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工学结合

2024-07-13

仿真工学结合(精选十篇)

仿真工学结合 篇1

关键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拟仿真,教学质量

去年11月,教育部接连下发了两个有关高职教育的重要文件,即教高[2006]14号文件和教高[2006]16号文件,同时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申报工作”。16号文件是今后一段时期高职办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深入地学习和深刻领会,以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改进、改革我们的工作。

1 文件出台的背景

(1)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需要。2005年,《决定》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职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落实《决定》的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从而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2)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

2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的指导精神

(1)改变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方式。(2)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前教后练的教学方法改革。(3)十六号文明确指出:高职教学改革要以“开放思想”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开放办学、工学结合是16号文件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

3 以项目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的内容与关键作用

(1)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工程经验为指导,强化实战技能,通过可以满足企业需求的项目而展开整个教学过程。(2)任务驱动:在为完成整个项目而必须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环节的讲解上,将根据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子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来完成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3)实际操作:为了使学员的知识和思路有所扩展,学员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课程中的实验和项目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掌握重点技术的应用,进而完成更大的项目。(4)技术研讨:通过教师和学员一起对重点技术,综合应用、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一些理论性知识的深入讲解和讨论来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概念和知识。(5)团队合作:在授课过程中,学员将被划分为几个团队,每个团队将根据课程内容和讲师的安排,通过技术讨论、实际操作等手段,合作完成一个实验、任务和项目内容。(6)项目实际内容和培训课程内容。以工程经验为指导,强化实战技能,通过可以满足企业需求的项目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复杂工作系统即劳动组织关系、工作内容、设备和工具、从业者应具备的技能和态度等要素结构化的过程。(7)项目实际内容和培训课程的步骤。通过“项目介绍—课程学习—项目讲解—项目实施—项目点评和总结”这样一个目标明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施过程,将项目的概况、项目实施需要掌握的知识、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层次分明地呈现在学员面前。这样一种符合学员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切实保证了学员对各个知识要点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8)项目实际内容和培训课程的重要作用。项目实际内容和培训课程从实际工作内容出发,以应用项目目标为核心,使学员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培养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强调学员的参与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员的沟通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在这种新的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与教材的组织结构、授课顺序,以及具体的授课方法和要求相结合,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项目培训课程设计的课程内容都围绕着项目来进行。在学员学习之初,就向学员进行项目的介绍,从功能上进行讲解,从而使用学员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使学习更有目的性。然后简单讲解如何实现这个项目以及对项目各个阶段的划分,以及各个阶段目标和阶段成果。以项目的目标作为阶段的最终目标,各课程的目标与阶段项目目标一致。然后再详细讲解“项目”在该阶段的功能实现,及相关的知识点。根据“项目”需要的知识点,进行理论知识的介绍,语言表达简洁易懂,应有相应的小例子进行辅助解释。等学员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后,再根据前面的要求具体实施项目的操作。从而使学员进一步掌握综合性的技能要求。

这种教学实施环节与教学特点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以项目目标为导向的宗旨,无论是教材组织还是课时组织及教室安排,都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在注重知识讲解、技术讨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我院开展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的利弊

工学结合的优势: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课程设置,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合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准确;将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以及思想理念等方面的需求融入课程和日常教育中,为用人单位量身打造各类人才。工学结合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解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引导课程设置,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合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准确。

工学结合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由于各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的时间上的不同,办学水平存在高低之分;还存在地域方面的劣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及不平衡;各学科专业的特点的差别;使得工学结合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对学生工学结合的管理、时间的有效合理利用、学生的文化体育活动方面有不利的一面。我们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利用模拟仿真教学作为工学结合的一种补充,在实践过程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5 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模拟仿真教学为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仿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是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模拟仿真教学为手段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特点、别业后就业岗位特点、以及实际工作过程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两个重要的仿真实验室:一是自动化办公仿真实验室;另一个是计算机组装维护仿真实验室。设备要求机器设备是当今应用最为普及的自动化办公设备,环境模拟企事业单位办公室。

(2)仿真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需要逼真的工作过程环节,对应教学内容也应是真实的工作过程,对此我们对联系单位的一般工作任务拷贝一份为我教学使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是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即学习过程也是工作过程。由于教学目标的导向性,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需够用”;二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3)“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并将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应用于工厂实践的能力。它不同于培养学术科研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普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岗前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本质特征和教学目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推进“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办出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特色,我们在仿真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实践环节、强调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养形成。

(4)“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教学做合一”是一种优化的两类课型整合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思-习-行”相统一的过程,强调“习行”的重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说学做”合一。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即“边干边学”,并认为“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命”,对今后美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可以说教学做合一课程整合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极高的世界认同度的模式。做到“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模式。课程能力目标是“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突出“先会”这一实践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论知识跟进,完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课程整合的根本要求。其次,彻底重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把课堂设在车间,或者说课堂按企业办公的要求布设。这样“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再从具体的施教过程看,也完全是有机融合的。教师和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有时先讲后做,有时先做后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应当说这种“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模式,是实践教学和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键.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6,3.

[2]杨长亮.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J].职教通讯,2006,3.

[3]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工学结合小结 篇2

通过此次实习,我懂得了很多以前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段时间里在思想上积极向上,积极学习政治理论,坚持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在工作上,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能够把老师交代的任务按质按量完成,能够主动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学习补充工作能力及专业知识方面,通过此次实习,我才知道招投标时怎么回事。要做好一样事情,从头做到尾的每个细节,都需要足够的耐心,还需要把各方沟通协调好。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详细讲解下,也了解和参与了一些具体工作,工作虽琐碎,但是收获很大。

项目备案时,要把项目前期材料准备齐全,而且最好是原件,同样,这些东西自己要留一份复印件。去招标办备案时要知道项目的负责人,为了项目的进展顺利,沟通起来会很方便。报名时,要仔细看好报名单位的证件,填写报名表时要准确无误,不漏项。如果是需要资格预审的项目则是需要领取资格预审文件,开资格预审会,资格预审会一般采用有限数量制,然后领取招标文件,开招标会。若不需要资格预审,则直接领取招标文件,开招标会。招标会结束后,则要把整个招标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汇总成册,一式五份。原件留给招标办,甲方和我们各留一份,剩下两份留作备用。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创新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和壮大。旅游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我国民用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前提下,与民航相关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也相继迅猛发展,加之院校之间的竞争,也给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严峻的现实,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就愈加显得重要和紧迫。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即是本着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借鉴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抓住机遇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趋势的变化,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时与民航系统企事业单位及各大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产学合作培养民航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运作机制;成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并为有效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我院空乘专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相关实践措施

