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的

2024-07-28

高中地理教学的(精选十篇)

高中地理教学的 篇1

关键词:课改,高中地理,教学,思考

我们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 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进课堂教学, 是值得我思考的现实问题。通过反复思考, 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增加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 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 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因此, 教学中, 注意发挥图像作用, 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 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增加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片, 进而进行视频欣赏,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 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同时, 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发挥学科优势,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名地理学的教师深知地理学很美, 因为美孕育着兴趣, 因而在追寻与体验地理美学的过程中, 重点不仅仅是科学的正确性, 而首先是趣味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不能强求体系的完备无缺, 却能在各方面多做追寻探求, 在哲学中、在逻辑学中、在自然科学角度、在几何图形中等, 最大的目的是恢复兴趣, 从而使学生进而产生一窥其知识领域的强烈愿望, 在以后一旦进入体系后, 不仅能更容易地掌握它, 而且能够重新审视地理!对地理美学的体验主要从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哲学观点, 方法论, 和其他美学观点开始。例如在高一年级, 学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哲学,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观点。但是描述和探究的“自然地理”, 直接面对的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学生认知水平下, 清晰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 并提示学生日后必是大有用处。当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的运动》时, 老师重新提出这个哲学观点时, 学生才逐渐的理解这个哲学观点;当学生学习《地壳运动》时, 学生已经对“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深信不疑。在地理教学中, 让学生领会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更可贵的是, 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同时, 运用了哲学观点, 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地球的四大圈层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哲学观点有机地串成了一条主线, 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世界观体系。这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理解, 还能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更是游刃有余。

三、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使简单的问题丰富化

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使简单的问题丰富化, 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首先提炼核心问题, 用核心问题串联整个课堂;其次运用地理图表教学法, 以图为点, 以点带面, 辐射式覆盖整个知识。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存在许多难点且体系复杂, 只需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式探究, 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让学生学习有方法, 有能力并有“完成”和“成功”的体验。如图:

我们可以给学生指出图中包括了哪些水体并用箭头表示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整理所标注的箭头并探讨其所组成的循环关系, 尤其是各水体与河水之间的联系。对上述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回顾水循环示意图, 巩固对水循环过程的学习。最后讨论在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下对各圈层带来的影响。这样就用一个简图覆盖许多知识点, 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更有利于提高有效教学的效果。

四、用小实验启发学生, 让地理知识形象化, 增强学生探究兴趣

比如讲热力环流规律时, 我们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 上课时把门开一条小缝, 点燃一根蜡烛, 分别放到门的上下沿观察火苗的方向, 大家可以看到燃着的蜡烛放到门上沿时火苗向外, 当放到门下沿时火苗向内, 然后让学生思考原因并绘图, 这一节的难点也就不难攻破了。因为,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所得到的认识更具体、更深刻。再如, 用切西瓜的生活经验形象的讲解《地球和地图》中经纬线和经纬度的概念和实质关系, 这样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将课堂知识形象化, 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在课堂娱乐有趣的实验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 自然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蒋敦杰、杨四耕.《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4月

高中地理教学的 篇2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 地理 多媒体 教学

20世纪末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成为各类学校所关注的大事,把多媒体用于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相继建立了一整套电教设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以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各学校相继开展了各种教学软件设计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为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教育形式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

一、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以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再配上音乐,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学生不必十分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即可获取大量地理知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用心

爱心

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培养 篇3

【摘要】 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开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在丰富的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驾驭各种教学的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奇闻趣事、饶有情趣的民风民俗,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幽默风趣的地理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讲西亚的居民和经济时,可以将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海湾战争融入教学中;讲中国的旅游资源时,可以将黄山四绝(“奇松”、“云海”、“怪石”、“温泉”)、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等名胜的美丽迷人之处融入到教学中;讲埃及时,可以将神奇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融入到教学中;讲森林资源时,可以将保护森林资源内容的漫画融入到教学中;讲长江时,可以让学生猜谜:人在屋檐下(打一长江水系河流名),谜底是当曲。丰富的教学内容、熟练的教学技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的“开山之石”。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对有些地理现象还可组织学生争论(辩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多数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于遵从于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生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生怕自己的看法和课本、老师的有出入。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勇于、乐于和大家讨论、争辩。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教师要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胡思乱想”,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地理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实践能力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技能和能力:地理观察能力、手绘制地理图表的能力、操作使用地理仪器测试的能力,进行地理实地观测、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的能力,地理信息的搜集与诠释能力,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与预测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能力,动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地理教学中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空气”、“阳光”、“水份”。教师只有创立一个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外在条件,加上学生自身的内因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涌 2006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学教育

