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文化

2024-08-12

民间舞蹈文化(精选十篇)

民间舞蹈文化 篇1

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中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感情来体现社会面貌和民族生活并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民间舞蹈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 我们的祖先在史前就用手舞足蹈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最激动、最真诚的感情, 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当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原始舞蹈随着人类阶级社会的发展而随之分化, 部分舞蹈成为专为上流阶层表演服务的舞蹈, 后来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阶层的舞蹈, 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史书中很少记载描述少数民族的踪迹。仅仅通过代代相传, 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 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 特别是边疆一些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 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仍然能保留着原始形态的舞蹈特征, 是研究史前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文化人类学视野中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 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剖析研究,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演化都没法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也就是指民舞文化的纵向面, 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 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 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两种形式。两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 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动作用;两种形态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 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 即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和程式, 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舞结构, 可分解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 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 它是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

三、民间舞蹈的当代社会转型态势

由于受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 数百上千年来民间舞蹈只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群体中传承。在社会转型加速期, 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击, 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普及性, 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 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 这一变化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

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 主要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 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 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民间舞蹈的内涵和功能是通过民俗事象的主旨予以体现的。多元多层文化内涵和功能的特点在当代民间舞蹈中具有共性。民间舞蹈生存传衍的空间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这一空间呈现出多样、交叉的立体式形态。舞群的思想观念受到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价值观念是一切文化观念的核心。随着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 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

总之, 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能凝固的活化石。民间舞蹈的传承过程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 我们要以谨慎的学习、继承和立足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态度对待民间舞蹈艺术, 在传承过程中保存着民间的根本传统, 而新的内容也时刻在不断增加, 从而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不断丰富和提高。

摘要: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民间舞蹈是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 体现民族历史, 传情达意, 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有着罕见的生命力。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 生生不息。民间舞蹈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 同时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所以, 民间舞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 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民间舞蹈,舞蹈文化,结构

参考文献

[1]袁禾.舞蹈创作应加强时代意识[J].舞蹈, 2002 (03) .

[2]王爱国.怎样进行舞蹈结构[J].艺术百家, 2006 (04) .

[3]谢春.舞蹈结构假设与舞蹈结构定式[J].艺海, 2005 (05) .

海南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 篇2

海南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

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无数的优秀文化,黎族民间舞蹈就是其中一朵绚丽之花,在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上呈现着多彩的面貌,在舞蹈体态、动律等肢体运动方式上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受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审美习惯、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是经过漫长的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它根植于黎族的社会生活,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黎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表演内容上看,有反映舂米、打猎、种山兰等生产劳动舞蹈,有反映祭祖、丧葬、驱鬼治病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也有反映娱乐喜庆以及节令和风俗习惯的生活习俗舞蹈;从表演形式上看,主要以鼓舞(以鼓伴奏或击鼓而舞)和以乐伴舞为主;从表现手段上看,多以使用道具表演为主。总体说来,黎族民间舞蹈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男性动作刚健、敏捷又不失幽默、风趣,女性动作轻快、灵巧而又柔美、细腻。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具有特色的体态、动律、音乐伴奏、表演形式及道具使用中。

1.黎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舞蹈体态是舞蹈在静止或运动时形成的基本姿态,是造成舞蹈动

中舞网

中舞网

律、风格差异的核心动作,是舞蹈动势延伸的重要因素。黎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造型,包括 “S”形的旁、侧三道弯体态和“Z”字形的正三道弯体态。

2.黎族民间舞蹈动律的基本特征

舞蹈动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规律,是区别不同风格舞蹈的独特的人体运动方式,是民间舞蹈民族风格独特性的标志。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特征的舞蹈动律,黎族民间舞蹈动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横摆动律。胯部左右横向摆动,迈步移动重心时,胯带动身体向旁推出,顶胯留头,使人体的头、上体、下体在运动过程中形成旁三道弯体态;②顺摆动律。身体轴向摆动,迈步移动重心时留头,从脚至肩同时向身体轴心方向摆动,女性胯部向两侧斜前方顶出形成侧三道弯体态;③前后动律。身体由胯带动做前顶后撅的运动,使人体的头、上体、下体在运动过程中形成“Z”字形的三道弯体态。另外,在横摆或顺摆的动律中体现“顺拐”(即同手同脚)特征,动作时上身平稳、双臂靠腰夹肘摆动、双膝上下颤动、抬腿勾脚夹膝,也是黎族民间舞蹈显著的动态动律特征。

3.黎族民间舞蹈伴奏音乐的特点

①具有原始音乐的色彩。许多黎族传统民间舞蹈产生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和生产劳动,这些舞蹈多以独木鼓、铜锣、钹等乐器作为伴奏音乐,体现古老祭祀仪式的庄重肃穆场面和原始的劳动场面,具有明显的原始音乐色彩;②具有浓郁的民歌韵味。黎族民歌题材广泛,中舞网

中舞网

内容丰富,歌调较多而且旋律优美,有其独具特色的韵调,它往往和音乐、舞蹈相结合,歌谱曲,曲伴舞,使舞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韵味和鲜明的律动特点;③具有古朴简约的特征。黎族民间舞蹈的伴奏音乐多以一个曲调为基础做多次反复演奏,一般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较为规整,因此,舞蹈节奏趋于平均,动作起伏不大,或轻快活泼,或舒缓细腻,或粗犷豪放,舞蹈在乐曲的反复演奏中变换动作和跳法,或重复动作加深人们对舞蹈的印象。

4.黎族民间舞蹈的形式特征

从舞蹈形式上看,黎族民间舞蹈表演最常见的是以乐伴舞和鼓舞(以鼓伴奏或击鼓而舞)两种形式,一般来说,与娱乐喜庆、节日习俗相关的舞蹈多以以乐伴舞的形式出现,如《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猴子舞》《快乐舞》等;与宗教祭祀仪式相关的舞蹈常以以鼓伴舞的形式出现,如《平安舞》《招福舞》《赶鬼舞》《招祖舞》等。此外,还有以击鼓而舞形式出现的舞蹈,如《皮鼓舞》《大鼓舞》《跳鼓舞》;无伴奏,以敲击道具起舞形式出现的舞蹈,如《舂米舞》和用于丧葬仪式的《打柴舞》等。

黎族民间舞蹈多以使用道具进行表演,道具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有直接以道具起舞的《大鼓舞》《舂米舞》„„以道具配合舞姿表演的《打柴舞》《快乐舞》„„通过道具增强形象和音乐效果的《打碗舞》《钱铃双刀舞》„„用道具表现一定情节和意境的《婚礼舞》《老古舞》„„道具的种类也极其多样,如:劳动生活道具有舂臼、舂杵、刀篓、小鱼网、竹竿、木屐、芭蕉叶以及酒盅、碗、盘、筷子„„模

中舞网

中舞网

拟动物的道具有鱼、鹿、猪、马„„与宗教有关的道具有灯、拂尘、面具„„与兵器有关的道具有刀、弓箭、棍„„一些舞蹈名称也以道具名称命名,如《钱铃双刀舞》《竹竿舞》《皮鼓舞》等。

