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2024-06-25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精选十篇)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篇1

关键词:补肾益气法,糖尿病,神经性膀胱

糖尿病神经原形膀胱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的并发症, 在糖尿病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病率。患者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 残余的尿量较多, 偶尔还会出现尿失禁以及尿急的情况, 如果患者的残余尿量长期较多, 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泌尿系统的感染。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病是一种对患者的生活影响比较大的并发症, 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40例糖尿病身形原性膀胱病的患者采取了补肾益气的疗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在我院门诊或者住院治疗的患者80例进行分析研究,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患者的自然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其中治疗组患者40例, 对照组患者40例。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9例, 女性患者31例, 患者年龄分布于34~73岁, 平均年龄为59岁, 糖尿病病程为4~21年,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1~4年。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通过一般的治疗方案进行血糖的控制, 其中包含了患者的饮食的控制以及胰岛素强化血糖的治疗等。同时进行必要的膀胱的排尿的训练, 对于尿潴留比较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进行导尿。

其中治疗的40例患者使用了补肾益气的中药治疗方式, 药用:生地20g, 知母10g, 地龙10g, 枸杞子10g, 黄精15g, 生黄芪30g, 怀牛膝15g, 天门冬15g, 车前子10g。患者每日1剂, 用水冲服。如果患者有形寒肢冷、阳痿的状况需附加补骨脂10g, 附子6g;如患者有心悸或胸中刺痛的情况则加当归10g, 水蛭6g;如果患者有排尿灼痛的情况则加黄柏10g, 滑石20g。对照组的患者口服普瑞博思片, 患者每日3次, 每次10mg, 两组患者都通过了四周的治疗。在患者治疗结束之后, 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分析, 同时通过B超进行相关的检测, 对患者膀胱内的残余尿量进行分析对比。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处理。

2 结果

2.1 疗效的判定标准

无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患者的排尿量没有明显的改变。好转: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B超显示患者治疗之后膀胱的残余尿量比患者治疗之前减少了100~250mL, 且患者的双侧神于积水有所减少。治愈:患者的症状消失, 体征明显好转, 患者已经恢复到正常的排尿状况。

2.2 治疗后的结果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参与尿量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

治疗之后, 治疗组40例患者中治愈为25例, 其中好转13例, 无效2例, 总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40例, 治愈患者为12例, 好转患者15例, 无效患者为13例, 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有着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一般认为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因为糖尿病的代写出现了紊乱, 从而造成神经的传导速度变慢而引发的[1]。中医上认为糖尿性神经原性膀胱是属于消渴的范畴, 其病因主要是因为患者的素体阴虚而导致的[2]。另外一般这类患者身体较弱, 年龄较大, 容易损耗肾阴而导致患者的阴虚火旺, 患者身体肾阴不足、湿热凝结就会引发患者的膀胱气化失常[3,4]。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主要的病位是在肾, 因此对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要进行滋阴补肾, 益气行水。所以本文中的用药中提到了黄芪, 这是因为黄芪有着大补肺气和作用;知母能够滋阴中津液, 对阴阳进行有效的调和。车前子具有下行利小便的作用。枸杞子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现代中药的药理研究中也发现怀牛膝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对肾上腺素或者是葡萄糖所引发的血糖升高的有着比较明显的对抗作用。黄芪也具有双向血糖调节的作用, 本文中涉及到的其他药物也对糖尿病患者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于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还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研究发现这些药物一起来使用能够起到益气行水、滋阴补肾的积极作用。补肾益气的疗法安全无副作用, 并且中药的配方在使用的时候具有稳定、方便等一些优点, 在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上面是一种较为有效和简便的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国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研究进展[J].新中医, 2008, 40 (2) :122.

[2]董铮, 曾永保, 梅志刚,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膀胱的Meta分析[J].山东医药, 2011, 51 (40) :77.

