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结构及建设

2024-08-15

校园文化结构及建设(精选八篇)

校园文化结构及建设 篇1

社区是社会的最基层单元,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曾几何时,人们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鸡犬之声相闻的传统社区里生产和生活。倏忽之间,这种浪漫温馨的生活方式就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被无情解构了。今天,生活在一片片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化森林”中的都市人群形同陌路,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早已无影无踪。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稳定的侵蚀相当严重。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几亿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业生产领域,成为在农村和城市飞来飞去的“候鸟”,矛盾和问题接踵而至。因此,社区建设和社区和谐问题就突出地摆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面前。社区和谐则社会和谐,社区文化和谐则社区和谐。有鉴于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城乡社区文化建设高度关注、加大投入、深入研究、成效明显。社区文化广义上讲是社区居民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社区文化则是除社区物质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现象的总和,是社区共同体所传承和创造的(或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及其物质载体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一般来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发展动力,社区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纵观事物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其动力既有一元的,也有多元的。与一元动力相比,多元同向动力结构的事物比一元动力结构的事物发展速度更快、速率更高、效果更好。那么,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来自哪里?其结构是一元还是多元呢?笔者认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结构是同向多元的、分散的、非均衡的,是内外动力兼具的。所谓同向多元是指在社区文化动力结构中,驱动力是几个或几组而不是单一的,这些驱动力沿同一方向驱动社区文化向前发展,无耗散力。所谓分散非均衡是指在社区文化动力结构中,各驱动力在不同环节、不同点上驱动社区文化发展,各驱动力不是等力、均衡地作用于社区文化这一主体,而是各驱动力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

一、社区共同体发展社区文化的愿景和行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分水岭,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分期标志。之前的社区文化建设是自发式,此后的建设属自觉行为。自发式阶段主要以政府投资基础文化设施和引导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为主,政府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社区自主性力量相对薄弱,同时由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利益机制缺失,社区文化活动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创新不足,无法满足社区成员多样性文化需求,加之社区成员特别是青壮年群体在蓬勃发展的经济浪潮中,为经济利益而奔波忙碌。因此,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着参与度低、均衡性差、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社区文化发展和社区成员幸福指数增长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导致社区间出现人际关系“沙化”现象,人与人之间沟通不畅,感情交流受阻,人情冷漠,心理失衡,暴力频发,“黄、赌、毒”沉渣时有泛起,影响着社区和谐,制约着社会发展。这时社区成员普遍渴望一种和谐宁静、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从而产生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社区成员自觉行动后,社区文化建设才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下,开始探讨社区文化管理及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基础文化设施,并使之符合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塑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条件下,社区共同体的社区文化建设愿景和自觉行动才成为可能,才能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社区文化建设之目的是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全面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近年来,城乡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多元化、社区精神塑造和社区典章制度建设、广泛的群众参与以及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动力、精神动力、社会基础、工作基础和组织保障,社会各界———上至政府下至社区成员和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愿望强烈、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社区共同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愿景和积极行动催生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大的内生动力,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经济价值和就业安排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经济动力

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惯性问题———习惯于政府大社会小、重政府管理轻社会治理、条块分割、手段单一等问题;也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地位没有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主体意识没有充分体现的问题;还有资金投入不足、队伍建设滞后、文化场地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既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又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广大社区建设者不找市长找市场,在市场中探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在考量社区文化建设的经济动力时,既要重视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使社区文化建设在积极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环境支撑;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性,以期产生“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的功效。

公益类与非公益类社区文化,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社区文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不能截然分开。公益类社区文化建设引领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非公益类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非公益性社区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文化建设补充资金,为公益类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还可以安排社区成员就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非公益类社区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且区域人文特色明显,区域性、多元性的特点要求社区文化建设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夯实基础,既突出公益性,又体现经济性。一是广泛参与的体育娱乐活动,如全民健身活动、节日庆典、婚庆服务活动等。二是乡村旅游服务。突出乡土特色,为紧张的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服务,如农家乐、农业生产体验活动等。三是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活动。有偿托老服务、学生托管等。四是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举办以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目的的涵盖书画、舞蹈、养生教育、插花艺术等的老年大学。五是社区文化产品开发。不同地区、不同社区可以结合其自身特点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三、国家政策扶持和政府资金投入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外力

在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总体上讲自发性比较明显,尽管各地政府出台了一些制度、管理办法,但从国家层面讲,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或相应的建设法规;各地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尽管做了一些规划,出台了一些办法,总的来讲,这些规则办法相对而言多为粗线条的,不系统。从长远计,要搞好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一是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使其步入法制轨道;二是地方政府要制定“社区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社区文化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并把这些“规划”和“体系”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除了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资金投入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外力。总的来讲,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明显存在着资源总量不足和配置相对不均衡的现象,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缺失,活动经费短缺,人员待遇偏低,严重制约社区文化活动有效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的社区文化建设投资体系。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涉及人数众多的事业,单靠政府投入显然入不敷出,必须广开渠道、多方融资,政府拨一点儿,社会筹一点儿,单位出一点儿,个人拿一点儿。另外,也可由政府在特定范围内发行社区文化建设债券,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总之,只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社区文化建设之花就会根深叶茂、繁花似锦。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社区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文化载体,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结构决定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从内生动力、经济动力、外在动力等方面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不同动力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动力结构

参考文献

[1]康之国.构建和谐城市社区中的文化建设[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3):29-37.

[2]杨桂华.重塑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J].上海大学学报,2008,15(3):92-98.

[3]景天魁.社区文化与社区发育的逻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7(3):1-5.

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结构及功能 篇2

一、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代表或反映企业的追求、志向和决心的总体倾向,是在企业内部把全体员工的力量统一于共同目标之下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增强企业全体成员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通过企业内全体成员普遍接受的一种价值体系,是以含义确切、词义清晰、语言具体的表达方式,强化员工意识,以追求企业最佳的整体精神优势,形成一致的目标感、责任感、使命感,对员工和企业行为进行柔性控制和约束。企业精神在一定层次上讲,是企业文化各方面内容的概括和抽象。企业精神是实现企业价值的中介和桥梁,是全面建设企业文化的关键一环。“企业精神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与顺利实现组织目标相联系的,对生产经营和其他工作起积极作用的,为企业全体成员所认同拥有和坚持的整体化、意志化、个性化的企业群体意识”。“公司精神是将组织团结和凝聚在使命和远景周围的一套价值观,它是公司的精神之所在――是组织赖以存在的一系列价值观和态度、观念,这是公司内每一个成员共同分享的,因此它是真正具有激励作用的要素。”[3]

