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拓展古诗教学

2024-07-20

巧妙拓展古诗教学(精选八篇)

巧妙拓展古诗教学 篇1

如何精心设计古诗教学?这是许多教师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名家的经验, 看看他们是怎样整体设计、优化组合的。

一、拓展教材的内容

窦桂梅在教学《游园不值》中围绕着“不值”这个话题, 引出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等, 除了古诗, 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窦老师运用“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不遇”, 这当然首先是从词义上理解什么是“不值”, 这是属于“文字”的层面。其后设计的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关不住的“红杏”, 想象出墙前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 想象自己就是作者, 这些极富创意的设计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感悟。本课的教学就是这样通过文本的“不值”和这么多的“不遇”提炼出这样的一个文化主题———虽“不值”, 然而却“兴有所值”, 虽不遇, 却“另有所遇”, 获得的是另外一种美的精神享受。

除了以上所述的同一主题可以拓展外, 还可以拓展同一作者的诗, 同一景物、同一情怀的诗。

二、拓展学习的方法

对于多首诗词的组合, 就要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学时应注重其内在联系, 相辅相成, 层次分明, 主次适当,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比较常用的是对比的方法。

孙双金老师曾上过一堂“送别”组诗, 在教学这堂课时, 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四首古诗。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赠汪伦》, 采取“自主朗读, 了解诗歌大意———自学质疑, 理清作者思路———自由诵读, 体会思想感情”的步骤, 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读释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诵的过程中读懂诗歌, 领悟了诗歌“以歌相送”的表达方式。然后把这种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 并以此散发出其他的送别诗。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 孙老师分别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 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一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 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两首诗的意思, 并归纳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诗人是“以目相送”, 《别董大》一诗中, 诗人是“以话相送”。在学完前三首诗后, 孙老师让学生根据译文自学《渭城曲》,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诗人是“以酒相送”。最后, 孙老师启发学生总结:虽说都是诗人“以心相送, 以情相送”, 但情感表达方式却分别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这样对比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类诗歌的理解。

除这样的对比之外, 还可以是作者的对比、景物的对比、语言的对比、情感的对比等。

三、拓展呈现的方式

学生学习了古诗, 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呈现出来, 这样既能让老师掌握其学习动态, 更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增加自信, 激发兴趣。章爱芬老师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临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写诗文、传友情的环节———师:“同学们, 我国古代文人常将诗词书画赠与友人, 以表友谊。请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下来, 送给好朋友。我国古代文人还常常写诗赠答, 可是老师找了好多书也没找到孟浩然回赠给李白的诗, 倍感遗憾, 你能否当一回大诗人孟浩然, 写诗回赠李白。你还可以自由创作诗歌, 话不在多, 有情则诚。”在这种自由、开放、宽松的写话氛围之中, 学生自我感悟、自主表达、自我展现, 容易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诗歌。如有位学生作诗《念李白》:“贤弟久立黄鹤楼, 目送为兄下扬州。可否也到扬州来, 一同赏景饮美酒。”也有学生写给转学的同学的, 题为《赠欢露》:“从小一起玩, 欢乐何其多。谁知要转学, 孤独赏美景。”

此外, 还可以采用吟诵诗歌、唱诗, 小组诗句接龙, 诗配画, 书签赠送等方式。

小学低年级古诗文本拓展教学初探 篇2

古诗是国学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正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句话,古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在有效学习古诗的基础之上,在古诗文本拓展方面锦上添花呢?本文将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烘托诗文画面之美,引领学生尽情遐想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教师要让古诗的文本教学更富灵动性,可以根据古诗所体现的特点,发扬其精髓,让儿童从自身体验出发,感悟古诗,喜欢古诗。低年级语文课本中,许多古诗都有画面美。这有利于教师在完成古诗的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开展古诗文本拓展教学。

如人教版第四册中有首古诗《村居》。这一首可以称为童谣的古诗,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怡然自得的山村美景。这首古诗看似简单易懂,读了几遍,不少孩子都会朗诵了,甚至多念几遍就能背下来了。想象文本的画面之美,尤其是“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那么,孩子是否能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文本拓展呢,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体验中,从放风筝开始,入境入情,从儿童的主动探究中,去逐步构建古诗带给儿童的画面之美。

农村的学生,乡村的快乐,朴实无华,乡村生活他们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在知识和信息接受的多样化和速度方面,学生们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在《村居》的文本拓展教学中,针对孩子们熟悉乡村生活的特点,教师可以对学生从自己生活的环境入手,观察并画下在学校里、在家中、平时玩耍嬉戏等场景,把自己喜爱的一草一树木,一亭一楼阁,一鹤一风筝,一并纳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图画可以是杨柳画,可以是风筝画,也可以是各种蒲草船帆。这样,孩子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美好。

