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税风险管控

2024-07-29

涉税风险管控(精选七篇)

涉税风险管控 篇1

关键词:建筑业,总分包合同,税收风险管控

建筑业是指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其他工程作业等五大征税范围的建筑安装工程作业。这些建筑业的总分包合同经常涉及总分包间营业税的差额抵扣、总包向分包收取配合费用或管理费用、总包代替分包扣缴营业税、总分包间的违约金和材料领发使用等涉税问题。为了控制和降低总分包间的税收成本和控制税收风险, 必须对以上总分包合同中的涉税问题加强管控。

一、总分包合同的涉税风险分析

1. 总分包间差额抵扣营业税的风险分析。

(1) 建筑工程的转包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 (建设部124号令) 第十三条规定:“禁止将承包的工程进行转包。不履行合同约定, 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发包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发包给他人的, 属于转包行为。”《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 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三款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 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基于这些政策法律规定, 在建筑工程总分包之间, 如果总承包方把工程转包给个人或建筑企业 (无论有无建筑资质) , 则总承包方必须全额缴纳营业税, 而不能差额抵扣营业税。

(2) 总承包人把建筑工程分包给个人或没有建筑资质的公司, 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同时,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严禁个人承揽分包工程业务。”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分包工程发包人将专业工程或者劳务作业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工程承包人的是违法分包。”根据以上政策法律规定, 如果总承包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个人或没有建筑资质的公司, 必须全额缴纳营业税, 而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

(3) 安装工程、装修工程、修缮工程和其他工程的总分包之间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三款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 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基于此规定, 总分包之间差额抵扣营业税, 只限于建筑工程。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 (试行稿) 的通知》 (国税发[1993]第149号) 第二条的规定, 所谓建筑工程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工程作业, 包括与建筑物相连的各种设备或支柱、操作平台的安装或装设工程作业, 以及各种窑炉和金属结构工程作业在内。因此, 如果安装工程、装修工程、修缮工程和其他工程的总承包方把其中的部分安装工程、装修工程、修缮工程和其他工程分包给其他人 (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 , 都不能享受差额抵扣营业税的税收待遇。

(4) 总包人没有履行抵扣营业税的法定申报程序, 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为了抵扣营业税, 总承包人必须履行一定的法定申报程序。概而言之, 主要符合以下申报程序:分包人必须向总包人开具建安发票, 而且总承包人必须向建筑劳务所在地地税局提供分包人开具的建筑业发票和税收缴款书复印件;有的地方税务机关要求分包额除以总包额小于50%。《建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施工总承包的,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基于此规定, 一个建筑工程的主体工程在总工程中一定超过50%, 有的地方税务局在审查总分包时, 如果总包只做工程的一小部分, 则认定为总包发生转包行为, 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

另外, 总承包人必须持总分包合同到工程所在地的地税局进行备案登记, 并且必须向工程所在地的地税局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登记, 申报纳税。

2. 总包向分包收取的配合费用和违约金以及分包向总包收取的违约金是否要缴纳营业税。具体分述如下:

(1) 总包向分包收取配合费用是否要缴纳营业税。在实际中, 总包为了促使分包方按照总包的要求及时按质按时完成工程, 必须到分包所负责的工程现场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服务, 从而需要向分包方收取一定的配合费用或者管理费用, 在总包与分包人结算工程款时进行扣除。总包向分包收取的配合费用到底要不要申报缴纳营业税?如果要申报缴纳营业税, 是按建筑业3%申报还是按照非建筑业5%申报呢?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为营业税的纳税人, 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 这里“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 是指有偿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建筑业中, 总包向分包指导、监督和管理服务而收取的配合费用或收取的“形式上是配合费用, 实质上是“好处费” (在实际中, 由于“潜规则”的存在, 总包根本没有给分包提供管理性的服务, 但必须向分包人收取配合费用, 实质上是分包给予总包的“好处费”, 一般在总包与分包人结算工程款时进行扣除) , 必须申报缴纳营业税。由于总包是接受分包的建筑劳务, 即总包是劳务的接受方, 总包向分包收取或在与分包工程结算时扣下的配合费用不是“价外费用。”因此, 总包向分包收取的配合费用应该按照5%的税率申报缴纳营业税。

(2) 总包向分包收取的违约金或分包向总包收取的违约金是否要缴纳营业税。对此问题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 因分包方没有按照安全作业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总包必须向分包方收取安全作业违约金, 不需要申报缴纳营业税, 也不需要向分包人开具发票。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 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劳务提供方而不是劳务的接受方。在总分合同之间, 总包是建筑劳务的接受方, 分包是建筑劳务的提供方, 因此总包必须向分包方收取安全作业违约金, 不需要申报缴纳营业税。同时因为总包收取分包人的违约金不申报缴纳营业税, 因而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也不需要开发票。只要总包给分包开收据和总分包间的分包合同中的违约条款, 分包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支付给总包的违约金。第二, 因总包方违约, 分包方向总包方收取的违约金要申报缴纳营业税。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3]16号) 文件的规定, 单位和个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时, 因受让方违约而从受让方取得的赔偿金收入, 应并入营业额中征收营业税。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 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罚息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基于此规定, 分包人向总包方收取的违约金是分包人向总包方结算工程款时收取工程款的价外费用, 需要申报缴纳营业税, 并向总包方开具建筑业的发票。

3. 总分包之间的材料领用的税务风险。

为了节约成本, 保证工程质量, 总包在包工包料的情况下, 工程中的主要建筑材料或主体建材都是由总包统一购买, 辅料由分包方自己采购。在这种情况下, 总分包签订的总分包合同中会确定总包发给分包方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的数量、型号和种类, 在与分包进行工程结算时, 总包会在工程款中扣下总包发给分包使用或分包领用的建筑材料款。

总分包之间的材料领用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为:分包人从总包人领用的建筑材料是由总包采购的, 并且含在总分包合同中和总包与分包的工程结算价中, 分包方没有按照结算价给予总包开具建筑业发票而是只针对劳务部分给总包开具建安发票, 结果少申报缴纳了营业税, 构成漏税的风险。