二、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形成因素

舞蹈的民族风格,是指沉积于某一民族舞蹈素材中的民族个性特征,它体现和蕴含着该民族特有的肢体动律。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包括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因素。象自然环境、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等,都对舞蹈风格的形成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舞蹈的不同层面,或内容、或形式、或风格,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制约下和在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

1.民族历史和文化血缘因素促进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

中华民族是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逐渐形成的,许多民族之间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黎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远在秦汉以前,黎族先民就从两广地区陆续迁徙到海南,族源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中的一支,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与我国南方的壮、侗、布依、水、傣、高山等民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这些民族虽然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但同为古代百越人的后裔,他们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古越遗风,其传统文化体现了百越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刀耕火种、“干栏”式建筑、少女闺房、文身、穿筒裙、善纺织、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等。由于有着相同相似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民族的舞蹈无论在内容、形式和审美习惯、肢体表达方式上都有着相同相似的特点,中舞网

中舞网

如:在舞蹈内容上,存在以舞蹈祭祖、送丧、祈平安等古越人的巫俗;在舞蹈形式上,有着象黎族、布依族的《舂米舞》、壮族的《舂堂舞》、高山族的《杵歌》等以舂杵敲击舂臼起舞的同源异流的舞蹈表现形式;在舞蹈的审美习惯和肢体动作上主要倾向于用胯、腰的动作做为主要动律来展示舞蹈,舞姿呈现相类似的“三道弯” 造型。

2.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对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

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可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多种因素呈现,但最重要和最稳定的还是体现在肢体动作上,肢体动作作为民间舞蹈的形式要素,尽管受内容的制约,但其运动方式却是相对稳定的,是形成舞蹈风格独特性的标志。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劳动方式对人肢体运动方式的影响最为直接,它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或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无论那个民族或那个地区的民间舞蹈,都蕴含大量自然环境与劳动方式特征赋予的信息,民间舞蹈的姿态、动律、步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舞蹈生成的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的基本特点,并以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反映在舞蹈文化上,成为该民族民间舞蹈的标志性特征。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区和西南部的山区、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群山耸立,丘陵起伏,河流沟溪纵横,天气多雨潮湿,人们经常在窄小潮湿的山路中行走,形成了行走时左右摆胯的横摆动律;经常爬山涉水,造就了侧身行走时手脚同边的顺摆动律;常年行走山路,腿部灵巧、敏捷,炼就了膝部适应性极强的富有弹性的颤动。同时,由于道路崎岖,植被茂密,视野受到限制和阻碍,形成了黎族民间舞蹈动作幅度较小、节奏较快、动作轻盈灵巧的特点。

中舞网

中舞网

黎族主要从事以农耕为主,兼并狩猎等劳动生产,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屈膝、弯腰的三道弯体态,舂米、簸谷等劳动方式使臀胯部形成前顶后撅的前后动律。男子狩猎时屈膝半蹲围捕猎物的动作也是男子舞蹈的常用动作。这些地理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因素,形成了黎族民间舞以腰胯动律和下肢动作为主、步伐灵活稳健的特征。

3.生活习俗因素对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

生活习俗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劳动方式的制约下形成的,可分为物质生活习俗和精神生活习俗两方面,它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一样,影响着人们身体的运动方式,是促成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物质生活而言,人们的服饰、饮食、居住等习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民间舞蹈的体态、动律的形成,其中,服饰习俗的影响最为显著。例如:黎族女性喜爱穿筒裙,由于裙子窄小,站立时胯部会随着重心的移动推出,形成自然的三道弯体态。又由于受筒裙的限制,黎族女性迈步时步幅小而频率密,走路时胯腰部会随着重心的移动而左右摆动,抬腿时幅度小、膝盖内夹勾脚等,这些特有的体态、动态和动律特征,都是黎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肢体动律,是其动作语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另外,裙子的长短对黎族民间舞蹈体态、动态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居住在深山地区的黎族女性为了爬山涉水时更方便,大多穿着短筒裙,因此动作小巧灵活,而居住在有河流的平地、丘陵地带或沿海地区的黎族女性大多穿着长筒裙,动作相对来说趋于平缓舒展,这是形成黎族女子民间舞蹈动作风格既轻快灵巧又舒缓细腻的因素之一。

中舞网

中舞网

与物质生活习俗相类似,人的精神生活习俗对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宗教礼仪、祭祀等信仰习俗方面。黎族信仰是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崇信鬼神的习俗。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以祭祖、送丧、驱鬼、除病、祈平安为内容的宗教祭祀舞蹈,这些舞蹈形式古朴,带有明显的原始观念遗存,所蕴含的具有特色的动律、动作特征是黎族民间舞风格独特性的标志。如:黎族宗教祭祀舞蹈《招福魂舞》中祭祟人的招福动作、《跳娘舞》中娘母的祈神驱鬼动作、《赶鬼舞》中道公的驱鬼动作,分别体现黎族民间舞蹈动作语汇中典型的前后动律、顺摆动律和横摆动律,并作为常用的动作语汇出现在舞蹈中。出于对鬼神的崇信和恭敬,人们在跳这些古老的舞蹈时往往神态虔诚,或是凝望祭坛,或是低眉顺目,上体较直,上身动作平稳,这些宗教礼仪中的动态、动作特征,深深融入黎族民间舞蹈语汇中,对黎族民间舞蹈风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由于对鬼神的虔敬,这些舞蹈在起舞时无论身体如何摆动,头部始终向着祭坛,下肢动作无论快慢、脚下无论是走、跑、跳、蹬、吸、踢等,上身都保持相对平稳,体现了对鬼神崇信和恭敬的心态,这种头部动作和舞蹈时上身相对平稳的状态,是黎族民间舞显著的动态特征。这说明,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不仅有外部文化留下的烙印,而且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直接外化。

我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篇3

关键词:民间舞蹈 舞蹈文化 传承

舞蹈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每种舞蹈都有它的内涵和形象,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反应的,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不断深化的中国文化,是对民族精神的艺术化体现。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是属于文化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因此,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承,对弘扬这一民族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起源

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形成是以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为依据,通过在日常劳动中自编的一种活动形式,并通过不断的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种活动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肢体表达,更多的是反映人们的情感和喜好,甚至还成为与人交流的形式。由于各种因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在舞蹈动作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每个民族的痕迹。所以说,人类劳动是我国民间舞蹈形成的根源,并通过劳动不断地传播和发展。我国民间舞蹈通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娱乐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二、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通过课堂教育促进民间舞蹈的推广。民间舞蹈想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实现民间舞蹈教育是必须的。在我国不同的课堂适时、适当、适量地引入民间舞蹈,使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国民间舞蹈教育机制。此外,也要不断完善民间舞蹈的教程以便更好地实施课堂讲解。在民间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及时的发现具有舞蹈天赋的学生,从而得到系统和正规的培养,为我国民间舞蹈培养接班人。

(二)通过寻找和培养民间艺人实现民间舞蹈的传承。我国目前的民间舞蹈文化往往只散落在少部分的民间艺人身上,尤其是比较落后地区的民间舞蹈,针对这些艺人他们没有得以展现的舞台,也没有规范系统的组织,如此舞蹈文化得不到保护和支持,更谈不上发展和传承了。还有就是接班人的问题,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对此缺乏兴趣,认为只有街舞、爵士等新潮的舞蹈才能符合现在时代发展的节奏,民间文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失去了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群体。所以,应提高民间舞蹈文化在年轻群体里的宣传力度,引起他们的重视,为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培养接班人而努力,让我国的民间舞蹈文化通过这些接班人不断地发展和传承。

