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的教学组织

2024-09-06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精选十篇)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 篇1

一、利用课堂常规做好组织教学

课堂常规能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 是规范体育课的基本条件。体育教师要有自己的课堂常规要求, 在上课上要严格认真地要求学生做到, 并且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比如说, 集合整队、上体育课时的服装、精神要饱满、纪律性要强、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要有一定的套路等。教学中要通过多变的组织方式, 来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不要出现那种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等放羊的不良现象。在上课时, 要用一些趣味游戏来调动学生口味, 让他们迅速地进入上课状态。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找朋友游戏, 目的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使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都与体育活动联系在一起。当进入课堂的基本部分时, 学生的状态已经调整到最佳, 每个人的情绪也最稳定, 也是上好体育课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此时, 体育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 语言简洁而又充满灵性, 教学方法要根据情况随便变换。如在联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 提高学生的兴趣。结束部分, 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 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 可采用一些调整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 保持学生的兴趣, 同时利用结束部分对做好课堂小结。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 重点练习什么是不一样的,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难度也会增大。比如水平三的实心球投掷这一教材内容, 重点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之中, 学会正确的技术动作, 找到一定的感觉, 进一步掌握投掷的方法。并且每一次重复练习时,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不断提高, 慢慢向自动化过渡, 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所以说, 如果教师不懂得这一点, 而是在每次的练习中没有丝毫的变化或者难度的增加, 组织方法也不变, 学生可能会对这种枯燥的练习产生厌倦情绪。因此, 教师要将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 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 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 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 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利用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一开始时注意力最集中, 慢慢会变得不集中。所以,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 要注意把本节课的新授内容要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因为这部分时间是学生学习状态最佳时间。在课的后半部分, 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延续下去, 可以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新授内容的主教材还要与帮助主教材学习的助教材合理搭配, 特别要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组织方法, 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 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 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 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 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 既能使学生感到新奇, 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 顺利过渡。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 篇2

新围小学赖学军

组织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行为习惯、心理倾向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课堂中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何面对和处理好,不仅是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的问题,而且也是保证体育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现实中,一些体育教师片面注重自身的权威和尊严,要求学生接受与服从,而对学生是否乐意接受并改正问题欠考虑,这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与压抑,阻碍师生间情感的自然交流,从而使学生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体育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创造这种和谐关系。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体育课教学:

一、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入手,教师应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端正其态度。

在应试教育向索质教育转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日趋重要。为了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教师应增强体育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产生兴趣。同时要了解学生的爱好,不能简单地责备学生,要尝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明白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导之以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项目,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发挥特长。如体育教师的教学呆板无趣或放任自流则肯定为学生所不屑。我们认为只有在正面教育的同时,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活而不乱,既吸引了学生,使之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寓教于乐,应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学生思想品行方面主要问题有:

(一)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只想个人,而不愿参加集体的活动。

(二)不爱劳动,如只想用却不想搬运器材。

(三)不爱护公物,如不正确使用或遗失器材等。

(四)以强凌弱,霸用活动器材等。

(五)歧视后进生或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等。

教师组织教学要做到:

1、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只不过是当集体、他人及自身需求相冲突时,选择了利己的作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上述情况,首先要清楚其形成的原因并做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训斥一番了事。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找准形成原因,对症下药。

2、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找到突破口。

3、在正面教育、严格要求的同时,要注意以情动人,以爱育人,切忌简单粗暴。

4、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便他们自尊、自爱、自强。

二、强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体育课中学生爱打闹,接嘴;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想其他的事情;不服从指挥与安排,有的内容不参加或不按要求完成,迟到等时常发生。教师应严格考勤、严格管理;培养体育干部,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与配合,发现问题,先了解原因,再进行处理,给屡教不改者以一定的处罚。当然,学生在组织纪律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师本身的原因,如教学组织能力平庸,作风武断,滥用惩罚手段;不尊重学生,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2、学生方面的原因:a.少数学生对纪律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控能力差:b.文化学习差,想以此寻求注意与地位;c.由于体育教学空间相对宽阔,教学任务相对轻松,教学管理相对宽松,因而易诱发学生对“连续挫折与紧张的发泄”,d.父母离异或家庭溺爱导致个别学生心理发展异化等。

组织教学要做到:

1、要更多地从心理原因上,而非从行为的外在表现及近期后果来判断问题行为。

2、学生组织纪律性差,我们既要从学生方面去找原因,也应从自身去发现问题。

3、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精心创设课堂教学结构,减少学生的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混乱。

4、认真防止教师的人际认知偏见,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浅析初中体育课的组织教学 篇3

新修订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标准》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积极鼓励各校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实施“标准”、创出特色。新“标准”的指导性为我们体育教师发挥个人才华,深化教育教改提供了施展空间。

如果说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今后的教学构建了良好的大框架,那么下一步具体的实施和完善,就是体育老师怎样用创新的精神达到目标。笔者就此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体育与健康教学组织必须克服“模式化”,去掉“花架子”,联系实际,讲究实效。体育与健康教学组织历来受到重视,它的变化多,把握好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才会激发人们研究的兴趣。但是人们往往从现象和形式上去分析,没有进一步从本质内容上去剖析它,问题往往集中反映在教学过程的模式方面,又由于被大家视为常理,这种模式反而成了开展教学组织新思维的最大障碍,成为课程改革的阻力。

