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思维能力

2024-06-11

求异思维能力(精选十篇)

求异思维能力 篇1

一、归类比较, 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古今中外的历史有许多相似点, 教师可以让这些相似之处成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切入点。在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比较的过程中, 认识历史的本质, 感悟历史的独特作用。

例如, 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告诉我们:狭隘的爱国思想意识只能固步自封, 丧失对外交流的机会, 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 以开放的思想、博大的胸怀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 互利互惠, 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威望不断提高。通过史实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发展, 一个民族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具备世界意识, 必须加强对外交流。

再如, 把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德之崛起到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综合比较,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使民族进步、社会发展, 对外开放是关键, 进而以史为鉴, 用发展的眼光为民族的振兴献计献策。

1. 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

要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兴趣, 而且还要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对同一问题, 教师要精心备课, 多渠道寻找知识的突破口,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教会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发散思维。

例如, “辛亥革命”是初高中教科书都会出现的课题, 我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备课时预设好如下几个递进式问题, 让学生深入思考和阐述:

(1) 辛亥革命时期, 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 辛亥革命时期,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

(3) 辛亥革命完成了哪些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4) 综合以上内容, 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及其教训。

运用上述递次推进的教学方法,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2. 设计能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的问题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的问题,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 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设计问题:假如太平天国打败了清王朝, 中国社会将怎样发展?是《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天朝田亩制度》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 或是出现一个崭新的封建王朝?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时代背景、农民阶级的阶级特征、两个纲领的特点和局限性、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等, 对太平天国运动作一个总结。这就避免了常规教学中单纯、枯燥地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效果要好。教师为学生打造了充足的思维活动空间, 教学设计由“给予知识”转向“引导活动”, 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 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将学习过程变成了“再创造”的过程。

二、启迪质疑,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 应鼓励学生敢于对现成的结论予以批判, 大胆发表见解, 使他们的求异潜能得以发挥。

为了使学生敢于大胆地提问题, 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探究性教学方式, 组织辩论会, 让他们进行讨论。例如, 世人对拿破仑的评价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暴君”“科西嘉岛上吃人的妖魔”“篡位者”“法国革命的扼杀者”等, 也有人说他是“继亚历山大、凯撒以后最伟大的皇帝”“世纪的巨人”“拿破仑大帝”“法国革命的体现者”等。针对这一问题, 我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 使他们穿越时空, 直接与拿破仑对话。学生自己任意选定一种身份, 可以是拿破仑的家人、属下、对手、子民, 或者是现在的一名学生, 然后讲一句最想对拿破仑说的话, 最后总结自己心中的拿破仑是什么样子。在这个探索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发散思维, 对巧思妙解者及时给予褒奖, 从而激起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 使其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三、课外拓展延伸,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课外拓展延伸, 能促使学生多渠道、多方面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之间互相砥砺,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也可以通过写小论文、做手抄报、出历史板报等形式, 鼓励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完改革开放内容之后, 学生有的以小论文的形式讴歌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赞扬党的英明决策;有的借主题式手抄报丰富多彩的画面把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了综合评价, 弘扬民族精神;还有的学生写成了演讲稿, 字里行间抒发自己作为年轻一代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对祖国的美好明天抒情泼墨, 从而培育了民族精神,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造课外研讨的对象, 通过精心设计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 形成思维发展的动力, 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迁移。

四、重视体验, 成就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使其生动地呈现出来, 通过体验使学生的求异热情越来越高。在实际教学中, 我让学生自编自演的《巴黎和会》和《新中国外交家的风采》等课本剧都非常成功;所组织的演讲尤其是模仿拿破仑、林肯、斯大林、戴高乐、蒙哥马利等著名人物的演讲, 能让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强。通过表演, 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 生动再现了中外史事和人物活动, 吸引学生感知历史,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见其人, 闻其声, 感其情, 强化了学习动机。

五、关注社会热点, 审视客观世界

历史的影子无处不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如每年的7月7日、9月18日左右我都会组织学生搜集相关图片, 通过对图片的解说, 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世界和平观。每年的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我便发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禁毒宣传活动, 在活动中师生饱含沉重、悲愤之情, 共同追忆那段屈辱的历史, 感悟“落后就要挨打,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

在探讨2008年西藏“3·14”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以及2009年的新疆恐怖主义问题时, 我让学生们分组查阅相关资料, 撰写课题报告, 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当今世界的主要恐怖组织及恐怖活动的特点, 恐怖事件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来探讨说明。学生有些观点虽然还很幼稚, 但其参与热情高涨, 思维活跃。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 学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东西和事情, 历史对现实也有影响, 从而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沟通。

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百家争鸣”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 定势使人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但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 这时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以饱满的热情来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让学生亲近历史, 我经常采用角色模拟的方法, 把学生置身其中, 打破利用教材讲教材的思维定势, 鼓励学生多角度发表个人见解。例如在讲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时候, 我让学生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解决如下美国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1) 假如你是智囊团工业委员会成员, 你打算怎样解决工业企业的凋零惨象?

