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新闻

2024-08-19

视听新闻(精选六篇)

视听新闻 篇1

被摄人物的真实感

电视新闻的被摄对象有人有物, 但主体基本上是人, 因此, 我把对人物的表现单独列为一条因素来谈。对物的表现, 我将把它放在后面的现场感这个因素里来谈。

在我们的电视屏幕, 常常可以看到被摄人物的情绪动作, 或过分造作、或木然呆板, 采访语言仿佛是记者规定好了后让被摄人物照本宣科等等, 因而电视观众经常反应我们的新闻是假的, 是经事先导演、摆布拍成。我曾经看到某个台有一条报道水利专家和能工巧匠联合抓工程质量的新闻, 镜头一开始由一个专家说话的特写拉成会议全景, 开会的人穿戴整洁, 围着铺上新台布的桌子侧耳倾听, 表情严肃, 第二个镜头是几个能工巧匠对着工程图纸指指点点, 强装笑容。这条新闻一看就缺乏真实感。试想, 成天都在劳动的能工巧匠有可能穿戴整洁吗?而且能工巧匠对着图纸指指点点还不如换成水利专家在施工现场指导他们, 使人感到真实。这条新闻即使内容有价值, 而且事件也是真实的, 然而人物失去常态, 感到是在做戏, 新闻的真实感也就大打折扣。

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事实”是客观的, 没有人为之工。因此, 在新闻事件中, 人物的情绪、动作、语言、穿着打扮等作为这个“事实”的组成部分, 必然也是客观的, 没有人为之工。这就要求新闻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动作、语言、穿着打扮要符合常态, 而不能刻意导演。当然, 有时为了更好的表达内容, 对人物也进行一定的组织, 那也应在不违背人物生活常态的前提下进行。电视新闻除了要求被摄人物在以上这些作为“外在形式”的方方面面要真实外, 更要在反应事务本质的“内在形式”上做到真实。这就要求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 有眼明手快、机智果敢的职业眼光和吃大苦耐大劳的敬业精神, 在拍摄时尽量捕捉最能生动反映新闻本质的人物镜头。例如, 在拍摄领导到山区扶贫时, 多拍领导跋山涉水、问寒问暖、送衣送物和山区群众兴奋、感激的镜头;在拍摄儿童欢庆“六一”时, 多拍儿童天真活泼、欢歌笑语的特写镜头;在拍摄公安干警伏击罪犯时, 多拍摄跟踪移动的主观镜头 (哪怕这种镜头是摇摇晃晃的, 但参与感强) 等等。

总之, 记者只要一扛起摄像机就要心明眼亮、成竹在胸, 对新闻事件的发展有预见性, 尽可能在最精彩的镜头出现前做好拍摄准备, 当最精彩的瞬间出现时, 就像猎人捕获猎物一样把它尽收镜头中。综上所述, 在拍摄新闻时, 要尽量做到在新闻事件的自然发展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 去捕捉人物自然生动的情绪和动作, 现场采访时也不要把人物的语言规定死, 让人物说自己的话, 穿着打扮要尽量符合人物所在的特定环境。只有这样, 我们新闻才能避免导演之嫌, 增强真实感, 从而取信于观众。作为一个电视记者, 他应该时时记住, 观众在看新闻时, 要求看到“客观”的人, 而不是被导演过的人。

现场感

所谓现场感, 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新闻事件发生场所的气氛和特征。现场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的真实感。要加强现场感, 我们应该从环境的表现和声音的运用这两方面下功夫。

