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用土地流转

2024-07-11

农村农用土地流转(精选十篇)

农村农用土地流转 篇1

关于非农产业发展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 研究者通常重视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尤其是非农产业收益变化与经营年限对土地流转动态的影响[4]。因此, 对席庄村规模经营轮胎翻新产业条件下, 该产业收益变化与经营年限对土地流转动态的影响开展调研, 以期为更好地利用农村土地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研方案

1.1.1 样本选取。

以规模化经营轮胎翻新产业的席庄村为对象, 先查清全村农户类型, 再根据农户类型随机取样, 分别选取轮胎翻新经营户 (包括现经营户和原经营户转农业户) 60户和坚守农业户30户作样本户。农户名单由席庄村村委会提供, 样本户随机抽取获得。

1.1.2 调研问卷内容。

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土地流转情况[5]、土地流转形式[6]、轮胎翻新产业收益情况。

1.1.3 调研过程。

一是根据预调研的情况, 对被调研农户回答问题的误区、调研时提问及追问方法等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调研方案;二是实施中为保证问卷质量, 调研当天数据会被核实并对异常数据进行回访。

1.2 数据统计分析

土地流转率的计算如下:

式 (1) 、 (2) 中, SFO单体代表单个农户土地转出面积 (666.7m2) ;SFI单体代表单个农户土地转入面积;SA单体代表单个农户土地总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户转入非农产业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调研数据中, 非农产业户 (即轮胎翻新经营户) 和坚守农业户土地流转率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 非农产业户平均土地转出率在33.4%~50.3%之间, 并且非农产业户的土地转出率远高于坚守农业户的土地转出率。

非农产业的兴衰对土地流转率的影响以席庄村轮胎翻新经营户收益变化与其土地流转率为例说明, 可看出席庄村轮胎翻新经营户收益从2010年开始下滑, 净收益从2010年的平均收益16.8万元, 到2012年变为亏损4.6万元, 再到2014年回升。随着2011年轮胎翻新经营户收益的减少, 2012年部分农户要回土地自己种植, 表现为土地转出率减小;2012—2013年轮胎翻新经营户收益为负值 (亏损) , 土地转出率则持续减小, 2014年土地转出率减到近5年最小而土地转入率开始增加。

2.2 非农产业经营年限对产业兴衰和土地流转率的影响

将轮胎翻新经营户按照经营年限划分, 其中经营15年及以上的为20户、经营13~15年的20户、经营12年以内的20户, 在统计其在轮胎翻新收益减少情况下继续经营及放弃经营的比率时, 可以得到不同经营时段农户放弃非农产业的比例为:经营15年及以上农户>经营13~15年农户>经营12年以内农户。

分析非农产业经营年限对土地流转率的影响时, 2010年经营非农产业15年以上的农户土地转出率最少, 12年以内农户土地转出率最多, 为57.9%;2011—2014年的土地转出率同样是经营非农产业15年及以上的农户<经营非农产业13~15年的农户<经营非农产业12年以内的农户。

3 结论与讨论

非农产业兴衰会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率。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的农户土地转出率远远高于坚守农业户的土地转出率, 而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的农户土地转入率则低于坚守农业户的土地转入率。在2010—2014年间, 土地流转率随着非农产业收益的变化而变化。2010年收益最多, 2011年土地流转率随之而增加。而收益下滑时, 土地流转率在次年随之又减少。可见, 非农产业收益越多, 土地流转率越高。

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年限越长, 土地流转率越低;非农产业收益下滑时更容易放弃对该产业的经营。经营非农产业15年及以上的农户在该产业衰落的状况下更容易放弃对该产业的经营, 而12年内刚刚经营非农产业的农户在面对该产业衰落的状况下放弃的比率比经营年份长的农户少。经营非农产业15年及以上的农户在近5年的土地流转率最低, 经营非农产业12年内的农户土地流转率最高。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我国农民已步入寻求非农产业就业的生计多样化阶段并因此带动了农村农用土地的流转。分析了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席庄村轮胎翻新产业户收益变化及经营年限对农用土地流转的影响调研情况。结果表明, 2011—2013年该村轮胎翻新产业户收益逐渐减少时, 平均农用土地转出率从50.3%减少至33.4%;经营轮胎翻新15年及以上农户, 2010—2014年平均农用土地转出率为17.3%42.3%, 经营轮胎翻新12年以内农户平均农用土地转出率为45.0%61.4%, 土地转出率的趋势为经营轮胎翻新15年及以上农户<经营轮胎翻新1315年农户<经营轮胎翻新12年及以内农户。

关键词:农村,规模化非农产业,土地流转,轮胎翻新,河北曲周,席庄村

参考文献

[1]杜海燕.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0.

[2]陈冬生.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4) :18-20.

[3]朱玉平.农业副业化与粮食产能安全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3.

[4]王刚.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10.

[5]刘卫柏.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3.

农村农用土地流转 篇2

发布者:[刘伟 ] 来源:[农博网] 浏览:[1067] 评论:[0] 字体:[大、小] 双击鼠标滚屏

根据江苏省无锡市农工办工作的安排,最近我们对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走访了6个涉农市(县)区的6个镇(街道),听取了这些市(县)区农工办(农林局、地经局)、镇(街道)、12个行政村的领导和部分农业企业主的情况介绍。还通过报表对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总的印象是,我市农用土地的流转面积很大,对全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市农用土地的流转还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需要解决。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从调查中获得的情况看,我市农用土地的流转,自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就发生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反映了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为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至1998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在这个阶段中,随着乡镇工业迅速发展和宏观经济市场化的迅速推进,我市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农业不再是农民主要的就业所在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加上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发生了复杂变化。“吃粮离不开它,致富不指望它,丢开舍不得它”,就代表了农民对土地的普遍心理。农村出现了“只种口粮田、不种责任田”,“老的要种田、小的不要田”,“价高抢田种、价贱抛田多”等现象。为了解决弃耕抛荒问题,稳定粮食生产,完成定购粮上交任务,从80年代后期起,我市农村开始探索“两田制”,按照口粮田由农户分户经营,责任田由村统一经营的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形成了以种田大户、家庭农场、集体农场等为主要形态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时期的土地流转,大多是基层组织组织的,也有许多是群众抛荒形成的,基本上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在二轮土地承包的确权发证中,许多地方根据市里的要求,对已发生的土地流转进行了规范,有的农户明确了放弃土地承包权,有的农户补办了土地流转合同。也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没有按照要求补办相关手续,许多土地的流转依然不规范。

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至2004年。在这一时期中,全国的农业开始了市场化、外向化的进程,各地的农业开展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地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市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更加迅速,农业发展进入了都市型的新阶段,由政府倡导的大面积绿化和工商企业大规模投资农业,不仅推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推进了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进程与规模。这一时期的土地流转有多种形式。一种是镇、村出面组织的大规模流转,用地范围广、涉及农户多。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政府的建设项目,如农业园区建设、市政道路绿化、生态林建设等用地;二是工商企业的用地项目,如各种农业产业园,蔬菜种植基地,花卉苗木果品基地,各种养殖基地等。三是镇村用地项目,一些地方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方便办理农转非手续,由镇村组织出面,从农户手里大规模流出土地,作为农转非的预留地。这一些由镇、村出面组织的大规模流转,大多签订了比较规范的土地流转协议书。另一种是农户间小规模的自发流转,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本地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是适应农户生产生活互补需要而在邻里之间发生的,这种流转通常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流转协议。二是流转给外来劳力的,一般都没有经过村里的鉴证,有的也有书面协议,但欠规范。这一阶段中全市农用土地的流转呈现加快趋势。仅宜兴一市,到2001年底的土地流转面积就达3.83万亩,涉及农户2.32万户,与1999年底相比,2年中流转土地的面积和涉及的农户分别增加了1.8倍和1.2倍。