1.针对民航服务业的人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成功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前提

为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方面了解航空服务专业,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设计岗位实习方案。如:成立专业顾问机构,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即从本行业中聘请业务领导和高级乘务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根据专业方向,让他们也共同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案,把握好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他们对当前行业的了解,准确分析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航空服务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与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学院开设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调整,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院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把生产单位的信息和技术带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帮助解决了教学和实训中许多模棱两可的知识性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有力地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针对目前民航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

2.全面策划课程体系创新,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且,为制定出适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的教学计划,我们针对航空业的发展和用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着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的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式教学。

学院航空服务专业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经过系统设计,将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技术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实践知识模块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具备的知识模块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校内实践、模拟实训、现场实习等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是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模拟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熟知本专业的各项技能。现场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航空公司、机场安检、值机等第一线上岗以一名乘务员或专业工作人员直接对客服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社会相接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熟悉企业文化和现代行业管理经验,在促使学生尽快成长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和专业设备应用,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前提条件

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提高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本着高起点、高水平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软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专业自2005年开办以来,学生大多在上岗前考取了客、货双运证书,并有到机场或航空公司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学生在不同岗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学院于2007年和某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成功的合作办学,更是搭建起专业知识的平台。2008年学院又投资120万元建设了航空实训楼,配备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房、化妆室,同时由金通培训公司引进了模拟客舱和十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模型。目前,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的硬件配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建设也是产学合作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会外派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到航空公司或航空培训基地进行几个月的专业学习或进修,及时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技术理念,且合作单位每学期会有资深专业教师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不少于四周的专业实训集中授课,为丰富和提高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达到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院引进了乘务员CBT软件教学系统,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一些较为抽象、无法直观讲授的内容提供了可视型且配有解说的课件,使学生可以更加感性、全面细致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升高的就业率,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各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重视人才培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行业与学校双向参与,双向互动,产学紧密结合。进而在毕业后迅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提供强化能力的培养点,提供个人兴趣和创新的各种机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3).

仿真工学结合 篇4

(一) “工学结合”内涵的理解

目前, 对“工学结合”的内涵有多种阐述, 其一:“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组织安排, 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岗位工作,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任务。实施“工学结合”模式, 要求做到院校与企业、在校学习与参加企业工作、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学生的培养与使用四方面的有机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 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在企业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又包含了学生在作为员工在企业顶岗工作, 在实践期间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其二:“工学结合”就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使学生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 其先进性在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 通过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实现有机协调,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首岗能胜任、轮岗能适应、升岗有后劲”的培养目标。目前, 工学结合有效形式主要有“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前校后厂”、“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产学一体”等多种形式, 其主体都是学生, 都注重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有机结合。其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 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 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 建立行业 (企业) 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 以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 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 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 还要在行业所属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归纳起来“工学结合”的内涵是: (1) “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 (2) “工学结合”包含了在校内的“工学结合”和在校外“工学结合”; (3) “工学结合”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二) 校内工学结合的做法

1.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 建设好与之相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前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是按产品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提供真实工作实践环境。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起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 具备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实验实训开出率100%。本模块校内实训基地有: (1) 实验室。有生态环境实验室和生物技术应用实验室等2个综合实验室。 (2) 教学实习苗圃。面积0.8hm2 (12亩) , 是以实习为主兼顾生产、专供学生开展容器育苗、扦插育苗和播种育苗等室外项目实训的校内实训基地。 (3) 教学实验林场和柳州市赛特植物组培中心。教学实验林场经营面积1136hm2 (17040亩) , 柳州市赛特植物组培中心有组织培养苗生产厂房1000m2、控温大棚2000m2, 它们是集生产、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校办经济实体 (属学院二层机构) 和校内实训基地, 是学校重要的工学结合教育基地。

2. 建立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实施考核的基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林业生产职业岗位对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课程模块定位, 制订了森林培育模块的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教学质量标准, 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考核提供了依据和规范。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 经多年的实践验证3门课程共设计了15项技能考核项目, 拟订了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 保证了技能考核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播种苗苗期管理”的考核, 采用1人独立操作的方式考核, 并从4大项8小项量化评分 (详见表1) 。

3. 改革考核评价办法。

森林培育模块实践性很强, 为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我们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实行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既要考理论知识, 又要考操作技能, 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都必须过关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则实行综合评价, 做到学习成绩评定多元化。理论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实训成绩评定实训工作表现占10%, 平时实训报告成绩占20%, 考核项目的总评成绩占70%。

4. 探索校内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起, 在森林培育模块校内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 归纳起来主要有模拟实训、责任承包、职业技能鉴定和顶岗实习4种方式 (见表2) 。

(1) 模拟实训。

模拟实训适用于造林设计、抚育间伐设计、伐区设计等设计类实训项目和种子品质检验, 即将上述设计和检验实训项目假设为学院教学实验林场的生产项目, 按林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要求开展实践教学, 使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中完成实训, 优秀设计供教学实验林场经营参考。通常检验类项目个人独立完成, 设计类实训项目外业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内业设计则在资料“共享”的基础上个人独立完成, 任务完成后实训指导教师按相应项目的考核标准评定学生成绩。

(2) 责任承包。

责任承包即明确责任, 以承包的方式落实生产性实训任务, 具体又分为个体承包和班组承包2种: (1) 个体承包。个体承包适用于育苗方面的实训, 即将育苗任务落实到学生个人, 学生从始至终按技术要求完成育苗工作, 最后由实训指导教师按相应实训项目的考核标准进行验收。如播种育苗的做法是:在学校教学实习苗圃划给林业班的学生每个人一小块地, 由学生进行整地→作床→播种→苗木管护 (苗期施肥、灌溉、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苗木出圃, 全过程责任到人, 直到苗木长成。实训指导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设计育苗方案, 加强育苗过程的指导和检查, 最后从苗木日常管理情况 (1学期不定期检查3次) 、单位面积产苗量和苗木质量 (合格苗比例) 评价育苗工作成绩。 (2) 班组承包。班组承包适用于造林施工管护和幼林检查验收实训, 即将教学实验林场的部分造林施工管护和幼林检查验收的生产任务落实到学生班或小组, 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从始至终按技术要求完成生产任务, 最后由实训指导教师按相应生产任务的考核标准进行验收。如造林施工管护的做法是:在教学实习林场建立学生专业劳动基地, 每年从基地中划给林业技术专业每个班一块地 (约10亩) , 组织学生挖坑→种植→抚育 (幼林期施肥、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 , 全过程责任落实到学生班, 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林场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实训指导教师由任课教师和林场技术人员组成, 责任是设计造林施工管护方案, 加强造林施工管护过程的指导和检查, 并按考核标准验收造林成果和评定学生成绩。 (3) 技能鉴定。森林培育模块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有林木种苗工、造林 (更新) 工和抚育采伐工, 其内容涵盖了森林培育模块所有的实践技能项目, 是对森林培育模块实践教学的巩固和深化。充分利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术鉴定站建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有利条件, 每年都组织开展这几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为了达到预期的鉴定效果, 在每次鉴定前都认真开展技能培训工作, 使学生巩固了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了鉴定通过率。据统计, 近3年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参加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和营林工总人数为265人, 通过人数251人, 一次性通过率达94.7%。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既培养了学生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 又使学生获取了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将来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阶段, 学院经济实体——教学实验林场和柳州市赛特植物组培中心接收部分顶岗实习。学生在教学实验林场参与造林项目开发和造林工程监理, 在柳州市赛特植物组培中心参与桉树组织培养、容器育苗、扦插育苗和苗木销售等。毕业实习结束时, 由“实体”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评定实习成绩。

