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物流人才

2024-08-29

技术型物流人才(精选十篇)

技术型物流人才 篇1

关键词:包装物流技术,包装成本,物流成本

包装物流技术是涉及包装学科、物流学科、交通运输学科、管理学科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交叉边缘学科,它研究具有物质实体特点的商品(或货物),从供应者到需求者之间所进行的物理性移动,创造时间价值、空间价值以及加工附加价值的活动,以提高商品(或货物)的包装防护、方便储运和安全流通,降低包装物流成本,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以笔记本电脑制造业为例,全球95%以上的笔记本电脑是在中国生产制造的,年产量超过1.5亿台,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笔记本电脑的生命周期短,产品价格受时间因素影响较大。另外,笔记本电脑客户源分布广泛,牛鞭效应比较明显。为降低以上因素的影响,中国出口至国外的这类产品,运输方式多采用转运周期较短的空运,约占60%,海运约占40%。包装是笔记本电脑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采用科学合理的包装设计和包装材料,不仅可以使包装起到保护产品、增加美观的作用,而且能够在流通过程中减少产品损耗和物流费用,为国家节约资源,为企业降低成本。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所有研究均基于同一案例对象,其基本情况如下:

某品牌电脑公司由5家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生产供应全球市场的笔记本电脑,该公司在全球五个区域都拥有较成熟的销售网络和广泛的客户群,这五个区域分别是欧洲(EU)、中东和非洲(ME&A)、亚太(AP)、北美(NA)、拉美(LA)。

该公司笔记本电脑年产量2000万台,各区域的年出货量AU (Annual Units)及运输方式见表1。其中空运用A(Air)表示,海运用S (Sea)表示,陆运用T(Truck)表示。

该公司笔记本电脑的产品型号多达数十种,为了避免因多种包装尺寸给生产和运输带来的复杂性,产品包装尺寸只设计了3种(分别用C1、C2、C3来表示),且在运输过程中均使用1200mm×1000mm的标准托盘。其中,整托盘产品数量用UPP(Units per Pallet)表示,产品包装信息见表2,包装材料清单及重量信息见表3,产品包装方式如图1所示。

假设空运和陆运按重量计费,海运以集装箱为单位计费,各区域的平均运费FR (Freight Rate)见表4。每个集装箱可装托盘个数用PPC (Pallets per Container)表示,其中,PPC20C=20,PPC40C=42,PPC40HC=42。

单位:万台

二、包装材料选择与物流成本优化

由于该公司60%左右的产品的运输方式为空运,因此产品重量对于物流成本有较大影响。以下公式可以测算出产品包装减轻1克能为公司节省的物流成本:

将数值代入上式得出S1g=405150元/g。可以看出,如果每个产品的包装重量减少1克,每年可为该公司节省405150元的物流成本。因此,选择性能较好、重量较轻的包装材料,可为企业节省可观的物流费用,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后,最有可能被替代的包装材料是缓冲垫。因为用纸浆注模工艺制造的缓冲垫重量较重,缓冲性能一般。该公司之所以一直延用纸浆模缓冲垫,主要是考虑纸浆膜有较好的可回收利用性,属于绿色包装材料。

目前,市场上重量较轻的缓冲垫产品是用可发性聚乙烯EPE)制造的全新PEP产品,这种材料在可回收利用性上一般,但重量很轻,缓冲性能较好。如果要兼顾绿色环保的要求,可以选择采用回收EPE (Recycled EPE)材料制成的缓冲垫产品,它与全新EPE材料的价格和性能都比较接近,但更加绿色环保;同时,比纸浆模的重量轻很多,在运输中可减少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表5是三种不同材料制成的缓冲垫的特性对比。

如果该公司决定用回收EPE代替原来的纸浆模缓冲垫,那么每年可以节省的成本为:

上式中,mREPE和mMP分别为每套回收EPE和纸浆模缓冲垫的重量,CREPE和CMP则表示两种缓冲垫的成本。代入数值可得出SREPE=40643750元。由此可见,此策略每年可以为该公司节省成本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其中,物流成本节省5000万元,材料成本增加1000万元)。

三、堆码布局设计与物流成本优化

不论是空运的ULD (Unit Loading Device),还是海运的集装箱空间都是相对固定且有限的。由于海运以集装箱为单位计费,因此对空间的有效利用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最优化的堆码布局设计可以减少空间的浪费,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货物数量。

为减少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操作的复杂性,该公司所有产品均使用1200mmx1000mm的标准托盘,因此不同的包装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托盘使用率(Peff用表示)。

表6是目前三种包装方式的堆码布局设计。从表6可知,C3的只有71.9%,但实际上在不改变产品包装尺寸的情况下,是有办法做到更高的。

经过测算,该公司的包装工程师在ODM现场提出了堆码改进方案一,可以使C3的从71.9%增加到84.9%,UPP从24个增加到27个。在利用TOPS软件进行相应参数仿真后,包装工程师又发现了最优解决方案,即改进方案二,可以使原值提升到93.1%,UPP增加到30个。表7是C3堆码布局设计改进方案的对比。