第三阶段是从2004年到现在。在这一时期内,中央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和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在全市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中,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大幅度提高,都市农业显示了良好效益,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快上涨,从而提高了农民对土地流转价格上涨的期望值。对土地价值看法发生的新改变,使农民要田惜地的心理日趋强化,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速度明显放慢,目前农村新发生的土地流转,主要由镇村组织出面,从农户手里大规模流出土地,作为农业园区建设和农转非的预留地。随着土地价值的日益显现,以前土地流转中不规范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例如随意中止流转合同,损害土地经营者利益;因弃田抛荒引发的土地二轮承包权纠纷;征地补偿分配矛盾;产业结构调整时大量转为种植经济作物的流转土地到期后,土地流转合同的续订面临着一系列矛盾等等,全市农用土地流转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整体看,我市农用土地流转的演变,是与我国农用土地的基本制度和宏观“三农”政策的演变相适应的,反映出市场规律与农民的维权意识,正在农用土地的流转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

二、我市农用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

由于历史的沉积和不断的演变,我市农用土地流转的现状十分复杂。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农用土地流转面积59.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63%,转出土地农户32.89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3.01%。其中,江阴市土地流转面积19.8万亩,流转比例为47.9%;宜兴市土地流转面积20.14万亩,流转比例为24.45%;锡山区土地流转面积7.33万亩,流转比例为41.69%;惠山区土地流转面积3.95万亩,流转比例为36.33%;滨湖区土地流转面积3.02万亩,流转比例为51.97%;新区土地流转面积4.84万亩,流转比例为61.26%。从总体情况看,全市农用土地的流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流转行为看,推动力量以镇村为主。在全市农用土地的流转中,镇村组织的流转达到了36.9万亩,占农用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2.5%,涉及农户21.6万户,占转出土地农户总数的65.67%。在调查中到过的6个镇中,由镇村组织的流转比例要比统计比例高得多。这些流转主要是过去搞的“两田制”,还有是近期为市政道路绿化、农业园区开发、农转非预留田等搞的流转,其中为道路绿化就流转土地5.05万亩。农户自发流转面积22.18万亩,占农用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7.5%,涉及农户11.29万户,占转出土地农户总数的34.32%。其中有一部分土地是出租给外来农户,从事特色种养殖的。镇村凭借组织优势,协调农用土地流转双方的关系,在农用土地的流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从流转对象看,流入主体呈多元趋势。农村的土地流转,过去主要是在农户与镇村以及农户之间进行的,现在已转变为多方参与,流入主体日趋多元化,主要有一般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和镇村集体,其中种养大户为最多,镇村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在全市流转的土地中,流给种养大户的有21.32万亩,占36.1%,比例最高;其次是流转给镇村的,有20.87万亩,占35.3%,位居第二;农户之间流转的有10.39万亩,占17.6%,位居第三;流转给企业租赁的有6.50万亩,占11%。

三是从流转价格看,亩均得益呈提升态势。流转土地的价格,因所在区、转对象、流转用途的不同而差异明显。低的每亩只有100元,高的已达1500元以上。据统计,全市农用土地流转价格平均每亩在600元以上。其中500元以下的面积有28.7万亩,占48.6%,宜兴市就有18.1万亩,占全市的63%。500--1000元的面积有24.48万亩,占41.4%;1000元以上的面积有5.9万亩,占10%,其中江阴市2.76万亩,占全市的46.8%。土地流转的价格随土地价值的体现而波动明显。上个世纪为解决抛荒而进行的土地流转,基本是无偿流转,有些镇村还是贴钱流转。90年代后期,土地价值逐渐显现,土地开始有价流转,每亩在100--200元,以后的价格逐步攀升。目前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参照价格是市政道路绿化租地的价格,还有是参照工业租地价格,如惠山区玉祁镇等地,亩均流转价格达到1000元;新区梅村等地对流转农户按照失地农民标准进行补贴,享受失地农民待遇。基层反映,一些农户间自行协商流转的价格还相对较低,一般在500-800元左右。现在政府介入土地流转,价格明显见涨,农户对土地流转价格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四是从流转规模看,流入批量向大型发展。在全市流转的土地中,流入土地规模在50亩以下的流入主体有1.48万个,占流入主体的74.44%;流入土地24.46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41.4%。流入土地规模在50亩以上的流入主体有4417个,占流入主体的25.56%,流入土地34.62万亩,涉及农户17.98万户,分别占流转土地面积和流转土地农户总数的58.6%和54.67%。其中流转土地面积在300~500亩的流入主体有183个,流入土地4.42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12.8%;流转土地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流入主体有796个,流入土地有9.89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28.6%。从发展趋势看,流入土地批量大型化趋向十分明显。全市规模在500亩以上的流转土地中,去年以来新发生的面积就达4.91万亩,占到50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的49.64%。

五是从流转周期看,流转期限由长变为短。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流转中,流转的期限一般都很长。镇村组织的土地流转,如农业园区开发和市政绿化工程等,由村代表流转农户与政府或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一般流转周期较长。还有一些转让的土地,没有流转期限。在第三阶段的流转中,流转期限一般比原来的要短。农户间的自发流转,以季节性短期出租为主,流转给外来人员种植蔬菜瓜果,搞养殖业等;因为农产品涨价、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征土政策的实施,农民一般不愿意签订较长的流转合同。近年来,在惠山、滨湖、新区等城市化推进快、土地征用频繁的地区,农户更愿意将承包地返包或让渡给集体。这些地区流转的土地由集体与农户签订代耕协议,并统一经营管理。在全市现有流转的土地中,流转期限在3年以下有7.54万亩,占12.76%;3--5年的14.68万亩,占24.85%;5--10年的11.48万亩,占19.44%;10年以上的25.38万亩,占42.95%。虽然仍以10年以上的长期为主,但土地短期流转的数量在增多。

六是从流转用途看,主要发展都市型农业。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第一阶段流转的土地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仍然用于粮食种植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发展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与观赏农业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农业,成了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主要用途。在全市现有流转的土地中,用于种粮的13.51万亩,占22.86%。用于精品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特种养殖等高效农业的面积达25.32万亩,占42.9%,发展了一批如江苏红豆杉生态园科技园、江阴阳光农业生态园、绿羊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高效规模农业。用于道路市政绿化工程的5.05万亩,占8.54%。还有一些流转土地有其他用途,其中有一部分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预留地。