[3]张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9 (4) :223.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篇2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在泌尿系统的主要病变。但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国内外的报道一般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通常认为高血糖和低血糖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都很重要;其次是微血管病变导致。另外,必需脂肪酸代谢异常、神经生长营养因子调节失常、C肽、神经轴突运转异常、自身免疫因素等均可导致该病。虽然该病的发病率在27%—85%,但是至今临床尚无确实可靠的治疗方法,探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治疗该病的主要研究方向。

1.材料和方法

1.1患者来源:保定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9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66例。

1.2.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35-65岁,病程大于5年;采用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量(BRU)≥50ml;排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肥大及既往患有泌尿系疾病和有严重心脏疾病、高血压等患者。

1.3分组: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8人。

1.4治疗方法:

1.4.1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调整降糖药物,使其血糖水平达到理想水平,即空腹血糖≤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同时常规营养神经治疗(5%葡萄糖250m+维生素C2g,维生素B60.2g肌苷0.4g;0.9%氯化钠250ml+弥可保500ug),感染者加用抗菌素治疗。甲氧氯普胺10mg,肌注,8小时一次;病情改善后每日一次,连用5天后继续口服甲氧氯普胺10mg,每日三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1.4.2治疗组用药:在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

1.5评判标准:

1.5.1B超检测残余尿量,对照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及残余尿量减少情况。

1.5.2显效:患者症状完全消除或基本消除,或残余尿量<50ml;有效:患者症状好转,残余尿量减少;无效: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或者无好转、加重,残余尿量无变化。有效率包括显效和有效患者

1.6数据处理

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照: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治疗组11.1±4.7年,8.6±0.71mmol/L,13.11±0.19mmol/l及8.4±0.32%;对照组12.0±4.5年,8.02±0.36 mmol/L, 12.19±0.22 mmol/L,及 7.58±0.2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照: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膀胱残余尿量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机理: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上较常见,其发病率为27%—85%,其发病机制具体原因上不清楚,国内外的报道一般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高血糖和低血糖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都很重要;其次是微血管病变导致。另外,必需脂肪酸代谢异常、神经生长营养因子调节失常、C肽、神经轴突运转异常、自身免疫因素等均可导致该病。该疾病继发于自主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膀胱平滑肌受损,特点是膀胱感觉缺失,排尿时间延长,排尿费力。这主要是交感神经损害使三角肌和膀胱内括约肌功能障碍,致使膀胱残余尿量增多,患者感觉小便淋漓不尽,下腹部胀痛,排尿无力,失代偿后表现为尿潴留伴张力性尿失禁,容易感染,并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最后导致尿毒症。该疾病常规治疗包括按压腹部、耻骨上按摩、局部热敷等物理方法,营养神经、胆碱能药物治疗但是效果不明显,而且药物治疗过程中常有胆碱能药物中毒反应。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动过缓及心脏传导阻滞,并且对患有心衰、心绞痛、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患者均不适于应用,如果给患者实施膀胱镜电切或間歇性导尿也将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

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血氧分压、增加物理溶氧量及血氧含量并使葡萄糖有氧代谢增多, 同时高压氧治疗抑制了抗胰岛素激素的作用, 提高了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葡萄糖消耗增多, 使血糖下降, 高压氧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病变血管末端组织的缺氧状态, 促进毛细血管的开放及功能的恢复,增加血管成纤维细胞的活动和分裂及胶原纤维形成, 促进毛细血管的再生,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改善组织血氧供应。还可增加S- 肽的分泌等, 使组织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篇3

1.1 基础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4月期间接受医院治疗的60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在32~69岁之间, 平均值为41.12岁;患病时间在6个月~28年之间, 平均值为14.56年。任意将所有患者平均划分为对比及实验两个小组, 病例全部都满足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要求, 另外也契合神经原性膀胱诊断内容, 即排尿缓慢, 尿柱过细, 存在尿失禁与尿不尽情况, 排尿后膀胱仍然充满尿液, 接受B超检查显示膀胱中残存有超过100mL尿液[1]。两个小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情况之间无显著差异,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比组所有患者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预混胰岛素, 并在进食前接受皮下注射血糖控制, 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感染、降压、降脂、营养神经支持药物, 维持1个疗程即15d。实验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予以针灸辨证治疗。脾气虚型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配穴:中脘、足三里、脾俞。手法:补泻交替, 留针30min, 隔姜灸气海、关元。肺肾气虚型主穴:气海、委阳、照海、水道;配穴:肺俞、大杼、合谷。手法:补泻交替, 留针30min, 隔姜灸气海。肾阳虚衰型取穴:在肺肾气虚型穴位的基础上加灸命门、关元;;手法:提插捻转补法, 留针20min, 艾灸者, 每穴熏灸15min。

