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审稿制

2024-08-09

实名审稿制(精选三篇)

实名审稿制 篇1

很多新闻报道已经把匡超的家世以及他“牛”的地方都报道过了, 比如, 匡超小时候就会相声表演和架子鼓, 2008、2009年又获得了江苏省数学竞赛的三等奖、二等奖以及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我印象最深的是, 前几天北大的老师到南师附中去开座谈会, 匡超在会上提了一个问题:以前北大的教育者是在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请问老师们, 这样的教育定位到今天有没有改变?很显然匡超这个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刘戈 (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 :中选者与高校之间是双向选择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数据, 匡超在过去的三年里, 一直是年级第一名, 这就说明他的学习成绩无懈可击。同时, 他还是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 有了这些条件以后, 匡超实际上已经符合了教育部公布的高考保送生资格, 对他来说, 上一个名牌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只是选择哪一所大学的问题, 可能是北京大学, 也可能是清华大学, 等等。所以我倒是觉得, 现在不光是北大是不是要匡超的问题, 而是反过来匡超是不是会选择北大。现在, 匡超显然已经是一块“大金子”, 推荐不推荐他, 他都能上名牌大学。

刘戈:名校里再选拔尖子学生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平衡

现在有一个突出的质疑:为什么是这39所学校, 而不是其他学校进行推荐呢?这39所学校主要是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里的名校, 从这些名校里选拔尖子学生, 大家担忧, 它会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均衡。

霍德明:“校长实名推荐制”不要变成“学校推荐制”

让我进行一下梳理。北大原来就是可以自主招生的, 只不过这一次推出了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为什么要推出这个制度?因为北大希望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以及为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创造一些条件。如果校长怕人家说他以权谋私, 于是他就不愿意或者是辜负了北大原来为优秀学生创造条件的初衷, 而把原来的实名推荐制变成了学校推荐制, 或者是参照学校已有的现成的制度。比如某某学生是三好学生, 并且获得了一些奖项, 就进行打包推荐。这样就从校长实名的概念偷天换日变成了学校现有制度上的推荐, 这就和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不一致了。

刘戈:把推荐权真正交给校长

当年, 钱钟书先生考清华大学的时候, 数学只考了15分, 但是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就把他录取了。所以现在这样一个制度, 它的核心仍然是要给校长自主权。当然前提是标准在先, 要有严格的监督, 要有一个透明的程序, 但是最后的决定人一定是校长。让校长以自己后半生的职业生涯, 以自己的声誉作为决策的抵押物。如果是这样的话, 我相信会有利于一些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霍德明:不拘一格“荐”人才

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 陈寅恪游学欧洲7年, 没有任何学位, 但梁启超将他推荐至清华大学任教;梁漱溟只有高中学历, 没考上大学, 蔡元培将他邀请至北大教书。这种人才推荐原来都是属于大学层次的, 但在今天, 高中校长就有这个权力, 他甚至可以做一个破格的实名推荐, 这是一件好事。国外大学的招生, 比如东京大学, 大概有三成的学生都是这样推荐进来的。美国的大学就时常会以这种私人关系来到中国, 找一个我们愿意推荐给他们的所谓的好学生。因此, 像这样的, 有关人才的推荐, 还是非常慎重、非常有效的。

叶翠微 (39个实名推荐校长之一、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校长应做出全面、理性的判断

校长实名推荐, 作为任何一个理智的校长, 肯定要把握几个基本点:第一个, 这里面有信誉和诚信在, 所以我必须对此事高度负责;第二个, 既然要对此事高度负责, 那我就必须要了解被推荐的学生;第三个, 要了解可以被推荐的学生, 一定要通过程序。什么样的程序?也就是通过最了解这个学生的老师, 和他所在年级的同学们多点采集有关他的信息, 然后校长才能比较全面地, 或者说比较理智地作出一个判断。

黄依倩 (香港大学内地招生总监、《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这是一个双向、自由的选择