农用土地的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加上我市农用土地的流转起步早,行政推动的因素,几经土地价值的变迁,历史上就沉积了一些矛盾,不可避免的影响到目前农用土地的流转,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价格偏低,价格确定机制没有建立。农用土地流转价格,从理论说应该是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主要由亩均产出效益和土地供求关系来决定。但由于我市农用土地的流转相当部分是行政推动的,还没有形成能反映市场规律的流转机制,政府确定的土地流转价格也就成了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基本价格。在第二阶段的流转中,太湖大道东段租地绿化的价格,就成了全市城乡农用地流转的基准价。锡澄高速、锡宜高速、沿江高速等的绿化租地价格,因级差地租的原因,就低于太湖大道的价格。在此以后各地的土地流转,凡行政推动的,大多参照了当地绿化租地的价格。这个价格虽然比种粮的亩均效益高,但从总体上讲还是比较低的。因为它不是全市农业综合的亩均效益,也没有计算农田基础设施破坏恢复的成本,地力破坏恢复的成本和农民在失地后创业的机会成本。即便参照这个价格,全市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流转大大低于这个价格。尤其是在实行“两田制”的过程中,责任田的流转价格明显偏低,还有不少是无偿的。例如宜兴芳桥镇反映,那里大部分流转土地的价格每亩在100--300元之间。锡山区羊尖镇反映,全镇在产业结构调整初期流转的土地每亩的价格也只有200--400元。这些流转的土地,大多在明后两年到期,部分转出土地的农户要求涨价,而许多流入土地的苗木专业户还没有什么产出,苗木的市场销售前景也不理想。该镇的部分村干部担心,下一步流转的合同难以续订。从总体上说,我市农用土地流转的价格确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二是流转行政成本较高,村级经济负担日益加重。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地方的镇村基层组织直接组织土地流转,使得土地流转的行政成本较高。在第一阶段的流转中,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基本上都是种粮的,为此许多村都贴了钱。在第二轮土地流转中,许多村为了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出现了贴钱流转的现象,亩均流转土地补贴100--200元。在近两年发生的为工业化、城市化预留土地的土地流转中,村镇集体支付的流转价格,亩均要在1000元以上。有些村对全村土地实行村统一流转,由集体参照当地工业用地标准,向流出农户统一发放粮油补贴,流转出的土地再以每亩100元的价格反包给农户种植,为此村里每年要支付的补贴就高 达40--60万元。有一个镇对三个村的农用土地全部实行流转,由镇农业部门统一开发种植,全部农户享受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为此镇里每年要支付的补贴要300多万元。这种由村镇出钱流转农用土地作为“农转非”预留地的做法,既不符合党的农村土地政策,还使村镇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社会负担。如果这些预留地长久办不到合法的农转非手续,必将影响这些地方社会的稳定。

三是流转手续规范不够,引发纠纷矛盾日趋增多。在全市现有的土地流转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手续不够规范。有的没有,有的合同不规范,有的合同无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近几年来农户间私下流转的土地,有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流转土地,大多没有合同,只是流转双方的口头约定,流转期限短、手续不规范、流转关系不稳定,土地经营者在土地上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有些种植项目一旦被征用,政府支出成本将非常昂贵。有些种植项目一旦效益不好,租金无法兑现,容易造成纠纷。还有一种是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中遗留下来的规模经营单位(小农场),土地权属特别是土地收益权属不清晰,大多没有办理流转手续,也是引起土地流转纠纷的重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些土地流转,流转周期超过国家规定的二轮承包年限,流转合同基本属于无效。

四是流转工作组织缺位,工作推进难度日益增加。在上一次机构改革中,主管农村土地流转的农经部门职能弱化,权重下降,农经队伍线断人散。管理主体上下不对接,省在农林厅,市(县)区大部分在农办,有的在农林部门,给日常管理带来不便。在镇里,大部分已没有了专职部门,土地流转的管理职能,有的分散在农业服务中心,有的由党政办兼管,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尤其在一些涉农街道,既没有专职部门,也没有兼职部门,还没有分管领导,处于真空状态。有些镇在撤并中,土地承包管理基础台帐丢失,基层对土地承包情况不明。有一些分管农经工作的领导干部,因流动过快,有的情况不明,政策不熟,有的精力分散,关注不多,使土地流转工作处于失管状态。

四、我市农用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搞好农用土地的流转,推进都市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调查中各地的反映,现对完善与推进我市农用土地流转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服务。农用土地的流转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此,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理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引导。一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市(县)区和镇两级要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的管理机构和职能,理顺上下关系,健全管理队伍,认真负起农用土地流转的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责任。防止农村土地流转放任自流,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处理。二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确立土地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形式,明确操作程序,规范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档案等,促进土地流转。三是明确土地流转政策。出台鼓励开展土地流转、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等政策意见,每年从土地出让纯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基地的建设和对土地流转的奖励,多管齐下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向生态农业和高效农

第二、尊重农民意愿,转变工作作风。土地承包经营权既是国家赋予农民的物质利益,也是国家赋予农民的政治权利。农用土地的流转,一定要从农民的意愿出发,不能剥夺和损害农民的权益。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不刮风、不下指标、不强制推行,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一切围绕农业发展,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二是坚持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土地承包者拥有土地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在农用土地流转中,不能改变农民的主体地位,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从中截留、扣缴。三是转变工作方法。改变习惯的行政推动的做法,在尊重农民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市场调节,搞好协调服务等,为土地流转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农户在规范的流转中获得公平、合理的收益。

第三、坚持规范操作,依法行政管理。土地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健全制度按规范程序进行。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土地流转必须由村民委员会鉴证,镇农经部门备案,时间较长、面积大的要经市(县)、区公证处进行公证。全村性的土地流转,要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从实际出发,搞好流转合同的指导、鉴证、仲裁服务。土地流转关系确定后,应当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各级农经部门应对现有土地流转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从实际出发,按照规范的要求,补办有关手续。三是大力推进农用土地流转微机化管理。全面建立农用土地流转信息库,做好登记、审批、备案、合同鉴证、档案管理、信息发布工作。

第四、维护各方权益,搞好统筹兼顾。土地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必须维护各方权益,搞好统筹兼顾。一是合理土地流转价格。既要考虑土地流入方的承受能力,又要兼顾土地流出方的增收要求。各市(县)、区可在搞好调查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制订土地流转的指导价格,供土地流转时参照。二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改变忽视农民利益的倾向,保护各方平等参与市场交易的权利和地位。在农用土地流转中,不能忽视农民这一最大群体的利益,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才能使农村土地流转取得尽可能大的制度绩效。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土地流转要选择有经营实力的主体,防止掠夺性经营以及短期行为,造成土壤恶化和农田基础设施的破坏。

第五、创新流转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是农用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要立足农民增收,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一是创新流转参与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使土地更多地流向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等,不断拓展土地流转的渠道。二是完善已有的流转项目。对已流转和准备流转的土地,区分不同情况,建立收益调整、递增机制,保障流转农户长期增收。对流转期限过长、流转价格明显偏低的土地流转,区别不同情况,按照不同类型进行调整。三是建立土地流转风险机制。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后,土地流入方应交纳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或提前支付土地流转金,以防范因经营困难等原因无法履约情况的发生。四是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农用土地的流转,从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考虑,可以采取折价入股的办法,组建多元投股的土地合作社。这样入股农民就可以按股每年分红,保护和发展了农民的权益,也有助于减轻农业发展的成本,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农村农用土地流转 篇3

关键词: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效应影响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实现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一定要研究出更利于农村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产权的农民便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没有财产性收入,在发展成果的共享以及分配的公平性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实现農村土地的确权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实现社会公平,都有着关键性的现实意义。

1 确权对土地流转效应的影响

农村土地确权以已经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已经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基础,依法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土地确权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止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不健全等问题,通过确权能明晰产权归属,土地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更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途径,建立农村土地产权的新模式。

