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2024-07-12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精选十篇)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篇1

1 网络技术及社会发展概述

1.1 网络技术概述

网络技术是人类进行网络活动而采用的方法总称, 是网络发展的基础, 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没有网络技术的出现及运用, 就没有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是服务于网络的, 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普及性, 网络协议具有一致性。

1.2 社会发展概述

社会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义, 庞元正、邱耕田等专家教授都对其概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它与社会进步不同,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 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运动变化, 涉及到人类发展的所有方面, 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

2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2.1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性

网络技术具备社会性以及客观性两个特征, 前者是指, 网络技术是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必须依存于社会环境中, 否则就会失去价值, 它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 而后者是指其本身所具备的属性, 是客观存在。网络技术具有双面性, 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及麻烦。因此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是互动存在的。

2.2 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2.1 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有利影响

网络技术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成果, 是一种现代化的生产工具, 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化的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的生产方式, 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经济方面,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交易变得更加便利, 只要有网络, 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大大促进了电子商品的成交率。以淘宝举例来说, 每年推出的双十一活动, 都会使得淘宝商家的营业额获得突破性提高, 有数据显示, 淘宝在双十一的收益比香港一天的营业额都要高。

在政治方面, 许多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意志, 都在不断研发新的网络技术, 用以巩固网络政权及其安全, 许多政府首脑在竞选时都是通过网络来争取选民的支持的。网络技术使得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等的特点, 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看到国家政治的变化形态, 发表基于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政治言论, 组织民主活动等。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提高, 人们也在网络上开展了多样的反腐活动, 比如将看到的腐败现象发到微博中, 在中纪委监督网站中留言检举腐败官员等。

在文化方面, 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能够极大的提高文化传播的速率,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在我国传统的节日到来时, 百度、360等网站都会在网页显眼的位置进行提示, 比如端午节、母亲节、春节等, 这都在无形中提高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网络兴起之后, 许多家庭都配置了电脑, 人们可以利用网络看电视剧、相声小品, 还可以听音乐听广播, 或者玩游戏, 总之可进行多种多样的娱乐文化活动。

2.2.2 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网络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 这就成为了许多犯罪分子进行违法活动的场所。比如淘宝上的商品多种多样, 人们在购买时只能查看商家展示的信息, 而无法看到真实的商品, 许多消费者都曾购买到假货。再比如, 许多青少年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做出自杀、伤人、强奸等的举动, 亦或是陷入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 荒废了学业等。再比如, 有的人利用网络技术的漏洞传播电脑病毒, 或者在网上盗取人们的信息, 这都会破坏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2.3 社会发展对网络技术的影响

网络技术依存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 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都会对网络技术产生影响。企业要提升生产效率, 就需要摒弃传统的交易模式, 采用便捷的网络交易;要想全面的了解产品情况, 也不离不开网络信息的支持;人们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快捷的节奏, 也促进了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针对网络技术制定的方针政策会对其起到导向作用,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国家提高对网络技术的重视程度, 制定一系列有计划性的研发步骤, 才能促进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也能使各领域加大对网络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

3 如何优化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想优化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 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网络监测部门, 对网络进行维护, 保证网络安全, 遇到网络安全事故, 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人们应该加强对自身隐私的保护意识, 不随意将个人信息透漏到网络中。

4 结语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网络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而社会发展会引导网络技术并促进其进步。应该正视并主导这种相互作用, 让网络技术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等的许多方面,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基于此, 本文对网络技术以及社会发展进行了分析, 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如何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技术,社会发展,相互关系,优化

参考文献

[1]徐磊.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陶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J].实践探索, 2007 (08) .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篇2

【中文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走在了前端,紧随而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发展迅速。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密切整合,使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制高点。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运用于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剖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变化特征,以此来指导我国课堂教学,进一步来推行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本质和要求,结合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现状,指出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应用网络中的有利工具,尤其是互动工具来带动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由此以师生互动来带动课堂教学。本章节还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其次根据其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三部分,根据网络通讯工具的发展和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互动所带来的变化,从理论上探讨了网络通讯环境下师生互动变化的特点,构建了网络通讯环境下师生...【英文摘要】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norm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curriculum closely

followed by the network education and remote education, also developing rapidly.New ideas, new methods and new technology in the education field is closely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which make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breakthrough and commanding heights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Will the multimedia techno...【关键词】信息技术 师生互动 互动教学 网络通讯 【英文关键词】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teractive teaching Network communicatio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研究与实践5-6出10-11Abstract6-7绪论10-20

摘要1.1 问题的提

1.1.2 网1.1.1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10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变化的要求10-1111-1611-1

21.2 文献研究综述1.2.1 国内外网络教学研究现状分析1.2.2 国内外师生互动研究现状分析12-16

1.3.1 学习行为16

1.3 相关概念界定16-17为16-1717-2018

1.3.2 教师行1.3.3 师生互动171.4.1 研究内容17-18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4.2 研究方法网络1.4.3 教学互动效果评价数据的收集18-20

20-25环境下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行为变化分析2.1 网络环境

下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分析准备工作量增多,难度增大20-21课堂管理变难2121-2222-2522-2323-2525-3425-2726-27

20-222.1.1 教师课前

2.1.2 教师课堂讲授变易,2.1.3 课后辅导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2.2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分析2.2.1 网络环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理论探讨2.2.2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具体分析3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变化分析3.1 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变化理论探讨3.1.1 师生互动形式26

3.1.2 师生互动方式

3.1.4 师生互3.1.3 师生互动强度变化规律27

27动受益面变化规律27-34主导27-2828-2929-3030-3

43.2 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变化具体分析3.2.1 师生互动的主体由以教师为主转化为师、生互为

3.2.2 师生互动内容由单一到丰富,由知识到情感3.2.3 互动途径成为影响师生互动方式的关键因素3.2.4 师生互动强度和其受益面相互制约4 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变化规律在课堂教学互动中的4.1 网络环境下单一媒介互动教学实践案4.1.1 网络视频教学系统促进城乡互动教学案4.1.2 即时通讯软件作为辅助课堂讲授平台促进互

4.2 网络环境下多种媒介组合互动教学实4.2.1 即时通讯软件和通讯工具结合传统36-39

4.2.2 非及时性互动途径带动师生研究及实践34-41例分析34-36例34-35动教学案例35-36践案例分析36-41课堂互动教学案例

课后互动教学案例研究结论41-4241

39-415 研究结论与展望41-435.1

5.1.1 从理论上分析互动教学的可行性5.1.2 实践验证不同媒介促进互动教学的可操作性极其效5.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42-43参考文献果41-4243-4659-60附录46-59致谢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修课;互动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123-2

0 引言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是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基地,通过思修课加强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受网络环境中多样化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很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向消极的方向发展,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充分发挥思修课的阵地作用,加强互动教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可,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健康成长。

1 互动教学的内涵及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方式变得愈加多样化,其中互动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应用的较为广泛,同时也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互动教学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教学内容、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之间互动合作等多项内容,旨在通过互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思修课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在思修课中引入互动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1.1 教学内容的有效互动

互动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实现互动而使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目标,这就意味着思修课互动教学要服从于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思修课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向学生传授抽象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内容的模式,而是根据教学目标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来源、内涵及作用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思修课教师可以整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案例供学生参考使用,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1.2 师生合作的有效互动

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思修课中,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虑、困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不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通过师生合作互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解决问题的互动环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进而在探索、互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1.3 情感的有效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思修课互动教学中教师注意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准确把握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表情、语言或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情感信号,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鼓励,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进而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2 网络条件下“思修课”互动教学的原则

2.1 科学性与人文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网络条件下开展思修课互动教学要遵循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原则。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思想,还要结合新时期网络环境的发展特点,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互动教学的计划、目标及内容。另外,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下,人是全面发展和不断成长的,因此高校思修课互动教学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交流,使科学理论教学富有情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2.2 现实性与虚拟性

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和生命力,因此高校在开展思修课教学时要立足于现实。尤其是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思修课教师在利用网络手段开展互动教学时要注意从客观实际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不能靠自身的主观臆测来进行价值判断,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因此,高校在网络条件下开展思修课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虚拟性与现实性原则的结合,尊重思修课理论教学的客观规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网络手段强化思修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作用,消除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作用于网络,保障大学生在开发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健康发展。

3 网络条件下的“思修课”互动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3.1 扩大课堂互动范围

教育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高校在开展思修课互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教学内容互动、师生合作以及情感交流这几方面的内容,除了进行必要的课堂提问之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本身就有很多情感交流的内容,需要教师用自身的热情和爱心去感染每一名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主动亲近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使课堂互动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内容当中,而是要从教学内容、师生情感、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加以强化,从而全方位提高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3.2 以自主互动教学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价值观,却高于价值观,它是一切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高校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才能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实现个人目标,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高校在开展思修课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引导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自主互动教学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能起到推动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与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互动来学习,进而实现内外部信息的交换,促进个体的成长。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各类网络技术手段,以强化这一互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3 加强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

信息时代下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增加了难度,高校思修课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加以引导,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理论素质教育网站,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当中的核心内容的宣传,同时还要适当增加趣味性强、相关性强的网案例资源供学生学习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的效果。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新型MOOC教学模式,为学生开始网络互动教学课程,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对某些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概念或原理进行详细的解读,教师要思考如何利用清晰、准确、风趣的语言将知识点讲得透彻、全面,在情感和思想上触动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样的互动教学模式下,网络真正成为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有助于达到强化思修课互动教学效果的目的。

4 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修课互动教学,需要从全局出发,从内容上、行为上、情感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依据科学性与人文性、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原则,扩大课堂互动范围,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强化互动,以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到大学生内心当中。

参 考 文 献

[1] 张琦,刘淑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式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03:45-46.

