个浮游细菌模式和黏附群体模式之间的转换。细菌可在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引起生物膜疾病或导致细菌的污染。生物被膜内的细菌与浮游细菌相比,具有更强的抵抗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具备更强的耐药性,因此也在兽医学科引起了相关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2 实验目的

因此,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拟让学生采用肉汤培养和刚果红琼脂实验对实验菌株是否形成生物被膜进行初步鉴定,使学生对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特性进行了解;再应用阿利新蓝-刚果红联合染色法,对细菌生物被膜进行染色及显微观察,可以在巩固常规实验技能的同时,加强对细菌生物被膜的感性认识。该实验改革内容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而且细菌生物被膜实验技术可以作为综合设计性实验中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延伸,有利于充分挖掘高校兽医微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平台的作用。

3 材料

3.1 仪器

显微镜(型号为Nikon YS100)、生化培养箱(型号为LRH-150)、电子天平[型号为JA5003(N)]、高压灭菌锅(型号为YXQ-LS-18SI)、电热干燥箱(型号为GZX-DH500-BS-Ⅱ)、冰箱(型号为DW-40L26),均由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微生物与传染病实验室提供。

3.2 菌种

5株沙门氏菌(Salmonella),来源于广西大学动科院微生物与传染病实验室分离保存的菌种。

3.3 试剂

胰酶大豆肉汤培养基(TSB)、普通营养琼脂、营养肉汤、琼脂粉、麦康凯培养基,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冰醋酸,购自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刚果红、考马斯亮蓝、阿利新蓝染料,均购自合肥博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 方法

4.1 肉汤的培养

取出-80℃冰冻保存的菌种,恢复至常温,无菌取一环菌液至新配制的TSB肉汤,37℃摇床培养24 h复苏,再取复苏好的菌液至新肉汤管,摇床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

4.2 刚果红琼脂实验

刚果红培养基的配制:刚果红(40μg/m L),考马斯亮蓝(20μg/m L),LB琼脂(47 g/L),加双蒸水100 m L,于121℃高压灭菌15 min,待温度缓慢降至55℃左右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固体培养基[2]。

用接种环取复苏好的菌液一环接种于TSB肉汤中,培养24 h后,用微量移液器取2μL肉汤培养物,点种在刚果红培养基中,37℃条件下孵育反应24 h,然后置室温中1周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4.3 阿利新蓝-刚果红联合染色实验

染色液的配制:①阿利新蓝染液:阿利新蓝1 g,冰醋酸1.5 m L,纯化水48.5 m L,混匀,常温保存。②刚果红染液:刚果红1 g,纯化水50 m L混匀,常温保存。

染色步骤:滴纯化水1滴于洁净载玻片上,用接种针从分离的营养琼脂平板上的单个菌落挑取少量细菌与纯化水混匀;再滴加1滴阿利新蓝染液(与纯化水等量),用洗耳球混匀并静置3~5 min,酒精灯火焰加热固定,直到染液水分完全挥发;再滴加少许刚果红染液覆盖染色部分,染色30~60 s,纯化水冲洗至无染料流下,自然室温下干燥,最后用油镜观察(×1 000)[3]。

5 结果

肉汤培养实验结果表明:5株沙门氏菌经肉汤培养后,有3株(1,2,3号菌)使肉汤呈均匀浑浊;有2株(4,5号菌)使肉汤表面试管壁形成了明显的菌环,有一层菌膜沉淀在管底(见299页彩图1)。

刚果红琼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菌株表现出不同形态特征的菌落(见299页彩图2)。与肉汤结果相对应,1,2,3号菌的菌落(见299页彩图2A)光滑、湿润;4号菌的菌落(见299页彩图2B)稍微干燥,边缘皱褶明显;5号菌的菌落(见299页彩图2C)干燥皱褶。结果说明4,5号沙门氏菌具备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进一步进行阿利新蓝刚果红联合染色,镜检结果表明:阳性菌株(4,5号菌)表现为蓝色背景下,细菌呈现红色,细菌多被红色的多糖黏附素包围(见299页彩图3A);而阴性菌株表现为细菌呈蓝色,无红色物质围绕(见299页彩图3B)

