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原因违约

2024-07-25

第三人原因违约(精选四篇)

第三人原因违约 篇1

关键词:违约责任,规则原则,不可抗力,意外事件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案例

甲出卖某名马给乙, 约定于三日后交付。假设甲同往常一样, 悉心照料该马, 交付前一夜, 甲在熟睡之际, 邻居七岁小孩丙玩火致其房屋着火, 火势太大, 波及院中马棚。后甲人虽被救, 但马被烧死。问该案如何处理?本案中甲可以基于侵权行为向丙之监护人请求损害赔偿故无疑问, 但是乙对甲有何种请求权, 不无探讨余地。下面甲乙二人分别依《合同法》规定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抗辩。

(二) 问题归纳

该案件是典型的与债务人无结合关系的第三人致违约的情形, 甲乙两造争议的焦点有两个:第一, 第三人的原因能否构成不可抗力进而适用不可抗力的效果予以免责。第二, 第三人原因致标的物毁损灭失能否适用双务合同风险负担理论予以解决。这两个争议的本质都涉及到我国《合同法》上违约责任究竟采何种归责原则。

二、以不可抗力视角看“第三人的原因”致违约

(一) 概说

我国《合同法》第121条确立了合同的相对性原则, 但其所称的“第三人的原因”究竟所指为何?颇有争议, 争议焦点是对“第三人”范围的界定。学理上, 有学者自比较法角度出发, 认为“第三人”范围过于宽泛, 主张对“第三人”作出限缩解释, 也有学者认为并非必须对“第三人”做限制, 更有学者认为第121条的存在造成法律体系内的矛盾而必须废除, 但是这些观点在司法实践当中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根据传统合同法理论, 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思合致的结果, 合同一旦成立, 当事人必须本着诚信原则履行合同义务, 若因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致未依约履行义务时, 当然要承担违约的不利后果;但在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致合同履行不能时, 该如何处理, 则与合同责任所追求的目的密切相关。[1]在不能归责于债务人的情况下第三人介入到合同关系当中, 因其介入致使合同履行不能, 债务人应否对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根据考察, “第三人原因”属于“意外事件”的范畴 (对此笔者持保留态度) , 意外事件的定位有两种:一是属于不可抗力;二是独立于不可抗力。

(二) 属于不可抗力

在采结果责任的古代是没有讨论不可抗力的必要的, 在过错责任原则确定以后, 才有不可抗力存在的可能。不可抗力规则产生的目的在于对债务人民事义务的缓和, 确保人的行动自由, 促进人们活动的积极性。

(三) 独立于不可抗力

从内涵上看, 有学者倾向于对所出现事件从客观上的不可预见而不可避免为视角 (客观说) ;有学者倾向于对所出现事件从主观上的尽管尽最大的注意义务仍难以避免为视角 (主观说) ;也有学者采折衷观点 (折衷说) 。现今对不可抗力的认定其实融合了客观说与主观说, 即采用折衷观点。

从外延上看, 不可抗力的范围也有相当的缩小, 首先, 原来属于不可抗力的客观现象, 如旱涝灾害、风霜雨雪, 现在因为可以预见到而不被认为是不可抗力;其次, 意外事件被独立出来。境外立法中, 既有不可抗力概念, 又有意外事件的概念, 如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147条和1148条对两者都有体现, 在债务不履行是由于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外来原因” (法cause etrangere) 时, 除非债务人负有担保责任, 否则债务人对之不承担责任。并且其将不可抗力 (法force) 与意外事件 (法cas fortuit) 相并列, 同为“外来原因”, 构成合同责任的免责事由。[2]其中意外事件主要是指第三人原因造成的合同不履行。《德国民法典》借助给付障碍体系来缓和债务人责任, 学说上一般称德国民法上的“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为事变 (德Zufall) , 事变又可分为通常事变 (德gewohnlicher Zufall) 与不可抗力 (德hohere Gewalt) 。[3]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的规定与德国相似。

(四) 总结

学界对不可预见且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构成不可抗力可以免责没有疑问[4], 而对意外事件是否能够免责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免责存在争议。同样是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客观事实, 为何产生这样大的差别?一般认为两者的注意义务程度上是不同的、不可抗力即便可以预见, 但仍难以避免和克服, 而意外事件一旦可以预见则是可以避免或者克服的。问题在于, 若以注意程度划分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则表明不可抗力不仅应包含自然事件, 还应当包含一些尽最大注意义务仍难以预见和避免的人为事件。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有两种:第一, 严格执行以注意义务的分类标准, 承认不可抗力既包含自然事件, 又包含人为事件, 而意外事件同样既包含自然事件, 也包含人为事件;第二, 重新认识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将二者看成是并列的关系, 再在其内部划分可免责的部分和不可免责的部分。

