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经验

2024-06-16

幼儿生活经验(精选十篇)

幼儿生活经验 篇1

一、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 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确定了五个讲述主题:“快乐的星期天/星期六”, “我的妈妈/爸爸”, “昨天晚上”, “我喜欢的图书/动画片/玩具”, “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活动目的:A培养幼儿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音量适度地讲话;B较连贯、有顺序、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物体;C初步评价自己及同伴的语言。

2.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 教师向家长评细地解释了本次生活经验讲述活动的目的、活动进行方式、讲述的要求 (如“我的妈妈”要求讲述妈妈的相貌、工作、行为, 为什么喜欢妈妈等) , 使家长对本次活动有了较清楚的了解后, 向家长提出要求:在活动开展时, 协助幼儿在五个主题中选择其中两个进行讲述, 并在此之前尽量丰富幼儿与主题有关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用普通话进行讲述。

3.教师组织了两次集体的生活经验讲述活动, 并在活动中示范了较多的讲述, 使幼儿对生活经验讲述的要求、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活动进行时

在生活经验讲述活动进行中, 我们的做法如下。

1. 循序渐进, 逐步要求。

“生活经验讲述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 围绕一个主题,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讲述”, 这需要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 将平时所见所闻的事进行整理加工, 然后选用恰当的词句连贯地有条理地叙述”, 这对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 所以在活动开始阶段, 我们只要求幼儿较完整地讲述一个主题, 如“最喜欢的一件事”, 要求幼儿讲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特别高兴, 然后通过讲述结束时的评议总结幼儿用词、表述上的优点与缺点, 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如:“谁讲得比较好?哪个词哪个句子用得好?谁讲得最清楚?这样, 在活动进行中, 不断加深要求, 使幼儿的讲述更具体、准确、生动、富有文采。

2. 大胆放手, 自主评议。

活动开始时, 对幼儿讲述的评议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 这是考虑到幼儿这时对生活经验讲述不够熟悉、了解。在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 教师开始放手, 让幼儿进行自主评议, 并由讲述的幼儿自己打分, 说理由, 再请其他幼儿打分、说理由。在这种宽松自由、积极互动的语言环境中, 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 使讲述活动更深入, 也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语言交流的乐趣。

3. 个别施教, 有的放矢。

虽然在活动的开始阶段, 我们做了许多工作, 特别是家长的工作, 但是我班有个别幼儿是留守儿童 (4名) , 有约1/4的家庭父母双方的文化程度只到小学毕业或肆业, 这些幼儿平时由于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普通话表达存在的问题就很严重, 这次要求他们要完整、连贯、有顺序地叙述自己生活中经历过人、事、物, 对他们来说显得更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先对他们进行摸底预约, 在讲述前, 先找这些幼儿谈话, 了解幼儿对讲述活动的准备情况, 请他先在教师面前讲述, 教师根据他的讲述情况进行辅导, 引导他用普通话把意思表达清楚, 教师的帮助使这些幼儿也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这对激发他们讲普通话的信心、兴趣至关重要。

4. 记录幼儿的话。

记录幼儿的话就是在幼儿的讲述过程中, 教师把幼儿讲述的原话记录下来, 这有两个好处:一方面是可以起到档案支持的作用, 教师可以在活动进行中根据档案记录及时了解幼儿的表现, 有针对性进行指导, 在活动结束时, 根据档案对活动进行回顾和反思, 评价活动水平, 总结经验, 发现和解决问题, 而且在幼儿自主评议时, 教师可用它帮助幼儿更科学、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 可以把幼儿的话讲述给幼儿听, 这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话是受重视的, 自己是受重视的。

三、活动的成果

可以说, 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与活动开始阶段相比, 到活动结束时, 幼儿在完整讲述、用词准确、描述具体、叙述连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关于活动的几点体会

1.“生活是语言的源泉”, 组织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讲述, 所选取的主题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选择幼儿最感兴趣的, 印象最深的人、事、物才能让幼儿有感而发, 有话可说, 从中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2.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 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敏感地觉察幼儿的需要, 并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计划, 使活动要求与幼儿的需要相一致, 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3.幼儿普通话讲水平的提高, 有赖于教师的榜样作用和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仅仅通过一次或一系列的生活经验讲述活动是不够的, 教师特别是地处方言地区的教师, 应在幼儿在园期间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使幼儿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能听、说普通话, 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4.幼儿的发展特别是语言方面的发展与家长的引导、支持、配合是分不开的, 鼓励家长在家多与幼儿说普通话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 本身不懂得说普通话的家长也应对幼儿会说普通话表示欣赏和赞许。

幼儿生活化经验的建构论文 篇2

一、幼儿的经验现状呼唤生活化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带着一群小班孩子在校园附近散步。在尽享大好春色的归途中,忽然传来了一个孩子的惊呼声:“哇!一只虫子!”循着声音望去,果然,在一辆摩托车的坐垫上,正蠕动着一个小不点儿。“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不知道。”“有谁知道吗?”周围的孩子一脸的茫然。看着这个张着翅膀、缓慢爬行的小东西,回首孩子们的一片茫然,我对自己原先的教育方式也茫然起来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许多关于蜜蜂的故事,会哼唱“小蜜蜂,采花蜜”的歌曲,图书、电视中的蜜蜂也比比皆是,为什么今天遇上了真实的蜜蜂却反而不认识了呢?回首教育历程,我陷入了深深地反思:在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中,孩子们拥有的是怎样的认识和体验?我们原先一味追求的孩子所谓的“知道”究竟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意义?很多老师都知道,《纲要》在总则部分就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然而,“知道”并不等于“做到”,观念落实到行为并不是简单的一步之遥。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帮助幼儿建构真正有益的生活化的经验已迫在眉睫。

二、以往教育对生活化的认识渐显误区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虽然也能将一些生活资源纳入教学之中,但对于生活化的认识却日渐显现出一个误区:即将儿童的生活作为添加在教学活动中的调料和点缀,没有从根本上使教学关注生活、亲近生活,教学日渐走向虚拟。如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借助图片、录像甚至是精心制作的课件来认识各个动物、植物,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这一资源却很少利用。如此一来,孩子们对图片、电视等虚拟物像倒是熟悉了,而对于真实的事物倒是“少见多怪”了(就如本文开头所说到的小蜜蜂一样)。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事物知识性的介绍偏多,相对而言较缺乏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和真实的体验。有些活动并不是真正来源于孩子的生活,也没有真正地回到孩子的生活中去。