(2) 假如你是智囊团金融委员会成员, 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恢复银行的信誉, 促进金融业恢复正常运行?

(3) 假如你是智囊团农业委员会成员, 你将如何提高农产品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

(4) 假如你是智囊团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成员,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 你将如何进行救济和解决就业问题?

角色模拟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罗斯福及其新政离学生不再那么遥远, 而是成为一个可感可触的生动的历史事件, 学生也自然会结合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境况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经过热烈讨论, “智囊团”帮助罗斯福总统把病入膏肓的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拯救了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随时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意外”, 而这些“意外”往往又能使学生迸发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必须灵活地驾驭课堂, 在看似不和谐的“意外”中生成精彩, 让学生的求异思维火花绽放异彩, 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养成。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个性张扬的过程。个性的魅力是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生命力的呈现、自由意识的树立。学生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 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 激发个性化的联想, 产生个性化的心灵震撼, 形成一些个性化的奇思妙想, 使其求异思维得到充分训练!

参考文献

[1]孙万起.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 2008 (26) .

[2]赵靖华.对高中历史备课的一些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 .

刍议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2

刍议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紧锣密鼓掀起了教改的狂波巨澜,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而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和技能、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就明明白白地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从目前的现状看,作文教学还是升学指挥棒的仆役,不少教师在升学命题下亦步亦趋。从本质上讲,还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樊笼,挣脱旧式教学的羁绊。传统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以削足适履,适应课堂传授的同一步调,这种同一思考的思维模式,很难使学生在司空见惯之处打破常规,赋予新意。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 一律。在社会需要高素质公民、时代急需创造性人才的今天,人们愈来愈意识到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必要。于是,教学的重点便从传统的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方向急转,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素质,就成为大家关心、探索的新课题。何为求异思维呢?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进程是立体式、跨越式和发散式的,亦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既是语言的训练,同时也是思维的训练,而且,后者更是主要的,古人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从被动性思维向主动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过渡的,通过思维,学生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他们的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由一事物联想到它事物。譬如作文吧,通过他们的思维过程,就不会就事论事,拘泥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局限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粒之细,都会触动源源不断的文思,想象翅膀所到,大到宇宙,小到细菌,时无古今,地无中外,知识小品,谈天说地,风土人情,可以尽纳笔底,其结构布局,不以传统的写作左右,刻意求新,另辟蹊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首先,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在课外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活动。在作文教学上,几乎若干年一贯制。教师命题,或从课本上找现题,帮助立意、审题、选材,要求学生写出,亲身经历、真情实感,作文批改与评讲着重遣词造句、语言结构,以此为模式,一代代沿袭下来,似乎成了教师讲作文课的清规戒律,学生习作的固定章法。当然,我不是说这种传统的教法一无是处,而是说,不应把学生的思维和眼光局限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生活本身就是多层次、多色彩的,应当让学生的智慧在这个广阔的领域里得到发挥。把“遵命作文”变成“请命作文”,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改革、面向生活,去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的主题,帮助指导学生去写贴近生活实际、与改革开放密切联系的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杂文、新闻报道,还可以创作诗歌、小说,不定篇幅,不举一格,大胆尝试,这种习作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启发学生抓住命题的某一特征,进行发散性民思维,展开多方联想。对于学生来说,离开了具体的感性的东西,是无法谈抽象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教师的命题要注意使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官,细致体味,在此基础上 ,通过启发、诱导,找出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触发写作灵感。比如“粉笔赞”这个题目,可以从颜色清白象征心地的纯洁,毫无杂念令人喜爱;形状的笔直象征直率坦白,刚正不阿,令人起敬;用途传播知识,启迪心扉象征人才的良师益友;精神的粉身碎骨,以身殉职,象征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第三、诱导学生从命题的不同角度挖掘主题,另辟新意。不同的思路,选择入题的角度也不同,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可以从中展露创造性思维的才华。比如对《眼睛》这个题目进行构思,由于入题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论点也大异其趣:1、从生理上的五种眼睛(近视眼、远视眼、表光眼、色盲眼、火眼)写到政治上的五种眼睛;2、写葛朗台贪婪的眼睛;变色龙势利的眼睛;康大叔凶残的眼睛;母亲慈祥的眼睛。从而表明喜爱的是怎么样的.眼睛,厌恶和是怎么样的眼睛;3、以“目短于自见”立论,说明以铜为鉴、以古为鉴、以人为鉴的意义;4、引用与眼睛有关的成语,如“目光短浅”、“目空一切”、“目不识丁”等,分析其语言,说明要有一双锐利和眼睛。第四、提供没有具体形象的命题,让学生展开跨越式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命题时,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使其创造想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命题为:《如果……》、《我在火星上作客》、《昨天、今天、明天》、《河》、《路》;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再造想象,如读了鲁迅的《故乡》后可命题为《水生的儿子回故乡》;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可命题为《于勒回来了》、《于勒之死》;还可以提供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去发挥。第五、“死题翻活”,从诘居聱牙的死记硬背中开拓新意。让学生死记硬背,其结果导致心灵的火花被熄灭,个性的棱角被抹平,独创的精神被扼杀。长此以往,形成思维定势,何言创造?我们何不众“死题”中找出表现明确的象征性、比喻性的作文来。比如,我们借用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这样一条思路:“从自然界联想到社会,从生机勃勃的明媚春光联想到蒸蒸日上的祖国前途,有了春风化雨,才有花团锦簇的美景,有了两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才迎来改革之花在城乡怒放;引导学生由自然界的春色,写到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精神文明之花,国强民富之花,科技成果之花,文教卫生之花”。这样,不就为学生搜集素材打开了丰富的宝藏么?第六、利用反寻法,启发学生从事物相反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的观点。“反寻法”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众多方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传统知识观念的束缚,其结果可能发现新问题、新理论。它完全重大成就适应于作文教学。比如:《弄斧必到班门》、《三个和尚有水喝》、《我为南郭鸣不平》、《做一天和尚理当撞一天钟》等。 “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我们语文教师就是在把“金针度与人”,把求异思维的方法和能力这根“金针”度给学生,使他们自己绣出鸳鸯来。・・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篇3