(三) 工学结合的效果

1. 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通过责任承包、模拟实训、技能鉴定和顶岗实习, 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理论联系实际, 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过硬的林木种子生产、苗木生产、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施工管护、造林工程监理、抚育间伐和主伐更新的能力, 掌握了从事林业工作的重要专业技能。

2. 培养了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通过校内工学结合, 学生接触了苗木生产管理、造林生产管理、造林工程监理、苗木销售等管理工作, 熟悉了各项工作的生产流程和林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行业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 (下转第163页) (上接第169页) 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工与学的结合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院的林场、苗圃和组织培养中心等工作场所参加实际的工作或模拟实训, 亲身感受到实际工作的职业氛围, 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态度、职业道德, 接受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 锻炼了吃苦耐劳和勤劳诚肯的精神, 为将来成为职业人做好了铺垫。

校内工学结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施森林培育模块的校内工学结合, 对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亚丽.高职制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卫生管理, 2007 (9) .

[2]何七荣.谈工学结合模式的生产型实习基地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工学结合”总结5 篇5

基本情况:

2006年,我校成为广东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我们先后四次到清远市招收半工读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清新县、英德市、佛冈市、等地。开设机电、烹饪、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共有7个机电班,2个烹饪班、1个电子商务。两届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就业率为100%,而且就业质量高,很多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基层管理者,最高的月薪已达到五千多元。

机电、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分批到海信科龙空调有限公司、广东康宝电器有限公司、广东东泰五金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广东东菱凯琴集团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烹饪专业的学生分批到顺峰山庄、福盈酒店、皇帝酒店顶岗实习,采用一学年里,一学期在学校学习专业课和文化课,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赚取学费的形式。机电班学生包住平均工资1600元/月左右,烹饪班学生包吃包住平均工资1000元/月左右。具体做法:

一、广泛调研,寻找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结合共赢点。

我们深深感到要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顺利推进,选好合作企业是关键,我校选择合作的前提条件是机制灵活、有一定规模、具有核心生产能力的大型的知名企业,而且领导重视支持,能给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住宿环境、活动场地和福利待遇的。经过筛选,确定四家普遍认同半工半读模式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与他们签定了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协议。它们分别是: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东菱凯琴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企业,以生产小家电为主,拥有十数家分厂,员工逾180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名,厂房面积超40万平方米的大型企业。公司产品95%以上出口到欧洲、美洲、澳洲等发达国家。2004-2006年,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和“广东省专利试点企业”,并组建了“广东省电热电动小家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实验室通过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L国家认可。

广东康宝电器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近5000万港币,现有固定资产3.8亿元,厂区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员工近2000人,十六年来一 直是全球最大的消毒碗柜研制、生产基地,享有“世界消毒柜王国”的美誉。

顺峰集团公司1990年1月创建于“中国厨师之乡”广东顺德,迄今为止已经在国内外建立了40余家连锁店,员工6000余名,主营高档粤菜海鲜食府,年营业额约15亿元人民币,2004年上缴国家税收3800万元,同年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为8.2亿人民币,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佛山顺德福盈酒店是中外合资,按国际四星级标准于2003年兴建的多功能商务酒店,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其属下的朗晴居海鲜酒家历史悠久、出品一流,是“中华餐饮名店”。

企校合作,只有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真正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建设,才能持续发展。四年多来,学生在企业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也得到一批素质高,纪律性强的初级技能型人才;学校把企业作为师资培训、产教研结合的基地。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共赢。2009年12月,“海信科龙梁銶琚职校生产线”顺利开线,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为全省中职学校走“工学交替、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之路发挥了示范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联系实际,开设适应市场需求和半工半读特点的专业和课程

我们深入企业进行调查,与企业家们共同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思路和方法,探讨如何找准双方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顺德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我校实际,选取了机电类专业和烹饪专业作为试点,为更好地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与合作企业协商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还结合岗位需要,制定了岗位能力标准。学校与企业一道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开展课程和教法改革、开发新教材,按“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生产岗位需求,编写适合半工半读班学生的教材,目前已编写了23门教材,我们的教材,在内容上突破了专业学科本位思想,注重安排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内容,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各专业的课程和技能训练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 “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实施“专业模块”教学,除开设文化课基础模块外,按照职业岗位的不同,开设多种专业模块,如机电专业分为机电、数控、模具三个方向,分别配备学校专职专业理论教师和企业实训指导师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有兴趣的2种,既保证了学生文化基础课的功底,又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兴趣,自主选择学习专业模块,学生学有所好,学有所专,学有所成。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分配有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时间,按基础课15%、专业课55%、企业岗位课30%进行分配,采用分层次教学法。通过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整合、改编或新编,使企业“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之中,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推行“双证书”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纳入实训计划,通过专业技能考核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成效,实现了学生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三、校企联动,校企合作参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学校工学部与各公司的生产部和人力资源部、培训部联合成立了“学生实习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教学与生产时间,利用双休日和工余时间为学生授课,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实现了校企共同培养。专业理论课由学校派专业教师任课,实践课由企业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和设备资源,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对学生的考核,分为应知、应会两个部分,应知部分由理论课教师考核,应会部分由企业工人师傅在学生实际生产中结合产品

四、质量考核,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每一次生产任务的完成过程都是一次考核过程,实现作业与产品合一。还聘请了企业的专家担任学校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他们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指导工作。顺峰山庄总经理、中国烹饪大师罗福南为我校烹饪专业竞赛队参赛的事费尽了心思,他多次亲临学校指导,并让学生到他们酒店强化训练,结果我们的参赛老师同学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海信科龙(广东)空调公司的中层管理干部和工程师定期定时为学生上课,让学生了解公司的管理、运作以及基本技术。

