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性教学

2024-08-31

愉悦性教学(精选五篇)

愉悦性教学 篇1

简单地说, 愉悦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中, 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 尽可能利用有趣的教学材料,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投入学习, 并在其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和创造的快感和乐趣, 增强学习效率。

二、贯彻愉悦性原则的必要性

1. 现代学生观认为, 学生是教育活动

的主体, 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是独特和发展的人。因此,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 不能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 应该注重情感沟通, 只有尊重学生, 激发兴趣, 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智能和潜力, 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而倡导愉悦性原则, 正是实现上述目标重要手段之一。贯彻愉悦性原则, 不但有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 评价教学系统优劣的主要标准有:

信息传输与接受的主动性、信息的质量和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数学教育中倡导愉悦性原则,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信息传输与接受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进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数学具有知识的抽象性、思维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学科特点。

所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 为了便于学生接受, 就要求教学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 从简单到复杂, 使数学对象简单化, 运用图像、图形、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 使数学对象直观化、形象化;运用比喻和通俗的语言使理论简明化、趣味化。为此, 数学教学中必须贯彻愉悦性原则。

4. 素质教育要求:

由“学科中心”向“重视人的个性”转变, 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即课堂教学要充分顾及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技能领域的均衡发展, 教育活动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教是手段, 学才是目的, 不是为了教教材, 而是为了教学生;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自由探讨,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愉悦性原则重视学生情感, 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 愉悦性原则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精神。

三、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贯彻愉悦性原则

1. 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心理环境。

在日常工作中, 教师要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注重师德修养, 以身作则, 发挥师表的影响力;热爱学生, 做到和蔼可亲, 发挥情绪感染力;教学中难度适宜, 发挥教学的吸引力;排除干扰, 控制消极影响, 教学管理民主化, 营造健康的人际关系, 优化学习环境。

马克思说, 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教师用爱心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其学习将变得轻松愉快。

2. 充分挖掘教学材料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数学中的许多教学材料富有情趣, 充满智慧。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它们, 教学将变得趣味横生。

3. 营造美育环境, 培养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是不可思议的。在教育教学中, 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美育环境:教师服饰整洁大方, 教学设计科学艺术, 教学方法丰富多彩, 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教学组织能力高超娴熟, 教学语言文明规范、准确完美, 体态语言自然协调、优美艺术, 板书设计简洁科学, 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氛围的美。

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 欣赏数学美。数学中的美俯拾皆是:其知识具有形式美, 思维具有逻辑美, 应用具有广泛美, 各体系内的知识框架具有和谐美……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 欣赏数学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有效以美导趣, 以美激情, 以美启智, 诱发学生的心灵美,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热情和勇气。

4.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忙于应试教育, 一味灌输, 搞题海战术, 践踏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变得索然无味, 使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教育教学因此不堪重负。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开展教学活动, 势在必行。

5. 创设教学情景, 让所有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信心, 比天才更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因材施教, 因人设问。在学习“组合”时, 我让爱好体育的一位同学, 回答课本中这样一道练习题:“某校举行排球单循环赛, 有8个队参加, 共需要举行多少场比赛?”爱好体育的几位同学很高兴, 想到老师没有忘记他们, 一下子提起了兴趣!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不能唯分数论, 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成功标准;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善于发现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对于缺点和不足, 及时帮助弥补改进。

四、力求让学生学会创新, 勇于创新

创新需要创新精神、创新动机、创新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 对学生不必苛求有什么重大的创造发明, 只要能解放思想, 打破常规, 不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 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有新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新的数学解题思路, 教师都应该及时肯定、鼓励和评价, 使学生获得创新的信心和动力在创新的自我表现和自我锻炼中, 获得自信和创新美感, 生成其创新动机, 养成创新习惯。

总之, 贯彻愉悦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是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要搞好数学教育教学, 必须创造性地贯彻愉悦性原则。

摘要:落实素质教育需凭借“愉悦性”教学原则为其奠定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同样要认真贯彻愉悦性原则。

