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区域

2024-07-19

滨海区域(精选七篇)

滨海区域 篇1

一、滨海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

(一) 取得的成绩

1. 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实力

多年来, 滨海新区始终把科技进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路、吃科技饭, 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初步形成了电子通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滨海新区注重学习先进地区的创新经验, 以“好”字为先启动建设和引进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 这些项目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 高新技术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 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在生物芯片、膜技术、电动汽车、干细胞、纳米等领域具备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研发能力。

2. 聚集了一批人才

天津滨海新区还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高精尖人才。例如, 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是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和天津市政府“部市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核心, 为了增加国际竞争力, 研究院广揽人才, 从85名来自全球的高端竞聘者中选聘3名全时回国的院领导。

3. 构建了一批创新平台

天津滨海新区为了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 推进10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创新的主体, 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并向全行业全社会开放, 达到资源共享。目前, 新区拥有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等42家国家及市级科研机构、3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天津钢管、中新药业等50多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到2009年初, 以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省部级研发转化中心、7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56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主体的滨海新区重大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正在加速实施。其中, 滨海新区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已取得重大进展, 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建成。电动车辆研究中心、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等20个省部级研发转化中心建成运营。56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实施, 干细胞治疗产品、高性能分离膜、海水淡化等.30个项目已经完成科技攻关并进入产业化阶段, 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二) 存在的差距

据有关资料显示, 天津整体的创新环境处于中等水平, 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程度地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仍旧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新区企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为主, 从事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行业的企业数量少, 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和研究成果大部分被国外企业掌握, 核心技术缺乏。

2.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能够提供智力支撑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带头人匮乏, 研发支撑力量严重不足, 拥有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的企业数量太少, 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科技中介服务、科技投入机制、科技体制等仍不完善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 与有关部门对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 也与新区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缺乏整体的宏观规划设计有关。但是, 按照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一般规律, 目前新区存在的种种问题, 可以说正是一定阶段特点的突出表现和反应。

国内外区域创新的理论一般认为, 构建一个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 即初步创立阶段、完善成长阶段和成熟运行阶段。初步创立阶段强调的是创新主体的完善和创新动力的充足, 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等, 都需要在这个阶段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从不完善到逐渐发展成熟, 并开始完成主体之间合作机制的雏形建设。完善成长阶段重点是在创新主体基本完善的基础之上, 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并开始结网, 形成鼓励创新的各种有效的宏观机制。成熟运行阶段, 指科技创新体系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体系的核心, 应着重完善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 集聚和辐射各类创新资源,

同时加强科技体系的创新预警与调整。

从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总体上仍旧处于初步创立阶段的末期, 主要特点是创新主体普遍存在而且基本完整, 但是实力和动力都不足, 创新机制的雏形已经形成, 还不能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切入点和重点在创新主体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机制的建设上, 这是当务之急。

二、构建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

建立滨海新区区域创新体系,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现在开始, 利用现有基础, 整合各种优势, 在发展中逐步构建滨海新区的创新体系。

1. 建设技术创新系统

滨海新区不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 搞基础研究没有优势也没有必要, 新区完全可以依据已有的现代化大工业, 集中力量搞好应用研究, 建立起一支以院校和企业开发机构为主的应用研究队伍, 建立起设施完备的孵化基地。要配套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配套发展技术交易市场, 形成项目、研究、资金、出路四位一体, 对技术资源有极强的吸附力, 对知识信息、商品市场和技术市场高度敏感、功能强大的技术创新系统。

新区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不多, 且有官办色彩。由于我国股市的科技板块没有开启, 致使这些机构运作不够规范, 无法吸引大量的民间资金。但我们可以借鉴西安等地的经验, 采用资产回购等方法, 自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扩大融资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制造业有三点重要意义:首先, 有利于滨海新区提升对重大投资的承接能力, 成为吸引高层次投资的重要因素;其次, 有利于滨海新区提升对国内外高层次投资的吸收转化能力;第三, 有利于培养滨海新区新的产业群, 成为滨海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建设产业创新系统

产业创新是通过企业产品、工艺、经销等方面的创新而导致的产业调整与升级。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延续和结果。产业创新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它来自技术创新, 又对技术创新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产业创新通过市场来扩展技术创新成果, 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升级来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

滨海新区当前的产业创新包括四项内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转移、扩散部分传统产业;探索、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直接引进国外处在世界前沿的高新技术企业, 如美国摩托罗拉、韩国三星、丹麦诺和诺德、日本丰田汽车等, 鼓励已入区的企业增资扩产, 直接提高新区产业技术层次。二是聚集国内研究人员, 吸引海内外专业人员, 建立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培育、孵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既加快新区产业的高级化, 又为从技术创新向知识创新过渡创造条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新区现有7个支柱产业: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汽车、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 其中, 电子、汽车、生物制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其余是传统产业。新区应制定政策, 采取措施, 鼓励企业的创新活动, 帮助企业拓展渠道, 引进、吸收外来技术和国内先进技术。要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工艺,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综合竞争力;转移、扩散非支柱型传统产业,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对新区现有的小化工、小加工业等坚决进行调整, 建立起有效的产业调整、升级机制。把闲置下来的土地、资本、人力等要素投入到高成长性的产业上, 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类新的需求会引发新的经济活动, 探索、发展、创新创意产业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现在上海等地区已把发展动漫等创意产业列入发展战略, 滨海新区也要敏锐把握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 积极探索发展创意产业。

3. 建设制度创新系统

区域的体制创新, 是根据变化了的需要, 重新进行制度安排。在区域创新体系中, 不可缺少这样的制度创新。现代经济的实践表明, 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要素的配置效率决定着经济的增长速度, 而经济制度又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只有坚持制度创新, 使制度的调整安排对市场和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 才能在短期内促进各种经济要素快速流动, 合理组合。

滨海新区的制度创新有良好的基础。开发区、保税区自建区以来就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发挥了示范效应, 新区建设以来, 在开发区、保税区的带动下, 全区域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 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根据新区当前的工作实际与加快发展的形势要求, 还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人才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和投资融资制度的改革, 确保土地、人力、资本、技术等关键要素的流动顺畅与供给及时, 始终保持新区体制的先进性。

4. 建设文化创新系统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的一部分必然受天津文化的影响, 但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域的天津开发区和保税区又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类似于深圳, 因此相对开放和进取。开发区和保税区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优秀企业, 融合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因素, 正在形成独特的滨海新区文化。

要大力发展区域性文化产业, 启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方式, 促成文化走向市场, 成为一种产业。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 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在当代区域文化建设中, 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设既具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 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的区域文化。天津文化类型极其丰富, 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 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从而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强化区域文化创新能力的培育。时代是变化发展的, 这要求区域文化体系也要不断调整创新, 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区域文化丰富多样, 历史悠久, 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 并不是区域文化中的任何质素都对经济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 如果不加辨析, 就不能避免区域文化中一些不合时宜的因素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力量。在具体实践中, 应注意传统与现代的联系, 中外文化的融合, 做到推陈出新, 洋为中用, 实现经济与文化的互动。

当前, 文化、经济一体化正成为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 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 经济的文化取向日益强烈, 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正是基于此, 在构想区域文化的未来走向时, 要注重借助文化的力量促成价值空间的转变或观念的更新;通过增强文化素质, 促成产业升级;推动发展文化产业, 把握新的商机;着重抓好人才、机制、环境三大环节, 促进文化引导经济、经济培育文化;在区域文化发展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切实实施文化升位计划, 着实提升适合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区域文化。

摘要:目前, 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有了一些进展, 如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实力、聚集了一批人才和构建了一批创新平台;但同时又存在一些问题, 如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科技投入机制、科技体制等仍不完善等。滨海新区已经进入创新推动阶段,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滨海新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建设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 滨海新区必须建设四大创新系统, 即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和文化创新系统。

关键词:滨海新区,区域创新,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方旋:《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23-72;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402-410.;

[3].王树林, 宋艳丽, 姜明辉:“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功能分析”[J].《商业研究》, 2005, 16 (324) :89-91;

[4].刘立涛, 李琳:“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年4期;

滨海区域 篇2

【关键词】滨海体育 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开发 区域经济 滨海旅游发展 广西北部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77-03