一、置疑问难、启发思考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易引起探索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置疑,就是要不仅知其然,而且究其所以然。教学必须把重点从仅仅教学生掌握现成结论转移到教他们如何得到这些结论。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教学离不开教师,然而不能把教师的作用无限夸大,应当欢迎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教师把“讲堂”变成“学堂”,学生把学习继承与推陈出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益。

二、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教学的过程,当是启发引导、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和提出见解的过程,应当重视发现法教学的价值。发现法首提于布鲁纳《教育过程》一书,它包括六个环节:选定论题、创设情境、组织提问、对比求证、发现原理、付诸实践。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方法是“导”,主要手段是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发现的情境。

发现法教学要求教师不急于预示结果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把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留给学生,欢迎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对这种多向心智活动筛选定向,择优选证。这样,就给教学注入了创新的活力。

发现法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到模糊领域去探索。当前教学尚未摆脱传统模式,学生学习囿于精确领域。在精确领域里,研究目标是既定的,方法是依赖旧知。识与经验去理解、模仿与继承,遇到疑难,答案的选定往往具有唯一性。因此,在精确领域里学习,思维明显带有单向性的特征。而在模糊领域里,由于目标未定,要求学生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用发展、创造的形式进行迁移。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在发现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意见,肯定首创精神,鼓励发现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而且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才能,这样,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热情,去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积累知识、求变创新

创新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凭借已知去探索未知、发现新知,是知识在高层次上的重新组合。因此,创新受原有知识的质和量的制约。

凡书本知识都以分门别类的静态分析为其形式标志,在章节排列下组成体系。然而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人们须将书本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渗透、变式,形成动态知识结构。创新是知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注重知识学习和量的积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既“专”又“博”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端正教师角色,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过程,都要围绕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服务于学生学习;必须坚持导学方式,注重思维训练,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以旧知识为基础,加上新知识的学习,去归纳和发展新结论、新规律,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重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通过动口(读书)、动手(实作)、动脑(思考)的学习实践活动,摸索学习规律。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增强创新能力