单位:mm

改进方案二实施后,对于包装方式为C3的产品,UPP增加了25%,该公司可从三个方面受益:减少托盘和打包材料(如缠绕膜、护角纸、打包带等)的使用成本、减少托盘和打包材料产生的空运成本、减少海运成本。假设托盘和打包材料平均费用(cp)为60元,平均重量(mp)为10Kg,改进方案二每年给该公司带来的效益可用下式来表达:

将数值代入上式,可得出Sc3-2=31145833元,其中物流成本节省约2914万元,材料成本节省200万元。

技术型物流人才 篇2

第一章 物流信息技术概论

名词解释

1、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生成的信息,随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而产生,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装卸、储存、包装等各种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物流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物流信息通过物流信息技术不仅对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障的功能,而且还起到整合整个供应链的作用。

2、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指运用于物流各环节中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在这些技术手段支撑下的数据库技术、面向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技术。

填空题:

1、一般信息系统都具有输入、(输出)、存储、加工和(传输)等功能。

2、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信息源)、信息接收者、(信息处理器)、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管理者。

论述题:

一、说明信息与决策的关系。

信息与决策的关系表现为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形成决策,决策执行的结果又成为新的信息,如此往复循环。

每一种决策都与对决策方案的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有关,对有关因素的信息掌握越充分,对实施的结果越有把握,因而越容易做出决策。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但本身不能决定决策。决策最终依靠于决策者的判断。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决策者面前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信息与决策的关系还表现在不同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也不同。

二、说明物流信息的特点、作用和分类。

物流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信息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信息的产生加工传播和应用在时间、空间上也不一至,方式也不相同。

2、物流信息动态性强,实施性高,信息价值衰减速度快,时效性强。

3、物流信息趋于标准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要求物流信息标准化。作用:

1、物流信息在物流管理活动过程中起着协调各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

2、物流信息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协调与控制,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标。

3、物流信息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分类:

1、按物流信息载体,分为单据、台账、报表、计划、文件等多种类型。

2、按信息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

3、按信息稳定程度,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4、按管理层次,分为操作管理信息、知识管理信息、战术管理信息、战略管理信息。

三、说明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1、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2、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基本内容为主,供应链管理系统极为罕见。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趋势:

当前我国物流信息市场化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将呈现一个二元化结构。以跨国公司和国内少数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的高端市场,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的普通市场。

1、国内企业基础信息化仍然是当前需求的主要内容。

2、信息化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3、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大型物流企业将继续深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尤其是全套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技术型物流人才 篇3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努力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引入国际先进的“常春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该模式已经在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

实施“常春藤”教育;学生发展之必然

当前高职院校招生门槛相对较低,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收,高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偏科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当代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小学阶段总是忽视学生主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片面应试的消极影响造成智育一枝独秀,形成知识褊狭的弊病和学业成绩至上的功利心态,扭曲了教育的目标与理想。然而,应试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话题,需兼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全局的视野来探讨,不存在十全十美或两全其美的办法,只能在全面研究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

实施“常春藤”生命教育,给学生提供使其能获取一定生活水准的知识和技能之生活能力,更提供给其生命之能力(树立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观,明白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的人生观),既是对中小学应试教育中素质教育缺位的最好补位,更是高职学生成长发展之实然。

以“Do Re Mi”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来按照“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积极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成果。

实践中,学院按照“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实践“Do Re Mi”平台。所谓“Do Re Mi”平台,指的就是构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三部分内容,分别是“1”个目标、“2”个层面、“3”条途径。

这一平台是对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在“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指引下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主题中“三个坚持”在高职高专教育层面所进行的具体实践尝试,还是“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1”个目标,指的就是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要坚持德育培养优先,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突出体现为和谐健全人格的培养,亦即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个体的自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2”个层面,指的是从自然生命和人文生命两个层面来做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自然层面也可称为技术层面,就是要在培养中着重体现出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懂得生活的意识与技能。人文生命层面也可称为道德层面,就是要更多地从学生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特别是注重从道德和思想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条途径,指的就是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创新模式塑造人、以繁荣校园文化熏陶人来做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

事实证明,学院依托“Do Re Mi”实践平台,从全方位进行高职人才培养,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和水平,更从社会层面实现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质的飞跃。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统领教育教学

“常春藤”人才培养模式最初形成于美国,突出强调生命教育。通过此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追求和谐的能力,同时赋予其顽强的奋斗精神。

具体到高职高专教育,“常春藤”教育模式就是希望通过这一教育模式的构建,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尋求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间的最佳结合点,并且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高职高专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三者之间联系的准确把握,找出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同时按照这一规律,勾画出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从而为在和谐社会视阈下进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材料,最终为推动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提升创造条件。

多年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来进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本校特色的“抓住一根藤,凝聚一班人,培养一个人”的工作机制。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进行各项制度创新,并且对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氛围,为学生学习创造所需的各种条件;学院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密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与企业的生产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与品格。

所有这一切都是“常春藤”生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构成,一起支撑着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发展。

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做好德育工作

按照“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的要求,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公民。然而,优秀公民的培养并不是学校可以单独承担起的任务,而是少不了家庭和社会作用的发挥。