艺术作品往往要对环境着力雕琢, 使它达到典型的程度, 从而突出思想内容。新闻作品则不然,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报道, 它要求真实地再现而不是艺术地再现事件发生的场所的环境特征, 因此, 一般来说新闻作品要尽量保持现场的原貌, 不能过多的雕琢, 以免人为的痕迹出现, 使真实感受到想影响。在我们的屏幕上, 有时可以看到电视新闻中的环境经过精心的布置, 光线也打出艺术效果, 画面看起来很精美, 但严重失真。我认为, 拍摄电视新闻最好对现场的物体不要刻意布置 (除非现场物体使画面美感受到影响要作一定的调整外) , 光线最好不要修饰, 尽量做到用现场光, 除非现场环境太暗, 方可加上一定的人工光, 但不能对被摄物体进行艺术修饰。做到了这些, 我们才能保证现场环境的特征和气氛不失真, 从而加强新闻作品的真实感。

要加强现场感, 除环境表现外, 还应用好同期声, 使现场的声音真实的再现出来。人们在认识世界时, 视觉和听觉总是同时发生作用, 对于一个发声的物体的认识, 我们除了用眼睛去观察外, 同时, 还自觉不自觉地用听觉去感知它, 而且人所处的特定环境总是存在这个环境特点的声音。电影艺术家巴拉兹说:“只有当我们看到的空间是有声的时候, 我们才承认它是真实的, 因为声音赋予空间以具体的深度和广度。”“声音将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 它将成为主题, 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这段论述真是精辟之致。所以, 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 要尽量采用同期声。笔者以前在湖北电视台工作时, 拍摄过一条披露一些采石场在三峡风景区内开山炸石破坏环境的新闻 (此新闻获得1989年度全国电视好新闻一等奖) , 新闻中有一段是长江对岸“轰、轰”的两个开山炮, 随后就是山上的树木劈里啪啦地燃烧起来。

在湖北台播出时, 我把开山炮的声音编的很弱, 结果感染力不够, 送中央台《新闻联播》播出时, 我把炮声加大, 破坏三峡风景区的气氛一下子就烘托出来, 播出后, 《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还为这条新闻发表了评论, 获得了成功。现在回想起来, 那两个开山炮声的烘托使新闻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合理应用长镜头

视听新闻 篇2

【拼音】hùn xiáo shì tīng

【简拼】hxst

【近义词】耸人听闻、混淆黑白、危言耸听

【反义词】以正视听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解释】混淆:混杂。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

【成语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显示出一种极左的面貌,来忧乱阵容,混淆视听。”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那些人经常故意混淆视听,影响很坏。

【英文翻译】lead the public opinion astray

【谜语】见闻杂录

【成语正音】淆,不能读作“yáo”。

【成语辩形】淆,不能写作“小”;视,不能写作“是”。

【产生年代】现代

视听新闻 篇3

图式理论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和心理学中。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1980)阐明了图式的发生过程,丰富了其内涵,拓宽了其应用的范围,从而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将“图示”一词引入教育领域,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或积极组织,是学习者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产生作用并使之成为学习者知识库的一部分的过程。”

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输入新信息的时候,需要将新信息与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而对新信息的反映和组织都依赖于头脑中已存的图式,只有输入的信息与这些图式相吻合,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图式论者认为,话语本身是无意义的。它只是让我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建立起说话者所表达的意思,因为话语的理解涉及到话语本身以及听话者。因此,有效的理解要求听话者具有把获得的话语材料与个人背景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而理解的过程就是背景知识(或图式)与所获得的话语相互作用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曾通过论证和实验研究证明图式理论能促进听力理解。本文基于图式理论对大学新闻英语视听教学进行以下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1实验方法

笔者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选取30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参加测试,测试所用新闻视听材料是Bohai Oil Spill和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均来自央视英语新闻网站:http://english.cntv.cn。选用这两篇文章是因为对两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都很关心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时事新闻,这样就具备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即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相关图式,那么测试中应该会有好的表现。而对于跟自己专业联系不太密切的新闻知识,他们可能不太熟悉,那么理解起来应该有一定难度。在这种前提下对学生的新闻英语视听能力进行测试,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些关于背景知识,即图式对学生视听理解水平影响情况的具体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便可以对学生在熟悉语篇与不熟悉语篇的语境中的视听理解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l。