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性格、兴趣、信念等)的发展,可以增强创新能力,反之。则会起抑制作用。

目前国际上有一种情商论,认为一个人成才和获得事业成功,智商作用占20%,情商作用占60%,机遇占20%。这里所谓的情商实际就是非智力因素。未来社会人才不仅要智商高,还要情商高。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凡事深思慎取,不人云亦云;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凡事喜追根究底,洞察常人不经意的事实;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打破定势思维,凡事不因循守旧,不拘泥定论。

教师应注重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基本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 而且要特别重视培养思维能力, 因为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而诸多思维又以求异思维能力为最重要最闪光的能力。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必要性后, 就必须提供学生的求异思维环境, 设置求异思维的氛围, 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 保护和诱导学生洞幽察微、寻求变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谈谈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 鼓励质疑、激发“求异”。人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求异思维的发端就是质疑。学生的学习总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新知识之前, 学生的脑海里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而这种稳定对学习、接受新知识很不利。此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打破平衡, 提出新的探索内容, 使其产生一种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内动力。学生总是在“感其形, 思其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 产生疑问。这时, 教师要提倡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困惑之处, 疑难之点, 并让学生将自己讨论探索的答案公诸于世, 这样做以利老师指导这个学生进行探索, 以利学生心态从不平衡到平衡, 以利教学更有针对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进而敢于答疑并善于答疑, 鼓励学生敢于否定书本、工具书或名人的想法说法,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 鼓励并发扬学生的怀疑精神。

第二步, 组织讨论, 引导“求异”。现代教学论主张课堂必须是立体课堂, 即不仅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 也不仅是“教师向学生, 学生向教师”的双向信息传输, 而是要“师生问、学生闻”的多层次立体信息传输。所以教师组织讨论, 学生把自己探索的内容, 自己的想法看法说出来, 使学生在异中求同。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大脑处于兴奋和活跃时, 这是接受知识的最佳时机。教师首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甚至被人认为是荒谬想法, 肯定有理有据独树一帜的想法和看法,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 找出共同点, 求同存异, 不一定得出一致的结论。组织讨论, 一方面是学生的质疑, 一方面是教师的挑疑, 认真热烈的讨论, 能激起学生思维浪花, 引出独到的见解。

第三步, 咬文嚼字, 勤于“求异”。现代教学的核心是创新,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他人所未想, 挖他人所未掘, 言他人所未云, 行他人所未举, 不随声附和, 而要深入思考, 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所谓咬文嚼字, 就是要鼓励学生借奇思奇, 捕捉灵感, 放飞思维。例如:《七根火柴》一文里有“大娘正在一头奶牛身下挤奶”和“齿缝里挤出几个字”这两句, 同一个“挤”字, 含义却千差万别, 前一个“挤”字很平常, 仅表示一个平凡的动作, 而后一个“挤”字, 含义就丰富深沉了, 它表现了无名战士将为革命献身的坚强意志和惊人毅力。这一个“挤”字如同“雪浪花”中的“咬”字一样写活了, 写神了。

求同与求异思维训练 篇5

艺术的求同、求异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我们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视觉艺术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

求同思维就是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聚集”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人,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个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

求异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辐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像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突触)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像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中。因此,求异思维法作为推动视觉艺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动力,是视觉艺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以求异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契机,为艺术创作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求同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

求异思维能力 篇6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用单一定向地思维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不开手脚,思考问题的角度、范围等总是局限于一个框框里,若是命题作文,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在审题、立意、谋篇等方面,大家同出一辙,写出的文章毫无个性,更谈不上创新。“文贵创新”,作为作文的指导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一种富有创新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其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并有创新的文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尝试。

一、指导学生转换审题视角,多向立意,求异出新

所谓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中心,它可以是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可以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或一种深刻人生哲理的揭示,这就需要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而定。

大千世界,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它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考虑问题决不能光看一点、一个方面,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作文立意也是这样,如果只取一端,势必会失之偏颇。因此,教师指导命题作文时,不妨围绕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人说“有志者事必成”,我说“有志者事未必成”;人说“人比人气死人”,我说“人比人未必气死人”,这是反向立论,正题反做。也有反题正做的,比如,“弄斧不妨到班门”“五十步可笑百步”“对牛并非不能弹琴”等,也可以从侧面进行立论,如以“路”为题作文,思考的角度就很多,“路”可以是地上实实在在的路,如山间小路、田间小路、交通公路,也可以是理念上的路,如人生之路、成功之路等,尽管路有多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人走出来的。经过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文章的构思、立意自然会出新。