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在濒临海边的区域,提供滨海体育服务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它包括在滨海景区从事潜水引导和技术服务工作人员、海岸线的救生、救护及管理工作人员、从事滨海体育设施的管理和运动技术指导人员等。这些人群是直接为滨海体育消费者提供服务”。广西北部湾拥有1595公里的海岸线,阳光、沙滩、海浪构成了重要的滨海休闲资源。广西北部湾滨海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融合了旅游观光、时尚运动、康体养生、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胜地,被越来越游客所接受、认可。随着广西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蓝图的建设,北海、钦州、防城港的滨海旅游业对广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打造区域旅游经济的新增长极。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北海接待游客6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6亿元。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一些问题也制约着区域滨海旅游发展,如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素质与业务能力等环节薄弱,其实核心问题就是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多方面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人员规划、招聘、培训、激励和报酬等元素贯穿于整个管理领域,而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本最重要的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滨海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当前,广西正努力探索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而作为面向丝绸之路的广西北部湾,应该将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发展滨海旅游业,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开发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提高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素质与业务能力,为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动,成为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是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旅游经济是指“特定空间存在的旅游活动及其经济关系的总和”。一定数量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是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前提,滨海旅游经济发展表现的形式体现在于滨海旅游的生产发展过程。有学者调查得知,“旅游者在选择北海、钦州、防城港作为目的地时,从旅游环境角度看,旅游目的地安全状况、从业人员的诚信程度、旅游气候是影响出游的重要因素;从滨海旅游体验角度看,滨海海水和海水参与类项目对游客有较大的是吸引力”。无论从何角度,广西北部湾滨海城市的滨海旅游业逐步彰显,成为旅游热点。而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的服务素质与意识、服务技术与制度上,都能推动区域滨海旅游业发展。

(二)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高。据世界银行测算,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中,发达国家为49%,发展中国家为31%。可见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的贡献所占比重很高。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滨海城市依托滨海资源举办了各类滨海体育赛事,如北海举办的北海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艺术节、防城港举办的国际海上龙舟赛、钦州承办的亚洲水上摩托城市公开赛总决赛,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各类滨海体育赛事级别的提高,对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愈加显出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的业务知识、培训上岗、继续培训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是各项赛事顺利开展的基础。如2014年防城港举办的国际海上龙舟赛,当地政府合理地配置了各个技术与服务部门,如办公室、竞赛部、安保部、对外交流部、市场部、信息通信部、后勤部、场地器材等,并在网上进行国际海上龙舟赛的直播。可见,滨海体育人力资源作为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高。

(三)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是实现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特有的“体育技能、管理策划、公关口才”等专业知识特点,彰显了该人员的专业素养。现代经济发展表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能提供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广西北海市涠洲岛以独特的“火山口”资源与潜水基地,每年都吸引游客慕名前往。调查得知,“仅2010年五一长假中,有200多人在涠洲岛的石螺口海滩景区从事潜水运动,实现了可观的滨海旅游经济。涠洲岛拥有一支专业的潜水员,他们受过专业培训并取得了潜水员证,建立了潜水员安全保障体系”。可见,高素质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能促进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发展。

二、广西北部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广西北部湾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滨海体育人力资源人员结构呈现区域的不平衡性。依据工作性质与类型来划分,滨海体育人力资源人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管理类,该群体工作地点在近滨海带区域,工作方式是行政管理;第二类是技术类,该群体工作地点在沙滩、海底、近滨海带,工作方式是救生、保护游客安全;第三类是经营类,该群体工作地点在沙滩、近滨海带,工作方式是经营、引导游客消费。”他们直接服务于滨海旅游游客,引导消费者消费。纵观广西北部湾滨海区域,如北海银滩、涠洲岛石螺口海滩景区、钦州三娘湾、防城港大平坡、东兴金滩,该区域就濒临海边,发展滨海体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笔者通过调查得知,滨海体育人力资源人员结构呈现区域的不平衡性,如涠洲岛的潜水工作人员有20余人,难以应对每年的旅游旺季从事潜水运动的游客;防城港大平坡、东兴金滩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技术类与经营类的人员缺乏,而北海银滩经营类的人员过多,缺乏技术类的人员。

2.滨海体育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结构总体素质较低。滨海体育人力资源专业技能体现在直接对消费者实施救生、保护、指导等各环节的技术保障。笔者调查得知,广西北部湾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整体学历偏低、工作内容以海上摩托艇为主、多数没有接受过岗前培训,成为发展滨海旅游业的颈瓶。“2015年五一假期间,北海银滩吸引了16万游客,海域游泳、海上摩托艇、沙滩赛车等项目成为众多游客所体验的运动,如果没有规范的专业技能作为保障,那么在引导游客体验滨海体育项目、游客的安全问题上都难以保障。”

(二)广西北部滨海体育人力资源要素对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数量与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从广西体育局了解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西)滨海地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规划已经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重大项目中,总投资金额约217000元,主要发展滨海体育休闲基地,发展赛艇、海钓、沙滩足排球等滨海体育产业,有助于提升区域四级体育设施水平,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蓝图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滨海体育休闲基地发展赛艇、海钓、沙滩足排球等滨海体育产业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需要一批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高素质服务人员,包括管理类、技术类、经营类等类型的服务群体,发展旅游经济。

2.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素质与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发展。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素质应具有提供滨海体育的体制、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素质高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对区域滨海旅游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具备良好的体魄、年龄结构合理化、有一定滨海体育专业教育学历、专业的滨海体育素养等,他们能将潜在的滨海资源资本转化为现实的旅游经济生产力,从而提高区域滨海旅游经济效益。以防城港为例,“防城港大平坡将建设成为北部湾规模最大的滨海体育中心,可容纳几十万人进行滨海体育活动,如果没有充足的专业滨海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其服务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此,从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可持续性角度来看,广西北部湾急需提高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素质。

三、加强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区域滨海旅游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建设和培养一支滨海体育旅游服务人才队伍。“据抽样调查,每年来广西北海的游客80%以上是冲着银滩而来的。”近年来,北海、钦州、防城港开发了集旅游观光、时尚运动、康体养生、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胜地,滨海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在广西旅游业中占据主要地位,受过专业滨海体育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才成为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宝贵财富。为此,应针对游客对北部湾滨海体育旅游的期望需求,抓住发展机遇,规范的人员管理制度和人性化的服务;促使滨海体育休闲人员努力学习国外滨海体育休闲业的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加速各种类型的滨海体育休闲人才培训中心建设,从而培养一支滨海体育旅游服务人才队伍。

(二)健全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体现在规范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的招聘、使用、培训、考核、薪酬保障等方面。当今,“培养和造就一批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是进一步培育和拓展我国体育市场、发展海洋产业、不断满足体育市场需求的重要前提。”为此,在顺应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的趋势下,应建立规范的人员管理与开发制度。首先,在招聘人员过程中对专业背景、知识技能、身体状况、滨海体育相关资格证书的取得都要严格把关;在使用人员方面,做到因事设岗、因岗置人,依据人员的专业技能差异放在合理的滨海体育岗位;在人员培训上依据滨海体育设施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岗中、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滨海体育相关的职业证书才能上岗;在人员考核方面做到客观考核、主观考核。设置考核时间周期,对滨海体育游客的服务情况、礼貌程度、消费者的反馈情况进行主观与客观的考核;在人员的薪酬保障方面设置考核激励制度,营造和谐的滨海体育工作环境。如在涠洲岛,一些潜水员常年下水,身体状况下降,表现为经常患有感冒、头发变黄等状况,潜水公司应该给予潜水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与经济奖励,留住滨海体育人力资源。

(下转第181页)

(上接第178页)

【参考文献】

[1]梁政东,李俊果.广西环北部湾滨海体育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2)

[2]乔宇静.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新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2(4)

[3]文军,阳国亮.北部湾(广西)北海旅游区评价与选择规划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23

[4]雷丽平,于钦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人口学刊,2004(4)

[5]冯健,洪少彬,曲进.基于社会需求的滨海体育休闲人力资源理论分析与策略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

[6]梁政东.广西北海市涠洲岛潜水员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运动,2012(21)

[7]梁政东.广西北海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

[8]梁政东,李俊果,等.环北部湾滨海体育人力资源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9)

[9]李俊果.广西北部湾滨海体育资源禀赋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25)

[10]曾文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4)

[11]何成莲,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

[12]曹卫.如何为体育产业培养“体育休闲管理”人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13YB175);2013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3BTY002)

【作者简介】梁政东(1983- ),男,广西柳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滨海体育理论与实践。

天津滨海新区区域PACS建设思路 篇3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面积2270平方公里,距首都北京120公里。2009年11月9日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复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三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截止到2010年底常驻人口248.21万。新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97所,其中:各级各类医院55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5所,农村卫生院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10所,门诊部57所,诊所194所,村卫生室(所)173所,医务室61所,中小学保健所2所。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总数为6569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为5.48张。新区总体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但在地域上却呈现出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塘沽等地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汉沽、大港等地相对不足。

