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技术

2024-07-14

测谎技术(精选七篇)

测谎技术 篇1

一、中美测谎技术概述

( 一) 美国测谎技术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测谎仪的国家。在美国测谎制度的发展史上, 1923 年的弗赖伊判例和1993 年的达伯特判例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判例。对于是否采信包括测谎结论在内的科技证据, 弗赖伊判例确立的是“普遍接受”的标准, 即法官在审判中认为科学证据的可采性标准必须是该证据已经得到了相关领域内专家普遍接受的程度。自1923年后的70 年间, “普遍接受”标准一直是大多数州与联邦法院所遵循的法律依据。随着美国测谎技术日益完善, 测谎结论的准确性不断地提高, 加之奉行判例法, 美国各州以及联邦法院在适用法律上有一定的自主权, 因此, 在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间, 少数州法院和联邦法院系统中, 已经开始允许采信包括测谎结论在内的一些新的科技证据。1993 年的达伯特判例对于采信包括测谎结论在内的科技证据, 推翻了“普遍接受”标准, 确立了“综合观察”标准, 即过于刚性的“普遍接受”标准与自由心证原则相冲突, 联邦最高法院确立了“综合观察”标准作为衡量科技证据是否具有可采性的标准。“综合观察”标准成为近年来美国大多数州和联邦法院审理与测谎结论有关的案件的法律依据。

总而言之, 在美国测谎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作为刑事侦查, 并且具备相对完善的测谎理论和法律法规。

( 二) 中国测谎技术概况

改革开放前, 我国对测谎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使用和所发挥的作用, 基本上是保持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司法部门对测谎技术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并逐步将测谎技术运用和推广于侦查犯罪以及其他刑事司法活动中。如测谎技术成为刑事侦查的有力辅助手段; 测谎技术还成为法官审判案件的证据。

现今, 测谎技术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 许多司法机关使用测谎技术为刑事司法工作服务。尽管测谎结论已被应用于侦查和审判程序中, 但在现实中, 我国法律却未对使用测谎仪的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有关测谎技术的法律规范、应用主体、适用对象、原则和条件, 操作程序、测谎结论的使用等均是空白。其次, 我国从事测谎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 绝大多数都达不到专业要求, 测谎机构遍地开花, 测谎方法缺乏科学性, 缺乏统一的标准, 没有明晰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总的来说, 不论在理论方面, 还是司法实务方面, 我国测谎制度仍然是不健全的。

二、中美测谎技术的比较分析

美国的测谎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 然而在我国, 测谎制度的有关法律问题尚缺乏系统、深入探析, 现实中还存在着大量问题需要解决。总的来说, 在测谎技术的应用广度和宽度上, 美国都远远超过我国。因此, 研究并借鉴美国测谎制度的相关经验, 对于我国建立一套完善的测谎技术规则是非常有利的。

( 一) 法律依据方面

目前, 美国已经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和适用测谎技术。如2007 年的立法中明确了法官采纳或者排除的情形。以阿拉巴马州为例, 法律规定“受测试人收到羁押时, 如果16 日内没有对他再次宣读规则, 那么他在测前谈话中所作的坦白不可采纳。”[1]此外, 一些测谎人员自愿组成了美国测谎协会, 积极倡导创办测谎学校, 制定规范的测谎程序。美国测谎协会参照“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的建议, 制定了统一的测试指导规则以及测谎人员的道德准则, 并以协会规章的形式公开发行。美国测谎协会还以实时通讯、期刊等形式出版了大量的资料, 这也使得测谎技术有了统一的标准, 为法庭采纳提供了审查依据。

反观我国的实际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国的立法是承认测谎等技术侦查措施的实施, 那么, 在刑事诉讼中运用应当也是符合法律规定的[2]。但是关于测谎技术的规定, 只在相关的法律条文中出现过几处, 并没有具体规范测谎技术以及测谎结论是否具有证据效力的法律文件。然而, 一些法院已经开始将测谎结论采信为判案的证据。这表明在测谎技术领域, 立法上的空白与司法实践的需要出现了脱节: 司法实践中测谎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 而立法上却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测谎技术的相关问题, 从而对测谎结论是否采信也无法可依。

