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成本计算

2024-07-23

计算机辅助成本计算(精选十篇)

计算机辅助成本计算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各企业被广泛应用, 由此, 计算机审计已被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目前, 计算机审计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审计机关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的法规、条例、被审单位的有关情况、已审案例的审计结论和处理结果等, 以便需要时可迅速查询和及时调用。

2. 利用计算机对审计资料进行统计、汇总编制和打印出各种类型的报表。

3. 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把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 辅助审计人员完成部分审计工作, 一般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它的作用是检测电算化系统技术的错误和缺陷, 判断电算化处理过程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以及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4. 对重点单位经济活动的直接监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增加。因此, 本文拟根据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的均衡原理和几何模型, 分析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增加的原因及表现, 以求采取适当的审计策略来降低计算机辅助审汁风险和证据成本, 并同时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期望审计风险、实担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本的均衡

所谓审计风险, 按照我国注册会计师颁布的新审计准则的定义, 它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从形式上看, 审计风险有期望审计风险和实担审计风险。期望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时, 主观确定的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实担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发表无保留意见时实际承担的风险。实担审计风险与收集、评价的审计证据的数量相关, 即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 审计风险越小;反之, 审计风险就越大。一般只有在实担审计风险小于期望审计风险时, 审计人员才能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

期望审计风险、实担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本之间的关系的几何模型如图l所示。对此有几点说明。

1. 期望审计风险一般介于0~1之间。当期望审计风险=0时, 说明审计人员绝对保证被审单位的财务报告不存在重要错误;当期望审计风险=1时, 说明审计人员认为被审单位财务报告完全不可靠。

2. 从曲线S的特性可以看出, 在某一点以前, 所耗的证据成本能大大地降低审计风险;而过了这一点, 在审计风险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 要降低一点审计风险, 所付出的证据成本将大大增加。这一点就是L与S的相交点, 表明期望审计风险和实际审计风险相等时的证据成本最为恰当。因此, A点就是权衡证据成本与分析之间关系的均衡点。

3. 审计证据越多, 审计成本越高, 实担风险越小。但随着审计证据数量和成本的增多, 实担审计风险的下降幅度呈递减趋势, 这体现了“收益递减规律”在现代审计中的运用。

三、增加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成本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计算机辅助审计既具有常规审计所具有的审计风险, 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也有其特定的审计风险内容。根据调查可知, 增加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有:

1. 信息系统或相关系统程序可能会对数据进行错误处理, 也可能会去处理那些本身就错误的数据。

2. 自动信息系统、数据库及操作系统的相关安全控制如果无效, 会增加对数据信息非授权访问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导致系统内数据和系统对非授权交易及不存在交易的记录遭到破坏, 系统、系统程序、数据遭到不适当的改变, 系统对交易进行不适当的记录, 以及信息技术人员获得超过其职责范围的过大系统权限等。

3. 数据丢失风险或数据无法访问风险, 如系统瘫痪。

4. 不适当的人工干预, 或人为绕过自动控制。

5. 电算化数据处理存储方式带来的风险。如审计线索的不可视性、给审计人员察觉异常、查找错弊带来困难, 影响了审计效率和质量。

6. 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失灵风险。如硬件故障、软件有病毒等, 使数据失真, 也可能引发风险。

7. 计算机系统控制风险。计算机内部控制不完善的风险很大, 或虽有完善内控制度, 但执行不力, 也存在风险。

8. 计算机舞弊风险。计算机舞弊风险是指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舞弊行为导致的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被审单位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的方法主要有:篡改输入、文件、程序和输出以及非法操作等。当然, 报表审计工作并非专为发现舞弊, 但也要合理保证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失实的舞弊得以披露。如果由于审计人员未能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而出具无保留意见, 其实担审计风险将是十分严重的。

9. 目前, 一般审计人员电算化会计和审计知识技能均不足, 专业胜任能力受到影响, 增加了审计风险。

1 0. 目前实用的的审计软件较少, 制约了审计质量和效率, 加大了审计风险。

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增加了审计证据成本, 主要还表现在资源、时间和人力的耗费上。

(1) 与“绕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相比, 目前的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方法的成本太高。以检测数据法为例, 为正确评价客户的电算化系统, 需要事先进行大量的工作, 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 以便和客户系统的处理相比较。此外, 测试数据的设计和安排也需要有充分的考虑、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而且, 被审系统越复杂, 实施越困难。

(2) 不同客户的电算化系统在开发形式、软硬件配置和应用程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 加上通用审计软件的缺乏, 审计人员需要对不同系统设计不同的审计软件。因而, 引起审计证据成本的增加。

(3)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中, 嵌入审计程序法对审计人员的要求甚高, 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一定的应用程序方面的知识, 还要能将审计软件移植到客户的计算机系统中。这对目前的审计人员来讲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 不得不依靠纯计算机人员来完成计算机审计任务, 这不仅会增加重大错报风险, 也增加了审计证据成本。

根据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增加的趋势, 我们必须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定在低水平内, 但也要考虑审计证据成本, 若把审计风险定为5%, 可将风险模型列一检查风险变动简表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来说, 重大错报风险较高, 检查风险可接受水平必须确定在低水平阶段。

四、结论和建议

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时, 必须处理好审计证据成本和审计风险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确保既不使审计证据成本过高, 同时也能将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便捷, 但同时却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 采取适当的审计策略以降低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就成为迫切的任务。笔者认为,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合理确定期望审计风险

我们对图2加以分析。如果审计人员要降低期望审计风险, 则期望审计风险从L1变为L2, 风险水平从a点降为b点, 证据成本也从c点移到f点, 这时, 审计人员就要权衡审计风险的降低率 (a-b) /a与证据成本的增加率 ( (d-c) /c之间的关系, 以判断这种变动是否值得, 若审计风险的降低率高于审计数据成本的增加率则降低期望审计风险有利, 否则不利。也就是说, 如果降低期望审计风险可避免的损失大于由此而增加的证据成本, 审计人员就应降低期望审计风险, 实施根多的实质性测试, 以使审计结论更加可靠。

2. 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

缺少审计方面的实用软件, 是阻碍审计部门购买运用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有好的实用软件, 就可以促进计算机的配备, 带动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发展。因此, 要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 力争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软件, 在系统内推广使用。

3. 熟练掌握通用审计软件

通用审计软件是具有常用计算机审计功能的计算机程序, 其主要功能有辅助会计师事务所管理、辅助制定审计计划, 辅助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辅助会计数据的采集与转换、提供一系列审计工具辅助审计、辅助工作底稿的的编制与复核, 可与W O R D、EX CEL集成, 方便用户导入、导出编制的资料等。审计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 熟悉通用审计软件辅助审计的步骤, 不断提高审计软件的使用效率。

4. 制定和推广电算化系统的行业标准

制定和推广电算化系统的行业标准的目的在于尽量使同一行业系统的电算化系统采用的软硬件配置、系统开发走准化模块式设计道路。通过模块化, 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一个个有联系又独立的模块, 同一行业部门的电算化系统中执行同一功能的部分应尽量采用系统的模块设计。这样, 可大大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成本。另外, 还应坚持重要性原则和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总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对系统导向审计的发展, 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的最新趋势。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来说,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 更应在审计计划阶段加强期望审计风险的确定工作和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加强审计证据的经济性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陈婉玲.利用通用审计软件辅助审计[J].财会月刊, 2006, (1) .