三、以风险负担视角看“第三人的原因”致违约

(一) 概述

风险, 又有称为危险或价金危险, 是指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和债权人的事由, 标的物损毁或灭失之事实。[5]如何在双方分担该风险,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的不同, 产生了三种立法主义:债权人主义, 即由债权人承担该风险, 故其有义务依约给付价金;所有人主义, 即由对该标的物有所有权的一方承担该风险;债务人主义, 即由债务人承担该风险, 且不得请求对方给付价金。[6]现今各国 (地区) 立法原则上采债务人主义居多, 如德国、奥地利、日本、我国台湾地区。

(二) 我国《合同法》中双务合同的风险分担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42条对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做的一般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 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里的“由出卖人承担”和“由买受人承担”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并未明确。

(三) 总结

在风险负担债务人主义模式下, 标的物发生了不可归责于双方的事由损毁灭失时, 债务人免其给付义务, 对方也不负支付价金义务。这实际上使双方当事人回复到缔约前的状态。这里的“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除了狭义上的不可抗力, 是否还包含意外事故, 学者有不同看法。[7]笔者赞同后者, 因为对意外事故, 当事人, 尤其是债务人本来没有义务预见, 也无“可归责”之说, 并且在风险的概念中, 看不出将意外事件排除在外的地方。

在第三人原因介入到合同关系中, 致使债务人给付不能, 符合了风险负担的要件, 则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如本文开头的案例, 标的物马被烧死, 且该事由的发生根本不能归责于债务人甲, 依据风险负担规则, 甲免其给付该马的义务, 但是其应当将已收到的乙支付的价款返还给乙。在承认代偿请求权的情况下, 乙还可以请求甲让与其对侵害人丙的监护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但也应支付相应对价。这种处理结果同我国《合同法》第121条的规定是相矛盾的。

四、从“第三人的原因”致违约看我国《合同法》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通过以上两点的论述可以看出, 我国《合同法》关于第三人原因致违约的规定与法律体系呈现出矛盾性, 这种矛盾性表面上是未像德国或法国那样, 对第121条中“第三人”范围作出限制。但其深层次原因却是对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认识的偏差。

(一) 过错的含义

我们对“过错”一词理解的分歧表现在主观说和客观说的争论上, 主观说主张过错指心理状态;客观说主张过错指外在表现即行为。我们赞成主观说, 因为仅从外在行为来确定过错与否无疑会陷入循环定义的尴尬, 并且有客观归责之嫌疑。过错作为法律否定行为的最终根据, 是一种可归责的状态, 或说是导致侵害权利的心理状况。

(二) 第三人原因在违约事由中的地位

正如上面我们首先对过错的界定, 在从外在上表现为违约的情况下, 讨论合同债务人是否承担违约责任, 就应当对违约之事由做体系化思考。其实, 发生违约事由的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种:不可抗力, 债权人原因, 债务人原因, 第三人原因。[8]各国的法律几乎都对因不可抗力、债权人原因致违约的情况下, 债务人不承担违约责任作了规定, 原因是债务人不存在任何可归责事由, 债务人仅仅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能够支配自己的身体和财物, 但是绝对不能支配控制他人之行为或财物。在因债务人原因致违约时, 无疑要承担违约责任。问题是在第三人原因致违约时, 出现了解释的困境。

(三) 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两个:第一, 将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确定为过错责任, 在证明责任上是过错推定。确立《合同法》上违约责任的过错责任 (过错推定) 原则后, 则对第121条的适用就不存在问题了:“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中的“违约”不应当只是客观的不履行合同状态, 而是包含了客观不履行合同和主观的可归责的实质违约概念。这样, 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第三人致合同不能履行的, 债务人本身不构成违约, 所以就不适用121条, 而是视第三人原因的具体情形适用 (构成不可抗力) 或者准用 (意外事件) 117条的规定, 全部或部分免除债务人的责任。

第二, 区分责任性违约债务和非责任性违约债务。[9]简而言之, 应当对因债务人原因致违约和因第三人致违约的情况分别看待之, 二者绝非等量齐观。即便二者财产价值相同, 但是反映的法律对其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参考文献

[1]据学者考察, 合同责任的目的是为了“补偿”当事人因过错不履行合同所造成的损失;或是为了使债权人获得其应受给付的“等值履行”, 对于合同责任的构成有很大的影响.参见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337-338.

[2]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368.

[3]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367.

