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代培养

2024-07-03

继代培养(精选五篇)

继代培养 篇1

我国人工栽培蓝莓起步较晚, 总体规模较小, 现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快速获得足够的蓝莓苗木, 扩大蓝莓栽培面积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蓝莓的常规繁殖方法较多, 有种子育苗、绿枝扦插、硬枝扦插、根插和分株嫁接等, 但繁殖系数低, 生长速度慢, 品种容易退化。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大大提高繁殖系数, 缩短繁殖时间, 并且可以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 现已成为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在蓝莓组织培养研究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培养过程中的污染率仍较高, 分化率、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等[4]。

该研究利用正交设计试验的方法, 筛选出蓝莓的最佳继代培养基, 以期解决蓝莓组培过程中分化率低的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矮丛蓝莓品种美登无根试管苗, 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生物技术实验室保存。

1.2 方法

1.2.1 继代培养基的选择

采用改良的WPM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即以水合硝酸钙[Ca (NO3) 2·4H2O]684 mg·L-1、硝酸钾 (KNO3) 190 mg·L-1、乙二胺四乙酸铁钠 (C10H13FeN2NaO8) 73.4 mg·L-1和盐酸硫胺素0.1mg·L-1代替原WPM培养基中的CaCl2、K2SO4、FeSO4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Na2-EDTA) 。

利用正交试验, 按表1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ZT (0.5、1.0、1.5、2.0 mg·L-1) 、IBA (0、0.1、0.2、0.3 mg·L-1) 、蔗糖 (20、25、30g·L-1) 、琼脂10g·L-1, 并设定不同的pH (5.0、5.4、5.8) 为继代培养基。

1.2.2 材料的选择、处理、接种与继代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中, 将40d苗龄的长势良好的美登无根试管苗剪成约1cm大小带单芽的茎段, 接入上述继代培养基中培养, 每个处理接种10瓶, 每瓶接种1个茎段, 3次重复。培养条件为温度25℃, 相对湿度60%, 光照强度3 000lx, 光照时间16h·d-1。

40d后, 调查每个茎段分化的丛生芽数量, 计算增殖系数 (增殖系数=总丛生芽数/总接种芽个数) ;调查丛生芽的生长状况 (茎质量及叶色) 。

1.2.3数据统计与分析

用Excel应用软件制作图表, 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并用Duncan检验进行多重比较, 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ZT浓度对蓝莓单芽茎段增殖系数的影响

由图1可看出, 随着ZT浓度的增加, 蓝莓单芽茎段的增殖系数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当ZT浓度为0.5mg·L-1时, 增殖系数最高, 为8.9, 与ZT浓度为1.0、1.5和2.0 mg·L-1时差异显著。

图中蓝莓单芽茎段的增殖系数数据为平均数 (n=120) ,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数据差异显著性 (P<0.05) 。下同。The proliferation coefficient of blueberry stem-segment with single bud was average (n=120) , different lowercase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level.The same below.

2.2 IBA浓度对蓝莓单芽茎段增殖系数的影响

由图2可看出, 随着IBA浓度的增加, 蓝莓单芽茎段的增殖系数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IBA浓度为0.1mg·L-1时, 增殖系数为7.3, 显著高于IBA浓度为0、0.2和0.3mg·L-1时。

2.3 蔗糖浓度对蓝莓单芽茎段增殖系数的影响

由图3可看出, 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 蓝莓单芽茎段的增殖系数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蔗糖浓度为25g·L-1时, 增殖系数为6.9, 显著高于蔗糖浓度为20和30g·L-1时。

2.4 pH对蓝莓单芽茎段增殖系数的影响

由图4可看出, 随着pH的增加, 蓝莓单芽茎段的增殖系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培养基pH为5.8时, 增殖系数最高为7.9;与培养基pH为5.4时差异显著, 但与pH为5.0时差异不显著。

2.5 不同处理对蓝莓单芽茎段增殖效果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ZT浓度、IBA浓度、蔗糖浓度、pH对蓝莓单芽茎段的增殖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极差R分析可知, 影响程度排序为:IBA浓度>ZT浓度>蔗糖浓度>pH, 其最优处理组合是16号处理的组合即:ZT 0.5mg·L-1、IBA 0.1mg·L-1、蔗糖25g·L-1、pH 5.0。

