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干预

2024-08-30

调查干预(精选十篇)

调查干预 篇1

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同时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车祸受伤或致残。在大多数国家,酒后驾车都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伤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欧盟国家的酒后驾驶率为2%~3%,有30%~40%的司机死亡与酒后驾驶有关[2],这给欧盟造成了每年约100亿欧元的损失[3]。我国目前尚无系统的酒后驾驶发生率研究。本文报告了一项酒后驾驶干预项目在干预前后开展酒后驾驶路边随机调查的结果,弥补了我国无酒后驾驶发生率相关研究的不足。该项目是在广西南宁和柳州市开展的为期3 a的针对酒后驾驶的专项干预项目(2006年8月~2009年7月),干预活动包括公众宣传和强化执法2个部分,为客观评估干预效果,特选择湖南长沙市为对照城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路边调查地点的选择标准。

车流量较大、照明好、路边状况好、有足够的空间方便停车调查、司机没有调头改变行驶方向的机会等。最终在南宁、柳州和长沙的市区和郊区/县分别确定了23个、21个和26个调查点,干预前后调查地点基本保持一致。

2) 调查时间。

在干预前的2006年12月~2007年3月和干预后的2008年12月~2009年4月,分别在工作日、周末(包括周五晚上)和春节期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选择发生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的2个高峰时段[4](13:00~17:00、19:00~24:00),在调查点抽查机动车司机。在正式调查前,还分别在3个城市进行了预调查,对调查方法、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整。

3) 调查方法。

在每1个调查地点,至少有3个交警和3个调查人员组成1个调查小组,交警负责指挥交通、拦截车辆和测量呼气酒精含量,调查员负责记录观察信息(例如性别、是否系安全带等)并进行问卷调查。血液酒精含量测试结果超过法定界限的将测试第2次,并交由交警按正常执法程序处理。所有测试仪器的技术指标和性能应符合GA307标准规定,并在使用前进行了校正。本研究已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4) 样本量和检验效能。

在路边调查中,希望能够在每1个选择的调查地点中抽取能有代表该地点机动车驾驶员的样本。根据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调查结果,酒后驾驶的司机比例大概为4~7.3%[5],预计在调查城市有4%的司机会酒后驾驶,样本量计算公式计算如下:

样本量n=[(Z1-a/2+Z1-β)2p(1-p)DEFF]/d2

式中:α=0.05;β=0.20;p=4%;Ζ1-a2=1.96;Z1-β=0.84;DEFF=1;d= 0.2p。由以上参数和计算公式计算可得,在每个城市每次调查的最低样本量为4 704名司机。

5)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数据通过现场、收集时、录入前3次审查及编码后,使用Epidata3.1软件由2人2遍录入,经过逻辑查错形成最终数据库。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本文的数据是未经加权处理的原始数据。

2 结 果

1) 调查的司机数量。

本项目在干预前后共在南宁、柳州和长沙3市拦截检测了32 101名司机的血液酒精含量(简称BAC),只有个别被拦截的司机拒绝接受问卷调查,共计调查了32 097人。表1列出了干预前后3个城市的调查样本量。

2) 呼气酒精含量检测结果。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国家标准(GB19522—2004),将检测的BAC分为了4类:①BAC=0;②低酒精含量:0≤BAC≤20 mg/100 mL;③酒后驾驶:20 mg/100 mL≤BAC≤80 mg/100 mL;④醉酒驾驶:BAC≥80 mg/100 mL。表2、3分别列出了干预前后3市被检测司机的BAC值及其分布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干预城市在经过1 a的干预活动后,路面驾驶司机饮酒后驾驶的比率明显降低,其中南宁从6.8% 降到0.9%,柳州从6.9%降到2.2%;而对照城市长沙的酒后驾驶率未降反而有所上升。

3) 饮酒后驾车司机的基本特征。

在干预前后3市拦截检测的32 101名司机中,共有1 289名(4.0%)司机的呼气酒精含量为阳性(BAC≥0 mg/100 mL),其中892人(2.8%)超过了法定阈值20 mg/100 mL。在检测为阳性的司机中:其中BAC最高值为413 mg/100 mL,是法定阈值的20.7倍。

(1) 性别比例 。

在32 101名接受检测的司机中,男性司机占绝大多数(89.6%),其中4.3%的人酒后驾驶;女性仅占10.4%,其中1.1%的人酒后驾驶。男性酒后驾驶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2) 驾驶车辆类型。

拦截检查的摩托车占25.9%,饮酒驾驶率为3.3%;汽车占到72.3%,饮酒驾驶率为4.3%,卡车占1.8%,饮酒驾驶率为1.4%。汽车司机酒后驾驶的比例明显高于摩托车和卡车司机。

(3) 驾驶时间。

白天被调查者占43.0%,其中1.8%的司机饮酒后驾驶;晚上占57.0%,其中5.6%的人饮酒后驾驶。晚上酒后驾驶的司机明显多于白天。工作日调查了39.8%,其中有3.6%的司机酒后驾驶;周末调查了36.0%,其中4.3%的司机酒后驾驶;春节期间调查了24.0%,其中4.3%的人酒后驾驶。周末和节假日酒后驾驶的现象高于工作日。将晚上调查时间分为19:00~20:00时,21:00~22:00时以及23:00~24:00时3个时间段,可见,3个时间段饮酒后驾驶率(BAC≥0)无统计学差异。但就醉酒驾驶而言(BAC ≥80),越晚醉酒驾驶率越高。

(4) 年龄分布。

被调查司机的年龄分布:≤24岁的占3.5%,25~34岁的占32.8%,35~44岁的占39.1%,≥45岁的占24.6%。其中24岁以下的司机有1.6%的人酒后驾驶,25~34岁的司机中有3.1%的人酒后驾驶,35~44岁的司机中有4.3%的人酒后驾驶,45岁以上的司机中有5.1%的司机酒后驾驶。司机年龄越大,其酒后驾驶的可能性越大。

(5) 乘客数量。

根据调查记录,有56.3%的被拦截车辆载有乘客,这些司机中有由4.4%的司机在酒后驾驶,只有3.4%为未载乘客酒后驾驶。载有乘客的司机比独自驾车的司机更易酒后驾驶。

