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道德选择

2024-08-04

现实中的道德选择(精选三篇)

现实中的道德选择 篇1

一、现实困境的表达

新现实主义小说聚焦当代中国社会现实, 小说多围绕领导形象在企业及乡镇工作中所遇到的大大小小事务展开, 充分展现了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人们遭遇的现实困境。

1995年, 刘醒龙的《分享艰难》一经发表, 便为这场文学思潮的创作模式奠定了基础。这部小说中, 作者塑造了孔太平这一核心人物形象, 并以他在镇委工作中所面临的学校建立和养殖场发展问题展开, 孔太平作为镇委书记也在这一桩桩事件中与群众“分享”着艰难。自《分享艰难》开始, 大批以揭示90年代基层人们经济、工作、生活困境的小说问世。从《年前年后》到《大厂》、《大雪无乡》, 再到《年底》、《学习微笑》, 无一例外采用了“分享艰难”式的写作模式。这些作品围绕乡镇地方或工厂企业面临的国有企业改造、股份制推行、工人下岗、生产滞后、合同签约困难、厂建器材丢失、工资不支、职工医疗报销不起、经济主吃喝嫖赌等展开, 同时, 作为主人公的厂长、乡镇干部们为解决这些难题东奔西走, 颇有一番跟百姓“同甘共苦”的态势。

诚然, 在这批作品中, 作者们注意到了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基本问题。与80年代因规避社会现实而走到穷途末路的先锋小说相比, 新现实主义小说变得真实许多, 它贴近人们生活, 尤其关注民众的现实困境, 这是值得肯定的。

二、道德选择的困惑

新现实主义小说表达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困境, 但与此同时, 这批作品所传达的道德判断却受到质疑。

刘醒龙、何申、谈歌、关仁山等人刻画了一批人物形象, 尤其倾心于对正面领导人的刻画。《分享艰难》、《大厂》、《年底》、《年前年后》、《大雪无乡》等都以厂长、镇长等为第一主人公展开叙事。在这里, 领导常被描写成“拼命三郎”形象, 如《大厂》里的吕建国事务缠身:厂里唯一车辆被偷、承包费收不回、老郭谈合约嫖娼闹事打警察、工人生病无钱医治……而在这些事务面前, 吕建国表现出虽万般无奈却义不容辞奋战到底的担当。

新现实主义小说中正面领导人的光辉形象给我们带来了欣慰的同时, 也让人感到困惑。首先, 这类人物的行为表面上看是为民请命, 实质上却是实现政治利益的不得已之举。在刘醒龙的《分享艰难》里, 作者对孔太平的政治居心作了说明。“孔太平从县商业局副局长的位置下到西河镇任职已有四年了……实际上, 这座养殖场关系到自己今后的命运。回县城工作只是个早晚时间问题, 关键是回去后上面给他安排一个什么位置, 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此, 孔太平的工作目的一目了然。同样的问题在其他作家笔下也一样, 《年前年后》里的李德林、《大雪无乡》里的陈凤珍等人的“卖力”工作也无非为了实现更好的职位升迁。

其次, 领导人的处理事务方式让人难以置信。为了维护所谓的“经济”利益, 这些领导人常常姑息养奸。对于违法犯纪的事情, 领导人如《年底》里周书记说出了“肺腑之言”:“其实大家也都知道, 刘厂长是在陪客人, 这客人咱们惹得起吗?咱们指着人家吃饭呢。就这个风气, 谁也没有办法, ……”在这样的号召下, 人们对“领导们”的苦衷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因为“谁也没有办法”, 于是, 公款吃喝、嫖娼打闹等行为全都在这里获得了合法性。

三、90年代人文精神危机探析

新现实中小说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中国正处于一个新旧经济体制交接的时期, 诸多问题应运而生, 人文精神的危机也日益凸显。

首先, 国有企业的式微, 给层百姓带来了生活上的冲击。其次, 农村的生活在城市化进城中悄然改变。关仁山的《九月还乡》便写到了乡下姑娘九月进城之后沦为“小姐”, 回乡后又面临大批人从城市返乡争分土地的状况。而无论是国有企业也好, 乡镇发展也罢, 在90年代所面临的恰恰是以“经济”为核心带来的问题。有钱能使鬼推磨, 金钱至上带来的却是“人性”和“道德”的失落。

其实, 90年代中前期, 上海文坛便发起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全球性的社会变革、消费社会的兴起, 人们被利欲熏心的氛围所笼罩, 连文坛也不可避免, 知识分子对中国当代文化的走向产生了焦虑。无独有偶, 新现实主义小说思潮正发端于这场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后。遗憾的是, 人文精神所探讨的对“人的存在”、“人的审美”以及道德、精神的回归等问题在新现实主义小说中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所谓对“新现实”的关注也不过沦为一场为争名逐利提供合法性、让群众来“分享艰难”的泡沫现实罢了。

摘要:20世纪末中国文坛兴起了新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新现实主义小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对90年代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乡镇地方发展中所遭遇的各种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描写。但在表达现实困境同时, 这类小说也暴露出了道德选择上的失衡, 90年代消费社会带来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未得到妥善的思考。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小说,现实困境,分享艰难,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青羊.新社会问题小说大系·分享艰难 (上下卷) [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

[2]谈歌.大厂[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

[3]何申.年前年后[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

[4]关仁山.大雪无乡[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

[5]李佩甫.李佩甫小说自选集[M].河南文艺出版社, 1999.