2 结果

在完成以上治疗后, 实验组18例显效, 临床相关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恢复自行排尿能力, 尿路感染情况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随访六个月无再次发作现象;7例有效, 临床相关症状在治疗过程中暂时得到缓解, 尿路感染情况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具备自行排尿能力, 但是随访六个月病情反复出现;5例无效, 临床相关症状没有得到及时缓解, 必须接受外科造瘘或能助导尿治疗。对比组相应数据为12例、4例14例, 两个小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上的差异 (P<0.05) , 具体情况见下表。

3 讨论

神经原性膀胱主要由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引发, 是临床上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合并症, 这种合并症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 对患者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是获得理想临床治疗效果及良好预后的关键性因素[2]。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早期表现是位于膀胱支配逼尿肌区域的副交感神经遭受损害, 膀胱张力数值偏度甚至没有张力, 进而形成排尿困难、尿失禁、尿潴留等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疾病的方式非常多, 本次首先采用西药对患者血压、血糖、血脂进行控制, 然后按照中医辨证理论进行类型划分。脾气虚范围患者主穴包括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 另外辅以足三里、中脘及脾俞。气海与关元是任脉, 针灸可达到补充肾气、理顺三焦、利尿闭等目的, 刺三阴交则能理顺下焦之气促进排小便, 辅以中脘、足三里、脾俞健脾和胃, 补中益气[3]。肺肾气虚型主穴选气海、委阳、照海、水道, 配合肺俞、大杼、合谷, , 灸气海以温补下焦, 针刺委阳、照海、水道可使八脉气血畅通, 配合肺俞、大杼、合谷使肺气得宣而通调水道。肾阳虚衰型在上述肺肾气虚型的主穴基础上, 加灸命门、关元以达温补肾阳。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 实验组患者在使用降压、降脂、抗感染、预混胰岛素、营养神经支持药物前提下接受针灸辩证治疗, 临床数据为18例显效 (60.00%) , 7例有效 (23.33%) , 5例无效 (16.67%) , 总有效率为83.33%;对比组相应数据为12例显效 (40.00%) , 4例有效 (13.33%) , 14例无效 (46.67%) , 总有效率为53.33%;分析可知中西医结合方式在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疾病中具备显著优势[4]。

综上所述, 在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疾病时首先采用西医药物进行基础治疗, 将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然后结合中医理论开展针灸辨证辅助治疗, 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患者排尿困难、尿失禁、尿潴留等一系列症状都得到有效缓解。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临床方式。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4月期间接受医院治疗的60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任意将所有患者平均划分为对比及实验两个小组, 对比组患者使用降压、降脂、抗感染、预混胰岛素、营养神经支持药物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辅以针灸辩证治疗。结果 实验组18例显效 (60.00%) , 7例有效 (23.33%) , 5例无效 (16.67%) , 总有效率为83.33%;对比组相应数据为12例显效 (40.00%) , 4例有效 (13.33%) , 14例无效 (46.67%) , 总有效率为53.33%;两个小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上的差异 (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式在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疾病领域具有理想价值, 能够为患者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应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60例,临床治疗,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翠萍, 李晓峰, 张莹莹.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膀胱15例[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23 (07) :245-246.

[2]廖安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42 (20) :1026-1027.

[3]刘新宇.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感染5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37 (25) :645-646.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篇4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患者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脊髓损伤后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两组患者都进行相应的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主要使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主要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排尿时间、残余尿量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6.22士2.59)次、每次平均尿量(512.65士50.62)mL、残余尿量(103.40士6.23)mL,总有效率96.45%;对照组每日排尿次数(11.05士3.99)次、每次平均尿量(353.65士25.79)mL、残余尿量(140.16士64.83)mL,总有效率82.45%。通过两组患者的排尿时间、残余尿量等比较,观察组的自主排尿时间比对照组短,残余尿量也相对于对照组的少,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后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膀胱功能的生理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字】护理干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23-0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膀胱生理功能损伤,其中主要包括尿潴留以及尿失禁等,该并发症会随着患者的病情发展,对患者泌尿系统产生不良的后果,例如:膀胱结石、尿路感染、肾积水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50例脊髓损伤后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脊髓损伤后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40-78岁之间,平均年龄(42.6士15.7)岁,其中20例颈椎损伤,15例胸椎损伤,15例腰骶椎损伤。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使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主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护理干预。膀胱功能训练: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行为训练、盆底肌等各种训练。行为训练:针对性的对患者制定排尿计划方案,定时提醒患者排尿,并鼓励患者按时排尿;盆底肌训练:在不收缩患者的腹部、下肢、臀部肌肉时,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主收缩盆底肌肉,叮嘱患者吸气时,要记得收缩肛门肌。时间为5-lOs一次,反复做10-20次,一天3次。使用生物刺激反馈仪,把治疗棒置于患者直肠、阴道处,通过10-50Hz,波宽200US,电流强度在0 -100mA对神经肌肉进行电刺激。时问为30min,一天1次,1个疗程20次。

