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美术教育

2024-07-20

儿童的美术教育(精选十篇)

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1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很多儿童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缺失的父母关爱会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心理和智力发展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长时间不在子女身边,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比较淡薄。其次,由于承担留守儿童教育任务的多半是祖辈,这些长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根据儿童的实际开展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会隔很长时间才会跟孩子联系,无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有的是直接给钱了事,有的不痛不痒地说两句,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师无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不能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家长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从留守儿童家长层面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老师进行交流。即使不在子女身边,也要利用现在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儿童的思想状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与老师进行沟通,掌握子女的学习状态,与教师探讨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其次,留守的祖辈也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不要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要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总结等教授给孩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水平。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能够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落后是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根本原因,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制度,发展新农村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状态的同时促进农村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好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其次,稳定和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队伍。根据上文中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缺乏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家长不在身边,优秀教师的缺乏等等人才的缺乏,甚至整个农村都没有完整的劳动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因此,需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施展才华、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让农民更加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3.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首先,在政府和相关职责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在人力帮助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采取措施,减轻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压力。政府要为农村留守家庭给予一些直接的扶持措施,如为农民工儿童进城提供便利;乡镇、村和妇联单位要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重视起来,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家长共同研讨留守儿童的教育,共同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亟须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政府、相关职责部门和家长、教师要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转型与变迁对我国很多的农村家庭产生了深刻影响,大量留守家庭的出现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成为当前热点的社会话题。在关于留守儿童的众多问题当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基于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为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袁凤琴,袁真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84.

[3]温晓帆,柴瑞桢.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2(4):186-188.

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2

王昕暖

这个学期,我班开展了《三字经》诵读活动。《三字经》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人百读不厌。

每周三下午,按时开展诵读《三字经》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识字量、表达能力、诵读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均有所提高。

在活动中,让学生懂得谦让、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讲孔融四岁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讲黄香九岁就知道用身体把被窝焐暖让父亲休息;“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是说人应该首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

诵读中,更让学生懂得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学,老何为”警示我小时候要用功读书;“玉不琢,不成器”告诫我人不经过锻炼是不会成才的;“勤有功,戏无益”告诉我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的人是一定会后悔的;“头悬梁,锥刺股”提醒我学习时一定要全神贯注;“昔仲尼,师项橐”告诉我学习应该不耻下问……

《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为我们讲道德,论古今,有名人英雄,有历史战争,有学习方法,有自然规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

徜徉在这样的经典诗文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洗涤。在这些精练短小的语句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他们明辨是非,学会感恩,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篇3

一、美术教育提升儿童的各种能力

(一)提升观察力

由于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简笔画为主,它可以吸引儿童对色彩和物体形状的注意,同时由于需要临摹而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识别力。儿童绘画的内容或手工折纸等都出自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乃至于童话故事中,例如托马斯火车、灰太狼与喜羊羊等形象。只有对身边事物感兴趣并且仔细观察的儿童才能够把简笔画或手工制作完成得更加具有想象力,也更形象。也有的时候儿童会通过记忆曾经的美术活动而在画面上再次把以往的场景描画出来,甚至会更具创造力地表现自己的绘画天赋。这不仅培养了儿童的判断、观察与想像的能力,进而也开发了儿童智力。

(二)增强记忆力

美国有一个喂养大猩猩的科研小组做过一个实验,让黑猩猩记住屏幕上一闪即逝的排列不规则的数字,结果它完全记住了,而人类儿童却失败了。这说明儿童的记忆力需要有意识的锻炼。儿童可以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记忆在头脑中,然后在纸上凭着记忆画出来。周而复始,久而久之,儿童的记忆越来越得到锻炼,也增强了。有时候我们看着儿童独自画出来的抽象式的画,虽然歪歪扭扭很稚嫩,但他们的绘画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现实的模仿。当模仿越来越成功而逼真时,他们的美术作品则越优秀。进行的绘画活动越多,他们的记忆力就提高得越快。

(三)促进创造力

儿童的智商需要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来表达,而美术教育恰好能弥补这一点,在美术活动中,儿童可以得到形象思维的锻炼,拥有直观性,能够启发他们的联想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当培养出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便能渐渐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想象与创作之中得以成长。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是美术的专有特征,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的基础,例如梦想飞翔的怀特兄弟。而创造能力的发展理所当然会促进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美术活动通过其特有的形象生动性和情感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儿童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二、有助于情绪宣泄

儿童有时会烦闷、焦躁、脾气火爆,他们有时需要发泄情绪。绘画是最好的宣泄途径,它比打烂东西、大声骂人要安全得多、文明得多。画画满足了儿童交流和表达的需要。儿童需要向成人表达自己的个性、想法、思维和情感,儿童缺乏这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只能选择其他途径,绘画就使儿童成功地把思想和自身联系起来。

同时,美术教育可以协调人的左右两个大脑,因为人在画画时,可以不使用有分析能力的左脑,凭着直觉,人们就利用了右脑来不假思索地真诚表白。这使绘画者的绘画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美术活动使右脑动了起来。右脑能够帮助儿童增强对事物的画面感。经常使用右脑,会对事物的直观感增强,描绘能力也提高,会促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对于美术教育,许多人普遍存在着过于片面的看法,他们认为美术教育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或是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美术有助于发展人的逻辑和形象思维,是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训练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能力和右脑功能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审美观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于启蒙儿童智慧和优秀人格大有裨益。

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4

(一) 教育即生长

教育是一种生长过程, 而生长就有其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1]。教育在儿童生长的过程中是一个特殊方面, 首先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发展不同的品格, 发展不同的能力。什么是遵循生长规律, 也就是要与环境进行互动, 让儿童在参与人和物的外部世界的活动中展现他们的天性, 天性就是教育过程最好的表现。

(二) 自我活动

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是自我活动或者自动性, 所以福禄贝尔非常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 他认为只有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把自己观察的东西成为自己的经验, 去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儿童才能容易的去感知事物, 从而形成观念。另一种教育方法就是游戏,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创造性的自我活动和本能的自我教育, [2]所以他主张为儿童建立公共的游戏场所, 因为游戏能让儿童受到一些潜在的教育。

(三) 儿童教育课程观

虽然福禄贝尔重视活动与游戏, 但是他也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活动和游戏都有教育的意义, 所以对于幼儿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要加以选择。根据这样一个原则, 福禄贝尔建立起了一个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观。