三、正确认识生活化,帮助幼儿建构生活化的经验

我们所指的生活化是指尽可能地利用幼儿园及周边的一切人和事去学习经验、学习策略,使幼儿愉快学习、有益学习,进而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发展,使之充满热情、充满向往,为现在及今后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如何帮助幼儿建构起真正有益的生活化经验呢?关键还在于教育和生活的互动,教育应具有生活的意义,生活应具有教育意义;教育要向生活回归,使生活成为教育的源泉;让生活真正融入教育之中。

(一)生活是幼儿经验建构的重要资源。

陈鹤琴先生早就有过一句名言: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如今《纲要》在关于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中也提出: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所以教育应立足生活,向生活回归。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捕捉教育素材。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鱼禽兽、山川河流都是孩子们观察、欣赏、表现的最直接的教育资源。春天,我们带孩子们一起郊游、放风筝,踩着青青的草儿,闻闻花儿的香味;夏天,我们和孩子一起围着水池尽情地嬉戏,在不同的材料中探索着各自的沉浮;秋天,我们一起捡起了落叶,看看、分分、印印、玩玩,和落叶一起随风起舞;冬天,我们唱着冬爷爷的歌曲,围着光秃秃的树干做起了游戏。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主动、自觉地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感知,获得的是最亲近生活的丰富而感性的经验。

2、有选择地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扩展学习空间。

个体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首先必须是社会的存在。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他生长的社会群体而独立成长的。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周围的菜场、超市、医院、图书馆、体育场等丰富的社区资源都是幼儿学习的对象。菜场上,他们可以真切地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蔬菜、水产品、禽肉品……,获得真实而丰富的认识和体验;超市里,幼儿可以清晰地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序地分类摆放,在标签上了解到商品们的名称与价格,获得购货付钱时数与量的真实体验,享受成功交往的快乐。

3、及时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丰富已有经验。

每个幼儿都生活在社会当中,每天都与周围环境发生着互动,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常常会影响到孩子,而来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又是幼儿成长的最好教材。《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像奥运会期间的热门话题、全民运动会期间的运动热潮、“国庆节”“儿童节”“三八妇女节”等一系列的节日文化以及幼儿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是幼儿关注的对象,教师要善于挖掘,把它们纳入到幼儿的学习范畴中来,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化经验。

(二)生活是幼儿经验建构的重要途径。

1、发挥实地实物的力量,力争教育零距离。

任何理论都要经受实践的考验才能成为真理,任何经验也必须能为人的发展服务而具有意义。所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才是最本色的教育,也是一个人建构最有益的经验的重要途径。孩子对蜜蜂的茫然已显示出了纸上谈兵的弊端来了,所以,尽量发挥实地实物的力量,让幼儿面对面地去接触、去感知,是幼儿获取有益经验的重要途径。如在《测量树》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和孩子带着各种测量工具一起来到了绿树成荫的公园,幼儿在树丛中自由选择着测量的对象。有的用软尺量;有的用绳子绕;还有的喊来了好朋友一起围抱着……终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找到了那棵最粗的树。为了比比哪棵树儿高,他们努力地把软尺往树梢上抛,失败之后又灵机一动量起了地上的树影……在实地观察和测量的过程中,孩子们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们最终还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起了对树高矮、粗细的认识,并拥有了初始的简单而富有创意的测量经验。这样零距离的教育带来的感受和经验,相信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来说都会是一种启迪、一笔财富。

2、教育与生活、游戏相结合,丰富经验外延与内涵。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的教育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育与生活、游戏相结合,既能使教育立足生活,又赋予了教育广阔而精彩的发展空间。如在《美丽的小区》主题活动中,我们带领孩子参观了新型的小区,优美的绿化、高耸的住宅楼、齐全的设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居住于此的孩子还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小导游。回到幼儿园之后,孩子们仍在热烈地讨论不休,并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出了自己对小区的不同感受。在区角游戏时,他们用各种积木也“建”起了高高的楼房、“种”上了遍地的花草,连“超市”、“医院”、“银行”、“菜场”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也像模像样地“开张”了。不一会儿,又“招商引资”开起了“肯德基”分店,办起了“公交车站”……在这里,呈现出来的活脱脱就是一个“小社会”。生活给了孩子丰富而感性的经验,而游戏又使幼儿已有经验的外延不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在这样一个教育、生活、游戏反复结合的过程中,幼儿的经验不断提升且日渐丰富。

幼儿生活经验 篇3

一、环境浸润策略——建立生活经验与阅读环境的通道

1.巧用走廊布置风景线

在环境创设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季节特征以及当前教育活动等,利用幼儿园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将一些幼儿百听不厌的经典故事和幼儿喜爱的儿歌、谜语、古诗、语言游戏等喷绘成色彩鲜艳的各种形状,让幼儿在饭后散步时教师引导、解读故事,家长接送孩子时亲子阅读等,有的制作成既有立体感又便于更换内容的小火车、花朵、海洋鱼等形式,让幼儿进行火车接故事、词语开花等游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小的楼梯台阶也成为特色环境布置的利用之处,教师把量词说一说、运动员与运动项目的匹配、各种节日及安全知识的宣传等等,都展示在小小的楼梯台阶上,成了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开辟专区创设班级墙

为了体现生活经验的早期阅读,各个班创设了班级特色墙,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每个班都设计了各不相同的特色板块,并每月更换内容,从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眼光来创设。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请幼儿、家长参与收集资料,创设班级特色墙,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树立自信心。平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改进,每月由教师相互进行班级特色环境检查,找出亮点之处供大家借鉴,提出改进建议以求不断调整和完善。

3.特有空间成立阅览室

为了引导幼儿喜欢阅读,要为幼儿创设好阅读的环境,幼儿园专门设立了一间阅览室,在阅览室里铺上地毯,摆上小靠垫。幼儿可以一个人坐在地上靠着靠垫看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阅读。阅览室里的书袋位置和幼儿差不多高,便于幼儿随时取放图书,随手就能拿到。每周为各班都定期开放一次,让幼儿自由取阅,有时还让幼儿大带小一起阅读,同时,阅读区的图书做到经常更新,教师对每次阅读情况进行记录,以此拓宽幼儿的阅读视野。

二、专题研讨策略——打通生活经验与早期阅读的界限

1.生活经验唤醒:基本理念主题研讨

通过“我看幼儿园早期阅读”主题教学研讨,针对早期阅读内容、目标、如何体现生活化、生活化早期阅读的方案等问题开展交流活动。

通过学习和研讨、交流,让教师了解早期阅读的教育含义,学习幼儿园早期阅读的选材与设计,针对自己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彼此探讨对“生活化早期阅读教学”的想法,在现有的教学上获得新的启迪和触动。

2.生活经验激活:材料组织专题研讨

幼儿园区角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在语言区中能够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积极参与,自主游戏,获取经验,在游戏中愿意说、主动说,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了充实语言区材料,我们开展了全园教师语言区材料制作评比活动。