基于此种考虑,学院从学生一入校,就通过其家庭,对个人的性格等情况做一个摸底调查,并且形成相关的资料,以备以后研究分析。同时,学院还建立起学生成长服务机制,通过班主任与学生的定期谈话,对学生的思想以及学习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常春藤”生命教育体系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探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的合力,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常春藤”教育理念,学院环资系还编印了系刊《常春藤》,系统阐述“常春藤”生命教育这一创新高职教育观及其人才培养体系,集中展示了在“常春藤”生命教育体系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良好的育人效应和社会效应。

利用物流信息技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篇4

一、现代物流与物流信息化之概念

1. 现代物流之概念

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共同组成了现代物流, 而这其中的信息流是当下物流的基础和核心, 信息流的正确、安全、及时, 能够有效地保证物流活动的运作。所谓现代物流指的是由物资原材料到货物半成品再到所需产成品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有效流动过程。现代物流是将原材料运输、存储到材料的加工整理, 产成品的配送等方面的信息的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信息链, 为物流客户提供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就其本质而言, 主要包括实质流动、实质仓储、信息流动、协调管理四个部分。

2. 物流信息化含义

所谓物流信息化指的是在物资的生产、采购、存储、保管、运输、分发、服务等物流的全部环节和过程中, 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 凭借信息自动化设备对有关物流的信息进行采集、共享、分析、加工、处理, 从而达到物资的提供方、存储方和购买方的有效沟通与协调, 形成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地物流活动链条, 最终达到物流资源合理配置, 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的目标。物流信息技术贯穿于物流或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 对物流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程优化和调整、反馈。

3. 现代物流信息核心技术

在现代物流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核心信息技术主要有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应用于现代物流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将会更加广泛, 能够更大程度上地促进现代物流的效率提升和效益提高。

二、物流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物流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 物流运作中有关原材料供应、产生品消费和物资运输、仓储等一系列的信息是有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产生的创新和改革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物流信息的获取、传播、加工、处理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同时,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物流行业组织管理模式得到改善, 物流运作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物流服务的范围扩大, 服务水平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了物流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物理信息技术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的表现

(1) 增强物流业务运作的及时性、优越性

环节层次多和信息量大是物流活动的重要特点。而且物流信息的一个机位突出的特点就是及时性和动态变化性。物流公司要高职高效地完成物流业务运作, 形成自身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树立企业品牌, 就必须对物流运作全过程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掌握与控制。实时了解物流运作各个环节中的活动状况, 解决物流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全面性, 能够覆盖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和调配者可以通过物流信息技术及时观察物流业务运行进展状况, 及时掌握供应方、需求方和仓储方的准确信息, 合理调配优化物流运作过程, 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2) 增强物流活动的有效性

信息流是保证物流运作的重要环节, 在物流信息不准确或不充足及时时, 整个物流活动缺乏相应的可靠信息支撑, 就可能出现物流运作中的不经济状况。如运输线路的选择失误、不必要的货物流动等, 增加了物流活动的成本, 不利于效益的提升。相反, 当物流活动有充足完善的信息支撑和参考时, 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设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优化。物流企业以最合理经济的方式对货物进行周转流通, 降低物流过程的盲目性, 降低物流成本, 避免物流资源的浪费, 从而大大地提升物流运作的有效性。

(3) 提升物流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全球化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地应用和普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以及产品的消费活动都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消除了经济活动的地区、时间限制, 而且也大大地拓展了现代物流的服务领域, 相应的, 物流客户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享受到更为满意优质的服务。

(4) 提高物流运作的透明度

传统物流因为其透明化程度低, 很容易造成不法物流企业的暗箱操作和偷梁换柱。因此, 人们常常戏称传统物流为“物流冰山”或者“经济领域中的黑暗陆地”。即使一些物流公司实行的是正规合法化的物流运作活动, 一些顾客也会心存疑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运作过程当中, 可以有效地实现物流活动过程中货物情况和运输、仓储情况的透明化。透明化的物流运作过程一方面让物流客户全面、及时地了解到物流活动的过程和运作状况, 并在物流运作过程中, 将自己的一些要求回应和反馈到物流公司, 与物流公司进行协调和处理。另一方面, 透明化的物流运作过程还可以帮助物流公司对物流的运作动态信息、成本进行及时地掌握和控制, 在物流运作过程中时时调整优化, 制定物流运作动态决策, 降低物流成本, 保证物流安全。

(5) 保持物流能力的供需平衡

物流行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比较晚,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还不是十分全面和广泛。当下, 我国物流企业的物流能力供需状况经常发生冲突和矛盾。有时是供不应求, 出现物流“瓶颈”状态, 物流公司的物流能力提供不能满足市场的物流实际需求;另一种现象是, 公司的物流能力剩余。据我国物流行业的相关资料统计, 我国目前的物流中心整体平均空置率在一半以上。这种现象出现的关键原因在于物流能力的利用率低, 物流供求信息的不通畅。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在现代物流行业内, 将会为物流企业提供越来越充分和完整全面的物流信息, 为物流运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提高物流能力的资源配置, 提高货运能力的利用率, 消除物流能力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从而大大地提高物流资源和能力的利用率, 降低能耗, 实现最大化的利益价值。