过去教学的模式化主要是课堂教学普遍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存在,并认同这种模式,具体表现在:

1.在课类型方面,只知道体育与健康课的单一型,殊不知除此之外还有专项选修课型,卫生保健课等。

2.在一节课的安排程序方面,约定俗成地按老规矩实践。例如一节课的结构不能简单机械分割成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内容也不能被机械地划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类,课的准备部分又机械的指定由队列队形、基本体操组成,对动作教学的教学步骤又一般分为讲解、示范、学习技术、纠正错误及复习练习等,连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最高峰也规定只能出现在全场2/3的时间点上等等。

3.在评价一节课组织工作效率优劣方面,内容往往以外部现象为主要依据而订,例如学生的队列齐不齐,队列调动花样多不多,学生练习密度大不大,教师对各个环节安排的时间把握准不准等。在某些观摩课上,学生体育表演形式花样繁多,热闹非凡,实质上,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从现象上看,这一节课有非凡的教学组织艺术,但从本质上看,我们教学到底给人观赏还是要使学生从课中真正地受到教益?显然是后者。

作为教学组织,不能单单地追求形式的华丽,要明确是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的,只有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而组织的手段,才是我们追求的应有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本质,去掉旧模式,求得实际效果。

在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面,历来我们把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主体,是通过一个学生竞技运动项目成绩的高低来评价这个学生体育素质,而忽视了其他体育内容系列,实质上在改造竞技项目为体育教学服务的前提下,还应开设教育类、娱乐类、健身健康类等多种教育内容,通过开发多种教学内容来实现日益扩大的课程目标体系,贯彻新课程《标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健康教育、快乐教学、新思维的教学组织内容。

第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多样,合理组织形式,全面拓宽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对教学组织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学组织和过去相比较,有很大的区别。例如我们过去在组织教学内容授课时,总是先示范,后讲解,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教师主导的作用完全凌驾于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完成教学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非常厌倦。采用新的组织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作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参谋作用。着眼新课程《标准》,教师教育学生合理地运用绳子和丝牵的差别,改变以前课上沉闷的现象。从各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出发,组成若干以兴趣为单位的小组,以“一助一”和“手拉手”的助学活动,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打破以前“填鸭式”教学,使课堂教学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运动兴趣渐浓,水平得到提高。通过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渴望上体育与健康课,都想在体育与健康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通过新思维、新思路的教学组织,课间的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接近了,克服了以往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应付的被动局面,创新的体育与健康课使学生们之间更加团结,更加投入,更快成长,更容易促使身心健康,也使学生们之间更加投入,更快成长,更容易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我们教师要打破旧的教学组织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不能追求表面的华美,而要追求教学的实实在在,尽量使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得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个人的特点,采用不同风格的教学组织。教师的创造性将会更加地发挥,多样的教学组织特点,将会促进教学组织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体育与健康教学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 篇4

一、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是上好体育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制定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在单元计划中合理安排每一课次的目标与内容、重点与难点及教学措施。课时计划则根据单元计划认真完成每一课次的目标与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好场地、器材、队形、分组及练习次数。根据课时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预想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备好解决方案,再根据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合理的放松活动。

教师要根据自己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好学生练习场地及队形,备课时提前预想并安排好课堂各个环节的队列队形的调度。比如:教师讲解、示范时的学生队形以及教师自己的位置,怎样更好地让每一位学生听清教师的讲解,观察到教师的示范;学生分组练习时,练习队形尽可能地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课堂中教与学、学与练、再到游戏环节时的队形变换,要充分预想到、设计好,争取做到各个环节之间尽量少调动队形,多给学生留出练习活动的时间。

每一位教师往往会带同年级中多个班的体育课,所以备课后的试讲与试练也是上好体育课的必要手段,教师在一个班的授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与修正,不要再出现在下一个班课中,这样使课堂教学在演练中不断完善,也使课时计划更好地使用、服务于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组织教法等因素组成

组织教法非常重要。教师要很好地完成课的教学目标,课的组织形式要新颖,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说教学有规律、有原则;“教无定法”则说没有固定的模式,“贵在得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受益。

(二)课堂教学中安排的游戏要具有新意

一个同样的游戏可以从一年级做到六年级,往往给学生留下重复练习的印象,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所以加一点小小的变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引发学生学、练的动机。如跳跃类游戏,不再是一人跳跃交换到下一人的简单接力方式,而是由一人单腿跳到一人双腿跳再到两人三腿跳的难度递增方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越来越好玩,积极性极大提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增加难度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还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提高。教师要全面观察整个游戏的过程,保证游戏顺利进行。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