[4]王利明.违约责任论 (修订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319;邱聪智.新订民法债编通则 (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63.

[5]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594.

[6]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595;[日]我妻荣.民法讲义V1——债权各论上卷[M].徐慧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94-95.

[7]史尚宽认为意外事件也是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邱聪智认为事变 (第三人因素) 属于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

[8]李锡鹤.民法原理论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685.

第三人原因违约 篇2

关键词:第三人原因,《合同法》第121条,违约,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竞合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合同法理论,合同关系具有相对性,即一般情况下,一方不履行义务,只能要求相对方而非第三人承担相应责任。但实践中合同关系常常涉及第三人,因第三人原因而违约的情形也较常见、复杂,对此,我国《合同法》第121条作了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约定解决。”就该条内容来看,其并未对“第三人的原因”的范围明确界定,这使人容易理解为只要是因第三人违约,债务人都要承担违约责任,不管该第三人是否与债务人有关系。而债务人承担责任后,必然会向第三人追偿。这样使得债务人的负担和责任加重了,而本应独立承担责任的第三人却逃避了法律的追究,违反了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且债务人向第三人追偿引起的重复诉讼也易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界定“第三人原因”的范围,如何正确理解《合同法》第121条的规定,对于实践中正确处理合同纠纷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有序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第三人原因”的范围

关于该“第三人原因”的界定,学界与司法界有不同的理解。

(一)学界的理解

学者一般都认为该条体现了合同相对性原则,即原则上,合同效力仅及于合同当事人,因第三人原因导致违约时,该第三人因并非合同当事人,故非违约方只能追究违约方的责任。[1]梁慧星教授也认为该条的立法用意在于防止在审判中法院动辄将第三人拉进来参加诉讼,最后纠纷双方没有承担责任,却由别的人承担责任,违反了合同的相对性,没有合理性。[2]因此,一方当事人因第三人原因违约时,应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但若不加限制地适用该条,无疑加重了债务人的负担,故而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该“第三人”的范围应进行限制。

对于第三人的范围,有学者认为,在解释上应包括履行辅助人和上级机关两类,因第三人违约时,主张借鉴《荷兰民法典》的规定,“为债之履行债务人利用他人服务时,债务人对他人的行为应像自己的行为一样负责”。[3]但也有学者对把履行辅助人归入第三人提出了质疑,且认为《合同法》第121条中的“第三人”应当是相对于另一个合同(其中的债务人是其债权人)的第三人。[4]

还有学者认识到了该条的特异性,认为“在大陆法系传统的理论上,债务人对于通常事变原则上是不负责任的,《合同法》突破了这一禁区,实为扩张违约责任的一个表现。”,且“在债务人被他人伤害致其不能履行合同等情况下,债务人不必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5]

上述学者们的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对“第三人”或“第三人原因”的范围予以限制,但也有学者则主张废除该条。该学者认为“既然合同法在总体上属于合同构成,那么,当给付因第三人的原因遭遇障碍时,判断债务人是否构成违约,就应当通过对合同内容的确定来判断债务人承接了多大程度的给付义务。……如果属于债务人所承接的债务范围,适用违约责任的一般规定即可,没有另行设置《合同法》第121条的必要。”[6]应该说,该学者从合同构成的角度来阐释该条曲解了合同相对性理论,有违意思自治原则,故应删除该条的观点有较强的解释力。但笔者认为,在目前《合同法》已经规定了该条,且合同当事人和法院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可能援引该条的情况下,最重要的不是该条应不应该废除,而是如何准确理解与适用,以避免产生不当结果而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司法实践中的做法

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对第121条的适用主要表现为:

1. 直接套用该条以强调合同的相对性。

笔者从北大法宝的数据库中搜集到的涉及《合同法》第121条的案例中发现,大多数判决都是按照字面含义来理解该条并直接套用。例如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中,客运车中途休息,旅客在某餐馆吃火锅期间,服务员向炉中加酒精不慎引起酒精燃烧,造成原告烧伤。对此,法院直接援引该条,判决客运公司对旅客承担违约责任。类似这样的裁判例很多。这些判决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都直接引用该条,认为因第三人原因造成违约,应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之后再依法律规定来解决与第三人之间的纠纷。

2. 依据该条排除债务人把第三人原因作为免责事由的抗辩。

在大多数案件中,法院则是引用该条来排除债务人以第三人原因作为免责事由的抗辩的。如某案例中,供货方的送货车在某电力公司施工工地遭到当地居民围堵,法院认为是电力公司未尽到协助送货车安全离开等合同附随义务,从而否定了电力公司第三人原因的抗辩。