1. 自然方面的课程。

福禄贝尔认为大自然是儿童最好的老师, 在大自然中, 儿童可以自由的去观察自己想观察的东西, 他建议教师“每周至少一次带领儿童去野外上课, 让儿童仔细观察和理解自然向他们展示的景色”[3]。幼儿园要开展研究自然的旅行, 如果没有那么充足的条件,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里进行园艺、饲养小动物的活动, 这样也可以让儿童养成热爱自然的品性。

2. 数学方面的课程。

福禄贝尔创造了一套让儿童学习的数学用品———恩物, 传统的数学课程, 只会传授数学知识, 往往太枯燥导致儿童对于数学提不起兴趣。因此福禄贝尔就恩物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把形象的教具和游戏结合起来。儿童能掌握基本的几何形体的特征;掌握时间空间的概念, 也有了数的形成概念等等[4];恩物的教学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让儿童有兴趣的去学习数学, 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数学。

3. 语言方面的课程。

福禄贝尔认为语言是生命的体现, 他认为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听觉的, 适合儿童语言的是童话、诗歌、故事等, 这些都是儿童与外在事物联系的一种情感的表达, 当老师或别人讲述一个故事, 童话的时候, 儿童会认真仔细的听, 听完以后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现, 语言方面的课程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4. 艺术方面的课程。

每个儿童都有想自我表现的时候, 能满足这样欲望的课程就是音乐、绘画、雕塑等。音乐可以通过学习乐器、唱歌来表现、绘画是通过色彩来表现, 雕塑则是要求有很高的技巧[5]。但这并不是为了让儿童成为艺术家, 而是希望儿童能够全面发展, 不只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的发展。希望儿童能慢慢懂得艺术的涵养。

二、我国儿童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尊重个性, 全面发展

尊重儿童的个性, 要儿童的全面发展。当今很多父母不能正确的去正视孩子, 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附属品, 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很多父母从小就把孩子的未来规划的很好, 什么年龄阶段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打理的清清楚楚。但这样做很多例子证明只会适得其反, 会埋没了孩子的天分。

所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个性, 要清楚的看待孩子自己选择的兴趣, 一旦发现孩子的个性倾向, 就让儿童向着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发展, 这样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很快速的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 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很多家长认为的全面发展只是门门功课好, 但是从教育方面来说, 全面发展则意味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的发展, 幼儿有了强健良好的身体, 才能发展良好的道德和智力。

(二) 培养集体感情, 促进道德发展

福禄贝尔主张儿童从小应该培养与人交往的感情, 一种集体的感情, 培养一种共同的感情, 这既是一种教育问题, 也是一种道德问题[6]。首先让儿童先学会爱自己身边的人, 爱爸爸, 爱妈妈, 在集体中学会爱老师爱同学, 然后最后上升到爱社会爱人类, 达到一个最高的道德层次。

如何培养集体感情, 首先从家庭教育的方面来说, 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 很多家长采用溺爱的方式。很多孩子认为父母爱自己是理所应当的, 不会懂得自己也要学会爱父母。从家庭教育的方面来说, 培养集体感情也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做自己应该的事情, 教会孩子什么是分享的感情。其次进入了幼儿园或一些集体中,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共同来完成一件事情, 孩子们可以在共同完成事情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 并能快速的加强孩子之间的感情, 同时大家在一起相处, 孩子们也能感受到别人的特点和长处, 有利于孩子的自我学习, 也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健康的身心。

(三) 创造性是儿童最重要的能力

福禄贝尔很重视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他认为要从小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 儿童的教育期间, 创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高峰阶段。必须要给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去让他们创造。从而在这样的条件中, 创造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避免了儿童只停留在同一个方面想问题。在学校, 应该多多举行创新性的比赛, 多多鼓励儿童去参加, 这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儿童应该学会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结合, 能够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重新加工出来新的知识。所以无论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还是孩子自己, 都要能够创造条件去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袁慧芳, 彭红兵.福禄贝尔的经验课程出探[J].教育科学学报, 2007 (01) .

[2][5][6]陈艳容.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科教文汇, 2007 (05) .

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5

在一体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新的教育方式、教学策略尝试和应用,例如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又如资源教室的使用等来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试论如何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学前特殊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一)应用行为分析模式,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来改善特殊婴幼儿的行为,按他们的学习与训练的目标,设计情景和选定可影响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减或改善因某种症状导致的不良行为。

(二)认知行为矫正模式。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婴幼儿的不良认知,强调纠正有幼儿的认知曲解,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特殊婴幼儿在一个由2~6名同伴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

(四)差异教学模式。差异教学模式强调立足于特殊婴幼儿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差异,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要,促进其获得最佳发展。< 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首先,有利于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其次,有利于把握残障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治疗以便减轻残障程度并促进其向正常方向成长;最后,有利于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弥补其不足。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首先,有利于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其次,有利于把握残障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治疗以便减轻残障程度并促进其向正常方向成长;最后,有利于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弥补其不足。<

试论如何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学前特殊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一)应用行为分析模式,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来改善特殊婴幼儿的行为,按他们的学习与训练的目标,设计情景和选定可影响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减或改善因某种症状导致的不良行为。

(二)认知行为矫正模式。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婴幼儿的不良认知,强调纠正有幼儿的认知曲解,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特殊婴幼儿在一个由2~6名同伴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

儿童美术教育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6

1.我们习惯带着各种先入为主的主观经验,这种主观经验带上消极作用。自然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对事物本身的观察本身的感知认识。我们不必一定要引导学生观察形体构成的关系和结构方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光色的变化,空间存在状态,物象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深层次理解物象内在关系。我们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看天是怎样的,云在干吗?小鸟们又在唱歌,小草怎样从土里钻出来,路旁绿树长得怎样,汽车怎样奔驰……各种奇妙原始的视觉感受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像,都是孩子创作的优秀素材。必须强调:客观性的观察是观察者能如实地、正确地反映被观察者本身,即对所要表现的绘画对象的本身。

2.观察在教学中通常称为直观在训练中,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地观察,获得鲜明的印象。例如小狗小猫是孩子熟悉而喜欢的动物,绘画前可以放幻灯、最好是视频,对小动物进行观察,更有效的是对实物,三五个以至一群小动物的观察比较,把握小动物的神态,体态的特征,观察毛的颜色,动作等。在绘画中,通过实物直观或电化教学达到观察的全面性。但是教材上并没有太多的直观教学材料,教师就要根据本班孩子的现状有目的选择,不能“为观察而观察”,变成走马观花。每一次有组织的观察都应有目的性。这时教师的引导是举足轻重的,有必要学习些被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并能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