为了验证不同题型(选择、听写、简答,每种题型满分10分)对受试者信息处理策略和视听理解的影响,笔者分两次对受试者进行测试,结果见表2。

2实验结果与发现

从表1可以看出,受试人无论其语言水平高低,在听辨、理解自己熟悉的背景材料时的表现均优于听辨、理解自己不熟悉的背景材料。其具体表现是:两个学院的受试学生测试一的成绩均比测试二好,即理解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材料要优于自己不太熟悉的材料。这一发现证明:图式是影响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新闻英语视听理解水平的重要原因。

通过表2我们发现,两个学院的受试学生无论接受哪种题型的测试,其视听成绩总是测试一比测试二好,这与表1所反映的情况一致。也说明图式在学生视听理解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我们还发现,两组受试学生无论是做测试一,还是做测试二,其选择题的得分明显高于其它两种题型,而听写成绩又高于简答。这就表明,在相同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学生的视听理解还受到不同题型的影响。

二分析与建议

新闻英语视听由于语速快、词汇量大,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科技等背景知识纷繁复杂等原因,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然而,运用图式理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1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语言图式是指听话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有关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与社会文化知识和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即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是有关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三种图式对把握视听材料的内容、内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语言图式

语言知识是视听理解的基础。而我们所说的语言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等几个方面。其中词汇和语法都要通过语音得以表达,所以学生对重音、连读、缩略、弱读、失去爆破等都有所了解。另外,现如今英语视听更加注重真实情景下的视听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至少将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以及它们的发音差别告知学生。除此之外,很多国际新闻材料中会有记者采访,而当事人未必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这样让学生了解几种主要国家英语发音的特点也是十分必要的。

新闻英语的词汇名词多、缩略词多、新词多,也因此成为新闻英语听力的一个重要障碍。英语新闻中经常使用首字母缩略词,如UNESCO、PEC、WHO、IMF等;还有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地区的名称,如Czech等;以及各国重要领导人的名称,这些都应该鼓励学生积累起来。

在语法上,新闻英语与一般的英语听力材料相比,有其独特的语法特点。新闻英语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容纳最大的信息量,所以长句和复杂句比较多。比如使用插入语、同位语、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扩展句子。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向学生讲述分析英语新闻的语法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英语新闻时,头脑里时刻抓住“谁”“做了”或“说了”“什么”这一句子主干。

从语言图式来说,作为主干专业石油工程学院的学生比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要好这一点是公认的。而调查问卷中体现的成绩差距恰恰也就说明语言图式是影响视听的一个重要因素。

2内容图式

英语新闻包罗万象,涵盖面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军事、教育、医学、宗教等诸多方面。调查问卷结果反映出学生对新闻中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是新闻英语视听成为教学难点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新闻内容(内容图式)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视听理解的失误;反之,学生大脑中的图式越多越细,对新闻材料的理解就越正确、透彻。这说明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越容易在大脑中建立更多的图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内容图式的构建对学生提高新闻英语视听水平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新闻热门话题,教师应鼓励和督促学生课下利用网络、报刊等渠道进行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从而拓宽知识面,扩大背景知识容量,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endprint

只有学生具有丰富的新闻背景知识,才能快速激活大脑中相关的内容图式,从而准确把握新闻内容。表1的分析结果就充分证明内容图式对提高学生新闻英语视听能力的重要性。而表2中之所以选择得分高于听写,而听写成绩又高于简答就是因为选择中的选项和听写中的已给文字都能激活听者头脑中积累的新闻背景知识,即内容图式;而简答则缺少了这样的激活因素。

3形式图式

英语新闻一般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做新闻导语,把对事件的细节进行补充说明次要的内容放在导语之后,充当背景补充材料的信息放在最后。新闻导语是新闻报道中的灵魂。听懂了导语,也就听把握了大致内容,有助于听者做出很好的猜测和合理的推断,然后结合积累的新闻背景知识即内容图式来降低新闻理解的难度,从而更好地全面地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和训练学生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新闻导语上,按新闻的六大要素寻找有效信息来帮助理解新闻内容。

总之,本文实验与分析表明,学生对新闻材料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积累的图式知识越多,就越能够进行准确的猜测和推理判断,理解起来就越容易。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培养他们对新闻英语视听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新闻英语视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因此,要提高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新闻英语视听理解水平,就务必要帮助并督促学生构建丰富的图式理论。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郭秀平.图式理论对新闻英语听力的影响与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22- 31.