针对这一情况,以弥补医疗空白、整合区域资源为目的,滨海新区经过讨论研究,决定启动新区区域医疗试点项目,重点建立区域级医疗影像共享平台。影像平台以病患为中心,使不同层级医院、医疗管理部门以及患者之间能够在影像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实现跨组织、高效率的网络交流和协调配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进而降低成本,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

2011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620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732.22亿元,增长29.4%;地方财政收入917.3亿元,增长47.2%。滨海新区经济的发展迅速,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这给滨海新区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的建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1 区域PACS与全院级PACS的区别

区域级医疗影像共享平台的核心,是建设区域级PACS。与传统的全院级PACS系统不同,区域PACS有着自身的特性与需求。

首先,区域PACS需要兼容、整合不同厂家的PACS、RIS及影像设备。而全院级PACS则一般只需对接影像设备,接口设计相对简单。其次,区域PACS需要跨地域部署,对网络传输流量控制、速度优化、断点续传等有着更高要求。而全院级PACS则一般运行在医院局域网上,网络带宽高,稳定性好。同时,由于网络条件限制,区域PACS不能够单纯依靠DICOM协议完成全部通讯。DICOM协议从设计上面向的是局域网影像通讯,要求固定IP等,并且无法良好支持断点续传。

在充分理解和重视区域PACS特性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到区域PACS实际是区域医疗协同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PACS必须能够与医疗保险网络、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等结合交互。

2 滨海新区区域PACS建设总体规划

新区区域PACS的建设,将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旧”的原则,在不大幅增加信息化投资的前提下,达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一期试点,计划以2家三级医院为中心,联合3家二级医院和3家一级医院,向下覆盖6家计生服务站。实现覆盖范围内医院间医疗影像的互联、互通,并提供多种区域协同医疗合作服务与区域卫生监管功能。

一期试点以网络建设、系统部署和功能上线为主。一期工作完成后,系统将具备下述重点功能:

(1)区域内各级医疗单位医疗影像互联、互通;

(2)支持医院之间的实时会诊、远程诊断;

(3)建立区域级医疗影像多中心存储架构;

(4)提供比较完善的患者身份(唯一标识)识别与匹配机制;

(5)提供与社保网络、居民健康档案集成接口;

同时,将联合多方资源,开展、推进下述服务模式:

(1)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影像协同服务,包括跨院转诊、个人影像档案、个人辐射剂量累积等。

(2)区域级医疗影像动态监管体系,包括影像质控、辐射剂量跟踪、业务量统计等。

(3)京津联合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多方医学研讨会议。

3 区域PACS建设的重点技术问题

区域PACS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向内,要能够兼容包含各医院现有不同厂商的PACS系统;向外,则需要能够与社保网、居民健康档案等多种外部网络对接。硬件上,要以经济为原则,尽可能减少新增投资,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硬件和网络;软件上,要充分考虑区域PACS用户的多样性,尤其是不同医院各自业务流程的差异性。

3.1 医疗影像存储架构的比较与选择

区域级医疗影像的存储架构,可以分为集中式存储、分布式存储和混合式存储。其中,集中式存储将区域内的各医疗单位的影像集中存储在一个区域级中心,调阅时统一从该中心调阅;分布式存储,将不同医疗单位的影像分别存储在各医疗单位中心,调阅时需要依次查询各医疗单位存储中心;混合式存储,则是将影像的基本信息抽取后,集中存储在区域中心,而影像数据本身仍然分别存储在各家来源医院。混合式存储,一方面有效缓解了集中式存储所带来的存储和传输压力,另一方面,避免了对各医院进行轮询所带来的延迟。

经过比较论证,滨海新区选择了混合式存储架构。由滨海新区卫生局负责建立滨海新区影像中心,负责存储区域内所有影像检查基本信息的存储,采用结构化存储方式,便于检索和查询。一期建设的8家医院通过区域影像网关,与新区影像中心对接。影像网关所承担的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本医院内部产生的影像进行解析,抽取出检查和患者的基本信息,上传至新区影像中心;二是,接收由新区影像中心转发的外部影像调阅请求,在符合权限设定的情况下,将所请求调阅的影像从本单位内部影像存储中调出,并发送至请求单位。

3.2 区域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匹配与识别机制

建立区域级医疗影像平台的核心目的,是以人为本,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以人为本,要求能够以居民为中心,索引和调阅该居民在区域内所发生的所有影像数据。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各医院对患者身份编号方式的不同,目前还缺少一种唯一且一致的身份编码机制。包括身份证号和社保号等,也不适于作为居民身份唯一编码。

在实现了区域内不同医院间影像的信息联通后,如何能够判定来自不同医院的多次检查是属于同一名患者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滨海新区参考医疗信息化领域中现有方案,提出并采用了一种基于身份符合匹配度的模糊判定规则。假定区域影像中心,先后从两家不同医疗单位接收到了两次影像检查的基本信息,则由身份匹配模块负责,以两次检查的基本信息中的患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等信息作为输入参数,根据预先设定的身份匹配度计算函数,计算得出匹配度。匹配度的取值范围,设定在[0,1]。0,代表完全不匹配;1,代表完全匹配。同时设定一个匹配阈值,如0.8;和一个不匹配阈值,如0.5。如果匹配度,大于匹配阈值,则自动标记为来自同一患者;如果匹配度,低于不匹配阈值,则自动标记为不匹配,如果匹配度,介于不匹配阈值和匹配阈值之间,则标记为“待定数据”,由系统管理人员在合适时间,采用人工确认方法,进行判定。

模糊判定规则的实质是,采用机器自动判定和人工判定相结合的方法,在确保影像检查匹配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人工工作量。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根据运行反馈,及时调整、优化身份匹配度计算函数的输入参数选项和设置,逐步达到最优。

3.3 如何最大程度兼容现有全院及PACS系统

在滨海新区内推广和区域PACS实施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最大程度兼容利用各医院现有PACS系统。同时,如何与医院现有的HIS等信息系统对接。

针对以上两点问题,滨海新区的卫生信息化专家联合信息化软件开发人员,讨论确定采用区域前置网关方案。前置网关,在整个区域影像平台架构中,起着“上下衔接”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前置网关负责从医院内部PACS系统中抽取影像检查的基本信息,并上传至区域中心。这里,要求支持足够的自定义设置和灵活的上传方式。需要支持的自定义设置内容,包括哪些影像的基本信息需要上传至区域中心,基本信息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必须考虑的,有些医院并不需要(或不愿意)把所有影像检查的信息都上传和对外公开。这就需要提供可灵活定制的影像上传筛选规则。从软件实现角度,必须做到筛选规则和软件编码相分离,可独立配置。对于筛选出的需要上传的影像信息,从节省网络流量的出发点考虑,建议采用每天定期(如凌晨)集中打包上传至区域中心的方式。这种上传方式的优点是,能够避免对影像调阅和会诊等日间常规业务的干扰,同时提高区域中心对上传信息的处理效率。存在的缺点是,患者当天所拍摄的影像,需要等到次日,才能够在区域内共享可见。但结合滨海新区实际情况,一天的延迟时间不会影响跨院转诊等跨院合作。此外,对于紧急病例,要求提供手工上传功能,实现影像的快速共享(图1)。

另一方面,前置网关负责响应和处理由区域中心转发过来的外院影像调阅请求。这里,结合跨院调阅的典型应用场景进行说明。患者到滨海新区内的医院A进行就诊,医院A的医生通过区域影像平台,请求调阅该名患者的历史影像。区域影像中心,首先接到该请求,经过从影像基本信息数据库中检索,确定患者历史影像存储在医院B中。于是,区域影像中心将该请求补充增加关于该次检查的必要信息后,转发至医院B的前置网关。医院B的前置网关,根据请求中的必要信息,从医院的PACS系统中获取该次检查的影像数据,并直接发送至医院A的前置网关。需要说明的是,医院B和医院A之间的影像传输直接采用前置网关对接方式,因而可以采用特殊定制的,具备无损压缩和断点续传特性的影像即时传递技术。相比DICOM协议,该方式传输效率和传输稳定性均显著提升(图2)。