再比如古诗《山行》,是一首极具画面感染力,又充满童趣的古诗。这是一篇秋景诗。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孩子喜欢图画的心理特点,自己首先根据《山行》这首诗中的“山、石、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创作一幅儿童画,然后在儿童画的右上角,写上隐去题目的古诗,让另外一个没有读过此诗的孩子,模拟这首诗的题目。教师以此为模式,拓展开去,让孩子课下再接着,在全班进行一个题诗画比赛。让孩子在课外找古代的题画诗,再画出暗示题目的图画。孩子们把自己画好的图画贴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当中,各种各样的图画,或教师制作成PPT展示,从而让《山行》的文本拓展更加鲜活与精彩。

二、利用文本资源,拓展古诗阅读 字词句段篇的学习,离不开文本的阅读。然而孩子们学习字词句短篇最好的文本莫过于古诗学习了。比如孩子们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明月,但很难感受到故乡。或者说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文中的韵律美,格式美,却很难感受到情感美。那么我们引导孩子们课后去搜集更多关于故乡的古诗,多读,多背。基于许多家庭有从幼儿时代开始就有培养孩子熟读甚至背诵《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古诗词著作的传统。许多儿童对于古诗感悟的角度会更加多样化。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习了较多古诗的特点,让孩子在课下找有韵律美和格式美的 古诗,然后在课上的拓展环节进行展示。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古诗的博大精深。

再比如《咏柳》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代表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教学中不但要把诗文的含义讲给孩子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下来。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才使得文章千人传颂。另外,教学中不妨介绍王贺知章的生平背景,然后让孩子们从《唐诗三百首》中寻找贺知章写的其它古诗,留出时间让学生在拓展环节进行吟诵。

三、拓展教育手段,创设古诗情境

在教学朱熹《春日》这首古诗的时候,正值春天,一些学校或班级会选择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开展春游活动。现在的景区大多会有小河、流水、人家,当然地上有花、鸟、鱼、虫,天上有飞鸟、蓝天、白云,当孩子身临其境,走入到这般与古诗的情境如此贴合的场景之中,如此童话般的世界中,怎能不触景生情?怎能不有感而发呢?近水懂水性,靠鸟知鸟情。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观赏美景的机会,回忆刚学到的古诗《春日》,不但可以适时巩固文本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自然地过渡到文本拓展环节。孩子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古诗营造的意境,同时也很好地与古诗的作者做一个“超时空”的对话,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说说自己想对作者说的话。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古诗如此地优美,让自己感受到了古诗的神韵;有的孩子也可能会说到文本能给自己带来传统国学的精华;还有的孩子甚至会建议作者加入一些更加有趣的意象,让古诗更加丰腴一些,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应以鼓励为主,决不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小学古诗的教学中最难莫过于体会古诗的意境,然而好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古诗文本拓展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及时性、直接性和相互性的特征,通过声音、图像、画面等形式,突显出其独有的魅力。它的出现,给教师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全新的面貌,特别拓宽了我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上的途径。运用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大大调动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帮助学生很轻松地踏入古诗的意境之中。孩子们的思维在各种视频、动态反馈的体验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一古诗时,利用音乐和画面,创设情境,蜻蜓和荷花,阳光与微笑,虚实相衬,孩子们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其乐无穷。

巧妙拓展古诗教学 篇3

一、追溯悠远的背景,讲述有趣的故事

每一首诗词的诞生,都有它独特的背景,或欣喜、或悲凉、或相思、或祝福……正所谓“字字句句总关情”。一首古诗词就是一个故事、一段佳话。苏轼在外为官,思念阔别已久的弟弟,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缠绵;李白从秋浦前往泾县游桃花潭,受到当地人汪伦的热情款待,临别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去追溯诗词的写作背景,将那感人的故事通过自己的笔尖生动地讲述出来。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诗词的兴趣,而且能指引学生将诗词读深、读透。这样的练笔也一定是有血有肉、生动有趣的,相同的故事在不同学生的笔下流淌出的应该是别样的精彩。

二、捕捉鲜活的事物,描摹眼中的精彩

古代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物言志的,有怀古咏史的,有边塞征战的。其中写景诗和咏物诗里都不乏许多鲜活的事物,可爱的鸣蝉,纯洁的莲花都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千百年过去了,诗人笔下美好的事物仍然在大自然中焕发着勃勃生机,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如今,面对清幽的梅花,苍翠的青松,忙碌的蜜蜂,孩子们心中又会有怎样的赞美和见地?