2 秦彩军 2004 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育实践与研究

3 李红 2004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保山师专学报

4 韩广彬 2005 地理教学要着眼提高学生的素质 宁夏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的 篇4

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建设迫切的需要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强、信息技术技术水平高、基础技能扎实的人才来适应社会的持续科学发展进程。因此,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者更应努力的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注重实践教学、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真正的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社会的人才建设需求。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呆板式教学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式的教学中学生不是学生的主体, 而仅仅被作为教学对象进行着毫无激情的学习、毫无目的的学习, 试想这种教学模式如何能适应新时期国家的发展需求呢,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恶性循环, 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始终停滞不前。因此, 当前,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的认清形势, 利用学科的实践优势、高科技优势, 运用信息教学技术努力转变落后的教学模式, 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软件、多媒体设备、网络技术来强化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实用性及创新性, 从而真正的使学生热爱信息技术学科, 成为创新教学模式的真正受益者。

二、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角功能

众所周知, word是日常办公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之一, 为用户提供了共享、文档整理、审阅、发布等众多功能, 应用便利、智能、综合性强是其最显著的特征。Word中包含很多操作的快捷键, 可帮助学生便捷的进行的文档的操作、修改与排版等, 小小的一个办公软件其深层次的功能开发却非常多, 因此, 高中生倘若能对word软件熟练掌握, 则将会对其未来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益处良多。那么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word软件的积极性, 使之具有自主学习、勇于突破重重困难的能力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word的主角功能。所谓主角就是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感,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 带着目的去学习, 从而真正的掌握学习的要点与核心, 通过自主的不断努力达到逐步的提升, 这也是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的主要过程。

例如, 对word图文混排课的讲解, 我们首先应引导学生用整体规范的设计思路设计比例及页面的排版, 进行剪切画的处理及各类艺术字的造型变化等。接着, 就要用主角功能的概念使学生通过生动的实例、贴近生活的模板强化他们的设计概念和混排技术。生日卡片、圣诞礼物、社团宣传单甚至是学生简历、活动会场布置等实例都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 他们会通过独到的思维方式、富有创意的艺术美感通过不断的实践掌握word软件的图文编排技巧, 从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主角功能的发挥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软件实践应用能力。

三、以回归生活的方式强化信息技术学习

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应用充分的来源于生活, 能切实可行的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诸多的便利,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也应以回归生活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知度与衡量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信息技术功能技术的强大、体会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现代化技术带来的乐趣。例如在讲解Excel的单元格相关知识时, 我们可通过令学生制作生活台历的方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们可在单元格内的数字模块中找出符合自己生活习惯的日期表达方式、字体表现形式, 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台历的边线和背景, 并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来设计台历中的表格内容与项目。通过教师来源于生活的科学指导, 学生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夯实了, 结合他们不断的创新意识及主观能动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优势全面开展“互动”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成为教师生动教学、智能教学、一体化教学的良好辅助工具,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创新的发展。我们可通过形象的一步步演示、不断的重复播放、重点突出、难点分析、声像结合的形象教学、具有时代特色的情景教学、师生互动的实时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信息技术技术的深刻内涵与复杂技术环节, 从而使其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全面。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复式”教学与辅导, 使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分层次、系统性的传递, 从而使学生在有计划的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学习效果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功能的强大特别适用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 因此我们应充分的利用完备的网络技术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开放性、共享性、多元化的网络资源开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全新模式。

五、结语

总之,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过程是漫长的, 需要我们不断的跟着时代的步伐用新的思路、新的教学手段发掘提升教学效果、稳固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 我们只有充分的注重学生的需求、来源于实际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用丰富的技术手段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和谐发展, 才能真正的培养出高分且高能的信息技术人才。