例如, 甲乙签订了一份总分包合同, 分包额为100万元, 其中这100万元分包额中, 含有分包人从总包人领用主建筑材料50万元和50万元建筑劳务款, 这50万元的主建筑材料是由总承包方负责采购, 并发给分包人用于工程建设, 则在总包与分包进行工程结算时, 结算价为100万元, 分包人只向总包人开具50万元的建安发票, 而不是100万元的建安发票。则其中的50万元主建筑材料少申报缴纳了营业税, 正确的做法是分包方向总包方开具100万元的建安发票。因为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的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 (不含装饰劳务) 的,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该条款中的“纳税人”不仅指总承包方而且指分包方。基于此规定, 本案例中的分包不想针对50万元主建筑材料缴纳营业税, 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 总分包在签订分包合同时, 不能将总包购买的50万元主建筑材料含在分包合同中。即总包与分包只签订纯清包工的建筑劳务合同 (分包方只购买辅料) 。第二, 总包采购建筑材料, 再发给分包使用。第三, 总包与分包进行工程结算时, 不能把分包方从总包方领用的建筑材料款算在内。

4. 总包方代替分包方扣缴营业税的税收风险。

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已经取消了总包是分包人营业税扣缴义务人的规定。也就是说, 总分包之间在平常的业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总包代替分包人扣缴营业税;二是分包人自己作为独立的营业税纳税人, 向总包开具建安发票, 让总包进行营业税的抵扣。

总包方代替分包方扣缴营业税的税收风险主要体现在, 总包已经代分包人扣缴了营业税, 总包给分包人结算工程款时, 总包还得向分包人索取建安发票, 结果使分包人多缴纳了营业税, 或者说分包人对分包额重复缴纳营业税。

二、总分包合同的涉税风险管控策略

1. 建筑业总分包差额抵扣营业税应同时具备以下六方面的条件:

(1) 总承包人必须是查账征税的企业。即实行核定定率征收的总包人发生的分包业务不能差额抵扣营业税。 (2) 分包人必须向总包人开具建安发票, 而且总承包人必须向建筑劳务所在地地税局提供分包人开具的建筑业发票和税收缴款书复印件。 (3) 分包人必须是具有建筑资质的建筑企业, 而不是个人。即总包把建筑工程分包给个人或者是没有建筑资质的建筑公司, 不能抵扣营业税。 (4) 总承包人必须持总分包合同到工程所在地的地税局进行备案登记, 并且必须向工程所在地的地税局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登记, 申报纳税。 (5) 分包额除以总包额小于50%, 即总承包方转包工程必须全额缴纳营业税, 不能差额抵扣营业税。 (6) 差额抵扣营业税只限于建筑工程, 即安装工程、装修工程修缮工程和其他工程的总分包之间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

如果建筑总分包之间没有同时具备以上六大条件, 则总承包方将面临不能享受差额抵扣营业税的税收风险。

2. 总分包合同中必须明确载明以下事项:

(1) 总分包之间的违约责任, 特别是总包违约, 总包向分包支付违约金时, 分包必须向总包开具建安发票。 (2) 总包向分包收取的配合费用, 必须向分包方开具非建筑业的劳务发票。 (3) 如果总包统一采购建筑材料, 分包从总包领用建筑材料的情况, 不能把分包从总包领用的建筑材料写在分包合同中。

3. 总包对分包领用建筑材料的监督。

为了防止分包方将从总包方领用的建筑材料用于销售变现现金, 然后用变现的现金去购买劣质建筑材料而影响工程质量, 总包必须对分包方从总包方领取的建筑材料进行定期的监督, 派人到工地上及时监督分包方把从总包领取的建造材料及时、足量用于本工程建设。

4. 总包方代替分包方扣缴营业税的税收风险管控。

当总包方代替分包方扣缴营业税时, 为了规避分包方的重复纳税风险, 必须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操作:总包方在施工所在地的地税局开建安发票, 代替分包方扣缴营业税时, 必须要求地税局开一个一式三联的“已扣缴税款证明单”, 其中一联在地税局备查, 另外的两联交给总承包方, 总承包方把其中的一联给予分包方, 分包方拿着这一联到施工所在地地税局开建安发票给总包方。由于地税局有一联留查, 分包方在开发票给总包方时不需要缴纳营业税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 2008-12-15

[2].国务院.营业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40号, 2008-11-10

[3].建筑法.主席令第46号, 2011-04-22

[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 (试行稿) 的通知.国税发[1993]第149号, 1993-02-03

涉税风险管控 篇2

总分包合同的涉税风险分析

笔者通过对全国建筑业的调研分析,发现建筑业总分包合同中主要有以下涉税风险。

(一)总分包间差额抵扣营业税的风险

在建筑业总分包间差额抵扣营业税的风险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建筑工程的转包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禁止将承包的工程进行转包。不履行合同约定,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发包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发包给他人的,属于转包行为。”《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基于以上规定,在建筑工程总分包之间,如果总承包方把工程转包给建筑企业,则总承包方必须全额缴纳营业税,而不能差额抵扣营业税。

2.总承包人把建筑工程分包给个人或没有建筑资质的公司,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同时,《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严禁个人承揽分包工程业务。”第十四条第(一)规定:“分包工程发包人将专业工程或者劳务作业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工程承包人的是违法分包。”根据以上政策法律规定,如果总承包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个人或没有建筑资质的公司,必须全额缴纳营业税,而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

3.安装工程、装修工程、修缮工程和其他工程的总分包之间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基于此规定,总分包之间差额抵扣营业税,只限于建筑工程。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通知(国税发[1993]第149号)第二条的规定,所谓建筑工程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工程作业,包括与建筑物相连的各种设备或支柱、操作平台的安装或装设工程作业,以及各种窑炉和金属结构工程作业在内。因此,如果安装工程、装修工程、修缮工程和其他工程的总承包方把其中的部分安装工程、装修工程、修缮工程和其他工程分包给其他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都不能享受差额抵扣营业税的税收待遇。

4.总包人没有履行抵扣营业税的法定申报程序,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为了抵扣营业