创设愉悦的美术教学反思 篇2

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发现今天学生都瞪大眼睛看着我,好像在期待什么。一开始我没有告诉学生怎样来剪纸,而是告诉他们今天制作的主要材料是蜡光纸。然后,叫学生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把蜡光纸剪成为一件精美的手工艺作品。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比以往都要高,讨论异常激烈。方案出来了,学生出乎我意料的创造性又一次让我震惊。这一节课,我知道我成功了。同时我想到了以前的课,找到了以前的误区,顿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起来呢?怎样才能激发其兴趣呢?对此,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

愉悦性美术教学探微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愉悦性;兴趣;审美情感体验

一、对美术教育的认识

美术在古代就有传承,可以说是人类记录的最原始形态,它是唯一比文字记载还要早两三万年的原始文化。在人类初期,图像符号是人们传达信息、交流感情运用最多和最直接的方式。从最初通过父子相传、长幼相教的“师徒传代式”的教育到现在的美术教育。美术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艺术家通过这样的“美术教育”来创造美术作品,传承着人类文化,所以美术所承载的人类文化是一代代的艺术家的结晶。美术教育在美术文化的传承和艺术家的培养中承担着双重责任,发挥着双重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开设美术课开始,我国的美术教育就走了一条起步、回落、再发展的道路。直到素质教育的推行把美育摆到了教育应有的位置,从此美育成为素质教育层面下不可或缺的方面。在美术教育史上,美术教育的目标在最初就是和素质教育密切联系的,而且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们也一直在探索与研究美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例如,闻名世界的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Arnheim将人的精神分为“两种感觉”与“直觉”,也就是说,人们是用感性和理性两种形式来认识寰宇的。我们由此得出结论,视觉在人类的智慧和智力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间接证明了艺术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愉悦性美术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术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把握美、鉴赏美的规律,并具有创造美的能力。”所谓的愉悦性教学,顾名思义,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宜人的环境,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下获得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思维能力,发展人的意志品质。愉悦性教学使学生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三、如何创设愉悦的美术教学

(一)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

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沉浸于美术课堂和参与美术活动的先决条件之一。愉悦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与老师在美术课堂中形成平等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中取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的理念。那么,在课堂中,我们该如何实现愉悦的课堂气氛呢?

1.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我们的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需要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新课程标准规定:“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在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应该形成平等对话的关系,主动聆听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感受、鉴赏作品的能力。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注意全体,又要兼顾个别,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切忌以主观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甚至约束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

2.团结、互助的合作小组

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等方面,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与探究。在小组的合作互助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分工,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互助中学到知识,得到身心的放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观念。

(二)启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愉悦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兴趣会让学生更易接受课堂的内容,对遇到的问题也会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愉悦度,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兴趣持续时间越长,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越强烈,能够消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感与疲倦感,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对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激发”,要让学生全身心且有效参与和投入美术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热情?

1.适当借助多媒体工具

美术本身是一门视觉艺术,在教授课程时要充分发挥视觉的特性,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还应该提供图片或配以实物、录像等足够的视觉资料,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所体现的意境或思想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美术教育视觉性的优势,以丰富视觉信息和视觉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眼睛的看,提高了审美能力,通过动手实践,锻炼了思维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取得成就感,无形中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热情。

2.关注生活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素材,而艺术是生活的升华。可以说美术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重新定位美术教育,它不仅仅是美术课堂教育,更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教师在进行美术知识理论的讲解时,应当把美术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眼中的美术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不再是冷冰冰的图画、课本和枯燥的理论。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还可联系当时当地的素材,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和灵感。

3.导入式教学

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不仅能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更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导入艺术,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音乐、舞蹈等紧密相连。相应的,美术教学的导入也会丰富多彩。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中感到美术的神奇,可以用音乐、舞蹈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美的向往或用精彩的小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借助一些美术图片等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到情境中,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课堂的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好多艺术品都是作家感情的结晶。艺术是作家情感的再现,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对事物有了一定的情感,人们才能有主动创作的热情,因此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尤为重要。美术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美术具有情感性,而美感是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中的视觉元素又是情感的载体,通过美术教学中对美的体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生活品质。因此,情感目标在美术教学中居重要地位,贯穿整个教学的灵魂。教师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达到美术教学的情感目标?