[2] 张红文.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论刊,2016,02:108-109+112.

网络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篇4

现实生活中, 充斥着信息化社会的影子,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由原来的电视、报纸转为网络。网络信息错综复杂, 人们却缺少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虽然网络公民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产物, 但网络公民社会还是缺乏严谨的管理制度, 使得网络公民在网络上散布的信息不具真实性。本文对该现状进行分析, 给出了相应的策略。

二、网络公民社会的现状与问题

网络社会由于门槛较低, 使网民的数量在近几年间成倍增长, 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网络公民社会, 是一个独立、自主、非官方、非营利的场域。但网络公民的自由与民主化使得网络公民社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 网络公民社会缺乏稳固性

现实社会中, 我们往往会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与法制法规。而网络社会中, 其领袖往往不具备特殊的地位, 缺乏完整的价值体系。网络公民往往是一些自发组织的群体, 他们将现实社会中不敢发出的声音, 通过网络来扩大化、夸张化地发表。由于他们在网络上发表的声音都十分极端, 使其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因为网络话题更新换代速度快, 所以网络公民声音的聚集总是会在一段时间到达高潮, 却又很快地随着时间销声匿迹, 没有任何自发组织的网络群体能够在网络上坚持很长的时间。在网络公民的组织中, 也没有相对的保护力量让组织维持, 因而也会随着话题兴起, 随着话题沉寂。

(二) 网络公民社会的感性化色彩过于浓厚

网络公民社会中, 尽管个体的生活方式、职业各不相同。但当他们作为网络公民时, 便能够在网络上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发表的言论, 由于网络集体的刺激, 会使人把这些刺激性语言发表在网络上。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网民不会掩饰自己理应克制的欲望, 一些网民甚至会用暴力的字眼来博取关注度, 当然, 他们也会使用一些煽情的字眼, 让网民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 使网民更容易被其情绪传染。

三、网络公民社会问题分析与思考

(一) 网络信息泛滥且真假难辨

现在, 通过网络来浏览信息, 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常态。然而, 网络信息的来源复杂多样, 让对其准确性与真实性的判断也成为了困扰网民的一大难题。网络信息的繁杂, 让网友真假难辨, 更有些许网民把网络当成了自己人身攻击的宣泄口, 给众多网民带来误导。有时通过网民的力量, 一个本该正常生活的人, 却被“人肉”致无法正常生活。网络信息的虚假性, 也导致了一些对网络不熟悉的人上当受骗。前段时间让人惋惜的“魏则西事件”, 也是因为其相信了网络上的虚假信息, 让不良医院骗取了这样一个即将逝去的年轻生命的大量钱财。很多网民在网络上不具有区分信息的能力, 而莫名被攻击的对象, 却对网民的做法无能为力。

(二) 网民言论盲目冲动缺乏理智

网民在发表言论的时, 常常是情感占据主要, 以非理性的思维来发表了一些言论。因为工作、学习上的各种压力, 许多人将情感宣泄的途径转移到网络。网民常常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爆发极大的言语争论, 也常会在网络上对热门话题跟风, 希望博取关注度。盲目地跟风让网友在网络中失去理智, 其言语也会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偏激。他们渴望在网络中宣泄自己的情绪, 散发自己的“负能量”, 也希望通过偏激的词语, 获得别人的认同感, 在虚拟的世界找到集体归属感。

(三) 网络反腐让官员谈网色变

官员们曾聊天“现在群众的不理解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被跳脱衣舞。”“脱衣舞”的意思是, 所有的信息都被发表到网络中, 接受网民们辛辣的问责, 体无完肤的讥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具体有三点:第一, 一些官员在现实生活中把自己的权力当成“作案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官员的行径, 就算知道, 也只是小范围的传播, 对官员造成不了实质性的伤害。但网络的传播, 能够把官员的行径暴露到每位网民的眼中, 让权力变得“透明化”, 不利于官员“搞特殊”。第二, 现在的官员, 大多都已经忘记了官员的准则——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把权力当作工具, 只想到自身利益如何上升, 却没有想过这样做是否违背的职业道德。而网络的曝光, 让一些“黑暗”的规定大白于天下, 让一些官员的“暗箱操作”也被网民扒出, 使官员们的私心遭到拷问。第三, 一些官员把自己的权力当成自己耀武扬威的资本, 民众对官员带来的欺压根本无处讨伐, 只能独立忍受。但网络的普及, 使民众能够说出自己的心声, 让官员惧怕网络的谴责。

四、网络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机制构建

(一)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网络公民社会缺乏一个严谨的管理体系, 让部分网民利用网络的便捷, 散布着谣言蛊惑人心。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让网络公民的言语更具有积极性, 提倡网络自律。严格落实相关管理规定, 保证网络公民社会有序、规范、健康地发展。对于舆论散播者, 也应予以法律的裁决, 不能够让散播者逍遥法外。

(二) 提升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网络的虚假信息让网民苦不堪言, 网络公民应对网络信息更具有判断性。而相关部门也要重视自身在网络中的言论, 同时让专业人士在发现虚假信息时, 及时辟谣。一些重大网站、电视台、媒体等, 也要对虚假信息进行打击, 不能让虚假信息扩散, 尽力除去网民心中的疑窦。

(三) 加强网络公民文化建设

网络公民在网络领域上具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但是网民滥用自己的权利, 会让网络社会变得“乌烟瘴气”。网民要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 自觉调整自己与国家、社会的相互关系, 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 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五、结语

网络公民社会是我们时代发展的产物,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它的庞大生长, 但我们能做的是自觉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 让每一位网民都能够自觉、自律。在网络社会中, 也应理性思考, 不盲目跟风。让网络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难题, 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社会。网民的数量也随着网络的普及飞速地增长。网民的大量涌现, 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冲击, 网络事件层出不穷, 网络舆论高潮迭起。网络公民社会, 由于缺乏一定的管理机制, 让网络上的信息错综复杂, 真实与虚假的信息混杂在庞大的网络世界中, 让人难以分辨。本文从网络公民社会的现状与问题出发, 衍生出网络公民社会问题的思考, 最后给出相应的策略, 来加强网络公民社会的引导和监督。

关键词:网络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网络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洪元.网络公民社会的源起:从微博说起[J].管理观察, 2014 (27) :171-173.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网络小覅

引言: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以及网络信息的安全得到保障,这使得电子商务的拥有了新式的商务通信通道、低廉的商品营销费用以及广大的消费用数量,电子商务的营销手段也更加高效。电子商务的商家能够应用电子牌公告、电子邮件以及电子商务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信息,降低网络消费互动中的沟通成本。另外,企业能够通过通过电子商务网站,了解各种信息,减少企业的库存。

一、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网络消费互动中的作用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网络交易安全是消费者和电商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1]。网上交易的安全必须要得到有效地保障,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子商务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在实际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还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例如篡改和破坏交易的信息,伪造虚假的信息邮件,商家或者消费者否认交易的信息和行为等等,这些都会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网络消费互动中,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是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识别技术以及数字签名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地保证网络交易安全。数据加密技术是计算机系统中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支持。

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包含对称与非对称两种加密技术,许多电商企业通过数据加密技术的实施,提高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行安全。而由于电子商务的网络消费活动,都是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易双方都难以识别对方的真实身份,这给交易的双方带来不稳定的感觉。而身份识别技术,能够通过口令或者标记,让身份识别更加精确,消除交易双方的顾虑。另外,数字签名技术,也能够确保电子商务网络消费互动信息的安全,使用数字签名技术,可以使得电子商务的用户能够有效地避免交易错误,或者避免信息被非法篡改。这些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避免计算机系统被病毒和黑客攻击,保障电子商务网络消费互动的安全,防止信息被非法窃取,造成财产的损失,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2]。

二、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网络消费互动中具体应用

(一)制作虚拟的商品。由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电子商务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电子商务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数据在网络进行表达,能够有效提高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网络互动中的互动作用。另外,电子商务十分注重消费者的意见,当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消费中的某件商品提出一些良性建议时,电商企业能够及时采纳,并对那件商品的虚拟模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以满足消费 者的需求。