由此可见,上述两种观点虽角度不同,但都强调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对于第三人的范围,就笔者所搜集到的案例来看,大致有连环买卖合同中的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纠纷或合作关系或其他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政府主管部门的原因、不存在任何合同关系的第三人等。这些第三人的范围与上述学者所提出的第三人范围基本相同。

但针对标的物的犯罪行为、针对债务人人身的重大伤害等案件中,法院援引第121条的情形并不多见,这也表明司法实践中引用第121条不是无任何限制的。

三、对第121条的理解和适用

由上文可知,学界和司法实践在对第121条的理解和适用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有必要对该条作出限制。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第121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若第三人的原因导致构成不可抗力,则应排除第121条的适用。就不可抗力,我国《合同法》第117条第一款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有学者认为该款中的“但书”部分,指的就是第121条,由此将“第三人的原因”排除在不可抗力之外。对此,法国民法则规定,如果合同的不履行系第三人的原因而引起,且具有不可预见性,不可抵御性,而债务人对之无担保责任,则同样构成债务人的免责事由。[7]笔者赞同这一规定,即如果第三人的原因致使合同无法履行,且此种原因符合“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就应适用《合同法》第117条的规定,进而排除第121条的适用。

第二,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合同中,例如保管、委托等债务人具有看管义务的合同,可以排除该条的适用。因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此类合同中一方当事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是保管不善、重大过失等,而《合同法》第121条的适用是在严格责任前提下,且基于《合同法》关于委托合同的规定,委托人通过行使介入权可以直接向第三人主张权利,这与第121条强调的合同相对性原则不一致。

第三,在考虑是否适用第121条时,应准确理解该条中的“违约”,且该“违约”确是直接因第三人的行为引起的才适用该条。例如储蓄类合同纠纷中,如果银行未尽到防范、安全保密义务等,虽存在第三人的介入,但其本身存在违约行为,只不过这类违约行为为第三人的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此种情况下银行承担违约责任实际上是因其自身的违约事实,自然可排除第三人原因的免责。

第四,若合同当事人与导致违约的第三人没有任何法律联系,如第三人故意侵害债权,而使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对于此种情形,我国《合同法》未规定该项制度,而《侵权责任法》也未明确将债权作为其保护的民事权益,因而有学者认为第121条中的“第三人原因”包括“第三人故意侵害债权”的情形,故由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笔者则认为,《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民事权益包括财产权、人身权及其他民事权益,债权作为一种财产权,理应与物权一样具有不可侵性;另外如果适用第121条,对第三人的侵权行为让债务人负责,必然会加重债务人的负担,有违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因此此情形下,应由第三人直接向债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对于第三人直接对当事人一方的财产或人身实施侵权行为致其无法履行合同的情形,如第三人绑架当事人或伤害其人身或毁坏标的物等。此种情况下,该第三人的行为对债务人是一般侵权行为;对债权人则导致其债权无法实现。债务人自然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否承担违约责任呢?对此,有学者认为依严格责任原则,侦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之后再向第三人行使追偿权。[8]也有学者主张,“在债务人被他人伤害致其不能履行合同等情况下,债务人不必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9]笔者赞同后一观点,一方面,此种情况下对债务人可能构成不可抗力而免责;另一方面,让此种情况下的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后再追偿,不仅浪费诉讼资源,且混淆了侵权法与合同法的适用界限。因债务人向第三人追偿的只能限于财产责任,其受到的人身伤害、精神损害如何迫偿?

四、因第三人引发的安全保障义务问题

在第121条的理解和适用上,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即第三人原因介入的违约或侵权中的安全保障义务问题。以旅馆服务合同纠纷为例,旅馆对住客负有合同法上的安全保护义务,同时也负有侵权法上的注意义务,即安全保障义务。这样,当第三人对住客的人身、财产实施侵害,而旅馆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时,则遭遇两种责任的竞合问题。若受害人要求旅馆承担违约责任时,则按照《合同法》第121条的规定,旅馆直接承担责任,其为直接责任主体;而按照《侵权责任法》第37条要求旅馆承担侵权责任时,旅馆承担的是“相应的补充责任”,即旅馆非直接责任人,二是补充责任主体。由此,同一主体就同一事实因不同选择,在承担责任上也出现较大不同。例如著名的王利毅、张丽霞诉上海银河宾馆赔偿纠纷案中,[10]当时法院按《合同法》要求宾馆承担违约责任,但若依现行《侵权责任法》,则可能宾馆只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在涉及两种责任竞合的因第三人引发的安全保障义务纠纷中,适用《合同法》第121条与《侵权责任法》第37条的结果如此悬殊,恐怕是立法者未预想和期待的,那么,如何才能抹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呢?