(三)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促进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如今的世界已经是科技时代,现代传媒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好现代传媒可以帮助拓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路径,使民间舞蹈文化的表现力更加突出。此外,在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丰富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更具有审美性。

(四)坚持以民族性为本,减少市场泡沫经济的冲击。可以适当地采取那些对于民间舞蹈文化传播能走向更好舞台的市场化包装,但对于某些市场化过度的操作,必须严厉拒绝和抵制。这些市场操作背离了民间舞蹈文化的宗旨,将民间舞蹈文化的原生态特色彻底破坏,让民间舞蹈文化沦落为市场泡沫经济下的附庸。同时,对于现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也要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名利和金钱的双重诱惑要坚决拒绝,用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投入民间舞蹈文化的编排及演绎等相关工作。

(五)建立完整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保护体系。我国的民间舞蹈文化源自于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继承,体现着重要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因此,需要舞蹈工作者、民俗文化工作者以及个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保护民俗文化,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共同建立完整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作为舞蹈工作者不仅要真诚地演绎舞蹈,还要进一步研究舞蹈文化,以遵守民间文化为前提,更加优化舞蹈动作的协调感和美感;对于民俗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每个民族民间舞蹈中文化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加快各种民间舞蹈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使之形成具有地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产业;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应该要发挥政府保护文化的职能,要形成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力量,同时还要对当地的优秀民间舞蹈文化进行积极宣传、倡导,把当地的舞蹈文化发展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进行有力的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应当将舞蹈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2).

[2]许漓.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

[3]彭秋萍.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6).

民间舞蹈文化 篇4

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其中不仅蕴含着非常多的人生智慧,而且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也具有着强大的推动性作用。为了能够让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将它的闪光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基于此,笔者从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处着手,探究民族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融合方法,以此来达到提高舞蹈表演水平的作用。

二、民族舞蹈概述

(一)民族舞蹈介绍

舞蹈是同人类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的一门艺术,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且高于生活。当人类语言还尚未形成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通过各种肢体动作来完成,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动作姿态开始被赋予了各种思想内涵,从而衍生出了带有强烈情感的形体艺术。我国的地域宽广且幅员辽阔,少数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带有浓烈名族风格的舞蹈艺术,在自然条件、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之下,造就了我国灿烂多姿的民族舞蹈文化。

(二)民族舞蹈的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均拥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与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与历史条件的不同,促使了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独特形态。如果想要通过舞蹈课程教学来将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全方位的传承下去,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即为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内涵,从而让他们与不同的民族舞蹈文化之间产生思想上的碰撞。

我国的民族舞蹈主要是由歌、舞、乐这三个元素所共同组成的,在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舞蹈表演者需要相互学习,在取长补短的同时来将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凸显出来。为此,民间舞蹈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在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中来不断创新,从而赋予民族舞蹈以崭新的生命力,让我国的舞蹈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

三、通过民间舞蹈教学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策略

(一)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在文化意蕴中搜寻舞蹈动律

民间舞蹈的教学需要重点研究我国的民族审美观念与带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从民族的乡土特色角度着手来深入的探寻舞蹈中的文化意蕴,采用多元的文化观念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舞蹈动作。

首先,将民族文化作为民间舞蹈的教学基础,向学生全面介绍有关于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历史环境以及美学形式等,让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产生初步的认识;其次,向学生展示有关于民间舞蹈的一手资料,让他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民间舞蹈在表演过程中所传递出来的心神动态,在这个过程中来深入的探究民族舞蹈文化的形成基因,感受来自于民间舞蹈的旺盛生命力;再次,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民间舞蹈教学课程中加入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元素,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角度来探究民间舞蹈中的文化现象;最后,积极的探究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展开详细的分析,让学生可以准确的掌握民间舞蹈的动律,促进民族舞蹈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二)客观剖析民族民间舞蹈教材

为了有效提高民间舞蹈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需要针对民间舞蹈教材展开客观且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来巧妙的转换感性艺术与理性艺术之间的关系,更好完成从外在表现到内在联系的过渡,将民间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问文化内涵与艺术底蕴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除此之外,通过深入剖析民间舞蹈教材,还可以有效的减少舞蹈实践活动中的教学盲区,大幅度提提高学生的准确率,让他们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张力和感染力。在日后的民间舞蹈教学中,教育者需要将教学重点锁定在身姿形态、舞蹈动作、舞蹈风格等方面,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将民族舞蹈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三)丰富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育者要在课堂中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可以切实的参与其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舞蹈基础、性格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例如,针对形体比较高大的学生可以配培养他们学习蒙古舞蹈,对于身材比较纤细的学生则可以重点教授他们傣族舞蹈等;再次,教育者要向学生渗透有关于民族风情、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动作的理解,从而将舞蹈作品的内涵更加准确的展示出来;再次,开展启发式教学。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处着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让他们在舞蹈创作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将民间舞蹈作为抒发情感与生活理想的重要渠道;最后,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直观的展示不同民族的劳动生活画卷,让学生可以在劳动者丰富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中来理解民间舞蹈艺术的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孙磊,杨树林.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J].华人实刊(中旬刊),2013(10).

[2]马文军.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

民间舞蹈文化 篇5

奉化

邬显赞

关键词:条宅布龙、民间艺术、失传、传承、发扬 论文摘要:

[龙舞流传上千年,是老百姓心中风调雨顺的象征,舞龙向来是我国举行盛大庆典的必备节目。奉化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其中作为杰出典范,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条宅布龙,从人们敬神、娱乐而逐步发展至今,无论是制作、布阵和舞技都以其独特的风格登上了中华民间优秀文化之殿堂。文章着重分析了奉化舞龙曾因经费、训练、人员等方面的原因而出现严重滑坡趋势,提出了要从取得地方政府部门支持、培养龙的传人、聘任特技教练、重视文化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和义务建设等途径,尽可能为民间舞蹈文化提供一个“宽敞”的天地,让这条东海边的布龙永具活力,舞出一片灿烂的明天。]

华夏子孙历来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舞龙向来是我国举行盛大庆典的必备节目。

早在奴隶社会的甲骨文中就有一条龙与十五个农民在田间求雨的记载,文献中最早关于龙舞的记载是《山海经》的“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我猜想,龙舞说不定是我国最早的图腾舞蹈呢?对龙舞有明确记载的是《二十二子》中董仲舒的专辑《春秋繁露》第十六卷,它详细介绍了古代人们以龙求雨的具体形式、方法等。汉代的“百戏”中也有舞龙的节目,到了明清时期,龙舞就已很普遍,南北方都有,还形式多样,有“布龙”“百叶龙”“水龙”“段龙”“板凳龙”“香火龙”等等,可谓多姿多彩,且表演技巧很高。有清人在龙灯诗中描写:“鳞甲倏喷火,飞腾照夜飞”“电激一条,波翻百面雷”。到了现在,龙舞的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别致。如1999年在北京开幕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99条用汽球串成黄龙一齐飞向高空,那场面令人激动不已,它是中华民族权力与威力的体现啊!