(二)实现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建设和管理。电子商务的计算模式、网站系统平台以及网站技术开发都是网站建设的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计算模式对网站信息计息详细的计算与核对,为电站商务网站提供网站系统平台。

(三)提高网络消费互动的效率。电子商务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的网站Web服务器以及消费者的网页浏览,在互联网上发布各种电子商务产品信息,消费者借助网络检索工具可以快速地查找和浏览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以及商业信息。商家能够利用网络主页以及电子邮件在网络上进行大范围的广告宣传。以传统的广告宣传相比,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网站平台,在网络上进行宣传,能够有效降低广告的成本费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同时电子商务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以及实时的讨论组,了解市场以及商品的信息以及与消费者进行网络消费的互动。

结语: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电子商务网络消费互动的发展。计算机系统数据加密、身份识别以及数字签名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保证电子商务网络消费互动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建议,及时制定符合电子商务网络消费者需求的虚拟商品,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和提高网络消费互动的效率,降低广告宣传中所需的成本,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冬,赵军.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发展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3,12(17):45-46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篇6

关键词:社会网络,产业融合,超网络,变分不等式

引言

产业融合创造出新产出,而强的社会关系有助于同质业务的强化,网络的涉及范围越广,越有助于行为主体原有业务的连续性和功能的增强。而弱的社会关系水平则会使产业融合产品的功能异质化程度越高,从而能够规避产业功能同质化带来的市场风险,获取规避风险收益和更强的产品附加值。而产品附加值越高,个体所获得利润就越多,产业的创新性、竞争性就越强。

产业融合过程建立信任和认知、规范以及互惠等关系水平,有助于产业融合创新的进行。关系资本越强,产业之间越信任,越促进产业之间技术创新和知识的溢出,并进一步提高融合创新的成功率。因而产业融合各行为主体都应该积极地维持、建立社会“关系”网路,而这些变动又会促进行为主体调整相互的社会关系,但是社会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增强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因此,社会关系网络与产业融合网络的互动影响行为主体的收益。本文中的“关系”反映了主体的互动联系和社会资本,“融合”探讨了主体通过关联运作实现创新目标。相同的两个节点产生两种关系,一种是融合关系,另一种是通过两个节点的融合建立起的社会关系。这两种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是不断调整的过程。

产业融合网络和社会网络不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但纵观现有研究,有不少产业融合研究文献,但把社会网络和产业融合网络整合在一起研究的文献不多。本文采用网络的方法分析产业融合网络和社会网络互 动机理 ,并针对提 出的问题 构建了超 网络模型 ,运用变分不 等式理论 求产业融 合网络和 社会网络 洽合流和超网络的均衡解。 分析得出产业融合是由网络发展演化内在机制决定的。该问题的研究不但为研究产业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政府引领的产业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了思路。

一、产业融合———社会关系超网络模型

超网络模型的构建:

本文定义的超网络模型有二个决策变量:hij,sij;

产业融合网络Nb:定义产业融合网络的属性变量 ;

( 1) 主体i和主体j产业融合的水平 :hij;( 2) 达到这种产业融合的水平产生一定的效益:vbij( hij,sij) ;( 3) 建立的hij产业融合的水平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cbij( hij,sij) ;( 4) 维持产业融合的水平hij所需规避的的风险:wbij( hij,sij) ;

社会关系网络Ns:定义社会关系网的属性变量 ;

( 1) i和j之间建立社会关系的水平 :sij;( 2) 建立的社会关系所获得的收益:vsij( sij) ;( 3) 建立sij的社会关系需要付出的成本:csij( sij) ;( 4) 建立sij的社会关系需要规避的风险:wsij( sij) ;

超网络中的每个主体i面临目标最优化的决策:

( 1) 水平最大 原则 :;( 2) 收益最大原则:;( 3)成本最小原则:];( 4) 风险最小原则 :

网络中的主体对目标的权重是不一样的σ1,σ2,σ3,σ4;

并且σ1+σ2+σ3+σ4=1;

对网络中的主体最优化的目标为:

整个超网络中的最优化的目标为:

约束条件为:sij∈( 0,1) ,hij∈( 0,1) ; ( 2)

定理1:对所有的hij,sij∈K,寻求最优h*ij,s*ij∈K,使目标函数成立,即在K中求解变分不等式( 1) ,h*ij,s*ij∈K是其解。证明:对所有的hij,sij∈K,我们要找h*ij,s*ij∈K,使变分不等式成立:

其中易知可行集K={K1,K2,K3}={hij,sij/0≤hij≤1,0≤sij≤1,i=1,L,n;j=1,L,n}

是一个闭凸集。

F( X) =[F1( X) ,F2( X) ]

式可以表示为〈F*( X) ,X- X*〉≥0,X*=( h*ij,s*ij)

二、模型结果与分析

模型的分析:

命题1:F1( X*) =0,F2( X*) =0是产业融合和社会关系超网络系统均衡的充要条件。

1.由 F1( X*) =0 可以得到的结论 :

( 1) 产业融合网络构建的初始阶段 ,产业之间相互独立 ,各自提供不同功能的产品和服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扩散和知识的溢出,一些行为主体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选择了多元化生产路径和方法,提供多种服务,这样一来,一些具有相似产业功能地理位置比较邻近的产业,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不同产业之间融合,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促进创新和技术扩散,这种效应又促进更多行为主体参与进来和开辟市场,增强市场的竞争性。这种业务融合从无到有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集群内的资源要素整合与扩散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产业所处环境的开放性,专业化的分工对产业融合的推进扮演关键的角色。

( 2) 网络中的各个行为主体为了构建有效的产业融合水平,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如获取关键知识的成本,知识的共享的成本,共建科研平台的成本。在初始阶段产业融合收益很小,但有些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战略意识,他们不仅关注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短期利益,还注重长期效益。同时预测未来随着产业融合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异质性会加强,会带来更大的附加值,为产业主体创造更大的价值。

( 3) 与此同时 ,随着技术扩散和知识的分享 ,构建阶段业务融合网络融合水平的不断提高,超网络中的个体愿意进行业务深度的融合。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随着各个节点构建的产业融合网络相对成熟融合水平提高,融合收益也提高,产业融合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都会增强。这时产业融合过程应注重规避风险。当融合水平加强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过度结构嵌入问题,会降低它的新的融合伙伴选择。

2.由 F2( X*) =0 可以得到的结论 :

( 1) 对于是否建立社会关系 ,构建何种社会关系水平以及如何进行产业融合进行综合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行为主体决策关系属性时需要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影响。行为主体决定是否建立社会关系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需考虑社会关系对业务融合造成的风险,以及产业融合所付出的成本等因素。

( 2) 社会关系是网络中的行为主体获取外部资源的有效途径,产业融合的进程中,产业主体较强的社会关系有助于它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加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流动,资源要素扩张深化产业融合。而在相对松散的产业网络中,行为主体之间社会关系如果是随机的,短暂的、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发生,不利于其节点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更合理,分工更专业,同时利益也向着更广泛的方向流动。强的社会关系会增强节点之间的约束力,并使得它 们之间的 关系逐步 趋向于长 期的、互惠 的、规范的方向。

综上所述,从超网络均衡解形式可以看出,产业融合水平以及社会关系的构建以及所产生的附加值对各种成本、规避风险收益的影响决定了产业融合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中流的分布。对于产业融合水平来说,融合水平边际成本、规避风险的边际收益和产业融合的边际价值等因素共同决定着产业融合网络流的分布。同样,对于社会网络中的流来说,获得社会关系的边际成本、构建社会关系的边际收益、构建社会关系的边际规避风险等决定着社会网络流的分布。

三、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产业网络出发,在分析产业融合网络、社会网络互动基础上建立超网络模型,并运用变分不等式法求出超网络的均衡解。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现实的产业行为主体构建、优化自己的网络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产业融合网络和社会网络互动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建立高质量的社会关系并不是产业行为主体融合最终目标,而应该是通过融合为企业赢得创新性的收益,社会关系水平也会影响着关系成本、融合风险以及融合的非经济的收益。应该事先调研和评估产业的情况,以此确定合适的社会关系水平。

2.政府要注重培育开放的产业环境 ,注重信任机制构建 ,鼓励网络内的节点成员知识共享、技术上联合开发和合作,在利用“关系”获取资源及利用“关系”加强创新,强化超网络创新的调控及指导。

3.不同行为主体应以融合为导向 , 调整原有业务 , 整合技术、物质、人力等资源,在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业务融合相适应的新业务,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满足多种消费者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篇7

与此同时, 随着国内的电子商务环境越来越成熟, 网上购物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7.9%。网民规模的继续壮大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为网上购物培育了大批潜在消费者。有关网上购物的研究, 已有学者通常研究的主体集中在用户的采纳和持续使用行为。从社会互动视角分析网上购物或电子商务的文章并不多见, 而购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 本文借助社会互动理论, 将从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两个方面对网上购物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 并对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购物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理论背景与概念提出