[3]李若山.审计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5.

[4]张力民.计算机系统控制与审计[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 1994.

计算机辅助审计 篇2

说明:实验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和要求,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教具,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心得体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流程(2)掌握《审易A5》软件的基本功能并能熟练应用其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二、实验要求:

(1)按照要求,对各科目进行分析性复核

(2)根据案例的背景资料和实验要求,模拟审计过程

(3)根据案例的实验结果,编制各科目审定表底稿,运用职业判断形成审计结论

三、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教具: 计算机、用友审计软件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计算机审计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辅助审计,因此,它同传统审计操作程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分为接受业务、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和报告审计结果等四个大的阶段。我们在课堂上演练的主要是计算机审计实施阶段,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对计算机系统所产生的会计数据进行测试评价。

首次操作令我感到审计软件的方便、快捷。以往我们查询凭证,还要手工逐个的查找,而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只要输入查询条件,瞬间便可一览查询结果。我对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浓厚兴趣便顿时产生,让我不禁想往下探索,看看审易软件的强大功能。第一次课,田老师引领我们入门,开始了审计过程的准备阶段。大家一起新建自己的用户名、新建项目、进行相关的初始化设置,然后进行数据转换并数据平衡检测,都没有问题的话,至此,实验的审计准备阶段就完成了。

紧接着,步入下一个环节——控制测评。鉴于限实验环境的限制,我们仅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审易软件对这部分的审计采用的是内控调查表的方法。这一部分需要我们根据已知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完成后,系统会很便捷的生成内部控制调查表并自动生成相关意见。这种效率上的优势是传统手工审计不能比拟的,其准确性更是毫不逊色。

接下来,承接着内控评价的内容,实验开始进入实质性程序阶段,这是我们实验的核心部分,这期间,会形成大量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疑点底稿等等。由于

第一次课我的系统数据输出有一点问题,导致我没有成功恢复数据,在田老师的耐心帮助下,我重新进行了初始化设置。这点教训让我更体会做事的细心、到位的重要性,否则会直接导致工作的失误。在第二、三次课上,我依次进行了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与费用、筹资与投资四个循环的审计。在销售收款循环,举例来说,应收账款的审计,我们要先进行查询,查看余额、明细,查找贷方余额大于10000的、账龄大于180天的、性质重大的款项,形成一个查询结果保存在底稿平台;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性复核,运用趋势分析功能,生成应收账款的柱状图,以明了哪些月份值得重点关注并备查;对应收账款对方科目进行分析,以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在询证函工具下,对抽取的应收账款生成询证函并予以保存。对分析出的需要调整的款项编制调整分录,最终通过“取数”编制应收账款审定表形成工作底稿。

在采购付款循环,审计操作的主线是相同的。如固定资产及折旧的审计,同样要先对该科目进行分析性复核,形成查询结果;根据实验要求对可疑点和不恰当的会计处理编制底稿和调整分录,编制固定资产审定表,这部分的问题是盘亏资产处理不当,都要在工作底稿中予以体现。

审计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了,生产费用、筹资投资的审计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具体到每一个科目来说当然会有所不同,并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存货的部分,不要只查看末级科目,不然金额是不全面的;设置查询条件时,借、贷方要分清,是发生额还是余额要分清,不然结果都是不合适的。以下是关于会计科目的筛选:

在完成了审计实施阶段后,进入审计终结实验阶段,就是产生审计报告,这个审计过程的结晶。在报表功能下,便可看到基于之前审计活动所产生的财务报表,但是数据是不正确的,需要我们把它调平。通过检查审前的报表,把公式不恰当的项目调整了过来,使之平衡;但截至实验结束时,我们都没能把报表调平,一系列的增减变动调试,却始终没成功,不知道是系统本身的状况还是我们大家的理解有误,希望老师能在审后报表上给我们“开恩”。最后是附加的一个应收账款催款通知书: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验时间真可谓转瞬即逝,抡文老师老师将我由对计算机审计仅有课本上的了解一步步引领到对实际操作的掌握,这是一个有着深刻实践 10

意义的进步。在这个电算化的时代,审计业务也是基于计算机的辅助开展。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会熟练进行计算机审计无疑是一个竞争优势。因此,我想特别感谢田老师,带我进行了体验了一把电算化审计的魅力。

每一堂实验课上下来,都感觉非常紧凑,气氛中舒展又带着紧张,有时候几节课都顾不上看表,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我们的实验模式是大家各自进行演练,李老师对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导。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既不耽误全体的进程,又考虑到了个别需求,与我们的实验课性质很匹配。现在回想起来,从审计初始阶段到终结阶段,一切都是与鼠标、键盘和电子数据打交道,查询到的疑点或结果也是直接生成电子底稿存档,很多工作都是在几秒钟之内完成,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但是,计算机审计工作同样需要我们具备细心、洞察、分析、审慎,而且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就像我前面提及的,第一次实验结束后我的备份没有做好,导致下次实验得从头开始。倘若审计工作已经进行到了尾声,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么后果就更为严重;若是在工作岗位上,说不定便会造成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损失。还有,计算机软件的工作需要我们输入各种各样的条件,若是对软件的理解操作不当,也会直接导致审计工作中发生错误。

最后,要再次感谢李老师的耐心、悉心的指导与关爱!