二、指导学生多向选材、求异出新

对作文材料通常的要求是典型的,但典型的材料不一定就新,而新的材料往往都能提炼出某些典型性来,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可见齐白石老人在选取画材时是遵循一种逆向选择、求异出新的原则。作文的选材也是如此,教师指导作文时一定要注重这一原则,也可能达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境界。例如写“秋天”大多数学生以此立意:秋天来了,枯黄的叶子落了下来,让人泛起一阵阵的凄凉……有一位学生却仔细观察秋天的景象,品味秋天的感受,引发联想,从而悟出:秋天像一位穿着金色裙子的仙女,她用宽大的衣袖挡住炎热,把明朗与清爽撒向人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给人们。文章清新、洒脱,立意深刻且有创新。再如以“暖冬”为题的作文,选材角度也是多向的,可介绍自然气候特征,可写世间人情之暖,还可以写由此引发的对环保问题的思考等。

由此可见,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观察,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大诗人苏轼就有这样的体会:“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对已知的事物变换角度去选材,认识事物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性质、新功能等等,写起来就灵活自如、富有新意,

三、指导学生多向构思、同中求异

教师要在指导作文中运用多向构思,也能以新颖独特而取胜。如作文《孝子》,一看题目,自然会想到一般人所说的“孝子”,即孝敬老人的孩子。可是文章却说:这里所说的“孝子”是作为动宾短语的孝子,孝敬的对象不是老人,而是儿子,即孝敬儿子的意思。文章讽刺和批判了那种儿子求,老子必应的溺爱孩子的不良现象,这篇文章的构思可谓求异出新、别出心裁。

又如写《读〈滥竽充数〉有感》的文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不局限于想南郭先生如何充数,充数如何不好,以及联想到不学无术者下场的可悲,而是故意向相反的方向思考,提出齐宣王“在其位不谋其政”,并主张吃大锅饭。进而得出“齐宣王就是滥竽充数”的结论,使文章言之有理,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指导学生向多角度构思,更新事物本身的深刻性、丰富性。多角度而用之,不落俗套,且能翻出新意,不仅提高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思维,都应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进行合理求异创新,否则,会适得其反,产生负面影响。

求异思维能力 篇7

一、营造和谐课堂, 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他感到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也就是“心理安全”状态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教学中, 我尽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疑问或不同意见, 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成果, 鼓励那些敢于质疑的学生。比如在讲《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有同学就提出疑问“既然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又赞扬文天祥, 不是很矛盾吗?”我及时鼓励了学生这种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 然后进行引导: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考虑的, 从中国发展的进步历史潮流来说, 元朝统一全国, 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发展, 对中国历史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值得肯定。而赞扬文天祥抗元, 是肯定他的爱国精神和忠义。其实在历史中类似这样矛盾的问题有很多, 如何看待这样的矛盾问题呢?合作交流后我引导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的判断和道德品质的判断无法混为一谈, 也不能融为一体, 更不能互相替代。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约翰·布鲁德斯曾说过:“积极性是通往求异思维的重要途径。”可见,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一定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摸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法。我的做法是:

1、打破思维定势, 创设求异思维的问题情境。

如在讲完了鸦片战争的史实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后, 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抛开民族感情仅用历史眼光看待鸦片战争, 它有没有给中国带来积极的一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极大兴趣, 这时我让学生自由讨论、互相质疑。在学生充分讨论后, 我则进行点拨:抛开民族感情我们必须承认带有侵略性质的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列强把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带入中国, 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救亡图存运动的展开,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当然西方列强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相对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 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通过这样的训练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历史问题质疑, 逆向或多向思维, 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品质, 令其学习方式获得质的转变。

2、创设讲坛, 进行专题讲座。

比如我在讲完抗日战争一章内容后, 以“近五年来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动态”为题目举办一个专题讲座。我也曾发挥学生的特长开办学生讲坛, 分享他们的历史感悟, 如学生曾精彩讲述“我眼中的刘邦”“谈项羽”“我看和珅”“珍珠港事件”等内容, 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摆脱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的束缚。