三、紧扣精美的诗行,想象美妙的景象

诗词讲究的是凝练,短短的五个字、七个字,不知包涵了多少人间万象,波澜壮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句的背后有着怎样欢乐的场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让我们想到怎样的秀美?

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抓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一次小练笔,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到:“迈进大门,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虽没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虽没有高山流水、仙气缭绕,但这儿有的是一片安静祥和,鸟语花香,令人气爽神怡……正对大门的是一栋简朴的小木屋,虽没有雕梁画栋,龙飞凤舞,但有的是朴素、自然……一棵高粗的杏树,树上开满了粉嘟嘟的杏花,伴着金色的花蕊,仿佛是红色的绸带,里面镶着金色的天丝……”从整体到部分,从园前到屋后,洋洋洒洒六七百字,描写得细腻自然,一个令人神往的怡静小院跃然纸上。

孩子的天性是想象,教学中,我们何不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精美的诗行,让孩子们想象出美妙的景象,让这些美妙的景象在习作中绽放出异样的光芒。

四、鸟瞰完整的诗篇,作出完美的解读

古诗词的教学中,练笔的契机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字,一组词,一句话,鸟瞰完整的诗篇,还有太多的时机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捕捉。例如,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写写当时的情境怎样?分别在即,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又会想些什么?这便是补白;学完《寻隐者不遇》,让学生写写诗人告别童子后所发生的故事,这便是续写。此外,翻译、扩写、改写、看插图写话等都是不错的练笔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和语言对诗歌作出完美的解读。

五、体味深远的意义,写出独特的感受

细细品味,简短的诗词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词中,就有一些这样的“哲理诗”,这些诗词,除了描写景物、叙述事件外,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玄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深刻道理;于谦的《石灰吟》赞颂了宁可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情怀……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精心品味古诗词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形式不拘,角度灵动,巧妙地捕捉练笔契机,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古诗词教学与学生习作共同成长,相映生辉。

巧妙拓展古诗教学 篇4

在长达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积累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 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对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只有继承, 才能有创新。舍弃或丢掉这些优秀传统, 就等于失去了这门课程的中国特色。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多年来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于其他课程, 教学重考据训诂, 常常陷入繁琐经学。因此教师只靠一两本教材、一本讲义, 口耳相传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大大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要求。要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 现代教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高等学校教学中, 并凸显其优势所在。它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 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当然对现代技术手段的吸收, 并不意味着全面的取代, 更是要二者相辅相成, 所以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现代技术手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完全可以将现代技术手段与原有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使古代文学教学获得新的进展。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现代教学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幻灯

幻灯是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 它使教师摆脱了传统粉笔的制约, 教学信息的传达更准确、更清晰。在我对119名文学院学生作的调查中, 97.2%的学生感觉幻灯对于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以口授为主或者用粉笔简单地标示重点, 由于时间有限, 学生课上忙于记录教师的一言一句, 往往笔记记不完整, 而且由于古代文学中存在大量生僻字而错误百出。加之部分老师有地方口音, 所以要想听清更不容易, 更不用说理解。而幻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将大量的内容, 比如诗歌或者引文呈现在屏幕上, 让学生准确了解教师授课的内容。

但是在使用幻灯时, 教师要注意学生会存在往往忙于记幻灯中的内容, 而忽视了教师对相应内容分析的老问题。在教学开始时, 教师应清晰地向学生讲解幻灯教学的特点, 说明幻灯是只是用来辅助学习的, 真正的重点仍是对幻灯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另外, 在教学中应该分清主次内容, 对于重要内容或者需要学生记录的内容标识清楚, 如用红色字体或者用红色方框加以醒目, 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记录。

另外, 在目前的幻灯教学中, 一些教师存在着片面追求画面效果或者动画特效的倾向。我认为幻灯画面的精美, 当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 但也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 而忽视真正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学幻灯的画面应该注意不要过度突出, 并且切忌背景的不断变化。“杜绝滥用现代声光技术来图解古代文学的低俗制作, 反对媚俗、反对肤浅, 追求深度、追求美感、追求高效是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理念”。[1]