[3]过宇.浅析图式理论在英语专业新闻听力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175-177.

[4]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式理论案例报告[J].现代外语,1996(2):42-45.

[5]刘秀美.试论新闻英语听力图式的构建与激活[J].海外英语(中旬刊),2011(11).

[6]汪兴权.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与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1):103-106.

论视听语言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 篇4

一、电视民生新闻概述

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 大众的文化发展和意识觉醒造就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形式, 主要从基层百姓的生活出发, 转变电视节目的播报形态和播报方式, 将基层民众的生活展现在大众面前。电视新闻的蓬勃发展也衍生出一些问题。例如, 隐形拍摄、内容和形式不当等等。电视民生新闻重点在于“民生”二字, 以关注民生为主要特点, 尽管民生新闻的发展很有前途, 但是对于民生新闻的具体界定, 却一直饱受争议, 一部分学者认为民生新闻应当是一种电视新闻的体裁, 而另一部分则认为是一种电视节目形式。电视民生新闻是中国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长的时间, 正是因为其在传播视角、节目形态和传播方式上有别于其他的电视新闻节目, 其独特的节目风格、节目选材和价值取向确立了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界的地位。

二、视听语言的理论概述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 视听语言同样是语言的一种, 在本质上与语言是相同的, 视听语言可以这样来定义:视听语言由人类创造并使用, 运用声音和符号对感官进行作用, 最初是发源于电影, 随着读图和视觉传播的到来, 电视民生新闻也随之发展。视听语言是人们提高信息觉悟和审美标准的表现, 具有独特的功能与特性:首先, 视听语言具有科技性和较强的包容性, 视听语言涵盖了包括通讯、计算机、电视等众多数字化的高科技。这些传播的媒介非常形象和直观。随着各种媒介的普及, 视听语言的应用更加的广泛, 克服了交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约束, 为媒介创造了更大的传播平台。其次, 视听语言的形象和直观性, 视听语言是一种四维的语言, 具有再创性的特点, 它能够将所展现的事物最大程度的生活化, 让其他事物的载体与本体达到一致性。这与电视新闻具有相似的特性, 电视新闻同样要求真实性, 还原事实的本像。最后, 视听语言具有表现和内容的综合性, 视听语言是综合性的表现语言, 可以融入文学、绘画和摄影当中, 让各种元素融合到一起, 构成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三、视听语言在电视民生新闻当中的应用

就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行业来说, 要想将电视民生新闻做得更好, 离不开视听语言的良好运用, 电视新闻行业应当规范视听语言的运用策略, 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为此, 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 政府加强管理, 建立评估体系。要想规范视听语言的运用策略, 自然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指导, 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把关和审核。政府要想加强对于视听新闻在电视新闻中运用的管理, 就必须将管理条例化和政策化。对于不负责任的视听刺激等违规操作, 应当追究责任, 一查到底, 节目的负责人和制作者都要承担责任;相反, 对于符合规定的价值导向, 应当给予鼓励和创新。奖惩有度, 有效地结合国家的监管和媒体的自律, 并征求社会的监督, 形成抵制滥用视听语言的体系, 抵制因娱乐化缺失而造成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失范现象。另一方面, 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的评估体系还不是很完整, 这是导致视听语言不能够良好运用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新闻节目大多以收视率评价节目的水平, 这种评估策略的确有失偏颇。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节目本身的价值, 很难对节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节目的定量和定性化的研究过少, 评审人员大多掌控评价活动, 节目的制作方和管理者参与较少, 观众缺乏参与意见的机会。因此, 为了进一步规范视听语言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 就要从根本上打破收视率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 将媒体的公信力和品牌的影响力加入到评估体系当中, 并以观众的美誉度为参考, 建立监督系统, 完善评估机制。

