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蔓延烧结

2024-07-30

自蔓延烧结(精选三篇)

自蔓延烧结 篇1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目前有很多种,其中粉末冶金烧结技术能够制备出无宏观偏析[1]、可合成难熔硬质相[2]的合金,具有金属损耗低[3]、结合强度高[4]及后序加工简单[5]等优势。但存在工艺复杂[6]、界面易受污染[7]、增强相成本高等诸多弊端[8,9]。而采用激光诱导自蔓延原位自生反应,不仅可以利用高能激光束合成远离平衡态组织,利用原位自生法获得的增强相与基体相间界面无污染,而且可以利用高的温度梯度制备常规方法不能合成的复杂相[10,11,12]。Al在制备复合材料上具有密度小、可塑性好等优点[13],Al基复合技术易于掌握和加工,且Al基复合材料比强度和比模量高、高温性能好[14],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15]。Al基合金中需要加入某些合金元素,提高合金耐磨和耐蚀等性能,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烧结合金。其中,Cr对于基体Al合金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可以增强烧结合金的抗腐蚀性能[16],Cr元素通过固溶强化作用还可以有效改善烧结合金显微组织均匀性,从而提高烧结合金综合性能;但单质Cr氧化活性很高,存在氧化烧损等问题[17,18]。加入含Cr高的高碳铬铁天然矿物粉末,利用矿粉中的杂质作为自蔓延反应的稀释剂来控制反应动力学及反应产物含量,可以有效改善烧结合金氧化烧损等问题,而且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大大地降低了成本[19,20]。Cr含量越高,合金的耐腐蚀性能越好,但不是Cr含量越高越好,Cr含量过高会影响合金组织稳定性,通常Cr含量在10%~20%时,合金的固溶作用最大,综合性能最好[18,21,22]。

本工作选用纯铝粉,添加原子分数为20%的天然高碳铬铁矿物粉末,将粉末混合均匀压制成坯,并进行激光诱导自蔓延烧结制备Al80-(Cr-Fe)20烧结合金,分析烧结合金表层区、中层区和底层区的显微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Al粉及高碳铬铁粉,其原子比为80∶20。所用粉末的纯度、粒度及杂质含量如表1所示。

1.2 实验设备及方法

将原始粉末混合均匀后,在WE-30型液压试验机上压制成Φ14mm×10mm的圆柱形试样,压制压力为100kN。

采用HL-1500无氦横流CO2激光加工机对压坯进行引燃烧结,激光光斑直径为Φ14mm,烧结功率为1000W,烧结时间为15s。

对烧结合金试样进行线切割,如图1所示,对不同区域(表层区、中层区及底层区)进行相应的组织及性能测试。

采用XRD-6100型X射线衍射仪对烧结合金各层进行物相结构分析及组织表征,Cu靶为X射线源,扫描角度为20~100°,扫描速度5(°)/min。

利用Axiovert 40 MAT型金相显微镜对烧结合金各层进行显微组织观察。

在HV-1000Z自动转塔显微硬度计上测试烧结合金维氏硬度,其中载荷0.2kg,保载时间为10s,在烧结合金表层、中层、下层3个面分别测试5点,取其平均值即为该层硬度值。

将烧结合金表层、中层及底层3个面均制备成金相试样,试样表面有自蔓延烧结形成的孔洞,且3个面的孔隙率基本一致。在ML-100型磨粒磨损机上分别测试表层、中层及底层金相试样表面的耐磨性,磨损时间5min,实验所用砂纸360目,载荷为20N。采用OLYMPUS-OLS40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磨损后合金表面形貌,并测试试样磨损率。磨损率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ω为磨损率,mg/mm2;m2为磨损后质量,mg;m1为磨损前质量,mg;S为磨损面积,mm2。

腐蚀性能测试在PAR2273电化学工作站进行,腐蚀液为0.5mol/L的H2SO4溶液,阳极为铂片,参比电极为AgAgCl。

2 结果与分析

2.1 XRD衍射分析

图2为功率1000 W,烧结合金沿激光自蔓延方向表层区、中层区和底层区X射线衍射分析图。烧结合金中物相主要为α-Al、Fe2AlCr、Al13Cr2、Al13Fe4及Al2O3等,且各层中衍射峰强度不同,可定性表征各层中物相相对含量[22]。