税,总承包人必须履行一定的法定申报程序。主要符合以下申报程序:分包人必须向总包人开具建安发票,而且总承包人必须向建筑劳务所在地地税局提供分包人开具的建筑业发票和税收缴款书复印件;有的地方税务机关要求分包额除以总包额小于50%。《建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基于此规定,一个建筑工程的主体工程在总工程中一定超过50%,有的地方税务局在审查总分包时,如果总包只做工程的一小部分,则认定为总包发生转包行为,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

(二)总分包之间的配合费和违约金存在的税收风险

总分包之间的配合费和违约金存在的税收风险主要体现在:总包向分包收取的配合费和违约金以及分包向总包收取的违约金是否要缴纳营业税。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总包向分包收取配合费用是否要缴纳营业税。在实践中,总包为了促使分包方按照总包的要求及时按质按时完成工程,必须到分包所负责的工程现场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服务,从而需要向分包方收取一定的配合费用或者管理费用,在总包与分包人结算工程款时进行扣除。对总包向分包收取的配合费用到底要不要申报缴纳营业税?如果要申报缴纳营业税,是按建造业3%申报还是按照非建筑业5%申报呢?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基于此规定,总包向分包指导、监督和管理服务而收取的配合费用实质上是“好处费”,必须申报缴纳营业税。由于总包是接受分包的建筑劳务,即:总包是劳务的接受方,总包向分包收取或在与分包工程结算时扣下的配合费用不是“价外费用。”因此,总包向分包收取的配合费用应该按照5%申报缴纳营业税。

2.总包向分包收取的违约金或分包向总包收取的违约金是否要缴纳营业税。为了规范和约束总分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总分包合同往往有违约金条款。这种违约金要不要申报缴纳营业税,要从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因分包方没有按照安全作业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总包必须向分包方收取安全作业违约金,不需要申报缴纳营业税,也不需要向分包人开具发票。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劳务提供方而不是劳务的接受方。在总分合同之间,总包是建筑劳务的接受方,分包是建筑劳务的提供方,因此,总包必须向分包方收取安全作业违约金,不需要申报缴纳营业税。为什么不需要向分包开发票呢?因为,总包收取分包人的违约金不申报缴纳营业税,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不需要开发票。只要总包给分包开具关于收取违约金的收据即可。

第二,因总包违约,分包向总包收取的违约金要申报缴纳营业税。按照财政部、国家税

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文件的规定,单位和个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时,因受让方违约而从受让方取得的赔偿金收入,应并入营业额中征收营业税。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罚息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基于此规定,分包人向总包收取的违约金是分包人向总包结算工程款时,收取工程款的价外费用,需要申报缴纳营业税,并向总包开具建筑业的发票。分包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支付给总包的违约金。

(三)总分包之间材料领用的税务风险

为了节约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总包在包工包料的情况下,工程中的主要建筑材料或主体建材都是由总包统一购买,辅料由分包方自己采购。在这种情况下,总分包签定的总分包合同中,合同中会确定总包发给分包方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的数量、型号和种类,在与分包进行工程结算时,总包会在工程款中扣下总包发给分包使用或分包领用的建筑材料款。总分包之间的材料领用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为:分包人从总包人领用的建筑材料是由总包采购的,并且含在总分包合同中和总包与分包的工程结算价中,分包方没有按照结算价给总包开具建筑业发票而是只针对劳务部分给总包开具建安发票,结果少申报应缴纳的营业税,构成漏税的风险。

(四)总包方代替分包方扣缴营业税的税收风险

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已经取消了总包是分包人营业税扣缴义务人的规定。也就是说,总分包之间在平常的业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总包代替分包人扣缴营业税;另一种情况是分包人自己作为独立的营业税纳税人,向总包开具建安发票,让总包进行营业税的抵扣。

总包方代替分包方扣缴营业税的税收风险主要体现在,总包已经代分包人扣缴了营业税,总包给分包人结算工程款时,总包还向分包人索取建安发票,结果使分包人多缴纳了营业税,或者说分包人对分包额重复缴纳营业税。

总分包合同的涉税风险管控策略

通过以上总分包合同的涉税分析,提出以下税务风险管控策略:

(一)掌握建筑业总分包合同差额抵扣营业税的条件

建筑业总分包差额抵扣营业税应同时具备以下6方面的条件:

(1)总承包人必须是查账征税的企业。即实行核定定率征收的总包人发生的分包业务不能差额抵扣营业税。(2)分包人必须向总包人开具建安发票,而且总承包人必须向建筑劳务所在地地税局提供分包人开具的建筑业发票和税收缴款书复印件。(3)分包人必须是具有建

筑资质的建筑企业,而不是个人。即总包把建筑工程分包给个人或者是没有建筑资质的建筑公司,不能抵扣营业税。(4)总承包人必须持总分包合同到工程所在地的地税局进行备案登记,并且必须向工程所在地的地税局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登记,申报纳税。(5)建筑工程的主体工程在总工程中一定超过50%。否则,总承包方转包工程必须全额缴纳营业税,不能差额抵扣营业税。(6)差额抵扣营业税只限于建筑工程。即安装工程、装修工程修缮工程和其他工程的总分包之间不可以差额抵扣营业税。

如果建筑总分包之间没有同时具备以上六大条件,则总承包方将面临不能享受差额抵扣营业税的税收风险。

(二)总分包合同中必须明确载明相关事项

总分包合同中必须明确载明以下事项:(1)总分包之间的违约责任,特别是总包违约,总包向分包支付违约金时,分包必须向总包开具建安发票。(2)总包向分包收取的配合费用,必须向分包方开非建筑业的劳务发票。(3)如果总包统一采购建筑材料,分包从总包领用建筑材料的情况,不能把分包从总包领用的建筑材料写在分包合同中。

(三)总包对分包领用建筑材料进行监督

为了防止分包方将从总包方领用的建筑材料用于销售变现,然后用变现的现金去购买劣质建筑材料,从中赚取差价,总包必须对分包方从总包方领取的建筑材料,进行定期的监督使用,例如,派人到工地上去及时监督分包方把从总包领取的建造材料及时、足量用于本工程建设。