3.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又是艺术家从实际的观察中得到。假如观察的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岂不是更好。所谓创造性的观察是指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或寻找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观看角度。也可以说是质疑,即问自己:“我观察到的只是这些吗? 可以从别的角度看到什么不同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每次观察到的都将有所不同,它能让观察成为一种多变的有趣的事。在日常的教学中,创造更多观察的机会,教会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甚至运用讨论式和小组式去观察。这样不仅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提供创造性观察的可能和空间,因为只有在和同学的讨论中学生才真正成为主动性的观察,并且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独创性见解。

教学生观察往往更容易被重视,而观察学生的创作能反映学生观察的方式的差异。何况教学生是过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而观察学生的作品是创作过程的结束,但又是下一次“观察”的开始。

4.从观察的主体来说,这环节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是教师。应该具有权威性,因为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应该是高大的,像一盏明灯。所以教师观察的方式是相当慎重的,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和喜好。所以教师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观察事物。观察是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得以反映。笔者认为表扬可以是点名,而批评就不妥了,可以对某一个小组提出建议。通常可以采用鼓励的口吻,用假设的方法进行就更好了。比如在上到《卷筒动物》一课中,一组同学做了一只孔雀,虽说不怎么成功,但笔者却说:“你们的作品与众不同,并且孔雀在制作上是相当有难度的,假设在孔雀的身体与尾巴的连接上改变一种思路,或……或……这样是不是更好了。课后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完成吧!”从该组同学的眼神中可以证明教师这样的点评是成功的。说鼓励性的批评难,其实表扬更难,教师必须说出美在什么地方,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样的点评对学生不但无益可言,相反,助长他们的傲气。所以教师本身观察的方式是相当重要的,它影响整个教学过程。

5.笔者前面讲到肯定儿童的创作价值,那么学生对作品的评价也值得肯定。教师观察的过程只是孤立而被学生观察在眼里。这违背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况且儿童本身是很喜欢去评价别人的作品。所以教师可以顺水推舟,邀请学生评价自己同学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好对教师的评价提出不同建议。这样使“观察”的方式从教师观察学生作品转变为教师“观察”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由被动接受成为主动参与。而且在无意中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观察”的方式更加彻底深入到学生中去。

在绘画课堂教学中,“观察”的两个方面,其实是一个整体。教给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到学生的创作;而教师观察的方式又推进更好地教给,教师应努力使两者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让观察的方式在实践中更具有艺术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

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反思 篇7

当前, 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美术教育, 作为一项既能开发儿童智力, 又能提高其审美能力, 促进其艺术个性发展的活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备受关注。然而, 在儿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却存在许多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儿童画必须尊重客观再现, 于是在教学中大多采用儿童临摹学习的方法, 致使儿童的个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扼杀了孩子潜在的创造力和自我创造意识;[1]其二, 儿童美术教育观念偏向功利主义, 促使各种具有商业目的教育方式和美术活动成为主流, 致使儿童原本的天赋和艺术感觉在功利主义教育中丧失;其三, 实践中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虽然儿童美术教育得到重视, 其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但是美术教育落到实践中却相差甚远, 有些学校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 儿童美术教育仍处在附属地位, 可有可无。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着不少的弊端, 严重阻碍了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进程和整体水平, 儿童美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那么, 儿童教育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又该从那些方面去入手解决呢?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也是本文需要作出的回答。

二、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

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四个方面:教师美术教育观念落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家长美术教育观念没有良好形成以及各种低素质美术培训班出现。具体分析如下:

就教师美术教育观念方面, 有些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不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势, 于是造成自身美术教育观念落后[2];在教师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往往忽视对孩子审美敏感的挖掘, 使孩子在作品创作中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外很多教师意识到儿童个性的培养, 积极采用“主题画”方式教学, 表面上突破了传统教学, 重视孩子的个性与创造力, 但实际上教师是“主题”的主宰者, 孩子在这过程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许多家长儿童美术教育观念没有形成, 总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 以“像与不像”来评判孩子美术学习的成果, 完全忽视孩子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违背了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儿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 社会上各种美术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其中不乏有高水平的培训班, 但也有不少低素质的、纯粹以利润为目的的培训班, 他们大多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 根本不在乎儿童的需求和心理发展需要, 使得儿童画出的画并非“儿童画”。当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 比如课程结构陈旧、教学目标不清晰、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

三、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反思

深究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们不得不深思, 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好这些问题。笔者从事过儿童美术教育培训工作, 结合多年的经验和感触, 笔者认为, 解决好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必须清楚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 绘画是儿童的第二语言,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 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并陶冶情操、塑造儿童良好的个性。总之, 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 对儿童尤为重要。其次, 要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真正价值何在。儿童美术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或产品, 对儿童自身的价值是最重要的。从美术教育角度来看, 促进儿童发展是儿童美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和最重要的功能, 与之相结合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正道, 与此相违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能会收到短期的、甚至轰动的效应, 但可能会伤害到儿童终身发展。搞清楚了这两个问题之后, 就该思考该如何去解决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开展各种活动, 让教育工作者、教师和从事美术教学培训的工作人员, 充分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真正的内涵, 是改善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所首要做的工作。其次, 学术理论界, 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也应该加快脚步, 从实践中发掘问题, 通过理论升华, 再应用于实践, 从而引导教育界和社会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充分认识。

2、因材施教, 体现儿童个性

每个儿童发展水平不同, 各自兴趣喜好也不同,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儿童不同特点, 分类提出不同的要求, 进行分类、分层次指导美术学习。美术教师可以设置整体目标和要求, 然后, 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不同要求和目标, 并分别指导, 使每个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比如, 教师设计开展“为冬天的小鸟构建一个温暖的房子”的美术活动, 教师先把主题告诉孩子们, 然后根据孩子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会画房子的, 就要求他们画得更细致、更漂亮, 对于能力稍微差点的孩子, 要求他们从基础线条绘画做起, 一步步来。总之, 要通过不同的分类指导, 使学生参与美术活动, 满足其各自的需求。

3、让儿童走进真实生活

真实生活、丰富多彩, 美术教育让儿童走进真实生活, 尤其是感受大自然的种种风光和景象, 可以让孩子从多种感官获得体验和享受, 从内心深处真实体会“美”, 并可以激发孩子表现美、创造美的强烈兴趣, 使他们的创作作品更富有生气和活力。丰子恺早在1936年他的《版画和儿童画》论述中, 也说道:凡真是从儿童的生活感情出发, 真从儿童的手上描出, 而具有美术形式的, 都是良好的画。真实的生活情感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体会, [3]因此, 让儿童走进真实生活, 可以促使孩子真实情感的表达, 促进“真实”儿童画的创作与形成。

4、树立正确评价儿童美术的观念

对于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 不能以“画得逼真、画得好看、画得清爽”结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 应该还要关心“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它的过程是不能忽略的。正确的评价应该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 并重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 关注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积极引导孩子充满热情和生气, 主动去作画, 用手中的笔将“真实的自我情感”融于画中。

四、结束语

强调儿童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强调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并非提倡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艺术家, 但是我们需要使每个孩子具有艺术的眼光。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今天, 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反思, 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它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行愚.儿童美术教育的误区[J].剧作家, 2007, (03) :146.