三、推进我国物流信息化的途径和建议

1. 政府部门的主导与调控作用

(1) 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为物流行业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要迅速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 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 从而促进我国物流行业已经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度。适当地加大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投资力度, 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运用范围和程度, 为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优越的政策和技术环境, 并适当地拉动市场物流需求。信息化的程度低, 不仅会阻碍物流行业的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将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形成阻碍。所以, 政府等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及时的措施来加速我国的社会信息化程度, 和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2) 鼓励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应用

政府部门要适当地鼓励和帮助相关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第一, 在一些重点的科研规划项目中加大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第二, 鼓励物流行业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物流管理和运营方式, 对一些成功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转型的进行适度的奖励;第三, 支持和帮助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共享平台网络体系。

(3) 注重在物流行业内进行信息技术运用的示范和引导

在我国当下的市场环境内, 一大批利用信息技术成功实现企业优化管理和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已经出现。这些企业在运用信息化促进本公司物流运作活动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为其他未转型的物流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所以, 政府部门要对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 为其他的物流企业进行示范, 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以最佳发展的方式科学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另外,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在此基础上寻找构建上下游企业间物流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平台的措施和方法, 加快我国物流行业内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脚步。

2. 培养高素质物流信息技术人才

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运用和普及的前提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因此, 要注重培育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 为物流的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 企业领导重视培养, 企业员工积极响应

毫无疑问的是, 物流行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是以企业领导管理层地重视和企业从业人员的积极响应扶持为保障的。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 要具备前瞻性的思维, 认识到实行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经营模式转变、技术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要实现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运用优势, 就需要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进行合理地调整优化, 组建技术、生产和物流合为一体的统一体系, 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企业利用信息化优势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从业工作者素质的提升, 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获得目标经营利润。

(2) 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建立人才储备体系

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资源, 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要发展, 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样, 物流企业要想全面实行现代化, 就必须注重物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建立企业人才储备。一方面企业要提供一些有利地条件和优惠政策, 吸引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信息人才, 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要注重在职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信息化素质, 建立一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增强物流信息化观念和意识

实现物流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行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对行业或企业内的物流资源进行开发是物流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在进行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时, 必须坚持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原则, 借助于科学的管理方法收集精准、合理、有效的物流信息, 丰富、更新、积累企业的物流信息, 为物流运作活动提供信息支撑, 企业根据已获的信息数据进行动态决策和调整, 以便于适应市场状况的发展变化, 更加合理地配置物流能力和物流资源, 获得整体的经济效益。

在促进物流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方面, 不仅仅存在着资金、技术和设备上的问题。在一些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还存着观念落后, 信息技术运用意识淡薄等障碍。所以, 在这些地区, 要促进其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 首先要转变当地物流管理经营者的思想观念, 加大对信息技术优越性的宣传和引导, 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发展中的重大促进作用, 从而接受并在本企业内接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地位。在企业内部注重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从而有效地带动物流企业的发展和进步。H

参考文献

[1]苏春玲.现代物流信息技术[M].上海: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6:4, 41, 87.

[2]吕宏.信息技术提升物流产业的路径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 2008, 6:4, 12, 26.

[3]赵俭.中国物流发展现状与展望[J].交通与运输, 2004, 1:57.

[4]姚泽有.物流信息化的功能及其新思路[J].商场现代化, 2006 (4) :78.

[5]姚科敏.信息化与中国物流业[J].当代经理人, 2006 (2) :116.

技术型人才素质培养大纲 篇5

课程代码: 学时:18其中实验学时: 0学分:

1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是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的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创造方法和创造能力,培养符合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和补充,先修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具体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创新思维的知识和要领。

2.提高性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创造思维的基本理论与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具体运用相结合,学以致用。

3.技能性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对重要的思维方式辅以必要的练习与实践,以达到切实提高创新思维技能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教学。

重点:创造性思维形式、思维定势及变革、思维视角转化及训练。难点:创造性思维形式、思维视角转化及训练。

五、学时分配

六、课程考核

期末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作业、实验等)占3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技能型人才 创造品格与素质培养》曹成伟 刘荆洪 贺亚茹主编南海出版社 2009年3月版

主要参考书:

1、《现代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魏奇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版

2、《创造思维训练》 梁良良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八、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课程的开设目的。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熟悉技能型人才最主要的素质——创造思维和知识经济、素质教育之间的的联系,进一步掌握学习创造思维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

重点:素质教育与创造思维。难点:知识经济与创造思维。第二章 创造思维原理

1、教学内容:创造思维的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本质试析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关于创造思维的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本质试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创造思维的原理。

重点:本章二、三、四节。难点:创造思维的本质试析。第三章创造性思维形式

1、教学内容:创造性思维形式。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讲授与训练创造性思维形式,使学生掌握有异于普通思维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并努力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