[6]雷达.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7]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8]洪治纲.多元文学的律动1992—2009[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9]童庆炳、陶东风.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新现实主义小说”再评价[J].文学评论, 1998 (04) .

现实中的道德选择 篇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放射着光彩夺目的思想光芒。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的现实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孙中山先生曾经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个字来归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而在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元素中,“仁爱”的价值尤应予以深度的挖掘与阐发,“仁爱”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长期以来在我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学,在今天尤其应当推广。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和以为贵”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重视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解决如何做人、如何做个有道德的人的问题。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内而外的修养路线。儒家道德中把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行为作

为人生修养的准则,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可以说,重道德、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理念。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中国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以人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强调教化,重视人文教育,平和而有理性,不至走向偏激与迷狂。和而不同、即凡即圣、动态平衡的中庸之道,具有深层的智慧,也是重要的中国元素。当今世界,对抗与冲突不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家国天下提供相处共存之道。西方的价值观——以强力、功利、竞争横决天下为背景的自由、平等、理性、人权、法制等,与以天、地、人、物、我和谐相处的中国文化的理念——仁爱、忠孝、信义、和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际上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价值理念已超出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具有普世塑人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厚重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价值。“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爱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准,增强责任心,明白如何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国家以及自然,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历代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知识和智慧的结

现实中的道德选择 篇3

一、利于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强调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名言比比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提出了“夙夜在公”的思想。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更强调了一种为整体尽忠献身的精神。受这种精神影响。宋代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清代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民族和国家社会而献身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密不可分的,集体主义是爱国主义滋生的土壤,爱国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升华、结晶。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最现实、最明确、最具体、最广泛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代表着我们先进文化的方向。

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为代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群众利益矛盾时,自觉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更为适应。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帮助他们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并将这种爱国情感转化成切实的爱国之举,弘扬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去实践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二、利于培养大学生谦恭礼让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丘最早提出“仁”就是“爱人”的思想,“仁者爱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人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关心自己的同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人们在处理个人同他人关系时所依据的原则。孟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人的“良知”问题。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有道德,就在于人有禽兽所没有的对其他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慈爱之心。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和”、“和谐”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的传统道德又特别强调“待人以宽,责己以严”、“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等道德思想,以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待人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并奉行“温良恭俭让”是很有必要的。当代大学生,不少人像好斗的公鸡,为丁点大的芝麻事而大动老拳,甚至同窗操戈。鉴于此,在当代大学生中提倡一种“忍让”精神,培养一种“温和”性情“良恭”脾气,把它当作处理人际关系的必需的润滑液来和谐师生、学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互相忍让、互相谅解的讲礼貌、守礼节的良好校园人际氛围。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对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利于培养大学生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

对义利关系的把握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重视义但不鄙弃利,他反对的是“放于利而行,多怨”和小利(只顾个人眼前的局部利益),因为“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认为有仁德的人“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明理学家虽有把个人物质利益看作“人欲”,主张“正其谊(义)不谋其利”,“存天理,灭人欲”的倾向,但同时又认为“正其义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从而得出“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强调义利兼顾的,并不否认利的作用。它强调在个人的物质利益之外,还应该有精神的建树,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些正是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内核。在拜金主义日益腐蚀人们的灵魂,严重动摇人们价值观念的今天,用儒家积极合理的义利观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衡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在人格上有刚性,在利益上不失落,讲人格、国格和民族自尊、自强、自爱精神,不无现实意义。

四、利于培养大学生修身自律,崇德重义

古代仁人志士崇德重义,注重修身自律,这方面的言论和事例很多,对当代的大学生很有启迪。比如孔子的《论语》,堪称修身的经典之作,“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刻。与孔子的修身思想一脉相承,历代留下的修身言论不可胜数。如荀子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韩愈的“有善必闻,有恶必见”;朱熹的“旧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外,像季子挂剑报徐君,范式交友重信义,卓公行千里如期等,都是古人诚信守约的佳话。这些故事对当今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应当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特殊的群体,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历史使命。当今大学生在校受到的教育如何,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因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将由当代大学生组成。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及政治思想状况都与当今的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程度和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在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各种社会现象和现实矛盾的影响下,积极、有效、正确地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四六级改革下一篇:拓展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