[2]赵焕清.儿童美术教育之现状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 2005, (01) :87.

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篇8

一、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 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 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绘画水平等等。但是, 谁都知道, 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 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 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 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

首先, 要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在看儿童绘画的时候, 往往忘了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 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 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 在这片净土上, 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 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其次, 拓宽儿童美术视野, 让儿童热爱美术。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 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 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 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 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 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 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而应该注重过程, 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 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 自由发展。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 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 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 经历的多, 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 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 想象无穷。教师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 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 用积极的语言, 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 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 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作为执教和教导者, 要让孩子热爱美术, 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 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 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第三, 美术教育的美与情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 陶冶美的情操, 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 到处都蕴藏着美, 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 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 生活情趣高雅, 积极向上。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二、健康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精通本职专业, 力求全面发展。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 善于与儿童沟通。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 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 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 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 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 发展很快, 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获取最新信息, 更新固有观念, 才能使自己保持教学中的青春活力。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 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 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 能听懂儿童的心声, 知道儿童喜欢什么, 需要什么, 他们怎么想, 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 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 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 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 具有关爱之心, 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 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 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 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 在美术活动中, 至始至终, 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 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 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 同时, 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 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 发展自身, 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 陶冶情操, 促进个性发展。丰子恺先生说“世间的大人们, 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 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 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 不要误解他们, 虐待他们, 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新世纪的儿童, 比以往更聪明, 更具有探索精神, 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 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摘要: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与人文教育结合;同时, 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教育。

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9

●我的人生观:我是人民教师, 我愿做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基石。

●我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才会亲近你, 读懂学生的性格学生才会依恋你, 关心学生的健康学生才会向往你, 引导学生成才学生才会崇拜你。

●我的教师观:让美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唤醒他们的生命激情, 寻找纯真的自己。

●我的学生观:要让孩子们喜欢艺术, 因为与艺术亲近的人大都对自然和人文比较关怀, 也大多与真、善、美比较近。

●我的教学观:优质而高效的课堂, 既成就了孩子的终身幸福, 又成就了教师自己。

●我的教学信条:让每一个鲜活生命都参与创造。

一、魏思东的教学主张:儿童生活美术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儿童自然发展。美术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本性来实施,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参与或指导学生的美术活动, 让每一个孩子在美术活动中都可以按照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用情感的画笔来讲述自己的心灵故事, 随心所欲地进行自己的美术创造。因此要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习, 引导学生审美探究, 多样体验, 生活化观察、表现和展示, 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 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促进学生主动而持久地学习。

1.直观美的体验, 能激励孩子的审美探究

孩子的审美从使用画笔就开始了。“线条”意味着什么?“线条”意味着孩子思维的开始。当一个孩子自由地在作业纸上, 用画笔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充分地宣泄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时候, 就是他们最开心、最快乐、最独特的时候。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观念, 做到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到“还时间给学生, 还空间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想象的空间、绘画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和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故事, 陪着孩子画完它。绘画自己心灵的故事让孩子无限快乐。引导学生在联想基础上幻想, 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画面用画笔再现出来。每个孩子生活的经历不同, 幻想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 画面的内容也肯定有自己的特色, 即使学生在美术的表现技巧上还不够成熟甚至有些欠缺, 但所画出的内容是生动的。

2.多样美的体验, 能满足孩子的生活乐趣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使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 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 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故事、图片、多媒体、示范作品、尝试创作、正确评价等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去解读美的真谛和探索美的奥秘。通过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思考和探究, 从中发现新事物美的规律。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变化、直观可视的多媒体教学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时,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育, 产生可视、多变的教学效果, 和孩子们求新求变的认知特点不谋而合, 很容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新奇、直观可视的音像世界中轻松地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 让思维自由地遨游于艺术的海洋。从而更大地激发孩子们实现用艺术技巧表现生活、表现自然、表达自我情感的愿望。

3.独特美的体验, 能满足孩子的创新心理

当孩子尽情地把来自内心的感情表达在画纸上的时候, 它是独特而且不能代替的, 从中可以体会到的美妙将远远异于语言和想象。孩子们凭着个性的直觉感受, 以他们特有的自我表达方式, 在开始作画的时候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他们并不关心画面有没有主题, 也没有什么目的。画笔的每一次旅行他们都十分高兴, 而且总是赋予图形以自己的意义。在他们的作品中大胆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个性和情感, 使作品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形式美感。因而, 了解和把握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实施艺术教育的前提, 也是实现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关键。要尊重教育对象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就要从孩子身上找突破口, 从他们的愿望出发, 顺其自然, 因势利导。可以经常让他们试着用不同材料来表达同一内容, 或用一种材料表现各种内容, 或对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理解后进行创作, 等等。

4.生活美的体验, 能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

好的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动而有情趣的美术作品必须能够反映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画面, 反映孩子们的生活状态。而孩子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 教师应该运用一切手段来帮助孩子通过教学获得更多的美术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模仿、写生、创作等美术活动方式来观察生活的美, 不断积累美术创作的素材;表现生活的美, 把自己对身边的点滴感悟或感动用日记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引导孩子们在自我的学习实践中多看、多做、多动、多想, 多积累贮存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创作起美术作品来就不会缩手缩脚了, 也不会感到头脑空虚没有素材了。美术教师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可以使孩子开阔思路, 由单向思维变多向思维, 创作出的作品就能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美术创作充分启迪孩子们求新、求异、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创新思路, 也让孩子们在创作中领悟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二、魏思东的教学风格:“尊重儿童·创造生活”

“尊重·创造”是小学艺术教育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也是培养儿童美术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1.尊重儿童

儿童的美术教学必须依照儿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来加以引导和创新。尊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全过程, 在动口、动脑、动手中经受认知、情感和实践活动体验。使学生学会运用学习工具, 逐步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最终实现艺术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2.创造生活