1.注重、引导学生的感觉体验

在美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关注学生对美术的感受,引导学生在美术上的个性发展。在欣赏课中,教师自身应以发展的、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作品,并在作品美的鉴赏中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培养学生审美的心态。教师教学过程中每一幅作品的展示,都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对此的看法。对于学生每次感悟后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指导和鼓励。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应持欣赏的眼光,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和心中的创作情感,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感融于创作中。教师切忌一概否定学生的审美感觉和作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创意就存在于这不同的感悟与作品中。

2.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在美术的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从生活的角度发现艺术家的创作情感,从艺术的角度发现生活的美感。同时,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并从生活中积累情感经验,培养对生活的热情。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情感的表达,将生活中的审美情感融于美术作品中。

3.教师注重课本情感的把握

在新课程目标下,课本知识更注重情感元素。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时,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注重把课堂中知识、技能的学习放到一种完整的艺术情感和情境中,把美术知识技能渗透到作品的情感主题中,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于是美术知识、技能和情感就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传给学生。同时,教师对美术知识的讲解应该注重情感性,以鉴赏性的方式来逐渐培养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四、结语

愉悦性美术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愉悦性教学,是现代美术教学中应提倡的方式。本文从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愉悦性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承昊.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洪廷.也谈美术教育的愉悦性[J].教学理论,2013,(07).

[3]余洋,马晴.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陈荣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秦宏.美术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6]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7]张巧.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美术课[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8]孙忠诚.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导向[J].吉林教育,2012,(08).

作者单位:

愉悦性教学 篇4

“女性的性需求频次没有那么高。……性,只是我们切入的一个角度。我们想做的是女性愉悦社区。”Yummy创始人三木说。

三木所提到的社区指的是她于2015年底成立的Yummy社区。这是一个女性愉悦社区,三木希望通过这个社区鼓励女性充分发现和感受愉悦,活出自我,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妈妈或者妻子的角色。如今Yummy已经积累了超过20万的用户,日活跃率33%,月留存率35%。

三木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我们上线时,考虑到市场的空缺,以性愉悦的角度切入,这是一个让人较容易记住的点。我们并不仅仅会做这个,亲密关系和生活方式我们都会做,以后会更多涉及(这些方面)。”

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三木发现,在女性最关心的话题中,性技巧只排到了第四位,前三个分别是亲密关系、偏三观的热点和科普知识。

两次创业,一次为“拉拉”,一次为“愉悦”

三木是一名“拉拉”。她第一次创业就和同性恋有关:2005年,她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本纸质的女同杂志——《Les+》。

那时国内的互联网渗透并不是很深,基本没有太多关于同性恋的信息渠道,三木就想做一个给拉拉看的读物,希望她们不再那么彷徨,不要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

她没想到这本杂志影响会那么大,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读者。通过这个杂志,她们建立了全国的拉拉网络,也孵化了很多小组,组织了很多次活动。

比如,2009年时她们组织了一个同性恋拍婚纱照的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在CCTV上有上百万用户给这个活动投票。除此之外,她们每年也会举办电影展和话剧展等艺术展览活动。三木想通过类似于NGO的形式推动人们对女同或者双性恋的认可。“我们当时有个社区,没有任何全职管理员,但3个月内竟然获得了15万用户。”三木说。

从这批用户中产生了Yummy社区的意见领袖。尽管社区发展势头很好,但三木并不想做一个单纯的拉拉社区。

她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我觉得中国女性的个体需求整体都是被压抑的,如果整个大环境没有改变,就算你给拉拉们单独提供一个小圈子,她们也不太会开心。”