蓝莓单芽茎段在不同处理的继代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出的丛生芽的生长状况 (茎质量及叶色) 不同, 在1、7和8号处理的继代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出的丛生芽的茎较粗壮, 茎和叶片颜色为绿色或淡绿色;在4和5号处理的继代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出的丛生芽的茎和叶片均发红;在3、10、11和15号处理的继代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出的丛生芽的叶片发红较重;在2、6、9、12、13和14号处理的继代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出的丛生芽的茎段细, 不粗壮;在16号处理的继代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出的丛生芽的茎粗壮, 叶片浓绿。

注:表中增殖系数结果为平均值 (n=30)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数据差异显著性 (P<0.05) 。Note:The proliferation coefficient was average (n=30) , different lowercase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level.

3 结论

通过正交试验综合分析ZT、IBA、蔗糖以及pH对蓝莓单芽茎段增殖效果的影响, 筛选出最适宜蓝莓的继代培养基是16号处理的组合即:改良的WPM+ZT 0.5mg·L-1+IBA 0.1mg·L-1+蔗糖25g·L-1, pH5.0。

摘要:为解决蓝莓组培过程中分化率低的问题, 从而获得蓝莓的最佳继代培养基, 以矮丛蓝莓品种美登的无根试管苗为试材,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 设计四因素混合水平的继代培养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蓝莓的继代培养基是改良的WPM+ZT 0.5mg·L-1+IBA 0.1mg·L-1+蔗糖25g·L-1, pH5.0。

关键词:蓝莓,正交试验,继代培养基

参考文献

[1]李亚东.越桔 (蓝莓) 栽培与加工利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张华, 李景琳, 李传欣, 等.越桔红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 1999 (2) :8-12.

[3]修英涛, 常凤英, 姜河, 等.我国蓝莓 (越桔) 栽培研究现状及发展措施[J].辽宁农业科学, 2003 (3) :21-23.

继代培养 篇2

TDZ和6-BA对枣树继代培养的影响

以狗头枣和骏枣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TDZ和6-BA在枣树试管苗继代培养中的效应并筛选了适宜组合.结果表明,在枣试管苗继代培养中,TDZ与6 BA分别与IBA配合使用时,附加6-BA 1.2~1.6 mg/L比较适合;TDZ的活性高于6 BA,其诱导的不定芽比6 BA的多但芽苗质量显著降低.二者结合使用则可显著促进不定芽的增殖并提高成苗质量,在CY+TDZ 0.005~0.01 mg/L+6-BA 1.0 mg/L+IBA 0.2 mg/L的`组合培养基上可获得最佳繁殖效果.TDZ与IBA配合使用时能抑制试管枣苗生根,但可促使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说明TDZ具有强烈地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并且在枣试管苗继代培养中与6-BA具有很好的协同促进作用.

作 者:陈宗礼 齐向英 张向前 薛皓 延志莲 CHEN Zong-li QI Xiang-ying ZHANG Xiang-qian XUE Hao YAN Zhi-lian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红枣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延安,716000 刊 名:西北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年,卷(期): 15(3) 分类号:Q944.3 S317 S665.1 关键词:TDZ   6-BA   枣树   试管苗   继代培养  

继代培养 篇3

关键词:大豆;愈伤组织;激素;继代培养

中图分类号: S565.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040-02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编号:201101111);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1-41);吉林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120215);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补助项目(编号:20095044);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编号:201242)。

作者简介:刘思言(1979—),女,吉林四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作物生物技术研究。E-mail:siyan_2001@163.com。

通信作者:王丕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peiwuw@yahoo.com.cn。大豆是全世界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也是人类主要的食用蛋白和工业原料来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2]。大豆的组织培养技术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大豆组织培养技术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豆的原生质体培养、子叶节培养和胚尖培养相继取得了成功[3-13]。但大豆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愈伤组织诱导具有外植体来源广泛,扩繁量大等优点[14]。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多,能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建立一个高效的遗传转化受体系统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以TDZ、NAA、6-BA、2,4-D为供试激素作为生长调节剂,以吉农28、吉农27、吉农17 3种基因型为材料,进行大豆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以期找到最适合诱导和继代培养大豆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建立一个高效的大豆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吉农28、 吉农27、 吉农17的种子均由吉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种子的萌发挑取成熟饱满的大豆种子,先用75%的乙醇消毒30 s,再用0.1%的升汞溶液消毒10 min,无菌水冲洗3~5次,接种到MS基础培养基上,培养7 d后取胚轴,14 d后取真叶作为外植体材料。