二、网络

网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但是将网络运用于古代文学教学中并不常见, 而且对于网络的作用, 部分教师还存在着怀疑的态度。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 将会对学生课下自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如我在讲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时, 布置学生课下阅读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 学生多是到图书馆才可以查找到这篇文章。学生有一百多人, 如果都去借阅相关书籍, 则明显难以满足需要。而得益于网络的普及, 学生可以轻松地从网上找到这篇文章, 并且可以参看一些对此文章的分析与解读, 更好地了解鲁迅先生对魏晋时期文学的解读, 加深对魏晋风度的认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有几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是网络材料良莠不齐,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网络材料的分析。比如上面例子中的材料, 部分学生只关注到了其趣味性的内容, 而忽视了鲁迅先生对魏晋时期人的生存状态的解读, 所以教师应当在学生的读后交流讨论中, 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内容加以强调和引导。二是获得网络材料是比较容易的, 学生往往会在论文中大量引用网络材料, 却不注明出处, 影响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记录网络材料的出处, 并查找到原文加以核对。三是网络资料比较庞杂, 网站更是鱼龙混杂。在古代文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学术性强的网站, 比如国学网 (http://www.guoxue.com) 、中国诗歌网 (http://www.poetry-cn.com) 、国际儒学研究联合会网 (http://www.ica.org.cn/) 等。

总体而言, 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网络是高校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一种强有力的补充手段, 现在学生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网络, 而对网络的关注, 以及有针对性的讨论, 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三、音频视频素材

音频视频素材也是现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较为常用的手段。教师播放相关影像和声音资料, 可以增强古代文学可观可感的生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 大量介绍了古代文学中相关的作家与作品, 比如孔子、庄子、李白、杜甫、《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这都是古代文学教学相当好的参考资料。

但仍需强调的是, 音频视频素材是教学中的辅助材料, 不应该喧宾夺主, 忽视了真正的教学重点。以《百家讲坛》为例, 由于节目性质所限, 多是侧重于对作家生平的解读, 而较少对其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所以相关的材料只能作为介绍作家作品时部分采用, 切不可以这些材料取代课堂教学。而且教学课时有限, 如果大量时间放在播放相关影像资料上, 古代文学真正的教学重点就被忽略了, 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随着电化教室的普及, 幻灯、网络、音频视频素材三种现代技术手段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使用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但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是有利有弊的, 如何趋利避害地应用这些教学手段, 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在这方面有很多教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福建师范大学贾雪梅在其文章《多媒体辅助教学急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说:“多媒体的使用应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时, 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能用课件的播放代替教师的启发性的讲解, 不能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师生之间交流的‘人际对话’。”[2]而湖南吉首大学的张利玲、王湘华在《论多媒体对古代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一文中则指出:“但如果一旦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了把业已定型的讲稿制作成直观的图文影像, 除了油然而生一股庄重感和责任心之外, 也必须对讲稿进行较大的改造, 这样就促使教师对已经娴熟的教学内容来一番整体的审视, 瞻前顾后, 厘清脉络,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重新编写教案, 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需要。”[3]

总之, 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古代文学教学是一个新兴的话题, 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有待广大的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探索。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 薛毅在《文学教育的悲哀》中说:“几十年来, 文学教育变成了这么一种东西, 它使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教条、刻板。”“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 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 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 它取代了文学, 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4]的确, 这是文学教育的现实, 更是文学教育的悲哀。但文学原本并不如此, 对此文学的传授者应当承当一定的责任。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文学注入活力,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 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宝麟.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中国古代文学课堂——天水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改革项目”前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3) :110.

[2]贾雪梅.多媒体辅助教学急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电化教育研究, 2010, (3) :87.

[3]张利玲, 王湘华.论多媒体对古代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教书育人, 2010, (3) :36.

巧妙拓展古诗教学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古诗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感兴趣初中生比较少见。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切合古诗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拓展,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古诗文超过了40%的分量,其对古诗文的重视是空前的。在初中阶段减轻学生心中对古诗文的恐惧感,让学生初步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文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以做好衔接,就非常必要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第四学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古诗的教学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初中教材选入的古诗文篇目数量有限,份量远远不足,光靠学好课内几篇古诗文就要培养起学生阅读古诗文作品的能力,恐怕是勉为其难。又因为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还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因此,教师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难度适宜的古诗文课外拓展阅读,从而实现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在不断的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水平,就显得非常迫切与必要了。2.当前的研究状况