1.3诊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都进行相应的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排尿时间、残余尿量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 ±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6.22士2.59)次、每次平均尿量(512.65士50.62)mL、残余尿量(103.40士6.23)mL,总有效率96.45%;对照组每日排尿次数(11.05士3.99)次、每次平均尿量(353.65士25.79)mL、残余尿量(140.16士64.83)

mL,总有效率82.45%。通过两组患者的排尿时间、残余尿量等比较,观察组的自主排尿时间比对照组短,残余尿量也相对于对照组的少,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脊髓损伤在临床中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症状,一般都是意外事故造成的,有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周围神经受到创伤,从而导致患者的排尿功能受到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就会使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开始发生病变,出现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输尿管反流、肾积水等症状[1]。严重的有可能引发肾衰竭,致使患者死亡,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使用合理的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2]。

如果患者的骶神经根受到破坏,就会使得低级排尿反射弧受到破坏,导致患者的支配膀胱排尿肌肉不能有效的痉挛收缩,从而出现膀胱排尿功能失效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患者自行进行腹肌锻炼,增加腹内压。在井永敏等[3]研究中指出,Crede手法就是通过患者自行进行腹肌锻炼来挤压尿液,从而将尿液排除体外,根据这一研究表明,颈椎损伤的患者要比腰骶椎损伤更容易自主排尿。同时,间歇性排尿也可以在人为的帮助下,保持在个生理空虚状况,从而防止膀胱过度充盈使得局部黏膜充血或者坏死,导致感染,还可以有效的刺激,使得尿肌反射恢复。综上所述,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相應的护理干预,是一套科学和合理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施娟,周月秀,陆静,吴爱荣,解海霞,黄婷君. 社区脊髓损伤者应用间歇导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上海护理,2012,02:21-24.

[2]董杏娟. 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0:2845-2846.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6年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病区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相关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 仍有排尿困难、尿不尽等感觉, 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 患者最大尿流率<15m L/s, 而在B超下膀胱残余尿量≥50 m L, 将因结石、肿瘤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尿潴留排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为30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36~75岁, 平均 (55.8±8.5) 岁, 糖尿病病史 (10±2.79) 年, 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 (8.1±0.4)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8.52±1.1) %;观察组男性20例, 女性10例, 年龄38~81岁, 平均 (60.1±9.5) 岁, 糖尿病病史 (10±2.83) 年, 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 (8.0±0.5)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8.51±1.2)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经统计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综合治疗, 所有患者均进行膀胱训练, 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定期排尿, 排尿时间为每隔3~4 h进行一次排尿, 同时在压迫的情况下, 协助患者将尿排尽。如果患者尿潴留比较严重, 则给予患者实行间歇导尿, 并口服10 mg莫沙必利, 3次/d服用。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实行针药结合治疗。取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级等穴位, 直刺0.5~1寸, 手法采用平补平泄的原则, 得气后还需留针30 min, 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三周, 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每周均在早晨空腹排尿后实施B超复查, 对膀胱内残留尿量进行监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 按照B超监测残余尿量, 将结果详细记录下来, 被检查患者应在排尿后立即仰卧, B超检查残余尿量影像的横、纵、矢状面最大直径记为d1、d2和d3, 并按照相应的计算公式π/6×d1×d2×d3, 从而得出残余尿量。利于尿流动力学检查仪对患者最大尿流率进行检测。

1.4 疗效判定标准

如果患者治疗后, 其尿潴留及其它等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经过B超检测, 膀胱残余尿量也恢复正常, 同时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超过20 m L/s, 则为显效;如果治疗后, 患者虽然能够自主排尿, 但偶尔会出现尿失禁或其他症状, B超膀胱残余尿量比治疗前减少30%~50%, 最大尿流率超过15~20 m L/s, 则为有效。如果治疗后, 患者症状没有任何改变, B超膀胱残余尿量比治疗前减少低于30%, 最大尿流率低于15 m L/s, 则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用率来表示临床疗效,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一段时间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53.3%, 两组相较而言,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χ2=11.012, P=0.001<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对比情况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膀胱残存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得到改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患者最大尿流率、膀胱残存尿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012/9.510, P=0.012/0.003<0.05) , 见表2。