秉着“环保、实用、安全、创新和可传承性”的原则,制作要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材料对幼儿有支持性和启发性的教育价值,每位教师都各尽其能,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挖掘环保材料和本土化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精心设计和制作了深受幼儿欢迎的语言区活动材料。设计中有侧重于启迪智慧的,有侧重于交流感情的,还有侧重于学习讲述的。这些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设计作为教育资源,凝聚了教师大量的创造性劳动,承载了教师的期望和智慧,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大胆讲述的良好个性。通过这样的评比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园语言区的材料,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在语言区游戏材料的设计制作上得到了锻炼。

3.生活经验互动:案例分析问题研讨

从教师在教育教学、一日保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生活化的早期阅读的开展,进行案例研讨,寻找最佳教育策略。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调查与访谈,并收集早期阅读教育信息等,反思当前的教育行为,分析幼儿的行为动机,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一个个实例,如,金娟美老师的《图书角的小小修补匠》等,通过剖析、反思、互相启迪,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三、活动优化策略——激活生活经验与早期阅读的联系

1.“甜嘴巴广播”:渗透阅读

幼儿园开设了“甜嘴巴广播”栏目,利用每周二和周四的午间环节,有计划地结合时事新闻、节假日、季节特征、常规教育等,整合幼儿的生活信息和日常活动,由主持人教师精心为大家准备谈话内容,并和一些幼儿现场互动交流,同时还讲述一些好听而有意义的故事,请有才干的幼儿为大家进行诗歌朗诵表演等。在这样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中进行阅读,幼儿感到阅读是一件很舒适快乐的事情,自然而然就会萌发阅读兴趣。

2.“生活化晨谈”:整合阅读

我们生活的周围是一个五彩斑斓,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幼儿园内四季分明、种类繁多的植物,多种多样的大型玩具,独特的环境创设,园外繁华的商场、热闹的马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节日文化等都是我们的活教材。

3.“童话剧表演”:展示阅读

我们发现,故事表演是幼儿百看不厌、百演不烦的语言游戏和个性彰显的必要途径。幼儿会在活动时自由组合、共同协商,分配角色,很投入地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充满童趣的表现,让幼儿园语言的特色更浓、言语表达的氛围更加活跃和宽松。这样的形式也很容易带动平时不爱讲话的胆小的幼儿情不自禁地参加到游戏中。因此,我园各班每周开展一次表演游戏活动,一个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让幼儿大胆地参与表演,如《拔苗助长》《三只蝴蝶》《小蝌蚪找妈妈》等,期末,各班又将这些故事搬上了舞台,这些真善美的故事通过舞台呈现更容易得到幼儿的喜欢,也比说教更能起到教育效果。

四、习惯培养策略——内蕴生活经验与早期阅读的意识

1.“阅读讲座”:求合力

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影响,只有家长形成亲子阅读正确的认识,才能开展好亲子阅读。我们针对科学的亲子伴读理念及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童书对家长进行讲座,开展了“让阅读点燃智慧 让书香浸润童心”家长学校讲座活动,让家长了解什么是早期阅读,早期阅读的一些误区,各国对早期阅读的重视,我们幼儿园的具体做法,以及家长对生活化早期阅读的开展所需要配合的事项,最后还推荐了一些好书目录,让家长谨记“按部就班、量体裁衣”,多大的幼儿看多大的书,让家长对阅读有的放矢。同时建议家长要保障亲子共读的时间和空间。

2.“家教心得”:促交流

在亲子阅读中,为了让家长记录自己的感言和孩子阅读的趣事,见证亲子阅读的成长足迹。我们发动家长撰写阅读心得,记录教育孩子的真实故事、心得体会、育儿经验、困惑感悟等,评选出优秀家教小故事,通过家长栏、幼儿园网站班级在线、家长会、幼儿园园报等形式进行分享交流,供大家学习。

3.“自制图书”:激兴趣

为给幼儿创造丰富的多元阅读材料,让幼儿爱读书,努力营造一个丰富、有趣的阅读情境,大班组的家长们开展大图书制作比赛,大家利用各种废旧、环保的材料制作大图书,选择的故事内容是幼儿喜爱的,有亲子共同创编的、改编的或仿编的,图书的画面内容是家长与幼儿一起进行绘画、拼贴制作的,通过在亲子制作过程中让幼儿一起参与,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享受亲子合作的快乐。投放在班级中,让幼儿通过分享阅读,激发幼儿对图书的兴趣,体验分享的快乐。

4.“漂流阅读”:同分享

为了保证幼儿每天有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幼儿园发动家长,以班级为单位,一起收集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书籍,装在精致的塑料袋中,每周以相互借阅的形式,带回家亲子共读,引导幼儿读好书,乐读书。通过漂流书活动,让幼儿在家人的陪伴下参与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增进亲子情感。同时培养幼儿节俭、有好东西一起分享、懂得爱护同伴的图书的好习惯。

五、回归生活经验的阅读教学创新实践成效

1.教师层面:幼儿中心意识彰显

(1)教师通过对早期阅读的理论培训、外出学习、操作技能培训、互相观摩等,把握了生活化早期阅读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掌握了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评价等一系列方法和策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活动案例。

(2)教师能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充分挖掘其潜力,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的语言发展得更快、更好,真正体现生活化的教育。

2.幼儿层面:生活阅读能力提升

(1)通过生活化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幼儿爱看书了、爱提问了、爱讲述故事了,并能在不同的语境和场景中,能用较恰当的语言表达。使幼儿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为幼儿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提高了幼儿的阅读技能。

(3)幼儿阅读兴趣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了幼小衔接工作。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幼儿能更快地适应小学教育。特别是倾听能力、理解能力、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增强,对小学的语文学习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家长层面:育人方式切实转变

改变了家长的教养态度,改善了家庭的读书环境。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为家庭的阅读教育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范例,促进了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同时,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时间多了,民主教育的氛围也逐渐建立,使家长更多地认识到幼儿是一个平等的个体,应尊重他们的意志和合理要求。新型的学习型家庭的建立使广大家长和孩子都得到了新的体验。

总之,回归生活经验的幼儿早期阅读,提高了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变了家长的育人方式,同时为幼儿园的特色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后续性思考,如,怎样在不同年龄中开展回归生活经验的早期阅读,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匹配,体现生活化课程的适宜性。如何将回归生活经验的早期阅读有机地整合到各领域中,使其有机地渗透与融合,优化课程模式,我们还需要作深层次的理性和实践探索,以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剑萍.幼儿早期阅读研究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孙娅华.幼儿园阅读区环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托幼,2012(01).