(1)土地的确权能够牢固农户、企业以及政府等市场参与者的契约关系,切实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业规模化以及机械化的要求,但是承包地未经确权,在土地流转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无法稳固农户、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农村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决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必然性,所以稳固市场主体间的契约关系对于保障参与者尤其是农户的利益有着关键的作用。(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强化了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而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有利于农村的大规模机械化的实现,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的条件下,很难真正实现大规模、连片的土地机械化耕种经营,而流转后的土地则可以实现完全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土地的单产、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保证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就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2 确权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是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增强农业的发展活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2)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能有效降低农业综合生产成本。(3)农村土地的确权利于农村经济的盘活,增加农民收入的多样性。土地确权之后,农民可以选择将土地转让出租或是进行独立经营,实现财产性收益,真正参与到市场经济当中来。

土地产权的持证者在产权的有效期内可以对土地进行使用、流转甚至转让的处理,作为持证者的一种资产,也可以选择将土地作为入股的资本,进行折价抵押、抵资担保等经营性行为,实现农村的土地流转,繁荣土地产权的交易,增加农民的产权化收益。产权的确定,有利于减少农民在土地流转古城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发生,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稳定的根本要求。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安身立命之所在,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和平的关键,确定农户对土地的产权对于农民的生存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土地的确权为农民在利益纷争面前提供了对土地权益的证明,保证了农民对土地处置的权利,也就很好的证明了侵害权益行为的违法违规性,是农民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自保的有力凭证,不仅保护了农户的经济利益,更肃清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3 流转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政策是根本。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户的流转意愿,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与保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覆盖从市级到乡村在内的多级区域,在关键的地区或是交通的中心建立交易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提供最新信息,为土地流转创造氛围与环境,促进交易的进行,着力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法规是保障。随着土地流转的进行,土地纠纷的案件也逐渐增多,有的是因为协议的签订只限于口头订约的形式,发生违约的时候,无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部分是因为流转合同的不严密,导致企业在市场行情改变的时候普遍违规,损害了农户的利益,挫伤了流转的积极性,造成了交易市场的混乱。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从而规范主体行为,保护农户利益。

市场是手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自由流动以及合理配置,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农业化同步进行的同时,也保证了农民充分实现了市场主体的权益,享受到了现代化建设的福利。

4 结语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确定土地的产权无疑是对农民权利的认可与保护,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让农民有了真正脱离土地的选择,对于农村经济的灵活多样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以及深化农村改革,进而推动经济建设都有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基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农用地流转探讨 篇4

一、农用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现状及特点

农村土地流转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从目前的浙江省农用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现状看, 主要有以下特点:

从流转总量和区域差异看,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生产要素之一, 其配置方式、效率与社会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浙江省1996年开始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 超过了世界银行所列的世界平均标准, 具备了土地属性从资源向资本转化的基础, 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具备了基本条件。据浙江省农业厅统计, 到2007年底, 浙江省土地流转面积已达465.76万亩, 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23.5%;涉及流出土地农户240.78万户, 占全省家庭承包经营总农户的25.6%。截至2008年6月底, 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513.47万亩, 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25.9%, 流转规模连年有增。但地域差异明显,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宁波、台州两市的流转规模和比例居全省前列, 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都在35%以上;杭温湖绍流转比例也在20%以上, 金华、衢州、丽水相对较低, 只有14%~15%;另有一些地区因为人均耕地稍多和转移就业半径较小等原因, 土地流转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尽一致, 如嘉兴市流转比例仅为12%。总的看, 浙江土地流转的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 仍外于初级阶段。

从流转形式看, 浙江省农用地流转以转包流转居多。目前, 绝大部分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以农户之间自发流转使用权为主, 主要包括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形式。据统计, 2006年初浙江省农用地流转转包13.31万/hm2, 占农用地流转面积的50.76%;出租占8.68万/hm2, 占农用地流转面积的33.12%。近几年, 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形式流转土地, 涉及面积已近万亩, 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新形式。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 农村土地流转主体是承包方, 以何种方式流转、流转给谁、流转价格等由双方协商, 这些流转户大都由出租人和承租人自发一对一转接包为主。据统计, 到2007年底, 全省农户自发流转的面积达280万亩, 占总流转面积的60%以上, 涉及流出农户130多万户, 占流出农户数的55%以上;委托村集体或其他服务组织流转的面积近180万亩, 占总流转面积比例不足40%, 涉及流出农户数100多万户, 占土地流出农户数的45%左右。

从流转期限看, 流转期限具有短期性。据统计, 2007年底全省流转面积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将近90万亩, 占总数的19.4%;一至五年的面积235.6万亩, 占总数的51.4%;五至十年的64.4万亩, 占总数的14.1%;十至二十年的37.3万亩, 占总数的8.1%;而二十年以上的仅有32.2万亩, 只占7.0%。土地流转期限主要集中在五年以下, 占70.8%。

从经营耕地规模面积看, 经营耕地的规模户数量明显增加。根据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和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对比看, 十年来, 浙江耕地流向规模户经营的趋势是明显的。截至2007年底, 全省共形成1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333.8万亩, 比2006年增长14.3%, 其中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92万亩, 比2006年增长23%。规模经营的绝对量较之上年有所增加, 但单体连片的大面积流转仍相对较少。现有的大户和其他经营者中, 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下的占规模经营耕地面积的55.8%, 其中20亩以下的仍占28.7%。

从耕地规模经营情况看, 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 耕地的复种指数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 大致呈下降的趋势 (具体见表1) 。这主要是由于规模户单位耕地上的劳动力投入显然要低于普通农户, 对耕地的利用程度低于传统精耕细作的普通农户。但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 1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的耕地复种指数为145.3%, 比10亩以下农户的耕地复种指数142.3%提高了3个百分点。

二、加快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流出一方的情况来分析, 理性与非理性选择、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影响都存在, 普遍的惜转情绪已经成为加快流转的关键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 我省土地分散兼业经营与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加剧, 一方面,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土地连片规模经营, 且希望经营期限相对长一些;另一方面, 完善二轮承包后农村承包土地集中流转的难度越来越大:土地保有成本几乎为零, 一些兼业农户更愿自种一季单季稻, 谋求口粮的基本自给, 只愿季节性流转;由于经济形势变化复杂, 一些原来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回流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 农民与土地形成的亲和力, 使得土地不易从农民手中转移出来,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的速度, 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 因此务农成为他们继续谋生的唯一选择;还有部分农民担心承包地流转后失去土地被征用可能带来的土地补偿费等利益而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此外, 还有少数农民因为与个别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有矛盾或意见等原因, 有可能成为非理性地选择放弃甚至抵制流转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 明显感受到有关部门普遍的担心情绪, 原来推行“两田制”时遗留集中连片转包较多和主要以粮食规模经营为主的地区, 压力更大。据慈溪市调查, 该市土地承包流转合同到期后不愿再参与流转的农户占被调查人员的40.5%。土地流转期限短期化的倾向更加明显, 希望流转期限在五年或者五年以下的农户占同意流转出土地的85%。德清县的有关统计也表明, 合同期限在五年以下的流转面积已经占流转土地的73%。照此情况, 转包合同到期后, 很可能出现部分农户收回土地自己经营、导致原有流转土地连片耕作格局的彻底打破, 从而影响业已形成的规模经营局面。比照效益农业的收益, 相当一部分地方租金还难以满足流出农户心理价位;部分发达地区农民因为总体收入水平较高, 对三五百元的租金越来越无所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民对租金比较敏感, 却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较迟, 难以找到合适的接包者。寻求以适当的利益诱导和消除成见之法, 解决承包农户转出经营权难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从流入土地一方情况分析, 多数规模经营主体实力不强, 承受租金不高, 经营不够稳定, 这也是造成当前流转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我省土地流转的总面积虽然不少, 但流转的集聚程度并不高, 单体成规模连片经营偏少。浙江省农户流转的承包耕地中, 流入家庭农场或10亩以上专业大户的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51.7%;而流入工商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只占总流转面积的10%。因此, 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特别是具备现代农业经营素质和技能的经营主体, 开辟盈利能力强的农业新领域, 帮助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解决设施建设、资金融通、人才引进、信息服务等困难, 已经成为稳定流转和加快流转的重要课题。