注:*和治疗前相较而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和对照组相较而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主要因糖代谢发生紊乱, 最终导致自主神经病变, 进而引发排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常常出现尿不尽、排尿无力等症状[3],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给患者生命造成一定威胁。由于糖尿病患者一直处于高血糖状态, 患者感觉神经受损, 使得排尿反射出现异常, 最终导致膀胱功能障碍, 引发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目前, 西药多采用控制血糖、预防并控制尿路感染等多种综合治疗方式, 比如,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 不仅能够有效渗入到神经细胞的细胞器内, 同时还具备良好的传递性, 有效调节药物, 促使蛋白、核酸和磷脂的合成加快, 对患者神经受损起到积极地改善作用, 促进神经病变的恢复[4]。另外, 甲钴胺也是一种神经营养剂, 能够增加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 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单一利用甲钴胺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5]。该研究中所采用的是莫沙比利, 它主要是一种5-HT4受体激动剂, 能够直接作用于膀胱肌间神经丛, 改善患者肌无力等情况, 加快乙酰胆碱的生理性释放, 有助于患者排尿[6]。由于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使得其治疗疗效还有很大不足。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 医学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对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也拥有了更好的治疗方式, 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在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效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对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 治疗一段时间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53.3%, 两组相较而言,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膀胱残存尿量则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看出, 中西医结合对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占有很大优势, 这和张海燕, 邬伟魁, 李芳等人分析一致[6], 针药结合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尿失禁、尿潴留等症状。中医上认为,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属于“癃闭”的范畴, 其发病机制多为:糖尿病初发时期, 患者多产生阴虚燥热, 使得肾和膀胱功能大大减弱, 最终导致大小便困难。药物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受损神经, 使其逐渐得到恢复, 而针灸则是治疗糖尿病常见方法, 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势, 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 该研究中在控制血糖和莫沙比利促使膀胱收缩等前提下, 结合针药方式, 选择患者适宜的穴位进行治疗, 其中三阴交穴统治三阴经病, 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膀胱之经气, 行气活血, 有助于改善排尿等诸多功能;而足三里可确保脏腑气血保持通畅, 同样也有助于排尿、除郁的功能[7], 而中极有调节则调节膀胱之气机和通利水道的功效。气海则隶属于任脉的范畴, 具有益气助阳和温补下焦元气的功效。总之, 针药结合对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针药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达到补肾气、帮助患者达到调节代谢紊乱的现象[8], 促进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尿失禁等症状的改善。

综上所述, 针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效果显著, 具有较强的临床可性行, 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丽琴.糖尿病病人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 2014, 33 (10) :197-198.

[2]田风胜, 张洪润, 李文东, 等.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07, 27 (7) :485-487.

[3]赵元琛, 金露, 李胜志.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2, 31 (2) :98-99.

[4]冯石强, 岳明光.针灸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35) :126-127.

[5]周娟, 黄勇, 谭俊华.血栓通联用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35) :8-9.

[6]张海燕, 邬伟魁, 李芳, 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4) :260-264.