( 二) 测谎技术人员的认证方面

在测谎技术人员的认证上, 中美两国的测谎技术人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的。美国已有3000 多名测谎专家, 上万名测谎培训学校学员和已经获得测谎资格的测谎员。按照美国学者的说法就是: “测谎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决定测谎结论准确与否的关键因素, 测谎人员的能力、经验、受教育程度, 这些方面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对各项测谎指标的曲线作出最准确的解释”。[3]在美国的一些州中, 为了保证测谎结论的准确性, 明确要求测谎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 还要有评判测谎技术的从业资格证书。可见, 美国对于测谎人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我国没有专门的测谎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 也没有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准入制度, 专业组织较为零散, 只有一些个别地区设立的指导网站或者课堂, 每3 - 5 年, 中科院会举行一次专业培训, 并邀请美国测谎专家前来进行实战和研讨[4], 这种短期的岗前培训难以提高测谎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保证测谎结论的准确性。另一方面, 测谎人员均由公安或者检察机关的侦查人员充当, 违背了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总的来说, 中国测谎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专门学习, 专业程度达不到要求, 缺乏统一的测谎人员职业认证制度。

( 三) 具体适用方面

美国的测谎技术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既用于刑事领域也运用于民事领域, 既用于执法领域也用于安全领域, 既用于政府也用于公共雇员的录用。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 运用测谎技术已经是很普遍了, 几乎每一起案件都会试图说服犯罪嫌疑人进行测谎。在适用测谎技术方面, 有严格的规定, 法官必须告诉陪审团, 是否采信测谎结论由陪审员自由裁量。

在测谎技术的适用方面, 我国多用于刑事领域, 而且主要是用于侦破重大疑难案件。测谎除开人的因素以外, 测谎程序的适用和方法也十分重要, 但在我国, 目前还没有对测谎技术的范围做出具体操作规范和统一标准。因此, 现实中, 各地公安、司法机关实施测谎技术基本上是比较混乱的, 出现了许多操作不规范的现象。

( 四) 测谎结论的认定方面

由于中美国情的不同, 对测谎结论的认定也有很大的区别。美国各州的法院具有独立性, 对测谎结论的认定都不一样, 但除了美国墨西哥州外, 其他的州都是相似的, 即测谎程序要求法院采信测谎结论之前, 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庭前签订协议, 测谎结论具有可采性是以被测试人的自愿为前提条件的, 如果在庭前双方没有签订协议, 允许将其作为证据使用, 该测谎结论就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中国是个有着浓厚“口供情节”的国度, 把测谎结论作为审查口供真伪的利器。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证据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目前的情况来说, 虽然测谎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对测谎结论的认可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一般只能用于公检法等单位侦查办案, 不能作为法庭证据予以采信。在我国, 是否采纳测谎结论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 也没有要求必须征得被测试人的同意。

三、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中测谎技术的完善

与其他使用测谎技术的国家相比, 我国对测谎技术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 对测谎技术的立法相对较少。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测谎技术的相关立法以及规范测谎程序, 以实现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惩罚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目标和任务。

( 一) 完善立法规范, 统一适用标准

虽然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使用到了测谎技术手段, 但是目前法律还没有对其进行严格规范。实践中各地司法机关对测谎技术的运用基本上是无章可循, 缺乏统一性, 无法保证测谎结论的准确性, 不能使控、辩、审三方接受测谎结论[5]。因此, 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司法机关共同出台司法解释, 或者由立法机关出台有关法律法规, 明确在刑事司法领域内明确规定适用测谎技术的统一标准, 明确规范测试技术人员、被测试人员的权利义务。在适用统一标准的同时,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在不超出法律法规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变动。只有严格规范, 统一标准, 使测谎技术系统化、明确化、法律化, 才能促进刑事诉讼更好的发展。

( 二) 健全测谎技术人员的认证制度

测谎技术人员是运用其掌握的专门知识, 对测谎记录的图谱进行分析评判, 以解决案件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的专业人员。然后, 我国测谎技术人员都是由侦查人员充当, 其专业性、中立性存疑。为了确保测谎结论的可靠性, 就必须明确规定测谎人员应是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可以从事测谎检测机构中的具备专门测谎技术的执业者。现阶段, 可将测谎技术人员归为司法鉴定人, 适当的参考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鉴定人的相关规定。