(四)总包方代替分包方扣缴营业税的税收风险管控

企业生命周期涉税风险解析 篇3

注册地确定后就是要进行企业名称核准、营业执照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税务登记证办理、银行开户许可证办理等事项。而在最初的企业名称核准时, 要填写并提交拟设立企业的法人代表、经营范围、股东构成及出资情况等信息, 由于从2014年3月1日起, 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 不在执行原来的实缴制, 从股东的角度讲, 暂时没有了实缴出资的压力, 于是就想当然的把新公司做大、做强, 把注册资本填写的比较大, 以彰显企业的实力, 殊不知, 认缴制对注册资本也是由实缴要求的, 要求在公司章程中予以明确, 另一方面, 注资资本认缴金额过大, 也会有可能导致多缴纳实收资本的印花税, 虽然税法规定印花税的征收对象是实收资本部分, 但由于实行认缴制后, 多数企业都取消了验资, 导致税务机关不好界定实缴资本的到位时间, 于是乎就简单、武断地要求企业按认缴资本缴纳印花税, 相当于把后期应该分期缴纳的印花税提前一次性缴纳了, 虽然这种征收方式存在欠妥当的地方, 但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情况, 所以企业必须在设立阶段确定认缴的注册资本金额时, 要考虑印花税缴税的风险。

企业办理完毕名称预核准后, 企业就要以核定的单位名称与房东签署房屋租赁合同, 以及新企业的公司章程和关于发起设立公司的股东会决议。这里房屋租赁合同的拟定, 要考虑涉税风险, 房租金额和租赁面积要恰当、要贴近实际, 因为在公司设立后要按租赁面积缴纳土地使用税。企业在准备好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和房屋租赁合同后, 就可以领取营业执照了, 然后依次办理刻章、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开户许可证等手续。而在办理税务登记证环节, 地税局会有可能根据房屋租赁协议的租赁面积, 要求公司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涉税风险点。总之在企业设立阶段重点考虑的是注册地的选取和注册资本金的印花税以及办公用房土地使用税问题。

成长期:公司设立后, 就可以到税务机关申购发票, 开展业务了, 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的不同, 导致各企业所涉及的税种有所差异, 但是守法、诚信经营, 依法纳税将是所有企业的立足之本, 我们通常讲企业要合理避税, 但这个合理一定是建立在了解、通晓税法基础上的依法纳税, 而不是故意、刻意的偷税、漏税。纵观我们身边的许多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为了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往往采取内外两套账的形式, 将不开票收入计入内帐中, 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殊不知, 这种做法一方面面临着偷漏税的法律风险, 另一方面自己堵死了通往资本市场的道路, 因为企业要上市、涉足资本市场, 财务规范是基本前提, 而财务规范中的税收问题现已成为阻碍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绊脚石, 有的甚至因为涉足太深, 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太大而最终放弃了上市的想法, 可见财务规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 除了传统的上交所的主板、深交所的中小板、创业板外, 北交所的新三板 (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 由于实行注册制、进入门槛低、不设限制性经营指标, 而成为诸多民企竞相追逐的对象,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多数企业在上新三板的过程中, 面临着税收的问题, 有的甚至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 只能拿时间换空间, 从现在起规范运作、依法纳税, 待将来再上市, 由此可见, 依法诚信纳税的重要性。

衰退期:在这一阶段, 企业业务量处于萎缩阶段, 企业由兴盛走向衰败, 并最终走向企业的注销清算阶段, 而注销清算阶段是企业涉税环节最多的阶段, 清算阶段的涉税复杂程度远远大于企业初创阶段和运营阶段, 在这一阶段, 税务机关要依据清算企业的账面资产及负债情况,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的相关规定进行逐一的审核, 以此判定清算企业的纳税申报是否正确。

而作为清算企业来说, 在公司进入清算阶段之前, 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即核实资产、清理往来, 应收的账款要收回, 应付的款项要支付, 名存实亡的账面资产要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后进行相关的处置, 也就是说在清算阶段提交给税务机构的报表应该是简洁、明了, 能反映清算企业真实资产状况的报表。而清算企业在清算阶段涉及的税款除了清算所得税外, 还会涉及流转税及附加。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 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 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 为清算所得。从程序上来看, 似乎清算企业的清算所得并不难计算, 但在这个过程中, 对资产可变现价值的判定是个难点问题, 也是最容易导致清算企业和税务机关之间产生分歧的地方, 也就是说清算企业需要拿出相应的证据、资料来证明某些应收款项确实无法收回, 而账面的应付款项是需要支付的, 不属于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范畴, 总之, 在这一阶段, 相关证据、资料的收集、获取和跟税务机关进行有效的沟通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企业从注册诞生要注销灭亡, 整个生命周期内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税收问题, 而对企业的财务人员来说, 知晓税法、遵循税法、依法诚信纳税将是唯一的选择。

摘要: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承载经营行为和经济活动的主体, 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产生了涉税的风险义务, 并且这种风险和义务会伴随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 直至企业消亡即注销清算为止。本文就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涉税风险进行阐述, 揭示企业不同阶段应考虑的涉税风险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涉税风险

参考文献

日常税收业务涉税风险提示 篇4

(一)税务登记环节

1.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风险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之前,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办理开业、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税务登记证的使用保管风险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纳税人按照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税务登记证件不得转借、涂改、损毁、买卖或者伪造。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纳税申报环节

1.逾期申报的风险提示

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逾期缴税的风险提示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三)发票使用管理风险提示

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包括:一是未按照规定印制发票或者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的;二是未按照规定领购发票的;三是未按照规定开具发票的;四是未按照规定取得发票的;五是未按照规定保管发票的;六是未按照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的。

对有上述所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所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行为的,可以分别处罚。

(四)一般纳税人达标不认定的风险提示

根据增值税实施条例及细则的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销售收入超过一般纳税人标准的(工业50万、商业80万),必须在次年1月底前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如纳税人不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认定手续的,则按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并且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五)进项抵扣环节

1.纳税人使用、保管税控设备不当的风险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蓝字发票不及时认证抵扣导致销方无法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风险提示

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购方认证蓝字发票并取得购货方税务机关出具的《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交销货方,销方才能凭通知单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企业开具的蓝字发票超过90日认证期限而购货方没有认证抵扣的,会出现购方无法认证抵扣、销方无法开具红字发票冲销收入的问题,直接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