学生们在现在的课堂中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表扬、鼓励。在面对学生学习、练习上出现不足时,教师亲切而热情地对学生提出练习建议。例如:“你刚才的练习不错,如果动作到位一些,更有力度一些会不会更好?”给学生的信息是:动作再到位再有力度一些就会更好。“来,再试一次,起跳腿再用力、干脆一些”给学生的信息是:刚才的练习起跳脚用力不够、不干脆。教师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既提出了学生练习时的不足,同时也给了学生练习的建议和自信心。这样鼓励性的、及时的评价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堂中的学习目标和练习内容。在游戏结束总结时,评价要公平合理,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便学生通过游戏受到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和精神面貌,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课后总结

课后小结是体育教学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写好课后小结无论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积累丰富教学经验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堂课上完后,将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为下一个不同班级的课堂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课后总结、反思至关重要。例如:整堂课能否做到教、学、练的紧密结合;场地布置是否方便教与学、学与练;主教材与游戏的搭配是否合理;场地器材配备的多与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队列队形调动在哪个环节是多余的;师生配合得是否融洽;学生之间能否很好地帮助与协作;课堂上是否很好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等等。所以,课后总结与反思是检查课堂教学质量,反馈教学信息的有效措施,它也为教师的教学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篇5

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师生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忠实的执行者。课程实行三级管理,使得广大的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具备了课程开发的广阔时空。特别体育课改更是鲜明地提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之下,一种崭新的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友情分组”便应运而生,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在理解中起航——抓住契机,努力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保持“扬弃”的态度:既要传承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又要清醒地发现它的不足。如,传统体育教学中,要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形式,因为一上课就“放羊”;要么组织形式就非常固定、单

一、呆板,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一律采用四列横队或八路纵队。因此,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要抓住有利契机,立足校本,努力创新:研究从脚下做起,创新从点滴开始。于是就开展了六年级体育课应用“友情分组”的研究。

实际上,所谓友情分组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创新的一种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具体地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性别、感情、家庭住址等因素自愿组成的一种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之间,经过小组所有成员公推公选,选出组长,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组长和组员要保持相对稳定,至少半学期才可调整一次。严格说来,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校本化概念,它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二、在航行中实践——立足平时,追求真实。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定体育课堂是开展实验的主阵地。树立“教学之时乃是研究之时”的理念,寓研究于教学之中,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又适当拓展到课外,渗透到家庭。

(一)问卷调查,确定选题。

关于“友情分组”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以前也曾经尝试过,但不系统,没有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来认识。为了稳妥和严谨,我们设计了问卷(内容见附件)。在六(1)、六(2)面向全体学生发放并全部收回。现对问卷中的主要数据做以下统计分析。

关于学科比较:喜欢体育的占94.6%,喜欢美术的占3.3%,喜欢音乐的2.1%,喜欢思品的占0%。为了尽可能体现公平,把小科目放在一起比较喜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天性好玩,一方面可能是六年级学生压力较大,想找个释放压力的时空。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喜欢球类活动的占90.2%,喜欢自由活动的占7.6%,喜欢武术的占1.7%,喜欢跑类的占0.5%。学生喜欢球类活动和我校长期开展“男篮女排”并把此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有关。几乎没有学生喜欢跑类,这是学生怕吃苦的表现,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喜欢自由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教学内容、教法以及小学生天生好玩等有密切关系。但不可否认,传统呆板、单一的组织形式也是促使学生想自由活动的重要原因。

关于体育教师类型:喜欢亲和幽默的占94.8%,喜欢严肃正统的占5.2%,没有学生喜欢另外两种类型的教师。这说明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尽早、尽快建立。

关于对“体育差生”的态度:能积极帮助的占76.2%,冷落不理的占22.4%,笑话的占1.2%,讽刺挖苦的占0.2%。想帮助别人的学生还是主流,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冷落不理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要引起重视。

关于组织形式:在“和好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发挥集体智慧开心地学习交流”一栏中“非常愿意”的占92%,“愿意”的占7.8%,两个班中只有一人不愿意。这说明教师要抓住课改的契机,开拓创新,因为学生强烈要求创新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另外,通过课中、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室内课中的专题讨论,加之问卷调查,使我更加坚定地选定该课题进行研究。

(二)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特长、技术水平、亲疏程度等,本着自愿原则,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不提倡一人一组,也不提倡10人以上或更多人形成的小组,因为人少不能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而人多则不能很快统一意见又不便于管理。经过小组成员推选确定组长。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体育成绩又比较出色的学生担当。组长是全组的最高领导,主要职责是带领、组织全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地开展活动。根据每组的实际情况,对组员也要分工:负责资料收集、负责提醒课堂常规、负责活动安全、负责组际间协调……我还特别规定:小组及组长一旦确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组长至少半学期可调换一次,但必须要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组员调整至多一学期一次,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学生同意,且要报体育老师批准。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个性化的组名、口号和奋斗目标,这样,准备工作就全部就绪。

(三)改变评价方法。

评价成为了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瓶颈。新课程的评价不仅滞后,而且如何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众说纷纭。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评价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不评价学习个体,只评价学习小组。树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小组的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成绩好的学生主动帮扶后进生,同时使后进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自觉上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2、改变评价内容。根据每个小组学习的实际情况,提供多项考核内容供小组去选择。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害怕体育考试”转变为“我要展示”。