儿童的美术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 完全取决于美术作品是否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反映, 作品无论是线条、色彩还是构图是否是儿童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观察和感悟。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立足于解决儿童美术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课程的思路和方法, 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 采用“尊重·创造”的教学策略,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正确处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课堂教学活动实效, 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三、魏思东的课堂教学实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形形色色的世界》 (欣赏·评述)

——福建省“儿童美术教育”研讨会课堂教学展示实录及反思

(一) 组织教学, 观察导入对比欣赏

师:昨天同学们听说魏老师要给大家上美术课都充满兴奋和期待, 可有一位同学就问老师:“我们明天要带什么画画工具呀?”我告诉他:“只要带‘嘴巴’就行!”有一个同学说:“那还叫什么美术课呀?”是呀, “美术课除了画画还可以做什么呢?”今天老师就想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这个答案。

1. 用苹果的对比, 导入形与色的话题

师:同学们, 请仔细观察两张苹果的图片, 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第一个苹果是绿色的, 第二个苹果是红色的。

师:还有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第一个苹果有斑点而第二个没有。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谁来补充一下?

生:一个苹果大, 另一个苹果小一些, 形状变了, 色彩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仔细, 回答得也很正确。说明大家都是既聪明又爱动脑的小朋友。

师:对了, 同学们刚才就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区分两个苹果的“形状”和“色彩”的。

(屏幕上出现了对比:形状、色彩)

师:老师今天就是要带领大家到形与色的世界里畅游一番, 你们说好吗?

2. 板书课题:“形形色色的世界”【评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色彩的感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因此导入新课时, 教师单纯的“给予式”的欣赏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新的造型、色彩知识及运用, 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图形与色彩的知识。并指导他们通过简单的形与色对比对特定的欣赏对象进行描绘, 为欣赏其他的美术作品以及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体会形状和色彩给我们的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 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二) 启发谈话, 欣赏自然美的世界

师:同学们, 谁可以告诉老师, 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样的呀?

学生自由回答:春天来了, 小草绿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游览四季, 感受四季的美好吧!

(播放相关美术课件, 引导学生观赏春的美丽片段)

师: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摄影作品, 这些作品用了什么色彩来表现物体和大自然的无限美丽风光?下面看这四组照片:

春天, 植物发芽, 绿意盎然。

夏天, 骄阳似火, 炽热炎炎。

秋天, 果实累累, 落叶缤纷。

冬天, 白雪皑皑, 银装素裹。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图片, 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 不时发出赞叹)

师:同学们, 一年四季, 分别为我们展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谁可以告诉老师, 在不同的季节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植物的叶子春天的时候是绿色, 夏天的时候也是绿色。

生:“老师, 他说得不对。” (一个小女孩突然站了起来)

师:哪里不对了呀?

生:春天的时候植物的叶子因为是刚刚长出来, 所以应该是草绿色的, 到了夏天的时候树叶成熟就变深绿色的了, 秋天的时候叶子就变黄, 有的还变红了呢, 比如说枫叶就是变红的。

(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老师我知道”, 一个学生抢过了话题, 兴奋地说:“到了冬天的时候树叶全都掉光了, 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

生:老师他说得不全对。

师:是吗?你说说看。

生:松树的叶子就不会掉!

(教室里顿时骚动起来)

师:同学们, 大家刚才都说得很好, 尤其是对问题的思考和争论, 你们的表现出乎老师的意料, 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平时就有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从四季的主色调上讲, 老师觉得用四种色彩就可以概括。

教师板书:四季的主色调——绿色、红色、金色、白色。 (出示图片)

师: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出现了四季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形状的变化)

【评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讨论的时间可以相对长一点, 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的辅助, 创设情境, 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协作交流,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能联系自然与生活实际,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从“教”到“引、帮”的角色转换。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 启发学生通过四组图片的欣赏, 产生对季节的色彩遐想。并且通过图片的欣赏, 让学生对身边的色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 讲授新课, 认识创造美的规律

出示三张图片。

师:同学们, 观察图片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图片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屏幕上出现了两个水壶)

生:第一组:

(学生纷纷举手)

(1) 形状相同, 色彩不同。

(2) 色彩相同, 形状不同。

(3) 形状相同, 色彩相同。

师:同学们, 观察得真仔细, 说得也很正确, 说明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很容易找到美的变化规律。好!我们把这组图片归纳为“变化与统一的美”。

师:谁可以帮助老师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列举了很多实例, 课堂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

出示三张图片。

师:同学们, 观察图片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图片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生 (自由回答) :

(1) 左右对称, 色彩不同。

(2) 上下对称, 色彩不同。

(3) 对角对称, 色彩不同。

师:好!我们把这组图片归纳为“对称与均衡的美”。请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对称与均衡的东西吗?

出示三张图片。

师:同学们, 观察图片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图片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生 (自由回答) :

(1) 近实远虚, 色彩相同。

(2) 近大远小, 色彩不同。

(3) 点、线、面, 色彩不同。

师:好!我们把这组图片归纳为“节奏与韵律的美”。谁可以帮助老师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趣味导学把美术的欣赏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引导学生去设计和美化自己的家、自己身边的环境。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易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的气氛, 把学生的思维完全调动了起来, 让欣赏美的课堂高潮迭起。】

(四) 指导方法, 欣赏生活美的方法

师:同学们, 请你用形状和色彩介绍与你相关的一些物品, 以下请选择: (1) 我的文具; (2) 我的书包; (3) 我的玩具; (4) 我家的客厅; (5) 我喜爱的。欣赏讨论之后, 请各组派代表发表你们的意见或观点。

【评析:让学生通过欣赏感知形与色的魅力, 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的态度。以趣味性的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一些简单的图形, 知道世界的变化和多彩。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大胆想象, 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发扬民主,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五) 交流评价, 引发欣赏美的讨论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画家作品, 感受作品中的色彩美, 并进行欣赏评述。

(2) 引导学生欣赏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 并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欣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屏幕上出现了两幅作品)

师:你喜欢哪一幅作品, 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师 (提示学生) :可以从色彩的搭配、造型组合等方面观察对比。

生:我喜欢第二幅, 因为第二幅的画面阳光明媚, 给人温暖的感觉!

生:老师, 我也喜欢第二幅, 因为第二幅的画面是丰收的季节, 画面近大远小, 很有节奏和韵律美!

师:你说得真好, 你把我们刚学的欣赏知识都运用上了, 同学们给他点掌声。

生:老师, 我喜欢第一幅作品, 因为第一幅作品让我想起了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武夷山游玩的情景, 那里的水也是这么美。

师:这幅画能勾起你曾经美好的回忆, 这就说明美的东西可以引发我们美的感受!