3.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违规开具收购发票的风险提示

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未按规定使用、保管、开具收购发票或未按规定要求开具收购发票或超经营范围开具收购发票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除责令其限期整改外,收购发票进项税额不准予以抵扣。同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从严处理。

4.纳税人没有按规定时限申报抵扣进项抵扣凭证,导致少抵扣进项税额的风险提示

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风险 篇5

一、增值税中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风险

1.将货物交付给他人代销。委托他人代销货物, 一般用“委托代销商品”科目进行结算。税务机关在稽查时会首先通过“委托代销商品”的贷方发生额来核查有无漏作销售现象。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委托方应在收到受托方的代销清单时才确认为销售收入。一般来说, 委托代销商品中季节性的商品有淡、旺季, 日常用品和工业品有一定的均衡性, 所以企业应保持每月份的委托代销商品的数量, 不要出现异常状况。

2.销售代销货物。在账务核算过程中, 注意不能故意拖欠委托方的货款而被税务机关认为故意延期申报销售;不能因委托方的发票没到而故意迟缓确认销售的实现;不能用收取现金的方式销售, 隐匿不报销售来少缴纳税款。

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或者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的行为。如果企业用于购买礼品的金额较大, 而且无偿赠予了他人, 就存在着可能会被认定为视同销售, 必须缴纳增值税的风险。企业若有上述视同销售行为应计入“长期投资”、“应付股利”、“营业外支出”等账户, 不要做异常的会计分录。

二、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风险之二:易混淆视同销售在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处理

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风险首先体现在:同样是视同销售, 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上的处理却各有差异。企业要理清视同销售“两税”差异和注意事项。

视同销售的行为可以分为下面四种情况: (1) 会计准则、增值税和所得税法规均不作为视同销售的; (2) 仅增值税法规作为视同销售的; (3) 仅增值税和所得税法规作为视同销售的; (4) 会计准则、增值税和所得税法规均作为视同销售的。第一种和第四种情况不涉及年末的纳税调整, 一般不会有涉税风险, 在这里将不再具体阐述。下面笔者具体介绍中间两种情况:

1.仅增值税和所得税的法规作为视同销售而会计准则不作为视同销售的行为。企业将外购的和自产的及委托加工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捐赠, 增值税和所得税法将其作为视同销售处理, 而会计准则不将其作为视同销售处理。会计处理时, 在账务上不确认销售收入, 直接按账面价值结转, 增值税的销项税以公允价值为计税依据。企业所得税进行纳税申报的时侯, 对外捐赠的行为需要看作视同销售, 它的收入用公允价值来确认并填入纳税申报表。捐赠的成本能不能税前扣需要看对外捐赠是否是税法规定的公益性捐赠, 扣除金额有没有超过年度会计利润总额的12%的比例。

[例1]:某市一日用品生产企业, 为一般纳税人。2009年10月通过市人民政府捐赠自产的产品10000件, 单位成本100元, 单位售价130元, 假定这里不考虑消费税。

借:营业外支出 1, 221, 000

贷:库存商品 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221, 000

在财务上不作为视同销售处理, 按生产成本130万元结转;在计算增值税时作为视同销售, 按销售价格来计算应该缴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22.1万元;在做所得税的处理时也作为视同销售, 进行汇算清缴时视同销售收入按销售价格130万元计算, 并入应税收入总额, 作为业务招待费等费用扣除数的计算基数。同时企业应计视同销售成本100万元, 所以这项视同销售行为就增加了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 此时捐赠支出调整为销售价格加上增值税销项税额一共是152.1万元, 同时支出的金额增加了40万元。当会计利润总额大于等于1267.5万元的时侯, 捐赠支出152.1万元可全部税前扣除, 这时视同销售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没有影响。

2.仅在增值税中视同销售的行为。企业将自己生产或委托加工的非货币性资产用在管理部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企业内各营业机构之间转移的, 所有权并没有转移, 在财务和企业所得税中都不作为视同销售, 但在增值税中作为视同销售。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缩小了视同销售的范围, 对于货物在企业内各营业机构之间的转移, 比如将自己生产或委托加工的非货币性产品用在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不再作为视同销售。因为这部分视同销售在税务的处理中既要增加应纳税的所得额又要增加计税基础, 从整体上分析并没有对所得税造成影响, 只在税额的缴纳上有时间上的差异。

[例2]某市生产水泥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将自产的水泥用在自营的建筑工程上, 2010年九月建筑工程领用水泥500吨, 单位成本310元/吨, 单位售价360元/吨。

借:在建工程 185600

贷:库存商品 15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30600

三、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风险之三: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方面的涉税风险

问题之一:由于视同销售业务在会计帐务处理上都不直接计入“销售收入”帐户, 因此在报表的“利润总额”中体现不出此类业务的收益, 而视同销售的收入却属于纳税收入的范畴。为此在进行汇算清缴的时侯, 企业需要对这类业务作纳税调整, 将此类业务的收益作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处理。

视同销售的种类比较多, 企业在进行这类收入项目调整的时侯, 容易出现漏掉的项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用于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和利润分配的行为, 应当视同销售。在实际的工作中, 企业将产品给客户试用, 会在账务记入“营业费用”;将自产的产品当作礼品赠予他人或者作为职工福利发放, 会在账务上记入“管理费用”。上述的事项, 既属于增值税中视同销售的行为, 又属于企业所得税中视同销售的行为, 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做纳税调整。国家税务机关在查账时除了按照常规审查所得税计算是否准确之外, 还会向被查账单位索取企业所得税的年度纳税申报表, 审查有哪些纳税调整项目,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属于视同销售行为的调整项目及调整数。

问题之二:视同销售行为中产品销售价格的确定。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视同销售行为中产品的销售价格, 应该参照同期同类产品的市场售价确定, 没有参照价格的, 应该按照成本加上合理利润的方法组成计税价格。企业一定要注意这个规定和增值税中的视同销售行为的产品价格确定顺序不同, 不能用增值税中视同销售行为的价格确定办法来计算企业所得税的税额。如果企业没有按税法规定的价格确定方法计算缴纳所得税的, 应按规定方法重新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进行纳税调整, 确定应补交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四、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风险之四:对会计和税法差异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涉税问题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列举的八种视同销售行为中, 有的在会计上做销售处理, 有的在会计上不做销售处理。对于会计做销售处理的, 纳税人必须按规定记入企业的销售收入, 但在会计不做销售处理的行为, 纳税人的纳税额因处置不同而不同。