3、注重评价实效。关注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语言或表情进行及时评价,效果比较显著。如: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鼓掌;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拍学生肩膀或凝视;皱眉等。把这种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比奖励“大拇指、金杯、金苹果”等实物评价既简单易行,又有效果。

(四)培养问题意识。

本研究的主要背景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而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与我校“十五”主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动力;还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单调枯燥的组织形式,长期的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单纯地进行“听—看—记—练”的方式,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依赖性很强,问题意识淡漠,甚至“无意识”: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做。因此,就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来开展本课题研究。

1、对体育“问题意识”的理解。

学生在体育练习中,常常意识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不断提出新问题。我们把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品质就称为体育问题意识。通过理解,不难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

2、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思维具有活跃性和深刻性的表现。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与本人已有认知结构或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矛盾时,主动地问一个人“为什么”时,思维才算是正式启动,有了这种思维品质,学生就能在各种体育练习中不断质疑、主动探究;其次,有利于“思”“练”结合,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在不断的交替中获得成功和愉悦的情感经验;再次,是激发学生体育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少年儿童天生就有爱提问和乐于探究的心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3、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营造氛围,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敢提问题”。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亲其师、信其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其次,设臵问题情境,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提问题”。一是“榜样法”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如投擦板球,教师引领学生去思考:①要想把球投进,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②结合自身情况,哪些问题须马上解决?③小组的同伴会给你哪些建议?从他人身上你能学到什么?二是 “设疑法”,又叫“示弱法”。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以“弱者”的姿态出现。请同学们帮忙,看哪组同学对老师的帮助最大?还以投擦板球为例,师用不同的方式投篮:力量太大或太小;角度太偏;球不旋转;出手太慌忙等,请学生找原因。最后,及时评价、充分肯定,让学生“乐提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对大家学习有较大帮助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显的,价值不高的,也要肯定这种精神,但要适当给予建议,既保护了积极性,又要使之清醒地意识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挖掘其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更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问题。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1、所有组学习同一内容,但进度由各组自己掌握。如学习高手三步上篮,目标是每组每人跑篮三次,但须有两次高手投篮进球。达标的组就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打比赛,也可以玩自编的游戏。不能达标的组规定的时间练习规定的内容,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2、不同的组练习不同的内容。学习如登山一样。设臵不同的难度小组,在一个小组完成了一个较低难度后,就可以进行较高难度的练习。激发更多的组,所有的学生向更高目标自觉攀登。还以三步上篮为例,由低到高设臵为:原地拍球接三步上篮——运球接三步上篮——运球过人接三步上篮——传球、空切、接球三步上篮等。

3、组际间要进行互动互助。让做的好的组全组进行展示,增强荣誉感,让学生增强对成功的体验;还要让做的好的组的成员做“小老师”分散到各组中去指导,指导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更是团结互助的过程。

这样,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间、组际间的差异资源,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课堂效益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小组自主探究的关系。

传统组织形式下的体育教学,也有教师指导。指导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教师指导过细过多,乃至包办代替。学生毫无创造性,老师叫干啥就干啥;另一种是教师指导过分宽泛,缺乏针对性,甚至放任自流。学生想干啥就干啥。(也就是经常说的“放羊式教学”)采用 “友情分组”,由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强烈,如何处理小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和平衡点。确定一个原则,采用三种方法。具体得说,确定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原则。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的不指导;经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能够解决的不指导。采用三种方法,或教师的有效指导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关键处指导。这个“关键”是指技术关键和学习关键。如在学习运球过人时,当运用体前变向过不了人时,就要寻求新的技术突破,让学生经过尝试失败后,教师就要及时指导介绍新的技术动作:胯下运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胯下运球总是做不好,不是球不能顺利通过胯下,就是球通过了而后面的手接不住球,学生的学习热情骤减,这时教师就要加强指导,指出关键是“反弹球”并加以示范。二是在易错处指导。学习蹲踞式跳远时,学生的起跳大都是错误的,不是双跳双落,就是单跳单落,这时教师就要挺身而出,加以指导。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探究,越探究,越容易形成错误印象就越糟糕。三是在整组都解决不了时指导。先是由其他组来帮助解决,若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加以指导。

(七)开展“新闻早知道”和 “开心时刻”活动。

利用“友情分组”组员之间团结紧密和分工明确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新闻早知道” 活动,弥补室内理论课不足的弊端,平时室外实践课渗透体育基础知识,加快新知更新的速度,让学生收集新的体育新闻并在体育课上交流,各组之间要开展评比竞赛;另外,传统组织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开公开课时整理放松就跳一段舞蹈,当然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至于是否达到放松目的,那就没人管了;要么就是没有放松。新课程要求学生身心放松,因此就尝试开展“开心时刻”的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笑话或体育笑话,下课之前约3—5分钟时,争相讲给大家听,达到身心放松之目的。课前在组长的监督下填好《信息收集卡》。为了体现公平和便于评比,须填上收集者姓名和组名.。