对此,有学者认为此种情形下,侵权人的侵权责任应当与合同当事人的违约责任成立不真正连带债务,不应适用补充责任。[11]但该作者并未作明确区分何时适用不真正连带责任,何时适用补充责任。还有学者认为“如果不加修正地适用《合同法》第121条来解决此类纷争,就会在实质上造成安全保障义务的绝对化”,[12]故解决问题的出路只有一条,即删除第121条。

由此看来,《合同法》第121条和《侵权责任法》第37条之间的差距通过法理解释来消解不太可能,而删除第121条并不足以消解这一关系,也不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以为,在目前这两条都存在并实施的前提下,在现行责任竞合理论的背景下,对于此种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竞合,只能由当事人自己选择是提起违约之诉还是侵权之诉,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诉由进行审判。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修订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9,韩世远.合同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0

[2]王立兵.关系论视阙下第三人违约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2010(2)

[3]韩世远.他人过错与合同责任[J].法商研究.1999(1)

[4]同[2]王立兵文。

[5]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三版)[M].法律出版社.2011.599

[6]解亘.论《合同法》第121条的存废[J].清华法学(京).2012(5)

[7耿卓.《合同法》第121条中“第三人”的理解与适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3)

[8]张影.第三人原因违约及其责任承担[J].北方论丛.2002(6)

[9]崔建远.合同法(第五版)[M].法律出版社.2010.307

[10]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1年第2期。

[11]丁亮华.附随保护义务的违反及其责任——乘客遭受第三人侵害时承运人的责任与范围.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47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7、73页。

中国首例公司债违约原因及启示 篇3

上海超日太阳于2003年6月由出资人以500万元货币资金出资在上海市奉贤区设立成立。目前超日太阳注册资本为1.976亿元, 专业生产各种型号、规格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配套生产和安装太阳能用户系统、太阳能灯等太阳能系列产品及工程。超日太阳国内销售占总销售比重很小, 95%以上出口, 而且主要出口欧洲、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消费市场。

超日太阳自成立以来, 可以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营业收入从2007年72, 257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268, 665万元。超日太阳于2010年11月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2011年10月经中国证监会许可, 超日太阳获准于境内公开发行不超过100, 000万元 (含100, 000万元) 的公司债券。2012年3月7日超日太阳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债券, 发行规模10亿元, 为5年期固定利率债券, 以下简称为“11超日债”。2012年4月20日“11超日债”上市交易。

“11超日债”发行时, 鹏元资信评定超日太阳信用等级为AA, 该级别反映了发行主体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 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小, 违约风险很低。鹏元资信评定“11超日债”信用等级为AA, 该级别反映了本次债券的信用质量很高, 信用风险很低。但是2012年12月27日,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将超日太阳的长期信用等级由AA下调为AA-。

2013年2月27日超日太阳发布特别风险提示公告:目前, 公司流动性困难并未得到缓解, 资金仍然较为紧张, “11超日债”是否能够按时首次付息存在不确定性。但是, 最终超日太阳还是设法筹到了足够资金用来支付利息。然而一年之后, 超日太阳2014年3月5日再次发出公告, “11超日债”利息将无法于原定付息日2014年3月7日按期全额支付, 仅能够按期支付人民币400万元。2014年3月7日超日太阳未能按时支付到期利息, 这标示着中国首例公司债违约发生。

二、超日太阳公司债违约原因分析

从2012年超日太阳的信用等级降为AA-起, 超日太阳负面新闻就从没间断过。早在2013年2月就发出公告。“11超日债”是否能按时首次付息存在不确定性, 表明超日太阳2013年就由于流动性就面临着偿债危机。这一公告也暗示着超日太阳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比较大。

超日太阳公司债违约的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分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光伏产业的非理性发展和超日太阳自身的原因。

从我国资本市场来看, 我国的资本市场相比国外资本市场而言, 起步比较晚, 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2008年中国光伏企业靠自身企业的增长就已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2010年起中国光伏产业就已经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超日太阳却在2010年11月上市了。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就是筹集资金, 批准超日太阳的上市就是意味着鼓励超日太阳继续扩大规模。批准“11超日债”的发行也是一个错误。虽然根据财务报表表象分析, 超日债券的偿债能力不错, 但是我们忽略了超日太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超日太阳上市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数, 表明超日太阳现金流量的来源并不持续, 存在着不能偿付到期利息的可能性, 但是“11超日债”却于2012年3月7日发行了, 并于2012年4月20日上市交易。