3、专题辩论。

教学中我善于把历史学术界研究的新观点引入课堂, 启发学生质疑、辩论, 提出新颖独特的看法。例如, 在讲述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时, 教参的观点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但是史学界有争议, 有学者提出是中共思想宣传的结果, 有学者提出时是蒋介石发展势力与消弱东北军势力的矛盾的结果, 与张学良在蒋介石心中地位的下降有关, 也有学者提出是出于爱国主义的原因。在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这些观点, 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认领四种观点, 充分查找资料准备, 选一节课进行辩论, 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我则发挥主导作用, 适时点拨, 纠正学生的欠妥看法。整个辩论过程热烈异常, 学生热情高涨, 各抒己见, 有效促进了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善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求异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 是以已知的知识信息为前提条件的。学生如果没有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他们的历史求异思维能力便无从谈起。因此, 一定首先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 同时注意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 培养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以便为求异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讲授《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时, 涉及到“改革开放后对台方针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问题, 我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一知识点, 而是从教材中挖掘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有人认为我们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了应该武力统一台湾, 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各抒己见。有的同学从国内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照顾民族感情和民意等角度出发, 认为和平统一的科学性。另一部分同学从伸张正义, 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历史上也有过打败美国的先例等角度认为武力解决合理。我对于这两种观点不急于肯定或否定, 而是进一步点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哪一方的观点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呢?”同学们继续讨论, 最后达成共识:分析问题时不能忽略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 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和趋势的, 通过这种教学,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遵循历史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训练, 学生掌握了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应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考察,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 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科学性, 还有可操作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 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我们教师教学的水平直接相关。因此, 我们教师在进行求异思维教学的过程中, 要起到表率和典范作用,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增加知识深度, 拓宽知识宽度,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样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 依照求异思维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 定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 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历史教学中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一、消除障碍,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精神。中学阶段, 正是一个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中学生爱独立思考, 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然而事实表明:那些创造力高、求异思维发展快、精力过剩的学生, 往往不受老师的“欢迎”, 有时甚至于被指责为“淘气”、不听话。而那些“五分加绵羊”的学生, 即使求异思维发展不快, 也会受到老师的“器重”。长此以往, 学生的求异思维就会受到压抑, 学生就会因此产生抵触情绪或者采取缄默的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首先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 允许学生有 “奇特”的想法。即使学生有时候的想法是幼稚的, 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也应本着鼓励的原则给予肯定。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把自己的“奇思异想”毫无保留地“暴露”给大家, 课堂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二、巧妙提问, 启发学生求异思维。所谓“巧”, 即提出的问题难度适当, 也就是说, 可以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如《故乡》中的一个句子:“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我先用投影打出这一句, 让学生反复朗读, 然后启发学生问:“在朗读中你们有没有感觉到什么?”我看见有学生欲言又止, 就用激将法问他:是不是有问题要问, 但一想到是大文学家鲁迅写的小说就不敢质疑了?这位学生红着脸, 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然后鼓起勇气说:“我觉得这句里写脸上同时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是不是有点矛盾了?”他这么一质疑, 大家的智慧的火花立即被点燃了。许多学生举手发言, 从不同角度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在我的引导下, 联系当时的背景和上下文, 大家终于弄明白:“欢喜”与“凄凉”表面看似矛盾, 其实并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看到了儿时的朋友, 而“凄凉”是因为他自己的景况不好, 与儿时的伙伴生活距离大了, 这是对闰土当时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由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心和求知欲, 启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而且养成了学生在读书时细细咀嚼的习惯和探究精神。

三、鼓励创意,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 也叫发散思维。它的特点一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种多端, 产生许多联想, 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二是对一个问题可以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应鼓励学生思维要有创意, 要敢于“异想天开”, 或根据生活感受另辟蹊径,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开展辩论,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 尤其是在问题探讨中, 常常会遇到学生对问题看法不一, 意见相左的现象。有许多争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甚至是影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由于课堂时空有限, 又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我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举行辩论会。课前提示学生根据观点自行组成小组, 合理分工, 去校内外寻找相关论据资源, 组织辩词, 推荐能言善辩者参与辩论, 这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奇妙的克隆》一课, 在讨论中, 学生对文章最后“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一句的认识发生了分歧。有学生认为此话是对的, 也有学生认为不正确,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如何看待科技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的认识。于是我开展了以“克隆人是喜, 还是悲喜交加”为正反辩题的辩论会。辩论正方认为, 人的器官坏死, 生命有了危险, 可通过克隆人来置换相应的器官, 使病人生命得以延续;反方认为克隆的人一旦被克隆出来, 他就有了生命, 同样需要保护…… 正反双方反复辩驳, 互不相让, 最后在聘请的法律专家综合评价和点拨之下, 大家取得共识:科技进步确实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克隆人可能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所以必须严肃对待, 文章最后这句话表现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由此便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有待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事实证明:教师引导得当, 敏锐地发现学生思维的苗头, 及时地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摘要: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 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就是求异思维。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求异思维,教学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缺乏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好奇心,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并非好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创设情境,激发求异意识