(六)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代表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它代表着企业的强烈追求,是激励职工奋斗、进取的精神力量。企业目标包括物质目标和精神文化目标。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人们才把企业目标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要素。企业目标是一个多元体系,从决策角度上看可以分为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从性质上看,可以分为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按时间可以分为远期、中期、近期目标;从范围上又可分为整体目标、部门目标和岗位目标。有了明确的符合本企业发展状况的企业目标,就能使员工的思想和行动集中到完成企业目标的轨道上来,在竞争中为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奋斗。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目标激励。企业目标、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宗旨,三者表达的都是一个基本意思,即目标。但企业发展战略强调的是目标的高度性、整体性和长远性,宗旨强调的是目标的根本性和终极性。“企业宗旨是企业目标中最抽象的一种。由企业所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基本目标。虽然各种企业的宗旨会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最基本宗旨必然会体现‘创造用户,满足用户’,这是企业生存的需要,也是企业存在的原因。”[7]

(七)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颁布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带有强制性的义务,并能保障一定的权力的规定,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企业制度的内容包括厂规、厂法等一切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工作标准等。企业制度通常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适应员工满足 1

欲求而形成的定型化的规范;二是有其存在的明确性并有一定的持续性;三是要求员工尽一定的责任、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力。

(八)企业民主

企业民主是指职工对企业决策、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有发表建议的权利。它包括职工的民主意识、民主权利、民主义务等,还包括一些作为生产中的人的人格尊严、参与意识等非社会性、非政治性的因素,是企业的政治文化问题。企业民主的作用主要有:一是有利于确立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二是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四是有利于企业精神的培育。

(十)企业形象

校园文化结构及建设 篇3

感的企业组织形式。当它一有新的产品

创意,就可以马上从网上寻找合适的厂

商进行外包生产,寻找专业化的营销企

业进行营销,做到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

售,在不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的前提下,

跨地区、跨行业的引进资金、设备、技术、

人才等要素。而如果虚拟企业中的核心

企业(产品)销路不畅时,它的合作伙

伴,也就是虚拟组织中的节点企业则可

以结合自身条件,迅速调整营运范围,重

组资源,主动向外寻找机会,减少经营风

险。

企业要在快速变革的环境中求得生

存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适

当的引入一些伦理道德作为管理机制的

一种润滑油和催化剂是一个有效而值得

考虑的方案。在中国的观念里,伦理道德

不是一种道德戒律,而是一种激励人们

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它给每个人都留

下了充分发展的空间,而月-千百年来,伦

理道德体系是一直留存在人们的思想深

处。

网络经济与传统企业管理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经济作为

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出现在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它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各种经

济活动几乎全部纳入了信息网络的渠

道。

(一)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一

方面,企业因为组织内部层次间传递效

率的提高而受益,另一方面网络企业的

市场竞争也因此而更加困难。另外,以顾

客为导向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的生产原

则。在网络所提供的巨大交流空间里,在

线公众有了更多的可借鉴的行为模式,

顾客需要的个性化,将与传统企业的大

批量、标准化生产产生巨大的碰撞。

还有,作为企业生存动力的研究与

开发工作也将逐步采用虚拟方式,实现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利用外部的资

源,开展合作研究、设计、创新。企业按照

利益均沾的原则,与项目的参与方分享

成果和利益。

(二)组织结构需要重新进行设计。

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为代表的刚性组织

结构中,依靠个人奋斗,几乎每个人都有

机会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以,在工作

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展示个

人魅力,而网络经济下几乎所有的活动

都要依赖于团队的力量。因为只有协作,

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而团

队决策的盛行也使控制权从企业的职能

部门转移到项目小组。所以,传统的依据

职能来确定组织结构的普遍作法已经刁;

适用。在以顾客为导向的网络经济条件

下,要使组织反应迅速,就必须把顾客的

意愿作为企业开展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因此,在组织结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能

体现将权力从上司向顾客转移的战略变

革。

(三)企业文化的内容将发生变革。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将不再是使企业

则智枯竭的对抗性竞争,而变成了一种

竞合关系,也就是在企业间必须提倡在

合作中求得竞争优势。通过建立新型的

战略联盟来相互学习、共同积累、提优补

差、培养核心竞争力。而且,在以信息为

基础的企业中,大量的工作将以部门作

为实施标准的监督者,工作将在很大程

度上由承担专项任务的工作团队来完

成。同时“高度信任”将成为企业文化的

重要组成内容,因为网络的虚无性,对于

人的道德品质、信任和对等关系产生了

更高的要求,无论是顾客与企业之间,还

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他们在交易和合作

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都将大于工业经济

时代。因此,必须建立诚实、公平、互利互

惠的企业文化,才能在职工、客户、供应

商、同行、有关组织、个人间取得充分的

信任,才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从儒家伦理看虚拟企业的管理

(一)从家国观念看虚拟企业的组

织结构的构建。通过儒家学说的相关记

载,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并没有今天

所谓的国家观念,只有家国天下的观念,

他们认为天下是由国组成,国又由无数

个家庭组成。家庭属于私的最大单位,家

庭的财产和资源对外不公开、不共享。儒

家伦理顺应了人性的特点,主张把这种

对自己的爱,以自我为起点,以家庭为中

心,由里及外,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一步

一步地推扩出去,以至于无穷。所以,在

虚拟企业中构建组织结构,就不能拘泥

于企业,本部门的利益,而应该破除“隧

道效应”,组建一个能在网络经济下不断

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灵活

而柔性的、没有明显层次区别的组织结

构。

作为虚拟企业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

化和市场的要求,结合本组织的性质和

工作需求只控制关键的生产环节,只从

事自己的业务强项,而将关键环节以外

的其它工序通过资源外包的形式委托给

组织外的企业,从而形成分散但功能更

加灵活的网络型组织结构。

当然网络环境下的组织结构相对于

传统经济,形式上比较松散,而且系统性

和约束力明显低于工业经济下的刚性

的、可见的组织结构。因此,为弥补形式

上的种种缺憾,需要企业从精神、伦理和

道德这一层面加以补充和培养,这样才

能有效地、迅速地解决网络环境所带来

的新问题,才能有效地、迅速地应对网络

环境所面对的新机遇。

(二)从名分制看虚拟企业中各节

点企业的定位。所谓名分制,用孔子的话

来说,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

认为名是具有次序的人际关系中的个体

身份标志,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

位置,分是指具有某种身份或处于某种

位置的个体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和所应

履行的伦理义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名,

就要尽什么样的份,例如君仁臣忠、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在网络经济下,虚拟企业在组建的