1、六度分隔理论

社会网络是人的集合, 集合中的每个人有自己所熟悉的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 (如部落、乡村等) 内部成员的行为, 他的研究比较简单, 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却要复杂得多。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 (actor) 的一系列社会联系 (social ties) 或社会关系 (social relations) , 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 (social structure) 。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 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 网络的行动者 (actor) 既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集合单位, 如家庭、部门、组织。

“六度分隔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社会化网路服务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SNS) 的理论基础。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Milgram对社会网络的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于1967年利用传统邮政系统做了一个简单的投递信件实验, 得出结论: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即,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时隔近40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Duncan Watts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e-mail进行试验, 实验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 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并没有因为使用更先进的e-mail系统而缩短, 平均间隔还是六, 这个研究也就验证了“六度分隔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实用性。

2、社会网络的三大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包含三大核心理论, 强联结与弱联结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结构洞理论。

强联结与弱联结理论:社会网络的节点依赖联结产生联系, 联结是网络分析的最基本分析单位。1973年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最先提出联结强度的概念。他将联结分为强弱联结两种 (Strong Tie, Weak Tie) , 从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进行区分, 强联结和弱联结在信息的传递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联结包含着信任、合作及稳定, 且较容易获得, 能传递高质量、复杂或隐性的信息。而弱联结是群体之间发生的, 跨越了不同的信息源, 能将其他群体的信息、资源带给本不属于该群体的某个体, 对群体间的信息传递有一定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首先提出的“社会资本”概念。其后, 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 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之中。个人参加的社会团体越多, 其社会资本越雄厚;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 其社会资本越丰富;社会资本越多, 摄取资源的能力越强, 从而就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不仅个人具有社会资本, 企业也有“企业社会资本”, 通过联结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由于社会资本代表了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关系, 因此, 在一个网络中, 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

结构洞理论:美国学者Burt在1992年提出了结构洞的概念。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 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 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 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 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 无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现象, 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因而称作“结构洞”。

目前掌握的关于社会网络的知识, 例如结构、动态演化、网络中个体的行为等方面的知识都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而且, 对于网络的研究也面临重重挑战,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网络中动态演化, 空间位置、以及信息扩散;

第二, 分析大型网络以及将它们模型化;

第三, 网络的规划设计与综合;

第四, 更好地测度网络的结构;

第五, 网络的严谨性和安全性;

3、社会商务

3.1 社会商务的发展。

作为一种新兴事物, 社会商务近年来已经应用广泛。以微博和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化网络服务正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们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延伸至网络空间中。虽然关于社会商务最早的应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Amazon引入的的评分与评论系统, 但是社会商务这一名词是由Yahoo于2005年提出的, Yahoo指出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浏览他人分享购物经历中得到建议, 从而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物品和服务, 并最终决定购买它们。社会商务的蓬勃发展是受到近年来社会技术发展的促进, 社会商务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媒介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3.2 社会商务的两种模式。

在实践中, 社会媒介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为社交平台添加商业属性, 从而引导个体在他们经常互动的平台上进行购物;第二种是为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添加社会化应用, 旨在帮助促进人们在该购物网站上的关系。

3.3 社会商务的定义。

关于社会商务, 学术界的普遍解是社会性技术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但是社会商务的真正含义并不局限于简单地将这二者拼凑, 定义社会商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社会商务尤其自身的特点:第一, 社会商务网站销售的通常是诸如餐厅、咖啡屋提供的服务性产品, 而其它电子商务网站通常销售的是耐用性产品。第二, 没有提前提醒, 社会商务网站经常对某一产品只促销一天, 称为“每天限时交易”;第三, 作为促销的一种手段, 社会商务网站上产品折扣力度较大, 通常会有超过50%的折扣价格;第四, 由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出现, 社会商务可以利用社交网络使得顾客可以进行团购。

根据社会商务的两种模式, 并结合社会商务的自身特点, 本文将社会商务定义为, 利用诸如社交媒介和社交网站等社会性技术, 通过社交互动、用户自生成的内容等加强顾客与卖家间的关系、丰富用户对产品的视听感受, 并最终提升购物体验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社会商务不仅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 而且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新机制。

二.研究电子商务的新视角——社会网络视角

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 数字设备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已经无法完全分割开来。由于社会媒介以及数字设备, 我们正在被相互连接在一起。而那些数字设备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从社会网络到基于位置的移动应用, 我们的数字设备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正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来经营他们的公司业务。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络从事商品买卖活动。据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2013-2014年中国网民经常使用的互联网络应用中, 其中使用率增长幅度最快的分别是博客、团购、旅行预订和网络购物, 它们全年的增长率分别是博客 (24.2%) 、团购和旅行预订 (22.7%) 和网络购物 (19.7%)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 较2013年底, 增长率为19.7%;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5.7%。这些数据显示, 网络零售这一新的经济模式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力量, 并且凭借自身的独特的优势, 正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技术, 尤其是“社会媒介”大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使得人与人之间有更加密切的沟通。人们之间形成了密集的关系网络, 这种急剧增长的社会网络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说出自己观点的平台。随之产生的就是大量信息的出现, 数字信息正在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着。现如今, 许多公司都拥有大量的数据信息, 但是它们无法就如何有效使用这些信息而做出决策, 这就使得公司正在探索使用一种新的方式来为顾客提供服务。重要的是传统的实体商店正在向网上在线的商业服务靠拢, 未来的商业将是真实服务与虚拟业务的结合。由于顾客能够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公司和企业将面临的另一个转变是将自己的业务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同时, 也有一些第三方公司很乐意来帮助这些公司来管理这些复杂的数据。

信息技术的变革推进了社会网络的出现, 社会网络就是由个人或组织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组成的一个结构, 例如人们之间的友谊、作家联盟、工作中的协作关系等。基于现实世界的社交网络应用的例子包括Myspace.com, Facebook, Orkut等。在这类社交网站上, 用户可以自由展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喜好和态度, 而企业对这一特性加以利用以后, 可以成为企业推广新产品的一个新途径。例如, 当一个人购买一件产品时, 他通常都愿意听从周围的朋友或熟人都有哪些建议, 这就是身处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无法避免的, 因为个人所做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近邻个体行为或评论的影响, 理解并利用这些关系, 可以为企业推广新产品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社会商务正在迅速发展, 在线的商铺能够将网上在线市场中的店铺相互连接。社会商务的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 卖家由个人代替了企业; (2) 卖家作为个人, 管理和分类在线商店的产品; (3) 卖家能够创造他与其它商铺的超链接; (4) 卖家的激励是基于他销售所得的利润。

网上零售是企业或个体单位指借助B2C网站或C2C平台向个人或家庭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行为。网络零售包括所有针对终端顾客的电子商务活动, 这里的顾客主要指普通的个人或普通的家庭, 并不包括生产性顾客。所以说网络零售的主要模式是B2C或C2C, 而不是B2B。网上零售业相比传统零售业具有以下的特点: (1) 跨时空, (2) 全方位展示产品或服务, (3) 低成本, (4) 信息的实效性强, (5) 与顾客关系密切并深入了解用户等。

本文之所以选择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电子商务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 在虚拟环境中, 买卖双方主要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互动, 利用即时聊天工具、e-mail、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 这与传统面对面的生意网络明显不同;

(2) 网络越来越显示出社会性的特点, 买卖双方不但在网上交易, 还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聊天、交友、交流信息、增加感情和信任, 形成所谓的虚拟社会网络, 其中可以动员的资源被称为在线社会资本。

三.社会商务中存在的社会互动

购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购物的过程当中顾客有意无意地会与周围的个体产生互动。顾客在做出购买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与他有社会交往的个体的影响, 而传统的电子商务关注的更多的是最大化效益以及顾客与电商系统之间的互动。仅仅关注人-机互动是不够的, 尤其是随着社会性技术的发展, 为在线购买的过程引入了社会性的一面, 这使得网上购物成为一种社会体验。通过嵌入社交应用, 使得传统电子商务网站为顾客搭建了一个与他人或其好友联系更加紧密的平台。顾客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获取社会知识或经验, 从而支持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购物目标并最终做出更加准确和理性的购买决策。因此, 社会商务中更应该关注人-人互动。

根据已有研究, 在线的社会互动可以分为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是指顾客对产品或卖家积极或消极的观点, 也叫做在线评论或口碑营销。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是指观察性学习行为, 即顾客是基于观察其他人的购买行为而做出购买决策的。进一步来说, 当顾客对某一产品掌握的信息有限时, 如果身边的好友也在某一店铺购买了该产品, 则顾客也会对该店铺出售的产品质量更有信心, 从而对该店家也更加信任。因此, 学者们更多的是从信任的角度来研究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的。

1、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

由于在线环境中, 许多顾客在购物之前大都会搜索其它消费者对产品的观点和推荐, 以确定产品的质量而减少对该产品的不确定性。因此, 在线评论是市场营销与信息系统领域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对新产品的推广的市场营销研究中, 有三个主要的假设: (1) 顾客之间的关系影响着顾客的决策; (2) 一些顾客的观点尤其影响其它人的观点; (3) 企业有能力识别并找到那些具有影响力的节点;