另一方面, 测谎技术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是影响测谎结果准确性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对我国从事测谎工作的技术人员的资格可设定以下标准: 必须具有法学专业本科以上的学历; 掌握心理学、电子学、法学理论等基础知识; 在从事测谎技术前必须至少经过1 年以上的专门培训; 必须在有经验的测谎人员的指导下实习至少6 个月; 至少有2 年以上从事司法工作的工作经验, 已实际从事过一千次以上的测谎实验; 须经国家统一设立的认证机构授予测谎资格; 对取得资格的测谎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

( 三) 构建测谎技术的适用规则

测谎技术什么时候可以使用, 需要什么条件, 受到哪些原则的限制, 都应该有严格的、具体的、统一的规定。

首先, 测谎检查以必要性为原则, 涉及到影响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或是重特大案件才能使用测谎技术。但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自愿原则。进行测谎检测和使用测谎结论都必须事先征求检测人员和被测试人员的同意, 以自愿为主, 双方同意后才可进行测谎检测, 检测结论才能作为证据使用。第二, 告知原则。测谎机关在开始检测之前, 应履行相关告知义务。第三, 直接言词原则。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 应直接审查所有的证据, 包括使用测谎技术所得出的结论。第四, 回避原则。测谎属于司法鉴定活动, 在测谎过程中应该给予相关人员申请回避的权利, 被测试人员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其次, 测谎技术在使用时会受到生理和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对测谎适用对象和环境进行严格要求是十分必要的。第一, 要求被测试者必须具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机能, 对不适合测谎的当事人即使在自愿的情况下也应严格限制其进行测谎。第二, 下列人员不能进行测谎: 怀孕的妇女、未成年人、醉酒或服用麻醉药物的人、长期服用毒品的人、精神类疾病患者、专家认定不适宜进行测谎的人员。如果确有必要对以上几类人员进行测谎检查, 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第三, 测谎环境要求排除外力影响, 检测必须在一个封闭的、安静的地方进行。

最后, 测谎技术的法定程序, 是测谎技术人员和被测试人员均应遵循的时限和时序, 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的一种法律行为。在测谎之前, 应该履行相关手续, 告知被测试人相关的权利义务, 消除其紧张感, 以确保测谎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测试过程中, 除测试人员和被测试人外, 其他人员不得在场, 但对于未成年的被测试人员应当允许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在场。测谎结束后, 测谎人员、被测试人应在测谎结论上签字。只有严格的按照法定程序适用测谎技术, 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测谎结论的公正性。

( 四) 明晰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

首先, 应明晰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测谎结论可以用来帮助司法人员查明案件, 对案件的事实起着至关重要的证明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对测谎结论的法律属性进行明确规定, 只要测谎结论是测谎人员经过合法程序作出的, 符合法定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 那么该项测谎结论就具有法定证据资格, 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否则, 就要被视为非法证据不予采纳。

其次, 应明晰测谎结论的证据类属。目前, 测谎结论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 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不能单独作为定案证据。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一般发挥补强证据的作用, 这是由测谎结论本身的性质以及法律规定所决定的。但很多时候, 法官需要借助测谎结论来判断双方证据的证明力以及对待证事实的认定。因此, 为了满足刑事诉讼发展的需要, 可以将测谎结论归属于鉴定结论的一种, 亦或者规定其单独成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

第三, 应明晰测谎结论的表现形式, 这对于保证测谎结论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测谎结论应采用意见书的形式作出, 并按照相应的格式写明测试的过程、得出测谎结论的具体原因, 对于可能性的结论, 还要写明不能排除嫌疑及其原因, 最后至少由两名具有测谎资格的测谎人员签名后才能生效, 并附测谎生理图谱。

最后,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必须严格控制测谎结论的使用。在其他证据证明力足够的情况下, 不轻易使用测谎技术来获取证据, 即使经过测谎得出的测谎结论, 也应对其来源、形式、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 以保证测谎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君周.美国测谎结论证据资格审查标准的新发展[J].人民检察, 2009, 12 (1) .

[3]张泽涛.美国测谎制度的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J].法商研究, 2003 (6) .

[4]李永清.中美测谎制度之比较[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6 (4) .