过程中,也要适当的考虑企业的名分问

题,也就是赋予将要在合作中承担职责

的各企业的地位以及相互的权利、义务

问题。如果因为名分不定、形式复杂、结

构混乱而导致整体企业同盟的利益受

损,或者企业同盟的竞争力下降,那么,

虚拟企业建立的初衷就被抹杀了。在一

片混乱之中,虚拟企业的优势肯定难以

发挥,同时,还有可能因为合作效率低下

而导致动态联盟的运转失灵。

(三)从正名看虚拟企业中各节点

企业的权利义务关系。儒家伦理的核心

内容是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

朋友之间的关系。但是,仅仅确定五伦是

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还是要“正

名”。正名包含两重含义:一是要正定身

份,二是要正定名分。正名首先是要正定

身份,另外,还要正定每个人的身份和具

义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名和分之间的关

系不能相应,就是名实不符。

如果,企业之间身份不能相对固定

而导致责权不明,则有可能会出现合作

伙伴不愿或不能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所

接受的任务的情况。那么,这时失去的很

有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顾客群,甚至是整

个市场。

(四)从忠孝两全看节点企业与核

心企业的利益。很多学者认为:儒家是以

社会国家为本位。当与个人、家庭局部的

定位相比,集体、整体、国家、社会是本

位,应当具有优先性。然而,儒家主张“以

孝治天下”,又难说是完全以国家社会为

本位。

同样,在虚拟企业当中,各合作单元

之间,存在着小集体利益和大集体利益

之间的矛盾。从网络经济的竞争要求来

看,应该讲求整个动态联盟的协同发展。

但市场经济又是一个非常实在的、经常

涉及经济利益的现实社会。作为一个复

杂人,在小集体发展的过程当中,必定不

可能完全纯粹地讲奉献。我们可以从儒

学中借鉴到本位不是原则,只是一个原

点,一个价值的基点,是一个考虑事情、

决定行动之利蔽得失的参考尺度。作为

整个虚拟企业的发展,也不应该只停留

在保障核心企业的利益上,而应该把共

同发展,共享利益作为最终的目的。作为

节点企业,自身的发展就是对核心企业

发展促进,而核心企业发展就是对节点

企业的保证。

(五)从爱有等差和兼爱看虚拟企

业中各层次的关系。儒家伦理提出了一

种处理所有伦常关系的普遍准则:爱有

等差。它要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按照宗

法和血缘的亲疏远近来依次推行仁义。

宋代儒学家张载,又把儒家爱有等差的

思想,发展为兼爱的思想。提倡把爱的范

围扩大,把仁义推行于万事万物。

儒家的爱有等差和兼爱思想可以用

来指导我们处理虚拟企业中战略联盟各

层次利益的分享问题。一方面它考虑到

了人情不齐而处之于先后次序;另一方

面,爱有等差与兼爱理论又要求把爱和

仁义的原则推行于万事万物。在面对冲

突或及小矛盾的情况下生产的先后顺

序、批量大小问题、或者定单的接受与

否、合作关系的存续与否上都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因而在虚拟企业的经营中也

具有实践上的完备性。

同叫,在爱有等差原理的启发下,我

们也可以借鉴物料管;理的有关分类方

法,把企业战略联盟当中涉及到的企业

按照亲疏远近分成三、六、九等,分别予

以处理,卉平刚就保持不同的联系状态。

(六)从家庭管理看网络经济下企

业文化的养成。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

员所接受的价值体系,包括思维方式、行

为规范、心理预期和基本信念。它是企业

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

于其它企业的特色,它会渗透到企业的

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影响到全体员工

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以及经营业绩。

新经济下,网络企业所拥有的新的

经营和运转模式,必然带来企业文化的

改变。这种改变肯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

够完成的。而且,鉴于网络的超越时空的

特性,要在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文

化的企业之间形成共识,更是一件非常

耗时的工作。

然而《大学篇》曾提到:“尧、舜率天

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

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尧

舜之仁与桀纣之暴是那么的不同,而其

政令皆为国民所遵从。这主要是原为政

令要求的内容与民众平素的教养习尚相

协调的原因,若是相反的话则会遭到民

众的抵制和反抗,

诚然,企业文化的养成,需要一段很

长的时间。从它开始萌芽,到它植根于员

工的思想意识领域再到在跨企业的合作

中形成一种共识,的确需要很长时间的

酝酿准备。但是网络经济是一个刚刚起

步的新生事物,全球性的协作发展的文

化理念还暂时缺位。儒家伦理作为一种

本源性的东西,又逐渐被东西方文化所

接受,其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共识,也逐渐

的受到了重视。所以,我们有必要考虑把

儒家伦理当成网络经济下企业文化的领

跑队员。

儒家伦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我国及东南

亚国家的思想道德模式,也在西方国家

曾经引起过一定的关注。对于企业管理

来说,虽然,我们不能把它单纯的等同于

管理一个大家族。但是,作为事物的发

展,总是有一些共通之处存在,一些本源

性的东西还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尤其,作

为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它的发展在

摸索之中,从传统文化的底蕊和内涵汲

取一些可供参考的质的东西,将成为我

们的责任和义务,也将成为我们获取经

校园文化结构及建设 篇4

一、“丝路文化地产集聚带”建设

“一路一带”即符合欧亚国家利益,亦可解决中国产能过剩、资源获取、贸易主导和国家安全强化的重要国家战略。我们同时关注到中国政府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路一带”战略沿线和区域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融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强劲支持。

中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西部9省市;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东部与5省均纳入规划并将启动项目建设。

“丝路文化地产集聚带”的建设将成为“一路一带”战略的重要实施方案。

二、文化金融合作的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 实十八届 三中全会“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巩固扩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产发[2014]14号)的实施成果,深入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日益纳入国民经济的总体框架。通过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创新互动,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文化金融合作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和重要成果;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将成为金融业拓展转型的重要方向。

文化金融合作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伴随着观念、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根据近年来文化领域、经济领域的新趋势、新需求、新做法,针对文化金融的瓶颈环节和薄弱领域,提出了加强文化金融合作的有效对策。企业更多地借助市场要素、资本力量推动产业发展,推动文化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三、建立“丝路文化金融合作PPP模式”

2014年9月25日,财政部下发《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十八届三中全会也都明确提出,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开发和运营,这就是PPP模式在新常态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历史性作用。

PPP模式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主要解决英国当时城市公共管理的效率问题。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ublic主要指政府,Private主要指企业。PPP模式在我国一般翻译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指的是政府部门通过与社会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提供城市建设或专业服务的各种政企合作模式的总和。

PPP模式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收益约定规则,由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中标企业组成的公司签订特许合同,由公司负责融资、建设及经营。这种融资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社会企业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长期稳定收益,同时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PPP模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府缺乏建设资金;二是管理成本高运营效率低下。同时,还能使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监控上,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城市竞争力。PPP的运作主要分类:1. 建造、运营、移交(BOT);2. 建造、拥有、运营、移交(BOOT);3.建造、移交(BT);4.建设、移交、运营(BTO);5. 建造、拥有、运营(BOO);6. 重构、运营、移交(ROT);7.设计、建造(DB);8.设计、建造、融资及经营(DB-FO)。

