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创新人才

2024-05-18

会计创新人才(精选十篇)

会计创新人才 篇1

一、新形势下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要求

管理会计的核心工作就是通过财务数据与非财务信息的综合分析,实现良好而高效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绩效评估和战略管理。所以,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具有宏观的全局视角、明确的战略定位、明确的风险管理以及精准的预算管理能力四种职业素养。

(一)宏观的全局视角

企业的组织构架、权责分配、管理流程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作和良性发展。如果组织构架不合理,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就会降低;企业权责分配不明晰,就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而一个企业管理流程的缺位,很可能造成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周期过长,不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缺乏方向感,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最终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的绩效水平比较差,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这些问题都与管理会计息息相关。因此,这就需要管理会计人才不能仅仅拘泥于财务这一微观方面,而应该具备全局视角,立足于企业的组织构架、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管理,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综合财务数据与非财务信息,对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思考、分析,找出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各个击破,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绩效水平。

(二)明确的战略市场定位

企业如果要提高效益,就要对市场有准确的把握。所谓明确的战略定位,就是在逐渐扩大的产业链上,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到特定的生产或服务对象。并根据此目标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通过修正和调整,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整体价值。而管理会计就是将企业运营、财务、人力等多个方面集结起来,统筹管理。通过对自身优劣势评价和企业外部环境的敏感洞察,做好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决策。对于管理会计人才而言,综合运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仅仅只是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阶段。作为高端管理会计人才,还要具备系统性的管理思维,从财务视角综合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提供相关建议;并在灵活的信息分析基础上,提高战略决策的能力。

(三)全面的风险能力

企业在设定战略目标、紧抓市场机遇的同时,风险就会紧随其后。而良好的风险管理则有助于提高企业风险识别与机会发现的能力,促进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近几年,国内外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许多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而陷入危机。因此,风险管控对于当前的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许多企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抓住机遇上而忽视了如何去控制风险,为企业经营埋下隐患。管理会计是服务于企业现代管理的,所以企业要运用管理会计进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而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来讲,进行企业管理,就必须要具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

(四)精准的预算管理能力

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工作之一。它可以通过对战略的层层细分,明确企业的运营方向,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围绕战略目标做出相应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此外,预算管理可以通过全方位的监控体系,有效检查财务资源的使用状况和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而不断优化内控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因此,作为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一定要具备精准的预算管理能力,以预算管理为工具,紧扣企业战略目标和风险管控,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我国当前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现状分析

(一)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供需不协调

由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运用在我国刚刚兴起,管理会计在实务界和理论界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根本无法满足当今的需求。据统计,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已经达到300万人次。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人才队伍已经超过1 400万人,其中85%的财务人才担任财务会计的相关职位,但80%以上的时间都是从事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需要管理会计人才但很难找到具备专业能力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而那些具有相应能力的人才又很少从事相关职业。管理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二)高端会计人才职能转变滞缓

我国从事传统财务会计的人员占到企业财务人员的85%,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仅仅是少数。因此,面对新形势对会计的新需求,我国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显然存在着职能转变滞缓的问题。

(三)缺乏合理完善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

根据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中的数据显示:43%的受访者所在企业没有相关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9%的受访者所在企业制定了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而其中的48%的企业并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而是将其纳入财务人才培养中。此外,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方面,仅仅19%的人表示满意。

这些都表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对于如何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就导致当前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大多还没有跳出会计看会计,从传统财务会计中转变过来。在战略决策和预算管理能力方面还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此外,在管理会计人才的应用上,国内企业对管理会计了解不足,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完全感受到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创造价值的帮助,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在具体工作中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应用也不够充分。

三、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扎实的培养机制

在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中,由于刚刚触及管理会计人才建设,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在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时,课程设计存在缺陷,培养方式趋于僵化。

1. 课程体系设置过于简单。

在当前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中,课程设计基本是以会计为核心,综合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灌输。但是课程设置过于简单,授课范围比较狭窄,不能够及时引入发达国家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缺乏综合性和前沿性的知识探讨。此外,课程设计面偏窄,课程设计多数面向企业。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从事会计工作,高校从事管理教学工作的相关课程涉及的较少,极有可能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建设和政策解读方面的人才空缺和相关领域研究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 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广泛性。

教学过程中缺乏灵活性,教学过程中多为理论教学,缺乏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高端会计人才实践操作机会较少。缺乏实践的理论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有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才会变成激烈商战中的武器。培养出来的高端会计人才如若不能在实践中锻造自身,很容易造成高端会计人才理论和具体实践的脱节。管理会计本身就是实践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的学科,没有丰富的课程体系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很难高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贡献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面对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新局面,有必要对当前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做出相应调整和革新。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稀缺,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各个单位还没有明确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定位和职责。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运用不足,使得管理会计人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贡献不足。此外,管理会计的应用性比较强,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地通过实践提高自己,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对其的运用不足,导致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的继续教育平台和后期的管理。

(三)缺乏科学的使用机制

随着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和高校对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高端会计人才的使用,只是象征性地提出了使用目标,具体如何使用依旧没有科学的使用机制。此外,很多的用人单位还没有真正了解高端会计人才的作用,无法正确引导高端会计人才向更适合自身发挥作用的岗位流动。因此,培养出的高端会计人才并没有在具体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锻炼,高端会计人才无法形成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进而,使得在高端会计人才的使用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中。由于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国家开始重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如何使用却没有提起。在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中,正是因为在培养过程中我们缺乏明确的使用目标,而导致了培养出来的高端会计人才在具体工作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中,要吸取教训,在培养过程中就要立足于如何使用,进而保证与实际工作需求接轨,提高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应用性。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管理会计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工作,单一的激励机制显然难以衡量管理会计人才的实际工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难以衡量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工作业绩,因此,很大程度上不能够给高端会计人才的工作予以激励。所以,在构建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过程中,配合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应该建立一套与管理会计具体工作相适应的评价机制,以此激励高端会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面对新形势,创新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课程建设,丰富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分为三个方向,一方面是面向企业,培养高端应用型会计人才;第二方面,是面向高校,培养高端理论型人才;第三方面,是面向大型事业单位,培养具有敏感政策分析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该针对不同方向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有不同的侧重点。

首先,面向企业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注重其应用性。从高端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上看,多数课程还是针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进行人才培养。不足之处就在于课程比例和系统课程的开设上。企业需要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增加培养课程中实践操作的比例,在企业实战中提高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工作能力。为了满足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需求,在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课程开设上,应该将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与管理激励、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企业信息管理等课程予以体系化、模块化,增加高端会计人才体系中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细分方向,系统地进行培养。

其次,针对教育理论界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应该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升,以各地财经类高校为依托,积极开展管理会计国际前沿理论的交流,提高其科研水平和理论深度,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提供理论依托。

最后,针对大型事业单位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侧重于政策解读与政策利用。所以,在此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政策解读与分析的课程,提高此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政策敏感性。

(二)提高企业的参与程度,提高高端会计人才管理机制的灵活性

在具体工作中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创新管理模式和培养方式,提高企业在管理会计体系的参与力度,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短期培训和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相配合的灵活的管理会计体系。此外,企业应该提高对管理会计培养的重视程度,在工作中,积极组织专题探讨和专业培训,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性。

(三)提高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程度,完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使用机制

我国当前高端会计人才的管理机制中存在比较严峻的问题是,多年培养的高端会计人才无法广泛使用到实际工作中。目前,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为了避免出现当前高端会计人才的使用出现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制定培养方向的同时明确使用目标,在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的同时,建立配套的使用机制。

建立完善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使用机制,离不开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各地区主管在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完善的跟踪调查机制,对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进行有效接轨。用人单位在重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短期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及时反馈人才使用状况以及管理需求。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部门与使用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机制和使用机制。

(四)创新考核手段,完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激励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创新考核手段。在重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结果考核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并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以此和培养结果的量化结果相互衔接。

严格高端会计人才的淘汰机制,打造国际化、综合型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将综合管理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建立完善的淘汰机制,增强高端会计人才队伍中的竞争意识,提高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质量,培养出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灵活应用能力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燕.试论如何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全国商情,2014,(06).