从农地流转市场机制分析, 浙江省土地流转越来越呈现市场化趋势, 但流转机制总体还不够完善, 流转程序还不够规范, 流转的中介组织也不够发育。目前, 各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流转双方大多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土地经营权的供求状况和经营产业的经济效益, 协商确定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但不难发现在建立健全流转机制、规范流转行为和程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价格机制尚未建立。目前, 浙江省大多数地方土地流转价格每亩每年一般在200元~500元之间, 种植西瓜等季节性经济作物则在800元~1000元上下。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地方流转价格主要是按传统习惯和流转双方意愿协商形成, 没有建立科学的流转土地价格形成和指导机制, 同一村从事同一产业租金价格也不尽统一, 不能真正反映土地的级差地租和内在价值。二是大户准入机制尚未完善。大多数地方规模经营大户的准入门槛比较低, 没有实施大户或企业资质审核, 对经营者行为的规范缺乏合理的约束机制, 粗放型经营多, 经营不稳定、规模不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现象比较突出, 流出农户的权益难有稳定保障。三是服务机制有待加强。目前, 多数地方土地流转主要依靠乡镇和村干部说服引导工作, 缺乏必要的服务机制和经济利益刺激机制。四是流转合同与手续不规范。许多农户流转土地以口头约定为主, 对双方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责任约定不够明确。

三、加快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几点建议

1. 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制度创新是前提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制度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实行所有权、使用权和耕种权三权分离, 打破平均地权的限制, 允许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入股经营, 培育和完善使用权转让市场, 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农业经营专业户和农业公司集中, 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 要积极探索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在全民社保实现之前, 对流转农户实行优先保障。对于将全部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委托镇、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且年限超过十年的“弃耕流转”农民, 给予“失地人员”待遇。如慈溪等地鼓励长期流转的做法, 对流转期五年以上的农户进行不同标准的补贴, 用于流转农户的养老保险自缴补助。同时要进一步解决好居住转移、身份转换与就业转移的同步配套问题, 落实好转移农民的社会保障措施。

2. 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积极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 发展农业产业园区, 实行生产布局、供种、管理、销售等“四统一”的生产服务规模化经营, 发展季节性流转经营等形式, 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开发, 因地制宜发展规模经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引导农民把土地承包权转化为长期股权, 按股分配获取收益的新形式。浙江省各地在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时, 基本上采用了三种方式:一是土地不作价, 入股土地由股份合作社统一整合后, 以招标形式发包和租赁, 向农户保底 (按照当地农地流转的一般价格) 支付土地租金, 再根据经营状况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红。入股土地不承担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仅作为租金收入分配的依据。二是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作价后入股, 专业大户或企业以资金、技术等生产因素入股, 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经营公司, 公司视收入情况按股分红。三是一些地方在粮食示范等项目建设中普遍采用农民提供土地, 由农机 (农技) 服务专业大户或服务公司统一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生产环节, 农民只需支付一定的服务费就可以获得原有承包地上产出的粮食。

3. 积极鼓励农户长期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劳动力转岗就业扶持政策, 加大对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的就业培训和岗位推介力度。如对流出全部土地经营权且年限超过十年以上“弃耕流转”农户劳动力, 参加就业培训和岗位推介享受被征地人员同等待遇。对吸纳“弃耕流转”农户的劳动力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各类企业, 享受当地使用被征地人员和下岗职工同等的促进就业政策。积极引导规模经营主体优先吸纳适合生产素质要求的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家庭人员, 特别是外出就业有困难的劳动力和超过劳动力年龄但仍有较好劳动能力的人员, 就近从事农业生产。

4. 整合资源, 扶持土地规模经营各类主体的发展壮大

积极培育各类经营主体。鼓励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或个人受让农户流转出来的土地, 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开展规模经营。如宁波鄞州区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的做法, 对从事流转土地规模经营的, 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机构为其提供人事档案保管、办理集体户口、党团组织关系挂靠、代缴社会保险等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给予一定的创业经费补助和社保补助。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利用农户流转土地,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技推广中心等经营服务组织的作用,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在家庭生产的基础上, 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服务, 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对流转出来的连片土地根据产业规划, 通过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实现路沟渠配套, 力求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化、专业化。

5. 加大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鼓励创办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 按照市场化的要求, 及时登记、发布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 开展相关咨询业务, 组织对经营主体的能力评估和公开招投标活动。

摘要:土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 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在分析浙江省农用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有助于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用地

参考文献

[1]李华伟.中国农村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 2007, (64) .

[2]巫文勇.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中国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J].前沿, 2006, (10) :197-200.

[3]郭晓鸣, 蒋永穆, 龙波.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创新研究———来自成都市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 2007, (1) .

湖南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调查 篇5

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也正处在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入就业的快速时期,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的比例正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都表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内在条件已经具备。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进行,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变革。目前对现有土地制度的变革主要思路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制度进行变更,即实现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土地承包法》对承包土地的流转作了具体规定。政府文件及法规对土地流转的规定为我国新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政策与法律基础,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具有指导意义。尽管如此,我国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尚未形成规范而科学的运行机制,在一些地区没有有序的进行,其流转方式仍然存在问题。

土地流转进程加快

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之前,土地流转就已经发生,但土地流转的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个别因缺少劳动力而将自家的责任田转包给其他农户,是一种零星、分散式的流转。国家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之后,湖南省于2006年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证换发工作。到2012年6月底,全省1385.6万农户,已签订承包合同1348.74万份,占97.34%,二轮土地承包30年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随着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031万亩,占全省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6%,比2008年增长42.1%;林地流转面积62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3.2%。

在全省流转土地中,有40%以上的面积流转到企业、专业种植大户和现代农庄等。以长沙县为例,全县成片10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面积达16.2万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6%,新增耕地连片100亩以上的流转面积达8.2万亩。其中100~500亩的大户有130家,500~1000亩的有24家,1000~2000亩的有10家,2000亩以上的有5家。

流转形式多样化

全省各地在做好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是租赁转包。2012年,湖南省租赁转包耕地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1.559万户,与2011年比较,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共增加1.08万户,其中100亩以上大户增加2515户。

第二种是转让。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2012年,全省转让的面积136.8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13%。

第三种是入股、联营。入股联营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2012年,全省入股、联营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

第四种是互换。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主要是发生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

流转范围与去向不断扩大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流转进程,扩大了农村土地的流转范围。当前土地流转范围主要涉及用地类型和用地主体两类:第一种是土地流转由最早的水田扩展到了山林、旱土、渔塘、集体建设用地等土地;第二种是土地的使用权的流转已由原来的在亲戚、同村、同组成员为主的农户之间进行,扩展到外乡、外县、外省。农户不仅与农民专业大户,还与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等之间签订了流转合同。

此外,流转的去向也更加宽广。农村土地流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企业的面积在不断扩大。以怀化市为例,全市流入种粮大户、专业大户的面积为18.1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6.6%;全市流入涉农企业的耕地面积有10.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5.8%;全市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面积为10.8万亩,占流转总土地面积的27.7%,