(六) 游戏互动, 提高欣赏美的品位

1. 猜图游戏

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用形状和色彩来描述它, 但不说出它的名字。

师:这是一种水果;它的形状是圆形的;它的色彩是绿色的;它的表面还有许多花纹。

生:老师, 我知道, 是西瓜!

师:同学们要像老师刚才这样从类别、形状、色彩和特征等方面来描述一件东西, 请你猜猜看!

(同学们纷纷举手, 都想在这一环节露上一手, 所以课堂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

师:好!我们请这位女生来猜, 大家自由描述图片中的物品, 看谁猜得最多!

生:这是一种文具;它的形状是又细又长的圆柱形;它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它的一端是尖尖的。

女生:铅笔。

生:这是一种水果;它的形状是又弯又长的;它的色彩是黄色的。

女生:香蕉。

生:这是一种水果;它的形状是心形的;它的色彩是红色的。

女生:……

生:它的表面有许多的小点。 (有位同学补充说)

女生:老师, 我知道, 是草莓。 (又一阵掌声响起)

生:这是一种……

游戏继续开心快乐地进行着。

师:同学们, 刚才老师发现不论是描述的同学, 还是猜图的同学都能根据一件事物的类别、形状、色彩和外表的特征等方面来描述和猜图, 说明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今后大家就要用这一种方法去观察身边的其他事物。现在我们进行下一个游戏。

2. 请你当老板

出示一组服装图片。

师:同学们, 假如让你当服装店的老板, 你会怎样向你的顾客推销你的商品呢?

生:我会先给这些服装标价。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会根据这些服装的样式和颜色来定价。

(一阵掌声响起)

师:看来你已经将美术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老师用新奇而赞许的眼光微笑地看着她)

生:快来看呀!新到的服装样式新颖, 美观大方, 穿在身上会让你更加漂亮,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啊!

(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 这位同学刚才用形状和颜色来描述衣服的样子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推销方法, 说明一种产品是否畅销一定和这种产品的形状和颜色有重大的关系。

师:同学们, 假如你是顾客, 让你来选择服装, 你会选择哪一件, 请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回答, 鼓励有独特创意的见解。

师:同学们, 当有人和你的审美意向不一致的时候, 你会采用什么态度呢? (1) 嘲笑; (2) 改变自己的观点赞同; (3) 尊重对方的选择; (4) 说服他, 让他改变自己的选择。讨论后请各组派代表发表你们的意见或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是2号, 因为我认为他说得对, 所以改变自己的观点赞同。

生:老师不对, 应该是4号, 因为我认为正确的, 而且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就应该是对的。

生:不对, 那如果大家的意见是错的呢? (有一个同学抢着说)

师:同学们, 大家说得有一定的道理, 2号同学先是反对, 后是赞同, 说明他被对方说服了。4号同学认为大家都赞同的事一定是正确的, 有一个同学已经替老师回答了:“如果大家的意见是错的呢?”但老师认为只有3号回答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因为正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一颗宽让和包容的心, 尊重了对方的选择, 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彩缤纷。

【评析:美术具有强烈的视觉性、触觉性、造型性和空间性等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 尊重他人的文化, 用包容的心去体验形形色色的世界的美好。】

(七) 课堂小结, 拓展美的空间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美术学习生活中也能运用学到的对比知识和欣赏方法, 用欣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 美化我们的生活。

四、魏思东的教学反思:心和学生一起动

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 课堂上学生认真思考, 大胆表达、积极参与的热情令人高兴和感动, 孩子是可以在游戏中学习长大的。对于他们来说, 搭建一个学习、游戏的平台,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讨论交流, 相互学习, 汲取并互补各自的经验, 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拓者。学生间的合作的意识、自主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学习体验中生成新的问题, 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让他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的能力差异较大, 这也启示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以《形形色色的世界》一课的教学为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将美术欣赏知识趣味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惊喜,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有趣

每个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口味不同, 审美材料就不能单一化, 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审美材料的权力。《形形色色的世界》是二年级教材的结束篇, 教材意在通过丰富、精彩的美术图片来体现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美的充满生命的现象的呈现, 通过唯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我选择以“游戏”活动为核心, 来探讨形与色中美的多样性,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注意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这种设计是非常恰当的、理性的, 完全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最强烈的审美感受来领悟形形色色的世界的奇异与斑斓。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 形成独到见解, 提高审美水平。美是生动而美丽的。相信孩子的观察能力,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通过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以及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师生间激情而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 为学生感知美的事物, 主动参与欣赏评述提供了沟通思维和启迪智慧的可能, 师生间自然而深情的交流互动, 让学生有了观察和发现美的强烈冲动和欲望, 使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艺术美的氛围中, 陶冶了心灵。

2.将美术欣赏知识简约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平台,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简单

教学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并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感性材料的累积, 因为一节课不可能穷尽纷繁的美丽世界, 这样的交流活动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美是有规律可循的。相信孩子的评析能力, 鼓励学生多讨论, 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审美中, 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 思想产生碰撞, 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 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 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 要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于是, 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标准的答案”, 只要是学生的正确的切实审美感受都可以, 牢牢抓住这种个人体验展开审美教学, 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的规律, 让学生有自我表达的欲望。在评述方式上以自评、同伴互评为主, 这种评述的民主化、多样化, 充分体现了评述的多元功能, 在平实而有序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灵感的撞击、美的交流、愉悦的审美, 以及成功地自我表达的乐趣。通过这些直观的感性材料的累积, 引导学生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了解造型与色彩、生物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 给学生提供一把认识多姿多彩生命世界的钥匙, 从而辩证地看待生命世界, 培养热爱自然, 珍爱生命的情感, 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平等关系。