学生签名:

实验教师评语及评分:

计算机辅助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刍议

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以下简写为CAI)是指利用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和处理媒介.辅助教师完成教学和训练任务。CAI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高效的学习环境。整体运用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情景模式单一、片面、僵化等缺点。CAI的使用能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构成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的六个模式:练习、个别指导、对话咨询、游戏、模拟和问题模式。练习指的是CAI通过题目的编排、答案的比较、分数的登记对正常教学进行补充;个别指导指的是规则的传授、对学生理解的评估、应用环境的模拟等;对话咨询就是俗称的人机对话,学生与计算机之间进行自由交流;游戏指的是创造一个教学游戏,游戏的内容与过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模拟指的是用计算机模拟真实现象,并在计算机模拟的真实现象中进行控制訓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问题模式指的是设置和教学目标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CAI系统的引导和展示进行问题的逐步解决,进而完成教学任务。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的实现是需要它自身构成的支撑的,如同人去完成工作事情是需要血肉身体的支撑一样。而CAI的构成就是其身体血肉,由三部分构成:系统硬件(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和控制器),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工具软件、文字处理系统),课程软件。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是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必须具备的系统,是计算机运行的基础。课程软件则是程序设计人员按照教师教育和教学要求,为教学量身定做的教学应用软件,为CAI系统所独有。课件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经验等诸多教学要素,它的开发是程序设计人员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师教学水平和经验精华在CAI中的浓缩和体验,是CAI系统的灵魂和精髓。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早起源于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近几十年来,CAI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⑴1958年到1965年的初期阶段。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大学和计算机专业公司进行的软硬件开发研究。⑵1965年到1970年的研究规模扩大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规模空前扩大,并且将以前的多项研究成果投入实用。⑶1970年到1975年CAI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阶段。这个阶段,CAI系统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并日益变的实用化。应用的范围除了数理化等科目外,在医科、文科、体音美科目等多学科领域都开始了CAI的辅助教学应用。⑷1975年到80年代后期是微型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广泛推广的阶段。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改进了CAI教学系统,使其日益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理想工具。⑸80年代末期以后是多媒体计算机在CAI中的广泛应用阶段。这一应用被称为CAI教育系统的一场革命,具有文字、图像、声音、图形等综合处理功能,显示了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CAI发展的主流方向。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1.部分教师对CAI的使用存在认识误区。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是CAI引入教学领域的终极目的。由此来看,CAI和传统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一样,都是属于教学工具的范畴。但是,在现在的许多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有教师将此本末倒置,把CAI看做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稍一欠缺课堂教学就无法进行,甘心沦为课堂教学的配角。2.CAI系统下的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授课速度快等特点,容易因为过大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利用CAI进行教学的时候,一方面,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课堂信息量大,教学节奏快,学生们有些应接不暇。CAI教学中.课堂授课内容全部进行了多媒体化。查看教学内容,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完成。授课的速度虽然提高了,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旦课程内容难度较大。学生预复习又不不充分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相应对策。1.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不能唯CAI是从。首先,必须承认,CAI是一项先进的教学工具。但是,另一方面,如何使用CAI,使用效果如何等,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教师的精心准备、认真选择和合理组织,离不开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是构成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CAI的教学平台作用,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2.根据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量身定做CAI教学课件。CAI的目的是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CAI教学课件的制作质量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一环。所以,一方面,课件制作必须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的性质和结构安排;另一方面,也不能超出CAI的适用范围及特点。尽量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形式多样、并合理利用CAI文本、图形、视频浑然一体的技术特点.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参考文献

计算机辅助成本计算 篇4

(1) 数据转换。首先, 从出版社销售和成本两个子系统中分别采集4年有关销售和成本明细情况的销售表和成本表, 进行数据清理后, 导入AO系统。其次, 从出版社有关部门取得“教科书分类表”, 导入AO系统。

(2) 生成“教科书销售明细表”和“教科书成本明细表”。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种类较多, 包括专业图书、教科书、辅导教材和其他种类图书, 仅其中一年就多达几百种。本次审计调查的对象为初级中学教科书, 因此首先要筛选出所有教科书的数据。首先, 分别合并4年的销售表和成本表, 将运行结果导出Excel表, 再导入AO系统, 生成“销售总表”和“成本总表”。其次, 将“销售总表”和“成本总表”分别与“教科书分类表”以“书号”为关联字段进行连接, 生成“教科书销售类别表”和“教科书成本类别表”。第三, 在“教科书销售类别表”和“教科书成本类别表”上查询并筛选生成“教科书销售明细表”和“教科书成本明细表”。

(3) 分析数据, 确定重点调查对象。分析“教科书销售明细表”发现, 销售收入排名前三十位的全部为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及有关辅导教材。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 发现其销售收入约占总销售收入的80%和教科书销售收入的90%。通过总体分析, 审计人员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科书确定为重点调查对象。

(4) 生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中间表”和“成本中间表”。首先, 根据“教科书销售明细表”和“教科书成本明细表”查询并筛选出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情况, 整理得到《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明细表”和“成本明细表”。其次, 在“销售明细表”和“成本明细表”中, 汇总生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分类汇总表”和“成本分类汇总表”。第三, 在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中,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定价”和“印数”两个指标, 将其与“销售分类汇总表”和“成本分类汇总表”进行连接, 得到《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中间表”和“成本中间表”。

2 重点数据分析, 发现异常点

(1) 分析销售收入。根据数据分析需要, 在“销售中间表”上添加字段“发行地区”、“总码洋”、“销售码洋”和“发行折扣”, 生成“销售分析表”。按“发行地区”字段分类统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发行折扣, 利用AO软件中的“图表查看”功能绘制出折扣线性图, 图表显示某些地区的图书发行折扣高于国家所规定的28%。

(2) 分析成本。同理, 在“成本中间表”上, 添加字段“发行地区”。由于图书在各个地区的印数不同, 各项费用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添加“印刷费平均”、“其他费用平均”等字段, 生成“成本分析表”。在“成本分析表”中按“发行地区”分类统计成本的各项平均值。然后利用AO软件中的“图表查看”功能绘制线性图表。发现, “成本———其他”、“成本———印刷”和“成本———稿酬”费用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出现异常畸高现象, 审计人员将其确定为待落实的疑点。

(3) 成本利润率的综合分析。将“收入分析表”和“成本分析表”以“书号”为关联字段连接后生成“成本利润分析表”, 汇总统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收入和成本总额, 分摊《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科书应承担的管理费用后, 计算出平均成本利润率高达34%, 与国务院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的政策及中小学教材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相悖。

3 核实异常点, 发现违纪违规问题

(1) 对销售折扣进行进一步核实。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科书折扣率最高达到38%, 远高于国家规定的28%, 调查了解到, 折扣部分大量用于教科书在当地的推广宣传。