龙舞流传上千年,是老百姓心中风调雨顺的象征,至今还保留在民间。奉化的布龙就是龙中一杰。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我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这个荣誉的获得,主要来自于楼岩乡的条宅布龙。条宅布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舞技,登上了中华民间优秀文化之殿堂,是奉化布龙中的杰出典范。

奉化条宅布龙,是人们敬神、娱乐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集体舞蹈。据条宅民间老艺人陈世雄口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主要构造材料是竹、木、布三大件,九节八段(最长十二节)龙身各长二米左右,加上龙头龙尾,全长十七点五米上下。(龙身内用直径三十厘米单根竹丝圆圈,每间隔十厘米一只支撑龙布,使其成为圆筒,整条龙身内的竹丝圈用四根绳子串连,能伸能缩,称作“龙筋”,龙头、龙尾的框架也用竹丝扎成,龙棒长一点五米,龙牙、龙舌采用海绵制作,龙口内的“龙珠”为吹鼓的红气球,龙眼配嵌电灯泡,它的外表用耐磨的布料包扎。)

表演时演员头扎绣花巾,上着对襟衣,下穿灯笼裤,腰系绣花带,腿缠各色裹脚布,脚穿黑色布鞋,看上去神气威武,很有民间特色。

条宅布龙由九人表演,小巧灵龙、变化多端,以“盘、滚、游、跳”为主线变换动作,舞起来翻滚自如、热烈奔放。高跃时似龙腾九霄,威武勇猛;低游

时如蛟龙翻海,气势磅礴。表演时一气呵成,使人眼花缭乱,堪称华夏一绝。一九五五年三月首次赴京参加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4月4日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其别具一格的舞姿博得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和国内外著名人士的高度评价,周总理称赞说:“这条龙可以出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条宅布龙也在以陈世雄、周小如等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潜心研究下,在原来的动作套路中有很大的创新与发展。创作了“快游龙”“满天龙”“搁脚龙”“脱壳龙”“擦身龙”“抱身龙”“靠背龙”“套头龙”“缠脚龙”“摇船龙”“双龙戏珠”“悬跳龙”“龙尾翘”“左右跳”等二十余个精彩动作套路。其中有许多不同的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的高难度动作技巧,全凭老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在舞蹈的实践中不断创作出来。

改革创新后的奉化布龙在表演技巧上,更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能做到“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艺人们常把龙舞的圆不圆,作为衡量舞龙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龙舞的越圆,说明技术越高,如:“快跳龙”,每跳一次整条龙就在队员脚下依次越过一次,龙犹如成了一个“活的圆圈”,不断的翻滚着,舞的越快,龙就越圆越美,常常使人看了觉得有“龙圈环环扣住,龙身紧紧缠绕”之感。“背摇龙”,除龙头外,全体队员横躺在地上,用弓背摇动的力量舞动龙身。“快跳龙”和“游龙跳”则是龙在舞动时,人依次在龙身上跳过。这些舞蹈动作都是在龙的流动中进行,加上舞动时速度快,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也十分紧凑,舞动时龙身迎风“呼呼”有声。整个龙舞动作“猛”,舞的“活”,龙身“圆”,形态“神”,只见龙在飞腾,人也在翻舞,高跃时如腾云驾雾,低游时如翻江倒海,气势非凡,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一九八八年新春首次参加宁波市舞龙比赛一炮打响名列榜首,荣获“一口龙”称号。后又在市、省、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被国外人士称为“中国真龙”。

到了九十年代,奉化布龙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年轻一代民间艺术家陈行国、周永根为首的“龙的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借鉴吸收了全国各地舞龙赛中的精华,又新创了“龙尾高翘”,“空中舞龙”、“龙船”、“新龙门阵”、“蹲爪舞龙”、“八字造型”、“蝴蝶造型”、“高塔盘”等高难度动作。一九九二年条宅少年龙表演《双龙戏珠》首次参加宁波音乐舞蹈(乡镇、街道)调演,荣获表演一等奖,九五年五月又一次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舞龙比赛,获优秀表演奖。九七年七月,四次赴京在北京第一届舞龙艺术节暨“龙庆杯”邀请赛上荣获“最佳奖”和“玉玺奖”双奖。同年九月,又在浙江“东海明珠”大型文艺晚会中获金奖„„“中国舞蹈报”、“宁波日报”分别以“一束带露的鲜花”和“此龙只应天上有”为题描述了条宅布龙的精湛技艺和赫赫功绩。

条宅布龙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艺术享誉全国,但在九十年代末却有日趋滑坡之趋势,在各级比赛中屡有失利或干脆不参加比赛,这条东海边的巨龙似有“冬眠”之态,综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非专业性。条宅舞龙队员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并且流动性大,经常有人外出打工,要召集起来训练很困难。

2、训练经费得不到落实,训练很不正常。活动常常是临时抱佛脚,往往是要去参加比赛了才临时集训几天,怎会有好效果?更没有精力去创新,就连掌握传统的难度动作也成问题。

3、无专业的教练。条宅布龙一直处于民间艺术之中,现要与体育相结合,无专业教练难以接轨。如在“95第一届全国舞龙”比赛中,(由于比赛按体育

竞技项目国际标准评判)使一响在民间以自然舞技见长的条宅布龙一时难以适应,只得了优秀表演奖。如果能象湖南的龙舞,有专业的教练指导,把舞龙与体育、杂技、武术等相结合,一定能给人耳目一新,在比赛中也能获佳绩。

4、年龄偏大。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已四十出头,最小也近三十,由于经济浪潮冲击,很多人对民间文化越来越没兴趣。年青的条宅人都想着如何致富,而不会把精力集中到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上。

难道曾经“赛绩累累”的布龙从此就要失去它的威力?写到这不由使我想起《中国古代舞蹈史》中记载的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从图腾崇拜、巫术仪式舞蹈,到明清时代的歌舞小戏与汉族民间舞蹈,尤其是唐代的舞蹈,可谓盛况空前,是古代舞蹈的顶冠,可这么多绚丽多姿的民间舞蹈如今有完整记载或留传下来的有多少?象唐代著名的《健舞》和《软舞》,恐怕唯一知道详尽资料的只有《软舞》中的《绿腰》了,再如,西周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雅乐舞体系的,但遗憾的是西周的雅乐舞在国内早已失传,而韩国、朝鲜却保留了下来,韩国舞蹈团还专程到北京作为“传统”节目来演出,这岂不是一件让世人的耻笑的事?到今天一些纯民间舞蹈的活动不是日趋高涨,而是越来越少,好多地方的民间舞蹈因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日趋衰弱,甚至失传,如东北秧歌中著名的民间艺人辽宁于黑子的“逗劲”曾经轰动全国;黑龙江夏春阁,男扮女装,扭起秧歌来,又艮又辣……诸如此类的民间艺术中都曾有很多有名的艺人,但如今有好多技艺都已失传了,现在一些专业的舞蹈团体也很少与民间艺人联系,更别说人民群众了,像全国最重要的“荷花奖”“群星奖”“桃李杯”等比赛除了文艺工作者之外,纯粹地去观赏的老百姓又有几个?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感痛心,更觉责任心重大,我们再不能让优秀的民间舞蹈失传了。龙舞,它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永远要让它“活龙活现”于中华大地。条宅布龙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民间舞蹈文化转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呢?下面是我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发展设想,供同仁们参考:

首先,政府部门要重视民间舞蹈文化。这里有三条途经:一是为活动提供训练的场地,必须使活动能有计划正常的展开。如奉化在“龙乡”、“龙村”创建“小龙”培训基地,将舞龙之乡的基本技巧的训练纳入小学或初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中。目前奉港中学和尚田镇条宅小学、岳林街道城东小学已培养出近十条小龙,其中还有一条是女子少年舞龙队。条宅的少年龙舞多次参加省内各类活动,已艺压群芳,初露锋芒。城东小学的“娃娃龙”参加宁波第四届音舞节“明珠杯”调演,荣获优秀节目奖和创作奖。这样能使奉化布龙代代有传人。同时,在龙头企业里安排“大龙”培训基地,把优秀民间舞蹈者安排在同一单位工作,成立业余艺术团,除为企业服务外,还可争取为各种社会经贸活动服务,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典型。如安徽圣泉花鼓灯艺术团,原是一个农民花鼓灯艺术团,后被圣泉集团请进圣泉啤酒厂后,农民演员全部进工厂,更名为“圣泉花鼓灯艺术团”。昔日的观灯迷成了啤酒厂的工人,班灯人也成了企业艺术团演员,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企业利益使他们休戚与共,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花鼓灯在他们的脚下跳到了上海、大连、重庆、广州、北京等,大半个中国留下了他们的舞影,还不够过瘾,他们又跳到葡萄牙、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把家乡的特色,把他们的作品介绍给全国,全世界的朋友,对企业、家乡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它有名的如云南阿诗玛艺术团,山西太原酒厂威风锣鼓队等等都类似。我们奉化也可以有“罗蒙艺术团”、“爱伊美布龙队”------

二是每年或几年定时举办,组织大型的文化节、艺术节。展示城市风貌、地域特色。如深圳,自1990年以来,由市文化局主办,已连续14年举办了春节广场演出,由开始单纯的专业团体演出,到现在群众文艺团体自编自演。(有公安干警艺术团,少儿艺术团、中老年合唱团等等。)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呈现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北京市也从2000开始由北京市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举办“五月的鲜花”群众文艺舞蹈、戏剧(曲艺)、书画(摄影)、音乐等大赛,以展示北京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成果和市民不断提高的艺术素养。相继央视又推出了“卡拉ok大家唱”、“走进舞蹈世界”等栏目。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果,各地都能如此重视民间舞蹈文化,那么我们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一定能发扬光大,且定能更上一层楼。三是成立艺术协会,经常召开艺术研讨会,搜集积累有关资料,建立专门的档案,善于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从理论上对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总结,提炼,让民间舞蹈永远流传下去。如“英歌舞”是潮阳民间舞蹈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广场情绪舞,它取材于《水浒》中梁山泊好汉大闹大名府的故事,舞蹈动作方朴雄浑,气势豪放磅礴,场面恢宏壮观。有人称它为“中国舞蹈的根”。潮阳就有“英歌艺术节”“英歌艺术研讨会”等,富于“英歌”一块沃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一朵艳丽夺目的民间艺术奇葩。同样奉化也可成立“布龙”协会,多渠道的收集“布龙”的资料,每年或定时召开“布龙”研讨会,请有关专家和民间艺人(包括普通的舞龙爱好者)共同商讨龙舞艺术。那么,奉化的布龙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其次,注重培养一批热心民间舞蹈文化事业、积极参与、乐于奉献群众文化的积极分子和文艺骨干。从奉化布龙来讲,无论是九节龙还是十二节龙、十八节龙、二十七节龙,龙头是关键。奉化布龙要发展,关键是在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的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和年轻的热心于舞龙活动的龙头手。如刚去世不久的条宅村陈世雄老人,他从小爱好舞龙,是一名优秀的龙头手,数十年来他不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几乎将毕生精力都化在发展和繁荣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上。1955年,以他为“龙头手”的条宅龙舞队赴京演出,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1958年他破格被吸收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至今仍是奉化唯一的一员)1990年至1991年,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浙江分会分别颁发证书表彰陈世雄1993年又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家;他的生平业绩又被载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浙江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奉化龙舞的赫赫功绩就在于有一批象陈世雄老人那样的“龙头手”。因此,奉化布龙凝结着许多民间艺人的心血,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重视培养龙的传人。

第三,从单纯的文娱活动和节目活动向参与各类经贸服务活动转变。这已成奉化布龙在新时期呈现的新特点。自1991年起,奉化布龙接连参加了奉化市首届、二届、三届服装节暨僵服装订货开幕式的大型文艺活动表演。1995年参加了奉化溪口民俗风情游开幕式广场文艺表演和踩街活动,精彩的“五龙戏珠”博得了海内外来宾、记者、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不仅如此,奉化布龙还应邀参加了全省各地经贸活动和庆典仪式,如浙江西湖电视博览会、宁波城隍庙新商城落成典礼,宁波“天一广场”落成典礼暨海曙区划首届商贸艺术节、2002年宁波第六届国际服装节时尚十月巡游等等。为发展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建设显示了民间艺术独特的功能。

第四,抓特色文化的思想要明确。把积极开展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如奉化市龙,有显著的奉化地方特色,龙舞活动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尚田镇条宅村舞龙队和岳林街道周家村

舞龙队是奉化布龙的佼佼者,许多赛绩都是靠他们得来的。一直以来最活跃、艺术上最有特色的也是这两个队。我们要通过重点辅导、重点扶植等各种方式,抓住条宅和周家这两个龙舞之乡的龙头,使之不断提高巩固,带动全市的舞龙活动,在提高指导下进行普及、创新。

第五、聘任专业教练。民间舞蹈文化要让它源源流长,永具活力,不仅要保留传统的风格特色,更要以此基础上挖掘其本身特点,从调度、动作、造型、服装等方面进一步加工改造,有创新,才会有生命,所以定要有专业的教练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研究、创编,才能创作出既符合本土特色又适合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为观众所接受,为专家所认可。

第六、加强专业舞蹈团体(院校)与民间艺人的联系,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艺术水平。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专业舞蹈人士可深入民间采风,与民间艺人共同切磋技艺,不断创新,这样也能使民间艺术不断吸取新的血液而充满活力。

(2)让民间艺人和舞蹈爱好者多参加社会实践,如观摩各种舞蹈赛事和文艺演出,参加各级各类的民间舞蹈文化活动,在实践中磨练、成长、提高。

总之,尽可能为民间舞蹈文化提供一个“宽敞”的天地,让它们“健康”地成长。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秀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一定能源源流长,永具活力,这条东海边的布龙,也一定能舞出更灿烂更辉煌的明天。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作者:罗岩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中国舞蹈史》 作者:王宁宁、江东、杜晓青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年1月北京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作者:王克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4月 第5次印刷