由于受到政策因素的限制,在土地流转用途上仍以农业用地为主。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虽然湖南省土地流转发展向好,但仍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总体规模不大、各地土地流转发展不平衡、流转方式创新不够、流转行为不规范等等。

首先,农民拥有土地的传统观念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民主要的保障手段。在一些农村地区,土地仍然是家庭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收益仍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对于他们来说仍然起着生存保障的作用,不愿将土地长期转包或出租;而在城郊和一些富裕的农村,农民收入虽然主要不是依靠土地,但对他们来说,土地也是发展资本,比如土地被征用时,农户能够从中获取一定的货币补偿,可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存在认识上的误解,认为流转就是失地,失地就是失权,因此不愿流转。在一些村组调研发现,当地土地流转多是农户之间自主无偿流转,但均要求受让方保持原有土地边界清晰不变,避免土地在流转后被人侵占,这严重阻碍土地成片流转开发。在传统观念支配下,要推进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困难不小,因个别农民不愿流出土地而阻碍规模经营的现象经常发生。越是在偏远地区、人多地少地区,这种现象越为普遍。

nlc202309031251

其次,土地流转的服务滞后。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2009年湖南省就明确了发展以县、乡两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为依托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力争到2012年全省2/3以上的县市区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但当前土地供需信息网络平台尚未形成,土地流转交易平台缺失,中介服务组织机构匮乏,土地流转信息渠道不畅,供需双方信息未能有效沟通,制约土地流转。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想扩大经营的种植大户、企业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对象,流转渠道不畅,流转空间狭窄,增大了流转成本。同时土地流转没有确定可操作的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价格,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而农民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对市场行情不能充分把握,导致流转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土地的价值,造成土地流转市场价格混乱。

此外,受让土地经营承受较大风险也是流转的一大问题。不少种养大户、农业投资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参与土地流转、开展规模经营存在不少风险:一是自然风险。尽管近几年农业基础有所改善,但农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二是生产风险。突出表现为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农资价格升高、人工成本提高,机械化作业、土地流转等费用也上涨迅速,导致生产风险越来越大。三是资金风险。主要是资金筹措难。一些种粮大户反映,现在种一亩双季稻,物化成本都要500元左右,如果加上请工,费用更高,种100亩田就要投入六七万元,但现在农村贷款非常因难。四是政策风险。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中的经营权问题上。按照国家“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连片流转土地必须做到每家每户自愿同意。但由于农村情况复杂,有些乡村干部在少数村民不同意的情况下“强流硬转”,擅自发包,从而为土地受让大户埋下隐患。一旦遇到诸如2008年金融危机、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农民们手握政策上访,往往使种粮大户损失严重。

另外,土地流转法律政策尚不配套。

突出表现在:首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上,“农村集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含义和权能边界不清,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有乡镇、行政村、村小组经济组织三类,由于他们在土地经营中的权利和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难以承担土地流转的重任。同时,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民,由于没有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不敢轻易流出土地。其次,对土地承包经营者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特别是对造成耕地损害、抛荒、非农化等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责任追究。土地流转后,一些种植大户,尤其是流转期限较短的种植大户只“种”不“养”、掠夺式经营,从而导致地力不断下降。三是法律与政策规定不协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这是党中央对农村土地承包期限的最新指导思想;但法律的修改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承包期限仍为30年,《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其他法律也未作相应修订,很多地方二轮延包期限将届满。这使土地流转主体不敢转入也不敢流出,流转机制发育不起来,也限制了对流转土地的长期投资和投入。

(本文节选自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课题组负责人赵亚辉)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 篇6

四川省崇州市怡顺土地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10年5月成立, 位于崇州市桤泉镇生建村, 是由生建村3组、8组、12组、14组、20组的22户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入股面积124.79亩。合作社主要从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

一、组织形式

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22户农户自愿将确权后的124.97亩承包土地, 按0.01亩折成一股, 共折股12497股, 组建合作社。

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 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各3人, 设理事长1人、监事长1人。合作社由理事会负责统一组织生产经营, 监事会负责对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二、运行机制

由理事会决定“种什么、如何种”, 现种植模式是:大春种粮食 (富硒水稻) 、小春种经作 (特色蔬菜、食用菌等) 。合作社按照公司质量标准和订单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实行种子、肥料、农药的“三统购”和机耕、机防、机收、田管的“四统一”。

三、利益联结方式

年终经营纯收入按9:1比例按股分红, 即:收入的90%用于土地入股分红, 收入的10%作为公积金、风险金和工作经费。

第二种模式:股份公司 (土地股份公司)

四川省邛崃市汤营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5年10月成立, 位于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公司现有股本金构成为:邛崃市兴农投资公司注资190万元 (占50%股份) , 村集体入股土地60亩与823户农户入股承包土地2010亩 (共占50%股份) 。

一、组织形式

2005年, 汤营村506户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成立了汤营农业有限公司, 初期入股土地1060亩。

2007年, 公司实行增资扩股, 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60亩耕地入股, 入股农户扩展到823户, 入股土地达到2070亩。

公司制定完善章程及财务收支制度, 成立股东代表大会, 由股东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由董事会负责统一组织生产经营, 镇财政所监督公司财务, 公司实行报帐制, 定期公开财务, 接受监事会监督。

二、运行机制

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经营, 实施职业经理人管理运行机制, 每个项目确定一名项目负责人。实行产销分离, 在用工上全部采用计件制。

统一组织生产。2070亩入股土地中, 有130亩转租给4个业主发展水产养殖、有400亩转租给1家业主发展中药材生产。其余的土地由公司自行组织种养业生产, 兴建有标准化规模猪场 (20亩) 、蔬菜大棚 (60亩) 、食用菌大棚 (50亩) 等。公司的主要生产经营项目有西瓜、时令蔬菜、水稻、生猪等, 均实行项目负责制, 由职业经理人负责项目管理, 按项目核算。统一产品品牌。公司产品已注册“汤营”牌商标。统一市场营销。与大型批发市场、批发商、加工龙头企业直接对接, 解决了产品营销问题。

三、利益连接方式

2008年以前, 公司对入股土地实行“保底+分红”, 每亩土地保底收入为800斤黄谷, 除去保底费用后, 公司经营净利润一半留作公司再生产资金, 另一半采取按股分红方式分配给入股股东。

2009年起, 公司对入股土地不再实行保底, 每年经营利润一半留作公司再生产资金, 另一半按股分红。

第三种模式:“土地银行”

四川省彭州市磁峰镇皇城农业资源经营合作社。该合作社位于彭州市磁峰镇皇城村, 系借用银行经营理念, 于2008年12月22日挂牌成立的成都市首家“土地银行”, 入社265户, 存地 (入股) 面积965亩, 贷地 (转出) 965亩。

一、组织形式

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 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的方式, 组建“皇城农业资源经营合作社”。由于是按照银行的经营方式,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进行“存贷”经营, 形象称为“土地银行”。

二、运行机制

“土地银行”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需求集中“预存”起来, 统一贷给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经营大户进行规模经营, 发展特色产业。

三、利益联结方式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经存入“土地银行”即产生稳定的利息收入, “土地银行”所获利润的50%根据农民存入面积进行二次分红。

第四种模式:租赁经营 (业主租赁经营)