3.4 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上级医院影像协同合作

滨海新区影像平台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将影像联网调阅普及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的最基层的医疗机构。目前,滨海新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还不具备在本地进行影像检查的条件,所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影像需求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社区内居民到上级医院的转诊拍片;二是,社区内居民的历史检查影像调阅。从技术架构上,影像平台建设完成后,将能够实现如下协同合作模式: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首诊,社区医生根据居民症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影像检查;如果需要,社区医生直接登录影像平台,选择对口上级医院,并在网上直接填写影像检查电子申请单,并预约检查时间;患者在预约时间内,去上级医院进行影像检查;上级医院影像医师,负责影像的阅片和书写影像诊断报告;居民再次回到社区服务站,社区医生直接在影像平台上调阅居民检查影像和相应诊断报告,进行诊断。需要说明的是,社区医生的上述工作,都在影像平台所提供的网络化客户端完成。这样,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成为了二级和三级医院的有效延伸。

3.5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影像协同服务

建立区域影像平台,深层次的目的是,建立与推广区域医疗协同服务模式。包括:借助区域PACS,提升社区医院服务品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与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对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个人医疗影像档案;居民的基本信息统一管理使得居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医院就诊;开展区域内多种形式的远程会诊、灵活转诊;避免了二次检查,提高了就诊效率,减轻了经济负担。

同时探索、总结远程影像会诊、远程诊断的标准流程;提高危急病人的处理诊断速度;通过居民健康档案获取到更多的个人信息;缩短检查时间,使得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诊断,减少检查为患者带来的痛苦。

4 工作进度

区域影像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资源的协调配合,包括管理机构、医疗机构、行业公司,以及医学院校等。其中,区域卫生管理机构,起着不可或缺的牵头、督导与监控职责。滨海新区卫生局,协调组织专家力量,进行了深入考察与前期调研。专家组在选择试点医院时,优先选择滨海新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医院,然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选择下级基层试点医院。在行业公司的选择上,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专家组额外提出企业必须具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指标。目的在于能够根据滨海新区项目,与医院需求、院校科研相结合,进行深度、定制化开发。目前,经过前期扎实工作积累,各方协调配合,已经初步完成一期试点的网络建设、系统部署,进入试运行阶段。

5 讨论与展望

滨海新区区域影像平台,未来将作为滨海新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融入到整个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之中。因此,在未来工作中,将着力完善影像平台的对外接口和数据标准,实现影像平台与居民医保、挂号、检验信息,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系统的对接,数据互联互通。

以此为基础,滨海新区卫生局将从区域卫生的“监管者”和“协调者”双方面定位出发,对区域卫生服务质量进行动态、全局监控的同时,协调各方资源,促进协同合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效率,形成具有滨海特色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翔,赵德伟,王卫明等.SOA架构实现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

滨海区域 篇4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开发

我国进入了区域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国家区域政策先后经历了不平衡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3个不同的战略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期的地区开发, 与前两个时期单纯强调经济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存在显著的不同, 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道路、新模式。尤其是“十二五”以来, 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此, 中央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建立了若干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便是致力于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开发新格局。

与此同时, 国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加速回归实体经济, 导致国际产业竞争和贸易摩擦加剧。二是世界经济受到西方国家政府债务危机、就业恢复乏力的拖累, 以及通货膨胀潜在风险的影响, 复苏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强。三是此轮经济危机促发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带来新一轮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革命, 使得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产业与技术竞争将引领国家间竞争优势的调整。四是随着以我国为代表的若干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 国际资本、技术以及能源等要素的定价与配置权力, 成为各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格局调整, 使得我国区域开发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必须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两个方面快速实现飞跃。

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 越来越体现在各国若干重要区域在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国内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 使得加快区域发展转型升级, 探索区域开发的科学路径, 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 培育出了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实力强、制度创新活力大、智力资源汇聚的大城市群, 形成了以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为代表的增长极带动模式。然而长期以来, 环渤海区域有特大城市无经济中心、有城市群无增长极的问题十分突出, 迫切需要一个融合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转化、开放门户等多重功能的引领区域, 实现区域发展资源的整合和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滨海新区打造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从全国层面来看, 我国区域开放的进程由南到北逐次推进,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从国家区域开发整体战略布局的角度出发, 南北差距的拉大迫切需要在我国北方确定一个新的增长极, 在继承和延续深圳、浦东等先行区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适合我国北方地区改革开放的发展路径。从区域层面来看, 环渤海地区港口优势突出、腹地广阔、资源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工业聚集区, 但长期以来开发开放层次不高、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经济增长动力不强, 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板块, 亟须提升。从滨海新区的发展基础来看, 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 区位优势明显, 港口功能完善, 产业基础雄厚, 具备成为我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巨大潜力。2005年,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 被确定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我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 符合我国完善区域发展布局调整、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需要,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 肩负着国家赋予的三大历史使命。一是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构筑高端高质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整合区域发展要素, 强化服务辐射功能, 发挥区域增长极作用, 带动环渤海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快速发展, 打造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大板块。二是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 体制机制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 在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探索破解之道、创新举措, 从而形成经验范式;率先基本建立以自主能动的市场主体、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公平合理的保障体系、完备规范的法制环境为主要特征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加快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探索二三产业互补、内外需并举、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新区特色的发展经验, 探寻新形势下我国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滨海新区以“十大战役”为核心的区域开发系统实践

承担起三大历史使命, 加快区域开发, 需要一整套科学的思路与实践方法。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深入分析、结合实际, 将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细分为“十大战役”, 在9个功能区选取了10个加快开发开放的主战场, 形成了包括空间布局、目标设计、开发路径、推进方法、组织保障等一系列内容, 将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增长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在全国前列的任务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形成推进全方位开发开放的实践路线与思路。“十大战役”牢牢抓住“东航运、西高新、南重化、北旅游、中服务”的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计划用5~10年的时间, 通过在滨海新区建设10个具有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色的热点区域, 带动整个区域的开发开放与改革创新, 落实国家和天津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功能定位, 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社会与环境和谐的区域发展道路, 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1. 快速形成区域发展功能布局

“十大战役”区域开发的重点, 是通过在新区重点加快9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 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东航运、南重化、西高新、北旅游、中服务”的发展功能布局。通过加快东疆保税港区开发, 在东部重点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通过加快临港经济区和南港经济区开发, 在南部重点打造以重化工和机械制造为支撑的重化产业基地;通过加快西部区域开发,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打造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通过加快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旅游区、北塘经济区和中心渔港开发, 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会议会展产业,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通过加快核心城区和中心商务区开发, 在中部重点发展金融商贸产业, 打造高端服务业和新型消费服务热点区域。通过完善“东南西北中”的区域功能, 落实天津市为新区制定的“一核双港、九区支撑”的发展路线, 从而实现“对外开放门户、北方国际航运与国际物流中心、高水平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发展定位。

2. 创新区域开发的体制机制

“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构成了“十大战役”推进过程中“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其中, 指挥部是统筹推动各项开发建设工作的决策中枢, 由区长担任总指挥, 成员由参与开发建设的政府部门与建设企业的主要领导组成。指挥部就近设在战役现场, 针对区域开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管委会作为新区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为“十大战役”提供组织支撑和后勤保障。平台公司则是各项战役的主力军, 负责区域开放建设的具体工作。

采用这样一种多级联动、集中决策的战时模式, 一是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 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在处于新老体制转轨的过渡期, 针对新区政府与各城区、功能区、街镇的管理职权还不够明确的现实问题, 采用“指挥部”的方式, 在不触动现有体制的前提下, 集成决策权和审批权, 保障行政审批的效率与开发建设一线部门的政策执行力。二是有效整合各级行政资源, 最大限度做好“全方位保姆式”服务。针对开发建设初期, 加快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的客观需要, 通过管委会作为执行主体, 若干国有企业作为开发主体, 形成了招商引资政策配套、行政审批高效规范、项目开发建设的基础设施与融资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员工的住房医疗社会管理等综合性社会服务这一整套的全方位服务。三是形成协调互动、协同履责的工作方法, 为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基础。多部门协同履责的战役模式, 加强了新区各职能部门与各管委会、街镇基层单位的沟通与联系, 明确了各级机关的职能定位, 为进一步理顺区政府、各城区和功能区管委会、各街镇的事权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为加快建设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奠定了扎实基础。