(2) 完善批评制度, 营造良好氛围。电视批评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各大报刊和杂志上出现, 但是学术界一直没有详细的定义与概念, 也就没能建立起相应的电视批评制度。在进入新世纪以后, 电视节目逐渐增多, 促使学术界对于电视批评制度的研究。电视批评在电视节目的发展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电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良好的发挥了批判性的思维, 指导了媒介的发展方向。电视批评制度发挥着重要的匡正作用, 及时地发现并修正电视传播中的偏差, 让媒体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除此之外, 电视批评还能引导观众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帮助观众提升欣赏水平。

我国的电视新闻语言的规范运用, 主要是由广电总局和媒体有关部门进行制约, 但是这种约束往往受制于经营运作, 社会影响甚小。因此, 要想将建立良好的电视批评制度, 应当建立相关的专职机构, 将电视批评制度化。我国的电视行业应当积极探索, 找出一种适合我国电视行业发展的模式, 完善电视批评制度, 除了要有专家的评价之外, 还要增加受众参与评价的机会, 将基层民众的意见与专家的评价相结合, 对于失范性的电视节目要给予批评, 这有助于电视节目提高水平。就我国民众的文化程度现状来说, 观众的审美和追求还是较为健康的。因此, 有助于全社会抵制不良电视节目, 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 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

(3) 提升媒介素养, 增强道德修养。在信息社会中, 掌握着信息资源和先进技术的媒体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掌控者主流价值的导向。因此, 具有非一般的社会角色, 因此媒体人的素质决定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对于电视民生节目来说, 要想将节目做的通俗却又不低俗, 要求制作人具有相当的功力。要想做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 提高新闻人员的综合素质,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历, 还要具备良好的工作品质, 除了要有扎实的文化水平, 还要培养良好的品质, 包括为人处世、处理问题和从容淡定等等品质。总之, 电视新闻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文化素养, 还应当具备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其次, 应当提升电视新闻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即超前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竞争激烈的时代, 电视媒体人处于竞争的中心。因此, 必须要具备前瞻性, 掌控文化发展的方向, 不能够盲目地跟风, 做出些低水平的电视节目。因此, 电视新闻行业工作者应当不断学习, 丰富知识框架, 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 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水平。最后, 电视新闻的工作者还应当加强自律, 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影响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好坏, 在这样的前提下,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当肩负起道德责任, 防止出现违规的电视新闻行为, 努力保证电视新闻的水平,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水平的新闻产品。

四、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与进步, 逐渐变得成熟。但是节目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仍然不够完善, 这给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了瓶颈。在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发展历程中, 公共新闻应当及时为电视民生新闻指导方向, 增加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通俗性。电视民生新闻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当保存优秀的品质, 利用视听语言的构筑电视新闻的新空间, 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创造平台。

参考文献

[1]徐彬.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运用要点[J].声屏世界, 2009 (07) .

[2]王淼.电视新闻视听语言的运用[J].记者摇篮, 2009 (03) .

[3]马云云.简论电视新闻中的“情景再现”[J].新闻记者, 2009 (01) .

视听新闻 篇5

这样一门课程,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在教学内容的侧重方面, 教学手段和方法上, 以及相关辅助的教学资料运用上存在着同异性。