1.2.2愈伤组织的诱导以无菌实生苗的胚轴、真叶为外植体,分别接种于添加不同浓度激素的MS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L9(34)正交设计(表1),将各处理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7 d,然后置于恒温的黑暗12 h,光照12 h的培养箱中,于20 d后统计其愈伤组织诱导情况。

伤组织的诱导多以一定浓度的2,4-D和6-BA配合使用,朱学艺等[15]在培养基中添加6-BA后,愈伤组织出愈率低,形成的愈伤组织结构紧密,呈小颗粒状;NAA和6-BA结合使用诱导出的大豆愈伤组织也呈现质地坚硬的特点,愈伤组织量也相对较少[16]。TDZ是一种苯基脲衍生物,具有类细胞分裂素活性,已被广泛用于大豆组织培养,在孙明杰[24]等的研究中使用低浓度TDZ和6-BA配比,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获得再生植株,提高了植株再生效率。本研究以3种不同基因型大豆的真叶及胚轴为外植体,不同的激素配比进行大豆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研究,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以真叶为外植体时,最佳的组合为吉农28+1.5 mg/L TDZ+0.2 mg/L NAA+200 mg/L 活性炭;当以胚轴作为外植体时,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组合为吉农17+1.0 mg/L TDZ+0.1 mg/L NAA+200 mg/L 活性炭。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阶段:以真叶作为外植体时,最佳的组合为吉农17+0.5 mg/L 6-BA+0.3 mg/L NAA+3.0 mg/L 2,4-D;以胚轴为外植体时,最佳的组合为吉农17+1.5 mg/L 6-BA+0.2 mg/L NAA+2.0 mg/L 2,4-D。

参考文献:

[1]Wang H J,Murphy P A. Isoflavone content in commercial soybean food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94,42:1666-1673.

[2]杨超. 大豆植株再生和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的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3]Cheng T Y,Saka H,Voqui-Dinh T H.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soybean cotyledonary node segments in culture[J]. Plant Science Letters,1980,19:91-99.

[4]肖文言,王连铮. 大豆幼荚子叶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J]. 作物学报,1994,20(6):665-669,769.

[5]王升吉,吴元华,王洪岩,等. 大豆不同外植体组织培养及再生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3):255-259.

[6]Yoshida T. Adventitious shoot formation from hypocotyls sections of mature soybean seeds[J]. Breeding Science,2002,52:1-8.

[7]邱承祥,武天龙. 6-BA对大豆茎尖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J]. 大豆科学,2003,22(1):32-35.

[8]Wang P,Wang G,Jing J I,et al. A novel systerm for proliferation,maintenance and plantlet germination from somatic embryo of soybean[J]. Acta Botanica Sinica,2004,46(2):154-158.

[9]林樹柱,曹越平,卫志明,等. 6-BA诱导大豆子叶节和茎尖出芽的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5,23(2):138-142.

[10]李海燕,武小霞,刘淼,等. 大豆子叶节、胚尖再生植株的研究[J]. 大豆科学,2007,26(5):709-712.

[11]孙文丽,刘昱辉,吴元华,等. 大豆胚尖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初步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08,47(6):615-618.

[12]张东旭,张洁,商蕾,等. 大豆胚尖再生体系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4):7-13.

[13]武小霞,李静,姜成涛,等. 大豆子叶节再生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基因型筛选[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2):123-129.

[14]谢从华,柳俊. 植物细胞工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6.

[15]朱学艺,梁晓芳,李红芳. 激素对大豆悬浮细胞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4):562-566.

[16]李大玮,Schmid J,Keller E R.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和大豆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保持[J]. 遗传,1989,11(2):1-4,49.