民间舞蹈文化 篇6

关键词:民间舞蹈 文化 教学 结合

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典型地质文化特色的舞蹈,不同的民间舞蹈其具备的魅力与舞蹈风格也大相径庭。目前我国民间舞蹈种类非常多,并且大多数民间舞蹈也广受大众喜爱,我国有多个民间舞蹈在国外也有一定的传播与普及。对此,民间舞蹈教学质量将会直接决定民间舞蹈的传承效果。对于民间舞蹈而言,其大多数舞蹈都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其舞蹈文化基本上决定了舞蹈的种类以及特征。对此,研究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结合方式,便是促使民间舞蹈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民间舞蹈的文化与认识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对此,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时,不仅需要重视对舞蹈教学本身的影响,还需要提高对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

民间舞蹈文化教学不仅仅有舞蹈知识的教学以及专业动作的培训,还包含相关的理论性课程,例如民族文化史、文化来源等等。在这些方面中,教育主要是借助公开课程或主修课程等得以体现。在当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忽略民间舞蹈文化的灌输

民间舞蹈教育者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内容并不充分,大部分教师都是依据教科书中或者其他资源进行教学,其对于理论性的文化知识教育并不多。少数教师在实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基本上与本舞蹈民族、民间已经无关,而相关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填充进去的,并不是舞蹈真正的内容,从而远离民族与民间的范围,失去民间舞蹈教学的文化内涵,同样也是阻碍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模式单一

从表面上看,当前我国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设计似乎是非常合理的。但是,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程中对基础知识,尤其是舞蹈文化的主修课程在整个舞蹈教学中的占比比例非常少,基本上不足10%。因为民间舞蹈的种类非常多,再加上国外舞蹈的教学,其对于某一个民间舞蹈的教学时间并不多,大多数民间舞蹈教师只是“点”一下,并不是深教。

(三)教育面狭窄

目前民间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都是以传统式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民间舞蹈中基本上不会对民族的精神与文化进行教育、传授,更多的只是对舞蹈的动作等进行传播教育。除此之外,当前教育面狭窄同样也展现在其他方面,例如秧歌舞蹈、蒙古舞蹈、花灯舞蹈以及藏族舞蹈等基本上不会出现任何新的民间舞蹈,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面、认识面上严重匮乏。除此之外,因为当前许多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前人的教学经验为依据,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都是按照相应的规范、模式开展,在教学内容上面基本上不会有新的创意、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模式化的教育怪圈,导致民间舞蹈原地踏步,无法发展。

二、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联系

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相互扶持、相互成长,共同发展的联系,民间舞蹈文化必须以民间舞蹈教学来得以传承与展现,同样的,民间舞蹈教学也需要民间舞蹈文化来得以充实,展现舞蹈教学的全面性与文化性质。与此同时,具备充足的民间舞蹈文化的舞蹈教学,同样也是促使我国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依据,也是促使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依据。

(一)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作用

民间舞蹈教学是传播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方式,同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播、学习者的表现力与创造力的体现密切相关。教师在对某一个舞蹈进行教学时,必需要对这一个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地民族的社会、习惯、风俗以及地理环境等,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学习情境,让自己真正在这个民族问舞动,从而促使民族文化的存在意义。

(二)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有较强的维护性

民间舞蹈会因为当地的地域特点、人文精神等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或动作形式。对此,在实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融入民间舞蹈文化,既能够体现较强的采风民间文化,还能够展现较强的艺术处理技巧。民间舞蹈教学是保障民间舞蹈文化得以维持的主要依据,借助舞蹈形式展现民间舞蹈的特殊性质,借助动作的组合、节奏的舞蹈等方式体现文化中的历史内涵。对此,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教育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渗透各个民间文化地域精神的风格,并促使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能够更加有机的结合。

(三)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有较强的升华效果

民间舞蹈教学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教育基础。对此,民间舞蹈的文化不仅仅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体,还是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方式,是优化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感染与掌握的主要手段。想要在民间舞蹈教学当中促使学生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必然需要将民间舞蹈本身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习,换而言之就是促使学生掌握民间舞蹈文化,并将其体现在舞蹈动作当中,从而起到升华民间舞蹈教育的目的。

三、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有机结合改进方式

民间舞蹈教学是一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基础舞蹈能力,提升学生对民间舞蹈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精神与动作进行描述与讲解,进而优化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并提升学生自身对民间舞蹈的创作能力。同时,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之前教师需要对民间文化背景、民族文化内容有充分的理解,需要了解不同舞蹈风格之间的差异,采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民间舞蹈的内涵,从而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

nlc202309081423

(一)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学方式层面的改善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实现:1.模仿式教学。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首先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借助多媒体力量将民间舞蹈的动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该民间舞蹈有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记住舞蹈当中的各类动作与内容,促使学生更好的实现模仿学习。2.重视表现力。表现力是文化、情感以及历史融合的展现,既是一种张力同样也是一个背景的浓缩,教师在民间舞蹈教学时,想要体现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沧桑感、柔美感以及生生不息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学习不同民间舞蹈时建立不同的价值文化。3.分类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选择最符合自身形象的民间舞蹈,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效果。例如,某些学生带有一种粗犷的特质,则可以学习一些蒙族民间舞蹈,如果学生身材娇细,具备一定的骨感美,则可以以傣族舞蹈作为重点培养内容。4.知识传授。民间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对节奏、音乐知识的掌握与理解。5.音乐是舞蹈当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时必须促使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之下感受舞蹈的动作内涵,并借助语言引导学生完成相应动作,从而提高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素质

想要不断提高民间舞蹈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真正强化自身的知识素质,借助强化自身经验、文化素养等方式,掌握不同的舞蹈风格与文化知识,进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通过自身对民间舞蹈的掌握、应用能力的提升,间接性的感染学生,促使其在模仿与想象当中认识、感悟、掌握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除此之外,想要促使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有机的结合,就必须合理的设计教学课程。按照学生的不同风格特点设计相关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重点在于动作与文化的平衡性。除此之外,教9币还需要优化自身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从而优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谈论民间文化与舞蹈,从而丰富学生对民间舞蹈教育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民间舞蹈教学必然需要结合民间舞蹈文化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具民间风气的民间舞蹈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体验民间舞蹈文化,感受民族风情,同样是优化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方式。由此可见,想要有效的提高民间舞蹈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意义,就必须将民间舞蹈文化有效的融合到民间舞蹈的教学当中,促使学生感受民间舞蹈文化,感受文化当中的内涵,从而真正体验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民族风情,优化教学质量。

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研究 篇7

1、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传承影响

1.1、民族文化特质的渗透

民间是艺术的发源地, 中国各地的舞蹈形式有很多, 许多劳动人民在总结自己的生产、生活的特征过程中, 将其思想观念渗透到舞蹈中。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的精神精华, 儒家的艰苦朴素、相夫教子、和谐相处等元素一概体现在舞蹈当中, 呈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的重要魅力, 可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亮点。比如彝族撒尼人的著名的叙事歌《阿诗玛》, 通过悠扬刚看过的歌声, 我们能够感受到阿诗玛与封建势力的斗争情况, 对那种勇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出来, 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听众。所以这些歌曲主要将人文精神中的那种合理、和谐、美妙的人性表现出来, 对人性中的光明面刻画得栩栩如生。民族文化中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都是构成民族舞蹈的重要元素, 体现出全面的传统的乡土文化, 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质的体重表现形式。