一、侧重点在应用的技能的体现

面对新闻专业的学生, 教学的侧重点体现在新闻制作的层面里。在利用视听语言的专业技能应用上, 突出的是采集到的画面和声音的信息量, 以及新闻主旨的把握上。画面的信息量体现在镜头面对新闻现场, 能够提炼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告知观众在什么地方, 什么人, 因为什么, 才引发了什么事件。通常一个有经验的新闻记者, 在接近现场的时候, 摄像机就处于开机录制的状态。即使还没能从镜头中捕捉到事件的中心部分, 声音的采集已经作为一种有新闻价值的元素, 这种具有符号性的声音元素的运用, 丰富了画面的信息量, 比其他任何视听语言的元素都来的准确直接, 为新闻的制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 在视听语言教学中, 讲到声音这一章节的时候, 不单单是讲声音的属性更侧重于其应用性能, 怎样利用声音去丰富新闻的信息量。通常这样的民生新闻当天要播出, 很多相关的深入内容需要后续报道来完成,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专题片担负起的职责, 它属于电视编导的工作范畴。同样的新闻事件编导需要调查事件发生的起因, 既要获取到当事人对事件的陈述, 又要有相关部门的监管态度, 因此编导往往在对人物采访的时候, 声音指标要求很高, 体现在专业上就是声音层次要匹配好, 环境音的音量不能超过被采访者的声音, 但是如果没有环境音, 新闻的真实性, 现场感都不会体现出来。

在讲解到这一环节中, 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各种麦克, 新闻采集中用什么类型的麦克, 演播室里的各种节目使用的麦克名称, 外景拍摄需要准备的麦克以及与麦克相配套的器材设备。这样关乎声音的章节, 既有理论上的解读, 又有应用上的运用。真正体现出我们在教学大纲中提出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针。

二、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内涵

这两个专业使用的教材都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视听语言》, 其理论价值适用于新闻和编导专业。在同一教材内容下, 在不同教学方针的贯彻下, 以及不同的培养方案的指导下, 开展如何侧重对不同专业的不同教学是本文分析的另一个方面。

在剪辑这一章节, 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轴线。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是很多, 而在未来的应用中又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概念。在挖掘教材本身的部分以外, 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辅助书籍和案例, 以及实践经验来丰富这一章节的内容。

不论是新闻节目还是娱乐节目, 在拍摄和制作中都离不开轴线这一视听元素。轴线是关乎到人物在事件环境中的位置和方向。轴线的违规会影响到叙事的混乱和作品的质量。剪辑环节中要会运用这样的镜头, 来准确地完成叙事和表意。这一点对于新闻和编导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准确掌握。

剪辑对于一个编导专业来讲, 属于画面思维范畴里的创作意识。编导的每一步创作都依据着头脑中这条片子, 进行场面调度来完成镜头景别和角度的设计, 才能避免在后期制作中镜头之间由于违反轴线原则, 而造成镜头语言错误。一个电视编导如果不具有剪辑的意识, 那他的作品只有他自己明白。

新闻记者在制作新闻过程中, 其主观创作意图在一个新闻事件当中不能作为主导。由于在现场拍摄的过程不可能进行过多的场面调度。在轴线原则的遵循和使用上, 就会不严谨, 甚至在剪辑的过程中, 出现个别镜头越轴的情形。但由于新闻正在发生, 观众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新闻事件里, 即使镜头的语言不是很顺畅也不会使新闻的实质造成偏差。往往一个新闻片镜头语言太过于规矩, 会有一种假新闻的感觉。因此, 在新闻现场拍摄过程中, 尽量拍摄中性化的镜头, 也就是镜头少一点角度。这样就会很自如地运用剪辑的手段。

教师要清晰地意识到在课堂上面对是大学生, 他们对教材的读解能力并不是低水准的。那么,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一定不能停留在书面上去解释和说明。而是要把字面背后隐含的思想和内涵挖掘出来, 对相关的辅助教材和书籍的阅读和理解是教师实现这一教学方案途径。

摘要:视听语言是关乎影像创作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影像、声音和剪辑。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常设置在大一的第二学期, 作为专业必修课, 与之相关联的课程有电视画面编辑, 电视摄像, 专题片纪录片创作以及电视节目策划与编排。也就是由于电视行业中, 从事新闻的记者编辑和担任节目编导人员都离不开视听语言的应用, 这对从事视听语言教学的教师来讲, 应该在侧重未来的应用的前提下, 采取一门课程两种教学方法。