2012年,三木去纽约大学学交互设计。毕业之后,她就留在美国工作,但是在业余时间,她和小伙伴开了一个公众号,开始写有关一些情趣用品的体验。“其实那不仅仅是一篇专业评测,我们更多的是在强调女性视角,最后还会有科普知识。”

因为写法专业而不下流,三木凭第一篇文章就获得了3000名左右的用户。“用户觉得我们很懂女性愉悦这件事,所以就有很多用户问玩具在哪儿买,甚至就一些很隐私的事情向我们寻求方法论。”三木说。

基于用户的需求,三木在今年年初就做了电商,“但现在没有支付功能,用户如果想购买,页面会跳转到我们自己的微店界面。”

之后,三木也尝试发起一些话题让用户来回答,而她自己也在继续写一些很耸动视听的内容,比如《繁殖恋性爱去死》等文章,阅读量都破了百万。三木说:“写这些文章,主要是为了让女性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生孩子的工具,性也不是为了生孩子。”

后来她参加了真格基金和哥伦比亚大学组织的一个创业活动:“感觉像被打了鸡血,再加上国内创业环境正浓,所以就决定回国创业。”

于是就有了Yummy,并且很快就拿到了紫辉创投郑刚的150万元种子投资。

女士专属,男士可看不可扰

三木觉得Yummy切入了这个时代女性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渴望愉悦。她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女性知道渴望愉悦是一个特别正面的事情,男性和女性的性都是很美好的,性不是一个见不得人的事情。

三木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无论是通过文章形式还是直播方式,我们都想让女性知道对身体的选择权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依附于别人的,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礼物奉献给对方。”

Yummy上的内容以PGC为主。它签约了一部分专家或者意见领袖,差不多占总用户量的2%?3%,他们负责生产Yummy 90%以上的内容,此外有15%的用户会参与发帖、评价或者点赞,而剩下的用户则主要是围观和潜水。

如今Yummy也开通了付费直播,但大都以图文和声音的形式为主,每个直播秀场限200人。

Yummy的早期用户大都是通过邀请码进入,注册时也会有照片认证。“主要是为了将男性和女性区别开来。男性可以看(听)内容,但是不可以发言。”

之前曾有男性在一位女性用户的帖子下留言,问约不约。三木觉得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很好,所以到现在他们都没开通私信功能。三木只想把Yummy做成一个没有道德评判,只供女性用户交流和追求愉悦的社群,用户有任何话题都可以在这个社群交流。为了增强品牌传播,三木也很注重打造平台签约大V的知名度,会拍摄一些视频面向全网投放。

目前Yummy已获得娱乐工场和砾石资本400万元天使融资,但在这次融资之前,Yummy出现过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当时谈妥的主投方和跟投方在2个月之后放弃了投资。

“我最后妥协了所有条款,等着和他们签字,但他们却不愿意投了。”三木无奈地说,“之前谈的时候,对方一再表示很看好我们的项目,但是2个月后结果却是这样。”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寻找新的资本,好在这次融资很顺利。

和前两家谈融资时,三木提供了有半米高的资料,却没谈成功,而这次她却只说了还不到10分钟,竟然很快就拿到了资金。

三木表示,这次融资主要是用来探索场景化电商和付费课程模式,打造全方位的女性愉悦解决方案。“之前平台上的电商购买的转化率为2%,今后我们会采用买手制,除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品之外,还会为商品添加一定的附加值。”

如何确保音乐教育的愉悦性 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愉悦性;提升;

一、音乐教育的愉悦性的提升

音乐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促进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动听的声音、美妙的音乐,喜欢随着音乐歌唱、舞蹈,音乐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但在幼儿园里,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非常强调秩序和规则,在教师的设计和要求下,孩子被动机械的唱歌、做动作,所有环节都如教师所愿“顺利”完成。即使是在幼儿主动感受、表现音乐的活动中,幼儿的所感、所想、所为常常并非源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而是教师思想与意志的巧妙加强。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在愉快的感受、热情的表达、自由的想象,那么,这样的音乐活动肯定不能认为是成功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艺术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

