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统计

2024-07-08

经费统计(精选五篇)

经费统计 篇1

一、近十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总投入分析

2003年, R&D经费总支出为1539.6亿元;2012年, R&D经费总支出为10298.4亿元, 是2003年总支出的6.7倍, 十年年均增长率为20.9% (图1) 。R&D经费总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 (GDP) 之比由2003年的1.31%增长到2012年的1.98%;除2004年外, 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长 (图2) , GDP占比的十年年均增长率为4.2%。

目前, 我国R&D经费总投入按照汇率计算位居世界第三, 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我国科技投入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在保持R&D经费总投入快速增长的同时, R&D经费在GDP中的占比的年均增长率较小, R&D经费总投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近十年的GDP的快速增长。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析

R&D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方面。统计公报对这三个方面的界定是: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 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 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 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等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2003年,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87.7、311.5、1140.5亿元。2012年,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498.8、1162、8637.6亿元, 分别是2003年的5.7倍、3.7倍和7.6倍 (图3)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的近十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0%、14.0%、22.5%。同时, 这三个方面在近十年总R&D经费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9%、13.3%、81.8%。可见, 对试验发展方面的投入占R&D经费的主要部分, 并且近十年投入经费增长速度方面也是试验发展经费最快。这符合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的目标。试验发展经费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我国企业R&D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三、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分析

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 财政科技支出统计项目与2006年及以前年度财政科技支出略有区别, 但前后年度财政科技支出涵盖范围基本一致。财政部对2007~2011年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统计口径作了调整, 并相应修订了2007~2011年数据, 发布在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

2003年,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975.5亿元, 2012年度增长至5600.1亿元, 是2003年的5.7倍。其中, 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分别为639.3亿元和335.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为2613.6亿元、2986.5亿元, 分别达到2003年的4.1倍和8.9倍 (图4) 。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持年均增长率15.2%;地方财政在科学技术支出方面投入力度更大, 年均增长率达24.4%, 自2007年以来逐步超过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我国科技经费投入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也创历史新高。总投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中央和地方) 等指标的统计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试验发展经费和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平均速度, 这说明我国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面向未来, 国家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扶持力度, 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建设创新型国家。

摘要:我国科技经费投入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本文就近十年 (20032012年)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的总投入情况,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发展经费方面的支出情况, 中央和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进行了总量、占比、增长率等方面的分析。R&D经费呈现快速增长、侧重试验发展、地方财政投入加大等特点。

关键词:科技经费投入,R&,D经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增长率

参考文献

[1] .2003~2008年各年度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 .2010~2012年各年度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3]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4]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二号)

[5]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三号)

关于统计三公经费通知 篇2

关于统计2010年“三公”经费支出的通知 市级各部门、各单位:

根据中省关于推进预决算公开的要求,今年,市本级将公开2010年部门单位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费(“三公”经费)。为了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现就2010年“三公”经费统计工作通知如下:

一、思想重视。根据中省关于厉行节约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三公”经费每年要压缩10%以上。今后每年将以2010年“三公”经费支出为基数,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并每年向社会公开。因此,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2010年“三公”经费统计工作。

二、认真统计。各部门单位认真填报“三公”经费统计表,将“三公”经费支出细化到具体项目。统计完成的“三公”经费支出,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将由市财政局公开市级“三公”经费总支出数,各部门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数。因此,各部门对本部门“三公”经费支出统计结果负责,并按照上报的数据予以公开,向社会各界解释。

三、及时上报。此次“三公”经费统计工作时间紧,各部门单位要落实专人,抓紧填报,于8月1日(周一)下午报市财政

局各归口科室。

四、统计口径。按照财政部规定,“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和公务用车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反映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公务用车费包括公务用车购置费和运行维护费,反映公务用车购置费、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用车指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包括市级干部专车、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

经费统计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经费支出 统计 分析

[作者简介]赵永辉(1973- ),男,安徽太和人,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高金岭(1967- ),男,山东诸城人,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21-03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已经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在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实现以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免费。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四类学校,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对中专学校、职业中学经费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不少,但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四类学校总体经费问题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在此情况下,研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经费支出和生均经费问题就有一定的意义。