长泰砂仁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该试验所用植物材料均来源于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砂仁种质资源圃, 当年9 月取长泰砂仁的未成熟果实和笋芽以及无菌组培苗的叶片[3], 于室内阴干。笋芽用0.2% Hg Cl2浸泡15 min[3]。 此外, 还有MS培养基、6 -BA、2, 4 -D、0.2%Hg Cl2。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的影响。将长泰砂仁果实用刷子洗净, 在超净工作台上采用不同时间的0.2% Hg Cl2消毒, 0.2% Hg Cl2消毒时间分别为8.0、10.0、12.0、14.0 min。无菌水冲洗4~5 次, 接种于MS空白培养基中培养以获得无菌外植体作诱导备用。7 d后统计污染率, 每瓶接1 个, 共50瓶50 个外植体, 3 次重复。

1.2.2 不同浓度6-BA和2, 4-D对长泰砂仁外植体诱导的影响。外植体诱导的基础培养基为MS培养基, 附加生长激素6-BA和2, 4-D, 其中6-BA的浓度分别为0.5、1.0、2.0mg/L, 2, 4-D的浓度分别为0.5、1.0、2.0 mg/L, 共9 个处理, 每个处理接1 个外植体, 共接种20 瓶, 3 次重复。20 d后观察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 以及愈伤组织的颜色、质地, 统计诱导率。

1.2.3 2, 4-D对长泰砂仁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培养基以MS培养基为主, 附加生长激素6-BA和2, 4-D, 其中2, 4-D的浓度分别为0.5、1.0、2.0、3.0、4.0、5.0 mg/L, 共6 个处理, 每个处理接4 块愈伤组织, 3 次重复。20 d后观察愈伤组织增殖和生长状态。

1.3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DPS v9.50 数据处理系统, 对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

长泰砂仁的笋芽长时间处于湿润环境状态的地表, 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 导致灭菌不彻底;未成熟果实采摘后, 果皮完整, 在消毒前要做好果皮表面清洗, 重点做好表面消毒, 因此采用0.2% Hg Cl2来进行消毒处理, 加强消毒剂的浓度, 研究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的影响。如表1 所示, 随着消毒时间的增加, 污染数明显下降, 但过长时间的消毒却增加了受伤个数, 综合考虑以消毒12 min为最佳, 污染率8%, 成活率78%, 总体上有效控制了污染率, 同时又保持了良好的存活率。Hg Cl2消毒时间过长, 会造成外植体失水, 增加受伤率, 也会对外植体有毒, 因此在用Hg Cl2消毒时不宜过长, 也不宜过短。

2.2 不同浓度的6-BA和2, 4-D对长泰砂仁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如表2 所示, 将长泰砂仁的3 种外植体接种到不同浓度的6-BA和2, 4-D的MS培养基中培养, 8 d后叶片最早出现变化, 叶缘开始扭曲, 出现颗粒状突起, 形成愈伤组织;种子在25 d后才开始出现愈伤组织;笋芽在18 d后茎段表面出现颗粒状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刚开始出现时水渍化明显, 随着继续培养, 开始出现颗粒状, 颗粒变大, 质地疏松。愈伤组织的颜色总体上是由较白色向较黄色及黄色转化。

在3 种外植体中, 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整体上高于其他2 种, 最高达到94%;种子的诱导率最高在58%;笋芽的诱导率最低, 只有20%。6-BA和2, 4-D都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起着作用, 相对而言, 2, 4-D起着更大的作用, 而且其诱导下的愈伤组织生长状况较佳。因此, 可以初步判断断22, , 44--DD更更有有利利于于长长泰泰砂砂仁仁愈愈伤伤组组织织的的诱诱导导。。最最合合适适愈愈伤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 2.0 mg/L+2, 4-D 2.0 mg/L最适合的外植体为无菌的试管苗叶片。

2.3 2, 4-对长泰砂仁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

将诱导出来的愈伤组织转入继代培养基中, 附加相同浓度的6-BA、不同浓度的2, 4-D, 结果如表3 所示。可以看出, 2, 4-D的浓度在1.0~4.0 mg/L期间时, 愈伤组织保持着良好的生长状态, 呈现疏松颗粒状态。在这样的保持系中, 愈伤组织有利于分化和再生植株。在2, 4-D浓度为3.0 mg/L时, 增殖系数最高, 达到4.1。愈伤组织可以保持良好生长状态的时间在90 d左右, 超过90 d后, 愈伤组织颜色会变得更黄, 趋向褐色, 不再具有恢复保持的能力。