4) 对我国酒后驾驶最低法定阈值的了解情况。

干预前,在南宁和柳州,仅有14.7%的司机表示知道我国酒后驾驶最低法定阈值是多少,经过1 a的干预,这一数值上升到了29.2%,比例明显提高(x2=663.437, df=1,p<0.001)。在对照城市长沙,比例也提高了,从干预前的8.7%提高到12.0%(x2=30.257, df=1,p<0.001),但提高幅度明显低于干预城市。

5) 过去2a内被拦截检查酒后驾驶的情况。

干预前,在南宁和柳州,有21.5%的司机表示曾被交警拦截检查过酒后驾驶,干预后这一数值为32.5%,可见干预城市的执法力度明显加大。在对照城市长沙,干预前后分别有14.0%和13.0%的司机被拦截过,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可见执法力度没有明显变化(x2=2.263, df=1,p=0.133)。

3 讨 论

在广西开展的这项酒后驾驶干预项目目的,一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目前国内酒后驾驶的现状;二是依据全球道路安全合作伙伴制定的酒后驾驶示范-干预手册的理念,通过公众宣传和强化执法等干预手段,减少南宁和柳州市酒后驾驶现象的发生。本项目有2点非常值得一提。一是卫生部门和交警通力合作,共同遏制酒后驾驶。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维护道路安全是交警的工作,而与卫生部门无关。但实际上,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是社会的责任,交通伤害也是1个公共卫生问题,应该多部门参与协作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二是用科学的数据来支持循证决策。自2004年5月1日我国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了对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的处罚规定以来,交警部门在开展酒后驾驶专项整治活动时常常应用到路边拦截车辆进行呼气酒精测试的方法,但据我们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于本项目开展的大规模路边“随机”调查。交警部门在执法时往往也没有执法前后的数据比较和设立对照参考。

实际上,为防止酒后驾驶,全球很多国家都曾经开展过路边随机调查,并且一些国家在法律中就明文规定要进行随机呼气酒精测试。在地点和时间参数一定的情况下,路边随机调查是客观、科学地估计司机酒后驾驶情况的好方法。调查取得的数据有助于交警了解酒后驾驶现状,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从本项目的调查结果我们可知,就酒后驾驶干预而言,男性、汽车司机、年龄较长和载有乘客的司机更容易酒后驾驶,应该是干预的重点人群。另外,虽然晚上和节假日是酒后驾驶易发生的时段,但白天和工作日酒后驾驶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值得关注。

这个为期3 a的项目内容很丰富,本文报告的结果仅为其中的一部分,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干预前后路边随机调查的结果表明,通过1 a的干预,南宁和柳州市的酒后驾驶率明显降低,知道我国酒后驾驶最低法定阈值和被交警拦截检查过酒后驾驶的驾驶员比例都明显提高,而对照城市长沙的酒后驾驶率虽然不高,但是未降还略微上升,表明我们在广西开展的干预活动是有效的。

虽然在经历了2轮为期数月的公众宣传(包括广播、电视、公交车广告、海报、车贴等)和交警强化执法干预后,南宁和柳州的酒后驾驶率明显降低,但大多数司机对我国法律中对酒后驾驶的相关规定仍还不熟悉,在酒后驾驶前接受劝阻的司机比例也很小,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同时,被拦截检查过酒后驾驶的司机比例还是不多,认为酒后驾驶被交警执法可能性大的司机人数不降反升,说明交警的执法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应该认识到,酒后驾驶的干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在我国实现酒后驾车的“零容忍”,还仍重而道远!

致谢:本项目在技术和资金上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全球道路安全合作伙伴(GRSP)的支持,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宁市公安局交通工程科学研究所、柳州市和长沙市交警支队的大力协助,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Peden M,Scurfield R,Sleet D,et al.World report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R].Berne:WorldHealth Organization,2004

[2]ETSC.Drink driving in the EU and road traffic lawenforcement[R].Brussels:ETSC,2008

[3]European Communities.Commission recommenda-tion of 17 January 2001 on the maximum permittedblood alcohol content(BAC)for drivers of mo-torised vehicles[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Communities,2001,2(14):31-36

[4]谢娜,张先国,张红霞,等.酒后驾车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11(4):296-299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调查及干预 篇2

[ 来源:龙虬初级中学点击数:2342更新时间:2007-5-31文章编辑:Admin ]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管理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

针对我镇的实际,我们调查了7一14岁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的留守儿童1050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凸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调查结论:问题及成因

1、心理偏差数掘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在被调查的1050名学生中,自信、开朗的仅占20%左右,被访的儿童中,50%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42.9%的父母感觉孩子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与自己产生了隔阂:28.6%感觉孩子变得不爱说话,性格孤僻。

2、性格缺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调查数据中,孤僻、任性,性格扭曲的占35%,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占到2%,7.5%感觉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

调查干预 篇3

“男孩危机”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为男孩学业不如女孩、男孩体质瘦弱、缺乏阳刚之气。这是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父亲角色的缺失、社会不良角色误导、男孩身心发展缓慢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应提高男教师比例,重视性别角色引导,加强对社会媒体监督,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缓解“男孩危机”。

男孩危机 现状 成因 干预路径

“男孩危机”指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发展危机的现象。本课题组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为个案,对该区所辖的A实小、B实小和C实小三所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在具体的研究设计中,课题组对三所学校六个年级的学生做了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具体方案为在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抽取6名男孩和6名女孩进行学生访谈,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随机抽取10-12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整个研究共涉及810名男生、681名女生、37名教师和31名家长的问卷调查,以及108名男生、108名女生和36名教师的随机访谈。

一、小学“男孩危机”现象的主要表征

1.男孩学业不如女孩

在学习积极性方面,男孩不如女孩主要表现在男孩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不喜欢做作业、做作业速度慢、不能主动完成作业等方面,其具体统计结果如下图1所示。

在学习成绩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主观判断进行考察。在调查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对男女生学习成绩好坏和班级中所谓的后进生的男女人数多少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依据这些主观判断结果,虽然不能完全断定男孩在学业成绩中逊色于女孩,但至少从当事人学生和旁观者教师的主观层面反映了男孩学业弱于女孩学业的事实,况且主观评价往往具有客观依据,如作业成绩、考试分数等。

2.男孩体质瘦弱、易生病

在访谈中,61.7%的教师认为班级的男孩与女孩相比,普遍较为瘦弱。对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这些瘦弱的男孩通常怕动,不愿意上体育课,尤其是跑步练习,因为跑步后,他们通常觉得气息不稳,满头大汗,很疲惫。根据观察,所调查的班级在调查当天仍然有几名男孩因生病请假在家。对小学男女生生病情况统计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经常生病的孩子中,C实小男孩人数比女孩多1人,A实小男孩人数比女孩多2人,B实小男孩人数是女孩的5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与女孩相比,男生的体质相对较弱。