目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古诗文教学拓展类型有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目前许多教师更多采用的是内容相关的拓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阅读的感悟、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相对来说都比较忽视形式上的迁移拓展,更少有比较阅读性质的拓展。古诗文教学拓展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篇课文加一个教师认为有探究价值的拓展问题或一篇教师自认为有关联的课外阅读材料的形式。很少有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学习内容,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由于受教师的文化素养和阅读积累的限制,以及教师对教学拓展的认识的制约,很多时候进行的教学拓展与学生的学习积累相脱节,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吻合。可以说,目前古诗文教学拓展内容几乎都是教师一厢情愿,不择时机地塞给学生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权利,学生自然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其效果当然极为有限。这种“传递中心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可是今天有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视之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而舍不得放手。虽然也有一些教师进行了非常好的教学拓展实践,但也没有进行很好地分析总结。对于这样的教学实践操作问题,理论界相对关注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没有搜索到专门探讨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论文,对于有效性拓展开展研究的论文也未见到。

3.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古诗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现代教学观则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古诗文教学拓展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学生古诗文解读和鉴赏能力的教学行为,它体现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更能促进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理应受到所有语文教师的重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为此去作理论探究与实践完善,从而寻求使它真正发挥效益的方法和策略。

“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以崭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为理论基础,突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主张人类的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人类知识的进步正是这两个知识维度互动的产物;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的维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主张所谓的“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超越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拓展时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张,还应重视质的提升,更要重视学生的需求,要慧目识真,尊重学生,使古诗文教学拓展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性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成长。

“古诗文教学有效性拓展”研究的实际价值就在于:它能推动我们对拓展教学活动三位一体多元视界的分析,并能同时推动教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使我们对古诗文教学拓展的量的把握恰到好处,时机的选择正确无误,难度的确定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积累,内容的选择能引发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进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有效性方面提供可作借鉴的操作方法和行为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角度虽小,但要置身于中华经典文化的背景下,要研究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精神内涵的成长需要,研究前景相当广阔,根据我校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当前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实际,我们觉得提出这一课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分析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拓展现状及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并提出初中古诗文教学有效性拓展的策略和方法。

2.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研究并形成初中古诗文教学拓展效果的评价方案。3.通过初中古诗文教学拓展的“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推动“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研究的进展,全面提高学生文言素养,激发更多的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激荡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韵律,燃起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希望。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的创造。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本课题的概念阐释: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课堂教学有效拓展是指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围绕文本和学生的需求实际,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

2.本课题研究的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实施古诗文教学拓展的时机、内容、深度、广度、进度以及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有效地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教法改革、学法指导,通过“创意拓展”,使古诗文教学拓展形式多样,并以此激发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学习材料和拓展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努力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达到“聚焦课堂,拓展助学”的有效学习目的。

3.本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法为主,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拓展课堂实践,通过课例评析,集思广益,获得有效拓展的策略和方法;积极组织学生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拓展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2)对比研究法:本课题研究还通过不同教学实践,进行对比研究,收集相关的数据,作分析调查,分析优劣状况。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制订实施方案阶段:2008年3月—7月:课题组召开开题会议,学习开题报告;落实课题人员分工;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理论学习。

2.第一期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学习理论、探索实践。课题组成员上研讨课,课前要有实验计划,课后有分析总结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考察学习,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出版课题通讯,撰写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和论文,发表相关的研究结果;第一期实验小结,安排第二阶段任务。

3.第二期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理论上升华,实践上成熟;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4.课题总结:2009年7月—8月:交流、总结、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五、课题预期成果

1.整理出可操作性的、可借鉴的、创新有效的初中古诗文有效性拓展方法和策略,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拓展 篇6

【关键词】 初中 古诗文教学 有效拓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古诗文教学领域里,必须做到既扣紧文本,又能让课堂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有关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引申,让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

一、在重点词语处拓展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两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漫”是“随便”的意思,是一个副词。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对诗书应该是非常爱惜的,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漫卷”的,这里写他“漫卷”正反映出杜甫听到胜利消息时欣喜若狂的神态,他乐极忘形,以致使他一反常态,连最爱惜的诗书也胡乱地卷起。同时,这“漫卷诗书”的行动,也反映了杜甫归家的急切心情。他想到即将结束多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而要返回家乡,激动的心情自然难以平静,于是他“漫卷诗书”,似乎马上就准备动身返乡了。这个“漫”字所营造的情境是异常丰富的,真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

二、在重点内容处拓展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而《桃花源诗》虽然所写内容重点及表现手法与“序”有异,但它们的主题是一致的。这就为拓展提供了条件。据此,我将《桃花源诗》作为课外阅读练习印发下去,要求学生对比阅读,以文解诗。为帮助学生领会诗的大意,训练文言语感,我还设计了以下练习。