三、在实践中收获——激发参与,提高效益。

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实验,整体上,我们感觉在六年级开展友情分组的应用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少年儿童更喜欢与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情分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有可能体验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实际上,运动参与就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甚至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运动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运动参与和学习兴趣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了,你就会积极参与;你对某个运动项目很投入,技术提高很快,就会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和愉悦,你的兴趣就会更浓。从而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想运动了,会运动了,当然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会提高,甚至还渗透到家庭,现在就有一部分家长开始喜欢篮球和排球,继而喜欢参与一些体育活动。

(二)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

以往的体育课中,学生不需要提问题:因为练什么,如何练都是老师规定好的,甚至是规定死的;学生也不敢提问:“含金量”太高的问题提不出来,太浅显的问题,提出来又怕被大家笑话,太无关紧要的问题,老师不仅不屑一顾,甚至还要挨批评。这样,长此下来,学生不会提问了,导致问题意识淡泊,甚至是问题意识丧失。自从在体育课中尝试应用友情分组以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1、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喜欢直接给予,告诉或直接呈现答案,而喜欢自己先去思考,先去尝试。

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在自主探究而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不是急着问老师,而是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小组成员集中在一起,出谋划策;若还找不到答案,组际之间还可以进行合作。即使最终找到了,老师还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仍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给一些提示,引领学生逐步地去解决问题。

3、提高了学生自我诊断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主动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就具有一定的自我诊断的能力,会利用以往的方法和经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和经验还可以在组际或全班进行共享。

(三)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互助氛围形成。

在友情分组的探究过程中,合作可谓无处不在:组员之间,组际之间,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氛围已经形成,体育课堂凸显浓浓的人文关怀,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消灭“差生”,共同进步。

消灭“差生”,这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是一个我孜孜以求的且已经初步实现的令人感动的目标。这也算“教育公平”在体育课层面上的一种尝试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差异不等于差生,我们通过友情分组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全组学生的集体智慧,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团结互助的氛围已形成,一位同学在学习某技术时处于落后位臵或遇到较大困难,他(她)决不会孤立无援,同组的其他同学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无私地进行援助。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他(她)还会害怕吗?还会没有信心吗?作为被帮助的同学,在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过程中,不会觉得自卑、无助、害怕、而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要以实际行动为小组争光,这种内驱力是克服困难的真正动力。还有,前文已有叙述,特有的评价方式:只评小组,不评个人;只有差组,没有差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谁愿意成为拖小组后退的人,哪个组又愿意成为差组?

2、扭转“常规”,齐抓共管

体育课常规,内容非常多。但就“带规定的器材”和“穿规定的运动鞋”两项,就会令人头疼,每堂课处理这类问题都要耽误一些时间。自从进行友情分组以后,体育课堂常规得到根本性的好转,甚至好得有点出奇和超乎想象。即使是进入“冬锻”以后,每堂课除了球,还要带跳绳和毽球,几乎没有人忘带一样,穿运动鞋的事就更不用说。此大好局面得益于两个方面:采用整体评价。一人不好,全组受 “罚”:男同学向女同学鞠躬,女同学向男同学鞠躬(这一招效果非常显著);全组每一位同学向大家唱一支歌(不得重复);二是各组自想办法,有的采用明确分工,有的采用轮流提醒,有的采用组长告之,有的还采用组内警戒等,齐抓共管,人人参与,把遵守课堂常规看成大家的事而不是个人的事,效果非常显著。

(四)和谐意识增强,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构建和谐课堂。由于在体育课中尝试友情分组,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小组之间。和谐意识的增强,更加促进构建和谐课堂的建设步伐,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这种师生关系的 “新”表现在“平等”与“民主”两个方面。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语言温柔,态度温和以及蹲下来与学生说话等外显行为,更为主要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作为活生生的、发展中的、潜力无穷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样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具体实践中,有层次地扮演三种角色①技术顾问。学生在平时练习和活动中,争论的焦点或最感困惑的地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则问题:什么是违例,什么是犯规,包括犯规尺度的把握等。二是技术问题:如何提高命中率。如何保证既能抬头,球又不被别人抢断;如何使对垫垫多;学习蹲踞式跳远在空中为什么不能做“蹲踞”姿势等。教师首先要肯定、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欲望。其次要引导。一般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作一些提示,让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迁移一些旧知,让他们温故而知新。②合作伙伴:完全融入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同思同练同乐:设臵不同梯度的练习,让学生来挑战擂台;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组成小组,去挑战其他小组或班级的高手;参与学生的讨论,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愉悦地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等③知心朋友:不仅要解决“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更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包括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成长中的烦恼、家庭中令人困惑的矛盾等,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就是不能“一言堂”,有许多事情多和学生商量; “民主”就是不能“一刀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一方面师生协商教学内容:《课标》要求,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大家的意愿,协商确定教学内容,一般是在开学初进行。涉及到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依据教学进度、内容难度、学生意愿作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于师生协商确定的教学内容,小组有权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步骤、学习程序等。