3.男孩阳刚之气不足

阳刚之气是对男孩特质的描述。但调查中我们发现,男女生阴盛阳衰的现象处处存在。

在班委改选上,积极到前面竞选的大多是女孩,男孩不愿参加竞选,他们害怕失败后被同学嘲笑、看不起。统计显示,11.3%的男孩表示竞选失败后会很受打击,并表示以后不会参加;而只有3%的女孩会产生如此想法。由此可见,男孩的耐挫力不如女孩,挫折更容易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

在情绪的自控力方面,当心情不好时,21%的男孩会向父母发脾气,而只有6%的女孩也会这么做,这就足以见得男孩的情绪自控能力与女孩相比而言比较差。有教师表示现在的男孩比女孩更娇气,不能批评,部分男孩受批评还哭,同时,75%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儿子在被批评后会哭泣。

在平时的活动参与上,当问及小学生是否喜欢在活动中表演节目或展示自己,是否会紧张害怕时,得出如下图4信息。

不喜欢在活动中上台表演,即使愿意在活动中表演,男孩的表现也更容易紧张害怕,可见男孩的活动适应性差。竞争失败受打击、情绪自控力低、活动适应性差等特点,说明男孩缺乏男子汉该有的“男性顶立半边天”、坚韧、勇敢等品质。

二、小学“男孩危机”的成因分析

1.学校教育模式不利于男孩

(1)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无形地对他们产生影响。课题组在邀请教师做访谈时发现,学校男教师明显少于女教师。选取的36名访谈教师中由于很难找到男教师,最终仅有2名男教师参加访谈。由此可见,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接触的男教师少,是造成“男孩危机”的因素之一。

(2)应试教育不利于男孩成长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同样的内容、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忽略了性别间的差异,让男孩难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教师调查中,有高达9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女生发展;有76.4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压抑了男生的发展。应试教育忽视了男女孩不同的学习方式,以言语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与男孩的学习方式并不匹配。[1]男孩们在这种应试教育中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滋味,逐渐丧失进步的动力,从而学业成绩越来越落后。

(3)班级管理弱化男孩权利

每个学生在班级都扮演着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在被调查的三所学校中,近90%的班级中的班长、副班长等职务都是女生担任,女生似乎成为班级干部的主导。男孩担任最多的是体育委员,贴近了男孩爱动的天性,但是体育被扣上了“副科”的帽子,既不受老师家长的关注,也不受同学们的关注,男孩即使当上了体育委员也很少能有发言的机会。男孩们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男孩权利被弱化。

2.家庭、社会中不利于男孩发展的因素

(1)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式而去模仿[2]。在接受访谈的216名学生中,只有38名学生在平时由爸爸陪伴的时间比较多,其中只有11名男孩。男孩子寻找不到合适的模仿对象,男子气、勇敢、责任感等性格特征便难以顺利地养成。endprint

(2)家庭教育的溺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家庭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几乎是独生子女,家长、长辈娇宠孩子,尤其是男孩。据调查,有相当多的父母出门打工,爷爷奶奶抚养孩子,就更加地溺爱。这种教育方式易使男孩养成自私、独断、不善交际的性格。

(3)社会不良理念的误导

社会是很复杂的,各种文化充斥其间,不管是优秀文化还是腐朽文化都在社会中存在着,影响着孩子们。在某些男子选秀节目上,很多“伪娘”亮相并且受到关注,使得有些男生开始痴迷于女装扮相。从小沈阳的娘娘腔,到“伪娘”刘著的妖艳,男生女性化俨然成为这个社会的风尚。[3]家庭影响力远远不及社会影响力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孩子喜欢模仿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无法准确地判断事情的对错,这就使得男孩子们更容易模仿社会上男生女性化的现象。

3.男孩自身因素

在小学阶段,男女本身客观存在着生理发展差异,男孩发育比女孩慢得多。在身体上,男孩都比女孩矮得多,不利于男孩自信心的培养;再如语言发展女孩天生就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和英语都是男孩的弱点。有调查发现,女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更好地配合和服从,而男生更容易反对权威,喜欢挑战和冒险。[4]由于男生心理成熟期较晚,在独立性和自控能力方面可能比女生差。男孩天性爱玩爱闹,而课堂上需要静心静气地坐上40分钟,会不由自主地发呆、走神、乱动甚至影响别的同学。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一般会采取直接批评或间接批评的方法。再有男孩的时间管理能力比较弱,和女孩相比,他们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回家后往往很晚才记得要写作业,更有甚者,考试时开小差,导致试卷无法全部完成。

三、小学“男孩危机”的干预路径分析

1.学校方面

(1)提高男教师的比例

性别角色教育上,男教师往往在很多方面有女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男生心理困惑时,男教师更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为男同学解惑,这有助于男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小学男生可以向男教师模仿,从教师身上学到男孩该有的男性特质;女生接触男教师可以认识到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更加深刻的、准确的认识。要适当地提高男教师的比例,使得男女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之处,以缓解“男孩危机”。

(2)重视性别角色教育

学校要重视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孩子树立符合他们性别的气质与行为。孙云晓提出:“一个不尊重性别差异的学校,必然是一个男孩危机重重的学校。”[5]针对“男孩危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反省管理和教育方式,确保公平对待男女生。在评价方面,不能只依据“成绩”来衡量学生,避免出现男孩子“成绩差—没有自信—不愿意学习—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对于男孩子调皮的现象,教师也不能因为不喜欢调皮的孩子而要求男孩变得文静;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发挥自己学校的特色,同时结合性别角色教育,建设有益于不同性别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使得课外活动多元化,男生能够根据自己爱好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更好的发展自己天性。

2.家庭方面

(1)父母应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参与。有学者提出,父亲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基础[6]。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男孩能模仿学习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父亲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的不同表现使孩子对性别差异有了初步认知。如果男孩缺乏“父爱”或与父亲交往较少,容易导致“女性化”的倾向。道尔蒂等人强调,父亲参与的关键因素是与母亲共同参与对孩子的教养,即使在父母还没有结婚的情况下,父亲也需要协助母亲共同教养孩子[7]。父亲母亲的角色可以发挥自身特点,儿女可以兼收并取父母的特点,学习如何对待异性,这对于他们将来的社会性发展和性别角色定位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拒绝“娇养”男孩