测谎技术 篇2

最近一部香港刑侦大片《法证先锋》在内地热播,我也非常喜欢,特别是对

里面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印象尤其深刻。同时,本学期我们的刑事侦查学课程也是

我对刑事侦查有了更深的了解。而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发现我国的刑事侦查

与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下面就谈谈测谎技术在我国刑事侦

查中的运用现状及前景问题。

现代各国都很重视科学技术手段在犯罪侦查中的运用,测谎检查就是一项

颇为有效的技术侦查措施。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测谎技术运用到刑事侦查实践

中的国家,并取得了较好的运用效果。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对于测谎在刑

侦的作用基本上是持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在8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引进了测谎

技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测谎技术在我国的犯罪侦查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

运用。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测谎技术在我国侦查实践中的应用并不科学、规

范、成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能使测谎技术更好地为犯罪侦查服

务,顺应侦查科学化和侦查法治化的要求,必须转变侦查人员的观念,使之对测

谎技术和测谎结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须就测谎技术在犯罪侦查中的运用进行

规制与完善。

在我国,在刑事侦查中能否使用测谎技术并无明文规定。只是有《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10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16条规定“国

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此处的技

术侦查措施是否理解为包括测谎技术,存在很大争议。而从当今世界刑侦实践发

展的大趋势来看,把测谎技术运用到刑侦实践中解决一些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是一

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但就目前我国在刑侦中运用测谎技术的现状而言,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和为数不少的侦查人员,对测谎技术并不了解,甚至产生了一

些误解。要么对它敬若神明,疑案必用;要么根本就不相信它的结论,对它持彻

底批判的态度。同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在测谎技术的实际使用中,存在着

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或者技术不成熟,或者方法不科学,或者认识不正确,以至于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地完善相关的立法,为在刑侦

中运用测谎技术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应该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人才的培

养。具体而言,测谎技术在我国刑侦中的运用存在如下问题:

1、盲目相信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一旦测谎结论表明被测试人“所说是谎

言”,则几乎就“认定”被测试人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这不但违背了“无罪推定”

原则,与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只是有犯罪嫌疑,不能作为罪犯对待的法律规定

相悖,而且曲解了测谎技术在侦查犯罪和收集证据方面的功能。一般来说,如果

测谎结论不利于被测试人,只能把它作为进一步收集被测试人有罪证据的线索或

用来印证其他证据,展开进一步的侦查工作;只有在收集到了足够的有罪证据的前提下,才能认定被测试人实施了被怀疑的罪行,而不能仅凭测谎结论或者是测

谎结论和尚不充分的其他有罪证据就认定被测试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更不能因此

而实施侵犯被测试人合法权利的行为。因此,测谎技术只是犯罪调查的一种工具,不能把它看作万能的,更不能以此代替正常的侦查和审讯工作。

2、现阶段测谎技术的运用,一般是在已排查出重点的犯罪嫌疑对象,但其

否认犯罪,而其陈述又无法查证或者案件的侦查遇到其他疑难问题,无法继续进

行下去的情况。而在我国,测谎技术的运用,一般由侦察机关或者其他司法机关

自己组织进行测谎检查,测试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程度值得怀疑。在缺乏严

09111030205李杰09级法学三班谨而科学的操作规程和评判规则下进行的测谎,测谎人员或者侦查人员有可能只

会从测谎仪的记录数据或图谱中寻找能够证明被测试人“撒谎”或者“有罪”的东

西,而“忽略”那些能够证明被测试人“无罪”的东西。

3、测谎的进行不征得被测试人的同意;测谎结论当场做出,没有适当的监

控机制。测谎检查往往是测谎人员与被测试人员的言词交流过程,以被测试人的同意为前提,这是确保测谎结论可信度的必要条件。而在我国,往往是侦察机关

或者其他刑事司法机关主动组织或进行,并没有得到犯罪嫌疑人的同意。测谎结

论也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测谎人员当场做出,没有适当的监控机制,测谎的公正

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当然,在我国现在的刑侦实践中还可能存在着诸如测谎技术适用的案件范围的随意性,测谎技术适用的侦查阶段和适用条件的任意性,测谎机构的非独立性,测谎人员的非专业性,测谎具体操作的不科学性等相关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进行如下完善:

首先,应该端正侦查人员的态度,使侦查人员对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有一个

正确的认识。测谎技术在犯罪侦查实践中正确地运用,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指明侦

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辨别犯罪分子、知情者和无辜者,但不能把破案的希望

完全寄托在测谎上。

其次,应明确测谎人员的资格,测谎由专业测谎人员进行。测谎结论的正确

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测谎人员的素质、训练和经验。测谎人员应该具有心理

学、生理学、医学、法学、侦查学、犯罪学以及有关的机械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并应该了解生理变态和心理变态对测谎的影响,以便对于具有特殊体质的人也能