6 讨论

在以前的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学内容通常只涉及细菌的基本形态及构造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未涉及生物被膜实验相关技术,对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生物特性了解很少,不适应现代微生物的需求。生物被膜是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的存在形式,与动物的健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跟我们兽医学专业涉及的各种细菌性传染病戚戚相关,可见在兽医本科教学中,设立生物被膜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本实验设计内容连贯,耗时少,耗材便宜,但涉及到的微生物实验技能有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移植无菌操作、显微镜油镜观察、染色等多项实验技能。本实验设计既可以作为“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及细菌运动力检查”这章内容的补充,亦可作为一个综合性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细菌生物膜的世界。学生不仅能通过本实验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实验基本技能,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跳出经典细菌学只研究浮游生长细菌的局限,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开展创新性研究。

摘要:通过应用肉汤培养和刚果红琼脂法对细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实验,进一步应用阿利新蓝-刚果红染色法对细菌生物被膜进行染色显微观察,让学生在现有微生物实验教学条件下认识和了解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刚果红琼脂培养可以观察到细菌形成了几种菌落;通过染色显微观察,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晰观测到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特殊形态。说明开设细菌生物被膜综合实验可以拓展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尤其是细菌培养性状的观察这一章的实验内容,充分发挥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平台作用。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程,生物被膜,综合实验,创新实验

参考文献

[1]COSTERTON J W.Introduction to biofilm?[J].Int J Antimicrob Agents,1999,11(3/4):217–221.

[2]Van PARYS A,BOYEN F,VOLF J,et al.Salmonella typhimurium resides largely as an extracellular pathogen in porcine tonesils,independently of biofilm-associated genes csg A,csg D and adr A[J].Vet Microbiol,2010,144(1/2):93-99.

生物化学课程心得 篇5

很快,生化也上完了,跟解剖组胚一样,迷迷糊糊不知所云。开始的时候,还抽时间复习吧,可越到后面就越懈怠,甚至最后预习的时候只是勾了下重点而已。还好复习的比较早,所以到现在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的。总的来说,一门生化下来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或者说看问题多了些角度。

最开始接触生化,是在暑假留校和大三的师兄一起住的时候,他要考研,我也顺便目睹了这本神书。有人说过难之类的话,当时没啥概念,只知道它很重要。而当自己学的时候才知道所谓的难具体指的什么:难,无非是自己一时能力不及吧,尤其是自己从没接触过的领域,比如说大一学生物学的时候,老师讲的好多知识我们都不咋了解,所以我们会以很高的目光去看,现在“小布”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时,也会偶尔冒出这种感觉来。不过当自己掌握了也就不会觉得太新奇了,转而是对其掌握程度的佩服。再神秘的面纱之下,也会有其平易近人的一面吧,只要去了解。

然后是具体的学习,感觉把以前的知识细化了不少。开始的学习还算轻车熟路吧,毕竟是从蛋白质核酸之类不太陌生的开始,由浅及深、登堂入室,世间的事大多如此。那种熟悉,有“他乡遇故知”之感,然后更多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熟是熟悉,只是熟悉之中还有层窗户纸等着我们用努力去捅开。而我们究竟努力几何,或许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越长大越渴望有人管,自己管自己真的很累。而学校的管理似乎也不太给力。

课程改革了:没期中考试,平时成绩比例加大,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注重平时积累,出发点很好。但改革似乎走进了误区:拿生化来说,平时成绩占60%,而所谓的“6个考察板块”似乎没起到真正的监督意义。而点到时,各自班长点到,避开了不少没来的人,效果不咋明显。拿生理学来说,平时成绩占50%,有个论文,ppt,还有点到。规定是每个人上台根据ppt讲解论文,开始讲了十几个人,最后时间不够只能作罢。点到呢,从没点过,很少上满再下课,都提前放了。流于形式了。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 篇6