在X射线衍射图谱中,经标定确定:烧结合金底层区、表层区、中层区中都形成富Al相Al13Fe4和Al13Cr2,且3层衍射峰强度对比表明有逐渐增高趋势,其中Al13Fe4和Al13Cr2在2θ=40.15°时,峰值强度从底层区、表层区到中层区逐渐增高,且Al13Fe4和Al13Cr2在2θ=43.33°时,中层区衍射峰强度最高,峰宽最窄,含量最多;而α-Al相在2θ=38.38°和44.61°时,中层区衍射峰强度最低,表明在烧结过程中,α-Al相逐渐转变为富Al相,即烧结合金中层区自蔓延反应进行最充分。激光自蔓延烧结过程中,铝元素熔点较低,Al先熔化形成液态铝,液态铝易包围在烧结合金表面,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Al2O3,所以表层区形成的Al2O3最多。

2.2 烧结合金显微组织形貌

图3为烧结合金各层显微组织形貌。由图3可知,表层区显微组织形貌较粗大,合金内部出现较大孔洞,且表面有元素烧焦现象;底层区显微组织形貌分布不均匀,有少量孔洞;中层区显微组织形貌为细小均匀颗粒状,孔洞较少。欧阳柳章等[23]、黄赞军等[24]对原位生成Al2O3颗粒强化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表明,Al2O3颗粒细小,弥散分布在基体上。由此可以判断出中层区显微组织中细小Al2O3颗粒均匀地分布在基体α-Al相上。

表层区为激光束直接射入区,能量较高,所以表层元素易被烧损,使显微组织变得粗大;表层区温度梯度高,反应迅速,合金中气体来不及溢出而形成孔洞。中层区为经激光点燃后发生自蔓延反应区,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热量,原子扩散速度增大,单位体积内生成晶核数目增多,使每个晶粒长大空间受限,所以中层区显微组织最均匀细小。而底层区温度较低,结合XRD分析(见图2),α-Al相含量最多,反应不充分,显微组织不均匀。

2.3 硬度测试

图4是烧结合金各层显微硬度图。烧结合金中层区显微硬度值最高,为817.5HV。结合图3显微组织形貌图,烧结合金中层区显微组织最细小致密,再加上细小质点Al2O3弥散分布在基体上,对位错起钉扎作用,使位错运动受阻,滑移难以进行,从而使烧结合金强度和硬度增加;而烧结合金表层区硬度略低于中部区硬度,这是由于合金显微组织较粗大且孔洞较多,孔洞对压痕深浅产生很大影响,所以硬度值比中部区低;烧结合金底层区α-Al相较多,反应不充分,所以硬度值最低。

2.4 耐磨性测试

图5为烧结合金各层磨损表面形貌。中层区磨痕最浅,表层区磨痕最深;表2为烧结合金各层磨损率,其中烧结合金中层区磨损率最低,为0.08 mg/mm2;表层区磨损率最高,为0.13mg/mm2。结合图3显微组织形貌分析,烧结合金中层区硬度最高,组织最细小均匀,有优良的强韧性,减少磨损过程显微剥落,所以磨损表面划痕轻微;且烧结合金中Al2O3颗粒是硬质颗粒,其强度和硬度均很高,不易被磨粒犁削,减少基体磨损,显著提高烧结合金耐磨性能。表层区为激光直接射入区,能量较高,烧结合金表面元素有烧损,孔洞较多,硬度较低,所以基体磨损较快,单位时间内从表面脱落的硬质颗粒更多。硬质颗粒脱落后将失去承载作用,降低其增强耐磨性的能力,所以表层区磨损率最高。

2.5 耐蚀性测试

图6为烧结合金中层区Tafel极化曲线。烧结合金中层区有阳极钝化现象,表明有钝化膜形成,结合图2XRD分析知,烧结合金中层区有Al2O3形成,有效改善烧结合金耐腐蚀性能。表2为烧结合金各层的钝化电位和腐蚀电流。由表2可知烧结合金中层区腐蚀电流最小,为115.8μA/cm2;表层区和底层区腐蚀电流较大。由图3烧结合金各层显微组织可知,烧结合金表层区孔洞较多,显微组织较粗大,易形成化学电池,影响烧结合金耐腐蚀性能。底部区显微组织不均匀,杂质含量增多,腐蚀速度越高,烧结合金耐蚀性能越低。