3、重点、难点

重点:本章的每一节都是。难点:本章的每一节都是。

第四章思维定势及变革

1、教学内容:思维定势及变革。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思维定势及变革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思维定势的表现及权威、从众、经验和理性定势及变革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思维定势及变革。难点:权威、从众定势及变革。第五章 思维视角转化及训练

1、教学内容:思维视角的转化及训练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思维视角的转化具体内容的学习与练习,了解什么是创造思维视角,掌握肯定---否定视角转化、往昔--未来视角转化、自我---非我视角和转化求同---求异视角转化。

3、重点、难点

重点:创造性思维视角及转换。难点:自我——非我视角转化。第六章 现代人个体生活的创新

1、教学内容:现代人个体生活创新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现代人个体生活创新的学习,让学生从书本到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创新思维,掌握人际交往成功的秘诀。

3、重点、难点

重点:人际交往、幽默和喜剧感。难点:心理快乐的秘密。

九、实验教学

GIS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GIS实践教学;职业需求导向;人才培养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专业横跨地理学、测绘科学、地图制图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GIS人才培养逐步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其专业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面向用人单位对GIS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作为三本院校要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要将学生应用技术型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我们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我们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努力培养复合型、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结合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三本学校的特点,从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根据学院办学层次和学生生源情况,培养具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GIS人才需求的热点,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校企合作、GIS大赛、证书考级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整合在一起,分阶段地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教学

课内实验主要以学生实践动手为主,辅以理论学习,让学生能较好利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相关专业的实际问题。课程设计是以实际项目工作流程为依据,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实验效果,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工具型GIS软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课程设计可从多方面锻炼其项目团队协作能力、实际分析能力,既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促进其动脑动手,提升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能力。

(二)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教学

2014年我院被湖北省授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与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大力推动校企合作,进行课程置换、学分置换、人才联合培养。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实习实训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促进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系寻求课外横向项目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参加GIS大赛

每年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举办的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如每年举办的MapGIS技能大赛、ESRI大赛,依托学科竞赛,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简单的数据编辑、地图制图到系统研发、创新应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证书考级

学生通过比赛以及考级考试获取各种证书,如:MapGIS应用工程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一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资格和水平考试获软件设计师(初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合格等。

(五)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学生通过到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实习、毕业设计选题能够和实际项目实习相结合,使得学生毕业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根据项目实践内容,能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着重考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增强人才培养的市场意识,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设置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对用人需求。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出发,按照学生应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步建立起一套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GIS教育模式必将促进GIS市场的发育、完善,进而增加信息产业对各类GIS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GIS专业实践教学是现在应用技术型高校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环节,其教学体系和方法都需要调整和修订,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规划和构建各实践环节,以目标为驱动,以现有的实习基地为基础,开拓和建设新的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以各种形式使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到科研和生产项目中,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GIS专业人才充实到各个社会应用领域。

【基金项目】2013年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201312,《GIS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捍卫,张友静.论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通报,2005,(3):62-65.

[2]蒋国富.基于市场需求的高师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115-118.

[3]屠良.《GIS软件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构建[J].科技资讯,2010,(8):245.

[4]贾泽露.GIS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研究[J].测绘科学,2007,(6):199-201.

[5]郑贵洲,赵雷.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构建[J].测绘科学,2010,35(5):250-253.

[6]马俊海.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工程,2005,14(3):74-76.

[7]韦波.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9,(5):25-27.

作者简介:舒珺(1983-),女,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型物流人才 篇7

应用技术型人才,简单来说就是进企业能直接做事,能解决一线实际问题,同时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能够进行科技的创新与应用转化。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是2014年湖北省首批11所转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所全面转型的高校,转型的首要工作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

物流管理专业制定的思路如图1所示。首先以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调研出企业真实的岗位能力需求;其次根据调研结果,与企业专家共同归纳总结专业核心能力与知识要求;再次制定课程内容和名称,确定课时和课程的教学大纲;最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后期的举措与规划。因为篇幅的关系,我们在这里着重探讨的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2 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与能力分析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调研前,成立了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里面既有物流的资深专家,也有高校里面的物流一线教师和物流专家学者。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其课程设置的原则之一是课程内容岗位化。众所周知,我国区域辽阔,不同地区可能会存在着不同的物流专业岗位,或者相同岗位的能力要求也未尽相同。所以,要想根据物流专业的具体岗位来设置课程,就必须先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

通过对本校2011级物流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还是希望华中区域就业,具体见表1。

独立学院成立之初,国家对其定位就是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综合上述对学生的调研结果,我们认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物流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是以培养满足华中地区经济发展的物流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2 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

整体而言,课程大致可分为两部分,通识课和专业课。我们收集了65家企业133个华中地区物流岗位招聘信息,见表2。

物流是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十大振兴产业之一,重点强调大力发展流通业。流通业的本质是物的流通,要提高其效益和效率,归根结底就是减少流通环节,优化流通节点。结合表2,我们认为华中地区的岗位关键词是仓储和配送中心。