会计创新人才 篇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国家把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这样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味着未来全球各国的竞争不但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会计专业是独立学院的热门专业,生源数量庞大,独立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会计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独立学院自身的完善与演变,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诸多挑战,需要与时俱进。未来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如何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与模式, 如何培养出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是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内涵虽然国内外高等教育对所谓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但通常认为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 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会计创新成果,在会计领域、行业或工作上为会计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创新贡献的人。当代社会的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本科高校很难培养出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其实无论从最初现代会计诞生的复式记账法,还是后来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代替手工记账,一直到今天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技术的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报告,会计的应用创新每一步都没有离开学校的会计教育,都没有离开高校的参与和研发推广应用。特别对于独立学院来说,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独立学院只要培养出优良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就已经足够了,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应该承认,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客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这并不影响独立学院成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因为其培养条件已经具备,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培养层次和质量,实质性的推进校企合作,更可以促进会计应用理论的创新,同时又可以促进会计应用实践创新,这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与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独立学院实施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顺应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战略的要求, 依据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出具有强烈的会计创新意识和能力,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也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人才经济和创新经济, 独立学院会计人才培养从应用型升级为应用创新型, 就是回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同时也实现了人才培养理念的一次自我超越和提升,为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寻求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提供了一次大胆尝试和有益试验的机会;除此之外,独立学院的生源特质是会计创新的基础条件, 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也满足了独立学院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二、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所具备的条件独立学院在我国办学已有十余年的历史

会计专业又是独立学院普遍设置的招生规模较大的热门专业, 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规格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和创新性的做法,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与培养经验,独立学院的生源也有其自身的特质,师资构成也趋向多元化,这些都是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良好条件。

(一)独立学院已经逐步形成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目前处于初创期和发展期,会计专业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始终把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发展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无论是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的清晰化和培养规格的差异化, 还是会计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教学的规模化,都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独立学院通过瞄准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和推进校企合作等进而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应用型会计培养模式。 这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独立学院的生源特质和师资结构已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独立学院的生源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就接触新鲜事物比较多,大多数学生也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虽然在高考中分数没有那样理想,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联想,懂得发现;个性鲜明,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参与性强,也敢于善于表现自己;不服输,不轻言放弃,敢于挑战自己等等,这些人格特质和优势正是创新人才具备的基础条件。独立学院的师资来源也日益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高校毕业生,而是有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加入到独立学院的会计师资队伍中,使得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有优势。这样的生源特质和师资结构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已是水到渠成。

三、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挥棒”,更是每门专业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它内化于会计人才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也落实在教师每一堂课的具体内容中。 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独立学院会计学生进行全面的应用型素质教育,并着重进行创新性整合教育的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按照这套培养模式培养的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应该具有创新性、全面性;专业性、复合型;适应性和优异性等特征。基于上述观点,同时参照于玉林教授关于会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如何进行会计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的培育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首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会计人才培养观念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在这样统一的思想意识指导下,才能明确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然后着重对学生进行会计应用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会计应用创新知识的传授与积累,最后是针对会计创新应用能力的发掘,包括会计应用教学创新与实践创新,这就构成了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四、独立学院会计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已经为未来独立学院会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这个基本框架将成为会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驱动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独立学院会计应用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的培育独立学院首先是要树立会计应用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如果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走创新这条路,仍然将学生培养层次定位于普通公办本科和高职高专之间,还是一味的`重复过去的教学和实践模式, 那么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不如公办本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如高职高专学生。 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工作将逐步被会计信息自动化系统所替代,未来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竞争中则毫无优势可言。因此,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必须提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议事日程,并且应当加速推进,否则独立学院在未来将会丧失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独立学院应该彻底的摒弃会计不能创新或会计难以创新的旧的思想意识,应该放弃原有懒惰的、静态的、随波逐流的会计教育思想,应该用积极主动的、动态的、新的宏观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当今世界的会计教育,应该从企业、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三个层面思考会计的功能,从不同学科交叉互动的视角来看待会计的角色,从大数据、物联网、云技术等深入思考未来会计工作的转型,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到协同论、耗散论、突变论等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对当代会计做全方位的审视与梳理。只有这样,独立学院才能将“创新”根植入应用型会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使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

(二)独立学院会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实践,必须明确其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因为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也是培养过程的总的指导方针。众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都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视角来阐述,这里也不例外。 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要掌握的知识应该是一个知识体系,既要包含哲学、历史、政治、文学、艺术、法律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也包含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工程以及自动控制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既包含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包括会计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还包括方法论方面的知识。在能力方面,除了会计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外,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当然还包括:利用所学知识和应用实践进行创新的能力,亦即提出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新实践方案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会计应用创新精神、创新潜质、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以及创新动能,成为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

(三)独立学院会计应用创新精神与思维的培养与强化会计应用创新精神是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独立学院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质与个性优势,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强化要使得会计学生产生应用创新的动机、兴趣与创新的意志和勇气。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冒险,富有创新欲望,善于凭借知识的积累与沉淀,通过会计应用创新思维与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克服观念上的僵化与认识上的绝对化,不盲目迷信所谓的权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情况下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提倡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倡导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同时又要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善于沟通协调,能够相互交流听取不同的意见与想法。会计应用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强化为独立学院会计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会计创应用新思维绝不是胡思乱想,它是一种科学的会计应用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要破除一定的思维定势,不迷信国外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结论,善于用怀疑的眼光与思维来检视国外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前提假定在中国的适用性,同时能够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结论,用科学的方法论与范式,用概念、判断与推理进行会计应用创新。会计应用创新思维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超前、联想、移植、求异、求同、逻辑思维方式等。会计应用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强化是开放性的, 学生应综合运用各种会计应用创新思维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会计应用创新。

(四)独立学院会计应用创新知识的传授与积累会计应用创新知识的传授与积累是一切会计应用创新的基础,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中已述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 但光具备那样的知识体系也是远远不够的。 当前会计工作所面临的外部与内部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学生必须随时把握并应对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知识爆炸,教师也要不断的积累学习并传授相关知识,做到与时俱进。 经济全球一体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贸易与金融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会计信息的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企业竞争日益加剧,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凸显,挑战着原有的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模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管理与会计控制模式的深刻变革;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使得会计逐渐从企业微观经济管理走向国家与社会的宏观经济管理;互联网经济下企业发展路径的转变、人本思想的迅速传播与沉淀、会计工作的日渐综合化使得会计面临诸多交叉领域带来的严峻挑战,今后的会计工作要从核算型走向真正意义的管理型, 这个转变让会计教育者和学生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因此,会计应用创新知识的传授与积累是独立学院师生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没有创新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就没有创新能力的形成, 也没有创新活动的开展, 创新知识的传授与积累显然不是单纯通过书本教学就能解决的, 必须要结合会计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新思想、新知识来不断充实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用丰富开放的知识体系来武装学生头脑,这才是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根基所在。

(五)独立学院会计应用创新能力的发掘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会计应用创新能力的发掘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知识的传授与积累以及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强化, 最终是要学生形成会计应用创新能力,这才是人才培养的归宿。会计应用创新能力的发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创新知识、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方法与创新的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在创新能力发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会计内外环境的变化,分析与评估相应的影响,进而提出创新的政策措施;教师要提醒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等资源收集会计国际化过程中的重大变革,进而提出相应的制度与规范创新;教师要带领学生把握时机,关注时政,在全民创新这样一个良好机遇期,积极参加各种会计创新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研究活动,发挥团队智慧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会计应用创新的品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与创新机制。上述学生会计应用创新能力的发掘涉及具体的会计应用教学与实践的创新,二者缺一不可。