四、深入细致,管理工作效果显著

为了更好做好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工学部,由主管行政、部长、班主任、下班老师、驻厂老师组成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通过深入调研,我们了解清远学生有以下特点:

1、大部分学生家庭困难,家里子女多,父母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们。

2、大部分学生劳动态度好,有刻苦耐劳精神,有强烈学习欲望,但基础不好。

3、由于缺乏引导和关爱,部分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心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4、小部分学生家庭环境好,好逸恶劳。针对学生的情况,我们要求工学部的全体老师以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作为切入点,关心爱护他们,在班级营造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安排分类型、分步骤进行教育。每次都要求学生提前来到我们学校,我们组织了各类人员对他们进行了系列教育,内容包括:介绍顺德的风土人情、学校简介、企业文化介绍、专业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辅导、校纪校规教育、班纪班规制定、军训等。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每班派一位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24小时跟踪教育,班主任每周3次以上到企业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每周一次班会课。对于在学校学习的班级,工作的重点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到清远招生、选择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与企业签订合同、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待遇到处理学生中的突发事件,我们都全程跟进。学校领导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特别是晚上到企业了解学生情况,定期召开部长班主任会议,检讨阶段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我们特别注意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专门成立就业指导组,把企业招工信息进行汇总归类,有针对性地分批进行推荐。学生就业质量非常高,60%的同学走上管理或技术岗位。由于考虑周密,工作细致,各项工作都推进得比较顺利,基本上能做到学校满意、企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

五、成果

1、学生满意

实行工学交替,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的有效结合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了解各个服务环节的质量要求,获得适应生产、服务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在顶岗生产的过程中,学生对企业文化、对就业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对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综合职业素养,为学生的优质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海信科龙梁銶琚职校生产线”为我校顶岗实习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同学们可以熟悉生产线流程,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得到锻炼。正如我校学生范桂兵所说:以前担心即使有书读,但读完后也不一定找到工作,现在慢慢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学校里学的东西能直接用到 工厂上里,而工厂里不懂的东西又可以在教科书里找到答案,只要自己用心去学,就肯定越来越精,就业就不会有问题。这两届毕业生就业质量非常高,60%的同学走上管理或技术岗位。

2、家长满意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一些家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让孩子缀学.推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实行零收费入学,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用通过顶岗实习获得的报酬,支付学费,这样既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学生又实实在在地学到一技之长,真正实现入学一个,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今年的毕业生机电073班的陈文洪同学到企业顶岗实习赚取的钱除了交完三年学费和扣除生活费,还剩6900元寄回家。

3、学校满意

半工半读办学模式,虽然我们只实行了近一个学期,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它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为学校从学科型向技能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的零距离就业教学改革。比如,我们机电专业的老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发现了这门课的技术要点在哪里,马上就回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最近一次技能课测试成绩,半工半读班的成绩比普通班学生的还要高,说明这种模式很有效。另一方面促进了校企深度和广度合作,为产教研、产学研提供一个更高更宽的平台。如我校美术专业师生参与康宝产品外型设计,模具专业老师与企业一同研究模具开发与技术改进等,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产教研能力。

4、企业满意

仿真工学结合 篇6

一、修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指学习中有工作, 工作中有学习, 如英国的“三明治” (Sandwich Education) , 美国的“合作教育” (Cooperative Education) , 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 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近年来, 酒店管理专业结合专业建设目标, 修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确定四段交互成长式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生三年在校时间划分为四段, 一年专业基础学习时间、半年校内生产性实训时间、一年专业技能学习时间及半年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理论与实践交互、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交互、实景与实境交互、学校与企业交互,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技能、管理技术及经营潜能。实践证明, 这种“1+0.5+1+0.5”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 重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一致性, 提高了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缩短了学生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训实习教学过程

(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阶段

酒店管理专业拥有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验宾馆) , 包括饭店前台操作实训室、饭店客房操作实训室、饭店大堂操作实训室、饭店酒吧与茶艺操作实训室、饭店多功能厅操作实训室、饭店宴会操作实训室、饭店中餐厨房、饭店西餐厨房、酒店管理软件系统实验室、餐饮管理软件系统实验室等。修改后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规定本专业学生在第二学年要在实验宾馆里完成至少半年的生产性实训。实验宾馆模仿酒店的相关组织机构, 设置运营协调部、房务部、餐饮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力资源等部门, 由相关专业教师任部门经理, 下置若干“准工作岗位”, 让实训学生参与进来, 了解酒店工作岗位与工作流程, 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其间, 结合学校教职员工实际情况, 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学生每天为在校的150名左右的教职员工提供午餐现场服务。2007年底, 为检验校内实训教学效果、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及展示实训教学成果, 酒店管理专业携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策划组织了200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迎新年中西餐自助晚宴活动, 自助晚宴的“客人”是全体教职员工及特邀嘉宾共计300余名, “现场工作人员”是全体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及部分指导老师。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学生在实训老师带领下, 依据晚宴规模及晚宴主题, 精心开展了晚宴流程设计、菜单设计、环境布置、现场服务、活动总结等工作。迎新晚宴活动推动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 获得很好的实训效果。

(二) 校外顶岗实习阶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上海旅专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扩大合作企业面, 逐步形成了四位一体联动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即在学校实习办、各系科、学工处和实习单位等四方位共同配合下实现顶岗实习的有效有序管理。

酒店管理专业校外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 为期半年, 是学生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综合应用阶段, 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的关键环节。

1.实习前期准备

(1) 利用学校资源展示实习基地风采。在学校的网站、校内的宣传屏幕、实习信息专栏上展示实习基地的风采, 同时由学生社团定期编写和发布《行业快迅》, 通报行业内最新消息, 以增强学生对企业及其文化的认识。

(2) 由实习带队老师与班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教育, 并邀请企业领导及专家来校开展行业入门讲座, 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如邀请上海明天广场万豪大酒店总经理来校介绍酒店职业人的必备要素, 邀请上海大宁福朋喜来登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来校做“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酒店人”讲座等等。

(3) 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与学生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 明确实习期限、实习内容、实习生待遇、实习生录用率、

SQL SE RVE R 2000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以《SQL SERVER 2000》课程设计为例, 整个教学过程在宏观上采用“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考核”, 在微观上采用“项目分组”、“巡回指导”、“量化考核”的方法, 分析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一般实施过程, 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设计;项目实施;SQL SERVER

陕西刘引涛

引言

高职教育的重要体现是职业特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达到职业教育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在教学时间上多于普通本科教育, 而且其内涵也有很大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能力的养成、技术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软件技术专业一个班级《SQL SERVER 2000》课程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实施和总结, 分析出一般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学习。