[3]翁瑞玉.整合理念下的幼儿图书阅读策略[J].早期教育,2008(04).

幼儿生活经验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习惯,教育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 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 若基础打得不稳固, 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带着各种家庭的印记来到幼儿园, 开始过集体生活, 生活习惯的优劣就会明显地反映出来。有的孩子有良好的习惯, 也有一些孩子, 吃饭要人喂, 睡觉要人拍, 老师帮助洗手、穿衣时都懒得伸手, 生活习惯很差。这些孩子的家长认为:孩子小, 长大自然就会了。也有一些家长想从小培养, 但不知从何入手。为此, 笔者对小班生活习惯培养较好的家庭做一次调查, 总结他们教育的经验进行推广, 使大多数家庭能做到家庭与幼儿园同步教育。

二、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各班推荐2~3名生活习惯较好的幼儿, 做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 了解家庭状况, 教育情况及效果;通过家访实地观察家庭教育环境, 交谈询问, 讨论交流, 当场记录教育情况;对良好教育方法、经验进行分析提炼, 对照孩子与家长的具体表现进行确定。

三、调查结果

1.生活习惯

(1)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有两位家长说, “从孩子两岁前就开始培养不挑食的习惯, 我们吃东西时不论好坏都让他尝尝。遇到孩子不爱吃时就给他讲道理。并且我们一边大口地吃, 一边说:‘真有营养, 吃了可以长大个儿。’然后再问问在座吃的人说:‘是不是好吃呀?’大家都说:‘好吃!’这时孩子也会边吃边说:‘真好吃。’”

遇到孩子喜欢的饭菜家长往往会经常做, 希望孩子多吃, 由于孩子吃时无节制。久而久之, 会造成对这种食物的厌烦。因此, 任何饭菜都要让孩子吃, 喜欢吃的食物更要限量。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 培养他们自己进餐的习惯是可行的, 也是应该的。一小朋友的奶奶是用传统家规培养孩子的, 例如, 进餐时, 固定坐位, 固定餐具, 不许走动, 吃完饭后才能离开座位。从很小的时候他就能自己用勺子吃饭, 不让大人喂, 再大一点还会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来放在专门的盘子里。

(2)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大部分家长一致认为,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关键, 必须从孩子懂事起开始要求并且要持之以恒。早晚刷牙的习惯是保护幼儿牙齿的重要措施。一家长说从孩子1岁多开始, 她天天用毛巾沾上牙膏给孩子擦擦牙, 2岁多就给孩子买了小牙刷, 教他自己刷, 现在, 孩子还学会了自己挤牙膏, 牙齿洁白非常好。

(3) 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幼儿的爷爷说:“不论我工作多忙, 孩子睡觉前我都坚持给他讲个故事, 一方面稳定孩子的情绪, 一方面又给他一些知识。故事讲完, 孩子闭上眼一会儿就睡着了。”有的家长讲:“孩子独睡一床, 规定上床时间、熄灯时间, 每天坚持要求, 孩子睡得快, 还能养成好习惯。”

2.劳动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 凡自己能想的让他自己想, 积极的鼓励, 胜于消极的制裁。”

(1) 引导幼儿观察成人的劳动, 模仿成人的劳动, 参与劳动

有一家长说:“我家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爷爷、奶奶、姑姑都住在一起, 我们也都很爱劳动, 更注意对孩子的培养, 如我们家盖房子时全家齐出动, 搬砖、运土、和灰, 孩子一直在旁边看, 有时他也跟着搬砖, 活干完后拿着笤帚扫这扫那, 给爷爷拿簸箕、递工具, 在他干这些事时我们都很支持, 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一直很高。”

(2) 为幼儿自我服务创设良好环境

一幼儿的爷爷教育小孙女, 既细致又严格。他认为, 要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要有相应的环境, 否则说培养也是空话。我们在他家看到, 这个小朋友的物品都放在最低处, 孩子的毛巾挂在门最下边的一个挂钩上, 一伸手就能拿到。玩具、食品、学习用品、图画本、笔, 分门别类放在最低层的抽屉里。孩子每天自己洗手脸, 玩具、图书用完后自己放回原处。还有一家长说:“从孩子两岁我们就要求她早晚自己刷牙, 学习挤牙膏, 由于我们坚持要求, 孩子已养成了好习惯。为培养她穿衣穿鞋的能力, 全给她买的是易穿脱的衣裤, 不论工作多忙也鼓励她自己穿。”

3.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根本

通过调查, 我们感到许多家长懂得教育, 善于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 方法正确, 效果良好,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自教, 适当言教

有的家长说:“培养孩子有好的习惯, 关键要有好的环境, 家长的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平时很注意这方面的影响, 说话办事处处考虑孩子能学到什么。培养孩子不挑食的习惯, 在吃饭时, 家长就不要随便议论哪个菜好吃, 哪个菜不好吃。”还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体会中写道:“我们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我们充分利用家里人多的特点, 教育孩子养成对长者有礼貌, 对同伴友好谦让及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买来食品让他知道要大家分享, 给大家分食品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们经常让他干力所能及的事。如将大人削下的水果皮倒在簸箕里, 给爷爷送报纸、取物品等。”

(2) 重视孩子的第一次

一位家长说, 当孩子第一次拿起拖把要帮我们拖地时, 我们不是小看孩子, 扼杀孩子的参预意识, 而是让他和我们一块干, 孩子当然不会拖干净, 但我们不把拖干净做为压制孩子积极性的理由, 让孩子在干中体验出劳动的乐趣。

(3) 随时观察, 及时引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观察孩子越细就越能发现孩子一些良好习惯的萌芽。如孩子要求自己洗手、洗脸、穿衣、系扣, 就要及时引导, 教会他、鼓励他坚持下去, 孩子好的习惯就会巩固下来。

(4) 寓教于游戏之中

一家长说, 玩完玩具后, 开始他不愿意主动收好, 我们则强迫他收好。但他情绪对立, 双方充满敌意, 乐趣全被打消。后来, 我们调整了教育方法, 考虑如何把收玩具也做为一种游戏的一部分, 就采取和他一起收的方法, 边收边说“汽车要进车库了”“机器人要睡觉了”等。这样既达到了收玩具的目的, 又满足了孩子爱玩的心理。许多家长就是在与幼儿一起游戏的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一些劳动本领, 养成了劳动习惯。

四、结论

1.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不能从小班开始而要从孩子懂事开始

因为人越是年幼,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幼年时期是培养习惯最易取得效果的时期, 家长和教师都应力图使幼儿从小养成好习惯, 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2.幼儿习惯的好坏与家庭教育关系极大

幼儿园的任务一方面培养孩子, 一方面还要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虞永平.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3]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生活身边安全经验 篇5

生活身边安全经验分享

行车前的准备

1.秋季人们会出现“秋乏”现象,会导致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保持睡眠的充足和饮食的合理,从而保证驾车精力集中,避免事故发生。

2.秋季行车前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路况信息,及时做好防雾防雨的相对准备。

3.秋季行车,会产生一种抢时心理,会在潜意识中比夏季开车时要快一些,所以要保持平稳驾驶,最好保持中速。

4.出行前,应将挡风玻璃、车头灯和尾灯擦拭干净,并检查灯光装置是否完好,特别是雾灯。这点在雾天尤其重要!