[7]洪兵, 王洪兵, 徐伟, 等.针药结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7 (5) :196-198.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篇6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济生肾气丸,尿量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因神经病变或者受损导致膀胱或者尿道功能出现障碍, 常见症状为尿潴留、排尿不畅等[1]。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 经调查其发病率为25%~85%, 该病多采取西医控制血糖, 同时在此基础上应用胆碱能药物、维生素B族药物或者血管扩张剂等实施对症治疗, 从大量临床实践结果来看, 这些方法所获效果不确切, 且部分药物所产生的毒副作用较大, 患者不可耐受, 最终影响疗效[2,3]。我院近年来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中,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济生肾气丸治疗, 获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 病例纳入标准: (1)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 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排尿费力、尿频、排尿时间延长、尿急、排尿困难以及尿无力等, 经B超检查患者膀胱残余尿超过100mL; (2) 肌电图检查显示附近神经存在受累表现, 存在非对称性或者对称性神经损害症状; (3) 排除妊娠期妇女、创伤所引发的膀胱位置病变、单纯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性疾病和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将8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 女20例, 年龄45~72岁, 病程7~18年;研究组男25例, 女18例, 年龄49~73岁, 病程9~20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 即口服胰岛素或者降血糖药物, 实施健康教育, 控制饮食, 保持适量运动, 调节电解质失衡;同时口服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 两种药物服用剂量均为20mg, 每天3次;将1 000/mg甲钴胺加入25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济生肾气丸治疗, 方药组成:制附子、车前子、茯苓、熟地黄、肉桂、泽泻、怀山药、牡丹皮、山萸肉、牛膝等, 口服, 小蜜丸每次9g, 水蜜丸每次6g, 大蜜丸每次1丸, 每天2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4]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自觉排尿功能恢复至正常, 膀胱最大容量低于1 000mL, 且残余尿量低于30mL;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 膀胱容量的减少超过200mL, 且残余尿量的减少超过50%;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未发生显著改变, 膀胱最大容量的减少低于200mL, 且残余尿量的减少低于5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各时间段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均明显下降, 其中研究组下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段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导致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的原因为:长时期高血糖导致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细胞出现神经细胞变性、轴突破坏改变以及节段性脱髓鞘, 造成神经冲动传导障碍, 使膀胱感受刺激敏感性降低, 造成膀胱运动神经和排尿反射发生异常, 引起排尿功能障碍, 比如充盈性尿失禁、残余尿增多以及尿潴留等[5]。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中, 多采取西医控制血糖对症治疗。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属中医“淋证”“消渴””癃闭”等范畴, 即水液排出功能障碍主要是因消渴日久, 加之肾阴亏损, 造成阴损及阳, 导致肾阳虚不足, 使名门火衰, 不可化气行水, 以此导致尿频量少, 严重时还会引起癃闭不通, 治疗应以温补肾阳为主, 且辅以化气行水[6]。本研究对43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济生肾气丸治疗, 该药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肉桂、附子、茯苓、牡丹皮、泽泻、车前子以及牛膝等组成, 其中山萸肉补肝肾, 山药补脾肾, 熟地黄滋阴补肾, 三药合用可补肾肝脾, 达到治本的目的;牛膝和车前子化气行水;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肉桂、附子鼓舞肾气、温阳化气;牡丹皮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可温阳补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 改善患者血管神经功能、植物神经功能以及血液循环障碍, 可有效调节患者膀胱内压以改善排尿障碍。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济生肾气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选贤, 张华锴, 吴毓敏,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3) :273-276.

[2]吴毓敏, 刘俊芳, 郭选贤,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及对尿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6) :234-235.

[3]孟玲, 林庚庭.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44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19) :297-299.

[4]亚东, 金承烈.济生肾气丸加味配合针刺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21) :2728-2729.

[5]朱亚莉.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排尿困难的临床分析与护理[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11) :198-199.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研究组,给予其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年龄41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为(56±3.02)岁;病程在3~15年,平均病程为(8±2.51)年。从同期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抽取29例为对照组,给予其常规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1例;最小年龄40例,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为(46±2.73)岁 ;病程为4~14年 ,平均病程为(7±1.51)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一定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的降压、降糖、降脂、抗感染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同时,训练患者膀胱的排尿功能;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针灸:首先,取患者三阴交、中极、关元、气海、膀胱俞及肾俞等穴位,然后采用0.25 mm×40 mm的毫针消毒后,用补法留针15~20 min;同时 ,取艾条灸关元、气海两穴20 min;1次/d,连续治疗2周。

2耳穴贴压:首先,清洁患者耳穴及其周围的皮肤,选交感、肺、脾、肾、膀胱及三焦等穴位,然后将胶带剪成0.5 cm×5 cm,并在其中间放置一粒白芥子成药贴贴于缓则穴位, 并用食指和拇指按压,直至有酸沉、麻木或疼痛烧灼等为止,每次选穴2~3个,每日按压4次,两日换一次贴,两耳交替敷贴,一旦有耳贴脱落的现象需及时更换,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B超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进行测定;同时,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根据其改善情况对照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且治疗后的残余尿量低于50 m L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好转,B超显示残余尿量在50~200 m L之间为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残余尿量无减少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用(±s),计数资料的检验用χ2,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 结果

2.1 治 疗前后两组残余尿量情况对照

治疗前,两组残余尿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均有所减少,但研究组减少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见表1。

2.2 治 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情况对照

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5.86%,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见表2。