2.3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

通过大量调研总结出华中地区的岗位群,见表3。其中随处可见仓储和配送中心的影子。

3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本质是课改,即课程改革。我们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综合素质课、专业支撑课、专业能力课、专业特长课和专业实践课六部分。本文重点探讨专业能力课、专业特长课以及专业实践课的设置。

3.2 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我们需要协调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课程与行业岗位能力之间的关系、课程与职业资格证间的关系、课程与实践创业和动手能力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课间的关系(详见图1)。

通过提炼岗位群,从而可以对物流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总结。这种岗位能力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和基础。部分高校将物流分为冷链、食品、快递、汽车贸易等行业,笔者认为这样的结果会造成大量课时被占用,同时教学效果也未必好,更重要的是没有体现出物流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原因是笔者认为获得行业运作能力和经验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实习,不必要单独设置理论课,很多能力是相通的。

3.2.1 专业支撑课的制定

专业支撑课是武工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统一制定。由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专业转换率高,所以课程的制定要厚基础、重宽口径。在专业课中的学分比例最大。见表4。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支撑课最大的改革是数学课时的减少,经管类专业除了物流专业有线性代数与概率论外,其他专业只有经济数学B1和B2。

3.2.2 专业能力课的设置

专业能力课我们分为专业通用课和专业核心课。根据图2的思路,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课程设置。

(1)生产物流:知识、能力与课程设置。见表5。

(2)流通物流:知识、能力与课程设置。见表6。

(3)供应链管理:知识、能力与课程设置。见表7。

(4)物流信息系统:知识、能力与课程设置。见表8。

(5)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师证书,从而实现课证融合。见表9。

综上表5-9,可得表10。

3.2.3 专业特长课设置

特长课是在专业能力课基础上对其核心能力的强调。华中地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笔者总结为三个: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供应链方案设计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维护与操作。根据武工院目前情况,我们选择强化配送中心规划设计能力。主要设置三门课程:配送中心规划与CAD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技术,实践课里面还含有规划设计的课程设计。

3.2.4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创业与动手能力。见表11。实践课由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构成。

从表11可见,除校内实训外其余都是属于培养学生创业与动手能力的综合实训课程。

3.2.5 综合素质课设置

分为必选和选修两大类。见表12。

至此,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本课程体系框架就算完成。后续工作还有课程内容的优化、课时与学分的再修订、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等。

4 结束语

独立学院主要财源来自学生学费,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学生的教学质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其学生质量培养的基础。笔者认为,独立学院通过本课课程科学设置,才能顺利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真正发挥出民办高校的社会价值。

摘要: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尝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物流管理是我国十一五、十二五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很大。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不同经济区域带来的不同物流岗位和能力要求会导致课程内容的差异。文中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提出应用技术型课程设置的思路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供大家交流与借鉴。

关键词:物流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杨琳,陈菲.试论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的原则与目标[J].中国电力教育,2012,(8).

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提升网购物流效率 篇8

一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影响网购物流发展

据统计,网购投诉中有超过50%以上是物流问题。由于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滞后,要服务于以速度、效率制胜的电子商务,在资源配置、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使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流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都比较低,物流系统功能不强,仓储功能和运输功能缺乏协调,长途运输和短途配送缺乏有效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配合不力,不同物流服务很少结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物流服务网络亟待形成与整合,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不仅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计算机应用多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多数物流设备也都比较陈旧,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因此,应用现代物流技术是降低网络销售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网络销售物流发展水平的必经之路。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网络销售上的应用对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物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如GIS、GPS、EDI、条码等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而正确和有效地将这些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于网络销售物流活动中,能很好地解决网络销售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动识别技术应用

1. 条码技术

条码技术在网络销售上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运输管理方面,运用条码技术,可以对运输票据进行有效的管理,知道货物如何装载和搭配,运输车辆的返程、货物如何搭配都可以便捷地计划好,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其次,在仓储管理方面,通过手持条码终端设备货物的各种信息自动写入计算机,极大地方便了进出库和在库盘点的管理,而且减少了手工处理,提高了效率。再次,在货物配送方面,利用移动终端,调出客户订单信息,然后根据订单情况挑选货物并验证其条形码标签,直至确认配送完成客户的货物。最后,在销售管理方面,与销售信息系统(POS系统)配套,通过光电扫描读取信息,能快速、准确地利用计算机进行销售管理。

2.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在网络销售物流领域的应用包括:货物入库环节、货物出库环节和物流配送运输环节,可以大幅提升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物流自动跟踪技术应用

1. GPS技术

GPS在物流中普及应用后,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三方应用,车辆使用方、运输公司、接货方对物流中的车货位置及运行情况等都能了如指掌,透明准确,利于三方协调好商务关系,从而获得最佳的物流流程方案,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将GPS技术应用于网络销售物流中,可以使电子网络销售物流更加明朗。客户只要知道车辆的车种、车型和车号,就可以立即得知该车现在何处运行或停在何处,以及所有的车载货物发货信息。这样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输的透明度,为货主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而且有利于客户掌握更多的物流信息,以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