5.汽车秋季保养需要注意九点,分别为:车辆外部保养;轮胎保养;发动机舱保养;刹车系统保养;暖风管线及风扇保养;进风口或进风格栅电子扇保养;空调保养;蓄电池保养;内饰保养。

行车中要注意

1.秋季能见度降低,路面易湿滑,汽车附着力下降,行车条件变差。当车辆发生侧滑的时候,应采用“点刹”的操作方法,同时将方向朝侧滑的方向转方向,使侧滑的车辆得到控制。禁止踩制动。

2.面对大风天气,行人和骑车人往往在车前,可能会猛然拐弯抢占上风头或因刮风影响视线慌乱骑行。在这种情况下,司机必须谨慎驾驶,随时观望行人和车辆动态,采用防范方案,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雨后路面会形成一层薄泥,车轮与路面的磨擦系数减弱,这是影响行车安全的一大障碍,也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驾驶人员在秋雨路滑情况下,行车要多注意多观望。既不要空档滑行,又不可尾随前车过近。以中速行车为好,切忌急刹车。同时,在坡道,变道和路面复杂的情况下,注意横滑和滑坡现象。

4.雾中行车,千万不要开快车,严谨超车和强行,能见度大于200米时,时速最好不超过40KM/h,小于200米时,时速最好不超过30KM/h。要和前车保持足够反应事故的车距,当发现后车跟随太紧时,可亮起刹车灯,提醒后车。可以靠路面的白色车道标线以及前车的红色尾灯来引导视线。

5.雾天的夜晚行车,不要开远光灯!

6.如遇雾天车辆故障,或必须等雾散去再行车,应当开亮雾灯、近光灯和双闪灯,紧靠路边停车,在车尾30米以外放置明显标志。

幼儿生活经验 篇6

关键词:情境;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7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06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

小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教师要努力创设有趣的、生活中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以多样性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灵活多样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学习数学。

由于低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学,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因此,教师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我提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实物,如长方体形状的鞋盒、积木,正方体形状的魔方、药盒,圆柱形的笔筒、茶杯,皮球、乒乓球等,将它们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先提出问题:想一想,把这些物品分类,可以怎么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按什么样的标准分类?再动手操作。教师对按颜色分、按材质分、按曲面和平面分等多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给予鼓励。分类之后,让学生交流一下各类实物的特征,同时寻找相应的同类实物。比如,可以举起牙膏盒这样描述:像这样长长的、方方的物品,还有哪些与它长得像的?鼓励学生根据基本特征给它们起个名字叫“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形、圆柱和球。

二、实践操作,学习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及时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规律、思索领悟、抽象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学习一年级“轻重的比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知道跷上去的轻,压下去的重。再出示课件上的老虎、狮子、豹子玩跷跷板的情境图,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说一说,谁轻,谁重吗?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看出来的。在能对三个物体两两之间的轻重直接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狮子、老虎、豹子谁最轻、谁最重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即进行三个物体之间轻重的比较。在解释、对话、交流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学生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经验。接着,组织学生开展“掂一掂”活动,让学生掂一掂手中的书和作业本,文具盒和尺子等,也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到教室“掂一掂”,并把结果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去修教室或家中的坏桌椅;教学“土地测量”后,让学生一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在量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的地砖需要多少钱;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迎刃而解。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彩纸,这种彩纸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有了上节课对周长的认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测量、计算,很快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在集体展示、交流中,常见的几种计算方法都一一出现,最后教师引导大家总结出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印象深刻。

三、解决问题,应用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时,我们知道,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学生在商品的价签上都看到过小数,并不陌生。但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与整数相比,理解小数的意义并不容易。教科书先以学生最为熟悉的元、角、分为背景,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在“文具店”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对商品价格的已有了解的实际经验,从辨认文具的单价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尝试用“ 元角分”的形式来表示文具单价,如3.28元就是3元2角8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进一步明确了表示商品单价的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在存零用钱的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对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也从中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学习了“购物”以后,还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回家去试着帮妈妈买东西,记住自己买东西、找钱的经过,还要算一算钱找对了吗?第二天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学以致用,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总之,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真正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幼儿生活经验 篇7

“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学生不是害怕学习, 而是缺少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基础上,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有意义的生活……”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外, 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激活经验、丰富经验、提升经验, 这样才易于被学生接受, 而要如此,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生活学习中亮点的慧眼。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生活中发现和体验

1. 关于理性消费的话题

那天, 我还没走进教室, 老远处就听见教室里一阵哗然, 我知道, 那是下午要看马戏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初三的学生, 成天面对老师、课本, 生活、学习压力骤增, 真有点苦不堪言, 今天终于有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他们能不欢呼吗?而我们今天正好要学《合理消费》, 机会来了, 于是我开始提问:

“什么事情这么高兴啊?”

大家咧着嘴就是看着我笑。

“下午看马戏吧?”

大笑, 还是没人回答。

“要交费吗?”

“哪有免费的午餐?三块钱……”吵吵嚷嚷的。

“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机会难得呗!”“可以放松了!”更有甚者说“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精神的愉悦!”……

“是啊, 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消费需求后, 我们是否更应注重自己精神上的需求呢?一本有益的书, 一部精彩的电影, 一次愉快的旅行, 甚至是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使我们的生命更精彩。这三块钱花得值吗?”