(2) 核实“成本———其他”和“成本———印刷”费用畸高的异常现象。通过“成本分析表”找出对应的原始凭证, 查阅后发现, “印刷费”和“其他费用”中隐藏了大量教材推广费、发行费等不符合规定的支出。

(3) 核实“成本———稿酬”有关问题。查阅稿酬支付的原始凭证, 发现稿费主要支付对象为教材发行地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员, 稿酬支付没有领款人签名, 支付金额也不符合《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 涉嫌商业贿赂。

计算机辅助翻译心得 篇5

经过两个星期的是实训,使我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区别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而且多种网络翻译技巧使我在利用网络来进行翻译时更加的得心应手。

在这个网络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兴词汇可谓是层出不穷,即使是一些原有词汇,也会因为某个人或某件事而在顷刻间便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意思。正因为如此,实时更新的网络就逐渐成为了我们在进行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而在过去,我们通常是做在图书馆里,通过翻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借助各种工具书,然后再结合自身经验,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进行文章的翻译。但在此过程中,如果遇到之前没见过人名、地名和一些外来词句,那么就很容易因为这些词句而影响到整篇文章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现如今,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这种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甚至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译文以资参考,还可以检验译文的地道与否,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与传统翻译相比,借助网络进行的翻译在用词和组合句子结构方面更为客观精准。

在网络技术下,我们可以运用搜索引擎、网上百科全书和电子词典、网上术语库、网上报刊杂志等查找相关的信息,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从而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

一提起搜索引擎,我们就会想到百度、Google等各大为我们所熟知的搜索引擎。其中,Google则以快速全面的全文搜索为其特征,成为我们在翻译中所需的全球最大的语料库。它能在数秒钟内从近一百亿个网页中找到包含你输入的关键词的结果——只要你输入合适的关键词,查到适当的内容,许多在翻译上遇到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几乎没有一个人在翻译时是不用词典的,而Google就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庞大的词典——确切地说,是这样一个庞大的语料库,其实也就是整个互联网。而Google的作用是使得这本浩如烟海的虚拟大词典变得可利用,可查询。

Google的第一个用途是可以帮我们破译疑难英文单词,特别是那些在传统词典中查不到的。互联网中既有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英文网页,也有着无以计数的纯中文网页,但对我们翻译帮助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却是那些中英文混合的双语网页。这些双语网页以各种形式存在,比如:分类词汇、翻译研讨、双语应用文、双语企业站点、双语新闻等等,这其中有好多是以明显的中英文对照格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就给我们迅速查找对应译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互联网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里面出现的英语也是良莠不齐,如果不加选择,就可能查到好多劣质的中式英语,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就很容易被其误导。因此,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搜索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网络。其中,定向搜索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种方法之一,比如:我们在进行外文信息搜索时会常用到的几个命令有:site: 例如: site:powerdict.com + title,往往是用来定义网站的,即用指定的网站来搜索我们要查找的内容,也就是说搜索结果局限于某个具体网站或者网站频道。还有按文本类型检索语法规,比如:Inurl:.pdf / doc / ppt / xxx 等等,这样搜索出来的直接就是你指定的文档了,把那些杂七杂八的网页就给过滤出去了。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像intitle:、define: 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的查找我们所需的资料。

在老师给出的练习题中,有一题是要求在“Trident 控制器设计安装指南”一文中用 Google 搜索并确定了新词的意思,这道题就能让我们充分的练习如何运用那些搜索技巧。

1.Peer-to-peer: Google 搜索的结果有两种译法:对等网络;点对点网络。但Point-to-Point 也被称为点对点网络,所以最后确定译为对等网络。

2.stuck-at: Google 搜索的结果有:单一固定错误 Single Stuck-at fault,SSF;固定逻辑(stuck-at)的故障模型;安装性故障(stuck-at fault);恒定(stuck-at)错误。比较上面得结果,确定意思为固定型故障。.3.Stuck on,Stuck-off: Google 搜索的结果为:黏在一起Stuck on You;Stuck-off 查不到。查有关字典,Stuck是Stick的过去分词,有粘着的意义,再通过查阅相关中文资料,了解到这里应翻译为粘着和非粘着。4.high-side: Google 搜索的结果有:高阶(high-side)及低阶(low-side);高端(high-side)及低端(low-side)功率MOSFET;“这是评判降压拓朴结构中控制场效应管(FET)或称高端(high-side)FET性能的一个典型方法”;“高边注入(high-side injection)”用在GSM900(LO1频率高于载频)模式。那么这里就应译作高端。

再有,就是在解决专有名词方面非常方便。专有名词一般包括人名、地名、作品名、组织机构名等,而翻译专有名词时,一定要符合习惯或直接用原来的名称,这样就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不过当我们熟练掌握用Google搜索以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我们实训中有这样一道题“需要查询‘bus’这个单词在计算机专业中的词义”,这时我们在中输入 “bus 计算机” 便可以搜索到“总线(Bus):计算机硬件各组成部件之间采用总线相连。”,这样便很容易得知“bus”一词在计算机专业中的译法应为“总线”。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操作中应该挑选最相关(领域、近似、部分意项、关联词)也就是最合适的关键词辅助搜索,一次不对就多试几次,这样对自己的联想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在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翻译时,除了网络搜索技巧必须被我们熟知之外,在线词典也是我们不可替代的翻译工具之一。毕竟它是我们碰到生词时了解其意义用到的最直接有效的工具。现在的在线词典也有许多种,像金山词霸、沪江小D、有道等等,程度各有不同,这就具体看使用者的使用侧重点了。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全面的词典,像灵格斯(Lingoes),它就是一款简明易用的免费翻译与词典软件,支持全球超过60多个国家语言的互查互译、支持多语种屏幕取词、索引提示和语音朗读功能,逐渐成为了新一代的词典翻译专家。

总之,在信息时代下,利用网络,我们既可以搜索非专业领域的术语,也可以查找翻译外来词汇以确认用词的准确性,还可以检验译文是否准确、地道。相对于书海战术的传统翻译来说,网络技术辅助下的翻译能力显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拓展。而作为信息时代的翻译人员既要充分发挥语言能力,又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加快翻译速度,提高翻译质量,充实和丰富翻译能力。

班级:W061207

06商务英语

姓名:王艺君

2006674105

计算机辅助翻译心得

班级:W061207

06商务英语

姓名:王艺君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篇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冲击。在教育方面,学校中计算机的普及率正在逐步提高。现今,我国许多中小学校都配置了不同档次的计算机,许多学校还配置了网络计算机教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它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计算机进入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而计算机进入教育教学为这次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利用计算机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图文并茂的媒体系统,可以进行视、听、触多种形象化的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丰富多彩。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