3 结论

(1)烧结合金主要物相有α-Al、Fe2AlCr、Al13Cr2、Al13Fe4及Al2O3等,且烧结合金中层区富Al相Al13Cr2和Al13Fe4的含量最多,α-Al相含量最少,即自蔓延反应进行得最充分,中层区显微组织最细小均匀,孔洞最少。

(2)烧结合金中层区硬度值最高,为817.5HV;磨痕最浅,磨损率最小,为0.08mg/mm2;钝化电流最小,为115.8μA/cm2。

摘要:将铝粉和高碳铬铁粉末按80∶20原子比混合压制成坯,并对压坯进行激光诱导自蔓延烧结,利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表征烧结合金显微组织及物相结构;采用硬度计、磨粒磨损机及电化学腐蚀仪等,表征烧结合金宏观性能。研究合金表层区、中层区和底层区组织及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烧结合金物相主要有α-Al、Fe_2AlCr、Al_(13)Cr_2、Al_(13)Fe_4及Al_2O_3等,且烧结合金中层区富Al相Al_(13)Cr_2和Al_(13)Fe_4的含量最多,α-Al相含量最少。烧结合金中层区显微组织最细小均匀;硬度值最高,为817.5HV;磨损率最低,为0.08mg/mm~2;耐蚀性能最好,钝化电流最小,为115.8μA/cm~2。

自蔓延烧结 篇2

本文以BaFe12O19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在内氧化剂NaClO4供氧下,常压空气中自蔓延合成钡铁氧体时,不同铁粉含量对燃烧反应、产物物相、产物形貌及磁性能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及仪器

Fe粉、BaO2、Fe2O3,NaClO4,聚乙烯醇,均为分析纯。

行星球磨机XQM(南京科析实验仪器研究所);AHX-871型安全烘箱(南京理工大学机电总厂);真空干燥箱;标准检验筛(筛号100,孔边长0.154mm,浙江省上虞县第一筛具厂);PG4002-SDR型电子天平(METTLER TOLEDD,Made in Switzerland);SX2-10-13型高温箱式电阻炉(上海实验电炉厂)。

1.2 实验方法

本实验以NaClO4为营养剂,以分析纯的还原Fe粉、Fe2O3、BaO2为原料,反应方程式为:

按式(1)配料,其中8n分别取5.6、5.8、6和6.2。将所配料用丙酮作介质球磨1h,得到混合料。然后将混合料预压成型,先在100℃下真空干燥8h,将压制成块的混合料在空气中用点火药点燃。然后,依靠原料反应释放的热量引导反应完成。将得到的半成品再次放入球磨机进行干磨,干法球磨2h后过200目筛,同时加入适量的聚乙烯醇溶液进行造粒。再次预压成型后,在80℃下真空干燥24h,最后将药柱在高温箱式电阻炉进行烧结,得到钡铁氧体成品。工艺流程如图1。图2列举了钡铁氧体燃烧过程和制备过程中的中间生成物,A为燃烧时的现象,B燃烧后的半成品,C为燃烧后半成品的断面图。

1.3 表征与性能测试

利用SEM(英国LE0438VP)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微观形貌及试样断口形貌。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美国KEVEX公司),扫描范围10~70°,对制得的钡铁氧体的元素成分、形貌、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用美国7407型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在室温外磁场强度1.5Oe下,测试样品的磁性能。

2 结果与讨论

2.1 物相组成分析

图3为不同铁粉含量合成产物的XRD图谱。由图3可见,当8n=5.6时,反应不完全,产物中除钡铁氧体外,还有BaFe2O4。当8n=5.8时,反应比较完全,产物衍射峰增强且峰形十分尖锐,与PDF卡片对照d值完全符合,产物基本为铁氧体相。随着铁粉含量的增加,产物中BaFe2O4的峰高逐渐变高,峰宽也逐渐变窄。因此,在内氧化剂供养充分条件下,铁粉含量8n=5.8时,可以获得铁氧体化较为完全的钡铁氧体。另外,XRD谱中没有NaCl相,这表明燃烧温度高于NaCl的沸点1465℃,NaCl已经全部汽化。这恰好体现了在一些高温体系中反应过程对杂质有自净化作用,因此也降低了产物后处理的难度,有利于该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A)8n=5.6;(B)8n=5.8;(C)8n=6.0;(D)8n=6.2;