最主要是说, 能不能挑选到优秀的、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 我觉得这个观念是蛮重要的。不要觉得大学在选学生的时候, 就是说你好我就要你, 我们还要考虑, 这个学生是不是他在你那里的发展是一个最好的发展, 也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选拔学生也好, 或者学生选择学校也好, 应该慢慢地去推广一个文化, 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 是一个自由的选择。

霍德明:有责任担当的校长实名推荐

教育改革肯定是有很多争议的, 在中国目前的这个阶段, 如果北大的领导出来, 对这些中学的校长提出他们的构想和初衷, 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找学生;如果中学校长能够把它当做是一个自己的事情来做的话, 我相信, 所有其他的不信任, 所有的社会压力, 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因为对于中学校长来说, 他的名字签在这里, 他推荐的这个学生将来很可能是一个陈寅恪, 一个梁漱溟, 也很可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北大校长实名推举制 篇2

自此,北大便成了众矢之的。一时间教育业界风起云涌,“教育公平、“有利尝试”众说纷纭,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凤凰网教育频道为您解析。

中新网12月1日电 昨天晚上6点,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公布了初审合格的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学生名单。开始为期5天的公示。据统计,名单一共包括39所中学的90名学生。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发布的公示称,北大招办安排了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对推荐学生报名材料进行了审核。如公示对象存在相关问题,公众可通过书面方式向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反映。

武大前校长刘道玉痛批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

称改革初衷无可厚非,但此举隐藏几大不公平,可以预见会失败

“北大进行改革,初衷无可厚非,但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可取,这是在出昏招,因为这种做法没有抓住高校改革与高考改革的本质问题。”昨日下午,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痛批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隐藏几大不公平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最大问题是隐藏着不公平,中国高校不公平现象本来就已很严重,北大此举一推行,将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对于“北大招生新政”,刘道玉指出其症结所在。他还一一分析其隐藏的不公平。

首先,只有39所学校入围对其他学校来说不公平,他反问:“全国这么多中学,仅给39所学校校长推荐权,这对其他学校公平吗?再说这么多高中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对其他地方也不公平。”

其次,他认为对众多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不公平:“其他学校学生怎么办?难道这些学生就不优秀?”刘道玉还指出,校长实名推荐,“不直接、不科学、不权威”,因为真正了解学生的是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但他们却无权推荐,“是校长了解学生,还是老师了解学生?这是一种官本位思想的体现。当然,校长可能说会听取班主任的意见,但意见跟推荐是两回事。”刘道玉说。

“优秀学生可以降低30分,而一般学生却参加高考?”刘道玉认为这也不公平,“既然你是最优秀的学生,你还怕考试?高招录取时1分就可压一批人,降低30分是什么概念?” 照顾偏科生不能成为借口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也被许多人解读成偏科生的福音——一些偏科的学生将通过此种方式进入大学就读。不过刘道玉认为,这不能成为“校长推荐制”的借口,“我们要考虑偏科学生的特殊性,因为其中确实不乏一些杰出人才,比如吴晗被清华录取时,数学就得了0分。但是,通过降分录取不可取。”

对于偏科生,刘道玉认为应该通过特殊的办法来考核。“首先要有一个考试来衡量其是否偏科,其次要对其擅长的科目进行考试,证实他确实是杰出人才。”

强行推行肯定失败

对于北大此次的招生改革,刘道玉很不客气地指出,“如果北大明智的话,现在就应该戛然而止,如果一意孤行,肯定会失败。希望北大充分听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见,不要盲目推行一项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改革。”

高中校长推荐学生上大学,在国外非常普遍,但不是某一个人或一个小圈子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教育名家与中学校长的一项基本权利。刘道玉认为,北大此举却有“特权化”现象倾向,“这里面有权钱交易、走后门等隐患。”

应要求完全自主招生

刘道玉还抨击了现行自主招生制度:“我一向反对少数几个人享受免试,因为优秀学生减分或免试,成绩平平的还参加高考,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但他并非反对改革,而是反对“不公平的改革”。他认为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北大应要求完全自主招生:“如果有改革精神,就应该要求完全自主招生,或者联系几所高校,单独考试,自主录取。”