PPP模式在中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2013年中国PPP项目的累计总投资为1278亿美元,而2013年城投债的发行量则高达9512亿元,若PPP模式成功替代城投主导的融资模式,其发展空间巨大。盈利但不暴利、持续效益收益是PPP模式中政企双方共同的价值取向。

建立“丝路文化金融合作PPP模式”,即在“丝路文化地产集聚带”的建设中引入PPP模式,政府搭台或政府主导,企业实际投资开发,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能力、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由企业执行过去主要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责任和城市建设职能,这样将加速“丝路文化地产集聚带”的建设。

四、建立“丝路文化金融合作平台”

文化资源,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和实体负载机制,使得文化资源没有办法和金融资本“铆”在一起。文化地产金融合作即把文化资源、金融资本、地产三者通过“虚无和实有”建立了铆接固化关系。

在“丝路文化地产集聚带”建设中搭建“丝路文化金融合作平台”是核要素 , 平台将链接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顶层规划设计机构、房地产上下游企业及相关专业资产机构即组合社会资源平台。

五、建立“丝路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

探索创建“丝路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是在丝路沿线地市种下一颗颗“珍珠”,“丝路文化地产集聚带”将锻造出世界瞩目的文化、经济、互联、互通“项链”。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结构及优化 篇5

关键词:农村文化;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112—02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新农村建设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如何优化我国农村文化结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文化结构共性探讨

要想了解文化的结构,首先必须把握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就是专指精神文化即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艺术等。本文所探讨的文化概念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两者兼而有之。

1.从广义的文化结构来看,它由以下几个层次构成:第一器物层,包括生产工具、物质生活水平、生产条件等;第二组织制度层,包括政治组织、宗教组织、生产组织等;第三精神层,主要是指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素养等,这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2.从狭义的文化性质结构来看:它包括(1)先进性文化即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性质的文化;(2)普通性文化即能够满足当前人们一般精神文化道德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性质的文化;(3)腐朽落后的文化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具有腐朽落后性质的文化。

3.从文化的表现形式结构来看:它是由建筑艺术、饮食文化、装饰、文学、唱歌跳舞、书法、戏剧小品、电影电视、演讲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所构成。

4.从各层次的结构因素来看:各自又是由许多子因素构成。

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结构的个性分析

当前农村文化结构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文化的层次构成来看,器物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组织制度和精神层发展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道路交通极大改善,生产条件更加优越等。但是,在组织制度层,存在相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需要的地方。在精神层,农民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同时跟进。总之,当前农村文化,表现为农村物质生活生产条件的器物层文化得到极大改善,而组织制度和精神层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与前者不相适应,使内部结构失去平衡,不能和谐发展。

2.从文化的性质构成来看,当前农村文化先进性文化层含量不够,而普通性文化和腐朽落后的文化层内容比例偏多。由于封建残余和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使我国农村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血缘意识和宗法观念浓厚;神鬼文化和烧香拜佛的民间传统习俗;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致使农村文化不能显示出先进性性质,缺少先进性文化的引导功能。

3.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构成来看,把农村作为整体考察形式丰富多样,但作为局部考察构成比较单调。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民族多种多样,风俗习惯差异等,各地呈现不同文化特色,把农村作为整体来考察,文化表现形式可谓丰富多彩。但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作为农村文化的基本单位来考察,其文化形式却十分单薄,文化“空壳村”也大量存在。

4.从单纯的器物层构成来看,文化场管设施又相对陈旧落后。农村器物层变化大,但由于指导思想上重视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文化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文化基础设施与其他器物变化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以下现象:(1)文化设施普遍老化、陈旧、简陋;(2)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建设标准低、服务功能弱;(3)文化设施流失严重,被挤占、挪用或出租它用现象比较普遍。

三、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农村组织制度和精神层文化建设,使之与器物层文化和谐发展

1.建立现代农村组织制度。现代农村组织制度是指与传统相区别,即既符合当前中国农村国情,又遵循现代人类文明规范的民主、法治、公平、高效、开放、文明的社会主义农村组织制度[1]。农村组织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层面,是促进器物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发展的中介,对两者建设具有保障作用和整合功能,也是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要解决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农村组织制度。为此,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农村政治制度;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制度;要建立现代农村经济制度;要建立发达的农村合作营销组织;要建立现代农村生态组织制度。总之,要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立现代农村制度,保障和促进器物层文化发展。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灵魂,也是“村容整洁”的外部表现,具有同化、规范农村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当前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环境“脏乱差”也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常抓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促进新农村物质文明等方面的建设。

(二)把先进性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保持农村文化性质的先进性

任何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里,尽管有多种思想体系,但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只能是统治阶级思想道德。农村思想文化领域,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去占领。

1.要用共产主义先进性思想道德教育广大农村群众。一方面,要批评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颓废情绪以及传播封建迷信、渲染色情暴力的东西,决不能任其泛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逐步缩小和剔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借以残存和滋生的土壤。

2.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通思想道德教育广大农村群众。要提高农村文化先进性比例,针对当前农村现情,最现实的就是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培养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符合当前农村实际的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荣辱观,具有民主法制观的新农民。

农村文化建设,核心就是“人化”。只有把先进性教育与普通性教育结合起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人的教化的目的,才能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先进性比例,保持农村文化性质的先进性。

(三)把“传”与“统”结合起来,丰富农村文化表现形式

1.“传”即坚持自主性,促进农村文化表现形式结构内生机制的生成。从纵向看,文化建设具有浓厚的、顽强的传统特征,不能割断、推倒传统,也不象物质文明建设可以直接嫁接或移植,而只能在发掘传统宝贵文化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在实践中升华出符合时代进程的文化;从现实来看,我国长期坚持“文化下乡”,效果并不明显,农村文化靠外力推进只是起外部“输血”作用,根本的取决于内部“造血”功能。为此,首先要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真正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的方针区别对待,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才能促进农村文化表现形式结构内生机制的生成。

2.“统”即坚持兼容性,促进农村文化表现形式结构形态的转型。从横向看,农村区域文化建设总是有限的,文化广域建设表现为无限性,要想优化农村文化结构,不仅要加强农村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即内循环,必须还要面向城市、面向世界,加强农村文化的对外开放即外循环。首先加强与城市文化交流融合。要正确对待城市文化,不能简单地将与城乡文化的交汇融合,看成是将农村文化改造为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殖民化”的过程;也不能采取妄自菲薄的态度“固守”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产生心理抵触。只有采取“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平等相待的态度,才能促使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具有崭新内涵的农村文化,促进农村文化表现形式结构形态的转型。其次,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两个文化市场,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吸收外来文化营养,为我所用,早日与全球文化接轨。