3 结论与讨论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 无菌体系的建立是试验成功的基础。外植体的消毒处理, 特别是难以控制的污染, 是建立无菌体系最大的难题。由于不成熟的果实来源于地表面, 周围环境中腐殖质多, 果实外表极易受到侵染, 给试验带来高风险。在进行果实表面消毒时, 需要高浓度的0.2% Hg Cl2来保障。该试验结果表明, 果实用0.2% Hg Cl2消毒12 min;笋芽用0.2% Hg Cl2消毒15 min, 效果最好, 可以在以后的试验中推广应用。

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6-BA和2, 4-D来诱导不同的外植体。结果表明, 最适合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是来源于无菌组培苗的嫩叶。组培苗的嫩叶很容易诱导愈伤组织, 避免了0.2%Hg Cl2的有毒伤害。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 不同植物对生长激素的种类和浓度要求差别很大, 而2, 4-D是最常用的诱导生长素[4,5], 这与该试验的结论相似。该试验最适合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6-BA 2.0 mg/L+2, 4-D 2.0mg/L。愈伤组织是植物离体培养的良好试验体系, 通过愈伤组织的脱分化与再分化, 可以实现植物再生, 是细胞工程育种、遗传转化和体细胞杂交的媒介[6]。利用长泰砂仁的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进而植株再生, 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实际生产中的用苗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236.

[2]林建和.长泰砂仁的特征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 2008, 33 (1) :27-28.

[3]万学锋, 刘俊斌, 陈汉鑫, 等.长泰砂仁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8) :79-80.

[4]刘进平.阳春砂仁微繁殖技术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4, 33 (3) :37.

[5]张雅明, 董燕, 周联, 等.阳春砂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4 (1) :66.

继代培养 篇5

关键词:黑木耳,母种,继代培养,退化

黑木耳是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Bull)Quél.]的俗称,又称光木耳、细木耳、黑耳子或云耳等[1]。食用菌菌种在继代培养过程中, 由于遗传性状的变异而引起原品种的优良性状、 典型性状和一致性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现象常称为菌种退化[2]。菌种退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长速减缓,长速不均一,长相不均一,菌落稀疏,菌丝纤弱;拟拮抗现象的出现;色素的变化;群体生长性能显著下降;菇香气味变淡等[3]。而对于黑木耳菌种退化的研究不多,张金霞等[4]只研究继代培养次数对菌种生长速度及产量有一定影响。记录同一品种相同菌龄的不同继代培养次数的变化,以探索继代次数与菌种退化之间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木耳菌株由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中心提供。

1.2方法

1.2.1菌种获得菌种由组织分离获得。

1.2.2继代培养待T0长满平板,将其转入准备好的PDA培养基内,记为T1,放置于26℃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待T1长满培养皿后,将菌种继续转接到准备好的PDA培养基内,记为T2。依次转接到T10。

1.2.3生长速度的测定以接种时间为准,每隔24h后对培养皿及木屑试管进行生长速度记录。 以菌丝生长最前端为准,进行划线,10d后用游标卡尺统一测量。

1.2.4菌丝微观形态比较每代菌种挑取培养皿相同位置的培养基一小块,置于载玻片中央位置,制片后于40倍镜下观察菌丝状态。

2结果与分析

2.1菌丝平均日生长情况分析

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菌丝平均日生长量都逐渐降低,生长速度自T8代起变化明显(见图1), 自T8代开始菌丝明显弱于之前。菌丝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分解木屑料能力下降,较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快且趋势明显(见图2)。

2.2菌落形态变化

菌落呈匍匐状。接种点变化不明显,无色素分泌现象。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接种点附近菌落的密度、洁白度呈逐渐下降趋势(见图3)。

2.3显微形态特征

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菌丝分枝逐渐减少(见图4)。自T8代开始,视野内菌丝量减少,菌丝明显弱于前几代。

3结论与讨论

菌种品质直接影响木耳的质量与产量,目前我国菌种市场比较混乱,同物异名以及异物同名现象普遍存在。品质优良的菌种被引进后多次转管,菇农与菌种商并不了解继代培养次数对菌种的影响和退化菌种用于生产所带来的危害。本研究初步探索继代培养次数与菌种退化的关系,明确继代培养次数对菌丝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菌丝分枝均产生影响,将对本次试验获得菌种进行出耳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索继代培养次数与菌种退化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玉,图力古尔.中国长白山蘑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7.

[2]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92.

[3]刘荻,何莉莉,王作乔,等.继代培养对北虫草菌落形态及子实体产量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3):538-541.

上一篇:媒体缺失下一篇:江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