发挥测谎的正常效用。

再次,测谎人员应独立于特定的侦察机构,避免受侦查人员主观意志的影

响。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测谎检查机构,由司法部参照对鉴定机

关和鉴定人员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测谎人员对测谎结论负责,但不应对被测试

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直接发表意见,他们得出的结论只能作为侦察机构进行犯

罪侦查的参考。

最后,对测谎技术的使用范围应该加以限制,一般来说应应用于重大复杂疑

难案件的侦查当中。在测谎的具体操作上,还应该注意测谎的科学性和被测试人的自愿性。测谎只有在得到犯罪嫌疑人书面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总之,测谎技术在我国刑侦实践中的运用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可以说是

一种新事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项技术确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来必将成为刑

测谎技术的前世今生 篇3

在这种情况下,测谎在橡树岭实验室被重新恢复。在对400名职员进行测谎后,一些泄密者和偷窃者陆续被发现,测谎仪还帮助他们找到了一名前苏联情报机关“克格勃”的间谍。

测谎之争

从首台测谎仪研制成功的那天开始,测谎技术能否在司法程序中应用,就成了一个在国际范围内颇具争议的问题。在美国影片《本能》中,警探们对测谎仪奉若神明,而莎朗·斯通饰演的查·嘉芙却轻而易举地通过了测谎仪的测试,虽然她确实是杀人凶手。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大量存在。

意大利人龙勃罗梭被公认为是测谎技术的鼻祖。1885年,龙勃罗梭利用现在的生理测量仪器,通过测量脉搏、血压变化的方法来辨别谎言。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专用测谎仪是美国加州警察局的拉森和基勒两人于1921年研制成功的,首先应用于加州伯克利市一宗盗窃案的侦破,并取得成功。此后,测谎仪在美国的警察机关、保安部门、私人侦探所得到广泛使用,一些私人测谎公司也纷纷开业。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军方在福特·高登建立了一所测谎学校,它至今仍是美国军方和政府测谎人员的主要培训基地。

美国国会的一位技术评估中心主任指出,测谎仪器本身并不能发现欺骗行为,它测试的是一个人在回答问题时的心理反应,如心跳和皮肤温度的变化,与其说是检测谎言的,不如说是用来检测胆怯者的。基于此,美国曾于1923年立法禁止心理测试结果作为法庭证据使用,到1976年却又有30个州的法院允许使用心理测试结果,但要求心理测试要经本人同意才能进行。

现在美国大约有超过3000名测谎专家,分别服务于警察机关、军事情报部门和私人测谎机构,他们都经过特别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实践侦查经验。这为测谎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

俄罗斯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这一技术,90年代初这一技术引起了俄安全部门的关注。如今俄安全部门工作人员仍在自己的侦查活动中广泛利用测谎仪,但俄罗斯法庭并不将测谎仪的调查结果作为证据。

心理变化的记录者

1991年,中国第一台测谎仪通过了公安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因为测谎仪测谎结果的不完全确定性,中国的司法机关一直对这一技术采取慎重的态度。

测谎仪是“多参量心理测试仪”的俗称,它是一种心理测试仪器,工作原理是:人在说谎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掌出汗、体温微升、肌肉微颤、呼吸速度和容量略见异常等,由于这些生理反应是受人体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所以人的主观意志很难改变。

测谎技术就是指根据实际案情,用事先编好的题目向被测试人提问,对其形成心理刺激,再由仪器记录被测试人的有关生理反应,通过对其生理反应峰值数据的分析,了解被测试人对所提问题“是与否”的对应关系。

简易测谎器的制作 篇4

相信很多同学在一些犯罪剧本中经常见到的场景是穿着白大褂, 颇有科学家风度的叔叔在犯人的头部和手部缠上电线, 然后操作一个新奇的装置, 于是探针开始动作, 条条图线跃然纸上。这就是一个测谎器, 正在检测犯人是否在说谎。