1. 会计应用教学创新独立学院会计应用教学创新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也包括会计教材创新。独立学院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师资队伍多元化的优势,发挥双师型师资的实质作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用引导启发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取代之,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既注重基础知识与理论,也关注前沿领域,在批判中学习与思考,多开设专题讲座,甚至可以一堂课由多位老师授课;在教学方法方面配合前面的教学模式与内容,多采用探索性教学法、研究讨论式教学法、实证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独立学院多年来一直鲜有属于自己的会计类教材,可以多推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会计教材,恰好适应会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会计教材的改革应遵循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多年来会计教材的内容体例千篇 一律,难以有所突破,很多创新性的会计成果难以进入教材内容,有创新内容的自编讲义讲稿也很难成书,因此,会计教材的创新必须破除原有的体例;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推陈出新;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会计理论与实践,应该着重介绍中国的会计理论与实践,并与西方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启发创新思维,激荡出会计应用创新的火花。

2. 会计应用实践创新会计应用实践创新是进行会计应用创新能力发掘的重中之重。会计应用实践创新既包括会计实验的创新,也包括会计实习基地实践和会计社会实践的创新。独立学院要利用有充足资金投入会计实验的优势, 将传统的会计课程实验与会计综合实验的进行升级换代。 会计实验创新就是要把原有的为了完成学业和为了就业的会计实验升级换代为创新创业型会计实验,把会计实验室升级为会计研究室、设计室和创新创业室,把实验过程扩展为消化理论、强化应用、拓展知识、开展创新研究、锤炼创新能力的过程。独立学院应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真正实现会计产学研一体化的会计实践模式, 将会计实习基地实践的创新落到实处,成为独立学院的一个品牌。在独立学院的校外会计实习基地,学生由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指导,不但进行常规业务的实习实践,还要在实习实践中发现一些未解问题,并结合创新知识进行创新思维,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措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创新的源泉;同时还可以针对实习基地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当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创新研讨,真正实现会计应用创新为企业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管理控制实践所用,价值链会计与事项会计(可扩展商业语言 XBRL )的在企业的实践应用就是会计创新应用的典型代表。而独立学院会计社会实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走向社会, 在社会调查与实践中发现会计在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进而在宏观政府会计与环境资源会计等方面进行会计社会实践创新。

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 篇3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会计专业是中国高职教育最具普遍性的专业,在校生人数庞大,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剧增。如何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各高职院校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进行课程体系重建,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创新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着自身独特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职会计专业进行特色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据。过去各校会计人才培养都围绕着面向市场需求、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大目标进行。这样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严重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和就业的适应性。现在如湖南、广东、江西等大多数省份在每个地级市都有设置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和一所高职院校,目的就是希望高等教育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又是以培养基层一线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紧密与当地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高新区等产业背景和职业岗位背景相联系,并根据学校所在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行业优势、资源优势、以及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将培养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服务升级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目标。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创新的切入点

会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以“工学结合、校企业合作”作为切入点,才能引导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室与实训场地一体化、课堂教学与科研工作站一体化、工作与学习一体化。

首先,广泛深入区域内的企业调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才能有效推动会计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印象中会计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是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本专业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它不像理工科专业一样一个企业可以一次性吸收大量订单班人才。但是会计专业只要与当地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相结合不难发现,在同一个园区内行业性质相同的企业大量存在,学校可根据这些企业的要求为几个企业组建一个性质相同的会计订单班。这样学校会计专业的方向设置也不再围绕着广泛的社会需求设置成注册会计师、电算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等方向,而是配合区域企业所处的主流行业、性质需要设置成工业会计订单班、涉外会计订单班、物流会计订单班等具备行业特色方向的订单班。

其次,根据企业签订的特色方向订单班,开展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再次,以签订订单班的企业为依托,选择在行业中规模较大、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技术先进的典型企业建立学校的会计专业科研工作站。让工作站成为老师提高实践技能的平台,更是老师们进行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企业产品的研创中心/。

3.重构、优化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是核心

会计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重构以工作岗位为基础,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证融合。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职业岗位课程、职业考证课程、订单培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职业迁移课程。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紧紧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岗位能力课程在设计时要注重“教——学——做”一体化,让所学课程能保证学生有胜任基本会计岗位的能力。订单培养课程的开设要满足于用人单位的需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编制实用的优质教材。会计职业角色已从管家型人才转变为现在的经济决策管理型人才,根据职业迁的要求必须设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使学生既熟练掌握会计岗位的职业技能,同时又熟练掌握其他某个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职业考证课程要紧密结合行业标准、从业资格证、专业技术资格证的考试标准开设,让培养的学生至少符合行业执业要求,顺利考取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专业资格证书。坚持教学与“双证”融合的原则,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毕业证和本专业的执业资格证。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创新的关键

专业竞争的核心力是专业教师。教师是办学思想的实践者也是专业特色的传承者和缔造者。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具有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双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也是每所高职院校期望达到的目标。但是众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很少比例经过了长时间在企业中工作的磨砺。这使得有效的会计方法、先进的会计工作经验、灵活的会计管理技巧很难系统地走上课堂。一方面要增加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强化职业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校外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从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来看,校外兼职教师占全部校内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的合计数比重达到20%时,则对应的评估项目等级标准为“优秀”,但这个比例对以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而言这个比重实在太低了,个人认为应当在40%为好。像这样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兼职老师与校内的专职教师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此外,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应集 “职业素质培养师、职业知识传授师、职业技能训练师”三项功能于一体,校内专职教师承担职业知识传授师和职业素质培养师的角色,校外兼职教师承担职业技能训练师的角色。学校要激励教师关注专业、不断开展专业研究、教学研究与改革,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5.实施会计人格教育是创新的质量保障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也更加注重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如果说培养出来的学生有高技能高技术而没有良好的职业品质,那么这样的“产品”只能算个危险品。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技术技能的教育是重点,会计专业人格教育是核心。只有把心理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良好职业素养、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的会计人才。坚持诚信育人,把诚信作为健全会计人格的灵魂。传统的会计人格教育只是在教学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和相关讲座,这只是一种手段和形式,起不了实质性的效果。因为会计人格(下转第388页)(上接第382页)不是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就能速成的,而是通过学生在不断的历练、感悟和体验中形成的。所以最有效的会计人格教育方法是推行国学教育,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直至大三每学期早自习都学国学、读国学,让学生去领悟圣人的诚、慧、贤、德,让国学思想和精髓深入脑海。三年的国学教育肯定对学生会计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一辈子,并将践行于整个职业生涯,比快餐式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起的效果更大,影响更深远。 [科]

【参考文献】

[1]孔德兰.高等职业教育财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办公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试行).教高厅[2004]16号,2001,04.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篇4

一、法务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特色

法务会计, 就其内涵而言, 是指接受委托或授权的特定主体, 依据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理论作为行为基础, 以法律法规及其相关财经制度作为行为标准, 通过对经济业务运行过程中涉及会计纠纷、法律诉讼的会计证据实施收集、专业判断和对会计事件进行专业鉴定, 并根据收集的证据和专业判断、专业鉴定的结果发表专家性意见及提供诉讼证据支持等相关服务的一种中介活动。法务会计师一般在两个领域大有作为:舞弊调查和诉讼支持。在舞弊调查领域, 法务会计师就像一名侦探, 不仅要调查挪用款项、冒名员工等低层次舞弊现象, 还要致力于发现、检验财务报告中的欺诈行为;在诉讼支持领域, 法务会计师则需要在对财务活动进行调查取证的基础上, 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由此可见, 法务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有如一个四周笼罩着光环的三层金字塔;最大的底层是坚实的会计专业理论与技术基础;中间较小的一层是包括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顶尖最小的一层是对法律环境的基本了解及对法学知识的正确掌握;外层的光环则代表一系列强有力的协作及沟通技巧, 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心理洞察和判断能力等。法务会计同时涉及会计、审计、法律、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的这种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 使其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复合性要求显得高不可攀, 也正因如此, 对综合知识的掌握已不再是重点, 重点在于怎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与技巧, 以更充分地发挥其专业职能, 收到最佳效果, 这才是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真正要求。