学生又一次笑了, 那是会意的笑。教室里安静下来, 学生们开始阅读了解更多的关于理性消费的内容。

2. 关于节约资源的话题

一次, 刚上课, 大家听到外面哗啦啦的流水声, 原来有人忘了关水龙头。我向窗外注视了片刻, 沉思不语。有同学即刻便说:“要节约每一滴水。”又有人说:“我们要像爱惜掌上明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就在此时, 几个同学同时起身出去关水龙头。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开展了一场关于“水资源”问题的大讨论。由此引申到“电力资源” (因为有一段时间老是停电) , 并且还让那几位同学上台畅谈感想, 他们不仅向全班同学提出了倡议, 而且还以班级名义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关于节水、节电”的倡议。关于国情的教育, 如果没有学生针对国情作出的身体力行, 那么即使懂得再多, 也只是纸上谈兵。可是, 一旦将国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引发深层思考, 并以道德的感染力激发学生践行, 那么, 这应该算得上是成功的品德教育了。

3. 关于诚信的话题

在一次阅卷中, 发现有学生竟然抄了上一届学生用过的练习答案。我没有把他找过来训斥一通, 而是在教学中将学生考试作弊, 抄袭作业的情况进行分析, 于是一个关于诚信的话题就此顺序开展。从国外的汽车召回制度到中国人在国外诚信缺失的恶劣影响, 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学生身边的欧阳可青的故事等, 学生从中切身体会到诚信是何等重要的美德, 并且这种美德的形成就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这节课后,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 很多人在谈到中国入世后, 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时, 总不忘记要说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而且此后的考试再也无人抄袭答案了。事实表明, 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 既容易沟通师生感情, 消除矛盾, 更容易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在活动中思考与探索

1. 关于“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主题班会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课余时间有限, 可供查阅的资料也较少, 所以在课前, 我准备了大量的有关“垃圾经济”“循环经济”及“我们生活环境的现状”等资料,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准备在课堂上发言, 出乎我意料的是, 学生的发言角度各异, 精彩纷呈, 体现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敏捷思维, 开拓创新的精神, 甚至“异想天开”。如“我呼吁更多的人能参加到我们捡拾垃圾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垃圾经济大有作为, 我以后打算建一个科技含量高的垃圾处理厂, 自己赚了钱, 又为政府减轻就业的压力, 还能保护环境, 这个老板我算是做定了”另一位同学立即笑呵呵说道:“祝你梦想成真啦, 不过当务之急, 建议大家还是把我们平时的垃圾好好分类吧,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我听了非常感动, 此后, 我看到同学们真的开始回收废纸、塑料袋、电池等。我想这不仅是一个好习惯, 而且是一种保护资源、环境的美德, 看来大家在这节活动课中受益匪浅。

2. 关于“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的手抄报

由于资源有限, 我到初一、初二年级借来了好几个班的历史书, 让大家制作手抄报, 同学们兴致勃勃, 做得非常投入。然后评出优秀报纸在全班展示, 活动虽然并不难, 但同学们的体会还真不少, 不仅深切感受到古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的重大贡献, 为身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自豪, 而且从以四大发明为首的辉煌的科技成就中, 体会到中国人自古就有强大的创新精神, 体会到中国是一个“发现、发明的国度”。“创新”这个词语在当今社会的点击率太高了,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无法自强的,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无法自立的, 可是若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 就不可能有所发明、发现。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唤醒, 让这些本来就朝气蓬勃的学生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平时的教学实践, 我相信政治课一定会成为学生乐学、会学、学知识、学做人的主阵地。

当然教师一定要做好这样一些工作:

(1)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 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体验密切相关。让课堂回归生活, 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重视学生个体情感的需求, 激励学生勇敢地生活, 在生活的体验中发展自己。

(2)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报刊、杂志, 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关心时事, 注意对国内国际、身边的时事进行搜集和整理, 分析获得正确的认识, 并指导今后的实践, 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材内容时代化。

3. 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 关注学生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 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重视过程与方法, 尽可能运用学生学习生活的材料为情景, 设计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掌握方法, 升华情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样才能上出符合新课标要求、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三维目标, 又有自身风格的精彩之课。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只有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才能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感受、体验、成长。

摘要:新课程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基础上,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有意义的生活……”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外, 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激活经验、丰富经验、提升经验, 这样才易于被学生接受, 而要如此,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生活学习中亮点的慧眼。

初中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 篇8

一、在数学生活情境教学中容纳数学思想方法

文学家刘勰曾经说过:“惟境能白人,亦能皂人”,着意于强调环境给个体人格造成的影响. 同样道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造贴近生活的情境又何尝不具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作用呢.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能把有限的情境空间尽可能扩充,便会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与习得数学能力的效率迅速上升. 这种情境空间的扩充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在. 另外, 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极有作用,学生日后可能接触到的物理学、统计学、金融学等领域, 皆需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根基. 初中阶段能够接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比较、化归、方程、建模、数形结合等多种,兹仅以建模与数形结合两种方法为例.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进行一定深度的抽象思维,因此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进行初步培养,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有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学过的数学模型来解决. 如投资决策、人口控制、保护资源、交通运输、规划生产、土地沙化等问题中涉及的有关数量问题,学习中可以通过建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或方程来求解,例如:从A、B两蔬菜基地向甲、乙两地调蔬菜,其中甲地需要蔬菜15吨,乙地需蔬菜13吨,两个蔬菜基地分别能够调运蔬菜的数量是14吨, 现在从A地到甲地路程为50千米,从A地到乙地路程为30千米; 从B地到甲地路程为60千米 ,从B地到乙地路程为45千米,请研究出一种调配方案,尽量让蔬菜调运量减少.

分析:假如从A基地向甲地调配的蔬菜是x吨,从两个蔬菜基地向甲乙两地进行调配的蔬菜里面总共包含4个量,它们分别是A—甲,A—乙,B—甲,B—乙各种方案的蔬菜量,借助等量关系能够形成数学模型.

则有y = 40x + 25(28 - x) + 45(30 - x) + 35(x - 2)化简得y = 5x + 1980.

∵ x ≥ 0,28 - x ≥ 0,30 - x ≥ 0,x - 2 ≥ 0

解出后为2≤x≤28,∴5>0,∴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求调运量最小 ,∴当x = 2时最小.

故5x + 1980 = 10 + 1980 = 1990吨 / 千米.

在初中阶段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来求解,即生活经验数学化的必要性.

数形结合思维方法指的是把数量同图形联系在一起给出研究,是解决初中数学问题的实用策略,它利用数形间的转化, 能够让抽象的数量关系迅速演化为形象的几何图形,这一生活情境教学的目标宗旨是相一致的. 从图形结构里面直接找到数量内在联系, 或者从图形结构研究其性质和特征, 对于学生来说无异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训练. 数形结合思维方法在函数部分表现的较为明显. 如学习 (九下)“二次函数的应用”我设计这样的练习:一网店销售一款学生雪地靴,已知进价为每双40元, 厂家要求每双售价在40~70元之间.市场调查发现:若每双以50元销售,平均每天可销售90双,价格每降低1元,平均每天多销售3双;价格每升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双.

(1)求出该网店平均每天销售这种雪地靴的利润W(元 )与每双靴子的售价x(元)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每双的利润=售价-进价).

(2) 求出 (1) 中二次函 数图像的 顶点坐标 , 并求当x =40,70时W的值.在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像的草图.