(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属器物层文化,是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和基本载体。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与农村器物层文化其他因素比发展相对落后的现情,因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

1.继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公共财政是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的主渠道,公共财政投入应向农村倾斜,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2.拓展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扩大文化消费支出。倡导农村集体投资、集资、个人出资自办文化事业,引导社会力量捐资、赞助农村文化建设。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建设县、乡镇、村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农民有地方去、有书籍读、有节目看、有器材锻炼。”[2]

四、结语

以上对文化结构的共性进行了探讨,对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结构影响整体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个性分析,选择了相应的路径。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为根本,全面统筹农村文化结构层次之间和层次内部之间以及对内循环和对外循环的关系,把先进性教育与普通性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的先进性性质,加强器物层内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手段,常抓不懈,才能不断优化农村文化结构,更好地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整合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星斗.建立现代农业制度[EB/OL].http://www.studa.net/nongcun/

060117/16173979.html,2006-01-17.

[2]王松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J].河南:领导科学,2008,(20).

校园文化结构及建设 篇6

一、养殖池环境要求

1. 建造地址选择

宜选择环境安静、水资源充足、周围无污染源、交通供电便利的地方, 池塘水质和底泥符合国家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GB/T 18407.4) 。

2. 水源要求

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 排灌方便, 进排水分开, 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 , 养殖用水需符合国家无公害养殖用水标准。

3. 养殖池

养殖池宜采用长方形结构, 建议面积在2 000~7 200m2之间, 池塘长宽比一般为2∶1, 池塘宽度控制在60 m以内。池壁为混凝土结构或厚塑料膜铺设, 池深控制在2.5 m左右, 正常水位保持在1.5~2.5 m之间。排污孔设在池底的, 池底结构应呈锅形;排污孔设在池边的, 池底中央开沟向排污孔倾斜, 坡度在5‰以上。排污孔可用管径为25 cm的硬质聚氯乙烯管与排污管相接。养殖池四周应设有雨水排水沟。

二、水产养殖钢绳式暖棚总体结构

图1、2分别为平面及侧面布置示意图。

三、水产养殖钢绳式暖棚技术规范

1. 基础要求

基础建造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0)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等标准要求, 建设区域内土地平整压实后的自然地面为±0.000, 并视现场平整后的具体情况再现场调整。

2. 结构建设要求

暖棚基本结构为“人”字形屋架, 主要构件有立柱、横梁、锚固梁、钢丝拉绳、塑料薄膜。

(1) 立柱:分主立柱和副立柱。主立柱按池深2.5 m计算, 高5 m, 插入池底泥中1.5 m, 四周用混凝土浇灌, 立柱间距3 m。副立柱高度随棚的宽度确定, 但必须保证屋架有一定的坡度, 插入池底泥中0.8 m以上, 立柱间距6 m。

立柱材料可采用热镀锌圆管、热镀锌方管、杉木或钢筋混凝土桩。热镀锌圆管要求规格DN50、壁厚3.5 mm以上, 热镀锌方管要求规格60 mm×40 mm、壁厚2.5 mm以上, 杉木要求梢径在15 cm以上。

立柱采用热镀锌圆管或方管时, 水中部分可用15cm×15 cm混凝土柱代替, 以提高防腐寿命。

(2) 横梁:横梁材料可采用热镀锌圆管、热镀锌方管或杉木。热镀锌圆管要求规格DN50、壁厚3.5 mm以上, 热镀锌方管要求规格60 mm×40 mm、壁厚2.5 mm以上。杉木要求梢径在12 cm以上。

采用热镀锌圆管或方管时, 横梁纵向及与立柱间的连接宜采用专用连接件, 装配式安装。采用杉木作横梁时, 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0 cm, 采用铁丝或马钉连接、固定。

(3) 锚固梁:分匝梁和拉锚梁。匝梁为钢筋混凝土现浇, 断面规格要求在60 cm×35 cm, 梁内配置4~5根Ф12的螺纹钢, 每隔0.3 m扎一道箍筋, 并预埋钢丝绳拉钩。拉锚梁在塘边埋入60 cm×60 cm×50 cm预制块, 埋入深度在1.5 m, 布置间距2 m。

(4) 钢丝拉绳:立柱间纵向采用Ф12钢丝拉绳, 用花篮螺丝与拉锚梁连接, 横向采用Ф8钢丝拉绳, 用花篮螺丝与拉锚梁连接, 每隔3 m布置一条。主要作用是稳固暖棚结构, 提高抗风、承载能力。

托膜与压膜钢丝拉绳布置方法:在塑料薄膜下布置横向钢丝绳, 与横梁垂直, 钢丝绳规格Ф3.5以上, 布置间距30 cm, 两端固定在匝梁上, 中间与横梁相交。薄膜上方布置纵向钢丝绳, 钢丝绳规格Ф3.5以上, 布置间距100 cm。托膜与压膜钢丝拉绳要求整根并张紧, 增加薄膜使用中的刚度, 横向与纵向钢丝绳交叉点用铁丝绑扎, 绑扎点采用梅花式, 间隔布置, 减少风振破坏。

(5) 农用薄膜:要求采用农用无滴膜, 厚度不小于0.08mm。铺设前需用电烫斗拼接好整张后再覆盖, 发现破损, 应及时用专用薄膜粘胶带修复。

3. 技术参数

该暖棚结构基本设计要求:能抗基本风压0.5 kPa (相当于10级大风) , 基本雪压0.25 kPa (相当于积雪厚度12.5 cm) , 热镀锌钢管主体骨架设计使用寿命不低于8年, 木结构主体骨架使用寿命不低于6年。

四、配套设施要求

1. 增氧设施

常用增氧方式为底充式管道增氧及增氧机增氧。

底充式管道增氧:常用空气压缩机功率系列为2.2~7.5 kW, 常用管道为UPVC管或微孔充气管, 动力设施和鼓风机组须放置在棚外独立机房内, 要求通风透气、避雨遮阳。

增氧机增氧:每口池塘配备水车式增氧机2台以上, 功率为0.75~1.5 kW, 或者每2 000 m2池塘配备叶轮式增氧机1台, 功率为1.5 kW。

2. 备用发电机组

根据养殖规模配备相应的备用发电机组。

3. 投铒船

每口暖棚养殖池塘需配备一艘投铒船供棚内投喂饲料。

4. 提水设施

校园文化结构及建设 篇7

一、文化及相关产业结构属性

我国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尚未足够完善, 其归类依然处于“各说各话”阶段, 在国际标准产业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投入产出表中没有独立的分类且统计口径各异, 因文化产业本身属性的复杂性, 导致内容范围界定模糊。国家统计局于2012年7月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指出, 文化及相关产业主要由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构成。其中, 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构成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体, 其他三方面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补充。 (1) 本文按此标准, 依据投入产出表行业门类, 将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文化、体育及娱乐业归为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部门, 将造纸业、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归为文化相关产品生产部门。文化及相关产业主要由文化服务业、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零业构成, 根据此结构维度亦可将文化产业分为资源型文化产业、制造型文化产业和创意型文化产业, 其中, 资源型文化产业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的旅游业为代表, 制造型文化产业以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为代表, 创意型文化产业以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文化、体育及娱乐业为代表。