2.2 显微结构分析

图4为不同铁粉含量下SHS合成产物的SEM照片。由图可知粉料因球磨,形状不规则。随着铁粉含量的增大,燃烧合成温度升高,合成铁氧体粉料的粒径逐渐增大。粒径较小的粉末有团聚现象如图4(A),而粒径大的粉末有片块状组织,当8n大于0.6时,如图4(C)和(D)片块状比较明显。这说明粉末在较高的燃烧合成温度下,已出现明显的烧结块,使得粉料体具有了较强结合力,在相同的球磨时间里未能粉碎,这对于钡铁氧体后续粉碎烧结是不利的。因此,图4(B)的显微结构较为理想。

2.3 磁性能分析

对不同铁粉含量下SHS合成产物在室温,外场强度1.5Oe下测定其磁性能,参数见表1。不同铁含量下钡铁

(A)8n=5.6;(B)8n=5.8;(C)8n=6.0;(D)8n=6.2;

铁粉含量的改变对样品的磁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表1为在不同铁粉含量下的钡铁氧体粉料的磁性能。由图5可知,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大,饱和磁化强度(Ms),剩余磁化强度(Mr)和矫顽力(Hc)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由XRD图谱可知,当8n=5.6时样品中含有杂相,磁性能较差,当8n=5.8时杂项迅速消失出现永磁相钡铁氧体,饱和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矫顽力都显著增大,其中矫顽力出现最大值为644.8Oe,饱和磁化强度(Ms),剩余磁化强度(Mr)出现最大值,分别为26.26emu/g和7.292emu/g,而8n=6.0时样品磁性能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与合成方法联系紧密。

钡铁氧体的化学分子式为BaFe12O19,标准比例为BaO2∶Fe=1∶6。但实际上BaO2含量稍多时反而获得了更好的磁性能。主要是因为烧结铁氧体的晶粒生长好坏取决于原料内金属离子的扩散程度。一般晶格结构有缺陷,且有阴离子或阳离子空穴的金属离子都能很好地通过晶格进行扩散。因此,当BaO2含量稍多时(即比值小于6时),晶格似乎不能容纳多余的Ba2+离子(即缺少了Fe3+和O2-),反而为Ba2+离子充分有效的扩散创造了条件;另外实验中使用的是钢球,在球磨过程中由于球的磨损而增加了铁粉的含量[14,15]。

3 结论

⑴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振动样品磁强计对产物的分析得知,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可以制备出均匀纯净的BaFe12O19铁氧体,且工艺简单易行。

自蔓延烧结 篇3

关键词:Ti2SnC,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机理

0 引言

近年来,具有层状结构的新型陶瓷材料三元Mn+1AXn(M为过渡金属,A为主族元素,X为C或N,n=1~3)相化合物得到广大材料科学工作者的青睐,成为研究热点[1,2,3]。Ti2SnC三元陶瓷是Mn+1AXn中的211相,兼有金属和陶瓷的优良性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低硬度(3.5GPa)、优良的抗氧化性和抗热震性、较高的自润滑性和耐腐蚀性、较好的机械加工性等[4]。因此,Ti2SnC很有希望广泛用于新一代的电机电刷材料和热交换器材料及各种减摩耐磨部件,化学反应釜的搅拌器轴承、风扇轴承、特殊的机械密封件,用于制作切削工具以及复杂的陶瓷结构件等。

目前关于Ti2SnC的合成主要为热压(HP)、热等静压(HIP)以及无压烧结等方法[5]。M.W.Barsoum等[6]利用热等静压技术,将Ti粉、Sn粉、C粉按化学计量比(2∶1∶1)于氩气气氛中40MPa及1250℃条件下保温4h合成了致密的Ti2SnC块体材料。H Vincent等[7]以Ti/Sn/C混合料在1200℃常压烧结6h合成了Ti2SnC材料。但这些方法的实验所需设备条件都极为苛刻。本实验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SHS)方法制备Ti2SnC,具有反应速度快、成本低、方便操作等优点。