找出诗中与下列语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填在括号内: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伊人亦云逝。)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更加深了对《桃花源记》主题的理解。

三、在想象中拓展

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句,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重阳节的诗句,来理解景中寓含的相思之愁、孤独冷清之感。重阳节与家人或朋友相聚一起赏菊饮酒、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在古代很盛行。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尾联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表现得更为清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到来之时,这自然会使词人联想到往日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的欢乐情景,往日欢乐情景与眼前孤独寂寞的情景使词人倍增相思之苦;重阳佳节,孤零零地在纱帐中,自然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秋夜凉风袭来,不禁又使词人增加一层冷清之感。

四、在比较中拓展

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诗词加以对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比较中拓展延伸。如在学习王维的《渭城曲》时,让同学们回忆《别董大》、《赠汪伦》这两首诗,并让他们比较三首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味、理解,发现《渭城曲》是以乐景写悲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心酸;《别董大》却是以悲情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还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类似体验,比较感受离别时的情怀。

五、在文本空白处拓展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空白”之处,进行文本拓展,激活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如:有一次我进行课外诗词赏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多数同学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于是我投影以下资料: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在战乱中只身辗转流徙,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后,立刻明白词中之“愁”不仅仅为一般“闲愁”,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此外,还有在交流中拓展、在写作中拓展时,囿于版面就不一一赘述了。古诗文的教学充满着天光云影的美丽,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独具慧眼,捕捉契机,适时拓展,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古诗文的课堂也会异彩纷呈。

巧妙拓展古诗教学 篇7

一、巧妙地设计,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 (三四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教师用书》上也提到这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 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师不必串讲诗句。”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该是重视给学生一种阅读古诗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1. 巧妙地解题切入。

从读题、解题、质疑开始, 给学生一个释题的方法:读古诗也可从题目入手质疑, 带着疑问阅读古诗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读题后, 让他们先查字典理解“乞”的意思为“向人讨、乞求”后, 猜想提问会“向谁讨、讨什么”。接着阅读“资料袋”, 了解“乞巧”是一个节日的名称, 这里的“巧”有“心灵手巧”的意思。在理解了题目的字义后, 让学生质疑———再读题目, 心中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提问, “什么时候乞巧, 谁乞巧, 在什么地方乞巧, 向谁乞巧, 怎样乞巧”?这样就从题目入手, 激发学习动机, 而后教师顺学而导, 让学生带着问题, 读诗思考。

2. 巧妙地引导自主感悟。

读题质疑, 带着疑问读诗, 边读边思。用“你从古诗中读懂了什么”这样的中心问题展开交流, 边读边悟, 读中想象, 读中品味, 这样的流程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就诗论诗、解诗”的古诗教学了, 而是类似于我们平常课文的阅读教学。交流中, 学生们能紧扣解题时质疑的“什么时候, 谁在什么地方向谁乞巧, 为什么?”等5个问题去读诗, 一一地交流自己从诗句中读到的收获。老师顺学而导, 引领学生读诗句, 想画面, 品情感, 完成了了解民间故事“乞巧”, 体会人们美好愿望的教学重难点。比如, 交流时当学生谈到了“我读懂了‘什么时候乞巧’这个问题, 是在‘七夕’乞巧。从‘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知道的。”老师可以追问“读着这句诗, 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画面?”, 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说出诗句描写的画面, 其实就是说出自己的诗句意思的理解。理解意思的同时, 相机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3. 巧妙串讲“画面”, 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乞巧》的诗意理解只要学生们能大致理解即可, 无需教师串讲, 所以在交流完四句诗的学习收获后, 引领学生们齐读, 想象画面,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领学生说出一个个画面, 串讲诗意。教学中, 学生会把一个个画面分开来讲述, 教师要引导“把这些画面组合起来, 想想是怎样一个场面?然后把这个美丽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二、巧妙地拓展, 丰富古诗内涵, 促进理解感悟

古诗的理解, 光凭想象理解, 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有难度的, 因此, 教材编排时在课后编了“资料袋”, 正是出于辅助学习的考虑。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在相关学习环节, 多次阅读“资料袋”, 获取相关信息, 帮助理解、感悟古诗内涵。第一次, 可以通过阅读“资料袋”理解课题的“巧”, 学生知道了题目中的“巧”是“心灵手巧”的意思, 知道了“乞巧”是一个节日。第二次, 是在教学诗句“家乡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时, 感受“穿针乞巧”这个热闹的庆祝活动的场面时,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袋”, 了解了“穿针乞巧”的民风民俗, 还知道了“乞巧”的人物是古代的女子。