项目课程设计是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伴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设计不仅要重视生物化学检验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要关注该职业领域内学生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应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应检验工作需求的变化,而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以项目为单元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行动化学习任务。

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教学实施

医学检验项目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检验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检验专业教师合理创设学习情境,从医学检验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需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集体合作能力与沟通交流、检测检验项目、分析检测结果的能力。生物化学检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见图1。

下面以肝功能试验项目——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为例,介绍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1.项目任务分析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是肝功能试验的常见项目,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项目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4学时。通过本项目教学可让学生掌握采集病人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对病人血清ALT进行测定的基本方法。学会手工法掌握ALT测定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以及配制标准溶液、检测试剂等。同时,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医务道德、法律意识,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本项目教学需要设施齐全的医学检测实训中心,具有血浆标本、试剂、生化分析仪、水浴箱、试管等教学仪器设备。

教师应当具有较为扎实的医药检验技术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组织教学。

2.下达项目任务书

生活中常常有人会说自己近期食欲下降,尤其不想食人油腻食物,甚至闻到油味就想呕吐等现象,这就应当去医院就诊。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这些现象,让病人检查肝功能,其中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检查项目,教师从此引出教学任务,并要求学生明确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的具体要求。

3.制订项目任务实施计划

教师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一般6-8人分为一组)。每组给出一张实验准备表,要求各小组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实验准备表的填写。学生可以每人先各自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中讨论,完成一份小组准备表(见表1)。

教师检查学生填写的血ALT测定准备表后,指出各组出现的问题,再由学生补充完善,然后让各小组针对工作项目,制订项目任务实施计划,包括:小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各自的职责任务;完成项目应有哪些工作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修改完善。

4.实施项目任务

每个小组根据已确定的工作计划,在领到标本后,按照成员分工进行3份标本的测定,要求将每组同学的测定结果取均值得出本小组最终的结果,并填写化验单。教师需要全程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纠正学生出现的误操作和不规范操作行为。各小组完成操作后,教师提供血ALT测定的参考值和患者的病例资料,要求各组分析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分析影响结果准确度的因素,并完成项目任务实施的报告书。

5.成果展示与评价

①过程互评(10分):各小组根据该项试验操作准备、操作规范、试验结果等情况相互进行打分,取平均值得出每个小组的分数(见表2)。

②成果自评(10分):将每组所得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结合结果分析判断,进行小组评分(见表3)。

③教师点评: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和每组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归纳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将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迁移于其他检测项目的试验中,使学生的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三、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体会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项目课程的设计在结构和内容上以医学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每一项目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包括实践性相关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与学科型课程体系相比,内容取舍以工作岗位需要为标准,舍去了繁多的理论推导,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应用,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技能之中。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从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看,项目选择不宜太大,以教学课时4学时效果较好,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情境安排在学校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校企合作基地),该基地和三甲医院检验科标准一致,具有极高的教学真实性,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刻不容缓。由于有明确的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和实际动手环节,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融“技能、态度、情感”为一体,环环评价,寓教于乐,因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工作技巧,渐进地进入实际工作领域,增强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项目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实现了从层级制下的等级关系转向平等关系,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学友”关系。教师的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允许失败、肯定成绩,且更多的是给以鼓励。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取决于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人格魅力和创造性劳动的确立。此外,在检验基本理论和检验技能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内涵,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中教师还引导学生以人的身心整体评估为核心,突出整体检验理念,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和健康教育的技巧,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开发课程资源促进生物实验教学 篇7