1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开发或研究。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存在困难是必然的。所以, 实践教学的教师, 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去适应新的学习对象, 渡过难关。要实施好实践教学环节, 必须对实践教学的特点有所认识。实践教学环节有以下特点:

⑴以学生为中心, 基本上是学生操作, 教师旁观指导。学生的

校企双方的职责等, 以保证学校、实习生、商, 改进完善实习教学。企业三方权益。3.实习后评价阶段

(4) 在学校实习办组织下召开实习动员大会, 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实习要求与实习任务及实习的重要性。为配合大会的顺利召开, 在实习前三周, 由实习带队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实习管理的教育, 介绍实习基地情况、实习管理制度等;由班辅导员对实习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2.进入企业实习阶段

三、推进工学结合带来的效果

(1) 企业部门主管或经理对实习生进行入职教育, 使学生尽快了解企业情况, 缩短适应期, 然后组织统一考试, 只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才能到岗位上实习。

(2) 企业按照实习就业协议书, 选派经验丰富的酒店指导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实习指导, 并定期组织召开实习生座谈会, 与实习带队老师、实习生交流总结实习经验, 了解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与学校实习办、专业负责人沟通协注意力和教学活动由学生自己来支配, 学生占主动地位。

⑵知识综合 (涉及多门课程) , 考虑多方面因素。

⑶能力的培养, 以动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⑷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不一定在教材上找得到, 要靠自己去摸索。

⑸学生从课堂教学转到实践现场, 会出现不知从何做起的感觉, 需要教师引导。

2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实施

从宏观的课程设计而言, 把《SQL SERVER 2000》课程设计分为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考核三个阶段, 指出整个课程设计环节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应该达到的项目要求、项目实施的过程 (比如选题要求、设计要求、设计过程要求等) 以及项目考核办法。从微观的课程设计分为项目分组、巡回指导、量化考核三个阶段, 从而推动整个实践环节, 提高教学效果。

2.1宏观课程设计

在宏观课程设计教学中, 把整个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如下

能力、深化内涵的过程, 使自身管理水平、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得以提高, 推进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习结束后, 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评定, 填写专业实习成绩评定表。同时, 学生要总结实习情况, 撰写毕业实习报告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 因实习报告内容与学生自身工作密切相关, 避免了毕业论文千篇一律、抄袭现象, 学生会更加认真的对待, 写出的毕业实习报告也更有可看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007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双证书获取比例达到80%。招生情况也是一年好于一年, 今年共招285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 比2005年增加50%, 占总招生人数的25%, 入校生整体素质比前些年有所提高。

酒店管理专业坚持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双轨教学模式, 效果突出, 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学校合作办学, 学校近年来成立了丽嘉班、万豪班两个校企合作班, 与酒店方共同设计课程体系, 同时店方派专人投入到日常教学中, 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合办学。

同时, 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 需要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管理, 加深了专业教师对企业的认识, 也是教师自身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9) .

仿真工学结合 篇7

一、职业院校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中逐步提高办学水平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其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具体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1) 这样的办学模式, 一开始就是在适应市场需求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 因而必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从目前所形成的诸多校企结合的模式中可以看出, 它的推进并不存在事先确定的规范性标准, 完全是在实践中校企双方自然形成的一种契合。在这种相互结合的过程中, 企业找到了自己所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使企业的发展具有了人力资源的保障;而职业院校为自己谋取到生存的现实环境, 使得自身在发展中具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正是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

有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占据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的半壁江山,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定位。这一定位是符合职业院校自身特点的, 使我国的职业院校终于摆脱了多年来简单沿习普通院校办学模式的不合理做法, 促使职业院校由过于关注学历教育向职业化训练、技能型培养转变, 使它真正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千千万万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任务, 为国家实施经济结构由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必须注意的是, 我国职业院校的这种推进过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更确切地说,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需要为职业院校开展“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提供的现实的条件。同时, 由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变化与改革, 不断调整着这种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使得“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在实践中的模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促使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日趋提高,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同时政府在推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现实困难。

二、目前职业院校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正如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中存在着现实的矛盾和问题, 政府引导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各职业院校自身都还需要在适应市场的变化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 完善管理体制, 因此我们看到, 目前, 在推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践中,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诸方面:

(一) 形式上的结合大于实质性结合

职业院校一般都有关于“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要求和计划安排, 但许多职业院校只是把它局限于教学过程的一个部分, 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因此在执行教学计划时, 就很难确保“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际成效, 往往是根据院校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来安排学生的实训或实习。这样往往使“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只成为学校教学组织过程的必要环节, 而不能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这就造成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利益上的共同性, 彼此的诉求不尽一致;同样, 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来说, 可能出于某种考虑不得已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 但未必真正承担自己的责任。其结果, 校企之间在这样的结合过程中只是如期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而已, 双方并未就此形成内在的紧密联系, 难以使学生的这种实践活动变为双方长期发展的纽带。正如有些学者分析的那样: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多数还是松散的、短期的、低层次的。这种合作无论是与国外相比, 还是与国内综合性高校相比, 其实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而是被名目各异的所谓模式或范式给形式化了。 (2) 显然, 这样的校企结合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结合, 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有人对这种校企结合方式进行分析, 指出导致校企合作形式化的原因在于:政府推进而企业无动力。既有观念制度上的障碍、法规机制上的滞后, 也包括政府、企业、学校方面存在的局限。 (3)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 这些都确实是影响“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因, 但具体从职业院校来看则不难发现, 为何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中, 面临着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 各职业院校在实施“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中表现会大不相同。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从职业院校自身来看, 如果不关注企业的实际需要, 只是考虑自己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那么企业就一定不会积极地给予配合, 双方难以融为一体。

(二) 结合的形式过于单一, 缺乏灵活性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结合方式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 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成效, 否则是难以持久的。近年来, 不少职业院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这方面的问题, 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但同时有许多职业院校还未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校企结合形式, 甚至继续沿用传统的校企结合方式, 如“走出去、引进来”就是典型的一种。应该说, 这样的校企结合还只是两方面的外部结合方式, 彼此之间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内在融合, 更难以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纵观今天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可以看到, 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会根据外在市场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 所以他们对人才的需要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对人才类型及技能要求都不会是固定的,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应根据企业的需要顺势而为, 对与企业结合的方式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一点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并没有做好, 导致校企之间的沟通层面过于狭窄。尤其是职业院校在面对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时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 从而使得企业缺乏与院校进行结合的积极性。