1.让幼儿在音乐中体验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快感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因此,音乐活动始终让孩子感到轻松、快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到:(1)选择美好的音乐,使幼儿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积累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2)创设轻松愉快的音乐活动氛围,让幼儿怀着愉悦的心情,自由、充满自信地与音乐交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饱含激情,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感。(3)音乐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水平,如果发现大多数幼儿觉得紧张,就应调整难度。(4)教育方法应尽量游戏化,让幼儿觉得自己在玩音乐、与音乐做游戏。当音乐活动能像游戏一样对幼儿充满诱惑时,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会极大地增强。

2.给孩子自主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的机会

有的教师总觉得孩子无法理解音乐,他们常常为了保证活动能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判断。在欣赏活动中,有的教师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让孩子们没有机会自主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有时,教师还会要求孩子明确的说出音乐的内容,其实许多音乐作品并不能与音乐情景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使是内容指向很明确的标题音乐,也不能说出某一乐句对应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合适的做法是让孩子自主的去感受,哪怕他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庭径,也无关紧要,重要的学习过程的体验。音乐是一门个性极强的艺术,每个人都可对音乐艺术有独特的理解。我们应鼓励幼儿用富有个性的表达对音乐、对生活的感受。幼儿可以为高兴而唱、为欢乐而舞,也可以把音乐作为排解忧愁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可以启发、引导,但不可有太多的暗示与强求。当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被老师肯定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得需要,这种正向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

3.确保音乐教育的愉悦性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愉悦身心,音乐学习的过程是认知,情感互相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幼儿只有将情感、身体感受和思考融为一体时,才能激活想象力、感悟力,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更能满足表现自我的需要。例如,某次音乐观摩活动的内容是根据曲调填词,由于教师选的曲调偏难,孩子们的想象被抑制了。他们既要创编其中一句歌词,又要注意旋律的标准,显得十分紧张。教师“启发”,孩子被动跟从,生怕出错,毫无快乐可言。如果当时教师马上调整难度,或者事先让孩子充分熟悉曲调,孩子们也许仍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性参与的快乐。细致严密的教学计划固然是必需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不能为了得到设计好的答案而牺牲孩子们自主学习、创造的机会。其实,孩子并不是为了取悦成人才进行音乐活动的。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在确保教育过程愉悦性的同时,提高幼儿的音乐兴趣、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只要从幼儿实际和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环节上多一个少一个,内容上动一动、改一改,都是可行的。

二、愉悦性的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第二类语言”。音乐是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特殊沟通功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艺术教育》中提出:艺术教育除了包含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外,还包括非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功能。这种非审美功能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如情爱的、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等等。可见,音乐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因材施教,体现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性。同时,音乐源于生活,具有各种表现手段,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

2.音乐鉴赏可以启迪智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音乐鉴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关注。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休息和松弛,而且能发挥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启迪智慧,提高素质。使大学生在极富现代气息的娱乐与审美过程之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帮助大学生们实现主动地关切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3.音乐能激发素质教育过程中青年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的过程。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真正的情感体验必须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所以要用心去感受和欣赏好的音乐。

4.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审美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在对普通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应当引起他们对音乐教育所特有作用的足够重视。音乐教育通常被教育界认为是塑造想象力和开启智力的一把金钥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各高校都把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可以通过辅助的音乐教育来逐步实现。

三、结语

每个孩子都有音乐潜能,如果我们能给他们创造丰富愉悦的音乐环境,为他们自主感受、学习音乐提供自由的空间,同时仔细观察、耐心等待,在恰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孩子们必能从音乐中体验更大的乐趣,初步获得创造智慧和想象力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刘慧铭.审美教育是中学音乐教育的核心[J]. 艺术研究. 2000(02).

上一篇:会计盈利下一篇:运输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