3. 讲求科学的策略方法与建设路径

“十大战役”在“三位一体”的战时体制下, 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先谋后动、动则必成”、“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平衡、综合平衡”的科学策略方法贯穿区域开发的整个过程, 坚持开发先期加快“启动器”建设并迅速向“吸附器”转化的建设路径, 实现区域开发的系统推进。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既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尽最大的可能去保证开发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同时又从各功能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基础条件出发, 实施求是, 讲求建设的科学性与实际效果。坚持“先谋后动、动则必成”, 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制定发展目标、作出决策部署、组织推动工作中, 坚持调查研究, 根据客观条件和发展的目标规划进行分析比较, 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多谋善断;一旦作出决策, 必须坚决抛弃任何私心杂念, 坚决杜绝推诿扯皮, 必须知难而进, 勇于担当, 用心把握, 狠抓落实, 快速高效推进, 高质量地完成, 真正见到实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是要面对各方面人才物力需求旺盛与一定时期内可供投入建设的人财物力不足的长期矛盾, 比较甄别好各项工作、各种项目的轻重缓急, 处理好先为与后为、多为与少为、快为与慢为的关系, 使得新区有限的人财物力资源通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能够产生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坚持“积极平衡、综合平衡”, 就是要以资金运作为核心, 统筹协调好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既强化负债建设和经营还债意识, 又创新资本运作方式, 形成建设资金“借、用、管、还”的良性循环机制。坚持从“启动器”到“吸附器”的建设路径, 就是针对部分区域在开发建设初期基础设施与引导性项目不足的情况, 以国有企业为建设主力, 通过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化厂房、蓝白领公寓、引导性项目等“启动器”的开发建设, 把产业与项目的招商引资带动起来, 让区域开发尽快旺起来, 从而形成对于外部企业和资金的“吸附”能力, 让区域开发尽快进入良性循环。

4. 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内生式增长

“十大战役”不仅是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区域开发的迅速推进, 更是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而实现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式增长。

“十大战役”在区域开发中, 形成了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四个重点领域。一是以重型装备制造等领域较为完善的生产制造能力为基础, 通过利用新技术成果完善研发设计能力与产业配套能力, 实现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集群发展;二是在电子信息等领域发挥产业配套优势, 提升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环节的发展空间, 实现产业链价值延伸;三是发挥钢铁、粮油加工、现代物流、化学工业等领域的规模经济优势, 提升产业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四是利用航空航天、新能源与环保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领先优势, 率先突破一批重大技术瓶颈, 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

在“十大战役”的具体实践中, 一是通过系统完善适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适合技术转化的产业平台、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及“全方位保姆式”服务等四方面工作, 形成有利于内生式增长的发展环境;二是结合新区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以及产业的发展方向, 重点打造航空航天、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医药、新型能源等八大现代产业集群, 发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集聚效应;三是重点推进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式发展, 大力鼓励通信、消费电子、信息网络、金融服务等服务业扩散性关键技术的发展, 扶持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规范行政审批来减少产业进入的市场壁垒。

5. 建设宜居生态与区域开发同步推进

“十大战役”将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建设宜居生态, 作为区域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十二五”末, 新区将发展成为常住人口500-600万人的新兴城市。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 实现可持续开发, 是“十大战役”必须要破解的一项重大课题。新区以加快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为重点, 对于兼顾经济发展与宜居生态建设, 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以“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能实行、复制和推广, 成为我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为目标, 新区在生态城建设中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实施绿色、低碳、节能等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计划, 形成了绿色经济在技术创新与转化、政策扶持机制、人才交流机制、碳排放权交易与金融创新等四个领域的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及海洋经济;二是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推动全社会在制造、运输、回收利用、居住和出行等方面的节能降耗, 加快推进高能耗产业与住宅的节能改造, 全面加强生态补偿与修复工作;三是全面提升现代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规划的现代化水平, 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持续不懈的推动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的市容综合整治工作。

6. 改革与区域开发相互借力

“十大战役”区域开发的顺利推进, 必须不断破解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产业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居民收入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必须将改革与区域开发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围绕三大核心任务, 根据“十大战役”在推进中需要破解的具体问题, 滨海新区适时推出了十个方面的重点改革方案。一是完善政府职能, 提高行政效率与服务水平, 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二是完善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提出了金融改革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与非公经济改革创新、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三是完善社会事业与保障制度,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提出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改革方案既是对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任务的细化落实, 同时紧紧抓住新区在攻坚战中面临的最主要矛盾。“十大改革”作为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的核心动力, 与“十大战役”一同成为新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重要实践创新。

7. 加强党的建设筑牢防腐堤坝

始终坚持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力打好“十大战役”紧密结合, 注重用党的思想武装教育干部、用党的组织指导保障工作、用党的作风预防化解腐败。一是加强党组织的理论学习, 全面学习领会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与方法,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新区开发开放的系列要求, 增强各级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二是培养锻炼干部队伍, 采用“高位嫁接”的方式, 加快选派有思想、有能力、有干劲的党员干部到“十大战役”的建设一线、到各街镇基层单位任职, 使党组织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十大战役”、打好攻坚战的强大力量。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针对“十大战役”涉及项目多、投入资金大、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 创新推出“筑堤行动”计划, 以预防为主、从源头出发, 建立立体式防控监督机制, 筑牢防腐堤坝。

滨海新区对我国区域开发科学路径的探索与创新

“十大战役”是滨海新区在区域开发建设全面推开的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特殊手段。以战役的形式完成区域开发启动时期各项资源的快速有效配置, 实现区域开发建设的快速准确决策, 符合新区当前加快功能区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战役模式不是常态化建设机制, 当新区“东南西北中”的区域功能定位格局基本形成, “一核双港、九区支撑”的发展路线基本成型, 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 “十大战役”也就实现了攻坚战的发展任务, 将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符合新区发展阶段特征的区域发展途径。

“十大战役”着眼于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 通过统筹布局区域开发, 分类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 同步推进招商引资和社会事业发展;着眼于显著增强综合实力, 通过打造若干平台载体, 进而聚集更多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着眼于解决新区发展的结构性短板, 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社会结构、治理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形成结构调整与开发开放共同加速推进的新局面;着眼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全面跟进政府“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措施, 打造产业竞争区域政策高地;着眼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打破部门、区域界限, 创新开发建设路径, 创新资本运作方式, 创新利益分配形式, 不断破除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 激发各方面加快发展的活力;着眼于提升滨海新区的吸引力、竞争力, 力促国内外各类客商聚集滨海新区, 力促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向新区汇聚;着眼于培养锻炼干部, 让更多干部在参与“十大战役”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 造就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着眼于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进一步凝心聚力, 把广大干部群众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开发建设上来, 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滨海新区“十大战役”打响以来, 生产总值连续3年跨过3个千亿元大台阶, 年均增幅超过24%, 2011年突破6000亿元;石油与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八大主导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迅速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累计建成了5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发中心, 组织实施了16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超过40%;基金投资、股权交易、离岸金融、意愿结汇、航运金融等方面的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标准等方面成为全国示范。

滨海新区加快区域开发的具体实践, 对于在我国北方区域, 如何实现将产业升级与区域开发有机结合、将转变发展方式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机结合、将改革创新与发展实践有机集合,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滨海新区的探索实践, 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与区域开发的客观规律, 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统筹发展, 是对探索我国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一次重要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关于全力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实施意见.2010, (4) .

滨海区域 篇5

一、前所未有的最佳机遇:

滨海新区具有优越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区内航空、航海、陆路交通和运输便利。天津滨海机场是北方的空货运输中心,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口, 在陆路方面区内有京津塘、唐津、山广等高速公路通过, 具有南北贯通, 东西连接的优势。今年投资巨大的京津城际快速轨道已经投入使用, 京津两市仅半小时即可互到。滨海新区具有资源优势。石油、天然气及地热资源丰富, 海盐资源、海洋水产资源及其他环境资源也很丰富。滨海新区有119平方公里未开发的盐碱荒地, 具备摆放大项目的空间。已探明的渤海地质石油储量32亿吨, 天然气1937亿立方米, 原盐年生产240多万吨。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和90年代长江三角洲的开发, 带动了华南、华东地区的经济腾飞。在新的世纪, 天津滨海新区的高速发展, 将很有可能带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崛起, 推动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说开发深圳, 开发浦东的初衷更多体现的是国内战略的话,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则凸显出全球战略层面上的崭新意义。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战略设计没有仅限于滨海的滨海, 天津的滨海, 环渤海的滨海, 而是将坐标定位在了整个国家战略的高度, 定位在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平台。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 温家宝总理在天津代表团指出,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 对于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别强调,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并提出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滨海新区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列为实施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胡锦涛书记、温家宝总理都先后来到滨海新区考察工作, 这些对于天津发展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在具有巨大发展优势的同时, 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程较慢, 外贸出口产品中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新区内部功能区布局仍有待改善, 集聚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整体国际商务环境一些方面还不能充分满足外商投资企业的要求, 口岸“大通关”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新区的管理体制还要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可供选择的主要措施:

按照既定的目标, 到2010年, 滨海新区将建成中国高度开放的示范区、深化改革的创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与国际接轨的联络区, 其GDP将占到全市的50%以上, 相当半个天津市。规划中的天津滨海新区定位包括四个方面:即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北方最大的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生态宜居海滨新城。因此, 增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保证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滨海新区今后几年经济发展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 解决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关键。应着重采取以下一些对策与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建设现代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科技进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外资是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税收优惠、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宽松的政策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 并形成外资项目数量多、规模小、平均科技含量不高的特点。由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对国际资本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加入WTO后的全面对外开放, 使天津开发区、保税区原有的政策优势逐渐消失。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 滨海新区必须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靠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吸引外资, 提高经济的外向度和国际化程度。调整外资投资结构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事实上, 滨海新区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新区要在提高产业层次、发展服务贸易方面先行一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将逐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 引入竞争.促进信息、咨询、金融、法律、财会等专业服务。新区要抓住时机, 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发展海外投资、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积极培育金融、保险、外贸运输、广告展览、设计策划、信息咨询和旅游等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制定发展规划, 健全管理体制, 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和扶持区域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办法, 及时做好出口退税工作。发展服务贸易, 特别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当前, 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往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知识产权受到充分的保护, 服务贸易才可能全面的拓展。新区一定要率先实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按国际惯例办事, 以促进服务贸易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2、开展多元化经营, 对外贸易要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内外贸易要一体发展, 出口市场要多元拓展, 外贸企业要集团扩展, 跨国经营要纵深发展。内外贸易一体化, 就是外贸的发展要以内贸为基础, 内贸的发展要以外贸为主导,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要将国内货源网络和国外销售网络有机地交织起来, 沟通内外, 相辅相成。外贸企业在创汇成本偏高、出口不利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转向国内市场;内贸企业可通过为外贸企业配套服务为今后涉足外贸领域进军国际市场热身。要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内外贸的一体化发展。在国内市场疲软时, 要勇于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时候, 要注意以进口促进出口, 以国内市场置换国际市场。随着入世后的全面对外开放, 滨海新区须尽快改变以外资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吸引外资的同时, 注意向内资倾斜。尽快实现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以及资金和市场的多元化, 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 增强新区经济的实力。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可以深度开发欧美、日韩、东盟等主导市场, 积极拓展中东、非洲、俄罗斯、南美等新兴市场。抓住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契机, 全力推进与港澳台贸易合作。创新贸易方式, 建立国际化跨国采购基地, 引导企业进入联合国和国际连锁采购网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

3、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开放区域管理当局的管理水平。

以建立充分发挥整体优势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核心, 分阶段建立健全富有新区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合理界定政府及派出机构的职责范围, 加强新区管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 发挥其在制定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重大问题等方面的职能。管理当局应不断提高领导整体素质, 提高政府领导的创新、战略决策、日常事务处理、突发事件应变和疑难问题的解决等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决策和咨询系统。克服官僚主义、简化办事手续, 提高办事效率。

4、加快投资软环境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重中之重, 让投资者有利可图, 有钱可赚, 真正使天津成为对国内外资本最有吸引力的地区。资本走向由过去的注重低成本向看中投资环境转变, 让投资者有利可图、有钱可赚。还有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对任何一位有投资意图的人都是一种极大的吸引。为此, 我们要把天津建设成为对国内外资本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就要非常注重投资环境建设, 在国内外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天津商务委员会.《商务世界》.2005年第8期.

[2]、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学习参考》.2005年第8期.

[3]、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研究与实践》.2006年12月.

[4]、www.cqvip.com

滨海区域 篇6

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大力支持的经济发展特区, 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然而, 天津作为一个直辖市, 却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 它远不如北京和上海, 从城市形象和环境上看, 它同样无法和北京、上海相提并论。如何在历史性的机遇时刻, 让天津这个传统工业城市抓住滨海新区的发展契机获得新生, 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现阶段的重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其大力吸引投资、加快改革步伐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城市营销策略同时推动特区和天津中心城区快速发展的课题。那么, 究竟何为城市营销, 城市营销又该从哪些方面展开呢?

城市营销:提升城市软实力

城市营销的重点在于找到准确的城市定位, 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实现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目标, 从而丰富城市品牌内涵, 提升城市品牌价值。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S·奈 (Joseph S.Nye) 在其撰写的一篇题为《仍是竞赛中的强者》的文章中, 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国家实力的概念和美国在全球的强国地位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并进一步指出, 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组成。 (1) 其中, “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 而“软实力”则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

国家的实力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 城市亦然。对于天津城区及滨海新区的发展, 我们同样可以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描述。伴随滨海新区地位的确定以及招商引资活动的逐步进行, 滨海新区的区域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必将不断向新的水平跃升, 这代表着滨海新区的“硬实力”。相对而言, 城市凝聚力和城市文化吸引力的形成却需要用更多的时间积累, 需要更长久历史的积淀, 这就是滨海新区“软实力”的象征。和“软实力”相比, “硬实力”主要以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标为参考依据, 必须用客观标准加以衡量。而“软实力”更多的时候是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是需要被塑造和维护的。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丰富以滨海新区为主导的天津城市品牌内涵, 借滨海新区的发展契机同时提升特区和天津城区的品牌价值。

城市品牌:系统启动滨海新区及天津城市品牌营销

众所周知, 市场营销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塑造品牌、销售产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中, 任何商品想要超越竞争对手, 立于不败之地, 都必须重视从构思产品概念、投入实际生产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确保自己的产品能够提供消费者独特的消费体验, 与消费者建立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 品牌是帮助企业或产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同样的道理, 城市营销也是通过树立具有独特价值的城市品牌, 为城市的发展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 即更多的投资者、旅游者和城市居民, 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作为一个品牌, 是由特定的品牌要素构成的, 比如属性、名称、历史、声誉等。品牌要素关系到城市品牌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城市品牌的分析和研究, 笔者认为, 城市品牌系统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即城市个性、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城市个性是指城市所具有的各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是每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所在。

通过对城市品牌系统的解构, 我们可以从中为滨海新区和天津城区的城市品牌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推进滨海新区和天津城区的城市品牌塑造。天津市作为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底蕴的大城市, 与北京、上海、重庆同为直辖市, 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本应处于领先的地位, 但是一直以来的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 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还相去甚远。经济发展速度慢, 城市建设缓慢落后, 服务业水平相对不高, 是以往的天津市民及外地投资者和游客对天津的主要印象。可以说, 单纯从城市品牌形象上看, 天津的城市品牌形象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上看, 天津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从城市地貌到风土人情, 天津的城市文化深沉而富有魅力。由于在近代历史上曾经历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时期, 天津现有的城市建筑中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保留至今的历史遗迹展现着天津曾经的辉煌。在城市文化的传承上, 天津市政府尤其重视对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 特别是重新修缮了五大道地区的“小洋楼”风貌, 恢复了其昔日风采。依托于丰富的历史底蕴, 天津的城市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至于城市精神, 乐观进取是对现代天津城市精神的精确概括。天津这座城市, 是北方的曲艺之乡, 生于斯长于斯的天津人性格中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 即幽默乐观, 积极进取。这种性格, 经过时间的锻造, 演变成天津的城市精神。正是这种精神, 引领了天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推动了天津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天津作为一座现代城市, 在传承文化积淀的同时, 更注重与时俱进, 致力于树立现代城市精神, 从而推动天津的新发展。

通过对天津城市品牌系统的解析不难发现, 天津完全具备发展成为可以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的国际现代化都市的素质和实力。那么, 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 天津的城市营销该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超越自己, 领航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呢?