在中学数学中,部分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和交流效果欠佳,如函数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三角函数点的轨迹,柱体、锥体的旋转等。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能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运用它可以编制相关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并能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减轻学生理解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难于想象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接受多方面的信息。计算机所具备的强大功能使数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得到一定的更新。

1.1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将会是被动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和教具难以解决的问题,计算机使之形象化,这样学生更能体会到问题的本质。笔者在实习期间就曾注意到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更好,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和容易,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了明显提高。

1.2 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空间图形不再抽象。计算机为空间图形提供了良好的模拟演示工具。如教师在讲立体几何的有关内容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尚停留在感知上,让学生想象一些复杂的空间几何图形是相当困难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由感知上升到一种可以把握的层次。

2)实现数与形的结合。数形结合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绘制一幅有形有色、会运动的“活图”,真正实现数形结合。以前在讲授二次函数y=ax²+bx+c的图象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再进行总结。由于黑板是不动的,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图形变换过程。现在利用计算机来展示的图象,只要分别输入几组a、b、c的值,就可以真实地观察函数y=ax²+bx+c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这样既减轻教师负担,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3 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例如,在“十字相乘法”这一课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自己探究,找出因式分解的规律。创设问题情景时,有意识地设计一组自由探究题:

m2+4m+3=(m+__)(m+__)

m2+5m+6=(m+__)(m+__)

m2+4m-12=(m+__)(m+__)

m2-5m-6=(m+__)(m+__)

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尝试在电脑上输入数字,若错了,计算机会自动给予提示,学生可重新输入。这样,学生便在不断的探究中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实现个体化学习。

1.4 多方面的交流互动不受限制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并不流畅,学生的学习受时间、空间、语言等方面的限制,几乎是一种“一边倒”的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打破这种常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利用因特网和校园网,与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课堂上学生只要打开指定网页,就可以自主操作,反复练习。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就能及时与教师交流。

2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实现

当前国内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用多媒体计算机加上大屏幕投影机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是较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格局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它可以看成是现行统一课程标准,班级授课的现状,各种考试对教学造成的巨大影响下走出的第一步。它是一定因素支配下,教师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它与传统的授课方式很接近,而且这种方式所需要的计算机技能无需很高,教师易于掌握。目前,有不少能用于数学教学的计算机软件,较常见的有几何画板、Mathematica Maple、MATLAB Math、CAD等。教师大都运用这些软件编制数学课件。

计算机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不但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而且还需要教师综合处理教学过程的能力。下面以一个实例来介绍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

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目的】让学生观察动画模拟,找出圆与圆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及半径与圆心距的关系式,并进行讨论、归纳,写出实验报告。

【步骤】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好有关内容(如图1和表1),学生上课时上机实验。

1)选定图1中所示的“动画”“状态”及“特例”等按钮或双击鼠标,屏幕便出现动画效果。用鼠标双击“动画”,让⊙O1运动;反复几次仔细观察⊙O1的运动特点,然后进入“全程”观察。

2)用鼠标双击“状态1”,观察O1、O2的距离与R+r的关系;依次双击“状态2”“状态3”“状态4”及“特例”,此时大部分学生已分辨出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3)学生用鼠标双击图1中“研究”“比较”“性质”“例一”,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

4)分组讨论各人的猜想,完成表1中的填空内容。

5)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观察、猜想、分析得出数学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分析】在整堂课中,教师无需多讲,全体学生始终积极参与。这原本是一节概念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好圆与圆的5种位置关系,然后一一讲解、定义每一种位置关系。由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一系列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表述的定义、定理,缺少让他们观察实验的基础和操作发现的机会,不能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几何教学的目的。而借助计算机的画图、动画功能,足以让图形运动、平移、旋转,发挥几何直观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引导他们思维。一些观察能力强的学生从动画键进入全程,依次键入“状态1”至“状态4”,已经很清楚圆与圆的5种位置关系及它们的表达式。这些学生可以比一般的学生提前进入研究比较和深入讨论阶段,在独立的条件下去研究和探讨问题,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而一些观察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反复选择自己还不明白的位置关系进行观察,直到完全明白。

通过这节数学实验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他们更乐于研究探索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对问题全过程的参与与自我尝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真正提高。

3 小结

一般来说,学校或教师只是计算机用户,就像其他行业计算机用户一样,需要购买或由别人向他们提供教学软件。然而,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经费比较紧张,而且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又不太一样,中小学校基本上难以买到合适的教学软件。有的学校试图自己开发软件,但由于缺乏像心理学、教育学、CAI、计算机等方面专家的参与,他们开发出的软件大多通用性差,水平较低。因此,我国计算机教育应该大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同时在更高层次上组织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和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开发出适合不同地区、高质量的数学教学软件。另外,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时代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教师应冲击“以书本知识为本”旧观念的束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敢于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大胆的尝试,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大志.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奠庆,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克东,何克抗.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C]//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林建祥.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C]//全球CBE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3.

[5]高有华.21世纪综合课程论[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铁路中学)

计算机辅助事故树分析计算 篇7

事故树分析法, 简称FTA (FaultTreeAnalysis) , 是在一定条件下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即通过对可能造成系统故障的各种因素 (包括硬件、软件、环境、人为因素) 进行分析, 由总体至部分, 按树枝状结构, 自上而下逐层细化, 画出逻辑框图即为事故树, 从而确定系统故障原因的各种组合方式和发生概率,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的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法是可靠性工程的重要分支, 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对复杂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分析的一种实用方法。我国对事故树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许多成果。1976年,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在核反应堆的安全评价方面开始应用了事故树分析法。1982年, 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安全系统工程座谈会, 推广了事故树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充分显示了它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目前国外所开发的事故树软件很多, 如:PREP、ELRAFT、MO-CUS、TREEL、MICSUP、ALLCUTS、SETS、FTAP等。对于定量分析的有:KITT、SAMPLE、MOCARS、FRAMTIC等。在国内, 清华人学核能技术研究所从1980年开始, 经过3年实践研制出了MFFTAP的多功能事故树分析程序;航空航天部502研究所也将FTAP程序移植到IBM微机上, 西安交通大学研制了FTAMC程序, 该程序运用Fussell算法和素数相结合的算法求最小割集, 并能计算3类顶事件 (独立事件、相斥事件和相容事件) 的发生概率。