(3)观察函数图像 ,能否直接得出当靴子售价为多少时 ,平均每天的利润最大? 最大利润为多少?

这种极富生活化特点的问题将学生推到决策者位置,学生可以依靠函数关系处理之,通过函数与函数图像能够相互表示,根据计算结果作出推断,借以处理相关实际问题. 而反过来说,让实际问题进入到教学中来,达到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同样是对函数部分知识数形结合思想渗入的一种帮助.

二、在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简化数学抽象概念

进行概念教学时通常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都能够让生活教学模式得到应用, 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概念简单化.

首先是引介概念,引介过程能够让学生产生对概念的初始印象,因此利用何种方法引介便会首先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概念的引入一般可以采取两种办法, 分别是实物法和媒介法,而这两种方法无疑都是指向生活化最终归宿的不同路径而已. 比如在讲解到与四边形有关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在指出概念之后,取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模型,并且提示学生各种模型间的不同点,平行四边形有何特点,长方形有何特点,菱形有何特点,等等. 在概念与实物的联系之下,学生很快便能分清各种概念的异同. 这是将生活化代入实物的典型例子, 对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初步印象极有帮助. 媒介法的作用同样如此,如果实物不便带到课堂中来,便可以多媒体的途径取而代之,比如三角函数定义教学的时候,我用了一小段吉普车攀爬陡坡,到达坡顶的视频导入,这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驾驶员征服一段陡坡,同学们在佩服之余会想这坡有多高呢? 教师实时引入坡面、坡角怎么求高的问题,最后再利用几何画板探讨边角关系,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学习就水到渠成了,达到直观化概念的效果.

其次是强化概念,是实现对概念的思维拓展的一种教学形式,意在促进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概念,并且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应用之. 如果想强化概念,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必然是不二选择. 介于初二学生的思维水平考虑, 理解函数的概念存在极大的困难,(八上)“函数”的定义为,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在讲解概念时学生存在纳闷,我思忖了一下,把一串钥匙递给一名学生,叫他上台帮我打开讲台桌的抽屉,他开了好几次终于打开了一个抽屉,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开抽屉的道理,学生略有所悟,这时我点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就是函数,一个萝卜一个坑也是函数,并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一步一个脚印”. 此时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他们结合实际问题,理解了抽象的函数概念,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表达式和画了几个图像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函数,进而强化函数概念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强化概念和深化概念有相通之处,教师要善于裁剪抉择,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接下来是对概念的巩固,让概念直接和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以求解习题为直接表现. 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不同手段处理同一个问题.

三、在生活经验教学中渗入有关几何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强调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几乎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之势,而几何知识因为具有形象化的表征,更是能够极其自然地走生活化教育发展之路,最常用的有两种利用趋向.

首先是使学生在生活化环境里理解几何定理,背诵定理的效果不如理解定理, 而理解定理则非生活化介入不可. 比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准备两个圆,材料随意,一个圆的半径是10 cm,另一个圆的半径是18 cm,接下来把其中某个圆予以固定,同时把另一圆从远到近按照两圆心所在直线位置统一方向进行移动. 在学生亲身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按照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形象特点寻求得到圆和圆位置关系,并利用后期的分组讨论,归纳得到两圆位置关系特征. 在上述概念的产生过程中, 学生依靠实践中的图形启发,逐渐达到完善本质特征的目的,真正显现出了“融知识入活动 ,置抽象于形象”的突出效果.

其次是使学生在生活化环境里锻造几何思维,而几何知识里面的几何所有推理都是真实的,都和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相互呼应,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让多种思想方法在同一个问题中得到渗透.比如下题:一条公路修到一个山村边时,需拐弯绕道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A是85度,第二次拐的∠B是135度,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道之前道路平行,且请说明∠C度数的计算过程.

本题用于考察平行线性质、判定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对几何推理过程书写的要求较为严格,对于学生思维无异于巨大挑战. 实际解决过程中, 有些学生会这样书写:∵AF∥CD,∴∠A = ∠C,∵∠A = 85°,∴∠C = 85°,这样就错误理解内错角的定义,此题应通过添加辅助,过B点作BE平行于AF,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由线平行得到内错角∠A = ∠ABE = 85°,所以∠BEC = 50°,再利用平行线具有传递性等到BE也平行于CD,由平行的性质得到∠BEC + ∠C = 180°,进而求出∠C的度数. 此题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求解, 培养了几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立足生活经验,强化模型建构 篇9

一、挖掘教材内涵, 激发探究欲望

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涵, 经常性地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 设计学习内容和教学情境, 联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习内容, 运用与学生相关的生活实例,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 丰富学生学习数学资源, 同时, 拓展学生的活动时空,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到熟悉, 让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地发现、探究数学问题。

例如, 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时, 教师要求学生把喜欢看的动画片种类名写在一张纸上交给小组长, 小组长收齐上交给教师。 教师提出:“应该用什么记录这些数据呢? ”学生经过探讨, 认为用画正字比较清楚明了。 进行数据统计时, 教师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记录数据, 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数据。 喜爱3D动画片的学生, 一听到教师念到3D, 都十分兴奋。 此时, 学生已体验到了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喜悦。 教师继续提出:“把这样的统计给其他人看, 别人看起来方便吗? ”学生观察手中的数据统计结果, 经过了讨论交流, 部分学生提出了制作统计图表, 统计表能让人一目了然。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统计数据, 在小组里合作制作统计图表, 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这种挖掘教材的内涵,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活动,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 从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 有利于学生体验和巩固数学新知。 又如, 教学四年级下册“统计”时, 教师出示了本班语、数老师两个家庭近四年来的用电量, 学生看到老师家中的用电量, 探究欲望十分强烈。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知识, 运用复式统计表把语、 数老师两个家庭近四年来的用电量体现出来, 再认真观察表中用电量的变化情况, 然后根据此表分别完成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探究怎样把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制成一个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利用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 掌握学习内容和方法, 在鲜活的生活实际问题中,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利用生活情境, 经历模型建构

教师不仅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 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考察、经历数学新知建构,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必须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 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 记录一些有关学生的生活资料, 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扩充数学学习内容, 运用有效的问题活动情境, 反映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能够在情境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生活中一些问题, 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效地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模型的能力。

例如, 教学“找规律”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了教材主题图:小朋友举行联欢会。 提出:“在‘六一’儿童节里, 同学们过得愉快吗? 大家想知道育才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是怎么度过这个节日的? ”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里, 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又如, 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 教师播放课件:绿树成荫, 鲜花盛开的校园里新建了一条小路。 此时, 教师提出:“为了美化环境, 学校准备在小路的一边栽种常青树。 这条小路全长20米, 每隔5米栽1棵树, 大家一起猜一猜, 应该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在问题情境中,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着。 接着, 学生利用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验证方法, 并运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栽一栽、数一数树与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栽了多少棵树? 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自的猜测和验证进行反思。 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 经历了数学模型的建构, 巩固了数学认知。 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全身心参与数学活动, 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经历了数学模型的建构, 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