二、培养创新型法务会计人才需要改革与创新

所谓创新型人才, 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从法务会计专业角度来看,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 课程设置创新, 延伸思维触角。

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因此, 为了培养创新型法务会计人才, 必须加强跨学科教育, 力求建立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根据法务会计的多学科兼容性, 其课程设置既要专、又要博, 其中的矛盾需要更为灵活的解决办法。首先, 核心学位课程要精。除外语、计算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微积分等公共基础核心课程外, 基础会计、财务管理、法务会计、审计学、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等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应尽量少而精, 应是每一位法务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其次, 专业必修课程要分。建议对法务会计本科学生进行类似于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方向划分,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 设置不同的必修课程,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 最终使学生考取相关方向的国家甚至国际从业资格证书。最后, 专业辅修课程要远。为拓宽专业视野, 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须对法务会计专业学生开设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小的辅修课程。如投资理财、公关礼仪、口才应用, 甚至珠宝鉴赏、各类棋牌课程, 可以修身养性、培养耐受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并通过对外行业知识的涉猎, 延伸思维触角, 增强实际应变能力。

(二) 教学模式改革, 增强实践技能。

对法务会计人才的执业要求决定了对其培养方式的创新。首先, 须加强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 讨论为辅, 不生动且忽略实践。法务会计教学则应突出实践指导,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实案追踪、角色扮演、案件研讨、模拟法庭等, 给学生以独立发展、判断的空间, 培养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 法务会计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尤为重要。其次, 须加强探究性学习。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探究性学习的经验, 除了“苏格拉底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传统的模式之外, 还有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一年级讨论、高峰体验课程、探究性课程等。鼓励和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提高其科研兴趣和能力。对此, 可进一步设立科研学分、荣誉学士学位、科研津贴, 带动本科生正式参与科研和创造性活动。再次, 须重视教学的个性化。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要培养创新型法务会计人才, 我们必须在学制、课程设置、修课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个性化改革, 建立并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好, 须将教学生活化。调查显示, 在21世纪初, 97%的美国大学教师使用网络, 68%的大学教师拥有网络接口, 而77%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在或准备开发远程教育的课程。在发达国家, 除了虚拟大学、网络课程之外, 许多大学还设计了解答学生问题的“网际导师”、校际教学中心。通过电子邮件发放和回收作业解答学生问题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相比之下, 我国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与实》转233页践基地, 而应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 开辟多元化网络平台, 将教学融入生活, 随时给予学习者必要的指导。

(三) 完善管理机制, 建设创新团队。

教师教学方式、效果、态度都是因人而异的, 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 并创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是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 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机制。首先, 完善教师奖励机制, 鼓励教师的教育创新与实践, 如设立学术休假制度、召开各种研讨会、课程教学发展咨询服务、教学资源服务以及名目繁多的补助金, 帮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 资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其次,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方法应随着教学方法的要求而日益多样化。除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考勤等传统方法之外, 还应开设同学评价、实践报告、研究报告、案例设计方案、讨论心得、匿名打分等多种新兴方法, 健全考评制度, 促使师生多交流、多互动,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 建立健全双导师制, 即导师与合作导师为主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度。“双导师制”是一个多赢的培养模式, 可以加速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法务会计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 一个理论导师加一个实践导师的“双导师制”势在必行。这也对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和评价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殊要求。总之, 要以制度的形式, 鼓励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 使法务会计专业学生能够自由、自觉探索高深学问。

摘要:在21世纪这个全面创新的时代, 对于融会计、审计、法律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法务会计而言, 重要的已不是对综合性技能的掌握, 而是怎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与技巧, 以更充分地发挥其职业职能。因此, 有必要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进行全方位、多环节、递进式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法务会计,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注重体制创新.中国人事报:2007年3月30日

[2]、王一娟:创新型国家, 要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经济参考报:2006年09月05日

[3]、谢敏:试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第二届全国法务会计研讨会论文汇编:202页

[4]、孟祥东:建立中国法务会计学体系之初探.会计之友:2007年6月 (中) 17页

会计创新人才 篇5

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专业岗位的设置、会计处理的方法等在会计法规和制度中有明确列示,学生在既定范围内要有所创新,对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专业课程如何在设计的过程中贯彻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不拘一格;再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对同一门课程,如企业经济业务核算,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同一学习情境设计不同的项目,对不同的项目按实际工作流程以提问或划分阶段性任务目标的方式来实现问题及阶段任务中涵盖教学内容,由学生分组自主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应当把握“度”,这个“度”应当依据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自主完成,绝不让他们产生应付或依赖的思想。

3.2校企深度合作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

学校应当根据专业特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要求、已毕业学生和教师的社会关系等资源,在当地或周边地区选择合适的企业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真实的、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要真正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市场需求非常重要,一方面,企业对专业人才有培养与录用的意愿,并具备提供实践环境的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和人才供应。在这个过程中,前者处于关键地位。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是每个用人单位对会计的用人数量很少,对会计人才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企业中的会计岗位设置有限,会计工作内容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利用某几个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大规模实践培训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时,应当选择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会计服务与培训机构,才能实现大批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同时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进行课程实践。

3.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人的发展,而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的传授。一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在讲述教学项目分组实施的过程中,包括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成果的考评都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在分组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学生才能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

3.4资源有力保障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基础

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与高职会计教育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人才市场 高职会计教育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现状

1、会计电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稳中有升

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企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知识、信息的扩散和传播,电子商务企业、网上公司、中介服务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的兴起,导致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性,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覆盖面和升级率在急速扩大。同时,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安全、稳定前提下,软件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会计电算化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2、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

目前,市场上相当多的企业非常看好“拿出去就能用”的专科层次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有如下要求: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练的电算化操作技能、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及创新能力,尤其对会计人员诚信品质、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税收专业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会计职业准入制度成为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

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些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多年来,我国包括从事一般财会工作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电算化会计证书和专门从事中介服务的注册会计师资格,一直都是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来认定。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条件、考试科目、从业资格的注册与登记、检查与管理等有关内容作出了全面规定。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职业准人认定的前提,它不仅是对考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还是对会计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因此,这一准入制度不但是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也是高校会计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4、我国会计改革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准则频繁出台和修订、审计准则以及税收法律法规也不断推陈出新。财政部[2006]3号:颁布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并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我国会计改革的迅速发展,迫使企业需要大批掌握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高职会计教育目标

高职会计教育如何适应会计人才市场,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如何定位、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学模式如何选择。

1 、高职会计教育宏观层面中的环境决定了培养目标,这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会计人才市场。会计职业资格就是会计人才市场这一环境的一个现实表现,但不是全部,因为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它们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与国内企业相互争夺。目前,“洋证书”如加拿大的CGA、英国的AIA、ACCA等一系列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渐成为到企业求职的“硬通货”。会计职业资格除了以证书形式表现外,还表现为各种经验,比如企业经验、行业经验等。因此,会计职业资格应该是一个广义的,而且是变化的概念。会计职业资格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取向。