计算机辅助事故树分析软件的研制与发展, 与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应用各种语言开发出了功能更完善、更多样化的计算机辅助事故树分析系统。近几年来, 随着可视化语言 (VC、VB) 的发展, 人们开始研制可视化计算机辅助事故树分析系统。我国在安全分析工具软件开发方面, 总体上落后于国外水平。虽然曾开发出一些分析软件, 但功能及使用的方便性等方面还很不完善, 因此在实际安全管理中并没有得到推广。

2 事故树计算机辅助分析计算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总体设计

事故树计算机辅助分析计算程序以计算机辅助事故树的绘制为基础, 借助计算机运算速度快, 功能强大的优势, 提高事故树分析过程的效率, 减少人为因素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系统使用VisualBasic6.0开发。整个系统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分别为:

1) 计算所需数据的读取。本程序使用的是计算方法上行法, 所以由事故树的底层开始自下而上读取数据。

2) 计算最小割集。在读取数据的过程中调用与门或门功能函数计算出割集, 由割集计算最小割集。

3) 计算最小径集。计算过程同计算最小割集的过程, 只是在调用功能函数时, 遇到与门调用或门函数, 遇到或门调用与门函数。

4) 计算结构重要度。调用结构重要度函数由最小割集计算出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5) 用首项近似法求顶事件发生概率。调用首项近似法函数由最小割集计算出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

6) 用平均近似法求顶事件发生概率。调用平均近似法函数由最小割集计算出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

2.2 定性计算功能函数的设计

本程序在计算机编码时采用二维数组法, 即用二维数组Si[m, n]存放m个逻辑事件积Si的和, 其中二维数组中每个Si[i, n] (i=1, 2, …m) 存放逻辑事件积Si。如以下逻辑事件积之和x1x3+x1x3x4+x1x2x4, 可以采用二维数组S[3, 4]表示。

由此, 把复杂的逻辑运算转化为整数型数组的运算, 编码实现的关键还在于所有参与运算的数组, 全部采用动态数组。某一个动态数组完成运算功能, 立即释放所占内存, 节省空间, 从而实现大型逻辑计算。

与门运算可以表示为两个积之和的积, 用二维数组Si[m1, n1]×Sj[m2, n2]表示, 相乘后行数为m1×m2, 列数为n1+n2。

或门运算可以表示为两个积之和的和, 用二维数组Si[m1, n1]+Sj[m2, n2]表示, 相加后行数为m1+m2, 列数为max (n1+n2) 。

经过与门、或门运算后计算出的结果为割集。由割集求最小割集结合了素数法, 由一子程序产生素数, 每个素数与一个底事件相对应。构成某一割集的各底事件对应的素数的乘积为割集的素数积。当求得割集的素数积后, 用其中的一个割集的素数积去除其余素数积。如能被整除, 就消去被除素数积对应的割集。如此循环相除, 结果最后剩下的均是不能被整除的素数积, 具有这些素数积的割集为最小割集。

例如:某事故树的割集为{x1, x2, x3}、{x1, x4, x5}、{x2, x3}、{x2, x3, x4, x5}。首先求底事件的素数:x1所对应的素数为2, x2所对应的素数为3, x3所对应的素数为5, x4所对应的素数为7, x5所对应的素数为11, 然后求所得割集的素数积:{x1, x2, x3}的素数积为30, {x1, x4, x5}的素数积为154, {x2, x3}对应的素数积为15, {x2, x3, x4, x5}对应的素数积为1155;最后利用割集积循环相除最终得到不能被整除的素数积:{x2, x3}、{x1, x4, x5}即所得最小割集为{x2, x3}、{x1, x4, x5}。

结构重要度功能函数jiegouzhongyaodu (data) 是在由以上功能函数求出的最小割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运算求得结果的, 其中参数data存放的即为最小割集。

2.3 定量计算功能函数的设计

由最小割集计算顶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设:

则可以改写为:

逐次求出F1、F2…FN的值, 当认为满足精确度时就可停止计算。通常F1≥F2, F2≥F3, …, 在近似计算时往往求出F1就能满足要求, 即

则在编辑首项近似法功能函数shouxiangjinsi (gailu, data) 时只需求所有最小割集发生概率的代数和。其中参数gailu为各基本事件发生概率, 参数data为最小割集数组。

有时为了提高计算精度, 取首相与第二项之半的差作为近似值:

由上式可知在编辑平均近似法功能函数pingjunjinsi (gailu, data) 时, 不仅要调用顶事件发生概率和最小割集数组两个参数, 在计算过程中还必须调用首项近似法功能函数shouxiangjinsi (gailu, data) 才能求得最终解。

3 实例应用———木工平刨伤手事故树分析

木工平刨是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广泛应用的设备之一。在机械制造行业的木工车间使用也十分广泛。木工平刨伤手事故是发生较为频繁的事故。

图中:T——木工平刨伤手;M1———手指接近旋转刀口;M2———安全装置不起作用;M3———误动作使手伸向刀口;M4———身体失去平衡;M5——手的动作失常;M6———动作不协调;M7——操作错误;X1———直接用手推加工木料;X2———脚下滑绊;X3———木料掌握不稳;X4———同人配合推接不好;X5———用力过大;X6———木料有硬结振动脱手;X7———开机修理;X8———开机时量尺寸;X9———开机用手清木屑或异物;X10———加工小薄木料;X11——设计缺陷;X12———没有安装;X13——故障失灵。

用本软件计算出的最终结果如下:

该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是:

该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是:

该事故树的结构重要度顺序为:

用首项近似法计算出的顶上事件发生概率为:P (T) =1.477459E-03用平均近似法计算出的顶上事件发生概率为:

P (T) =1.46398799097369E-03

4 结论

1) 运用二维数组法和素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计算事故树最小割 (径) 集的计算机编码。

2) 应用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了基于可视化技术的事故树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开发, 该软件能够对事故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计算, 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节省内存、运算快捷等优点。

3) 通过实例应用结果说明了本事故树分析计算软件运算速度快, 精度高, 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桂林, 臧吉昌.安全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9.

[2]张东斌.基于VC的大型故障树分析软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3]周广涛.计算机辅助可靠性工程[M].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0.

[4]J.R.Chang, K.H.Chang.S.H.Liao.The reliability of general vague fault-tree analysison weapon systemsfault diagnosis[J].Soft Comput, 2005.