一、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自制实验器材

(1) 自制培养皿。常用的培养皿是玻璃制品, 容易被打碎而且价格也较高。于是, 我发动学生找材料, 并告诉他们具体的制作方法。比如, 找两个口径不同的饮料瓶 (塑料的) , 从底部向上4厘米处用刀子平切, 切好后削平边缘, 然后合在一起, 培养皿便做成了。这样的培养皿, 可用于“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等实验。 (2) 自制昆虫针。取一条自行车废旧闸线, 剥去外皮, 将钢丝撒开待用, 将拉直的钢丝剪成4cm的小段, 一端磨尖即可。让学生动手参与制作实验仪器和标本, 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过程。这既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也为学生实验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仪器, 一举两得, 收效显著。

二、利用废弃物改进演示实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一节中, 有很多的演示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 是验证萌发的植物种子能产生二氧化碳。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对复杂。我的做法是找两个同样的矿泉水瓶子, 分别编号为1号瓶和2号瓶, 1号瓶里面装入半瓶黄豆, 并倒入适量的凉水, 然后, 用塑料薄膜封闭瓶口, 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待用。2号瓶中装入等量的黄豆不加水, 和1号瓶放在一起作为对照, 一天后就能使用。演示时, 找两个塑料管和两个试管, 在试管中放入等量的澄清的石灰水。然后, 用一只塑料管把1号瓶与其中的一个试管相连接, 塑料管要插到试管底部, 轻轻挤压矿泉水瓶, 试管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再用2号瓶重复上面的实验, 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这样, 就能很简单地证明萌发的种子能产生二氧化碳。改进的实验比原实验, 有材料容易得到、实验现象明显的特点, 我经过多次使用效果很好。

三、把校园植物引进课堂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中学新课程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篇8

一、在实验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必须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入手。常言道:“学始于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体现, 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 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做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 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动手, 先充分想象和推测:除了光照之外, 其它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我又进一步引导:如果实验装置中除光照不同之外, 土壤的潮湿度、温度也不同会怎样呢?鼠妇会向潮湿的那边去吗?鼠妇会向温度高的那边还是向温度底的那边去呢?学生兴致极高地推测着。这样, 研讨的氛围浓了, 学生的推测能力也在发展之中。当然想象和推测不是真理, 必须用实验来验证。而学生在猜测之后, 想去证实一下自己的假设对不对。所以, 老师应抓住学生求做心切的心理, 放手让学生去经历研究的过程, 使他们在探究中突出自我, 发展自我, 产生方法上的创新, 获得认知上的创新。

二、在实验教学中善于鼓励探究的心理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民主, 努力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自由的心理气氛,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是学生中的一员, 这样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就会无拘无束地思索, 作出推测想象、判断和结论。教师自始至终做到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不随意否定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使学生乐于学习, 乐于创新。如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实验时, 在实验之前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 分组自由学习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装片, 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学生们边动手操作边自由地交流和讨论, 教师俨然是他们中的一员, 给他们充足的交流时间和空间, 并参与到他们的观察活动中去, 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实验过程中, 和他们一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装片, 指导他们用镊子撕取洋葱内表皮, 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用吸水纸吸水避免观察装片时有气泡。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交流, 研究气氛相当活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观察得十分清楚。

三、善于提供典型的具有探究性的实验

生物课中选择能显现事物规律的实验, 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现象, 认识规律,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获取知识, 培养创造能力。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发掘和探究,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的理解, 而且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 使质疑和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