2 、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而且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会计高职教育的目标,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或者说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范围及其结构的判断与界定。在我国,通常认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能力与知识包括:(1)基本技能:记账及编制报表的能力、财务分析的能力;(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的能力,掌握互联网技术;(3)交流能力:对下达任务的理解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对机会和风险的判断能力、资源配置中的筹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决策能力;(5)一般的工商、法律和经济知识。这样,与之对应的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实际上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报税与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控制税务处理、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和微机系统维护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适应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要求的高职会计教育实践

既然会计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那么会计高职教育的微观层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要求和实践教学改革等都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其中培养模式的确立是关键。

1、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高职教育适时地把握住把“工学结合”作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从而带动会计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及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按照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我校构建并实践了符合会计职业要求的“4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4个专业核心技能:根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提炼4个专业核心技能:会计核算(手工核算和电算化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技能,报税与审计技能。(2)3种工学结合方式:会计教学中与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结合,实施3种工学结合方式:“学中做”方式:第1至第4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会计类课程按照“14:5”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4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5周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做中学”方式:第5学期主要进行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对抗、电子商务、数据库,按照“5:14”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做中考”方式:第6个学期按照“15:4”的比例分配校外实习与毕业考核的周数,安排15周时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4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会计综合技能考试。(3)2个证书: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获取“双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一学年),助理会计师证书或会计师证书(第二学年),会计电算化技能证书(第三学年);学历证书(第三学年)即专科毕业证。

2、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计

在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理论“够用”原则、加强技能训练原则、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含实践课、专业实践课。按照这样的要求,我校从2004 级会计电算专业开始,设置了一套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行业需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农牧业企业财务专家联合开发课程,课程知识具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需要的技能。

3、高职会计师资要求

会计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学校已普遍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但因很多原因而没进行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这方面我校的成功作法是(1)聘请在职的社会财税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目前,我校分别从财税管理部门、财税中介机构聘请了8名固定兼职教师,分他们的职称大多是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职务大多是会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2)采用人事代理形式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具有实际企业财务工作经历2年以上的人员为专业技能课教师。学校对这些教师按照国家政策从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上分别制定了一定的激励措施。(3)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获取“双师”证书。一方面,让专业教师参加国家财政部历年组织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教师获取法定的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这些获取证书的教师再到企业或业务对口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半年以上,真正达到“双师”素质。目前,在会计电算化专业16名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是12名,达75%。

4、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校实施的实践教学模式是 “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与会计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会计单项技能训练。细分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技能,根据培养计划将会计单项技能分散到会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第二阶段:会计分岗综合实训阶段。采用“会计分岗综合实训”方式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创新,它弥补了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以会计理论为主线,单科会计专业课程讲授为主,从而与企业实际财务工作操作流程相脱节的现实。实训贯穿与学生的每个学期,共由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分岗实训。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实训。按目前企业中财务办公室的设置,将会计实训人员(学生)进行分岗,并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中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和实务传递,更接近于财务的实际操作,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

第二环节:综合实训。主要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将企业所有经济业务不按实际岗位,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手工账务处理技能、电算化账务处理技能、纳税及报税技能,财务管理及分析技能。

第三环节:实岗实训。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供应、销售等)与财务工作的相互联系与协作,真正感受会计实岗的财务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

四、结束语

应该承认,我国的会计高职教育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笔者认为:我国会计高职教育首先要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发展会计高职教育;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学校的教师要走出去,企业的管理者要请进来,共同提高会计教育质量;最后要强调的是高职学校要切切实实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以期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 陈至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教育报.2002年01-09.

[3] 肖凌. 会计职业准入制度与会计高职教育. 职教论坛.2003年04月.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篇7

一、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社会需求

在我国现有的经营环境下, 界定会计人员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关键的。目前, 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除要求具备较强的的专业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这样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培训成本。

资料1:据《中华财会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现阶段对会计本科生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能力的调查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 协调能力42%, 创造能力14%, 交际能力和善辨能力8%。能容忍本科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最长时间依次为:3个月40%, 6个月以内34%, 1年以内24%。

资料2:教育部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165份。被调查教师包括理工、农林、医药、财经、政法、司法、师范、语文、综合、民族及其他共十大类院校的教师, 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共七大区域。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流认识是应用复合型人才, 占被调查教师的72%;对用人单位的678份被调查的问卷中, 有超过一半 (51.3%) 的用人单位认为会计学专业学生最应该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为激烈的国内乃至国际竞争, 迫切需要一大批不同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只有按照各层次会计人才目标,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意识, 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专业框架下, 为实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而按照既定的标准、模式来组织实现的培养过程和培养行为, 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 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包括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计划方案、教学组织形式、跨教学培养方式、人才知识结构等。目前, 我国会计专业人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是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 阻碍了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 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 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组织上主要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讲授为主, 以实务操作为辅, 案例教学较少。会计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 其结果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未能达到社会的要求, 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 这无疑与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相关。

(二) 学科结构单一, 课程体系陈旧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在会计人才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基本沿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外加“预算会计”的框架, 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的介绍, 人才培养过于程式化, 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 如管理、金融、证券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会计教学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 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 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课较少, 而且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 而且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 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比如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都存在内容交叉的现象, 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就成为必要的工作。课程体系安排的不合理, 无形中就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 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 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好。

(三) 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 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科书为依据, 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 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 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特别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 以实务操作为辅, 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 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 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四)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

一支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前提保障。没有“双师型”的教师, 就不会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实际的情况是: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 自己缺乏实践的锻炼,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因此, 会计专业应着力培养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 总体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 以提高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导向, 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 通过两个结合 (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相结合,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宽口径, 厚基础, 高素质, 强能力”的培养思路设计教学计划, 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作法, 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 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 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 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 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 胜任会计工作。

(三) 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通过加大力度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模拟实验中心。构建课程实验、校内专业实训、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创新学分、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无论从培养与财会岗位“零距离”人才的要求来看, 还是从增强教师实践知识以及案例的取材、制作和更新来看, 开展校企协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初步设想,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应是松散型的, 应把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作为首选目标。这是因为:第一, 这类企业是“应用型”会计专业学生求职的主要去向;第二, 股份制企业会计比较贴近现代财务会计, 教师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有利于实验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的要求;第三, 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吸收实践知识和经验越多, 培养“零距离”人才的自身功底就会倍增。总之, 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使学生身临其境, 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当然,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四) 推进案例教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教师应利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与技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 大力推行教学互动类方法。要多层面、全方位的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实践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用典型、具体的事例, 把复杂的理论问题通俗、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 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还要通过案例向学生提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由此可见, 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 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讨论与分析, 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案例当中,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不可缺少的。

讨论式教学法应用是在教师主导下, 通过设置若干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学习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并促进教学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会计课程的理论与概念比较抽象, 通过讨论式教学的交流与讨论, 可加深学生对概念与问题的理解, 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讨论式”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一种教育理念, 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实践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 进入有关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学习, 或邀请有关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交流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教学和实践密不可分, 实践式教学法可有效的沟通学校和企业, 特别是有利于解释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特殊性。教学实践证明, 实践式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非常受欢迎。

(五) 搭建合理的教学团队

会计专业建设应具有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 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解决好这个问题, 需要在教师培训培养、教学团队组成方面大力改善。一方面加强会计教师的后续学习和教育, 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 要引进聘请适应教学的中小企业经理、财会人员进教室进课堂进教学环节现身说法和言传身教, 既教育学生又培训教师, 是高校专业教育中一个新的选择和创新。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方位的配合, 任何一个要素得不到保障, 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 2006 (4) :43-45

[2]梁方正.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7 (10) :53-54

[3]颜淑姬.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J].财会月刊, 2008 (2)