孩子可以保护,但不能溺爱,那样会使得男孩越来越娇气,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使男孩子在摸爬打滚中养成男子汉气质,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家长要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男孩在劳动中才能明白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树立责任感。其次,在男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让孩子先试着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孩子在问题解决后会很有成就感。在孩子解决问题后,给予一些夸奖,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如果孩子不能完成时,父母再给予指导,同时鼓励孩子再试一次。最后,不要将孩子的生活范围拘束在家和学校,多带男孩见识外面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展现自己,养成了活泼大胆的性格。

(3)重视性别角色引导

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性别观念。首先,父母要经常查看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是否有性别认识偏差,并随时纠正,以免自己的语言传递给孩子消极的信息。其次,要消除孩子自身存在的性别认识偏差。父母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孩子[8],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已经有性别认识偏差的倾向,就要马上进行纠正,让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适合自己性别的。最后,可以多创造机会使孩子与异性小朋友交往,男孩在与女孩玩耍时能自己感受到男女生之间的差别,认识到女孩应该是什么样,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比较和区分,这使得男孩子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性别角色差异。

3.社会方面

(1)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监督

在信息化社会,社会媒体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可低估。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监督。在影视方面,严格筛选少儿节目,禁止在少儿动画片中出现误导学生信息,更要挑选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节目,注意男性形象的确立,通过媒体中男性形象的影响帮助男孩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己的“男子汉”气质;要减少一些不健康的反串模仿之类的特别节目,以免误导孩子。在新闻媒体方面,要监督报道的内容。有些杂志会为了利益故意报道新鲜、特异的新闻以取得关注,例如对人妖的描述,对“伪娘”的报道等,在此类新闻的误导下,孩子更容易有心理困惑并受到误导。只有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监督,剔除不良文化,发展有益文化,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心理才能正常成长。endprint

(2)净化社区文化环境

社会中文化纷杂多样,孩子的心理还未发展成熟,要加强对孩子的保护,一些场所要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如今很多地方都有人妖表演的场所,未成年人也可以观看,这样的表演对心理不成熟的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尤其会导致部分男孩子的性别观念扭曲。未成年人对一些特异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如今的社会环境使孩子特别容易受到诱惑,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提高男教师的社会地位

上文已述,如今小学男教师缺乏,间接造成了“男孩危机”现象。男教师缺乏的原因一是教师工资低,对于男教师来说,难以承担起家庭的生活责任;二是对男教师工作的错误理解,不少男性认为男教师是照顾小孩的工作,没有挑战性,男性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排斥的心理。要加强政策干预,就要加强男性师资力量的培养。[9]而要加强男性师资力量的培养,关键就是要提高男教师的社会地位,应引导社会各界对小学男教师有正确认识,保证男教师有良好的工作环境[10],使得男性愿意从事、乐于从事这项职业。要提高男教师的社会地位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教师工资。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国家政策很重视发展教育,而在提高教师收入方面却一直没有很大的进展,这就需要政府关注这类问题,并切实的给予解决。

————————

参考文献

[1]赵霞,李文道.男孩危机暴露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2]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青年研究,2010(3).

[3] 王意.浅论学校教育与男生女性化倾向.现代阅读,2011(7).

[4] 强景,张一梦,左振.济宁医学院男生“学业劣势”现象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08(2).

[5] 孙云晓.青少年需要因性施教.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6] 张丽华.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7] Doherty W J,knuneski E P.& Erickson M F.Responsible fathering:An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8(2).

[8] 彭丽荣.家庭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9] 李存生.小学教育难解的痛——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教学与管理,2011(7).

[10] 胡京春.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建议增加幼儿园男教师比例.人民政协报,2008-1-31.

[作者:张扬(1991-),女,江苏涟水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周瑶(1993-),女,湖南攸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生;陈鹏(1982-),男,山东单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调查干预 篇4

一、体质健康概述

体质健康是健康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质健康能更广泛地反映不同人群的生长发育、身体运动机能和身体成分的改变。体质既是个人健康指标, 也是人群健康的重要指标。

1. 体质的含义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 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遗传是人的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 对一个人体质强弱有重要的关系。但遗传对体质的影响只提供了可能性, 而最终人们体质的强弱还有赖于后天的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和卫生条件等。而后天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最有效地途径。

体质的范畴包括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等方面。体质强弱就是由这些方面综合反映出来的。 (见图1)

2.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失去了良好的体质, 健康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一个人要想拥有健康, 必须要有良好的体质。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标。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增强体质, 最终是为了增进健康, 享受生活。体质只表示一个人身体方面的内在机能和由这些机能所决定的现实状态以及综合反应, 具有长期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 而健康表示一个人身心、社会方面的良好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 具有流动性, 易变性等特点。健康包含体质, 而体质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 增强体质与增进健康具有一致性, 增强体质最终是为了增进健康。

3. 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为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我们在2008年9月~11月间, 对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试和调查。

(1) 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情况, 见表1。

(2) 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发现, 导致男生心理发生变化的因素依次为:过于担心将来的事 (63%) 、很在乎别人的看法 (50%) 、注意力经常不集中 (41%) 、感觉父母期望过高 (37%) 、缺乏自信心 (33%) 、自卑 (32%) 。使女生心理发生变化的因素依次为:过于担心将来的事 (64%) 、缺乏自信心 (64%) 、很在乎别人的看法 (57%) 、感觉父母期望过高 (36%) 、自卑 (36%) 、做事缺乏热情 (35%) 、过于依赖别人 (34%) 。令学生最为烦恼的是就业压力大以及对将来感到迷茫和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

在学生面对压力时所采用的方式调查中, 有40%的男生和50%的女生都先求助知心朋友, 有19%的学生求助家长, 只有10%的学生求助于老师。面对压力, 男女学生应对的方式不尽相同。男生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转移 (娱乐、游戏、看书等) (38%) 、顺其自然 (32%) 、发泄 (倾诉、写日记等) (29%) 、压抑 (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 (16%) ;女生的应对方式为发泄 (41%) 、顺其自然 (37%) 、转移 (22%) 、压抑 (5%) 。