要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生活中的大数,让他们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并且能够说出从个位到万位的数位顺序,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如说出自己班级里一共有多少人,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全年级,甚至全校一共有多少人。在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商品的标牌,让学生说出这些标牌所代表的数字是多少。另外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句子,让学生尝试思考句子中那些用汉字书写的数字,如果转换成数字的话,应该是多少?如“长江全长是六千三百千米”,要求学生写出蕴含在其中的数字,这时有的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求异意识,提出:“如果最后的单位是米,而不是千米的话,该如何写这个数字呢?”这时教师要呵护好学生的求异意识,让学生及时讨论这个问题,并尝试得出自己的答案。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需要外部条件的,教师要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2. 引导质疑,培养求异习惯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质疑永远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好方法。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尝试自己提出问题。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而养成良好的求异习惯。例如在学习“认识轴对称现象”时,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并让学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在对比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正方形一共有两条对称轴,分别是两条对边的中点连线,但是立刻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正方形不只有两条对称轴,如果将图形斜向放置的话,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条对角线其实也是对称轴。这时,教师应当把握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尝试质疑,其他图形有多少对称轴。如有的学生对圆形表示质疑:“圆形的对称轴该如何计算呢?圆形的直径都是一样长的,能否认为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呢?”还有的学生对三角形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三角形的对称轴似乎不好找,而且要看具体是什么三角形,有的三角形可能没有对称轴,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却是有对称轴的。”

引导学生质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疑问和矛盾是求异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提出疑问的时机,让学生的思路得到激活,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

3. 对比探究,深化求异能力

在让学生养成求异习惯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求异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小学生由于缺乏经验,所以往往在面对新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对比等方法,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求异能力。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第二部分“面积单位”和第三部分“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深化自己的求异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比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学生很快发现面积单位和相应的长度单位相比,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个字,这就使得它们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计量单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尝试比较一下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看看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比中可以发现长度和面积在本质上的不同。另外,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推理和猜想出两者的面积公式,找到两者面积计算的规律。

4. 实践操作,升华求异素养

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会有惰性,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巩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试题,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完成,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求异素养。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开放性的练习,这些试题对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时,为了升华学生的求异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记录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并让学生把这些地方的相关数据在地图上的恰当位置标出来,并说出这些地区的温度和它们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除了温度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储蓄卡上的存取款记录、海拔高度的记录等,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思考生活中的负数,尝试通过比较求异,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负数的概念。在实践操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素养得到了发展。

求异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求异思维,中职中心,能力训练

求同思维对高级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 要求在同一方向、按照同一角度进行思考, 去寻找相对一致的结论。而我们这里研究的而求异思维, 则是从思维方向的角度来说, 具有多方向思维发散的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其他思维形式所不能企及之处。求异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想象、类比、质疑、思辨和创造能力方面有很好的功能, 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程度, 让学生更有创造性的学习, 现今的教育中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一、求异思维作用于教师的教学对教学模式的构思

求异思维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 正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为主要目的, 比如, 语文老师对于一篇文章的教学, 可以从课文中对文章的难易程度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与归纳, 再从多种相异的角度去审视, 指导出几个思维指向,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思维特点从不同的起点分别去思考, 进而得出老师的多种教学模式, 这样就可以不同评价点上得出几个不同的思维模式。接下来, 老师再对学生的这些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 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案, 这样一来就改变以传统的单一模式的授课形式。总结起来, 求异思维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点:多点起步、多方向、择优组合。经过实践得知, 求异思维能改变人的思维定势, 解决了那些雷同的教学模式。