他谈及北大近几年改革时用“乏善可陈”来形容,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不了了之,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又造成丑闻,“作为中国大学的‘大哥大’,北大应在教学改革、提高高校学术水平上起带头作用,但是很遗憾,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

刘道玉还说:“真正的教育改革要有卓识与胆识。卓识让人知道问题在哪,应该做什么;而胆识表现出来的则是迎难而上。北大这次改革就缺乏卓识。”

今日,首批北大推荐生名单将初审确定,下周一(30日)将在北大招生网上进行公示。昨日,记者了解到,北大已经承认,此举是应对清华五校联招,提前抢夺优生资源。

意在抢夺优生资源近日,北大一位老师透露,“中学校长推荐制”是为了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权宜之计。所以,前天教育部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坦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其实不是改革。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制胜奇招”。就在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前不久,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5所著名高校招生部门刚刚决定,在2010年实行“五校联考”。通用测试部分,由这5所大学共同出题,高校特色测试和面试由各校自主决定,通过者,高考录取中享受该校30分的优惠。

“这一轮考试里,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两所学校。我们在29个省市都设了考点,学生也不用奔波。”清华招办相关人士认为,这跟以往清华实行的自主招生政策没有本质的不同。

生源争夺由来已久

然而,北大很多人对“五校联考”的看法却不同。北大一位老师透露,北大如此迅速地出台“校长实名推荐制”,绝不仅仅是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探索,“像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名校,生源争夺由来已久,为了减少‘五校联考’可能对北大造成的生源影响,北大也马上公布了‘中学校长推荐制’。”

录怪才需另造条件

“中学校长推荐制”首批试行的13省市39所中学,已经把优生材料提交给了北大招办。记者了解到,为显公平,河南实验中学将学校纪委引入推荐过程中,并且“面试全过程都有录像,以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开、透明”;深圳中学以公开、透明的公开答辩方式,从7名学生中选出3人进入校长推荐名单;重庆巴蜀中学则独树一帜,请来市公证处两位工作人员现场公证。

而北大招办承认,对那些偏才、怪才的学生,只有在某一学科超常,并得到北大相关学科专家认可,北大招办才可能会创造条件让这类学生入学。

近日,北京大学本科招办最终确定了39所中学具有2010年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资格。其中北京地区的有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北京四中、北京大学附中和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4所。在公众的狐疑与观望中,校长推荐制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39所中学的确定,揭开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最新序幕。

犹记得日前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消息,公众质疑声四起,究竟哪些中学、哪些校长获得推荐资格?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会不会局限于名校?这些校长靠得住吗?

如今来看北京大学公布的中学及校长名单,不免黯然。先前的担忧并非多余,所有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都是名校,在39所中学分布的13个省市区中,北京有4所中学获得推荐资格,校长有权力推荐的学生名额高达12-16名,名列13个省市区之首。

应该说,名校生源优质,更有资格获得推荐的资质,但问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一般学校,就没有可供推荐的栋梁之材?那些地处偏远、办学质量不那么过硬的中学,就没有可造之材?此外,北京在高等教育资源上占有优势,录取分数线低于其他地方,重点大学本地化也备受诟病,何故北京获得的推荐名额依然最多?

培根有一句名言说得很对:“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在当下,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这一点连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都不否认。而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止是受教育的公平,还包括受推荐的公平。对那些无缘享受教育优质资源的学子来说,无论是师资还是学校硬件等方面与名校皆有差距,在这种殊为不易的求学环境中,不坠青云之志,他们同样也需要被推荐的机会,如果北京大学忽视他们,只青睐名校,容易加剧教育不公。同时,作为社会公正的“调节器”之一的教育,如果“嫌贫爱富”,还会加速公众的社会不公正感和被剥夺感。

当然,校长推荐制正在试水阶段,在推行中会逐步改进,自主招生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对其苛责,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真诚的期待。我们希望校长推荐制不只是名校的盛宴,更愿意看到,自主招生能越走越远,能在捍卫教育公平与扩大高校自主权、选拔优质人才中找到平衡。

近日,北大招生办发布消息,今年将在包括我省在内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由校长推荐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在审核通过后,直接领取北大自主招生面试“直通证”,高考录取线下降30分。

八成家长担心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靠关系”

高三家长、学生怎么看北大招生新政“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呢?有八成受访家长反对这一新政,认为“推荐生”将变成校长和学校的“关系生”。

“北大自主招生采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让校长一人来推荐很可能造假。”甚至有家长质疑,“这不会滋生更大的教育腐败吗?”