(3) 学生生活方式情况。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水平, 而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在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70%的女生和55%的男生早晨6~7点起床, 是学校规定的起床时间;50%的学生正常进早餐, 近38%的学生有时吃早餐;有52%的男生其午餐和晚餐以荤食为主, 而44%的女生却以素食为主, 有15%的学生很喜爱小食品。在调查中, 还得知有67%的学生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 (10~11点) 就寝。也有少数的学生在12点以后就寝。58%的男生和76%的女生从不吸烟、喝酒, 但也有33%的男生有时沾烟酒, 甚至参与赌博。学生有病时, 56%以上的学生是自己找药吃, 也有22%的男生和29%的女生抗过去。在对大学生有性行为看法的调查中, 有46%和24%的男生表示无所谓和赞同, 而55%的女生不赞同, 34%的女生认为无所谓。

(4) 学生运动习惯情况。调查发现, 有85%的学生每周能够参加一次或两次体育锻炼, 但每次锻炼的时间不长, 一般在30分钟左右, 有60%的学生选择在早晨起床后锻炼, 在下午锻炼的占20%。锻炼前, 25%的学生不知道做准备活动, 有65%的学生只是简单地做一点。男生锻炼的项目以球类为主, 女生则以跑步、毽球、跳绳为主。在调查中, 我们还得知, 21%的学生在锻炼时不穿运动服, 更有70%的学生不了解运动损伤的常识或只了解一点。

三、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

目前, 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而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意识的淡薄又直接困扰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由于作息时间不合理, 饮食不规律, 家庭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心理与精神上出现危机。同时, 受到网络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学生开始了迷恋网络游戏而通宵达旦, 也学会了吸烟、喝酒和赌博、考试作弊, 体育活动的人数逐渐减少, 形成了不良生活方式的恶性循环。

1. 对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状况的干预

身体健康素质是影响体质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目前学生的体质呈下降趋势, 尤其是肌肉力量、耐力和心肺功能系统。因此, 要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特别是在体育课上, 将力量和耐力项目列为每学期体育课的必考项目, 激发和强迫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此外,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除了每年测试一次外, 更要组织学生平时训练,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2. 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干预

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不全面, 没有认识到健康需要从年轻时做起的重要性, 因为年轻少壮, 身体很好, 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在干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院刊院报、宣传栏、讲座等多种形式, 通过健康信息的传播, 特别是通过老师的不断讲解, 帮助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 能够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加强学生的自我健康管理。

3.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

针对学生过于担心将来的事, 特别是就业问题, 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心理危机, 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建立心理问题筛选、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做到早期发现, 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学校要和家庭保持联系, 努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每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 经常与学生进行交谈,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告诉学生把现在的学习任务完成好, 积累专业知识, 有利于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4. 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干预

学校要努力打造“健康促进学校”, 学校的卫生院 (所) 也应转变观念和职能, 使之由原来的看病、治病业务向着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学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室, 利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平台, 每年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量,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健康状况, 增进对健康的理解。学校的保健医生、健康指导教师、心理咨询师和体育教师要根据测定资料, 适时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健康促进计划和运动处方, 预防或减少生物、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影响健康的负性因素。

5. 对学生运动习惯的干预

学校是学生的“家”, 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校一盘棋, 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 如运动场和运动器械的标准化, 在醒目位置, 标明“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和“我运动, 我快乐, 我健康”等宣传口号, 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6. 鼓励学生适量参与体育运动

不良的行为生活方法, 如吸烟、酗酒、进食过多的热量、缺乏运动及生活缺乏规律等已经成为慢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合理的体育运动越来越成为现代生活中积极的良性的深受人们喜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 确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学校在确保学生正常的体育教学同时, 利用学生业余时间, 组织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竞赛和“体育节”,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到体育场所中来。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全面的认识, 获得了一定量的健康知识, 体会到从事体育锻炼对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进而产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持久性, 最终形成生活方式中相对稳定的一部分, 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高职学校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 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 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生体质健康有效干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学生提供提高体质健康的科学指导, 形成干预理论和模式。学校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快乐参与体育活动, 课内课外相结合, 教书育人, 学以致用, 终身受益的整体化教学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儿童预防接种的漏种调查及干预措施 篇5

【关键词】预防接种;漏种调查;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54-02

为了提高儿童对相关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在学校建立一个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屏障,减少学校相应传染病的发生,防止出现暴发疫情,保护儿童身体健康,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社会安定,我们对社区6所学校新入学的每位儿童进行了现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所有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现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所有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类疫苗(含麻风、麻腮、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A群、A+C群)、甲肝疫苗。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社区两所小学:国师一校 国师二校;

四所中学:十八中学、四十四中、同心中学、新民中学

1.2时间:2013、9------2013、12

1.3标准:2013修订版《太原市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实施方案》

1.4内容:社区学校新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情况

1.5方法:漏种调查方法―普查。接种点医生对接种证审查,登记需补种儿童姓名、补种疫苗种类等相关内容;

补种方法―集中接种(进学校);点)结果

失恋大学生心理学调查及心理干预 篇6

关键词 失恋大学生;干预组;对照组;心理咨询干预

失恋是当代大学生中非常多见的一种情感危机,如果不能很好的疏导、处理,很容易诱发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对失恋大学生积极关注,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是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和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之一。笔者分析了本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失恋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并了解了其不良情绪和认知,对其采用了心理咨询干预和疏导。其结果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对68名本校失恋大学生做为观察被试。其中女性被试36人,男性被试32人;年龄21~25岁(平均22.8±6.8);大二学生26人,大一学生42人。随机将被试分为心理咨询干预组(n=34);对照组(n=34),两组被试在心理辅导教师指导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 SDS)记分评估。心理咨询干预组经两个月心理咨询干预后,与对照组再次进行SAS、SDS及心理访谈,以观察心理咨询干预效果。(其中有4被试无明确原因自行脱离实验)

2. 心理学调查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学调查。分别将SAS、SDS中的20 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 scor, Y)。

3.心理咨询干预手段

咨询干预组的被试,尤其失恋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得分较高的失恋大学生,采用心理咨询理论中,认知理论中的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进行咨询干预,以纠正其歪曲的认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引发的不良情绪。

二、结果

两被试的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心理学调查见下列表格,两组被试在进行心理咨询干预前SAS、SDS标准记分无明显差别(P>0.05);而心理咨询干预组经两个月心理咨询后,SAS、SDS标准计分明显降低;对照组有所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被试在心理咨询干预前,情绪和人知的歪曲程度无明显差异。心理咨询干预组被试,经两个月的咨询干预,自我评估表明,情绪改善明显。对照组被试则表示情绪困扰没有改善,还有6人出现睡眠问题。