顾客在购物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关系, 这其中他们的评价会对产品的销售产生重大影响, 也就是口碑效应。所谓的网络口碑是指消费者通过论坛、博客、播客等网络渠道, 与其他人分享关于某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信息。这些讨论的传播直接影响到当事公司、产品、服务的美誉度, 即网络口碑。为维护网络口碑, 有公司开始尝试参与到网络社区中, 和消费者共享发言权, 拥有自己的声音。

口碑营销是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口碑设计, 使得非生产人员 (如消费者、经销商等) 通过向别人介绍这些产品而促进产品销量增加的一种营销活动方式。从实践的角度讲, 一般的促销是自上而下、“一对多”的传播, 而口碑营销强调和注重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多对多”的传播。

互联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口碑营销的传播状况, 使它从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语言、动作交流, 转变为今天的Mail、BBS、Blog等网络传播形式的交流。网民能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产品信息的看法、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的体验, 然后互联网上看到这些信息的用户群体进行进一步的传播, 这样每个网民作为信息源的影响力被几倍甚至几十倍地迅速放大。因此, 消费者是否会采纳在线评论, 以及采纳在线评论后对其购买行为有何影响也是重要的研究问题。

在关于网络口碑的实证研究中, 主要考查了买家评价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卖家的销售绩效, Chevalier和Mayzlin通过对Amazon、Barnes与Noble两个在线书店的研究发现, 用户对于书籍的打分越高, 其销量也越大。Pavlou和Dimoka发现, 用户的文字评价有助于增加买家对卖家的信任, 从而提高商品的溢价水平 (price premium) 。Duan等研究了网络口碑的两种效应:知悉效应 (awareness effects) 和劝说效应 (persuasive effects) 。前者令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商家及其产品, 后者使得消费者对于商家的积极评价传播到更加广泛的消费群体之中。在对电影票房的研究中, Duan等发现, 用户评价好坏对于电影票的购买并没有显著影响, 但是用户评价的数量对于票房收入则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从而支持了知悉效应 (而非劝说效应) 对票房有显著影响的假设。

2、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

信任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信任不仅成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深层网络应用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在传统电子商务中应用社会性技术使得在线购物环境更加接近于现实中的实体购物环境。在线的购买者可以在虚拟社区中通过观察其它购买者的行为并与他们交流来获取更多的产品信息, 以支持他们的购买决策。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信任则是影响顾客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

声誉和信任在因特网商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 信任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对买卖双方都是有利的。信任有不同的类型, 可以分为基于知识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计算的信任等不同的维度。基于制度的信任 (institution-based trust) , 它是指消费者对于交易平台环境的信任程度, 是个人通过对于网站外观的观察或者与网站的接触, 对于网站本身质量、规模、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感知。具体到网上购物平台, 基于制度的信任主要体现在结构保障 (structural assurance) 方面, 比如合约、规章、担保书、法律等, 从而产生有利结果的信念。例如, 人们认为法律和因特网上所采用的加密等安全手段一般情况下以保护他们免遭隐私泄漏、信用卡欺诈等风险。电子商务平台特有的结构保障信任包括网站的商家实名认证、消费者保障计划、安全的支付保障体系、对不良商家的惩罚机制等。

传统的交易市场中, 参与交易的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提升相互之间的信任: (1) 通过互相之间的交往来促进一个长期的关系, 以增加未来业务合作的可能性; (2) 个人之间的信任通过口碑来传递到第三方。对于在线的商业交易, 为了提高交易者的信息的可靠性, 许多平台, 包括Amazon、e Bay、Yahoo等都构建了在线的声誉机制, 被称为反馈系统。这类反馈提供了传统市场中可得到的口碑效应。实际上, 在线的反馈机制要优于传统的口碑机制。原因是, 在线的信息获取不需要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就可以方便的获取。而且在线的反馈更有利于收集更多顾客的意见, 更具有参照价值。区分传统和在线的声誉网络的关键点是注意到它们当中存在的相互关系是不同的。传统市场更依赖于直接的相互关系:“我之所以信任你是因为你之前的行为值得我信任”, 而在线市场更加依赖于间接的相互关系:“我之所以信任你是因为从别人那里得知你值得信任”。

3.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购物研究展望

社会化网络服务, 尤其是社交媒介和社交网站的风靡, 为电子商务的买家与卖家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搭建起一个新的平台, 也催生出电子商务的新模式——社会商务。学者们对社会商务的研究视角也有所扩展, 从关注电子商务的技术指标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交互视角。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

第一, 社会互动视角社会商务理论的完善。在社会商务关于人-人互动中, 多以买家与卖家或者买家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为主体, 研究卖家与卖家之间关系的文章较少。利用好关系网可以为卖家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总的来说, 卖家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价值的创造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 卖家可以利用这一关系来提升他们的绩效。因此, 未来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卖家与卖家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关系, 这种协同关系是否会促进网商的经济效益, 这种协同关系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这些均会对促进社会商务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第二, 社会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 社会商务的盈利模式就是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介结合, 但是这种盈利模式相对单一, 不足以维持社会商务的持续发展, 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案例研究分析对比中外著名社会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和手段, 通过分析研究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社会商务盈利模式与框架。

第三, 移动化的社会商务研究。传统的电子商务已经走过了高速成长期, 当前主要的电子商务厂商都已将重点转向移动互联网领域。截止至2014年12月, 手机网购使用率已经达到42.4%, 各大电子商务网站的移动类交易APP也不断涌现, 未来对移动社会商务的研究将是一个焦点。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使得传统电子商务中的一些理论和模型的适用性有待于验证。同时, 对移动社会商务网站来说, 又有那些特殊因素会影响它的盈利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摘要:传统电子商务受到社交媒介和社交网站这类社会技术的启发, 催生了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购物。社会化电子商务是传统电子商务衍生出的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它克服了传统电子商务用户流量不足、用户信任度低等缺陷。本文主要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传统电子商务, 并着重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入手, 分别从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两个层面分析有关社会商务的研究。最后, 指出理论研究尚未完善的地方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篇8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影响的动态过程。当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时会受到与他们发生社会互动的人的影响(Godes et al. 2005)。消费者能从其他人的建议和实际购买行动中认识产品信息和对其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当一个人对两家餐馆做出选择时,他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朋友意见和经验的影响,或者在不知道餐馆特征和就餐原因的情况下,简单地通过观察每家餐馆的就餐人数来作出选择(Becker 1991)。前者以意见或偏好为基础的社会互动在营销文献中被称之为口碑传播(WOM) (e.g., Arndt 1967)。后者以行为或行动为基础的社会互动在心理学和经济学文献中被定义为观察模仿(Bandura 1977, Bikhchandani, Hirshleifer, and Welch 1998, 2005)。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互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极大地降低了社会互动的成本,迅速增加了社会互动的形式、速度、 规模、作用。2009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3.84亿,大于美国的人口总数,比2008年增长了约5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 2010)。中国最大的60个城市,70%的闲暇时间用于互联网(社交,娱乐,网上购物)( McKinsey Quarterly, 2010)。71%的美国成年人在网上购物时查询消费者评语(华尔街日报),42%的美国成年人相信这种渠道(Spors 2006)。美国经济的67%受口碑传播的影响(麦肯锡咨询公司)。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可以使消费者通过网上论坛、聊天室、博客交换信息,而且可以让企业赢得主动发起和管理社会互动的能力(Godes et al. 2005)。亚马逊公司从1995年开始就提供让消费者在公司网站上发表产品评论的选择。最近,亚马逊公司网站上已经拥有1 000万条顾客对其各种产品的评语,并且这些评语被认为是亚马逊最广为人知和最成功的特征之一(纽约时报 2004)。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网上销售商都在他们的网站上提供消费者评语信息。对于消费者社会互动,销售商面临不同重要的战略决策。例如,当消费者社会互动出现时,销售商是否应该调整其沟通策略以最佳地回应这种消费者创造的信息渠道?如何调整?什么样的条件下销售商可以允许消费者在他们的网站上发布评论,并通过发起和管理已使用者为基础的评论信息来获益?如何更好地理解这种新的信息渠道的重要地位和对于网上营销者的战略启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消费者社会互动的两种重要形式

(一)口碑传播

总的来说,口碑传播是指通过个体之间的沟通来传播信息。两种最重要的关于口碑传播特征的研究一个是质(例如口碑传播的观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一个是量(例如口碑传播的信息量)。口碑传播质能够通过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来影响销量(e.g., Mizerski 1982,Chevalier and Mayzlin 2006),口碑传播量扮演一个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能够增加顾客知晓度和增加消息灵通的顾客的数量(Liu 2006)。