从光伏产业来看, 超日太阳的债务违约也是光伏产业不景气带来的。近年来光伏产业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不太景气, 大部分的光伏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的境地。尤其是2011年11月美国启动针对中国光伏的“双反”调查, 再加上欧洲的欧债危机带来的欧盟各国大力削减光伏发电补贴, 对光伏产业的国际市场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在加上国内市场境况也是每况日下, 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情况更加严重, 大部分光伏企业也是持续亏损艰难度日。超日太阳从2011年到2013年连续三年亏损, 亏损已经成为光伏企业的普遍现象。

从超日太阳企业自身来看, 超日太阳抓住了光伏产业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 从2003年成立以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规模迅速扩大。即便是在光伏产业已经产能过剩的情况下, 超日太阳的规模仍在扩大。2010年超日太阳的总资产为446, 659万元, 2013年其规模就达到了626, 971万元, 可见在光伏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 超日太阳仍在大规模的扩张, 其资产负债率由2010年的31.3118%一直上升, 2013年其资产负债率已高达104.4356%, 达到资不抵债, 被债权人告上法庭的地步。“11超日债”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指出本次公司债券拟发行10亿元, 其中4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剩余6亿元补充流动资金。超日太阳募集的10亿资金一部分用来偿还银行贷款了, 另一部分用来补充流动资金, 而不是用来投资有价值的项目上, 不能保证这笔资金的使用能获得收益来偿还利息, 很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偿债能力。

三、超日太阳公司债违约影响

在2008年至2013年间, 公司债总规模从1.82万亿元人民币增至4.74万亿元人民币。标准普尔估计, 截至2013年底, 中国公司债市场规模已达到12万亿美元。超日太阳公司债违约打破了中国公司债市场零违约的记录, 使得中国债券市场无信用风险的神话破灭, 标志着自中国央行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监管公司债市场以来, 首次有公开交易的公司债券出现违约,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债券发行制度改革或再度启程。随着中国第一例公司债违约事件的爆发, 预期后面将会有一系列公司将会发生违约, 中国债券市场将会进入信用风险集中爆发期。这一违约事件可能会提高公司债券的风险预测, 提高公司债收益率、并导致其发行速度放缓。中国的投资者过去一直认为, 在公司出现破产危险的时候, 政府肯定会出手相救。但允许上海超日违约意味着中国政府采取了新立场。“11超日债”的违约, 同时宣告中国式刚性兑付的最为核心的领域公募债务的“零违约”被正式打破。

超日太阳公司债违约也揭示了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必须对信用评级市场进行改革和规范。“11超日债”发行时间为2012年3月7日, 当时公司2011年年报尚未披露。但是“11超日债”发行后, 超日太阳的业绩却马上变脸, 2011年度亏损额为5, 548.69万元, 接下来两年也是持续亏损, 达到如今停牌的地步。但是当时鹏元资信评定发行人的主体信用等级为AA, 该级别反映了发行主体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 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小, 违约风险很低。鹏元资信评定本期债券信用等级为AA, 该级别反映了本次债券的信用质量很高, 信用风险很低。该报告的完成时间是2011年7月, 此时超日太阳能债务压力和流动资金压力的问题很显然已经显现, 但是为了保证超日太阳债券发行符合深交所的相关规定, 鹏元资信仍给出了主体长期信用和债券AA的评级。但是从2011年初开始, 光伏产业已经开始不景气了, 而在评级后至债券发行前, 又发生了多个影响光伏产业的重大事件, 如2011年11月美国政府开始双反调查等, 这对于光伏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评级机构仍没有作出相应调整。“11超日债”于2012年3月9日发行完毕。4月17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2011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在此过程中, 评级机构鹏元资信始终没有提出质疑。2012年6月28日, 在债券已经发行完毕3个月后鹏元资信才将超日太阳能主体长期信用评级展望调降为AA-。

四、启示

超日太阳公司债违约事件, 作为国内第一例违约的公司债券给债券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对政府和投资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超日太阳的违约事件无疑揭露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性。在中国资本市场上, 破产公司不退市、债券不违约, 这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是不健康的。这次超日太阳公司债违约可能是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信号。从这一事件爆发的原因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的严重问题。我国债券市场至今并没有出现一例真正的违约, 因为在前几年公司债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最终都是由政府或担保人买单;这使得“信用债券市场无违约”, 那么信用评级也就没有了意义, 自然也没有对评级机构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债券市场是建立在高度的信用基础之上的,

因此需要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管, 借助于相关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建立良好的债券市场。

超日太阳公司债违约事件也给债券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这一违约事件有助于加强投资者对债券市场风险的认识。我国债券市场无风险、零违约记录已被打破, 投资者投资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 这一违约事件有助于推进我国债券市场改革, 我国债券市场将会逐步完善。投资者应该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认识, 对违约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 当发现风险增加时, 及时准确的采取措施, 降低或是规避可能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阮晓琴.光伏2012业绩地雷引曝四成亏损集体应战退市[J].太阳能, 2013 (04) .