二、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部门之间投入产出依存关系的数量方法, 能充分揭示国民经济各活动间的波及连锁反应。本文主要运用投入产出表所处理得出的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依存度对四川文化及相关产业内部结构关系进行分析。

(一) 完全消耗关系

完全消耗系数为某产业部门增加 (或者供给) 1单位最终产品对另一部门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总量[1], 该系数由投入产出表处理得到的列昂惕夫逆矩阵减去I矩阵而得。从表1可看出, 文化、体育及娱乐业每生产1万元产品, 需完全消耗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 344元,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6元, 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379元, 批发和零售业660元,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5元以及文化、体育及娱乐业内耗为825元。这说明, 文化服务业的核心业务消耗依赖最多的是造纸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其次才是自身。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主要依赖于内耗, 而对其他产业消耗依赖表现相对均衡, 信息、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对文化、体育娱乐业的消耗依赖程度较低, 说明四川文化产业的创意融合能力有待提升。

数据来源:2010年四川投入产出表延长表数据处理而得, 下同。

(二) 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

1. 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增加1单位最终使用时, 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1]。该系数的意义是该产业对经济推动作用的大小, 显示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其计算公式如下: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产业部门增加1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1]。该系数意义是该产业对其他产业拉动力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表2可知,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内部结构属性中,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 说明其关联带动效应显著;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感应度接近1, 影响力系数大于1;文化、体育及娱乐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990 1, 接近于社会产业部门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为0.561 8, 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还未成为四川省经济关键瓶颈部门, 但增加1单位文化、体育及娱乐业, 便会对其他产业显示出显著拉动作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核心产业文化、体育及娱乐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信息、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几乎都表现出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态势。表22010年四川文化及相关产业关联波及效应系数

2. 依存度系数

依存度系数是指该产业部门的生产诱发额与该产业所有最终需求项目生产诱发额的合计之比[1]。由表3可知,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属于典型消费依赖型,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属于投资依赖型, 造纸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属于最终消费型,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表现出严重依赖投资拉动自身产业成长,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有着兼具消费型和出口型的双向依赖。总体来讲, 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赖最终消费。

四、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四川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 消耗关系上体现为文化与制造业、批零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之间的紧密关系, 文化产业依然以资源型和制造型为主, 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主要属于消费依赖型产业, 尤其是文化服务业, 表现出“高影响力低感应度”特征, 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较小, 而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大, 这有赖于政府部门的主动干预行为来给予政策偏向支持[2], 才有可能创造出各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 对策建议

1. 优化调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结构升级, 促进内生和谐共融发展

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内部结构的主导为制造型和资源型文化产业, 以文化服务为主的创意型文化产业尚处于雏形阶段, 处于“资源型文化产业—制造型文化产业—创意型文化产业”的演变格局。四川省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 使用传统技术的文化产业占比大, 资源型文化产业和制造型文化产业的经济附加值低, 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中端。因此, 应调整文化产业内部结构, 从以地域资源依赖路径逐步转移至人力知识依赖路径, 使文化产业逐步向资源软化、生态化和高级化规律演变, 加强其内生和谐共融发展。

2. 积极引导文化及相关产品的居民消费, 完善多元化消费渠道

四川省文化产业表现出的低感应度系数值表明, 其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推动作用小, 主要依赖对自身需求供给消费来发展。四川作为文化大省, 文化消费尚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因此, 应积极培育具有民族及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尤其是培育文化旅游商品与传统手工艺商品的消费观念, 提高文化营销层次, 注重挖掘居民的多元化碎片化精神需求, 丰富文化产品种类, 严把文化产品质量关, 打造和完善多元化消费渠道, 培养文化产权交易市场, 发展文化消费信贷产品,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分期付款、低息贷款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消费, 挖掘居民潜在消费能力, 提高我省居民文化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借助媒体宣传等传播渠道引导居民培养文化消费习惯, 形成稳定的文化消费市场。

3. 发挥四川文化资源禀赋优势进行产业集群, 形成规模和扩散效应

四川省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禀赋优势, 以龙头企业为内核, 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 以构建“一核四带”文化产业为区域布局, 推动文化与旅游业、金融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融合, 使产业链不断延伸, 达到时空交织的产业集群, 使文化产业产生集聚共融的外部效益, 形成规模带动扩散的效应。同时, 应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内部属性的特性, 注重文化自身的跨越空间特性和文化产业内在依附的地理优势的结合, 对产业集群要有清晰的功能定位, 从而形成布局合理、错位竞争的产业集群。避免简单重复化建设, 防止造成集群的资源分散和恶性竞争。应着力提升低能耗、高附加值和智力密集型文化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 培育高端创意产业园区, 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业、服务业有效链接, 多元化探求文化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路径, 构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化产业生态圈。

参考文献

[1]袁建文.投入产出分析实验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校园文化结构及建设 篇8

【摘要】本文认为,在《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中,以情节的单线结构构成了文本的表层结构,在这表层中,由“洪太尉误走妖魔”到“神聚蓼儿洼”构成《水浒传》的主要脉络,使得单线结构曲化为圆线,最后又围绕“无(聚)——有(散)——无(聚)”这个结构构成文本的潜隐圆形结构。本文还探讨了圆形结构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

【关键词】圆形结构 两极共构 天人合一

提起《水浒传》的结构,许多人都认为只是一条单线,从“洪太尉误走妖魔”到“神聚蓼儿洼”结束,那么《水浒传》的结构真的如其所认为的吗?本文带着这个疑问,对《水浒传》的结构作一番新的观照,试图发现其独特性及这种独特性所蕴含的的文化哲学意蕴。