3.将美术欣赏知识生活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通道,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平常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相去太远, 都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 美术的趣味性活动更是令他们向往。从艺术到生活, 从生活到艺术, 美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猜图游戏”的活动形式,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 彼此交流学习、借鉴补充, 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关注和问题意识。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入美术学科, 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学会探索、思考问题, 用实践研究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方法合理运用, 并能有所创新。欣赏知识的掌握就是靠在创作实践中去实际地运用, 在运用的过程中, 将你的发现美的独特潜能充分发挥, 将美的感受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作为欣赏内容的补充, 有的同学还将自己和家人旅游时的美好记忆和看到的美景相链接, 使得欣赏水平和审美经验愈加丰富、成熟, 审美的乐趣也将从中诞生。学生完全沉浸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回忆和眷恋之情中, 油然而生自豪感, 如此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渗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4.将美术欣赏知识视觉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空间,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丰富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展学习空间, 不仅在学校传授知识, 还要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中, 到社会中, 进行调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量审美是个性化审美的基础。不仅要加强课外审美量, 鼓励学生读有关美术知识的书籍, 还要鼓励学生上网审美。同时, 努力加大课堂内的审美量, 在进行审美教学时, 补充“基础知识”“趣味游戏”“辨别真伪”等教学环节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审美。新课标激励学生抒发情感的个性化方式与自主表现方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读图时代的到来, 使想象的空间得以拓展。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 本节课教师在设计上能够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为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提供了直观和有效的视觉冲击, 评述方式的多样化符合现代少年儿童的审美发展需要, 为孩子们走出课堂求知识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美要用眼睛去发现, 相信孩子的探究能力,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才可能放开自己的大脑, 放飞自己的想象。心和学生一起动, 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审美欲望。

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10

关于人的一生, 有一种通俗的说法, 就是衡量到底哪个阶段是最好的。相应地, 通俗的看法是, 人的儿童期或者少年期是好的。孟子说:“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他还说:“有德行的君子, 便是那种不失却婴儿天真纯朴之心的人。” (《孟子·离娄下》) 我们以婴幼儿作为人的最纯真的形态, 教育往往希望人一辈子都能够保持赤子之心。儿童哲学在很大程度上, 就是基于婴幼儿的纯真来说话。

中国民间有一个关于人的一生的故事, 大致意思是说, 一个人如果活80岁的话, 他每个阶段的日子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第一个20年过人的日子。这个阶段, 他为自己活着, 或者说, 别人为了他的生活而活着, 最主要的是, 人能够为自己活着。第二个20年过牛的日子。人一旦成家立业, 就得上为老、下为小地过日子了, 像一头牛那样, 吃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奶。第三个20年过狗的日子。到了这个阶段, 人像一只狗一样为儿女守家, 换碗饭吃。第四个20年过猴子的日子。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 显得高寿的样子, 似乎受人羡慕, 这个也来看看, 那个也来看看, 到头来却是看猴子。

所以, 人的一生如果有80年的时间, 他的前20年无忧无虑, 吃喝玩乐, 后来就像牛一样辛苦劳作, 再后来像狗一样地待在家里, 给孩子们看家做饭, 最后像猴子一样地被人耍。只是, 似乎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年代, 孩子一生下来, 就不能为自己活着了, 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意思, 就得无条件地接受教育。实际上, 孩子还没有生下来的时候, 已经被“绑架”到幼儿园或者学校了。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 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使儿童体验人生呢?其中一个方式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儿童聆听故事, 就是亲历人生。“亲历‘事件’是儿童理解生活世界的最本初的方式, 但儿童亲身经历的事件是极其有限的。语言作为生活世界的摹本, 为儿童通过语言来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条件, 聆听故事是儿童理解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聆听故事是一个主动的再体验过程, 它通过心理重演让事件再次发生, 让事件自己活动并在自我运动中显示自身。以故事说生活是儿童语言教育的本质。”[1]

使儿童体验人生的另外一个方式, 就是用诗歌教育儿童, 譬如, 专家用的“将唐诗教育回归到养护灵性的层面, 唐诗才能真正发挥其无可替代的原型作用。这就需要教育者摆正自己的施教意图和心态, 教孩子读诗, 不仅是学习知识, 更别忘了感悟智慧、养护灵性, 切不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扼杀了更多的智慧和灵性”。[2]

二、儿童成为教育的天性与宗教基石

我们的儿童教育, 可能有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考问, 譬如, 教育中确实有一个问题是没有得到认真考问的, 或者说是很难研究的, 那就是人的天性问题。我们的教育经验使我们知道, 无论我们怎么下功夫去教育一些孩子 (人) , 就是不能把他 (她) 改变多少。我们对这样的儿童, 除了怀疑或者改进我们的教育手段与想法以外, 就是要研究儿童的天性中有没有教育不能改变的东西。或者说, 教育能够改变儿童改变到什么样的境界。所以儿童应该是整个教育学存在的基石, 因为一切教育理论, 都生发于儿童, 这个“儿童”, 是天性的、感性的、欲望的、知性的、理性的儿童, 我们的儿童教育就是与儿童的天性、感性、欲望、知性、理性的交锋。这个“交锋”, 更多的是柔和的、温润的、甜言蜜语的、和风细雨的, 尽管有时也会是粗野的、暴风骤雨的。实际上, 当代的儿童教育似乎是局限在家庭与幼儿园和学校里的童话世界一般, 甜言蜜语与和风细雨的成分太多了, 暴风骤雨的成分太少了, 而社会上每天都有暴风骤雨。那么, 这里说的儿童, 既包括婴儿、幼儿, 也包括少年, 儿童教育相应地既包括学前教育, 也包括小学教育。

西方的幼儿园教育, 多是把孩子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者社会场景中去“观察”“巡视”“体验”, 我们的孩子都是关在人为的“安全屋”里, 实际上是准学生, 不是幼儿。西方的那种幼儿教育实践, 似乎更接近于人性意义上的情境。因为儿童看到的是实际的生活场景, 而不是我们这种专门为儿童圈起来的“羊圈”, 我们希望把“豺狼与野狗”挡在“羊圈”外面, 但儿童总是要走出“羊圈”的。我们的儿童教育, 应该考虑把儿童带到能够看到“豺狼与野狗”出没的地方, 看到“豺狼与野狗”的活动。

在这个时代, 儿童是家庭的精神支柱, 我们对儿童的“服从”成为生活的根本意义了, 儿童成为我们服从的绝对律令。我们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权威的服从, 都不是真心的服从, 只有家庭对孩子的服从, 才是发自心底的服从。在教育普及的时代, 教育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 儿童未来的生活由教育支撑。而当代教育的核心是儿童, 本来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整个社会, 不仅有学校教育, 而且还应该有社会教育。在这种畸形的教育观中, 更加凸显出儿童的中心地位了。

当我们的教育有比较大的疑问的时候, 我们应叩问两个问题:一是儿童, 一是儿童的天性。所以, 当代教育学应该重新以儿童和儿童的天性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几种可能的儿童观

关于儿童, 大致有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儿童就是不懂事的小孩子, 是很幼稚的, 像一张白纸一样。儿童的一切总需要仰赖成年人, 成年人当然是儿童的老师, 成年人不仅要供给他们衣食, 而且要教育他们成长。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儿童是人的原型, 是本真的人, 不是矫饰的人。在学问的意义上, 儿童更像是哲学家, 儿童说的话成年人往往说不出来。因此, 成年人应该向儿童学习, 儿童是成年人的老师。