摘要:随着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迫切的需要利用本身的教学优势深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 这是适应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 本文从突出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 以信息技术office办公软件为基点、以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创新点, 论述了如何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技术软件辅助实践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下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Word,Excel

参考文献

[1]包空军、尚展垒:信息技术教育, 2007, (01)

[2]包空军、熊落:面向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 (10)

高中地理教学的 篇5

论文摘要:新学年开始,有一些同学升入了高中。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我们安排9课时复习初中内容,这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复习(以下简称过渡复习),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障碍。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用心

爱心

专心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习总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③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用心

爱心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 篇6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无效、低效,这应当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当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在国外,对这个问题已探索多年,但我们却经常忽略,以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没有得到最佳的发展。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就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的认真程度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者学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提高和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者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很认真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的,如果学生学得很累很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教师能用最简单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最有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时间、方法和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自由发挥,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用最少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如何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

1.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知识水平、课堂行为、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的技巧,对课堂事件处理的方式和师生关系等,对有效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言行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曾经有位学生,大部分科目学习都不是很理想,唯独地理很突出,其父母问他为什么其他科目学习不好,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很喜欢我们地理老师,课堂讲了,我就懂了。当然,不同的个体,他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对教师的特征和行为要求也不同,这就会造成同一节课,对不同学生的有效性是有差距的,但我们老师要尽量把这差距缩小,不能让它全面化。如在课堂上对多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就一个问题做多题的练习,甚至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就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2.明确理解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有效教学的根本。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要求地理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与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例如,关于大气的教学,要理解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然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已经从“是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这样,根据这个目标教学,不必要的难度降低,而且有示意图作为载体,就可以用以前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很多,每种教学法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可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对解决另一问题可能是无效。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课的内容、学生状况、学校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开展活动,更有利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必修(1)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法方面我设计一个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手持地球仪,保持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在教室的行道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学生的目光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这样,学生很快就得出在南北半球的回归线之间运动。

4.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即时生成资源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捷径

课堂教学按照预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会即时生成教学资源,如果,及时对这些资源进行运用、解决、处理是提高有效教学的一条捷径。例如,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说出一些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理解,及时地指出、纠正,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还有在探究中提出一些看法、想法、意见,有可能是一种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是其他同学包括我们教师所忽视的内容,我们机智处理和运用,是很有效的。例如,在学习三圈流时,一位学生就提出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变为从东到西,那三圈环流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讓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引入三圈环流的教学。学生很快就想到三个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这样,学生通过讨论自转对三圈环流形成的影响,就可以得出,有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依然存在,只是风向发生改变。

5.合理评价机制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我们就要时刻记住这个主题,而这一方面很难用分数来评价和衡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采用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来对学生综合、全面的评价,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例如,课标中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我们是通过让学生分组测量本学校地理坐标来考核的。考核内容包括小组分工、测量计划安排、测量过程中的原理、工具、数值、计算、结果等方面。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组织、参与、合作,对终身学习是有效的。

点亮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之光 篇7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主要内容是地理知识的传授, 一般来说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不冲淡知识传播的主题内容, 只能是在讲解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点出德育教育的素材,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每章、每一节、每一堂课中, 不是几次课就可以完成的。地理的不同部分突出了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 其中《中国地理》突出了国情教育;《世界地理》除了能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外, 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高中地理》中的人与环境关系及其客观发展的自然规律, 重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题材。

例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 我国的各种资源, 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及主要能源等总量均居世界前列, 而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后几位, 所以不能盲目乐观, 再也不能用地大物博形容我国的资源, 教学中应结合我国资源和能源利用现状, 向学生宣传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不应回避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 如介绍我国工农业生产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还应向学生讲述我国的粮食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位, 工业发展迅速, 工农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 但我国粮食仍需进口, 主要工业产品市场仍被国外产品垄断。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 学生会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并下定为祖国的富强腾飞而发奋读书的决心。

二、关注历史时事渗透德育

适当、有机地补充历史故事和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 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信息和活力,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地理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国策和世界形势。如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 可联系钓鱼岛之争讲述关于钓鱼岛争议的历史由来、经过;指出我国东海钓鱼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三、分析地理事物渗透德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认识人类、资源、环境、社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能够更好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在教学中, 应加强以下观点的教育:物质观, 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陆地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等;运动观, 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联系观, 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工业、农业、交通和商业的区位选择”、“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 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气象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旅游等的发展”、“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 抓住时机, 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契机。