城市营销创新:推进以滨海新区为主导的天津城市品牌建设

中国有句古话, 说的是凡事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 只有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才能顺其自然, 获得大发展。而天津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绝佳时机, 即滨海新区成为中国第二个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区。

从品牌系统论的角度看, 天津市和滨海新区是主副品牌的关系, 由于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一样, 地位特殊, 肩负历史的重任, 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别的副品牌。在打造天津市和滨海新区这两个品牌的过程中, 更应该注意品牌策略的拓展和延伸。在一般商品的营销中, 对于主副品牌策略的运用, 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区分主副品牌的定位差异。在具体的策略上, 也是以突出二者的差异性为主。对于滨海新区这个副品牌产品, 城市营销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推广政府招商政策和明确区域功能划分上, 同时辅以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为滨海新区做广告、树品牌。

具体说来, 要推进滨海新区品牌建设, 首先要明确该区域的定位, 也就是滨海新区不同于一般的市级区, 不能循着一般城市中心区的轨迹发展, 而应着力将其打造成天津市的旗舰产品和明星品牌。对于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 可以概括为“一个基地、两个中心、一个新城区”, 努力把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宜居的生态城区。由此可见, 滨海新区的启动和发展都将围绕这个功能定位展开。随着“一个基地、两个中心、一个新城区”的逐步成型, 滨海新区将实现“硬实力”上的层次提升。

其次, 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 可以采用两步走的战略, 即把着眼点放在推广政府招商政策和明确区域功能划分上, 同时辅以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 综合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推广, 并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机会构建区域性品牌。

具体而言, 滨海新区所处地位特殊, 国家和市政府分别给予了许多优先发展的优惠政策, 而只有对这些政策加以宣传, 才能让投资者找到极具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的机会, 这是整个滨海新区营销的首要任务。选取恰当的时机和场所进行营销推广是滨海新区营销的第二步, 比如, 政府可以将招商引资的条件、渠道和方式更加透明化, 同时利用大众媒体和互联网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主动吸引目标投资者及各类人才向滨海新区聚集。但是, 对于此类信息的传播必须特别重视时效性和针对性, 以便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精准。滨海新区进行区域营销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政策, 还包括对整体投资环境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宣传。而辐射范围也不能仅局限于京津冀地区, 至少要做到立足天津, 放眼全国。从长远利益着眼, 尽可能让与滨海新区发展有关的信息得到及时、广泛且有针对性的传播。

此外, 滨海新区目前的定位和发展趋势与上海的浦东新区有相似之处。对比后不难发现, 浦东新区的建设与上海的发展呈现出双赢的态势, 即上海借浦东新区的发展契机推动浦东新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因为浦东新区的发展而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 在我们致力于推动滨海新区成为展示天津经济发展窗口的同时, 对天津中心城区的经济建设和品牌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此, 同样需要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展开对天津城区的全方位营销。

总之, 滨海新区和天津城区的营销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精准定位、扩大辐射面、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简言之, 就是以创新思维推进以滨海新区为主导的天津城市品牌建设。

注释

滨海区域 篇7

文章所研究的辽宁省滨海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是指:辽宁省滨海区域的主体文化产业实现一体化的过程, 主要是整合了辽宁省滨海市区的优势资源, 运用区域合作理念对实现其一体化的格局提出若干建议。

1 辽宁省滨海区实现海洋文化产业一体化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本研究的滨海区主要指辽宁省南部沿海区域以及各个大小岛屿。辽宁省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 西至山海关老龙头, 大陆海岸线长2 178千米, 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2%, 岛屿岸线长622千米, 占中国岛屿岸线总长的4.4%。全省滩涂总面积约1 696平方千米, 约占全国的9.7%, 居全国第六位。近海分布大小岛屿共506个, 岛屿总面积189.21平方千米。具体包括大连、丹东、盘锦、锦州、葫芦岛和营口, 由于受海洋与大陆的双重影响, 属暖温带湿润气候, 受海洋调节作用, 夏季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5℃, 冬暖夏凉。

辽宁滨海地区除优越的自然资源外, 还有各具特色的人文资源, 如大连市以沙滩、主题公园、现代化建筑、城市总体景观为主体的旅游资源, 是国内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2002年旅游收入达450亿元, 其中文化旅游占60%, 2007年1—7月大连市旅游总收入达186.37亿美元;锦州是红色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 其旅游收入为22.8亿元, 占文化产业收入的90%以上;葫芦岛拥有诸多名胜古迹, 据《辽宁日报》消息, 2007年葫芦岛接待游客突破663万人次, 同比增长31.2%, 旅游收入实现32.7亿元, 同比增长27.7%, 双创历史新高, 旅游业正从葫芦岛市的优势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丹东地处东北边陲, 具有奇异的自然景观, 再加上浓郁的异域风情, 丰富多样的资源成为丹东文化产业的基础, 2005年旅游业的收入达到52.7亿元 (表1) 。

除此之外, 会展业、媒体、图书出版和影院娱乐文化资源等也很丰富。大连有影院13个, 2002年电影业收入达到1 500万元, 新华书店14个, 图书二级批发单位54个, 2002年收入为1.5亿元, 大连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在2002年的总收入为37.7亿元。锦州市国有文化产业优势凸显, 2005年广电总台现有固定资产1.58亿元, 年经营收入6 000万元, 全市从事印刷、书报刊经营、音像电子和歌舞娱乐等文化经营年销售收入39 986万元, 纳税额4 717万元, 纯利润8 822万元。丹东目前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约1.6万, 发展虽略显不足但丹东市在经济链条中加入的文化因素彰显了其发展优势。营口市 (县) 区直属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单位42家, 私营或个体经营的文化产业单位1 342家, 总计1 384家。目前, 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和单位169个, 各种文化娱乐经营单位1 037家。

总体来讲, 辽宁省滨海城市景色秀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区域文化多样化、历史名城、文物古迹、旅游胜地美不胜收, 荟萃了沿海城市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 出版业、旅游业、娱乐业和传媒业等, 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多彩, 文化背景深厚, 为辽宁滨海区域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

2 辽宁省滨海区实现海洋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结构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后出现了优化的趋势, 但是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发展阶段, 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要实现滨海6市的文化产业一体化就需要对其现状进行分析, 即分析其优势与劣势。

2.1 实现海洋文化产业一体化的优势

2.1.1 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1) 诸如人员和货物流通的公路、铁路等的交通基础设施。

沿海的区位优势方便了货物、乘客的运输, 加大了与海内外的联系, 重点建设滨海公路和四条疏港公路, 哈大客运专线等铁路项目, 扩建改造机场, 发展支线航空, 政府对交通体系的极力关注与建设为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 为文化产业的引进、推广提供了方便。6市分工较明确的港口体系形成了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稳定关系, 为沿海地区利用腹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使本区域的交通优势充分发挥。

(2) 动力和能源的基础设施。

政府加强了重点能源、油气项目建设, 重点建设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等5个电力项目, 新增装机760万千瓦;建设大连、锦州两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大连LNG接收站等油气项目。加强供水设施建设, 确保沿海经济带供水动态需求, 这些设施的建设为滨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 是文化产业能够健康、顺利、持续发展的保障。

(3) 通信基础设施。

通信基础设施是现代产业尤其是具有创意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媒介,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的快速交流与沟通。经过“八五”、“九五”以及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 辽宁全省电话用户已达2 000万户, 位居全国第七位,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已覆盖至全省绝大部分行政村。辽宁省电信行业综合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基本上适应了当前辽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60亿元“数字大连”将使大连的整体水平在2020年12月信息化整体水平中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

2.1.2 雄厚的经济基础

东北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为辽宁省, 国内生产总值为6 002.5亿元, 水上运输业对辽宁省的贡献占全省和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分别为6.23%和15.06%。国家已经批准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纲要》, 赋予了辽宁省沿海地区新的功能, 即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增长极, 解决了东北地区内陆传统工业发展困境问题。自从2005年“五点一线”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与对外宣传以来, 吸引了很多外商前来投资, 2007年浙江的投资者就来到了盘锦考察, 结果, 投资8 000万元的辽宁八方石化有限公司、投资5 000万元的江海自动化焊接有限公司落户盘锦船舶修造产业园。在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 随着韩国STX集团造船项目的进入, 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 有新加坡万邦集团修造船和海洋工程项目、中集集团海洋工程项目、俄罗斯塞沃斯公司石油化工项目。招商引资不仅为“五点一线”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且为辽宁省综合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1.3 整合度高的城市体系

这6个市区呈线状分布在沿海, 优越的区位优势方便了市区之间的联系。几年来, 城市之间相互沟通、合作发展的态势比较明显, 各地政府部门在诸如信息、规划、科技和旅游等方面加强了交流与合作。这种政府层面的沟通与合作又引导带动了基层间的沟通与合作, 从而使合作层面进一步向市场化和社会化延伸。尤其是从2005年辽宁省“五点一线”开放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沿海区域的合作沟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新兴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如火如荼, 并且形成了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使城市之间的整合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2 实现海洋文化产业一体化劣势