“制”之不存,“实名”焉附 篇3

我们这里,由微博而起的实名制,竟然已经匪夷所思地扯上了紧急避孕药。

其实也没什么,管就管了呗,又不是第一次被管,但奇怪的是不知道到底是谁在喊管,那个“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到底是个什么部门,他又凭什么在管?

据说,某著名网站不时会接到不显示号码的电话通知:我们是某某部门,把微博的那个帖子删掉。

这些管理者是谁呀?他们怎么不搞实名制呢?

据说在日本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姓名,大部分人原来共同的名字叫“无名氏”。到了明治维新的时候,为了昭示摆脱封建制度和民主进步,也为了方便征税,天皇下旨规定每个人都必须有姓有名,于是无中生有产生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姓,比如犬养、猪口、龟田、山下等,据说有十几万种,而名则相对简单,男的叫什么郎、什么夫,女的叫什么子、什么美之类,如果父母都是头婚而且品质良好无外遇,孩子的名字中可以加一个“纯”字,如小泉纯一郎、小鹿纯子等。

电影电视上,监狱或集中营里,管教者有时候也用编号代替姓名对人犯进行称呼。

这表明,名字意味着有一种权利。

现代文明社会每个人都有名字,这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一些权利,一些必须获得尊重的权利,而与权利相对的是他们每个人都必须对社会承担相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必须是对等的,一些义务是法律规定的,还有一些是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造谣惑众,不能诽谤诬陷,不能造假欺骗,这些都是每个有姓名的人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和道德底线。

在承担这些与姓名相联系的社会义务的同时,是不是还应该享有相对等的社会权利呢?是不是应该有知情权、言论权和隐私权呢?

“如果只看微博,你会觉得明天就会有人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如果去菜市场逛一圈,你会觉得这个社会还将繁荣200年。”这句诙谐幽默的话语不知出自哪位圣贤,但的确说出了当今社会情绪的浮躁和现实中慵懒并存的基本现实。

实名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说真话。顾名思义,“实名”的同时,需要有“制”的支撑——“机制”、“制度”、“体制”,以保护那些实名者。

首先,是对实名者个人隐私的保护。某些被认为应该“值得信赖”的网站和银行用户信息的大规模泄露,让人何以乐于接受实名注册?

其次,名副其实,才是对真正“实名”者的保护。比如郭美美,姓名真实,身份之谜却至今未解。随便提个问题:假定用以注册的是真实身份证信息,而使用者却非身份证拥有者本人(股市的老鼠仓就是以此为基础),又如何验证?

第三,有些真话,也许我们不愿以真实的身份公开发布,那么,仅仅是柴米油盐风花雪月,又是否足以调动用户在微博平台的交流愿望?

“制”之不存,“实名”焉附?

我们期望着,有一种切实的举措,能够真正推动网络信息的真实,每个人都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自己的名字,我们诚实、自信、自由地发表言论,各种现象背后的事实通过自由的言论呈现出真实的面目。

在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已经将地球上所有的文明人都通过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了,互联网技术同时提供了数不胜数的通讯交互功能。归根到底,实名制要解决的是信息真实可靠的问题,让真实的信息推动社会进步,让那些发布不良信息甚至造谣惑众的不法分子无处可逃。

最简单的办法大家其实都知道,可是大家都不说。

所以,要先解决让大家愿意说出解决问题办法的问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实名审稿制】相关文章: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05-19

审稿题04-20

审稿能力05-20

专家审稿制度04-08

审稿意见例文05-02

英文审稿意见汇总05-22

审稿专家载文论文05-12

中文文章审稿意见08-23

在线投稿审稿系统07-29

中国科技论坛审稿时间05-16

上一篇:护理问题分析下一篇:高中语文现代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