注:表示和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中,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属于“淋证”、“癃闭”等范畴,该病发病的因素主要是由于肾气受损、消渴日久所致,对其的治疗主要是以健脾益肺、通利水道等为主[2,3]。本次研究中 ,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均有所减少,但研究组减少的程度及临床总有效率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由此可见,给予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针灸联合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浅谈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方法 从该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研究组,给予其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从同期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抽取29例为对照组,给予其常规治疗,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均有所减少,但研究组减少的程度及临床总有效率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耳穴贴压是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篇8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诊断为DNB的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62岁。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均具有均衡性。

2 治疗方法

2.1 诊断方法

(1) 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并排除尿路梗阻。 (2) 根据排尿异常的症状:DNB早期排尿异常症状可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时间延长、排尿不尽、尿线细、排尿费力等。 (3) 辅助检查为尿动力学检查能提供确诊和判断病情程度的客观依据。尿动力学:早期:主要是感觉减退;进展期:膀胱感觉减退,最大自由尿流率降低,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大,逼尿肌兴奋性降低,膀胱顺应性升高。B超可以明确尿潴留的程度以及了解膀胱扩张情况,并排除非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性尿路梗阻。2.2治疗方法首先控制饮食,分别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进行腹肌、会阴部肌肉锻炼,可以增加反射逼尿肌能力,加强尿道括约肌的作用。治疗组患者服用坦洛新0.2mg, 1次/日,西沙必利5mg, 3次/日;对照组服用谷维素10mg, 3次/日。服用4周后,两组分别根据治疗前后每日排尿次数、每次尿量、B超测得残余尿量进行比较。

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表示,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采用t检验。

3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尿量明显增多、B超测得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日排尿次数、每次尿量、B超测得残余尿量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2、3。

4 讨论

糖尿病是较常见的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有研究认为,即使口服降糖药控制了高血糖,仍有25%的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其发生与病程是否得到系统治疗及神经病变的程度有关[2]。排尿是一种协同动作,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和尿道内、外括约肌的裂开必须协同进行[3]。糖尿病可导致末梢神经纤维营养障碍,其神经病变往往导致了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受损,交感神经受损时使得尿道内括约肌痉挛排尿阻力增加,副交感神经受损时引起膀胱收缩力减弱,从而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

а-受体阻滞剂坦洛新,可降低尿道内括约肌张力,缓解尿道内括约肌痉挛。具体机制可能为а-受体阻滞剂可对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尤其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增加组织血流,改善微循环,恢复滋养血管功能,使支配膀胱的受损神经病变逐渐恢复[4]。胃肠动力促进剂西沙必利,可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强度,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排尿次数。具体机制可能为西沙比利是一种全胃肠功能药,不仅分布于肠肌间神经丛,促进节后神经末梢生理性释放乙酰胆碱,增进胃肠道运动功能;而且也可分布于膀胱组织中作用于膀胱肌间神经丛,促使乙酰胆碱的生理释放,从而促使膀胱收缩,改善肌无力而利于排尿[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由于大量尿液长时间潴留于膀胱,易继发泌尿生殖系感染以及上尿路病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积极控制血糖预防并选择正确有效地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综上所述,坦洛新联合西沙必利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可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红, 武治津.女性糖尿病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尿动力学表现[J].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9 (1) :49.

[2]薛松, 高建平, 戴玉田.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4, 17 (1) :71.

[3]曹润福, 彭轼平, 张时纯, 等.排尿功能紊乱的逼尿肌超微结构变化[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1999, 14 (11) :500.

[4]鹿惠英.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诊治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7, 4 (5) :247.

蛇毒能医治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篇9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极为复杂,目前比较肯定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持续糖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呈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测定呈浓、黏、凝、聚的特点,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状态,动脉内膜发生损伤,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全身动脉及微小动脉管腔变细,导致肢体缺血、组织缺氧.使神经细胞营养不良,神经细胞纤维化,发生结构和功能损害。另外还有神经生长因子与胰岛素抗体交叉反应引起神经损害等多种因素。