[2]李鹏, 杨丽娟.管窥中国光伏企业生存状态——江西赛维、上海超日纪行[J].太阳能, 2013 (14) .

第三人原因违约 篇4

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在全国推行,如今已近10年。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是国家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从近几年划扣贷款毕业生自付息看,情况不容乐观,其中违约率高于10.9%的高校接近一半,一些高校的违约比例超过了50%,贷款毕业生违约虽然存在着一些客观的原因:如对银行贷款还款方式不熟悉,到期未按时将利息存入卡中;忘记或错过扣息时间;未考虑银行卡缴扣年费问题,预存金额不足支付贷款利息等等。虽然贷款毕业生中真正恶意拖欠的极少,但是也暴露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此,贷款毕业生违约率较高的形势是严峻的,这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

2 违约原因分析

2.1 个人维度

从个人的维度看,违约的主要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有些贷款毕业生毕业后经济的确困难,暂时还没有能力偿还贷款,他们属于心有诚信而力不足的违约者,如家庭经济困难、暂缓就业及继续深造未申请贷款展期的贷款毕业生。其次,对还款规定不了解,或出现突发事件而未能及时与学校沟通,造成暂时性违约,属于有诚信且愿意偿还贷款的违约者,如还款银行卡丢失未及时补办或更改还款帐号未能在银行指定的还款日前在帐户存人足额的款项等等。再次,对还贷不重视和恶意欠款,属诚信缺失的违约者。他们当中不乏工作单位稳定,收人可观者。如有的贷款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有了钱却不将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放在首位;有的贷款毕业生,还款意识差,不按约定时间还本付息;还有的贷款毕业生丢失合同和贷款银行卡,本人不知何时该还本付息,又不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有些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不少学生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政策性贷款,这是国家对他们的福利,是免费的午餐,因而缺乏应有的还款意愿,在毕业后不能主动向银行更新自己的信息。贷款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地点遍布全国,有的甚至在国外,有的经常“跳槽”,银行很难了解每一个贷款者的去向,因此学生和银行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也为那些缺乏诚信的学生创造了违约的条件。

2.2 社会维度

个人征信体系尚未完善,对个人的诚信缺失缺乏有力的全面的约束机制。目前,我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在试运行,征信法规和征信市场的还有待完善,个人信用信息还不方便银行对客户信用的全面调查,在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方面还有待健康发展,因此,对违约毕业生的约束还不够全面,即使他们出现了违约现象,也不会影响他们得工作,生活等社会活动,这也是社会角度导致贷款毕业出现违约的重要因素。

2.3 管理维度

首先,从银行的角度出发,纯粹以个人信用为担保形式的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贷款跟踪管理手段和防范手段来规避风险,管理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成为银行的高风险贷款项目,银行缺乏足够的信心开展和扩大业务。其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中催还贷款能力有限,机制欠缺,分散流动的借款人使贷后管理工作繁琐而复杂,约束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银行还款渠道不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再次,从高校层面看,存在“三不到位”情况。一是认识还不够。二是宣传不到位。三是工作不到位。一些高校在贷款毕业生毕业时的还款确认、毕业后的还息跟踪等工作方面做得不够细致、不扎实,没有做到及时跟踪,及时处理,导致贷款毕业生违约情况突出。

3 降低违约率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

简单来说,个人征信就是专业化的机构为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将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信息采集记录在内,并依法对外提供,将其应用于个人信贷、求职等领域。建立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积累信用财富,让个人过去的信用行为影响其未来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为人们提供权威的信用证明,让银行、用人单位等更好地了解个人的信用状况,从而在申请贷款、求职等经济活动中给个人带来方便。专业征信机构站在独立第三方的位置去客观地记录个人的信用信息,包括贷款毕业生的个人信用等信息,这样保证了征信的权威性,使征信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的许多领域,密切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国家建立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对贷款毕业生的方方面面的活动就会有很好的、良性约束,并形成很好的和谐社会机制。