一、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总量、比重分析

经费问题是关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充足的经费会成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器,经费的短缺会变成阻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按照经费的用途,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两部分,事业性经费支出又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按照经费的来源,教育经费支出分为财政性经费支出和非财政性经费支出,前者中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最能体现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支撑程度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下文出现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是指全国普通中专、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四类中职学校加总以后的经费。

(一)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和预算内经费支出

为了考察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情况,这里选择了经费总支出、事业费总支出和公用经费总支出三个指标。经过统计,得出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在逐年增加。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由424.46亿元增长到498.64亿元,增长了17.5%。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了16.7%,公用经费支出增长了18.3%。观察预算内教育经费,可以看出,除了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先升又降之外,其余两项预算内经费支出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支出总额由213.70亿元增长到239.95亿元,增长了12.28%,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了10.78%,预算內公用经费支出增长了16.29%。

(二)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与全国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

从以上各项经费的绝对数字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各项经费支出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这反映的并不是全貌,还要从相对的角度对其经费支出的概况进行考察,考察其在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中所占的份额。经过统计,得出表2。

从表2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比如,2003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7.40%,到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另外两项经费所占的比例也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结合表1的数据,经费的绝对数量在增加,相对位置却在下降,说明从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要慢于全国教育经费增加的速度。来自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的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是6208.27亿元,到2005年时增加到8418.84亿元,增长了31.26%,而同期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只增长了17.5%,两者的增速相差将近一半。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三项经费占全国预算内三项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都比较小,并且在这3年内都呈下降趋势;其中预算内公用经费所占比例下降尤其明显,3年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根据2006年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计算,2005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支出达4277.70亿元,在如此数额经费中,全国四类中职院校预算内支出数额合计仅仅占到5.61%,这个比例明显偏低。“这与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以及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相比,差距很大,与普通高中相比更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①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在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与国家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相矛盾,与国家想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计划相违背。国家要想真正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增加对它的财政拨款,提高它在各类教育支出中的比例,并尽可能使它的预算内经费增加的速度超过全国预算内总经费增长的速度。

(三)中等职业教育各项预算内经费支出与总经费支出的比较

把表1中预算内经费与总经费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支出占其总经费支出的比例,如表3所示。

预算内教育经费是中等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投资来源渠道。从表3看出,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支出只占其经费总支出的一半左右,并且呈下降趋势,每年约减少1个百分点,到2005年时仅占48.12%。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占其事业费总支出的比例有起伏变化,不够稳定,2004年时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55.02%,2005年时迅速下降到49.46%,降幅接近6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占其公用经费总支出的比例明显偏低,这是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紧张的明显表现。因为“按照一般理解,事业费是刚性支出,公用经费则可多可少,决定其多少的尺度就是经费的宽裕尺度。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时候,普遍倾向于压缩公用经费”。②公用经费的紧张必然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政府需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拨付。

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分析

生均经费是反映教育经费情况的根本指标,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观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一般来说,在影响教育经费投放的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重要,一个是重视程度,另一个是经济支撑能力。③在经济支撑能力既定的情况下,重视程度是影响生均经费的决定因素。

(一)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生均经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

将2003~2005年四类中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分年度加总,可以得出我国各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总和,然后把表1中的各项经费支出总量除以这个人数总和,便可以求出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生均经费支出数额,如表4所示。

从表4看出,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生均经费均呈下滑趋势,其中生均经费总支出下降了7.73%,生均事业费支出下降了8.36%,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下降了7.05%。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因为表1中所显示的经费总量逐年下降以外,更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在校生的增加密不可分。2003年,中等职业教育四类学校招生人数达515.75万人;到2005年时,招生人数扩大到655.66万人。扩招引起了在校生的快速增加。200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四类学校在校生是1256.72万人,到2005年则增加到1600.05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27.54%。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上文提到的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增加的幅度,必然引起生均经费的明显下滑。