在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 注意两种试剂的比较

这样使学生知道了这两个实验的本质。

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善于应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展其创造力, 并不要求学生像成人那样创造, 去发现某一个新东西, 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进步, 有所创新, 帮助学生形成爱探索、爱创造的习惯。那么,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大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实验, 教师只是适时加以点拨,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或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 广泛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多种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加工, 多角度认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生物实验中, 我们要求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材料来探索。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 在使用不同的试剂种类和不同浓度的试剂条件下, 实验结果究竟有什么不同。试剂采用5%的盐水、30%的蔗糖溶液、50%的蔗糖溶液。学生通过实验发现:5%的盐水和30%的蔗糖溶液以及50%的蔗糖溶液, 都可以使植物细胞顺利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但5%的盐水在没有做任何操作之下, 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竟然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30%的蔗糖溶液可以使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 通过使用清水引流操作后, 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50%的蔗糖溶液能很快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但通过使用清水引流后不再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实验现象出来后, 学生们相互之间对不同的实验现象发生了激烈争执。他们不明白, 为什么5%的盐水会使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自动发生复原, 而为什么50%的蔗糖溶液不能使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重新复原。此时, 我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自己讨论的议题并从实验的原理着手探讨实验现象的本质。通过讨论和反思, 学生们自己总结出了这个实验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点主要有渗透作用的基本原理、半透膜的性质、细胞原生质层的性质及与半透膜的区别、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等。通过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不断对比, 并探究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的合理性, 学生们终于从中找到了答案!5%的盐水之所以能够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是因为组成盐水的两种离子是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离子, 可以透过原生质层, 因此, 随着两种离子逐渐进入细胞, 细胞内的水势不断下降, 最终导致细胞从周围环境中自动吸水, 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蔗糖分子因为不能直接进入原生质层, 所以, 细胞失水的状态无法自动改变, 不能发生自动复原。而50%的蔗糖溶液使细胞失水过多, 细胞死亡, 即使通过清水引流后也不再出现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摘要:新课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对实现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 篇9

过程性评估又称为阶段性评估或形成性评估。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估,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加以即时、动态地解释, 以揭示、判断和生成教学价值[1]。过程性评估由多方面共同参与, 将评估和教学有机融为一体,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中的态度、情感、努力程度等因素[2]。这种评估方式与单一的、过分强调结果的终结性评估相比, 具有多元化、内容全面与反馈及时等优点。过程性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保证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可以真实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本文分析与总结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应用过程性评估的实践, 研究课程评估现状、过程性评估的建立与结果反馈, 并提出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评估现状

1.1 评估方式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评价方式是终结性的, 以实验报告为最终评价依据。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经过改革, 以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 并增加对实验预习与平时表现的评价。通常一次实验为3学时, 实验教师讲授20~30分钟, 然后学生动手实验并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对每次的实验报告进行批阅并给定成绩。学生实验最终成绩由30%的平时成绩 (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实验预习与操作表现评价) 与70%的实验报告成绩组成。

1.2 存在的问题

这种评估方式虽然在考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同时兼顾了课程预习与平时学习考核, 但仍存在问题。首先, 缺乏相对独立的实验过程评估, 只能得到学生体现在书面报告上的学习成绩, 而无法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困难、学习感受与学习心理等非知识性内容。其次, 注重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体现在实验报告上的内容往往与学生实际操作情况不符。再次, 教师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评价, 由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并给出平时成绩, 学生处于被评价地位, 基本不参与评价过程, 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够了解。因此, 这种评估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1.3 过程性评估的适用性

过程性评估关注过程, 对正在形成或发生的项目价值做出评定, 并不需要明确最终的结果, 即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某一能力水平或实现全部目标;既关注学习效果, 也关注学生学习进步, 对学习进展进行持续评估, 将学习过程反馈给学习者, 以明确其不足并改进;不仅有教师的评价, 也有学生的评价, 让学生通过反思和自我发现来进行自我评估[3]。过程性评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适用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

2 综合应用过程性评估

2.1 评估参考原则

为解决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评估方式存在的问题, 突破传统评估的局限性, 提出了改进实验课程教学评估的参考原则。

(1) 评估体系与评估标准的明确性。一般来说, 教学评估标准应符合以下几项: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用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发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重视学习策略教学;突出创新素质培养[4]。建立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应参照上述标准, 全面、客观、有效地进行课程评估。