2 测谎器的原理

脉搏、汗液、眼球的动作以及体温等的变化, 之所以能够简单的把它们视为电阻阻值的变化进而测量, 其缘由类似于汗液会引起人体电阻阻值的变化。

那么, 人体的电阻有多大呢?人体内的70%是水分, 同时含有矿物质等电解质, 因此, 人体内一定存在电流的流动。

我们可以用万用便简单地确认这一点。办法是用万用表的电阻量程 (兆欧姆范围) 测量。用力握住万用便测试笔的两端, 我们会发现抓握方法不同, 结果随之变化。例如刚洗过湿手抓握, 电阻值与用干手抓握时就不一样。还可以测试仪下朋友的人体电阻, 一定会呈现不同的数值。一般来说阻值读数介于几百千欧至几兆欧之间。

3 测谎器电路

测谎器原理图如图1所示。

3.1 晶体管基本动作

电路中仅有一个晶体管, 属于共发射极电路, 晶体管中集电极电流随基极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这里采用的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为120-240。根据我们学到的晶体管知识, 我们知道, 发射极电流值, 应该为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之和。所以, 晶体管基本工作为以下3点:

1) 若基极电流变化, 集电极电流也相应发生变化;

2) 基极电流比集电极电流小得多;

3) 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发射极电流。

3.2 将阻值变化转换为电流变化

我们看到, 图1中基极什么也没连接, 所以集电极中无电流流动, 若将两个测试端子的两端短路, 通过R1有一定电流 (称为偏压电流) 流过基极。于是导致集电极也有一定电流流过, 与集电极连接的电流表中同样有电流流过, 电流表的指针呈现摆动。

如果改变电流中R1的阻值, 集电极电流将随基极电路而改变。这个原理表明, 改变阻值, 电流表摆动, 即电流大小会发生变化。

4 电路板的制作

1) 由于我们制作的电路比较简单, 我们选用市面上比较常用的实验电路板;

2) 为了使电路完成设计所希望的动作, 不可轻视元器件的布局, 我们按照上述电路图那样连接的话, 就能满足动作要求;

3) 使用实验电路板时, 应该尽可能从焊锡面一侧用镀锡金属线沿着孔连接各个元器件。只有做不到这一点时, 才不得以从元器件面一侧用尼龙线连接相应的元器件;

4) 在连接时我们应该用油性笔在元器件的安装孔上刻上记号, 目的在于防止弄错安装位置。完成元器件的焊接工作后, 我们应该用剪刀切掉元器件多余的引脚长度。在焊接中, 为了保证元器件不脱落, 应该将它们的引脚向外弯曲。有些元器件根本不做锡焊, 只靠把引脚完全弯曲起来固定元器件, 这样做的方便之处在于一旦发现安装错误, 能够方便取下这些元器件;

5) 元器件间的连线。将镀锡金属线与上面已经安排到位的元器件的引脚焊接固定;

6) 其它元器件的安装。如:电池盒、端子和开关等。

5 动作的确认和调整

1) 把两节5号干电池放入电池盒, 让电池开关置ON。这是若电流表的指针摆动, 说明存在布线错误, 这是要把电池开关置OFF, 重新检查电路板;

2) 用尼龙被覆导线直接连接两个测试端子, 调整半固定电阻, 确认电流表指针摆动, 不过有时候电流表指针可能摆动过头, 结果半固定电阻无法起到调整作用;

3) 实际测试中应该用手捏住两个测试端子, 调整半固定电阻, 使电流表有大约半圈的摆动幅度。时而紧握, 时而放松, 可以确认电流表的摆动方向;

4) 按照上面的要求完成动作确认后调整即告结束。

6 使用方法

自己可以单独尝试一下, 不过在有意识的条件下实验, 往往难以确认电阻值的变化, 所以最好请他人协助实验。首先, 让实验者捏住测试端子, 记住当时的电流表指针摆动的位置。接着对被实验者提问, 同时观察问答时电流表指针摆动幅度的变化。如果变化很大, 说明被实验者有明显的分泌汗液, 或许说明被实验者心里“有鬼”。

参考文献

[1]谢嘉奎主编.电子线路 (线性部分) .4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凤言编著.电子电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测谎司法鉴定申请书 篇5

原告 诉被告 纠纷一案(案号为: ),已由贵院受理,并 进行了一次庭审。

由于被告 在本案中所提供的证据疑点众多,于情于理均有诸多不合之处,为了进一步查清事实,特此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