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 篇8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案例分析,顶岗实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残酷,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要时刻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 特别是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 从而有目的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 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涉及到一个新的领域———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分析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组成的“战略三角”为核心, 从战略的高度收集、加工、整理各种相关信息, 协助企业战略及战术的目标制定、执行和考核, 是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管理会计。20世纪80年代西方战略管理会计出现并发展起来, 逐渐成为西方世界研究的热点项目。而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 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培训和经验积累, 已经产生了一批传统管理会计优秀人才。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从1997年开始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并引进以来, 距现在不过十年的时间, 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运用存在问题分析

(一)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问题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存在如下问题: (1) 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普及程度还比较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战略管理, 其使用者大部分是政府部门和外资企业。经过近10年左右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 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才开始逐步运用战略管理理论, 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 战略管理理论在国内也未能得到普及。战略管理会计也未形成一套严密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知识普及程度的低下降低了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践理论功能, 同时也影响了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2) 多数企业的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在财务会计上, 管理会计只是零散地应用。与财务会计相比起来, 管理会计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仍然不是工作的重点, 其在实务界中的地位远不如在理论界中的地位, 在企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聘用上几乎没有哪一个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 管理会计的职责及其运用大多由企业的管理人员代劳, 只是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情况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 也影响了管理会计人员工作经验的加深, 从而限制了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3) 企业高管缺乏战略管理理念。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确定战略目标后, 全面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中的相关因素、为达到企业经营目标而制定相应的战略并在企业经营中加以实施的过程, 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战略管理理念的具体化。因此, 对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战略管理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甚至没有战略管理理念, 没有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国内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投资或经营决策失误的企业, 其原因大多是企业决策者管理水平太低, 的管理、决策程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决策人员急功近利, 忽视企业长期利益的结果。 (4) 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的极度匮乏。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 战略管理会计方法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战略管理会计不仅仅只是财务指标的简单整理计算, 而且还是价值链分析法、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法、竞争对手分析法、竞争优势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作业成本法等多种技术方法的灵活运用, 这显然与传统管理会计有明显的不同。所以, 战略管理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在系统、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税法、经济法、预算会计、金融会计等一系列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熟悉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统计学甚至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 要具备战略的眼光、大胆的谋略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瞬间即逝的机遇, 战略管理会计人才能够从战略的高度制定经营战略、进行投资决策。这种高素质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正是大多数企业所缺乏的。大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也就不可能考虑会计人员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或促使会计人员自觉地进行学习研究, 提高自己的战略管理能力, 这就造成了我国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的极度匮乏。

(二) 战略管理会计缺失的解决对策

与财务会计相比, 财务会计比较偏重于经济业务的核算, 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偏重于企业间的竞争, 偏重于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内部信息、外部市场信息和竞争者信息。偏重于为企业创造低成本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能把财务数据与各种经济规律相结合, 帮助高层管理人员从多个方案中做出最优决策, 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决策信息和切实可行的方案。当前中国外经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需要引进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 做好企业成本核算, 急需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中国现有财会人员一千两百多万, 每年由大学、中专补充的一般财会人员近三十万。此外, 社会上各种“会计培训班”、“会计证考前培训班”、“新准则讲解班”等重复“生产”过剩人才, 其中95%是财务会计。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 难以担任起战略管理会计的重任, 而真正紧缺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却是“凤毛麟角”,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战略管理会计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 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的缺口已达300余万人。战略管理会计对管理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不仅需要专业的财务方面的知识, 还要掌握企业运营的各方面专业知识, 培养高素质的战略管理人才成为目前会计界的首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企业战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一) 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战略管理会计意识

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战略管理会计意识已经成为提高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当务之急, 如果企业领导没有战略管理会计意识, 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也难以发挥他们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的应有的作用。因此, 作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就要具有战略管理意识, 竞争优势观念、企业核心竞争力观念植根于自己的头脑中, 时刻指导自己决策, 使企业随时根据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如何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战略管理会计意识?高校应担负起自己应有的使命, 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已经开始着手做。为加大校企联系力度, 着眼企业存在的实际难题, 积聚人才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攻关, 为企业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在有实力的领域, 寻求合作伙伴, 为建设我校试点高科技示范园区奠定基础, 使我校逐步成为高科技的孵化中心, 不断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与国内高校联合举办工程硕士 (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教育, 提高德州市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按照德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面向德州市各企事业单位, 举办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全国信息技术及应用”教育培训、IT工程师培训、执行经理证书课程培训。首先, 试培训。聘请山东省内财经类院校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和本系教师对德州市各大中型企业的主要领导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分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和战略管理会计等方面的知识, 在培训过程中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解答, 最后进行总结, 找出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其次, 把培训范围扩大到全省并逐步进行推广;最后, 形成一系列制度, 进一步规范化, 形成规模, 使企业领导人真正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在2009年暑假期间举办了第一期古贝春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 2010年5月9日签订了第二期古贝春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开设培训班开班协议, 并与2010年6月5日开班培训。今年已陆续安排德百集团、豆工坊集团、晶峰集团等高层领导的战略管理内容培训计划。

(二) 加强在岗财会人员进行战略管理会计内容的培训

我国现有在岗的会计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战略管理会计教育, 对于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财会专业毕业生来说, 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非常简单, 当年的管理会计教材还没有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 对这一部分财会人员首先要让他们掌握战略管理会计知识, 再树立其战略管理会计意识, 才能在第一线应用战略管理会计, 这样才能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而这一部分财会人员的队伍庞大,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节假日分批进行, 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化分成不同的区域, 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号, 再有计划的实施。在安排计划时要尽量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 避开单位的集中结账时间, 合理安排;同时还要考虑会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和知识层次, 要深入浅出, 运用生动丰富的案例进行培训, 同时要分组讨论, 每个财会人员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与战略管理会计有关的重大筹资投资决策、质量控制问题、存货决策问题、竞争优势问题、绩效评价问题、成本动因分析问题……记录下来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运用所学的战略管理会计知识逐个分析, 最后由培训老师总结点评, 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目的, 以便提高教学培训效果。

三、高校战略管理会计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一) 掌握预备知识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 还没有接触到具体的会计实践工作, 对在校生进行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要设立一套具体的培训方案, 首先在进行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之前, 学生首先应掌握《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心理学》、《管理学》、《会计信息化系统》等相关专业课;要想成为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仅具备会计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通晓其他方面的知识, 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及企业文化、乃至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战略的眼光、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所以, 还要安排学生自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和《质量管理学》;最后安排学生阅读, 如王化成的《企业绩效评价》、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王平心的《ABC与ABM》、章显中的《企业预算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和尹美群的《价值链与价值评估》等相关专著, 具备了这些相关知识, 才能为下一步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

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 其所涉及的信息范围包括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 有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的、非物质的, 甚至还要涉及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和种类要涉及多种信息分析方法, 不仅要进行财务指标的计算, 而且还结合诸如环境分析法、质量成本分析法、预警分析法、竞争对手分析法、成本动因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这样无论是相关信息的获取, 还是信息的加工、处理, 显然依赖手工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推广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加大相关应用程序的培训力度, 积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 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操作。

(三) 学习战略管理会计知识

战略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内部价值链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作业成本法”;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突破单一会计主体的限制, 注重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以取得竞争优势为长远目标”、“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 提供更多与企业经营战略密切相关的非财务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问题:“竞争环境分析及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投资决策”、“存货控制”、“战略成本管理———确定现在产品与未来产品的产品组合、对未来产品进行成本管理、对现在产品进行管理。”、“战略性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对传统投资决策指标的修正:“竞争优势分析———新进入者的威胁、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替代产品的威胁、现存企业的竞争。”、“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必须先让学生系统学习战略管理会计知识, 掌握战略管理会计理论, 这是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只有掌握了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 才能进行后续相应的培养。