一、《水浒传》叙事结构分析

1.金圣叹的小说结构理论

要分析小说的结构,就必须面对一个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术语来操作的问题。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结构的认识,金圣叹提出了一套小说的构成观,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金圣叹认为任何虚构文字都是由“字、句、章、部”构成的。在《水浒》读法中,他批到:“《水浒传》部有部法,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可看出,他把小说分为四个层面,由小到大组合成整部小说:字→句→章→部。在句、章、部三个依次上升的层次上,他又提出“事”、“列传”、“大事”的概念:“《水浒传》一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中间事迹,又逐段逐段自成文字,亦有两三卷成一篇者,亦有五六句成一篇者”,事与事可以组合成列传,列传与列传形成大事,无数大事聚合为小说。可以说,“事”、“列传”、“大事”即是“句、章、部”的具体叙述形态。例如,作为一件大事的“三打祝家庄”,是由“一打祝家庄”、“二打祝家庄”、“三打祝家庄”等低一层的二级叙述单元的构成的,次于“三打祝家庄”。在二级叙述单元之下就是金圣叹所说“列传”,即武松列传、李逵列传、杨雄列传、解珍解宝列传,这些是三级叙述单元。再下来就是四级叙述单元,它们组成各个列传,如武松列传由“景阳岗打虎”、“杀嫂”、“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组成。二级、三级、四级不同的层级故事单元以一定的法则相互横向组合、纵向聚合,构成一级叙述单元,这些法则就是金圣叹所归纳的“文法”。

在仔细分析小说,发现其基本结构和主题单元之后,金圣叹试图总结出他们的组合原则,提出了十五条文法:“《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启承转合之法”,如:草蛇灰线法、獭尾法、勺水兴波法、横断云山法等。祝家庄要打,可无法下手,借杨雄石秀等人烧了庄再投梁山,使祝家庄不得不打。石秀的一把火变成了波翻浪涌之前的一勺弄水之波,成为三打祝家庄的起因。祝家庄要打,可是打了两次都无结果,这又是“欲擒故纵法”和“大落墨法”。二打祝家庄后叙述进入了一个困境,情节难以继续推动。此时解珍解宝列传成为三打祝家庄的直接动力,这就是金圣叹所说的“横云断山法”。解家二兄弟争虎下狱,由此引出了孙立、孙新、顾大嫂劫牢上梁山,然后孙立潜入祝家庄作内应,一举攻破祝家庄,故事发展到最高点。这样一来,庞大的百回章回小说被分解为有限叙述单元的组合,故事带有了极强的操作性。

2.《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分析

用金圣叹的方法把《水浒传》整部小说分解之后,只剩下了各种不同层级的单元,我们很容易发现它的外部构成,清晰地把握梁山好汉聚义的故事脉络。整部小说的发展由十五件大事组成,即一级叙事单元:从“洪太尉误走妖魔”开始,到“七星聚义”,到“梁山义士尊晁盖”……梁山好汉由少到多、情节发展由低到高,终于在梁山泊排座次时达到最高点,也是梁山好汉的最辉煌的顶峰。之后,起义活动开始不断走下坡路,最终在破方腊后,事尽人散,降到最低谷。一百单八将陆续死后,神聚蓼儿洼,结束了整个轰轰烈烈的起义故事。这十五件大事的组合,构成了《水浒传》的主题脉络。用类似结构主义的观点分析,我们可以建构了一个可见的显性结构——通过这个可见的显性结构,我们能发现一个更为隐性的结构——一个圆形的叙事结构。

在研究《水浒传》的时候,不能不注意整个故事的大结构,尤其是起结诗、起首结尾事件的含义及它们对故事的暗示,引导、解释作用。《水浒传》开篇以诗歌作引,诗的最后两句“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渲染了江山安定、时日平静。金圣叹在此评曰:“好诗。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他敏锐的抓住了整部小说的中心:天道自然,人事周流,事起于无而归于无。在金圣叹之后,容与堂本题李卓吾对《水浒传》结尾亦有点评:施罗二公,真是妙手,临了以梦结局,极有深意。见得从前种种,都是说梦。李评与金评相互印证,揭示了《水浒传》内部隐含的结构——任他绿林气壮,水泊事多,也只是画一个天罡地煞的聚散离合圆圈:来于何地,归于何地;起于何处,止于何处。《水浒传》故事起于洪太尉游览诸宫山殿误开黑洞,掘出镇魔古碣,放出一百零八个妖魔。金圣叹一笔指出“一部大书七十回,以石碣起,以石碣止,奇绝”。“石碣”在《水浒传》中凡三例,此是其一。十三回晁盖出场,他别名“托塔天王”,得名于搬走青石凿的定塔。金圣叹评到此事“暗射石碣镇魔之事”,“亦暗射开碣走魔之事”。晁盖联合吴用等七星聚义,并由此引出梁山水泊,成为第一个“提纲挈领之人”。紧接是第十四回,“七星聚义”的最初密谋地点就是三阮的老巢,名曰“石碣村”。七星初聚石碣村乃小聚义,其后才有了梁山泊大聚义。金圣叹在此评曰:“《水浒》之始也,始于石碣;《水浒》终也,终于石碣。石碣之为言一定数,因也。然前乎此者之石碣,盖托始之例也。若《水浒》之一百八人,则自有其始也。一百八人自有其始。则又宜何所始?其必始于石碣矣,故读阮氏三雄,而至石碣村字,则知一百八人之入水浒,断自此也”。“石碣”最后出现于七十回:水浒好汉正喜庆团圆聚义之时,公孙胜作法奏闻天帝,天眼开而从天滚下一块石碣,“钻入正南底下云了”。石碣没地而入,呼应了开篇石碣出妖魔散的起首。金圣叹再次提醒读者:“三个‘石碣字,是一部《水浒传》大段落”。他认为从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投生人间、各自离散、到他们由种种因缘重聚梁山泊,终于完成了一次“合——分——合”的大循环。后七十回,英雄好汉一个个飘落凋零,最后归天奉职、神聚蓼儿洼,无非是再走一次“合——分——合”的圆场,多此一举。因此,金圣叹在此处决然腰斩《水浒传》,强调了故事前半部分的圆形轨迹,山林草莽的众多小聚义——梁山泊大聚义,英雄排座次,形成了一个“英雄相聚,替天行道”的前置半圆,以排座次为最高点。然后七十回,败高俅、赢童贯、受招安、征辽、征方腊,我们可看作一个“兄弟离散,顺天护国”的后置半圆,在征辽时达到战功最高点、神聚蓼儿洼时跌到起义的最低点,前置半圆与后置半圆共同处于“聚散有无”的圆满大圆中。从第一次聚点“误走妖魔”到第二次聚点“排座次”,构成了前置半圆的半直径;第二次聚点再到第三次聚点“神聚蓼儿洼”,则组成了后置半圆的直径。前后两个半圆的直径共同构成整个大圆的直径。以两半圆相接的交点为圆心旋转,就可以得到一个圆满的大圆,蕴涵着聚散与有无的变幻。金圣叹凭直觉敏锐地发现了《水浒传》之中隐匿的圆形循形:事本于无,散缘于聚;有无相生,聚散相衍——聚散有无两两交互,终为天道。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水浒传》的内隐圆形结构,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太极图,暗藏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理解以及相应的审美理想。