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说, 人具有人性、神性和兽性, “所谓美好的和可敬的事物乃是那些能使我们天性中兽性部分受制于人性部分 (或可更确切地说受制于神性部分) 的事物, 而丑恶和卑下的事物乃是那些使我们天性中的温驯部分受奴役于野性部分的事物”。[3]人性论永远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儿童实际上才是人的原型, 也是人性论的原型意义。我们的儿童教育, 实际上并没有把人的灵魂说作为自己的学问基础, 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学脱胎于哲学、却不如哲学厚重的原因, “从苏格拉底起, 哲学家们更是自觉地用灵魂的特性、功能、作用来解释论证自己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政治伦理学说, 这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柏拉图所谓的灵魂, 实际上就是运动和生命的原则。这里的运动不仅是一般的物理意义上的运动变化, 更重要的是自身具有的主动和能动力量”。[4]

关于儿童另外一个用得比较广泛的说法, 则是与成人的类比:人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一般的人倾向于认为儿童是天使, 不容易接受儿童是魔鬼的说法。如果成年人中有魔鬼的话, 我们既要考问人性中有没有魔鬼的因子, 又要考问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把人教得邪恶。如果人性中有魔鬼的因子, 那个魔鬼的因子当然也在儿童的灵魂之中。至少我们的感受是, 儿童并不总是可爱的, 或者, 儿童并不在每一时刻都是天使。或者说, 并不是每个成年人都把儿童当作天使, 否则人世间就没有虐待儿童的事情了。西方电影中, 经常会有一些关于儿童邪恶的话题, 尽管那些电影看起来叫人的精神很难受, 又不能不承认那样的事情, 即使是假设的, 也有相当的道理。所以, 教育的儿童观, 或者以儿童为基石的教育观, 还远远没有形成。

一般的人大概知道西方文化中“人有原罪”的说法, 就是《圣经》中说的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下的第一罪。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听从蛇的引诱而偷吃禁果。而偷吃禁果这一行为之所以被认定为 (犯) 罪, 是因为这一行为背弃了上帝的吩咐而听从了比人自己低级的存在者的诱惑”。[5]“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 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 就永远活着。’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 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人类从那时开始便失去了乐园。“奥古斯丁指出, 尽管最初的人性是纯洁无邪的, 但是自从亚当堕落以后, 人性就被注定成为有罪的和邪恶的。作为对人类始祖亚当所犯罪过的公正惩罚, 上帝使人由原来与天使一样不朽而变成有死的, 并且将人逐出乐园, 让其遭受各种自然的灾难和病痛。因此亚当的犯罪导致了两个方面的恶果:一是败坏了人的本性, 二是将人抛入到病痛、死亡、灾害等各种现实苦难中 (这些苦难被说成是上帝对亚当所犯罪过的一种公正惩罚) , 这就是‘原罪’的具体含义。”[6]

四、一个研究范式:儿童是我们生命的共同体

中国近代以来儿童教育学最成功的研究范式, 是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的研究范式。“范式”这个概念是英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 这个概念已为我国学术界广泛使用。作为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领域, 我们最自豪的是, 库恩的“范式”概念居然与儿童心理学有关系:“一个偶然碰到的脚注导致我注意到J.皮亚杰 (Jean Piaget) 的实验, 皮亚杰通过这些实验既阐明了成长中的孩子的不同世界, 也阐明了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过程。”[7]但是, “范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中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范式”有21种含义, 殊难界定。“范式本处于自然科学语境下, 引申至人文科学领域以后, 其义接近于图式 (Schema) 或者模式 (Pattern) 。余英时认为‘范式’具体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前者涉及全套的信仰、价值和技术的改变, 后者指具体的研究成果发挥示范作用, 即开启新的治学门径, 又留下了许多待解决的问题。”[8]陈鹤琴先生所建立的儿童教育研究范式, 从广义和狭义的范式两方面, 今天都应该重新重视起来。

我们一直说儿童是成人的老师, 儿童是哲学家。实际上, 这个说法的实践早就开始了。在现代教育 (学) 的体系中,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是把他的儿子陈一鸣当作哲学家那样来研究, 譬如, 陈鹤琴把与他儿子陈一鸣的谈话和活动, 当作与教育家和哲学家的对话, 成就了陈鹤琴的许多著作。“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 以游戏为生命的”[9], 这是陈鹤琴儿童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支柱性的理论, 同时也是儿童教育学的一个理论基石。陈鹤琴的名著《家庭教育学》, 就是用一个一个儿童的活动与谈话, 演绎出一个一个的教育原则。例如, 陈鹤琴在阐述“游戏式的教育法”时, 以他跟儿子的交流为例, 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该用儿童喜欢的游戏方法来进行。陈鹤琴认为, 小孩子是很喜欢游戏的。做父母的能够利用他这种心理, 以游戏式的方法去教训他, 他没有不喜欢听你的话的。[10]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研究, 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成功的范式。就今天来说,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学》应该有三个意义:年轻的父母和教师, 可以拿《家庭教育学》当作“应急的武器”;对教育愿意用心的人, 可以拿《家庭教育学》当作“实用教育学”, 借以知道在儿童身上怎么运用教育的道理;从事教育理论学习和研究的人, 可以拿《家庭教育学》当作教育研究范式和教育理论实践的榜样, 来生发出时代的教育学。

当代教育研究者与父母也应该像陈鹤琴先生那样, 把自己的学生与孩子当作与自己一起研究的哲学家, 也就是在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 形成双向的师生关系———成年人是儿童的老师, 儿童也是成年人的老师, 成年人在儿童身上发现了某种精神, 那么, 儿童就是成年人的老师, 而不仅仅是成年人的孩子或者学生。

参考文献

[1]付伟, 张绍波, 杨道宇.以故事说生活:儿童语言教育的本质[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 .

[2]刘芳, 滕守尧.儿童唐诗教育:回归艺术与养护灵性[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 .

[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4]黄颂杰.灵魂说: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说研究[J].学术月刊, 2006 (8) .

[5]黄裕生.原罪与自由意志——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学[J].浙江学刊, 2003 (2) .

[6]赵林.罪恶与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原罪”理论辨析[J].世界哲学, 2006 (3) .

[7][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 胡新和,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8]陈婧, 陈建华.外国文学史的范式转型及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 2013 (4) .

上一篇:作文的步骤教学下一篇: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