口碑传播对产品的判断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消费者在购买新产品或服务时会经常依赖口碑传播(Arndt 1967; Brown and Reingen 1987; Reingen and Kernan 1986; Richins 1983)。口碑传播(其他消费者的观点)一般有三种形式:朋友建议、消费者评语、第三方的专业评论。

(二)观察模仿

观察模仿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Bandura 1977)。观察模仿如何影响个体的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以经济学文献中的信息流理论为中心。根据该理论,观察模仿信息包含其他消费者的零散的行动信息,但是不包含行动产生的原因。Bikhchandani, Hirshleifer, and Welch(1992)用一个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阐明了观察模仿的基本概念,在这个模型中消费者根据产品质量的高低来判定接受或拒绝该产品。简言之,例如对于三个顾客的实证研究。这个模型显示对于第三位顾客,如果她观察到前两位顾客都接受该产品,他也会接受该产品而不考虑其所获得的个人信息。反之,则拒绝该产品。当一位顾客接受,另一位顾客拒绝时,她将依赖其所获得的个人信息。一个人是否跟随先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选择的比例(Bikhchandani, Hirshleifer, and Welch 1998)这个简单的例子对理解观察模仿质的概念有帮助。观察模仿质是由接受的比例或在先前所有行动中采纳的份额来决定的。然而,观察模仿量在现有文献中不是一个被正式定义的概念,一般将其定义为现有顾客的行动总量,实际上是所有先前消息灵通的顾客数量。观察模仿是消费者互动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其他消费者的选择对消费者的影响,主要有:产品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等形式。

(三)两种形式的区别

观察模仿在两个重要方面与口碑传播不同:信息量和信息的可靠性。与口碑传播相比,观察模仿包含较少的信息。口碑传播通常包含其他消费者的意见和推荐信息以及原因,而观察模仿信息通常仅表现了其他消费者行动,并没有原因。由于事实胜于雄辩,以行动为基础的观察模仿信息比口碑传播信息更让人信服。

二、消费者社会互动的作用

(一)口碑传播和观察模仿对销售的影响

口碑传播和观察模仿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不同。现有的文献一致显示口碑传播质的不对称性影响(e.g., Chevalier and Mayzlin 2006,Weinberger and Dillon 1980)。特别的是,负面的口碑信息更容易被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的采纳决策影响大于正面的口碑信息(e.g., Mizerski 1982)。观察模仿(现有消费者选择)对消费者有正面影响无负面影响[1] 。企业提供观察模仿的信息能够帮助大众市场产品而且不影响弥隙产品和企业的信誉,特别是在那些消费者没有充足优先产品信息的市场上。因为,大部分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大众产品,因此他们对将来潜在的购买者传播正面的消费者选择信息,而小部分消费者购买弥隙产品。根据Anderson(2006)的长尾理论,市场上弥隙产品远多于畅销产品(所谓的98%规则)。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销售弥隙产品的利润率,虽然该产品是为满足小细分市场的顾客需要而设计的。因此,如果现有消费者选择信息对销售的影响是对称的话,在销售商的网站上提供现有消费者的选择信息不可能是一种有利的策略。这个结论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亚马逊公司在2006年末又一次开始提供消费者选择信息的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对消费者社会互动的影响

首先,两种社会互动形式的影响会增强,由于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消费者的组成不同。Mahajan,Muller and Srivastava(1990)研究发现专家购买者倾向于在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早期进入市场和接受新产品,而新手购买者进入晚。这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新购买者的比例增加。新手购买者在掌握产品特征信息方面不如专家购买者(Alba and Hutchinson 1987),因此,他们可能更多地依赖口碑传播和观察模仿信息。随着消费者构成的变化,口碑传播和观察模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其次,两种社会互动形式的影响会随着产品投放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因为从不同渠道(例如:消费者杂志,媒体的报道,广告)提供的公共产品信息量增加了,将减少观察模仿的影响(Bikhchandani, Hirshleifer, and Welch 1992),这对口碑传播有相似的影响。由于在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后期,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多,而且他们已经基于多种渠道的信息形成了对于产品的态度。因此,随着替代信息的产生,两种社会互动形式的影响会减弱。

最后,对于上述两种由推理得出的完全相反的结论,Chen, Wang and Xie (2010)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口碑传播和观察模仿随着产品生命周期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三)口碑传播和观察模仿的相互作用

口碑传播量增强了现有消费者选择信息的影响(他们是互补的)。销售商能够通过鼓励更多消费者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产品评语而增强消费者选择信息的效率。值得指出的是高点击率的网站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评语信息(Chen and Xie 2008)。因此,在使用率高的网站发布消费者的选择信息能够加大其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流行的网站需要慎重地考虑在促进消费者选择信息的技术上投资。而不太流行的网上销售商在此技术上投资获利较少。

总之,两种社会互动对消费者的作用不同,口碑传播(现有消费者评语)对消费者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观察模仿(现有消费者选择)对消费者只有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口碑传播和观察模仿两种消费者社会互动对企业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两类社会互动相辅相成,消费者网上评论的数量越大,已购消费者的选择对潜在购买者的购买决策影响越大,因此需要综合设计两种互动的管理。

三、企业管理网上消费者社会互动的策略探讨

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企业促进消费者社会互动的工具[2]。例如,可以让现有消费者在企业网站上发表产品的评论和通过发表全面的购买统计信息帮助潜在消费者认识同类消费者的购买选择。面对新问题新机遇,企业应准确选择时机,根据口碑传播和观察模仿的各自特点及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利用互联网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来发起和管理消费者社会互动。

(一)在产品的投入期关注消费者社会互动

选择介绍消费者评论信息的时机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变量。当产品处于投入期时,“专家”消费者先进入市场,产品信息量少;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新手”消费者进入市场,但产品的信息量高。口碑传播和观察模仿两种消费者社会互动对企业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企业要在产品的投入期特别关注消费者社会互动活动,即使其他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消费者社会互动活动更多。消费者创造的产品信息能够帮助经验不足的消费者选择最适合他们的产品。当市场上有足够的新手购买者(例如技术密集型产品)时,在新产品投入期的早期阶段发布消费者评语信息能够使销售商获益。但是,对专家购买者比例大和成本低的产品,延缓发布消费者的评语信息对企业来说是有益的。

(二)在网站上提供现有消费者的选择信息

观察模仿这种消费者互动的模式对消费者只有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对于畅销产品,现有消费者的选择会激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而对于非畅销产品,现有消费者的选择对其他消费者没有负面影响。换言之,企业提供观察模仿的信息能够帮助大众市场产品而且不影响弥隙产品和企业的信誉,特别是在那些消费者没有充足优先产品信息的市场上。故而,企业在网站上提供产品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等现有消费者的选择信息会实现双赢的局面。

另外,网上第三方中介面对买方和卖方,也能够通过提供前面购买者的选择行为信息,从观察模仿的不对称性中受益。这个决定能够帮助大众产品的买方和卖方,同时也不会伤害弥隙产品的卖方。

(三)慎重提供消费者发布评语的平台

当决定是否要提供一个让消费者在企业网站上发表评论的平台时,企业需要考虑一下新购买者和专家购买者的比例[3]。当新购买者数量大时,购买者评语对产品的销售有促进作用;但如果专家购买者数量大时,这样就会损害企业的利益。知名度不高的网上销售门店对于决定是否让消费者在他们的网站上发表评论需要特别小心。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者转载量,企业的利益就会受损。这些企业可以考虑通过知名的第三方渠道让顾客发表评论。

(四)区分不同等级的顾客

网上评语会影响到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例如,Resnick (2002)研究得出易趣上销售商的评论会影响到一次销售的可能性;Chevalier and Mayzlin (2006)指出亚马逊产品的评论影响书的销售。然而,不同等级的顾客发表的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公众认为有价值的评论相对于其他评论而言,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较强的影响,而且在线评论对滞销书影响大,对畅销书影响较小。对于同样的推荐信息,不同社会地位的消费者反映是不同的,亲近的相关群体并不总是比关系远的相关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大。亲近的相关群体对消费者近期的购买选择有较大的影响,而关系远的朋友的推荐对消费者远期的购买选择影响大[4]。因此,企业对现场销售和预售应制定不同的推荐策略。例如目标顾客中比较疏远的消费者提供的一般推荐信息在预售中比较有效,而在现场销售中,营销者应该用一些目标顾客熟悉的和相似社会地位的推荐者,这些推荐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消费者更信服相同社会地位的朋友的推荐信息。

很多零售商不仅建立让消费者发表评论的平台,而且投资鼓励消费者评价评语的可靠性和评论者的信用等级[5]。例如,亚马逊不仅允许消费者发表产品评语,而且鼓励消费者对已经发表过的评论对他们购买决策的有效性进行投票。消费者会被这样的网站吸引,这个网站能够让他们根据特定评论者的特征对产品评论进行分类。