三、讨论

大学生因心理素质、挫折承受能力等诸方面的差异,遭遇失恋后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良情绪反映及心理失衡现象。其失恋后的挫折感受和不良情绪反应与失恋者的性格、童年期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好坏、恋爱时间的长短及恋爱关系的深浅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绝大部分遭遇失恋大学生来说,他们能正视和接受现实,平稳度过失恋后的心理波动期,然而也有些失恋学生会长时间沉浸于失恋的痛苦中,并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反应和歪曲的认知。

本研究对本校68 名失恋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学调查(SAS、SDS)和不良情绪、歪曲认知的访谈,以期发现失恋后异常的情绪、不良认知引起的心理变化,并对心理咨询干预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干预,结果发现心理咨询干预组不仅SAS、SDS标准得分减少,而且不良情绪和歪曲认知明显改善,而对照组的被试,其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增加,歪曲的认知没有改善,还有部分被试出现顺面的问题。在此,作者建议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和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关注失恋的大学生,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干预,可以很好的防止失恋后的大学生陷入情感危机,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于高校维护正常学习氛围,创建和谐校园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李曼,郝风贤.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81.

[2]王翔朴,主编.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肺癌患者的疼痛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 篇7

关键词:肺癌,疼痛,护理

肺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临床护理中,为了解肺癌患者的所经历的疼痛感受和疼痛缓解状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减轻肺癌患者的疼痛,提高生存质量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现就100例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疼痛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胸科住院的肺癌患者100例。入院治疗为知道自己的病情,可以主动配合调查,住院时间在1周以上。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34~80岁,平均50.08岁;肺癌分期为Ⅰ期6例(6%),Ⅱ期20例(20%),Ⅲ期38例(38%),Ⅳ期36例(36%)。

1.2 调查方法

1.2.1 疼痛评估标尺的制作

设计或确定患者更喜欢使用的疼痛评估标尺,疼痛评估标尺是将数字评定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1]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es paainscalerevised,FPS-R)[2]结合起来制作疼痛评估尺,见图1。由患者回忆发病以来最痛时及目前(24 h内)的疼痛程度,根据自我感觉,在此线上作标记。数字评定量表可以使疼痛被量化,面部表情量表直观好理解,适用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教会患者使用疼痛评估标尺;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或病情较重时,医护人员可使用五指疼痛评估法[3],可根据其行为和生理反应填写疼痛评估量表,提高疼痛评估的准确率。

1.2.2 疼痛规范化管理的教育

在科内成立由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疼痛评估管理小组,每人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掌握诊疗规范、治疗护理进展,同时医护人员积极向患者、家属进行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从而使患者走出疼痛治疗的误区[4]。

2 结果

2.1 疼痛评估

评估方法:一是相信患者主诉,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患者说痛,则疼痛存在;二是用VAS评分,见表1。性质分为“隐痛,针刺样或难以忍受”。

2.2 心理评估

60例患者中,有10例应用非阿片类药物(如芬必得、阿司匹林),占17%,有30例应用弱阿片类药物(可待因等)占50%,有20例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占33%。

2.3 患者健康知识的评估

本组患者中92%未使用过其他方法止痛,止痛知识缺乏。87%的患者愿意了解有关疼痛知识,13%患者认为“医生护士帮助就可以了”,可见绝大多数患者渴望得到相关知识。

3 非药物性护理干预的实施

3.1 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充分关注患者的心理,解除患者的恐惧、孤独和绝望。护士首先对患者的疼痛给予理解和同情,进行心理安慰,向患者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鼓励患者从精神上摆脱恐惧感,有效的配合治疗,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赖,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焦虑和痛苦,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共同讨论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兴奋的心情可提高痛阈[5]。暗示患者如何自我调节、结合治疗和饮食,以充分发挥自身最大的抗癌潜能,达到止痛的目的。暗示疗法可直接进行,也可以与其他治疗结合进行,如各种药物、理疗、气功等配以暗示疗法,往往会有想不到的效果。

3.2 减少不良刺激

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保持病区清洁安静,限制探视、减少噪声、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温适宜,安置患者于舒适体位,保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其他有情绪反应的患者接触,减少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恐惧感,通常会减轻患者的疼痛。

3.3 注意力转移止痛

患者疼痛时发作时,护十要关注患者,使精神集中疼痛以外的刺激,如读书、听一些喜欢的音乐,根据患者的爱好选择书报阅读、讲故事、看电视、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本组100例患者中,32例喜欢民歌,26例喜欢戏曲,20例喜欢轻音乐,10例喜欢听球赛,12例其他(如打牌等)。精神上给予安慰,以减轻患者紧张的心理,以达到转移止痛的效果。

3.4 放松止痛

调整卧位,全身放松,监测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降低精神和肌肉紧张度可阻断疼痛的反应[6]。如指导患者缓慢腹式深呼吸或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动作,能安定身心、放松心情;病情允许可做一些放松操、沐浴、体育锻炼等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5 物理止痛法

可以通过刺激疼痛周围皮肤或相对应的健侧达到止痛目的。刺激方法可采用局部用薄荷油、樟脑酊、冰片等涂擦,也可以采用各种温度的湿敷,阻断疼痛信息向大脑的传递,如用水袋或冷湿毛巾作冷湿敷,或用65℃热水袋放在温毛巾上作热敷,每次20 min,可以辅助药物止痛,有助于减轻慢性癌痛。

4 小结

通过对100例肺癌患者调查表明,有60%肺癌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通过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手段的同时,随即开始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心理支持和护理,可有效缓解疼痛,增强镇痛药的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此外,肺癌患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提高治疗的综合水平。所以如何有效止痛,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现代护理对此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癌症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 123-124.

[2]Pasero CL.用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8,17(3):127.

[3]张菊英,周瑞芳,叶家薇.五指法在疼痛强度评估中应用.中华护理学杂志,2005,40(6):409-411.

[4]闫荣.癌症疼痛的评估和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41 (10):917.

[5]郭琼.暗示性心理护理在老年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4:52.