(四) 注重战略管理会计案例

虽然在整个《管理会计学》教材中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所占的篇幅并不太长, 但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在整个《管理会计学》中却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重点利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运用价值链分析法、SWOT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作业成本法进行投资决策、存货决策、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进行战略性绩效评价;培养学生会运用“适时制”进行“零存货”管理;了解日本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确定现在产品和未来产品的组合, 并用“目标成本法”、“价值工程分析”和“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培养学生对信息真假的辨别、判断能力。战略管理会计的资料不仅来源于财务会计, 还包括本企业的和竞争对手的各类资料、行业分析报告、政府政策及统计报告、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发展动态、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其他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平时在网络上、报纸上、杂志上、书籍中多留心相关企业的信息, 并通过这些信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未来发展等进行判断, 培养学生随时获取信息资料的习惯, 并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去分析、判断, 从而形成习惯, 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打好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以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具体有以下案例: (1) 河南油田采油八队在业绩考评中, 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记分卡法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战略性绩效评价理论有效地控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建立了企业的科学先进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2) 河北旭日集团在创立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战略决策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充分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整体性、长远性的特点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创立了一条企业低成本扩张、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发展之路。 (3) 湖南韶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 实行“水泥散装优势”战略, 有效地扩大了韶峰水泥的市场占有率, 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4) 美国的戴尔电脑公司和沃尔玛运用价值链分析, 果断地消除价值链中不增值的作业, 将零库存和适时制相结合起来, 并致力于打造与供应商强势联盟, 只与较少的供应商建立较紧密的供货关系, 有效地降低了存货的水平, , 减少了资金占用, 节约了资金, 实现了企业的零存货管理, 降低了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5) 邯钢与许昌市许继电气保护与自动化事业部实施的作业管理与作业成本法, 运用价值链分析, 同时在绩效考核时将成本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创造了企业的低成本优势, 改变了企业成本核算不准确、费用分摊不合理、成本数据提供不及时的现状, 优化了企业价值链, 提高了企业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达到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提高企业价值的目的; (6) 海尔集团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点, 已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在创新实践中, 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 创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 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具备了相应的预备知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和进行案例分析培训以后, 毕竟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 真正用起来如何?遇到具体实际问题又会作如何反应?会不会手忙脚乱?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要将学到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实际联系起来, 最好的措施还是到企业中去, 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具体的经营实践结合起来, 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具体实际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战略管理会计问题, 用战略的眼光去分析解决企业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真正结合, 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再用实践来发展理论, 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经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具体操作是整合学校现有办学资源, 充分挖掘利用学校优势, 选择部分重点领域与德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对接, 建立面向德州市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着眼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参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产品研发, 技术创新等项目的联合攻关、咨询论证等工作。尤其是对目前德州正在着力打造的四大新兴产业 (太阳能产业集群、功能糖产业集群、中央空调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和六大支柱产业 (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化学工业、生物制造业、林产品加工业) 要重点参与, 建立校企合作, 与相应的企业联手, 建立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同时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区域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加快专业学科调整步伐, 校企双方共同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师资互换锻炼等方面, 加强合作与交流, 不断实现企业、学生的双赢, 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目前, 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已经于德州市及周边地区的66个企业进行了联手合作, 为我们经济管理系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 信息反馈、总结经验, 模拟设计

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以后, 要定期将学生召回总结经验,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 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战略管理会计问题、如何解决的、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法、所涉及的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哪一方面知识等一一总结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然后回到岗位继续实习, 经过几个轮回的“实习———讨论———实习”, 每个学生都可以将战略管理会计的知识系统地掌握起来, 并具有了一定的管理才能, 然后每个人再设计一个至少涉及到3个战略管理会计知识点的案例供其他同学分析、讨论, 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具备一定战略管理才能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会计创新人才 篇9

一、“职业导向与就业导向”双向融合的教育理念创新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最重要的是培养模式的理念创新。没有先进的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就难以突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提出了“职业导向与就业导向双向融合”的高职教育理念。职业导向关注的是会计专业人才在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问题, 侧重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是职业化资格的不断提升, 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业导向关注的是会计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问题, 满足的是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 解决的是学生的实际生存问题, 其培养目标是解决就业, 没有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显然这种教育理念适合于短期培训类型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是高等性和职业性。高等性体现的是对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的要求, 职业性体现的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是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体, 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导向与就业导向双向融合”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解决了会计专业人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二、职业导向的专业平台的构建与创新

专业课平台的构建突出职业导向、能力主线, 坚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将国家会计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作为标准, 在高职三年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一系列职业导向的课程。为满足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第一学期设置了会计职业基础、会计电算化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统计基础与实务课程;为满足学生考取助理会计师资格的能力要求, 第二学期设置了企业会计核算 (一) 岗位会计核算、经济法等课程;为满足学生考取中级会计师资格的能力要求, 第三学期设置了企业会计核算 (二) 报表编制与分析、成本核算、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 第四学期设置了财务管理、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同时, 配套设置了企业认知实习、会计基础能力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ERP沙盘模拟经营和会计专业岗位实习等系列实践教学项目, 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能力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就业导向的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与创新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目标是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的职业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 这为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为适应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 满足用人单位现实需求, 我们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会计专业最新需求信息的基础上, 按照就业导向设置了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职业方向课程, 该课程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学生职业兴趣进行动态调整, 学生根据自己就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方向课程。如在第五学期设置会计与统计核算方向课程, 包括:行业会计核算实务、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市场调查与分析、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财税管理方向课程, 包括:企业税收筹划、纳税实务解析、涉税财务与会计处理、证券交易实务。在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四、“专业目标引导, 阶段目标激励”的运行机制创新

在“职业导向与就业导向”双向融合理念的指引下, 我们建立了“专业目标引导, 阶段目标驱动”的教学运行机制, 这种阶段式的目标驱动模式, 是按照会计职业的发展轨迹, 分别制定阶段培养目标, 通过分阶段的目标实现 (达标) 来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更高目标奋进。

高职会计专业具有典型的职业性特点, 有很清晰的职业发展轨迹。财政部制定了由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构成的标准化会计职业资格认定体系。按照职业导向的要求, 我们以国家“会计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体系为依据, 构建出了适合我院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三阶段、逐级递进、课堂教学与社会认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并在每个阶段为学生设置了目标激励措施 (如会计从业资格阶段, 从事库管、出纳等岗位;会计初级资格阶段, 从事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等岗位;会计中级资格阶段, 从事主管会计等岗位) , 以鼓励学生不断实现新阶段目标, 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五、“四面、三线、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几年来我们经过深入的调研、探索和总结, 架构出了职业导向与就业导向相融合的“四个层面、三条主线、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从纵向看形成了四个层面, 即专业导入层面、从业资格层面、初级资格层面、中级资格层面。专业导入层面, 通过设置入学教育、专业导入课程、学生专业导入手册, 使学生认识专业和会计职业, 明确学习路径、学习目标、学习资源, 使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充满信心、激发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其他三个层面, 体现会计职业发展主线, 每上一个层面, 都会使学生职业身份提高一个层级, 使学生充满成就感。

从横向看, 形成了会计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线、双向融合课程线、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提升线, 其中, 职业基本素养成线, 设置了思想政治素养系列课程、职业文化素养系列课程、职业基本素养系列课程和身心健康素养系列课程, 结合学生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双向融合课程线, 主要以会计职业资格取得和就业现实需求为基础设计了系列课程, 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专项工作能力;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提升线是按照职业能力提升规律, 配套职业导向与就业导向课程实践教学需求, 以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置了由高度仿真到真实工作环境和经济业务组成的系列实习和实训项目, 主要训练学生从事实际会计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四个层面逐层递进, 三条主线持续并行, 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同步提高, 直至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六、“标准+认证”的双标准考核方式制定与创新