(三) 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以确保结合的有效实施

从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考虑, 应该形成健全而有效的管理机制, 使“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有序运行, 避免个性化操作所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就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来说, 主要还是依靠自发的或在基于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情感机制维系。由于情感机制缺乏稳定性, 造成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效果不理想。 (4) 这会导致校企之间的结合出现随意性、盲目性, 不利于院校的专业建设, 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进而严重影响到院校的社会声誉, 最终会制约职业院校自身的长远发展。显然, 职业院校开展“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若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管理, 是难以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其结果导致双方对于彼此的结合均缺乏应有的责任心, 这样的校企结合只能是为某种任务的完成而形成的短暂结合, 无法达到校企结合所应达到的效果。

(四) 教学管理与评价标准不够合理

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出发才能真正有效, 而教学质量的高低离不开教学效果的评价, 所谓教学效果的认定又必须着眼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 社会对它的评价就必须着眼于所培养的人才实际具有的技术能力及开发研究的潜力。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开放的、可操作的技能评价标准, 但其对职业院校内部的实际影响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校的内部教学管理仍然是封闭式的行政化管理,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多是注重程序上的合理性, 而忽视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实际成效, 这就导致了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背离, 教学效果评价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背离。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 比如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师们获得了相应的奖励, 而本校所培养的学生照样就业不理想。而且所谓的科研项目也并没有对企业的实际需要产生积极的影响, 只是沉积为并无多大使用价值的学术成果。调查显示, 社会对当前我国校企合作的总体评价不高,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错位、科研能力不强, 使得职业院校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 多数校企合作只能局限于学校向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的方式。 (5) 这显然与社会对职业院校的期望极不相符, 背离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院校的初衷。

三、提高“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实效的措施

从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考虑, 能否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引领其健康发展, 直接关乎着职业院校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潜力,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效。

(一) 明确认识, 把握方向积极引导“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之所以在实施“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中出现形式主义的倾向, 就职业院校方面来看, 很大程度上与思想认识不足、发展方向不明有关。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办学指导思想, 主动寻求与企业的结合, 把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做为自己义务容辞的责任。这样的认识会促使职业院校改变以往封闭式的办学模式,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真正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办学的目标, 实现校企之间真正有效的结合。从目前“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情况看, 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合作项目中企业参与的深度不够。作为职业院校必须认识到, 企业对于适应自身发展的人才的需求是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这就是职业院校办学的现实起点, 也是最终检验职业院校办学成效的评判标准。

(二) 健全管理体制, 形成有效的机制推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施

就目前实施“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现状来看, 企业方面的积极性并不太高, 这既有社会性原因, 又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机制上的原因。对此有学者已做过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为了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 改变目前“学校一头热”的现状, 职业院校和政府要充分保护和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既要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又要制定诸如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措施;职业院校层面也要考虑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 通过与企业共同介入、共同管理, 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6)

职业院校管理机制需要完善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以确保人才培养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这涉及到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组织及监控、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诸多方面。目前这些方面都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 关键是要与本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并有效实施。第二, 建立灵活高效的工学结合的工作机制, 以体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职业性的特点。主要应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 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工作机制的运行必然涉及到企业, 因此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他们的实际利益。目前在实施“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就遇到企业管理与利益方面的实际问题, 比如管理和指导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安全和经费等问题是制约大多数企业参与教育的主要因素。 (7) 工作机制的建立必须是校企双方互动的过程, 而且在工作过程中双方的利益都能得以实现。目前在职业院校管理实施中, 专业委员会的组建是比较合理的, 适合目前的校企管理体制, 操作性强且管理成本较低。

(三)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充分反映办学的质量

现行的职业院校教学评价体系注重知识传授, 过于关注教学过程的程序性要求, 难以体现出教学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性思维形成的影响力, 对教师的考核偏重于教学任务和工作量的要求, 难以反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成效, 这不符合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所以, 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反映教学的真实成效。它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 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工作任务来安排教学活动, 打破以知识单元安排教学的模式, 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以提高。与此相应的教学评价就应按工作任务完成的成效而不是简单的教学工作量来进行。第二, 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所要关注的是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活动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而不是只强调教学方式的规范性和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第三, 教研 (科研) 的方向。教研方向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突出企业的实际需要, 改变目前偏重于学术性的研究方向, 引导职业院校教师着眼于为企业服务, 以项目研发为重点开展教研 (科研) 工作。

(四) 打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通道, 为学生进入市场创造条件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是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本质所在。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 又使企业使用人才的成本加大, 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管理成本更大。这导致企业对人才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但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又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这应该是有利的机会, 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打通与企业之间的通道, 以“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为平台, 为学生进入企业创造现实的条件, 从而实现学生进入市场的目的。这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第一, 形成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 使双方在合作中真正实现双赢。这是“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现实基础。第二, 建立起学生进入企业前的筛选机制, 确保进入企业的学生真正为企业所用。这既能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 也给部分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增加一定的动力, 促使其转变学习态度, 尽快提高自身的技能, 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育人环境,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高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第三, 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的交叉任职机制, 除了专业教师外, 还可以考虑负责学生政治教育的相关人员到企业任职, 甚至职业院校的各级管理部门也有必要去企业任职, 以互通信息、交流成果, 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 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 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符合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才能与企业之间建立真正的合作机制, 使“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富有成效。企业对员工素质的需求首先表现在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及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三方面;其次是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8) 职业院校应以此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实际问题:第一,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制定针对性很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不能只是一般的概念性表述, 要使企业对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直接认可并合理使用。第二, 如何培养。职业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这既涉及到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 又与教学模式和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关, 还受到学校育人环境的影响, 需要学校综合考虑, 形成校内教、学、管一体化的人才成长氛围。第三,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这是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判, 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既要反映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的程度, 更要反映学生适应社会、完善人格方面的素质。职业院校可以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方法进行测评, 同时, 还应对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和生活表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增红:《校企合作“双向参与、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 载于《职业技术教育》, 2009年20期, 第61页。

[2][4][5]喻忠恩:《论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 载于《职业技术教育》, 2009年第22期, 第33、35页。

[3]邢晖:《校企合作走深处进出办学热两头》, 载于《中国教育报》, 2007年3月30日。

[6]徐金寿、张建平:《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载于《职业技术教育》, 2009年第20期, 第93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初探 篇8

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模式。它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减轻学业上的经济负担,毕业后能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职业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使自己的行为逐步达到行业规范的要求,达到企业对岗位的要求。学生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扩大知识面。

3.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4.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增强参与社会的竞争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共事,学会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礼貌待人;学会同领导相处,学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5.工学结合为贫困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学习与工作期间,一边赚钱一边学习,在职完成学历教育,做到工作与学习两不误。

6.实行工学结合,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顺利对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使他们在毕业时能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