三、拓展探究时空, 深化模型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关注学生经验和兴趣,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 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和环境。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发现, 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往课外延伸, 把生动、形象与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拓展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时空, 让学生动手、思维、体验、感悟数学知识, 在动手中思维, 在思维中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有效深化和完善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

教学 “体积容积”时,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后, 提出:“这两个水杯哪个装水多? 谁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接着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方案, 然后动手做实验,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领悟装水多的容器容积大, 装水少的容器容积小。 又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学生利用一张带有边长各是1厘米方格并画着平行四边形的硬纸片, 通过数一数, 数出硬纸板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提出:“如果运用计算方法, 你能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操作, 利用剪一剪、拼一拼等, 经过操作与交流, 有的学生小组运用割补的方法, 割补一个梯形或三角形, 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了长方形;有的学生小组用数方格、平移方法, 把两个小三角形或旋转两个小三角形等方法, 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 此时, 平行四边形的底正好是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高恰好是长方形的宽, 由此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 学生进行了动手、动脑, 充分交流与探讨, 感知了数学学习内容, 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深化了数学模型的建构, 掌握了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有效培养了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7.

[3]张清泉.探究与体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漳州普教室汇编, 2008 (26) .

[4]张文成.以巧导多练提升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效.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6) (c版) .

联系生活经验激活学生思维 篇10

片段一: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中,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cm,宽20cm,体积为11.76dm2。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cm,宽16cm,高18cm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

同学们解答这道题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想法:

王鑫:我是先算出玻璃器皿的体积。25×16×18=7200(cm2)然后把立方厘米换算成立方分米:7200cm2=7.2dm2最后把包装盒的容积与玻璃器皿的体积进行比较,7.2dm2<11.76 dm2,玻璃器皿的体积小于包装盒的体积,那么说明这个包装盒能装下玻璃器皿。

吴汉:我有补充意见,在这一题是可以装下的,但是有的物体不一定体积小就一定能装下,例如一根很长的细方棍子,它的长是1米,宽和高只有1厘米,那它的体积计算为:1厘米=0.01米,0.01×0.01×1=0.0001m2,一个盒子的长宽高分别是30厘米,40厘米,50厘米,盒子的体积是30×40×50=60000cm2=0.06m2,0.06m2>0.0001m2,虽然盒子的体积比棍子的体积大但是却不能装下,因为棍子的长度较长所以放不进去,所以只比较体积是不全面的。

程焕:如果把棍子折断就可以放进去了。

彭克非:怎么能随便损坏物品呢,除非是可以折叠放置的物品还差不多。包装物品时肯定要保证物品的完整性,不能损坏。所以有的可以有的不行,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

雷子锟:我也是像李颸絮这样做的,但是我在想如果在这题中算出来的包装盒的高是17厘米呢,那么是不是一定装不下呢?我觉得就算包装盒的高算出来是17厘米也能装下,因为不一定非要用相对应的长、宽、高放在一起比较,也可以变换不同位置,我把玻璃器皿放置的位置换一换,包装盒长28厘米对应玻璃器皿的长25厘米,包装盒的宽20厘米对应玻璃器皿的高18厘米,包装盒的高17厘米对应着放玻璃器皿的宽16厘米,这样放的话所有的数据就都比玻璃器皿大就可以装下了。

章明妍:是的,我也觉得这样可以装下,我同意雷子锟的说法。

吴汉:我觉得还是要看放置的是什么样的物品,有的物品是可以倒着放的,有的物品是不能倒着放的,例如液体或什么易燃易爆的化学物品就不能乱倒着放,有泄漏和爆炸的危险,像书本或一些比较坚硬的固体,不容易损坏没有什么危险的物体就可以倒着放。

程焕:看来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看清所包装的物品然后合理放置。

王艺臻:如果是危险物品或液体时,不能把物品倒置着放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把盒子倒过来呀,如果调整盒子的位置能装下的话,这样也可以解决放不下的问题啦。

雷子锟:就是说要判断包装盒能否装下物体,不能只从容积的大小来判断,应从长、宽、高的长度来考虑,还得结合所装物品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多多思考。

孩子们的表现太棒了,居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这题讨论的如此透彻,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教学的精彩就在于学生的发现与思考。”

片段二: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统计这个单元关于众数这个内容时,有这样的一道题: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去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在解决这题时同学们先求出了(1)小题的答案:甲和乙的平均数都是9.5,甲的众数是9.5,乙的众数是10。

(2)小题大家纷纷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不同想法。

章明妍:我认为应该选甲,虽然甲和乙的平均成绩一样,乙的众数高,但是甲的成绩比较稳定,没有9环以下的,乙的成绩不够稳定有时打得好就是10环,可他还打过几次8环多的情况,所以让人不放心。

徐子昂:我认为选乙,你看他们俩的平均成绩一样,那就比众数,乙的众数高一些,10环打得多,选乙。

汪贝宁:老师这个射击比赛到底是如何计成绩的,是看10次的总分还是平均分,还是比谁的10环多呀,要知道怎样计分,才能做出合理安排呀。

彭克非:射击比赛的成绩是算总环数,其实两人的比赛成绩算总分与算平均数是一个结果,因为他们射次数一样多。好像遇到总成绩一样时就要加赛,加赛时谁的环数高就是谁就赢。

雷子锟:那如果是参加奥运会这种重大赛事,还需要看这个项目的整体安排一共派了几位选手,选手情况是怎样的,如果已经有了几位稳重成熟的队友一起比赛,反正已经有了夺金牌的保障那就不用过于担心,这样因为有了队友的共同配合还是可以考虑派一位有冲劲的选手说不定就是赛场上得一匹黑马,值得冒险看看。

王艺臻:既然是比赛就要争取拿金牌,乙虽然并不太稳定但是具备了夺取金牌的实力,打出高水平环数的次数明显比甲多,值得冒险,所以如果我是教练的话,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会派乙去参加比赛。

李颸絮: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赛事,不同的教练会作出不同的战术安排,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队友情况,个人近期状态,对手的情况呀等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考虑。

结合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考虑,大家明白了这3个统计量在生活中各自的作用,同学们在讨论碰撞中达成共识。之后大家还结合自己身边的事探讨了怎样合理运用这3个统计量。

摘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数学知识。

上一篇: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下一篇:绿色建筑中的屋顶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