1.2、民风民俗的表现

全国各地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民风民俗, 传统文化“分散”、“渗透”到民族舞蹈当中, 对于各地的人民的思想情绪、固定的生活习惯、思想信念来说, 是传统的文化中重要的概念, 舞蹈艺术融合传统思想, “顺势”本土的民风民俗, 让欣赏者看得津津有味, 在传承中才能表达出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来。傣族的孔雀舞表现出傣族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的活泼、积极向上的状态, 从优雅的舞姿中, 给我们带来了不同凡响的视觉体验, 又体现了傣族民众的朴实无华的精神状态; 侗族的狮子舞是多人舞蹈, 在传播侗族的那种传神、健康的人格魅力同时, 还用狮子的灵活、傲骨迎风的状态反映侗族人的精神面貌, 使其侗族地方的人本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苗族芦笙舞突出的是音乐, 苗族人的文艺色彩在优美的舞姿中表现出来, 亮丽的服饰、欢快的舞步, 都呈现出了苗族人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与思想意识, 是一种精妙的舞蹈艺术;维吾尔族的维族舞更加活泼美丽, 欢乐的情绪、忧伤的情感、维吾尔族的独特魅力是舞蹈的主要思想元素, 节奏平稳, 旋律优美, 反映了维族的人民的美好情感。

2、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研究

做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首先要从文化传播上入手, 要让民众清楚民族民间舞蹈的真正的精神魅力是什么, 要想做到这一点, 必须将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沟通交流工作做好。

首先在民间的家庭传承中, 上下辈在舞蹈文化的传播中, 应该做好沟通, 讲求一板一眼的舞蹈动作教授, 更重要的是民族舞蹈的“传神”应该被人记住, 在表演中的眼神、身体协调性, 应该在上辈的舞蹈者的心中有一个较好的轮廓, 呈现出来的魅力能够吸收年轻的初学者, 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自主地区学习, 用心揣摩其中的精神内涵。

其次, 在教育教学中, 不论是高等院校, 还是普通的民众, 都应该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的文化魅力, 传播者要讲述其中的奥秘, 用现代人的眼光发现传统舞蹈中存在的巨大精神魅力, 才能为学习者的舞蹈文化概念带来一个较好的认识。现在社会上也对这方面做过一些努力, 如在2002年, 东巴研究院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共同开办了“纳西族语言文字学和东巴文化”本科班。通过社会传承的方式, 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起到里及时抢救、保护和发展的作用。

3、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展望

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重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指定了相关政策法规继承和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加大了保护力度。而且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启动, 引领跟个多的人去关注、青睐、探索、研究和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彼此的民族文化交流中, 相互欣赏、学习、借鉴, 使个民族舞蹈呈趋同之势。正因为如此, 要使一民族民间舞蹈乞立各民族舞蹈文化之上, 都力争彰显着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个性, 突出自己求同存异的特色。突出舞蹈文化中的独到思想内涵, 而不是只重视舞蹈形式, 那样的效果只是表面性的, 在法律保护与教育教学互相帮助下, 使自己的传统文化能够在民间舞蹈的协调进步中获得提升。

4、总结

将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传承效果强化起来, 就应该从现实中找到继承方法。本文首先找到民间舞蹈的传承缺失, 再根据这些缺失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 从现实中找到更好的手段, 将现代传播手段与民族民间舞蹈结合起来, 把握重点内容的重点传播技巧, 主要就是将传统的文化继承下去, 才能使更加严格的传统魅力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篇8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类型

纵观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可以将其划分成农耕文化型、海洋文化型、草原文化型、绿洲文化型以及农牧文化型等五种类型。农耕文化型舞蹈具有优美、安详以及平稳的舞蹈动律,配合着道具,是平原或者山区河谷地带的人民群众在长期从事水田劳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舞蹈文化形式;海洋文化型舞蹈主要是沿海地区或者岛屿地区的人们群众在长期从事航运、渔业以及盐业过程中产生的舞蹈文化形式,包含着浓郁的海洋特色;草原文化型舞蹈具有豪放、粗犷的动律,是草原人民在长期从事狩猎、畜牧以及游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舞蹈文化形式,以娱乐性、徒手表演为主;绿洲文化型舞蹈是长期居住在沙漠边缘地区的人们在从事农耕或者畜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绿洲文化色彩和娱乐表现性,尤其是继承和发展了古西域地区的乐舞文化;农牧文化型舞蹈是居住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地区的人们群众在长期从事农业、林业以及牧业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带有宗教观念的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形式美。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路径

(一)开展民间舞蹈文化继承工作

从理论上来讲,继承民间舞蹈文化是实现传承的重要基础。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受到了新时期舞蹈文化以及外来舞蹈文化的影响,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要始终保持民间舞蹈文化的传统,充分了解和认识它们的固有习俗和文化特色,同时还要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价值。

例如,在《海石花》这个经典的京族舞蹈中,在保持传统舞蹈风格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入一些新时期的舞蹈元素特征,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民间舞蹈作品,这既可以向现代人传递京族舞蹈最初的原始文化特性,也可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种舞蹈形式。实际上,该舞蹈作品主要传承的理念在于回归自然和本体,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当代京族人民执着、淳朴的民族特征。借助这个民间舞蹈作品,可知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于继承和发扬本土民族舞蹈文化。

(二)开展民间舞蹈文化发展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民间舞蹈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始终坚持现代民间舞蹈意识和传统民间舞蹈意识的有效融合。而其发展的过程就在于民间舞蹈文化在特定范围内进行改变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继承民间舞蹈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而言,要始终遵循民族风格、民族审美观以及民族性等特征。

例如,朝鲜族女子独舞《扇骨》,其不仅继承了朝鲜族原始的生活特色,还充分借鉴了“闲良舞”的动作词语来发展自身,且相应的动作词汇并非来源于朝鲜族,所以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在发展和创新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充分融入了舞蹈创作思维和时代发展的脉搏,有效突破了传统朝鲜族舞蹈的固有形象,或者可以将其看作是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扩展和延伸,从而进一步增加其民间舞蹈文化的底蕴。由此可知,不断探索和创新民间舞蹈文化是其发展的本质。

(三)开展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教学工作

在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舞蹈教师担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拓宽自身的舞蹈教学视野,丰富舞蹈教学活动,以便进一步宣扬和拓展民间舞蹈的魅力,同时还要加强舞蹈教学的创新,鼓励学舞者进行大胆创新,以便充分体现他们的舞蹈创作意识和风格,借此来全面弘扬民间舞蹈文化。

总之,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为了应对多元文化时代对传统舞蹈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快拯救处于边缘化的民间舞蹈文化,需要在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引入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使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传承。

参考文献

[1]许漓.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7):103-104.