视听资料库在视听教学中的应用 篇6

一、构建视听资料库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传统视听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兴趣、欣赏水平等方面, 选择视听材料, 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缺少层次性、系统性和分类性[1]。同时, 由于学生语言基础能力不一, 使得视听教学存在很大问题, 分析视听资料库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有利于构建科学的视听教学模式, 减少资料库的浪费, 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 视听资料库基本原则

建立视听资料库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思想性、系统性、信息量最大化和以学生为中心。从思想性的角度分析, 任何教学材料的编写和构建, 都要遵循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正面教育或影响的原则;从系统性的角度分析, 教师需要根据视听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将来源于英语国家的图像、声音等零散资料整合;从信息量最大化的角度分析, 构建视听资料库必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 尽可能的多包含大量信息, 如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原汁原味的语音资料等, 提升学生语言学习能力, 让学生主动表达,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分析, 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及建构主义[2], 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视听教学是学生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共同完成的学习过程。

(二) 视听资料库主要内容

构建视听资料库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部分:一是收集英语国家地道的音视频资料, 建立健全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学平台等, 视听资料库主要以教学为重心, 数据为核心系统[3], 涉及资料库的定位、管理和技术支撑等各方面的内容, 要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视听资料库要对学生开放, 学生和影视资料库之间必须保持双向互动;二是提供多维度课后视听练习材料, 根据英国经典文学名著、戏剧音视频、电影等, 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积累英语语言知识;三是存放学生英语微视频、教学视频等,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认真观看相关视频, 练习专业口语。

二、视听资料库在视听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视听教学应以视听资料库为基础,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 完善整个教学活动, 构建学生立体交流体系, 基于视听法的语言教学理论和现代网络平台学习理念所建设的视听课程资料库会给学生创造良好、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提高学习效果。

(一) 利用视听资料库, 创设视听教学情境

在外语教学中, 需要把教学内容和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统筹起来, 紧密结合语言产生的情境, 借助于视听资料库, 呈现出生动、丰富和具体的视听材料,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加深对语言学习印象、提高学习兴趣。创设视听教学情境, 使得学生一边看视听资料库提供的换面, 一边练习听说,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练习口语, 把看到的情境和听到的声音有机统一, 采取情境操练句型等方式, 提高学习指导的质量和效率。

(二) 构建语言学习环境, 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应利用视频资料库, 开展句型教学[4], 使得学生使学生掌握在某种场合常用的生活用语,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 构建可感、可知的学习环境, 尽可能排除文字和母语对学生的影响, 利用外语等语言直接进行练习和解释。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借助视听资料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 教师须发挥好课堂主导性作用, 使得学生在积累过程中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 结合学生交际需要,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视、听结合的多通道比起单纯视听的单通道教学效果更好, 有利于记忆的保持和巩固。因此, 对于视听课程而言, 应结合学生交际需要, 利用视听资料库, 构建学生系统的语言系统。协调课程时间、教学内容难易、讲解讨论、课后练习等方面的关系, 使得视听资料库形成良好的体系,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鼓励学生大胆练习,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视听材料, 更好地练习口语,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构建以视听资料库为基础的视听教学模式, 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学校必须加大对视听资料库的重视程度, 建立健全现代化视听交流平台, 从多方面引进不同类型的听说材料, 加强材料库的运行和管理工作, 使得材料库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学生更好地练习语言提供基础。同时, 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利用视听资料库, 创设丰富的视听教学情境, 提高实际口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李霞, 付颖, 叶非, 等.基于校园网的应用化学专业英语网络平台的构建[J].高师理科学刊, 2013, (3) :98-100, 101.

[2]谭华容, 朱永红.英语师范生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12) :181-181, 183.

[3]张颖.五年制高师英语教师如何说课——从江苏省高师第八届英语说课比赛谈起[J].学园, 2015, (1) :92-93.

上一篇:医疗健康与生物工程下一篇:思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