纳税人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按照《企业执行现行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解答》处理, 在会计上按成本进行结转, 不作销售收入处理;二是按税法规定和会计的核算原则处理。纳税人在发生视同销售业务的时侯, 按税法的有关规定记入企业的“销售收入”。但对纳税人来说, 这两种方法的纳税额却不同。我们可以举例进行比较。

**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10年6月份, 将自产的钢材用于建造办公用房。这批钢材的实际成本为50万元 (不含税) , 市场售价是60万元 (不含税) 。办公用房在本年11月份完工并交付使用。

若纳税人按方法一处理, 那么在2010年6月份移送使用钢材时, 计算应缴纳的增值税应交税金=60万×17%=102000 (元)

借:在建工程602000

贷:产成品5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 102000

11月份将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 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602000

贷:在建工程602000

纳税人在年终进行所得税申报时, 要规定调增计税利润。应调增的计税利润=600000-500000=100000 (元)

纳税人视同销售的业务应该缴纳的所得税为:应交税金=100000×25%=25000 (元)

纳税人若采用方法二在会计处理上作销售处理, 那么2010年6月份公司在钢材移送使用时应计算应交的增值税税金。

应交税金=60万×17%=102000 (元)

会计处理为:借:在建工程702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 102000

产品销售收入600000

纳税人11月份将工程交付使用的时侯, 作如下处理:

借:固定资产702000

贷:在建工程702000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按方法二进行核算,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比方法一多出了100000元。那么, 2010年6-11月份方法二就比方法一多计提了折旧。纳税人的这笔视同销售业务计入到收入, 年终时计缴所得税, 但已经不再是纳税调整的问题。多计提折旧的部分从应纳企业所得税的所得额中扣除掉, 从而减少了所得税的税额。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的税法法规和相关会计政策对视同销售的规定还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税制的不断的改革、完善, 相信各税种之间及财务上对视同销售的差异会渐渐缩小。

参考文献

[1]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教材.2010.

[2]盖地.税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3) .

医药行业涉税风险浅谈 篇6

一、医药行业经营中存在的涉税风险

(一) 收入确认的风险

1. 根据发票的开具确认收入, 预估退货风险

当今的药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 市场的供应量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医药流通环节, 主要是医药销售公司和医院掌握着供应商的生死脉搏。医药制造企业通常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 丧失了话语权。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不少医药制造企业都采取铺货销售的方式, 主要是代销 (赊销) 的形式, 也就是说药品经销商从医药制造企业拿到货后, 并不直接付款, 等到满足一定条件后才付款。有的医药制造企业还通过延长信用期的方法吸引医药公司进货。为数众多的医药制造企业都存在着大量的应收货款, 同时制药企业货款难以回笼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因此, 目前医药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是根据所开具的发票确认销售收入的方式, 违背了税收关于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2. 无偿赠送和展示样品, 未按视同销售进行核算

通常销售药品是不能采取买药品赠药品的形式进行销售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修订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搭售、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 向公众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方式现货销售药品, 乙类非处方药及保健品则不在限制之列。

3. 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收入不按规定并入收入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一些扶持重点行业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 惠及了部分医药制造企业。如: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 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专项资金, 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很多省、市及地方政府也都陆续出台了包括对医药行业的重点项目给予拨付专项资金在内的扶持政策, 以促进该行业加快发展。对于取得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 以及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 企业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缴纳企业所得税, 应着重加强监管。

(二) 成本费用扣除的风险

1. 直接从农民手里收购中药材等, 虚增材料采购成本

医药制造企业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 必须符合药用要求, 因此大部分都是从正规的渠道购入, 以购货发票作为凭证入账。而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所需的粮食等原料、中药生产厂家所需的中药材等有可能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原料的环节, 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收购单位即用票单位自行填开, 没有购销双方的约束机制, 因此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农产品收购业务数量多, 而且大部分为现金交易, 收购的货物很难准确核实其真实数量, 因而税务机关对收购凭证开具的真实性难以掌握。若纳税人虚开收购发票或多开收购金额, 不仅多抵扣增值税, 而且给企业下一步多列生产成本, 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埋下伏笔, 形成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风险。

2. 未按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业企业, 特别是多工序生产、具备一定规模的, 大多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模式。会计上通常的处理程序是:首先, 企业应先制定各种材料的计划成本目录, 规定原材料的分类、各种原材料的名称、规格、编号、计量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其次, 平时收到材料时, 应按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内, 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 作为“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最后, 平时领用、发出的材料, 都按计划成本计算, 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 随同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 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 (月) 分摊, 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制造业企业容易利用成本核算复杂的、专业性强的特点, 不按规定结转成本, 人为调节利润, 达到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不按规定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更是常用的手段, 在征管中要格外加以注意。

3.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符合条件的, 超过规定比例扣除

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广告宣传, 而药品作为特殊商品, 其广告宣传除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约束, 还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药品广告宣传的有关规定。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并发给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 不得发布。处方药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非药品广告不得有涉及药品的宣传。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72号) 规定, 医药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30%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 资产税务处理的风险

1. 资产损失未按规定进行处理, 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企业是资产损失的多发行业, 一方面由于严格的法律法规所致, 药品有着较其他行业更为严格质量规定, 那些经检验不合格或超过保质期的原料、产成品不允许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生产工艺特点所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也很大, 加之不合格品返工、销售过效期退货等等因素, 每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大约在0.3%—0.5%。再有就是, 当前医药市场竞争激烈, 医药制造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常常会遭遇到坏账、死账等问题。

2. 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 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