2.2.1 无序竞争, 雷同现象严重

以旅游为例, 辽宁省滨海区域内各城市的旅游景点开发存在较大问题。各地景点大同小异, 雷同较多, 没有突出自身品位和特色的拳头产品。如海滨浴场, 由于滨海区域内都有条件建设海滩、海景, 在兴城、葫芦岛等滨海城市的基础设施很多, 但是比较单调, 仅仅就是撑几只伞摆几张桌椅, 没有各自的特点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游客如果想去海滨浴场的话, 肯定更愿意选择规模大设施齐全知名度高的地方, 与其来此, 不如去青岛、大连。所以, 一些城市不但不注重开发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景点, 也不注入代表自身的文化内涵, 没有充分利用6市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区域合作、优势互补, 所以这样既不利于吸引游客, 也造成财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而且容易造成有限游, 吸引不到回头客, 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不会长时期延续。不仅在旅游方面而且在海产品的开发等其他方面也存在雷同现象。

2.2.2 某些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与建设还不够合理化

辽宁滨海城市是在旧城基础上改造的, 城市布局零乱, 城市基础设施老化落后, 供水、绿化是城市的共同矛盾。2005年, 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比2000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2005年排水管道密度比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比点;2005年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比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比点。由于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很大差距, 制约了城市间的合作, 影响各城市功能的完善;且基础设施存在的滞后和瓶颈状况, 将限制滨海经济带地域优势的发挥。在知识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从图1可看出6市在职业技术及本专科教育方面存在不均衡的分布, 大连占到一半, 葫芦岛占不到1/4, 而盘锦、营口院校总数各占很少的份数, 因此6市应加强教育尤其是中高等教育, 优化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人才开发, 实现优势互补, 优化人才培训结构, 整合学校师资力量。加强交通、知识教育等基础设施势在必行, 更加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的保证。

3 实现海洋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策略

长期以来辽宁沿海文化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 没有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系, 产业关联度低, 产业结构雷同, 产品附加值低, 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群和超大产业集团, 6市应该克服劣势, 改造劣势, 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及区域合作的理念实现文化产业的一体化。

3.1 建立区域合作理念

区域合作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 它的经济意义在于, 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 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 把潜在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 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通过合作所获得的经济综合优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分散条件下所难以取得的。合作为分工提供了保障, 使区域经济专业化能够存在和发展。通过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 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 加强区际经济联系, 形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 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区域合作有两种形式:一是区域之间存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关联而形成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 因而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满足各自的多方面需求, 使经济发展获得一定的稳定性;二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 相关区域通过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或扩大同种优势, 形成竞争力的合力, 追求各自经济发展的更加稳定及更大规模。

3.2 制定区域合作的策略及目标

目前随着“五点一线”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 辽宁沿海6市形成了初步的整体布局, 若能够在文化产业方面实现一体化, 成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将带动并辐射全国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使我国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凸显出来, 使文化产业规模实现实质性的突破。通过对辽宁6市的自然、文化资源和文化背景的分析可总结出沿海6市的旅游、传媒、娱乐体育是实现其文化产业发展的

支柱。

3.2.1 打造海鲜美食文化之都——以海鲜美食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沿海的区位优势给辽宁沿海6市带来美味的海鲜食品, 要实现文化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并利用自己的优势, 进行区域合作, 在区域之间相互协调、优势互补、自愿平等、互惠互利。连续3届在上海举办的舟山海鲜大排档深受人们的喜爱。辽宁沿海6市可以借鉴经验, 丹东的文蛤扬名、大连的海参质量上乘、葫芦岛的对虾养殖产量高、营口的海蜇全国销量第一, 借助各市海鲜产品的优势在各市轮流举办海鲜美食文化节以及烧烤文化和具有东北特色的炖食文化节等, 不仅是单纯海产品如干鲜、冰鲜、活鲜之类的展览, 而且是将各市的海鲜产品和海鲜美食集中在一个市展览, 将每个市的美食贴上标签以强化品尝者的印象, 并且邀请具有影响力的酒店、餐饮业的巨头以及各类商家前来聚会, 在同时举办海洋民俗节庆娱乐活动, 在品客品尝的同时不仅可以得到味觉上的享受, 还可以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这样可以在海产品的生产、销售、宣传上形成产业链, 而且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强6市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以及整合度, 还能够利用品客的宣传在全国范围内甚至世界范围获得良好的口碑效应。

3.2.2 打造文化旅游之都——以旅游资源优势带动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发展

辽宁沿海6市的旅游资源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很丰富。其被国家或者联合国授予的荣誉称号、拥有的保护单位和保护区、景区景点数量等为吸引国内外游客奠定了优势基础。拥有丰富的资源加上沿海的区位优势各市政府应该加强联合, 联合出台成立一个专管旅游文化的组织, 整合旅游文化的基础, 打造区域文化之都。

(1) 制定相关的政策, 对辽宁沿海6市实行管理, 防止无序竞争景点雷同现象。例如, 各市基本上都推出海滨浴场旅游点, 这时该组织必须规范其活动避免无序竞争, 在研究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的内涵, 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突出其独特性。

(2) 该组织可以对各市旅游进行统一策划, 统一宣传, 组织土特产贸易博览会, 对景点实行联合促销使产品保持一体化, 而且还可以对门票实行统一标识, 以增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印象, 激发旅游者去其他市区旅游的兴趣。

(3) 分散可移动旅游资源, 实现6市旅游资源的共享。例如, 大连举行的服装节、烟花爆竹节等可在其他市区举行, 或者将其他市区的文艺表演等移到大连或其他兄弟城市举行。

(4) 可以根据6市共同点为其制作统一的形象识别标志, 使游客看到标志就想起大连、丹东和盘锦等6市, 并激起由于他们的共同点而寻求其之间不同点的旅游需求。

3.2.3 打造传媒之都——以传媒带动6市的文化扩散从而实现产业一体化

充分发挥大连在本区域以及全国的影响力和强势的优势, 整合丹东、盘锦等6市的现有传媒资源, 集书刊发行、物流配送、媒体广告策划及相关产业于一体。大力推进资源整合, 打破割据的局面, 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 优化内部资源结构, 提高整个区域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这样, 一方面在一体化进程中可以借助大连媒体的强势影响力的作用, 借鉴、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国际化的开放思维, 从自身现状出发, 废除自身比较落后的管理模式与欠合理的组织结构、层次较低等不甚适应市场的一系列问题, 促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连的传媒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中, 将更加强化精品意识, 加大策划、制作和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持续开发品位高、影响大的栏目和作品, 使6市的传媒业在整合的过程中打造成为传媒之都。

3.2.4 打造娱乐体育之都——以娱乐体育带动文化在市区之间的扩散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

大连有足球城、“田径之乡”、“游泳之乡”的美誉, 是中国的体育名城。也因此在大连形成了一种代表竞争、拼搏、进取、开放的文化——足球文化。在大连海滩也经常能够看到沙滩排球。丹东篮球的发展势头也日渐显露, 名人荟萃。营口是海上活动基地, 全国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帆板决赛就在这里举行。葫芦岛有娱乐城, 龙湾滑雪场, 龙湾公园旱冰场, 兴城市旅游公园等数十家娱乐场所。可见文化娱乐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 可以成立体育产业集团, 将6市统一布局、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 集运动、健身、休闲为一体的体育设施。制定适合6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贯彻落实体育产业各项政策措施实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健全的体育市场体系。同时大力挖掘体育人才, 着重培育大型体育赛事、体育组织、高水平运动队、知名运动员、知名教练员等潜在商业价值的开发。文化组织定期组织举行沙滩排球、足球、篮球等公益比赛, 同时与传媒相结合, 实现合作, 扩大对外宣传, 提升区域影响力, 将文化娱乐体育产业打造成为具有知名度的强势产业, 从而形成娱乐体育之都。

参考文献

[1]Michael Rushton.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and Cultural Economics[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1999, 23 (3) .

[2]张晓明.认识文化产业不平衡规律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理论与当代, 2006 (1) .

[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张晓明.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5]宋家增.发挥整体优势加强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旅游协作之我见[J].旅游学刊, 1994 (1) :41-43.

[6]黄靖, 相伟.新时期辽宁省沿海地区产业定位研究[J].资源科学, 2008, 30 (9) :1343-1348.

[7]霍克海默, 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8]孙天琦, 刘葳.西部开发与东北振兴:两大区域经济结构的比较与支持性政策的思考[D].郑州: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200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滨海区域】相关文章:

广西滨海06-28

滨海湿地07-07

滨海的作文05-24

塘沽滨海中学04-18

南沙滨海乐园06-16

美丽滨海作文06-24

广西滨海旅游05-11

滨海体育旅游07-28

滨海滩涂地区08-03

茂名滨海新区08-08

上一篇:重塑媒体公信力下一篇:学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