(五)积累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拓展。

以前的体育课堂教学,重技能训练,轻基础知识,有限的几堂室内课,又上得极不正规,导致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严重匮乏,甚至连篮、排球场的长和宽是多少?亚运会、奥运会每几年举行一届等基本问题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青春期的营养,锻炼与卫生” “怎样才算身体好”“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等与身体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在体育课中进行友情分组的尝试之后,深深地理解体育知识也要注重积累的道理。深入开展“新闻早知道”和“开心时刻” 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体卫知识面变广、视野变宽。这种“化整为零、每课渗透、紧扣时事” 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每到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欢呼雀跃,教师还适时请一些同学复述、最后还重点强调,确保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学生在轻松、愉悦、欢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使体育卫生的基础知识变得更加夯实。与此相关联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沉着、冷静、果断)等有明显提升。

四、在收获中思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友情分组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组织形式。也许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续研究中,将侧重于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对于其科学性、有效性及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作一验证。

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教师可采用“打靶”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达到激趣的目的。

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小学体育包括田径、球类、技巧、武术、体操等多种教材,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

挖掘教材潜力,将组织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好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运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时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既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力分散开小差时,教师用眼神暗示,就会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教师的语言激励要以表扬性、勉励性的语言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 篇7

1. 高职教育的目标。

在国家新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开拓创新、促进发展”和培养目标“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指导下, 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使得高职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而体育教学如何根据行业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以符合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 便成了当务之急。

2. 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现在多数的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机械地按照老的教学大纲项目安排, 按部就班地进行班级授课制。这就直接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没有兴趣, 不愿参与;教师不能发挥所长, 教起来也没有激情, 达不到预定的锻炼效果, 更别提身心协调发展, “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加上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发展改革时期, 普遍存在体育教学中的经费短缺、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 也制约着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 只有建立一套新的体育课教学组织模式, 才能符合高职学院培养目标、办学特点, 才能适应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达到“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目标。

二、高职学院体育课教学改革必须遵守的原则

无论高职体育教学怎么改, 都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 以“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不同, 是以身体健康为目的, 要让学生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的效果, 而运动成绩只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一种辅助手段。要时刻牢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避免一切对健康不利的因素。

2. 紧紧围绕以“人”为目标的教育方向。

要注重学生的健身意识、体育创新能力及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以人为本, 体育教育也一样。学校体育更要注重学生健身意识、体育锻炼兴趣及正确的锻炼习惯的养成,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终身体育”这一目标。

3. 根据各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不同, 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

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个班可能只有一两个女生, 而工程造价专业一个班有可能只有几个男生。因此要对这些不同的专业在体育教学项目的设置和教学组织方法的使用区别对待, 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三、高职学院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1. 体育教学组织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出现得较晚, 20世纪20年代引入日本的兵士体操模式, 30年代采用欧美以杜威儿童中心教育为主的自由式教学模式, 50年代采用前苏联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体育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1) 体育教育的功能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素质。

(2) 终身体育要结合到体育教学的组织模式当中。高职体育在完善人类体质的体育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进行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和基础。

2. 体育教学的组织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1) 要抛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

现在高职学院的班级都是以所学专业为依据进行设定, 这样设置的班级在体育课教学中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首先是男女混班, 高职学院的学生已基本发育成熟, 男女在体育锻炼方面具有很大差异;其次是同一班级中大家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水平也参差不齐, 如大家都学同一个项目, 必然造成大部分人失去学习的兴趣, 直接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从而无法达到“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最终体育教育目标。因此, 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习的体育项目, 再把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重新组合成一个班级进行教学。

(2)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讲解示范, 然后学生练习的形式进行的, 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水平不同, 必然会产生水平高的觉得太简单, 水平低的觉得太难等问题,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主要精力用于辅导较差的学生, 而对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帮助他们提高运动能力, 无法进一步提高其身体素质。因此, 要把教师“教”改为“指导”, 让学生相互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要制造体育锻炼的气氛

在高职学院的体育教学工作中, 单靠一周一次体育课是远远达不到健身作用的。因此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交流, 设立多种由专项教师指导的体育社团。利用这些方式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体育氛围, 相互感染, 带动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现在仍在沿用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模板的考核方式, 只注重运动能力的考核, 而较少关注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兴趣、态度的考查。这样就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终身体育”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首先要把学生日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和体育课上的表现列入考核评价体系;其次要从单一的教师评价逐步转向师生互评, 学生互评, 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锻炼兴趣。

四、结语

实践证明, 一些传统的、陈旧的体育教学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不能完成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教学任务, 无法切实有效地做到具有针对性和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要破除单一的体育教学组织模式,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最终目标;以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为方法手段;开拓创新, 逐步构建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晓翠.对构建高职体育教学模式问题的研究.科教论丛, 2002, 5.

[2]郭森.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体育世界, 2008, 3.