近年来, 医药制造企业纷纷加快了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一方面是由于国家针对医药行业颁布的GSP (Good Supplying Practices) 和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规范, 要求医药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 必须遵循质量管理规范, 严格审核进货来源、规范地管理存放药品、准确地追踪流向。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 并详细记录过程中发生的关键数据。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达到并执行GSP和GMP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我国制药业从传统工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型, 医药生产流通领域也正面临全面的改革冲击, 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为医药企业发展助力, 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 一大批如“用友”、“金蝶”、“安易”、“佳软”等著名软件开发商也推出了一批适用于医药制造企业管理软件, 有的还可以为企业“度身定做”管理软件。

二、医药企业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涉税风险

(一) 税收政策不易把握的风险

1. 政策变化风险

政策变化风险来源于政策的时效性。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指引和支持。近年来, 我国的税收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更新较快, 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地补充、修订或完善, 不断废止旧政策, 适时推出新规章。对于企业来说, 经常会面临无法确认经营活动适用哪个税收政策的问题, 一旦采用了已失效或废止的文件, 就会产生涉税风险。

2. 无法及时获得地方税收法规的风险

对于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税收政策法规, 纳税人可以通过经常查阅相关网站的形式获得。但对于一些省、市范围内的地方性税收政策, 由于发布和传播渠道较少, 如果税务机关不及时通知或提示, 纳税人很可能无法及时获取这些税收政策法规, 从而产生无法执行政策的风险。

(二) 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 对一般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目前, 医药行业整合加速, 规模化的企业集团相继涌现, 但是医药行业税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 很容易出现对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 从而导致对税收政策的执行出现错误, 出现风险。

2. 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 购置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设备抵免所得税条件与政策不符。《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2) 高新技术企业条件发生变化。《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 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3) 企业自行加计扣除的研发费不符合政策规定。药业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 据权威预测, 今后几年药业行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 年平均递增幅度将达到12%以上。这种趋势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国家关于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但国家对研究开发费的扣除范围及标准有明确规定, 所以企业在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以下涉税风险。

第一, 政策把握不准, 有意无意中扩大了研究开发费项目的扣除范围, 减少了应税所得。

第二, 接受委托的研究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参与税前加计扣除

企业如何防范对外借款的涉税风险 篇7

关键词: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小额贷款公司,涉税风险

企业对外借款,可能来自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含个人)。企业在对外借款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涉税风险。本文旨在从防范相关涉税风险的角度,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分析企业的注意事项,并给出处理建议。

一、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涉税风险分析及防范

例1:荣发塑料制品公司系由王永、辛磊、赵芳三人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 000万元。注册资本到位后,王永将其6 000 万元的注册资本挪作他用,致使企业经营资金不足。为满足经营资金需要,荣发塑料制品公司向银行贷款8 000 万元,由于贷款金额较大,银行在6%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利率上浮了30%,为此企业每年需要向银行支付624万元利息。请问该项贷款业务将产生何种涉税风险?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向金融企业的借款利息支出允许据实扣除。为此很多人认为只要向金融企业的借款利息支出就没有涉税风险,都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税前扣除借款利息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必须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税前才允许扣除相应的利息支出,如果该项借款未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则其利息支出属于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利息支出,不符合税前扣除的相关性原则,税前不得扣除。因此企业在扣除利息支出时需要注意相关借款是否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 如果投资者投资未到位,或存在抽逃注册资本现象,根据国税函[2009]312号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的规定: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因此企业投资者需要注意,尽量要降低注册资本不到位或抽逃注册资本的风险。

解析:荣发塑料制品公司向银行借款的8 000 万元中,有6 000 万元是由于投资者抽逃注册资本引起的,因此这部分利息支出不应该由企业负担,而应该由投资者王永负担,因此相应的利息支出468 万元[6 000×(6%+6%×30%)],不得在荣发塑料制品公司的税前扣除。

3. 企业的借款利息支出,必须严格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并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作为期间费用在税前扣除。

例2:A公司2013 年1 月1 日向银行贷款1 000 万元,年利率为6%,其中800万元用于办公楼基建工程,该车间于2013年9月交付使用;200万元用于采购材料物资从事生产经营,A公司在2013 年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提了60 万元贷款利息支出,全部记入“财务费用”科目借方。请问企业的处理是否正确?

解析:由于A公司的贷款中有800万元用于办公楼基建工程,则在该办公楼建造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36 万元(800×6%×9÷12)应该计入办公楼的建造成本,并于资产交付使用的次月起即2013 年10月份开始计提折旧。企业错误地将其计入当期费用,造成虚增收益性支出、减少资本性支出的结果,应进行调账。假设该办公楼使用20 年、残值率为5%,则调账分录如表1所示。

二、如何防范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涉税风险

对于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含个人,下同)借款的利息支出如何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问题,进行规范的文件主要是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函[2009]777号文件《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和国家税务总局[2011]34号文件《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根据这两个文件的规定,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支付的利息要想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 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企业向非金融企业的借贷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2. 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税前不得扣除。鉴于目前我国对金融企业利率要求的具体情况,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对此,企业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只有首次向非金融企业支付利息时,才需要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换言之,只要贷款条件、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不发生变化,企业以后无须再“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

(2)金融企业的范围。在向税务机关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时,金融企业限于本省范围内、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就是说金融企业的范围限定在本省范围内,是否属于税收中所规定的金融企业的范围关键在于其营业执照上所标注的经营范围是否有“贷款业务”。

(3)企业对金融企业的选择。对于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银行贷款条件严格,利率相对较低,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的利率一般要高于银行的利率,因此企业在向税务机关报送“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时,应该尽量以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利率作为基础和利率信息来源。

(4)企业向税务机关提供的是“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而非证明。“说明”的要求远远低于“证明”的要求,企业可以以报道、统计数据等为基础报送“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

(5)“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是指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担保以及企业信誉等条件基本相同下,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也就是说“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既包括基准利率,又包括浮动利率。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够有相应资料说明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较高,则可以提高利息支出税前扣除的限额。

3. 企业在对外支付利息时,需要取得相应的发票。如果未取得相应的发票,则企业就是未取得税前扣除的合法凭证,税前不得扣除。因此当企业向个人借款支付利息时,需要到地方税务局代开发票,税务机关在代开发票时需要征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4. 企业在支付利息时,替债权人支付的税款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在实践中,当企业向个人支付借款利息时,与所付利息相关的税款往往由企业负担。由于这部分税款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纳税人是债权人,因此不得记入债务人的支出,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为此在签订合同时,企业可以考虑在保证债权人实际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利息率的方式将债权人的税后利息转换为税前利息,从而避免涉税风险。