检验“职业导向与就业导向”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质量, 是通过“标准+认证”的考核方式实施的。学生不仅要通过校内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标准设置的考题测试和实践考核, 还要接受社会上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核, 并通过企业、事务所、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第三方评价来综合考核、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除改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外, 还需要在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等环节齐抓并管, 用“职业导向与就业导向”相融合的理念来指导实践, 为经济建设培养出符合要求的高质量人才。

会计创新人才 篇10

一、高职会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高职会计专业一般实行5+1模式, 即在校学习五个学期, 第六学期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半年。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教学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中的项目实训、第五学期的综合实训、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三个方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简单, 容易操作, 但存在以下问题:

(一) 理论课程中的项目实训

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往往是缩减理论课时, 增加实践课时, 授课教师设计实训项目, 设置工作情境和任务, 要求学生按照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告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实训, 从而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力以及实际上手能力。然而, 该项目实训存在两方面的缺陷: (1) 实训资料质量参差不齐。一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实训资料都是由该校教师自己编订的, 并非公开出版, 因此质量良莠不齐。首先, 教师一般实际工作经验很少, 大部分实训资料都是“凭自己想象”设计, 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或广泛性。其次, 由于实训资料来自学校, 而非来自真正的企业, 可能会出现实训资料与现实脱节、资料不全等问题, 给学生造成误导, 甚至会影响将来学生在会计实务中的业务判断。 (2) 授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训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是上理论课的专职老师, 大多没有实际工作经历, 学生无法充分学习到有用的实践知识。

(二) 企业综合实训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 是通过设置一个模拟企业, 设计年末一个月或两个月的日常业务, 要求学生对这些业务系统地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 分为手工实训及电算化实训两个阶段。

综合实训主要存在以下局限: (1) 集中实训, 学生容易“感情倦怠”, 学习兴趣低下。综合实训一般是在第五学期, 经过两年多的理论学习, 学生早已感觉厌倦疲惫, 再加上综合实训一般是集中授课, 很难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下降。 (2) 实训中多以工业企业为例设置实训项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业企业的并不占大多数, 进入第三产业就业的学生队伍反而更为庞大。虽然行业间会计知识部分是相通的, 但某些行业之间的核算差异非常大。虽然有的高职院校会配备行业会计比较的课程来解决该问题, 但会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授课教师若为专职教师, 实践经验缺乏, 对多行业会计核算的典型差异讲解不透, 学生难以通过该课程提高各行业的会计核算能力, 增加实践经验;授课教师若为行业骨干、专家, 虽实践经验相对丰富, 但教学经验相对较少, 教学方法不一定符合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认知规律, 或教授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期望,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 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最后一个学期一般是要求学生到各公司、单位顶岗实习, 通过实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有助于学生总结并改善自身的不足, 增加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 学校会安排指导教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与用人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与深入的沟通, 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但其实际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 学生实习单位分散, 实际管理难度较大。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用人单位一般都是中小企业。这类企业需要的会计从业人员不多, 多则容纳10-20人, 少则只有1-2人, 容纳学生能力较差。这意味着要让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参加顶岗实习, 实习单位必定数目繁多且分散, 对于学校来说难以管理和约束, 从而出现很多学生实习时间不足、频繁更换实习单位的情况, 或者干脆脱离学校管理处于自由状态, 没有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的预期目标。

2. 实习单位很难与学校达成“共赢”, 顶岗实习大多流于形式。

会计工作属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 出于对企业商业机密的保护, 很多单位并不愿意接受实习生。而且很多学生在实习后, 会因为找到更合适的工作而单方面结束实习工作。这导致许多企业不愿意向实习生“倾囊相授”, 学生得不到实习单位的真诚帮助和指导, 使得顶岗实习变成一种形式。

3. 缺乏有效反馈信息, 顶岗实习收效不大。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校一般会安排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指导, 将学生或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收集回学校, 并以此作为学校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但由于在实习过程中教师的实际管理难度较大,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获不多, 能收回的反馈信息数量不足, 质量也差强人意, 对学校而言意义不大, 收效甚微。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概括

因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局限, 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重筑符合本校办学定位以及融入本校办学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

(一) 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教师主动讲授知识,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 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动,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倡导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情境式、趣味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 打造“真情实境”的校内实训基地

为解决学生校外实习难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纷纷着力于发展校内实训中心。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进行实验实训室的仿真性建设, 力求达到企业真实的情境;通过引进各种会计管理类软件来实现环境的仿真, 营造一种真实情境式的企业文化。有条件的学校为打造完全真实的企业式实训基地还开办了财务公司等经济实体。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该学院成立了宁商财务公司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配备电脑和电算化财务软件。学校把会计专业学生分组, 每个月到开发区的财务公司轮训, 在学校教师和校企合作单位财务人员的共同指导下, 由学生独立来完成一些代理记账公司业务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

(三) 集中于事务所进行中期实习

以广东农工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 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上半年业务多, 需要大量实习生的特点, 选择第四学期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去事务所中期实习。因学生数量较多, 为保证实习效果, 第四学期把学生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学生在第1-9周先期实习, 第10-18周回校实习;另一部分学生第1-9周在校实习, 第10-18周去事务所中期实习。

(四) 创建“订单班”, 按照就业意愿定向培养学生

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会计系为例, 在第四学期末, 引入用人单位到校对学生进行就业选拔, 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 由用人单位与被选中的学生签订就业意向书。并在第五学期结合用人单位的意见, 为签订就业意向书的学生重新确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课程进行单独分班授课, 故称之“订单班”。目前已与用人单位合作成立了“新希望”订单班、代理记账订单班等。订单班的授课主要由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及专家进行现场教学, 直接解决实际要求的知识,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果探析及对策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集合行业精英骨干智慧的结晶。创新模式的产生是必然的, 但也有其偶发因素, 创新的效果自然就因人而异。

(一) 教学方法效用不抵教学师资

教学方法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运用教学方法的教师。很多学校一味地去改变教学方法, 而对直接与学生接触的师资力量关注甚少, 本末倒置。有经验的教师能将复杂的道理通俗化, 也更擅长根据不同教学情境选择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此, 构建专兼比例合理的双师结构队伍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更为重要。对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 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学校可采用两种方法解决此问题:一是必须保持相当数量的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二是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兼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现任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前者在教学阶段通过理实一体让学生对教学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为就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后者让学生接触真正的社会及用人单位, 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灵活自主地运用到工作中来, 发现自己的欠缺, 弥补自身的不足。两种实训基地对学生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绝不能只侧重于一个方面。

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应注重于实训资料的建设。完备、仿真、及时更新的实训资料能够让学生仿佛身临真实的企业, 见识到真实的业务资料,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很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应增加对实训中心硬件设施的投入, 进行实训室的仿真性建设, 强化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 营造出一种真实情境的企业管理文化。对于财经类高职院校而言, 由于缺乏生产制造专业支持, 要成立制造企业难度很大, 若成立代理记账公司或事务所反而更容易。

(三) 事务所代表行业有限, 中期实习收效不高

集中于事务所进行中期实习, 或许可以解决学生校外实习难且分散的问题, 但事务所毕竟代表行业有限, 并且不是所有的学生就业目标都是进事务所, 这样把绝大多数学生安排进事务所实习会让对事务所没兴趣的学生学无所成, 还会限制他们寻找其他实习单位的机会。

(四) “订单班”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 企业与学校实现双赢

订单班是学校与企业合作, 安排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的学生单独划分班级学习。订单班的学习不同于普通班级, 而是根据就业单位的要求重新进行教学安排, 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 对于企业来说节省了岗前培训的时间;对于学校而言, 也有利于实现学生就业, 可谓双赢。不过订单班的出现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知识和能力, 且熟悉合作企业的文化及财务会计制度, 并能根据企业的特殊要求完成教学工作, 客观上加大了教师工作量。

参考文献

[1] .张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 2011, (12) .

上一篇:行动框架下一篇:数学教学的十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