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组织形式,改革

前言

在新世纪中, 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必将引起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 世界各国都对构建新的教育体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使人们开始重视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和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 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趋势, 鉴于此, 高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 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 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 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即学习注重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点, 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 促使他们的技能的提高为其娱乐交往服务, 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 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锻炼、自主评价服务, 使身体的形成为学生健康、学习、生活服务, 使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需要贴近, 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 使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21世纪高校体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 建立为增进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 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 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 从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 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 体育课程组织形式改革为中心。

1 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1.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 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 我们至少必须从人员、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来加以考虑, 否则就不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即人员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同时并存的。

1.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从体育教学组织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也是从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 如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但这种发展过程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对前一种形式的否定, 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补充和发展。因此, 当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又是与它的各种制约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分不开的。

1.3 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里我们所说的班级教学制不仅仅就学生的组织而言, 而且包含了教学空间的组织———体育课堂教学。由它们构成的班级教学制, 长期以来, 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本身的优点是其它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班级教学制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忽视因材施教等局限性, 表明班级教学制在今后要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弊端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竞技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 是以竞技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以体育达标率和考试分数为标准作为评价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主要指标。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也是仿照竞技评价方式, 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主要以围绕竞技项目为主, 强调运动内容自身的分类与体系, 不太重视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交流;在课程体系上, 注重教学组织的外在一体性, 对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其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身体素质考虑较少, 没有很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强调教师主导, 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不够;因而在教学组织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中, 内容陈旧、重复, 大多设计为讲解示范、分解综合、重复练习、比赛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大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帮助不大;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的主观能力, 不注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人的体育能力的拓展。另外, 这种教学组织模式在考核方法和标准上的不尽合理, 也使得体育考核对所有学生来说有失公平, 难以真正促进每个学生锻炼的整体效果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也说明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3 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发展趋势

3.1 不断改革的班级授课制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由于本身固有的局限, 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但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效率高, 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感情交流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因而创立新的课的结构模式, 加强个别指导, 改变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组合方式, 不断地完善并和其它体育教学形式相结合。

3.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教学方向发展。

由于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 当今体育教学都逐渐重视个别教学, 认为个别教学能最充分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然而现实条件不允许教师对学生一对一地个别教学, 要进行有效的班级教学就只有向个别化教学的方向发展。个别化教学能采用较灵活的方式, 组织学生,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

3.3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涌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是与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教学的对象是相互作用的人、不断发生变化的人, 如果仅以一种不变的教学形式和模式去应付万变的教学对象, 也是不适应、不科学的。因而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3.4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向综合化发展。

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都各有利弊。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这三种形式应当经常结合在一起, 同时, 保持某种教学形式在某个阶段的主导作用。

小结

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 是“教型”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 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学生严格按教师指令, 按部就班刻板地进行体育学习。而当代新的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组织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探索性, 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主张的是学生自律自主地进行学习, 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对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改善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有积极的作用, 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能增加学生互相交往的机会, 使教学活动在集体情境下进行, 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关心, 对社会技能习得和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视, 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 使得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彪.论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卢绍群, 江百龙.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改革之我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

[3]李政, 王玉珠.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体育人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 .

[4]李小兵, 吴少群.谈体育教育的观念更新[J].体育师友, 2001 (3) .

[5]兰自力, 杜子平.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01 (2) .

[6]胡强, 王玉清.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3 (2) .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 篇9

好的组织教法离不开好的教学模式, 好的教学模式更离不开有效的组织教法。在先进的教学模式下, 要求有更有效的组织教法来提高各环节的学习效率,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所设计的队形和教学手段是否有利于小组的体验练习与探究学习, 是否便于教师的讲解示范、巡回指导和学生集中展示以及是否有利于课堂评价等原则。

二、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选择有效的组织教法

体育课目的就是为了达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为了达成目标, 在选用组织教法上可以“不择手段”, 任何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的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都是值得设计与论证的。如在进行弯道跑教学的时候, 有很多的教师都将教学组织在圆上进行, 其好处自然是有利于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观察学习;有利于创设适宜的课堂教学情境与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队形调动和模仿及改进技术等等。

三、依据现有场地器材特点选择有效的组织教法

体育教师上课一般都划分上课区域, 有时根据教学内容与其他班级调换场地, 无论怎样, 上课前都要根据上课内容设计好上课位置和准备好所需的器材, 并按照学校现有器材的实际情况和主辅教材就近的原则去设计, 如学校现有10个篮球, 那么你的篮球课设计器材就不能超过10个;又如主教材是固定的器材 (单双杠等) , 那么教学场地就应在这附近;如果主辅教材都是方便搬动的器械就要选择在比较开阔的地方上课, 另外要设计上课的保护措施, 加强安全预防。

四、依据学生学情选择有效的组织教法

教师在设计组织教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及在年龄、智力、体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纪律与风气等诸多方面的学情状况,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如在针对初中生的教法选择上, 由于其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思维跳跃快, 探究意识浓等特点, 可选用讲解示范、自主探究、游戏比赛等学习方法, 以调动和促进其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效利用课堂评价的功能组织教学

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的课程评价要求, 体育课上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情况要有过程性评价, 一般评价方式为体育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等, 实践证明教师有效地运用激励性的即时性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在课上让学生一起参与到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中来,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了客观公正地剖析自我和欣赏与包容别人, 并对自己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有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有利于以后改正提高。

六、依据教学内容与教法要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浅谈小学体育游戏的组织教学 篇10

一、做好体育游戏的选择创编

要做好体育游戏的教学, 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游戏。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 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 更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 (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 , 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 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1. 使游戏带有较强的喜剧色彩并具有新奇性