蛇毒可治疗糖尿病。蛇毒是从毒蛇腺体中分泌的毒素,国内外对蛇毒进行多年研究和利用.目前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并推出国家准字号药品多种。国外的蛇毒药品也被引入临床。临床研究发现:蛇毒有很强的抗凝,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降低血小板吸附性和聚集性,溶解微血栓等作用;蛇毒中生物碱能改善微循环,扩张微血管;蛇毒还能抑制血栓素A2,提高前列腺含量,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周围神经的损伤;1968年国外首先证实蛇毒中含有丰富的神经生长因子,蛇毒中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后动物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对神经元起到保护和促进恢复的功效。国内医刊近几年发表的蛇毒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984例,治疗后肌电图显示,80%~90%损伤神经均有明显修复,传导速度加快。笔者20多年临床应用蛇毒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8 2例,绝大多数患者在院外接受传统治疗方法失败或无效后改用蛇毒治疗,临床显示对轻度病变接受1~2个疗程治疗可以完全缓解疼痛、麻木;中、重度病变经3~4个疗程治疗,96%的患者达到临床治愈。对于没有达到临床治愈患者改用蛇毒口服胶囊,坚持服用3~4个月可以完全缓解。绝大多数患者随访5~10年无复发。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50例运用常规基础治疗的方法治疗, 设为对照组。另外5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的药物治疗, 设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9~75岁, 平均 (54.3±19.3) 岁, 糖尿病病程5~25年, 平均 (10.4±6.6) 年,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程3~34个月, 平均 (18.9±12.6) 个月。排尿残余量100~300 m L者30例, 300~500 m L者16例, 500 m L以上者4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8~77岁, 平均 (55.1±18.5) 岁, 糖尿病病程6~27年, 平均 (10.9±7.3) 年。全部患者都经确诊, 且无泌尿系统其它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观察组的常规基础治疗。控制饮食, 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锻炼和定期排尿训练, 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视病情给予患者降血压, 抗感染, 调节血脂和胆固醇的治疗。控制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在正常水平。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激肽酶注射剂的药物治疗。首先给予患者1次/d的40U胰激肽原酶注射剂的肌肉注射治疗, 7 d后改为口服120U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3次/d, 连续服用14 d。同时给予患者3次/d的口服5 mg莫沙必利药物治疗, 连续给予21 d[3]。

1.3 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胆固醇含量。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和总体有效率。疗效判断标准为:显效:临床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等) 及体征消失, B超示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50 m L;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 B超示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为50~100 m L;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 膀胱内残余尿量无明显减少[4]。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每组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过程的比较

两组均能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胆固醇,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对比,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疗效的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疾病, 其发病人群多为抵抗力稍差的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的减退, 致使身体内蛋白质、血糖、脂肪、胆固醇等系列代谢紊乱, 很容易引发并发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就是一种高发的并发症, 其发病机制为:患者长期高血糖环境致使膀胱处副交感神经传导障碍, 使膀胱敏感性衰退, 膀胱三角肌和内括约肌及逼尿肌的协调功能受损, 从而引起排尿反射异常、膀胱收缩肌力减弱, 从而引发尿不尽, 尿潴留, 尿失禁等临床症状[5]。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为本虚标实之症, 该病病位在膀胱, 但是和肺、脾也直接相关, 所以该病的临床表现有气郁、血瘀、水停和阴阳虚衰等[6]。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组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比较, #P<0.05。

莫沙必利是一种选择性受体激动药, 它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和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等, 它特殊的促动力作用能够作用于膀胱三角肌、内括约肌及逼尿肌, 改善肌肉收缩频率和振幅, 改善患者尿频、尿不尽等症状。胰激肽原酶 (血管舒缓素) 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它能很好的抗血栓、抗血凝、调节血压, 从而改善微循环, 用在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上能够修复膀胱三角肌、内括约肌及逼尿肌, 恢复膀胱敏感性和泌尿系统相关肌肉的正常生理作用。从该文可以看出, 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上, 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虽然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血脂, 但是在膀胱残余尿量上和用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的观察组比较有很大的差异。运用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的观察组疗效满意, 也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用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具有治愈总效率高, 安全, 疗效确切的优点, 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应尽快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参考文献

[1]宋爱华, 董砚, 虎秦浩.α-硫辛酸、莫沙比利联用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0例[J].临床医学, 2009, 29 (3) :33-34.

[2]王冬梅, 任平香, 田逸先, 等.莫沙必利与坦洛新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1C) :53-54.

[3]邓国忠, 潘爱明, 衡卫军, 等.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35) :81-82.

[4]张选忠.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3) :94-95.

[5]郭选贤, 张华锴, 吴毓敏.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3) :273-276.

上一篇:高职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下一篇:误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