3.1.1 建立诚信档案

建立个人“信用身份证”,建立个人电子信用档案。从入学开始学校就开展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承诺书、《诚信文明公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诚信鉴定、学习情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学校意见等。“信用记录”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要内容,主要记载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情况、缴纳学杂费、遵守校规校纪、勤工助学、履行相关责任义务和承诺等情况。由所在学校评出学生诚信等级,如实向用人单位、银行、社会提供学生的诚信情况,并将其存入学生档案,运用信用信息机制使国家助学贷款的诚信既有自律又有他律。

3.1.2 建立健全贷前信用评估长效机制

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管理上,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估体系,构建贷款学生的诚信评估长效机制。国家助学贷款由学校和政府共同承担了学生违约的风险补偿金,为了确保贷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施贷款前增加贷款学生的信用评估。首先,建立测评标准:一看档案。看历史上有无不诚信的纪录。二是核对家庭住址,通讯地址,经济状况,联系电话是否属实。三是听取群众对贷款学生的诚信评价。看入校以来,有无诚信缺失现象。四是对还款能力的预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早地做好预防。其次,根据上述条件,划分出优、良、一般、差四个诚信等级,再由资助管理小组对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人评出信用等级。在贷款申请审批表中签署意见,上报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最后,由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国家助学贷款信用制度的要求进行严格审查,决定是否为其贷款。

3.2 建立健全贷后管理长效机制

3.2.1 无缝衔接

国家助学贷款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学校做到贷款毕业生离校时的贷款衔接工作,用人单位和银行也要共同做好还贷工作。(1)学校在毕业生离校前,办理还款承诺书时,打电话核实每位学生留下的每一个联系方式。(2)在学生的报到证上可以注明该生为贷款学生,并在学生档案中放入该生的贷款情况表,以便单位协助督促学生还款。(3)对银行提供的违约名单,学校可组织社会公益服务队成立催款小组,发给电话卡,按提供的电话催款。(4)用人单位要做好承接工作,监督学生的还款,这也是对新招大学生诚信素质最实际的考察。

3.2.2 离校疏理

贷款毕业生在办理离校手续前,必须清晰本人在离校后要履行的义务,主要做到三点:(1)为学校及时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与学校时刻保持联系,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在手机、工作单位等信息变更时,及时告知所在学校;(2)与学校签订还款承诺书,了解所贷款项目的还本息时间与额度,以便提前做好还款规划;(3)在银行扣本息时间前一个月,与学校保持信息报告制度。

3.2.3 提升信息共享互动平台

贷款毕业生还贷的结果主要从银行返回的扣款清单里面体现,扣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余额不足;二是银行卡账号冻结;三是卡已挂失。为了减少贷款毕业生的违约率,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作为直接面对贷款学生的管理者,希望能在贷款信息平台里知道学生帐户运行情况,银行可以对贷款毕业生的帐户实施必要的跟踪监控,对上述三种情况定时提供提醒服务,并将此功能与国家助学贷款信息平台联网,让学校贷款经办人员随时清楚贷款毕业生的帐户运行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采用必要的跟踪措施,保证贷款毕业生及时偿还贷款。

3.3 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

3.3.1 加强诚信教育,提升诚信素质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取得成功。在校期间,学校层面来讲,必须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诚信素质。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并领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自警、自励、自省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将诚信规范上升为做人的内在要求,成为自己行为的内在追求。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团日活动,在学习和讨论中明辨是非,造就诚信。

3.3.2 打造“诚信品牌”、增强感恩意识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任。学校多引导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如何回报社会。

在国家助学贷款受益学生中开展打造“诚信品牌”,“回报社会爱心”为目的的主题教育活动。做到“四个为”。一为社会做贡献。二为奉献学知识,不怕苦累,把党、国家、社会和的关怀化作学习动力,创造优异的学习成绩。三为克服暂时困难,勤工助学,自强自力。四为树立诚信品牌形象,自觉兑现还款承诺,按时还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3.3.3 树立典型,进一步提升育人功能

诚信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诚信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秩序。可以说,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讲诚信的人才。往往成功人士、校友的几句话就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把他们请到校园,让他们谈一下诚信在他们事业成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在市场经济中不讲诚信者吃亏的道理,从而激励贷款学生树立诚信观念。

总之,为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固守传统道德层面教育、实践层面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呼吁社会大环境的诚信教育,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贷前和贷后的完善管理,相信国家助学贷款在不断提高诚信素质的基础上,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粤教贷[2007]5号.

[2]李佩雯.提高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教育的探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12)第14卷第2期.

[3]张凯,和东红.新时期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行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11)(上旬刊)总第592期.

[4]陶里.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发展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6,(12).

上一篇:分子系统学下一篇:灵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