计算机辅助成本计算 篇8

目前,翻译学学科地位不断提升,机器翻译以及翻译软件研究蓬勃发展,而以培养高级翻译为目标的翻译教学却不能跟上其步伐进行相应的机器翻译以及翻译软件教学。

2007年起,我国先后有15所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课程(MTI), 19所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本科课程。在有关课程计划里,计算机辅助翻译被列为一门选修课,说明了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研究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本文以2006-2010年间发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相关文章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获得较全面的检索结果,笔者分别检索了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相关的5个关键词, 包括:CAT,电脑辅助翻译,机器辅助翻译,机辅翻译,机助翻译,然后核对重复文章,最后得到文章51篇。笔者近一步根据研究主题,阅读所有文章,发现了只有8篇文章真正把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下面就针对这8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对我国翻译教学中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块、遇到问题与相应对策,进行总结、比对与分析。

在这8篇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的文章中:

(一)教学模块

针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模块进行研究发表的文章数量并不多,但这4篇文章均来源于已经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相关课程高校的教师或者学生,因此对即将和正在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学校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4所学校主要面向翻译专业研究生开设此课,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学设置的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学位(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1、从2004年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秋季学期给全院英语专业语言学和翻译方向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CAT) 课程。至今, 在软硬件设施和课程方面均领先于内地高校。其课程设置全面, 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主要分为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史,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原理, 广义与狭义的翻译工具, 语料库与计算机辅助翻译, 术语与术语库, 对齐与翻译记忆, 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全球化和本地化8项主要内容。 (钱多秀, 2009)

2、从2007年开始, 山东师范大学分别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其课程设计模块, 主要从广义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出发, 充分考虑职业译员在翻译实践中所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模块一.翻译信息技术;模块二.术语工作,包括术语的收集、整理,术语检索、优化以及术语库的维护等;模块三.CAT系统的应用,重点讲解融翻译项目管理、翻译记忆、翻译界面及质量控制等于一体的系统,涉及软件操作的教学部分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模块四.翻译项目管理。徐彬副教授将翻译看做一个完整的产业流程,而不仅仅限于由源语文本到目标语文本的语言转换过程。

3、朱晓敏 (2010) 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柯平教授为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语言与翻译技术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简称LTT) 课程的教学模块进行了整理。

柯平教授的语言与翻译技术课程由三个基础模块和三个核心模块构成。基础模块包括:语言与翻译工作者个人计算环境的设置、维护与安全;基本办公软件的高级使用;文件组织与管理。核心模块包括:计算技术在语言与翻译实践与研究领域中的运用;计算机翻译;术语管理。

4、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和北京大学计算机语言学研究所共同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以培养语言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的工程硕士为目标的语言信息工程系。2007年9月第一批统招学生正式入学, 北大也因此成为大陆第一所提供计算机辅助翻译方向硕士课程的高校 (俞敬松王华树, 2010) 。下图基本概括了北大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块:

同时,学校鼓励非IT专业背景的学生应至少选择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课,而对非语言类专业背景的同学来说,必须选修某些语言类课程。

(二)教学问题与相应对策

随着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的建立,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教学需求大为增加,现就一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进行总结,供即将和正在开设此课程的院校参考。

吕立松、穆雷(2007)曾分析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会遇到的问题,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教学所需的资金、设备和教学环境;

2、师资力量短缺;

3、翻译教师和教学机构对术语管理、机助翻译和翻译技

术在翻译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缺乏敏感和深入的认识,对翻译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境外国外的翻译教学了解不够。

(1)北航从2004年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至今,钱多秀教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现将其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2) 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有效利用网络免费资源;

4) 教师要因材施教和进行教学互动;

5) 教学中选择内容和格式都比较规范的定期更新的文本;

6)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

7)与校外教学和科研机构交流;

8)保持与供应商和翻译行业的联系。

(2)从2007年开始,山东师范大学分别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徐彬(2006)通过对我国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认识,提出了三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 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不足;

2) 由于TM软件一般都包括了译前项目管理、译中流程管理、译后质量管理等阶段,而不论是界面还是软件的功能构架以及操作方式,往往迥异于普通的文字处理软件,因此需要较长培训时间;

3) 教学管理层面认识不足,缺乏相应师资。

尽管困难重重,但针对以上困难与不足,徐彬副教授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构建数据库驱动的翻译教学模式;

2) 构建网络化互动教学模式:

(1) 教师提前或实时提供翻译练习内容;

(2) 学员实时进行个人化或小组翻译训练, 并能查询互联网, 辅助翻译流程;

(3) 学员可以调用教学服务器上的TM软件和相应的TM数据库, 学习使用TM软件进行翻译;

(4) 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员翻译进程并在线答疑;

(5) 教师可以汇总学员译文, 并进行课堂演示、讲解;

3) 建立面向市场的培养模式;

4) 根据社会对未来翻译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

4、北京大学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教育项目的探路者, 一直在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归纳起来, 包括:

(1) 如何做好CAT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2) 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俞敬松、王华树(2010)提出了如下对策:

1) 比较好的教学方案是:教给学生机器翻译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软件的使用,重点学习如何将机器翻译引入翻译工作,探索这种信息工具设计的思路、理念以及如何与服务、技术和项目管理有机衔接;

2) 营造统一的教学环境以及提供相应的软件配置和支持。创建北大翻译技术实验室,邀请厂商的工程师或咨询顾问来校开设技术讲座。

3) 建立导师小组制度,共同指导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必须随时保持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邀请来自企业既具有实战经验又具备教学能力的专家对师资队伍进行必要的补充。

三、结语

通过对4所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块、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的总结、比对与分析,发现:

1、教师能力是开设这门课的所有院校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需要教师不仅掌握外语,还要懂得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关注相关翻译工具和软件;

2、针对这一课程所具有的实操性,学校需要密切与翻译公司和软件企业的合作,重视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3、这门课程在硕士教学层面上的研究与教学体系的建设相对完善,有利于院校间的沟通与学习。

摘要:本文通过搜索2006-2010年间收录于中国知网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文章, 得到相关论文51篇, 而其中真正把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就更少, 涉及这一内容的论文只占总数的14%。本文拟从教学模块、问题与对策层面, 对“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进行总结与比对, 希望对以后的教学与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教学模块,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吕立松、穆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 《外语界》, 2007, (3) :35-43。

计算机辅助成本计算 篇9

对数学教学而言, 信息技术特别是《几何画板》, 在加强几何直观, 促进“数”与“形”结合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借助《几何画板》强大的图形、图像功能, 可以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认识所研究的图形或曲线;在动态演示中观察图形或曲线的性质, 在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寻求形成这些性质的原因及代数表示, 为抽象的认识增添了形象的支持。多媒体信息技术是观察数学现象的望远镜, 它帮助我们思考, “延伸”大脑的功能;它是动态研究数学问题的“实验室”, 帮助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和弊端。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学规律, 这个优势黑板无法比拟;大量习题, 教学内容的展示采用大屏幕清晰、快捷, 省去繁琐的低层次板书, 但大屏幕展示内容难有整体效果, 画面繁多, 造成学生视觉疲劳, 对思维产生抑制作用。那么如何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长, 如何将它融入我们的教学, 就像我们使用粉笔一样得心应手, 这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努力, 在粉笔和鼠标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结合点。

我们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尝试了一堂没有课件的计算机辅助课。主要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 下面是其中截取的片段。

第一部分:作图

问题:1.怎样作出指数函数图像?以y=2x为例。

2.“五点法作图”在哪里取值?如何取值?