只有使游戏新奇, 才能诱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游戏的创编出乎学生的意料, 好奇心被激发, 他们“蠢蠢欲动”, 或许会想:“我能做好吗———我一定会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能认真地去完成这一个游戏。如一年级学生做“夹着球走”的接力比赛, 学生受腿长的限制, 跨下夹球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 更何况要走完10米距离的路程, 那是“雪上加霜”, 便会出现很多的滑稽场面, 不能用手抱球、举步难行, 或是走几步球便慢慢下滑———成了“母鸡下蛋”, 让学生捧腹大笑。所以为了能完成好而作不懈地努力。

2. 淡化竞技意识从中设计体育游戏

改变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思想也是大纲的要求, 淡化竞技意识, 能更大的提高游戏的娱乐性。学生只要在体育游戏的竞赛中认真完成, 遵守纪律, 听从指挥, 都能拿到一块“金牌”。这样在游戏教学的比赛中, 每位学生都会认真去做, 集体项目更会为集体着想, 争取“第一”, 培养了勇敢顽强、奋发向上的精神斗志。达到竞赛目的, 又实现了体育游戏的娱乐目的。当你向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 或只有几个不在内的众多学生宣布游戏结果均取得“第一名”时, 他们会双手握拳高举头大声地喊“耶”。

3. 体育游戏应是一个情节化了的过程, 是一个故事的发展过程

故事化、情节化的游戏更具趣味性, 这种别具一格的设计, 容易使低段学生能进入情境, 走入角色游戏,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游戏“小明的星期天” (注:自取游戏名) , 把“赶小猪”“穿过小树木”“跨过小河”等游戏连在一起, 编造一个很动听的故事, 让学生都去当“小明”, 达到了游戏效果, 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受到教育, 身体的正确姿势活动能力得到发展。

二、加强卫生与安全意识教育

在体育游戏的组织教学中, 选材与安排游戏的同时还要注意安全与卫生意识教育, 并根据学校活动范围大小、班级人数、体育器材设备, 降低难度惊险性, 尽量减少与避免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 而选材尽量富有更高的教育意义。

1. 选择适合低段孩子特点的游戏

选用低难度、低要求, 但通过意志努力又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活动范围较小集中性的适合低段孩子特点的游戏。

2. 做好安全、卫生意识教育

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游戏规则, 课堂纪律, 适当调整游戏过程中的激烈程度, 对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细微运动损伤的关键环节, 都应在游戏前进行安全教育, 并做好保护帮助。低段学生往往不注重个人卫生, 如玩沙子、玩水等情况时有发生, 又如游戏时无意的不卫生习惯, 都要做及时的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与卫生习惯。

三、体育游戏的课堂教学过程

1. 游戏教学的课前准备

认真构思, 做好场地布置, 游戏所用到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制作, 为游戏教学的顺利进行“辅路搭桥”。

2. 讲解、动作示范与纠正错误

首先应注意教师与游戏者站立的位置, 教师应站在游戏者都能看得见和听得清的地方, 讲解要简明扼要。并注意不让游戏者面向阳光或迎风站立。小学低段学生对教师的语言讲解接受能力较低, 所以游戏活动前教师应完整的示范动作一次, 并结合示范做讲解, 说明游戏的方法、规则、动作要领, 加深学生对游戏的整个动作过程的理解与兴趣。教师的讲解要针对游戏的任务、特点, 讲究语气、声调、神态, 简明扼要, 示范要熟练完成整个过程, 动作稍慢, 活动路线清晰, 学生游戏时, 教师顾全局、巡视, 有必要进行再次示范, 或多示范, 做到少讲解, 或边示范边讲解, 发现动作、方法有误应立即口头提示, 作及时纠正。

3. 游戏教学中的小助手培养与分组

(1) 体育课缺少为了小助手, 游戏教学更需要小助手的协调帮助

因此, 小助手的选择与培养非常重要。在选择机灵、活动能力强并有一定号召力, 能被同伴所敬佩的学生担此任。他的作用有担任小裁判、引导并组织好学生进游戏有双重任务。

(2) 体育游戏的分组应就游戏内容与特点而定

首先, 各组人数应均等, “实力”大致相当, 低段男女生组织教学上可进行混编。其次, 组数与人数又应游戏的运动负荷及场地器材而定。运动负荷大多要安排多组数少人数;反之, 或有一定的难度、危险性的则少组数多人数, 但仍要尽量避免“多看少动”的场面。

4. 游戏也要注重运动负荷的调节

体育游戏跟普通体育实践课一样,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与游戏活动情况, 及时调节运动负荷, 了解学生运动与疲劳状况, 应课前课中均“有数”, 不仅要对学生装加“压”, 而且学生的疲劳现象应高度重视, 必须防止过度疲劳。还应根据季节与天气情况调节运动负荷, 冬夏季节则降低运动负荷或选择运动强度较小的游戏活动。

综上所述, 体育游戏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 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熟练掌握基本技术, 提高技术水平, 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同时也为那些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体育游戏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上一篇:翻译服务下一篇:绿色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