2. GIS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GIS)集成了车辆路线、最短路径、网络物流、分配集合和设施定位等功能,利用其空间查询和分析能力,可以在物流过程中迅速、准确地掌握供需双方的地理分布,确定物资调运的数量和运输方式,决定运送货物的数量、种类、到货方式等,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益。将GIS技术应用于网络销售物流,可以使物资高效、合理流动,达到物资配给效益最大化。

(三)物流EDI技术应用

将EDI技术应用在网络销售物流上,使物流企业能快速准确地获知商品交易的信息流,以便及时和准确地进行物流活动,达到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第一,发货业主方面,在接到订货业主的要货计划后,发送货物业主就可以下达发货指令,及时地分拣货物;收货业主可以制定好货物接收计划,发货业主也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同时运输业主也会收到运送货物的品种、数量等信息,运输业主可以预先制定车辆的配货计划,做到未雨绸缪。第二,物流运输业主方面,可以利用扫描仪读取货物条形码,核对之前的运输数据,做到准确无误。货物在运输业主的物流中心会得到进一步的整理、包装等,运输业主通过EDI向收货业主发送订单的详细信息。在完成运输之后,货物运输业主通过EDI系统向发货业主确认合作完毕并咨询运费等信息。第三,收货业主方面,扫描货物上的物流条形码,核对与确认相关信息后做好入库的相关手续,并通过EDI系统向物流运输业主和发货业主发送确认收货的信息。

摘要:传统的物流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网络销售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网络销售物流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物流信息技术在网络销售中的应用对策,为电子商务存在的物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9

笔者采用以国内普遍接受的董泽芳的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素, 即人才培养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管理等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法, 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探讨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专业该如何制定适合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语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改革探索的新生事物,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类型和教育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培养和教学中很多的现实问题, 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 在培养客体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有些应用技术型高校把成为国内一流大学作为办学目标, 盲目追求与一流大学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忽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一宗旨。 其次, 英语专业教学组织和管理方面, 没有凸显出应用技术型的特点, 重理论轻实践, 重教师知识讲授传承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课堂上教师的理论讲授不仅占据了大部分课时, 而且实践环节拖延, 实习流于形式, 导致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再次,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英语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模式的设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的需要。 以辽东学院外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为例, 英语专业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而英语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不亚于其他知名高校英语专业, 学生压力很大, 导致英语专业不专业, 通识课程不通识, 学生对所设置的课程不感兴趣等。 最后, 跟踪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发现,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学校和经贸部门的翻译是毕业生们的主要就业方向, 英语专业培养的专业课程模块中的课程选择和难度, 与实际市场的要求不相符[2]。

据此, 面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探索英语专业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发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高校转型和英语专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行业化和社会性。 潘懋元指出,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的本科教育类型, 以各行业的专门知识为主, 是为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的应用教育体系。 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就是其构成要素的革新或重组。

(一) 政策制度保证。 德国高级应用型教育是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借鉴的典范, 这类大学主要由政府提供办学的外部条件, 从政策导向、法律等方面保障德国应用型大学的课堂教学能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分配和实施, 与当地经济实体的参与和合作, 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了解工作岗位, 运用知识和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的制度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功的支撑。

中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英语专业, 需要政府和学校当局的政策支撑。 从课堂教学的外围环境看, 在法律和政策上, 为英语专业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提供必要的条件, 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作用, 确保培养模式中的实践实习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 确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在德国, 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的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方针明确: 主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本地区就业或创业。 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 英语专业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制订针对当地经济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为例, 要结合和研究丹东市的发展战略和实际, 制定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丹东是东北亚的地理中心, 目标是建成东北东部区域性的物流中心, 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力和以旅游、物流为重点的八大服务业。结合丹东及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的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强调基于本地产业的职业能力, 每一级的培养目标都要有灵活性, 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如请来自企业界的专业人士, 商讨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在学生实习或研究合作中, 英语专业随时与企业沟通交流, 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计划[3]。

(三) 设置应用技术型英语专业和课程。 有学者认为,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出发进行设计, 课程目标是“实基础”, 而不是“厚基础”。根据德国的应用大学经验, 专业设置虽然越来越宽泛、越来越细化, 但在专业设置方面会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时调整, 确保开设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重视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关的应用性技术的研究。 因此, 应用技术大学的英语专业设置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构建既适应市场需求又符合英语专业实际情况的设置体系。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构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科学体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要体现“地域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适应社会的发展、市场和学生的需求, 培养出的英语技能人才要适应岗位的需求,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同时, 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 可适当增设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修, 以满足有能力及感兴趣学生的需求。

(四) 改革教育途径与教学方法。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改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英语专业和课程的特点, 通过各种现代设备和科学技术, 在课堂内外积极开展启发式、 讨论式、反馈式、项目式和探究式教学, 激发学生英语基本技能的学习, 使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此外, 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学及科研能力外, 还应具备善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 强调服务社会的意识, 因为教师的能力关系到应用技术型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能否真正实现。

(五)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实用性, “实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的显著特点。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时间长, 内容侧重技术性、技能性, 有专门的为期20周的实习学期。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制订了大学实践教学计划, 以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为例, 每个学年设置两周的实践时间,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但是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践内容和活动形式以各种竞赛和戏剧表演为主, 基本是教学课堂的衍生物。 国内有些院校的实习学期主要是安排 (或要求) 学生去企业感知、入社会锻炼。当然, 实习实践的形式可以是与专业相近甚或是没有关系的社会锻炼, 最理想的方式是校企合作。 英语专业可以考虑与外贸公司或者合资企业合作,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三、结语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多样化人才的要求进行革新, 根据行业特点和需求, 突出“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应该在研究应用技术型大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 由政府各部门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 社会各界提供资金资助, 结合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的成功经验, 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 了解地区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构建适合自己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培养模式的地方特色及个性化。 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工作要做到细致有效, 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 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及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等, 注意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关系, 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 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关系等, 体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现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12 (3) :3-36.