1 实验

以钛粉(纯度大于99.36%,平均粒度为80μm)、锡粉(纯度大于99.0%,平均粒度为20μm)和炭粉(纯度大于99.0%,平均粒度为20μm)为原料,以上原料均来自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将原料按照n(Ti)∶n(Sn)∶n(C)=2∶1∶1的化学计量比装入球磨罐中,并通入保护气氩气,在转速150r/min、球料比10∶1、球径12mm的条件下球磨6h。将原料放入如图1所示的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器中进行烧结。用D/Max2500PC型X射线衍射仪(CuKα)对烧结块体进行相分析;利用JSM-5500LV型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表面形貌;将试样在TECNAI20型透射电镜上进行观察,电压为200kV,电子束波长为0.251nm。

2 结果与讨论

2.1 Ti2SnC试样的XRD分析

图2为自蔓延高温合成Ti2SnC的XRD图。由图2可知,原料发生化学反应合成的主要相为Ti2SnC,与采用热爆反应和机械合金化制备的Ti2SnC试样的XRD对比发现,在机械合金化和热爆反应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TiC和Sn衍射峰相对强度较大,并且热爆反应过程中杂质相Ti6Sn5、Ti2Sn3和TiC的含量较多,仅存在少量Ti2SnC,此外还存在较多的Sn和C(如图2(a)和图2(b)所示)。虽然SHS反应中含有Ti6Sn5、Ti5Sn3、TiC及单质Sn,但衍射峰的强度较弱含量较小,这主要是由于SHS反应时间通常都非常短,只有几秒钟,原料很难完全转变成所想得到的三元化合物,同时二元相TiC从动力学上更易合成,因此,导致经过SHS反应得到的样品中含有一定量的TiC、TixSny以及Sn。需要强调的是,Sn熔点较低,易于熔化,在SHS反应过程中会起到一定的散热作用,降低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从而导致产物中有Sn和TiC峰。由于粉体中各物相的许多衍射峰相互重叠或接近导致难于区分,给物相的定量分析带来了麻烦。但Ti2SnC的(002)特征峰(2θ=12.979°)和TiC的(111)特征峰(2θ=35.9°)相对独立,且强度足够高,故可用Ti2SnC的(002)与TiC的(111)衍射峰强度比值(ITSC/ITC)来表示Ti2SnC的含量,且Itac(002)/Itc(111)=1.1。

2.2 试样的SEM和EDS分析

从图3中可观察到,由热爆反应制备的Ti2SnC试样中存在较多的孔隙,主要由颗粒状的组织组成,这些颗粒状组织为TiC,不规则的块状组织为TiSnx,其中包括Sn、Ti6Sn5和Ti2Sn3等,未发现片状或板条状的Ti2SnC晶粒。而采用机械合金化制备的Ti2SnC试样中不仅颗粒较细小,并伴有团聚现象,即使通过热处理之后晶粒发育还是不完全,片层不够完整(如图3(c)和图3(d)所示)。然而采用SHS合成的Ti2SnC试样,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其片层结构且发育较完整。图4为Ti2SnC自蔓延高温合成试样的断口形貌。从图4(a)中可以看出生成类似于圆盘结构的物质且外部包裹着一层物质,经能谱分析图4(b)可知为Ti2SnC,且其中存在TiC。从图4(c)中可以明显地看出Ti2SnC的片层结构。图4(e)为由于反应速度过快而存在未完全反应的TixSny相。

2.3 反应历程

图5为Ti2SnC合成反应示意图,图6为样品的差热分析曲线。首先将原料Ti/Sn/C粉末放在燃烧槽中,然后点火当看到气压表指针发生微弱的偏转时说明点火成功,因为原料燃烧时放热,在密闭的装置中瞬间放热会导致气体膨胀,使装置的压强增大。232℃时锡开始融化,在图6中有明显的吸热峰,锡熔化后融化包裹在钛粉和碳粉表面,随着温度的升高钛包裹在碳的外面形成钛碳层(注意这并不是碳化钛),并且钛粉和锡粉反应生成TixSny相。温度继续升高钛碳层形成碳化钛并与TixSny相发生反应最终生成类盘状Ti2SnC。反应方程如下:

2.4 TEM分析

采用TEM分析SHS制备的Ti2SnC,它的明场像中产生了等倾条纹衬度(见图7),等倾条纹是由于晶粒中局部区域取向发生缓慢而均匀微小改变所产生的。例如,从金属薄膜剪切试样时,刀口处试样易受力弯曲,致使局部区域的衬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因此,图7中所出现的等倾条纹表明Ti2SnC晶粒在合成时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从而使局部区域的晶粒取向发生了连续性变化。实际上,晶粒的弯折在MAX相化合物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压缩、拉伸和弯曲。其微观机制是在受力状态下基面位错滑动产生扭折带,最终形成宏观塑性变形。但在制备态试样中还未曾发现这一现象。MAX相材料的变形是通过基面位错运动形成扭折带实现的。正是由于Ti2SnC晶粒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变形,才形成了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等倾条纹。这也同样证明SHS工艺制备Ti2SnC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量变形。冷却到室温以后,晶粒在经过弹性变形后无法回复,以至于在周围晶粒的束缚下产生了很高的残余应力,从而形成扭折带促使晶向发生连续性变化,导致在TEM明场像中产生等倾条纹。

3 结论

(1)以Ti/Sn/C粉体为原料采用自蔓延高温技术合成了Ti2SnC粉体,产物中会有未反应完全的TixSny、TiC和Sn相,是因为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技术反应速率过快(一般情况下反应在10s之内完成)并且温度过高,从而导致TixSny相还没有来得及与TiC相充分反应整个反应就已经结束,以至于产品中残留未反应完全的TixSny、TiC和Sn相。利用自蔓延高温技术制备的Ti2SnC相对于热爆反应和机械合金化制备的Ti2SnC试样片层发育比较完全,杂质相相对较弱,且合成工艺耗能较小。

(2)采用SHS制备材料过程中由于燃烧波的冲击而产生大量形变,从而形成扭折带使晶向发生连续性变化,导致在TEM明场像中产生等倾条纹。

参考文献

[1] Ann-Sophie Farle,Cees Kwakernaak,Sybrand van der Zwaag,et al.A conceptual study into the potential of Mn+1AXnphase ceramics for self-healing of crack damage[J].J Eur Ceram Soc,2015,35:37

[2] Qian Ying,Zhu Jia,Zhu Chuncheng.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layered ternary ceramic Ti3AlC2[J].Mater Rev:Rev,2012,26(12):150 (in Chinese)钱莹,朱佳,朱春城,三元层状陶瓷Ti3AlC2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综述篇,2012,26(12):150

[3] Nadia Ouabadi,et al.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i3SnC2nanolaminate carbide using Fe as additive[J].J Am Ceram Soc,2013,96(10):3239

[4] Li Shibo,Bei Guoping,Zhai Hongxiang,et al.Synthesis of Ti2SnC at low-temperature using mechanically activated sintering process[J].Mater Sci Eng,2007,457:282

[5] Li Shibo,Bei Guoping,Zhai Hongxiang,et al,Synthesis of Ti2SnC from Ti/Sn/TiC powder mixtures by pressureless sintering technique[J].Mater Lett,2006,60:3530

[6] El-Raghy T,Chakraborty S,Barsoum M W.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f2PbC,Zr2PbC and M2SnC(M=Ti,Hf,Nb or Zr)[J].J Eur Ceram Soc,2000,20:2619

[7] Vincent H,Vincent C,Mentzen B F,et al.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carbon and titanium dissolved in liquid tin:Crystal structure and reactivity of Ti2SnC with Al[J].Mater Sci Eng,1998,56:83

[8] Li Xiang,Li Kexin,Zhang Lihui,et al.Vacuum heat treatment to mechanically alloyed Ti2SnC powder[J].J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0,31(6):636(in Chinese)李响,刘可心,张立辉,等.机械合金化合成Ti2SnC粉体的真空热处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6):636

上一篇:成败关键因素下一篇:自适应速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