体弱儿发病情况调查及干预措施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期间, 对笔者所在辖区内的所有幼儿园儿童以及在门诊医院就诊和出生的儿童进行体格检查, 共检查13659例, 其中0~4岁儿童中, 查出符合体弱儿标准的426例, 男201例, 女225例;疾病主要包括贫血、佝偻病和营养不良等。

1.2 纳入与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1) 0~4岁儿童; (2) 符合本研究制定的体弱儿标准; (3) 辖区内儿童。为了明确体弱儿范围, 本研究制定了体弱儿标准: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一个月增重不足600 g婴儿、活动性佝偻病的儿童、中度以上营养性贫血儿童、中度以上营养不良儿童、反复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儿童、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和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1.3 干预措施

根据体弱儿的不同疾病进行分类建档, 由相关人员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普及育儿和保健知识。给予患儿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 并对患儿定期随访, 复查。对于治疗效果不好的儿童, 转入本院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将疗效判断标准分为3个等级:治愈、有效和无效。其中治愈为体弱儿经治疗后在3个月内患病症状消失, 各项检查恢复正常, 达到正常儿童发育水平;有效为经治疗后体弱儿在3个月内患病症状有所好转, 但是发育水平未达正常儿童水平;无效为体弱儿经治疗后在3个月内患病情况无任何好转。对于达到治愈和有效标准的体弱儿给予结案, 并转入正常儿童的保健管理。

2 结果

2.1 体弱儿的发病以及转归情况

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期间, 对13659例0~4岁儿童进行体格检查, 共检查出体弱儿426例, 检出率3.1%, 转归359例, 转归率为84.3%。其中2007年受检儿童检出体弱儿100例, 检出率3.6%, 转归82例, 转归率为82.0%;2008年受检儿童检出体弱儿96例, 检出率3.7%, 转归78例, 转归率为81.3%;2009年受检儿童检出体弱儿70例, 检出率2.6%, 转归59例, 转归率为84.3%;2010年受检儿童检出体弱儿91例, 检出率3.3%, 转归83例, 转归率为91.2%;2011年受检儿童检出体弱儿69例, 检出率2.5%, 转归57例, 转归率为82.6%。见表1。

2.2 体弱儿所患疾病类型情况分析

同时, 对检出的体弱儿的疾病类型进行了分类比较, 在426例体弱儿中, 活动性佝偻病198例, 占所有疾病比率为46.5%;贫血53例, 占所有疾病比率为12.4%;营养不良106例, 占所有疾病比率为24.9%;低体重和早产儿50例, 占所有疾病比率为11.8%;其他疾病19例, 占所有疾病比率为4.5%。其中营养性疾病包括贫血、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357例, 占所有疾病比率为83.7%。见表2。

3 讨论

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 在426例体弱儿童的所患疾病中, 有198例活动性佝偻病患儿, 贫血患儿53例, 营养不良患儿106例, 这些均为营养性疾病, 这说明在体弱儿的保健工作中, 对于儿童的营养补充的保证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若有某些成分的营养供给不足, 极易导致儿童的发育异常[5,6]。这也就要求工作者对儿童营养知识进行大力宣教, 要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够掌握正确的育儿技术。

相关研究表明, 导致佝偻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儿缺乏适当户外活动、饮食单一和早期预防的预防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7]。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必须坚持开展早期综合防治, 及早的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对于贫血病例多发生于市郊或者农村, 主要原因是儿童的铁摄入不足, 据查多数儿童的母亲在孕期患有缺铁性贫血。这也就要求保健工作者在工作中, 也要密切关注孕妇在健康状况, 及早的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 并指导家长给予患儿的食物中添加各种含铁食物, 及时调整喂养。必要时进行铁元素补充, 给予患儿服用补血性药物, 从而可以有效的纠正患儿的贫血症状。

通过相关手段的干预, 在3个月的时间内, 使大约84%的体弱儿的患病情况得到了治疗, 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表明, 对家长进行耐心的保健指导, 积极开展健康宣教, 要积极落实保健措施;对体弱儿进行早干预、早治疗, 可以有效提高儿童保健质量, 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了解辖区内散居儿童的健康状况, 探讨体弱儿童有效管理措施, 从而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方法: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期间对笔者所在辖区内散居儿童进行体格检查, 必要时做血常规、微量元素等检查。同时对查出的体弱儿进行建档, 并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结果:对13659名儿童进行相关健康检查, 发现体弱儿为426例, 占体检总数的3.1%, 其中营养性疾病为357例, 所占比率为83.7%。结论:对家长进行耐心的保健指导, 积极开展健康宣教, 尽早预防体弱儿的发病, 积极落实保健措施;对体弱儿的患病情况进行早干预、早治疗, 可以有效提高儿童保健质量, 保证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弱儿,干预,营养性疾病,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

参考文献

[1]杨惠泉, 黄玉柱, 杨海力, 等.蚌埠市禹会区395例体弱儿发病情况调查及干预措施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 (6) :570-571.

[2]王晓鸣.中医防治体弱儿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 (2) :250-252.

[3]王水娟.奉化市体弱儿童发生率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 2011, 23 (5) :221-222.

[4]李芳.1998年至2001年宁海县城区279例体弱病因分析[J].河北医学, 2002, 8 (2) :179-181.

[5]丁晓莉, 施娟.南通市学龄前体弱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调查[J].江苏卫生保健:学术版, 2008, 10 (5) :37-38.

[6]王先平, 程亚利, 黄小林, 等.0~6岁散居体弱儿调查分析及干预[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4, 6 (3) :165-166.

产后饮食干预对泌乳影响的调查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经阴道顺产初产妇86例, 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产妇年龄21~41 (29.7±12.4) 岁, 孕周38~41 (39.6±7.8) w;观察组中产妇年龄20~42 (28.9±12.7) 岁, 孕周37~42 (38.9±8.3) w。两组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间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其实施合理的饮食干预, 调整产妇的饮食结构。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泌乳效果。

1.2.2 饮食干预对策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产后嘱其进食一些清淡且容易消化的食物, 给予合理的营养饮食, 主要标准为:主粮控制在450g, 动物食品譬如说鱼、肉、禽内脏等进食量控制在400g, 牛奶每日饮用250~500ml, 蛋类进食量控制在150g, 红糖控制在20g, 豆制品50~100g, 水果100g, 蔬菜进食量控制在450g, 烹调油控制在20~30g, 每日尽量多喝姜汁, 尽量保证每日5餐。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泌乳时间、乳汁充足情况以及新生儿体重降低幅度等进行对比分析[2]。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新生儿体重降低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 在研究中对计数资料展开t检验, 对于组间对比则是展开χ2检验, 并将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泌乳时间比较