(五)不同的产品市场状况与不同的反应策略

当评论信息足够有效时,企业发布的评价信息和顾客发布的评价信息会发生相互作用[6]。当产品成本低并且有充足的富有经验的使用者时,两种类型的信息是互补的,企业的最佳反应策略是在消费者评论发表以后,通过它的营销沟通渠道增加产品特征信息的传播量。当产品成本高且有相当多的新入使用者时,两种类型的信息是替代的。企业的最佳反应策略是减少它们发布的产品特征信息,即使提供这些信息是免费的。简言之,对于成本低的产品,企业应随着消费者评论的增加丰富产品的特征信息,对于高成本的产品,应该减少企业提供的产品信息。对于让人兴奋的产品(如独创的产品)和目标顾客健谈时(如大学生),企业可以采用主动的反应策略来获得收益,在消费者评语发布之前就积极地调整其营销策略。

(六)正确应对第三方的产品评论

第三方产品评论作为一个市场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买方和卖方之间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e.g., Akerlof 1970,Nelson 1974)。第三方产品评论通常根据实验室测试和专家评价的结果运用几个评论形式之一提供产品的信息[7]。很多第三方评论主体采用描述性的形式提供详细的产品特征信息,而不做与竞争产品的全方位比较。另外一些评论主体采用推荐性的形式,其不仅提供描述性的产品特征信息而且根据产品的功能和价格选择赢家向消费者推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方产品测评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汽车之家,点评狂等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第三方产品评论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日益增加,对企业的业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产品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属性。横向属性是指个人有不同偏好的属性如颜色、式样等。纵向属性是指大家有共同倾向的属性如耐久性、安全性等。对于不同的产品属性,赢家和输家应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输家,如果产品的“横向”属性更重要或者主体消费者更注重“横向”属性,输家不应用价格作为应对变量,企业无需降价;如果产品的“纵向”属性更重要或者主体消费者更注重“纵向”属性,输家应考虑将价格作为应对变量,企业应考虑降价。对于赢家,广告策略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格博弈。第三方产品测评能够使赢家的广告可信度增加,使输家的广告可信度降低。对于“纵向”产品而言,赢家用广告宣传自己的胜利会增加输家降价的可能性,从而引发价格战。所以,赢家对于“纵向”产品不应该用广告宣传自己的胜利避免逼人太甚造成两败俱伤;对于“横向”产品,降价也救不了输家,赢家应借此机会积极宣扬自己的胜利。

另外,对于描述性的第三方产品评论,赢家和输家都应减少在评论者出版物上的广告花费,但在其他媒体上的广告花费不需调整。对于推荐性的评论,低质量的公司应该在所有媒体上减少广告花费,而高质量的公司应该在其他媒体上增加广告花费,但始终在评论者出版物上减少广告花费,除非评论的渗透率特别低。

四、结论

消费者社会互动的两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购买行为,对企业产品的销售有较大影响,企业应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地管理消费者社会互动。在产品的投入期企业应更加关注消费者社会互动活动;对于观察模仿这种消费者社会互动形式对企业只有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企业应在网站上提供及时公正的消费者选择信息,实现双赢;对于口碑传播这种互动形式,企业应慎重提供消费者发布评语的平台、区分不同等级的顾客、根据不同的产品市场状况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正确应对第三方的产品评论来更好地管理消费者的社会互动。

参考文献

[1]Yubo Chen,Qi Wang,JinhongXie.Online SocialInteractions:A Natural Experiment on Word ofMouth versus Observational Learn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Article Postprint,2010.

[2]Nan Hu,Ling Liu,Jie Jennifer Zhang.Do onlinereviews affect product sales?The role of review-er characteristics and temporal effects[J].InfTechnol Manage,2008(9):201-214.

[3]YuboChen,JinhongXie.Online Consumer Re-view:Word-of-Mouth as a New Element ofMarketing Communication Mix[J].ManagementScience,2008,54(3):477-491.

[4]Chris Forman,Anindya Ghose,Batia Wiesenfeld.Examin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iews andSales:The Role of Reviewer Identity Disclosurein Electronic Markets[J].Information SystemsResearch,2008,19(3):291-313.

[5]Nanda Kumar,Izak Benbasat.The Influence ofRecommendations and Consumer Reviews on E-valuations of Websites[J].Information SystemsResearch,2006,17(4):425-439.

[6]Peng Huang,Nicholas H.Lurie,SabyasachiMitra.Searching for Experience on the Web: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Consumer Behav-ior for Search and Experience Goods[J].Journalof Marketing,2009,73(3):55?69.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篇9

(一) 网络化课堂协作互动教学的特点分析

1. 交互性学习。

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建成, 为学生个人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互、合作探究与共同解决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每一个学生可以代表个人或学习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倾听他人提出的思想和意见, 并以此展开讨论, 生生互动。学生在网络课上可任意自主的学习, 可查阅老师自编的网页内容, 也可查阅网上资料或完成在线练习。人机互动, 完全达到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学生将各类信息整合在一起, 形成对事物立体、多面的认识, 这一学科互动过程就是一个获取知识、分析知识、综合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

2. 个别化教学。

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 通过网络而进行的“人—机”交互、“人—人”交互, 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 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 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 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

3. 人性化课堂。

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学习者可采用匿名的交流方式, 每一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 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因此, 畏惧羞涩将不复存在, 学习失败也不会变成难堪的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负担和挫败感, 放松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释放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过程角度讲, 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 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生不是观众, 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 而是作为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 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 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 网络化课堂协作互动教学的初步实践

根据历史与社会新课标的要求, 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以及历史与社会课程自身的综合性、开放性、区域性、实践性, 我们将网络环境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协作互动教学表述为“情境设计—问题发现—主体探究—协作学习—总结拓展—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并以《帝国新政》教学作实践探索。

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就是上面所说的六个环节;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是两条暗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交织成一条明线。所有的活动基于网络资源。具体设想及操作如下:

1. 情境设计。

网络学习环境必须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 除了教材提供的文本、图像以外, 教师设计的一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媒体资源和相关网站学习资料, 如图片、文字、动画、音频、视频文件等, 都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载体。协作学习使用的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共同学习;在服务器上提供公共的讨论区, 学生可以公开讨论, 发表意见;通过BBS进行网上的实时在线讨论;通过主页链接到教师或同学的主页上, 在主页上留言或通过E-mail将意见广播出去;在QQ上创建群组, 将学生网上聊天的兴趣和技能迁移到讨论学习中等。建构主义认为:当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 当提供对知识的运用机会的时候, 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 当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其个人相关联的机会的时候, 学习者就能进行理想的学习。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基于知识和经验的背景而整体的建构知识。在《帝国新政》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整节课的知识点归结为唐帝国的建立、发展、高潮、结束, 并对该帝国的概况做一简单介绍。接下去, 呈现给学生的是帝国前期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中期 (武则天、唐玄宗统治前期) 、后期 (唐玄宗统治后期) 的照片及一些文字材料。如前期“情境”: (1) 唐太宗李世民的肖像; (2) 名言:“水能载舟, 亦能履舟”“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3) 隋朝末年, 李世民的一些杰出表现, 以及农民战争的情景图片 (显示战争的残酷, 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另外, 创设情境不是为创设而创设, 而是为网络环境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信息提炼环节作铺垫。

2. 问题发现。

问题的发现建立在信息筛选和提炼的基础上。所谓信息提炼是指对师生、生生互动中呈现的材料、信息, 经过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地整理加工, 提取其有效信息。历史与社会信息提炼的过程是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从整理资料、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到得到结论的能力, 都将得到有效训练。本课在该环节的实践表现为:各小组自行推选负责人;确定个人分工;通过查阅资料 (包括文章、书籍、视频、网站等) 、协商讨论, 将各组的研究成果制成幻灯片形式, 幻灯片要求鲜明的体现本组的论点和论据, 图文并茂。教师在其中应该扮演引导角色, 引导学生走出对信息提炼无从下手的困境。最后, 学生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贞观之治”社会和谐局面的出现是否是唐太宗李世民个人的功绩和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两个方面。

3. 主体探究。

该环节主要落实在分组探究上。在《帝国新政》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对唐朝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班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成三个大组。第一组研究帝国前期、第二组研究帝国中期, 第三组研究帝国后期。各组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的质疑, 应该以学生自己的解疑为主, 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或与学生共同研究, 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 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

4. 协作学习。

“协作交互”就是将一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 (网络小组) , 每个小组又由若干名学生组成, 形成一个小规模信息交流网络, 个体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及单干完成学习任务。最后以小组的活动 (成绩) 与其它小组进行竞争、交流, 互相促进, 互相启发, 各个网络小组和教师共同组成课堂教学信息交流的大网络。在《帝国新政》的教学中, 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输到各人电脑上, 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甚至可以辩论。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阶段, 每个组的同学按照事先的分工各司其责;4~5位同学重点看学习网页, 提出丰富、修正本组讨论成果的意见, 并写成讨论成果的补充说明稿 (小论文形式或幻灯片展示, 辅以文字说明) ;1~2位同学重点看本组补充说明稿, 将本组的论点、论据加以完善, 并准备好陈述本组观点;1~2位同学负责对其他组的质疑;1~2位同学专门收集别人对本组的质疑, 确定回答哪一个问题, 并准备进行回答。最后本组同学互相交流为展示成果做准备。第二阶段, 首先各组由负责发言的同学向全体同学陈述本组的观点, 即从他们组讨论的那个方面的角度出发评价帝国发展时期。其次由负责收集质疑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 回答的问题应服务于本组的讨论成果。最后, 由负责对其他组的质疑的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要求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 找出其他组讨论果中的漏洞。