观察表4中各项生均预算内经费,我们可以看出除了2004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上年略有增加之外,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各项经费也呈下滑趋势。2003~2005年,生均预算内总支出下降了11.81%,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下降了12.99%,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下降了8.67%。生均预算内经费的高低和政府教育财政资金的丰盈程度密不可分。各项生均预算内经费的下降告诉我们政府应该把扩招的幅度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的增长协调起来,否则会影响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生均经费支出与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支出的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四类学校与普通高中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把二者的生均经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政府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政策倾斜的程度和财政资金的扶持程度,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的比值均没有超过1,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各项生均经费均低于普通高中生均经费,表中的比值逐年下降说明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总支出只占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总支出的0.67,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总经费仅比普通高中生均总经费的一半多一点,这种差距与职业教育的高成本是不相匹配的。“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需要更多的仪器、设备、实习基地,因此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④据统计,职业教育生均成本约是普通高中的3倍。然而,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生均教育经费数量上都低于普通高中。⑤这种结果的出现是与多年来我国教育投资总是向普通教育倾斜的政策分不开的。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生均经费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中,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才能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理顺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关系,协调好二者的投资比例关系。由于国家计划要使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渐赶上并超过普通高中的规模,⑥所以要保证中职教育经费总量随之上升,增加财政可能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以后还要提高中职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以满足中职教育高成本的要求。

2.采取多渠道筹措中职教育经费。要想提高中职教育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必须发挥财政拨款主渠道的作用;加大对中职教育财政拨款的力度,建立合理的预算拨款制度,改变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回落的态势。

3.当前中职各学校的扩招要以经费投入到位为前提。使扩招的速度和教育经费增长的幅度相适应,使生均经费支出维持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否则会引起公用经费短缺和教育质量下滑。

4.借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做法,逐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使中职教育能够获得稳定的经费来源,为以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准备。

[注释]

①许丽平,张万朋.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J].辽宁教育研究,2008(2):68.

②③④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3,118,313.

⑤方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和财政制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7(1):7.

经费统计 篇4

储朝晖指出, 教育经费支出占比4.28%意味着各地投资到教育领域的经费越来越多,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

储朝晖强调, 教育经费支出占比4.28%只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阶段性成果。“教育财政经费用来干什么, 很多地方至今不甚明确。”他提醒, 仅仅依靠经费来发展教育硬件是不够的。“不少地方缺少对当地经费需求的系统深入分析, 不能按照一线的实际需求解决问题, 从而导致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不明显。”储朝晖说。

那么, 后4%时代的路该如何走?

储朝晖表示:“我们曾做过相关专题研究并得出结论, 按照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5%的教育经费支出较为合适。所以, 下一步我们仍要继续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

显然, 随着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 如何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将教育经费落到实处才是重中之重。“需要建立看得见的教育财政管理、分配体制。”储朝晖表示, 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的公开, 能够有效推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

具体而言, 储朝晖给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对于乱收费、择校收费、不同学校间的经费分配不均等社会质疑的热点, 相关学校或部门应直接公开相关情况, 回应社会质疑;二是逐渐推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面向社会的年度财务报告制度;三是进一步严格教育经费的预决算制度;四是建立公众通过一定的程序参与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和过程监督工作的制度。

教育经费统计分析调查报告 篇5

一、村情概况

万家村辖8个村民小组,XX年末,全村总人口4652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578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583亩,全村经济总收入2537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5543元。

万家居委会唯一山区组白泥箐村民小组,地处街道办事处南边,距街道办各下所在地5公里,从居委会到该村民小组为水泥路面,交通方便。总人口161人。万家居委会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该社区设立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20名,其中男性17人,女性3人。

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帮扶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加之通海县委县政府加大蔬菜产业的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据调查,单个农户家庭总经济收入高达百万元,最低仅有5000元,两极分化严重。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和养殖蛋鸡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今年受干旱、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殖。

二、入户调研经济收入情况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 5户,共有人20口人。

2、调研户经济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5万元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程度。

三、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1是自然灾害致贫。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地势所属山区,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由于干旱已有三年没有收成,就连生活用水现在都成了问题。

2是文化素质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而引起的贫困。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少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少许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3是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在该村,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是缺劳动力致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部分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5是因建房致贫。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会更加贫困。可能建房时借了一些债,后因种种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债又需要偿还,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四、对该村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上一篇:精确定量播种下一篇:保险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