浅析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 篇9

一、舞蹈文化与创作的辩证关系

舞蹈文化是以肢体的动作与表现手法作为符号来区别与判断的,是舞蹈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吸收文化特点与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肢体动作与舞台表现形式。舞蹈文化包含并传承着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就迥别于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一个展现着大草原的辽阔与牧人的勇敢,而另一个则深深地与大自然融合起来,演绎着自然的美好。一般来说,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舞蹈创作应当基于历史文化,并要表达出特定时期的民族情感和性格特点,也要表现出时代的主旋律,例如,《红色娘子军》这部芭蕾舞巨作就是我们的舞蹈创作者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时代主题而创作的,不仅仅赋予了这部舞蹈时代的特征更赋予了我们国家特有的灵魂,那就是革命主义与抗争主义精神,芭蕾舞剧不单单可以表现出形体的美好,更能表现出那段历史的恢弘气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舞蹈创作与舞蹈文化的结合不再那么密切,舞蹈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自己的变化。舞蹈创作蕴含着舞蹈文化,舞蹈的发展推动着舞蹈文化的发展,他们的关系不再像以前一样密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舞蹈创作就可以离开舞蹈文化而独立存在,也不意味着舞蹈文化可以独立于舞蹈创作之外。

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舞蹈创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自己的载体,而舞蹈文化的载体实质上就是舞蹈本身,而舞蹈要发展就离不开一部部新的作品,而优秀的舞蹈创作能够极大地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舞蹈文化的发展是没有办法独立于舞蹈创作之外的。同样的,舞蹈创作也不能缺少舞蹈文化的参与,无论舞蹈创作者主观上是否乐意,他的作品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定的舞蹈文化的烙印,除此之外, 即使创作者刻意地避开舞蹈文化,舞蹈的创作也不能没有舞蹈文化作为指导,没有舞蹈文化的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缺少舞蹈营养的。可以说,舞蹈文化和舞蹈创作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也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舞蹈必须蕴含一定的文化,不然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新时代如何让舞蹈文化更好地融入到舞蹈创 作中

(一)在舞蹈创作中推动舞蹈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在创作舞蹈时要不断打破固有的创作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在舞蹈的创作中将传统的民族的舞蹈文化与舞蹈价值观念与现代的舞蹈形式相结合,或者用民族的传统的舞蹈形式表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在时代的碰撞之中,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让舞蹈创作在表现舞蹈文化的同时更加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二)舞蹈创作更加注重文化底蕴的表现

我国的舞蹈一般都有着深深的中国文化背景,能让我们轻易地嗅到中国味,她们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舞蹈创作不再注重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而是更加想要通过舞蹈演员的形体美吸引观众。所以当前的舞蹈创作更应当注重舞蹈文化的内涵,提高舞蹈创作者对于舞蹈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使其更好地将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

(三)舞蹈创作注重吸收西方舞蹈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仅西方的舞蹈形式与舞蹈技巧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西方的舞蹈文化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国舞蹈的发展。想要让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的关系更加紧密,就必须丰富我国的舞蹈文化。在吸收西方舞蹈精髓,促进我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让我国的舞蹈文化走向世界,并使我国的舞蹈更加国际化,更加亲民,更加具有生命力。

舞蹈艺术,应该是表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的艺术,她应该深深根植于一个国家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与整个民族的文化印记中,深深地根植于舞蹈文化之中。舞蹈艺术重新担负起历史责任,恢复应有的生命力。让舞蹈的前景不再迷茫是每一个舞蹈人的责任。

摘要:舞蹈是一门超越人种与国度的肢体艺术,不仅仅体现着人类的形体美感,也包含着创作者与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价值,更为主要的是舞蹈表现着时代和时代之中的文化,表现着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念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本文本着让舞蹈创作回归到舞蹈文化之中的精神对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民间文化在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舞蹈,舞蹈创作

民间文化在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各民族在形成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已经将其融入到了本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对民间舞蹈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其文化素养是通过舞蹈编排者来进行融入的。这一过程是需要编排者对民族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民间文化的留存情况进行一定的积累才能实现的。

一、民间文化对民间舞蹈发展的影响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即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已经深入到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这就使得各族人民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面貌。因为生长于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各族人民,又会被其所影响从而创造出许多富有民族特色风情的音乐、书法、绘画以及舞蹈等。例如,我国贵州省的彝族同胞们,由于其自身具有能歌善舞的特质,在婚俗中创造出了一种名为“阿妹戚托”的舞蹈。现阶段,这种舞蹈仍然存在于彝族同胞们的婚俗嫁娶活动中。舞蹈的含义是新婚出嫁的姑娘到了夫家后要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等,体现了彝族劳动人民勤劳朴素的民族传统特性。舞蹈从生产生活中产生,而这种舞蹈又是对彝族人民进行劳动生活教育以及美好祝福的载体,充分体现了各族民间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二、民间舞编创现状

从各个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来看,它们都充分体现了其民族独有的性格特性。例如,傣族舞蹈中会掺杂肚皮舞的某些元素,这就代表了傣族人民的热情而且还表现出受当地气候情况影响的地域风情。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化都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舞蹈中去,这就意味着民族舞蹈的编排创作都与其民族日常生活的状态息息相关。而从题材的表达效果上看却是存在差异的,这是因为每个民族的发展历程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三、民间文化在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一)民间文化是民间舞蹈的基础。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化是自发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其舞蹈的创作是需要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的。民间舞蹈的创作过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表层结构,另一部分是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指在民间舞蹈的表演过程中可以看见的动态性、符号性的内容,具体体现在舞蹈服装、道具等方面。深层结构是指民间舞蹈在舞蹈动作或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体文化,如特定的民族信仰、民族审美等精神层次的内容。这两种民间舞蹈的组成结构形式,都充分说明了民间文化是民间舞蹈创作、表演以及具有深刻价值的基础。

(二)利于编排者对素材的把握。舞蹈的编排者将民间文化融入民间舞蹈的具体内容中,既满足了本民族对所编排舞蹈的认同感,还使得其他外族人士较为迅速地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氛围。例如,傣族的孔雀舞就是这样。在舞蹈中通过对孔雀这一生灵的生活习性、动作等的模仿,使观赏者能够充分体会到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崇拜。这样的舞蹈艺术的传递过程,既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多样性,还使得舞蹈编排者对舞蹈表演的把握更具方向性。民族舞台编排者不用去刻意寻找符合民间文化特点的符号痕迹,而是将现有的民族特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三)有利于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间舞蹈是在各个民族自身的民间文化影响下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后来的学习者在承接上一辈老民族舞蹈艺术家的衣钵,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在广袤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统治者的更替、时代的变迁,传统民族文化逐渐被新事物所取代。而舞蹈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内容是不会根据时代的变迁而出现终止的,这就使各个民族舞蹈的艺术形式得以流传。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西方文化不断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文化根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放弃背负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转而向着更加自由、更加轻松的文化形式走去。这种情况就需要民族舞蹈工作者在舞蹈艺术中突出民间文化因素,从而使年轻一代认识到作为继承者的必要义务。

四、结束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间舞蹈文化】相关文章:

民间舞文化07-03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07-06

民间美术文化07-17

民间传统文化05-26

民间音乐文化论文05-14

潮州民间美术文化05-01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07-10

民间文化传承07-28

民间信仰文化08-09

民间文化形态08-17

上一篇:莫扎特的火把节下一篇:网络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