成都市龙泉惠民草莓合作社。该合作社位于龙泉驿区黄土镇三村村, 成立于2007年4月25日。已有合作社社员168户, 发展无公害草莓生产基地1000余亩。

一、组织形式

龙泉惠民草莓合作社最初由三村村党支部牵头, 18户种植大户采取股份合作的模式集资28万元成立, 合作社以1000元/亩的土地租金价格在当地租赁土地100亩发展草莓种植。

二、运行机制

合作社采用统一生产规程对草莓生产进行管理。实行“六统一”管理运作模式, 即统一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统一提供生产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经济信息;统一采购和供应农户的生产资料;统一质量和包装;统一收购和销售。

三、利益联结方式

合作社组织社员开展劳动、技术、资金、营销等合作, 按照入社股份进行分红。

第五种模式:大区小主 (大园区+小业主)

四川省新津柳江蔬菜产业示范园。该示范园是位于新津县普兴镇, 是2008年开始建设的以蔬菜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规划面积3.2万亩, 涉及2个村、7648户农户。园区已建成面积2.3万亩。

一、组织形式

采取“园区+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进行建设。由政府主导在基础设施、品牌建设、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 按照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 以专合组织为联系纽带, 以农户为主体,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二、运行机制

由新津县统筹委、农发局和普兴镇政府联合成立园区管委会。

管委会负责协调推进园区的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生产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制度体系建设等。政府共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园区内沟渠、道路进行整治和打造, 提升了园区规划建设品质和园区形象。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10月, 由柳江村蔬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等9人发起, 成立了柳江蔬菜专业合作社, 主要从事蔬菜的生产、收购及销售工作。已有合作社成员300余人。

实行六个统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 统一生产物资供应, 统一生产标准, 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创建和商标注册, 统一市场营销。实行“菜—稻—菜”一年三熟的生产种植模式, 大春抓粮保稳定, 小春抓钱保增收。

三、利益联结方式

论农村土地流转 篇7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措施

土地问题, 一直是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的关键。土地对于亿万中国农民来说, 不仅意味着绝对重要的生产资料, 而且更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本要素, 需要在农业、工业, 甚至服务业中进行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确保土地使用的高效率;如何能在确保农民切身利益下, 正确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偿合理地流转, 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 允许土地合理的流转, 也符合党的一费政策。”显而易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党的农村政策, 也是农村生产力的必然。

1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1 流转机制不健全

从农业部对湖北等12个省的调查来看, 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主要存在流转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目前, 土地流转大部分是农户自发流转, 发生在农户与农户之间, 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范。流转与再流转少有备案, 大多采用“口头协议”而不进行登记, 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且随意变更合同的现象频繁发生。由于对土地流转的复杂性认识不够, 无论是集体经济组织推进的土地流转, 抑或农民自发的流转, 没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规定程序办理, 使土地纠纷呈上升之势。

1.2 行政介入不合理

各级干部领导不到位, 村集体、乡镇人民政府, 对流转缺少积极主动的介入, 流转的无序状态较普遍。有的地方强行介入土地流转, 使用土地不尊重农民的意原, 或包偿不到位, 从而伤害了农民稳定土地使用权的心理。有的行政干预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使土地失去应有的效率与公平。

2 搞好土地流转的措施

土地流转是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土地不搞活, 农民难致富。做好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 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 建设依法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坚持“一个基础、两个前提”, 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农村承包关系为基础, 坚持土地的经营权、收益归农民所有为前提, 坚持农村劳动充分就业为前提, 坚持“平等协商,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引导土地流转, 稳定土地经营权, 搞活土地使用权。

2.1 提高对做好土地流转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干部要站在促进发展、保稳定的高度上, 把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允许农民在其承包期内,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实践证明, 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干部, 特别是镇、乡2级干部要充分重视土地问题, 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土地经营机制、流转机制, 有效地解决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分工。只有土地流转好了, 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才有良好的基础, 农业发展才有出路, 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才有生机。各级领导要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为依据, 加强宣传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教育引导农民提高对土地流转作用的认识, 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乡镇工作人员要以积极的态度, 大胆探索及时解决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的流转。

2.2 遵循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流转

应当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 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为目的, 以取得经济效益为根本,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结合当地实际, 选择合适的流转方式, 采取灵活机动依法规范的形式, 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3 土地流转要能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应当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 增农民的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和交易, 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使无力经营的农户或不愿经营的农户, 通过转让使用权获得相当收益, 而将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 转向农村二、三产业, 从而有效地使劳动力转移, 使农民收入增加。

2.4 土地流转能增加规模效益

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使土地相对集中, 便于统一规划, 有利于新技术的运用和新品种的推广, 特别是高效经营作物的开发, 从而获得收益。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使土地相对集中于农业企业或经营大户手中, 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 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实现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农村土地流转初探 篇8

《决定》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就是农民拥有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自主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土地是否流转?流转多少?何时流转?都必须由农民自己决定。那些自认为可以代替农民作选择的人, 有可能只是在为剥夺农民的选择自由寻找借口。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收益权必须得到切实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和任何市场主体一样, 具有平等的地位, 不管实力多么强大的企业, 当它需要占用农民承包的土地时, 农民都拥有是否转让的发言权, 必须能够与其面对面讨价还价, 转包方和农村基层组织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流转或者压低租金价格, 侵犯农民的权益。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 当农民享有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后, 农民就已经出现自发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在同时也始终伴随着另一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即基层政府、或者村集体拿本来属于农民的土地进行流转, 包括实行规模经营。近几年来, 这种强制、半强制性流转的形式越来越多, 规模也越来越大。包括各地出台的撤村并镇计划、以宅基地换房计划等。表面看起来, 这样的做法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使土地用以更有价值的用途, 增加土地的产出。问题是, 土地如此流转的主体是地方政府或村集体, 它们推出各种各样的土地流转形态, 要求农民参与, 有的时候甚至是强制农民参与。不难理解, 由此所实现的效率与农民无关, 农民没有充分享有效率改进所带来的收益。相反, 很大部分收益被那些积极地推动土地流转的地方政府、村集体占有了。由此可以看出, 必须借助特定的制度安排, 才能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制度创新能够真正具有改进农民福利的效果。这一制度安排其实不难, 就是让农民享有更为稳定、充分的土地权利, 让农民自己来决定怎样利用土地, 让农民自发地创新各种流转土地的新制度。

当然, 农村土地流转可能会受到一些外界力量的挤压。首先是资本利益的挤压, 进入农村土地的资本, 会以占有最大化的利润为根本出发点, 很有可能忽略、伤害农民的眼前、长远利益;其次是使用不当公权力的挤压, 少数地方政府可能因为政绩而盲动, 甚至可能在交易过程中发生“权力寻租”。当二者相结合时, 就很有可能使“根据农民自愿”这一前提大打折扣。再有, 面对资本、权力、自然灾害、人生困境, 个体农民很脆弱, 容易在眼前难题的逼迫下失去根本而长远的利益。作为弱势产业的经营者, 一个农民的一生要面临很多不确定的风险, 土地是他们最后的生存依赖。只要有土地, 就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就留下翻身的机会, 还从宏观上保证了中国发展的弹性。因此, 在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必须在土地流转中坚持“农民自愿”为前提, 切实将中央关于“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 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三个“不得”落实到位。

摘要:文章阐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笔者认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农民自愿。

农村农用土地流转 篇9

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现代化大农业。十八大报告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论述,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并明确提出,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 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地区之一, 是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 是胡锦涛同志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为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 寿光市在实践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 既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 又拓宽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新路子,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6.7万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