(2) 评估方法的参与性。参与教学评估的不应只是教师, 而要依靠参与教学的所有成员。评估应包含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 并合理分配各项在总评中的比重。对于评价结果, 需传达给学生和教师, 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评估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3) 评估结果的时效性。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控制与评估, 并不断进行教学信息反馈, 以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全面有效的评价。参与教学评估的教师与学生应及时对有关项目进行评价并反馈。连续的评估结果反馈, 能够客观地还原学生学习过程, 反映学生真实实验能力, 为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水平提供依据。

2.2 评估方法构建

根据上述评估原则, 建立适合生物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的、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性评估体系。选取对象为单独设课、独立计算成绩且教学内容较丰富的临床医学班级, 将过程性评估试验性地应用到教学评估中。进行小班分组教学, 每班5~6组, 每组5人, 学生自行选举组长。根据实验课程教学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估考核, 内容包括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与实验操作成绩3部分。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是对实验内容与方法的理论考核, 由教师评分;实验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是在所有实验结束后随机抽取一项实验项目, 对实验操作全过程进行考核, 重点关注实验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准确性, 由教师和小组组长共同进行评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 考核由教师和学生配合完成, 评估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小组成员互评。

在课程开始之初, 教师介绍课程基本信息, 包括课程内容、课程进度安排、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等。期末实验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均在所有实验项目结束后进行, 而平时成绩评估在每次实验课过程中进行, 按照不同类型实验拟定相应的评价细则, 对学生课前预习、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分别进行评判, 既包含实验操作也包括实验态度等因素。

每次实验课前, 学生根据课程安排自行预习实验, 做好实验准备, 实验预习报告成绩为教师打分与学生自评得分的平均分;实验操作中针对实验细节与操作过程进行组长评分和组员自评, 并取平均分;对每项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由组长、学习委员与教师组成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表和评分细则由教师制定并在实验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改善。每次实验课预习得分、实验过程得分与实验结果和报告得分由组长及时记录, 学习委员整理汇总。以分离分析类型实验为例, 评分细则见表1。

2.3 评估结果反馈

为及时反馈评估结果, 每次实验课后安排一次10分钟左右的小组总结, 组员进行自我总结, 组员间、组员与组长间、学生与教师间相互交流, 让每个学生实时掌握自己的学习动态并与教师探讨改进评估方法。每次实验课开始前由教师对上次实验课进行总结性评估, 重点对学生学习情况与实验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课程群, 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可以随时录入并通过网络查询, 教师利用网络及时进行课程辅导、学习信息发布、思考题讨论, 学生也可以在群里进行提问和交流。每次实验课后均进行评估结果反馈, 并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进行全体讨论与总结, 使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更加全面、完善。

注:表格中横线标志“-”为不填写内容, 表示该评分人员不参与此项评估

3 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 注意多种方式结合应用

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 避免教师仅凭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和了解, 或每次的实验报告进行单向评定。注重过程的有效性, 避免只注重评估而忽略反馈与改进。实验类课程与理论课程相比, 教学目标阶段性明显, 教学内容独立性较强, 应重视在每一次实验项目结束后进行阶段性评估与总结, 并及时反馈利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方式注重非智力因素, 避免仅仅对学生学习进行一般量化评价, 无法反映真实学习效果,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与综合实验能力的考核。

3.2 评估体系应有助于师生共同提高

评估体系应强调学生充分参与,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评估的各个环节, 不仅是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或给组员打分, 而是参与到评估管理中, 利用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表现, 并对今后的学习进行规划与改进, 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自己得到进一步提高。评估过程中, 还应强调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在评估和反馈过程中, 建立多方面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教师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学生学习信息, 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改进教学与评估方式。另外, 也要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估, 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促使其注重教学效果,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3 从实际出发, 促进课程不断发展