税前利息率=税后利息率/(1-利息综合税收负担率)

例3:荣华超市是A省最大的连锁超市,现在该公司准备扩大经营规模,为此需要筹集3 000 万元资金。由于企业已经向银行借入了大量的资金,信用额度已经用完,为此只能向非金融企业借入资金。为了获取这笔资金,荣华超市以10%的年利率为条件向3个自然人借入了3 000万元资金,相应税费由荣华超市负担。对于该项业务企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荣华超市要想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利息支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荣华超市与债权人之间签订借款合同。

第二,借款合同中对利率和税款负担问题要进行明确约定。假设荣华超市以10%的年利率向3个自然人借入3 000万元资金时,所支付的利息为300万元,该笔利息的各项税收负担为25.6%(该综合税负率的测算详见本文第四部分),相应税款由荣华超市负担。此时荣华超市面临两种选择:①借款合同约定利率为10%,债权人相应税款由荣华超市负担;②借款合同约定利率为13.44%,由债权人负担相应税款。

注:①10%÷(1-25.6%)=13.44%。②企业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3000×13.44%=403.2(万元),债权人缴纳税款=403.2×13.44%=103.2(万元),支付完税款后,债权人实际获得利息=403.2-103.2=300(万元),获得的利息收入即税后利息300万元。③多纳的个人所得税=(76.8-76.8×25%)×20%=11.52(万元)。

第三,荣华超市向债权人支付利息时要由当地地方税务局代开利息发票。

第四,荣华超市在首次向非金融企业支付利息时,需要提供“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该说明应以A省金融企业,最好是财务公司或信托公司等较高的贷款利率为准。

最后一点,企业向关联方借款,其关联债资比例要注意不超过下列标准:①金融企业:5∶1;②其他企业:2∶1。也就是说,非金融企业接受的需要支付利息的关联方债权性投资,只要不超过企业本身的权益性投资的2 倍,其支付占关联企业的利息支出就可税前扣队除。

三、企业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的税务处理

例4:芳华食品公司由于资金紧张,以15%的年利率向邦泽小额贷款公司借入1 000万元的资金,每年支付利息150万元。请问在企业所得税前能否扣除这部分利息支出?

对于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借款,其利息支出能否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一直存在争议,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属于非金融企业,因此企业支付给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息在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部分允许在税前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另一种观点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属于金融企业或准金融企业,因此企业支付给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息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那么哪种观点更为合理呢?关键取决于小额贷款公司性质的界定。

1. 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定经营范围是小额贷款业务。根据银监发[2008]23号(《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换言之,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定经营范围是小额贷款业务。

2.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在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时,企业不仅应向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正式申请,经批准后,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并领取营业执照,而且还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向信贷征信系统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业务信息。

3. 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依法确定。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 倍),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具体浮动幅度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额贷款公司没有金融监管部门授予的金融业务许可证,但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条件、审批过程、经营范围、内部管理制度等都是比照金融企业的规范和要求,它与一般工商企业的设立条件、审批过程、经营范围、内部管理制度明显不同。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参与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和日常监管。由此可见,小额贷款公司事实上就是金融企业或者是准金融企业。而且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利息收入已经依法缴纳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种税收。所以企业支付给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息收入,只要取得了合法、有效的凭据,在企业所得税前就应该允许全额扣除。

解析:芳华食品公司支付给邦泽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息,只要取得了合法、有效的凭据,应该允许企业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四、企业向自然人股东借款的纳税筹划

例5:鑫鑫建材公司是孟冬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每年的利润为4 000万元左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企业向孟冬的借款3 000 万元,未向股东支付利息。假设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8%,当地规定个人到税务机关代开利息发票的综合税收负担率为25.6%。请问鑫鑫建材公司是否应该向股东支付利息?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中,一旦资金紧张,企业经常向自然人股东借入资金,而股东往往认为企业既然是自己的,自己的企业没有必要向自己支付利息;而且一旦企业向股东支付利息,股东还需要缴纳各种税收,因此企业无需向股东支付利息。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

1. 个人获得借款利息需要缴纳的税费。无论是股东还是其他个人将资金借给企业收取利息时,需要缴纳以下税费:

(1)按照利息收入的5%缴纳营业税。

(2)按照营业税的7%(或5%、1%)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按照营业税的3%缴纳教育费附加、按照营业税的2%缴纳地方教育费附加。

(3)以利息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照20%的比例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4)对于民间借款合同是否需要缴纳印花税,各地执行标准有所不同。按照《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借款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但印花税中的借款合同,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与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合同。也就是印花税征税范围的借款合同必须有一方是金融机构,因此可以说民间借款合同暂时没有纳入印花税的征税范围。

根据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到,个人所获得的利息收入需要缴纳25.6%左右的税费。但各地税务机关在实际征管中,往往结合本地区实际,规定了不同的利息收入的综合征收比例。企业在向个人支付利息时,可以向税务机关咨询具体的征收比例。

2. 影响利息支付的因素。对于企业是否应该向股东个人支付利息,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股息、红利的综合税负率与利息的综合税负率。对于法人企业的股东而言,企业赚取的利润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后应该分配给股东,一般情况下,股东获取股息、红利的综合税负率为40%左右。企业的股东将资金借给企业,获得利息的综合税负率最高为25.6%,也就是说,对于一般企业的股东而言,利息的综合税负率远远低于股息、红利的综合税负率。“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应该向股东支付借款的利息。

(2)企业的盈亏状况。如果企业是盈利的,那么企业支付给股东的利息符合税前扣除条件的话,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降低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税负的作用。而如果企业是亏损的,则企业向股东支付利息的减税作用则大打折扣。

(3)如果企业不向股东支付利息,可能面临的风险。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应该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企业向股东借入资金,应该按照市场利率支付利息,如果不支付利息,可能会被税务机关做纳税调整,要求个人补缴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

上一篇:湿地植物配置下一篇:产品设计中的氛围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