二、实施的途径

工学结合有以下几种形式的半工半读实施途径:

1.以校办企业为平台实施工学结合

学校建设“前店后厂”式的实训工厂。利用校办企业平台,组织学生在校办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学生的平时实习放在一种企业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熟悉了生产设备,体验了现实生产,感受了企业文化,明确了学习目的,提高了实践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就业心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继续接受技能教育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工学结合模式使职业学校做到了“企业、学校结合;师傅、教师结合;产品、作品结合;经营、实习结合;生产、教学结合”,使师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企业的工作任务。借助于企业环境和实际生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了解企业市场的需求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又可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一支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具有“双师”资格的综合型教师队伍。

2.生产突击型工学结合

这种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组织学生在企业生产旺季到企业进行顶岗劳动,平时则在学校上课。学生到企业顶岗劳动,从中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满足了企业对人力资源阶段性的需求;同时,学生又通过参加劳动获得报酬,减轻了家长负担。但是这种工学结合方式存在“学生工作的专业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仅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工学结合的目的是多元的,“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仅是其目的之一。“生产突击型工学结合”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和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还是很有利的。因此,只求与所学专业有联系,不求完全对口。虽然有时这种工学结合时间仅一两个月,但有企业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在就业面试中往往具有很大的优势,企业人事经理往往很看重这些经历。

3.课余工作式工学结合

课余工作式的工学结合方式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企业劳动。这种工学结合方式,既可让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又可通过实际工学结合体会父母的辛劳,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学习上会更加勤奋;还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既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这种工学结合方式中,学校和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推荐工作岗位。学生具体从事何种工作、在哪里工作,都由他们自己选择。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汽修专业有的学生周末到修理厂打工,这些学生在上一体化专业课中,动手能力明显比没有到企业实习过的要强。虽然学生普遍反映工作比较辛苦,但大部分都能坚持下来。在与学生交流中,学生坦言:“课余工作经历使我们早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三、工学结合的优越性和灵活性

学生进入企业,结合专业进行训练与生产,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可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设备、制度、管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顺利上岗就业做好准备。

工学结合可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学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和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只有工学结合,才能创造出技术教育工厂化、车间化的真实环境与职业氛围,才能构建师傅与学徒式的技术教育传递链条,才能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经历与体验,以及企业文化、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感受与培养。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社会实践,拓展了知识面,加强了纪律性和合作精神,端正了劳动态度,提高了竞争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企业还可为学生提供就业安置机会。

工学结合会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依托企业培训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条件允许的学校可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实现人才的双向交流。当今时代,岗位变化、技术升级非常快,只有依托社会特别是企业,统筹社会资源,才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建成一支适应时代需要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工学结合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使教学更讲求实效。工学结合要求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必须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突出本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

结语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实施。虽然具体的操作过程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阻力,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已得以充分展现,其应用推广已成一种必然的趋势。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长效机制,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就得找准校企双方利益共同点,促进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的校企深度合作,最终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彩锋,李彩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2010,(1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7).

仿真工学结合 篇9

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 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 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 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 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 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深度“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必将导致的“额外成本”使“工学结合”长效运作成为难题

1. 合作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企业开展任何一项合作, 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追求“盈利”是企业的本性也是企业最终的目标。当然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付出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 营销专业不同于理工科或酒店管理等专业, 对企业来讲, 接收一个实训生相当于多一个免费的劳动力, 而营销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实训不仅不能够帮助企业产生效益, 而且给企业带来诸多麻烦, 关于客户的商业机密也是企业不愿意让实训生接触的, 而且, 我国“工学结合”中涉及的学生安全、技术保密、成果分配和学生待遇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健全, 企业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基本没有回报的风险, 因此, 如要进行深度的“工学结合”合作, 企业付出的必将是成本。

那么, 针对营销专业所开展“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对企业有何收益呢?从理论上来讲, 收益来自于实训的学生转化成企业的员工, 但实际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必须成为企业员工的约束。企业开展通用的或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 如果培训后的员工流入其他企业, 培训企业的投资就产生了外部性, 其他企业就可以不用支付任何培训费用而获得培训的好处, 必然产生“搭便车”行为, 因而任何企业都不愿意开展一般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而企业内部特殊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针对具体企业的特殊需要开展的, 存在着比较小的外部性, 企业培训投资能够有效地回收, 因此, 企业愿意开展这方面的培训。

2. 高职学院的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充分的合作, 让学生能够到企业参加岗位实习, 与传统的培养模式相比, 不仅要增加许多工作量, 如联系用人单位、组织用人单位对学生面试等, 而且还要增加许多开支, 如联系工作的差旅费、通讯费, 以及学校相关人员的工作量津贴等, 加上很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作无法支付报酬和津贴, 甚至还要向学校收取一定的费用, 因此培养一个工学结合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而目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没有专项资金, 因此必然会产生额外成本的问题, 在学生的每年度的学杂费用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的基础上, 该成本的出现必将导致学校收益的减少, 出于减少成本的角度考虑, 部分学校放弃了工学结合的实践;更多的高职院校会采取相对传统但节约成本的“工学结合”的模式, 比如在校内模拟实训、采用软件实训等, 但对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 最主要的技能就在于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及顾客作出灵敏的反应, 脱离了市场的真实环境, 收效甚微。

三、营销1P理论——第三方买单解决“长效运作”成本问题

1.1P营销理论。例子:Google仅有两人创建, 原始投资几可忽略, 然而短短几年, 其市值已达1000多亿美元。Google目标顾客免费使用搜网, 也可以说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为0;Google同时把它的服务提供给多个目标顾客, 其实它的盈利来自第三方买单———想让搜网者优先搜索到自己信息的第三方顾客。

在营销4P的模式下, 企业自己支付产品、渠道、促销这三个P的成本, 收益售卖3P的价格即1P。利润=1P-3P。而在上例中, Google的使用者 (网民) 支付的价格为0, 即1P为0, 按照4P理论, Google是要亏损的, 但是, 由于第三方的买单令Google的业绩居高不下。因此, 1P=4P+第三方买单。1P理论引入了第三方参与分摊企业的成本, 解决了企业的价格小于平均成本还能盈利的问题。

2.1P理论在营销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中的运用。

(1) 1P理论适合高职教育。根据市场经济理论, 高职学院也是独立经济实体, 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与普通企业是同等的, 因此, 1P理论对高职院校同样适用。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充分的合作, 让学生能够到企业参加岗位实习, 必然会产生额外成本的问题, 如果有第三方为此买单, 深度合作、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就有长效合作的依据。那么, 第三方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第三方是谁?