在评估过程中注意避免增加过多考查项目, 导致工作量过大;避免过度强调实验积极性、实验中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而忽略对学生实际实验能力的考核;避免只注重实验操作过程而忽略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模糊实验目标。过程性评估中还需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提出客观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方法与措施。不同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学时数不同、教学内容不同, 而不同班级学生人数也不同, 过程性评估要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案, 否则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还不利于课程教学。

4 结语

过程性评估可以实现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系统、全面、持续的考核, 并及时反馈考核结果。随着评估理念的逐步树立和评估方法的逐步丰富, 过程性评估将成为实验课程评估的重要手段。在评估过程中, 应坚持教学评估的基本原则, 不断改善评估体系, 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应用型医药人才。

摘要:过程性评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对学生学习动机、行为表现及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核, 从而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与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探讨将过程性评估理论融入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 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科学、及时的评估, 以期为提高医药类本科院校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过程性评估,生物化学实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 2012 (4) :69-73.

[2]高岩.过程性评估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J].黑河学刊, 2010 (1) :122-123.

[3]Zubair Amin, Khoo Hoon Eng.医学教育精要[M].施红,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浅谈新课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篇10

一、新课程实验的发展方向

由纯理论内容向帖近生活的方向发展。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生物实验拉近生物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例如一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之类的实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生产和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同时,新课程注重让学生关心身边的现象,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生物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按部就班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设计方向发展。由于设计实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智力的开发,能有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教材在原来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探究设计性实验,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中的体现,该模块全部为学生实验课,不同实验内容的教学重点不同,有的以科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为重点,有的以实际应用为重点,有的以基本概念或原理为重点。学生自己设计、进行实验,通过参与实验过程而有所体验和发现,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

二、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验教学应解决的问题

1.实验仪器和材料不足或残缺。

生物教材的除旧迎新带来了教学的新气象,但也由于新教材的推行,在一些学校实验器材的配套问题一时之间还难以齐备和完善,造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和随堂的探究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显得不足,这就使得生物探究活动难以开展,例如,《生物技术实践》专题中有关DNA和蛋白质技术的实验,要用到微量离心管、微量移液器、甚至PCR仪,而这些仪器目前在不少中学实验室是根本没有的。

2.学生的探究能力难以真正提高。

新课程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探究多。实验教学尤其如此。像高一新生,生物学科基础普遍较差。在探究课上,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一些问题,学生往往很难探究出结果。探究实验课上,放手让学生实践时,教室内气氛很热闹,学生投人探究活动中,时间显得不够用,热闹过后,学生探究能力不一定得到提高。教师总是感觉学生没有探究意识,学生总是“启而不发”,整节课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改进和加强新课程实验教学

1.大胆创新解决实验仪器和材料不足的问题

由于有些生物实验往往跟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需的器材简单易找。因此,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学生身边的物品来做实验。例如研究生态系统的成分,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池塘水和小瓶等来制作小生态瓶。通过制作,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生物知识就在身边,生物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另外,也可以组建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自己找器材,动手做一做生教具仪器,感受生物知识的精妙,提高学习的兴趣。

善于改良实验,做一些“低成本实验”。低成本实验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且生物低成本实验往往取材方便,可使用现有物品、日常用品、废弃品替代实验室的一些专用器材,因而花费比较少。但是,这并不是实验器材的简单替换,而更应该是实验装置的进一步简化。“实验的教育价值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生物实验也是如此。实验装置简化,实际上也是对实验原理进一步提高认识而获得升华的表现。如,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要用到PCR仪做DNA扩增,在掌握扩增原理后,也可以设置恒温水浴锅,通过移动在其中做PCR反应的离心管,就可以使用这种简化的装置代替PCR仪器而满足中学实验的需要。

2.调控好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探辩能力得以提高

探究性实验教学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注意合作学习和开放学习,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探究性学习课堂需要一种探究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可以进入探究天地,以研究者、发明者、批判者、评论者的角色出现,对问题进行分析,对设计进行论证,获得结论,对过程进行评价。

上一篇:分娩方式下一篇:时间解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