第72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5条、

第26条之规定,申请对被告陈述合伙关系、偿还4.2万元投资款及会计 为原告出具的退伙清算等具体内容进行司法鉴定。申请鉴定内容如下:

请求对提供证据的被告 进行“测谎测试”,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被告是否说谎进行测试,以进一步认定本案事实。 该鉴定对于本案事实的.认定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且已通过原、被告双方的一致同意,特此提出申请,请予准许。

申请人:

浅议心理在测谎与反测谎中的应用 篇6

摘 要:测谎技术作为技侦措施的一种,在实践中易受到反测谎手段的影响和干涉,测谎与反测谎均深受心理活动的影响。通过心理活动对测谎与反测谎技术影响的同步研究,进而通过技术比较实现对测谎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将推动技侦手段更好地服务案件侦查。

关键词:心理;测谎;反测谎

刑事司法实践中,测谎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效果良好。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的侦查破案手段,测谎技术以其科技含量高而著称,成为侦破刑事案件的依赖手段和有效机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形态层出不穷,日益翻新的犯罪技术手段对案件侦破带来严峻挑战。就测谎领域而言,一个明显的挑战就是反测谎技术的出现。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测谎技术还是反测谎技术,都与被测试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测谎与反测谎实际上都是对被测试者心理、生理状态的监测。故此,同步研究测谎、反测谎技术与心理状态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现实意义,这亦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测谎与反测谎技术的实质内涵

论述测谎、反测谎与心理的辩证关系时,有必要对测谎的性质加以概述。测谎运行载体主要是测谎仪,是一种多通道生理记录仪。一般来讲,普通人在说谎时必然引起生理或心理状态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诸如脑电波异常,心跳加快,皮肤放电异常等。测谎技术的核心关键依赖于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受测试者在特定环境下说谎,其生理、心理必然不受控制的产生某种反应,这种反应仅受制于人的植物神经系统,而与大脑意识控制无关。这是测谎技术得以发展普及的前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测谎就是测人的情绪波动。必然一提的是,测谎结果并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而仅能作为一种辅助侦查手段增加侦查人员的内心确信,从而为侦查活动指明方向。

如前文所述,虽然人体的某些生理、心理指标不受大脑意识控制,但大脑有意识的回避、干扰测谎,必然影响测谎结果的准确性。同一测试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理状态下的测试结果必然迥异。基于这一原理,反测谎技术有了发展空间。一般来说,受测试者人为故意控制情绪、语言、心理活动、行动等可以欺骗或者干扰测谎人员的判断,这种判断误差会直接导致被测试者真诚、无辜、没有说谎的后果。在刑事侦查中,测谎与反测谎往往相互交织,反反复复,亦真亦假,严重影响着测试人员对测谎图谱的分析判断,误导侦查方向。

二、心理反测谎手段分析

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释义,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部分。我们所言的心理反测谎手段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反测谎手段。这种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情绪波动、认知、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表达等方面。受测试者在测谎过程中情绪激动,假装愤怒、默然,转移转移力,胡言乱语等都会对心理过程产生影响。基于此,司法实践中,测谎进行时,办案人员往往营造一个和谐、无敌对的外部环境,要求受测试者全身放松,集中注意力回答问题,以此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1)情绪波动。情绪波动对测谎结果影响较大。测谎过程中的情绪波动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对测谎本身的敌对恐惧表现出的情绪波动。一般而言,一旦进入测谎阶段,意味着受测试者处于被怀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受测试者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敌对情绪,这种紧张焦虑激动地敌对情绪无疑会对测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对测谎试题的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是典型的反测谎手段。受测试者故作焦虑、紧张、兴奋、镇定等方式干扰反抗测谎,企图蒙混过关。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旦出现这种情绪波动,受测试者已经从心理建立起对办案人员的优势感,心理处于俯视轻视状态,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状态。一般而言,学历越高、社会阅历越丰富的受测试者容易产生这种优越感。上述两种情绪波动在测谎图谱上的表现略有不同,体现在振幅、出现时间、升支斜率等诸多方面。如何进行精准的研判从而避免误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认知。这里讲的认知主要是指受测试者的联想幻想行为。联想幻想的目的是反测谎,受测试者脑海中的事物是虚构的不切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的联想幻想事物都有可能造成生理、心理外在表象的波动,如受测试者幻想自己成为无敌战士,必然会产生高傲、兴奋、激动地情绪。这种状态下折射出的数据都是虚假的,无法真实反映受测试者的生理心理状态。测试人员在分析测谎图谱时,面对众多谎言下的数据,往往无从下手,无法判断与案情有关的有效目标。