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 然后交流结果, 发表意见。作图时手工、电脑同步进行, 大家一起取点, 学生在网格纸上描点, 教师用《几何画板》描点, 成图后两相比较。通过作图, 使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图像有了初步的印象。

第二部分:看图探究

探究一底数a对指数函数性质的影响

1.观察y=2x的图像性质, 可以推广到吗?

由学生任意给出的值,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绘制函数”功能快速做图 (图1) , 学生从中发现图像根据底数范围可以分为两类, 然后引导学生分类总结两组图像的性质。

2.由图1观察>1时, 增大时图像如何变化 (图2) ?

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 通过动态改变的值, 图像也会随之改变。

探究二底数互为倒数的指数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1.如何作y=0.5x的图像?

除五点法作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脑上y=2x与y=0.5x的图像, 发现两图像好像关于y轴对称。用电脑演示对称关系, 在y=2x图像上取点A并显示其坐标, 利用“反射”功能做A的对称点A’并显示坐标, 按下“动画按钮”, 让A点在图像上动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 A’点始终在y=0.5x图像上移动 (图3) , 直观得到两图像对称的结论并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证明。

2.结论推广:底数互为倒数的指数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动画演示, 并用代数方法证明 (略) 。

3.性质应用:利用图像变换作y=0.5x的图像。

探究三知识延伸

1.利用函数单调性比较大小。

2.尝试作函数y=2x+1的图像。

3.在同一坐标系作函数f (x) =1.3x与g (x) =x的图像, 观察它们是否有交点, 有几个? (图4)

4.方程1.3x=x是否有解?有几个?

过去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过分注重问题的结论及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 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 忽略了探索发现的过程。而这样设计, 利用多媒体演示工具, 丰富拓展了数学活动内容和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 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问题的探索。通过实验进行测量和计算, 提出猜想, 加以证明或否定, 然后推广。

使用课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无法根据课堂上的实际反应和气氛有针对性的组织或调整教学内容, 只好从头放到尾, 教学过程不灵活, 难以应对突发事件。而没有课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不会有这种尴尬。因为这种模式下的所有问题的演示和解答, 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 当场进行设计和制作的, 能够随时解决处理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数学事实首先被猜想, 然后是证实”, 猜想在数学中极其重要,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猜想, 合情推理呢?没有课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可以成为老师的帮手。因为没有课件的框框约束,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提出认为合理的猜想, 然后借助数学软件来验证或否定猜想, 最后再给出证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情景”、“协助”、“对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没有课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恰好与建构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很少直接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 并借助计算机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合作与讨论, 不断提出并验证或否定猜想, 进而尽可能给出严格证明,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意义建构, 从而获得数学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通过努力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这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没有课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整天忙于写教案、出考题、讲习题、批作业。也不再是数学知识的简单的传授者, 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师。在这一模式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探索、创造能力都得到积极的发展。他们在下述几方面的变化表现得非常明显:

(1) 对一个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抱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2) 勇于参与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猜想, 甚至可以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3) 积极与他人合作, 与小组成员交换不同的看法;

(4) 对于由一些偏差和疏忽引起的错误, 积极尝试自我矫正;

(5) 一边记录、一边思考, 能处理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表达自己的思想。

计算机辅助教学 篇10

一、CAI课件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往教师都是通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演示与讲解所授教学内容,这样能体现教学直观性,但这种方法往往缺乏生动性,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关系、公式、复杂的推演过程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是力不从心。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却能做到实用化、系统化,灵活而多变,像Office家族中的PowerPoint软件,俗称“幻灯片”,是一个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色彩于一身的软件,而且完全汉化,操作方便,易学易用,可以根据实际设计自己需要的课件,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等方式表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这样不但可以传播大量教学信息,给学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不同的器官,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共同参与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主动性,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效果,牢固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弥补传统教学中生动形象性不足的缺陷。

二、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如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接受能力的快慢等等,在统一讲完所授课堂内容后,势必还需加以个别提问和辅导,但每堂课的计划内容一般都比较满,加上学生数量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提问和个别辅导的进行,教与学不能进行经常性地相互交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往往使教与学脱节,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听得稀里糊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利用电脑的交互性特点,实行双向教学和个别辅导,通过人机交互,及时发现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与学这两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解决传统模式下教与学脱节的问题。

三、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如今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体现在网络上,它不仅带来了信息的革命,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我们只要善于利用它,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例如:在上计算机网络课时就可以直接上网查找相关数据和视频教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可以传授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网络。当然,有时找到的资源不一定完全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恰当的修改,然后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不足

1. 对硬件软件的高要求

多媒体的安装使用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第一,学校要有条件开发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第二,目前教学软件开发成本高是限制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软件运行所需的硬件环境也是一个问题,这就要求硬件的不断更新;第三,教师的自身素质是限制多媒体教学的一大因素,许多中年教师要先进行计算机教学培训才能顺利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2. 自制课件的局限性

目前受到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的限制,再加上很多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仅限于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把原来板书的内容拷贝到幻灯片中,这样的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调动起学生的视觉,而且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疲顿;最重要的是多媒体的大部分功能在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下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从而使得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能如预想的那般好。

3. 传授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软件的结构都比较严谨,都只能进行特定的教学,学习特定的知识,不能学习在特定目标之外的其他信息,这就限定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局限,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时会为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而教授一些课外知识,而正是这些课外知识让学生产生了意外学习;有时教师可能临时发挥想到要设计一些环节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这时也会受到教学课件的预设而没办法更好地进行课堂生成性教学。

五、结束语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还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同时还要把它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扬长避短,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摘要: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并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长为教学添砖加瓦, 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最好的体现, 它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

参考文献

[1]吴有林.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荣怀.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案例精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高校学习型班级的构建下一篇:大修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