经统计发现, 观察组产妇开始泌乳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早, 且两组间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产妇泌乳效果比较

统计得知, 观察组产妇乳汁充足者占90.70%, 不足者仅占9.30%;对照组患者中乳汁充足者占69.77%, 不足者占30.23%。观察组产妇泌乳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2.3 两组新生儿体重下降幅度比较

经统计发现, 观察组新生儿在产后一段时间后体重下降58.49±4.98g;而对照组体重下降101.69±4.99g。显然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在产后的l个月内以及之后母乳喂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乳量不足所导致[3]。健康宣教是促进母乳喂养的一个重要措施, 饮食指导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能够保证产妇有足够的摄入量, 是母乳喂养的一个前提[4]。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产妇实施了合理的饮食干预指导, 结果发现, 其泌乳时间较对照组早, 且泌乳量也较对照组大, 两组间差异十分显著 (P<0.05) 。该结果充分证实, 对母乳喂养产妇实施合理的饮食干预, 改善其饮食结构能够有效改善泌乳效果。

在母乳中含有诸多的营养物质, 这对于婴儿的消化、吸收以及生长发育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且初乳中所含的多种抗体以及免疫物质, 能够有效的促进婴儿的智力以及体力发育等。据统计发现产生乳汁每天至少需要700卡的热量, 一位营养良好的妇女, 约200卡均来源于脂肪的储备, 另外的500卡则是由进食的食物进行供给, 因此产妇需要进食较其本身所需要更多的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 并经过这些额外的营养物来进行乳汁分泌, 乳母应该吃足够的食物从而实现分泌乳汁所需的营养供应, 避免出现自身组织的消耗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母乳喂养宣教后的产妇泌乳l00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0 (l0) :600-601.

[2]耿莉.母乳喂养中的健康教育[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0, 16 (22) :118-119.

[3]刘爱东, 翟凤英, 赵丽云.母乳喂养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9, 31 (14) :248-252.

基础官兵亚健康情况的调查与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某部疗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基层官兵。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有效受测官兵人数2000人, 其中男兵1800名, 女兵200名, 均无重大疾病。

1.2 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参照亚健康诊断标准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症状[3], 结合官兵的生活、工作和环境等各方面的特点设计问卷调查表, 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 回收2000份, 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1850份, 有效率为92.5%.

1.3 统计分析

收集数据, 整理建立Excel数据库,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官兵的亚健康状态

所调查的官兵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表现的亚健康状态, 具体情况见表1。疲劳、焦虑和压抑感排在前三, 所占比例为92.8%、80.3%、78.4%, 说明“疲劳、焦虑、压抑感”是亚健康状态在基层官兵中典型的症状, 出现比例相对较高。经过疗养后, 还有203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 仅占总人数的10.9%。

3 结论

基层军官不光要面临着艰苦紧张的工作环境, 以及繁重的训练任务, 还要应对迅猛发展科技带来的军事变革挑战, 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等等诸多不利的压力挑战。在亲人不在身边, 生活起居不规律, 缺乏关爱的情况下, 承受着大强度, 重负荷的艰巨工作任务, 精神压力分外大, 以上诸多因素势必影响心理和生活, 出现某时期的活力降低, 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 伴随相应不适症状出现。这已影响到了部队战斗力, 至此基层官兵的健康状况正日益受到注重。我部针对基层军官的身体健康状态选择性的采用了不同的科学的干预手段, 通过1个月的干预治疗, 基层军官的亚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具体采用的方法如下: (1) 音乐治疗, 采用旋律舒缓优美, 节奏平稳与旋律活泼欢快, 节奏紧凑音乐交替播放, 使基层军官融于音乐中, 达到治疗的目的[4]; (2) 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健身跑、骑自行车、游泳等, 这些运动项目对提高改善冠状循环和血管壁的弹性效果显著, 对减轻亚健康症状明显[5,6]; (3) 心理干预, 心理因素是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通过心理认知的纠错、自我的调节和集体性的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 有效的缓解官兵的心理压力; (4) 景观疗法, 也就是移情易性, 能缓解消除精神紧张, 稳定情绪, 睡眠的效果可有明显改善; (5) 氧疗, 紧张使得脑力劳动耗氧量增大, 氧疗可增强体质, 缓解紧张情绪, 改善睡眠; (6) 饮食疗法, 饮食是治疗亚健康的关键, 如多饮水可以保健, 对养身也很有帮助; (7) 中医疗法[7], 遵循“天人相应”和“整体观”, 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调气机、葆阴精、重养神、治未病等防治原则, 采用推拿、针灸等方法改善亚健康症状。

总而言之, 亚健康状态是影响基层军官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调整、定期疗养等方式来改善官兵的亚健康、消除他们亚健康状态, 但对于亚健康的症状又是多种多样, 不固定[8], 因此治疗上也应该做到“对症下药”, 应充分应用各种各样的干预方法和手段, 尽力做到具有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干预手段与方法, 帮助广大基层官兵更好投身到国家的国防建设中而积极努力。

摘要:目的 了解基层军官健康状态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疗区疗养的基层军官2000名, 通过对疗养前及疗养1个月实施恰当的干预治疗后, 比较疗养前后亚健康改善情况。结果 基层军官2000人中, 疗养前有1850人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疗养后203人还有亚健康症状, 但多数不适症状已消失, 仅占总人数的10.9%。结论 调查中发现基层军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症状, 实施恰当的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亚健康状态, 促进官兵的健康。

关键词:基层军官,亚健康,干预

参考文献

[1]张艳娟, 赵丹.基层军官亚健康调查与护理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 2010, 19 (4) :379-380.

[2]张颖, 赵克勇.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与运动处方干预[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28 (3) :143-145.

[3]陈青山, 王声湧, 荆春霞, 等.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J].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 (12) :1467-1468.

[4]贲学芳, 高风, 彭江红.音乐疗法干预军人心理亚健康32例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05, 14 (4) :257-258.

[5]王燕岐, 高峰.有氧运动对78例军队在职干部亚健康状态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 2005, 14 (1) :34-35.

[6]吕慧瑜, 吕元聪.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与防治策略[J].广西医学, 2010, 32 (6) :721-724.

[7]于泱, 李权超.亚健康的研究现状及防治策略[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8, 10 (4) :314-315.

上一篇:双语思维转换能力下一篇:分析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