比如, 我在教授《大明湖》这一课时, 是这样构想的:确定本文难易, 根据教学内容, 与高职中学学生的能力特点, 构建了四种教学模式。在上课之前, 提高布置作业上学生预习, 回家后, 每人读课文绘制大明湖的景色图的幻灯片。这个作业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动手操作题, 但是通过制作操作, 避免了传统的“阅读——思考”之常规构想, 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体性。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是读、思、画、讲四个程序编串的, 这种组合题型容量在、角度多。其中, 画是核心部分, 它既是读与思之后的结果呈现, 又是接下来讲的基础, 能把课堂内外有效的结合起来, 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第二天来上课的时候, 笔者把学生制作的其中十几幅幻灯片被呈现在大家后, 学生发出一阵阵啧啧称赞声, 气氛也活跃了, 看完图片之后的的讨论中, 同学们发言非常积而热烈。讨论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包括写景的层次与应用的方法、从重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再到《大明湖》写作技巧等, 特别是讨论“佛山倒影”时, 对重点景物写法非常清晰而准确, 而且很多学生竟能说十分有诗意的话, 增添了不少美感。还有的同学设计了文章的板书, 组织极为巧妙。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是一种自学方法, 学生自觉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从而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 创新学习的能力, 教学效果非常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都的思维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式, 而求异思维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求异思维用于解决重点、难点的教学

语文教学中, 对于重点的把握、难点突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如果我们把求异思维应用于重点与难点的教学之中则会出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方式的运用是语文教师应用求异思维去寻找出解决问题重点与难点的最佳途径的方法。一般教学程序包括选准突破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预测运用求异思维之后的教学效果。

比如, 《雷雨》一课中, 我们选择了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这一难点, 选取的突破点是“周朴园对当年的侍萍到底有无思念之情”这一问题上, 因为, 这一点极具思维诱惑力而且还有一定的难度。这一难点的选取为课堂讨论打下基础。笔者作了以下一组设计:给同学们提出了几个容易引发思考还能激发讨论的问题:你对周朴园保留侍萍喜欢的家俱是怎么看的?他为什么要赞美侍萍“温柔、贤慧”, 或者说表明了什么?侍萍的“泪要涌出”你又是怎样理解的?问题提出以后, 同学们分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周朴园有真情, 第二种观点认为他没有真情。第一种观察认为都过去几十年了, 这种做法是假装不出来的, 而且也没有必要。而且从周朴园对“侍萍温柔、贤慧”的评价中, 也能看到主人公对侍萍有深深地怀念之情的, 说明感情没有半点假。而文中所说的他想用钱让侍萍早一点离开, 是希望她不声张, 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侍萍有好处的。持第二种观点认为周朴园保留物品的原封不动是伪装的, 是想用这一表面现象来骗取正人君子之名, 事实上他对侍萍的“怀念”, 只不过是为自己摆脱寂寞和繁漪的不驯带来的苦闷罢了, 是为自己为中心考虑的;从大年三十赶侍萍离开到三十年后赶侍萍出门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一层意思是他想用金钱来换取侍萍的不声张, 是为自己着想而不是为侍萍着想, 是他为保全自己的名声而做出的欺骗人的卑鄙之举。善良的侍萍对周朴园的表白有怜悯之心, 也多多少少有些心动, 但她对周朴园本质非常清楚的, 也是深刻的, 她流泪了, 但不是难忘旧情的泪, 而是愤与恨之泪。第二种意见的分析更深刻更能分析出周朴园这一人物性格特点, 更耐人寻味。

三、结语

总之, 在高职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工作中, 老师的教法, 都是在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来灵活生成的, 而在求异的教学思维支配下对学生进行的求异思维训练则贯穿始终。对学生求异思维训练不能是孤立的, 还要善于与求同思维配合起来加以使用效果会更佳。对具有固定答案的教学中, 一般是用求同思维出发的, 以引发学生向多个方面思考, 最后相互对比与总结找出共同点, 从而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这种训练访求的模式是“求同——求异——求同”的步骤。如果所出的问题有开放性的答案, 或者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则用“求异——求同——求异”的思维流向组织教学, 这种模式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出发, 围绕同一问题, 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想问题, 得出多个答案。实践证明, 这种求异教学思维, 多方向多角度导引启发去思考问题, 如果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 则对于进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 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义辉.揭开“受知识限制”的面纱——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J].福建中学数学, 2011, (12) .

[3]唐芙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开拓写作绿色通道[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1, (10) .

[4]吴冬梅.求异思维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 (10) .

[5]胡德模.谈谈作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

[6]张平仁.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作文教学浅议[J].新课程 (教研) , 2011, (10) .

上一篇:地下设备室下一篇:多层次结构