另外, 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 简要说说“牛郎织女”的古诗, 教学时, 淡化处理“牛郎织女”的故事, 是为了突显故事“乞巧”。还可以结合阅读民间《乞巧歌》, 帮助理解古代女子在七夕乞巧的美好愿望。

再者, 在结课时, 拓展阅读其他描写“七夕”的古诗, 如唐·祖咏写的《七夕》、后唐·杨璞写的《七夕》,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七夕乞巧”这民间故事, 从而对“乞巧”这民间故事印象更深刻。

三、巧妙地联系, 深层探究整体, 把握人文价值

一首古诗, 一个故事, 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取向。教学中, 在理解诗意后, 可以巧妙联系整体, 深层探究, 正确把握人文价值取向。教学时, 在最后环节, 用问题“乞巧节,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少女正对着秋月穿红丝, 她们穿尽红丝又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他们会谈到是为了“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能干、那样美丽、那样有智慧;织女是织布的能手, 要是自己有她那样的本领, 生活肯定会更好的的。”这时出示出示《乞巧歌》“乞手巧, 乞容貌;乞心通, 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进行拓展阅读, 加深对诗歌人文价值的认识。

总之, 这样的古诗教学, 把古诗当一般的阅读课文来教, 没有逐字逐句地解释诗意, 也不仅仅凭想象理解, 而是吻合了单元主题, 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利用工具书、注释、资料袋理解诗句, 从而提升了语文能力, 让他们自己摸索出自读古诗的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摘要:《乞巧》是三下册第八组首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单元主题是“民间神话故事”。在这样的编排位置, 《乞巧》不仅仅是一首古诗了, 而是一个民间故事, 教学重点该是引导学生们通过简短的诗句感受“乞巧”活动的热闹场面, 体会古代人民乞巧的美好愿望。这样理解编排意图后, 我们在教学时, 就可以巧妙“乞巧”, 体现古诗新教法, 让古诗教学散发春的绿意。

走出古诗词教学资源拓展的误区 篇8

【误区一】拓展的内容难——学生不知所云

古诗词语浅情深,含蓄凝练,学生想要真正把握其主旨,教学中进行资源拓展是不可少的。然而,不少资料是古文,生僻古奥,佶屈聱牙,学生读正确尚且有难度,更不用说理解意思了。如果教师对拓展的资料不进行加工,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势必会让学生接受不了,这就失去了拓展的应有之义。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渔歌子》。在学生初步感知词意后,为了让学生理解 “不须归”的含义,教师课件出示作者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是哥哥张松龄怕张志和不回家而作的一首词,之后师生开始了三环叠唱式的对读。

我们知道,资料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拐杖,补充链接资料旨在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诗词,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感。上述教学,教者忘记了拓展资源的作用和目的,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笔者为自己无法理解“草堂松径已胜攀”而深感汗颜,其他听课教师也一脸茫然。试问,教师理解起来都有困难,何况学生呢?如果学生不能读懂理解资料,又怎能使其去理解《渔歌子》所表达的主旨呢?笔者以为,此环节不应该引用古文,而应采用通俗易懂、简洁直白的话语将该首词的意思向学生娓娓道来:钓鱼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乐趣所在。走在咱家门口种满松树的小路上比起攀登更让人流连。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狂风吹起大浪的时候,你就应该回家了。这样学生才容易读懂张松龄怕弟弟不回家、呼唤他回去的关切心情,更容易理解张志和陶醉山水之间,怡然自乐的情怀。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师应该考虑学生是否具备完全读懂古文的能力,拓展内容的难易度要切合其感受认知水平和诵读解构古诗词的能力,充分考虑到这一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背景和理解能力,在难易度上的把握要力图做到内容看得懂,读得进,想得通,进而为理解文本、感悟主旨作铺垫,否则,引入的资料会成为学生新的阅读障碍,起不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误区二】拓展的内容多——学生游离文本

课改以来,教师们都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利用得好,会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相反,如果资料过多,拓展过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会挤掉学生研读文本这个主体活动,致使学生在琳琅满目的相关资料里目迷五色,少了对诗词的静思默想和诵读感悟,减少了对文本的涵泳体味,造成本末倒置,不利于达成教学的有效度。一节课下来,学生还不能有感情地朗读,该理解的内容理解不到,该体会的情感体会不上。