四、开展生活实践渗透德育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我们身边蕴藏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以北京为例, 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 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与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 都可以成为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 在地球上, 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就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 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五、亲身体验渗透德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 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这一内容的教学中, 让学生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 我在课前设计了八个研究性课题, 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 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 许多学生提出了建议。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 我适时引导, 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 这里就水到渠成地将旅游三要素, 即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 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作用, 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8

由于面临毕业考试, 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 为了使得高三地理教学更加具有活力, 地理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学要求, 不断学习本专业的学科知识, 并结合其他专业的相关内容, 使得地理教学更加吸引学生。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辅助记忆原则。

文科的主要特点就是需要在学习中进行记忆。地理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十分冗杂, 无论是地图、地名, 还是地貌及其成因, 或是人文地理中的区位内容都要求学生进行记忆, 如此庞大的记忆内容一直是地理教学中最为艰难的课题。笔者认为完成这一课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辅助记忆”, 而高三的复习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资料整合, 进而帮助学生在繁忙的复习阶段简单快速的直击重点, 了解难点并掌握相似的知识点。

重视理论教学时, 从宏观上将理论知识进行归纳, 而辅助记忆则是教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吸收的过程。每个学生对于记忆的方式并不相同, 但是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系统地记忆某些重点知识, 帮助他们找到一条简便的记忆方式。

(1) 对比记忆。记忆的方式有很多, 但是如果依靠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归纳、总结, 那将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比较某些具有联系的知识点。例如不同地理事物具有不同的特征, 出现不同特征的原因可以由教师进行对比, 以此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 对冷锋和暖锋的成因与造成的天气现象这一知识点的记忆上, 就可以对比、列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2) 联系实际。教师可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虽然说高三的复习时间紧迫, 需要复习的知识点较多, 但是笔者认为只要将复杂的知识点融汇于生活中的实例就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例如生活中不同的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风向是由何决定的?等等。

此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图标整理、地理知识分类整理、相通成因的模板整理等等。教师应秉承宏观的教学视角, 对地理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归纳, 深化学生记忆。这就是笔者所谓的辅助记忆原则。

2. 巧用书中教学板块。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出现了很多辅助学习的教学板块, 如“问题研究”这一板块的出现, 给枯燥乏味的地理教学平添了不少乐趣。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是最终目的, 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 即所谓的夯实基础。巧用教材中的板块不仅有利于教学乐趣的提升, 更有利于对书中知识的复习与运用。下面, 笔者针对“问题研究”板块的使用和作用作出如下分析:

“问题研究”板块虽然并不是教课的主要内容, 但是却有着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并完善教学内容的作用。

(1) 这一版块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受影视教育的观念, 以及高三课业压力的影响, 多年来毕业年级的教学存在着重视知识和技能, 却忽视了得出结论的方式与方法, 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 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进行改进。而人教版的地理教材每一章的章末都有“问题研究”板块, 这一板块的出现不仅从基础知识上进行督促, 还从某些神奇的现象上着重对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提问, 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过程, 加深记忆, 尤其是在过程和原因这类提问中, 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化。

(2) 问题研究板块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其作用的重要体现。在课改的前提下, 教学内容由以往的学习基础知识转变为以研究为主要目标,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对知识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消化。例如地理第三册第三章的“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一章节的问题研究模块, 就以河流开发的成功案例和不当利用的案例进行对比, 通过一个河流上该不该建立大坝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笔者根据日常的教学可以发现, 这种讨论是可以轻易延伸到课余时间的, 这不仅很好地夯实了知识基础, 还帮助了学生拓展思维, 保持良好的思考状态, 而这种状态正是高三学习不可或缺的。

3. 小结。

高中地理教学的 篇9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问题,原因

随着近几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越来越凸显。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常常会听到高中历史教师抱怨学生基础知识太薄弱, 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严重不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根本不具备……与此同时不少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也感觉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适应, 教材上的理论性语言晦涩难懂,要记忆的东西实在太多,历史学习太困难,以至于他们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好历史的信心, 特别是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更加觉得文综试卷中最难拿高分的就是历史。为什么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这种“苦恼”呢? 这种“苦恼”产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一、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中找原因