(2) 利用利益关联网寻找第三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学生了, 与此同时由于此类培养模式最贴近实际的工作环境、真正体现高职学生的“零距离就业”的可能性, 培养的学生必然受企业的欢迎, 因此“企业找不到有用的员工、学生却大量找不到岗位”的怪现象就会随之消失,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态会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绝大部分属于“结构性失衡”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非常关注也是力求解决的事情, 该模式的实施也为政府解决了部分难题, 因此, 政府也是受益者之一。当然, 对通过招聘获得了“工学结合”培养的优秀员工的非合作企业来说, 借助搭便车的方式, 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即获得了本应培训才可上岗的员工, 节约了培训费用和时间。

(3) 第三方买单方案。根据以上的分析, “工学结合”模式的受益者主要集中在学生、政府以及“搭便车”的企业三类, 涉及到劳动力市场交易的原则, 由非合作企业支付费用具有不可操作性, 因此, 以下方案仅仅从学生和政府的角度来考虑。

方案一:学生买单

高职学院的学生除了在缴纳国家规定的学杂费之外, 还应向提供“工学结合”机会的企业缴纳一定的企业实训费用, 其金额由企业根据“工学结合”深度来确定, 一般为学生最初参加工作的月薪的两倍, 作为对学生的承诺, 企业人事部门可以与学生签订实训以及今后在企业就业的协议。根据我们对高职营销专业“工学结合”情况所做的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企业对义务的校企合作工作是极其不配合的, 而且并没有真正为学生解决实训问题, 流于形式;有极个别的企业出于社会责任感以及回报社会的感恩情怀, 积极深入的与学校合作,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训环境和条件, 为每位学生配备实践教师无私的将自己的客户资源以及经验与学生共享, 学生因此受益匪浅, 但遗憾的是, 企业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学生实训结束后没有留在企业, 企业的培训投资产生是的外部性效益, 为同行免费培训了“零距离就业”的员工, 节约了竞争对手的员工“获得成本”。

“轻易得到的不值得珍惜”, 付出的多少往往与珍惜的程度成正比, 对企业如此, 对学生也如此。为了让企业能把校企合作, 为学生提供的培训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 首先要让企业有约束, 有了“实训以及就业的协议”, 学生就不仅仅是学校的人员, 更是企业的后备力量, 对准员工的投入能让企业更有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 学生支付了企业实训费用之后, 将对企业的实训过程更重视, 即便学生毕业以后有更好就业机会而放弃在企业工作, 企业付出的培训投资也得到了补偿。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 这个方案无论对企业、学生、学校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方案二:政府买单

根据国外的经验, 政府是否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调和支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 对该模式能不能很好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英国政府规定, 如果企业和学校实施“三明治”计划, 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 联合培养学生, 企业可以减免教育税。同样, 加拿大政府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

参考国外的经验, 建议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具体地说, 各级政府在人事、财务、奖惩、信贷、税收、考核等方面制定配套的支持工学结合的倾斜政策和鼓励性措施, 如企业参加工学结合可以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 也可以减免教育附加税, 或者直接将该费用从税收里进行抵扣, 从而提高企业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石明.营销模式的变革[J].销售与市场.2008 (10) (上)

[2].张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 2007

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篇10

关键词:工学结合,1+1+1,教学模式,探索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的意义

(一) 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育部2006年11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其宗旨是为了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以培养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 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变革的必然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展望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 从规模上, 高职高专教育将进一步占据整个高等教育一半以上的比例。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 探索出新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 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急切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 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 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 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

(三) 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同时,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定单式人才培训模式, 为职业学校前瞻性发展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专业设置依据, 有利于学生提早进入社会, 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 这对学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和社会的用人都是有利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分析

(一) 现有工学结合模式分析

现有高职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2+1”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即就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 一年在企业进行。应该说这种模式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切实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即2年的理论学习和1年的社会实践后, 学生直接进入工厂, 学生在工厂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缺乏反复实践的过程。

(二) “1+1+1”教学模式

“1+1+1”教学模式是将学生在学校的两年时间, 再分成“1+1”的模式。即在学校期间, 在校内实习基地和课堂上不断交替进行, 即学习一段时间的专业知识马上到实践基地中进行实践, 再回到课堂上进行理论的学习……如此往复, 保证课堂理论学时和校内实训学时1比1的比例。学生便能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消化和吸收专业知识, 当他们在最后一年到工厂去实习时, 真正与社会实际接轨。

三、“1+1+1”教学模式的具体执行方案

(一) 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1+1+1”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消化课堂理论知识为前提的,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使学生能够边学习理论知识, 边进行实践, 保证课堂理论学时和校内实训学时1比1的比例, 达到在校学习期间“1+1”的模式。以我校的服装企划营销专业为例。我校为了使企划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够满足国家对高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 培养出具有较强基础知识能力、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 同时拥有较好的岗位拓展能力的合格的毕业生, 前瞻性的在学校内建立了营销教学实训室, 实训室主要经营服装系学生设计制作的产品, 同时为了锻炼营销专业同学的实践能力, 组织同学自己到市场自己采购货品, 营销实训室的工作全部由学生自己承担, 在进行营销专业课程时, 例如商品陈列课程,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 马上到实训店应用, 将所学知识立即消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我校在实训室建设方面的成绩, 得到了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和欧迪芬国际集团的肯定, 在我院建立了璐比青年创业实践基地, 使学生开阔了实习实训的视野, 有机会在校内与国际公司接轨, 在实训期间, 同时掌握自己创办公司的流程以及在国际大公司里面的经营管理理念。

(二) 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

为保证工学结合“1+1+1”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实训任务和工作过程, 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 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 保证理论授课课时和校内实习实践课时达到1:1的比例。

(三) 实行“双师制”的教学模式

所谓“双师制”授课, 是指在一门课的授课过程中, 既有学校的专业课教师讲课, 同时聘请有工厂、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设计师来讲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实施下来, 学生在学校的两年基本上可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为1年的工厂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完全有效的利用在工厂实习的时间。同时由于学生对工作岗位的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也使得学生到企业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 适应岗位。有利于提高工厂的积极性。

(四) 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

工学结合“1+1+1”教学模式的推行, 强调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是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设计、管理能力, 应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 应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即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理论考试成绩, 一部分校内实训成绩。两部分成绩分别由“双师”确定, 各占50%。工学结合的难点在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这也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1+1+1”模式的推广, 使学生在学校就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顺利完成学校到工厂的过度, 节省了大量社会资源, 从而可以有效调动工厂的阶级性, 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校通过工学结合, 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是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可以减少培养成本, 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真正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 2007.

上一篇:植入综合征下一篇:温度—应力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