寿光市文家街道桑家庄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 但20多年下来, 已经有2/5的大棚由于设施老化遭到闲置, 不仅产生不了效益, 还浪费土地。因此, 村里决定实施土地流转, 统一规划大棚种植园区, 每户农民掏10万元的建设费用, 便可入驻这个种植园区。集中种植后, 大棚数量从1000多个变为200多个, 倒腾出来的土地可以搞花卉种植等其他产业, 大棚数量虽然少了, 但是农民的收益却增多了。“采光、通风, 现在比以前强太多了。原先种两个棚, 效益也不如现在一个的好。”村民桑显宾说。据了解, 同样的面积, 新大棚的产量要高50%。

寿光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以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 发挥蔬菜产业优势, 做大培强特色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户23.1万户, 承包土地面积119.6万亩, 土地流转面积15.2万亩, 占承包地总面积的12.67%, 其中去年新增2.6万亩。通过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模流转, 全市建立500亩以上的高端农业园区86个, 60亩以上畜牧业园区380多个。全市有6.7万户参与了土地流转, 签订土地流转合同6.2万份。

二、土地流转必须依法有序

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进行流转, 必须依法有序进行。从寿光工作实际来看, 在规范土地流转方面, 政府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这样才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切实保护他们的权益。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跟合同。一般按照提出申请、签订合同、备案登记 (变更) 和收益兑现的流程进行,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双方都要签订书面合同;二是规范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对全市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机动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登记, 建立台账72万份, 一式三份, 市镇村各存一份, 并将信息录入微机, 全市联网, 实行了动态管理;三是规范确定土地流转收益。根据位置、等级、设施配套等情况, 合理确定流转价格, 切实保障农民流转土地的收益。充分发挥经管部门的作用, 强化指导服务, 依托镇经管站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大厅, 及时为流转土地的农民和项目开发商提供政策咨询和帮助, 并协调各方关系, 处理相关矛盾。

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一是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去年以来, 我市在“确保所有权, 稳定承包权, 搞活使用权”为目标的基础上, 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 (寿政办发[2011]26号) , 以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 发挥蔬菜产业优势, 做大培强特色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 其中, “龙头企业带动型”土地流转模式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二是强化了金融信贷支持, 培养重点种植、养殖产业基地, 促进土地的连片开发和规模化经营。强化金融信贷支持, 切实解决群众贷款难题。去年寿光市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蔬菜大棚所有权”和“养殖大棚所有权”证书抵押向372个大棚种植户和农圣庄园、中慧养殖集团等31家规模经营大户发放贷款2.14亿元。

积极调解流转纠纷。市、镇两级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市信访局专门设立了来信来访接待室, 由一名同志具体靠上负责接访工作。在寿光民声网上开通了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政策咨询和纠纷投诉窗口, 多渠道了解群众的呼声。镇级设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室。坚持逐级调解、先调解后仲裁的原则, 充分发挥双方当事人协商、乡村调解和市级仲裁等三种不同手段的特点和优势, 因事制宜、综合运用, 以求得最佳解决效果。

三、土地流转三大成效

增加了农民和集体收入。上口镇付吴邵村通过土地流转, 全力推进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合作社、村“两委”与88户村民签订了土地租赁使用合同, 共流转土地300亩, 按每年每亩1200斤小麦的保底标准对村民进行补偿, 赚钱收益共享, 赔本补偿照付, 保证了村民利益不受损失。“以前村民承包土地多分散化, 而我们要做大做强。通过土地调整流转, 村里进行规模化经营。原先每亩土地承包费200元, 现在则到了每亩800元, 这样在集体土地没增加、村民多分了地的情况下, 集体收入反而得到增加。”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派驻洛城街道南庄村“第一书记”田清科告诉记者。欣航蔬菜专业合作社所得收益除支付每年的土地承包费外, 利润部分按村集体占20%、种植大户占70%、流出土地的村民占10%的比例“分红”。从而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和种植大户三方合作共赢。今年4月20日, 欣航合作社一次性兑付村民土地租赁费22.5万元, 村集体分红40万元。

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土地流转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降低了市场风险。目前, 我市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842家, 其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8家, 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带动蔬菜基地40万亩, 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十八大报告指出,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经过土地流转, 一些生产要素向生产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同时, 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他们到企业打工或经商, 实现了由农民到工人和市民的转变, 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寿光是从实际出发, 推行了迁村并点, 大力建设新型社区, 为消除城乡差别、破解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四、当前土地流转存在困难和问题

土地流转总体规模偏小。目前土地流转面积仅占承包地面积的12.67%。

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土地流转大部分是以农户之间的出租、转包为主, 以农户的自发和自愿为主, 通过村集体或其他中介组织流转的比例仍然不高。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集体所有制 土地使用权 市场经济 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与否,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项创举。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矛盾与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许多大宗农产品缺乏竞争力,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难以体现规模效益,搞活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三农”问题中的关键性环节。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解析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动才能真正体现土地生产要素的性质,所以土地流转是必然的趋势。所谓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其实质就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首先,农村土地流转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明晰所有权归属,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权,界定土地使用主体的权利范围,使土地流转在法律上得到保障。一旦农民失去土地,得不到基本的生活医疗保障,进而酿成难以解决的社会危机。在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多数农民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我国的土地流转,流转的只能是使用权,不能是所有权。其次,农村土地流转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保持农业用地性质不变。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极其有限,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对于流转后的土地,必须用于农业生产,决不能挪作它用,否则就有违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上升到生态保护的高度上,只有把经济利益与长远的生态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存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的态势。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思想意识落后、家庭联产承包生产模式自身的流弊及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机构,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东西部农业发展差距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流转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土地流转身份上的限制。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一般限于特定的农村集体组织内部,审议稿第55条第2款规定:“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土地发包给本集体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经本集体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可见,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受让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被作为例外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种受让主体身份限制造成土地承包权流转的封闭性,从而土地承包权无法按照市场方式自由转让,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造了障碍。.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的利用不能再局限于追求以一味的公平目标,而应转向以效率为中心。 

第二,土地流转条件上的限制。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来讲,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其转让必须经发包人同意(审议稿第132条)承包农户是流转的主体,土地流转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流转收益全部归承包农户,农民在遵守法律的情况下应当有自主权,这样才符合私法自治的原则,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开放性。

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是从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离开了土地流转,土地的潜能发挥就受到了极大束缚。长期形成的土地平均拥有、所有权经营权机械统一的模式明显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打破这一沉闷局面,就必须让土地流转活跃起来。

(一)遵循三大原则,尊重农民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所以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1)“稳制活田,三权分离”的原则:即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实行农村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者使用权的三权分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

(2)“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依法签定合同;按国家规定交纳税金、承包费用和相关费用以及履行应尽的义务。

(3)“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土地流转是农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必须根据客观条件“量体裁衣”,不能盲目进行、拔苗助长,否则势必事与愿违,带来不良后果。

(二)进一步探索和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机制创新

(1)完善法律条文,促进土地流转。法律应明却规定所有权归属及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权提供法律保障;

(2)大力培养农村土地市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

(3)有效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职能。一是政府要对土地流转有宏观上的调控。完善产权登记制度,建立科学的农地资产评估体系,合理评价农村土地价值,逐渐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的管理。二是要建立约束政府行为过度干预的机制。准确定位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角色,监控土地供需总量的动态平衡。

(4)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第一,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二,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农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5)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同时,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上一篇:训练形式与内容下一篇: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