(3)记忆力。测谎题目中必然涉及案件相关内容,对案情内容的回答要求受测试者提取、识别、再现与案情相关记忆,这一过程称之为记忆的再读取。记忆的再读取需要被测试者有意识的运用大脑信息处理功能整理再现。通过记忆力测谎就是刻意模糊与案情相关的记忆,通过默念古诗等方式临时强制性占据大脑信息处理功能,让大脑没有资源区处理案情记忆,从而达到延缓、误导测谎目的的实现。

(4)注意力。通过转移注意力反测谎时,受测试者注意力往往出于分散、无法集中,或者集中于其他事物的状态,造成测谎麻木。受测试者通过转移注意力,看似保持清醒,实则对案件等关键信息已出于麻木状态。受测试者思想天马行空,或沉迷于幻想中,外界刺激很难引起其生理、心理指标的波动,进而导致测谎失败。

三、心理反测谎的应对对策

心理反测谎是一个综合的命题,上述所讲的五种心理反测谎手段也并非单独发生作用,而是相互交叉,互相叠加。反测谎手段不断发展进步,要求我们必须提出应对之举。

(1)测前谈话阶段。进行测谎实验,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无敌对的硬件环境,还要营造和谐的外部人际环境,测前谈话阶段事关整个测谎实验的成败。第一,办案人员首先要注意平等地位的确立,这种平等地位的确立依赖于办案人员丰富的办案经验,自身的人格魅力。第二,办案人员表明自己第三方的立场,打消被测试者的内心顾虑和侥幸心理,提高测谎的准确性;第三,办案人员要循循善诱,营造良好的和谐谈话环境;第四,针对有罪怀疑的受测试者,要有选择性的采取专业的反制措施,通过心理手段加大其心理认知负荷,提高其回避干扰案情的难度。

(2)测谎阶段。测谎过程中的反测谎应对举措主要体现为询问技巧和硬件设施。询问技巧有赖于办案人员丰富的办案经验,测谎者可以通过轻、重、缓、急的询问语气,适当进行压力测谎;亦可以适当添加“回答为是”的问题,缓和现场气氛,避免受测试者机械作答的场面。在硬件设施方面,可以提高测试桌椅的高度,使被测试者双脚出于悬空状态,增加其内心负荷,这对提高测谎结果的准确性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兴乐,张增为.反测谎行为研究[J]政法学刊,2011年第5期

脑指纹图测谎器 篇7

常见的测谎仪器首推“基勒氏多种波动描记器”。这种测谎器通过图线记录下正在被讯问者的生理反生,能够及时展现其人因说谎而泄露的呼吸急促、血压增高、脉搏率加快以及排汗量增加等反常现象。

另一种测谎仪堪称“察言观色测谎器”。原来,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给计算机拟定了可阅读与分析46类面部表情和程序。如,眉头紧锁即可能揭示抑制不住的心头怒火,双眼下垂说不定就是做贼心虚的表现哩。

最为可靠的测谎仪当数“脑指纹图测谎器”了。它是美国神经科学家劳伦斯·法韦尔新近研制的一种新型测谎仪。该装置可以标出针对现场情景起反应的脑电波起伏图像。脑电波系由神经细胞产生的电信号。罪犯作案时的所作所为均“贮藏”在其脑内。该装置则专门对准所谓P300脑电波的活动进行监控。在罪犯认出其些熟悉物品(如杀人凶器或盗窃用具)之际,他的P300脑电波便会不由自主地被激活起来。

如图所示,①是检测脑电波变化情况的头戴传感器,②是显示与作案有关的情景,而此情此景只有罪犯本人才可能“心领神会”的,③是输入计算机的脑电波,④是呈尖峰状的脑电波活动,即有罪性脑指纹,⑤是对犯罪现场不起特殊反应的无罪性脑指纹。

迄今为止,在120场试验中脑指纹图的可靠性竟达100%,可与指纹印的作用相媲美。对比之下,多种波动描记器的准确率大多尚不足70%。

上一篇:ICA算法下一篇:急诊护理中的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