首先,从课程性质看,初中历史虽然是必修课,但是由于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初中历史教材相对浅显简单,比较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而高中历史课程则是一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这门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还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其次,从课程基本理念看,初中的历史课程要求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高中的历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的能力, 还要求教师教学体现出多样性特点,要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体现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更高要求。

第三,从课程目标的设置看,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教材主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故事性。高中历史教材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 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阅读和处理历史信息、口头或书面表达历史问题、历史想象和知识迁移等能力。而高中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能力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脉络形成初步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探究学习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初中,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与态度,高中不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还特别强调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加强历史意识的培养。

第四,从课程内容的设置看,初中历史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主题形式呈现给学生, 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为六个学习板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规律, 体现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而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9个专题)、经济(8个专题)、文化(8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对高中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而专题则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最后,从教学建议的层面看,初中的教学建议,着重强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强调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高中则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客观和及时评价。在探究学习方面,初中主要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参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高中除了要求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还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提高自身的历史意识及人文素养。

二、从初、高中历史课程地位的差异中找原因

在本地区的初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中历史考试是开卷考试,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被严重忽视的。因此,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和学校在时间、精力和重视度上都明显轻视,大家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出现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简单重复,侧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历史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历史情感的熏陶等现象,而学生更是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敷衍了事。这些都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出现严重的知识断层和能力欠缺,尤其是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这些都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提高。

三、从初、高中学生思维特点及学习方式的差异中找原因

初中生总体年龄处于12岁至15岁左右, 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对事物的感性认知阶段,喜欢故事性强的感官性知识,对于有理性思维的问题兴趣不高,这属于典型的经验型思维特点, 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高中生的总体年龄处于16岁至18岁左右 ,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应该具备理论性思维特点。他们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有研究表明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 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

从以上初、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看出,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较低,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就会比较强,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习模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再加上“临时抱佛脚”复习应考策略,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 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很多学生仍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 课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课上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忙于埋头做笔记,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结果学得很辛苦,效果却很差。

四、从初、高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上找原因

由于受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思维特点等方面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在初中阶段,很多学校是根据中考学科分数比值确定课时的,因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值低,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有限的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在教学上就出现教师赶进度,整合或者复述教材,给学生划教材、背教材,考前实施题海战术的情况。现在的高中教学,受到新课改的积极影响,许多知识的教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中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很高。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 篇10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高中地理并没有抛开初中地理的知识联系, 而是将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了解和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适当补充部分与高中地理相关联的初中地理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以旧知识渗透到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应更新观念, 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将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时应注意五个“尽量”, 即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此基础上, 新课程课堂教学可采取以下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

(1) 自主建构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高效率的有效学习。地理学的有些知识不是一定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学到的, 还可以通过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获得,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体验、探究、实践的品质。其间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导演”。

(2) 合作交互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通过基础不同的学生之间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互助, 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 使其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 在合作交互中获得相关的地理知识, 因而合作交互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策略。

(3) 情景体验式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高中地理教学中, 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因此, 可以以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为背景, 设计学习情境, 探索地理世界的道路,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通过情景体验式的探究获得的知识, 可以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扎实, 更容易在新的情景中运用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内在的美, 就会在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地理问题中, 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 并乐此不疲, 在此过程中体会和享受地理之美, 享受发现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如果达到这一境界, 学生的学习动力、探索精神就会被激发, 而且是无穷无尽的。

(4) 发现探究式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发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 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教师起到的是指导者、组织者的导向作用, 学生是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 激发学习热情

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而失败、挫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

首先, 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回答难易不同的问题, 在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在课堂提问和组织讨论活动过程中, 多加鼓励, 营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 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 并注重适时评价。如教师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 采用针对性、启发性、幽默性、感染性、激励性、谅解性的有声语言, 采用一个点头、一点微笑、一种眼神等肢体语言, 往往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 能对学生起到鞭策、鼓励、激发、促进的作用, 使他们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 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提高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上一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下一篇:现代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