如一位教师教学《七律·长征》时,为帮助学生更好了地走进文本,学习新课前链接了毛泽东的生平、长征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在急急忙忙地朗读了两遍诗句后,教师便又拓展了诗人有关长征题材的《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诗歌,接着出示“五岭”“乌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胜利会师”等图片,教师点击一幅图片,学生就读一遍相关诗句,最后还配上了背景音乐《长征》让学生朗读。粗略一看,这样的拓展似乎贴近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文本,但仔细思考后却发现,上述拓展内容过杂,有喧宾夺主之嫌,学生原本应该咬定文本不放松,现在却把时间用在其他与长征有关的诗词和图片上,导致文本与拓展本末倒置。拓展的量要适度,要适合包含于文本课时的教学单位量内,否则过犹不及。过度的拓展必将导致学生走马观花,目迷五色,反而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涵泳、品味,自然无法达到教学的效度。笔者以为,上述教学不妨这样处理,让学生粗略了解作者和长征背景资料是可以的,有条件的话,此环节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更好,以便在课堂上腾出时间更好地咀嚼朗读文本。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根据诗句展开联想,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再出示两三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就能走进文本,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误区三】拓展的时间短——学生跑马观花

每一首古诗词看起来似乎是独立成篇的,其实很多古诗词都是有某种联系的。教学中补充其他古诗词,可以实现多种意义的互照互证,丰富意象,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化主题。平时教学中,教师都注重引入关联密切的诗词,以帮助学生打通理解的通道,但是为了赶时间,往往拓展资料在屏幕上“虚晃一枪”,就匆匆谢幕,学生根本没看清楚,更来不及思考,就滑过去了。

如某教师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在进行“主题拓展、互为比照”环节时,准备从写作角度出发,引入后人仿《渔歌子》的体式、意境或词句而翻写出的新作。教师问:《渔歌子》文笔清新,后代文人墨客对此词推崇之至,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苏东坡的《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黄山谷的《浣溪沙》,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聚精会神地默读,不少学生还未看完一遍,教师就抽学生回答,学生支支吾吾,教师简单小结,进入结课环节。

毫无疑问,对同一主题、不同特点的词进行对照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神韵”,感悟模仿的魅力。让人颇为遗憾的是,上述教学中由于课堂容量过大过多,时间太紧张,教师没有预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品读材料,拓展内容在屏幕上“虚晃一枪”,就匆匆谢幕。此环节,教师应沉住气,出示资料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品读、思考、交流,从而多角度体悟《渔歌子》的诗情和主旨,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试想,当学生吟诵着苏东坡的“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怎会感受不到模仿对写作的重要性呢?这既是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也使这首词美的意蕴得到了延续。

【误区四】拓展的课件“艳”——学生乐不思蜀

很多教师知道资源是个好东西,懂得充分挖掘资源、利用资源。然而,不少教师把课件资源搞得华丽多姿,五光十色,错误地认为这样既能体现自己的多媒体技术,又表明自己在践行新课程理念,这就有了为拓展而拓展之嫌。事实上,声光色电的轮番轰炸,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除了给学生一顿视觉盛宴,更多的是搅乱了学生的心绪,使其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品味文本的意蕴。

如一位教师执教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课伊始,教师简介作者辛弃疾,引入新课,学生自由读词后,教师出示幻灯片:深蓝夜空,金黄圆月,天外几颗星,两三株树,飞出一只鹊,树上鸣蝉,几点雨,两间茅舍,透出灯火,秧苗碧绿,田边青蛙鸣叫,可谓声光色电配动画,整个画面美轮美奂。学生“哇”声一片,不住赞叹,其兴奋和激动溢于言表。接着,教师关掉多媒体,让学生朗读。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怔在那里,半天没回过神来。学生读了几遍还是读不出味来,甚至有的学生哀求:“老师,让我们再看一遍幻灯片嘛!”显然,学生们还沉浸在刚才五光十色的画面里,陶醉于炫彩的课件中,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而且剥夺了学生想象和思考的权利,窒息了学生的思维。

诗词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诗词的灵魂,作者没有想象写不出优秀的作品,而读者没有了想象走不进作品,更无法理解诗词的意蕴主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浅显,六年级的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就能够读懂。然而,要真正走进《夜行黄沙道中》所营造的乡村夏夜幽美的意境,不是靠教师直接呈现图像声音,让学生看看听听,而是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这个媒介,融合朗读才能进入,并深刻体会作者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的拓展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拓展的内容少而精,简单易懂,拓展方式简洁适当。古诗词资源拓展只有走出了上述误区,顺应了学情,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词,而不是扰乱教学程序,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上一篇:保护集成下一篇:女性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