3.《水浒传》结构之中的阴阳两极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小说有着一个潜隐的结构,而这个潜隐的结构是由一对互补的概念组成,即聚与散,它们构成了一个阴阳两极共构的圆。

在《水浒传》 中,前半部由一个“聚”字统帅,从“洪太尉误走妖魔”开始,到“七星聚义”,到“梁山义士尊晃盖”,梁山好汉由少到多,情节发展由低到高,终于在梁山泊排座次时达到最高点,也是梁山好汉的最辉煌的顶峰,完成了由散到聚的过程。然而这其中也埋下了散的种子。当“替天行道”演变为“忠孝护国”、“聚义堂”改为“忠孝堂”时,就已经开始了从完聚到离散的过程,这一切都是由宋江那不可调和的“忠”、“义”两难的矛盾心理所致。宋江的“忠义”观早已是根深蒂固的了,只是在聚义事业正在发展的时候并未显露出不可调和的矛盾来。他虽然是梁山上众好汉聚义的指路人和恩人,但是却三度可上山而未上山,在被刺配途中过梁山而不入,宁愿被刺配做一名犯人也不愿落草为寇。宋江内心深处的“忠”、“义”两难的冲突心理在宋江成为寨主、把“聚义堂”改为“忠孝堂”时已经十分表面化了。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的章回小说的特殊之处在于:决定结构发展的往往是一组相对的原始概念:聚与散、生与死、热与冷、盛与衰……小说叙事总是起于消极的一方,从消极发展到相对的一极,最终归于消极无为,形成“无——有——无”这样的一个圆形循环,起点即最后的终点。这处圆形叙事线索不同于西方线性叙事,源于阴阳两极的相交互动,蕴涵着阴阳之间的长消变异,揭示了中国天道循环的思维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圆形的宇宙生命观。

二、《水浒传》圆形叙事结构的寓意

1.圆形思维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形思维这个问题,杨义作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圆形思维是一种融合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悟性直觉,它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宇宙、社会、生命以及文化艺术的独特的、深刻的理解和阐释。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两部典籍《道德经》和《易经》也蕴含着这种圆形的精神结构。《道德经》中这样描述“道”的运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周行”、“周流”说明作为天下之母的道围绕着圆周运行不息的轨迹。这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圆形思维”的一种原型描述,是中国人宇宙论和生命论的动态原型。

这种圆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之一,都在渗透于人伦物理、九流百艺之中,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沉积成为民族的群体潜意识。这种圆形的思维结构直接影响了国人的审美理想,促使他们追求一种圆融和谐的境界,赋予圆形深刻的意义。圆形审美思想沉淀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深处,向四方辐射:在道教则化为“天人合一”的追求;在佛教则有了“圆融、圆满”的境界,……而在文学上同样表现出对“圆”的寻找:中国传统叙事往往寻找着、追求着超拨而圆融的艺术境界,在叙事结构中建立一个个隐匿的圆形结构,由此获得智慧的升华、意义的深入和境界的完满,领受那个参究融通天地古今之变的“圆”的诱惑。从初唐的传奇到明清的小说,大都以梦境为故事的载体,梦里梦外,只是一个“无中生有、有即是无”的圆圈。

2.两极共构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看出,这圆形的结构模式中总是由一对对相对的原始概念:聚与散、生与死、热与冷、盛与衰,……小说叙事总是起始于消极的一方,从消极发展到相对的一极,最终归于消极无为,形成“散——聚——散”、“死——生——死”、“分——合——分”,……这样的一个圆形循环,起点即最后的终点。是一组组二元对立的概念撑起了这个圆的构架,圆形的结构的运转正是由阴阳两极的共构提供内在的驱动力。这里要谈到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辩证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孤立地观察和思考宇宙人间的基本问题,而总是以各种方式贯通宇宙和人间,对之进行整体性的把握。通行思维方式不是单相的,而是双构的,这种双构性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著作《易经》、《老子》中就有所体现。《易经》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双构思维,六十四卦的顺序极有哲学意味,它总是把相反相成的两个卦并列。而《老子》同样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能不承认,这种双构性的思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虽然它积淀在中国文化的深层,却依旧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3.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

“天人合一”的思维深深的印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与心理结构:入于儒、出于道、逃于禅。与此相适应,“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的内涵也随之丰富、发展。在宋元、尤其是明中叶以后,儒、佛、道之三个渊源、本质、地位、命运上互异的宗教流派出现了归一的趋向。

“话本”小说往往在正文之前个“头回”,头回,又称“得胜头回”、“笑耍头回”,处于正话之前,入话之后,形成前有“头回”,后有正话故事的大小组接的“葫芦格”结构程式。胡士莹先生依据《清平山堂话本》、“三言”、“二拍”等文本,认为:头回“基本上是故事性的,正面或反面映衬正话,以甲事引出乙事,作为对照。它虽然在情节上和正话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对正话却有启发和映带作用”。在“话本”小说中,这种组接往往是粗糙的。头回故事和正话故事总是不能完全吻合。文人把小说结构程式精致化的时候,也使得头回故事和正话故事结合的更为紧密,在正正反反的组合中,给整个结构增添了某种故事外的意义。罗贯中在《水浒传》的创作中,把《灯花婆婆》的头回,换做“误走妖魔”,便开启一个“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聚——散——聚”的整体结构叙述,同时天下的治理也由“治—乱—治”。可见作者的这一改动是别具用心的,从“误走妖魔”到高俅发迹、王进出走,一个前朝的太尉造成天下之“走”,一个当朝的太尉造成人间之“走”,前者隐射“天道”,后者隐射“人道”。这种与“天人之道”相呼应的叙事结构,正是中国古人惯用的叙事谋略,它把世间沧桑、人事变幻放到天数运行这样的背景中认识,给中国古典叙事小说打上了一层玄奥的哲理意味。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时间流速中抒发了历史盛衰之感,沟通了宗教与世俗,融合了天人之道,寄寓了宇宙哲学和历史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出了金圣叹,他的思想中沉淀着中国审美文化的精髓,这些精髓在《水浒传》的阅读和点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释放出来。他轻而易举的发现《水浒传》圆形结构的审美内涵,指出故事叙述的起点与终点总是虚空:无论豪气纵横的好汉还是贪欲满腹的小人,无论他们有盖天之功还是有遮天之权,最终都归于云烟。金圣叹深刻的总结出了“无(聚)——有(散)——无(聚)”这样一个故事叙述的模式,打开了《水浒传》的大门,发现了其中的隐性的结构。这种两极共构的圆形结构,一方面的受沉淀于国人意识中的古老的圆形思维模式及辨证性的思维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追求在章回小说的结构与意蕴上的显现。

上一篇:歌舞艺术下一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