[2]李婷.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 (2) :192-193.

[3]王守忠, 韩伏彬.国外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及启示——以美、德、法三国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 2013 (3) :1-2.

物流信息技术研究 篇10

物流虽然是一项新兴产业, 但是因为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和社会总成本而广受关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以及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 传统物流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所以必须向现代物流业转化。而“现代物流业”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 相互提升。物流业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提升, 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物流业的发展也给信息技术提供了发展契机。因此, 物流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物流业的各个领域, 对物流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物流信息技术

2.1 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指各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工具, 人们用它来加工信息, 并支持组织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处理的任务。在信息社会中, 一个企业若想立足于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 就必须想方设法的获得对其有用有效的准确信息。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作业中的综合应用, 同时也是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最突出最重要的标志, 而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可靠的支持, 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对于供应链管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对于物流企业, 一方面缩短订货提前期、降低库存成本、提高搬运和运输效率、减少递送时间、提高订货和发货精度, 另一方面针对客户的各种信息咨询和诉求, 企业可以及时做出解答并给予帮助, 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 (RFID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 (GPS技术) 、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 (EDI技术) 。

2.2 物流信息技术

2.2.1 射频识别技术 (RFID技术) 。

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 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操作方便简洁。我们经常在门禁系统或者超市及航空托运甚者医院等等地方均能看到该技术的运用。就拿超市举例, 它对顾客和超市本身来说是双赢的。对于超市这一方来说, 运用了此技术, 超市可以不用额外聘请员工查看进货的条码, 也不用额外聘请警卫人员进行盗窃的追踪, 这就可以减少一大批的资金投入。对于顾客来说, 他们再也不用在收银台前排队等待结账, 因为就在顾客把满满的一车商品推向收银台的短短的几秒过程中, 系统就已经完成了识别、录入、算账等等一系列琐碎的工作。但是由于受限于引进该技术成本较高且识别准确性有待提高的局限性, 在我国该技术还未能广泛应用于超市。

2.2.2 地理信息技术 (GIS) 与全球定位系统 (GPS) 。

地理信息系统 (GIS) 集空间数据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于一身。而全球定位系统 (GPS) 则借助一套卫星系统从而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在现代物流中, 二者结合堪称“双剑合璧”, 尤其是在物流运输与配送环节, 他们两者对于车辆运输调度, 最佳路径选择以及车辆运输实时追踪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就拿我们平时经常接触的电子商务来说, 当我们拍下商品, 满怀期待的等待货物的到达, 而此时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商品到哪儿了。所以这两个系统就为我们查看物流信息提供了便利

2.2.3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EDI) 。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EDI是指按照协议, 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各行业信息, 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 实现各有关部门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 从而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它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无纸化和标准化。传统模式中, 贸易一般都是在纸上进行, 白纸黑字, 百口莫辩。但是基于Internet的EDI, 它可大大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一方面无论多复杂的电子单证只需轻轻点击鼠标, 即可发送完成, 方便快捷;另一方面, 它可降低纸质稿成本, 实现最终的绿色交易。但是由于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上千年的白纸黑字, 对网络的可信度还是有所顾虑, 因此它的推广还是较为缓慢。

2.2.4 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在我们日程生活中较为常见。它能够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率而迅速在各行各业得到普及比如说超市和图书馆等等地方。条形码的发展也很迅速, 从一维条形码到二维条形码的变迁就可以看出。它能够储存商品的编码、名称、规格、型号、单价、数量、外观图、经手人等大量信息。集纠错能力强、识别方便、保密性和防伪性于一身, 因此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效率, 给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3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物流因信息技术而改变”———这句话用在现代物流发展特征上十分贴切。物流信息化趋势是必然的, 没有物流的信息化就不可能有物流的现代化, 信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只有将信息化普及整个物流业, 才能实现传统物流的真正结束。而物流信息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一个物流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引进物流信息技术, 才能赢在起点, 笑到最后。

参考文献

[1]姚科敏.信息化与中国物流业[J].当代经理人, 2006 (2) :11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技术型物流人才】相关文章:

技术型人才07-15

队伍技术型人才05-19

应用技术型人才05-23

技术型创新人才06-15

技术型人才的定位问题04-23

技术人才05-30

培养技术人才05-05

技术人才论文07-02

物流技术07-04

信息技术人才06-30

上一篇: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下一篇:测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