5. 总结拓展。

教师对学生的建构信息进行及时评价反馈, 不但能使学生对自己一个阶段的信息建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成功或成就感对下次知识的“同化”、“顺应”所产生的巨大驱动力。为此, 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各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帮助学生对本课论题形成整体的认识。

6. 迁移运用。

在师生与教材、资料的多维多向互动的基础上, 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进而解决在学习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 从而生成新的情感与认知, 形成新的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协作学习中提出的新问题, 《帝国新政》的迁移运用可以这样安排:科举制度的实施受到了贫寒知识分子的欢迎, 但新事物的出台总会受到许多阻力, 你能想象哪些人会反对科举制度吗?请以《科举制的开端》为题, 选用漫画、历史短剧、故事、小品、相声等形式, 描述对此问题的认识。请同学协作制作个性化网页进行交流。

(三) 继续努力的方向

1. 深入挖掘网络资源, 变革教材资源观。

教学内容不要再局限于书本知识, 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大胆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开展学校间、地区间网络环境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学习交流, 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实践, 提高整合教学的水平。

2. 贯彻落实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应该体现出动态的、人性化的、交互性的、易通性的特点。学习目标所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我发展, 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合作的程度等。

3. 实施动态化的教学的形式。

网络化教学通过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 适当变换师生位置, 增加组内生生互动, 小组互动, 组间互动等网络化交往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不能越俎代庖。否则, 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再度转入“教师中心论”的漩涡。

4. 进行高效化的评价。

首先评价标准要改革,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种学生自主探究, 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 要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创造空间。其次, 评价形式要多样化。除采用教师评价外, 还应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再者, 利用网络可大大提高评价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总之, 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构建自主开放的网络化课堂协作互动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参与中逐渐养成“自主发现、自主质疑、勇于探求、合作参与”的学习习惯, 逐步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

摘要:信息社会下的教育环境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建构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网络化课堂协作互动教学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基本的操作环节, 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教学,协作互动,基本特点,操作环节,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子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5) .

[2]王迎.网络化课堂教学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4) .

[3]王吉庆.网络与课堂教学漫谈[J].电化教育研究.2002, (3) .

[4]周勤.协作学习与网络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5) .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 篇10

1 建设互动电视技术平台的背景和特点

网络互动电视主要以数字的方式对信号进行处理, 利用有线网络技术, 可以使得电视设备拥有更高的性能和新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 电视技术平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发展。

充分利用有线网络技术, 建设电视平台, 可以丰富电视节目资源, 为广大的观众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节目。互动电视改变了传统电视“你播我看”的模式, 给用户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的设置, 以及信息多媒体服务。与传统电视播放的平台相比, 互动电视播放平台不仅有信息广播通道, 还有信息汇穿通道, 可以用于返回用户的定制以及点播设置信息。网络播放平台不同, 互动电视实现的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一般情况下, 有线网络互动电视实现平台所采用的物理连接方式是C A B LE下行以及C A B LE、PSTN上行, 技术手段是D V B-C下行或者D A V IC/D V B-R C回传、D O C SIS回传。

2 基于有线网络, 建设互动电视平台的优点

近些年来, 各地开始对有线网络电视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加大了对有线电视互动平台的软件以及硬件的投资和开发, 导致有线网络互动电视平台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1) 充分利用有线网络的宽带资源。有线网络互动电视平台利用先进的数字信道调制和压缩编码技术, 有效提高了宽带资源的利用率。将6套数字信道包含入一个有线网络互动电视频道中, 可以有效的增加频道节目的数量, 丰富电视节目的内容以及图像、视频质量。将数字调制技术与传输方式结合起来, 使得数据信息的传输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2) 提高了电视播放质量。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技术平台, 为网络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服务类型, 其中包括有视频、数据以及音频、语音等。同时还有效的提高了电视播放的画质, 增加了用户设置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机顶盒, 在电视上浏览网页, 还可以将网页信息转换发送, 并为用户提供电子邮箱和远程教育等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3) 降低投资成本。利用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技术平台作为用户传送信息, 进行信息交换的回传数据通道, 可以与其他网络互动平台共用网络平台, 只需在平台上增加一些有线网络互动电视服务所需要的设备, 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投资成本。4) 扩大面向对象的范围。因为有线网络互动电视所用到的机顶盒里用到了基于D O C-SIS的C M, 可以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一些简单的, 与通信相关的服务, 还可以为普通的用户提供服务, 所以使得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服务对象更广。很多人将有线网络互动电视当做一个显示终端, 在电视机上浏览网页, 收发邮件, 购物等。5) 增加用户对使用权限的控制。有线网络互动电视机一般都会有一个机顶盒, 机顶盒中含有智能卡, 利用C A的有条件控制技术, 可以为用户提供使用权限控制以及内容收费功能, 同时电视机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 定向向用户提供播放信息内容, 收费标准根据用户定制的视频或者音频等的级别而定。有线网络互动电视机还可以收集用户兴趣、习惯、爱好的节目等数据, 并将数据记录在机顶盒的智能卡中, 定期将智能卡中的数据内容反馈给前端, 从而使得电视台的相关人员获得更丰富的用户资料, 以及爱好等商业价值不菲的信息。最重要的是, 用户交费不再需要像传统的一样, 必须去固定的交费点交费, 可以通过有线网络进行预付, 然后再以积分或者是数点的形式存于智能卡。方便用户进行日常交费。

3 平台建设功能模块

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技术平台主要有制作、播出、互动三个模块:

1) 制作模块。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技术平台的制作模块主要是用于采集应用的内容, 并对问题进行管理分析。制作模块上有很多种格式可以用于对应用程序进行管理, 且无论这种应用程序属于什么设备。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技术平台的制作模块上的应用程序以及数据资源、应用讯息的描述方式很特别。所以平台在处理程序内容时, 用户并不知情, 处理过程, 对于用户来说, 是透明的。采集用户的互动内容时, 制作模块不仅需在目标控制台上对用户所用的模拟工具进行测试, 还需对i TV应用同步点模拟工具进行定义。制作平台以应用程序以及数据资源管理器作为核心, 对元数据以及数据资源进行管理、描述等操作。2) 播出模块。播出模块主要的作用是发送规划以及监管处理内容。在播出模块所得到的内容可任意通过带内路径传输到多个平台设施上, 并且通过广播或者卫星等方式对数据内容广播, 数据内容可以存在服务器上, 被带外路径访问。带外路径访问数据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包处理的方式。播出模块除了发送规划以及监管处理内容以外, 还需要实时插入更新播出数据, 并将新数据插播入直播中。3) 互动模块。交互模块主要用于实现应用的个性化以及在线服务, 并进行多平台交易等。交互模块以多平台交易作为应用服务器的框架, 将外部的数据库以及现有交易环境集成在一起, 可以存储用户信息, 并了解到用户的偏好。

4 平台建设步骤和要点

在建设有线网络互动电视平台前, 首先要明确平台具体的业务种类以及目标功能。并根据公司现有的网络实力以及资金状态, 对互动平台服务进行分阶段建设, 慢慢实现平台的全部功能, 在平台建设的初期, 先推出对网络要求不高, 需要资金较少的电视平台。当网络条件变好, 拥有双向的网络通信设施以及增加业务所需要的设备材料时, 可以增加平台的互动服务。打开国际网络访问服务, 建立互动电视服务平台, 为以后的网络平台发展奠定基础。

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技术平台不仅只是提供信道服务, 还需要能提供很多种类复杂的其他功能服务, 所以在进行系统集成前, 需要准备好相关的硬件设备以及中间件的平台, 并做好C A加密及用户管理等各个工作有关的子系统。

5 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 带动了各种电子技术以及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 传统电视终究退出历史舞台, 随之而来的是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改革。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技术平台给用户的生活中造成了巨大的改变, 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 并为电视台带来了重大商机。

摘要: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带动了网络电视的发展, 网络电视的快速发展, 导致很多电视网络公司都开始探索设计网络互动平台, 本文主要介绍了建设互动电视技术平台的背景和特点, 并分析基于有线网络, 建设互动电视技术平台的优势, 探索在线网络下, 实现互动电视平台的功能模块以及步骤要点。

关键词:有线网络,互动电视,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郑德华.有线网络互动电视的技术平台建设[J].信息时代, 2012.

上一篇:铁路运输会计准则下一篇:高血压伴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